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政治概狀--東漢前期(漢光武帝至漢章帝共六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豪強有相同處,就是上層豪強也經營商業,下層豪強也兼并田地;他們又有相互聯系處,就是下層豪強向上層豪強納賄取得政治上的保護。
漢光武帝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封外戚四十五人,與宗室王侯合成一個豪強集團。
朝廷用人,主要從這個集團中選取,特别是南陽人。
東漢皇室宗室的男女嫁娶,大體上也不出這個集團的範圍。
皇後皇太後的母家常是這個集團中最有勢力的一家。
東漢後期,政權常常落入外戚手中,外戚成為無市籍大地主,也就是上層豪強的政治代表。
漢光武帝為集中權力,在朝官中設尚書六人,分掌全國政事。
尚書官位低微,但“天下樞要,在于尚書”,職權極為重大。
朝廷最高的官稱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無實權,隻是給那些有資望的大臣享受名義上的尊榮。
在宮内設中常侍、小黃門、中黃門等宦官多人,掌傳達皇帝口诏,閱覽尚書呈進的文書。
東漢後期,宦官經常從外戚手中奪得政權,指揮尚書們發号施令,朝廷大官無法對抗。
宦官都是無賴兇狡人出身,他們奪得政權後,成為有市籍地主,也就是下層豪強的政治代表。
無市籍的中小地主有權做官吏,仕進的道路一般是(一)公府辟召,就是三公等大官特聘著名士人做本官府屬官;(二)郡國薦舉,就是郡太守國相按二十萬人口選舉孝廉一人的比例,每年保薦孝廉若幹人到朝廷,考試及格後授各種官職;(三)由曹掾(音院yuàn吏)積累資格逐漸上升,就是京内外各長官(包括縣令)聘士人做本官府屬吏,由吏遷升為官。
走這三條仕路的人,必須(一)是士人;(二)是通經學或能作奏章的士人;(三)是被稱為孝廉的士人。
中小地主要做官吏,隻好先讀書,因之,東漢太學、地方官學、私學都很發達。
也因為學校發達,士人間競争也更加劇烈,在孝廉這個名義下,包含着各式各樣的求名法。
例如許武被舉為孝廉以後,和兩個兄弟分家,三分财産自己取最好的一份。
兩個兄弟算是能讓,也被舉為孝廉。
許武于是大會賓客,宣告使兩弟成名的本意,把自己一份财産分給兩弟,許武因此獲得更大的聲名。
又如趙宣葬父母,就在墓道中居住行喪禮,前後凡二十餘年,鄉人都稱他是孝子,州郡官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出來,孝名愈來愈大。
後來郡太守陳蕃查出趙宣在墓道中生了五個兒子,按惑衆欺鬼神的罪名處罰。
上述那些求名法一般是出于缺乏勢力的士人。
有憑借的士人就不必這樣做,他們或者以閥閱(門第資格)被薦舉,或者走權貴門路。
例如河南尹田歆,某次照例薦舉六個孝廉,其中權貴指定的就有五個。
不管士人用什麼方法求仕進,有權薦舉士人的大官還自有一個選擇法,那就是“郡國舉孝廉,大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薦主與被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君臣的關系,在私人情感上發生父子的關系,被薦人如果對薦主不表現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背義,将為士類所不齒。
大官們曆年薦舉士人,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團。
有些名門世家,甚至形成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團體。
士人是無市籍地主階級的一個階層,東漢後期士人逐漸從外戚為代表的上層豪強集團裡分化出來,變成官僚集團,在外戚、宦官兩種勢力之外,自成一種勢力。
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出身的三公和大名士,它的政治傾向一般是接近外戚集團,反對宦官集團。
它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魏、晉、南北朝的士族。
東漢後期的政治,在統治階級方面,基本上就是外戚、宦官兩大集團附帶着一個官僚集團的活動、沖突和變化。
這三個集團在東漢前期先後發育起來,不過,漢光武帝和他的繼承人漢明帝還能掌握皇帝的權力,外戚,尤其是宦官,還不敢公然橫行作惡。
他們在位的時候,确是懲治不法官吏比較嚴,賦稅徭役比較輕,對外戰争比較少,史家稱漢明帝時“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王莽暴亂後,出現這個休息時期,是符合社會要求的。
