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幾個重要的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人免一切徭役。
西漢末,諸劉凡十餘萬人。
優待有爵人&mdash&mdash第九級爵五大夫以上,本人終身免役。
買五大夫爵,價值粟四千石。
優待武功爵&mdash&mdash漢武帝賣武功爵,規定用金錢,不得用粟。
第七級武功爵千夫相當于五大夫,本人終身免役。
優待下級官吏&mdash&mdash凡下級官吏,本人終身免役。
優待士人&mdash&mdash凡士人入太學讀書,本人終身免役。
朝廷要得到統治階級中人的支持,必須讓他們分享剝削的權利,同時又要防止兼并的過度迅速。
朝廷堵住了鑄錢、冶鐵、煮鹽三條兼并的捷徑,兼并者隻好走比較緩慢的一條長路。
因為在這條路上農民進行抵抗,即使窮困到“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還為着保存一小塊耕地而堅持鬥争。
皇帝制定法令,幫助地主商賈向農民進攻,有時也限制或打擊他們,給農民一個暫時喘息的機會。
這樣做,可以延緩分裂局面的到來,有利于國家統一的維持。
五尊儒立官學 漢高帝用太牢祭孔子,承認儒學在學術上的正統地位。
但西漢前期,指導政治的學說是黃老刑名之學,其次是陰陽五行之學,儒學博士不為朝廷所重視。
著名儒生如賈誼雜陰陽五行學,晁錯雜刑名學,講純儒學的大儒隻能做博士官。
漢景帝的母親窦太後好讀老子書,《詩》博士轅固當面斥老子書是奴仆書,窦太後發怒說,那裡來的罪徒書!儒家罵道家是奴仆,道家罵儒家是罪徒,儒道兩大學派沖突,對政治統一是有害的。
漢武帝完成了學術統一的巨大任務,把道、名、法、陰陽五行各家統一在儒家裡面。
漢武帝采用策問(考試)的方法,凡對策公開講黃老刑名縱橫的人一概罷黜不取,獨取董仲舒、公孫弘等儒生,都給好官做。
董仲舒、公孫弘講《春秋公羊》學,董仲舒是西漢今文經學中最大的儒者,公孫弘後來做丞相封侯。
從此諸子百家被黜,儒學獨尊,特别是《春秋公羊》學成為最通顯的儒學。
西漢前期,士人的仕途大抵有三條:一條是郎官,家有中等财産(财産十萬錢以上,漢景帝改為四萬),自備車馬服裝生活費,可以到京師做郎官,等候朝廷的使用。
一條是在本郡做小官吏,不限财産。
一條是大官府指名征召。
漢武帝采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京師立學校,又令郡縣推舉孝廉、茂才,供朝廷選用。
儒學與仕途結合起來,要做官非學儒不可,士人都變成儒生了。
京師的學校(太學),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
全國各郡保薦學生到博士處受業,待遇同博士弟子一樣,名額不定。
兩種學生都是一年考一次,考上、中兩等的給官做,考下等的黜令退學。
又選通經學的小官吏做地方官府的卒史,職務是用經義裝飾政事。
從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會講經學,政治思想統一了。
漢昭帝增博士弟子名額為一百人。
漢宣帝增為二百人。
漢元帝增為一千人。
又在郡國設五經卒史,地方上開始也有學校(漢景帝時文翁已在蜀郡立地方學校)。
漢成帝時太學博士弟子曾增至三千人。
自從漢武帝立官學,兩漢學術上隻有儒家派别間的争辯,不再有儒與非儒不同學派的鬥争。
這是封建國家統一以後自然産生的結果。
這個結果不利于學術思想的發展,但也有助于國家統一的鞏固。
貴族、官僚、地主、商賈是朝廷的支持者,同時又是破壞者。
分土不治民的制度确立後,貴族不能稱兵割據了。
鑄錢、冶鐵、煮鹽三大利收歸官營後,豪強兼并的速度延緩了。
賦稅制度重賦役,給地主商賈以兼并的便利,輕田租,也讓農民保持一些抵抗的力量。
官學制度規定中庸主義的儒學作為官吏的思想标準,同時以儒學為基礎,吸收其他有利于統治者的各種學說,使儒學經常适合于統治階級的需要。
西漢創立了這些重要的制度,不僅為兩漢所遵守,西漢以後整個封建時代的各皇朝,也隻能修改補充,不能廢除另創。
