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工商業與工商
關燈
小
中
大
官營商業
官營商業規模巨大,以京師為中心,建立起全國範圍的商業網。
各地貨物借政治力量得以大量流通,政治力量也因貨物流通而愈益加強,漢武帝這一措施,對進一步增加全國經濟的聯系性,起着重大的作用。
大司農是掌全國财政的大官,屬官中有掌運輸的均輸官(郡國也各設均輸官)和調劑物價貴賤的平準官。
郡國每年向朝廷貢獻本地産物,人工來回,費用往往超過貢物的原價,貢物也往往采用劣等貨充數。
漢武帝創均輸法,令郡國繳納貢物錢及運輸費。
平準官熟悉各地物價貴賤,通過均輸官,令郡國均輸官在價低地方買進貨物,運到京師,轉運到價貴地方出賣。
運輸時所用工具如車和其他器具,都由工官制造,運輸時所用人工,名義上付出僦費(僦音就jiù雇傭工錢),實際是征發民卒,作為農民服徭役的一種。
官營商業因有各種便利,每年獲得巨大赢利。
漢武帝曾一次出遊,耗費帛一百餘萬匹,錢好幾萬萬,就是從商業赢利中支出的一部分。
朝廷設平準官,說是要平抑天下的物價,不讓富商大賈牟大利。
其實地方均輸官收買貨物,不是直接從農民、手工業者買來。
商賈積儲當地貨物,高價賣給均輸官,私營商業并不因官營商業而受阻礙。
私營商業 在豐富的農産品和精美的手工業産品的基礎上,西漢私營商業有很大的發展。
這首先由于政治統一,國内商賈往來,不征關稅,實現了戰國政論家“關譏(檢查)而不征”的理想。
《史記?貨殖列傳》說:漢興,海内一統,關梁開放,山澤弛禁(鹽鐵業私營),因此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有無,各得所求。
漢元帝時貢禹說: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一歲獲二分利息。
《鹽鐵論》說,漢武帝征服百越,“民間厭橘柚”。
北方富貴人(所謂“民間”)吃厭了橘柚,想見有很多特産物借商人轉運到各地。
西漢國内通商,貨物順暢地流通,起着刺激農工業發展的作用。
商業城市 官私營商業并行發展,全國出現了比戰國時更多更大的商業城市。
其中長安是全國的中心商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是一個大地區的中心商市,此外還有許多較小地區的中心商市。
這些較小地區的中心商市,依水陸商路的便利,聯系到大地區的中心商市,最後總彙到全國中心商市的長安。
長安&mdash&mdash關中地區物産富饒,特産有竹、檀、柘,号稱陸海。
西漢建都長安,皇室、貴族、官吏集中在都城裡,附近諸帝陵,居民多是從全國各地遷移來的大官、巨富及豪強。
富貴人家生活侈靡,需要大量消費品,商業自然發達起來。
巴蜀地區與内地貿易,必需通過褒斜道(褒在陝西褒城縣北,斜谷在陝西郿縣西南),西北地區畜牧業特盛,與内地貿易,必需通過長安。
長安是全國首都,又控制着西北、巴蜀兩大地區的商業,本身又是最大的消費城市,因之市區規模特别宏大。
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有九個市,六市在大路西邊,統稱為西市,三市在大路東邊,統稱為東市。
前九一年,漢武帝太子劉據起兵殺佞臣江充,驅四市人數萬衆與丞相軍戰鬥五日。
四個市有衆數萬,足見市上人物非常殷盛。
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
太學諸生朔望在槐樹林下聚會,交易各人帶來的本郡物産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
東漢市上專有書肆,如劉梁在甯陽縣(山東甯陽縣)市上賣書為業,王充在洛陽市書肆看書成博學。
西漢還隻有太學附近一月兩次的文物市,想見西漢文化的傳播不及東漢那樣普遍。
洛陽&mdash&mdash河南地區的商業中心城市。
西周初年,周公因洛陽地處四方的中央,建立洛邑,作為周天子的東都。
洛邑居民主要是商國頑民,他們保持着商人以富為貴的舊俗,從事商業和手工業。
遠自西周以來,洛陽常是著名的商工業城市。
戰國時更為發達,東與齊魯,南與梁(魏)楚有商業上的聯系。
《漢書?地理志》叙述洛陽一帶民俗說:周人巧詐嗜利,重錢财不重道德,富人受尊敬,貧人被輕視,大家都愛做商賈,企圖發大财。
這種民俗正是長期經營商業的表現。
邯鄲&mdash&mdash戰國時趙國舊都,是黃河北岸(包括河内、河東兩區)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
邯鄲北與燕,南與衛鄭有商業上聯系。
燕地物産有魚、鹽、棗、栗。
燕國都薊,是北方大商業城市。
它和邊塞外烏丸、夫餘、朝鮮、真番等族貿易,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邯鄲、臨淄與河南、齊魯兩地區相聯系。
