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漢文化對周鄰諸族的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南匈奴騎兵成為擊北匈奴鮮卑羌的主力軍。
二一六年,曹操留南單于居邺(魏國都),待遇如列侯,子孫世襲單于名号。
分南匈奴人為左、右、前、後、中五部,各部立貴族一人為部帥,選漢人為司馬監督部帥。
從此南匈奴人更确定地成為居住并州的一個少數族。
北匈奴--北匈奴單于也是西漢時呼韓邪單于的子孫。
匈奴分裂後,南北交戰,北方的丁零,東方的鮮卑,西方的西域諸國,都乘機攻擊北匈奴。
北匈奴屢被戰敗,内部離叛。
公元八七年,北匈奴五十八部共二十萬人到雲中等四郡投降。
八九年,漢三路出兵擊北匈奴,窦憲、耿秉各率四千騎與南匈奴一萬騎合為主力軍。
窦憲出朔方郡邊塞,南單于率萬餘騎出西河郡邊塞,鄧鴻率沿邊義從(歸附)羌胡八千騎與南匈奴一萬騎出五原郡邊塞。
窦憲令漢和南匈奴精兵萬餘騎為前鋒,大破北單于兵。
各路大軍出塞三千餘裡,北單于率殘部逃走。
漢軍俘獲牲畜一百餘萬頭。
北匈奴八十一部共二十餘萬人投降漢軍。
窦憲、耿秉登燕然山刻石,頌漢威德。
九○年,漢兵出張掖郡邊塞五千餘裡,大破北匈奴軍。
北單于率殘部逃到西域,被班勇擊敗,又向西逃去。
北單于敗逃,弟於除鞬自立為單于,部衆僅數千人,遣使來求降。
窦憲排斥袁安等朝臣公議,立於除為北單于,照南匈奴例,每年給大量财物。
東漢朝廷以前利用南北匈奴互攻,又利用鮮卑攻北匈奴,因此北匈奴衰弱,漢兵出塞,一舉成功。
北匈奴破滅後,應從袁安等人的公議,允許南匈奴出塞,統治匈奴故地,漢與南匈奴協力抵禦鮮卑,這樣,鮮卑侵擾邊境的禍害是可以減輕的。
窦憲剛愎自用,扶立一個僅有數千人的放除鞬,匈奴廣大土地及殘餘部衆都被鮮卑奪去,中國北方又出現了一個強敵,邊境受害,比西漢前期更嚴重。
如果說窦憲擊破北匈奴算是有功勞的話,那末,由于他的錯誤而造成的罪惡應比功勞大得多。
匈奴族與中原接觸地帶很廣而時間又很長,自然要受到漢文化的某些影響。
特别是西漢呼韓邪單于以後,匈奴貴族的衣服、食品、用具、樂器、刀甲、車輿、儀仗都是漢朝供給的,漢文化給匈奴的影響是更多更深了。
呼韓邪改父子繼承制為兄弟繼承制,意思是想輪到漢妻王昭君的兒子做單于,呼韓邪又使他的繼位人在單于稱号上加若鞮(漢語孝)二字,意思是學漢皇帝稱号上加孝字。
南匈奴單于每年三次祭天,兼祭漢皇帝。
南匈奴和許多北匈奴人願意内附居住漢地,顯然不僅是生活上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漢文化有所愛慕。
北匈奴雖然戰敗了,它所積累的戰争經驗(如“望塵識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與遊牧族本有的流動性犷悍性結合起來,比其他落後族,它還是較強的一族,因此,它能向遙遠的西方走去,在一個時期裡,成為可怕的文化破壞者。
西方 羌--羌族也稱為西戎,據遠古傳說,炎帝姜姓,西周東周時期有不少姜姓國也有姜姓戎。
黃帝姬姓,春秋時期西戎中還有姬姓戎。
堯是羌族慶都的兒子,周祖先棄也是羌族姜嫄的兒子。
炎黃族與羌族在遠古是很接近的兩個種族。
炎黃族先後進入中原地區,逐漸與夷族苗族黎族狄族融合起來,經濟文化都在發展,羌族保持落後狀态,到東漢還不曾脫離氏族社會。
