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漢國(蜀漢)
關燈
小
中
大
。
蒲元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
竹筒内裝鐵珠,舉刀斫筒,如斷刍草。
煉鋼術進步,大概由于他的獎勵。
諸葛亮用這些事物來補救國小兵少的缺陷,但主要的治軍法仍在于紀律嚴明和武藝熟練。
正身--道德永遠是階級的道德。
封建道德當然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當然是為鞏固封建經濟基礎而存在的。
它和封建政治、封建法律一樣,都是封建基礎的上層建築物。
一個社會當它還沒有發生新的經濟基礎以前,對原來存在着的上層建築物,隻能就它們本身作比較,判斷它們那一個好些,那一個壞些。
這就是說,如果某些封建統治者所行施的政治和法律,對勞動人民損害較少較輕的話,那種政治和法律就值得褒揚,因為比起亂政淫刑來,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得多。
同樣,如果某些封建統治者的行為體現出某種封建道德而其目的不是為了損害人民,其後果也不是直接為害的話,那個人就應該看作有道德的人,因為比起不如他的人來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得多。
諸葛亮的行為在封建時代,道德标準是很高的,他以“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吳張俨《默記》所載《後出師表》中語。
《後出師表》是别人假托,但這兩句卻是确評)的精神來效忠漢國,無異于屈原的效忠楚國。
他集中權力在一身,但是漢後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脅,朝臣們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國内始終保持着和睦狀态。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諸葛亮正是身正的典型。
他正身的方法主要有兩個:(一)虛心納谏。
諸葛亮獎勵直言,說如果得直言而改正錯誤,好比“棄敝(破屐)而獲珠玉”。
董和曾不同意他某事的處理,反複争論多至十次。
諸葛亮表揚董和,要求同僚們學他的殷勤忠誠。
第一次出兵攻魏,因誤用馬谡,被魏擊敗。
諸葛亮認為完全是自己的責任,“引咎責躬,布所失(所犯的錯誤)于天下”,要求同僚們“勤攻吾之缺”。
他這樣責自己嚴、責别人公平的做法,連被他處罰的人也都信服。
(二)不增殖私産。
諸葛亮上表漢後主說,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
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别作經營,增長私産一寸。
臣死以後,如查出有多餘的财物,那就是對不起國家。
劉備得益州時,賜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功臣每人金五百斤,銀一千斤,錢五千萬。
他置這些田産,比一般地主應該說是最不貪的了。
因為他不貪,所以為人所信服;因為他不貪,一般官吏也不敢公然貪污,這對人民是有益處的。
諸葛亮死後,到處有人要求給他立廟,因限于禮制,不得允許。
據說“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來紀念他。
二六三年,即亡國的一年,漢後主才允許給他在沔陽(陝西沔縣,諸葛亮葬定軍山,在沔縣)立廟,禁止其他私祀。
漢國在諸葛亮治理下,養成了一個軍事力量,這是諸葛亮的全部希望所寄,因之在使用上非常謹慎,不敢試用某些冒險的計謀。
二二七年,諸葛亮率大軍屯沔陽,作攻魏準備。
次年春,使趙雲率偏軍據箕谷(陝西褒城縣境),揚言将攻郿(陝西郿縣),自己率主力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
漢軍陣容整齊,号令嚴明,關中震動,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魏附漢。
魏朝廷恐慌,魏明帝親到長安鎮守,遣大将軍曹真率大軍守郿,遣宿将張合+阝(曹操部下五良将之一)率步騎五萬拒漢主力軍。
諸葛亮軍事計劃并不錯誤,戰勝的可能是有的,但是被打敗了。
原因在用錯了人。
馬谡善于談論兵法,諸葛亮極其器重他,每次引見,總是從白晝談論到深夜。
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
這次出兵,用馬谡做先鋒。
馬谡沒有實際作戰經驗,違反諸葛亮的調度,指揮錯亂,在街亭(甘肅秦安縣境)打了大敗仗。
諸葛亮隻好收兵回漢中。
是年冬,出兵散關(陝西寶雞縣西南)圍陳倉城(寶雞縣東北),糧盡退兵。
二二九年,諸葛亮攻魏,取武都陰平兩郡。
二三一年,諸葛亮圍祁山,擊敗司馬懿軍,糧盡退兵,殺追将張合+阝。
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大軍駐五丈原(陝西郿縣西),分兵屯田,準備久居。
司馬懿固守不戰,相持百餘日,諸葛亮病死,漢軍退走。
漢國弱小,能對魏國取攻勢,顯然是諸葛亮主觀努力的效果。
但所得不過兩郡,這又說明客觀方面不存在可勝的形勢,單憑主觀努力并不能取得勝利。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袆相繼執政,對魏采取守勢,魏軍步騎十餘萬攻漢中不能取勝。
二五三年以後,姜維幾乎每年出兵攻魏,完全是浪費兵力,連守的力量也消失了。
