第十節經學、哲學、科學、宗教
關燈
小
中
大
總是唯心思想,代表人民智慧的科學知識,總要受到各種形式的阻礙和反對。
東漢時期迷信盛行,科學家獨能探求真理,對抗迷信,他們的科學成就雖然不可能太大太多,他們這些成就對文化的貢獻卻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天文學--天是迷信的主要根源。
天變災異都被說成上天對皇帝(天子)示譴。
朝廷口頭上認些錯或調動幾個大官(三公),惡政就算有了交代,另一面則使人們相信天變災異正是上天保佑朝廷,否則何必示譴。
王充在《論衡》的《變虛》、《感虛》、《談天》、《說日》、《自然》等許多篇裡反複論證天與人事并無感應關系,他指出天的“自然無為”性,有很大的科學意義。
緯書連篇妄言,但也偶有一些科學發現。
《尚書?考靈曜》說“地有四遊,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裡,夏至地下南而東複三萬裡,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
《春秋?感精符》說“日光沉淹,皆月所掩”(《論衡?說日篇》引儒者說,日食是月掩日,當即《感精符》一類的儒書)。
《周髀算經》說天體有四遊(二分二至是天體運動的四個極點),又說“日兆月”(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考靈曜》創地遊說,說日月地都在上下遊動,從而推論出日在上,月在下,月掩日光成日蝕的說法,比地靜說,日月自損說都前進了一步。
漢安帝時,張衡做太史令,職掌天文。
張衡用精銅制造渾天儀,用銅漏(古代計時刻器)水轉動渾天儀,星宿出沒與天象密合。
東漢末年,劉洪造《乾象曆》,有推日食月食的算法。
這些天文學上的每個進步,都起着沖擊迷信的作用,也就逐步證明“自然無為”說的正确。
候風儀、地動儀--張衡生于公元七八年,死于一三九年。
據《五行志》所記,自九二年以後,幾乎連年地震,地震地區有時大至數十郡,有些地區發生地坼、地裂、地陷、山崩、水湧。
此外還經常發生大風,某次拔樹多至三萬餘株。
迷信家議論紛纭,災禍都成了谶緯學的有力證據。
張衡研究這些自然現象,一三二年,作候風儀和地動儀。
候風儀制法不見記載,可能是一種預測大風的儀器。
《晉書?五行志》記魏時洛陽西城上有候風木飛鳥被雷震壞,或即張衡的候風儀。
地動儀是用精銅制造,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内部安置機關,按照八個方面,裝八個龍頭。
那一個方向地動,同方向的龍就口吐銅丸。
從此以後,史官記錄地動所起方向。
王充的著作,有益于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
《論衡》與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
數學--漢儒用數理講《周易》,緯書兼講天文曆數學,因之數學成為儒學的一部分。
揚雄模仿《易經》作《太玄經》,實際是揚雄的數學著作。
劉歆也是著名數學家。
東漢儒者更研習數學,張衡著《算網論》,與《靈憲論》(張衡論渾天的原理)相配合。
鄭玄劉洪王粲等人都精通《九章算術》。
魏時劉徽總結各家學理,注《九章算術》,數學成就比《周髀算經》前進一步。
醫學--《淮南子》說,神農嘗百草的滋味,一天中七十次毒,醫方從此興起。
大抵古來有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因而民間曆代積累起來的藥物知識都托名神農。
藥物主要是草藥(鄭玄注《周禮》五藥:草、木、蟲、石、谷),所以稱為《本草》或神農《本草經》。
自漢武帝起,朝廷招集方士,其中有本草待诏若幹人。
樓護家世代做醫師,樓護誦習醫經本草方術書數十萬字,漢成帝漢哀帝時,出入京師權貴人家很有聲名。
公元五年,王莽召集全國通方術本草的人到京師考校技能。
