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漢文化對周鄰諸族的影響

關燈
兩漢是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發達、武力強大、擁有人口五六千萬的偉大國家。

    這對四周諸族的社會,很自然地要起着推動作用。

    兩漢特别是東漢(包括三國)推動作用更為顯著。

    東漢三國兩個半世紀的長久年月裡,除去各族間暫時發生的軍事行動,其餘年月都是在經濟文化的交流上渡過去的。

    大抵漢朝高度的經濟與文化,在前期吸引着許多族,從而建立起密切的政治關系或通商關系,而後期的黑暗政治又迫使逃亡、掠奪和變亂,成為豪強破壞力以外的一種破壞力。

    東漢與諸族的關系是複雜的,從大的方面看,相互有利處多于相互為害處。

     下面簡略地叙述東漢與周鄰諸族的關系。

     東北方 自戰國(燕)時起,遼西遼東兩郡(秦始皇建郡)已經是漢族文化在東北方的基地。

    漢昭帝以來,玄菟(治所約在今遼甯省鐵嶺新賓等縣之間)、樂浪兩郡成為重要的文化基地。

    在漢族文化影響下,東北方少數族開始從落後狀态中加速了社會的前進。

     夫餘--夫餘國在玄菟郡北,本是濊族的居住地。

    不知何時,從北方索離國來了一個勇猛善射名叫東明的人,征服濊族,自做國王,号稱夫餘國。

    夫餘國,有城栅、宮室、倉庫、牢獄。

    刑法殘酷,一人犯死罪,一家人都被沒收作奴婢。

    東明族人是貴族,大貴族做加(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稱号。

    這些加都是部落大酋長,大部落有數千家,小部落有數百家。

    小貴族在加下面做邑(城栅)豪或落(村落)豪。

    濊族人被稱為下戶,是東明族的種族奴隸。

    有戰事,諸加率東明族人上陣,下戶隻是運糧供飲食。

    下戶主要從事農業生産,不參加戰争。

    貴族死後要厚葬,殺人殉葬有時多至百餘人。

    葬國王要用漢朝給予的玉匣。

    國王死,嗣王到玄菟郡領取。

    公元四九年,夫餘王遣使來漢,漢光武帝給他一份厚禮,夫餘從此歸玄菟郡管理。

    因漢文化的逐漸輸入,三國時夫餘成為東北方的一個強國。

     挹婁--挹婁在夫餘東北。

    挹婁人處在氏族社會末期,已有貧富,但不曾形成階級。

    各部落有大人(酋長),但還沒有君長。

    居山林間深穴中,富家穴深到九梯以下。

    穴中央作廁,人繞廁居住。

    有農業和牧畜業,也能織些麻布。

    俗重養豬,吃豬肉、衣豬皮,冬天用豬油塗身,厚數分。

    夏天裸體,用一尺布掩蔽下身。

    箭用青石作镞,镞上敷毒藥,人獸被射中就死去。

    挹婁人形體似夫餘人,言語與夫餘高句骊不同。

    漢時屬夫餘,三國時脫離夫餘自立。

    挹婁是東北方諸族中最落後的一族。

    它不接受鄰國較高的文化,社會停留在野蠻階段上,直到它的後裔女真、滿洲初起時,大體上還保存着挹婁的社會形态。

     高句骊--高句骊在遼東、玄菟兩郡的東面,夫餘挹婁的南面。

    屬玄菟郡管理。

    高句骊人居大山深谷中,共有三萬戶。

    相傳貴族是夫餘的别種,約一萬人,性兇暴喜掠奪,好造大宮室,男女飲酒歌舞,坐食不勞動。

    下戶(種族奴隸)供給貴族米糧魚鹽等一切生活品,縱然竭力耕作,還是不得溫飽。

    漢光武帝時高句骊王遣使來聘,漢給以樂人樂器及衣冠服飾。

     濊--在高句骊的南面,辰韓的北面,朝鮮半島東部地區都是濊人的居住地。

    濊分許多部落,各有酋長,但沒有大君長。

    這些部落酋長與高句骊貴族同種,言語習俗大抵相同。

    前一二八年,濊君南闾等大小部落酋長率二十八萬人來遼東郡,漢武帝因而設置蒼海郡,後改屬樂浪郡。

    漢光武帝時部落酋長改稱縣侯,仍屬樂浪郡。

    濊人與漢人雜居,能種麻養蠶作綿布。

    沒有經過奴隸制度階段便進入封建社會,在東北方諸族中是文化最高的一族。

