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系 中

關燈
lip遂連陷漢口鎮。

    時沿江大小舟艦,悉為賊有&hellip&hellip比船為橋,東攻武昌。

    時向提軍已先饬常祿、王錦繡督兵馳抵省城。

    上&hellip&hellip以向榮&hellip&hellip迅統帶大兵,馳赴武昌,解省城之圍。

    又命兩江總督陸建瀛,署河南巡撫琦善,分南北兩路,會合楚兵,集三省兵力以攻之,旋授為欽差大臣&hellip&hellip鄂撫聞賊至,倡守城之議,悉撤城外各營,登埤誓守。

    又倉卒燒毀城外民房,不及先期曉示,謗怨沸騰。

    賊乃以難民為鄉導,悉偵知城内要害,遂謀穴地攻城&hellip&hellip十二月初四日,陷之&hellip&hellip賊踞武昌,分股陷下遊之黃州府。

    時向帥已奉欽差大臣之命。

    逾年,賊悉衆東下,遂乘機收複武昌及漢陽、黃州等府。

     (《粵氛紀事》卷二《兩楚被兵》) 三年春正月初一日,逆匪竄出武昌,挾舟師而下。

    向帥督兵兼程冒雨追之,不及。

    初十日,遂陷江西之九江府&hellip&hellip琦相按兵于河南之信陽&hellip&hellip藉詞逗留。

    陸制使&hellip&hellip自江甯溯流西上,是月初四抵浔&hellip&hellip中營兵五百,聞賊勢已近,不戰而潰&hellip&hellip制使倉皇無計&hellip&hellip另覓輕舟,順流而下&hellip&hellip十三日,賊由湖口過彭澤縣&hellip&hellip遂陷之。

    次日,揚帆過小姑山&hellip&hellip十七日,賊以舟師陷安慶&hellip&hellip二十二日,賊陷池州府&hellip&hellip二十四日,賊陷太平府屬之蕪湖縣&hellip&hellip舟至采石。

    遂分水陸兩路,其陸路徑由采石、慈湖至江甯鎮,先期抵南門城下,水師後至。

    則南畿之禍作矣。

     (《粵氛紀事》卷三《浔皖失援》)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陸路之賊,悉抵南門城下&hellip&hellip初,兩江總督陸建瀛自九江退回,過安慶、蕪湖,皆不守。

    惟東梁山安置防兵千餘,沿途稍稍部署。

    遂于十九日抵省城,一城皆驚&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時官兵籌集堵禦。

    以賊船皆集水西門,而陸路之營,分布于南門外雨花岡上。

    于是防兵皆自西南一帶,步步為營。

    不意賊之自東北沖虛而入也,初十日之夕&hellip&hellip賊已轟陷東門,自其缺處梯而入。

    複有奸匪在内接應,于是蜂擁而進,由官兵之腹背沖擊,勢遂不支。

    将軍提督等力戰敗績,遂閉駐防之内城。

    十一日,駐防城陷。

     (《粵氛紀事》卷四《長江挺險》) 鹹豐三年二月,清向榮率軍踵至,屯孝陵衛,号江南大營。

    自是至六年五月大營之潰,凡三年餘,阻太平軍不能東下取蘇、常。

     鹹豐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向帥自安慶&hellip&hellip取道營于句容之淳化鎮&hellip&hellip二十九日,自淳化鎮移營,進趨孝陵衛,謀奪鐘山也。

    是月中旬,賊分布船隻,自浦口渡江,徑窺儀征、瓜洲,直抵維揚。

    其南岸之賊,自下關觀音門,直泊鎮江。

    遂于二十二日,陷鎮江府。

    二月十三日,陷揚州府&hellip&hellip三月,向帥督師進襲通濟門外之賊營,敗之。

    賊聞大兵将至,增高城堞,外築土城,深溝高壘,以圖負隅&hellip&hellip十一日,進襲七甕橋之賊營,破之。

    官兵遂移營進紮,據其要地&hellip&hellip十三日&hellip&hellip将鐘山及明陵享殿之賊營,奪而踞之。

    于是東路之防,日就穩固,即蘇浙之饷道亦通&hellip&hellip自小丹陽以北,皆在迤東一路,恃大營為之捍蔽。

     (《粵氛紀事》卷四《長江挺險》) 向帥同張國梁帶有滿兵數千、漢兵二三萬之衆,自孝陵衛紮至朱洪武墳這邊,東南紮至七甕橋為止&hellip&hellip那時鎮江亦困&hellip&hellip天朝鎮江守将吳如孝。

    那時我尚是地官副丞相,合同冬官丞相陳玉成、春官丞相塗鎮興、夏官副丞相陳仕章、夏又正丞相周勝坤等,下救鎮江&hellip&hellip進鎮江湯頭,與張國梁連戰十餘日,勝負未分&hellip&hellip當與各丞相等計議,派丞相陳玉成&hellip&hellip沖由水面而下鎮江&hellip&hellip陳玉成舍死直沖到鎮江。

    當與吳如孝計及,抽軍由内打出,我帶兵由外打入&hellip&hellip是夜,親挑精銳之兵三千,我親帶由湯頭岔河而過&hellip&hellip天明&hellip&hellip内外之兵和作一氣。

    次日開兵,吉、張兵敗,失去清營十六座。

    是日當即扯兵而下鎮江&hellip&hellip是夜調齊舟隻,由金山連夜渡過瓜洲。

    次早黎明,親領人馬,同陳玉成、塗鎮興、陳仕章、吳如孝力攻土橋,破入土橋清軍馬營&hellip&hellip紅橋以及蔔著灣、三岔河清營盡破,大小清營一百廿餘座&hellip&hellip聞風而逃。

    當即順破揚州&hellip&hellip由金山渡江而回。

    過到金山&hellip&hellip當即領兵攻打高資,是日破清營七個&hellip&hellip吉帥由九華山帶兵來救,當被天朝官兵逼吉帥入高資山中&hellip&hellip吉帥&hellip&hellip自行打死。

    清兵見主帥自死,各軍自亂&hellip&hellip知其營中無主帥,當即移營趕下九華山&hellip&hellip吉帥之營七八十座&hellip&hellip不戰自走&hellip&hellip張國梁由六合趕至,此時救之不及,張國梁兵屯丹徒鎮。

    然後将我得勝師前往丹徒,與張國梁見仗&hellip&hellip鎮江守将吳如孝,帶領人馬千餘,前來助戰&hellip&hellip張軍大敗。

    次早行營回京&hellip&hellip東王下令,要我将孝陵衛向帥營寨攻破,方準入城&hellip&hellip次日&hellip&hellip由燕子矶、姚坊門紮寨四營&hellip&hellip次日,張國梁已由丹徒返回孝陵衛。

    是早,引軍與我迎戰,張軍敗陣&hellip&hellip我等移營重困堯化門清營。

    次日,張國梁複領馬步前來,翼王亦帶曾錦兼、張瑞謀等,引軍助戰。

    清軍滿兵馬軍先敗,次即向、張所領漢軍亦敗也&hellip&hellip被我四面追趕,當即攻破孝陵衛滿漢營寨廿餘個&hellip&hellip是夜向、張自退&hellip&hellip後東王傳令&hellip&hellip我與陳玉成、塗鎮興、陳仕章等,領兵追由句容而去&hellip&hellip斯時向、張至丹陽六七日矣,已将丹陽四面堅屯營寨之後。

    那時我與四丞相領兵方到丹陽,離西門廿五裡下寨&hellip&hellip在丹陽南門外大會一戰,兩不高下。

    此向帥困在丹陽,又失去孝陵衛大營,官兵失散,又被逼丹陽,是以向帥自缢而死。

     (《李秀成自述》) 丙 北伐之失敗 天京既定,首議北伐。

    鹹豐三年四月,太平軍遣副丞相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出揚州,經鳳陽,克歸德,圍開封五日。

    西行由泛水渡河,圍懷慶府。

    六月,清以讷爾經額為欽差大臣赴援。

    太平軍釋懷慶圍,入晉。

    回師入冀,連克名城,進拔深州。

    清廷大震,遣僧格林沁扼其前,勝保率銳師踵其後。

    太平軍勢孤,東走,瞰天津。

    戰不利,退屯獨流、楊柳青。

    四年,又南保阜城,間道請援于天京。

    秀全遣兵赴救,不達而敗。

    三月,北伐軍糧盡,奪圍走。

    鳳祥據連鎮,僧格林沁圍之;開芳據高唐州,勝保圍之。

    五年正月,連鎮陷,鳳祥死。

    開芳突圍至馮官屯,僧格林沁引運河灌之,亦陷,北伐軍遂全遭覆沒。

     癸醜二月,天兵到南京,由儀鳳門攻入,不半月而平定&hellip&hellip後乃發兵掃北。

    雖所到以威勇取勝,究系孤軍深入,數月之間,北京日夜戒嚴,各有準備。

    覆沒忠勇兵将不少&hellip&hellip幸東王律法森嚴,兵勢疊有興屈,難以遠征。

     (《洪仁玕自述》) 即都金陵,欲圖河北。

    羅大綱曰:“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hellip&hellip否則先定南九省,無内顧憂,然後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疾趨鹹陽,以徐揚席卷山左。

    再出山右,會獵燕都。

    若懸軍深入,犯險無後援,必敗之道也&hellip&hellip”楊秀清方專政,不納。

    遣僞丞相林鳳祥、李開芳、羅大綱、曾立昌率衆東下。

    秀全诏曰:“師行間道,疾趨燕都。

    無貪攻城奪地,縻時日。

    ”大綱語人曰:“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屬無噍類矣。

    ” (《清史稿&bull列傳》二六二《洪秀全傳》) 鹹豐三年四月初八日,金陵之賊分遣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渡江攻六合。

    不克,旋攻浦口&hellip&hellip乘勢進陷滁州,破臨淮&hellip&hellip攻鳳陽府&hellip&hellip遂陷焉&hellip&hellip賊遂連陷颍州府屬之颍上、霍邱等縣。

    五月&hellip&hellip進攻亳州,又陷之。

    時皖北之宿州、蒙城、亳州、壽州等處,撚匪四起,洪逆已預遣人糾約&hellip&hellip賊已自亳州、太和等處,沿途裹脅,遂竄入河南界&hellip&hellip陷河南之歸德府&hellip&hellip沿堤竄入甯陵,陷之&hellip&hellip陷睢州&hellip&hellip十二月,賊竄河南開封府。

    初,營于汴梁城外&hellip&hellip賊不得逞。

    遂于十七日夜解圍走,沿河堤西竄&hellip&hellip過朱仙鎮&hellip&hellip由汜水縣渡河,陷溫縣,擾及武陟&hellip&hellip西走懷慶&hellip&hellip六月初三日,賊圍懷慶府&hellip&hellip上&hellip&hellip乃授讷相為欽差大臣,又饬勝帥赴豫中,解懷慶之圍&hellip&hellip賊屢攻地道不克&hellip&hellip凡圍兩月,遂萌窺晉之志&hellip&hellip七月,賊竄垣曲&hellip&hellip旋陷绛縣、曲沃縣&hellip&hellip北撲平陽&hellip&hellip又連陷洪洞縣&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自山西之黎縣城,複圖東竄&hellip&hellip八月,賊擾河南之涉縣、武安,遂北竄直隸境&hellip&hellip順德府&hellip&hellip臨洺關&hellip&hellip賊由山路入關,陷之&hellip&hellip二十八日,陷沙河&hellip&hellip二十九日,陷任邱&hellip&hellip三十日,分股連陷隆平、柏鄉二縣&hellip&hellip九月初二日,陷趙州&hellip&hellip賊自入直境以來,所過州縣,皆旋陷旋退,直至入深州,始踞之,蓋偵知大兵之在後也。

    初四日,賊陷栾城縣&hellip&hellip初六日,竄晉州&hellip&hellip初七日,賊撲深州&hellip&hellip遂踞之。

    勝帥之追賊于北路也,賊以因糧宿飽,倍道疾趨,過而不留,故追者皆尾其後。

    深州之役,賊以其城固,謀休息士卒,以養其銳,守之數日。

    勝帥之兵,直逼城下,該逆堅閉不出&hellip&hellip二十日之夜,賊&hellip&hellip開城東南竄,遂連陷獻縣、交河縣&hellip&hellip二十五日竄滄州&hellip&hellip初,賊過深州,畿輔戒嚴。

    上饬僧王(僧格林沁)派兵扼其北竄之路,賊度前堵後追&hellip&hellip遂由滄州沿堤東走,徑窺天津&hellip&hellip二十七日,賊分股,一竄靜海,一入天津。

    靜海至則陷之,遂踞其城。

    時天津監政文謙&hellip&hellip令謝子澄,方團練鄉勇&hellip&hellip奮勇殲賊&hellip&hellip賊敗退&hellip&hellip退踞靜海。

    值勝帥之師至,遂謀攻城&hellip&hellip而賊之天津者,已逸入于楊青驲矣&hellip&hellip勝帥自靜海移兵,攻楊柳青&hellip&hellip賊不能守,乃全股逸入于靜海、獨流兩處。

    十月十一日,官兵攻獨流&hellip&hellip四年正月初九日,賊自靜海、獨流全股逸出,過舒城&hellip&hellip遂由河間&hellip&hellip南竄,踞阜城縣。

    維時&hellip&hellip楚、粵相從之老賊,疊經斬馘,亦喪其十之四五,于是遣奸謀求援于江甯。

     (《粵氛紀事》卷五《北路奏膚》) 賊之再舉也,則虹橋得勝之黃才生實主之。

    時皖盧新舊兩省,皆為賊有&hellip&hellip黃才生等,仍自皖北取道&hellip&hellip攻六安州,陷之&hellip&hellip自六安陷蒙城縣,脅土人為鄉導,由僻路潛繞至河南界。

    二月初五日,陷歸德府之夏邑縣。

    複由小路東行&hellip&hellip陷江蘇之豐縣。

    遂入山東界&hellip&hellip&hellip竄入金鄉縣,陷之&hellip&hellip陷钜野縣&hellip&hellip郓城&hellip&hellip陽谷&hellip&hellip莘縣&hellip&hellip三月初一日,進陷冠縣&hellip&hellip初二日,遂抵臨清州&hellip&hellip十六日,城陷&hellip&hellip賊踞一空城,無所得&hellip&hellip謀宵遁&hellip&hellip勝帥乃乘其回竄之不可複振者,移兵南下,沿途追剿&hellip&hellip黃才生薙發扮作乞民,逃至觀城縣之孔家集,被官差盤诘,擒送大營。

    其餘悍賊,或攢死于亂軍中,或自缢于鄉僻處&hellip&hellip然卒無一人逸入于北。

     (《粵氛紀事》卷五《北路奏膚》) 方林鳳祥、李開芳之困于阜城也,自以援賊且旦夕至&hellip&hellip一意死守待之&hellip&hellip上&hellip&hellip饬勝帥兼程赴援,僧王專辦北寇&hellip&hellip賊待援不至,城中糧且盡&hellip&hellip四月初三日,奪圍而出&hellip&hellip南陷連鎮。

    大兵之追者至,則賊已樹栅起濠塹矣。

    連鎮有東西二集&hellip&hellip林鳳祥踞之。

    李開芳&hellip&hellip陷高唐州&hellip&hellip于是僧王專剿連鎮,勝帥專剿高唐&hellip&hellip勝帥遂以師久無功,奉嚴旨切責&hellip&hellip五年正月,僧王克複東西連鎮,毀其木城,直搗賊巢,黨與殲焉&hellip&hellip得林逆于隧道中,生擒之,遂解京,磔于市&hellip&hellip上乃命得勝兵,進攻高唐。

