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系 上
關燈
小
中
大
為東河總督。
時原武汛串溝受水,寬三百餘丈,行四十餘裡,至陽武汛溝尾複入大河。
又合沁河及武陟、荥澤諸灘水,畢注堤下。
兩汛素無工,故無稭料,堤南北皆水,不能取土築堤。
毓美試用抛磚法,于受沖處抛磚成壩。
六十餘壩甫成,風雨大至,支河首尾決而壩如故,屢試皆效&hellip&hellip行之數年,省帑百三十餘萬,而工益堅&hellip&hellip卒以溜深急則磚不可恃,停之。
十九年(1839年),毓美複以磚工得力省費為言,乃允于北岸之馬營、荥原兩堤,南岸之祥符下汛、陳溜汛,各購磚五千方備用。
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決祥符,大溜全掣,水圍省城。
河督文沖請照睢工漫口暫緩堵築。
遣大學士王鼎、通政使慧成勘議&hellip&hellip鼎等言:“河流随時變遷,自古迄無上策,然斷無決而不塞,塞而不速之理。
如文沖言,俟一二年再塞&hellip&hellip而此一二年之久,數十州縣億萬生靈流離,豈堪設想&hellip&hellip河臣所奏,斷不可行。
”疏入,解文沖任&hellip&hellip以朱襄繼之。
二十二年(1842年),祥符塞,用帑六百餘萬&hellip&hellip七月,決桃源十五堡,蕭家莊溜穿運,由六塘河下注。
未幾,十五堡挂淤,蕭家莊口刷寬百九十餘丈,掣動大溜,正河斷流。
河督麟慶意欲改道。
遣尚書敬徵、廖鴻荃履勘。
敬徵等言:“改河有礙運道。
惟有迅堵漫口,挽歸故道,俟明年軍船回空後,築壩合龍。
”從之&hellip&hellip二十三年。
(1843年)&hellip&hellip六月,決中牟,水趨朱仙鎮,曆通許、扶溝、太康入渦會淮。
複遣敬徵等赴勘,以鐘祥為東河總督&hellip&hellip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大風,壩工蟄動,旋東壩連失五占&hellip&hellip七月,上以頻年軍饷、河工一時并集,經費支绌,意欲緩至明秋興築。
鐘祥等力陳不可,十二月塞,用帑千一百九十餘萬。
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決吳城。
十月,命侍郎福濟履勘,會同堵合。
(《清史稿&bull河渠志》一) 丁 張格爾之變 道光中,新疆南路有張格爾之變,先後用兵至八年之久,耗費财力,中土為之疲敝。
其始,雖由邊吏不善安輯所緻,然由外人煽惑,以緻稱兵,與前之準格爾、後之白彥虎同。
亦以見乾隆用兵西域,雖一時暫定,而事變屢起也。
嘉慶二十五年,南路參贊大臣斌靜荒淫,失回衆心。
八月,張格爾始糾布魯特數百寇邊。
有頭目蘇蘭奇入報,為章京綏善叱逐,蘇蘭奇憤走出寨從賊。
領隊大臣色普征額率兵敗之。
張格爾僅餘二三十賊,舍騎步逃。
次日,官兵追及塞外,遺炊尚然。
竟回軍喀城,與斌靜宴中秋節。
所擒百餘賊,斌靜悉誅以滅口。
上以斌靜獲賊不訊明釁由,蒙隐具奏,疑之,特命伊犁将軍慶祥往勘,得回民所控斌靜縱家奴司員淩辱伯克,交通奸利諸罪,奏聞褫逮。
道光二年,以永芹代之,亦未能撫馭。
四年秋、五年夏,張格爾屢糾布魯特數百騷掠近邊,且詭降,要求叵測。
時内地回戶多為其耳目,官兵往捕辄遁。
九月,領隊大臣色彥圖以兵二百出塞四百裡,揜之不遇。
即縱殺遊牧之布魯特妻子百餘而還,無複行列,其酋汰列克恨甚,率所部二千追覆官兵于山谷,賊遂猖獗。
十月,诏以慶祥代永芹參贊,以大學士長齡代慶祥&hellip&hellip六年夏,張格爾率安集延布魯特五百餘,由開齊山路突至回城,拜其先和卓木之墓,回人所謂瑪雜也,距喀城八十餘裡。
慶祥令協辦大臣舒爾哈善、領隊大臣烏淩阿以兵千餘剿之,殺賊四百。
賊退入大瑪雜内&hellip&hellip官兵攻之,突圍出,各回響應,旬日萬計。
慶祥盡調各營卡兵還喀城為三營,令烏淩河、穆克登布分将之,迎戰渾河,先後殁于陣&hellip&hellip八月二十日,喀城遂陷,英吉爾沙、葉爾羌、和阗三城繼之。
(魏源《聖武記》卷四《道光重定回疆記》) 張格爾者,回酋大和卓木博羅尼都之孫也&hellip&hellip因衆怨,糾安集延布魯特寇邊。
道光&hellip&hellip六年六月,張格爾大舉入卡,陷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阗四城。
命陝甘總督楊遇春駐哈密,督兵進剿&hellip&hellip诏授長齡揚威将軍,遇春及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贊,率諸軍讨之。
十月,師抵阿克蘇&hellip&hellip張格爾以衆三千踞柯爾坪。
令提督楊芳襲破之&hellip&hellip七年二月&hellip&hellip進次大河拐&hellip&hellip遂&hellip&hellip殲賊萬餘,禽五千。
越三日,張格爾拒戰于沙市都爾&hellip&hellip賊數萬臨渠橫列。
乃令步卒越渠鏖鬥,騎兵繞左右橫截入陣,賊潰&hellip&hellip擒斬萬計。
又越二日&hellip&hellip俘斬二萬有奇。
追至洋達瑪河,距喀城僅十餘裡。
賊悉衆十餘萬,背城阻河而陣&hellip&hellip選死士夜擾其營&hellip&hellip遣索倫千騎,繞趨下遊牽賊勢,大兵驟渡上遊蹙之。
賊&hellip&hellip大奔。
乘勝抵喀什噶爾,克之&hellip&hellip張格爾已先遁&hellip&hellip分兵令遇春下英吉沙爾、葉爾羌,芳下和阗&hellip&hellip張格爾傳食諸部落,日窮蹙。
長齡等遣黑回誘之,率步騎五百欲乘歲除襲喀城,芳嚴兵以待。
賊覺而奔,追&hellip&hellip斬殆盡。
張格爾僅餘三十人,棄騎登山,副将胡超、都司段永福等禽之。
八年&hellip&hellip五月,檻送&hellip&hellip于京師&hellip&hellip磔于市。
(《清史稿&bull列傳》一五四《長齡傳》) 戊 生計之艱 道光之季,士與農生計最困。
而人多用洋貨,吸食鴉片,同時秘密結會者,風起雲湧。
閩粵濱海有洪門及天地會,湘桂曰堂,江浙曰齋,長江上遊中遊有哥老會,江南北有青幫、紅幫,淮水流域有撚及白蓮教,北方有天理教,山東有義和拳,是皆崩潰之兆。
故道光三十年間,人民起兵者衆矣,而其真因,則由于豪富封殖。
故有《彬儀館詩草》,蓋當道光季年也。
其時吏治昏庸,豪富封殖,币滞粟賤,士農尤困。
名儒才士不能謀十金之獲,賃舂日課谷二石,才傭十九錢。
(王闿運《湘绮樓未刻稿&bull彬儀館記》) 嘉慶以來,洋貨、鴉片,業已普遍流行。
至道光時愈甚。
夫居處之雕镂,服禦之文繡,器用之華美,古之所謂奢也,今則視為平庸無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
如房室舟輿無不用頗黎,衣服帷幙無不用多羅、畢支、羽毛之屬,皆洋産也。
而什物器具無不貴乎洋者,曰洋銅,曰洋磁,曰洋漆,曰洋藤,曰洋錦,曰洋布,曰洋青,曰洋紅,曰洋貂,曰洋獺,曰洋紙,曰洋畫,曰洋扇,遽數之不能終其物。
而南方諸省則通行洋錢,大都自日本、琉求、紅毛、英吉利諸國來者。
内地出其布帛菽粟民間至不可少之物,與之交易&hellip&hellip不思布帛菽粟之足貴,惟洋物之是求。
一家之中,自堂室以至器用,無非外洋者矣;一人之身,自冠服以至履舃,無非外洋者矣。
其始也達官貴人尚之,浸假而至于仆隸、輿台,浸假而至于倡優、婢嫔,而民間遂遍行焉。
外洋奇巧之物日多,民間布帛菽粟日少,以至積儲空虛,民窮财盡。
(陳鳣《簡莊綴文》卷一《風俗論》) 鴉片産于外夷,其害人不異酖毒,故販賣者死,買食者刑,例禁最嚴。
然近年轉禁轉盛,其始惟盛于閩粵,近則無處不有。
即以蘇州一城計之,吃鴉片者不下十數萬人。
鴉片之價,較銀四倍牽算,每人每日至少需銀一錢,則蘇城每日即費銀萬餘兩,每歲即費銀三四百萬兩。
(包世臣《安吳四種》卷二六《齊民四術&bull農二》) 凡有識者,皆預知天下必且有事。
今天下易肇亂之郡凡十數,廣東則惠、潮,福建則台灣,江右則南贛,江蘇則淮、徐,安徽則鳳、颍,河南則南、汝、光,陝西則南山。
(包世臣《安吳四種》卷三二《齊民四術&bull刑二》) 道光間人民起兵簡表 七 人民之反抗 1.乾隆時 甲 王倫 王倫屬清水教,為白蓮教别支。
起兵以誅貪官污吏為名,屢敗巡撫徐績、總兵惟一之兵,勢張甚。
清廷倉皇發京軍,遣大學士舒赫德以欽差大臣往讨,蓋恐南糧運道有阻故也。
不一月,事平。
追捕餘黨,地方受害,屢年未已。
國家歲漕&hellip&hellip由運河供億京師,而臨清州绾毂南北水陸咽喉。
有新舊二城&hellip&hellip舊城&hellip&hellip市廛鱗次數萬家。
乾隆三十九年,兖州府壽張奸民王倫以清水邪教,運氣治病,教拳勇。
往來山東,号召無賴亡命,徒黨日衆。
羨臨清之富庶,又大兵方征金川,意畿輔兵備或虛,倡言有四十日大劫,從之得免。
壽張知縣沈齊義捕之,賊遂于八月二十有八日夜,襲城戕吏&hellip&hellip承平久,官民皆不習兵,賊連陷堂邑,陷陽谷。
皆劫掠棄城遁,分趨臨清、東昌,阻運道,衆數千&hellip&hellip大學士舒赫德&hellip&hellip命&hellip&hellip馳赴山東督師&hellip&hellip總兵惟一以兵三百擊賊堂邑,複以兵八百擊賊柳林,皆不利。
賊圍巡撫徐績軍于臨清之梁家淺,惟一援之,賊解圍,趨運河&hellip&hellip據臨清舊城&hellip&hellip各郡援兵漸集&hellip&hellip禁旅由德州攻其東,東昌兵攻其南,直隸兵由景州故城攻其北,又以兵扼館陶防西竄&hellip&hellip(九月)二十有三日,舒赫德軍抵臨清&hellip&hellip賊敗竄城内,短兵巷戰&hellip&hellip侍衛音齊圖&hellip&hellip殲北竄賊千餘于塔灣。
亦還兵搜王倫于城中大宅,毀牆入,手擒之,為十餘賊所奪。
賊登樓縱火死。
複殲巷戰女賊烏氏等數十,生擒其弟王樸,其黨樊偉、孟燦、王經隆等,檻送京師。
誅其黨千餘。
(魏源《聖武記》卷八《乾隆臨清剿賊記》)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九月&hellip&hellip戊午&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壽張、堂邑奸民&hellip&hellip不可不迅速剿捕,但恐綠營兵庸懦&hellip&hellip而徐績于軍旅素所未娴&hellip&hellip今思舒赫德久谙軍務,著即由天津一路前往山東&hellip&hellip于調兵諸事,當有印信為憑。
起程時,可帶欽差大臣關防前往&hellip&hellip”又谕:“據徐績、姚立德奏&hellip&hellip稱逆匪首犯王倫系壽張人,本屬白蓮邪教&hellip&hellip擅敢劫掠壽張、堂邑、陽谷三縣,殺害官員,劫掠倉庫。
” (《清高宗實錄》卷九六六) 乾隆&hellip&hellip三十九年&hellip&hellip十月,(徐績)解山東巡撫任,命緝捕餘黨自效。
績擒王倫弟王柱、王林等正犯二十餘名,上&hellip&hellip授為河南巡撫。
(《清史&bull列傳》卷二七《徐績傳》) 乙 蘇四十三及田五 蘇四十三以伊斯蘭新舊教之争,為不肖官吏激變。
乾隆帝張大其事,命寵臣和珅将兵往,為封拜地。
和珅輕進失利,乃以其事仍付阿桂了之,不免多所殺戮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辛醜,陝甘總督勒爾謹奏:“據蘭州府循化同知洪彬禀報,廳屬撒拉爾回人蘇四十三等,因争立新教,将舊教回人殺傷數名。
臣随委蘭州府知府楊士玑、河州協副将新柱前往查辦。
三月二十日,據楊士玑禀報,新柱與該府帶領兵役,前往循化。
十八日&hellip&hellip至白莊子,被新教回匪千餘人,将莊圍住等語,臣即選派本标兵二百名,帶同臬司福崧,星夜往該處查拿。
又奏,途次據署河州知州周植禀報,新教逆回于十八日晚,将知府楊士玑、副将新柱殺害等語,臣飛調固原、涼州、甘州、西甯、肅州五提鎮兵共二千名,星速前往。
仍于見帶本标二百外,添調三百名,兼程馳赴,相機剿捕。
并劄令提督仁和前往會辦。
”&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回人争教細事,何至因此殺害大員&hellip&hellip傳谕勒爾謹:&hellip&hellip所帶兵數前後幾三千,又劄會提督仁和前往會辦,仁和系曾經出兵打仗之人,軍務頗為熟悉。
勒爾謹當與之和衷速辦。
” (《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二七) (乾隆)四十六年&hellip&hellip甘肅撒拉爾新教蘇四十三與老教仇殺,戕官吏。
總督勒爾謹捕教首馬明心下獄。
同教回民二千餘,夜濟洮河,犯蘭州,噪索明心。
布政使王廷贊誅明心,賊愈熾。
上命阿桂視師,時阿桂猶在工,命和珅往督戰失利。
賊據龍尾、華林諸山,道險隘。
阿桂至設圍,絕其水道,攻之。
賊大潰,殲蘇四十三。
餘黨奔華林寺,焚之,無一降者。
(《清史稿&bull列傳》一○五《阿桂傳》) 蘇四十三之後三年,又有田五之事,皆新教也。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十五日,忽有逆回田五倡亂。
初在平涼府鹽茶廳之小山中,結衆起事,不過三百餘人&hellip&hellip遂入靖遠,縱火燒木廠&hellip&hellip蘭州省城亦震動矣&hellip&hellip通渭既陷&hellip&hellip于是西安将軍傅公玉帶兵一千名,巴裡坤副都統永公安自山西進京,前來協剿&hellip&hellip陝西巡撫畢公沅調西安、同州各營兵,暨西安滿标、撫标兩營兵五千名,又調四川屯練降番兵二千名,甯夏兵一千二百名,又川北兵二千名,山西兵二千名,至西安候撥。
又河州韓土司兵一千名,又瓦寺土司桑朗雍中等自願效力,挑選精兵四百名。
而興安鎮總兵官三公德,亦帶兵一千名,由秦州一路堵截。
延綏鎮總兵官策公蔔坦又帶兵一千名,由靜甯州一路堵截。
不數日,而欽差大臣福公康安偕領侍衛内大臣海公蘭察,暨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相繼而至。
大學士阿公桂又挑選火器、健銳兩營京兵一千名,次第會集。
賊見官兵勢甚,遂退聚隴西之狼山,出攻隴西、伏羌二縣,複攻靜甯州、隆德縣城,俱堅守不動。
賊乃至底店子。
底店子者,在靜甯州界,回民聚俗而居不下千餘家。
沿途脅從者,又數千人&hellip&hellip賊投崖堕穽無算,生擒萬餘,賊無一脫者。
(錢泳《履園叢話》卷五)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丙午(廿二),甘肅新教回人田五等聚衆滋事。
命李侍堯、剛塔剿之。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五) 五月丁巳(初三),谕:“前據李侍堯、剛塔奏,小山逆回田五阿渾倡設新教,糾衆滋事,攻破西安土堡,往靖遠一帶村莊搶掠&hellip&hellip本日李侍堯奏,官兵于二十三、四等日,兩次打仗,殺賊甚多&hellip&hellip賊匪首犯田五腹中槍傷,在馬營水抹脖身死&hellip&hellip割取首級枭示。
餘剩有八九十人,竄往餘家溝一帶。
見已添派官兵,上緊追拿。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辛酉(初七),谕軍機大臣等:“前據李侍堯奏,賊首田五已殲,餘黨竄散&hellip&hellip本日又據奏,到馬家堡、黑莊兩處,賊匪屯聚約有一千餘人。
見調取官兵接續,以為必勝之計。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己巳(十五)谕:“李侍堯等于剿捕回匪一案,未能妥協。
著派尚書福康安帶欽差大臣關防,同領侍衛内大臣海蘭察,帶領巴圖魯侍衛等,分起馳驿前往,剿捕督辦。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壬申(十八)&hellip&hellip著傳谕阿桂:“于火器、健銳兩營内,挑選精兵一千名,預備聽候谕旨,再行帶領起程。
所有分隊帶領之侍衛章京等,并著酌量選派京兵&hellip&hellip經阿桂帶領前往,尤足以壯軍勢&hellip&hellip阿桂所帶京兵一到,自可會同調度,剋期竣事也。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甲戌(二十日),以阿桂為将軍,福康安、海蘭察、伍岱為參贊大臣,領京兵進剿逆回。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七月甲子(十一日)谕:“據阿桂、福康安奏,初四日,石峰堡内,投出老弱賊匪一千五百餘名&hellip&hellip初五日子刻,賊首張阿渾,果同楊填四等,帶領賊衆,向外直撲&hellip&hellip官兵槍箭如雨&hellip&hellip殲賊千餘。
