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秦怎樣建立漢族的統一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不足糧饷;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在統治者看來,算是“黔首是富”,在農民看來,比戰國時也算是“黔首安甯”了。
五促進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态&mdash&mdash“行同倫” 在漢族文化地區,代表人們共同心理狀态的,主要是适應家族制度的孔孟正統派儒家學說。
秦始皇據儒家支派陰陽五行家說,自以為得水德,以十月(亥月,亥屬水)朔為歲首。
衣服旌旗都以黑色為貴。
紀數用六(陰數),如六尺為一步,駕車用六馬,車寬六尺,符長六寸,冠高六寸。
庶民用黑布包頭,稱為黔首。
号黃河為德水。
這些與儒家改制度的學說是可以相容的。
崇尚法律(水德),不崇尚正統儒學所講的仁恩,這與儒家荀子學派也是可以相容的(荀子學說還是着重在王道禮義,但因強調禮的作用,韓非、李斯等人重禮變為重法,荀子學派中除了傳經之儒仍保持儒家面目,其餘則與法家學派合流)。
滅六國後,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出巡郡縣凡五次,目的在“以示強威,服海内”,并宣示統一四海的功德。
前二二○年,第一次巡隴西、北地二郡,登雞頭山(甯夏泾源縣西,相傳黃帝曾登此山),向匈奴表示秦皇帝的威力。
前二一九年,第二次東巡上鄒峄山(在山東鄒縣)刻石,又上泰山刻石,又登之罘山(罘音浮fū在山東煙台市北)刻石,又登琅琊台(在山東諸城縣)刻石。
東周時越王勾踐滅吳,遷都琅琊,築高台盟諸侯,尊奉周天子。
秦始皇留居琅琊台三月,徙黔首三萬戶居台下。
他這樣做,是要表揚勾踐尊周,鼓勵南方越人内向。
又南巡想到衡山,舟行至湘山(湖南嶽陽縣西南)遭大風,秦始皇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樹成光山,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
前二一八年,第三次東巡登之罘刻石。
前二一五年,第四次東巡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縣)刻石。
前二一○年,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在湖南甯遠縣),浮長江東下,至會稽山(在浙江紹興縣)刻石,祭大禹。
相傳越俗自勾踐時起,男女間關系不嚴,《會稽刻石辭》特别着重在“禁止淫泆”,宣告用嚴刑(殺奸夫無罪)來矯正,使不異于中原風俗。
秦始皇為“黔首改化,遠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與頒布統一的各種制度、訂定文字、大規模移民、經濟上各種措施結合起來,在荀派儒學和法家刑名之學的思想基礎上,促進了全國範圍内“行同倫”的巨大任務。
不過,荀派儒學特别是法家刑名之學與孔孟正統派儒家學說距離甚遠,等到強暴統治失勢的時候,荀學和刑名之學不得不逐漸讓位于正統儒學。
秦始皇所作上述事業,都有利于統一國家的形成,因之他也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是,他又做了許多民不堪命的壞事,加上他的繼承人秦二世無比昏暴,使秦朝成為短促的朝代。
秦始皇想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做完一切要做的事,好讓子孫世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所謂“常職既定,後嗣循業”,就是他的唯一願望。
他知道死到底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骊山造大墳墓;他又希望或者可以不死,因而召集方士求神仙,浪費大量财物(如徐市航海求藥,又刻石鲸長二百丈),尋求長生不死的奇藥。
方士妖妄,勸他隐藏,不讓臣下知道住處。
多造宮室,建築長城(方士奏圖書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發大軍擊匈奴,并築長城),大都是受方士的欺騙。
他的宮室和墳墓,規模宏大,空前未有,與長城同為當時勞動人民創造力表現在土木工程方面的奇迹。
造宮室&mdash&mdash秦始皇滅六國,圖繪各國宮室,在鹹陽北照樣建築,共有宮室一百四十五處,藏美女一萬人以上。
他還以為小,在長安西南造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庭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中可以建立五丈高的大旗。
宮前立十二個銅人,重各二十四萬斤,這是初并天下時,收集民間兵器,銷毀改鑄的。
又用磁石作大門,防有人藏鐵兵器入宮。
征發所謂罪人七十餘萬人,分工營造,北山的石料,楚蜀的木材,都運輸到關中。
計關中共有宮室三百所,關外四百餘所。
這樣巨大的工程還沒有完畢,秦始皇死了,秦二世繼續興修。
後來項羽入關,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息,阿房宮全部焚毀。
造墳墓&mdash&mdash秦始皇初即位,就在骊山造自己的墳墓。
并六國後,征發所謂罪人七十餘萬人到骊山服役。
墳墓高五十餘丈,周圍五裡餘,掘地極深,灌入銅液。
墳墓中有宮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寶,不可計數。
用水銀造江河大海,機械轉動,水銀流注。
又用人魚膏(據說是一種四腳魚,生東海中)做燭,在墓中燃燒。
令工匠特制弓弩,有人穿墳入内,弓弩自動放射。
秦始皇屍體入墓,沒有生子的宮女,全數殉葬。
不待工匠出來,封閉墓門,工匠都被活埋在裡面。