    時賊已被官軍圍困半年,勢益窮蹙。

    及聞連鎮不守,高唐之饷道亦竭&hellip&hellip遂于二月初二日,走險突出&hellip&hellip竄至距高唐州四十五裡之馮官屯。

    官兵追至,則已樹栅掘濠,踞其屯内堅固之房屋&hellip&hellip僧邸之攻馮官屯也&hellip&hellip非火攻所能入,乃引運河之水以灌之&hellip&hellip迨屯中水日深,火藥盡濕&hellip&hellip官兵沿牆轟擊,危如累卵&hellip&hellip李逆見事急&hellip&hellip四月十六日,李逆遣賊呈遞降書。

    王令先繳軍器,賊皆聽命。

    李逆率其僞職黃懿瑞、謝金生等八十餘人&hellip&hellip出降。

    官軍張左右翼待之,悉數擒獲。

    除逆首八人解京分别淩遲、枭斬外,餘皆在軍營正法。

    窮搜餘黨,無一名漏網者,紅旗報捷,奉诏班師。

     (《粵氛紀事》卷五《北路奏膚》) (鹹豐)四年二月,南賊遣僞夏官正丞相黃生才、僞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僞夏官副丞相陳世保、僞冬官副丞相許宗揚、僞将軍黃益芸、僞軍長朱希崐等,率十五軍,糾皖營潰勇李三鬧等衆為前導,由鳳、懷、舒、桐、蒙、亳,陷河南永夏,北趨江南,焚掠蕭、砀、豐境。

     (《山東軍興紀略卷》一) 丁 上遊之攻取 鹹豐四年,太平軍回軍西上,胡以晄取盧州,覆江忠源軍。

    孫寅三克太平,賴漢英克黃州,遂克武昌。

    劉麗川亦據上海以應之。

    是時清遣曾國藩率湘軍援鄂,會胡林翼攻取武漢,以為籌兵籌饷之根據地,分窺贛、皖,步步進逼。

    賴太平軍苦戰堅守,數年間成相持之局。

    其間太平軍唯一進展,則為江南大營之崩潰,既解天京之圍,且得進規東南。

     鹹豐三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楊秀清遣僞豫王胡以晄等回竄安慶,僞丞相賴漢英等回竄江西。

     (李濱《中興别記》卷七) 鹹豐三年五月,江甯寇分黨掠江西,圍省城。

    别遣寇黨泝江陷安慶&hellip&hellip九月,湖北防江軍潰于田家鎮。

     (《湘軍志》一) 五年正月&hellip&hellip己巳,楊霈軍退漢口。

    于是安徽、九江沿邊寇盡上,分三道,東陷黃梅、廣濟,追楊霈至漢口。

    中道自小池口沿江,陷黃、蕲。

    複分黨從富池渡江,西陷興國、通城、崇陽、鹹甯、通山&hellip&hellip率遣數百人或千人,所至脅衆&hellip&hellip霈走保德安。

    湖北巡撫陶恩培&hellip&hellip不議守備。

    城中兵才二千人,征兵半途聞警,皆潰去。

     (《湘軍志》二) 寇興四年,而湖北軍五潰。

    楊霈之敗也,實未見寇,亂民一呼,而萬衆瓦解。

    省城初才二千兵&hellip&hellip見黃旗則争缒城走&hellip&hellip寇至城下,用缒城繩引而上。

    城中唯巡撫陶恩培、署按察使武昌知府多山&hellip&hellip恩培先赴水死,多山然城上大炮&hellip&hellip不發&hellip&hellip發憤自刭死。

     (《湘軍志》三) 鹹豐五年三月乙醜,诏胡林翼暑湖北巡撫&hellip&hellip當是時,江漢上下兩岸寇充斥,巡撫号令不出三十裡。

    屯金口倚水師自保,增募二千六百人,合王國才等軍号六千。

    而國才屯沌口,皆恃荊、湘饷給軍,軍無見糧,寇亦易之,不攻也&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诏奪楊霈官,以荊州将軍官文為總督&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林翼&hellip&hellip奏調羅澤南軍,令更增二千人,還攻武漢&hellip&hellip澤南建議曰:“武漢者東南之樞紐,形勢百倍于浔陽。

    今兩城久為賊踞,而崇、通群盜出沒江西、湖南,緣邊驿騷。

    欲制九江之命,必由武漢而下;欲解武昌之圍,必由崇、通而入。

    ”乃率所部及塔齊布(時已死)部将彭三元等,道義甯取通城&hellip&hellip九月乙醜,複通城。

    甲戍,複崇陽。

    林翼聞援軍深入,躬往迎導&hellip&hellip十月癸卯,林翼自嘉魚來勞師。

    合澤南七營軍共十三營,西攻蒲圻&hellip&hellip辛亥&hellip&hellip蒲圻複。

    十一月&hellip&hellip庚午,鹹甯複&hellip&hellip乙酉,澤南五營進屯洪山,林翼将四營屯省城南五裡墩&hellip&hellip六年七月,官文遣舒興阿、舒保等,将馬隊四百人渡江援。

    寇既上,于青山、魯港間增十三壘,相持十六日,水陸合擊,破之。

    馬隊追奔,至葛店。

    寇懾于馬,乃大奔。

    自是水陸馬步相輔,軍勢日盛。

    十月&hellip&hellip湖北湘軍鋒銳甚。

    乃益募陸軍五千,水師十營,增長圍,困武昌。

    十一月丙子,寇開城遁走。

    其日,漢陽寇亦東走。

    丁醜,李續賓等分三道追寇武昌縣,水師馬隊追寇黃州,江夏鄉民亦争起要寇。

    戊寅,複武昌。

    己卯,複黃州。

    庚辰,複興國。

    水師複蕲州,民兵複蕲水。

    十二月乙酉,複廣濟。

     (《湘軍志》三) 曾國藩(字滌生)&hellip&hellip鹹豐&hellip&hellip二年,署吏部左侍郎&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丁母憂回籍&hellip&hellip十一月,上特命國藩會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本省團練&hellip&hellip令馳赴湖北剿賊&hellip&hellip乃駐衡州,造戰艦,練水軍&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國藩已遣守備楊載福、知縣彭玉麟,與塔齊布合擊賊于湘潭,大破之&hellip&hellip賊退踞嶽州。

    七月,國藩攻克之,毀其舟&hellip&hellip九月,複武昌、漢陽&hellip&hellip時賊以田家鎮為巢穴,蕲州為聲援,自州至鎮,四十餘裡,沿岸築土城,設炮位,對江轟擊。

    橫鐵鎖江上,以阻舟師。

    南岸半壁山、富池口,均大股悍賊駐守,舟楫往來如織。

    國藩計欲破田家鎮,當先奪南岸。

    十月,甯紹台道羅澤南,大破賊半壁山,克之。

    國藩部署諸将,分戰船四隊&hellip&hellip鎔液鎖斷&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率舟遁。

    四隊駛而下追&hellip&hellip陸軍自半壁山呼而下,悉平田家鎮、富池口營壘。

    蕲州賊遁&hellip&hellip遂與塔齊布複廣濟、黃梅&hellip&hellip上遊江面肅清。

    進圍九江&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賊竄武昌。

    國藩戰艦戰失利,乃以其餘,遣署湖南按察使李孟群、知府彭玉麟,及湖北布政使胡林翼所帶陸軍,回援武漢。

     (《清史&bull列傳》卷四五《曾國藩傳》) 胡林翼字潤之&hellip&hellip鹹豐&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署理武昌巡撫&hellip&hellip時武、漢、黃、德四郡皆為賊踞。

    後路崇陽、通城多伏莽,公私赤立,兵饷皆绌。

    林翼&hellip&hellip兼顧南北兩路,凡數十戰,時有克捷,亦屢瀕于危。

    七月,攻克漢口鎮,奪大别山賊卡。

    未幾,援賊由漢川至,焚漢口、崇、通&hellip&hellip武昌城賊撲金口&hellip&hellip尋退奓山,饷絕兵潰&hellip&hellip林翼&hellip&hellip收集潰兵,駐新堤、嘉魚,水陸合萬人&hellip&hellip賊至常數萬,軍中奪氣&hellip&hellip奏調羅澤南由江西來援,連克通城、崇陽&hellip&hellip合破援賊韋俊、石達開于鹹甯,複其城,乘勝進攻武昌。

    自率所部&hellip&hellip軍由中路,羅澤南當西路,楊嶽斌以水師會金口。

    總督官文亦令都興阿率騎兵駐北。

    林翼和輯諸将,軍勢日振,屢戰皆捷。

    六年&hellip&hellip诏以武漢久不克,督戰急&hellip&hellip五月,賊于武昌城外豹子澥等處增壘掘濠,林翼抽調諸軍擊之&hellip&hellip諜知九江賊古隆賢來援,已至樊口,先遣黨數千至葛店。

    令蔣益沣率精銳迎擊,大破賊,焚其舟,追至樊口。

    楊載福水師亦至,合擊&hellip&hellip攻克武昌縣城,遂渡江攻黃州。

    而石達開&hellip&hellip複糾衆上犯&hellip&hellip七月,林翼督水陸師分禦,連戰于油坊嶺、魯家港、姚家嶺&hellip&hellip旬日内二十餘捷&hellip&hellip追奔百餘裡,至華容,賊悉遁&hellip&hellip十一月,咨會官文,克期大舉。

    楊嶽斌斷攔江鐵鎖,焚賊船盡。

    賊傾城出撲,鏖戰三時,大敗&hellip&hellip遂複武昌&hellip&hellip官文亦克漢陽&hellip&hellip遂分兵收複武昌縣、黃州府,及興國、大冶、蕲水、蕲州、黃梅&hellip&hellip自駐武昌,籌全局,上書&hellip&hellip略曰:“&hellip&hellip自古用武之地,荊、襄為南北關鍵,武、漢為荊、襄咽喉&hellip&hellip四年之中,武昌三陷,漢陽四陷&hellip&hellip今于武、漢設重鎮,則水陸東征之師恃為根本,軍火米糧委輸不絕,傷痍疾病休養得所,平吳之策必先保鄂明矣。

    保鄂必先固漢陽,湖北之失在漢陽無備&hellip&hellip請于武漢設陸師八千,水師二千,日夜訓練&hellip&hellip更番疊代,則士氣常新,軍行必利。

    ”&hellip&hellip七年春&hellip&hellip陳玉成由皖北上犯&hellip&hellip林翼赴黃州督師。

    賊衆十萬,環踞巴河東&hellip&hellip林翼令&hellip&hellip扼河而守,潛師出迴龍山,遏山上竄。

    調李續賓率湘勇馳至,督諸軍合擊&hellip&hellip賊大敗遁走。

    都興阿、李續賓亦連破賊于黃梅、宿松,楚北肅清。

     (《清史稿&bull列傳》一九三《胡林翼傳》) 鹹豐五年,賊據江甯、鎮江、安慶、盧江、太平、池州、九江、武昌、黃州、漢陽、德安而已。

    其冬十一月,又取袁州、瑞州、吉安、臨江。

    六年春,取撫州、建昌、南康、甯國、揚州、和州,凡二十一府州。

    五月十五日,聞撫州長毛以四百文一日募鄉勇,赴之者四萬人。

    又聞鎮江長毛破吉爾杭阿四營,吉死之(之誠按此六年四月事)。

    而甯國油榨溝之戰,鄉民助長毛圍官兵,故官兵赴水死者一二千,蔡某及張國梁之侄死之,皆我健将也。

    我兵日以少,賊日以多。

    聞河南撚匪亦通長毛,願假其威名以逞己之欲,受其僞号以為前驅。

    官兵居民聞其已為長毛,則如鳥獸散。

     (汪悔翁《乙丙日記》卷三) 鹹豐三年秋八月,粵匪劉麗川據邑城叛,邑令袁(祖德)遇害&hellip&hellip小刀會多廣東潮、嘉人&hellip&hellip或名天地,或名上帝&hellip&hellip當時各黨未合,猶未悉賊首為劉麗川也&hellip&hellip賊于初五日夜半,率衆數千人,呼嘯入道署&hellip&hellip吳(健章)知事不可為,退欲覓死不得,為夷商擁去。

    而副賊潘金珠即于是日殺袁令&hellip&hellip賊閉城門,馳按民&hellip&hellip僞示稱大明太平天國,印曰“順天洪英義興公司”劉為首。

    陳(阿林)林(阿福)以下十九人,俱有元帥、将軍之号,冠服取給神廟及優部,餘裹紅巾。

    賊撲太倉,官民擊走之&hellip&hellip城中拆民舍,掘窖金&hellip&hellip九月,糧勇獲賊僞帥李紹卿于董家渡&hellip&hellip七月,官軍掘隧攻城不克,鎮憲青中傷卒&hellip&hellip十一月,佛蘭西商導官軍入城不克&hellip&hellip佛商誓滅賊,征兵于國,發千餘人,駕火輪船入吳淞口,炮聲震天。

    我軍進逼城下,于是六門皆以兵拒,築長圍以困之,城中人相食&hellip&hellip十二月,官軍執諜于陸家趾&hellip&hellip賊賄奸弁為外應,聚議于陸家趾之桂花廳,約于元旦倒戈叛應,先劫佛蘭西商,直撲蘇郡。

    會夷場鋪中紅布驟銷,鹹為兵勇所售,知有變。

    于是偵得确耗,遂襲執之,盡獲賊諜及叛卒二十餘人,送大營訊供枭示。

    劉麗川知外應已洩,勢不能支,乃棄城走,餘衆悉潰&hellip&hellip賊分道水陸竄,約于吳淞口同入海。

    而劉賊為官軍追急,趨虹橋鎮,市民乘之。

    賊勒衆死格幾脫,既而中槍仆&hellip&hellip五年元旦,大軍入城。

     (黃本铨《枭林小史》) 我于今日(1853年九月二十五日)往訪劉麗川于文廟&hellip&hellip彼此寒暄畢&hellip&hellip劉氏雲:“已送了兩封公文往南京,與太平王通款曲,其一由陸路,其一由水路遞送。

    彼正等候複音,并盼望南京派大員前來,與其布置上海各事。

    如其希望成功,彼将能令城中中西居民人人歡喜,比自本月七日占城後所做任何的事更為滿意的了。

    ” (羅孝全著簡又文譯《小刀會首領劉麗川訪問記》) 戊 石達開之西走 鹹豐六年,太平軍不幸發生内讧。

    時楊秀清專政,韋昌輝忌而殺之。

    後欲殺石達開,達開出走。

    秀全複殺昌輝,召回達開,而使洪仁發、洪仁達預政。

    達開疑懼,率師出走。

    自鹹豐七年至同治元年,由江西、浙江入閩,複轉江西,曆湖南、廣西,再由兩湖入四川,經貴州、雲南,以達川邊。

    達開行軍,專抄山僻小徑,出沒縱橫無定,以四川富厚,欲取之以為遠圖。

    二年三月,欲自大渡河以襲成都,土人引入間道,不得渡。

    駱秉章憑河要擊,達開糧盡,遂至被擒。

    達開始終抗清,不背太平天國,然與天京隔絕,太平軍勢力分為兩部,及其亡也,終為太平軍一大損失。

     東王令嚴,軍民畏,自己威風張揚,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

    韋昌輝與石達開、秦日昌,是大齊一心,在家計議起首共事之人。

    後東王威逼太過,此三人積怨于心,口順而心怒。

    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東。

    後被北王将東王殺害,原是北王與翼王二人密議,獨殺東王一人。

    因東王天王實信,權太重,要逼天王封其萬歲。

    那時權柄皆在東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

    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

    北、翼兩王不服,君臣不别,東欲專尊,後與翼計殺東王&hellip&hellip殺其兄弟三人,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