張阿渾等竄回堡内&hellip&hellip福康安同海蘭察帶領各官兵一湧而上,進堡搜捕,将首逆張阿渾即張文慶,大通阿渾即馬四娃,并賊目楊填四、黃阿渾即黃明、馬建成、馬良茂、馬金玉、楊存義、馬幾、馬建業、馬保,全數擒獲。
兩日打仗,殲擒賊回共二千餘名,拿獲首從逆犯,及各賊眷屬孩稚共三千餘口。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一○) 乾隆四十九年,甘肅回田五等立新教,糾衆為亂。
授參贊大臣,從将軍阿桂讨賊。
旋授陝甘總督。
師至隆德,田五之徒馬文熹出降。
攻雙岘賊卡,賊拒戰。
阿桂令海蘭察設伏,福康安往來督戰,殲賊數千。
遂破石峰堡,擒其渠。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一七《福康安傳》) 丙 苗 湘、黔間苗民受虐于官吏,積釁久矣。
乾隆六十年,有石柳鄧、吳八月之變。
遂大舉,竭雲、貴、湖、廣四省之力以讨之。
福康安、和琳任軍,畢沅任饷,征調頻繁,内地騷動,饷複甚竭蹶。
福康安之師阻于險,阻于瘴疠,經年之間屢緻失利。
混元教乘虛起兵,中原雲擾,乃倡民地歸民、苗地歸苗之說,匆匆班師。
福康安、和琳均染疠,卒于軍中。
乙卯(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銅仁府苗石柳鄧,妖煽其黨,官捕之,遂叛,掠松桃廳正大營。
湖南永綏黃瓜寨石三保應之,永綏副将尹薩納、同知彭鳳堯以兵六百往捕&hellip&hellip責苗縛獻。
而鎮筸鎮總兵明安圖,亦以兵八百攜繩索以往,會營鴨酉。
夜,苗忽數千焚鴨酉,鎮筸苗吳半生、吳隴登、吳八月,及乾州三岔坪苗同蠢動,火光照百十裡&hellip&hellip遂圍永綏。
而乾州鎮筸苗亦同日各圍其城&hellip&hellip貴州總兵珠隆阿亦被圍正大營,苗疆大震。
二月,诏雲貴總督&hellip&hellip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及湖廣督撫合兵剿之。
複命侍衛額勒登保、德楞泰往贊軍務。
福康安既解嗅腦、松桃、大營諸圍,招撫各寨。
三月,貴州苗略定。
和琳亦定秀山縣苗,以總兵袁國璜守棚門,而自會福康安于松桃。
乃遣總兵花連布将精兵三千援永綏。
三月十一日&hellip&hellip圍解。
湖南提督劉君輔以兵二千,自保靖與總兵張廷彥合攻永綏西北&hellip&hellip四月十三日,福康安大軍亦至永綏,進剿黃瓜寨。
而苗旋阻鴨保,饷道不通&hellip&hellip賊踞乾州久,遂出滬溪巴鬥山,大焚浦市。
分寇滬溪、麻陽東北,複逼鎮筸&hellip&hellip劉君輔在永綏,提孤軍欲複通鴨保,中途突圍數重,幾不免。
及隆團,始遇袁國璜、張廷彥援兵。
乃保隆團,而鴨保饷道卒不通&hellip&hellip福康安、和琳由貴州來,遽從銅仁&hellip&hellip往乾州,道既險遠,劉君輔所請五路進兵策亦不用。
苗遂專伺大營所向,據險死拒。
而各營兵非奉令又不得自為戰,故賊益張。
及劉君輔隔隆團,苗遂複圍永綏&hellip&hellip副将富志那遣告急大營&hellip&hellip始遣四川提督穆克登阿往援&hellip&hellip劉君輔複自隆團轉戰入。
八月,圍始複解&hellip&hellip大軍自四月克黃瓜寨&hellip&hellip七月,渡大烏草河,抵古丈坪。
八月,奏克烏龍岩、楊柳坪。
而吳八月據平隴,遂稱吳王&hellip&hellip平隴黨轉盛,石三保、石柳鄧皆附之&hellip&hellip十月,奏克毛豆塘、摩手寨、龍角硐,進牛練塘,圍鴨保&hellip&hellip十一月,奏克水營、天星寨。
十二月,奏克禽頭坡。
嘉慶元年正月,奏克連營山。
二月,奏克壁多山、高吉陀。
三月,奏克兩叉溪、平逆坳。
四月,奏克長吉山結石岡&hellip&hellip六月,和琳複乾州,使額勒登保等進攻平隴,而自與畢沅、福甯及巡撫姜晟等,遂奏善後章程六事,大都民地歸民,苗地歸苗,盡罷舊設營汛,分授降苗官弁羁縻之&hellip&hellip九月,大兵奪平隴隘口&hellip&hellip十二月,大軍斬石柳鄧父子及吳廷義(吳八月子)等&hellip&hellip明年三月,遂班師。
(魏源《聖武記》卷七《乾隆湖貴征苗記》) 征苗之師既撤,苗事紛纭愈甚,乃以傅鼐總理苗疆,十餘年間,幸獲無事。
其實事變皆由不公不平有激而成,不激則本無事也。
嘉慶元年&hellip&hellip大軍&hellip&hellip移軍剿教匪。
而苗疆以鳳凰廳同知傅鼐善其後,修碉募勇,悉力禦之。
傅鼐上書總督百齡曰:“迩者楚苗之役,福、和(福康安、和琳)二大帥,始則恃搏象之力搏兔,不暇統籌合局以籌商。
繼則孤軍深入,頓兵烏草河、牛練塘、九龍溝,皆累月不得進者,以苗寨前堅後險,實有羝羊觸藩之勢。
已廣行招納,以期苗釋怨罷兵&hellip&hellip大功未就,赍志而殁。
又值川楚事急,大軍北去,苗志益盈,鸱張魚爛,不可收拾。
鼐思民弱則苗強,民強則苗弱,我墉斯固,而後入穴扼吭,殲其魁而奪其恃,稂莠漸除,良善乃康。
”四年,傅鼐擒鎮筸苗吳陳受。
六年,剿石岘苗十四寨。
十年,擒永綏生苗石宗四,燒殺二千餘,破寨十六,搗巢繳械,一律蕩平&hellip&hellip先後大小數百戰,殲苗以萬計。
傅有文武材,總理苗疆十餘年,創修邊牆數百裡,分屯戍守,訓練鄉兵,團其丁壯,而碉其要害。
十餘碉則堡之,碉以守以戰,堡以聚家室,于是民氣固,苗雲擾波潰。
鼐與苗從事,來痛擊,去修邊,前戈矛,後邪許,得險即守,寸步而前。
而後薪燼而焰息,堤塞而水止。
(錫珍《皇朝紀事&bull勘定苗疆》) 嘉慶初,湖北、四川教匪方棘。
諸将移征苗之師而北,草草奏勘定,月給降苗鹽糧銀羁縻之,而苗氛愈惡,藉口&hellip&hellip和琳苗地歸苗之約,遂蔓延三廳地。
巡撫姜晟至,倡以苗為民之議,議盡應其求。
時鳳凰廳治鎮筸,當苗沖,同知傅鼐有文武才,知苗愈撫且愈驕&hellip&hellip乃日招流亡,附郭栖之,團其丁壯,而碉其要害,十餘碉則堡之&hellip&hellip而(嘉慶)三年,苗大出,焚掠下五洞,大吏将中鼐開邊釁罪。
又兵備道田灏者,阿大吏意,各出納以旁掣之,事且敗。
會四年,鎮筸黑苗吳陳受衆數千犯邊,于是有苗疆何嘗底定之诏,責巡撫姜晟嚴獲首賊。
鼐為擒之,始奏加知府銜&hellip&hellip是年,碉堡成。
明年,邊牆百餘裡亦竣。
苗并不能乘晦霧潛出沒,每哨台舉铳角,則知有警,婦女牲畜立歸堡,環數十裡戒嚴,于是守固矣&hellip&hellip大小百戰,殲苗萬計,追出良民五千口,良苗千餘口,而所用不過鄉兵數千。
(魏源《聖武記》卷七《嘉慶湖貴征苗記》) 傅鼐&hellip&hellip順天宛平人&hellip&hellip嘉慶元年(1796年),授鳳凰廳同知&hellip&hellip擢辰沅永靖道&hellip&hellip十三年,屯務竣,入觐。
诏曰:“傅鼐任苗疆十餘年,鋤莠安良&hellip&hellip建碉堡千有餘所,屯田十二萬餘畝,收恤難民十餘萬戶,練兵八千,收繳苗寨兵器四萬餘件&hellip&hellip設書院六,義學百&hellip&hellip洵為傑出人才,堪為岩疆保障。
” (《清史稿&bull列傳》一四八《傅鼐傳》) 丁 林爽文 自康熙設台灣郡縣後,人民起兵抗清兵者,先後不可勝紀,以朱一貴、林爽文為最著。
爽文本天地會,由官吏虐之始變,總兵柴大紀死守諸羅,以待福康安之援。
事平,福康安以大紀驕亢,必欲殺之,竟摭其軍營積弊,斬于京師。
于此知福康安之橫,與和珅比而為惡,實由乾隆帝故縱之。
林爽文者,居彰化之大理杙,地險族強,豪猾揮霍,聚群不逞之徒,結天地會。
數十年,将吏務為覆蔽,不之問,黨日橫熾。
總兵柴大紀調兵三百,使知府孫景燧、彰化知縣俞峻,及副将赫生額、遊擊耿世文往捕&hellip&hellip勒村民禽獻,先焚無辜數小村怵之。
爽文遂因民之怨,集衆夜攻營。
軍覆,将吏死焉,彰化遂陷,時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hellip&hellip十二月六日,又陷諸羅&hellip&hellip賊分路來犯,柴大紀禦諸鹽埕橋,殺賊千計。
橋距府城五十裡,扼水陸交通,大紀自守之,賊始不敢窺府城&hellip&hellip明年正月初旬&hellip&hellip大紀速戰破賊,遂複諸羅&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上命總督常青為将軍,往督師&hellip&hellip福州将軍恒瑞為參贊&hellip&hellip常青、恒瑞軍五月出南路&hellip&hellip遇賊萬餘,甫交綏即退&hellip&hellip賊以其暇,得蠶食各村,脅其不從者,辄焚劫&hellip&hellip旬日十餘萬&hellip&hellip林爽文驅以攻諸羅。
諸羅據南北之中,賴柴大紀力守之,為府城屏蔽。
林爽文必欲陷之,晝夜圍攻&hellip&hellip先後百餘戰,殺賊過當&hellip&hellip諸羅圍日密&hellip&hellip诏解常青、恒瑞之任,以福康安、海蘭察代之&hellip&hellip诏曰:“大紀當糧盡勢急之時,惟以國事民生為重&hellip&hellip其改諸羅縣為嘉義縣;大紀封義勇伯,世襲罔替。
”&hellip&hellip福康安&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抵港口&hellip&hellip十一月初八日,大兵六千,義勇千餘,遇賊侖頂仔。
海蘭察率巴圖魯侍衛數十沖賊陣&hellip&hellip賊披靡&hellip&hellip即日,海蘭察抵嘉義城。
次日,福康安亦至,複乘勝追賊,克之于鬥六門。
遂搗大理杙,賊猶萬餘,迎拒&hellip&hellip我步騎,鏖戰竟夜。
黎明,遂克其巢。
林爽文已攜家走集集埔&hellip&hellip先匿其孥于生番社,而自與死黨數十竄箐谷,皆就禽。
(魏源《聖武記》卷八《乾隆三定台灣記》) 福康安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
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偬不具櫜鞬禮。
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深染綠營習氣,不可倚任。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一六《柴大紀傳》) 林爽文者,漳州之平和人也&hellip&hellip廁名彰化縣役&hellip&hellip益陰結少年無賴,凡系于公者,爽文皆脫囊資之&hellip&hellip乾隆五十年十二月除日,莊中群無賴于莊西廠地醵酒為樂。
酒酣,共謀曰:“我莊中當推一人為主,以一号令。
插劍于地,攫土為香,共拜之。
劍仆者,即天所與也。
”時共五十餘人,以齒序拜。
至林爽文,而劍适仆,由是莊中群無賴益推戴之矣。
林爽文既邀結人心,時出劫掠,以其财招納亡命。
又創為邪說,所為天地會者,煽惑民心。
彰化縣屢遣官役捕之,皆自中途返,莫敢有涉其境者。
(《平台記》) 彰化縣既陷,官吏皆被執。
賊目分居官署,出榜安民,曰:“順天元年大盟主林,為出榜安民事。
本盟主為衆兄弟所推,今統雄兵猛士,誅殺貪官,以安百姓。
貪官已死,其百姓各自安業,惟藏留官府者死不赦。
” (《平台記》) 台灣初次調撥及續調官兵,已有數萬。
嗣又于廣東、浙江添調綠營及駐防兵萬餘人,并于福建本省派撥兵六千。
既又添調四川降番,并于湖北、湖南、貴州等省挑備兵數萬,陸續遄程前往,合計征調各兵不下十餘萬。
所有應用軍糧,已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廣、四川省撥運米百餘萬石。
軍饷火藥等,亦已廣為儲備。
(《平台記》) 三月乙醜,奉旨逮問陸路提督兼台灣鎮總兵柴大紀于京師&hellip&hellip大紀縱兵市易,廢弛營伍,又挑補兵弁,皆以利進。
及林爽文将作亂,畏賊回郡城各情,皆有征,獄具上聞。
于是籍沒其家,逮大紀于京師,伏法。
(《平台記》) 康熙以後台民起兵簡表 2.嘉慶時 甲 川楚教軍 康熙時,抗清者志在複明,多擁明裔為号召。
托名朱三太子者,先後凡數起。
台灣起兵,推朱一貴為首,以其為明裔也。
雍正時,周結連海上,猶以尋王得王為名。
圖谶之書,若《推背圖》,所謂“牛八”,即寓“朱”字。
劉之協倡混元教以集衆,所推奉者王雙喜,或稱王發生,又名朱八,謂是王之明五世孫,為清所執,遣戍伊犁。
嘉慶十五、六年,猶有安徽、河南人出口往省之者,乃為清所殺。
教軍初起于孝感吳家砦,教魁齊麟為清所戮。
其妻齊王氏,又稱齊二寡婦,起兵至襄陽,名為替夫報仇。
因王雙喜遠在配所,尊号猶有所待,乃與張漢潮、姚之富皆稱大将軍,以五色為旗号。
蜀中王三槐諸人以官逼民反,亦稱五色旗号。
縱橫于鄂、豫、川、陝之境,所向無敵。
而号令未能統一,亦其失敗原因之一。
所謂堅壁清野之策,謂可以斷其接濟,其實教軍往來皆自山中,其中有無籍之人,以墾地設廠為生,集合數十萬人不難,惟赍糧非易。
教軍除辦團練、圖保舉、頂戴者必殺無赦外,其他決不騷擾,故堅壁清野或可斷其糧,而不能斷其補充兵力。
唯十餘年間,民皆苦于堅壁清野,以吏胥為虐,甚于兵革也。
清竭全國之力以禦教軍,隻辦尾追而已。
楊遇春始募鄉兵,稍較便給,亦不能制敵。
教軍之敗,由于急遽行軍,救援不及,領兵者損折過多,然始終堅定,無一叛變者。
自教軍以後,結會開堂以抗清者日衆。
道光中,南方舉兵,歲歲不絕,以至太平軍之起。
?。
白蓮教者,奸民假治病持齋為名,僞造經咒,惑衆斂财,而安徽劉松為之首。
乾隆四十年,劉松以河南鹿邑邪教事發被捕,遣戍甘肅。
複分遣其黨劉之協、宋之清授教傳徒,遍川、陝、湖北。
日久,黨益衆,遂謀不靖,倡言劫運将至,以同教鹿邑王氏子曰發生者,詭明裔朱姓,以煽動流俗。
乾隆五十八年,事覺,後捕獲,各伏辜。
王發生以童幼免死,戍新疆。
惟劉之協遠揚。
是年,複迹于河南之扶溝,不獲,于是有旨大索。
州縣奉行不善,逐戶搜緝,胥役乘虐。
而武昌府同知常丹葵奉檄荊州、宜昌,株連羅織數千人,富破家,貧陷死無算。
時川、湖、粵、貴民,方以苗事困軍興,無賴之徒亦以嚴禁私鹽私鑄失業,至是益雠官思亂。
奸民乘機煽惑,于是發難于荊、襄、達州,骎淫于陝西,而亂作也。
(魏源《聖武記》卷九《嘉慶川湖陝靖寇記一》) 奸民劉松,以河南鹿邑縣混元教案戍甘肅隆德縣。
其黨宋之清、劉之協,複假名白蓮教。
乾隆五十八年,謀亂,事發就執。
純廟命治其首惡,餘悉量減。
劉之協之黨,複于楚、豫、秦、蜀間,往來誘惑。
六十年,勢漸猖獗。
嘉慶元年,諸郡縣群賊響應,遂成燎原,将帥紛纭,偻指不足以盡。
民間既厄于賊,複擾于兵,奔竄于離,千村荊棘&hellip&hellip九年八月,賊始盡平,計其始終,十曆寒暑。
當時賊中,有黃号、青号、白号、線号,又有掌櫃、元帥、先鋒、總兵諸名目,焚掠之慘,蔓于數省。
(吳振棫《養吉齋餘錄》卷五) 白蓮教,自元、明有之,如楊惠、徐鴻儒。
及四川之白台仙、蔡伯貫,皆習此作亂,旋并殄夷。
我朝&hellip&hellip自白蓮教賊總教首劉之協&hellip&hellip謀逆湖北襄陽,始嚴行稽禁。
未幾,當陽、枝江相繼作亂。
由是勾連裹脅,日聚日滋。
而無賴不法之徒,如四川之啯噜子、南山之老戶、襄鄖之棚民、沿江私鹽之枭、各省私鑄之犯,乘間闌入,鼓煽劫掠,紛紛而起,流轉靡定,自楚而豫而陝甘而蜀&hellip&hellip出沒夔、巫、鄖、竹、商、雒之間&hellip&hellip五省數十州縣,無不遭其蹂躏。
(《戡靖教匪述編》卷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hellip&hellip壬午,谕:“前福康安奏,拿獲傳習邪教之大甯縣民人謝添繡等&hellip&hellip茲據畢沅等奏&hellip&hellip馳赴襄陽地方拿獲樊學鳴&hellip&hellip并将首犯宋之清拿獲,及究出同教各犯劉喜等十八名,搜獲經卷等語&hellip&hellip又另片奏&hellip&hellip又饬屬,将傳教之王占魁、韓隴二犯拿獲,解川審辦等語。
”&hellip&hellip甲申,谕:“&hellip&hellip又據該督(畢沅)奏&hellip&hellip先後共獲首夥五十二名。
”&hellip&hellip冬十月&hellip&hellip壬戌,谕:“&hellip&hellip福甯奏審明王應琥、宋之清二犯,系邪教一案。
倡首惑衆之人,其所稱牛八,及彌勒轉世。
提訊各犯已一百二十餘名&hellip&hellip均無指實等語&hellip&hellip牛八掌教,彌勒轉世之語。
見經福甯搜出邪經,系起自前明正德四年。
