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農民大起義與楚漢戰争

關燈
戰國時期,秦是地主統治的國家,山東六國是領主與地主共同統治的國家。

    到了秦朝,全中國統一,在秦始皇強烈統治下,社會各階級發生了如下的新變化。

     一統治階級 地主&mdash&mdash前二二一年,“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嚴重地打擊了大地主大工商和領主殘餘。

    前二一六年“令黔首自實田”,在全國範圍内确定了地主和有地農民的土地所有權。

    當年,賜黔首每裡六石米兩隻羊,慶賀黔首的“實田”,想見當時很多人獲得土地,其中一部分自然是中小地主。

    《莊子?雜篇?讓王篇》說:孔子勸顔回做官。

    顔回不願意,說:“我有郭外田五十畝,夠吃的了,有郭内田十畝,夠穿的了,我彈琴讀書,夠快樂了,我不願意做官”。

    《雜篇》是道家後學所僞托,所謂顔回的生活,實際是說戰國秦漢時小地主的生活,除去道家給加上的“知足不辱”思想,他們生活确是夠快樂的。

    中等地主當然要更好些。

    中小地主可以做郡縣吏和鄉官,在政治上是擁護中央集權制度的。

    中小地主是秦朝政權的主要支持者。

     官僚&mdash&mdash士的利益在于做官食祿。

    得祿多的叫做官,得祿少的叫做吏,不得祿的叫做未仕的士。

    廣大士群是官僚的源泉,仕途正常,官僚機構便強固有力;反之,便衰弱以至于崩壞。

    士為了尋求出路,可以擁護中央集權,也可以主張割據分裂,有時也可以贊助農民起義推倒舊統治者。

    戰國時士出路極寬,對統治者的危害不顯。

    秦統一後,官吏為數有限,一部分官僚又是秦國的武夫功臣,士的出途驟然變小。

    秦始皇召集學士方士,使議論政事,煉藥求仙,博士多至七十人,占星多至三百人,但并不能滿足士的要求。

    春秋以來“臣一主二”(國君多),“何所(處)無君”,士可以遊曆各國求仕。

    秦統一後,臣一主一,大不合于士的習慣。

    群臣儒生屢議分封皇子功臣為諸侯,其中也含有保存舊習,擴大仕路的意義。

    秦始皇、李斯最後采用焚書坑儒的野蠻方法,廣大士群絕望,轉到反對方面,皇帝和官僚變成孤立寡助的少數人。

    屠殺儒生後一年,東郡(治濮陽,河南濮陽縣)地方天空落下隕石,有人在隕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字,陳勝起義,孔子八世孫孔鲋從軍反秦,這說明屠殺士人隻是加速秦朝的潰滅。

     領主殘餘&mdash&mdash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其中一部分是六國舊貴族。

    他們雖然受打擊,但并不因此被消滅。

    六國舊貴族,如楚懷王的孫兒心逃匿民間,為人牧羊;楚将項梁與項籍逃避在吳中。

    又如齊國有王族田假、田儋等人,魏國有公子魏咎,韓國有五世為韓相的張良,這些人都是名族強宗,擁有徒黨,等待時機發動變亂。

     大商賈&mdash&mdash秦壓迫小商賈,對大商賈如烏氏倮、寡婦清卻優禮備至,這說明大商賈是統治階級的一個部分。

     二被統治階級 農民&mdash&mdash作為國家主體的農民,受盡春秋戰國時期戰争的痛苦,迫切需要和平與統一。

    秦始皇刻石文,與秦群臣頌功德,總是說“黔首安甯,不用兵革”,“人人自安樂,無戰争之患”。

    這一類言辭,多少反映出廣大農民的共同意志。

    賈誼《過秦論》也說:秦始皇時,“民莫不虛心而仰上”。

    足見農民厭惡戰争,對中央集權的秦朝表示真實的擁護。

    由于秦始皇過度使用民力,特别是秦二世,征發闾左貧弱人大修阿房宮,徭役更苦,賦稅更重(據漢人說,征收田租,三分取二),農民除了起義,再也看不見有其他生路。

    前二○九年,即秦二世元年,終于爆發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以前,各諸候國政治情況不同,農民所受壓迫也有較寬較重的不同,農民不可能同時起義。

    又諸侯并列,互相援助或監視,一國農民起義奪政權,别國君主絕對不允許。

    自從統一以後,朝廷行暴政,全國農民同時受害,一朝時機成熟,便同時并起。

    秦漢以下整個封建時代,推倒腐朽皇朝的,總是農民大起義;大起義勝利後,總是出現盛大的新皇朝;起義失敗後,總是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消滅割據局面,重歸統一的總是一個較強的割據者或乘機侵入的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