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社會生活 下

關燈
崔、魏煽逆,不有楊、左諸君,則趙高問鼎矣。

    闖賊渫血,不有範景文、李邦華、倪元璐、劉理順、馬世奇諸公,則河嶽蒙羞,乾坤削色矣&hellip&hellip東林初起者,為顧(憲成)、為高(攀龍)、為鄒(元标)、為趙(南星)。

    繼之者為楊(漣)、為左(光鬥)。

    再繼之文震孟、姚希孟,最後則馬世奇輩。

    皆節義文章足以驚天地、動鬼神者也。

     (陳鼎《東林列傳》卷二) 丁 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王夫之近于朱,黃宗羲近于王,而皆志節炳然。

    夫之尤堅苦卓絕,顧、王皆不肯居講學之名。

     顧炎武字甯人,初名绛,昆山人&hellip&hellip其論學以博學有恥為先。

    嘗與友人論學雲:“百餘年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

    命與仁,夫子所罕言。

    性與天道,子貢所未得聞。

    性命之理,著之《易傳》。

    未嘗數以語人。

    其答問士,則曰:&lsquo行己有恥。

    &rsquo其為學,則曰:&lsquo好古敏求。

    &rsquo其與門弟子言,但曰:&lsquo允執厥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rsquo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學。

    顔子幾于聖人,猶曰:&lsquo博我以文。

    &rsquo自曾子而下,笃實莫若子夏。

    言仁,則曰:&lsquo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

    &rsquo今之君子則不然,聚賓客門人數十百人,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

    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講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賢於子貢也。

    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書,言心言性亦諄諄矣。

    乃至萬章、公孫醜、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

    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

    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

    非好古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去之彌遠也。

    ”又曰:“今之理學,禅學也,不取之《五經》、《論語》,而但資之《語錄》,不知本矣。

    ”其論文,非有關于經旨世務者,皆謂之巧言,不以措筆&hellip&hellip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hellip&hellip《肇域志》一編&hellip&hellip《音論》三卷&hellip&hellip《詩本音》十卷&hellip&hellip《易音》三卷&hellip&hellip《唐韻正》二十卷,《韻補正》一卷,《古音表》二卷&hellip&hellip《金石文字記》、《求古錄》&hellip&hellip《日知錄》三十卷&hellip&hellip《杜解補正》三卷&hellip&hellip《石經考》、《二十一史年表》、《曆代帝王宅京記》、《亭林文集》、《詩集》、《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谲觚》、《菰中随筆》、《救文格論》等書,并有補于學術世道&hellip&hellip在華陰,與王宏撰等于雲台觀側建朱子祠&hellip&hellip康熙二十一年卒于華陰,年六十九。

     (張穆《亭林年譜&bull附儒林傳》) 晚益笃志六經,謂古今安得别有所謂理學者,經學即理學也。

    自有舍經學以言理學者,而後邪說以起,不知舍經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禅學也。

    故其本朱子之說,參之以慈溪黃東發《日抄》,所以歸咎于上蔡、橫浦、象山者甚峻。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黃宗羲字太沖,餘姚人&hellip&hellip日夕讀書,十三經、二十一史及百家、九流、天文、曆算、道藏、佛藏,靡不究心焉&hellip&hellip以蕺山劉忠正公宗周為師&hellip&hellip魯王監國&hellip&hellip宗羲糾黃竹浦子弟數百人随諸軍&hellip&hellip授職方司員外&hellip&hellip再晉左副都禦史&hellip&hellip海氛靖後&hellip&hellip始奉母返裡門。

    複舉蕺山證人書院之會,從之請學者數百人。

    嘗謂明人講學,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束書不讀,但從事於遊談。

    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乃不為迂儒。

    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

    讀書多而不求于心,則又為僞儒矣。

    故受其教者,不堕講學之弊,不為障霧之言,其學盛行於東南。

    當時有南姚江、西二曲之稱。

    二曲者李中孚也&hellip&hellip宗羲之學,出自蕺山,雖姚江之派,然以慎獨為宗,實踐為主,不恣言心性,堕入禅門,乃姚江之诤子也。

    又以南宋以後,講學家空談性命,不論訓诂,教學者說經則宗漢儒,立身則宗宋學&hellip&hellip所著有《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宋儒學案》、《元儒學案》、《易學象數論》六卷,辨河洛方位說之非。

    《授書随筆》一卷,則閻若璩問《尚書》而答之者。

    《春秋日食曆》一卷、《律呂新義》二卷&hellip&hellip《孟子師說》四卷&hellip&hellip《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弘光紀年》一卷、《龍武紀年》一卷、《永曆紀年》一卷、《魯紀年》一卷、《贛州失事紀》一卷、《紹武事紀》一卷、《四明山寨記》一卷、《海外痛哭紀》一卷、《日本乞師記》一卷、《舟山興廢》一卷、《沙定洲記亂》一卷、《賜姓本末》一卷、《汰存錄》一卷&hellip&hellip《授時曆故》一卷、《大統曆推》一卷、《授時曆假如》一卷、《西曆假如》一卷、《回曆假如》一卷、《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諸書。

    又有《今水經》、《四明山志》、《台岩紀遊》、《匡廬遊錄》、《病榻随筆》、《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hellip&hellip《續宋文鑒》、《元文抄》&hellip&hellip《思舊錄》、《姚江瑣事》、《姚江文略》、《姚江逸詩》。

    自著《年譜》、《明夷待訪錄》二卷、《南雷文案》十卷、《外集》一卷、《吾悔集》四卷、《撰杖集》四卷、《蜀山集》四卷、《詩曆》四卷。

    又分為《南雷文定》、《南雷文約》,合之得四十卷。

    《明夷留書》一卷,言王佐之略,昆山顧绛見而歎曰:“三代之治可複也。

    ”又欲修《宋史》而未成,僅存叢目補遺三卷&hellip&hellip卒年八十有六。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 王夫之字而農,湖南衡陽人&hellip&hellip少負俊才,讀書十行俱下,與兄介之同舉崇祯十五年鄉試&hellip&hellip築土室石船山,名曰觀生居,杜門著述。

    其學深博無涯涘,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所作《大學衍》、《中庸衍》,皆力辟緻良知之說,以羽翼朱子。

    而於《正蒙》一書,尤有神契,精繹而暢衍之,為《正蒙注》九卷;《思問錄》内外篇各一卷,以為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複起,未之能易。

    惟其門人未有,殆庶世之信從者寡,道之誠然者不著,是以不百年而異說興,又不二百年而邪說熾。

    因推本陰陽法象之狀,往來原反之故,反覆辨論,所以歸咎上蔡、象山、姚江者甚峻。

    所著諸經,有《易》、《書》、《詩》、《春秋》稗疏,共十四卷&hellip&hellip《周易》内外傳、《大象解》、《尚書引義》、《詩廣傳》、《禮記章句》、《春秋家說》、《世論續》、《左氏傳博議》、《四書稗疏》、《訓義詳解讀》、《四書大全說》、《諸經考異》、《說文廣義》、《讀通鑒論》、《宋論》、《永曆實錄》、及注釋老莊、呂覽、淮南、楚辭,姜齋詩文集等書,凡三百餘卷&hellip&hellip康熙&hellip&hellip三十一年卒,年七十四。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王夫之傳》) 天下師師,誰别玉珉?荏苒首解,大命以淪。