且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河南、貴州所辦邪教,已有牛祖、牛八名目。
自系奸徒捏造&hellip&hellip煽惑流傳&hellip&hellip但見據勒保奏,訪獲劉松一犯,于伊卧房内搜出銀二千兩。
據供,有舊徒安徽太和縣原香集人劉之協,及劉之協徒弟宋之清,自五十四年起,至五十八年,曾到過隆德六次。
起出之銀,就是劉之協令宋之清向衆人斂取打丹銀兩,陸續送給劉松等語。
劉松一犯,昨據穆和蔺奏,訊據宋顯功等供,俱稱為老教主,是該犯必系此案倡教之人&hellip&hellip劉之協又系安徽太和縣人,恐安徽一省習其教者,又複不少。
此事著交與蘇淩阿、陳用敷,督饬所屬,務将劉之協密速查拿,嚴加審鞫,該犯如何為劉松傳教斂錢。
并将訊出入教之人,一并嚴拿&hellip&hellip分别定拟具奏。
”&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甲辰,谕:“前因邪教案内,要犯劉之協,另案關提至河南扶溝縣,乘間脫逃&hellip&hellip” (《清高宗實錄》卷一四五九)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hellip&hellip壬申,湖北枝江、宜都二縣白蓮教匪聶傑人、劉盛鳴等,糾衆滋事。
命惠齡剿之。
(《清仁宗實錄》卷一) 勒保&hellip&hellip費莫氏,滿洲鑲紅旗人&hellip&hellip初,安徽奸民劉松,以習混元教戍甘肅。
複倡白蓮教,與其黨湖北樊學明、齊林,陝西韓龍,四川謝添繡等,謀為不軌。
(乾隆)五十九年,勒保捕劉松,誅之。
而松黨劉之協、宋之清,傳教于河南、安徽,以鹿邑王氏子曰發生者,詭明裔朱姓,煽動愚民。
事覺被捕,诏誅首惡&hellip&hellip發生以童幼免死,戍新疆。
之協遠揚不獲,各省大索&hellip&hellip頗為民擾&hellip&hellip又因禁私鹽私鑄&hellip&hellip益仇官,亂機四伏矣&hellip&hellip嘉慶二年(1797年)&hellip&hellip九月,調湖廣總督。
時川楚賊氛愈熾,立青、黃、藍、白、線等号,又設掌櫃、元帥、先鋒、總兵等僞稱。
先命永保總統諸軍,易以惠齡,又易以宜綿,皆不辦。
至是,宜綿薦勒保以自代,允之。
三年正月,至四川。
梁山賊曾柳起石壩山,而白号王三槐、青号徐天德、藍号林亮工諸賊聚開縣。
勒保先破石壩山,斬曾柳&hellip&hellip調授四川總督。
三槐走達州&hellip&hellip勒保&hellip&hellip親追三槐,九戰皆捷。
賊走巴州,掠阆中、蒼溪而西。
追之急,複東入儀隴。
勒保以賊蹤靡定,所至裹脅,乃劃堅壁清野策,令民依山險劄寨屯糧,團練鄉勇自衛&hellip&hellip七月,誘三槐降,禽之,械送京師&hellip&hellip四年正月&hellip&hellip仁宗以前此諸軍,軍權不一,特授勒保經略大臣,節制川、楚、陝、甘、豫五省軍務,明亮、額勒登保為參贊。
勒保以賊勢重在四川,請暫駐梁山、大竹等處督師。
尋破天德&hellip&hellip二月,移駐達州,疏言:“劄寨團練,行之四川有效。
請通行于湖北、陝西、河南。
”又言:“安民即以散賊。
請各省被賊之區,蠲免今歲應征錢糧。
”并如議行。
四月,追剿天德、(黃号龍)紹周、(龔)建、(樊)人傑,及張子聰等賊開縣&hellip&hellip旋分竄&hellip&hellip意圖入陝。
五月&hellip&hellip子聰竄通江,藍号包正洪竄雲陽,青号王登廷竄東鄉,天德、建、紹周、人傑及線号龔文玉、白号張天倫竄大甯老林。
勒保檄調諸軍分剿。
六月&hellip&hellip殲正洪于雲陽,七月&hellip&hellip禽文玉于大甯。
八月&hellip&hellip禽(龔)建&hellip&hellip于開縣,賊勢寖衰矣。
會治饷大臣福甯,劾勒保月饷十二萬兩,視他路為多,所辦賊有增無減&hellip&hellip诏褫職,命尚書魁倫赴川勘問,以額勒登保代為經略&hellip&hellip五年春,額勒登保等剿賊陝西,魁倫專任川事,而将士不用命。
(藍号冉)天元、(張)子聰,合黃号徐萬富、青号汪瀛、線号陳得俸,渡嘉陵江,魁倫退守潼河。
事聞,起勒保赴川。
三月至,賊已越潼河,赴中江截剿,連敗之。
诏逮魁倫,授勒保四川提督,兼署總督&hellip&hellip德楞泰&hellip&hellip合剿汪瀛于嘉陵江口,禽之。
四月,擊敗高天升、馬學禮&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罷提督,專任總督&hellip&hellip七月,與德楞泰合擊白号苟文明、鮮大川于嶽池新場,敗之,大川走死。
實授總督。
八月&hellip&hellip勒保&hellip&hellip斃(趙)麻花&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勒保亦斬(白号楊)開第&hellip&hellip六年正月&hellip&hellip與阿哈保合擊,殲(徐)萬富&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禽青号何子魁,殲藍号苟文通、鮮俸先。
七月,又禽徐天壽、王登。
八月&hellip&hellip禽(藍号冉)學勝&hellip&hellip七年正月&hellip&hellip疏言:“川省自築寨練團,賊勢十去其九。
拟分段駐兵,率團協力搜捕餘匪,遣熟谙軍事之道府正佐各員,分專責成。
兵力所不到,民力助之;民力所不支,兵力助之,庶賊無所匿。
”诏如議行。
是月,禽青号何贊于忠州&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大敗賊于巴州,(張)天倫、(魏)學盛并就殲。
五月&hellip&hellip禽白号庹向瑤&hellip&hellip徐天培&hellip&hellip殲楊步青。
七月&hellip&hellip禽(劉)朝選&hellip&hellip殲賴飛隴&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禽張簡,而湯思蛟&hellip&hellip亦就獲。
十一月&hellip&hellip禽黃号唐明萬。
時川中著名逆首,率就禽殲&hellip&hellip在陝、楚者,亦多為額勒登保、德楞泰所殲。
十二月,合疏馳奏蒇功&hellip&hellip八月,搜捕餘匪,禽白号苟文富、宋國品、張順,青号王青,招降黃号王國賢&hellip&hellip會奏肅清。
未幾,陝西南山餘孽複起,至九年八月始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一《勒保傳》) 額勒登保&hellip&hellip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人&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二年,移師剿湖北教匪。
時林之華、覃加耀踞長陽黃柏山,地險糧足&hellip&hellip三月,額勒登保至,克四方台,賊遁鶴峰芭葉山&hellip&hellip六月,克之,賊竄宣恩、建始&hellip&hellip十月,斃之華于大茅田,而加耀遁施南山中&hellip&hellip三年春,加耀始就禽&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與德楞泰合剿川匪羅其清&hellip&hellip竄大鵬寨。
額勒登保與德楞泰、惠齡、恒瑞,四路進攻,十月合圍。
其清突走青觀山,樹栅距險&hellip&hellip攻擊七晝夜,賊不支,竄渡巴河,踞遂風寨廢堡。
德楞泰同至,圍至數重。
勢垂克,薄暮,傳令撤圍,賊傾巢夜潰&hellip&hellip獲其清于石穴,逸匪數日内并為民兵禽獻。
是役,賊趨絕地,無外援,開網縱之,饑疲就縛,士卒不損,竟全功焉&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斬(黃)占國、(張)長庚&hellip&hellip自将索倫勁騎沖之&hellip&hellip(冷)天祿斃于箭&hellip&hellip旬日間,連殄三劇賊&hellip&hellip八月,勒保以罪逮,命代為經略&hellip&hellip疏陳軍事,曰:“&hellip&hellip今任經略,當籌全局。
教匪本屬編氓,宜招撫以散其衆,然必能剿而後可撫,必能堵而後可剿&hellip&hellip今楚賊盡逼入川,其與川東巫山、大甯接壤者,有界嶺可扼,是湖北重在堵而不在剿。
川、陝交界,自廣元至太平千餘裡,随處可通。
陝攻急則入川,川攻急則入陝,是漢江南北,剿堵并重。
川東川北,有嘉陵江,以限其西南,餘皆崇山峻嶺。
居民近皆扼險築寨,團練守禦,而川北形勢更便于川東,若能驅各路之賊逼川北,必可聚而殲旃,是四川重在剿而不在堵。
但使所至堡寨羅布,兵随其後,遇賊迎截夾擊,以堵為剿,事半功倍。
此則三省所同。
臣已行知陝、楚,曉谕修築,并定賞格,以期兵民同心蹙賊。
”&hellip&hellip十一月,(王)登廷&hellip&hellip在南江,為鄉團所禽&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禽斬三千餘,斃藍号劉允恭、劉開玉。
於是(張)漢潮餘黨略盡&hellip&hellip五月,令楊遇春&hellip&hellip進攻楊開甲等于洋縣茅坪&hellip&hellip陳斬開甲。
六月&hellip&hellip藍号陳傑偷越棧道,禽之。
八月,遇春斬伍金柱于成縣,斃宋麻子于兩當&hellip&hellip疏陳軍事,略謂賊蹤飄忽,時分時合,随殺随增,東西回竄。
官軍受其牽綴,稍不慎即堕術中,堵剿均無速效,自請治罪。
又言:“地廣兵單,請将防兵悉為剿兵,防堵責鄉勇。
促築陝、楚寨堡,以絕擄掠。
”溫诏慰勞,以剿捕責諸将,防堵責疆吏,分專其任&hellip&hellip六年春,奏設甯陝鎮,為南山屏障。
如議行。
二月,楊遇春禽王廷诏于&hellip&hellip鞍子溝,禽高天德、馬學禮于甯羌龍洞溪。
三賊皆最悍&hellip&hellip五月,穆克登布禽伍懷志于秦嶺。
七月,遇春禽(冉)天泗、王士虎于通江報曉垭&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禽辛鬥于通江。
十月&hellip&hellip禽高見奇于達州。
于是賊首李元受、老教首閻天明等,各率衆降&hellip&hellip七年正月,斬黃号辛聰于南江&hellip&hellip七月,殲(苟)文明于甯陝花石岩&hellip&hellip八月,禽苟文舉,斃張芳&hellip&hellip十月,斃青号熊方青于達州&hellip&hellip十一月,令穆克登布追賊通江&hellip&hellip禽景英、浦添青、賴大祥,及湖北老教首崔建樂&hellip&hellip著名匪首率就殲&hellip&hellip十二月,疏告蒇功&hellip&hellip八年春,留陝搜捕,禽姚馨佐、陳文海、宋應伏等于紫陽&hellip&hellip六月,移師入川,禽熊老八、趙金友于大甯&hellip&hellip疏陳善後事宜,酌留本省兵勇,四川一萬二千,湖北一萬,陝西一萬五千,分布要地;随征鄉勇,有業歸籍,無業補兵,分駐大員統率。
七月,馳奏肅清。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一《額勒登保傳》) 德楞泰&hellip&hellip伍彌特氏,正黃旗蒙古人&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二年,命偕明亮,移軍四川剿教匪。
時賊首徐天德、王三槐踞重石子、香爐坪&hellip&hellip賊卡林立。
進戰奪嶺,三槐撲營受創逸。
五月,破重石子&hellip&hellip追殲教首孫士鳳&hellip&hellip雲陽教首高名貴,欲與天德合,以計禽之,盡殲其衆于陳家山&hellip&hellip三年&hellip&hellip三月,與明亮追齊、王二匪&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踞三岔河左右兩山,盡銳圍攻,悉殲之,齊王氏、姚之富投崖死,傳首三省&hellip&hellip冉文俦竄踞東鄉麻壩&hellip&hellip四年元旦,生禽文俦,盡殲其衆&hellip&hellip經略勒保疏陳:“諸将惟額勒登保、德楞泰尤知兵,得士心。
”&hellip&hellip七月,線号龔文玉亦自夔州至。
分兵進剿,禽文玉、(蔔)三聘于竹溪&hellip&hellip十月,高均德&hellip&hellip率賊萬踞高家營&hellip&hellip率賽沖阿、溫春&hellip&hellip進攻高家營,禽均德,檻送京師&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二月,禽(陳)得俸,斬冉天恒,皆悍賊也&hellip&hellip三月,(冉)天元屯馬蹄岡,伏萬人火石垭後。
德楞泰&hellip&hellip自率大隊趨馬蹄岡,過賊伏數重始覺。
俄伏起,八路來攻&hellip&hellip鏖鬥三晝夜&hellip&hellip德楞泰率親兵數十下馬據山嶺,誓必死。
天元督衆登山,直取德楞泰。
德楞泰單騎沖賊中堅,将士随之,大呼奮擊。
天元馬中矢蹶,禽之,賊遂瓦解&hellip&hellip天元雄黠冠川賊&hellip&hellip至是&hellip&hellip血戰破之,群賊奪氣&hellip&hellip是月&hellip&hellip于蓬溪斬(雷)世旺&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斃(楊)開第、(李)國谟&hellip&hellip六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禽(陳)朝觀。
五月&hellip&hellip(徐)天德竄紫陽。
率賽沖阿、溫春,蹙之仁和新灘。
大雨水漲,天德溺斃&hellip&hellip九月,(龍)紹周遁平利,令賽沖阿等追殲之&hellip&hellip七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自移師&hellip&hellip直取(樊)人傑,冒雨入馬鹿坪山中,出賊不意,痛殲之。
人傑竄竹山,投水死。
人傑倡亂最久,諸賊聽指揮,與冉天元埒&hellip&hellip七月,(蒲)天寶&hellip&hellip踞&hellip&hellip鮑家山死守&hellip&hellip以大軍綴其前,令總兵色爾滾、蒲尚佐率精兵出深箐&hellip&hellip截其去路,禽斬殆盡。
天寶遁至竹溪,墜厓死。
時巴東興山尚有餘匪&hellip&hellip迨十一月,捕斬略盡&hellip&hellip八年,駐巫山、大甯,捕逸匪曾芝秀、冉璠、張士虎、趙聰等&hellip&hellip至冬,事竣。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一《德楞泰傳》) 谷際岐&hellip&hellip嘉慶三年,遷禦史&hellip&hellip四年春,上疏略曰:“&hellip&hellip三年以來,先帝頒師征讨邪教。
川、陝責之總督宜綿,巡撫惠齡、秦承恩,楚北責之總督畢沅、巡撫汪新。
諸臣釀釁于先,藏身于後,止以重兵自衛,裨弁奮勇者無調度接應,由是兵無鬥志。
川楚傳言雲:&lsquo賊來不見官兵面,賊去官兵才出現。
&rsquo又雲:&lsquo賊去兵無影,兵來賊沒蹤。
可憐兵與賊,何日得相逢,前年,總督勒保至川,大張告示,痛責前任之失,是其明證。
畢沅、汪新相繼殂逝,景安繼為總督。
今宜綿、惠齡、秦承恩縱慢于左,景安怯玩于右。
勒保縱能實力剿捕,陝、楚賊多,起滅無時,則勒保終将掣肘&hellip&hellip今宜綿等曠玩三年之久&hellip&hellip任賊越入河南盧氏、魯山等縣。
景安&hellip&hellip罔昧自甘,近亦有賊焚掠襄、光各境&hellip&hellip軍營副封私劄,商同軍機大臣,改壓軍報&hellip&hellip掩覆偾事,情更顯然。
請旨懲究,另選能臣,與勒保會同各清本境&hellip&hellip賊必授首。
比年發饷至數千萬,軍中子女玉帛奇寶錯陳,而兵食反緻有虧,載贓而歸,風盈道路。
嘲之者有與其請饷不如書會票之語&hellip&hellip宜急易新手清厘,則侵盜之迹,必能破露。
” (《清史稿&bull列傳》一四三《谷際岐傳》) 谷際岐&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上疏曰:“教匪滋擾,始于湖北宜都聶傑人,實自武昌同知常丹葵苛虐逼迫而起&hellip&hellip常丹葵素以虐民喜事為能。
