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王莽的新朝
關燈
小
中
大
大商賈來抑制多數較小的商賈,但受大害的小工商業以外還有農民。
王莽所用大小官吏,不論朝官或地方官,都沒有俸祿。
地方官和命士相勾結,大獲奸利,郡守縣令家産多至一千金。
地方官獲利,送一部分給朝官,得到朝官的庇護,作惡更無所不至。
王莽所謂“齊衆庶,抑并兼”的五均六管,即使有些辦法看來可能是利民的,經過命士地方官吏的污手,也就變成害民的辦法了。
六管中害民最顯著的是鑄錢。
王莽大概想破壞商賈的财産,時常改變币制。
小工商業和農民本來得不到什麼錢,對他們說來,損失不多的錢便有破産失業的危險。
王莽改币制一次,小工商業、農民大量破産一次。
王莽凡改币制五次,小工商、農民所受災禍可以想見。
因為币制屢改,新币不能即時流行,豪強乘機盜鑄,私錢充斥。
王莽用重法嚴禁,一家藏有銅、炭,就被官吏指為鑄錢,鄰近五家都算犯罪,男女被沒收,囚送到長安锺官(鑄錢官)當官奴婢,人數在十萬以上。
當時民衆被迫紛紛起義,這樣說道:出門去生産,所得還不夠納稅,閉門來守家,橫禍會從有銅的鄰舍飛來。
的确,除了起義再沒有别的出路了。
暫行即廢的王田、私屬和堅持不廢的五均、六管,王莽主觀上是想用來抑制某些豪強,避免民衆大起義,結果恰恰是加速大起義的爆發。
王莽知道這個事實,接連地發動侵略戰争,企圖對國内民衆表示威武,并緩和階級矛盾。
結果又恰恰是更加速大起義的爆發。
王莽的侵略戰争,完全是一種狂妄愚蠢的行動。
公元九年,王莽派使官到邊外諸國,收回漢朝所給印绶,改授新朝印绶。
國王改号稱侯。
這樣,王莽的侵略戰争正式開始了。
對匈奴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自漢宣帝以來,漢邊境安靜,人物殷富;匈奴也逐漸接觸漢文化,不侵犯漢邊。
王莽改換匈奴單于印绶後,又改名匈奴單于為降奴服于。
公元十年,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萬人,分十二路擊匈奴。
公元十九年,王莽又大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奴隸擊匈奴。
王莽兩次大發兵,都屯駐在邊境上,并不出擊。
看來似乎是毫無理由的妄動,但是決不能用妄動來說明王莽的行動。
王莽用募兵的方法,招集内地不能生存可能起義的窮人,送到邊境上戰死或餓死,隻要這些窮人在邊境上逐漸死亡,在王莽就算有理由了。
對西域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漢武帝通西域後,西域諸國與漢發生經濟、文化的良好關系。
王莽貶西域諸國王為侯,又無故侵侮諸國。
公元十三年,焉耆國起兵殺西域都護但欽。
公元十六年,王莽用西域兵擊焉耆,被焉耆擊敗。
王莽下令斷絕西域諸國與内地的交通。
對東方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公元十二年,王莽征遼西郡境内高句骊兵擊匈奴,高句骊侯率衆逃遁。
王莽誘殺高句骊侯,又改高句骊為下句骊,引起高句骊、夫餘,濊諸族的不斷反抗。
對西南方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句町國在西南邊外,漢昭帝時封句町國君為王。
王莽改句町王為侯,又誘殺句町王。
公元十六年,王莽發動二十萬人擊句町,兵士餓死疫死約十分之六、七。
西南地區各族紛紛起兵反王莽。
王莽每次動兵,便大搜括民間财物。
他發動侵略戰争把募來的兵士送到邊境上,把括來的财物收到自己倉庫裡,覺得是一舉兩得的便宜事。
他連年這樣做,直到農民起義大爆發,對外侵略才被迫停止。
王莽用欺騙方法,表示有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因此代替失去了統治作用的西漢做皇帝。
做皇帝以後,由于王田法的失敗,農民實行起義。
由于五均六管法的失敗,小工商參加起義。
五均六管打擊了商賈和高利貸商人,這些人也反對王莽了。
由于對外侵略戰争的頻繁,更催促起義的加速爆發。
作為王莽統治基礎的上層豪強與無市籍的下層豪強,也逐漸在離開王莽。
公元十年,王莽廢漢諸侯王為民,劉派上層豪強分離了。
公元十二年,大封公侯以下二千餘人,每人得月錢數千,非常窮困,有些人甚至當雇工度日,王派上層豪強消極了。
王莽所用官吏不給俸祿,任令貪暴緻富。
公元十七年,王莽下令沒收官吏家财産五分之四,允許下屬告發長官,奴婢告發主人,無市籍的下層豪強怨恨了。
王莽統治失去了基礎,公元二十三年,在起義軍攻擊下,長安城破。
長安市上小工商響應起義軍,攻入王莽宮,屠戶杜虞斬王莽頭。
