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經學、史學、曆數學、諸子

關燈
!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恻隐于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耶!..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為天子,下為黎庶(民)父母,為天牧養元元(民),視之(官與民)當如一..今貧民菜食不厭(飽),衣又穿空(孔),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

    陛下不救,将安所歸命乎!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

    陛下取非其官(私用官爵),官非其人(私用小人),而望天悅民服,豈不難哉!..天人同心,人心悅則天意解矣”。

     上列諸儒言論,自董仲舒以下,無不附會天變災異來反對暴政,要求德治。

    他們擁護封建統治,但希望有德代失德,并不擁護一姓常存。

    他們同情人民疾苦,但着重在勸告朝廷,并不同情農民起義。

    所以儒學始終是适合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學說,同情人民是有限度的,擁護封建統治則是絕對的。

     二史學 儒家的六經,原來是周史官所藏各種曆史記錄,經孔子删訂解釋以後,師弟相傳,别成一種所謂經學,但曆史學并不因經學的盛行而停止本身的發展。

    如果說,在前一階段裡,孔子左丘明是最偉大的曆史著作家,那末,在發展到較高的階段上,太史公司馬遷是更大的曆史著作家。

    自從司馬遷著《史記》,中國才開始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組織相當完備的曆史著作。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

    司馬談非常博學,精通天文學、《易》學、黃老學。

    他以黃老學為主,批判儒、墨、名、法、陰陽各家學說,比起當時的一般儒生來,他确是一個卓越的思想家。

    司馬遷十歲以前曾學過耕地和牧畜,十歲讀古文書籍,二十歲以後,遊曆全國名都大邑,采訪遺聞佚事。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父職做太史,遍讀石室金匮(宮中藏書處)裡所藏舊史和群書,因此,他是西漢一代稀有的大博學家。

    司馬遷繼承司馬談家學,又博通古今文經學,特别是董仲舒《公羊》學,但不受西漢經學的拘束,更不受陰陽五行學的影響,他是西漢一代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前九九年,司馬遷四十八歲(據王國維說),遭受漢武帝殘暴的刑罰(宮刑)。

    這對司馬遷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司馬遷自知在仕途上不可能再前進了,于是發憤著《史記》,希望象孔子著《春秋》那樣,傳給“後世聖人君子”。

    他著《史記》不是為了阿世,所以敢于用直筆,他著《史記》不是為了好事,所以态度極認真。

    他著《史記》是為了“成一家之言”,與經傳比高下,所以竭盡他的才力與知識,一心為完成《史記》而述作。

     司馬遷具備着上述諸條件,再加上他的創造力,以二十餘年的時間,寫成了《史記》一百三十篇(西漢時已缺十篇),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凡當時存在着的史料,全部綜合在《史記》裡面。

    這一偉大著作的出現,标志着孔子以來曆史學又大進了一步。

     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史記》一百三十篇。

    本紀仿《春秋》經十二公,按年月标舉大事,為全書總綱。

    表仿周史官舊譜的體制,創世表、年表、月表三種,記事最為省便。

    書仿《尚書?禹貢篇》及《禮經》、《樂經》的體制,總述古來文化的成就,特别是《天官書》、《曆書》、《河渠書》、《平準書》,總結了天文、曆數學、地理學、經濟學的知識,意義更為重大。

    自此以後,史家相繼述作,二千年來有關制度、經濟、文化發展的史料得以大量保存,司馬遷創始的功績是極其巨大的。

    世家中有西周至戰國十七個重要的侯國史(本紀中《秦本紀》也是侯國史),大大豐富了這一段曆史的内容。

    列傳中有重要人物傳,有特殊事業傳,有國境内諸少數族傳,有藩屬國傳,有外國傳,叙述的方面甚為廣泛。

    司馬遷不受西漢經學的拘束,所以還能看到社會上各種活動的人物,為名醫、俠客、大商賈、優伶、刺客、占蔔人立傳。

    他為酷吏立傳,說豪強兼并,什麼道理都不能感化,隻有不顧一切,用嚴刑削平他們。

    酷吏、遊俠、貨殖等列傳,特别顯著地表現出司馬遷對被剝削者被壓迫者的同情心。

    當然,司馬遷貫穿在全部《史記》裡的基本思想,不可能超出地主階級思想的界限,這就是說不可能超出董仲舒《春秋公羊》學(除去陰陽五行成分)和道家思想的界限。

     《春秋》是魯國史,《史記》擴大為全中國史,《春秋》以魯君為主,《史記》以曆代天子為主(《秦本紀》例外)。

    《春秋》局限于二百四十二年,《史記》十二本紀上通到黃帝堯舜二千餘年。

    《史記》改變了分國割據的曆史概念,建立起曆史的統一觀和正統觀。

    《史記》十二本紀上起五帝,曆三代以至秦漢,一脈相傳,這是有極大意義的,它表示國家的統一和人心的統一。

    春秋戰國時有百國春秋,《周春秋》與《魯春秋》沒有尊卑的區别(例如《國語》中《周語》與諸侯國語并列)。

    沒有一個明确的中心。

    《史記》稱天子為本紀,稱諸侯為世家,稱天子在位年為全國共同的紀年,稱諸侯在位年為本國内的紀年,這樣,全中國以天子為中心,精神上統一起來了,雖然戰國以前,實際的中國是分裂割據的。

    天子成為全國的中心,天子所屬的朝代,自然被認為正統的朝代。

    在封建時代裡,正統朝代與非正統朝代的區别,曾起着一定的積極作用。

    這裡包含天子的族類問題,政治的仁暴問題,疆域的統一與分裂問題,其中族類問題尤為特出。

    漢族建立的朝代,即使因暴政被廣大人民推翻了,但繼起的如果是非漢族的朝代,那個被推翻了的漢族朝代,就會被用來作号召廣大人民起義的旗幟,一直到推翻非漢族的朝代才停止。

    反之,非漢族的朝代被推翻以後,絕對不可能用來作号召民衆的旗幟。

    這個自西晉至清朝毫無例外的曆史事實,與廣大人民承認正統朝代反對僭僞偏閏朝代的傳統思想有密切聯系。

    這個傳統思想發源于孔子《春秋》,形成于司馬遷《史記》,十二本紀正是這個傳統思想的正确反映。

    由于這個正确反映,傳統的曆史正統觀更加鞏固,成為封建時代進行民族鬥争的一個重大力量。

     司馬遷《史記》創紀傳體通史,東漢初班固《漢書》創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叙事詳密,可是缺少司馬遷那樣比較自由的思想。

    此後各朝紀傳體史稱為正史,雖然都不及《史記》和《漢書》,但在各體史書中,仍居最重要的地位。

     西漢後期,繼司馬遷而起的大博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做了一個對古代文化有巨大貢獻的事業,那就是劉向創始劉歆完成的《七略》。

     漢高帝滅秦,蕭何收秦朝廷所藏圖書。

    後來項羽燒秦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