乾隆六十年,委查宜都縣境,吓詐富家無算。
赤貧者按名取結,納錢釋放。
少得供據,立與慘刑,至以鐵釘釘人壁上,或鐵錘排擊多人。
情介疑似,則解省城,每船載一二百人,饑寒就斃,浮屍于江。
殁獄中者,亦無棺斂。
聶傑人号首富,屢索不厭,村黨結連拒捕,宜昌鎮總兵突入遇害,由是宜都、枝江兩縣同變。
襄陽之齊王氏、姚之富,長陽之覃加耀、張正谟等,聞風并起,遂延及河南、陝西。
此臣所聞官逼民反之最先最甚者也&hellip&hellip常丹葵逞虐一時&hellip&hellip罪豈容誅。
應請饬經略勒保嚴察奏辦&hellip&hellip臣聞被擾州縣,逃散各戶之田廬婦女,多歸官吏壓賣分肥。
是始不顧其反,終不願其歸,不知民何負于官,而效尤靦忍至于此極。
” (《清史稿&bull列傳》一四三《谷際岐傳》) (嘉慶)四年正月,純皇帝升遐,睿皇帝親政。
诏責統兵諸臣,老師糜饷,久延歲月。
以四川總督勒保為經略大臣,節制川、楚、陝、甘、豫五省,采堅壁清野之議,令居民結寨團練,自為守禦,賊無所掠,勢漸窮蹙。
而蔓延猶盛,徐添德諸賊入楚,勒保被逮,以額勒登保代之,惠齡為參贊大臣&hellip&hellip是年,張漢潮殲于陝,王光祖、高均德誅于川,其餘黨冉學勝、高三、馬五等賊竄入甘肅。
五年,殲齊王氏之侄齊國谟于儀隴。
六年,誅王廷诏于川、陝交界之鞍子溝。
高三、馬五等賊由甘入川,俱就擒。
七年,斬張添德于巴河。
參贊大臣德楞泰追樊人傑于竹山,斃諸河,襄陽賊首盡滅,四川、陝西諸賊亦次第殄滅。
餘孽竄入南山老林,複進兵搜捕。
至九年八月,誅夷淨盡&hellip&hellip聞堅壁清野之議行而賊乃改&hellip&hellip其議出自蘭州知府龔景瀚雲。
(周凱内《自訟齋文集》卷二《紀邪匪齊二寡婦之亂》) 川楚教軍抗戰簡表 乙 蔡牽 自元以來,沿海居民多通商賈,攬海上之利,東起日本,西迄安南,或至南洋,其傑出者備商船,有多至數十艘者。
船中有炮械,以備非常。
所利者内地接濟米鹽販運貨物,每給不肖官吏以規費,而受商船規費,至于受虐不堪,則起而抗之。
明之王直、徐海,明季之顔思齊、鄭芝龍,皆其人也。
官書謂之海盜,實則海商,以貿易為生,不事劫掠。
鄭成功據台灣,即恃有通商之利。
雍、乾以後,則蔡牽最顯,縱橫閩、浙海上。
李長庚必欲捕之,相持四五年,長庚卒以戰死,牽亦敗亡。
同時粵中鄭一嫂、李三嫂、東海霸、烏石四股,與牽相應者,遂不能振。
國家自康熙二十二年克台灣,平鄭氏,二十四年大開海禁&hellip&hellip嘉慶初年,而有艇盜之擾。
艇盜者,始于安南阮光平父子竊國後,師老财匮,乃招瀕海亡命,資以兵船,誘以官爵,令劫内洋商舶,以濟兵饷&hellip&hellip大為患粵地。
繼而内地土盜鳳尾幫、水澳幫亦附之,遂深入閩、浙&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安南&hellip&hellip為農耐王阮福映所滅,新受封,守朝廷約束,盡逐國内奸匪,由是艇賊無所巢穴。
其在閩者,皆為漳盜蔡牽所并。
牽同安人,奸猾善捭阖,能使其衆。
既得夷艇夷炮,凡水澳、鳳尾餘黨,皆附之,複大猖獗。
凡商船出洋者,勒稅番銀四百圓,回船倍之,乃免劫&hellip&hellip擢李長庚浙江提督&hellip&hellip八年正月,牽竄定海,進香普陀。
适李長庚掩至,牽僅以身免。
晝夜窮追,至閩洋,賊糧硝盡,篷索朽&hellip&hellip不能遁。
乃僞乞降于閩浙總督玉德。
玉德&hellip&hellip撫之&hellip&hellip檄浙師收港勿出。
于是牽得間,繕樯械,備糗糧,揚帆去&hellip&hellip牽厚賂閩商,更造大&hellip&hellip船,先後載貨出洋,僞報被劫。
牽連得大海舶,遂能渡橫洋,渡台灣。
九年夏,劫台灣米數千石,分濟粵盜朱&hellip&hellip猝入閩&hellip&hellip以李長庚總統閩、浙水師,率溫州、海壇二鎮兵為左右翼,專剿蔡逆&hellip&hellip八月,牽、共犯浙,李長庚合諸鎮擊賊于定海北洋&hellip&hellip長庚督兵沖貫其中,斷賊為二,使鎮兵擊,而己急擊牽&hellip&hellip斷其坐船篷索。
會風雨驟起,俄遁去。
牽責不用命,怒,遂與牽分。
是冬,長庚敗朱于甲子洋。
十年夏,又擊牽于龍港。
是冬,牽聚百餘艘,複犯台灣,沉舟鹿耳門以塞官兵。
又結土匪萬餘攻府城,自号鎮海王&hellip&hellip十一年&hellip&hellip長庚&hellip&hellip水陸并進,連五戰皆破賊&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賊大敗,困守北汕&hellip&hellip會七日風潮驟漲&hellip&hellip賊奪門出&hellip&hellip閩師不助扼各港&hellip&hellip賊竟遁去&hellip&hellip時閩文武吏以不協剿,不斷岸奸,懼獲罪,交谮長庚于新督阿林保。
阿林保即三疏密劾之&hellip&hellip上密詢浙撫清安泰。
清安泰奏言,長庚熟海島形勢&hellip&hellip身先士卒,屢冒危險&hellip&hellip故賊中有“不畏千萬兵,隻畏李長庚”之語。
實水師諸将冠&hellip&hellip奏入,上切責阿林保&hellip&hellip十二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率&hellip&hellip師&hellip&hellip追牽入澳,窮其所向,至黑水外洋,牽僅存三舟。
長庚擊破牽舷篷,又自以火攻船,壞其後梢。
賊急發梢尾一炮,适中長庚喉而殒&hellip&hellip牽乃遁入安南夷海&hellip&hellip十三年,牽自安南回棹,朱資之。
複與合幫入浙,并與土盜張阿治相應。
巡撫阮元複蒞任,用間離之,複舍牽竄閩。
俄為許松年轟斃,牽亦為浙兵擊敗竄閩,其黨駱亞盧殲于邱良功。
于是阿治&hellip&hellip乞降,浙洋土盜平。
明年(十四年),閩督亦易以方維甸&hellip&hellip朱弟渥,亦率衆&hellip&hellip隆于閩。
而浙江提督邱良功、福建提督王得祿,合剿蔡牽于定海之漁山&hellip&hellip賊且戰且逃&hellip&hellip逾綠水洋,見黑水&hellip&hellip賊船&hellip&hellip皆為諸鎮所隔,不能援救。
牽船僅三十餘賊&hellip&hellip牽知無救,乃首尾舉礮,自裂其船,沉于海&hellip&hellip至是,閩浙合,而賊遂殲焉。
惟粵洋之艇賊&hellip&hellip十四年,百齡&hellip&hellip督粵&hellip&hellip殲盜首總兵保&hellip&hellip惟郭學顯、鄭乙妻二大幫(初為林阿發、總兵保、郭學顯、烏石、鄭乙五幫)&hellip&hellip郭賊決計出降&hellip&hellip鄭乙死已久,其妻代領其衆,屢蹙于官軍。
遂于十五年二月,詣省城乞降&hellip&hellip各鎮會剿烏石幫于儋州,盡俘其衆。
又降東海幫林阿發等&hellip&hellip粵賊平。
(魏源《聖武記》卷八《嘉慶東南靖海記》) 十一年,長庚圍賊鹿耳門。
閩士漏師,乘大風雨,解纜而去。
閩督阿林保,置酒款長庚曰:“大海捕魚,何時入網?海外事無佐證,軍門但以蔡牽假首至,即飛章報捷,孰與窮年冒險波,僥幸萬一哉?”長庚掀髯慷慨曰:“于清端之捉賊,姚制府之用兵,長庚所知也。
石三保、聶人傑之擒,長庚不能為。
長庚久視海舶如廬舍,不畏其險也。
今以逗撓坐長庚之罪,他日以覆舟諱長庚之死,皆維公命是從。
”推幾而出。
阿林保大慚恨,三疏密劾之。
(錫珍《皇朝紀事&bull台灣始末》) 嘉慶十三年&hellip&hellip十一月,張阿治赴閩投誠。
先是,巡撫訪得張阿治之母、之弟皆在閩省惠安縣居住,密告總督阿林保,阿林保系其母弟。
至是,張阿治又屢被浙兵剿獲,窮蹙,乃率餘盜十四船&hellip&hellip赴南台投首乞命。
總督馳奏,奉旨準其投首免死,分别安插。
張阿治竅嘴幫(在閩冒名鳳尾,在浙名竅嘴)自此全靖。
(阮亭《瀛舟筆記》卷三) 閩、浙洋匪之興,由來久矣。
地方文武衙門兵役捕之力,匪即以賄啖之,兵役貪者遂與之通,年有規例,故犯而不校。
初,間有約内地民人為内應,而受之者謂之“吃海俸”,其心叵測不可知。
及兵通而千把通,及役通而縣以上衙門亦通,不但商船被其劫掠,即海濱捕魚守桁之人,有所謂“海先生”者,每年來收平安錢,錢不到,禍立至矣。
其商船定有規矩,獻錢後乃給照票,再遇他盜,照票乃免。
而盜之總其事者居福甯、溫州外洋嶴中,不傳名姓,人謂之“公道大王”,蓋所取有限,不如海關之層層脧削。
後有蔡牽者出而公道已死,遂襲其故事,而從之者益多,漸不可制。
其法,以海船之多貨者劫其人禁之,定以錢數,使其家照數來贖,故訛錢愈多,盜風愈熾。
(陳焯《歸雲室見聞雜記》卷上) 嘉慶五年(1800年)五月&hellip&hellip庚戌,谕:“&hellip&hellip阮元等奏艇匪驟入浙境,即馳赴台州&hellip&hellip該二省迎頭截剿,斷不可令其登岸&hellip&hellip朕聞浙省海疆,土盜甚多,艇匪、鳳尾、蔡牽等幫,肆行勾結為害,押人勒贖。
更有奸民通盜,甯波之姚家浦為最&hellip&hellip阮元尤當嚴行查察&hellip&hellip并嚴禁沿海匪民,接濟糧米淡水等物。
李長庚向來在洋捕盜,素著威望&hellip&hellip此次追剿艇匪,應令溫州、黃岩兩鎮,聽其關會,協同策應,以期号令專一。
” (《清仁宗實錄》卷六八) 嘉慶六年(1801年)十一月&hellip&hellip丙子谕:“玉德奏稱,李長庚心氣粗浮,于提調官兵,統轄全省水師之任,未能負荷等語。
朕因檢查李長庚前任水師總兵時曆年考語,書麟&hellip&hellip叙該員捕盜出力,并稱&hellip&hellip洋匪有&lsquo甯遇一千兵,莫遇李長庚&rsquo之謠詞&hellip&hellip而玉德兩次考語,均稱其勇幹有為,調度有方,為水師出色之員。
本日玉德折,又稱其未能勝任&hellip&hellip顯系自相矛盾&hellip&hellip迨朕擢任提督之後,方為此奏,豈有甫經擢用,因玉德一言,即将李長庚撤回之理。
玉德著傳旨申饬。
” (《清仁宗實錄》卷九○) 嘉慶九年(1804年)秋七月丁亥朔谕:“&hellip&hellip玉德等奏,議勒限嚴拿蔡牽&hellip&hellip請以提督李長庚總統溫州、海壇二鎮總兵為左右翼,帶兵前往緝捕。
自應如此辦理。
” (《清仁宗實錄》卷一三一) 嘉慶十一年(1806年)春正月壬子谕:“&hellip&hellip玉德奏稱,蔡逆豎旗滋事,自稱鎮海王,于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搶入鳳山縣城。
經官兵攻散後,賊船複駛入鹿耳門,在府城外登岸劫擄。
并勾結嘉義縣匪徒洪四老等,乘機滋事等語&hellip&hellip此時賊勢鸱張,不得不大加懲辦。
所有軍火、糧饷、器械、船隻等項,照軍興例,動帑經理&hellip&hellip又谕賽沖阿久曆行陣&hellip&hellip見發去欽差大臣關防一顆,交該将軍行用&hellip&hellip于該督預備兵力内,擇精練強壯者,帶領放洋&hellip&hellip該處提督,自李長庚、許文谟以下,各将弁均受該将軍節制調撥。
” (《清仁宗實錄》卷一五六) 三月&hellip&hellip丙辰谕:“&hellip&hellip李長庚等奏,稱自正月二十六日起,督率鎮将,先将附近屯聚賊匪之洲仔尾賊船、賊寮,分投燒毀,斃賊多名。
蔡逆&hellip&hellip旋将大船馳近口門。
又經李長庚揮令各船,南北攻打,許松年等亦帶兵夾攻,擊斃賊匪百餘名,拿獲盜船四隻,燒毀五隻。
至二月初七日,該逆潛乘風潮,拌命沖出。
兵船複大加攻剿,又擊沉盜船六隻,燒毀九隻,擊斃淹斃盜匪不計其數,殲擒二百餘名。
該逆向南逃竄,見在督兵追剿。
” (《清仁宗實錄》卷一五八) 嘉慶十三年(1808年)春正月戊午谕:“浙江提督李長庚&hellip&hellip因閩浙一帶洋盜滋事,經朕特用為總統大員,督率各鎮舟師,在洋剿捕&hellip&hellip統兵在閩、浙、台灣及粵省洋面,往來跟剿&hellip&hellip數曆寒暑&hellip&hellip蔡逆&hellip&hellip畏懼已極&hellip&hellip正在盼望大捷之際,乃昨據阿林保等奏到,李長庚于上年十二月二十四日&hellip&hellip駛入粵洋,追捕蔡逆,望見賊船止剩三隻&hellip&hellip窮其所向。
追至黑水洋面,已将蔡逆本船擊壞。
李長庚又用火攻船一隻,乘風駛近,挂住賊船後艄&hellip&hellip李長庚奮勇攻捕,被賊船炮子中傷咽喉額角,竟于二十五日未時身故。
” (《清仁宗實錄》卷一九一) 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hellip&hellip己巳&hellip&hellip谕:”張師誠等奏,殲除海洋積年首逆蔡牽,将逆船二百餘隻全數擊沉落海,并生擒助惡各夥黨一折&hellip&hellip王得祿與邱良功連船南下,于十七日黎明,駛至魚山外洋,見蔡牽匪船十餘隻&hellip&hellip專注蔡逆本船攻擊&hellip&hellip邱良功被賊槍戳傷。
其時王得祿緊攏盜船奮擊&hellip&hellip王得祿身被炮傷,仍喝令千總吳興邦等速抛火鬥、火礶,燒壞逆船舵邊尾樓。
王得祿複用本身坐船,将該逆船後舵沖斷。
該逆同伊妻,并船内夥衆,登時落海沉沒。
” (《清仁宗實錄》卷二一八) 十一月&hellip&hellip甲申谕:“方維甸奏,洋盜朱渥悔罪乞降&hellip&hellip朱一幫匪船,為海洋巨寇,本年朱被&hellip&hellip炮擊斃,伊弟朱渥接管&hellip&hellip今親身登岸,率衆三千三百餘人,全行投出,并呈繳海船四十二隻,銅鐵炮八百餘門,其餘器械全數點收&hellip&hellip加恩&hellip&hellip準其投首。
” (《清仁宗實錄》卷二二一) 十二月&hellip&hellip癸醜谕:“百齡等奏,洋匪郭婆帶,率同夥衆五千餘人,擒獻張逆匪夥三百餘名,呈繳船九十餘隻,炮四百餘位,悔罪投誠&hellip&hellip著即準其投首,并加恩将郭婆帶即郭學顯,賞給把總,令其随同捕盜。
” (《清仁宗實錄》卷二二三) 嘉慶十五年(1810年)三月&hellip&hellip丁醜谕:“&hellip&hellip百齡等奏,粵洋巨盜張保仔、香山二等,畏罪乞降。
先令鄭一嫂即鄭石氏來省,繼将各家口送省&hellip&hellip幫船二百七八十号,夥黨一萬五六千人,全赴香山縣之芙蓉沙海口,聽候收驗投誠。
”&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壬子谕:“百齡奏,生擒積年巨寇烏石二等,首夥各犯,并幫匪帶船投誠,及盜首東海霸等,悉數乞降,海洋肅清&hellip&hellip此次兵船在儋州洋面,追及烏石二等匪船&hellip&hellip經首民張保認定烏石二坐船&hellip&hellip首先跳過,将該逆生擒。
副将洪鳌&hellip&hellip等,将盜首烏石三,及賊目鄭耀章等擒獲。
其烏石大&hellip&hellip經孫全謀&hellip&hellip親率弁兵,過船&hellip&hellip生擒。
并擒獲各犯,共計四百九十名&hellip&hellip百齡于訊供後,即&hellip&hellip予以寸磔&hellip&hellip此外臨陣投出者,計三千二百餘名。
又東海霸股匪三千四百餘名,亦恐懼乞降。
粵洋著名大股盜匪除投首外,均已悉數殲滅。
” (《清仁宗實錄》卷二二七) 李長庚&hellip&hellip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進士&hellip&hellip自乾隆季年,安南内亂,招瀕海亡命,劫内洋以濟饷,為患粵東。
土盜鳳尾、水澳兩幫附之,遂益肆擾&hellip&hellip嘉慶二年(1797年)&hellip&hellip擢浙江定海鎮總兵&hellip&hellip五年夏,夷艇合水澳、鳳尾百餘艘,萃于浙洋,逼台州。
巡撫阮元奏以長庚總統三鎮水師擊之,會師海門&hellip&hellip飓風大作,覆溺幾盡,其泊岸及附敗舟者,皆就俘。
獲安南僞侯倫貴利等四總兵,磔之,以敕印擲還其國。
是年,擢福建水師提督,尋調浙江&hellip&hellip未幾,安南&hellip&hellip阮(福映)内附,受封,守約束,艇匪無所巢穴。
其在閩者,皆為漳盜蔡牽所并,有艇百餘。
粵盜朱亦得數十艘。
牽&hellip&hellip善用衆&hellip&hellip凡水澳、鳳尾諸黨,悉歸之,遂猖獗。
阮元&hellip&hellip集捐十餘萬金,付長庚&hellip&hellip造大艦三十,名曰“霆船”,鑄大炮四百餘配之,連敗牽等于海上&hellip&hellip八年,牽竄定海&hellip&hellip長庚掩至,牽僅以身免&hellip&hellip至閩&hellip&hellip僞乞降于總督玉德&hellip&hellip玉德遽檄浙師收港。
