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經學、史學、曆數學、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圖書因得蕭何收藏,可能未受損失。
漢武帝令民間獻書。
漢成帝使陳農到各郡國搜集遺書。
自漢武帝到漢成帝,照劉歆《七略》說,“百年之間,書集如山”。
漢成帝令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任宏校兵書,尹鹹校數算(占蔔書),李柱國校方技(醫藥書)。
每校完一書,劉向做成本書提要,連同定本送給漢成帝。
劉向校書的程序是先用幾個本子校對,校正後寫在竹簡上,叫做殺青書(竹簡在火上炙幹,去竹汗,可免朽蠹)。
再經過校正,最後寫在素帛上,成為定本。
劉向校書二十餘年,死後,漢哀帝令劉歆完成這個巨大的工作。
劉歆繼承父業,做成了《七略》(劉向所作書名為《别錄》)。
《七略》是(一)《輯略》--諸書總論和分論;(二)《六藝略》--儒家經傳包括小學(文字學)共九種;(三)《諸子略》--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四)《詩賦略》--賦四種,詩一種;(五)《兵書略》--權謀、形勢、陰陽(天象氣候兼迷信)、技巧四種;(六)《數術略》--天文、曆譜(包括算術)、五行、蓍龜(蔔筮)、雜占(主要是占夢)、形法(看輿地形勢及看人和物的形相)六種;(七)《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
《七略》書已亡佚,班固《漢書》據《七略》作《藝文志》,共有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綜合了西周以來主要是戰國的文化遺産,把不值得保存的書籍都廢棄了,例如經學博士的講義,一篇也不錄取。
它經過選擇、校勘、分類、編目、寫成定本等程序,并作出學術性的總論和分論,是一部完整的巨著。
它不隻是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一部極可珍貴的古代文化史。
西漢有《史記》、《七略》兩大著作,在史學史上是輝煌的成就。
三曆數學 觀象授時向來是最重要的國政。
孔子述堯舜禹禅位時的诰語:“天之曆數在爾躬”,意思是現在該你掌管曆法了。
不管堯舜是否真說了這句話,曆法(雖然很幼稚)在農業上也就是在國政上的重大意義,上古人确實非常重視。
天象學曆數學因農業生産上的急需,不斷在進步。
傳習這一專門學問的官是太史,所以太史也稱為天官。
據說,太史的官位等于卿。
生産上的成就(主要是農業)比其他國家高,就成為大國,夏、商、西周正是這樣的大國。
它們都在曆法上有新發見,後一個比前一個進步,因此後一個戰勝前一個。
春秋時期,建子的周曆最通行,但宋國仍用殷曆,晉國行用夏曆。
宋用殷曆,由于保守,晉用夏曆,是尊重民間習慣(所謂“啟以夏政”)并利用它的長處。
周曆稱仲冬月(子月)為春正月,四時很不正常,孔子主張“行夏之時”,就是說周曆推歲首(冬至點)在子月是對的,但孟春應在寅月。
戰國時期,天文曆數學比春秋時期更進步。
專家多是民間學者,不限于少數史官。
世界最古的恒星表甘石《星經》,就是這個時期民間天文學家的貢獻。
六曆(黃帝、颛顼、夏、殷、周、魯六曆)都是曆家假托,也是這個時期民間曆數學家的成就。
太陽曆(歲)可以定四時、節、氣;太陰曆(月)可以定朔、晦、弦、望。
自曆法萌芽時起,曆家即并用陰陽兩曆,并探求兩曆配合的法則(主要是閏月插入法)。
春秋時曆家已應用十九年插入七個閏月法。
最遲在戰國時曆家已定一歲的日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三六五?二五),定一月的日數為二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二九?五三○八五日)。
這兩個數字比一歲實數三六五?二四二二日、一月實數二九?五三○五八八日都多了一些,因此月朔經三百年要差一天,季節經四百年要差三天。
由于推步和算術并不精确,實際上一種曆法行用一百多年便朔日或晦日見月出,必須重新測算使再合天象。
秦始皇采用颛顼曆,以十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後,稱為後九月。
在六曆中颛顼曆是比較合天象的一種曆法,但到漢武帝時已經不能再用。
前一○五年(元封六年),司馬遷等建議造漢曆。
漢武帝選司馬遷、星官射姓、曆官鄧平等及民間專家共二十餘人造曆,其中大天文學家唐都(祖先是楚國史官)大曆數學家落下闳(巴郡隐士)是主要的造曆者。