羌族遊牧地以西海郡(青海)為中心,南到蜀郡廣漢郡邊境外,西北接西域鄯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車師(吐魯番盆地)等國。
羌族有一百五十個部落,在這個廣大地區上随水草遊牧,并無固定居住地,農業生産幾乎是沒有的。
階級也沒有顯著的形成。
部落酋長都是愛劍的後裔,大部落數萬人或萬餘人,小部落數千人。
某一部落強大了,就分為幾個小部落,某一部落衰弱了,就分散做别部落的附屬。
各部落間互相攻掠,盛衰無常,因此不能産生大君長,不能有統一的号令,比起匈奴鮮卑來,雖然羌人剛強勇猛,不免仍是一個弱族。
羌族經濟文化落後,但并不是說它不願意前進。
爰劍在秦厲公(前四七六年至前四四三年)時,被秦人俘獲當奴隸。
爰劍學得一些生産知識,逃回羌地後,教人畜牧種植。
羌族本來依靠射獵為生,此後畜牧業發達起來,人口也就繁衍了。
羌人崇敬爰劍的功績,讓他的子孫世世做部落酋長。
漢武帝開河西四郡,羌人欣慕漢文化,陸續内附,與漢人雜居涼州各郡縣。
漢境内的羌人,遊牧生活逐漸改變為農業生活,這對羌人是有利的。
但漢地方官吏和豪強,虐待羌人,侵奪奴役,無所不為,比虐待漢族人民更加兇暴。
羌人被迫與境外諸部落結合,仇殺官吏豪強,同時也蹂躏漢族人民,不過東漢前期還沒有釀成大變亂。
東漢後期,政治進入黑暗時期,地方官吏與豪強虐待羌人,毫無忌憚,連朝廷當權者也直接出面對羌人進行更殘酷的壓迫。
原因是:(一)羌人力弱,擊羌容易立功成名;(二)借口用兵,可以聚斂民财,使大小官吏乘機各飽私囊。
公元一○七年,羌人被迫起事。
當時羌人久居郡縣,并無武器,或持竹竿木棍當矛,或負木闆食案當盾,或執銅鏡在日光下搖動當作舞刀,漢朝廷完全沒有理由去用兵鎮壓。
鄧太後想讓她的長兄鄧骘乘機立功,卻征發内地十來郡兵卒五萬人,教鄧骘帶着去殺羌人。
鄧骘軍被羌人殺敗,邊境内外各部落合力攻擊鄧骘軍,鄧骘軍又大敗。
羌聲勢大盛,深入到内地殺掠,百姓死亡不可勝數。
鄧骘束手無策,本人退回洛陽,鄧太後認為有功勞,升官做大将軍。
漢軍留在前方,屢戰屢敗,羌兵竟殺掠到河東河内等郡,關中及河北大平原上先後築塢壁一千餘所,屯兵二十餘萬,算是抵禦羌人的方法。
戰争一直進行到一一五年,漢改用騎兵又用南匈奴騎兵擊羌,才挽回敗勢。
一一八年,羌人戰敗瓦解,接連十二年的戰争才告一結束。
這次戰争用錢多至二百四十餘億,人民實際負擔當然還要超過這個數目。
并、涼兩州破敗不堪,邊郡和内地兵民死亡無數,羌人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喪。
但是,統治階級制造這樣的大罪惡,絲毫也不曾悔禍,相反,它更認識到擊羌是得功名飽私囊的最好機會。
一一九年以後,較小規模的戰争依然繼續進行着,漢羌各有勝敗。
從一三六年起,漢羌又開始大戰,漢兵屢敗。
朝廷照上次戰争的舊法,發諸州郡兵十萬人屯涼州漢陽郡,關中築塢、壁三百餘所,屯兵守望。
大将馬賢趙沖等人先後敗死。
朝廷當權者在内地農民起義的壓力下,無法再在擊羌戰争中發财了,一四五年,被迫采用招撫法。
羌人五萬餘戶投降,接連十年的戰争才告結束。
戰争中皇甫規曾要求給兵五千人,便可安撫變羌,朝廷當然不聽。
這次戰争用錢八十餘億,多數被文武官吏吞入私囊,他們把掠奪來的珍寶财物,賄賂朝中有權人,因此放縱妄為,小勝報大勝,戰敗報不敗,讓戰争延長下去,朝廷不會來追問。
兵士口糧被侵奪,進不得力戰,退不得溫飽,大批兵士凍餓死了,草原上白骨相望,這不是戰死者的白骨而是被虐待者的白骨。