河内區有溫(河南溫縣)轵(河南濟源縣)兩個商業城市,聯系西方上黨區與
各地貨物借政治力量得以大量流通,政治力量也因貨物流通而愈益加強,漢武帝這一措施,對進一步增加全國經濟的聯系性,起着重大的作用。
大司農是掌全國财政的大官,屬官中有掌運輸的均輸官(郡國也各設均輸官)和調劑物價貴賤的平準官。
郡國每年向朝廷貢獻本地産物,人工來回,費用往往超過貢物的原價,貢物也往往采用劣等貨充數。
漢武帝創均輸法,令郡國繳納貢物錢及運輸費。
平準官熟悉各地物價貴賤,通過均輸官,令郡國均輸官在價低地方買進貨物,運到京師,轉運到價貴地方出賣。
運輸時所用工具如車和其他器具,都由工官制造,運輸時所用人工,名義上付出僦費(僦音就jiù雇傭工錢),實際是征發民卒,作為農民服徭役的一種。
官營商業因有各種便利,每年獲得巨大赢利。
漢武帝曾一次出遊,耗費帛一百餘萬匹,錢好幾萬萬,就是從商業赢利中支出的一部分。
朝廷設平準官,說是要平抑天下的物價,不讓富商大賈牟大利。
其實地方均輸官收買貨物,不是直接從農民、手工業者買來。
商賈積儲當地貨物,高價賣給均輸官,私營商業并不因官營商業而受阻礙。
私營商業 在豐富的農産品和精美的手工業産品的基礎上,西漢私營商業有很大的發展。
這首先由于政治統一,國内商賈往來,不征關稅,實現了戰國政論家“關譏(檢查)而不征”的理想。
《史記?貨殖列傳》說:漢興,海内一統,關梁開放,山澤弛禁(鹽鐵業私營),因此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有無,各得所求。
漢元帝時貢禹說: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一歲獲二分利息。
《鹽鐵論》說,漢武帝征服百越,“民間厭橘柚”。
北方富貴人(所謂“民間”)吃厭了橘柚,想見有很多特産物借商人轉運到各地。
西漢國内通商,貨物順暢地流通,起着刺激農工業發展的作用。
商業城市 官私營商業并行發展,全國出現了比戰國時更多更大的商業城市。
其中長安是全國的中心商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是一個大地區的中心商市,此外還有許多較小地區的中心商市。
這些較小地區的中心商市,依水陸商路的便利,聯系到大地區的中心商市,最後總彙到全國中心商市的長安。
長安&mdash&mdash關中地區物産富饒,特産有竹、檀、柘,号稱陸海。
西漢建都長安,皇室、貴族、官吏集中在都城裡,附近諸帝陵,居民多是從全國各地遷移來的大官、巨富及豪強。
富貴人家生活侈靡,需要大量消費品,商業自然發達起來。
巴蜀地區與内地貿易,必需通過褒斜道(褒在陝西褒城縣北,斜谷在陝西郿縣西南),西北地區畜牧業特盛,與内地貿易,必需通過長安。
長安是全國首都,又控制着西北、巴蜀兩大地區的商業,本身又是最大的消費城市,因之市區規模特别宏大。
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有九個市,六市在大路西邊,統稱為西市,三市在大路東邊,統稱為東市。
前九一年,漢武帝太子劉據起兵殺佞臣江充,驅四市人數萬衆與丞相軍戰鬥五日。
四個市有衆數萬,足見市上人物非常殷盛。
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
太學諸生朔望在槐樹林下聚會,交易各人帶來的本郡物産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
東漢市上專有書肆,如劉梁在甯陽縣(山東甯陽縣)市上賣書為業,王充在洛陽市書肆看書成博學。
西漢還隻有太學附近一月兩次的文物市,想見西漢文化的傳播不及東漢那樣普遍。
洛陽&mdash&mdash河南地區的商業中心城市。
西周初年,周公因洛陽地處四方的中央,建立洛邑,作為周天子的東都。
洛邑居民主要是商國頑民,他們保持着商人以富為貴的舊俗,從事商業和手工業。
遠自西周以來,洛陽常是著名的商工業城市。
戰國時更為發達,東與齊魯,南與梁(魏)楚有商業上的聯系。
《漢書?地理志》叙述洛陽一帶民俗說:周人巧詐嗜利,重錢财不重道德,富人受尊敬,貧人被輕視,大家都愛做商賈,企圖發大财。
這種民俗正是長期經營商業的表現。
邯鄲&mdash&mdash戰國時趙國舊都,是黃河北岸(包括河内、河東兩區)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
邯鄲北與燕,南與衛鄭有商業上聯系。
燕地物産有魚、鹽、棗、栗。
燕國都薊,是北方大商業城市。
它和邊塞外烏丸、夫餘、朝鮮、真番等族貿易,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邯鄲、臨淄與河南、齊魯兩地區相聯系。
河内區有溫(河南溫縣)轵(河南濟源縣)兩個商業城市,聯系西方上黨區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