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農業與農民

關燈
西漢農業,大體上前期恢複,中期發達,後期因豪強無限止的兼并,農業在發達的基礎上呈現衰落現象。

    三個時期裡,數量逐漸增加的一部分農民總是在失去自己的田宅,有些轉業為小工商,有些陷身為奴隸,這種情形中期已經嚴重,到後期更趨嚴重。

     中期農業發達的原因,主要由于漢武帝大興水利和推廣較進步的農具與技術。

     漢武帝發動巨大的民力,進行着興修水利與對匈奴作戰兩大事業。

    水利促進農業,農業支持戰争,漢武帝取得戰争的勝利,是與水利上的成就相配合的。

     水利工程是發展農業的一個重要基礎,自傳說中的大禹以下,治水常是大的政治措施,但巨大規模的治水,卻自漢武帝開始。

     漢武帝采用鄭當時的建議,令水工徐伯測量地形,發卒數萬人開漕渠,自昆明湖(陝西長安縣西南)到黃河,長三百餘裡,節省漕運時間一半,并灌溉渠下民田萬餘頃。

    漢武帝又發卒萬人開掘渠道,自徵縣(陝西澄城縣)引洛水至商顔山下。

    洛水岸常崩壞,開渠不成,水工卻發明了開井渠法,在地下開水渠,鑿井深數十丈,井井相連,自商顔山西引水到山東,長十餘裡。

    稱為龍首渠。

    前一一一年,采用倪寬的建議,在鄭國渠旁開六條小渠,灌溉高地,稱為六渠或輔渠。

    前一○九年,漢武帝發卒數萬人塞瓠子口(河南濮陽縣),親自到河上,令随從官員自将軍以下與卒同負薪。

    二十餘年黃河大決口,終于堵塞了。

    這是和水鬥争最大的一次勝利。

    自此以後,更大興水利,獎勵朔方、西河、張掖、酒泉、敦煌、北地等郡開渠溉田,如敦煌郡魚澤障(堡)尉官崔不意,教民力田得谷,漢武帝特改魚澤障為效谷縣(甘肅安西縣西)。

    這都是邊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是新郡,興修農田水利,大有利于邊防的鞏固。

    其他如關中有靈轵(音紙zhǐ)渠、成國渠、(音違wéi)渠、白渠,溉田數千頃至萬餘頃;汝南、九江郡引淮水;東海濱引钜定澤水;泰山下引汶水;開掘渠道,各溉田萬餘頃。

    至于各地小渠及蓄積山谷水成陂池,不可勝數。

    普通旱田,每畝約收一石(合今二市鬥),水田約收四石(合今八市鬥),漢武帝大規模治水,對中國北部廣大地區的農業生産,具有重大的進步作用。

     漢武帝晚年推行趙過的新田器和耕作技術,農業開始發生大變革。

     趙過創代田法,又創制新田器,耕耘下種都有巧便處。

    所謂新田器就是耦犁和耧車。

    有了這些新田器,實行代田法,便用力少而得谷多。

    代田比缦田顯然是一個大進步。

     代田&mdash&mdash用耒(音叉chā)發土後,即在土上散播谷種,不分行列,稱為缦田。

    缦田是原始的耕作法,地力用盡,必需休息(上田一年,中田二年,下田三年,稱為萊田),或雜種五谷(黍稷麻麥豆),調劑地力。

    這種耕作法,障礙着農業生産的發展。

    趙過代田法,突破了這種障礙。

    代田法是一畝(直測,橫一步,縱二百四十步;方測,橫十五步,縱十六步)中每步分三畎,每畎寬一尺深一尺。

    一步寬六尺,三畎每年換位一次,能常保地力。

    畎中發出的土置畎旁,稱為垅。

    谷種播畎中,苗逐漸長大,耨草時撥垅土培苗根,到盛暑垅畎都平,根深不畏風旱。

     耦犁&mdash&mdash自春秋時期起,可信已有牛耕,但極少使用。

    趙過改善舊法,創制耦犁,推廣牛耕。

    法用二牛挽二犁,二人各扶一犁,一人牽引二牛,共二牛三人。

     耧車&mdash&mdash耧車是下種器,一人一牛,挽耧下種。

     人力犁&mdash&mdash用趙過的田器和代田法,比缦田每畝一年多收一石或二石。

    一般農民無力養牛,有人教趙過作人力犁。

    人力多一天能耕三十畝,人力少也能耕十三畝(一畝約合今半畝)。

     漢武帝提倡新田器和新耕作法,令大農官選取有技巧的手工業奴隸制造新田器,又令全國郡守派遣所屬縣令、三老、力田(地方小農官)、鄉裡老農,到京師學習新田器使用法及耕種養苗法。

    提倡的結果,邊城戍卒及河東、弘農、關中諸地豪富家實行代田法,其他地區仍用耒、等田器。

    趙過以前,《淮南子》說,農夫一人用耒耕種,不能過十畝,一歲收谷,不能過四十石。

    趙過以後,漢昭帝時桓寬《鹽鐵論》說,内地郡縣人口稠密,缺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