    于是哀其所敗,原其所劇,始于嬴秦,沿于趙宋,以自毀其極,推初弱喪,具有倫脊。

    故哀怨繁心,於邑填膈。

    矯其所自失,以返軒轅之區畫。

    延明聖明,中邦作辟。

    行其教,制其辟,以藩扞中區,而終遠夷狄,則形質消隕,靈爽亦為之悅怿矣。

    歲德在丙,火運宣也。

    鬥建維辰,春氣全也。

    文明以應,竊承天也。

    太原之系,世胄綿也。

    為漢大行,忠效捐也。

    悲懑窮愁,退論旃也。

    明明我後,逖播遷也。

    俟之方将,須永年也。

    黃書之所以傳也,意在斯乎。

     (王夫之《黃書後序》) 于《大學》補傳,為之衍曰:&hellip&hellip取《大學》之教,疾趨以附二氏之塗,以其恍惚空明之見,名之曰,此明德也,此知也,此緻良知而明明德也。

    體用一,知行合,善惡泯,介然有覺,頹然任之,而德明於天下矣。

    乃羅織朱子之過,而以窮理格物為其大罪。

    天下之畏難苟安,以希冀不勞,無所忌憚,而坐緻聖賢者,翕然起而從之。

    嗚呼!彼之為師者,與其繁有之徒,其所用心,吾既知之矣。

     (唐鑒《學案小識》卷三) 同時尊紫陽者,有張履祥、呂留良、陸世儀、陳瑚。

    朱王并重者,有孫奇逢、李颙。

     張履祥字考夫,浙江桐鄉人&hellip&hellip年三十四,如山陰,受業劉宗周之門,歸而自謂有得,年三十九。

    友人規之曰:“欲誠其意,先緻其知。

    ”因覺人譜獨體,猶染陽明。

    遂一意程朱之學,與烏程淩克貞、海鹽何汝霖、歸安沈磊切劘講習,專務躬行。

    其學大要以仁為本,以修己為務,而以中庸為歸,窮理居敬,宗法考亭,知行并進,内外夾持,無一念非學問,無一事非學問&hellip&hellip康熙十三年卒,年六十四。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張履祥傳》) 先君諱留良&hellip&hellip号晚村,姓呂氏&hellip&hellip與桐鄉張考夫、鹽官何商隐、吳江江佩蔥諸先生,及同志數人,共力發明洛閩之學&hellip&hellip欲補輯朱子《近思錄》&hellip&hellip嘗謂洛閩淵源至靖難時中絕,後來月川、敬軒、康齋、敬齋諸人,颠末由蘖,僅能敷述緒論,而微言不傳。

    白沙、陽明乘吾道無人之時,祖大慧之餘智,改頭換面,陽儒陰釋,以聾瞽天下之耳目。

    而陽明之才氣,尤足以鉗錘駕馭,自是以後,士之卑靡者,既溺于科舉詞章之習,其有志于講明此理者,伥伥然如瞽之無相,總不能脫離姚江之圈。

    若羅整庵之《困知記》、陳清瀾之《學蔀通辨》,蓋嘗極力攻其瑕颣,而所見猶粗。

    至後此講學諸儒,未嘗不号宗朱,及論至精微所在,則猶然金溪黑腰也。

    然則此學何由而明哉?&hellip&hellip卒康熙癸亥,享年五十有五。

     (《晚村文集》附《呂公忠先府君行述》) 陸世儀字道威,江南太倉州人。

    嘗欲從劉宗周問學,不果&hellip&hellip笃守程朱,自言初有得于“心為嚴師、随事精察”八字,謂“心為嚴師”即居敬,“随事精察”即窮理。

    既有得于“理一分殊”四字,謂聖賢工夫,“随事精察”是起手,“一以貫之”是究竟,而此四字自精察而造一貫之階梯也&hellip&hellip卒年六十二。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陸世儀傳》) 陳瑚字言夏,亦太倉州人&hellip&hellip瑚之學博大精深,尤講求經濟大略。

    暇則橫槊舞劍,彎弓注矢,其擊刺妙天下&hellip&hellip康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三。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陳瑚傳》) 孫奇逢字啟泰,直隸容城人&hellip&hellip順治二年&hellip&hellip征&hellip&hellip以病辭&hellip&hellip辟兼山堂,讀《易》其中,率子弟躬耕自給&hellip&hellip奇逢之學,原本象山、陽明,而兼采程朱之旨,以彌阙失。

    其論學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

    而其大本,主於窮則勵行,出則經世。

    其治身務自刻勵,而于人無町畦。

    有問學者,随其高下淺深,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上自公卿大夫,下及野人、牧豎、武夫、悍卒,壹以誠意接之。

    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hellip&hellip又表周、程、張、邵、朱、陸,及薛瑄、王守仁、羅洪先、顧憲成為十一子,以為直接道統之傳&hellip&hellip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孫奇逢傳》) (康熙)三年甲辰,八十一歲。

    二月,聞濟上事,餘具呈當事,北行。

    (原注:順治九年,曾奉旨詳察确訪明末死難之人,在廷諸臣各舉所知。

    先生故有《甲申大難錄》一編,濟甯州牧李為授梓。

    至是嚴野史之禁,有老蠹見編内有野史氏字,以為此奇貨可居,遂首大部,李被逮。

    此信初傳,聞者皆為變色,先生正在水部座上,聞之,飲食談笑自若,曰:“天下事隻論有愧無愧,不論有禍無禍。

    八十一歲老人,得此已足矣。

    ”遂投呈當事,自請赴部。

    )三月,至中途,聞簡,原書特為表忠,毫無觸忌,釋濟守歸。

    餘遂返。

    (原注:答同人慰問雲:“當此之時,誰敢自謂無過?所恃者此心無疚,禍患死生,聽之而已。

    借鬼神之祐,同人之庇,幸不罹于法網,實出望外。

    從此當閉戶修省,以答神人之休。

    默之一字,原聖人微妙處,其默足容。

    此是何等功力,何等境地。

    願與諸同人精思而實體之。

    ”) (霍炳《征君孫先生年譜》卷下) 十辭辟召,蚤謝公車&hellip&hellip曲避僞檄之催選,從容就道。

    首認野史&hellip&hellip予故信其有陽明本領,而無其任用也。

     (霍炳《征君孫先生年譜序》) 李颙字中孚,陝西盩厔人&hellip&hellip其學以尊德性為本體,以道問學為工夫,以悔過自新為始基,以靜坐觀心為入手&hellip&hellip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實踐為事,謂孔、曾、思、孟立言垂訓,蓋欲學者體諸身,見諸行,充之為天德,達之為王道,有體有用,有補于世。

    否則假途幹進,豈聖賢立言之初心,國家期望之本意耶?時容城孫奇逢之學盛于北,餘姚黃宗羲之學盛于南,與颙鼎足,世稱三大儒。

    惟颙起自孤根,上接關學之傳,尤為難及雲&hellip&hellip卒年七十六。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李颙傳》) 戊 顔李之學 理學專重實用者,為顔、李之學。

     顔元字易直,直隸博野人&hellip&hellip其為學,以堯舜之道在六府三事,周公教士以三物,孔子以四教,非主靜專誦讀,流為禅宗俗學者所可托。

    乃易靜坐以習恭,内而敬直,外而九容交攝,讀書擇經史有用者,餘不盡究。

    嚴課孝弟、謹信,稽禮樂兵農之允宜今古者,為倡六藝,以教來學&hellip&hellip著《存性篇》二卷&hellip&hellip《存學編》四卷&hellip&hellip《存治編》一卷,大旨欲全複井田、封建、學校、征辟、肉刑及寓兵于農之法。