漢章帝改變漢光武帝、漢明帝的“嚴切”政治,被稱為“寬厚長者”。
外戚、宦官得到寬厚待遇,開始作起惡來,漢章帝死後,東漢政治便進入黑暗時期。
漢光武帝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封外戚四十五人,與宗室王侯合成一個豪強集團。
朝廷用人,主要從這個集團中選取,特别是南陽人。
東漢皇室宗室的男女嫁娶,大體上也不出這個集團的範圍。
皇後皇太後的母家常是這個集團中最有勢力的一家。
東漢後期,政權常常落入外戚手中,外戚成為無市籍大地主,也就是上層豪強的政治代表。
漢光武帝為集中權力,在朝官中設尚書六人,分掌全國政事。
尚書官位低微,但“天下樞要,在于尚書”,職權極為重大。
朝廷最高的官稱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無實權,隻是給那些有資望的大臣享受名義上的尊榮。
在宮内設中常侍、小黃門、中黃門等宦官多人,掌傳達皇帝口诏,閱覽尚書呈進的文書。
東漢後期,宦官經常從外戚手中奪得政權,指揮尚書們發号施令,朝廷大官無法對抗。
宦官都是無賴兇狡人出身,他們奪得政權後,成為有市籍地主,也就是下層豪強的政治代表。
無市籍的中小地主有權做官吏,仕進的道路一般是(一)公府辟召,就是三公等大官特聘著名士人做本官府屬官;(二)郡國薦舉,就是郡太守國相按二十萬人口選舉孝廉一人的比例,每年保薦孝廉若幹人到朝廷,考試及格後授各種官職;(三)由曹掾(音院yuàn吏)積累資格逐漸上升,就是京内外各長官(包括縣令)聘士人做本官府屬吏,由吏遷升為官。
走這三條仕路的人,必須(一)是士人;(二)是通經學或能作奏章的士人;(三)是被稱為孝廉的士人。
中小地主要做官吏,隻好先讀書,因之,東漢太學、地方官學、私學都很發達。
也因為學校發達,士人間競争也更加劇烈,在孝廉這個名義下,包含着各式各樣的求名法。
例如許武被舉為孝廉以後,和兩個兄弟分家,三分财産自己取最好的一份。
兩個兄弟算是能讓,也被舉為孝廉。
許武于是大會賓客,宣告使兩弟成名的本意,把自己一份财産分給兩弟,許武因此獲得更大的聲名。
又如趙宣葬父母,就在墓道中居住行喪禮,前後凡二十餘年,鄉人都稱他是孝子,州郡官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出來,孝名愈來愈大。
後來郡太守陳蕃查出趙宣在墓道中生了五個兒子,按惑衆欺鬼神的罪名處罰。
上述那些求名法一般是出于缺乏勢力的士人。
有憑借的士人就不必這樣做,他們或者以閥閱(門第資格)被薦舉,或者走權貴門路。
例如河南尹田歆,某次照例薦舉六個孝廉,其中權貴指定的就有五個。
不管士人用什麼方法求仕進,有權薦舉士人的大官還自有一個選擇法,那就是“郡國舉孝廉,大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薦主與被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君臣的關系,在私人情感上發生父子的關系,被薦人如果對薦主不表現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背義,将為士類所不齒。
大官們曆年薦舉士人,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團。
有些名門世家,甚至形成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團體。
士人是無市籍地主階級的一個階層,東漢後期士人逐漸從外戚為代表的上層豪強集團裡分化出來,變成官僚集團,在外戚、宦官兩種勢力之外,自成一種勢力。
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出身的三公和大名士,它的政治傾向一般是接近外戚集團,反對宦官集團。
它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魏、晉、南北朝的士族。
東漢後期的政治,在統治階級方面,基本上就是外戚、宦官兩大集團附帶着一個官僚集團的活動、沖突和變化。
這三個集團在東漢前期先後發育起來,不過,漢光武帝和他的繼承人漢明帝還能掌握皇帝的權力,外戚,尤其是宦官,還不敢公然橫行作惡。
他們在位的時候,确是懲治不法官吏比較嚴,賦稅徭役比較輕,對外戰争比較少,史家稱漢明帝時“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王莽暴亂後,出現這個休息時期,是符合社會要求的。
漢章帝改變漢光武帝、漢明帝的“嚴切”政治,被稱為“寬厚長者”。
外戚、宦官得到寬厚待遇,開始作起惡來,漢章帝死後,東漢政治便進入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