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漢國(蜀漢)
關燈
小
中
大
兵響應,關羽威震華夏,據說曹操曾議遷都避關羽。
這也說明諸葛亮的計劃不是不可行的。
後來關羽被孫權殺死,荊州喪失,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
二二七年,諸葛亮第一次攻魏時,魏文帝已死。
魏國統治階級早就不是擁漢派擁曹派的争鬥而是曹操集團将被司馬懿集團所代替。
對中原士族說來,“興複漢室”已經是一種過時的号召,不能有什麼作用。
諸葛亮隆中定策,本想再一次走漢光武帝的道路,可是客觀形勢的變化,這條或可行通的道路顯然是必不可通了。
給他留下的隻有主觀努力的一面。
他在這一面的努力,确是達到無以複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之,他的攻魏計劃雖是失敗了,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中卻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諸葛亮攻魏計劃仍是先取魏統治力較弱的涼州。
這是他用兵的第一個目标,上自國政,下至個人生活都服從于這個目标而進行。
下面舉出幾條重要的事例。
和吳--二二三年,即劉備病死,諸葛亮開始執政的一年,遣使官至吳,勸孫權絕魏,專與漢和好。
從此魏吳絕交,漢得專力對魏。
和夷--劉備死後,益州郡豪強雍闿舉兵反叛。
某些夷族統治者(如夷王高定)也乘機變亂。
雍闿割據益州郡,并企圖奪取永昌郡。
益州永昌兩郡是漢國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決不能放棄,諸少數族人民與漢族有經濟文化上聯系,也不願政治上脫離漢國。
二二五年,諸葛亮率漢軍南征。
漢軍還在路上,雍闿已被高定部兵士殺死。
漢軍擊殺高定,漢将軍李恢馬忠又大破諸叛人。
諸葛亮進軍至南中(雲南曲靖縣),采用馬谡“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耐心地與雍闿餘部孟獲作戰。
孟獲七次戰敗七次被擒,諸葛亮第八次還要放他出去,允許他再戰。
孟獲最後心服,道:諸葛公天威,南人不再反了。
諸葛亮進軍至滇池,分益州永昌兩郡為建甯、雲南、興古、永昌四郡,用本地夷人和漢人做官吏。
夷漢關系得到改善,漢國内部也得到穩定。
明法--諸葛亮是标準的法家學說的實行者。
他制定漢科(律),作為一國的法度。
西晉陳壽《三國志》說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
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至于吏不容奸(官吏不敢作惡),人懷自厲(人人向善),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又說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陳壽本是漢國人,他的父親曾被諸葛亮判處髡(音坤kūn)刑,他這樣稱頌諸葛亮的法治,可信是真實的。
治軍--諸葛亮治軍,特别着重在訓練有紀律的軍隊。
司馬昭滅漢後,特令軍事學家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兵法兵制,推行為晉朝的軍事制度。
漢是小國,不能動用過大的民力。
諸葛亮主張減兵省将,精練能戰,務使不大傷民力。
他為補救國小兵少的缺陷,創造了一些新事物來加強戰力,最著名的有:(一)八陣圖。
行軍安靜而堅重,駐軍地方,所有營壘井竈廁所屏障都按法度興造,不論行軍或駐軍,随時可戰可守。
諸葛亮以前,窦憲曾勒八陣擊破北匈奴,大抵經諸葛亮推演改善以後,成為一種新創造。
西晉馬隆用八陣法收複涼州,北魏刁雍請采諸葛八陣法抵禦柔然,李靖對唐太宗說,六花陣法原出八陣法。
諸葛亮在古代軍事學上是有貢獻的,他發展了孫吳兵法,他的敵手司馬懿稱他是“天下奇才”,西晉李興說,“推子(諸葛亮)八陣,不在孫吳”(孫吳所無),都是指的這個發展。
(二)元戎。
元戎是一種新式連弩。
弩箭用鐵制,長八寸,一次能發出十枝箭,威力比舊式連弩大得多。
李興說,“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就是說,戰國以來最精良的武器弩,到諸葛亮又前進了一步。
(三)木牛流馬。
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
所謂一腳就是一個車輪(“轉者為牛足”,足字應作腳字)。
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後裝四條木柱,行車停車時不容易傾倒。
木牛能載一人一年的食糧,單行每天走幾十裡,群行走二十裡,雖然很慢,推車人卻不大勞苦。
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前後四腳”,即人力四輪車。
流馬能載四石六鬥食糧,比木牛多載,一天大概也隻能走二十裡。
原來車用兩輪,諸葛亮改為一輪和四輪,确是新的創意,用慢而穩的車來節省運軍糧的民力,也符合他那種謹慎的性格。
木牛流馬都很緩慢,經民間改良,成為常用的某種獨輪車和四輪車,群行一天也能走幾十裡。
有人以為奇物失傳了,深為惋惜,其實有用的奇物一般是不會失傳的。
