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關燈
小
中
大
河西四郡的建立,不僅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交通,更重要的意義是開辟通往西域的走廊,為中國與歐洲在文化交流上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第三次:前一一九年,漢武帝大發士卒,令大将軍衛青、骠騎将軍霍去病各将騎兵五萬人,随軍私馬四萬匹,步兵、辎重兵數十萬人,分道深入漠北,捕捉匈奴主力。
衛青出定襄塞外千餘裡,與匈奴單于接戰,單于大敗,率數百騎突圍遠遁,漢兵直追至漠北寘顔山趙信城。
霍去病出代郡塞外二千餘裡,大敗匈奴東部兵,斬獲七萬餘人。
這次大戰,匈奴死人八、九萬,不敢再在漠南立王廷;漢死人數萬,喪失馬十一萬匹以上,也不能再次大出兵,雙方損失都是嚴重的,但漢勝匈奴敗的局面卻最後決定了。
在漢對匈奴長期交戰中,出現了一些喪失民族氣節戰敗投降匈奴,象李陵那樣的人,但這隻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都是有民族氣節,在任何情況下,甯死不忘祖國,象蘇武那樣的人。
前一○○年,蘇武出使到匈奴,被匈奴扣留。
匈奴用迫害、誘惑等方法,要蘇武投降,蘇武早拚一死,堅持不屈,擊敗了匈奴脅降的詭謀。
蘇武留匈奴十九年,終于歸還祖國,受到全國人高度的尊敬。
漢宣帝時,匈奴統治階級内部發生嚴重的紛争,五個單于争奪統治權,最後呼韓邪與郅支兩個單于據地對抗。
前五二年,呼韓邪單于降漢,願為漢防守陰山。
前三六年,漢西域副都護陳湯在康居擊殺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複得匈奴全部土地。
從此匈奴親漢,不再南侵。
此後六、七十年間,漢北部邊境呈現了“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的和平氣象。
漢武帝一面打擊匈奴,一面加強北部邊防。
加強邊防的辦法首先是大量移民。
前一一九年,曾一次移民七十餘萬口。
在東起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縣)的地區上,設立田官,督戍卒屯田,官供給牛犁谷種,以前的草原牧場,現在變成了使用牛犁的農業區。
特别是河西四郡,到西漢後期,人口已達二十餘萬,經濟文化發展都很快,在對外貿易和交流文化上起着重大的作用。
為确保河西地區的安全,築新長城,自敦煌郡起接連秦長城,共長一萬一千五百餘裡。
這道新築邊城約一丈來高,三尺多寬,十分堅固。
每隔五裡十裡的地方,築有烽火台,設戍卒了望。
遇有敵情,即将積薪葦炬點燃報警。
日間的烽表利用桔槔能升到三五丈長的高杆上,遠在三十裡外都能看到。
另外築有許多叫做障的小城堡,有烽火設備,并駐較多的戍卒。
戍卒都從内郡征調來,是農民服徭役的一種。
在今天河西地方,長城的遺址看來隻是些斷壁殘垣,但在兩千年前,千百萬勞動人民,為了保衛祖國,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财物,艱苦是難以想象的,因之今天殘留着的一些遺迹,都是值得珍重的。
二通西域 玉門關(在甘肅敦煌縣西)、陽關(在甘肅敦煌縣西南)以西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漢時統稱為西域。
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蔥嶺以東有廣大的塔裡木盆地(天山南路)。
這一帶存在着三十六個小國,因為東部接連敦煌,漢勢力向西發展,這些小國首先被征服。
漢時狹義的西域,就是指的這三十六個小國。
三十六小國大的不過兩三萬人口,小的隻有一、二千人口。
它們多數經營農業,生産技術卻非常落後。
約在前一七七年,匈奴征服了這些小國和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并在焉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等國設“僮仆(奴隸)都尉”,對這些小國進行野蠻的奴役和殘酷的剝削。
漢武帝要截斷匈奴右方的援兵,聽說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敵,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約大月氏夾擊匈奴。
前一三八年,曆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漢中人張骞應募西征。
張骞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後來得便走脫,越過蔥嶺,經大宛(蘇聯烏茲别克共和國費爾幹)、康居(在阿姆河以北,鹹海與巴勒喀什湖之間的一帶地方),到達大月氏。
其時大月氏在妫水(阿姆河)北建立王朝,并擊服妫水南的大夏國,遊牧生活已經改變為農業生活,不願東來再與匈奴為敵。
張骞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隻好回國。
歸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