《漢書?藝文志》不曾記錄神農《本草經》,但西漢确有這一部名叫《本草》的藥物書。
書中多見東漢時地名,當是東漢醫家有較多的補充和說明。
東漢末年,屢起大疫。
南陽士人張機深研醫學,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北宋時所傳《傷寒論》十卷,附方十卷,又有《金匮要略方論》三卷,當即《雜病論》)。
他在《傷寒論序》裡說:看當今醫生,不肯探求醫經(《素問》、《難經》等),推演新知,各承家傳,始終守舊。
問病狀務在口舌敏捷,辨脈象按寸不按尺,按手不按足(足脈)。
草率處方,難治大病。
和這些醫生相反,他是以極嚴肅的态度治病的,在他的著作裡陰陽五行說基本上被排除了。
後世醫學者稱張機為醫聖,稱《傷寒》《金匮》為醫經,是有理由的,因為他脫離陰陽五行的束縛,推動醫學向科學發展。
《靈樞經》所傳用針治病法,東漢時有顯著的進步。
廣漢隐士涪翁著《針經診脈法》,傳弟子程高。
程高傳弟子郭玉。
漢和帝時,郭玉做太醫丞,治病多有效應,針法傳授更廣。
郭玉喜為貧賤人治病,盡心竭力,應手見效。
治貴人病卻常不愈。
漢和帝責問郭玉,郭玉答道,貴人威風太大,好自作主張,不聽從醫者的法度。
骨節又柔弱,用了針不能再用藥。
有時用針難免要出些血,我心裡恐怖,那裡還顧得治病。
谯縣人華佗精針法,尤精外科手術。
将動手術,先使病人飲麻沸散,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後縫合創口,塗敷膏藥,四五天便合口。
華佗又教人作五禽之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使身體輕便,血脈流通,可以預防疾病,延年不老。
曹操患頭風病,要華佗治療斷病根。
華佗說隻能緩治延歲月,不能斷根。
曹操發怒,殺華佗。
華佗兩個弟子,吳普擅長外科,樊阿擅長針術。
關羽左臂中箭毒,醫師刳肉刮骨,關羽言笑自如;司馬師目上生瘤,讓醫師割去。
這種局部割治,大概也用麻醉藥。
醫學在戰國是一個發展時期,到東漢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點是陰陽五行的色彩比戰國時醫經大見輕減。
四宗教 巫是一種原始宗教。
随着華夏地區的擴大,巫教被史官文化排斥,逐漸失去它的宗教作用。
孔子說“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看來就是在保持着巫師的楚國,巫師也隻能和醫師同列,而醫師的社會地位在當時是不高的。
漢族本身不曾在巫教基礎上制造出一個普遍流行的宗教,許多外來宗教的陸續傳入和佛教的一時盛行,也都不曾取得獨尊的地位。
一切宗教不能生出深根來,應歸功于史官文化,因為它含有抵抗(雖然是不徹底的)宗教的因素。
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體是儒學(其次是道家學說)。
儒學創始人孔子,教人專重人事。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不談鬼神和死後事,是孔子也是儒學對鬼神的基本态度,所以在儒學的思想體系裡,鬼神不可能取得重要地位,更不可能取得主導地位。
宗教得以興盛的必要條件,首先是對鬼神(一神或多神)有絕對信仰,而儒學對鬼神則是懷疑,敬而遠之,這就形成漢族曆史上允許各宗教并存,既不完全信奉也不徹底排斥,從不發生所謂宗教戰争的特殊現象。
史官文化的發育地在黃河流域。
黃河經常發生災禍,人力不能完全控制它,因此迷信思想有了它的來源,但治水到底要依靠人力,鬼神并不真可靠,因此實際經驗使人們體會到人力的作用大于鬼神。
其他自然界災禍也給人們同樣的經驗。
例如前五二六年,鄭國大旱,鄭君使大夫屠擊等祭桑山求雨。
屠擊等斬伐樹木。
子産說,祭山為的是增植山林,現在反把山林砍了,多大的罪過呵!削掉屠擊等人的官和邑。