(四)鋼刀
這也說明諸葛亮的計劃不是不可行的。
後來關羽被孫權殺死,荊州喪失,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
二二七年,諸葛亮第一次攻魏時,魏文帝已死。
魏國統治階級早就不是擁漢派擁曹派的争鬥而是曹操集團将被司馬懿集團所代替。
對中原士族說來,“興複漢室”已經是一種過時的号召,不能有什麼作用。
諸葛亮隆中定策,本想再一次走漢光武帝的道路,可是客觀形勢的變化,這條或可行通的道路顯然是必不可通了。
給他留下的隻有主觀努力的一面。
他在這一面的努力,确是達到無以複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之,他的攻魏計劃雖是失敗了,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中卻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諸葛亮攻魏計劃仍是先取魏統治力較弱的涼州。
這是他用兵的第一個目标,上自國政,下至個人生活都服從于這個目标而進行。
下面舉出幾條重要的事例。
和吳--二二三年,即劉備病死,諸葛亮開始執政的一年,遣使官至吳,勸孫權絕魏,專與漢和好。
從此魏吳絕交,漢得專力對魏。
和夷--劉備死後,益州郡豪強雍闿舉兵反叛。
某些夷族統治者(如夷王高定)也乘機變亂。
雍闿割據益州郡,并企圖奪取永昌郡。
益州永昌兩郡是漢國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決不能放棄,諸少數族人民與漢族有經濟文化上聯系,也不願政治上脫離漢國。
二二五年,諸葛亮率漢軍南征。
漢軍還在路上,雍闿已被高定部兵士殺死。
漢軍擊殺高定,漢将軍李恢馬忠又大破諸叛人。
諸葛亮進軍至南中(雲南曲靖縣),采用馬谡“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耐心地與雍闿餘部孟獲作戰。
孟獲七次戰敗七次被擒,諸葛亮第八次還要放他出去,允許他再戰。
孟獲最後心服,道:諸葛公天威,南人不再反了。
諸葛亮進軍至滇池,分益州永昌兩郡為建甯、雲南、興古、永昌四郡,用本地夷人和漢人做官吏。
夷漢關系得到改善,漢國内部也得到穩定。
明法--諸葛亮是标準的法家學說的實行者。
他制定漢科(律),作為一國的法度。
西晉陳壽《三國志》說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
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至于吏不容奸(官吏不敢作惡),人懷自厲(人人向善),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又說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陳壽本是漢國人,他的父親曾被諸葛亮判處髡(音坤kūn)刑,他這樣稱頌諸葛亮的法治,可信是真實的。
治軍--諸葛亮治軍,特别着重在訓練有紀律的軍隊。
司馬昭滅漢後,特令軍事學家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兵法兵制,推行為晉朝的軍事制度。
漢是小國,不能動用過大的民力。
諸葛亮主張減兵省将,精練能戰,務使不大傷民力。
他為補救國小兵少的缺陷,創造了一些新事物來加強戰力,最著名的有:(一)八陣圖。
行軍安靜而堅重,駐軍地方,所有營壘井竈廁所屏障都按法度興造,不論行軍或駐軍,随時可戰可守。
諸葛亮以前,窦憲曾勒八陣擊破北匈奴,大抵經諸葛亮推演改善以後,成為一種新創造。
西晉馬隆用八陣法收複涼州,北魏刁雍請采諸葛八陣法抵禦柔然,李靖對唐太宗說,六花陣法原出八陣法。
諸葛亮在古代軍事學上是有貢獻的,他發展了孫吳兵法,他的敵手司馬懿稱他是“天下奇才”,西晉李興說,“推子(諸葛亮)八陣,不在孫吳”(孫吳所無),都是指的這個發展。
(二)元戎。
元戎是一種新式連弩。
弩箭用鐵制,長八寸,一次能發出十枝箭,威力比舊式連弩大得多。
李興說,“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就是說,戰國以來最精良的武器弩,到諸葛亮又前進了一步。
(三)木牛流馬。
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
所謂一腳就是一個車輪(“轉者為牛足”,足字應作腳字)。
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後裝四條木柱,行車停車時不容易傾倒。
木牛能載一人一年的食糧,單行每天走幾十裡,群行走二十裡,雖然很慢,推車人卻不大勞苦。
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前後四腳”,即人力四輪車。
流馬能載四石六鬥食糧,比木牛多載,一天大概也隻能走二十裡。
原來車用兩輪,諸葛亮改為一輪和四輪,确是新的創意,用慢而穩的車來節省運軍糧的民力,也符合他那種謹慎的性格。
木牛流馬都很緩慢,經民間改良,成為常用的某種獨輪車和四輪車,群行一天也能走幾十裡。
有人以為奇物失傳了,深為惋惜,其實有用的奇物一般是不會失傳的。
(四)鋼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