    後北王殺東王之後,盡将東統下親戚屬員文武大小男婦盡行殺淨,是以翼王怒之。

    翼王在湖北洪山營中,同曾錦兼、張瑞謀趕回,計及免殺之事。

    不意北王頓起他心,又要将翼王殺害。

    後翼王得悉此事,吊城由小南門而出,走上安省,計議報仇。

    此時北王将翼王全家殺了&hellip&hellip北王在朝,不分青白,亂殺文武大小男女,勢逼太重。

    各衆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殺之,人心乃定。

    後将北王首級解至甯國,翼王親看,果是不差。

    後翼王回京,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衆人歡悅。

    主有不樂之心,專用安、福兩王,安王即是王長兄洪仁發,福王即王次兄洪仁達&hellip&hellip朝中之人甚不歡悅。

    此人又無才情,又無算計,一味古執,認實天情,與我天王一般之意見不差,挾制翼王。

    是以翼王與安、福二人結怨,被忌挾制出京,今而遠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

     (《李秀成自述》) 楊秀清平日性情高傲,韋昌輝屢受其辱。

    七年,達開領衆在湖北,聞有内亂之信。

    韋昌輝請洪秀全誅楊秀清,洪秀全不許,轉加楊秀清僞号。

    韋昌輝不服,便将楊秀清殺死。

    達開返回金陵,要與他們排解。

    洪秀全心疑,要殺韋昌輝。

    達開見事機不好,走到安徽,妻室兒女留在金陵,均被韋昌輝所殺。

    達開複由安徽回金陵。

    洪秀全即将韋昌輝殺了,有謀害達開之意,旋即逃出金陵。

     (《石達開自述》) 七年,從安徽至江西、浙江、福建&hellip&hellip九年,到湖南桂陽、祁陽等縣&hellip&hellip是年,回廣西,走桂林、慶遠,至賓州。

    因夥衆三江、兩湖人多,各有思歸之念&hellip&hellip将大隊散回&hellip&hellip想要隐居山林,因到處懸賞嚴拿,無地藏身。

    十一年,複聚數萬人,出廣西,由湖南會同、泸溪、龍山至湖北來鳳。

    達開久想占踞四川省。

    同治元年,由利川入川,到石砫、涪州,有二十多萬人。

    後來沿途裹脅,人數更多。

    頭隊唐姓、楊姓,攻破長甯,不能深入。

    繞道貴州遵義、雲南昭通,想從橫江過河,令頭隊由屏山縣入,令李複猷紮雲南副官村,又令賴剝皮分股繞入甯遠府,使官兵不能兼顧。

    約在米糧壩交界地方,與中旗會齊先進。

    達開因橫江敗後,率衆繞至米糧壩,知前隊與賴剝皮已由甯遠大路前進。

    李複猷自副官村敗退後,欲由貴州邊界繞入川境。

    達開即率衆渡金沙江,經甯遠,恐大路有官兵攔阻,改走西邊小路,隻要搶過大渡河,即可安心前進。

    不料走至紫打地土司地方,探看上下河岸,皆有官兵。

    河水忽長,那些夷人三面時來搶擄。

    造船紮筏搶渡幾次,均被北岸官兵擊沉,傷了一萬多人。

    後來食盡,死亡無數。

    達開&hellip&hellip想救衆人,俱令棄械投誠。

    達開率領黃再忠等三人,并兒子石定忠,過河到唐總兵營内。

     (《石達開自述》) 壬戌(同治元年)春間,紛傳發逆石達開,有率兵犯蜀之舉。

    初,達開&hellip&hellip隻身潛出&hellip&hellip擁衆&hellip&hellip屢犯江西、安徽,繞竄浙江、福建、廣東邊境,攻名城,戕大吏,有衆數十萬。

    圍攻湖南寶慶,經大兵合剿,敗遁廣西&hellip&hellip突由兩湖直趨川境&hellip&hellip及敗入滇、黔,仍由甯遠繞道内竄&hellip&hellip其黨李複猷、賴裕興大股,竄陷湖北來鳳縣城,後分竄酉陽州界,經團練擊退,遂陷湖北利川縣城&hellip&hellip派總兵唐友耕、暫革知府唐炯,率所部赴重慶一帶陸路堵剿。

    并調副将朱桂秋率&hellip&hellip水師炮船,駛往堵截江面。

    石逆前鋒,果由利川入&hellip&hellip不得渡,遂沿南岸上竄涪州&hellip&hellip直撲州城&hellip&hellip橫竄南川,趨貴州桐梓,取道攻綦江&hellip&hellip逆見籌備周密,乃繞邊狂竄,所有叙、永、興文、江安、長甯、高珙、慶符、筠連一帶,均被騷動。

    徑由叙南來犯&hellip&hellip銳意渡金沙江&hellip&hellip我軍又已先期至&hellip&hellip逆不得志,乃竄入滇,其僞宰李複猷一股,敗竄入黔;中旗賴裕興一股,敗入會理州。

    中旗最剽悍,即由會理州糾合煙幫遊匪三四萬衆,癸亥(同治二年)正月&hellip&hellip出竄甯遠&hellip&hellip至大渡河,複為我軍所扼&hellip&hellip旁竄天全&hellip&hellip由大邑、崇慶竄溫江縣,至崇甯各縣,逼近省垣&hellip&hellip兼程沖去,竄往三台豐谷井&hellip&hellip提督周達武一軍,截之于梓潼,追之于江油、平武等處。

    賊遂趨入漢中,不能回顧&hellip&hellip三月二十五日&hellip&hellip石逆果擁衆三四萬&hellip&hellip犯大渡河&hellip&hellip見大路有備,遂由小路,迳奔土千戶王應元所轄之紫打地而營,拟夜由松林小河偷渡。

    忽夜雨傾盆,大渡河水驟漲數丈,不能徒涉。

    逆衆&hellip&hellip急造木筏&hellip&hellip拼命搶渡&hellip&hellip我軍牆排河岸&hellip&hellip俟其半渡,以槍炮連環轟擊,沉斃悍賊筏人淨盡。

    賊于是折求王千戶,以重金假道。

    王千戶叱賊力戰&hellip&hellip甯越營都司慶吉,督夷扼險,絕賊馬鞍山糧道&hellip&hellip賊巢糧盡。

    副将謝國泰&hellip&hellip督率士兵&hellip&hellip從馬鞍山後壓下&hellip&hellip而漢夷兵練,四面夾擊&hellip&hellip賊衆墜崖落水&hellip&hellip以萬餘計。

    石逆僅率餘黨七八千人,奔至老鴉漩,又為夷兵所阻,辎重盡失&hellip&hellip公&hellip&hellip密授意于諸将弁&hellip&hellip設法生擒&hellip&hellip楊應剛等&hellip&hellip遂立投誠免死大旗于洗馬姑。

    二十七日,石逆果攜一子,及僞宰輔曾仕和、僞中丞黃再忠、僞恩丞相韋普成,并餘黨二千人,至洗馬姑,低首乞降&hellip&hellip諸将将石達開父子及曾仕和等五犯,羁縻在營&hellip&hellip餘黨撥開,登時盡數殺戮&hellip&hellip首逆解省&hellip&hellip五月十一日&hellip&hellip将達開等極刑處死。

     (餘鴻觀《蜀燹述略》卷《駱文忠公傳》) 已 東南之戰局 江南大營既潰,向榮病殁。

    清以和春繼之,仍率軍進紮金陵城外。

    鹹豐八年,太平軍複分兵四出,攻安徽,取盧州,敗清軍于三河、六合。

    十年,李秀成破杭州,和春遣張玉良赴援。

    秀成乘虛回軍奮擊,陳玉成應之,玉良不及歸,大營遂再潰,張國梁溺水死,和春自殺,天京圍解。

    秀成乘勝取蘇、常、松、嘉以裕饷,遂入杭州。

    玉成亦屢克皖、鄂名城,太平軍複盛。

     自六解京圍之後&hellip&hellip天王嚴诏下頒,令我領本部人馬去取常、蘇,限我一月肅清回奏&hellip&hellip三日,隊到丹陽,張國梁兵屯丹邑&hellip&hellip在丹陽大南門迎戰,張軍大敗,死者萬人,張帥死在丹邑南門河下&hellip&hellip得丹陽之後,順下常州&hellip&hellip有蘇州發來之衆,并遇張玉良由杭郡回來之軍,概屯常郡,大小四十餘營&hellip&hellip兩家會戰,張軍又敗,其營盡破,金陵和張大營已失&hellip&hellip連攻數日,常郡自降&hellip&hellip張玉良軍屯無錫&hellip&hellip我軍下到無錫&hellip&hellip兩陣交鋒,連戰一日一夜&hellip&hellip張軍水旱大敗,收克無錫城池&hellip&hellip那時,和春自江南大營失利敗軍之後,下蘇州,舟往浒墅關。

    聽見副帥張國梁戰死丹邑,和春&hellip&hellip自缢而亡。

    我克無錫之次日,行營而下蘇郡&hellip&hellip有李文炳、何信義、周五等獻城來降&hellip&hellip張玉良見兵勢如此,帶本部人馬&hellip&hellip自行敗退數百裡&hellip&hellip我即引兵入城,收其部衆五六萬人。

     (《李秀成自述》) (鹹豐)十年三月&hellip&hellip江南大營軍潰。

    四月,蘇州陷。

     (《湘軍志》五) 自湖北回來&hellip&hellip順下浙江。

    當即分隊,李世賢攻打金華、湯溪等處。

    嚴州各城攻破之後,又議分兵&hellip&hellip派李世賢打溫、台、處州、甯波等處,我派兵去破紹興各縣。

    軍到處所,俱是自降獻城&hellip&hellip先将浙江外之府縣分軍據淨&hellip&hellip浙省自孤&hellip&hellip外府縣概行收複,又未有救兵,四門被我堅困。

    外救獨有張玉良一軍,由候潮門水道而來&hellip&hellip我軍&hellip&hellip見張玉良兵到,出兵攔紮,絕斷杭城,内外不通。

    内外夾戰未下,城内無糧&hellip&hellip軍民之心甚亂&hellip&hellip我先破大城,破入大城四日,尚未攻其滿城,專候诏下赦。

    一面與瑞将軍和議雲,願放其全軍回家,渠總未信。

    我奏準天王,禦诏降下,準赦滿人。

    渠亦不信,開槍打死我兵千百餘人。

    然後攻其内城,各男女投水死者有之,被獲者有之。

    後瑞将軍及都統之死,當即差員在河下尋其屍首,用棺木埋之。

     (《李秀成自述》) 自寇踞江甯,江南大營恒為浙輕重,傾浙财賦供饷,歲銀幾百萬。

    湘軍乏于資,則羨觊之。

    然浙江故無事于湘軍,湘帥、浙撫每不相能。

    鹹豐十年,羅遵殿自湖北來撫浙。

    寇犯安吉、長興,始征湘軍将蕭翰慶等。

    未至,省城陷。

    駐防将軍瑞昌保子城,江南軍赴救者自外乘之,寇棄城走。

    頃之,大營潰散,蘇、常破。

    援浙将張玉良自以新有功于浙,收潰軍屯杭、嘉間。

    巡撫王有齡,綜核善理财&hellip&hellip初至杭州,則奏止湘軍&hellip&hellip十一年,杭州被圍。

    穆宗新立,銳意定天下,诏國藩兼制浙江&hellip&hellip時&hellip&hellip杭州城獨張玉良屯外,未敢戰,寇稍逼之,玉良中飛炮死&hellip&hellip诏左宗棠代有齡,命下城陷,有齡死之。

     (《湘軍志》七) 同治元年,清以曾國藩總督江、浙四省軍事。

    國藩分遣李鴻章圖蘇,多隆阿圖皖,左宗棠圖浙,而使曾國荃進規金陵。

    四月,多隆阿下盧州。

    陳玉成走壽州,乞援于苗沛霖,沛霖誘執之,遂被害。

    玉成骁勇多智略,既死,楚、皖太平軍遂不振。

    李秀成攻上海,李鴻章購英、法洋槍隊禦之,火器猛烈,秀成終不得入上海。

    自是蘇、常諸役,清皆以洋槍隊先驅,太平軍始困。

     曾九帥又困安省,英王陳玉成解救不能,又調黃文金回來助救皖省&hellip&hellip英王之軍在省,被九帥之深濠高壘困之&hellip&hellip内守将葉芸萊、張朝爵心有懼意,英王心驚&hellip&hellip選吳定彩帶部軍千餘人入省,助葉、張守省。

    英王同劉玱林計保集賢關&hellip&hellip被曾中堂發鮑超一軍前來&hellip&hellip将營寨紮好,又作長濠,每日攻打,營中又無火藥、炮子、糧米&hellip&hellip後被鮑軍攻破,劉玱林、李四福俱是陣死,全軍俱沒&hellip&hellip省城邊菱湖,又被九帥挖塘堤,放炮船而入攔隔,偷信難通。

    那時英王陳玉成、輔王楊輔清、堵王黃文金在外,九帥兵隔于内,城内無糧,後被九帥攻破。

    葉芸萊逼死于内,張朝爵坐舟逃生,吳定彩全軍俱沒&hellip&hellip英王&hellip&hellip見省失守,扯兵由石牌而上&hellip&hellip轉到盧城,爾言我語,各又一心。

    英王見勢如此,主又嚴責,革其職權,心繁意亂&hellip&hellip坐守盧城&hellip&hellip後多帥發兵來困&hellip&hellip遂失盧郡,逃至壽春,被苗沛霖反心捉獲,送解清營而亡。

     (《李秀成自述》) 洋鬼領薛撫台之銀,來攻青浦。

    該縣守将&hellip&hellip周文嘉告急。

    不得已,六月中旬,由省帶領人馬,先救青浦&hellip&hellip洋鬼出兵迎戰&hellip&hellip自辰至午,鬼軍大敗,殺死鬼兵六七百人,得其洋槍二千餘條,得其大炮十餘條,得洋莊一百餘口,得其舟支數百餘條。

    當解青浦之困,順流破得松江,直引兵去攻上海。

    斯時有上海夷人來引外,又有漢兵内通,故往也。

    軍到周家彙,隔上海十八裡屯紮。

    離上海九裡處所,紮有清朝營寨四個。

    那時我部将蔡元隆、郜永寬提隊&hellip&hellip與清将會戰,他見軍到,棄營不守。

    正當用力進兵,上海内又謹備恭迎接我。

    忽然明天暗雨&hellip&hellip大風大雨&hellip&hellip立腳不住。

    後未進兵,洋鬼及清兵恭迎,未見我到。

    薛撫台是夜悉知有通情,複即加銀和于洋鬼,請得一二千鬼子守此城。

    清軍通我未成,這班人馬概被撫台殺之&hellip&hellip後嘉興告急到來,不得已,移軍由松江、浦邑而回。

     (《李秀成自述》) 鹹豐十年六月十二日,傳聞賊垂涎上海久,而不敢即往者,一畏夷鬼子,一畏劉妖。

    劉妖者,上海劉邑尊郇膏也&hellip&hellip深得民心,防堵尤密,故賊畏之。

    申刻接城中信,知夷兵已調齊,由前蘇州府吳帶往青浦合剿&hellip&hellip七月初二日,聞賊衆由泗泾搶掠,赴七寶去。

    初三日,聞賊在七寶打仗,民團人少,不能支,賊至徐家彙一帶殺掠。

    然上海防堵嚴密,可無慮。

    初四、五兩日,聞賊為劉邑尊擊敗,焚燒城外市房,惟不敢至城北洋泾浜&hellip&hellip初七日,聞僞忠王李秀成在上海,經夷炮擊傷,踉跄而退。

     (鐵梅《小滄桑記》上) 我十二年在省,住有四月之久&hellip&hellip巡撫李鴻章到上海接薛巡撫之任,招集洋鬼,與我交兵。

    李巡撫有上海正關,稅重錢多,故招鬼兵與我交戰。

    其發兵來破我嘉定、青浦,逼我太倉、崑山等縣。

    告急前來,此正是十二年四、五月之間&hellip&hellip調選精銳萬人,親領前去。

    此鬼兵攻城,其力甚足,其炮尤利害,百發百中,打壞我之城池,洋槍炮連響,一踴而入,是以我救不及&hellip&hellip失此二城(嘉定、青浦),該鬼兵即到太倉攻打,外有清軍助戰&hellip&hellip那時外有清兵萬餘衆,鬼兵三四千人。