東漢黑暗政治表現在各個方面,兩
二一六年,曹操留南單于居邺(魏國都),待遇如列侯,子孫世襲單于名号。
分南匈奴人為左、右、前、後、中五部,各部立貴族一人為部帥,選漢人為司馬監督部帥。
從此南匈奴人更确定地成為居住并州的一個少數族。
北匈奴--北匈奴單于也是西漢時呼韓邪單于的子孫。
匈奴分裂後,南北交戰,北方的丁零,東方的鮮卑,西方的西域諸國,都乘機攻擊北匈奴。
北匈奴屢被戰敗,内部離叛。
公元八七年,北匈奴五十八部共二十萬人到雲中等四郡投降。
八九年,漢三路出兵擊北匈奴,窦憲、耿秉各率四千騎與南匈奴一萬騎合為主力軍。
窦憲出朔方郡邊塞,南單于率萬餘騎出西河郡邊塞,鄧鴻率沿邊義從(歸附)羌胡八千騎與南匈奴一萬騎出五原郡邊塞。
窦憲令漢和南匈奴精兵萬餘騎為前鋒,大破北單于兵。
各路大軍出塞三千餘裡,北單于率殘部逃走。
漢軍俘獲牲畜一百餘萬頭。
北匈奴八十一部共二十餘萬人投降漢軍。
窦憲、耿秉登燕然山刻石,頌漢威德。
九○年,漢兵出張掖郡邊塞五千餘裡,大破北匈奴軍。
北單于率殘部逃到西域,被班勇擊敗,又向西逃去。
北單于敗逃,弟於除鞬自立為單于,部衆僅數千人,遣使來求降。
窦憲排斥袁安等朝臣公議,立於除為北單于,照南匈奴例,每年給大量财物。
東漢朝廷以前利用南北匈奴互攻,又利用鮮卑攻北匈奴,因此北匈奴衰弱,漢兵出塞,一舉成功。
北匈奴破滅後,應從袁安等人的公議,允許南匈奴出塞,統治匈奴故地,漢與南匈奴協力抵禦鮮卑,這樣,鮮卑侵擾邊境的禍害是可以減輕的。
窦憲剛愎自用,扶立一個僅有數千人的放除鞬,匈奴廣大土地及殘餘部衆都被鮮卑奪去,中國北方又出現了一個強敵,邊境受害,比西漢前期更嚴重。
如果說窦憲擊破北匈奴算是有功勞的話,那末,由于他的錯誤而造成的罪惡應比功勞大得多。
匈奴族與中原接觸地帶很廣而時間又很長,自然要受到漢文化的某些影響。
特别是西漢呼韓邪單于以後,匈奴貴族的衣服、食品、用具、樂器、刀甲、車輿、儀仗都是漢朝供給的,漢文化給匈奴的影響是更多更深了。
呼韓邪改父子繼承制為兄弟繼承制,意思是想輪到漢妻王昭君的兒子做單于,呼韓邪又使他的繼位人在單于稱号上加若鞮(漢語孝)二字,意思是學漢皇帝稱号上加孝字。
南匈奴單于每年三次祭天,兼祭漢皇帝。
南匈奴和許多北匈奴人願意内附居住漢地,顯然不僅是生活上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漢文化有所愛慕。
北匈奴雖然戰敗了,它所積累的戰争經驗(如“望塵識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與遊牧族本有的流動性犷悍性結合起來,比其他落後族,它還是較強的一族,因此,它能向遙遠的西方走去,在一個時期裡,成為可怕的文化破壞者。
西方 羌--羌族也稱為西戎,據遠古傳說,炎帝姜姓,西周東周時期有不少姜姓國也有姜姓戎。
黃帝姬姓,春秋時期西戎中還有姬姓戎。
堯是羌族慶都的兒子,周祖先棄也是羌族姜嫄的兒子。
炎黃族與羌族在遠古是很接近的兩個種族。
炎黃族先後進入中原地區,逐漸與夷族苗族黎族狄族融合起來,經濟文化都在發展,羌族保持落後狀态,到東漢還不曾脫離氏族社會。
羌族遊牧地以西海郡(青海)為中心,南到蜀郡廣漢郡邊境外,西北接西域鄯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車師(吐魯番盆地)等國。
