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經濟概狀

關燈
東漢的農業、手工業生産在西漢的基礎上續有進步。

    手工業的進步尤為顯著,好些重大的發明,記錄在東漢以及三國的史書裡。

     農業 牛耕--西漢後期,黃河流域用牛耕田,已經相當普遍。

    東漢時牛與農業的關系更見重要。

    《後漢書》開始有牛疫的記載,如公元七六年,漢章帝诏書裡說,近年來牛多疫死,墾田減少,谷價頗貴,窮人流亡。

    西漢時偷馬要處死刑,偷牛隻是照普通偷竊加重治罪。

    東漢殺自己的牛和偷别人的牛都處死刑,可見牛的重要。

    漢光武帝初年,任延做九真太守,教民用牛犁,田畝因而年年增辟。

    漢明帝時,王景做廬江太守,也因興水利和教用牛犁,境内富饒。

    廬江地近,用牛卻在後,九真路遠,用牛較在前,說明牛耕法的推廣是偶然的緩慢的,但也說明在逐漸向外地推廣。

    整個看來,東漢農業技術比西漢是進步得多。

     水利--東漢水利大抵修複西漢舊渠,少有新創,但卓越的水利工程家仍屢見記載。

    王莽時(公元--年)黃河在魏郡(治邺)決口,河道南徙,改從千乘(山東利津縣)入海。

    河水侵入汴渠(東漢漕運的要道),兖豫兩州連年遭水災。

    漢明帝擢用王景(公元六九年),發民卒數十萬人治河。

    王景測量地勢,開鑿山阜,建立水門,自荥陽至千乘口築堤長千餘裡,使河、汴分流,河不侵汴。

    從此汴渠得安流運漕,黃河受南北兩堤約束,水勢足以沖擊沙土通流入海(至一○四八年才又改道),幽冀兖豫四州得免較大的河患。

    王景治河是東漢人民和自然界作鬥争的一次大勝利。

    漢順帝時(一四一年)會稽太守馬臻在會稽、山陰兩縣(浙江紹興縣)治鏡湖(又稱鑒湖),築大堤周圍三百五十餘裡,灌溉民田九千餘頃。

    馬臻以後,會稽山陰千餘年沒有大的水旱災。

    長江下遊的水利事業,馬臻是光輝的創始人。

    東漢末年,曹操為适合軍事運輸和農田灌溉的需要,大開河渠,溝通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交通比前更便利。

    又在河北開平虜、泉州兩渠,接連海上運輸,控制了割據遼河流域的公孫氏和塞外烏桓族。

    三國分立,北方水利常在興修,成為恢複生産消滅蜀吳的一個重要因素。

    墾田--東漢史書保存着九個戶口記錄、五個墾田記錄。

    這些數字是根據當時口賦、算賦、更賦、田租推測出來的約數,當然不能是準确的,但也不全是虛構。

    戶口數和墾田數列如下: 年代戶數口數墾田數57年(漢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4,279,63421,007,820缺75年(漢明帝永平18年)5,860,57334,125,021缺88年(漢章帝章和2年)7,456,78443,356,367缺105年(漢和帝元興元年)9,237,11253,256,2297,320,170頃125年(漢安帝延光4年)9,647,83848,690,7896,942,892頃144年(漢順帝建康元年)9,946,91549,730,5506,896,271頃145年(漢沖帝永嘉元年)9,937,68049,524,1836,957,676頃146年(漢質帝本初元年)9,348,22747,566,7726,930,123頃156年(漢桓帝永壽2年)26,070,96050066,856缺 漢桓帝時的戶數顯有錯誤,《晉書?地理志》所記戶數一○、六七七、九六○,口數五六、四七六、八五六,或比較可靠。

     自漢光武帝到漢和帝,戶口繼續在上升,墾田自然也在擴大。

    東漢戶數一般在千萬戶左右,墾田數一般在七百萬頃左右。

    墾田漢和帝時達到高峰,戶數漢桓帝時達到高峰,這些數字固然未必确實,但也可見田數與口數差額在增大,農民破産失業的痛苦在加劇。

    崔寔(漢桓帝時人)《政論》裡說:當今青徐兖冀四州人稠土狹,田畝不夠使用;關中和涼幽二州以及内附近郡都是土曠人稀,良田荒棄不開墾。

    依據崔寔所說,衰落的地區有西漢最饒富的關中,有南匈奴内附後作為居住地的并州和邊患頻繁的涼幽二州。

    縱然江南和益州有些發展,并不能抵補關中等地的衰落,東漢農業繁盛的地區,實際隻有豫冀兖徐青五州和司隸的一部分,豪強大混鬥恰恰就在這些繁盛地區裡進行,這就可以想見這一次大破壞是何等嚴重。

     創造性的手工業 東漢手工業表現了卓越的創造性,這和兩漢四百年政治的統一,文化的積累是不可分的。

    從實物與文字記載裡看到的重要創造有下列幾種。

     紙--兩漢學校發達,經學又極煩瑣,士人錄寫大量經傳師說,竹簡重,缣帛貴,很自然的需要一種代用品,紙就在這個需要下産生了。

    《漢書?外戚?趙飛燕傳》載有一種可以寫字叫做“赫蹄”(赫音細xì)的東西。

    應劭(東漢人)說是薄小紙,孟康(三國魏人)說是染赤色紙。

    如果應、孟所說不誤,是漢成帝時已經有紙。

    當時既能制薄小紙,也就遲早會制較厚較大的紙。

    應劭《風俗通》說:漢光武帝遷都洛陽,載素(帛)簡(竹)紙書共二千車。

    公元七六年,漢章帝賜給賈逵用竹簡寫的和用紙寫的《春秋左氏傳》各一套。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