    清兵自松江、泗泾、青浦、嘉定、寶山、上海,連營一百餘座,城城俱有鬼兵把守。

    我到太倉&hellip&hellip兩邊立陣迎戰,自辰至午,勝負未分,兩家受傷千餘士卒。

    次早&hellip&hellip開兵大戰,自辰至巳,力破鬼陣,當斬數百,追其下水死者千餘。

    當破清營三十餘座,得其大炮、洋槍不計其數&hellip&hellip困其嘉定城中之鬼&hellip&hellip上海來救之鬼,是由廣東調來之鬼&hellip&hellip由南翔而來。

    當即迎戰&hellip&hellip連戰三日&hellip&hellip兩家傷二三千人。

    當即飛調聽王陳炳文帶萬餘衆到&hellip&hellip一戰鬼兵大敗,又斬千餘&hellip&hellip被我追殺大半,克複定城,派官把守&hellip&hellip又将青浦鬼兵困穩。

    外又有松江洋鬼再調來救浦縣,用火舟而來,我早架火炮等他&hellip&hellip第一炮正中其舟,其火舟燒起,其救莫由。

    浦城鬼兵自行退去,自驚下水而亡數百餘&hellip&hellip收得青浦之後,順攻泗泾之營十餘個,下到松江以及太倉大小營寨一百三十餘營,概行攻破。

    松江城外之營,亦已攻開。

    獨松江一城,是鬼子所守。

    次日又有上海來救之鬼子,用舟裝洋藥、洋炮十餘條而來。

    經我兵出隊迎戰,鬼敗我勝,将其火藥、洋炮、洋槍為我所有&hellip&hellip将松江困緊。

    正當成功之時&hellip&hellip天王差官到松江追我&hellip&hellip将兵退回&hellip&hellip回京&hellip&hellip即饬我進兵北行&hellip&hellip後雨花台又失&hellip&hellip天王差官召我回京&hellip&hellip那時我在蘇州與洋鬼開仗,連戰數日,勝負未分。

    然後親引軍由阊門到馬塘橋,欲由外制,暫保省城。

    将兵屯紮馬塘橋&hellip&hellip蘇州守将慕王譚紹光是我手下愛将&hellip&hellip内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甯王周文嘉、天将張大洲、汪花班,這班反臣不義&hellip&hellip與慕王譚诏光&hellip&hellip結怨至今。

    後果變心,将慕王殺死,投與李撫台。

    獻城未及三日,被李撫台殺害&hellip&hellip今年常州亦被李撫台打開,殺死合城官兵。

    常州破後,丹陽亦退。

     (《李秀成自述》) 李鴻章(字少荃)&hellip&hellip鹹豐&hellip&hellip三年&hellip&hellip練鄉勇&hellip&hellip十一年&hellip&hellip厘定營制饷章,悉法湘軍,是為淮軍之始。

    同治元年&hellip&hellip曾國藩乃奏饬鴻章移師上海,超署江蘇巡撫。

    初,蘇松太道吳煦,榷江海關稅,時以重資啖英、法諸酋,借其兵力為助。

    又令美國人華爾,募洋兵數千,益以中國應募者,名常勝軍&hellip&hellip鴻章至,悉隸焉&hellip&hellip七月,諸軍會拔青浦。

    僞慕王譚紹洸,自蘇州糾衆十數萬&hellip&hellip分擾法華鎮以西,且及上海。

    鴻章飛調&hellip&hellip各軍&hellip&hellip夾擊,賊敗走嘉定。

    九月,進攻嘉定,克之。

    譚紹洸乃糾蘇杭賊,大股來犯&hellip&hellip鴻章檄所部&hellip&hellip身自督戰&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複大潰&hellip&hellip于是松滬解嚴&hellip&hellip先是華爾援浙,戰殁慈溪,代以其副白齊文。

    十一月,奉調赴江甯,漸懷異志,閉松江城索饷。

    鴻章與英提督議約十六條,黜白齊文,捕治之,易以英将戈登。

    裁定三千人,減其他費,束以紀律,常勝軍始複為用&hellip&hellip常熟守賊駱國忠、董正勤舉城降,福山諸海口皆下&hellip&hellip二年&hellip&hellip三月,複太倉州城&hellip&hellip四月,複崑山&hellip&hellip六月,饬程學啟、戈登進吳江,連破各隘,賊以城降。

    七月&hellip&hellip鴻章分饬程學啟、戈登規蘇州,李鶴章、劉銘傳規江陰,潘鼎新、劉秉璋規嘉善,以牽制賊勢。

    而李秀成由蘇州糾集僞納王郜雲官等,水陸十萬,逼大橋角營。

    李鴻章馳軍回擊,賊稍卻。

    九月,李秀成複由蘇州、無錫、溧陽、宜興,聚衆八九萬,泊運河口,自将悍賊踞金匮之後宅。

    諸将從望亭、後宅屯營互進,李鴻章亦立八營于大橋角,與之持&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賊陷江南,以江甯、蘇、杭為三大窟,而蘇其脊膂,故李秀成百計援蘇州。

    譚紹洸兇狡,誓死守,附城築長城石壘,堅不可拔。

    程學啟等頓軍河東,累月不下。

    十月,鴻章莅蘇視師,益趣攻。

    程學啟緣南岸,戈登緣北岸,鴻章親督骁健,出炸炮二十餘,毀其長城石壘。

    郜雲官等密款乞降,鴻章令斬李秀成、譚紹洸以獻。

    李秀成夜遁,郜雲官等刺殺譚紹洸,開齊門迎師。

    時降酋列名者,郜雲官、伍貴文、汪均安、周文佳、範啟發、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八人。

    其精銳猶逾十萬,分屯阊、胥、盤、齊四門&hellip&hellip程學啟恐難制,白鴻章誅之&hellip&hellip十一月,李鴻章等軍克無錫,饬程學啟、李朝斌&hellip&hellip降嘉善&hellip&hellip遂逼嘉興城&hellip&hellip克之。

    三年&hellip&hellip郭松林等水陸各軍合剿,克宜興,并克溧陽,敗金壇僞劉王、僞襄王之衆,平其附城諸壘,賊勢大蹙。

    時僞護王陳坤書踞常州&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鴻章乃至常州督軍&hellip&hellip鎮江防軍已克丹陽,提督鮑超克金壇,外援盡絕,陳坤書猶率悍黨死拒&hellip&hellip鴻章揮軍登城&hellip&hellip擒陳坤書。

    四月,複常州。

     (《清史&bull列傳》卷五七《李鴻章傳》) 浙省金華、龍遊等處,俱被左撫台全軍制戰,甯波府前是鬼子誘引而得。

    後清将用銀惹動洋鬼心,攻我甯波。

    洋鬼炮火利害,百發百中,攻倒城牆。

    我官兵不能立腳,是以退守,餘姚、嵊縣陸續亦退。

    鬼子攻破甯郡,得賞銀之後,又領銀來打紹興。

    攻此兩處,鬼子得銀甚多&hellip&hellip自此之後,金華、龍遊、嚴郡、溫、台等處,陸續退守,兵屯富陽。

    左撫台全軍發下,逼到富陽,與我軍連敵數月,亦未攻下。

    然後仍請鬼兵由水路而來,用炮攻崩富陽城池。

    連戰數十仗,鬼敗。

    然後再調鬼兵多來,後再與戰。

    左撫台亦隊伍交争,是以富陽之失,紹興之失,蕭山之失,兵退到餘杭&hellip&hellip左撫台之兵亦到,兩下交争,日日連戰,我力據餘杭,以堅杭州之防。

    那時鬼兵攻了富陽,得銀之後,仍回甯郡。

    左撫台之兵分水旱而下杭州,一紮餘杭,一紮九龍山,到鳳山門、雷峰塔、西湖為止,連至餘杭八十餘裡&hellip&hellip其營百餘座。

    我天朝之軍,自西湖至餘杭止,有營十餘座,俱是以水為堅。

    兩軍并紮,困守而已&hellip&hellip浙江城是聽王陳炳文為帥,餘杭是汪海洋為帥,浙江之穩數月者,則水利之堅。

    然後蘇兵帶鬼子攻打乍浦、平湖、嘉善,三處失守。

     (《李秀成自述》) 鹹豐十一年&hellip&hellip浙江全省地,唯湖州、衢州城為國有。

    而湖州孤居群寇中,旦夕不自保&hellip&hellip曾國藩與(左)宗棠議,以保徽州,固饒、廣為根本。

    奏以&hellip&hellip三府防軍悉隸宗棠,通吳越為一家,以保江西&hellip&hellip同治元年正月癸卯,宗棠領見軍九千人,自婺源攻開化,破&hellip&hellip之&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攻遂安&hellip&hellip寇棄城走&hellip&hellip四月,甯紹台道張景渠自定海招海盜商船西渡,克鎮海,進甯波,合英、法軍攻城,民團至者過十萬。

    遂克甯波列縣,進餘姚&hellip&hellip五月甲辰,宗棠軍進衢州&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克松陽。

    七月&hellip&hellip複處州&hellip&hellip餘姚。

    八月&hellip&hellip丁醜,上海軍克慈溪,英人華爾中炮死。

    閏八月&hellip&hellip克奉化&hellip&hellip十一月,嚴州寇攻西山。

    庚申,王女(江山船總)&hellip&hellip報&hellip&hellip言,寇&hellip&hellip明夜襲西山,城空可破,請具舟濟師&hellip&hellip(魏)喻義選千人自将以往&hellip&hellip壬午,複嚴州。

    &hellip&hellip二年正月&hellip&hellip複諸暨&hellip&hellip紹興。

    龍遊官軍水陸并進,收桐廬,杭州寇震懼,悉力拒富陽&hellip&hellip五月,诏授宗棠總督,仍兼浙江巡撫&hellip&hellip八月庚辰,水陸大舉攻富陽,奪城北雞籠山,發炮攻城,寇棄城走&hellip&hellip始合軍攻杭州,蔣益沣在城北屯留下,高連升在城南屯六和塔,康國器、魏喻義等攻餘杭。

    杭州寇築壘連四十裡,西通餘杭&hellip&hellip三年二月甲午,蔣益沣攻杭州,陳兵五門,别遣軍攻城北長街。

    城寇出援,大戰自日中至暮,多所殺傷&hellip&hellip其夜,寇啟北門走。

    乙未,省城複,餘杭寇亦東走&hellip&hellip三月壬寅,宗棠移駐省城。

     (《湘軍志》七) 庚 天京之陷落 同治元年五月,曾國荃逼江甯,駐軍雨花台,洪秀全急召蘇、浙太平軍回援。

    八月,李秀成率軍六十萬自蘇至,圍曾軍數匝。

    九月,李世賢亦自浙至,相持四十六日,皆殊死戰。

    然圍卒不解。

    其後蘇、浙為清軍所得,天京糧盡,勢益蹙。

    三年六月,城陷,秀全先已仰藥死,秀成被執,亦遇害。

    秀全子洪天貴走廣德,輾轉入南昌被執,死。

    李世賢、汪海洋入閩,左宗棠、鮑超蹑之,入粵而滅。

    太平軍自道光三十年起兵,凡十五年,縱橫十七省,至是而亡。

     計開天朝之失誤有十: 一、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

     二、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歸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

    到臨清州之敗。

     三、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複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

     四、誤不應發林紹璋去湘潭。

    此時林紹璋在湘潭全軍敗盡。

     五、誤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

    此是大誤。

     六、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帶去。

    此誤至大。

     七、誤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

    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國而誤。

     八、誤主不問政事。

     九、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十、誤國不用賢才。

     十一、誤不應專保天京,扯動各處兵馬。

    立政無章,誤國誤命者,因十誤之由而起,而性命無涯。

     (《李秀成自述》) 十二年&hellip&hellip将松江困緊。

    正當成功之時,曾帥之軍已由上而下,破我蕪湖、巢縣、無為、連漕、東西梁山、太平關一帶。

    和州亦然。

    有如破竹之勢,直至金陵,逼近京都&hellip&hellip天王一日三道差官捧诏,到松江追我&hellip&hellip不得已,将松江兵退回蘇州&hellip&hellip八月中旬,由蘇省動身過溧陽&hellip&hellip向秣陵關而來雨花台。

    一由闆橋、善橋而來,圍攻九帥營寨,困攻四十餘日,連攻未下。

    九帥節節嚴營,濠深壘堅,木橋疊疊層層,亦是甲兵之利,營規分明,是以連攻數十日,未能成效&hellip&hellip我主嚴責革爵&hellip&hellip饬我進兵北行&hellip&hellip轉到天長等處,正逢九帥破我雨花台&hellip&hellip京内驚慌,天王差官捧诏召我回京&hellip&hellip故而輕騎連夜趕回京,此是十三年十一月矣。

    因阖城男女之留,不能他去&hellip&hellip此時九洑洲又被水沒,官兵無栖身之所&hellip&hellip正逢楊帥、彭帥水軍前來攻打,下關又被水師攻下&hellip&hellip九洑洲因而退守&hellip&hellip大勢情由啟奏主:“&hellip&hellip曾帥得爾雨花台,絕爾南門之道&hellip&hellip得爾江東橋,絕爾西門不能出入,得爾七橋甕。

    今在東門外安寨,深作長濠,下關嚴屯重兵,糧道已絕&hellip&hellip若不依臣所奏,讓城别走,滅絕定矣。

    ”奏完,天王嚴責&hellip&hellip自此之後,京事日變不同。

    城外九帥之兵日日逼緊,城内格外驚慌,守營守城,無人可靠&hellip&hellip五月将初之候,斯時我在東門城上,見九帥之兵,處處地道近城。

    天王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hellip&hellip後天王長子洪福,與登基以安合朝人心&hellip&hellip至六月十五日&hellip&hellip知九帥立破我城,即抽點先鋒連夜出城攻九帥寨,攻打未成&hellip&hellip是日午時之後,曾帥用火藥攻倒京城&hellip&hellip全軍入城。

    我軍不能為敵&hellip&hellip我由太平門敗轉,直到朝門,帶幼主一人&hellip&hellip上清涼山躲避&hellip&hellip三更之後,舍死領頭沖鋒,帶幼主沖由九帥攻倒城牆缺口而出&hellip&hellip幼主出到城外,九帥營中&hellip&hellip處處喊聲不絕。

    我與幼主兩下分離&hellip&hellip走到天明,逃上荒山暫避&hellip&hellip被兩個奸民查獲,解送前來。

     (《李秀成自述》) 壬申,曾國荃克宣城。

    癸酉,合水軍克金柱關。

    甲戌,收蕪湖。

    五月甲申,進屯雨花台。

    自向榮、和春以兵七萬屯守八年,卒潰退。

    國荃軍合水軍不滿二萬,國藩以為孤縣無益,未可進。

    國荃議曰:“諸軍士自應募起義,人人以攻金陵為志。

    今不乘勢薄城下,而還軍待寇,則曠日持久,非利也。

    若舍金陵,别攻甯國、廣德,或取颍、壽,則将士見謂置于閑地浪戰而意怠,雖鮑、張亦益厭攻戰,将去公而歸耳。

    逼城而屯,亦足以緻寇,軍勢雖危,顧不可求萬全。

    ”國藩許之。

    會左宗棠亦言,宜薄城圍攻之,勢乃定&hellip&hellip閏八月,蘇、常寇來攻曾國荃軍,多發西夷火器相燒擊,複穴地襲屯,連十晝夜不休。

    九月,浙江寇複來助攻&hellip&hellip國荃以三萬人居圍中,城寇與援寇相環伺,士卒傷死勞敝,然罕搏戰,率恃炮相震駭&hellip&hellip十月,寇解去&hellip&hellip國藩日夜憂危,以進攻江甯為非計,乃自行圍視焉。