羌族有一百五十個部落,在這個廣大地區上随水草遊牧,并無固定居住地,農業生産幾乎是沒有的。
階級也沒有顯著的形成。
部落酋長都是愛劍的後裔,大部落數萬人或萬餘人,小部落數千人。
某一部落強大了,就分為幾個小部落,某一部落衰弱了,就分散做别部落的附屬。
各部落間互相攻掠,盛衰無常,因此不能産生大君長,不能有統一的号令,比起匈奴鮮卑來,雖然羌人剛強勇猛,不免仍是一個弱族。
羌族經濟文化落後,但并不是說它不願意前進。
爰劍在秦厲公(前四七六年至前四四三年)時,被秦人俘獲當奴隸。
爰劍學得一些生産知識,逃回羌地後,教人畜牧種植。
羌族本來依靠射獵為生,此後畜牧業發達起來,人口也就繁衍了。
羌人崇敬爰劍的功績,讓他的子孫世世做部落酋長。
漢武帝開河西四郡,羌人欣慕漢文化,陸續内附,與漢人雜居涼州各郡縣。
漢境内的羌人,遊牧生活逐漸改變為農業生活,這對羌人是有利的。
但漢地方官吏和豪強,虐待羌人,侵奪奴役,無所不為,比虐待漢族人民更加兇暴。
羌人被迫與境外諸部落結合,仇殺官吏豪強,同時也蹂躏漢族人民,不過東漢前期還沒有釀成大變亂。
東漢後期,政治進入黑暗時期,地方官吏與豪強虐待羌人,毫無忌憚,連朝廷當權者也直接出面對羌人進行更殘酷的壓迫。
原因是:(一)羌人力弱,擊羌容易立功成名;(二)借口用兵,可以聚斂民财,使大小官吏乘機各飽私囊。
公元一○七年,羌人被迫起事。
當時羌人久居郡縣,并無武器,或持竹竿木棍當矛,或負木闆食案當盾,或執銅鏡在日光下搖動當作舞刀,漢朝廷完全沒有理由去用兵鎮壓。
鄧太後想讓她的長兄鄧骘乘機立功,卻征發内地十來郡兵卒五萬人,教鄧骘帶着去殺羌人。
鄧骘軍被羌人殺敗,邊境内外各部落合力攻擊鄧骘軍,鄧骘軍又大敗。
羌聲勢大盛,深入到内地殺掠,百姓死亡不可勝數。
鄧骘束手無策,本人退回洛陽,鄧太後認為有功勞,升官做大将軍。
漢軍留在前方,屢戰屢敗,羌兵竟殺掠到河東河内等郡,關中及河北大平原上先後築塢壁一千餘所,屯兵二十餘萬,算是抵禦羌人的方法。
戰争一直進行到一一五年,漢改用騎兵又用南匈奴騎兵擊羌,才挽回敗勢。
一一八年,羌人戰敗瓦解,接連十二年的戰争才告一結束。
這次戰争用錢多至二百四十餘億,人民實際負擔當然還要超過這個數目。
并、涼兩州破敗不堪,邊郡和内地兵民死亡無數,羌人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喪。
但是,統治階級制造這樣的大罪惡,絲毫也不曾悔禍,相反,它更認識到擊羌是得功名飽私囊的最好機會。
一一九年以後,較小規模的戰争依然繼續進行着,漢羌各有勝敗。
從一三六年起,漢羌又開始大戰,漢兵屢敗。
朝廷照上次戰争的舊法,發諸州郡兵十萬人屯涼州漢陽郡,關中築塢、壁三百餘所,屯兵守望。
大将馬賢趙沖等人先後敗死。
朝廷當權者在内地農民起義的壓力下,無法再在擊羌戰争中發财了,一四五年,被迫采用招撫法。
羌人五萬餘戶投降,接連十年的戰争才告結束。
戰争中皇甫規曾要求給兵五千人,便可安撫變羌,朝廷當然不聽。
這次戰争用錢八十餘億,多數被文武官吏吞入私囊,他們把掠奪來的珍寶财物,賄賂朝中有權人,因此放縱妄為,小勝報大勝,戰敗報不敗,讓戰争延長下去,朝廷不會來追問。
兵士口糧被侵奪,進不得力戰,退不得溫飽,大批兵士凍餓死了,草原上白骨相望,這不是戰死者的白骨而是被虐待者的白骨。
東漢黑暗政治表現在各個方面,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