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關燈
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到漢武帝時達到極盛的階段。

    繁榮的經濟配合着漢武帝的才略,西漢中期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展時期。

    這一次疆域的擴展,并不是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暫時聯合,而是一般地與中心地區黃河流域在經濟上文化上聯系起來了,這就為現代中國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漢武帝進行戰争五十年,在北方擊敗了強敵匈奴,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屬國,在西南恢複莊滇國的舊業,在南方消滅了南越趙氏的割據。

    對國外文化交流更頻繁了。

     一對匈奴的戰争 匈奴從殷周以來,一向是北境的強敵,秦末到漢初三、四十年間,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統治之下,武力達到空前未有的強盛。

    它東滅東胡,占有内興安嶺遼河上流地區;北敗渾庾、屈射、丁零諸部,拓地遠至貝加爾湖;西方驅走大月氏,并征服了樓蘭、烏孫等二十多個國家,祁連山天山一帶都歸它統治;南面攻占秦所建置的河南地,與西漢北邊郡縣連接。

    亞洲東部沙漠草原,全屬匈奴所有。

    匈奴為着統治這一遼闊的地區,在行政上劃分為三部:中部由單于直接統治,東西兩部設左右賢王分治。

    單于駐在地号稱龍廷,是匈奴的政治中心。

    這個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擁有騎兵三十萬,眼睛都投注在富饒的漢地上。

    冒頓單于對漢文帝說:“諸引弓(遊牧騎射)之民,并為一家”。

    這确是漢民族的一個大威脅。

     匈奴是好戰的遊牧部族,至少在西漢時期,它已經存在着奴隸制度。

    匈奴人把奴婢叫做“赀”(财産)。

    奴婢的來源,主要是俘虜。

    西漢接近匈奴的郡縣,人口和财物,都成了匈奴掠奪的對象,西漢必須進行正義的抵抗。

     西漢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親政策,對匈奴忍讓,企圖換取邊境的暫時安靜。

    不過匈奴卻愈益驕橫了,連年入侵邊郡,抄掠人口畜産。

    據史籍所記,隴西(郡治未詳。

    東漢治狄道&mdash&mdash甘肅臨洮縣)、上谷(治沮陽&mdash&mdash河北懷來縣)、雲中(治雲中&mdash&mdash内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遼東(治襄平&mdash&mdash遼甯遼陽縣)等郡經常遭侵襲,特别是雲中、遼東,每年被匈奴殺害和擄去的人口在一萬以上。

    匈奴“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西漢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漢景帝時,由于經濟接近了極盛時期,軍事抵抗力逐漸加強了,匈奴隻能“小入盜邊”,雙方力量的對比,開始發生變化。

     前一三三年,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讨伐戰争。

    漢武帝讨伐匈奴的全部戰略是:在西方,一面切斷匈奴與青海羌族的聯系(到漢宣帝時,名将趙充國用屯田法确實切斷了羌族與匈奴的聯系),一面遣使尋求與國(如張骞出使西域),夾擊匈奴;在東方,切斷匈奴與濊族的聯系(前一二八年置蒼海郡);在隴西代郡(治廣昌&mdash&mdash河北涞源縣北)一帶集合大軍作為主力,給匈奴以正面的打擊。

    此後的許多戰役與許多軍事措施,都是在這個戰略原則下進行的。

     前一三三年,漢武帝采納了王恢的建議,遣馬邑(山西朔縣)人聶翁壹誘匈奴單于深入掠奪,漢兵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中,準備一舉殲滅匈奴的主力。

    不料計謀洩露,匈奴迅速撤兵,逃出邊境。

    從此西漢與匈奴展開了長期的頻繁的戰争。

    其中有三次是大規模的并且有決定性的大戰争。

     第一次:前一二七年,将軍衛青率大軍自雲中向西迂回,擊敗匈奴白羊王、樓煩王,收複秦時河南地。

    漢武帝依蒙恬舊規模,建立朔方郡(治朔方&mdash&mdash内蒙古自治區河套南),招募貧民十萬口徙居朔方,作為防邊的重鎮。

    匈奴屢遭打擊,前一二三年單于龍廷被迫遷往瀚海以北。

     第二次:前一二一年,将軍霍去病自隴西兩次出擊,一次逾焉支山(在甘肅山丹縣),一次逾祁連山(在甘肅境),斬獲匈奴四萬餘人。

    同年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領數萬人來降,漢安置降衆在隴西、北地(治馬領&mdash&mdash甘肅環縣東南)、上郡(治設在陝西綏德)、朔方、雲中五郡的塞外,稱為五屬國。

    自金城(甘肅蘭州市)以西至鹽澤(羅布淖爾),匈奴從此絕迹。

    漢分河西地為武威、酒泉兩郡。

    前一一一年,又增立張掖、敦煌,共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