    二年二月,國藩還安慶,以曾國荃圍堅定,水陸輯睦,始罷退軍之議&hellip&hellip四月,劉連捷、蕭慶衍等&hellip&hellip和曾國荃攻破江甯城南西寇壘九&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曾國荃益募新軍增圍師,圍城官軍遂至五萬人&hellip&hellip三年正月&hellip&hellip戊午,曾國荃攻鐘山寇屯,克之&hellip&hellip移軍屯守,更增築壘。

    屯軍五六千遏北道,餘玄武湖,阻水為圍,城寇糧運絕矣&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江甯寇頻驅老弱女口出城以節食,更于城中種麥刈草為糧&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又诏李鴻章移師,合攻江甯&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江甯圍軍以城破可計日,而李鴻章當來會師,恥借力鴻章。

    鴻章亦讓功,托言盛暑不利火器,延不至。

    朝命促會師數急,曾國荃憂憤,日約将士穴地隧城,期必破&hellip&hellip六月甲申,地道成。

    乙酉日午,地道火發,城崩二十餘丈&hellip&hellip朱洪章等乘城缺登&hellip&hellip朱南桂、羅逢元等,皆梯而登。

    寇散走&hellip&hellip洪秀全已前一月死,其子洪福年十八九,餘寇挾之走廣德。

     (《湘軍志》五) 曾國荃&hellip&hellip同治元年&hellip&hellip三月,率師東下,敗賊巢縣望城岡,進拔桐城閘、雍家鎮諸隘。

    遂複巢縣、含山。

    旋下和州,克裕溪口,率輕兵襲取西梁山,掃平北岸賊壘&hellip&hellip四月,會兵部侍郎彭玉麟水師進逼金柱關,賊被水軍牽制,國荃乘間潛師,徑薄太平,奪門入,立複其城。

    又引軍攻克金柱關僞城,平毀三汊河上驷渡數十壘&hellip&hellip五月,複秣陵關&hellip&hellip進奪大勝關、三汊河兩壘&hellip&hellip拔頭關。

    水師進扼江甯護城河口,國荃倚之,遂逼江甯,駐營雨花台。

    賊連日猛撲,皆擊卻之。

    六月,援賊至,又敗之&hellip&hellip八月,大江南岸疾疫盛行,營中病者逾萬。

    閏八月,僞忠王李秀成自蘇州率衆六十萬來援,糾合城賊,日夜攻撲大營,不少休。

    并分黨踞洲上,截我糧路。

    國荃乘夜于洲上急修十數壘,分兵駐之。

    并令補用道劉連捷,遣死士缒牆出,擊殪賊數十。

    賊複争湖橋營卡,國荃移水師于藕塘,築營堤上守之,運道乃固。

    賊攻大營六晝夜,道員彭毓橘等乘其乏,破賊四壘。

    賊乃悉向東路,負片闆蛇行,束草填濠,前者拽屍,後者更進。

    國荃督軍策應,炮傷頰,猶力戰,賊始敗退。

    九月,僞侍王李世賢,自浙江率衆十萬繼至,環攻炮台益急,國荃力破之。

    時弁勇相繼傷亡,乃令各營增築牆濠以自固。

    賊用箱箧實土于中,排砌濠邊,上防炮子,下鑿地道。

    國荃&hellip&hellip襲破潛挖地道之壘,賊始不得逞。

    會蕪湖守将王可升率兩營繼至,國荃因整勁隊,分道并出&hellip&hellip大營圍解。

    二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時江蘇巡撫李鴻章方進規蘇州,國荃度忠逆不回援蘇巢,即竄犯揚州裡下河。

    計莫如急争金陵老巢,攻其所必救,使城下之賊不暇遠趨蘇郡,而北岸之賊亦不敢專注揚州。

    乃激勵各軍,督攻雨花台僞城,及聚寶門外三面石壘,克之&hellip&hellip五月,國荃遣水師攻克下關、草鞋峽、燕子矶等隘。

    明日,攻九洑洲。

    賊殊死守,各營負創角戰,至日晡撲入,盡殲之。

    尋破長幹橋、印子山諸壘。

    以上方橋為賊糧道,令提督蕭慶衍、蕭孚泗等攻下之。

    八月,克江東橋、上方門、高橋門等處石壘。

    又克城東七橋甕及紫金山西南之博望鎮、中和橋、秣陵關各賊巢。

    十月,拔淳化、解溪、隆都、湖墅、三岔鎮等隘,毀二十餘壘。

    三年正月,圍攻鐘山,破天保僞城,城圍始合&hellip&hellip五月,進攻龍膊子山地保僞城,克之。

    時朝陽、神策等門,地道久無成,國荃以将士疲敝,恐生他變。

    六月,益誓師督戰,令提督李臣典從賊炮極密處重開地道,而别軍力攻太平門、龍膊子一帶。

    及火發,轟塌城垣,李臣典先登,彭毓橘、蕭孚泗等繼之。

    賊以火藥傾盆燒官軍,無一退者。

    斃賊十餘萬,凡僞王、僞主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約三千餘名。

    僞忠王李秀成、僞王兄洪仁達被擒伏誅,江甯克複。

     (《清史&bull列傳》卷五九《曾國荃傳》) 我廣東人,自少名洪天貴。

    數年前,老天王叫我加個福字,就名洪天貴福。

    登極後,玉玺于名字下橫刻真主二字,緻外人叫洪福瑱,現年十六歲&hellip&hellip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

    二十四日,衆臣子扶我登極&hellip&hellip以後,我就叫幼天王&hellip&hellip六月初六日五更,我夢見官兵把城牆轟塌,擁進城内&hellip&hellip我便一直跑往忠王府去了。

    忠王帶我走了幾門,都沖不出來。

    到初更時候,乃假裝官兵從缺口出來。

    才出來千多人,到廣德州,隻剩數百人。

    就約堵王等分路來江西,尋康王、侍王。

    沿途節節打仗,不計其數&hellip&hellip到楊家牌&hellip&hellip三更時候,四面圍住,把我們都打散了&hellip&hellip獨自一人,躲入山裡&hellip&hellip下山到了唐姓人家&hellip&hellip他那裡有人剃頭,我就順便也剃了。

    住了四日,唐姓人叫我回家&hellip&hellip走到石城地界,就被他們把我帶到營中。

     (《洪福瑱自述》) 同治三年&hellip&hellip六月,江甯平&hellip&hellip僞堵王黃文金擁衆十萬,踞湖州&hellip&hellip七月,會浙軍襲湖州,劉銘傳亦克廣德州,追斃逆首黃文金,江浙肅清&hellip&hellip四年正月,饬郭松林、楊鼎彜率軍航海赴閩,從閩浙總督左宗棠軍,疊克漳州、漳浦等城。

     (《清史&bull列傳》卷五七《李鴻章傳》) (同治)三年二月&hellip&hellip群賊聚湖州&hellip&hellip六月,曾國荃克江甯,洪秀全子福瑱奔湖州。

    俄複潰走,磔于南昌。

    七月,克湖州,盡定浙地&hellip&hellip餘賊散走徽甯、江西、廣東,折入汀州,福建大震。

    乃奏請之總督任,以(蔣)益沣護巡撫,增調(王)德榜軍至閩。

    四年三月,江蘇軍郭松林來會師,賊棄漳州,出大埔。

    五月,進攻永定,(李)世賢、(汪)海洋既屢敗,傷精銳過半,歸誠者三萬。

    (左)宗棠進屯漳州,蹑賊武平,于是賊竄廣東之鎮平,而福建亦定。

    乃檄康國器、開鎮平兩軍入粵,王開琳一軍入贛防江西,劉典軍趨南安防湖南,留高連升、黃少春軍武平,伺賊進退。

    六月,賊大舉犯武平,力戰卻之。

    世賢投海洋,為所戕,賊黨益猜貳。

    诏以宗棠節制三省諸軍。

    十月,賊陷嘉應。

    宗棠移屯和平、琯溪。

    德榜慮帥屯孤懸,自請當中路。

    劉典聞德榜軍趨前,亦引軍疾進,猝遇賊,敗。

    賊追典,掠德榜屯而過。

    槍環擊之,辄反走,是夜降者逾四萬,言海洋中炮死矣,士氣愈奮。

    時鮑超軍亦至,賊出拒,又大敗之,合閩、浙、江、粵軍圍嘉應。

    十二月,賊開城遁,扼諸屯不得走,跪乞免者六萬餘,俘斬賊将七百三十四&hellip&hellip五年正月,凱旋。

     (《清史稿&bull列傳》一九九《左宗棠傳》) 2.制度 甲 官制 僞官分朝内、軍中、雜職為三途。

    僞朝内自王侯以下&hellip&hellip有掌朝、掌率、尚書、仆射、承宣、侍衛、左史、右史、疏附等僞名。

    其賊軍中則有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等僞名。

    其雜職司賊之食用者,一事一官,皆曰“典”,有典糧、典油鹽諸名。

    又有稱“衙”者,如宣诏、拯危、藥材、買辦、宰夫諸僞官,皆曰“衙”。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三) 僞官品級&hellip&hellip僞王最尊,次僞侯,次僞丞相,次僞檢點,次僞指揮,次僞将軍,此僞朝内官品次之大略也。

    軍中總制最尊,次監軍,次軍帥,次師帥,次旅帥,最下為卒長、兩司馬,此僞軍中官品級之大略也。

    侍衛典事注:以職司某官,意皆僞朝雜職。

    而僞禁城内官,則較外官為尊;僞東王府屬,亦視各僞王府屬為尊;其外出任事,亦同正職。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三《僞品級铨選》) 賊素有女軍,皆僞王親屬&hellip&hellip生長洞穴,赤足裹頭,攀援岩谷,勇健過于男子&hellip&hellip所擄婦女,皆以軍法部署,置總制諸官以統之。

    自湖北擄得婦女,無慮十數萬,美者皆收入僞宮&hellip&hellip其善女紅者,分入繡錦營,置指揮以下官領之。

    餘悉迫令解足任荷磚門溝、浚濠運土諸役,俱立官以督工&hellip&hellip賊嚴男女之禁,雖夫婦同止宿,亦治以極刑。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三《僞女官》) 其制大抵分朝内、軍中、守土三途。

    朝内官如掌朝門、左右史之類,名目繁多&hellip&hellip軍中官為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

    凡攻城略地,嘗以國宗或丞相領軍;而練士卒、分隊伍、屯營、結壘、接陣、進師,皆責成軍帥,由監軍總制,上達于領兵大帥,以取決焉。

    其大小相制&hellip&hellip甚得馭衆之道。

    守土官為郡總制、州縣監軍、鄉軍帥、鄉師帥、鄉旅帥、鄉卒長、鄉兩司馬。

    凡地方獄訟、錢糧,由軍帥監軍區畫,而取成于總制,民事之重,皆得決之。

    自都金陵,分兵攻克府、廳、州、縣,遂即其地分軍,立軍帥以下各官,而統于監軍,鎮以總制。

    監軍總制受命于僞朝,自軍帥至兩司馬為鄉官&hellip&hellip以其鄉人為之&hellip&hellip軍帥兼程軍民之政,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以次相承,皆如軍制。

     (《清史稿&bull列傳》二六二《洪秀全傳》) 官制表 乙 兵制 一軍&mdash&mdash軍帥一人,師帥五人,旅帥二十五人,卒長一百二十五人,兩司馬五百人。

    剛強、敢敢,雄猛、果毅、威武諸伍長,各五百人,共伍長二千五百人。

    沖鋒、破敵、制勝、奏捷諸伍卒,各二千五百人,共伍卒一萬人。

    合伍長、五卒,一萬二千五百人。

    自軍帥至兩司馬,共六百五十六人,合計一軍,僞官、伍長、伍卒,總共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人。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四《僞軍制上》) 賊匪&mdash&mdash每軍十二典:曰聖庫金、帛,曰聖糧稻、麥,曰油鹽,曰旗幟,曰铳炮,曰鉛碼,曰硝磺,曰竹木,曰鐵,曰藥材,曰買賣,曰醫。

     (汪悔翁《乙丙日記》卷二) 僞總制每軍一人,分炎、水、木、金、土&hellip&hellip更分一、二、三、四,以次相承,至于土十九總制,應有總制九十五人。

    自監軍以下,悉受節制&hellip&hellip平時轄軍,帥獨任,至出師,乃以監軍統之。

    其丞相、檢點、指揮,以僞命出,則并轄數軍,總制以下,皆聽約束。

    行文系銜,則僭署欽差大臣。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三《僞軍中官》) 每軍編制表 賊初無舟楫,故無水營。

    自益陽至武漢,擄民船三十餘隻,船戶唐正财,為指搭浮橋于漢江,楊逆嘉其能,始立水營。

    以唐正财為指揮,總統水營船務,逮至江南,擄船愈多&hellip&hellip乃升唐正财為殿前丞相,即以被擄船戶水手為水兵,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旋增至九軍。

    每軍以軍帥領之,其下所屬師帥至兩司馬,亦如旱營之制&hellip&hellip别立水營統制、将軍、監軍統之。

    此九軍均歸唐正财調遣。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五《僞軍制下&bull水營》) 賊攻城,專以挖地道為得計,于道州、郴、桂等處,盡擄挖煤山人數千,另立土營。

    初,僅指揮一人,将軍分一、二、正、副四人,後又封指揮至三十餘人,将軍六百餘人,其統制、監軍、軍帥至兩司馬俱備。

    至江甯,封土營師帥至七百六十二人,其實所轄,并無一萬三千一百之數。

    因穴地有功,故悉封師帥之職,非皆統五百人也。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四《僞軍制上&bull土營》) 水營、土營而外,又有木營,其卒皆木工;金匠營,其卒皆金銀匠;織營,其卒皆織機匠;金靴營,其卒皆金靴鞋匠;繡錦營,其卒皆男繡匠;镌刻營,其卒皆刻字匠。

    各營以指揮統之,其總制至兩司馬,亦如土營、水營之制。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四《僞軍制上&bull附諸匠營》) 賊于各鄉,編置鄉官,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軍,并頒給所刻僞軍冊,脅令填注,脅令詳造家冊呈送。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四《僞軍制上》) 其陣法有四:曰牽陣法&hellip&hellip每兩司馬執一旗,後随二十五人。

    百人則間卒長一旗,五百人則間旅帥一旗,二千五百人則間師帥一旗,一萬二千五百人則間軍帥一旗。

    軍帥、監軍、總制,乘輿馬随行。

    一軍盡,一軍續進。

    寬路則令雙行,狹路單行&hellip&hellip一遇敵軍,首尾蟠屈鈎連,頃刻岔集;敗則聞敲金方退,仍牽線以行,不得斜奔旁逸。

    曰螃蟹陣,乃三隊平列陣也,中一陣人數少,兩翼人數多。

    其法視敵軍分幾隊,即變陣以應之&hellip&hellip其大陣包小陣法,或先以小隊嘗敵,後出大陣包之;或詐敗誘敵追,伏兵四起以包敵軍&hellip&hellip曰百鳥陣,此陣用之平原曠野,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分百數十小隊,散布如星,使敵軍驚疑,不知其數之多寡。