牽得以其間修船,揚帆去。
浙師追擊&hellip&hellip毀其船六。
牽&hellip&hellip賄閩商,造大艇,高于霆船&hellip&hellip劫台灣米,以饷朱,遂與之合。
九年&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長庚總統兩省水師。
秋,牽、共犯浙,長庚合諸鎮兵擊之&hellip&hellip沖賊為二,自當牽,急擊,逐至盡山。
牽以大霆得遁,委敗朱,怒&hellip&hellip複分。
十年夏,調福建提督,牽&hellip&hellip遂竄浙。
追敗之青龍港,又敗之于台州鬥米洋。
複調浙江提督。
十一年正月,牽合百餘艘,犯台灣。
結土匪萬餘,攻府城,自号鎮海王,沉舟鹿耳門,阻援兵。
長庚&hellip&hellip遣總兵許松年、副将王得祿,繞道入攻洲仔尾,連敗之。
二月,松年登洲仔尾,焚其寮,牽反救。
長庚遣兵出南汕,與松年夾擊,大敗之。
牽&hellip&hellip困守北汕。
會風潮驟漲,沉舟漂起,乃奪鹿耳門逸去&hellip&hellip四月,蔡牽、朱濆同犯福甯外洋,擊敗之&hellip&hellip禽其黨李按等。
長庚疏言:“蔡牽未能殲禽者,實由兵船不得力,接濟未斷絕所緻。
臣所乘之船&hellip&hellip逼近牽船,尚低五六尺&hellip&hellip且海賊無兩年不修之船,亦無一年不壞之杠&hellip&hellip乃逆賊在鹿耳門竄出,僅餘船三十,篷朽硝缺。
一回閩地,裝篷燂洗,煥然一新,糧藥充足。
賊何日可滅。
”诏逮治玉德,以阿林保代。
既至福建,諸文武吏以未協剿,未斷岸奸接濟,懼得罪,交谮長庚。
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
诏密詢浙江巡撫清安泰。
清安泰疏言,長庚熟海島形勢&hellip&hellip士争效死&hellip&hellip賊中語“不畏千萬兵,隻畏李長庚,”實水師諸将之冠。
且備陳海戰之難,非兩省合力,不能成功狀。
同戰諸鎮,亦交章言長庚實非逗留。
仁宗震怒,切責阿林保,謂&hellip&hellip嗣後剿賊,專倚長庚。
倘阿林保從中掣肘,玉德即前車之鑒。
并饬造大同安梭船三十,未成前,先雇商船備剿。
長庚聞之,益感奮&hellip&hellip十二年春,擊敗牽于粵洋大星嶼。
十一月,又擊敗于閩洋浮鷹山。
十二月,遂偕福建提督張見升,追牽入澳&hellip&hellip至黑水洋。
牽僅存三艇&hellip&hellip以死拒。
長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躍登。
忽炮中喉,移時而殒&hellip&hellip牽乃遁入安南外洋&hellip&hellip既殁,诏部将王得祿、邱良功嗣任,勉以同心敵忾,為長庚雪仇。
二人遵其部勒,卒滅蔡牽,竟全功焉。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七《李長庚傳》) 李長庚戰殁,命得祿與邱良功繼任軍事。
(嘉慶)十三年,擢浙江提督。
既而調福建,邱良功代之。
時阮元再任浙江巡撫,張師誠為福建巡撫,兩省合力,得祿與良功同心滅賊。
十四年八月,同擊蔡牽&hellip&hellip追至黑水洋,合擊累日。
良功以浙舟骈列賊舟東。
得祿率閩舟,列浙舟東。
戰酣,良功舟傷,暫退。
得祿舟進附牽舟,諸賊黨隔不得援&hellip&hellip得祿額腕皆傷,擲火焚牽舟尾樓,複沖斷其柁。
牽知不免,舉炮自裂其舟,沉于海&hellip&hellip餘黨千二百人,後皆降。
海盜遂息。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七《王得祿傳》) 嘉慶&hellip&hellip十四年,擢浙江提督。
偕王得祿合擊蔡牽于漁山外洋,乘上風逼之。
夜半&hellip&hellip不得進。
明日&hellip&hellip環攻。
牽且戰且走,傍午逾黑水洋&hellip&hellip良功恐日暮賊遁,大呼突進,以己舟逼牽舟,兩篷相結。
賊以椗沖船,陷入,死鬥。
良功腓被矛傷,毀賊椗,得脫出。
閩師繼之,牽遂裂舟自沉。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七《邱良功傳》) 丙 八卦教 八卦教又名榮華會,一名天理會,有《三佛應劫書》二卷,以天盤、地盤、人盤為三盤。
大興縣黃村林清又名劉安國、劉真空,又稱劉林,字霜教,或作雙木,稱老劉爺,掌坎卦教,号天皇。
滑縣馮克善掌離卦教,号地皇。
滑縣李文成掌震卦教,為七卦之首,号人皇。
奉清為十字歸一,金皇下降。
以“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為八字真訣,入教者納根基錢,又曰種福錢,事成,十倍以償。
輸百錢者得分地一頃,得錢盡以貸窮乏者。
其教遍行于黃河以北,教民多習技擊,練拳術,作八卦步。
嘉慶十八年閏八月,以其不利,改為次年閏二月。
适彗星見,清等以其書中有“二八中秋,黃花滿地”語,乘嘉慶帝在熱河未歸,定于九月十五日在京師舉兵,期河南、山東之衆按時至京。
而李文成先于初二日在滑縣被執,山東曹縣之衆尚與清軍相拒,故十五日清衆得太監内應,攻入東華門。
而山東、河南之援不至,事既不成,清亦在沙河被執。
文成之衆已破滑縣,救文成出,奉以為大明天順李真主。
清廷張皇,命那彥成為欽差大臣,率禁軍,集四省之兵,以攻滑縣彈丸之地,曆四月始破。
長垣、曹縣之舉兵者,亦就敗沒。
文成蓄發戴網巾,稱大明,知其志在複明。
或謂八卦乃白蓮支流,恐無确據。
八卦教者,白蓮之一枝也,以滑縣李文成、大興林清為之首。
初,其有谶曰:“八月中秋,黃花落地。
”久而無所應。
會欽天監稽曆統,改置十八年歲在癸酉八月閏于明年春二月,其教大喜,妄以為本朝不宜閏八月&hellip&hellip乃定謀。
(錫珍《皇朝紀事&bull癸酉之變》) 林清,順天府大興縣人&hellip&hellip充黃村書吏,旋革去&hellip&hellip嘉慶丙寅&hellip&hellip入榮華會,一名天理會。
會黨分列八卦&hellip&hellip坎卦之主,為郭朝俊,其次為劉呈祥,又其次為陳懋林、宋理輝。
既而陳懋林為其從弟懋功告讦,谳得其實,問拟杖徒。
諸賊皆潛奉清為坎卦之主。
郭朝俊性怯啬,遇事畏葸,衆不之憚,清代之,乃帖服。
清傳教,以“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為八字真訣,命其徒日夕拜誦。
自言預知未來事,審禍福,明吉兇。
入教者俱輸以錢,曰“種福錢”。
又曰“根基錢”,事成,償得十倍。
凡輸百錢,得地一頃,愚民惑之,遠近踵至。
家遂饒,恣其揮霍。
有告貸者,辄給之,鄉村仰食者萬餘家。
清乃潛蓄逆謀,詭言“己為金星下降,金王于秋,酉年秋月,将舉大事。
祀金神于西方,色尚白&hellip&hellip”清以事至保定,陰納教黨。
河南滑縣書吏牛亮臣,因避罪亦在焉,清與之盟&hellip&hellip遂因亮臣以通于(李)文成&hellip&hellip文成在滑,掌震卦教,震卦為七卦之首,各聽約束。
其後兼理九宮,統領八卦。
文成見清大悅,奉清為十字歸一,于是八卦九宮,林、李共掌。
(《靖逆記》卷五《林清》) 李文成,河南滑縣人,世居謝家莊。
少孤,為木工傭保,人呼李四木匠。
文成恥之,乃棄去,從塾師習書算&hellip&hellip文成專研算術,旁涉星家象緯,推演頗驗&hellip&hellip會齊、豫奸民糾結死黨,曰虎尾鞭、義和拳、紅磚社、瓦刀社,其最大者曰八卦教。
文成&hellip&hellip入震卦教。
教中事,有條理不當者,文成厘次剖析。
衆推服之,無異詞。
時林清為坎卦教首,傳教北方。
乾卦教首張廷舉,山東定陶人。
坤卦教首邱玉,山西嶽陽人。
巽卦教首程百嶽,山東城武人。
艮卦教首郭泗湖,河南虞城人。
兌卦教首侯國龍,山西嶽陽人。
離卦教首張景文,山東城武人。
俱分隸震卦,震為七卦之首,取帝出乎震之意,習教者共聽約束。
文成兼掌九宮,統管八卦,衆至數萬,争以金帛相賂遺,謂之“種根基”。
文成家遂富,益豪橫,私買戰馬,蓄養士卒,鑄造甲杖,頒分旗号。
賊黨響應,約期謀反。
(《靖逆記》卷五《李文成》) 賊&hellip&hellip煽其衆,指星象,應在十八年秋九月十五日午時。
文成黨數萬,最盛。
而清則密迩京邑,賄通内侍,外倚文成之衆為援,将乘駕幸木蘭秋狝回銮時,伏莽行在。
謀定,中外莫知也。
秋,滑縣知縣強克捷聞之,密白&hellip&hellip皆不應&hellip&hellip乃捕李文成下獄,刑斷其胫。
賊黨以事迫,不能俟期,遂于九月初七日聚衆三千,破滑,出文成于獄,強克捷死之。
于是直隸之長垣、東明,山東之曹、定陶、金鄉,同時殺官圍城,而曹、定陶皆破&hellip&hellip諸賊既倉皇起事,遂不及赴林清外應之約。
林清及期,則使其黨二百餘輩,由宣武門潛入内城&hellip&hellip日晡,分犯西華、東華門,白帕其首為号。
太監劉金等引其東,高廣福等引其西,關進喜等為内應。
而清自居黃村,尚觊河南賊集而後進。
時東華門甫入數賊,即為護軍關門格拒奔散。
其入西華門者八十餘賊,反關以拒官兵。
賊得内監鄉導,已知大内在西,而誤由尚衣監、文穎館斬關入。
侍衛急閉隆宗門,賊至不得入&hellip&hellip皇子等在上書房聞變,皇次子急命&hellip&hellip諸太監登垣以望賊。
俄有手白旗攀垣,将逾養心門者,皇次子發鳥铳殪之,再發再殪&hellip&hellip賊乃不敢越垣&hellip&hellip留守京師諸王大臣,率禁兵自神武門入衛,敗賊于中正殿門外&hellip&hellip先後就擒&hellip&hellip十七日,上自白澗回跸&hellip&hellip以功封皇次子智親王&hellip&hellip擒林清于黃村&hellip&hellip及通賊太監,皆磔之。
(魏源《聖武記》卷一○《嘉慶畿輔靖賊記》) 李文成既據滑,以胫創甚,不能出四方為流寇。
遂出兵圍浚,而萃精銳于道口鎮&hellip&hellip有積糧,賊恃以戰守&hellip&hellip诏以陝甘總督那彥成&hellip&hellip佩欽差大臣關防,節制山東、河南兵剿賊,陝西提督楊遇春副之&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官兵會攻道口,遇春自沖其前&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進圍滑縣&hellip&hellip方是時&hellip&hellip山東鹽運使劉清&hellip&hellip大破曹州賊&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山東賊略盡&hellip&hellip直隸總督章煦,複奏擒滑縣賊首馮克善于獻縣,直隸之賊亦定&hellip&hellip官軍圍滑縣三面,惟北門隔葦塘,未合圍。
于是桃源賊首劉國民潛入滑,護李文成出。
收外黨,西入太行,為流寇計。
文成胫創不能騎,乃輕車出北門,招賊四千,入輝縣山,據司寨&hellip&hellip總兵楊芳追之&hellip&hellip十九日&hellip&hellip進奪司寨。
李文成縱火自焚死&hellip&hellip十二月十日&hellip&hellip城西南角,雷轟&hellip&hellip崩裂&hellip&hellip官軍&hellip&hellip奪城而入&hellip&hellip殲賊二萬&hellip&hellip滑縣平。
(魏源《聖武記》卷一○《嘉慶畿輔靖賊記》)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hellip&hellip乙亥&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本日溫承惠奏,河南滑縣老安地方,有匪徒黃興宰、黃興相兄弟,并宋姓為首,興天理會。
于本月初七日,聚衆滋事,滑縣已失,縣官被戕。
直隸長垣縣亦有習教之人,并聞教匪竄往河南考城,及山東曹縣一帶&hellip&hellip高杞&hellip&hellip著即挑帶将弁兵丁,督同河北鎮總兵色克通阿&hellip&hellip加意防範。
并嚴饬沿河文武員弁,嚴密防堵,勿令偷渡河南,緻形滋蔓。
”&hellip&hellip以溫承惠為欽差大臣,偕古北口提督馬瑜,馳往長垣、滑縣剿賊;命陝西提督楊遇春,來直隸協剿;命同興巡防山東邊境,剿捕賊黨。
(《清仁宗實錄》卷二七三) 嘉慶&hellip&hellip十八年九月&hellip&hellip逆匪犯阙之變作。
上&hellip&hellip偕皇三子綿恺。
飛章行在,奏言:“本月十五日午刻,子臣等在書房,聞各處太監關門,總管常永貴等獲賊二名。
将近未刻,以為無事,商同至儲秀宮,給皇母請安。
聞有賊越牆,從内右門西邊入。
子臣實出無奈,大膽差人至所内,取進撒袋、鳥槍、腰刀。
惟時外兵未進,不料五、六賊,在養心門對面南牆外膳房房上,從西大牆,欲向北竄。
子臣手足失措,大膽在宮内放槍,将一賊打墜。
又有兩三賊,仍在牆上。
一賊手執白旗,似有指揮。
子臣複将執旗賊打墜,餘者方不敢上牆。
子臣複至儲秀宮奏明,請子臣皇母放心,切屬子臣三弟,不許稍離左右。
子臣至西長街、西廠一帶訪查。
綿志、奕紹、成親王、儀親王、内務府大臣,先後帶領官兵進内。
子臣屬令将内膳房搜捕,複得賊二人。
并派谙達侍衛,在儲秀宮、東長街,以防不然。
子臣皇母同貴妃等位,及子臣等,并九公主,仰賴皇父威福,均皆平安,伏祈聖心寬慰。
” (《清宣宗實錄》卷一)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hellip&hellip乙亥&hellip&hellip河南滑縣八卦教匪李文成,糾衆謀逆,知縣強克捷捕系獄。
其黨馮克善、牛亮臣陷縣城,克捷死之。
直隸長垣、山東曹縣賊黨鹹應。
上命高杞、同興防堵,溫承惠佩欽差大臣關防剿之,召楊遇春統兵北上。
賊黨徐安帼陷長垣,戕知縣趙綸。
金鄉知縣吳階捕賊崔士俊等。
戊寅&hellip&hellip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宮。
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
一賊登月華門牆,執旗指揮,皇次子再用槍擊之墜。
貝勒綿志續殪其一。
王大臣率健銳、火器營兵入,盡捕斬之&hellip&hellip庚辰&hellip&hellip命那彥成為欽差大臣,剿賊河南。
以提督楊遇春、副都統富僧德、總兵楊芳,帶兵協剿。
(《清史稿》卷一六《仁宗本紀》) 嘉慶十八年,河南天理會教匪李文成等倡亂,陷滑縣,直隸、山東皆響應&hellip&hellip乃發京兵,授那彥成欽差大臣,加都統銜,督師,率楊遇春、楊芳等讨之&hellip&hellip十月,至衛輝,會師而後進。
賊踞桃源集道口,與滑縣為犄角,連敗之于新鎮丁栾集。
遇春破道口,殲賊萬餘,焚其巢。
尋破桃源集,追道口餘賊,抵滑縣。
文成遁輝縣司寨,楊芳、德英阿追破之,文成自焚死。
親督遇春等,圍滑城。
數旬,以地雷攻拔之,獲首虜二萬餘,山東賊亦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五四《那彥成傳》) 3.道光時 甲 瑤人 瑤人居廣東、湖南間者甚衆,漢族所居曰村,不及瑤人五之一。
瑤人所居曰排,以人數多寡為大小排。
因積與漢官相抗,瑤人事神有書,官文書每稱之為妖書,禁毀之屢矣,不能盡。
趙金龍之起,固由天地會仇殺,而官吏之岐視,實有以緻之。
趙金龍者,湖南永州錦田猺,常甯猺趙福才以巫鬼神其衆。
時楚、粵奸民結天地會,屢強劫猺寨牛谷,黨聯官役,猺無所訴。
於是金龍妖煽其峒,倡言複仇,使趙福才糾廣東散猺三百餘,合湖南九沖猺共六七百人,道光十一年十二月,焚掠兩河口,殺會匪二十餘人。
明年正月,江華知縣林先樑、永州鎮左營遊擊王俊,以兵役往捕。
賊已千餘,據長塘夾沖。
永州鎮總兵鮑友智調兵七百,及永州知府李銘紳、桂陽知州王元鳳,各募鄉勇數百進剿,令遊擊李方玉由沂村繞襲其後;遊擊王俊等由東路直搗夾沖。
遂毀其巢,斃賊三百餘&hellip&hellip二十三日,賊竄藍山之五水猺山,所至虜脅衆二三千,圖據九疑山&hellip&hellip旁掠甯遠。
上命兩廣總督李鴻賓、廣西提督蘇兆熊各防邊界&hellip&hellip會藍山告急,巡撫吳榮光又檄寶慶兵盡赴藍山,而檄提督海淩阿由甯遠赴援。
二月十四日,海淩阿率寶慶協副将馬韬,以兵五百餘由甯遠之下灌進剿藍山&hellip&hellip海淩阿不偵探地勢,遽由小路冒雨深入,又不為備,賊僞充夫役,為官兵舁槍械。
行至池塘墟,山溝陡狹,伏賊四起,乘高下突,槍械反為賊用,海淩阿等皆死。
上已命總督盧坤、湖北提督羅思舉赴剿&hellip&hellip賊虜脅将萬,趙金龍率八排散猺,及江華、錦田各寨猺為一路;趙福才率常甯、桂陽猺為一路;又趙文鳳率新田、甯遠、藍山谷猺為一路,每路各二三千,犄角出沒。
