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政治概狀--分裂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年--二○八年即漢獻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凡十九年為前段,二○八年--二八○年即建安十三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凡七十三年為後段,前後共九十一年)
士族想獨占政權,堅決排斥下層豪強和所謂微賤人;士族中所謂望族的高級豪強想獨占政權,堅決排斥地位較低的豪強;每個高級豪強想獨占政權,堅決排斥其他高級豪強。
被排斥者也都想獨占或分得政權,堅決排斥他們的對方。
豪強們互相排斥,造成戰争無限殘酷、秩序極度破壞、戶口可駭地耗損、生産劇烈地衰落的分裂局面。
地主階級的豪強,在西漢後期以來,逐步擴大并增強着他們的割據勢力,到了這個時期,他們有足夠力量足以實行比以前任何時期更猖獗的罪惡行為,短促的前段十九年中,把兩漢四百年積累起來的社會各種财富極大部分都化為烏有。
董卓是涼州的下層豪強,他的部屬都是些地方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
董卓為首的一群極端兇惡的豺虎盜賊是最野蠻的破壞者。
當時人口、文化、财物最集中的洛陽和較次的舊京長安,都被這群野獸徹底地毀滅。
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就毫不掩飾地表示自己要做皇帝。
各有企圖的廣大士族,朝官以用計謀的王允為首,外官以号召發兵讨賊的袁紹為首,呼應起來反對董卓。
董卓在士族的壓力下,用無法形容的殘暴手段來對抗,同時從洛陽退避到長安,又從長安退避到郿塢(離長安二百六十裡)。
塢高厚都是七丈,塢内藏谷夠三十年食用,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上等衣料堆積象小山,以為這樣就可以安居無憂。
一九二年,王允殺董卓。
董卓部屬李催(音決jué)郭氾等人大殺王允和朝官并屠長安城,老少不留。
這群野獸又互相混鬥,關中人民幾乎被殺絕。
一九六年,漢獻帝帶着一些殘餘的朝官從野獸群中逃出,回到洛陽。
朝官很多餓死或被兵士殺死,漢獻帝又失去了這些擁護者,皇帝的名号更空虛了。
袁紹為首的一夥所謂勤王将領,和董卓的一夥同樣是割據混鬥的野心家,同樣是殘酷地屠殺人民的豺虎盜賊。
袁紹家接連四代有五個人做三公,在士族中是最高級的望族。
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結合成一個最大的私人團體。
當袁紹号召起兵讨董卓的時候,各路大豪強就開始了割據混鬥。
袁紹弟袁術占南陽,劉表占荊州,公孫度占遼東,袁紹占冀州,公孫瓒占幽州,劉焉占益州,曹操占兖州。
董卓被殺以前,這些所謂讨董卓的“義兵”,已經這樣割據混鬥起來或準備割據混鬥。
董卓被殺以後,袁紹憑借袁家勢力,在多次殘酷的戰争中,占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者。
袁術也憑借袁家勢力,據江淮間地,自稱皇帝,建都壽春,成為南方最大的割據者。
一九○年到二○八年,前後凡十九年。
這十九年裡,中國境内特别是黃河流域化成了大屠場。
董卓系統的豪強在洛陽以西地區,袁紹系統的豪強在洛陽以東地區,還有其他大豪強以至各地方無數小豪強,無時無地不在混鬥相屠殺。
下列諸例說明戰争大屠殺以外的一些小屠殺。
劉表占荊州,地方上宗賊大起。
劉表誘斬宗賊頭領五十五人,地方立見平靜。
所謂宗賊,就是土霸豪酋脅迫同姓人及附近農民據地做盜賊。
劉焉占益州,殺州中著名豪強十餘人。
這是外來豪強鎮壓本地豪強的一例。
公孫度占遼東,滅郡中名豪百餘家。
這是本地下層豪強得勢對士族進行報複的一例。
公孫瓒占幽州,殺害士族,信任下層豪強。
理由是衣冠士族自以為身分應當尊貴,不知感恩,下層豪強被擢拔,知道感激公孫瓒。
這是士族豪強結合下層豪強壓迫士族的一例。
漢獻帝自長安逃出,路過安邑,壘壁群帥都來求官号,這是小豪強到處築壘立壁,割據小塊土地,希望依附大豪強的一例。
以上隻是舉出一些例,遠不是事實的全部。
但也可以看出混鬥的一斑。
凡豪強所在,必然要兼并割據,也就必然要混鬥互殺。
以袁家為例,袁術因袁紹分得袁家大部分門生故吏,罵袁紹是妾生子,不算袁家人。
袁紹大怒,使劉表鬥袁術,袁術也使公孫瓒鬥袁紹。
袁紹的部屬至少分成兩派,袁紹死後,兩派擁袁紹子袁譚袁尚動兵相仇殺。
袁術戰敗窮困,投奔部曲将(帶親兵的親信将官)被拒絕,袁術餓死。
豪強對外部當然要混鬥互殺,對内部也一樣要混鬥互殺,一句話,豪強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混鬥殺人。
人民極大部分被殺死餓死了,一部分流亡到較安靜的地區或逃出邊境,沒有武力的一部分士族也離開本土向外地流亡。
十九年豪強大混鬥的過程裡,人民要求統一的意志仍在發揮它的偉大力量,那些割據勢力逐步被克服了,社會依然向統一的方向前進。