    又《存人編》四卷,大旨戒愚民奉佛及儒者談禅&hellip&hellip康熙四十三年卒,年七十&hellip&hellip常語友人曰:“如天不廢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

    ”其自負如此。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顔元傳》) 李塨字剛主,直隸蠡縣人&hellip&hellip塨弱冠學禮于(顔)元。

    又學琴于張而素,學射于趙思光,學數于劉見田,學書于彭通,學兵法於王餘祐。

    於田賦、禘祫、郊社、宗廟諸大典,靡不研究。

    捃摭史志所載經史大略,為《瘳志編》以備用。

    既而深服(顔)元六藝之教,遂執贽稱弟子&hellip&hellip《平書》者,大興王源所著,塨訂之,為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備六政者也&hellip&hellip雍正十一年卒,年七十五。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李塨傳》) 己 道光後理學複興 乾、嘉之際,考據盛行,理學寖衰。

    海疆事起,說者謂由考據破碎所緻,未免過甚,但學風由此遂變。

    為漢學者多漢宋兼包,為理學者多言排外,倭仁以诋同文館著名,徐桐以理學自命,實兼學淨土宗,又信術數之學,而贊義和團最力。

     華亭倪畬香明經元坦嘗刻《二曲集錄要》六卷、《儒林法語要》七卷、《儒學入門》一卷及自著書共九種,今名讀易樓合刻。

    嘉慶己卯入都,因會稽莫侍郎晉,得交諸公卿,力言正人心息邪說,莫如興理學,當軸者信之。

    道光初元以後,睢州、容城、宣公、蕺山、漳浦、甯陵諸儒,先後從祀廟庑。

    湯文端公刻《四書反身錄》,麟見亭觀察刻《二曲全集》,莫侍郎刻《明儒學案》,藩文恭公刻《正學編》,程簡敬刻《新吾全集》,盧容庵通參刻《為學須知》,宋學複盛。

    乃自一老明經開其端,乾嘉考證校雠誰瑣碎之焰稍息矣。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 唐鑒字鏡海,善化人&hellip&hellip為太常寺卿。

    海疆事起,嚴劾琦善、耆英等,直聲震天下。

    鑒潛研性道,宗尚洛閩諸賢,著《學案小識》,推陸隴其為傳道之首,以示宗旨。

    時蒙古倭仁、湘鄉曾國藩、六安吳廷棟、昆明窦垿、何桂珍,皆從鑒考問學業。

    陋室危坐,精思力踐,年七十,斯須必敬。

    緻仕南歸,主講金陵書院&hellip&hellip鹹豐&hellip&hellip十年卒,年八十有四。

     (《清史&bull稿儒林傳&bull一唐鑒傳》) 倭仁字艮峰,烏齊格裡氏,蒙古正紅旗人。

    河南駐防&hellip&hellip同治元年&hellip&hellip秋,拜文淵閣大學士&hellip&hellip六年,同文館議考選正途五品以下京外官,入館肄習天文、算學,聘西人為教習。

    倭仁謂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尤以西人教習為不可。

    且謂必習天文算學,應求中國能精其法者,上疏請罷議。

    于是诏倭仁保薦,别設一館,即由倭仁督率講求。

    複奏意中并無其人,不敢妄保。

    尋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倭仁屢疏懇辭,不允。

    因稱疾笃,乞休。

    命解兼職,仍在弘德殿行走。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七八《倭仁傳》) 李棠階字文園,河南河内人&hellip&hellip同治元年&hellip&hellip命為軍機大臣&hellip&hellip四年。

    &hellip&hellip軍書旁午,一事稍有未安,辄憂形于色,積勞緻疾。

    十一月卒,年六十八&hellip&hellip谥文清。

    棠階初入翰林,即潛心理學,嘗手鈔湯斌《遺書》以自勗。

    會通程、朱、陸、王學說,無所偏主,要以克己複禮、身體實行為歸。

    日記自省,畢生不懈。

    家故貧,既貴,儉約無改。

    嘗曰:“憂患者生之門,吾終身不敢忘忍饑待米時也。

    ”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七八《李棠階傳》) 徐桐字蔭軒,漢軍正藍旗人&hellip&hellip光緒&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拜體仁閣大學士。

    桐崇宋儒說,守舊,惡西學如仇。

    門人言新政者,屏不令入谒&hellip&hellip二十六年,義和拳起釁仇外,載漪大喜,導之入都。

    桐謂中國當自此強矣,至且親迓之&hellip&hellip聯軍入&hellip&hellip桐乃投缳死,年八十有二矣。

     (《清史稿&bull列傳》二五二《徐桐傳》) 2.經學 甲 明代經學之衰 永樂中,頒行《五經大全》,類于講章,一代學者醉心宋儒言理之書,辯朱陸異同,浮辭相尚。

    其稍精者,尤多惝怳不可捉摸。

    治經不重訓诂典制,師心自用,故《明史&bull儒林傳》譏其疏漏,謂專門經訓授受源流,則二百七十餘年間,未聞以此名家者。

    茲略舉足以參證者如下。

     《周易象旨決錄》七卷,明熊過撰。

    過字叔仁,号南沙&hellip&hellip明人之《易》,言數者入道家,言理者入釋氏&hellip&hellip過作此書,雖未能全複漢學,而義必考古&hellip&hellip凡證字一百有一,證音三十有八,證句二十有六,證脫字七十有九,證衍文三十,證當移置者三十有二,證舊以不誤為誤者三&hellip&hellip間有未審,然皆據前文,非由臆撰。

     (《四庫全書總目》卷五) 《周易集注》十六卷,明來知德撰。

    知德字矣鮮,梁山人&hellip&hellip居萬縣深山中,精思易理&hellip&hellip閱二十九年而成此書。

    其立說,專取系辭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而以雜卦治之&hellip&hellip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參互旁通,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hellip&hellip (《四庫全書總目》卷五) 《尚書考異》五卷,明梅撰&hellip&hellip是編辨正古文《尚書》,其謂二十五篇為皇甫谧所作,蓋據孔穎達疏&hellip&hellip至謂孔安國序并增多之二十五篇,悉雜取傳記中語以成文,則指摘皆有依據&hellip&hellip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 《尚書日記》十六卷,明王樵撰&hellip&hellip以蔡傳為宗&hellip&hellip采舊說補之。

    又取金履祥《通鑒》前編所載,凡有關當時事迹者悉為采入&hellip&hellip引據詳明&hellip&hellip于經旨多所發明。

    而亦可用于科舉。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 《詩故》十卷,明朱謀撰&hellip&hellip多以漢學為主,與朱子《集傳》多所異同。

    其間自立新義&hellip&hellip未免失之穿鑿。

    然謀博極群書,學有根柢,要異乎剽竊陳言&hellip&hellip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 《詩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明何楷撰&hellip&hellip專主孟子知人論世之旨,依時代為次&hellip&hellip各為序目于前。