而官兵&hellip&hellip增調常德水師及荊州滿騎,皆不習山戰。
盧坤至永州,始奏罷之,而改調鎮筸苗疆之兵。
又以衡州水陸咽喉,而常甯屏蔽衡州,當賊沖;祁陽又入衡、永捷徑,且糧運後路,皆派兵勇防禦。
桂陽、新田、嘉禾三州縣,各團練鄉勇土猺自守,以防虜脅&hellip&hellip三月十日,羅思舉至永州&hellip&hellip乃議大兵由新田後路蹑賊,遏其南竄,與桂陽北路兵夾攻,并扼其西通道州、零陵、祁陽小路。
于是三路猺四五千人及婦女二三千,為官兵驅逼出山,皆東竄常甯之洋泉鎮&hellip&hellip羅思舉&hellip&hellip乃密檄北路兵齊赴,又漸移各守隘兵,進逼合圍&hellip&hellip晝夜疊攻&hellip&hellip先後斃賊一千餘。
四月&hellip&hellip初九日,趙金龍突圍,中槍死,擒賊子弟妻女及死黨數十。
(魏源《聖武記》卷七《道光湖粵平猺記》) (道光)十二年,湖南江華猺趙金龍作亂,粵猺應之。
湖南提督海陵阿及副将遊擊等皆戰殁。
(盧)坤親往督師,密陳湖北提督羅思舉能辦賊。
時桂陽、常德諸猺蜂起應賊&hellip&hellip坤至&hellip&hellip調鎮筸苗疆兵,分屯要隘,堅壁清野,與賊相持。
俟兩湖兵大集,貴州提督餘步雲、雲南副将曾勝亦率軍至,乘雷雨襲擊洋泉街。
羅思舉督諸将晝夜環攻,斃賊數千,破其巢&hellip&hellip金龍承間逸,為亂軍所殲,獲其屍。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六《盧坤傳》) 粵猺趙仔青糾衆數千入楚界,聲言為(趙)金龍複仇。
連敗之于濠江、銀江,擒仔青,磔于市。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六《盧坤傳》) 廣東連山黃瓜寨猺猶猖獗,兩廣總督李鴻賓剿治不力&hellip&hellip調(盧)坤代之。
偕禧恩等先後往,督諸将進剿,猺疆悉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六《盧坤傳》) 乙 鐘人傑 鐘人傑攻據崇陽,自稱鐘勤王都督大元帥,進攻通山、蒲圻。
分任知縣、千總等官,未幾即敗。
然人傑曾因包庇程中和挖煤圖利,以緻徒配,必與勢豪相争,而其人當亦煤窯工人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壬寅谕:“&hellip&hellip本日裕泰等奏湖北崇陽縣匪徒聚衆攻入縣城一折,據稱該縣刁徒鐘人傑前因包庇程中和挖煤圖利,拟徒配逃,查拿未獲,與民人挾有夙嫌,欲圖報複等語。
該犯鐘人傑&hellip&hellip何至因有釁端,辄敢聚衆入城,搶劫監獄倉庫,拒捕捆官,情節殊難憑信&hellip&hellip其中顯有别情。
著裕泰、趙炳言一面派兵緝拿各犯,一面飛咨鄰省協力防堵。
其為首之犯,務當即速拿獲,毋任遠揚滋蔓。
”&hellip&hellip癸卯谕:“&hellip&hellip裕泰奏,匪徒戕官踞險,見在添兵剿辦一折。
據奏崇陽縣幕丁禀稱,匪徒鐘人傑、陳寶銘等糾集黨與二三千人,設立帥台,占據縣城,戕害知縣。
見據拿獲奸細供稱,蒲圻接壤之洪下地方,見有匪黨、僧人占據拒守等語。
匪徒聚衆據城戕官,罪大惡極,必須一鼓殲除,斷不可耽延時日,緻有滋蔓。
該督見已續調省标官兵,督同剿辦。
如兵尚單,準于北南兩省附近營分酌補,以期早為撲滅&hellip&hellip并先就所獲各犯确訊起釁根由,毋稍諱飾。
” (《清宣宗實錄》卷三六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己巳谕:“本日裕泰由驿馳奏,官兵剿賊匪大獲勝仗一折。
據稱正月初十日,崇陽縣逆匪數千人,由通山縣西越嶺突入。
又有數千從小路盤踞高山,欲行撲城,施放槍炮。
經派防參将清保等率兵迎剿,把總魏鳴興奮勇先登&hellip&hellip奪據險要,殺傷賊匪百餘人,追殺擊斃不計其數&hellip&hellip又初九日,賊匪用小船多隻,擁至蒲圻,占據城外東南山坡。
官兵轟擊,先後斃賊數百人。
該匪恃衆拒敵,四面撲城,勢甚猖獗。
經副将雙福等帶領兵勇奮力進攻,擊斃二千餘人,落水死者百餘人&hellip&hellip賊匪複于十一日撲城。
守備玉貴登城抵禦,頰中槍傷。
複經雙福策應,賊始敗去。
”&hellip&hellip丁醜谕:“本日據裕泰等由六百裡馳奏,收複崇陽縣城,生擒首要各犯一折&hellip&hellip湖北崇陽縣逆匪鐘人傑,本系在逃徒犯,膽敢聚衆戕官,連陷崇陽、通城,設立鐘勤王僞号,并豎都督大元帥紅旗,分設知縣、千總僞職,遣令匪黨攻撲附近城池&hellip&hellip經總督裕泰馳往鹹甯,就近調撥官兵,分守要隘。
賊匪攻犯通山、蒲圻,均經官兵擊斃。
嗣提督劉允孝帶兵會剿,調集官弁,分兵五道,同時并進&hellip&hellip劉允孝募紳民向導内應,自石盤山進攻。
夏廷樾會同遊擊謝正國,在黑橋接仗,陣殲賊匪三百餘名&hellip&hellip該邑紳士誘令首逆出城,經官兵義勇趕至合圍,立将首犯鐘人傑,及要犯陳寶銘、汪敦族,一并生擒。
該督即由洪上地方前進,攻複崇陽縣城&hellip&hellip分兵前往通城,接應收複。
” (《清宣宗實錄》卷三六六) 丙 李沅發 李沅發以拜會攻據新甯縣,曆半年而敗。
是役江忠源亦在行間,後遂以知兵漸至大用。
沅發衆甚多,逃入廣西。
未幾,太平軍起,遂為前驅以入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癸卯,谕:“&hellip&hellip本月據馮德馨馳奏,匪徒占踞縣城,催調官兵親往督辦一折&hellip&hellip湖南新甯縣匪徒滋事,首匪李姓,膽敢戕官踞城,肆行擄掠。
經寶慶府知府張鎮南,督同新甯汛千總熊勳猷、石門汛把總方開甲等,帶領兵勇進剿&hellip&hellip殺斃匪徒三百餘名。
”&hellip&hellip戊午,谕:“&hellip&hellip本日據裕泰馳奏,新甯滋事匪犯,見經圍困情形。
又據馮德馨馳奏,遵旨親往督剿,各一折&hellip&hellip據裕泰奏稱,該匪等先則突開北門擁出,燒毀靠城民房,冀圖乘夜竄出。
嗣又制造竹排,安放西門城内。
該處逼近大河,路通粵西,希冀由彼逃竄。
并訊出匪犯李沅發,先曾潛往廣西全州,邀集數百人,同赴新甯,劫獄戕官。
” (《清宣宗實錄》卷四七四)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丁醜,谕:“馮德馨、英俊奏,剿平新甯匪徒,收複城池一折。
此案該匪等始則拜會搶劫,繼而戕官據城。
并敢四路邀人,抗拒官兵,相持四十餘日。
實屬罪大惡極。
現經馮德馨、英俊督率鎮、道、府、協及在事文武員弁,激勵紳士,帶同兵勇,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用地雷轟開城角。
該賊匪仍敢抵死拒戰,複經兵勇并力前攻,槍炮兼施,焚燒賊棚,生擒一百六十餘名,搜殺餘匪不計其數&hellip&hellip匪首李沅發果否已被焚殺,該撫等正可向所獲匪徒根究下落。
”&hellip&hellip甲申谕:“&hellip&hellip新甯破城之後,廣西貓兒山及新甯羅遠峝各地方,又有另股匪徒潛匿滋擾。
且訊據見獲各犯供稱,有廣西五排人李沅寶,聽聞李沅發已被焚殺,定期分股前往新甯,為沅發報複等語&hellip&hellip顯系李沅發逃竄,該匪四面接應,勾結為患。
” (《清宣宗實錄》卷四七五)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丁酉谕:“據裕泰、鄭祖琛、向榮由六百裡馳奏,生擒首逆,殲除匪黨,地方一律肅清一折&hellip&hellip湖南逆匪李沅發,本系山野莠民,烏合小醜。
自上年冬間結會糾黨,戕官踞城,竄擾三省,蔓延愈甚。
迨裕泰親往督剿,數月之久,竟未蒇事&hellip&hellip茲據裕泰等奏稱,該匪自屢次潰敗之後,東奔西突,經該督等設計誘至金峰嶺山内,該逆仍複抵死抗拒。
該督等複督率将弁一鼓作氣&hellip&hellip統殲斃二百餘人,生擒大小頭目羅登爵等五十八名&hellip&hellip首逆李沅發帶傷由後山滾落崖澗,當被鄉勇生擒縛獻。
” (《清文宗實錄》卷九) (道光)二十九年,李沅發倡亂新甯,踞城戕官。
巡撫馮德馨、提督英俊往剿,複縣城&hellip&hellip賊竄山中,勾結黔、粵交界伏莽,勢益蔓延&hellip&hellip專任裕泰往督師,與黔、粵諸軍合擊數捷。
三十年春,搜剿山内,擒殲多名。
賊竄永福草鞋塘,四面抄圍,漸窮蹙&hellip&hellip令提督向榮由武岡進屯廣西懷遠,遇賊,擊破之。
賊退踞金峰嶺,分三路進擊于深箐陡石間,斬獲殆盡,沅發就擒。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七《裕泰傳》)
時原武汛串溝受水,寬三百餘丈,行四十餘裡,至陽武汛溝尾複入大河。
又合沁河及武陟、荥澤諸灘水,畢注堤下。
兩汛素無工,故無稭料,堤南北皆水,不能取土築堤。
毓美試用抛磚法,于受沖處抛磚成壩。
六十餘壩甫成,風雨大至,支河首尾決而壩如故,屢試皆效&hellip&hellip行之數年,省帑百三十餘萬,而工益堅&hellip&hellip卒以溜深急則磚不可恃,停之。
十九年(1839年),毓美複以磚工得力省費為言,乃允于北岸之馬營、荥原兩堤,南岸之祥符下汛、陳溜汛,各購磚五千方備用。
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決祥符,大溜全掣,水圍省城。
河督文沖請照睢工漫口暫緩堵築。
遣大學士王鼎、通政使慧成勘議&hellip&hellip鼎等言:“河流随時變遷,自古迄無上策,然斷無決而不塞,塞而不速之理。
如文沖言,俟一二年再塞&hellip&hellip而此一二年之久,數十州縣億萬生靈流離,豈堪設想&hellip&hellip河臣所奏,斷不可行。
”疏入,解文沖任&hellip&hellip以朱襄繼之。
二十二年(1842年),祥符塞,用帑六百餘萬&hellip&hellip七月,決桃源十五堡,蕭家莊溜穿運,由六塘河下注。
未幾,十五堡挂淤,蕭家莊口刷寬百九十餘丈,掣動大溜,正河斷流。
河督麟慶意欲改道。
遣尚書敬徵、廖鴻荃履勘。
敬徵等言:“改河有礙運道。
惟有迅堵漫口,挽歸故道,俟明年軍船回空後,築壩合龍。
”從之&hellip&hellip二十三年。
(1843年)&hellip&hellip六月,決中牟,水趨朱仙鎮,曆通許、扶溝、太康入渦會淮。
複遣敬徵等赴勘,以鐘祥為東河總督&hellip&hellip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大風,壩工蟄動,旋東壩連失五占&hellip&hellip七月,上以頻年軍饷、河工一時并集,經費支绌,意欲緩至明秋興築。
鐘祥等力陳不可,十二月塞,用帑千一百九十餘萬。
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決吳城。
十月,命侍郎福濟履勘,會同堵合。
(《清史稿&bull河渠志》一) 丁 張格爾之變 道光中,新疆南路有張格爾之變,先後用兵至八年之久,耗費财力,中土為之疲敝。
其始,雖由邊吏不善安輯所緻,然由外人煽惑,以緻稱兵,與前之準格爾、後之白彥虎同。
亦以見乾隆用兵西域,雖一時暫定,而事變屢起也。
嘉慶二十五年,南路參贊大臣斌靜荒淫,失回衆心。
八月,張格爾始糾布魯特數百寇邊。
有頭目蘇蘭奇入報,為章京綏善叱逐,蘇蘭奇憤走出寨從賊。
領隊大臣色普征額率兵敗之。
張格爾僅餘二三十賊,舍騎步逃。
次日,官兵追及塞外,遺炊尚然。
竟回軍喀城,與斌靜宴中秋節。
所擒百餘賊,斌靜悉誅以滅口。
上以斌靜獲賊不訊明釁由,蒙隐具奏,疑之,特命伊犁将軍慶祥往勘,得回民所控斌靜縱家奴司員淩辱伯克,交通奸利諸罪,奏聞褫逮。
道光二年,以永芹代之,亦未能撫馭。
四年秋、五年夏,張格爾屢糾布魯特數百騷掠近邊,且詭降,要求叵測。
時内地回戶多為其耳目,官兵往捕辄遁。
九月,領隊大臣色彥圖以兵二百出塞四百裡,揜之不遇。
即縱殺遊牧之布魯特妻子百餘而還,無複行列,其酋汰列克恨甚,率所部二千追覆官兵于山谷,賊遂猖獗。
十月,诏以慶祥代永芹參贊,以大學士長齡代慶祥&hellip&hellip六年夏,張格爾率安集延布魯特五百餘,由開齊山路突至回城,拜其先和卓木之墓,回人所謂瑪雜也,距喀城八十餘裡。
慶祥令協辦大臣舒爾哈善、領隊大臣烏淩阿以兵千餘剿之,殺賊四百。
賊退入大瑪雜内&hellip&hellip官兵攻之,突圍出,各回響應,旬日萬計。
慶祥盡調各營卡兵還喀城為三營,令烏淩河、穆克登布分将之,迎戰渾河,先後殁于陣&hellip&hellip八月二十日,喀城遂陷,英吉爾沙、葉爾羌、和阗三城繼之。
(魏源《聖武記》卷四《道光重定回疆記》) 張格爾者,回酋大和卓木博羅尼都之孫也&hellip&hellip因衆怨,糾安集延布魯特寇邊。
道光&hellip&hellip六年六月,張格爾大舉入卡,陷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阗四城。
命陝甘總督楊遇春駐哈密,督兵進剿&hellip&hellip诏授長齡揚威将軍,遇春及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贊,率諸軍讨之。
十月,師抵阿克蘇&hellip&hellip張格爾以衆三千踞柯爾坪。
令提督楊芳襲破之&hellip&hellip七年二月&hellip&hellip進次大河拐&hellip&hellip遂&hellip&hellip殲賊萬餘,禽五千。
越三日,張格爾拒戰于沙市都爾&hellip&hellip賊數萬臨渠橫列。
乃令步卒越渠鏖鬥,騎兵繞左右橫截入陣,賊潰&hellip&hellip擒斬萬計。
又越二日&hellip&hellip俘斬二萬有奇。
追至洋達瑪河,距喀城僅十餘裡。
賊悉衆十餘萬,背城阻河而陣&hellip&hellip選死士夜擾其營&hellip&hellip遣索倫千騎,繞趨下遊牽賊勢,大兵驟渡上遊蹙之。
賊&hellip&hellip大奔。
乘勝抵喀什噶爾,克之&hellip&hellip張格爾已先遁&hellip&hellip分兵令遇春下英吉沙爾、葉爾羌,芳下和阗&hellip&hellip張格爾傳食諸部落,日窮蹙。
長齡等遣黑回誘之,率步騎五百欲乘歲除襲喀城,芳嚴兵以待。
賊覺而奔,追&hellip&hellip斬殆盡。
張格爾僅餘三十人,棄騎登山,副将胡超、都司段永福等禽之。
八年&hellip&hellip五月,檻送&hellip&hellip于京師&hellip&hellip磔于市。
(《清史稿&bull列傳》一五四《長齡傳》) 戊 生計之艱 道光之季,士與農生計最困。
而人多用洋貨,吸食鴉片,同時秘密結會者,風起雲湧。
閩粵濱海有洪門及天地會,湘桂曰堂,江浙曰齋,長江上遊中遊有哥老會,江南北有青幫、紅幫,淮水流域有撚及白蓮教,北方有天理教,山東有義和拳,是皆崩潰之兆。
故道光三十年間,人民起兵者衆矣,而其真因,則由于豪富封殖。
故有《彬儀館詩草》,蓋當道光季年也。
其時吏治昏庸,豪富封殖,币滞粟賤,士農尤困。
名儒才士不能謀十金之獲,賃舂日課谷二石,才傭十九錢。
(王闿運《湘绮樓未刻稿&bull彬儀館記》) 嘉慶以來,洋貨、鴉片,業已普遍流行。
至道光時愈甚。
夫居處之雕镂,服禦之文繡,器用之華美,古之所謂奢也,今則視為平庸無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
如房室舟輿無不用頗黎,衣服帷幙無不用多羅、畢支、羽毛之屬,皆洋産也。
而什物器具無不貴乎洋者,曰洋銅,曰洋磁,曰洋漆,曰洋藤,曰洋錦,曰洋布,曰洋青,曰洋紅,曰洋貂,曰洋獺,曰洋紙,曰洋畫,曰洋扇,遽數之不能終其物。
而南方諸省則通行洋錢,大都自日本、琉求、紅毛、英吉利諸國來者。
内地出其布帛菽粟民間至不可少之物,與之交易&hellip&hellip不思布帛菽粟之足貴,惟洋物之是求。
一家之中,自堂室以至器用,無非外洋者矣;一人之身,自冠服以至履舃,無非外洋者矣。
其始也達官貴人尚之,浸假而至于仆隸、輿台,浸假而至于倡優、婢嫔,而民間遂遍行焉。
外洋奇巧之物日多,民間布帛菽粟日少,以至積儲空虛,民窮财盡。
(陳鳣《簡莊綴文》卷一《風俗論》) 鴉片産于外夷,其害人不異酖毒,故販賣者死,買食者刑,例禁最嚴。
然近年轉禁轉盛,其始惟盛于閩粵,近則無處不有。
即以蘇州一城計之,吃鴉片者不下十數萬人。
鴉片之價,較銀四倍牽算,每人每日至少需銀一錢,則蘇城每日即費銀萬餘兩,每歲即費銀三四百萬兩。
(包世臣《安吳四種》卷二六《齊民四術&bull農二》) 凡有識者,皆預知天下必且有事。
今天下易肇亂之郡凡十數,廣東則惠、潮,福建則台灣,江右則南贛,江蘇則淮、徐,安徽則鳳、颍,河南則南、汝、光,陝西則南山。
