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關燈
小
中
大
聞,中國鐵器在當時世界上質量最好,卻是事實。
印度迦濕彌羅人納剌哈裡于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間所著《藥學字典》中記有“鋼”字,其中之一的Cina-ja,譯意是“中國生”。
這說明中國鋼曾傳到印度。
既然煉鋼術或鐵器已在公元前一世紀傳到大宛,公元一世紀中又見于羅馬人的著作中,那麼西漢時在陸路上(一自西域,一自雲南)和海路上與中國相通的印度,很早獲得中國鋼是極有可能的,雖然《藥學字典》成書在十三世紀。
張骞向西方“鑿空”(探險),西漢通西域,東漢再通西域,都是有益于人類進化的事業。
三向南、西南、東南的擴展 南粵&mdash&mdash秦時真定(河北正定縣)人趙佗為龍川縣(廣東龍川縣西)令,漢初割據嶺南諸郡稱王。
漢武帝時,南粵統治階級内部握有實力的呂嘉一派,殺死南粵王及漢使。
前一一二年,漢武帝遣将軍路博德、楊仆等率兵十多萬人,自湘、贛、黔、桂分道出擊。
翌年征服南粵國。
西南夷&mdash&mdash居住在今四川西南、西康南部和雲貴地區的各族,漢時通稱為西南夷。
他們有的還處在氏族部落狀态中,有的已進入到奴隸社會,形成為小國家。
這些小國家裡,夜郎(貴州西部一帶)、滇(雲南晉甯一帶)和邛都(四川西昌一帶)較大。
西南夷一向和巴、蜀、南粵有商業來往。
前一二二年,張骞說他在大夏國時,見到蜀布和邛竹杖,知道是從身毒得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地産物,推想自西南夷通往身毒一定不很遠。
漢武帝聽了很喜歡,派遣使官十餘人,帶着财物,分四路深入西南夷地區,尋求通身毒的道路。
前一一一年,漢武帝滅南粵,發兵擊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先後請歸附。
漢先後設置牂牁(音臧柯zānggē)、越巂(音髓suǐ)、沈黎、汶山、武都、犍為(犍音前qián)、益州等郡。
東瓯與閩粵&mdash&mdash東瓯(建都在浙江溫州市)與閩粵(建都在福建福州市)都是漢的屬國。
前一三八年,閩粵攻東瓯。
東瓯為閩粵所攻,東瓯請全國遷居内地。
漢武帝允許東瓯人遷居江淮之間。
漢滅南粵後,閩粵起兵反漢。
前一一○年漢滅閩粵。
自南海郡西至益州北至武都,漢武帝置十七個初郡(南粵九郡、西南夷七郡及零陵郡),中央統治勢力得到廣泛的發展。
這些非漢族的各族居住地區,很自然地轉化為郡縣,武力隻是起催促的作用,主要還在于漢族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非漢族的各族,它們感到請改為郡縣對自己有利。
漢承秦舊制,初郡不收稅賦,僅令每人出極輕微的錢或布,稱為賨錢、賨布(賨音從cóng)。
原來的大豪酋家連賨錢、賨布也免收。
初郡的官吏俸食及用具,都由附近郡縣供給,不在本地征取。
初郡居民并不因改郡縣加重了負擔,恰恰相反,改郡縣可以得下列各種利益:(一)郡縣官吏的封建統治比原來豪酋的奴隸主統治要文明得多,雖然封建統治本身也是帶有野蠻性。
(二)改郡縣後,漢制鐵器和一般生活必需品,不受關市限制,可以自由購買,生産力得以提高。
(三)與漢族人雜居,漢文化幫助各族逐漸脫離落後狀态,向高級文化前進。
還有一點是各族得保持舊風俗習慣,漢官不加幹涉。
初郡順利地成為漢郡縣的一部分,原因在此,初郡要經過幾十百年,才變成普通郡縣,原因也在此。
四漢與朝鮮的關系 朝鮮與中國有久遠的關系。
漢初,衛滿在朝鮮立國,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險城建都,統治着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分。
至衛右渠時,發動對衛氏王朝的戰争。
前一○九年,漢武帝遣荀彘率陸軍出遼東、楊仆率樓船(水軍)渡渤海攻衛氏王朝,前一○八年,在漢朝境外,原來衛氏的統治地區,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
後來漢昭帝廢真番、臨屯,隻存玄菟、樂浪兩郡。
樂浪海外的倭人(在日本),分立百餘小國,通過樂浪得與中國接觸,漢文化開始輸入日本。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進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戰争,“海内虛耗,人口減半”,人民遭受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但是,當時所進行的大小戰争,主要是反對匈奴的侵擾和加強國内的統一,因之漢武帝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立有大功的一個皇帝。