    敵軍氣餒,即合而攻之。

    曰伏地陣,敵兵追北,至山窮水阻之地,忽一旗偃,千旗齊偃,瞬息千裡,皆伏地不見。

    敵軍見前寂無一卒,詫異徘徊。

    賊伏半時,忽一旗立,千旗齊立,急趨撲敵,往往轉敗為勝。

     (《清史稿&bull列傳》二六二《洪秀全傳》) 其營壘,或夾江夾河,浮筏阻山,據村市及包敵營為營,動合古法。

    每數營,必立一望樓瞭敵。

     (《清史稿&bull例傳》二六二《洪秀全傳》) 嗣見賊守城法,于各城外皆為營壘,壘以土垣,不甚高厚,留穿以置铳炮。

    中為更樓一,高三層或四層,樓上四面空敞以瞭望,夜以支更。

    其下為房,以居人。

    壘内為濠一,外為濠三四道環之,多則有七八道者。

    濠深八尺,廣六尺、八尺不等,中密釘竹箋。

    濠相間約丈,上置虎刺荊棘、巨木,槎枒周密,環佈壘門,門皆曲向,濠上往來以吊橋。

    此濠外又為一大濠環城。

    城上間二丈一更房支更,更人每房五人直一更柝,不許少歇。

    城内環城亦為濠,并上城坡亦濠之,坡上置木栅,閉城上人不許下。

    每門設城守、巡守二人,士卒不許脫衣而寝。

    夜不點燈火,不閉門,夜不許人行。

    日落時,寂如長夜,惟賊之聽令者、巡查者行焉。

    城門砌狹,城阙内置炮二座。

    城上女牆以筐盛石置之,備抛擲。

    城内各街皆置更樓,街有他館,館又各一更樓,而北極閣、覆舟山一帶尤衆,故全城内外在目如繪。

    一聞戰則更樓吹角,各館人持械疾赴韋昌輝處聽指揮,少延則斬,然後知我軍守城真兒戲也。

     (汪悔翁《乙丙日記》卷一) 丙 律 僞律凡六十二條,點天燈、五馬分屍各三,餘皆斬。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三) 賊中所刻僞天條書,為營規,皆粵西舊例&hellip&hellip俘獲僞奏章稿内,有增議太平刑律多條。

    又僞燕王秦日綱所出告示,亦載應斬罪多款,謂之律。

    則群賊遵奉,又統謂之天令。

    夫令所以馭軍,律所以制民而兼制軍者也。

    賊中百姓,皆籍為兵&hellip&hellip概稱條禁為令也亦宜。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八《僞律》) 定營規式&hellip&hellip一要恪遵天令,二要熟識天條贊美,朝晚禮拜感謝規矩,及所頒行诏谕。

    三要練好心腸,不得吹煙飲酒,公正和傩。

    毋得包弊循情,順下逆上。

    四要同心合力,各遵有司約束。

    不得隐藏兵數,及匿金銀器飾。

    五要别男營女營,不得授受相親。

    六要谙熟日夜點兵,鳴鑼吹角,擂鼓号令。

    七要無幹不得過營越軍,荒誤公事。

    八要學習為官稱呼,問答禮制。

    九要各整軍裝槍炮,以備急用。

    十要不許謊言國法王章,訛傳軍機将令&hellip&hellip行營規式&hellip&hellip一令各内外将兵,凡自十五歲以外,各要佩帶軍裝糧食,及碗鍋油鹽,不得有槍無杆。

    二令内外強健将兵,不得僭分幹名,坐轎騎馬,及亂拿外小。

    三令内外官兵,各回避道旁,呼萬歲、萬福、千歲。

    不得雜入禦輿、官妃馬轎中間。

    四令号角喧傳,急趕前禁地聽令殺妖,不得躲避偷安。

    五令軍兵男婦,不得入鄉造飯取食,毀壞民房,擄掠财物,及搜抄藥材鋪戶,并府、州、縣有司衙門。

    六令不許亂捉賣茶水、賣粥飯外小為挑夫,及瞞昧吞騙軍中兄弟行李。

    七令不許在途中鋪戶堆煷困睡,躭走行程。

    務宜前後聯絡,不得脫走。

    八令不得焚毀民房,及出恭在路井房舍。

    九令不得枉殺老弱無力挑夫。

    十令各遵主将有司号令分撥,毋得任性自便,推前越後。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五《僞軍制下&bull營規》) 丁 輿服 凡僞王皆黃緞轎,繡雲龍。

    侯、丞相、檢點、指揮皆紅緞轎,繡彩龍雲鳳,以龍鳳之多寡分尊卑。

    将軍、總制、監軍皆綠轎,軍帥、師帥、旅帥皆藍轎,百長、兩司馬皆黑轎,亦定有繡虎、繡鹿之制,然未曾用。

    僞天王舁夫六十四人,僞東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遞減,至兩司馬舁夫八人而止。

    洪逆從未出行,惟楊逆每出行必盛陳儀仗,開路用龍燈一條,計三十六節,以钲鼓随之。

    其次則綠邊黃心金字銜牌二十對,其次則銅钲十六對,用人肩挑,後飄數尺黃旗,墨書金鑼二字。

    其次綠邊黃心繡龍長方旗二十對,其次同上色繡正方旗二十對,其次同上色繡蜈蚣旗二十對,高照提燈各二十對,雖白晝亦用之。

    其次畫龍黃遮陽二十對,提爐二十對,黃龍傘二十柄。

    參護背令旗,騎對馬,約數十對。

    最後執械護衛數十人,繡龍黃蓋一柄,黃轎二乘。

    楊賊乘坐,或前或後,蓋仿古副車之義,而恐人之伺己也。

    轎後黃纛十餘杆,騎馬執大刀者數十人。

    更用鼓吹音樂數班,與儀從相間。

    轎後亦用龍燈、钲鼓。

    凡執事人皆上黃下綠号衣。

    至于執蓋執旗,多用僞官,皆著僞公服&hellip&hellip僞北王以下,雖乘黃紅轎,一切儀衛,較之楊賊,不逮十分之一。

    其餘丞相、檢點等官,無非銅钲兩對,黃蓋一二柄而已。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六《服飾》) 僞衣冠也,僭尚黃,交衽寬袂。

    僞天王及諸僞王冠綴黃緞八片為額,繡雲龍,飾珠玉,号八寶冠。

    袍靴皆黃繡。

    僞勳爵冠袍同。

    僞王紅靴。

    僞檢點、僞指揮黃冠繡麟,袍靴同僞勳爵。

    僞将軍、僞總制黃冠繡獅,僞監軍、僞軍帥黃冠繡虎,袍靴同僞檢點僞師帥、僞旅帥紅冠繡彪,僞司馬繡鶴,皆藍袍黑靴。

    凡裹首之巾,通用黃,未授僞職者用紅。

    夏冠以竹角為之,雜飾鳥獸花卉。

    自僞王以下,冠額皆表繡銜小牌、風兜,洪逆僭用黃,僞王以下皆用紅緣黃。

    僞王僞勳爵,緣三寸餘,以次減殺。

    僞女官雜施采繡。

    &hellip&hellip僞旗幟也,洪逆及僞王僭用黃,楊逆緣綠,馮逆緣紫,蕭逆緣白,韋逆緣黑,石逆緣藍。

    洪逆方一丈,以下遞殺五寸。

    僞官皆雜色尖旗,或有緣,或無緣。

     (李濱《中興别記》卷一) 長發老賊,用五彩絲絨編成條子,若續命縷然,緊紮發根後,将發挽髻,以所餘之縧盤于髻上。

    僞制将軍以下,不得用五彩,隻用紅綠絲繩編挽。

    其無職群賊,短發者打紅辮線,發長過尺,或挽髻,貫以婦女銀簪,并有紮網巾及披發者。

    打仗必穿号衣,戴竹盔,着平頭薄底紅鞋。

    老賊與有官者,穿紅黃小襖,着黃鞋,而不着号衣&hellip&hellip僞官老賊穿紅黃衫,其餘除白色不穿外,就原衣雜色,或為短衫,或為坎肩。

    其衫褲尤尚黑色,幼童或有穿紅藍褲者。

    擄來書寫人,統稱先生,準穿長衫,着鞋襪,小館紮黑綢包巾,大館紮黃包巾,無腰牌号褂。

    賊中禁令,雖極熱,夜卧不準光身,白晝不得裸上體,犯則枷打。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六《服飾》) 戊 曆法 僞曆&hellip&hellip其書無兇吉宜忌,以二十八宿值配之而定。

    歲有閏日,無閏月。

    進曆僞表雲:“當今天日平勻圓滿,無一些虧阙。

    某等造曆,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單月三十日,雙月三十一日。

    立春、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餘俱十五日。

    乃是天父上主皇帝遣我主降凡旨意也。

    從前曆書,盡行删除。

    年月日時,皆天父排定,年年吉良,月月吉良,日日時時亦皆吉良,何用選擇。

    ”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二) 己 禮法 其教以星、昴、房、虛四宿禮拜。

    先一日,僞帥遣人負禮拜旗一面,鳴钲于市,大呼“明日禮拜,各宜虔敬,不得怠慢”。

    各館即于是夕三更交子時後,點燈三盞,供茶三杯,肴三盛,飯三盂,鳴鑼集衆,坐一堂。

    賊目及充先生者,即坐于正中所設數座上,群賊兩旁雜坐,齊誦贊美畢。

    充先生者,繕成黃表奏章&hellip&hellip跪地朗誦。

    群賊長跪讀訖焚化,則以所供肴馔共享。

    此七日禮拜之儀也。

    每日朝饔夕飧,亦必鳴钲齊集&hellip&hellip自賊目以下,亦環坐而讀贊美畢,充先生者,伏地默讀奏章,謂之默咒。

    群賊俱跪讀訖,始雜坐飲食&hellip&hellip以上所叙,猶卑小僞官館中所為。

    若首逆洪賊,且于天門外,造一台,為生日令節敬天之所。

    僞宮内,亦設禮拜壇場,鋪張侈麗,莫可殚述。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八《禮拜》) 僞天條十事,背者誅無赦&hellip&hellip其說不許拜邪神,不準殺人害人。

    教人孝順父母,不許奸淫,不許竊搶。

    凡欺詐有禁,起貪心有禁,耳目口鼻俱有箴。

    男女有别,夫婦無同宿,不許私相往來,通聞問。

    脅從人衆,令朝夕誦讀贊美。

    鄉愚多不識字,遂責識字者口誦之,故每館必有通文墨呼為先生者。

    賊所踞之地,必鳴金集衆,築壇場,張燈彩鼓吹,推老賊一人,升座論說天條,名曰講道理。

    實皆有所為也。

    凡擄衆搜糧必講,倉猝行軍必講,選色征财必講,驅丁壯為極苦之役必講。

    究其所述,則謂天父莫大功德,天王、東王操心勞力,安養世人,功德巍巍,理應娛其心志,暢其體膚,必遵其号令而已。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二) 賊僞造新舊聖書,其舊者摭拾《約翰福音》諸書。

    所謂新聖書者,皆賊頒僞诏,共馮雲山臆造而成,有《太平軍目》、《太平禮制》、《太平條規》。

    又有書曰《三字經》、《幼學詩》,尤俚俗不可入目,倡亂諸賊所同造也。

    其餘諸箴、諸論、諸門聯,則被脅士子不得已而為之。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二) 庚 田賦 凡田分九等:其田一畝,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為下下田&hellip&hellip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少則分寡&hellip&hellip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

    凡天下田,豐荒相通&hellip&hellip凡男婦每一人,自十六歲以尚,受田多;逾十五歲以下,一半。

     (《天朝田畝制度》) 辛 賦稅 賊之所至,先貼僞示,令人資送。

    首重米谷,次則銀錢珍寶,名曰進貢。

    給以字條,名曰貢單,雲貼于門首,則賊不敢擾。

    人趨送,貼單門首為護符&hellip&hellip更有專事搜括之賊,名曰打先鋒,每至一處&hellip&hellip招本地無賴為眼目,就富家大小,以次搜索。

    有豫為埋藏者,亦十不免一。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三) 每村鎮各舉數耆老,設一公所。

    賊至&hellip&hellip輸納錢數百千,糧數百石,求免窮搜。

    賊去,則按田畝而攤之,此科派之始也&hellip&hellip所設鄉官,一軍之地,共有田畝若幹,以種一石,終歲責交錢一千文,米三石六鬥,核算注于冊籍&hellip&hellip無上下忙卯限諸章程,催糧之賊,不絕于道&hellip&hellip如行軍所需各物,皆悉取給于鄉官。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十《科派》) 自武昌至江甯,向設四關&hellip&hellip抽稅無一切章程則例。

    其報船料也,以船長一丈,抽稅千錢。

    所載之貨,分粗貨、細貨,粗貨船長一丈,抽稅錢二千,細貨倍之。

    大率以鹽、布、棉花、煤、米為粗貨,絲、綢、蘇貨為細貨。

    抽稅之後。

    給僞船票一張&hellip&hellip可免虜劫。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十《關榷交易》) 壬科舉 賊首每慶生辰,先數日逼令各館先生脅從士子,投名進貢院考試,約仿科舉儀。

    所試非策非文,出題以所刊諸妖妄書,如楊秀清試,首題雲“四海之内皆東王說”,次題雲“真道豈與世道相同論”。

    試畢,于誕期傳胪,取鼎甲三人,翰林十餘人,進士百餘人。

    即冠以龍鳳冠,錦袍遊街。

    東、北、翼亦然,然第壯觀瞻而已,未聞授以職事。

     (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bull附記》卷二) 甲寅天試,元甲三名,為吳容寬、江祖槐、夏慶保。

    其試以各渠賊生日為期:石達開二月生,試期以初一日為翼試;韋昌輝六月生,試期以二十日為北試;楊秀清八月生,試期以初十日為東試;洪秀全十二月生,試期改于十月初一日為天試,以其子乃十月生也。

    一年凡四試。

    又甲寅年九月二十日天試,元甲三卷,次甲六卷,三甲十卷,則其試亦無常期,并不循例矣。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三《僞科目》) 鄉試中者無定額,亦不論門第,取中即為舉人&hellip&hellip赴僞守土官署報名,給以行資,具舟車,送入江甯應僞會試&hellip&hellip甲寅年,凡試二省,安徽鄉試掌考官,為僞天試狀元武立勳,無副;湖北鄉試正掌考官,為僞翼試狀元楊啟福,副掌考官為翼試榜眼張友勳。

    其試文亦如八股,詩則試帖,惟題目皆出僞書,不本四書、五經及子史、文集。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三《僞科目》) 甲寅&hellip&hellip開武科,以四月初一日為鄉試&hellip&hellip取中谷光輝等一百四十七名為武舉。

    十五日,韋賊赴教場校閱,謂之會試&hellip&hellip取中劉元合等二百三十餘名為武進士&hellip&hellip五月初一日,楊賊複試于教場。

    遂奏請洪逆,以劉元合為狀元,職同指揮;谷光輝、周得三為榜眼探花,職同将軍;餘二百餘人,皆職同總制。

    次日,僞朝門設宴,謂之會武宴。

     (張德堅《賊情彙纂》卷三《僞科目》) 改秀才為秀士&hellip&hellip改補廪為俊士&hellip&hellip改拔貢為傑士&hellip&hellip改舉人為博士&hellip&hellip庚申十一月&hellip&hellip改為約士&hellip&hellip改進士為達士。

    改翰林為國士&hellip&hellip至武秀才等,則改稱英士、猛士、壯士、威士。

     (《欽定士階條例》) 二月初三日,考鄉文學一場,其首一名曰信士。

    二月十二日,考鄉武學一場,其首一名曰藝士,由軍帥典試。

    文武均取首一名,軍帥給以信士、藝士執照,其餘評定甲乙,亦概行錄送,達之縣監軍。

    每年三月,舉行縣試,縣監軍先期出示,于三月初三日,考縣文學一場;初六日,覆試一場,其首二名曰秀士。

    三月十三日,考縣武學一場;十六日,覆試一場,其首二名曰英士,由縣監軍典試&hellip&hellip每年欽遣各郡提學,考俊士則兩文一詩,考毅士則馬箭三枝,步箭五枝,及弓刀石技勇&hellip&hellip每逢子午榮酉年,由京遣放提考,每省正副各一員,提考先期行文,于七月初七考約士,三文一詩;初九日,覆試,一策、一論、一詩,由提考出題。