科學的曆史,就是逐漸廢除這種胡想(迷信)的曆史,或者是用新的比較不那樣荒謬的胡想來代替它的曆史。
祭山求雨是一種胡想,增植山林卻是科學性的實踐,兩者結合在一起,而重點則在後者,這就有逐漸廢除胡想的可能。
所以史官文化與以迷信為重點的宗教,本質上是不相容的,因而在史官文化的基礎上不可能創立宗教。
史官文化在哲學上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夏商相傳的五行論;一種是周朝新創的陰陽論。
五行首見于《尚書?洪範篇》,它認為水火木金土是構成萬物的五種要素。
五行各有屬性,用眼睛來看,看出水性潤濕向下,火性炎熱向上,木性可曲可直,金性可以熔解,土性可以種植谷物。
用鼻舌來試,試出水(海水最大)味鹹,火味苦(焦氣),木味酸(果實),金味辛,谷物味甘。
這種原始的五行隻是企圖解釋物的生成和作用,并沒有包含神秘的意義。
陰陽首見于《周易》。
孔子闡明《易》理,認為最大的物是天地,它們的屬性是陽和陰。
天永恒在上,地永恒在下,天體運動,地體靜止。
天的運動是循環式的運動,地的靜止不是獨立的而是順承上天也就是附屬于天的靜止。
根據這樣的世界觀,抽象出陰陽兩種屬性,用來解釋自然界的社會的各種現象。
已見的現象用陰陽來解釋,未見的現象(事物的變化)用蔔筮(數理)來探求。
因為數有陰陽(單數陽、雙數陰),從數的陰陽可以先知事物變化的後果(吉兇),這就成為孔子宿命論的根據。
蔔筮的答案,有答對一半的機會,有答不對的一半,叫做“陰陽不測之謂神”。
不測不等于說一定有鬼神在使人不測,也不等于說一定沒有鬼神在使人不測,這就成為孔子的鬼神觀。
這種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陰陽論,隻是比五行論抱着更大的企圖,就是想用天地之道來解釋萬事萬物(“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法象(法則形象)莫大于天地”)。
本質
東漢時期迷信盛行,科學家獨能探求真理,對抗迷信,他們的科學成就雖然不可能太大太多,他們這些成就對文化的貢獻卻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天文學--天是迷信的主要根源。
天變災異都被說成上天對皇帝(天子)示譴。
朝廷口頭上認些錯或調動幾個大官(三公),惡政就算有了交代,另一面則使人們相信天變災異正是上天保佑朝廷,否則何必示譴。
王充在《論衡》的《變虛》、《感虛》、《談天》、《說日》、《自然》等許多篇裡反複論證天與人事并無感應關系,他指出天的“自然無為”性,有很大的科學意義。
緯書連篇妄言,但也偶有一些科學發現。
《尚書?考靈曜》說“地有四遊,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裡,夏至地下南而東複三萬裡,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
《春秋?感精符》說“日光沉淹,皆月所掩”(《論衡?說日篇》引儒者說,日食是月掩日,當即《感精符》一類的儒書)。
《周髀算經》說天體有四遊(二分二至是天體運動的四個極點),又說“日兆月”(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考靈曜》創地遊說,說日月地都在上下遊動,從而推論出日在上,月在下,月掩日光成日蝕的說法,比地靜說,日月自損說都前進了一步。
漢安帝時,張衡做太史令,職掌天文。
張衡用精銅制造渾天儀,用銅漏(古代計時刻器)水轉動渾天儀,星宿出沒與天象密合。
東漢末年,劉洪造《乾象曆》,有推日食月食的算法。
這些天文學上的每個進步,都起着沖擊迷信的作用,也就逐步證明“自然無為”說的正确。
候風儀、地動儀--張衡生于公元七八年,死于一三九年。
據《五行志》所記,自九二年以後,幾乎連年地震,地震地區有時大至數十郡,有些地區發生地坼、地裂、地陷、山崩、水湧。