前一二六年匈奴内亂,張骞脫身回到長安。
張骞出國時帶着堂邑父等一百餘人,前後十三年,隻剩下張骞、堂邑父兩個人回來。
張骞生還,帶來了有關遠西諸國
第三次:前一一九年,漢武帝大發士卒,令大将軍衛青、骠騎将軍霍去病各将騎兵五萬人,随軍私馬四萬匹,步兵、辎重兵數十萬人,分道深入漠北,捕捉匈奴主力。
衛青出定襄塞外千餘裡,與匈奴單于接戰,單于大敗,率數百騎突圍遠遁,漢兵直追至漠北寘顔山趙信城。
霍去病出代郡塞外二千餘裡,大敗匈奴東部兵,斬獲七萬餘人。
這次大戰,匈奴死人八、九萬,不敢再在漠南立王廷;漢死人數萬,喪失馬十一萬匹以上,也不能再次大出兵,雙方損失都是嚴重的,但漢勝匈奴敗的局面卻最後決定了。
在漢對匈奴長期交戰中,出現了一些喪失民族氣節戰敗投降匈奴,象李陵那樣的人,但這隻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都是有民族氣節,在任何情況下,甯死不忘祖國,象蘇武那樣的人。
前一○○年,蘇武出使到匈奴,被匈奴扣留。
匈奴用迫害、誘惑等方法,要蘇武投降,蘇武早拚一死,堅持不屈,擊敗了匈奴脅降的詭謀。
蘇武留匈奴十九年,終于歸還祖國,受到全國人高度的尊敬。
漢宣帝時,匈奴統治階級内部發生嚴重的紛争,五個單于争奪統治權,最後呼韓邪與郅支兩個單于據地對抗。
前五二年,呼韓邪單于降漢,願為漢防守陰山。
前三六年,漢西域副都護陳湯在康居擊殺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複得匈奴全部土地。
從此匈奴親漢,不再南侵。
此後六、七十年間,漢北部邊境呈現了“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的和平氣象。
漢武帝一面打擊匈奴,一面加強北部邊防。
加強邊防的辦法首先是大量移民。
前一一九年,曾一次移民七十餘萬口。
在東起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縣)的地區上,設立田官,督戍卒屯田,官供給牛犁谷種,以前的草原牧場,現在變成了使用牛犁的農業區。
特别是河西四郡,到西漢後期,人口已達二十餘萬,經濟文化發展都很快,在對外貿易和交流文化上起着重大的作用。
為确保河西地區的安全,築新長城,自敦煌郡起接連秦長城,共長一萬一千五百餘裡。
這道新築邊城約一丈來高,三尺多寬,十分堅固。
每隔五裡十裡的地方,築有烽火台,設戍卒了望。
遇有敵情,即将積薪葦炬點燃報警。
日間的烽表利用桔槔能升到三五丈長的高杆上,遠在三十裡外都能看到。
另外築有許多叫做障的小城堡,有烽火設備,并駐較多的戍卒。
戍卒都從内郡征調來,是農民服徭役的一種。
在今天河西地方,長城的遺址看來隻是些斷壁殘垣,但在兩千年前,千百萬勞動人民,為了保衛祖國,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财物,艱苦是難以想象的,因之今天殘留着的一些遺迹,都是值得珍重的。
二通西域 玉門關(在甘肅敦煌縣西)、陽關(在甘肅敦煌縣西南)以西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漢時統稱為西域。
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蔥嶺以東有廣大的塔裡木盆地(天山南路)。
這一帶存在着三十六個小國,因為東部接連敦煌,漢勢力向西發展,這些小國首先被征服。
漢時狹義的西域,就是指的這三十六個小國。
三十六小國大的不過兩三萬人口,小的隻有一、二千人口。
它們多數經營農業,生産技術卻非常落後。
約在前一七七年,匈奴征服了這些小國和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并在焉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等國設“僮仆(奴隸)都尉”,對這些小國進行野蠻的奴役和殘酷的剝削。
漢武帝要截斷匈奴右方的援兵,聽說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敵,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約大月氏夾擊匈奴。
前一三八年,曆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漢中人張骞應募西征。
張骞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後來得便走脫,越過蔥嶺,經大宛(蘇聯烏茲别克共和國費爾幹)、康居(在阿姆河以北,鹹海與巴勒喀什湖之間的一帶地方),到達大月氏。
其時大月氏在妫水(阿姆河)北建立王朝,并擊服妫水南的大夏國,遊牧生活已經改變為農業生活,不願東來再與匈奴為敵。
張骞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隻好回國。
歸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
前一二六年匈奴内亂,張骞脫身回到長安。
張骞出國時帶着堂邑父等一百餘人,前後十三年,隻剩下張骞、堂邑父兩個人回來。
張骞生還,帶來了有關遠西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