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西漢政治概狀
關燈
小
中
大
前二○二年,漢高帝劉邦戰勝項籍,受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國号漢,都長安(陝西西安市西北),習慣上稱為前漢或西漢。
漢高帝被推戴做皇帝的時候,漢朝廷直接統治的領土僅十五郡,其餘土地都封給諸侯王,幾乎恢複了戰國時期的割據局面。
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必要的,不這樣做,不能換得這些人的助攻項籍,不能換得這些人對漢皇帝名義的承認,也就不能換得統一與和平。
有非凡的政治才能的漢高帝,在位七年,做着一件大事,那就是為與民休息準備各種條件。
為了與民休息,漢高帝作出下列諸措施:建立制度&mdash&mdash蕭何定津令,韓信定軍法,張蒼定曆法及度量衡程式,叔孫通定禮儀,漢朝制度很快建立起來,秦制度基本上變成漢制度。
蕭何做相國,提倡儉樸,處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
民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較(明)若畫一”。
秦項大亂以後,人民飽受戰禍,窮苦已極,得在一定的律令下生活,自然感到甯靜,人人自安,難動搖了。
招集官僚&mdash&mdash漢高帝征召天下“賢士大夫”到京師,分派大小官職,給與田宅。
士人有官做,既充實了官僚機構,也免得失意謀亂。
當時皇帝還配備不起四匹純一色的馬來駕車,有些将相大臣坐牛車,這種簡陋的生活,使一班得官得田宅的士人,滿意于自己的所得,不敢象秦官吏那樣貪虐。
官吏少作一些惡,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壓抑商賈&mdash&mdash秦時徭役繁興,商賈乘被征發人困急,重利盤剝,奪取田宅子女。
被征發人前有服役死亡的危苦,後有商賈索債的壓迫,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響應,這是漢高帝親自看到的。
戰争期間,商賈操縱物價,任意踴騰(上漲),米一石貴至五千錢或一萬錢,馬一匹貴至一百金,人相食,餓死無數。
商賈禍不比戰禍輕多少,這又是漢高帝親自看到的。
他即帝位以後,令商賈不得着絲織衣服,不得攜帶兵器自衛,不得乘車騎馬,不得做官吏,商賈買饑民子女為奴婢,無償釋免,算賦比常人加倍。
這種含有報複性的法令,使富商大賈受到懲罰。
叛将陳豨軍中,将官都是舊商賈,足見有些商賈破産,挺而走險。
商賈受罰,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對匈奴和親&mdash&mdash秦漢間匈奴冒頓(音墨毒mòdú)單于(單音蟬chán)強盛,侵入漢朝邊地,最近處離漢都長安僅七百裡。
前二○○年,漢高帝親将大軍三十二萬人到平城(山西大同縣東),準備擊匈奴。
冒頓率騎兵四十萬人圍困平城七日,漢兵不戰退回。
自此匈奴更加強盛,經常入寇,破壞漢邊境。
漢無力反擊,隻好用和親策,求暫時的安甯。
和親就是對匈奴忍辱退讓,但在當時卻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與上述諸措施同時,漢高帝又緻力于戰争的善後措施,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滿意。
功臣&mdash&mdash從漢高帝起兵的功臣如曹參、周勃等人,沒有一個是猛将,也沒有一個敢于顯出大野心。
漢高帝封這些文武功臣一百四十三人為侯,大侯食一萬戶,小侯食五、六百戶。
侯國民事由朝廷派官吏管理,侯不得幹與。
侯是大地主不是領主,西漢前期,他們是朝廷的有力支持者。
從軍吏卒&mdash&mdash按功勞大小,從軍久暫,規定各種待遇:第七級爵公大夫以上食邑,第六級爵官大夫以下有加賜爵一級、世世複(世世免徭役)、複終身、複十二年、複六年、免戶賦等優待,又有向地方官吏領取田宅及應用器物的權利。
食邑的吏卒顯然轉化為地主,免役的吏卒得到田宅,也有可能轉化為地主。
普通民衆&mdash&mdash勸告流亡民衆歸還故鄉,領取原有田宅。
定田租(征收實物菽與粟)每年十五稅一。
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兩年。
戰争中土地大量荒廢,農民在輕稅下,可以按人力多少開辟荒地。
奴婢&mdash&mdash陳勝起義軍中有呂臣率領的蒼頭軍。
秦時呼奴隸為蒼頭,蒼頭軍顯然是奴隸起義軍。
陳勝敗後,呂臣歸附項梁,做楚國司徒,這說明蒼頭軍是一支有力的軍隊。
蒼頭軍教訓了奴隸主,漢高帝即位,便下令:凡庶民因饑餓窮困賣身為奴婢者一律釋免,恢複庶民身分。
前一九二年(漢惠帝三年)征發王國侯國徒隸二萬人築長安城。
徒是罪人,隸是奴隸,想見釋放奴隸後,奴隸數量确已減少。
醫治戰争創傷,歸根隻是減輕一些租稅與徭役。