此外還經常發生大風,某次拔樹多至三萬餘株。
迷信家議論紛纭,災禍都成了谶緯學的有力證據。
張衡研究這些自然現象,一三二年,作候風儀和地動儀。
候風儀制法不見記載,可能是一種預測大風的儀器。
《晉書?五行志》記魏時洛陽西城上有候風木飛鳥被雷震壞,或即張衡的候風儀。
地動儀是用精銅制造,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内部安置機關,按照八個方面,裝八個龍頭。
那一個方向地動,同方向的龍就口吐銅丸。
從此以後,史官記錄地動所起方向。
王充的著作,有益于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
《論衡》與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
數學--漢儒用數理講《周易》,緯書兼講天文曆數學,因之數學成為儒學的一部分。
揚雄模仿《易經》作《太玄經》,實際是揚雄的數學著作。
劉歆也是著名數學家。
東漢儒者更研習數學,張衡著《算網論》,與《靈憲論》(張衡論渾天的原理)相配合。
鄭玄劉洪王粲等人都精通《九章算術》。
魏時劉徽總結各家學理,注《九章算術》,數學成就比《周髀算經》前進一步。
醫學--《淮南子》說,神農嘗百草的滋味,一天中七十次毒,醫方從此興起。
大抵古來有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因而民間曆代積累起來的藥物知識都托名神農。
藥物主要是草藥(鄭玄注《周禮》五藥:草、木、蟲、石、谷),所以稱為《本草》或神農《本草經》。
自漢武帝起,朝廷招集方士,其中有本草待诏若幹人。
樓護家世代做醫師,樓護誦習醫經本草方術書數十萬字,漢成帝漢哀帝時,出入京師權貴人家很有聲名。
公元五年,王莽召集全國通方術本草的人到京師考校技能。
《漢書?藝文志》不曾記錄神農《本草經》,但西漢确有這一部名叫《本草》的藥物書。
書中多見東漢時地名,當是東漢醫家有較多的補充和說明。
東漢末年,屢起大疫。
南陽士人張機深研醫學,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北宋時所傳《傷寒論》十卷,附方十卷,又有《金匮要略方論》三卷,當即《雜病論》)。
他在《傷寒論序》裡說:看當今醫生,不肯探求醫經(《素問》、《難經》等),推演新知,各承家傳,始終守舊。
問病狀務在口舌敏捷,辨脈象按寸不按尺,按手不按足(足脈)。
草率處方,難治大病。
和這些醫生相反,他是以極嚴肅的态度治病的,在他的著作裡陰陽五行說基本上被排除了。
後世醫學者稱張機為醫聖,稱《傷寒》《金匮》為醫經,是有理由的,因為他脫離陰陽五行的束縛,推動醫學向科學發展。
《靈樞經》所傳用針治病法,東漢時有顯著的進步。
廣漢隐士涪翁著《針經診脈法》,傳弟子程高。
程高傳弟子郭玉。
漢和帝時,郭玉做太醫丞,治病多有效應,針法傳授更廣。
郭玉喜為貧賤人治病,盡心竭力,應手見效。
治貴人病卻常不愈。
漢和帝責問郭玉,郭玉答道,貴人威風太大,好自作主張,不聽從醫者的法度。
骨節又柔弱,用了針不能再用藥。
有時用針難免要出些血,我心裡恐怖,那裡還顧得治病。
谯縣人華佗精針法,尤精外科手術。
将動手術,先使病人飲麻沸散,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後縫合創口,塗敷膏藥,四五天便合口。
華佗又教人作五禽之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使身體輕便,血脈流通,可以預防疾病,延年不老。
曹操患頭風病,要華佗治療斷病根。
華佗說隻能緩治延歲月,不能斷根。
曹操發怒,殺華佗。
華佗兩個弟子,吳普擅長外科,樊阿擅長針術。
關羽左臂中箭毒,醫師刳肉刮骨,關羽言笑自如;司馬師目上生瘤,讓醫師割去。
這種局部割治,大概也用麻醉藥。