秦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被征發造宮室墳墓共一百五十萬人,守五嶺五十萬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萬人,築長城假定五十萬
五促進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态&mdash&mdash“行同倫” 在漢族文化地區,代表人們共同心理狀态的,主要是适應家族制度的孔孟正統派儒家學說。
秦始皇據儒家支派陰陽五行家說,自以為得水德,以十月(亥月,亥屬水)朔為歲首。
衣服旌旗都以黑色為貴。
紀數用六(陰數),如六尺為一步,駕車用六馬,車寬六尺,符長六寸,冠高六寸。
庶民用黑布包頭,稱為黔首。
号黃河為德水。
這些與儒家改制度的學說是可以相容的。
崇尚法律(水德),不崇尚正統儒學所講的仁恩,這與儒家荀子學派也是可以相容的(荀子學說還是着重在王道禮義,但因強調禮的作用,韓非、李斯等人重禮變為重法,荀子學派中除了傳經之儒仍保持儒家面目,其餘則與法家學派合流)。
滅六國後,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出巡郡縣凡五次,目的在“以示強威,服海内”,并宣示統一四海的功德。
前二二○年,第一次巡隴西、北地二郡,登雞頭山(甯夏泾源縣西,相傳黃帝曾登此山),向匈奴表示秦皇帝的威力。
前二一九年,第二次東巡上鄒峄山(在山東鄒縣)刻石,又上泰山刻石,又登之罘山(罘音浮fū在山東煙台市北)刻石,又登琅琊台(在山東諸城縣)刻石。
東周時越王勾踐滅吳,遷都琅琊,築高台盟諸侯,尊奉周天子。
秦始皇留居琅琊台三月,徙黔首三萬戶居台下。
他這樣做,是要表揚勾踐尊周,鼓勵南方越人内向。
又南巡想到衡山,舟行至湘山(湖南嶽陽縣西南)遭大風,秦始皇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樹成光山,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
前二一八年,第三次東巡登之罘刻石。
前二一五年,第四次東巡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縣)刻石。
前二一○年,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在湖南甯遠縣),浮長江東下,至會稽山(在浙江紹興縣)刻石,祭大禹。
相傳越俗自勾踐時起,男女間關系不嚴,《會稽刻石辭》特别着重在“禁止淫泆”,宣告用嚴刑(殺奸夫無罪)來矯正,使不異于中原風俗。
秦始皇為“黔首改化,遠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與頒布統一的各種制度、訂定文字、大規模移民、經濟上各種措施結合起來,在荀派儒學和法家刑名之學的思想基礎上,促進了全國範圍内“行同倫”的巨大任務。
不過,荀派儒學特别是法家刑名之學與孔孟正統派儒家學說距離甚遠,等到強暴統治失勢的時候,荀學和刑名之學不得不逐漸讓位于正統儒學。
秦始皇所作上述事業,都有利于統一國家的形成,因之他也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是,他又做了許多民不堪命的壞事,加上他的繼承人秦二世無比昏暴,使秦朝成為短促的朝代。
秦始皇想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做完一切要做的事,好讓子孫世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所謂“常職既定,後嗣循業”,就是他的唯一願望。
他知道死到底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骊山造大墳墓;他又希望或者可以不死,因而召集方士求神仙,浪費大量财物(如徐市航海求藥,又刻石鲸長二百丈),尋求長生不死的奇藥。
方士妖妄,勸他隐藏,不讓臣下知道住處。
多造宮室,建築長城(方士奏圖書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發大軍擊匈奴,并築長城),大都是受方士的欺騙。
他的宮室和墳墓,規模宏大,空前未有,與長城同為當時勞動人民創造力表現在土木工程方面的奇迹。
造宮室&mdash&mdash秦始皇滅六國,圖繪各國宮室,在鹹陽北照樣建築,共有宮室一百四十五處,藏美女一萬人以上。
他還以為小,在長安西南造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庭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中可以建立五丈高的大旗。
宮前立十二個銅人,重各二十四萬斤,這是初并天下時,收集民間兵器,銷毀改鑄的。
又用磁石作大門,防有人藏鐵兵器入宮。
征發所謂罪人七十餘萬人,分工營造,北山的石料,楚蜀的木材,都運輸到關中。
計關中共有宮室三百所,關外四百餘所。
這樣巨大的工程還沒有完畢,秦始皇死了,秦二世繼續興修。
後來項羽入關,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息,阿房宮全部焚毀。
造墳墓&mdash&mdash秦始皇初即位,就在骊山造自己的墳墓。
并六國後,征發所謂罪人七十餘萬人到骊山服役。
墳墓高五十餘丈,周圍五裡餘,掘地極深,灌入銅液。
墳墓中有宮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寶,不可計數。
用水銀造江河大海,機械轉動,水銀流注。
又用人魚膏(據說是一種四腳魚,生東海中)做燭,在墓中燃燒。
令工匠特制弓弩,有人穿墳入内,弓弩自動放射。
秦始皇屍體入墓,沒有生子的宮女,全數殉葬。
不待工匠出來,封閉墓門,工匠都被活埋在裡面。
秦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被征發造宮室墳墓共一百五十萬人,守五嶺五十萬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萬人,築長城假定五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