前一○四年,新曆造成,漢武帝廢秦曆,采用新曆,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以正月(寅月)為歲首。
這個新曆法就是曆學史上著名的《太初曆》(又稱《鄧平曆》、《三統曆》)。
《太初曆》一歲日數是三六五?二五○二,一月日數是二九?五三○八六,比四分曆(六曆都是四分曆,每歲有四分之一的餘日)又多了一些,所以行用一百八十九年便不能再用。
但在當時《太初曆》還是最進步的曆法,因為它根據天象實測與多少年來史官的忠實記錄(例如《春秋》經),得出一百三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稱為“朔望之會”,約十一年中有二十三次日食)。
自從有了這個周期,曆家可以校正朔望,日食現象也不再是什麼可怕的天變而是可以預計的科學知識了。
《史記?曆書》特别是《漢書?律曆志》詳細記載《太初曆》的觀測法與計算法。
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開端,西漢以後曆朝改換曆法,都按照《史記》、《漢書》的舊例,詳記在正史裡,因此積累起豐富的天文、曆數學資料。
劉歆用《易經?系辭》的數理來解釋科學性的《太初曆》(《三統曆》),造出一整套的曆學理論;又造《世經》,凡經傳古史所記大事的年月日,都用《三統曆》推算得到說明。
這對古史年代的探求是一種貢獻,雖然準确性并不很大。
董仲舒創今文經學,司馬遷創紀傳體通史,鄧平、唐都、落下闳創太初曆,劉歆創古文經學和年代學,這些文化上的成就與當時經濟武力的發展相配合,充分表現出西漢一朝的偉大氣象。
四諸子 《漢書?藝文志》分諸子為十家,西漢人所著書為數不多,其中屬于儒家的董仲舒《春秋繁露》、桓寬《鹽鐵論》,揚雄《法言》;屬于農家的《氾勝之書》(亡佚);屬于雜家的《淮南子》,都是重要著作。
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在本國招集以道家為首的百家遊士,仿秦呂不韋著《呂氏春秋》例,撰《淮南内》二十一篇(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
《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采衆家,不成為一家言。
戰國秦漢諸子百家學說,因漢武帝獨尊儒學,散佚甚多,《淮南子》保存一些百家遺說,在這一點上,還是一部值得重視的著述。
漢武帝令民間獻書。
漢成帝使陳農到各郡國搜集遺書。
自漢武帝到漢成帝,照劉歆《七略》說,“百年之間,書集如山”。
漢成帝令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任宏校兵書,尹鹹校數算(占蔔書),李柱國校方技(醫藥書)。
每校完一書,劉向做成本書提要,連同定本送給漢成帝。
劉向校書的程序是先用幾個本子校對,校正後寫在竹簡上,叫做殺青書(竹簡在火上炙幹,去竹汗,可免朽蠹)。
再經過校正,最後寫在素帛上,成為定本。
劉向校書二十餘年,死後,漢哀帝令劉歆完成這個巨大的工作。
劉歆繼承父業,做成了《七略》(劉向所作書名為《别錄》)。
《七略》是(一)《輯略》--諸書總論和分論;(二)《六藝略》--儒家經傳包括小學(文字學)共九種;(三)《諸子略》--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四)《詩賦略》--賦四種,詩一種;(五)《兵書略》--權謀、形勢、陰陽(天象氣候兼迷信)、技巧四種;(六)《數術略》--天文、曆譜(包括算術)、五行、蓍龜(蔔筮)、雜占(主要是占夢)、形法(看輿地形勢及看人和物的形相)六種;(七)《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
《七略》書已亡佚,班固《漢書》據《七略》作《藝文志》,共有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綜合了西周以來主要是戰國的文化遺産,把不值得保存的書籍都廢棄了,例如經學博士的講義,一篇也不錄取。
它經過選擇、校勘、分類、編目、寫成定本等程序,并作出學術性的總論和分論,是一部完整的巨著。
它不隻是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一部極可珍貴的古代文化史。
西漢有《史記》、《七略》兩大著作,在史學史上是輝煌的成就。
三曆數學 觀象授時向來是最重要的國政。
孔子述堯舜禹禅位時的诰語:“天之曆數在爾躬”,意思是現在該你掌管曆法了。
不管堯舜是否真說了這句話,曆法(雖然很幼稚)在農業上也就是在國政上的重大意義,上古人确實非常重視。
天象學曆數學因農業生産上的急需,不斷在進步。