    又于卷末,仿《序卦》傳例,作《屬引》一篇&hellip&hellip于三千年後,鈎棘字句,牽合史傳,以定其名姓時代&hellip&hellip大惑不解,楷之謂乎?然楷學問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訓诂,一一考證詳明,典據精确,實非宋以來諸儒所可及。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 《周禮傳》十卷、《圖說》二卷、《翼傳》二卷,明王應電撰&hellip&hellip論說頗為醇正,雖略于考證,而義理多所發明。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 《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張以甯撰&hellip&hellip征引五經,參以史漢,著為一書,決數百載之疑案,可謂卓識&hellip&hellip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八) 《六書本義》十二卷,明趙謙撰&hellip&hellip焦竑《筆乘》稱其字學最精&hellip&hellip是編&hellip&hellip辨别六書之體,頗為詳晰,其研索亦具有苦心。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一) 《俗書刊誤》十二卷,明焦竑撰&hellip&hellip其辨最詳,而又非不可施用之僻論。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一) 《春秋事義全考》十六卷,明姜寶撰&hellip&hellip謂孔子于周王、魯侯事有非者,直著其非而已。

    後人說經,用惡字、罪字、譏貶字,皆非聖人之意。

    其言明白正大,為啖、趙以來所未及。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八) 《春秋億》六卷,明徐學谟撰&hellip&hellip大旨以《春秋》所書,皆據舊史,舊史所阙,聖人不能增益&hellip&hellip一掃《公羊》、《榖梁》無字非例之說&hellip&hellip言簡理明,多得經旨&hellip&hellip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八) 《樂律全書》四十二卷,明朱載堉撰&hellip&hellip凡書十一種&hellip&hellip載堉究心律數,積畢生之力,以成是書&hellip&hellip所論橫黍百粒當縱黍八十一粒之尺度,及半黃鐘不與黃鐘應而半太蔟與黃鐘應之說,皆精微之論。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八) 其思想奇特者,略如下: 《易學殘本》十二卷,明卓爾康撰&hellip&hellip大旨附會河洛,推演奇偶,紛纭,展卷如曆家之數表。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 《河洛定議贊》一卷,明喻國人撰。

    其說以伏羲則河圖,畫乾、坎、艮、震四卦;則洛書,畫巽、離、坤、兌四卦。

    由河圖四卦,得訟、遁十六陽卦;由洛書四卦,得家人、中孚十六陰卦,合河洛疊為上下,而得否、姤、履、泰三十二陰陽配合之卦&hellip&hellip自以河洛之議至此書而始定。

    書成,且祭河洛之神,及天地四聖,為文以告。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 《周易對卦數變合參》一卷,明喻國人撰。

    謂朱子不知《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及訟九二三百戶之教。

    國人乃于反對兩卦得之,合屯、蒙二卦,以屯下蒙上,謂屯二爻為一年。

    逆數之,至蒙五爻,曆十爻為十年。

    合需、訟二卦,以需下訟上,謂訟二畫九即九十戶,訟初畫六即六十戶,需上畫六即六十戶,五畫九即九十戶,合之得三百戶。

    以為此意數千年不明,真穿鑿附會之說也。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 《三易大傳》七十二卷,明李陳玉撰。

    書分二冊,一曰先天古易,以解圖畫,又每篇系以贊語。

    其最異者,以無極、太極、無極而太極分為三圖,而先天八卦配以英輔九星之名,後天八卦配以疏附先後之名,支離破碎,全無理據。

    一曰後天周易,以解經傳,雖言象數而皆出臆說。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 《古書世學》六卷,明豐坊撰&hellip&hellip其序曰:“正統六年,慶官京師,朝鮮使臣妫文卿、日本使臣徐睿入貢&hellip&hellip以《尚書》質之。

    文卿曰:&lsquo吾先王箕子所傳,起神農《政典》至《洪範》而止。

    &rsquo睿曰:&lsquo吾先王徐市所傳,起虞書《帝典》至《秦誓》而止。

    &rsquo又笑官本錯誤甚多&hellip&hellip固請訂其錯誤,僅錄一典二谟&hellip&hellip見示&hellip&hellip今考《明英宗實錄》正統六年,無此二國使臣之名,則其為子虛烏有,已可不辨&hellip&hellip”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 《國風尊經》一卷&hellip&hellip明陶宗儀撰&hellip&hellip解“君子好逑”雲:“逑從求從辵,謂行而求之也。

    ”解“參差荇菜”雲:“荇從草從行,謂草生水中而東西行者也。

    ”解“左右芼之”雲:“芼從草從毛,言以菜加于食物之上,如毛之附麗于外。

    ”&hellip&hellip穿鑿不通,不可枚舉。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 《周禮述注》六卷,明金瑤撰&hellip&hellip謂《周禮》之文,為漢儒所竄改。

    其中有僞官亂句,悉為考定,别以陰文書之&hellip&hellip若親得周公舊本一一親校而知之者。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三) 《禮記意評》四卷,明朱泰貞撰&hellip&hellip棄置一切,惟事推求語氣,某字應某字,某句承某句,如場屋之講試題,非說經之道也。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四) 《春秋說志》五卷,明呂楠撰&hellip&hellip務為新說苛論,凡所譏刺,皆假他事以發之,而所書之本事,反置不論。

    如以公及邾儀父盟于蔑&hellip&hellip為平王之罪&hellip&hellip叔孫豹卒,經不書餓死,乃為賢者諱&hellip&hellip大抵褒貶迂刻,不近情理。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 《春秋私考》三十六卷,明季本撰&hellip&hellip言惠公仲子非桓公之母;盜殺鄭三卿,乃晉人使刺客殺之;晉文公歸國,非秦伯所納,諸如此類,皆無稽之談&hellip&hellip于二千餘年之後,杜撰事實,以改易舊文。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 《春秋以俟錄》一卷,明瞿九思撰&hellip&hellip多穿鑿附會之談,如十二公配十二月,二百四十年配二十四氣之類。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 《大學指歸》二卷,《附考異》一卷,明魏校撰&hellip&hellip首以古篆寫古本正文,奇形詭狀。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七) 《四書大全辨》三十八卷,《附錄》六卷,明張自烈撰&hellip&hellip首列揭帖序文之類,盈一巨冊。

    而所列參訂姓氏,至四百八十六人。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七) 乙 清代經學派别 清代經學,自顧炎武開始以考據之法治《左傳》,同時毛奇齡、朱鶴齡、馬骕、閻若璩皆有盛名。

    乾、嘉時,有一人而兼數經,多宗鄭玄,稱鄭學所以别于朱,稱漢學所以别于宋,多為義疏之學,直欲越六代而接兩漢。

    故王懿榮有編《清代十三經義疏》之請。

    至于辨僞輯佚,自廣博而極于微細,因緻瑣碎之譏。

    經學名家,源流有緒者,首推徽州,次則揚州、常州、蘇州。

    有繼其業至三、四代者,浙東西相望稱盛。

    故清代經學跨越前代,極盛于三吳,至乾、嘉而蔑以複加矣。

    北方學者,通州雷學淇、壽陽祁嶲藻、平定張穆、曲阜桂馥、栖霞郝懿行、武威張澍。

    西南學者,浪穹王崧、番禺陳澧、遵義鄭珍,各有成就。

    光緒之末,俞樾極博,孫诒讓極精,王闿運遍箋十一經,皆有足多。

    茲述派别及家法之顯明者如次。

     蘇州之學 蘇州惠氏之學,專經而不廢詞章。

    故惠棟為《王士祯精華錄》作訓纂。

    世傳《周易》,以易漢學為最精。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江蘇吳縣人。

    父有聲&hellip&hellip與徐枋善,周惕少從枋遊,又受業於汪琬。

    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儒科&hellip&hellip三十年成進士&hellip&hellip選直隸密雲縣知縣,卒於官。

