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漢國(蜀漢)

關燈
赤壁戰後,三國分立的形勢基本上确定了,但這并不是說三國已經成立。

    荊州在揚州上遊,關系吳國的安危,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争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備得不到益州,即使占有荊州,在魏吳雙重壓力下也很難成立漢國。

    劉備取得益州以後,荊州成為孫權用全力來攻,劉備不能用全力來守的局面。

    二一九年,孫權殺漢國荊州守将關羽,取得荊州,從此吳漢兩國确實成立,開始了三國分立時期。

     從經濟方面說來,三國分立也是東漢末年社會大破壞的自然産物。

    原來黃河流域是經濟最發達的中心地區,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區。

    這個偉大強盛的中心地區首先帶動了長江上下遊地區(益荊揚)的經濟逐步前進。

    西漢中期司馬遷叙述江淮以南(荊揚)一般的經濟情況說,楚越地方,地廣人稀,有些地方還使用火耕水耨法。

    沒有饑寒的人,也沒有千金的富家。

    這就是說,江淮以南經濟落後,剝削者還不能積累起千金。

    到了東漢時期,大地主大豪強到處出現,說明經濟已有發展,足以産生大的剝削者。

    東漢時期長江下遊人口普遍地增加着,例如西漢會稽郡(治設吳縣)有戶二十二萬,口一百○三萬。

    東漢分為會稽(治設山陰縣,舊越國)、吳兩郡。

    會稽郡有戶十二萬,口四十八萬,吳郡有戶十六萬,口七十萬。

    又如西漢豫章郡有戶六萬,口三十五萬,東漢增至戶四十萬,口一百六十六萬。

    同樣,長江上遊人口也在增加。

    例如西漢蜀郡有戶二十六萬,口一百二十四萬,東漢稍增至戶三十萬,口一百三十五萬。

    又如西漢益州郡有戶八萬,口五十八萬,東漢分為益州永昌兩郡,益州郡僅有戶二萬,口十一萬,永昌郡則增至戶二十三萬,口一百八十九萬。

    這種緩慢而普遍的人口增加,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

    不過長江上下遊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區來相差是很大的,它隻能作為依附者與中心地區相聯系,從而得到自身發展的助力。

    所以當中心地區強盛的時候,長江上下遊不可能在政治上脫離朝廷自立為國家,但當中心地區遭受大破壞,不能起帶動作用的時候,那就要發生一時的分立,漢吳兩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等到中心地區經濟有相當的恢複,分立局面便不能繼續而自然地歸于統一。

    三國南北朝以後,長江上下遊經濟逐漸與黃河流域平衡甚至超過,兩大流域的聯系更加密切不可割裂了。

    雖然有時因某種原因也發生南北分立的現象,但優勢總是在北方,因為經濟條件以外,加上其他各種條件,黃河流域仍不失為全國的中心地區。

     劉焉劉璋父子割據益州二十七年,境内比較安靜,對破壞不堪無力遠攻的北方(曹操據有北方九州)說來,益州具備了一半的立國條件。

    另一半則是要有堅強的統治集團。

    劉璋集團内部分裂,劉璋請劉備入蜀援助自己。

    二一四年,劉備驅走劉璋,占領益州全部(包括漢中郡)。

    二二一年,劉備自稱漢皇帝(漢昭烈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同年,劉備親率大軍攻吳,企圖奪取荊州。

    次年,被吳将陸遜擊敗,逃回白帝城(四川奉節縣東北)。

    二二三年,劉備死,後主劉禅繼位。

    漢後主是個昏暗的國君,統率劉備集團、治理漢國的主要首領是大政治家諸葛亮。

     魏漢間戰争是統治階級内部兩個集團争奪全國統治權的戰争。

    曹操集團與劉備集團有同等的權利來争奪這個統治權,問題不在誰應該統治而在誰有力量能統治,戰争說明雙方都沒有統一全國的力量。

    曹操曹丕治魏革去了一些東漢的惡政,諸葛亮治漢也革去了一些東漢的惡政,事實說明魏漢比起東漢來,政治上都有一定的進步。

    古代史書有的揚魏抑漢,有的揚漢抑魏,大抵以誰應該統治即誰是正統的觀點作論據,其實三國分立(主要是魏漢分立)是中國遭受十九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複統一的一個準備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國内所進行的某些措施,客觀上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所以它們的暫時存在都是合理的。

     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陽城西),二○七年,第一次與劉備論天下形勢,便拟定如下的計劃:占領荊益二州。

    安撫益州西部諸戎、南部夷越。

    整頓内政。

    外與孫權結好。

    等候北方有變故,荊州軍攻南陽洛陽,主力益州軍出秦川(隴西)一帶,人心歸附,天下可以漸定。

    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劉備集團的實力薄弱,也必須謹慎),他的一切行為都含有謹慎的内容。

    在曹操集團内部還沒有穩定的情況下,荊州軍威脅中原,主力益州軍先取涼州,安撫戎、羌,擴大實力,再逐步進取關中和中原,這應是一個或可行通的計劃。

    關羽鎮守江陵,許昌以南擁漢反曹人往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