擴展疆域的漢武帝在創立制度上也充分表現了他的雄材大略,隻有他才能壓服豪強,收回三大利。
西漢末,諸劉凡十餘萬人。
優待有爵人&mdash&mdash第九級爵五大夫以上,本人終身免役。
買五大夫爵,價值粟四千石。
優待武功爵&mdash&mdash漢武帝賣武功爵,規定用金錢,不得用粟。
第七級武功爵千夫相當于五大夫,本人終身免役。
優待下級官吏&mdash&mdash凡下級官吏,本人終身免役。
優待士人&mdash&mdash凡士人入太學讀書,本人終身免役。
朝廷要得到統治階級中人的支持,必須讓他們分享剝削的權利,同時又要防止兼并的過度迅速。
朝廷堵住了鑄錢、冶鐵、煮鹽三條兼并的捷徑,兼并者隻好走比較緩慢的一條長路。
因為在這條路上農民進行抵抗,即使窮困到“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還為着保存一小塊耕地而堅持鬥争。
皇帝制定法令,幫助地主商賈向農民進攻,有時也限制或打擊他們,給農民一個暫時喘息的機會。
這樣做,可以延緩分裂局面的到來,有利于國家統一的維持。
五尊儒立官學 漢高帝用太牢祭孔子,承認儒學在學術上的正統地位。
但西漢前期,指導政治的學說是黃老刑名之學,其次是陰陽五行之學,儒學博士不為朝廷所重視。
著名儒生如賈誼雜陰陽五行學,晁錯雜刑名學,講純儒學的大儒隻能做博士官。
漢景帝的母親窦太後好讀老子書,《詩》博士轅固當面斥老子書是奴仆書,窦太後發怒說,那裡來的罪徒書!儒家罵道家是奴仆,道家罵儒家是罪徒,儒道兩大學派沖突,對政治統一是有害的。
漢武帝完成了學術統一的巨大任務,把道、名、法、陰陽五行各家統一在儒家裡面。
漢武帝采用策問(考試)的方法,凡對策公開講黃老刑名縱橫的人一概罷黜不取,獨取董仲舒、公孫弘等儒生,都給好官做。
董仲舒、公孫弘講《春秋公羊》學,董仲舒是西漢今文經學中最大的儒者,公孫弘後來做丞相封侯。
從此諸子百家被黜,儒學獨尊,特别是《春秋公羊》學成為最通顯的儒學。
西漢前期,士人的仕途大抵有三條:一條是郎官,家有中等财産(财産十萬錢以上,漢景帝改為四萬),自備車馬服裝生活費,可以到京師做郎官,等候朝廷的使用。
一條是在本郡做小官吏,不限财産。
一條是大官府指名征召。
漢武帝采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京師立學校,又令郡縣推舉孝廉、茂才,供朝廷選用。
儒學與仕途結合起來,要做官非學儒不可,士人都變成儒生了。
京師的學校(太學),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
全國各郡保薦學生到博士處受業,待遇同博士弟子一樣,名額不定。
兩種學生都是一年考一次,考上、中兩等的給官做,考下等的黜令退學。
又選通經學的小官吏做地方官府的卒史,職務是用經義裝飾政事。
從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會講經學,政治思想統一了。
漢昭帝增博士弟子名額為一百人。
漢宣帝增為二百人。
漢元帝增為一千人。
又在郡國設五經卒史,地方上開始也有學校(漢景帝時文翁已在蜀郡立地方學校)。
漢成帝時太學博士弟子曾增至三千人。
自從漢武帝立官學,兩漢學術上隻有儒家派别間的争辯,不再有儒與非儒不同學派的鬥争。
這是封建國家統一以後自然産生的結果。
這個結果不利于學術思想的發展,但也有助于國家統一的鞏固。
貴族、官僚、地主、商賈是朝廷的支持者,同時又是破壞者。
分土不治民的制度确立後,貴族不能稱兵割據了。
鑄錢、冶鐵、煮鹽三大利收歸官營後,豪強兼并的速度延緩了。
賦稅制度重賦役,給地主商賈以兼并的便利,輕田租,也讓農民保持一些抵抗的力量。
官學制度規定中庸主義的儒學作為官吏的思想标準,同時以儒學為基礎,吸收其他有利于統治者的各種學說,使儒學經常适合于統治階級的需要。
西漢創立了這些重要的制度,不僅為兩漢所遵守,西漢以後整個封建時代的各皇朝,也隻能修改補充,不能廢除另創。
擴展疆域的漢武帝在創立制度上也充分表現了他的雄材大略,隻有他才能壓服豪強,收回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