    周惕邃於經學,為文章,有矩度,著有《易傳》二卷、《詩說》三卷、《三禮問》六卷、《春秋問》五卷,及《硯溪詩文集》&hellip&hellip子士奇&hellip&hellip字天牧,康熙五十年進士&hellip&hellip洊任侍讀學士&hellip&hellip乾隆&hellip&hellip六年卒,年七十一,撰《易說》八卷&hellip&hellip《春秋說》十五卷&hellip&hellip《禮記說》十四卷,《大學說》一卷&hellip&hellip《琴邃理數考》四卷。

    又所著詩有《紅豆齋小草》、《詠史樂府》,及《南中》諸集。

    子七人,棟最知名。

    棟字定宇,元和學生員&hellip&hellip于經史、諸子、稗官、野乘及七經毖緯之學,靡不肄業及之。

    小學本《爾雅》,六書本《說文》,餘及《急就章》、《經典釋文》、漢魏碑碣&hellip&hellip作《九經古義》二十二卷&hellip&hellip《易漢學》八卷&hellip&hellip《易例》二卷&hellip&hellip《周易述》二十三卷&hellip&hellip《明堂大道錄》八卷、《禘說》二卷&hellip&hellip《古文尚書考》二卷&hellip&hellip《後漢書補注》二十四卷、《王士祯精華錄訓纂》二十四卷、《九曜齋筆記》、《松厓筆記》、《松厓文鈔》,及《諸史會最》、《竹南漫錄》諸書。

    乾隆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

    其弟子知名者,餘蕭客最為純實。

    餘蕭客字仲林,江蘇長洲人&hellip&hellip撰《古經解鈎沉》三十卷&hellip&hellip《文選紀聞》三十卷、《文選音義》八卷、《文選雜題》三十卷、《選音樓詩拾》若幹卷&hellip&hellip乾隆四十三年卒,年四十七。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惠周惕傳》) 沈彤字冠雲,江蘇吳江人&hellip&hellip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報罷。

    與修三禮及《一統志》,書成,授九品官。

    以親老歸&hellip&hellip撰《周官祿田考》三卷&hellip&hellip《儀禮小疏》一卷&hellip&hellip《果堂集》十二卷&hellip&hellip《春秋左傳小疏》、《尚書小疏》、《氣穴考略》、《内經本論》&hellip&hellip《保甲論》&hellip&hellip十七年卒,年六十五。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沈彤傳》) 錢大昕字曉征,江蘇嘉定人。

    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内閣中書。

    十九年進士&hellip&hellip三十九年&hellip&hellip提督廣東學政&hellip&hellip嘉慶九年卒,年七十七。

    大昕幼慧,善讀書。

    時元和惠棟、吳江沈彤以經術稱,其學求之《十三經注疏》,及唐以前子史、小學諸書,大昕推而廣之,錯綜貫串,發古人所未發&hellip&hellip始以辭章名,沈德潛《吳中七子詩選》,大昕居一。

    既乃研精經史,蔚為著述,于經義之聚訟難決者,皆剖析源流,文字、音韻、訓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裡、事實、年齒,了如指掌;古人賢奸是非,疑似難明者,皆有确見&hellip&hellip嘗與修《音韻述微》、《續文獻通考》、《續通志》、《一統志》、《天球圖》諸書。

    所著有《唐石經考異》一卷、《經典文字考異》三卷、《聲類》四卷、《二十二史考異》一百卷、《唐書史臣表》一卷、《唐五代學士年表》二卷,《宋學士年表》一卷、《元史氏族表》三卷、《元史藝文志》四卷、《三史拾遺》五卷、《諸史拾遺》五卷、《通鑒注辨證》三卷、《四史朔閏考》四卷、《南北史隽》一卷、《三統術衍》三卷、《術鈴》三卷、《風俗通義逸文》二卷、《吳興舊德錄》四卷、《先德錄》四卷、《洪文惠年譜》一卷、《洪文敏年譜》一卷、《王伯厚年譜》一卷、《王弇州年譜》一卷、《疑年錄》三卷、《潛揅堂文集》五十卷、《詩集》二十卷、《詞垣集》四卷、《潛揅堂金石文跋尾》二十五卷、《金石文字目錄》九卷、《天一閣碑目》二卷、《養新錄》二十三卷、《恒言錄》六卷、《竹汀日記鈔》三卷。

    族子塘、坫,能傳其學。

    塘字學淵,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改教職,選江甯府學教授。

    塘少大昕七歲,相與共學。

    又與大昕弟大昭及弟坫相切磋,為實事求是之學,于聲音、文字、律呂、推步尤有神解,著《律呂古義》六卷&hellip&hellip《史記三書釋疑》三卷&hellip&hellip《伴官雅樂釋律》四卷、《說文聲系》二十卷、《淮南天文訓補注》三卷。

    其所作古文,曰《述古編》,凡四卷。

    年五十六。

    坫字獻之,副貢生&hellip&hellip以直隸州州判官于陝,與洪亮吉、孫星衍讨論訓诂、輿地之學,論者謂坫沉博不及大昕,而精當過之。

    嘉慶二年&hellip&hellip署華州&hellip&hellip仿古為合竹強弓,厚背紙為翎,二人共發之,達百五十步。

    又以意為發石之法&hellip&hellip著《史記補注》百三十卷&hellip&hellip《詩音表》一卷、《車制考》一卷&hellip&hellip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錢大昕傳》) 錢大昭字晦之,嘉定人,太學生,大昕弟也&hellip&hellip少于大昕二十年,事兄如嚴師,得其指授&hellip&hellip著《爾雅釋文補》三卷,及《廣雅疏義》二十卷&hellip&hellip《說文統釋》六十卷&hellip&hellip《兩漢書辨疑》四十卷&hellip&hellip《三國志辨疑》三卷&hellip&hellip《後漢書補表》八卷&hellip&hellip《詩古訓》十二卷、《經說》十卷、《補續漢書藝文志》二卷、《後漢郡國令長考》一卷、《迩言》二卷、《嘉定金石文字記》四卷&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十八年卒,年七十,子東垣、繹、侗。

    東垣字既勤,嘉慶三年舉人,官浙江松陽縣知縣。

    以艱歸,服阕,補上虞縣。

    東垣與弟繹、侗皆潛研經史金石,時稱“三鳳”&hellip&hellip為《孟子解誼》十四卷&hellip&hellip《小爾雅校證》二卷、《補經義考》四十卷、《列代建元表》、《勤有堂文集》。

    繹初名東墉,字以成&hellip&hellip為《十三經斷句考》,又著《方言箋疏》十三卷&hellip&hellip《說文解字讀若考》三卷、《阙疑補》一卷、《釋大》、《釋小》各一卷,《釋曲》一卷、《訓诂類纂》一百六卷。

    侗字同人,諸生,嘉慶&hellip&hellip十五年舉人,議叙知縣&hellip&hellip為《釋聲》八卷&hellip&hellip《群經古音鈎沉》四卷、《正名錄》四卷、《九經補韻考》二卷、《說文音韻表》五卷&hellip&hellip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錢大昭傳》) 寶應之學 寶應諸劉,台拱、寶楠、恭冕、嶽雲,皆各有名。

