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關燈
小
中
大
的新消息,從而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他的生還,是人類曆史上一件值得紀念的大喜事。
前一一九年,漢武帝組織一個三百人的大探險隊,每人各備馬兩匹,帶牛羊一萬頭,金帛貨物值錢一萬萬,令張骞為首,出使烏孫國。
張骞在烏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漢與這些西方大國開始了正式的交通。
此後,漢武帝連年派遣許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裡海間)、條支(安息屬國,在波斯灣西北岸,底格裡斯及幼發拉底二河會合處)、黎軒(又作犁靬,即大秦。
這裡是指當時附屬于大秦的埃及亞曆山大城)諸國去。
漢文化随着這些使官廣泛地傳播到遙遠的西方。
由于對匈奴戰争的勝利,特别是河西四郡的建置,漢武帝更進一步的向西域發展政治勢力。
前一○八年,漢出兵擊敗親附匈奴的樓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淖爾西北)、姑師(即車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兩國,俘樓蘭王。
前一○四年,漢武帝因求大宛汗血馬,遣貳師将軍李廣利率數萬人出擊。
戰争前後曆時三年,大宛敗降。
漢得大宛好馬三千餘匹。
大宛被圍時,也學得漢人的掘井法。
這次戰争之後,匈奴奴隸主在西域的統治權,從此轉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漢方面。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前五九年,漢宣帝任用鄭吉為西域都護,漢在西域各國的統治愈益鞏固起來。
漢對西域戰争的勝利,西方道路的暢通得到了保證。
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為中西交通的總樞。
由敦煌西至樓蘭,再向西行即分為兩道:一緣昆侖山北麓至于阗,稱南道,一緣天山南路至疏勒,稱北道。
另自哈密西行也分兩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會合北道至疏勒,一緣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
自疏勒西去又分兩道:一向西南經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一向西北經大宛、康居以至奄蔡。
這些道路都是西漢以來中西交通的幹線,特别是從疏勒西南行的那條路,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尤為重要。
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外文化的交流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産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産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說,有樂器樂曲的傳入。
張骞傳來《摩诃兜勒》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
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
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
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學的東來,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
高度發展了的漢文化也大量傳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遙遠的西方。
漢在西域設田官,督戍卒屯田。
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
據《水經注》所載,敦煌人索劢率兵士千餘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兵士三、四千人,把發源昆侖山的注賓河(卡牆河)巨流橫斷,掘渠分水,灌溉農田,許多瘠土變成了沃壤,不過三年,就積粟百萬石。
這些進步的生産技術,傳到西域,對三十六國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國貴族子弟經常到長安學習漢文化,受到重大的影響。
與漢通婚姻的烏孫王,生了個女兒,長成後來中國學彈琴,路過龜茲,被龜茲王留作夫人,并一同到長安學漢人生活風習。
這是一個小的故事,但也說明漢文化對西域諸國的影響。
從中國傳到中亞以至歐洲去的貨物,主要是絲、絲織品、鋼鐵。
煉鋼術的西傳,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個大貢獻。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早在戰國時期,已成世界著名的特産。
公元前四、五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塞裡斯(Seres),意思是絲國。
自通西域後,漢與中亞的交通更暢,絲的輸出也更多了。
安息地當中亞和歐洲交通的要沖,絲就靠着安息商人轉輸到歐洲。
大宛自中國學會鑿井術,同時也學會煉鋼術。
《漢書?大宛傳》說: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産絲、漆,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官和逃兵教他們鑄鐵造兵器。
顯而易見,中亞各國煉鋼術都是在通西域後從中國學得的。
羅馬博物學者普林尼(公元二七年&mdash&mdash七九年)在其著作中,對中國鐵器曾大加稱贊,認為是優良的卓越的産品之一。
普林尼所稱贊的中國鐵器,不論是親見或傳
前一一九年,漢武帝組織一個三百人的大探險隊,每人各備馬兩匹,帶牛羊一萬頭,金帛貨物值錢一萬萬,令張骞為首,出使烏孫國。
張骞在烏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漢與這些西方大國開始了正式的交通。
此後,漢武帝連年派遣許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裡海間)、條支(安息屬國,在波斯灣西北岸,底格裡斯及幼發拉底二河會合處)、黎軒(又作犁靬,即大秦。
這裡是指當時附屬于大秦的埃及亞曆山大城)諸國去。
漢文化随着這些使官廣泛地傳播到遙遠的西方。
由于對匈奴戰争的勝利,特别是河西四郡的建置,漢武帝更進一步的向西域發展政治勢力。
前一○八年,漢出兵擊敗親附匈奴的樓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淖爾西北)、姑師(即車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兩國,俘樓蘭王。
前一○四年,漢武帝因求大宛汗血馬,遣貳師将軍李廣利率數萬人出擊。
戰争前後曆時三年,大宛敗降。
漢得大宛好馬三千餘匹。
大宛被圍時,也學得漢人的掘井法。
這次戰争之後,匈奴奴隸主在西域的統治權,從此轉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漢方面。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前五九年,漢宣帝任用鄭吉為西域都護,漢在西域各國的統治愈益鞏固起來。
漢對西域戰争的勝利,西方道路的暢通得到了保證。
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為中西交通的總樞。
由敦煌西至樓蘭,再向西行即分為兩道:一緣昆侖山北麓至于阗,稱南道,一緣天山南路至疏勒,稱北道。
另自哈密西行也分兩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會合北道至疏勒,一緣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
自疏勒西去又分兩道:一向西南經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一向西北經大宛、康居以至奄蔡。
這些道路都是西漢以來中西交通的幹線,特别是從疏勒西南行的那條路,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尤為重要。
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外文化的交流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産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産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說,有樂器樂曲的傳入。
張骞傳來《摩诃兜勒》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
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
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
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學的東來,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
高度發展了的漢文化也大量傳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遙遠的西方。
漢在西域設田官,督戍卒屯田。
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
據《水經注》所載,敦煌人索劢率兵士千餘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兵士三、四千人,把發源昆侖山的注賓河(卡牆河)巨流橫斷,掘渠分水,灌溉農田,許多瘠土變成了沃壤,不過三年,就積粟百萬石。
這些進步的生産技術,傳到西域,對三十六國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國貴族子弟經常到長安學習漢文化,受到重大的影響。
與漢通婚姻的烏孫王,生了個女兒,長成後來中國學彈琴,路過龜茲,被龜茲王留作夫人,并一同到長安學漢人生活風習。
這是一個小的故事,但也說明漢文化對西域諸國的影響。
從中國傳到中亞以至歐洲去的貨物,主要是絲、絲織品、鋼鐵。
煉鋼術的西傳,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個大貢獻。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早在戰國時期,已成世界著名的特産。
公元前四、五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塞裡斯(Seres),意思是絲國。
自通西域後,漢與中亞的交通更暢,絲的輸出也更多了。
安息地當中亞和歐洲交通的要沖,絲就靠着安息商人轉輸到歐洲。
大宛自中國學會鑿井術,同時也學會煉鋼術。
《漢書?大宛傳》說: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産絲、漆,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官和逃兵教他們鑄鐵造兵器。
顯而易見,中亞各國煉鋼術都是在通西域後從中國學得的。
羅馬博物學者普林尼(公元二七年&mdash&mdash七九年)在其著作中,對中國鐵器曾大加稱贊,認為是優良的卓越的産品之一。
普林尼所稱贊的中國鐵器,不論是親見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