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秦怎樣建立漢族的統一國家

關燈
前二二一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開始了。

    這是古代曆史上特出的偉大事件。

    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不管豪強公開割據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權,最後總是還原為漢族作主體的統一國家。

     皇帝是秦始皇新創的名詞,是地主階級的總首領。

    以皇帝為首的内外各級統治機構,是用來壓迫廣大勞動民衆的。

    但在表現上,卻被當作各方面利害沖突的調節器,皇帝被當作各階級、階層的最高保護人和公正人。

    能夠起這樣的作用,就是好的皇帝和統治機構。

    一個皇帝在曆史上應得的評價,隻能依據他的表現來加以判斷。

    如果表現得好(當然不可能有完全的好),那就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他的專制主義的廣大權力,也就得到當時社會的承認,他所發起或完成的某些有益事業,也就作為積極的因素而被珍重。

    秦始皇正是這樣的一個曆史人物。

    盡管他是個暴君,但是,他建立地主政權代替領主政權,建立統一的大國代替割據的小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統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着較多的作用。

    因此,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

    後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

    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

     秦朝首尾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許多有利于統一的重大事業。

     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皇帝獨裁&mdash&mdash皇帝自稱為朕(音鎮zhèn),表示至尊無二。

    政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決。

    秦始皇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郡縣&mdash&mdash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後又征服百越,增設閩中(治冶縣&mdash&mdash福建福州市)、南海(治番禺&mdash&mdash廣東廣州市)、桂林(廣西)、象郡(北部包括廣東雷州半島等地)四郡。

    全國共四十郡。

    郡各管縣若幹。

    郡守縣令由朝廷任命,随時可以調動。

    秦法:立軍功的人,按斬敵多少,做大小官吏。

    韓非子說:這等于讓斬首立功的人做醫師木匠,一定不能成事。

    秦始皇時,秦國功臣武夫做地方官,當不在少數。

    這對中央集權是有益的,但政令殘暴,勢必引起山東被治人民的怨恨。

     官制&mdash&mdash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國政)、禦史大夫(輔佐丞相)、太尉(掌全國軍政)、将軍(掌征伐)、廷尉(掌刑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經濟)、少府(掌山海池澤的稅收,供皇帝本人的費用)、博士(備顧問)等官。

    地方官制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輔佐郡守并主軍事)、監禦史(監視郡守)、縣令長(掌一縣政事,一縣大抵方一百裡,萬戶以上稱令,不滿萬戶稱長)。

    縣以下鄉官有三老、啬夫、遊徼(音叫jiào十亭為一鄉,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獄訟、賦稅,遊徼掌捕盜賊),又有亭長(十裡一亭,有亭長,掌捕盜賊)。

    縣吏、鄉官、亭長多是本地有産業的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足見家貧有德行的人也得為吏。

    上自朝廷,下至鄉、亭,構成地主階級的巨大統治機器。

    掌管這部機器各個部分的人是流動不定的大小官吏,不是世襲固定的貴族。

    這部機器的操縱人便是皇帝。

     二推行共同的文字&mdash&mdash“書同文” “田疇異畝(畝大小不同),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這就是戰國時期封建割據的情狀。

    秦統一後,這許多異大體都化為同了。

    周朝文字筆畫繁重,稱為大篆,或稱籀(音宙zhòu)文。

    戰國時東方齊魯地方文化發達,通行一種比較省便的字體,漢朝人稱為古文、蝌蚪文、或孔壁古文。

    李斯訂定文字,依據籀文古文,筆畫力求簡省劃一,稱為秦篆,或稱小篆。

    李斯作《蒼颉篇》,趙高作《爰曆篇》,胡母敬作《博學篇》,都是用小篆寫的學童課本,不僅教字體,同時也教語法。

    傳說獄吏程邈,得罪拘禁獄中,造成一種筆畫更省便的文字,叫做隸書。

    隸書字體方形,便于書寫,到漢朝行用極廣。

    各地區方音不同,有統一的文字,方音便成次要的困難。

    經大規模的移民,也減輕了方音的局限性。

     三劃定共同的地域 秦朝疆域東至海,南至五嶺(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

    自西北臨洮(甘肅岷縣)起,大體循秦、趙、燕舊長城至東北遼東止,築長城萬餘裡,防匈奴等遊牧族内侵。

    這是當時确定了的中國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漢族。

    秦以後的中國就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向外擴展。

     四促進共同的經濟生活&mdash&mdash“車同軌” 秦始皇在經濟上作了如下的措施,意義極為重大。

    修馳道&mdash&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