     劉台拱字端臨,江蘇寶應人&hellip&hellip九歲作《顔子頌》&hellip&hellip及長,見同裡王懋竑、朱澤沄書,遂笃志程、朱之學。

    乾隆三十五年舉人&hellip&hellip與朱筠、程晉芳、戴震、邵晉涵及同郡任大椿、王念孫等遊,稽經考古,旦夕讨論&hellip&hellip選丹徒縣訓導&hellip&hellip嘉慶十年卒,年五十五&hellip&hellip稿多零落,僅輯成《論語骈枝》一卷、《儀禮傳注》一卷、《經傳小記》三卷、《荀子補注》一卷、《漢學拾遺》一卷、《文集》一卷,及《方言補》、《校淮南子補》、《校國語補》諸書。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劉台拱傳》) 劉寶楠字楚桢,江蘇寶應人&hellip&hellip從從父台拱請業,以學行聞鄉裡。

    為諸生時,與儀征劉文淇齊名,人稱揚州二劉。

    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直隸文安縣知縣&hellip&hellip鹹豐元年調三河&hellip&hellip五年卒,年六十五&hellip&hellip著《論語正義》二十四卷&hellip&hellip《釋榖》四卷&hellip&hellip《漢石例》六卷&hellip&hellip《寶應圖經》六卷、《勝朝殉揚錄》三卷、《文安隄工錄》六卷&hellip&hellip《韫山樓詩文集》。

    子恭冕。

    恭冕字叔俛,光緒五年舉人&hellip&hellip主講湖北經心書院&hellip&hellip卒年六十。

    著有《論語正義補》、《何休論語注訓述》、《廣經室文鈔》。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劉寶楠傳》) 儀征三劉 儀征劉氏,三世為《左傳義疏》,至襄公而止。

     劉文淇字孟瞻,江蘇儀征人,嘉慶二十四年優貢生&hellip&hellip為《左氏舊注疏證》八十卷&hellip&hellip《左傳舊疏》八卷&hellip&hellip《楚漢諸侯疆域志》三卷&hellip&hellip《揚州水道記》四卷。

    又《讀書随筆》二十卷、《文集》十卷、《詩》一卷&hellip&hellip卒年六十六。

    子毓崧,孫壽曾,能世其學。

    毓崧字伯山,道光二十年優貢生&hellip&hellip成《春秋左氏傳大義》二卷&hellip&hellip《周易》、《尚書》、《毛詩》、《禮記》舊疏、考正各一卷&hellip&hellip史乘、諸子通義各四卷。

    又《經傳通義》十卷、《王船山年譜》二卷、《彭城獻征錄》十卷、《舊德錄》一卷、《通義堂筆記》十六卷、《文集》十六卷、《詩集》一卷。

    卒年五十。

    壽曾字恭甫&hellip&hellip初,文淇為《左氏春秋長編》,晚年欲編輯成疏,甫得一卷而殁。

    毓崧思卒其業,未果。

    壽曾乃發憤,以繼志述事為任&hellip&hellip至襄公四年而卒,年四十五。

    其《讀左劄記》、《春秋五十凡例表》&hellip&hellip亦未竟。

    他著有《昏禮别論對駁義》、《南史校議集平》、《博雅堂集》、《芝雲雜記》。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劉文淇傳》) 徽州之學 徽州之學,始于江永。

    得其傳者,戴為最精,胡為最專。

    段玉裁受學于戴,而傳之陳奂,以至江沅,可謂源流至遠。

     江永字慎修,安徽婺源人,諸生&hellip&hellip有《周禮疑義舉要》七卷、《禮記訓義擇言》六卷、《深衣考誤》一卷、《律呂闡微》十卷、《律呂新論》二卷、《春秋地理考實》四卷、《鄉黨圖考》十一卷、《讀書随筆》十二卷、《古韻标準》四卷、《四聲切韻表》四卷、《音學辨微》一卷、《河洛精蘊》九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發微》、《冬至權度恒氣注》、《曆辨》、《歲實消長辨》、《曆學補論》、《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近思錄集注》十四卷、《考訂朱子世家》一卷。

    乾隆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江永傳》) 戴震字東原,安徽休甯人&hellip&hellip與郡人鄭牧、汪肇龍、汪梧鳳、方矩、程瑤田、金榜從婺源江永遊。

    震出所學質之永,永為之駭歎。

    永精禮經及推步、鐘律、音聲、文字之學,惟震能得其全&hellip&hellip年二十八,補諸生&hellip&hellip與吳縣惠棟、吳江沈彤為忘年友&hellip&hellip北方學者,如獻縣紀昀、大興朱筠;南方學者,如嘉定錢大昕、王鳴盛,餘姚盧文弨,青浦王昶,皆折節與交。

    尚書秦蕙田纂《五禮通考》&hellip&hellip延之纂《觀象授時》一門。

    乾隆二十七年,舉鄉試&hellip&hellip開四庫館&hellip&hellip震充纂修。

    四十年特命&hellip&hellip赴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

    &hellip&hellip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hellip&hellip其小學書有《六書論》三卷、《聲韻考》四卷、《聲類表》九卷、《方言疏證》十卷&hellip&hellip其測算書有《原象》四篇、《迎日推策記》一篇、《勾股割圜記》三篇、《曆問》一卷、《古曆考》二卷、《續天文略》三卷、《策算》一卷&hellip&hellip有《詩經二南補注》二卷、《毛鄭詩考》四卷、《尚書義考》一卷、《儀禮考正》一卷、《考工記圖》二卷、《春秋即位改元考》一卷、《大學補注》一卷、《中庸補注》一卷&hellip&hellip《水經注》四十卷&hellip&hellip《屈原賦注》七卷&hellip&hellip震卒後,其小學則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則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興化任大椿傳之,皆其弟子也。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戴震傳》) 段玉裁字若膺,江蘇金壇人&hellip&hellip年十三,補諸生&hellip&hellip乾隆二十五年舉人,至京師,見休甯戴震,好其學,遂師事之。

    以教習,得貴州玉屏縣知縣&hellip&hellip著《六書音韻表》五卷&hellip&hellip尋任巫山縣&hellip&hellip引疾歸&hellip&hellip著《說文解字注》三十卷&hellip&hellip《述漢讀考》,先成《周禮》六卷,又撰《禮經漢讀考》一卷&hellip&hellip《古文尚書撰異》三十二卷&hellip&hellip《春秋左氏古經》十二卷&hellip&hellip《毛詩小學》三十卷、《汲古閣說文訂》十六卷、《經韻樓集》十二卷。

    (嘉慶)二十年卒,年八十一&hellip&hellip弟子長洲陳奂&hellip&hellip徐颋,嘉興沈濤,及女夫仁和龔麗正,俱知名,而奂尤得其傳。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段玉裁傳》) 陳奂字碩甫,江蘇長洲人,諸生。

    鹹豐元年,舉孝廉方正&hellip&hellip受學玉裁,刻《說文解字注》,校訂之力,奂居多&hellip&hellip著《詩毛氏傳疏》三十卷&hellip&hellip《毛詩說》一卷&hellip&hellip《毛詩音》四卷&hellip&hellip《毛傳》&hellip&hellip《義類十九篇》一卷&hellip&hellip《鄭氏箋考征》一卷&hellip&hellip《詩語助義》三十卷、《公羊儀禮考征》一卷、《師友淵源記》一卷&hellip&hellip家居授徒,從遊者數十人&hellip&hellip同治二年卒,年七十有八。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陳奂傳》) 江沅字子蘭,優貢生。