醫學在戰國是一個發展時期,到東漢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點是陰陽五行的色彩比戰國時醫經大見輕減。
四宗教 巫是一種原始宗教。
随着華夏地區的擴大,巫教被史官文化排斥,逐漸失去它的宗教作用。
孔子說“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看來就是在保持着巫師的楚國,巫師也隻能和醫師同列,而醫師的社會地位在當時是不高的。
漢族本身不曾在巫教基礎上制造出一個普遍流行的宗教,許多外來宗教的陸續傳入和佛教的一時盛行,也都不曾取得獨尊的地位。
一切宗教不能生出深根來,應歸功于史官文化,因為它含有抵抗(雖然是不徹底的)宗教的因素。
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體是儒學(其次是道家學說)。
儒學創始人孔子,教人專重人事。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不談鬼神和死後事,是孔子也是儒學對鬼神的基本态度,所以在儒學的思想體系裡,鬼神不可能取得重要地位,更不可能取得主導地位。
宗教得以興盛的必要條件,首先是對鬼神(一神或多神)有絕對信仰,而儒學對鬼神則是懷疑,敬而遠之,這就形成漢族曆史上允許各宗教并存,既不完全信奉也不徹底排斥,從不發生所謂宗教戰争的特殊現象。
史官文化的發育地在黃河流域。
黃河經常發生災禍,人力不能完全控制它,因此迷信思想有了它的來源,但治水到底要依靠人力,鬼神并不真可靠,因此實際經驗使人們體會到人力的作用大于鬼神。
其他自然界災禍也給人們同樣的經驗。
例如前五二六年,鄭國大旱,鄭君使大夫屠擊等祭桑山求雨。
屠擊等斬伐樹木。
子産說,祭山為的是增植山林,現在反把山林砍了,多大的罪過呵!削掉屠擊等人的官和邑。
科學的曆史,就是逐漸廢除這種胡想(迷信)的曆史,或者是用新的比較不那樣荒謬的胡想來代替它的曆史。
祭山求雨是一種胡想,增植山林卻是科學性的實踐,兩者結合在一起,而重點則在後者,這就有逐漸廢除胡想的可能。
所以史官文化與以迷信為重點的宗教,本質上是不相容的,因而在史官文化的基礎上不可能創立宗教。
史官文化在哲學上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夏商相傳的五行論;一種是周朝新創的陰陽論。
五行首見于《尚書?洪範篇》,它認為水火木金土是構成萬物的五種要素。
五行各有屬性,用眼睛來看,看出水性潤濕向下,火性炎熱向上,木性可曲可直,金性可以熔解,土性可以種植谷物。
用鼻舌來試,試出水(海水最大)味鹹,火味苦(焦氣),木味酸(果實),金味辛,谷物味甘。
這種原始的五行隻是企圖解釋物的生成和作用,并沒有包含神秘的意義。
陰陽首見于《周易》。
孔子闡明《易》理,認為最大的物是天地,它們的屬性是陽和陰。
天永恒在上,地永恒在下,天體運動,地體靜止。
天的運動是循環式的運動,地的靜止不是獨立的而是順承上天也就是附屬于天的靜止。
根據這樣的世界觀,抽象出陰陽兩種屬性,用來解釋自然界的社會的各種現象。
已見的現象用陰陽來解釋,未見的現象(事物的變化)用蔔筮(數理)來探求。
因為數有陰陽(單數陽、雙數陰),從數的陰陽可以先知事物變化的後果(吉兇),這就成為孔子宿命論的根據。
蔔筮的答案,有答對一半的機會,有答不對的一半,叫做“陰陽不測之謂神”。
不測不等于說一定有鬼神在使人不測,也不等于說一定沒有鬼神在使人不測,這就成為孔子的鬼神觀。
這種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陰陽論,隻是比五行論抱着更大的企圖,就是想用天地之道來解釋萬事萬物(“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法象(法則形象)莫大于天地”)。
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