農民起義,付出大量生命财物,才取得統治階級的這些讓步,代價是很高的。
但是,不付出這個代價,農民便活不下去。
隻有用高價換得了這些讓
漢高帝被推戴做皇帝的時候,漢朝廷直接統治的領土僅十五郡,其餘土地都封給諸侯王,幾乎恢複了戰國時期的割據局面。
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必要的,不這樣做,不能換得這些人的助攻項籍,不能換得這些人對漢皇帝名義的承認,也就不能換得統一與和平。
有非凡的政治才能的漢高帝,在位七年,做着一件大事,那就是為與民休息準備各種條件。
為了與民休息,漢高帝作出下列諸措施:建立制度&mdash&mdash蕭何定津令,韓信定軍法,張蒼定曆法及度量衡程式,叔孫通定禮儀,漢朝制度很快建立起來,秦制度基本上變成漢制度。
蕭何做相國,提倡儉樸,處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
民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較(明)若畫一”。
秦項大亂以後,人民飽受戰禍,窮苦已極,得在一定的律令下生活,自然感到甯靜,人人自安,難動搖了。
招集官僚&mdash&mdash漢高帝征召天下“賢士大夫”到京師,分派大小官職,給與田宅。
士人有官做,既充實了官僚機構,也免得失意謀亂。
當時皇帝還配備不起四匹純一色的馬來駕車,有些将相大臣坐牛車,這種簡陋的生活,使一班得官得田宅的士人,滿意于自己的所得,不敢象秦官吏那樣貪虐。
官吏少作一些惡,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壓抑商賈&mdash&mdash秦時徭役繁興,商賈乘被征發人困急,重利盤剝,奪取田宅子女。
被征發人前有服役死亡的危苦,後有商賈索債的壓迫,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響應,這是漢高帝親自看到的。
戰争期間,商賈操縱物價,任意踴騰(上漲),米一石貴至五千錢或一萬錢,馬一匹貴至一百金,人相食,餓死無數。
商賈禍不比戰禍輕多少,這又是漢高帝親自看到的。
他即帝位以後,令商賈不得着絲織衣服,不得攜帶兵器自衛,不得乘車騎馬,不得做官吏,商賈買饑民子女為奴婢,無償釋免,算賦比常人加倍。
這種含有報複性的法令,使富商大賈受到懲罰。
叛将陳豨軍中,将官都是舊商賈,足見有些商賈破産,挺而走險。
商賈受罰,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對匈奴和親&mdash&mdash秦漢間匈奴冒頓(音墨毒mòdú)單于(單音蟬chán)強盛,侵入漢朝邊地,最近處離漢都長安僅七百裡。
前二○○年,漢高帝親将大軍三十二萬人到平城(山西大同縣東),準備擊匈奴。
冒頓率騎兵四十萬人圍困平城七日,漢兵不戰退回。
自此匈奴更加強盛,經常入寇,破壞漢邊境。
漢無力反擊,隻好用和親策,求暫時的安甯。
和親就是對匈奴忍辱退讓,但在當時卻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與上述諸措施同時,漢高帝又緻力于戰争的善後措施,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滿意。
功臣&mdash&mdash從漢高帝起兵的功臣如曹參、周勃等人,沒有一個是猛将,也沒有一個敢于顯出大野心。
漢高帝封這些文武功臣一百四十三人為侯,大侯食一萬戶,小侯食五、六百戶。
侯國民事由朝廷派官吏管理,侯不得幹與。
侯是大地主不是領主,西漢前期,他們是朝廷的有力支持者。
從軍吏卒&mdash&mdash按功勞大小,從軍久暫,規定各種待遇:第七級爵公大夫以上食邑,第六級爵官大夫以下有加賜爵一級、世世複(世世免徭役)、複終身、複十二年、複六年、免戶賦等優待,又有向地方官吏領取田宅及應用器物的權利。
食邑的吏卒顯然轉化為地主,免役的吏卒得到田宅,也有可能轉化為地主。
普通民衆&mdash&mdash勸告流亡民衆歸還故鄉,領取原有田宅。
定田租(征收實物菽與粟)每年十五稅一。
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兩年。
戰争中土地大量荒廢,農民在輕稅下,可以按人力多少開辟荒地。
奴婢&mdash&mdash陳勝起義軍中有呂臣率領的蒼頭軍。
秦時呼奴隸為蒼頭,蒼頭軍顯然是奴隸起義軍。
陳勝敗後,呂臣歸附項梁,做楚國司徒,這說明蒼頭軍是一支有力的軍隊。
蒼頭軍教訓了奴隸主,漢高帝即位,便下令:凡庶民因饑餓窮困賣身為奴婢者一律釋免,恢複庶民身分。
前一九二年(漢惠帝三年)征發王國侯國徒隸二萬人築長安城。
徒是罪人,隸是奴隸,想見釋放奴隸後,奴隸數量确已減少。
醫治戰争創傷,歸根隻是減輕一些租稅與徭役。
農民起義,付出大量生命财物,才取得統治階級的這些讓步,代價是很高的。
但是,不付出這個代價,農民便活不下去。
隻有用高價換得了這些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