    金壇段玉裁僑居蘇州,沅出入其門者數十年&hellip&hellip沅先著《說文釋例》,後承玉裁屬&hellip&hellip為《說文解字音韻表》,凡十七卷。

    沅于段纰處,略箋其失&hellip&hellip卒年七十二。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江聲傳附江沅傳》) 胡培翚字載平,安徽績溪人。

    嘉慶二十四年進士,官内閣中書,戶部廣東司主事&hellip&hellip主講鐘山、雲間&hellip&hellip道光二十九年卒,年六十八&hellip&hellip著《燕寝考》三卷&hellip&hellip《儀禮正義》&hellip&hellip四十卷,别為《儀禮賈疏訂疑》一書&hellip&hellip他著有《禘祫答》、《研六室文鈔》。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胡培翚傳》) 胡承珙字景孟,安徽泾縣人,嘉慶十年進士&hellip&hellip遷禦史&hellip&hellip補台灣道&hellip&hellip道光十二年卒,年五十七&hellip&hellip鍵戶著書,與長洲陳奂往複讨論,不絕于月。

    著《毛詩後箋》三十卷&hellip&hellip《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hellip&hellip《爾雅(古義)》&hellip&hellip二卷&hellip&hellip《小爾雅義證》十三卷。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胡承珙傳》) 高郵王氏 高郵王氏父子,訓诂之學,前無古人。

     王念孫字懷祖,江蘇高郵人&hellip&hellip乾隆四十年進士&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六年,調永定河道&hellip&hellip道光&hellip&hellip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九&hellip&hellip著《讀書雜志》八十二卷&hellip&hellip初從休甯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诂&hellip&hellip撰《廣雅疏證》&hellip&hellip三十二卷&hellip&hellip子引之&hellip&hellip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王念孫傳》) 公諱引之,字伯申&hellip&hellip嘉慶己未成進士&hellip&hellip授工部尚書&hellip&hellip著有《經義述聞》三十二卷,不為鑿空之談,不為墨守之見,聚訟之說,則求其是;假借之字,則正其解。

    又就古人名字音義之相比附,以觀聲音訓诂之會通。

    作《周秦名字解诂》,又考明漢志太歲在子為在寅之,為說二十八篇以正之,名曰《太歲考》。

    又以小學之書皆釋名物實義,若經傳語辭,釋之者無幾,語義未明,經義反因之而晦,爰博考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發明助語古訓分字編次,為《經傳釋辭》十卷,以補《爾雅》、《說文》、《方言》之缺&hellip&hellip享年六十有九。

     (《續碑傳集》湯金钊《伯申王公墓志銘》) 常州之學 常州之學,皆有文采,通經多傳絕學。

    張惠言而外,莊存與、劉逢祿、宋翔鳳,皆傳公羊之學,遂開後來維新一派。

     莊&hellip&hellip存與(江蘇武進人),官禮部侍郎。

    幼傳太原閻若璩之學,博通六藝,而善于别擇&hellip&hellip為《尚書既見》三卷、《說》二卷&hellip&hellip《象傳論》一卷、《彖象論》一卷、《系辭傳論》二卷附《序卦傳論》、《八卦觀象解》二卷、《卦氣論》一卷、《毛詩說》二卷《補》一卷,《附》一卷,《周官記》五卷、《說》二卷,《春秋正辭》十二卷附《舉例》一卷、《要指》一卷,《四書說》二卷。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莊述祖傳》) 劉逢祿字申受,江蘇武進人&hellip&hellip外祖莊存與與舅莊述祖并以經術名,逢祿盡傳其學。

    嘉慶十九年進士&hellip&hellip道光四年,補儀制司主事&hellip&hellip為《公羊春秋何氏釋例》三十篇&hellip&hellip《箋》一卷、《答難》二卷、《申何難鄭》四卷&hellip&hellip《議禮決獄》四卷&hellip&hellip《論語述何》、《夏時經傳箋》、《中庸崇禮論》、《漢紀述例》各一卷&hellip&hellip《緯略》二卷、《春秋賞罰》一卷&hellip&hellip《春秋論》上下篇&hellip&hellip《左氏春秋考證》二卷&hellip&hellip《易虞氏變動表》&hellip&hellip一卷&hellip&hellip《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十卷、《書序述聞》一卷、《詩聲演》二十七卷&hellip&hellip道光九年卒,年五十六。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劉逢祿傳》) 宋翔鳳字于庭,江蘇長洲人。

    嘉慶五年舉人,湖南新甯縣知縣,亦莊述祖之甥&hellip&hellip得莊氏之真傳,著《論語說義》十卷&hellip&hellip《論語鄭注》十卷、《大學古義說》二卷、《孟子趙注補正》六卷&hellip&hellip《過庭錄》十六卷&hellip&hellip卒年八十二。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劉逢祿傳附宋翔鳳傳》) 丙 清代經學名著 清代說經之書,浩如煙海,阮《經解》一百八十種,《續經解》二百十種,尚不能盡。

    茲舉其不朽者。

     淩廷堪&hellip&hellip著《禮經釋例》十三卷,謂《儀禮》委曲繁重,必須會通其例。

    如鄉飲酒鄉射、燕禮大射不同,而其為獻酢酬、旅酬無算爵之例則同;聘禮、觐禮不同,而其為郊勞、執玉、行享、庭實之例則同;特牲饋食、少牢饋食不同,而其為屍飯、主人初獻、主婦亞獻、賓長三獻、祭畢飲酒之例則同。

    乃區為八例,以明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曰通例、曰飲食例、曰賓客例、曰射例、曰變例、曰祭例、曰器服例、曰雜例。

    《禮經》第十一篇,自漢以來,說者雖多,由不明尊尊之旨,故罕得經意。

    乃複為《封封尊尊服制考》一篇,附于變例之後。

    大興朱珪讀其書,贈詩推重之。

    廷堪《禮經》而外,複潛心于樂,謂今世俗樂與古雅樂,中隔唐人燕樂一阕,蔡季通、鄭世子輩俱未之知。

    因以隋沛公鄭澤五旦七調之說為燕樂之本。

    又參考段安節《琵琶錄》、張叔夏《詞原》、《遼史&bull樂志》諸書,著《燕樂考原》六卷,江都江藩歎以為思通鬼神。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淩廷堪傳》) 程瑤田字易疇,安徽歙縣人&hellip&hellip與戴震、金榜同學于江永,笃志治經,震自言遜其精密。

    其學長于涵泳經文,得其真解,不屑依傍傳注。

    以“喪服缌麻”章末“長殇中殇降一等”四句,鄭氏誤以為傳文,故觸處難通。

    又“不杖期”章“惟子不報”傳文、“公妾以及士妾為其父母”傳文,鄭氏以為失誤。

    “大功”章,“大夫之妾,為君之庶子,女子已嫁者未嫁者,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舊讀以“大夫之妾”為建首,下二“為”字貫之,鄭氏謂“女子”别起貫下,斥傳文為不辭,皆援據經史,疏通證明,以規鄭失,著《儀禮喪服文足征記》十卷。

