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農民大起義與楚漢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施。
項籍殘暴無比,兇惡超過秦二世,不僅秦民痛恨,關東一般民衆也痛恨。
他從垓下逃到陰陵(安徽定遠縣西北),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故意指導他走錯道路,因而被漢兵追及。
這是人民厭棄他的明證。
領主殘餘分子都有極大的野心,受封的人不滿意已得的封地,不得封的人當然更不滿意。
項籍為廣大農民所痛恨,又為領主殘餘分子所反對,兵力雖強,決不能逃避戰敗自殺的末路。
他的敗死,是領主殘餘勢力的一個大挫折,也是農民階級要求國家統一的一個大勝利。
劉邦出身農民,懂得農民階級的疾苦,又身為亭長,懂得地主階級的統治方法。
開始起義,便得沛縣,以蕭何、曹參為首的全部縣吏,成為起義軍的領導骨幹。
此後逐步擴大,直到建立朝廷,最基本的人物還是沛縣吏。
項籍兵力和聲威比劉邦強大得多,劉項間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劉邦屢戰屢敗,身受重傷十二次,最後垓下一戰,取得全勝。
推究劉項勝敗的原因,主要由于劉邦的擁護者是廣大農民特别是舊秦國農民,項籍的擁護者隻是些野心的領主殘餘分子。
兩人所依靠的力量不同,因之後果也不同。
劉邦有關中作根據地,蕭何替他留守,輸送兵卒糧饷,戰敗後常得補充,有時甚至十幾歲的幼童,六十歲的老人也被補充上戰場,秦民并不怨恨。
項籍戰敗,不敢回彭城,也不敢渡江回會稽,因為他知道沒有民心可靠的根據地。
此外,項籍輕易封諸侯王,受封的六國舊貴族忙于維持自己的地位,無力助戰,許多貧寒出身的野心家,分不到封地,心懷不平。
劉邦用張良的計策,不輕易封諸侯王,使這些人有受封希望,出力助攻項籍。
重要的謀士良将,大都在項籍那邊失意,跑到劉邦這邊來。
項籍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
劉邦善于用人,如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韓信是流氓,彭越是強盜,都被恰當地使用,各盡其所長。
項籍是個勇夫。
劉邦不僅自己多智謀,而且能用别人的智謀。
例如韓信奪得齊地,派人見劉邦,請封自己做假齊王。
劉邦大罵道,我被項籍圍困,日夜望你來援救,原來想自立為王。
謀士張良、陳平知道這時候不該得罪韓信,暗中踢劉邦的腳,劉邦覺悟,改口大罵道,大丈夫立功做真王就是了,做假的幹什麼。
即時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
一次他在陣上大罵項籍,被項籍射中胸口,不能直立,曲身摸腳,說,惡奴射傷我的腳趾。
兵士不知道他受重傷,沒有潰散。
他是這樣機智的人,和項籍鬥智不鬥力,匹夫之勇的項籍,當然不是劉邦的敵手。
簡短的結論 梁襄王問孟子:天下怎樣才得安定?孟子答:統一才能安定,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
荀子也主張天下為郡縣,四海成一家。
儒家的政治理想,反映出戰國時期人民厭惡戰争,要求統一的願望。
秦國的政治比山東六國都進步,兵力也較強,所以秦國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偉大任務。
秦朝結束了西周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它把全國劃分為郡縣,郡守縣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對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權。
定疆域,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中國開始成為偉大的統一國家。
秦始皇過度使用民力,雖然很多措施有利于統一,但人民也确實疲憊不堪了。
秦二世昏暴無比,征發到闾左,農民被迫大起義,迅速地推倒了秦朝的統治。
當時三個起義首領,陳勝缺乏政治軍事經驗,雖然失敗了,号召反秦的功績是巨大的。
項籍钜鹿一戰,摧毀秦主力軍,對農民起義是一個大貢獻。
但是,他代表領主殘餘勢力,要把社會倒退到秦以前的舊時代去,阻撓曆史前進的趨勢,他隻能成為一蹶不振的可憐蟲。
農民起義的果實自然要落到本身地主階級化但也代表農民部分利益的劉邦手中。
漢朝的建立,使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得以鞏固起來,農民階級推動曆史前進的力量,這是第一次顯著的表現。
秦朝是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極重要的朝代。
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對曆史有巨大貢獻的皇帝。
