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工商業與工商

關燈
邯鄲間的貿易。

    河東區本魏國領土,出産鹽鐵,有楊(山西洪洞縣)、平陽(山西臨汾縣)兩個商業城市。

    這兩個城市與秦及邊塞外翟人、匈奴人貿易,在商業上也與邯鄲相聯系。

     臨淄&mdash&mdash齊都臨淄,西周以來,常是東方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

    齊地出産魚、鹽、漆、布、帛,特别是紡織品最為精美,通銷全國。

    臨淄人物殷盛,稱為具五民。

    所謂具五民,就是說,臨淄住着從各地方來的人,是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城市。

    東海出産的魚鹽,通過陳運銷楚地,陳在商業上是次于臨淄的交通樞紐。

     宛&mdash&mdash宛市位置在漢水、長江、淮河三水路與關中地區往來的孔道上,随着秦漢時期對吳、越、南越的繼續開發,宛市商業愈趨繁盛,成為南北交界上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

    《鹽鐵論》稱“宛周(洛陽)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宛市新興居上,意味着北方與南方經濟上發生了密切的聯系。

    南方特産,通過下列大城市與北方交易。

     江陵&mdash&mdash西通巫、巴,東有雲夢澤。

    南方所産犀兕革、象齒、翡翠、楠、梓、黃金等珍貴物,通過江陵北運,長安市是主要銷售地。

     吳&mdash&mdash江東大都會,附近出産的鹽、銅、魚在吳市集散。

     合肥&mdash&mdash地處江淮二水間,皮革、海魚、木材在合肥集散。

     番禺&mdash&mdash海外貿易的大都會。

    南方出産珠、玑、象齒、犀革、果(龍眼、荔枝、橘柚等)、布(葛布)等珍物,為北方富貴人所喜愛,商賈販運往往緻富。

     江陵、吳、合肥、番禺等城市,有水路通到宛,宛是南北貿易的重要樞紐。

     成都&mdash&mdash巴蜀廣漢出産鹽、鐵、布、竹、木、蔬菜、果實等物,與邊疆外諸族貿易,自南邊買進奴隸,自西邊買進馬、牦牛。

    西漢後期,成都成為中國西南部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

    《漢書?貨殖傳》叙述成都人羅裒(音抔póu)緻巨富的經曆說:羅裒有錢數十萬或百萬,在長安市做買賣。

    後來替平陵巨富石氏到巴蜀放債,數年間得錢千餘萬。

    羅裒分一半錢送給貴族王根等人,依靠他們的權力,放債更廣,沒有人敢賴債。

    羅裒又占有鹽井。

    賣鹽、放債。

    這一事例,說明長安成都兩市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

    中國特産之一的茶(《爾雅》稱為槚),西漢時已被蜀人發現,王褒《僮約》說“武都(甘肅武都縣)買(當作賣)茶”。

    武都地方,氐羌雜居,是一個對外的商市。

    巴蜀茶葉集中到成都,再運到武都賣給西北遊牧部落。

    成都和武都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市場。

     《史記?貨殖列傳》列舉著名都會十九個,其中包括洛陽、宛兩大市的七個都會在中原地區(河南省)。

    中原是經濟、文化最高的地區,以中原地區與西方關中地區為基礎,直接聯系全國各大城市,間接聯系各郡縣小城市。

    這種大小城市在商業上的聯系,有利于全國人民過着共同的經濟生活,也有助于統一全國的政治力量,雖然當時商業對國家統一并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但也不容否認它起着相當有力的聯系作用。

     對外貿易 西漢國内不設關禁,商業通行無阻,對國外貿易,法律上卻有嚴格的限制。

    西漢國外貿易也分官營與私營兩類。

     西漢設置一個外交兼商務的大官,稱為大鴻胪(秦時名典客)。

    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歸大鴻胪管理。

    大鴻胪屬官有行人(出使外國)、譯官、别火(掌刑獄)及郡邸(各郡會館)。

    長安藁街有“蠻夷邸”,居住外國使者和商人,當然也是大鴻胪所掌管的一種邸。

     外國人住在京師“蠻夷邸”,同在邊境關市上一樣,中國商人不得賣禁品給他們。

    前一二一年,匈奴渾邪王率衆降漢,應該算是漢朝人了,他們在長安市購買貨物,漢武帝因商人違犯法律,誅殺商人五百餘人。

    這說明西漢對外貿易,限制極嚴,外族商人到内地也不能買到禁品。

     對外貿易有陸海兩路。

    陸路貿易在邊境關市上進行。

    朝廷指定官員用黃金及絲織品與匈奴交換馬、騾、驢、駝、獸皮、毛織物,與西羌交換璧玉、珊瑚、琉璃,與南蠻交換珠玑、犀象、翡翠。

    《鹽鐵論》說:中國出一端(二丈)素帛,得匈奴值幾萬錢的貨物,外國物産内流,中國利不外溢,是富國的良策。

    私商貨物經官府允準,給予符傳(憑證),也得與外國人貿易。

    不在禁例的多種手工業制品,大抵經私商手傳到外國去。

     海路貿易的都會主要是番禺。

    航海商船卻從合浦郡徐聞縣(廣東徐聞縣)出發。

    海外貿易由少府專營,少府屬官之一黃門,設有譯長,派出譯使攜帶黃金及各種絲織物,率應募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