印度迦濕彌羅人納剌哈裡于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間所著《藥學字典》中記有“鋼”字,其中之一的Cina-ja,譯意是“中國生”。
這說明中國鋼曾傳到印度。
既然煉鋼術或鐵器已在公元前一世紀傳到大宛,公元一世紀中又見于羅馬人的著作中,那麼西漢時在陸路上(一自西域,一自雲南)和海路上與中國相通的印度,很早獲得中國鋼是極有可能的,雖然《藥學字典》成書在十三世紀。
張骞向西方“鑿空”(探險),西漢通西域,東漢再通西域,都是有益于人類進化的事業。
三向南、西南、東南的擴展 南粵&mdash&mdash秦時真定(河北正定縣)人趙佗為龍川縣(廣東龍川縣西)令,漢初割據嶺南諸郡稱王。
漢武帝時,南粵統治階級内部握有實力的呂嘉一派,殺死南粵王及漢使。
前一一二年,漢武帝遣将軍路博德、楊仆等率兵十多萬人,自湘、贛、黔、桂分道出擊。
翌年征服南粵國。
西南夷&mdash&mdash居住在今四川西南、西康南部和雲貴地區的各族,漢時通稱為西南夷。
他們有的還處在氏族部落狀态中,有的已進入到奴隸社會,形成為小國家。
這些小國家裡,夜郎(貴州西部一帶)、滇(雲南晉甯一帶)和邛都(四川西昌一帶)較大。
西南夷一向和巴、蜀、南粵有商業來往。
前一二二年,張骞說他在大夏國時,見到蜀布和邛竹杖,知道是從身毒得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地産物,推想自西南夷通往身毒一定不很遠。
漢武帝聽了很喜歡,派遣使官十餘人,帶着财物,分四路深入西南夷地區,尋求通身毒的道路。
前一一一年,漢武帝滅南粵,發兵擊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先後請歸附。
漢先後設置牂牁(音臧柯zānggē)、越巂(音髓suǐ)、沈黎、汶山、武都、犍為(犍音前qián)、益州等郡。
東瓯與閩粵&mdash&mdash東瓯(建都在浙江溫州市)與閩粵(建都在福建福州市)都是漢的屬國。
前一三八年,閩粵攻東瓯。
東瓯為閩粵所攻,東瓯請全國遷居内地。
漢武帝允許東瓯人遷居江淮之間。
漢滅南粵後,閩粵起兵反漢。
前一一○年漢滅閩粵。
自南海郡西至益州北至武都,漢武帝置十七個初郡(南粵九郡、西南夷七郡及零陵郡),中央統治勢力得到廣泛的發展。
這些非漢族的各族居住地區,很自然地轉化為郡縣,武力隻是起催促的作用,主要還在于漢族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非漢族的各族,它們感到請改為郡縣對自己有利。
漢承秦舊制,初郡不收稅賦,僅令每人出極輕微的錢或布,稱為賨錢、賨布(賨音從cóng)。
原來的大豪酋家連賨錢、賨布也免收。
初郡的官吏俸食及用具,都由附近郡縣供給,不在本地征取。
初郡居民并不因改郡縣加重了負擔,恰恰相反,改郡縣可以得下列各種利益:(一)郡縣官吏的封建統治比原來豪酋的奴隸主統治要文明得多,雖然封建統治本身也是帶有野蠻性。
(二)改郡縣後,漢制鐵器和一般生活必需品,不受關市限制,可以自由購買,生産力得以提高。
(三)與漢族人雜居,漢文化幫助各族逐漸脫離落後狀态,向高級文化前進。
還有一點是各族得保持舊風俗習慣,漢官不加幹涉。
初郡順利地成為漢郡縣的一部分,原因在此,初郡要經過幾十百年,才變成普通郡縣,原因也在此。
四漢與朝鮮的關系 朝鮮與中國有久遠的關系。
漢初,衛滿在朝鮮立國,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險城建都,統治着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分。
至衛右渠時,發動對衛氏王朝的戰争。
前一○九年,漢武帝遣荀彘率陸軍出遼東、楊仆率樓船(水軍)渡渤海攻衛氏王朝,前一○八年,在漢朝境外,原來衛氏的統治地區,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
後來漢昭帝廢真番、臨屯,隻存玄菟、樂浪兩郡。
樂浪海外的倭人(在日本),分立百餘小國,通過樂浪得與中國接觸,漢文化開始輸入日本。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進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戰争,“海内虛耗,人口減半”,人民遭受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但是,當時所進行的大小戰争,主要是反對匈奴的侵擾和加強國内的統一,因之漢武帝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立有大功的一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