    又以《考工記》諸言“磬句”、“磬折”,鄭氏度直矩解之,緻與前後經文不合,謂“磬折”不明,由于“倨句”不明;欲明“倨”句,先辨“矩”字。

    矩有直有曲,倨句之雲,折其直矩而為曲矩,即今木石工所用之曲尺,著《磬折古義》一卷。

    又以鄭注太宰“九谷”、“稷粱”二者,言人人殊,因詢考農家,據《說文》釋之,謂粱為粟,以稷為秫,今高粱也,著《九谷考》四卷。

    又《宗法小記》、《釋宮小記》、《考工創物小記》、《溝洫疆理小記》、《水地小記》、《解字小記》、《聲律小記》、《釋草小記》、《釋蟲小記》各一卷,皆考證精确,為學者所宗。

    又《論學小記》一卷、《外篇》一卷&hellip&hellip又有《禹貢三江考》、《讀書求解數度小記》、《九勢碎事修辭餘鈔》各一卷,統名《通藝錄》。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程瑤田傳》) 惟聶崇義《三禮圖》二十卷見於世,于考工諸器物尤疏舛。

    同學治古文辭,有苦《考工記》難讀者。

    餘語以諸工之事,非精究少廣旁要固不能推其制,以盡文之奧曲。

    鄭氏注善矣,茲為圖,翼贊鄭學,擇其正論,補其未逮,圖傅某工之下,俾學士顯白觀之。

    因一卷書,當知古六書、九數等,儒者結發從事,今或皓首未之聞,何也?休甯戴震。

     (戴震《考工記圖自序》) 孫诒讓字仲容,浙江瑞安人也&hellip&hellip德清戴望、海甯唐仁壽、儀征劉壽曾,皆治樸學,诒讓與遊,學益進。

    以為典莫備於六官,故疏《周禮》&hellip&hellip初,賈公彥《周禮疏》多隐略,世儒各往往傅以今文師說,而拘牽後鄭義者,皆仇王肅,又糅雜齊魯間學。

    诒讓一切依古文彈正。

    郊社、禘祫則從鄭,廟制、昏期則從王,益宣究子春、少贛、仲師之學,發正鄭、賈,凡百餘事。

    古今言《周禮》者,莫能先也。

     (《太炎文集》卷二《孫诒讓傳》) 張爾岐字稷若&hellip&hellip讀《儀禮》&hellip&hellip因鄭康成注文古質,賈公彥釋義曼衍,學者不能尋其端緒,乃取經與注章分之,定其句讀,疏其節,錄其要,取其明注而止。

    有疑義則以意斷之,亦附于末。

    始名《儀禮鄭注節釋》,後改名《儀禮鄭注句讀》。

    又參定監本脫誤凡二百餘字,并考石經脫誤凡五十餘字,作正誤二篇附于後。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一《張爾岐傳》) 閻若璩字百詩,山西太原人&hellip&hellip年二十,讀《尚書》,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僞。

    沉潛三十餘年,乃盡得其症結所在,作《古文尚書疏證》八卷,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僞大明。

    所列一百二十八條。

    毛奇齡《尚書古文冤詞》百計相軋,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于不可敗也。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閻若璩傳》) 王鳴盛字鳳喈,江蘇嘉定人&hellip&hellip著《尚書後案》三十卷,專述鄭康成之學;若鄭注亡逸,采馬王注補之。

    孔傳雖出東晉,其訓诂猶有傳授,間一取焉。

    又謂東晉所獻之《太誓》僞,而唐人所斥之《太誓》實非僞,故附書《今文太誓》一篇,存古之功,自謂不減惠氏《周易述》也。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王鳴盛傳》) 段玉裁&hellip&hellip以諸經惟《尚書》離厄最甚,古文幾亡。

    賈逵分别古今,劉陶是正文字,其書皆不存。

    乃廣搜補阙,正晉唐之妄改,存周漢之駁文,著《古文尚書撰異》三十二卷。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段玉裁傳》) 惠棟&hellip&hellip《古文尚書考》二卷,辨鄭康成所傳之二十四篇為孔壁真古文,東晉晚出之二十五篇為僞。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惠周惕傳附惠棟傳》) 孫星衍字淵如,江蘇陽湖人&hellip&hellip為《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九卷&hellip&hellip其書意在網羅放失舊聞,故錄漢魏人佚說為多。

    又兼采近代王鳴盛、江都段玉裁諸人書說,惟不取趙宋以來諸人注。

    以其時文籍散亡,較今代無異聞,又無師傳,恐滋異說也。

    凡積二十二年而後成,論者以為勝王鳴盛書。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孫星衍傳》) 陳奂于詩,謹守家法,精深為一代之冠。

     (陳)奂嘗言:“大毛公诂訓傳,言簡意該,漢以來無不稱引,韬晦不彰。

    ”乃博征古書,發明其義,大抵用西漢以前舊說,而與東漢人說詩者不苟同。

    又以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鄭仲師、許叔重兩家,故于《周禮注》、說《文解字》,多所取說,著《詩毛氏傳疏》三十卷。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陳奂傳》)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以表類事,足為讀史之法。

     顔棟高字複初,江蘇無錫人&hellip&hellip精心經術,尤嗜《左氏傳》&hellip&hellip著《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輿圖》一卷、《附錄》一卷,以春秋列國諸事比而為表。

    又為辨論以訂舊說之,凡百三十一篇,條理詳明,議論精核,多發前人所未發。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顧棟高傳》) 張惠言通虞氏《易》、荀氏九家《易》,真千古絕學也。

     張惠言字臯聞,江蘇武進人&hellip&hellip嘗從歙金榜問故,其學要歸六經,而尤深《易》、《禮》。

    著有《周易虞氏義》九卷、《虞氏消息》二卷。

    嘗謂(虞)翻之學既邃,又具見馬、鄭、荀、宋氏書,考其是否,其義為精。

    又古書亡而漢魏師說可見者十餘家,然惟鄭、荀、虞三家,略有梗概可指說,而虞又較備。

    然則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楊叔、丁将軍之所傳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條貫,明其統例,釋其疑滞,信其亡阙,庶以探赜索隐,存一家之學。

    其所未寤,俟有道正焉耳。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張惠言傳》) 清代小學,跨越前代,音學五書,實為開山之祖。

     顧炎武&hellip&hellip尤精韻學,撰《音論》三卷。

    言古韻者,始自明陳第,然創辟榛蕪,猶未邃密。

    炎武乃推尋經傳,探讨本原。

    又《詩本音》十卷,其書主陳第詩無協韻之說,不與吳棫本音争,亦不用棫之例。

    但即本經之韻互考,且證以他書,明古意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

    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證精确。

    又《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皆能追複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變。

     (《清史&bull列傳&bull儒林傳&bull顧炎武傳》) 段玉裁&hellip&hellip著《說文解字注》三十卷。

    謂《爾雅》以下義書也,《聲類》以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

    凡篆一字,先訓其義,次釋其形,次釋其音,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

    又謂許以形為主,因形以說音說義。

    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

    許惟就字說其本義,知何者為本義,乃知何者為假借,則本義乃假借之權衡也。

    《說文》、《爾雅》相為表裡,治《說文》而後《爾雅》及傳注明。

    又謂自倉颉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

    故既用徐铉切音,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

    後附《六書音韻表》,俾形聲相為表裡。

    始為長編,名《說文解字讀》,凡五百四十卷,既乃隐括之成此注&hellip&hellip高郵王念孫序之曰:“千七百年無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