(包世臣《安吳四種》卷三二《齊民四術&bull刑二》) 道光間人民起兵簡表 七 人民之反抗 1.乾隆時 甲 王倫 王倫屬清水教,為白蓮教别支。
起兵以誅貪官污吏為名,屢敗巡撫徐績、總兵惟一之兵,勢張甚。
清廷倉皇發京軍,遣大學士舒赫德以欽差大臣往讨,蓋恐南糧運道有阻故也。
不一月,事平。
追捕餘黨,地方受害,屢年未已。
國家歲漕&hellip&hellip由運河供億京師,而臨清州绾毂南北水陸咽喉。
有新舊二城&hellip&hellip舊城&hellip&hellip市廛鱗次數萬家。
乾隆三十九年,兖州府壽張奸民王倫以清水邪教,運氣治病,教拳勇。
往來山東,号召無賴亡命,徒黨日衆。
羨臨清之富庶,又大兵方征金川,意畿輔兵備或虛,倡言有四十日大劫,從之得免。
壽張知縣沈齊義捕之,賊遂于八月二十有八日夜,襲城戕吏&hellip&hellip承平久,官民皆不習兵,賊連陷堂邑,陷陽谷。
皆劫掠棄城遁,分趨臨清、東昌,阻運道,衆數千&hellip&hellip大學士舒赫德&hellip&hellip命&hellip&hellip馳赴山東督師&hellip&hellip總兵惟一以兵三百擊賊堂邑,複以兵八百擊賊柳林,皆不利。
賊圍巡撫徐績軍于臨清之梁家淺,惟一援之,賊解圍,趨運河&hellip&hellip據臨清舊城&hellip&hellip各郡援兵漸集&hellip&hellip禁旅由德州攻其東,東昌兵攻其南,直隸兵由景州故城攻其北,又以兵扼館陶防西竄&hellip&hellip(九月)二十有三日,舒赫德軍抵臨清&hellip&hellip賊敗竄城内,短兵巷戰&hellip&hellip侍衛音齊圖&hellip&hellip殲北竄賊千餘于塔灣。
亦還兵搜王倫于城中大宅,毀牆入,手擒之,為十餘賊所奪。
賊登樓縱火死。
複殲巷戰女賊烏氏等數十,生擒其弟王樸,其黨樊偉、孟燦、王經隆等,檻送京師。
誅其黨千餘。
(魏源《聖武記》卷八《乾隆臨清剿賊記》)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九月&hellip&hellip戊午&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壽張、堂邑奸民&hellip&hellip不可不迅速剿捕,但恐綠營兵庸懦&hellip&hellip而徐績于軍旅素所未娴&hellip&hellip今思舒赫德久谙軍務,著即由天津一路前往山東&hellip&hellip于調兵諸事,當有印信為憑。
起程時,可帶欽差大臣關防前往&hellip&hellip”又谕:“據徐績、姚立德奏&hellip&hellip稱逆匪首犯王倫系壽張人,本屬白蓮邪教&hellip&hellip擅敢劫掠壽張、堂邑、陽谷三縣,殺害官員,劫掠倉庫。
” (《清高宗實錄》卷九六六) 乾隆&hellip&hellip三十九年&hellip&hellip十月,(徐績)解山東巡撫任,命緝捕餘黨自效。
績擒王倫弟王柱、王林等正犯二十餘名,上&hellip&hellip授為河南巡撫。
(《清史&bull列傳》卷二七《徐績傳》) 乙 蘇四十三及田五 蘇四十三以伊斯蘭新舊教之争,為不肖官吏激變。
乾隆帝張大其事,命寵臣和珅将兵往,為封拜地。
和珅輕進失利,乃以其事仍付阿桂了之,不免多所殺戮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辛醜,陝甘總督勒爾謹奏:“據蘭州府循化同知洪彬禀報,廳屬撒拉爾回人蘇四十三等,因争立新教,将舊教回人殺傷數名。
臣随委蘭州府知府楊士玑、河州協副将新柱前往查辦。
三月二十日,據楊士玑禀報,新柱與該府帶領兵役,前往循化。
十八日&hellip&hellip至白莊子,被新教回匪千餘人,将莊圍住等語,臣即選派本标兵二百名,帶同臬司福崧,星夜往該處查拿。
又奏,途次據署河州知州周植禀報,新教逆回于十八日晚,将知府楊士玑、副将新柱殺害等語,臣飛調固原、涼州、甘州、西甯、肅州五提鎮兵共二千名,星速前往。
仍于見帶本标二百外,添調三百名,兼程馳赴,相機剿捕。
并劄令提督仁和前往會辦。
”&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回人争教細事,何至因此殺害大員&hellip&hellip傳谕勒爾謹:&hellip&hellip所帶兵數前後幾三千,又劄會提督仁和前往會辦,仁和系曾經出兵打仗之人,軍務頗為熟悉。
勒爾謹當與之和衷速辦。
” (《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二七) (乾隆)四十六年&hellip&hellip甘肅撒拉爾新教蘇四十三與老教仇殺,戕官吏。
總督勒爾謹捕教首馬明心下獄。
同教回民二千餘,夜濟洮河,犯蘭州,噪索明心。
布政使王廷贊誅明心,賊愈熾。
上命阿桂視師,時阿桂猶在工,命和珅往督戰失利。
賊據龍尾、華林諸山,道險隘。
阿桂至設圍,絕其水道,攻之。
賊大潰,殲蘇四十三。
餘黨奔華林寺,焚之,無一降者。
(《清史稿&bull列傳》一○五《阿桂傳》) 蘇四十三之後三年,又有田五之事,皆新教也。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十五日,忽有逆回田五倡亂。
初在平涼府鹽茶廳之小山中,結衆起事,不過三百餘人&hellip&hellip遂入靖遠,縱火燒木廠&hellip&hellip蘭州省城亦震動矣&hellip&hellip通渭既陷&hellip&hellip于是西安将軍傅公玉帶兵一千名,巴裡坤副都統永公安自山西進京,前來協剿&hellip&hellip陝西巡撫畢公沅調西安、同州各營兵,暨西安滿标、撫标兩營兵五千名,又調四川屯練降番兵二千名,甯夏兵一千二百名,又川北兵二千名,山西兵二千名,至西安候撥。
又河州韓土司兵一千名,又瓦寺土司桑朗雍中等自願效力,挑選精兵四百名。
而興安鎮總兵官三公德,亦帶兵一千名,由秦州一路堵截。
延綏鎮總兵官策公蔔坦又帶兵一千名,由靜甯州一路堵截。
不數日,而欽差大臣福公康安偕領侍衛内大臣海公蘭察,暨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相繼而至。
大學士阿公桂又挑選火器、健銳兩營京兵一千名,次第會集。
賊見官兵勢甚,遂退聚隴西之狼山,出攻隴西、伏羌二縣,複攻靜甯州、隆德縣城,俱堅守不動。
賊乃至底店子。
底店子者,在靜甯州界,回民聚俗而居不下千餘家。
沿途脅從者,又數千人&hellip&hellip賊投崖堕穽無算,生擒萬餘,賊無一脫者。
(錢泳《履園叢話》卷五)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丙午(廿二),甘肅新教回人田五等聚衆滋事。
命李侍堯、剛塔剿之。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五) 五月丁巳(初三),谕:“前據李侍堯、剛塔奏,小山逆回田五阿渾倡設新教,糾衆滋事,攻破西安土堡,往靖遠一帶村莊搶掠&hellip&hellip本日李侍堯奏,官兵于二十三、四等日,兩次打仗,殺賊甚多&hellip&hellip賊匪首犯田五腹中槍傷,在馬營水抹脖身死&hellip&hellip割取首級枭示。
餘剩有八九十人,竄往餘家溝一帶。
見已添派官兵,上緊追拿。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辛酉(初七),谕軍機大臣等:“前據李侍堯奏,賊首田五已殲,餘黨竄散&hellip&hellip本日又據奏,到馬家堡、黑莊兩處,賊匪屯聚約有一千餘人。
見調取官兵接續,以為必勝之計。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己巳(十五)谕:“李侍堯等于剿捕回匪一案,未能妥協。
著派尚書福康安帶欽差大臣關防,同領侍衛内大臣海蘭察,帶領巴圖魯侍衛等,分起馳驿前往,剿捕督辦。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壬申(十八)&hellip&hellip著傳谕阿桂:“于火器、健銳兩營内,挑選精兵一千名,預備聽候谕旨,再行帶領起程。
所有分隊帶領之侍衛章京等,并著酌量選派京兵&hellip&hellip經阿桂帶領前往,尤足以壯軍勢&hellip&hellip阿桂所帶京兵一到,自可會同調度,剋期竣事也。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五月甲戌(二十日),以阿桂為将軍,福康安、海蘭察、伍岱為參贊大臣,領京兵進剿逆回。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七) 七月甲子(十一日)谕:“據阿桂、福康安奏,初四日,石峰堡内,投出老弱賊匪一千五百餘名&hellip&hellip初五日子刻,賊首張阿渾,果同楊填四等,帶領賊衆,向外直撲&hellip&hellip官兵槍箭如雨&hellip&hellip殲賊千餘。
張阿渾等竄回堡内&hellip&hellip福康安同海蘭察帶領各官兵一湧而上,進堡搜捕,将首逆張阿渾即張文慶,大通阿渾即馬四娃,并賊目楊填四、黃阿渾即黃明、馬建成、馬良茂、馬金玉、楊存義、馬幾、馬建業、馬保,全數擒獲。
兩日打仗,殲擒賊回共二千餘名,拿獲首從逆犯,及各賊眷屬孩稚共三千餘口。
”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一○) 乾隆四十九年,甘肅回田五等立新教,糾衆為亂。
授參贊大臣,從将軍阿桂讨賊。
旋授陝甘總督。
師至隆德,田五之徒馬文熹出降。
攻雙岘賊卡,賊拒戰。
阿桂令海蘭察設伏,福康安往來督戰,殲賊數千。
遂破石峰堡,擒其渠。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一七《福康安傳》) 丙 苗 湘、黔間苗民受虐于官吏,積釁久矣。
乾隆六十年,有石柳鄧、吳八月之變。
遂大舉,竭雲、貴、湖、廣四省之力以讨之。
福康安、和琳任軍,畢沅任饷,征調頻繁,内地騷動,饷複甚竭蹶。
福康安之師阻于險,阻于瘴疠,經年之間屢緻失利。
混元教乘虛起兵,中原雲擾,乃倡民地歸民、苗地歸苗之說,匆匆班師。
福康安、和琳均染疠,卒于軍中。
乙卯(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銅仁府苗石柳鄧,妖煽其黨,官捕之,遂叛,掠松桃廳正大營。
湖南永綏黃瓜寨石三保應之,永綏副将尹薩納、同知彭鳳堯以兵六百往捕&hellip&hellip責苗縛獻。
而鎮筸鎮總兵明安圖,亦以兵八百攜繩索以往,會營鴨酉。
夜,苗忽數千焚鴨酉,鎮筸苗吳半生、吳隴登、吳八月,及乾州三岔坪苗同蠢動,火光照百十裡&hellip&hellip遂圍永綏。
而乾州鎮筸苗亦同日各圍其城&hellip&hellip貴州總兵珠隆阿亦被圍正大營,苗疆大震。
二月,诏雲貴總督&hellip&hellip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及湖廣督撫合兵剿之。
複命侍衛額勒登保、德楞泰往贊軍務。
福康安既解嗅腦、松桃、大營諸圍,招撫各寨。
三月,貴州苗略定。
和琳亦定秀山縣苗,以總兵袁國璜守棚門,而自會福康安于松桃。
乃遣總兵花連布将精兵三千援永綏。
三月十一日&hellip&hellip圍解。
湖南提督劉君輔以兵二千,自保靖與總兵張廷彥合攻永綏西北&hellip&hellip四月十三日,福康安大軍亦至永綏,進剿黃瓜寨。
而苗旋阻鴨保,饷道不通&hellip&hellip賊踞乾州久,遂出滬溪巴鬥山,大焚浦市。
分寇滬溪、麻陽東北,複逼鎮筸&hellip&hellip劉君輔在永綏,提孤軍欲複通鴨保,中途突圍數重,幾不免。
及隆團,始遇袁國璜、張廷彥援兵。
乃保隆團,而鴨保饷道卒不通&hellip&hellip福康安、和琳由貴州來,遽從銅仁&hellip&hellip往乾州,道既險遠,劉君輔所請五路進兵策亦不用。
苗遂專伺大營所向,據險死拒。
而各營兵非奉令又不得自為戰,故賊益張。
及劉君輔隔隆團,苗遂複圍永綏&hellip&hellip副将富志那遣告急大營&hellip&hellip始遣四川提督穆克登阿往援&hellip&hellip劉君輔複自隆團轉戰入。
八月,圍始複解&hellip&hellip大軍自四月克黃瓜寨&hellip&hellip七月,渡大烏草河,抵古丈坪。
八月,奏克烏龍岩、楊柳坪。
而吳八月據平隴,遂稱吳王&hellip&hellip平隴黨轉盛,石三保、石柳鄧皆附之&hellip&hellip十月,奏克毛豆塘、摩手寨、龍角硐,進牛練塘,圍鴨保&hellip&hellip十一月,奏克水營、天星寨。
十二月,奏克禽頭坡。
嘉慶元年正月,奏克連營山。
二月,奏克壁多山、高吉陀。
三月,奏克兩叉溪、平逆坳。
四月,奏克長吉山結石岡&hellip&hellip六月,和琳複乾州,使額勒登保等進攻平隴,而自與畢沅、福甯及巡撫姜晟等,遂奏善後章程六事,大都民地歸民,苗地歸苗,盡罷舊設營汛,分授降苗官弁羁縻之&hellip&hellip九月,大兵奪平隴隘口&hellip&hellip十二月,大軍斬石柳鄧父子及吳廷義(吳八月子)等&hellip&hellip明年三月,遂班師。
(魏源《聖武記》卷七《乾隆湖貴征苗記》) 征苗之師既撤,苗事紛纭愈甚,乃以傅鼐總理苗疆,十餘年間,幸獲無事。
其實事變皆由不公不平有激而成,不激則本無事也。
嘉慶元年&hellip&hellip大軍&hellip&hellip移軍剿教匪。
而苗疆以鳳凰廳同知傅鼐善其後,修碉募勇,悉力禦之。
傅鼐上書總督百齡曰:“迩者楚苗之役,福、和(福康安、和琳)二大帥,始則恃搏象之力搏兔,不暇統籌合局以籌商。
繼則孤軍深入,頓兵烏草河、牛練塘、九龍溝,皆累月不得進者,以苗寨前堅後險,實有羝羊觸藩之勢。
已廣行招納,以期苗釋怨罷兵&hellip&hellip大功未就,赍志而殁。
又值川楚事急,大軍北去,苗志益盈,鸱張魚爛,不可收拾。
鼐思民弱則苗強,民強則苗弱,我墉斯固,而後入穴扼吭,殲其魁而奪其恃,稂莠漸除,良善乃康。
”四年,傅鼐擒鎮筸苗吳陳受。
六年,剿石岘苗十四寨。
十年,擒永綏生苗石宗四,燒殺二千餘,破寨十六,搗巢繳械,一律蕩平&hellip&hellip先後大小數百戰,殲苗以萬計。
傅有文武材,總理苗疆十餘年,創修邊牆數百裡,分屯戍守,訓練鄉兵,團其丁壯,而碉其要害。
十餘碉則堡之,碉以守以戰,堡以聚家室,于是民氣固,苗雲擾波潰。
鼐與苗從事,來痛擊,去修邊,前戈矛,後邪許,得險即守,寸步而前。
而後薪燼而焰息,堤塞而水止。
(錫珍《皇朝紀事&bull勘定苗疆》) 嘉慶初,湖北、四川教匪方棘。
諸将移征苗之師而北,草草奏勘定,月給降苗鹽糧銀羁縻之,而苗氛愈惡,藉口&hellip&hellip和琳苗地歸苗之約,遂蔓延三廳地。
巡撫姜晟至,倡以苗為民之議,議盡應其求。
時鳳凰廳治鎮筸,當苗沖,同知傅鼐有文武才,知苗愈撫且愈驕&hellip&hellip乃日招流亡,附郭栖之,團其丁壯,而碉其要害,十餘碉則堡之&hellip&hellip而(嘉慶)三年,苗大出,焚掠下五洞,大吏将中鼐開邊釁罪。
又兵備道田灏者,阿大吏意,各出納以旁掣之,事且敗。
會四年,鎮筸黑苗吳陳受衆數千犯邊,于是有苗疆何嘗底定之诏,責巡撫姜晟嚴獲首賊。
鼐為擒之,始奏加知府銜&hellip&hellip是年,碉堡成。
明年,邊牆百餘裡亦竣。
苗并不能乘晦霧潛出沒,每哨台舉铳角,則知有警,婦女牲畜立歸堡,環數十裡戒嚴,于是守固矣&hellip&hellip大小百戰,殲苗萬計,追出良民五千口,良苗千餘口,而所用不過鄉兵數千。
(魏源《聖武記》卷七《嘉慶湖貴征苗記》) 傅鼐&hellip&hellip順天宛平人&hellip&hellip嘉慶元年(1796年),授鳳凰廳同知&hellip&hellip擢辰沅永靖道&hellip&hellip十三年,屯務竣,入觐。
诏曰:“傅鼐任苗疆十餘年,鋤莠安良&hellip&hellip建碉堡千有餘所,屯田十二萬餘畝,收恤難民十餘萬戶,練兵八千,收繳苗寨兵器四萬餘件&hellip&hellip設書院六,義學百&hellip&hellip洵為傑出人才,堪為岩疆保障。
” (《清史稿&bull列傳》一四八《傅鼐傳》) 丁 林爽文 自康熙設台灣郡縣後,人民起兵抗清兵者,先後不可勝紀,以朱一貴、林爽文為最著。
爽文本天地會,由官吏虐之始變,總兵柴大紀死守諸羅,以待福康安之援。
事平,福康安以大紀驕亢,必欲殺之,竟摭其軍營積弊,斬于京師。
于此知福康安之橫,與和珅比而為惡,實由乾隆帝故縱之。
林爽文者,居彰化之大理杙,地險族強,豪猾揮霍,聚群不逞之徒,結天地會。
數十年,将吏務為覆蔽,不之問,黨日橫熾。
總兵柴大紀調兵三百,使知府孫景燧、彰化知縣俞峻,及副将赫生額、遊擊耿世文往捕&hellip&hellip勒村民禽獻,先焚無辜數小村怵之。
爽文遂因民之怨,集衆夜攻營。