秦是文化的摧殘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進者。
項籍殘暴無比,兇惡超過秦二世,不僅秦民痛恨,關東一般民衆也痛恨。
他從垓下逃到陰陵(安徽定遠縣西北),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故意指導他走錯道路,因而被漢兵追及。
這是人民厭棄他的明證。
領主殘餘分子都有極大的野心,受封的人不滿意已得的封地,不得封的人當然更不滿意。
項籍為廣大農民所痛恨,又為領主殘餘分子所反對,兵力雖強,決不能逃避戰敗自殺的末路。
他的敗死,是領主殘餘勢力的一個大挫折,也是農民階級要求國家統一的一個大勝利。
劉邦出身農民,懂得農民階級的疾苦,又身為亭長,懂得地主階級的統治方法。
開始起義,便得沛縣,以蕭何、曹參為首的全部縣吏,成為起義軍的領導骨幹。
此後逐步擴大,直到建立朝廷,最基本的人物還是沛縣吏。
項籍兵力和聲威比劉邦強大得多,劉項間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劉邦屢戰屢敗,身受重傷十二次,最後垓下一戰,取得全勝。
推究劉項勝敗的原因,主要由于劉邦的擁護者是廣大農民特别是舊秦國農民,項籍的擁護者隻是些野心的領主殘餘分子。
兩人所依靠的力量不同,因之後果也不同。
劉邦有關中作根據地,蕭何替他留守,輸送兵卒糧饷,戰敗後常得補充,有時甚至十幾歲的幼童,六十歲的老人也被補充上戰場,秦民并不怨恨。
項籍戰敗,不敢回彭城,也不敢渡江回會稽,因為他知道沒有民心可靠的根據地。
此外,項籍輕易封諸侯王,受封的六國舊貴族忙于維持自己的地位,無力助戰,許多貧寒出身的野心家,分不到封地,心懷不平。
劉邦用張良的計策,不輕易封諸侯王,使這些人有受封希望,出力助攻項籍。
重要的謀士良将,大都在項籍那邊失意,跑到劉邦這邊來。
項籍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
劉邦善于用人,如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韓信是流氓,彭越是強盜,都被恰當地使用,各盡其所長。
項籍是個勇夫。
劉邦不僅自己多智謀,而且能用别人的智謀。
例如韓信奪得齊地,派人見劉邦,請封自己做假齊王。
劉邦大罵道,我被項籍圍困,日夜望你來援救,原來想自立為王。
謀士張良、陳平知道這時候不該得罪韓信,暗中踢劉邦的腳,劉邦覺悟,改口大罵道,大丈夫立功做真王就是了,做假的幹什麼。
即時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
一次他在陣上大罵項籍,被項籍射中胸口,不能直立,曲身摸腳,說,惡奴射傷我的腳趾。
兵士不知道他受重傷,沒有潰散。
他是這樣機智的人,和項籍鬥智不鬥力,匹夫之勇的項籍,當然不是劉邦的敵手。
簡短的結論 梁襄王問孟子:天下怎樣才得安定?孟子答:統一才能安定,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
荀子也主張天下為郡縣,四海成一家。
儒家的政治理想,反映出戰國時期人民厭惡戰争,要求統一的願望。
秦國的政治比山東六國都進步,兵力也較強,所以秦國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偉大任務。
秦朝結束了西周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它把全國劃分為郡縣,郡守縣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對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權。
定疆域,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中國開始成為偉大的統一國家。
秦始皇過度使用民力,雖然很多措施有利于統一,但人民也确實疲憊不堪了。
秦二世昏暴無比,征發到闾左,農民被迫大起義,迅速地推倒了秦朝的統治。
當時三個起義首領,陳勝缺乏政治軍事經驗,雖然失敗了,号召反秦的功績是巨大的。
項籍钜鹿一戰,摧毀秦主力軍,對農民起義是一個大貢獻。
但是,他代表領主殘餘勢力,要把社會倒退到秦以前的舊時代去,阻撓曆史前進的趨勢,他隻能成為一蹶不振的可憐蟲。
農民起義的果實自然要落到本身地主階級化但也代表農民部分利益的劉邦手中。
漢朝的建立,使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得以鞏固起來,農民階級推動曆史前進的力量,這是第一次顯著的表現。
秦朝是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極重要的朝代。
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對曆史有巨大貢獻的皇帝。
秦是文化的摧殘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