    于七月十七日考猛士,馬箭三枝,步箭五枝,十九日覆試,步箭五枝及弓刀石技勇,并默寫《武略》一節。

    由提考校閱,取定約士、猛士若幹名,提考給以執照。

     (《欽定士階條例》) 元甲,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國士、威士;三甲,達士、壯士&hellip&hellip元甲職同指揮。

    二甲首名傳胪,職同将軍;國士、威士,職同總制。

    三甲首名會元,職同監軍;達士、壯士,職同軍帥省試。

    約士、猛士及各郡提學拔取之傑士,均職同師帥。

    至提學每年所取之俊士、毅土,俱職同旅帥。

    郡試賢士、能土,職同卒長。

    縣試秀士、英士,職同兩司馬。

    鄉試信士、藝士,職同伍長。

    俱免差役&hellip&hellip文武士子品級相等。

     (《欽定士階條例》) 長毛禁人用之字而以他字代者,如亥(開)醜(好)卯(榮)龍(隆)國(國)王(黃)威(巍)祐(佑右)德(得)高(交)曾(永)爺(葉)火(夥)華(花)上(尚享)正(政)全(泉)清(菁靖)朝(潮)貴(桂)秀(繡)山(珊)雲(芸)輝(晖)昌(菖玱)達(闼)皇(黃)日(旦)月(期)榮(容)天(添)竈(造)稣(酥)聖(盛)亞(邪)耶()帝(第)老(考)洪(鴻紅)仙(先)開(來)。

    其在地支及姓則不避。

    又廟社、寺院、庵觀、主、社稷字,皆不準用;仙龍、酒燭、蔔筮、神(辰)魂()、基督,亦不準用。

    謂楊蕭二賊曰金谕,韋馮二賊曰寶谕,石賊曰貴谕。

    又以十二月初十日(癸酉年)為洪賊生日,八月十九日為其妻賴氏生日,十月初九日為其子生日,(乙醜年)八月十七日為楊賊生日,七月十一日為韋賊生日,皆試士雲。

    試士之題皆自撰,亦時文試帖體裁也。

     (汪悔翁《乙丙日記》卷二) 3.四方之響應 四方響應者,山東有民團及所謂“教”,其他零星相繼起兵者不絕。

    而以撚、苗、回軍,先後幾二十年,其勢甚強,為時甚久。

    次則四川藍、李,與太平軍皆有直接、間接之關系。

    茲分述之如下。

     甲 撚軍 安徽颍、毫、壽,河南南、汝、光,為撚衆荟萃之地,以光、颍交界之區曰三河尖為最多。

    撚者聚也,每聚有首,稱為響者。

    旗分五色,以為标志,亦稱紅胡子。

    有不合,則遣使約期鬥。

    期前,互耀武于敵撚之門。

    至期列隊,調人長跪為解,兩撚首亦跪以答,和則相揖而罷,否則鳴鳥槍遂鬥。

    鬥已自歸,例不報官。

    道光末,勢益盛。

    鹹豐二年,遂入海州、鹿邑等地。

    三年,據雉河集,以張樂行(清官書改為張落刑)為首。

    時周天爵為漕運總督,守臨淮關;天爵卒,袁甲三代之。

    豫、皖間東西二千裡,撚軍往來倏忽,北及大名,清廷為之戒嚴,由是始議撫。

    八年,撚首李兆受投清,樂行勢稍衰。

    旋與太平軍合,縱橫河南、山東間,屢敗清軍。

    僧格林沁督師四省,馳逐不稍息。

    會苗沛霖誘執陳玉成,太平軍勢日蹙,樂行失援。

    同治二年,僧格林沁破雉河集,樂行走宿州,為知州英翰誘獲。

    從子張宗禹(清官書改稱張總愚)領其衆,攻略陝、豫間。

    會太平天國亡,大将賴文光等皆來附,苗沛霖亦聚衆數萬,以壽州應。

    僧格林沁督陳國瑞破之,沛霖為其下嘗為陳玉成親兵者所殺。

    沛霖諸生,以團練起家,其勢埒于撚軍,與之結合,縱橫亳、壽間,始終不出省境。

    善于觀望,既受太平封王,複為清川北道,然不冠服,令其下稱先生。

    喜為文,恒數千言,張于寨門。

    三年六月,賴文光走湖北麻城,僧格林沁追之,至襄、樊,轉戰千裡。

    張宗禹率河南撚軍來會,僧軍屢敗,宿将多死。

    四年,撚軍由臨颍、郾城南走汝甯,折而北,抵确山,入睢州,渡運河以達曲阜。

    僧軍竭蹶追蹑,及曹州,撚軍大至,聚而殲之。

    僧格林沁戰死,清廷大震,以曾國藩任撚事,創守黃防運之策,畫地分守,憑河築牆,以遏撚軍。

    于是撚軍分為二,東撚以任化邦(一作任懷邦,清官書稱為任柱)、賴文光(清官書稱為賴汶洸)為首,率軍入皖;西撚以張宗禹為首,率軍入陝。

     撚之為寇,蓋始于山東。

    遊民相聚,有拜幅,有拜撚,蓋始于康熙時。

    其後撚日益多,淮、徐之間,因以一聚為一撚&hellip&hellip鹹豐二年,李僡巡撫山東,蘭山幅盜拒殺把總,其魁黨在徐、邳、峄、費間。

    其時山東撚掠海州,安徽撚犯鹿邑、甯陵,而豐、沛、曹、單亦騷然。

    三年,安徽、江南省城陷,宿、蒙、亳、壽撚益滋擾。

    周天爵駐徐、宿,鎮群撚。

    天爵卒,袁甲三代之。

    甲三得罪去,以提督武隆額将兵屯亳州,總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戰事。

    而撚首張樂行、李兆受,亦稍稍有名。

    張樂行者,以雉河集為老巢,分五旗,馳突徐、宿、曹、歸,英桂不能制,仍以袁甲三佐之。

    撚與洪寇相結,勝保與甲三會師正陽,始議招撫李兆受、苗沛霖,以減撚患。

    八年,勝保援臨淮,苗沛霖始用事。

    甲三進宿州,李兆受歸誠,淮南北皆解嚴。

    九年,撚出歸德,自蘭儀渡河,犯定陶、東明,後還颍州。

    于時諸将帥,皆以回巢為幸。

    騰章告捷,以内地為盜賊巢自此始,直省皆引例焉。

    十年,撚陷清江,河督庚長遁,撚飽掠。

    複走至海防,事罷。

    乃命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督軍讨撚,縱橫河、濟間,攻之辄敗,副都統伊興額戰死。

    縱掠二十餘縣,西自南陽,南自汝甯,東界淮南,莫能定所向。

    僧格林沁移剿鄒縣教黨,于是群撚與洪寇合,情形又一變矣。

     (《國朝事略》卷五《皖豫撚患》) 江甯複,粵逆餘寇,盡入于撚,敢戰攻堅,撚勢益壯。

    僧王兵屢敗,撚遊奕四省,僧王亦追及四省,軍士益形疲乏。

    四年四月,僧軍攻撚郓城水套,中伏軍潰,僧格林沁被八創,死之&hellip&hellip命曾國藩督師北征&hellip&hellip國藩&hellip&hellip疏言“流寇剽忽,不貴尾追,貴迎頭截擊&hellip&hellip扼賊黃河。

    又宜水師,先為萬全之策,不争勝于一旦。

    ”樂行族子張總愚,率撚攻雉河集,本群撚老巢也。

    史念祖死守四閱月,方解圍。

    五年,曾國藩在直隸、山東增堤置栅,畫地分防,始創守黃防運之策。

    撚渡沙河&hellip&hellip合股趨中牟,乘汴梁濠牆未成,潰口而出,擾山東,攻運河牆三晝夜,不克。

    撚亦分為二,西撚以張總愚為首,東撚以任柱、賴文光為首。

     (《國朝事略》卷六《皖豫寇靖》) 鹹豐元年辛亥(1851年)八月&hellip&hellip癸未&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壽州匪犯程六麻孜等,結撚橫行,拒捕脫逃。

    當經&hellip&hellip陸建瀛、蔣文慶&hellip&hellip拿獲撚匪高四八孜等多名,程六麻孜尚未弋獲&hellip&hellip更有匪徒魏水煙頭、張大炮、楊思華,結黨強劫,豎旗有魏大元帥、張大将軍字樣&hellip&hellip又有綽号貓耳躲鷹及太歲、金剛、閻王、老虎者&hellip&hellip俱有擡炮、鳥槍、刀矛器械,乘轎放炮、吓詐橫行&hellip&hellip” (《清文宗實錄》卷四0) 撚首張洛行勾結皖、豫諸撚,勢益熾&hellip&hellip六年二月,命(袁甲三)随同英桂,剿撚河南。

    甲三赴歸德,招集舊部,三戰三捷,進解亳州之圍&hellip&hellip破燕家小樓賊數萬,直搗雉河集,擒蘇天幅。

    洛行僅身免&hellip&hellip洛行尋複糾黨犯颍州,擊走之。

    又踞雉河集&hellip&hellip八年&hellip&hellip七月,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hellip&hellip未幾,蒙、亳諸撚入歸德,窺周家口。

    甲三令子保恒,偕總兵傅振邦馳援&hellip&hellip振邦追賊,及之太和李興集。

    保恒集團勇扼橋口,馬步合擊,大破之,殲斃數千,逐賊出河南境&hellip&hellip疏言:“&hellip&hellip撚匪踞地千餘裡,臣兵不過數千,不能制賊死命。

    請敕各督撫,合力大舉,為掃穴擒渠之計。

    ”九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命署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進攻臨淮關&hellip&hellip降撚内應,斬關而入,生擒賊首顧大隴等&hellip&hellip十年,進規鳳陽,屢戰皆捷。

    鄧正明以府城乞降張元隆,猶據縣城,誘出誅之,并誅悍賊三百餘人&hellip&hellip撚匪陷清江浦,窺淮安,令道員張學醇擊走之&hellip&hellip粵匪陳玉成&hellip&hellip會合撚匪,撲鳳陽,據九華諸山,連營數十裡&hellip&hellip甲三令參将黃國瑞,潛率銳卒四百,夜薄九華山,躍入壘城上,發炮應之。

    賊大亂,棄營走,圍乃解&hellip&hellip十一年,張洛行屯聚渦河北,令李世忠擊走之&hellip&hellip張洛行大舉渡淮,甲三移軍擊之,洛行敗走&hellip&hellip (《清史稿&bull列傳》二○五《袁甲三傳》) 張樂行,渦陽雉河人也&hellip&hellip好鬥,江湖亡命多依之&hellip&hellip(鹹豐)六年大祲,兩淮人相食。

    樂行引衆涉颍而南,破三河尖,辇金帛如山,饑黎嘯集,旬日數十萬。

    遂谮稱大漢盟主,通款粵賊。

    粵賊喜,以為僞沃王、河南武主将,其五旗首各錫僞号有差&hellip&hellip同治元年&hellip&hellip博多勒噶台親王僧&hellip&hellip自帥步騎數萬殷辚至&hellip&hellip賊遂大奔&hellip&hellip樂行獨與一子走宿州,投李家英寨&hellip&hellip家英使人之以行,縛至西陽鎮。

    王诘曰:“何故反?”曰:“行不好反,官反之耳。

    ” (張瑞墀《兩淮戡亂記》) 鹹豐&hellip&hellip九年(1859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山東撚匪猖肆。

    複僧格林沁君王爵,命偕瑞麟往剿&hellip&hellip十一月,至濟甯&hellip&hellip疏陳軍事,略曰:“撚首張洛行、龔瞎子、孫葵心等,各聚匪黨無數。

    此外大小頭目,人數不少。

    每年數次出巢打糧,辄向無兵處所,迨官兵往剿,業經飽掠而歸。

    所至搶擄赀财糧米,村舍燒為赤地,殺害老弱,裹脅少壯,不從逆,亦無家可歸。

    故出巢一次,即增添人數無算,此撚匪衆多之情形也。

    匪巢四面一二百裡外,村莊焚燒無存,井亦填塞,官兵裹糧帶水,何能與之持久。

    一經撤退,匪蹤緊蹑,往往因之失利。

    此各路官兵,僅能堵禦,不能進攻之情形也。

    每次出巢,馬步數十萬&hellip&hellip兵賊衆寡懸殊&hellip&hellip前此粵撚各樹旗幟,近年彼此相通&hellip&hellip官兵在北粵匪在南,撚匪居中,以為粵匪屏蔽。

    若厚集兵力,分投進剿,撚匪一經受創,粵匪蠢動,非竭力相助,即另圖北犯,以分我兵勢,此剿撚不易之情形也。

    臣原帶馬步六千,續調陝、甘、山東綠營,及青州旗兵,共一萬二千餘人。

    拟俟齊集,會合傅振邦、德楞泰二軍,相機直揭老巢&hellip&hellip尋撚匪由徐州北竄,迎擊于钜野羊山&hellip&hellip殺賊甚衆。

    ”&hellip&hellip十一年,撚匪五旗并出,僧格林沁卒諸将由金鄉迎剿,遇賊于菏澤李家莊,戰失利&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僧格林沁親駐汶上,令西淩阿回守濟甯。

    賊由沙溝渡運河,盤踞東平汶上。

    德楞額追擊于小汶河北岸,破之&hellip&hellip四月,令舒通額進剿,解滕縣圍。

    德楞額克沙溝,營臨城驿,賊&hellip&hellip奔竄&hellip&hellip八月,撚匪渡運河&hellip&hellip僧格林沁親率大軍&hellip&hellip敗之于孫家鎮&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黑旗撚黨跨河抗拒。

    分兵擊之,追及蘭山蘭溪鎮,殲焉&hellip&hellip疏陳軍事,略曰:“撚匪老巢,多在宿州、蒙城、亳州境内,其北來每由歸德之虞、永、夏,徐州之豐、沛、蕭、砀,直入山東之曹、單、魚台。

    或由宿、徐,北至韓莊、八閘。

    今領重兵進駐亳州,偏于西南一隅&hellip&hellip故屯兵亳州之議,在豫省為良策;若欲衛東省,兼顧北路藩籬,則未可行也。

    臣拟&hellip&hellip移營單縣,觀皖撚動靜,剿撫兼施&hellip&hellip”诏從之。

    同治元年(1862年)&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命統轄山東、河南軍務,并直隸、山西四省督撫、提鎮、統兵大員,均歸節制&hellip&hellip亳北白旗撚首李廷彥,以邢大莊為老巢&hellip&hellip九月,僧格林沁自攻盧廟,令國瑞、恒齡攻邢大莊及張大莊。

    廷彥見事急,詐稱投誠,誘出誅之,黨羽多乞降。

    惟孫老莊匪首孫彩蘭不肯出&hellip&hellip攻入寨,擒斬彩蘭,諸寨皆下。

    亳東黑旗撚首宋喜沅,因與蘇添柏相仇殺,諸悍黨攻破王大莊、劉大莊兩寨來降。

    諸小寨頭目,聞風歸順,亳北肅清&hellip&hellip二年正月,馬林橋、唐家寨、張家瓦房、孟家樓、童溝集諸賊巢,先後剿平,著名撚首魏喜元、蘇添才、超浩然、李大個子、田現、李城等,或降或遁。

    張洛行為巨憝首惡&hellip&hellip遂潛回雉河集老巢,尹家溝、白龍廟與雉河集為犄角。

    二月,令舒通額等進攻尹家溝&hellip&hellip擊潰,遂攻雉河集。

    洛行夜遁,追至淝河北岸&hellip&hellip擒斬撚首韓四萬等&hellip&hellip撚首李勤邦投誠,誘擒張洛行及其子張憙以獻,磔之。

    &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時撚匪張洛行之侄總愚擾河南&hellip&hellip三年&hellip&hellip六月,江甯克複&hellip&hellip七月,粵撚諸匪,麕聚麻城&hellip&hellip賊竄河南光山、羅山,僧格林沁親督馬隊追擊,戰于蕭家河。