二六三年,魏司馬昭滅漢。
蒲元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
竹筒内裝鐵珠,舉刀斫筒,如斷刍草。
煉鋼術進步,大概由于他的獎勵。
諸葛亮用這些事物來補救國小兵少的缺陷,但主要的治軍法仍在于紀律嚴明和武藝熟練。
正身--道德永遠是階級的道德。
封建道德當然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當然是為鞏固封建經濟基礎而存在的。
它和封建政治、封建法律一樣,都是封建基礎的上層建築物。
一個社會當它還沒有發生新的經濟基礎以前,對原來存在着的上層建築物,隻能就它們本身作比較,判斷它們那一個好些,那一個壞些。
這就是說,如果某些封建統治者所行施的政治和法律,對勞動人民損害較少較輕的話,那種政治和法律就值得褒揚,因為比起亂政淫刑來,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得多。
同樣,如果某些封建統治者的行為體現出某種封建道德而其目的不是為了損害人民,其後果也不是直接為害的話,那個人就應該看作有道德的人,因為比起不如他的人來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得多。
諸葛亮的行為在封建時代,道德标準是很高的,他以“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吳張俨《默記》所載《後出師表》中語。
《後出師表》是别人假托,但這兩句卻是确評)的精神來效忠漢國,無異于屈原的效忠楚國。
他集中權力在一身,但是漢後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脅,朝臣們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國内始終保持着和睦狀态。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諸葛亮正是身正的典型。
他正身的方法主要有兩個:(一)虛心納谏。
諸葛亮獎勵直言,說如果得直言而改正錯誤,好比“棄敝(破屐)而獲珠玉”。
董和曾不同意他某事的處理,反複争論多至十次。
諸葛亮表揚董和,要求同僚們學他的殷勤忠誠。
第一次出兵攻魏,因誤用馬谡,被魏擊敗。
諸葛亮認為完全是自己的責任,“引咎責躬,布所失(所犯的錯誤)于天下”,要求同僚們“勤攻吾之缺”。
他這樣責自己嚴、責别人公平的做法,連被他處罰的人也都信服。
(二)不增殖私産。
諸葛亮上表漢後主說,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
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别作經營,增長私産一寸。
臣死以後,如查出有多餘的财物,那就是對不起國家。
劉備得益州時,賜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功臣每人金五百斤,銀一千斤,錢五千萬。
他置這些田産,比一般地主應該說是最不貪的了。
因為他不貪,所以為人所信服;因為他不貪,一般官吏也不敢公然貪污,這對人民是有益處的。
諸葛亮死後,到處有人要求給他立廟,因限于禮制,不得允許。
據說“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來紀念他。
二六三年,即亡國的一年,漢後主才允許給他在沔陽(陝西沔縣,諸葛亮葬定軍山,在沔縣)立廟,禁止其他私祀。
漢國在諸葛亮治理下,養成了一個軍事力量,這是諸葛亮的全部希望所寄,因之在使用上非常謹慎,不敢試用某些冒險的計謀。
二二七年,諸葛亮率大軍屯沔陽,作攻魏準備。
次年春,使趙雲率偏軍據箕谷(陝西褒城縣境),揚言将攻郿(陝西郿縣),自己率主力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
漢軍陣容整齊,号令嚴明,關中震動,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魏附漢。
魏朝廷恐慌,魏明帝親到長安鎮守,遣大将軍曹真率大軍守郿,遣宿将張合+阝(曹操部下五良将之一)率步騎五萬拒漢主力軍。
諸葛亮軍事計劃并不錯誤,戰勝的可能是有的,但是被打敗了。
原因在用錯了人。
馬谡善于談論兵法,諸葛亮極其器重他,每次引見,總是從白晝談論到深夜。
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
這次出兵,用馬谡做先鋒。
馬谡沒有實際作戰經驗,違反諸葛亮的調度,指揮錯亂,在街亭(甘肅秦安縣境)打了大敗仗。
諸葛亮隻好收兵回漢中。
是年冬,出兵散關(陝西寶雞縣西南)圍陳倉城(寶雞縣東北),糧盡退兵。
二二九年,諸葛亮攻魏,取武都陰平兩郡。
二三一年,諸葛亮圍祁山,擊敗司馬懿軍,糧盡退兵,殺追将張合+阝。
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大軍駐五丈原(陝西郿縣西),分兵屯田,準備久居。
司馬懿固守不戰,相持百餘日,諸葛亮病死,漢軍退走。
漢國弱小,能對魏國取攻勢,顯然是諸葛亮主觀努力的效果。
但所得不過兩郡,這又說明客觀方面不存在可勝的形勢,單憑主觀努力并不能取得勝利。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袆相繼執政,對魏采取守勢,魏軍步騎十餘萬攻漢中不能取勝。
二五三年以後,姜維幾乎每年出兵攻魏,完全是浪費兵力,連守的力量也消失了。
二六三年,魏司馬昭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