     韓--在朝鮮半島南部。

    韓分馬韓、辰韓、弁韓三種,稱為三韓。

    馬韓在西,有五十幾個部落;辰韓在東,弁韓在南,各有十二個部落。

    馬韓最大,有些大部落多至萬餘家,大小部落總戶數約有十餘萬。

    部落間和部落内部,大小酋長各自作主,不很相統屬。

    辰韓弁韓較小,大部落四五千家,小部落六七百家,總數約四五萬戶。

    馬韓月支部落酋長号稱辰王,算是三韓的大君長。

    辰韓弁韓大小酋長都是馬韓人,不得自推酋長。

     馬韓人能種田養蠶織綿布,在東漢時還不知道金銀錦繡是貴物。

    他們住的是草屋土室,穿的是布袍草履,貧富的區别不很顯著。

    漢光武帝時馬韓酋長到樂浪郡通聘,以後便屬樂浪郡管理。

    酋長四時到郡會見,普通人借酋長的衣冠印緩也不時來郡,多至千餘人,足見馬韓社會還沒有階級。

    這都是北部人,因為接近樂浪郡,文化比較高,南部人甚至保存着文身陋習,文化比北部更低。

    到三國時,開始築城郭,大概社會多少前進了一些。

     辰韓又稱秦韓,秦朝人逃避苦役,流亡到馬韓,馬韓人使居住東部地區,與土著弁韓人融合成為辰韓。

    辰韓言語是秦弁韓混合語,與馬韓不同。

    有城栅屋室。

    部落酋長按大小有各級稱号。

    能種五谷養蠶作缣布。

    乘駕牛馬,嫁娶有禮,路上行人相遇,停步讓路。

    人死用大鳥羽送葬,意思是要死者能飛揚。

    辰韓人最大的貢獻是能冶鐵制鐵器,濊、倭(日本)、馬韓、州朝(朝鮮濟州島)都依靠辰韓獲得鐵器,鐵在各族交易中當作貨币來使用。

    弁韓人身大發長,當是被馬韓征服的一個種族。

    一部分弁韓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相同,言語風俗有異。

    三韓中辰韓文化最高,有向奴隸制度社會發展的迹象。

    工莽時,曾擄獲樂浪采木民夫戶來等一千五百人作奴隸,三年死去五百人。

    弁韓刑法嚴厲,也有在部落内部産生奴隸階級的趨勢。

    不過三韓在樂浪郡統治下,不可能用武力向外部掠奪大量奴隸,封建文化從樂浪、遼東繼續傳來,自然地要向封建制度前進。

    王莽時,辰韓一個大酋長廉斯聽說樂浪郡土地肥美,人民富樂。

    有一天,廉斯出城,見戶來在田中驅鳥雀,便請戶來引導來到樂浪郡。

    樂浪郡迫令辰韓退還被俘漢人一千人,又罰辰韓出一萬五千人、一萬五千匹布作為死去五百人的賠償。

    給廉斯衣冠田宅,子孫世世免徭役。

    這個事例顯示三韓社會不能走奴隸制度的道路,而隻能朝着封建制度的方向發展。

     倭--西漢時期倭人到樂浪郡聘問。

    公元五七年,倭國遣使人經樂浪郡來朝廷。

    漢光武帝授予倭國王印緩。

    一○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奴隸)一百六十人。

    三國時和魏國交通。

    二三八年,倭國女王卑彌呼遣使“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

    魏明帝以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贈送禮品有錦五匹,毛織物十張,絲織物一百匹,另送卑彌呼錦三匹,絹五十匹,五尺刀兩口,銅鏡一百枚,用真珠制造的鉛丹各五十斤。

    倭自東漢以來常來中國,每次“貢獻”總有生口若幹人。

    《前漢書》僅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會見。

    《後漢書》記載較詳,《三國魏志》記載更詳,顯示漢倭交通在繼續增加。

    照《後漢書》及《魏志》所說,倭有百餘國,國王世襲,大倭王居邪馬台國。

    倭人男子都黥面文身,作為貴賤尊卑的符号,女人沒有社會地位,不得文身。

    武器用矛楯木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