起義軍送王莽頭到起義軍首領更始帝處,有人割王莽舌切碎分食,因為王莽用那條長舌欺騙了很多人。
王莽所用大小官吏,不論朝官或地方官,都沒有俸祿。
地方官和命士相勾結,大獲奸利,郡守縣令家産多至一千金。
地方官獲利,送一部分給朝官,得到朝官的庇護,作惡更無所不至。
王莽所謂“齊衆庶,抑并兼”的五均六管,即使有些辦法看來可能是利民的,經過命士地方官吏的污手,也就變成害民的辦法了。
六管中害民最顯著的是鑄錢。
王莽大概想破壞商賈的财産,時常改變币制。
小工商業和農民本來得不到什麼錢,對他們說來,損失不多的錢便有破産失業的危險。
王莽改币制一次,小工商業、農民大量破産一次。
王莽凡改币制五次,小工商、農民所受災禍可以想見。
因為币制屢改,新币不能即時流行,豪強乘機盜鑄,私錢充斥。
王莽用重法嚴禁,一家藏有銅、炭,就被官吏指為鑄錢,鄰近五家都算犯罪,男女被沒收,囚送到長安锺官(鑄錢官)當官奴婢,人數在十萬以上。
當時民衆被迫紛紛起義,這樣說道:出門去生産,所得還不夠納稅,閉門來守家,橫禍會從有銅的鄰舍飛來。
的确,除了起義再沒有别的出路了。
暫行即廢的王田、私屬和堅持不廢的五均、六管,王莽主觀上是想用來抑制某些豪強,避免民衆大起義,結果恰恰是加速大起義的爆發。
王莽知道這個事實,接連地發動侵略戰争,企圖對國内民衆表示威武,并緩和階級矛盾。
結果又恰恰是更加速大起義的爆發。
王莽的侵略戰争,完全是一種狂妄愚蠢的行動。
公元九年,王莽派使官到邊外諸國,收回漢朝所給印绶,改授新朝印绶。
國王改号稱侯。
這樣,王莽的侵略戰争正式開始了。
對匈奴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自漢宣帝以來,漢邊境安靜,人物殷富;匈奴也逐漸接觸漢文化,不侵犯漢邊。
王莽改換匈奴單于印绶後,又改名匈奴單于為降奴服于。
公元十年,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萬人,分十二路擊匈奴。
公元十九年,王莽又大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奴隸擊匈奴。
王莽兩次大發兵,都屯駐在邊境上,并不出擊。
看來似乎是毫無理由的妄動,但是決不能用妄動來說明王莽的行動。
王莽用募兵的方法,招集内地不能生存可能起義的窮人,送到邊境上戰死或餓死,隻要這些窮人在邊境上逐漸死亡,在王莽就算有理由了。
對西域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漢武帝通西域後,西域諸國與漢發生經濟、文化的良好關系。
王莽貶西域諸國王為侯,又無故侵侮諸國。
公元十三年,焉耆國起兵殺西域都護但欽。
公元十六年,王莽用西域兵擊焉耆,被焉耆擊敗。
王莽下令斷絕西域諸國與内地的交通。
對東方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公元十二年,王莽征遼西郡境内高句骊兵擊匈奴,高句骊侯率衆逃遁。
王莽誘殺高句骊侯,又改高句骊為下句骊,引起高句骊、夫餘,濊諸族的不斷反抗。
對西南方的侵略戰争&mdash&mdash句町國在西南邊外,漢昭帝時封句町國君為王。
王莽改句町王為侯,又誘殺句町王。
公元十六年,王莽發動二十萬人擊句町,兵士餓死疫死約十分之六、七。
西南地區各族紛紛起兵反王莽。
王莽每次動兵,便大搜括民間财物。
他發動侵略戰争把募來的兵士送到邊境上,把括來的财物收到自己倉庫裡,覺得是一舉兩得的便宜事。
他連年這樣做,直到農民起義大爆發,對外侵略才被迫停止。
王莽用欺騙方法,表示有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因此代替失去了統治作用的西漢做皇帝。
做皇帝以後,由于王田法的失敗,農民實行起義。
由于五均六管法的失敗,小工商參加起義。
五均六管打擊了商賈和高利貸商人,這些人也反對王莽了。
由于對外侵略戰争的頻繁,更催促起義的加速爆發。
作為王莽統治基礎的上層豪強與無市籍的下層豪強,也逐漸在離開王莽。
公元十年,王莽廢漢諸侯王為民,劉派上層豪強分離了。
公元十二年,大封公侯以下二千餘人,每人得月錢數千,非常窮困,有些人甚至當雇工度日,王派上層豪強消極了。
王莽所用官吏不給俸祿,任令貪暴緻富。
公元十七年,王莽下令沒收官吏家财産五分之四,允許下屬告發長官,奴婢告發主人,無市籍的下層豪強怨恨了。
王莽統治失去了基礎,公元二十三年,在起義軍攻擊下,長安城破。
長安市上小工商響應起義軍,攻入王莽宮,屠戶杜虞斬王莽頭。
起義軍送王莽頭到起義軍首領更始帝處,有人割王莽舌切碎分食,因為王莽用那條長舌欺騙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