代表這個統一趨勢的重要人物就是當時最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大文學家)被士族稱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
這當然不是說曹操不是一個極端殘暴的大屠戶,這隻是說他用來進行戰争的政治軍事方針,客觀上符合于統一的趨勢,因之他成為當時最大的勝利者。
曹操是曹
被排斥者也都想獨占或分得政權,堅決排斥他們的對方。
豪強們互相排斥,造成戰争無限殘酷、秩序極度破壞、戶口可駭地耗損、生産劇烈地衰落的分裂局面。
地主階級的豪強,在西漢後期以來,逐步擴大并增強着他們的割據勢力,到了這個時期,他們有足夠力量足以實行比以前任何時期更猖獗的罪惡行為,短促的前段十九年中,把兩漢四百年積累起來的社會各種财富極大部分都化為烏有。
董卓是涼州的下層豪強,他的部屬都是些地方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
董卓為首的一群極端兇惡的豺虎盜賊是最野蠻的破壞者。
當時人口、文化、财物最集中的洛陽和較次的舊京長安,都被這群野獸徹底地毀滅。
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就毫不掩飾地表示自己要做皇帝。
各有企圖的廣大士族,朝官以用計謀的王允為首,外官以号召發兵讨賊的袁紹為首,呼應起來反對董卓。
董卓在士族的壓力下,用無法形容的殘暴手段來對抗,同時從洛陽退避到長安,又從長安退避到郿塢(離長安二百六十裡)。
塢高厚都是七丈,塢内藏谷夠三十年食用,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上等衣料堆積象小山,以為這樣就可以安居無憂。
一九二年,王允殺董卓。
董卓部屬李催(音決jué)郭氾等人大殺王允和朝官并屠長安城,老少不留。
這群野獸又互相混鬥,關中人民幾乎被殺絕。
一九六年,漢獻帝帶着一些殘餘的朝官從野獸群中逃出,回到洛陽。
朝官很多餓死或被兵士殺死,漢獻帝又失去了這些擁護者,皇帝的名号更空虛了。
袁紹為首的一夥所謂勤王将領,和董卓的一夥同樣是割據混鬥的野心家,同樣是殘酷地屠殺人民的豺虎盜賊。
袁紹家接連四代有五個人做三公,在士族中是最高級的望族。
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結合成一個最大的私人團體。
當袁紹号召起兵讨董卓的時候,各路大豪強就開始了割據混鬥。
袁紹弟袁術占南陽,劉表占荊州,公孫度占遼東,袁紹占冀州,公孫瓒占幽州,劉焉占益州,曹操占兖州。
董卓被殺以前,這些所謂讨董卓的“義兵”,已經這樣割據混鬥起來或準備割據混鬥。
董卓被殺以後,袁紹憑借袁家勢力,在多次殘酷的戰争中,占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者。
袁術也憑借袁家勢力,據江淮間地,自稱皇帝,建都壽春,成為南方最大的割據者。
一九○年到二○八年,前後凡十九年。
這十九年裡,中國境内特别是黃河流域化成了大屠場。
董卓系統的豪強在洛陽以西地區,袁紹系統的豪強在洛陽以東地區,還有其他大豪強以至各地方無數小豪強,無時無地不在混鬥相屠殺。
下列諸例說明戰争大屠殺以外的一些小屠殺。
劉表占荊州,地方上宗賊大起。
劉表誘斬宗賊頭領五十五人,地方立見平靜。
所謂宗賊,就是土霸豪酋脅迫同姓人及附近農民據地做盜賊。
劉焉占益州,殺州中著名豪強十餘人。
這是外來豪強鎮壓本地豪強的一例。
公孫度占遼東,滅郡中名豪百餘家。
這是本地下層豪強得勢對士族進行報複的一例。
公孫瓒占幽州,殺害士族,信任下層豪強。
理由是衣冠士族自以為身分應當尊貴,不知感恩,下層豪強被擢拔,知道感激公孫瓒。
這是士族豪強結合下層豪強壓迫士族的一例。
漢獻帝自長安逃出,路過安邑,壘壁群帥都來求官号,這是小豪強到處築壘立壁,割據小塊土地,希望依附大豪強的一例。
以上隻是舉出一些例,遠不是事實的全部。
但也可以看出混鬥的一斑。
凡豪強所在,必然要兼并割據,也就必然要混鬥互殺。
以袁家為例,袁術因袁紹分得袁家大部分門生故吏,罵袁紹是妾生子,不算袁家人。
袁紹大怒,使劉表鬥袁術,袁術也使公孫瓒鬥袁紹。
袁紹的部屬至少分成兩派,袁紹死後,兩派擁袁紹子袁譚袁尚動兵相仇殺。
袁術戰敗窮困,投奔部曲将(帶親兵的親信将官)被拒絕,袁術餓死。
豪強對外部當然要混鬥互殺,對内部也一樣要混鬥互殺,一句話,豪強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混鬥殺人。
人民極大部分被殺死餓死了,一部分流亡到較安靜的地區或逃出邊境,沒有武力的一部分士族也離開本土向外地流亡。
十九年豪強大混鬥的過程裡,人民要求統一的意志仍在發揮它的偉大力量,那些割據勢力逐步被克服了,社會依然向統一的方向前進。
代表這個統一趨勢的重要人物就是當時最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大文學家)被士族稱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
這當然不是說曹操不是一個極端殘暴的大屠戶,這隻是說他用來進行戰争的政治軍事方針,客觀上符合于統一的趨勢,因之他成為當時最大的勝利者。
曹操是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