    援賊大至&hellip&hellip自翼長舒通額以下,陣亡将領十二人&hellip&hellip九月,張總愚東竄,與上巴河、蕲州之賊勾合,踞風火山。

    僧格林沁會鄂軍進剿,連戰破之,賊趨安徽境&hellip&hellip十月,連破之于土漠河、樂兒嶺、陶家河&hellip&hellip撚首馬融和率黨七萬人投誠&hellip&hellip先後受降十數萬。

    著名匪首僅存數人&hellip&hellip惟張總愚、陳大憙西竄河南、湖北境,複猖獗。

    十一月,僧格林沁督軍追剿,敗之于光山境,進至棗陽。

    粵匪賴汝洸、邱元才,撚匪牛洛紅、任柱、李允等,竄踞襄陽黃龍垱、峪山。

    官軍進擊,小挫。

    而張總愚、陳大憙乘間與合,圖犯樊城。

    大軍追擊于鄧州唐坡,賊傾巢出&hellip&hellip官軍失利,傷亡甚多&hellip&hellip四年正月,賊南趨,由臨颍、郾城擾西平,裹脅愈衆,遂犯汝甯。

    二月,僧格林沁進抵汝甯&hellip&hellip賊又北竄,追至确山,陳國瑞等步隊亦到,令與全順、何建鳌、常星阿、成保數路合擊。

    郭寶昌設伏山口,僧格林沁登山督戰&hellip&hellip賊大敗&hellip&hellip直走睢州。

    官軍追至,又奔入山東境,渡運河,至甯陽,折向曲阜。

    官軍馳追匝月,日行百裡。

    往返三千餘裡,馬力久疲,自蘇克金、舒通額、恒齡等殁後,得力戰将漸稀&hellip&hellip至是,匪蹤剽忽,盤旋于兖、沂、曹、濟之間&hellip&hellip勾結伏莽,衆至數萬。

    僧格林沁督師猛進,再戰再捷,至曹州北高莊&hellip&hellip軍分三路合擊,皆挫敗,退紮荒莊,遂被圍&hellip&hellip夜半突圍&hellip&hellip從騎半沒。

    僧格林沁抽佩刀當賊,馬蹶,遇害,時四月二十四日也。

     (《清史稿&bull列傳》一九一《僧格林沁傳》) “東撚” 同治五年,任化邦、賴文光渡賈魯河,自皖而魯,轉河南,入湖北。

    時清以李鴻章代曾國藩。

    六年,鴻章使劉銘傳、鮑超合擊東撚。

    撚軍複入山東,突破運河牆,抵登、萊。

    鴻章欲蹙之海隅,乃修膠、萊防牆。

    撚軍乘其未就,複突破之以入蘇。

    劉銘傳蹑之,轉戰數省。

    至江蘇贛榆,任化邦被刺死,賴文光率餘衆走魯。

    屢敗,乃走揚州,為吳毓蘭所執,東撚遂亡。

     诏還曾國藩本任,以李鴻章代之。

    東撚窺湖北,鄂将郭松林,敗于臼口受傷。

    六年,劉銘傳、鮑超合擊東撚于京山北。

    銘傳輕進而敗,全軍覆。

    鮑超麾軍繼進,大敗之,斬萬餘人,盡奪回銘傳軍所失士馬、辎重,追殺五晝夜,所謂尹隆河之戰是也。

    超矜己功,鴻章稍袒銘傳,超乞病去。

    鄂将彭毓橘又于蕲州遇撚,戰死。

    時梁山土匪使迎任、賴,撚日夜馳數百裡,東還,陷戴廟堤牆,渡運而東,複創倒守運河之策。

    又議防膠萊河,令淮軍、東軍分段守之。

    撚又窺濰河隄牆未竣,竄出。

    鴻章仍議防運。

    撚犯日照,劉銘傳、潘鼎新連創之。

    又北犯章邱,東走高密,繞回贛榆,與劉銘傳大戰。

    陣斬任柱首,撚遂大奔,降者萬餘人。

    賴文光率殘黨突渡六塘河,至揚州,為防将吳毓蘭所獲,磔之,東撚平。

     (《國朝事略》卷六《皖豫寇靖》) 同治&hellip&hellip四年(1865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戰殁曹州。

    以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督其軍&hellip&hellip久無功&hellip&hellip以鴻章署欽差代之,敗東撚任柱、賴文洸于湖北。

    六年正月,授湖廣總督&hellip&hellip初,曾國藩議馮河築牆,遏賊奔竄。

    鴻章守其策,而注重運西,饬豫軍提督宋慶、張曜及周盛波、劉秉璋,分守山東東平以上自蕲口至濟甯,楊鼎勳分守趙村石佛至南陽湖,李昭慶分守攤上黃林莊至韓莊八牌,皖軍黃秉鈞分守宿遷運河上下遊,互為策應&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賊由濰縣趨竄登、萊。

    鴻章複議逼入海隅,聚餮之。

    乃創膠萊河防策,令(劉)銘傳、(潘)鼎新築長牆二百八十裡,會合豫軍、東軍分汛設守&hellip&hellip嚴扼運防。

    令銘傳,(郭)松林,鼎勳三軍往來蹑擊。

    十月,追至贛榆,降酋潘貴升,斃任柱于陣&hellip&hellip賴文洸&hellip&hellip遁入海濱。

    官軍圍擊之,斬獲三萬,賴文洸走死揚州,東撚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九八《李鴻章傳》) 僞魯王任柱,張樂行之部将也&hellip&hellip(同治)六年&hellip&hellip出沒于光、汝之境&hellip&hellip破長壘而北入山東&hellip&hellip就食海上&hellip&hellip肅毅喜曰:“賊入死地,可滅矣。

    ”&hellip&hellip圍将合&hellip&hellip賊率衆突圍走犯海州&hellip&hellip九月,折入安邱&hellip&hellip劉銘傳一軍先至&hellip&hellip昧爽,襲賊軍&hellip&hellip任柱僅以身免&hellip&hellip十一月,突圍出。

    劉公呼曰:“有斃任柱者金萬兩,爵三品。

    ”一小校躍前曰:“能之,然需佳馬。

    ”視之,則降人宋德盛也。

    公以所乘與之,宋馳往大呼曰:“魯王,劉軍且敗,宋某來歸。

    ”柱前馬,與之語,宋袖洋炮發,柱自馬上仆。

     (張瑞墀《兩淮戡亂記》) 辛酉十一年秋,安省失守&hellip&hellip英王&hellip&hellip遂率師渡廬,請命自守。

    複加封餘為遵王,命與扶王、啟王等遠征,廣招兵馬,早複皖省。

    嗟乎,此乃英王自取禍亡之由,累國之根也。

    又有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國和約之大義,敗國亡家,皆由此舉。

    至辛酉歲底,予偕扶王、啟王,勉強由廬渡淮&hellip&hellip過五關,越秦嶺,抵中原,出潼關。

    于壬戌十二年冬,由鄖陽而進兵漢中,一路滔滔,攻無不克&hellip&hellip于甲子十四年春,由漢中而還師東征,圖解京師重困,未果,以緻京都失守&hellip&hellip其時,江北兵士無可依歸者共有數萬&hellip&hellip其頭目任化邦、牛宏升、張總愚、李蘊泰等,誓同生死&hellip&hellip請予領帶以期報效&hellip&hellip恐獨立難持&hellip&hellip是以于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張總愚、幼沃王張禹爵、懷王邱遠才,前進甘陝,往連回衆,以為犄角之勢。

    天不佑我,至于今日,夫複何言。

     (《賴文光自述》) “西撚” 張宗禹,官書改為張總愚,亦稱小閻王。

    同治六年,率撚衆六萬由豫入秦,大敗清軍于灞橋,進圍西安。

    轉戰泾渭間,不利,北入綏德、安塞、延川。

    渡黃河,攻山西之吉州。

    清以左宗棠督湘軍備西撚。

    宗棠自率銳卒五千追之。

    七年,撚衆萬人由绛州入豫,以達順德、钜鹿等縣,清廷大震。

    五月,撚軍趨茌平,經德州、東光,徑抵天津。

    清以都興阿為欽差大臣,集數省軍十餘萬人禦之。

    時運河之防漸固,撚軍為所限,清合諸軍逼之于徒駭、黃、運諸河之間。

    宗禹不知所終,或雲投河死,西撚遂亡。

     西撚入陝西,命左宗棠讨之。

    六年冬,撚在宜川乘冰渡河,陷山西吉州,由绛州趣濟源出山。

    七年正月,北犯至保定,京師戒嚴。

    東撚甫滅,各軍北援,恭親王節制諸将。

    撚盤旋于直隸、東豫間,復議守運。

    時漳、衛盛漲,導之減河,自運達黃,通行戰艦。

    時疆臣李鴻章、左宗棠、丁寶桢、李鶴年、英翰,湘軍宿将則劉松山、郭松林,皖軍則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豫軍則張曜、宋慶,水軍則黃翼升、歐陽利見,将數十萬衆,圍撚于徒駭、黃、運之間,竄無路,掠無食,部黨解散。

    松林、銘傳馬隊要擊之,張總愚赴水死,俘老撚四千人,殲之,西撚平&hellip&hellip東撚之平,在六年十一月;西撚犯畿輔,在七年正月,相隔一月,未合勢。

    若東撚不先平,北方之禍未已也。

     (《國朝事略》卷六《皖豫寇靖》) 七年正月,西撚張總愚由山右渡河,北竄定州&hellip&hellip鴻章督軍入直,疏言:“剿辦流寇,以堅壁清野為上策。

    東撚流竄豫東、淮北,所至民築圩寨,深溝高壘以禦之,賊往往不得一飽。

    故其畏圩寨,甚于畏兵&hellip&hellip今欲絕賊糧,斷賊騎,惟有嚴谕紳民,堅築圩&hellip&hellip賊至無所掠食&hellip&hellip或可克期撲滅也。

    ”&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鴻章以撚騎久成流寇,非就地圈圍,終不足制賊之命。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及左宗棠皆以為言,而直隸地平曠,無可圈圍。

    欲就東海南河形勢,必先扼西北運河,尤以東北至津沽,西南至東昌張秋為鎖鑰。

    乃掘滄州迤南捷地壩,洩運水入減河,河東築長牆,斷賊竄津之路。

    東昌運防,則淮軍自城南守至張秋,東皖諸軍自城北守至臨清,并集民團協防。

    閏四月&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回翔陵縣、臨邑間,旁擾茌平、德平,犯臨清運防&hellip&hellip其時官軍大敗賊于德州揚丁莊,又追敗之商河。

    張總愚率悍黨&hellip&hellip出德州,犯運防&hellip&hellip不得出,轉趨博平、清平。

    适黃、運曁徒駭交漲&hellip&hellip水深不可越。

    河西北岸,長牆綿亘,賊竄地迫狹,勢益困。

    鴻章增調劉銘傳軍&hellip&hellip至博平、東昌,圈賊徒駭、黃、運之内,而令馬隊周回兜逐,賊無一生者。

    張總愚投水死,西撚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九八《李鴻章傳》) 僞梁王張總愚(本名宗禹),樂行之猶子也&hellip&hellip強忍敢戰,人号小閻王。

    雉河之敗,收餘衆數千,竄伏洛、鞏之西山套&hellip&hellip(同治)四年,王(僧)追賊入山東,四月,與賊遇于菏澤。

    王将中軍&hellip&hellip群賊皆萃于中軍&hellip&hellip久之,敗績&hellip&hellip總愚圍之數十重&hellip&hellip炮矢亂發,王遂卒于大樹下&hellip&hellip六年&hellip&hellip秋,張總愚竄陝西,結回賊&hellip&hellip以抗官兵。

    而回酋以回漢不兩立&hellip&hellip使迎戰官軍,而己夾擊,大破之。

    總愚怒&hellip&hellip攻回&hellip&hellip且令其衆曰:“掠回勿掠漢。

    ”陝民&hellip&hellip乃棄官軍而附總愚&hellip&hellip得蠟書&hellip&hellip遂走澤、潞,犯懷、衛、彰。

    六年正月,撲保定&hellip&hellip趨博野、深州,入東昌。

    四月,涉運河而北,遂入南皮,圍天津&hellip&hellip于是皖撫英翰以兵三萬&hellip&hellip軍臨清&hellip&hellip湖督李鴻章率兵六萬,豫撫李鶴年率兵二萬,東撫丁寶桢率兵三萬,皆先後渡河,而秦督左宗棠率兵萬五千出陝追賊亦至。

    李督少荃曰:“任、賴之滅&hellip&hellip實乘地利也。

    今賊複趨滄、瀛,蹈其覆轍,所謂天亡之時。

    當以守運為正,戰為奇&hellip&hellip滅賊必矣。

    ”&hellip&hellip畫地以守&hellip&hellip其天津要害,則兵部侍郎崇厚以禁軍輪船駐防&hellip&hellip初,賊之渡運也,期與任、賴出圍合股。

    既抵天津,偵二賊已就擒,失望,乃解圍走武定&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平地水深數尺&hellip&hellip總愚自度不能生&hellip&hellip下馬入河死矣&hellip&hellip (張瑞墀《兩淮戡亂記》) 張總愚入秫叢,向正東走十餘裡。

    水深不能行,回奔正北裡餘,與從騎散。

    賊王雙仔、王結巴等八人小憩覓食,鄉人數十人大呼圍之。

    總愚等走東北,至徒駭河王家橋畔,日色向晚,不得食。

    總愚泣言曰:“爾等各覓生路。

    我當赴水死,免為官兵所擒。

    ”雙仔、結巴等策馬商赴官軍納降,顧見總愚所乘馬在河畔,雙仔等返辔視之。

    總愚浮沉中流,呼之不應,良久随波去&hellip&hellip全股降散。

     (《山東軍興紀略》卷九) 乙 苗教 鹹豐中,貴州苗民以不堪官吏之虐,起兵與抗。

    同時并起者有号,多奉巫者之教,故亦曰教。

    此外有天主教,有杠有緣。

    石達開入黔,欲糾集其衆,不果。

    清竭湘、川、滇、黔四省兵力,曆十餘年之久,苗教始歸失敗。

    其事雖無關全局,而一隅之地,此仆彼起,亦有足紀者。

     貴州一省,地瘠民貧,群苗雜處,賦稅所入,不足供官俸兵糈,猶仰給于各省。

    軍興以來,各省停解協饷,匪徒乘亂四起響應。

    其名有苗匪,則張秀眉(踞台拱)、李高腳(踞凱渡)、陶新春(踞豬拱箐)為之首。

    曰教匪,則何得勝踞(尚大坪)為之首。

    曰号匪,黃号則劉義順為之首,白号則胡二黑為之首。

    曰回匪,則張定中(踞新城)為之首。

    又有杠匪、狆匪、濫練、叛兵,所在皆是。

    撫臣号令不能出省,非川省規其上遊,湘省規其下遊,何能平定&hellip&hellip鹹豐四年,興義安順土寇起。

    五年,苗匪楊隆禧作亂,群苗響應。

    銅仁舉人徐廷傑,聚衆陷城,殺知府葛景萊,并陷松桃。

    湖南戍兵擊之,散走。

    苗陷黎平,新疆六城均陷。

    湘将田興恕善戰,擢貴州提督,督二萬軍援黔,湘供饷械,攻苗屢捷。

    而石達開逼省城,上命興恕為欽差大臣,從間道赴之,連敗石逆,省城獲安。

    興恕并署巡撫。

    而湖南停其協饷,軍遂不振。

    未幾,因教案革職,遣戍新疆矣。

    同治四年,朝廷以粵寇平,命川、湘并力圖黔。

    川将劉嶽昭攻正安,克之。

    進攻仁懷廳,克尚大坪,戮何得勝。

    滇将岑毓英克豬拱箐,斬陶新春,貴東漸清。

    六年,劉崐撫湘南,治舊将周洪、印兆琛罪,令湘将李元度、席寶田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