傳習這一專門學問的官是太史,所以太史也稱為天官。
據說,太史的官位等于卿。
生産上的成就(主要是農業)比其他國家高,就成為大國,夏、商、西周正是這樣的大國。
它們都在曆法上有新發見,後一個比前一個進步,因此後一個戰勝前一個。
春秋時期,建子的周曆最通行,但宋國仍用殷曆,晉國行用夏曆。
宋用殷曆,由于保守,晉用夏曆,是尊重民間習慣(所謂“啟以夏政”)并利用它的長處。
周曆稱仲冬月(子月)為春正月,四時很不正常,孔子主張“行夏之時”,就是說周曆推歲首(冬至點)在子月是對的,但孟春應在寅月。
戰國時期,天文曆數學比春秋時期更進步。
專家多是民間學者,不限于少數史官。
世界最古的恒星表甘石《星經》,就是這個時期民間天文學家的貢獻。
六曆(黃帝、颛顼、夏、殷、周、魯六曆)都是曆家假托,也是這個時期民間曆數學家的成就。
太陽曆(歲)可以定四時、節、氣;太陰曆(月)可以定朔、晦、弦、望。
自曆法萌芽時起,曆家即并用陰陽兩曆,并探求兩曆配合的法則(主要是閏月插入法)。
春秋時曆家已應用十九年插入七個閏月法。
最遲在戰國時曆家已定一歲的日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三六五?二五),定一月的日數為二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二九?五三○八五日)。
這兩個數字比一歲實數三六五?二四二二日、一月實數二九?五三○五八八日都多了一些,因此月朔經三百年要差一天,季節經四百年要差三天。
由于推步和算術并不精确,實際上一種曆法行用一百多年便朔日或晦日見月出,必須重新測算使再合天象。
秦始皇采用颛顼曆,以十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後,稱為後九月。
在六曆中颛顼曆是比較合天象的一種曆法,但到漢武帝時已經不能再用。
前一○五年(元封六年),司馬遷等建議造漢曆。
漢武帝選司馬遷、星官射姓、曆官鄧平等及民間專家共二十餘人造曆,其中大天文學家唐都(祖先是楚國史官)大曆數學家落下闳(巴郡隐士)是主要的造曆者。
前一○四年,新曆造成,漢武帝廢秦曆,采用新曆,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以正月(寅月)為歲首。
這個新曆法就是曆學史上著名的《太初曆》(又稱《鄧平曆》、《三統曆》)。
《太初曆》一歲日數是三六五?二五○二,一月日數是二九?五三○八六,比四分曆(六曆都是四分曆,每歲有四分之一的餘日)又多了一些,所以行用一百八十九年便不能再用。
但在當時《太初曆》還是最進步的曆法,因為它根據天象實測與多少年來史官的忠實記錄(例如《春秋》經),得出一百三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稱為“朔望之會”,約十一年中有二十三次日食)。
自從有了這個周期,曆家可以校正朔望,日食現象也不再是什麼可怕的天變而是可以預計的科學知識了。
《史記?曆書》特别是《漢書?律曆志》詳細記載《太初曆》的觀測法與計算法。
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開端,西漢以後曆朝改換曆法,都按照《史記》、《漢書》的舊例,詳記在正史裡,因此積累起豐富的天文、曆數學資料。
劉歆用《易經?系辭》的數理來解釋科學性的《太初曆》(《三統曆》),造出一整套的曆學理論;又造《世經》,凡經傳古史所記大事的年月日,都用《三統曆》推算得到說明。
這對古史年代的探求是一種貢獻,雖然準确性并不很大。
董仲舒創今文經學,司馬遷創紀傳體通史,鄧平、唐都、落下闳創太初曆,劉歆創古文經學和年代學,這些文化上的成就與當時經濟武力的發展相配合,充分表現出西漢一朝的偉大氣象。
四諸子 《漢書?藝文志》分諸子為十家,西漢人所著書為數不多,其中屬于儒家的董仲舒《春秋繁露》、桓寬《鹽鐵論》,揚雄《法言》;屬于農家的《氾勝之書》(亡佚);屬于雜家的《淮南子》,都是重要著作。
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在本國招集以道家為首的百家遊士,仿秦呂不韋著《呂氏春秋》例,撰《淮南内》二十一篇(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
《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采衆家,不成為一家言。
戰國秦漢諸子百家學說,因漢武帝獨尊儒學,散佚甚多,《淮南子》保存一些百家遺說,在這一點上,還是一部值得重視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