軍覆,将吏死焉,彰化遂陷,時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hellip&hellip十二月六日,又陷諸羅&hellip&hellip賊分路來犯,柴大紀禦諸鹽埕橋,殺賊千計。
橋距府城五十裡,扼水陸交通,大紀自守之,賊始不敢窺府城&hellip&hellip明年正月初旬&hellip&hellip大紀速戰破賊,遂複諸羅&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上命總督常青為将軍,往督師&hellip&hellip福州将軍恒瑞為參贊&hellip&hellip常青、恒瑞軍五月出南路&hellip&hellip遇賊萬餘,甫交綏即退&hellip&hellip賊以其暇,得蠶食各村,脅其不從者,辄焚劫&hellip&hellip旬日十餘萬&hellip&hellip林爽文驅以攻諸羅。
諸羅據南北之中,賴柴大紀力守之,為府城屏蔽。
林爽文必欲陷之,晝夜圍攻&hellip&hellip先後百餘戰,殺賊過當&hellip&hellip諸羅圍日密&hellip&hellip诏解常青、恒瑞之任,以福康安、海蘭察代之&hellip&hellip诏曰:“大紀當糧盡勢急之時,惟以國事民生為重&hellip&hellip其改諸羅縣為嘉義縣;大紀封義勇伯,世襲罔替。
”&hellip&hellip福康安&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抵港口&hellip&hellip十一月初八日,大兵六千,義勇千餘,遇賊侖頂仔。
海蘭察率巴圖魯侍衛數十沖賊陣&hellip&hellip賊披靡&hellip&hellip即日,海蘭察抵嘉義城。
次日,福康安亦至,複乘勝追賊,克之于鬥六門。
遂搗大理杙,賊猶萬餘,迎拒&hellip&hellip我步騎,鏖戰竟夜。
黎明,遂克其巢。
林爽文已攜家走集集埔&hellip&hellip先匿其孥于生番社,而自與死黨數十竄箐谷,皆就禽。
(魏源《聖武記》卷八《乾隆三定台灣記》) 福康安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
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偬不具櫜鞬禮。
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深染綠營習氣,不可倚任。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一六《柴大紀傳》) 林爽文者,漳州之平和人也&hellip&hellip廁名彰化縣役&hellip&hellip益陰結少年無賴,凡系于公者,爽文皆脫囊資之&hellip&hellip乾隆五十年十二月除日,莊中群無賴于莊西廠地醵酒為樂。
酒酣,共謀曰:“我莊中當推一人為主,以一号令。
插劍于地,攫土為香,共拜之。
劍仆者,即天所與也。
”時共五十餘人,以齒序拜。
至林爽文,而劍适仆,由是莊中群無賴益推戴之矣。
林爽文既邀結人心,時出劫掠,以其财招納亡命。
又創為邪說,所為天地會者,煽惑民心。
彰化縣屢遣官役捕之,皆自中途返,莫敢有涉其境者。
(《平台記》) 彰化縣既陷,官吏皆被執。
賊目分居官署,出榜安民,曰:“順天元年大盟主林,為出榜安民事。
本盟主為衆兄弟所推,今統雄兵猛士,誅殺貪官,以安百姓。
貪官已死,其百姓各自安業,惟藏留官府者死不赦。
” (《平台記》) 台灣初次調撥及續調官兵,已有數萬。
嗣又于廣東、浙江添調綠營及駐防兵萬餘人,并于福建本省派撥兵六千。
既又添調四川降番,并于湖北、湖南、貴州等省挑備兵數萬,陸續遄程前往,合計征調各兵不下十餘萬。
所有應用軍糧,已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廣、四川省撥運米百餘萬石。
軍饷火藥等,亦已廣為儲備。
(《平台記》) 三月乙醜,奉旨逮問陸路提督兼台灣鎮總兵柴大紀于京師&hellip&hellip大紀縱兵市易,廢弛營伍,又挑補兵弁,皆以利進。
及林爽文将作亂,畏賊回郡城各情,皆有征,獄具上聞。
于是籍沒其家,逮大紀于京師,伏法。
(《平台記》) 康熙以後台民起兵簡表 2.嘉慶時 甲 川楚教軍 康熙時,抗清者志在複明,多擁明裔為号召。
托名朱三太子者,先後凡數起。
台灣起兵,推朱一貴為首,以其為明裔也。
雍正時,周結連海上,猶以尋王得王為名。
圖谶之書,若《推背圖》,所謂“牛八”,即寓“朱”字。
劉之協倡混元教以集衆,所推奉者王雙喜,或稱王發生,又名朱八,謂是王之明五世孫,為清所執,遣戍伊犁。
嘉慶十五、六年,猶有安徽、河南人出口往省之者,乃為清所殺。
教軍初起于孝感吳家砦,教魁齊麟為清所戮。
其妻齊王氏,又稱齊二寡婦,起兵至襄陽,名為替夫報仇。
因王雙喜遠在配所,尊号猶有所待,乃與張漢潮、姚之富皆稱大将軍,以五色為旗号。
蜀中王三槐諸人以官逼民反,亦稱五色旗号。
縱橫于鄂、豫、川、陝之境,所向無敵。
而号令未能統一,亦其失敗原因之一。
所謂堅壁清野之策,謂可以斷其接濟,其實教軍往來皆自山中,其中有無籍之人,以墾地設廠為生,集合數十萬人不難,惟赍糧非易。
教軍除辦團練、圖保舉、頂戴者必殺無赦外,其他決不騷擾,故堅壁清野或可斷其糧,而不能斷其補充兵力。
唯十餘年間,民皆苦于堅壁清野,以吏胥為虐,甚于兵革也。
清竭全國之力以禦教軍,隻辦尾追而已。
楊遇春始募鄉兵,稍較便給,亦不能制敵。
教軍之敗,由于急遽行軍,救援不及,領兵者損折過多,然始終堅定,無一叛變者。
自教軍以後,結會開堂以抗清者日衆。
道光中,南方舉兵,歲歲不絕,以至太平軍之起。
?。
白蓮教者,奸民假治病持齋為名,僞造經咒,惑衆斂财,而安徽劉松為之首。
乾隆四十年,劉松以河南鹿邑邪教事發被捕,遣戍甘肅。
複分遣其黨劉之協、宋之清授教傳徒,遍川、陝、湖北。
日久,黨益衆,遂謀不靖,倡言劫運将至,以同教鹿邑王氏子曰發生者,詭明裔朱姓,以煽動流俗。
乾隆五十八年,事覺,後捕獲,各伏辜。
王發生以童幼免死,戍新疆。
惟劉之協遠揚。
是年,複迹于河南之扶溝,不獲,于是有旨大索。
州縣奉行不善,逐戶搜緝,胥役乘虐。
而武昌府同知常丹葵奉檄荊州、宜昌,株連羅織數千人,富破家,貧陷死無算。
時川、湖、粵、貴民,方以苗事困軍興,無賴之徒亦以嚴禁私鹽私鑄失業,至是益雠官思亂。
奸民乘機煽惑,于是發難于荊、襄、達州,骎淫于陝西,而亂作也。
(魏源《聖武記》卷九《嘉慶川湖陝靖寇記一》) 奸民劉松,以河南鹿邑縣混元教案戍甘肅隆德縣。
其黨宋之清、劉之協,複假名白蓮教。
乾隆五十八年,謀亂,事發就執。
純廟命治其首惡,餘悉量減。
劉之協之黨,複于楚、豫、秦、蜀間,往來誘惑。
六十年,勢漸猖獗。
嘉慶元年,諸郡縣群賊響應,遂成燎原,将帥紛纭,偻指不足以盡。
民間既厄于賊,複擾于兵,奔竄于離,千村荊棘&hellip&hellip九年八月,賊始盡平,計其始終,十曆寒暑。
當時賊中,有黃号、青号、白号、線号,又有掌櫃、元帥、先鋒、總兵諸名目,焚掠之慘,蔓于數省。
(吳振棫《養吉齋餘錄》卷五) 白蓮教,自元、明有之,如楊惠、徐鴻儒。
及四川之白台仙、蔡伯貫,皆習此作亂,旋并殄夷。
我朝&hellip&hellip自白蓮教賊總教首劉之協&hellip&hellip謀逆湖北襄陽,始嚴行稽禁。
未幾,當陽、枝江相繼作亂。
由是勾連裹脅,日聚日滋。
而無賴不法之徒,如四川之啯噜子、南山之老戶、襄鄖之棚民、沿江私鹽之枭、各省私鑄之犯,乘間闌入,鼓煽劫掠,紛紛而起,流轉靡定,自楚而豫而陝甘而蜀&hellip&hellip出沒夔、巫、鄖、竹、商、雒之間&hellip&hellip五省數十州縣,無不遭其蹂躏。
(《戡靖教匪述編》卷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hellip&hellip壬午,谕:“前福康安奏,拿獲傳習邪教之大甯縣民人謝添繡等&hellip&hellip茲據畢沅等奏&hellip&hellip馳赴襄陽地方拿獲樊學鳴&hellip&hellip并将首犯宋之清拿獲,及究出同教各犯劉喜等十八名,搜獲經卷等語&hellip&hellip又另片奏&hellip&hellip又饬屬,将傳教之王占魁、韓隴二犯拿獲,解川審辦等語。
”&hellip&hellip甲申,谕:“&hellip&hellip又據該督(畢沅)奏&hellip&hellip先後共獲首夥五十二名。
”&hellip&hellip冬十月&hellip&hellip壬戌,谕:“&hellip&hellip福甯奏審明王應琥、宋之清二犯,系邪教一案。
倡首惑衆之人,其所稱牛八,及彌勒轉世。
提訊各犯已一百二十餘名&hellip&hellip均無指實等語&hellip&hellip牛八掌教,彌勒轉世之語。
見經福甯搜出邪經,系起自前明正德四年。
且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河南、貴州所辦邪教,已有牛祖、牛八名目。
自系奸徒捏造&hellip&hellip煽惑流傳&hellip&hellip但見據勒保奏,訪獲劉松一犯,于伊卧房内搜出銀二千兩。
據供,有舊徒安徽太和縣原香集人劉之協,及劉之協徒弟宋之清,自五十四年起,至五十八年,曾到過隆德六次。
起出之銀,就是劉之協令宋之清向衆人斂取打丹銀兩,陸續送給劉松等語。
劉松一犯,昨據穆和蔺奏,訊據宋顯功等供,俱稱為老教主,是該犯必系此案倡教之人&hellip&hellip劉之協又系安徽太和縣人,恐安徽一省習其教者,又複不少。
此事著交與蘇淩阿、陳用敷,督饬所屬,務将劉之協密速查拿,嚴加審鞫,該犯如何為劉松傳教斂錢。
并将訊出入教之人,一并嚴拿&hellip&hellip分别定拟具奏。
”&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甲辰,谕:“前因邪教案内,要犯劉之協,另案關提至河南扶溝縣,乘間脫逃&hellip&hellip” (《清高宗實錄》卷一四五九)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hellip&hellip壬申,湖北枝江、宜都二縣白蓮教匪聶傑人、劉盛鳴等,糾衆滋事。
命惠齡剿之。
(《清仁宗實錄》卷一) 勒保&hellip&hellip費莫氏,滿洲鑲紅旗人&hellip&hellip初,安徽奸民劉松,以習混元教戍甘肅。
複倡白蓮教,與其黨湖北樊學明、齊林,陝西韓龍,四川謝添繡等,謀為不軌。
(乾隆)五十九年,勒保捕劉松,誅之。
而松黨劉之協、宋之清,傳教于河南、安徽,以鹿邑王氏子曰發生者,詭明裔朱姓,煽動愚民。
事覺被捕,诏誅首惡&hellip&hellip發生以童幼免死,戍新疆。
之協遠揚不獲,各省大索&hellip&hellip頗為民擾&hellip&hellip又因禁私鹽私鑄&hellip&hellip益仇官,亂機四伏矣&hellip&hellip嘉慶二年(1797年)&hellip&hellip九月,調湖廣總督。
時川楚賊氛愈熾,立青、黃、藍、白、線等号,又設掌櫃、元帥、先鋒、總兵等僞稱。
先命永保總統諸軍,易以惠齡,又易以宜綿,皆不辦。
至是,宜綿薦勒保以自代,允之。
三年正月,至四川。
梁山賊曾柳起石壩山,而白号王三槐、青号徐天德、藍号林亮工諸賊聚開縣。
勒保先破石壩山,斬曾柳&hellip&hellip調授四川總督。
三槐走達州&hellip&hellip勒保&hellip&hellip親追三槐,九戰皆捷。
賊走巴州,掠阆中、蒼溪而西。
追之急,複東入儀隴。
勒保以賊蹤靡定,所至裹脅,乃劃堅壁清野策,令民依山險劄寨屯糧,團練鄉勇自衛&hellip&hellip七月,誘三槐降,禽之,械送京師&hellip&hellip四年正月&hellip&hellip仁宗以前此諸軍,軍權不一,特授勒保經略大臣,節制川、楚、陝、甘、豫五省軍務,明亮、額勒登保為參贊。
勒保以賊勢重在四川,請暫駐梁山、大竹等處督師。
尋破天德&hellip&hellip二月,移駐達州,疏言:“劄寨團練,行之四川有效。
請通行于湖北、陝西、河南。
”又言:“安民即以散賊。
請各省被賊之區,蠲免今歲應征錢糧。
”并如議行。
四月,追剿天德、(黃号龍)紹周、(龔)建、(樊)人傑,及張子聰等賊開縣&hellip&hellip旋分竄&hellip&hellip意圖入陝。
五月&hellip&hellip子聰竄通江,藍号包正洪竄雲陽,青号王登廷竄東鄉,天德、建、紹周、人傑及線号龔文玉、白号張天倫竄大甯老林。
勒保檄調諸軍分剿。
六月&hellip&hellip殲正洪于雲陽,七月&hellip&hellip禽文玉于大甯。
八月&hellip&hellip禽(龔)建&hellip&hellip于開縣,賊勢寖衰矣。
會治饷大臣福甯,劾勒保月饷十二萬兩,視他路為多,所辦賊有增無減&hellip&hellip诏褫職,命尚書魁倫赴川勘問,以額勒登保代為經略&hellip&hellip五年春,額勒登保等剿賊陝西,魁倫專任川事,而将士不用命。
(藍号冉)天元、(張)子聰,合黃号徐萬富、青号汪瀛、線号陳得俸,渡嘉陵江,魁倫退守潼河。
事聞,起勒保赴川。
三月至,賊已越潼河,赴中江截剿,連敗之。
诏逮魁倫,授勒保四川提督,兼署總督&hellip&hellip德楞泰&hellip&hellip合剿汪瀛于嘉陵江口,禽之。
四月,擊敗高天升、馬學禮&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罷提督,專任總督&hellip&hellip七月,與德楞泰合擊白号苟文明、鮮大川于嶽池新場,敗之,大川走死。
實授總督。
八月&hellip&hellip勒保&hellip&hellip斃(趙)麻花&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勒保亦斬(白号楊)開第&hellip&hellip六年正月&hellip&hellip與阿哈保合擊,殲(徐)萬富&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禽青号何子魁,殲藍号苟文通、鮮俸先。
七月,又禽徐天壽、王登。
八月&hellip&hellip禽(藍号冉)學勝&hellip&hellip七年正月&hellip&hellip疏言:“川省自築寨練團,賊勢十去其九。
拟分段駐兵,率團協力搜捕餘匪,遣熟谙軍事之道府正佐各員,分專責成。
兵力所不到,民力助之;民力所不支,兵力助之,庶賊無所匿。
”诏如議行。
是月,禽青号何贊于忠州&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大敗賊于巴州,(張)天倫、(魏)學盛并就殲。
五月&hellip&hellip禽白号庹向瑤&hellip&hellip徐天培&hellip&hellip殲楊步青。
七月&hellip&hellip禽(劉)朝選&hellip&hellip殲賴飛隴&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禽張簡,而湯思蛟&hellip&hellip亦就獲。
十一月&hellip&hellip禽黃号唐明萬。
時川中著名逆首,率就禽殲&hellip&hellip在陝、楚者,亦多為額勒登保、德楞泰所殲。
十二月,合疏馳奏蒇功&hellip&hellip八月,搜捕餘匪,禽白号苟文富、宋國品、張順,青号王青,招降黃号王國賢&hellip&hellip會奏肅清。
未幾,陝西南山餘孽複起,至九年八月始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一《勒保傳》) 額勒登保&hellip&hellip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人&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二年,移師剿湖北教匪。
時林之華、覃加耀踞長陽黃柏山,地險糧足&hellip&hellip三月,額勒登保至,克四方台,賊遁鶴峰芭葉山&hellip&hellip六月,克之,賊竄宣恩、建始&hellip&hellip十月,斃之華于大茅田,而加耀遁施南山中&hellip&hellip三年春,加耀始就禽&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與德楞泰合剿川匪羅其清&hellip&hellip竄大鵬寨。
額勒登保與德楞泰、惠齡、恒瑞,四路進攻,十月合圍。
其清突走青觀山,樹栅距險&hellip&hellip攻擊七晝夜,賊不支,竄渡巴河,踞遂風寨廢堡。
德楞泰同至,圍至數重。
勢垂克,薄暮,傳令撤圍,賊傾巢夜潰&hellip&hellip獲其清于石穴,逸匪數日内并為民兵禽獻。
是役,賊趨絕地,無外援,開網縱之,饑疲就縛,士卒不損,竟全功焉&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斬(黃)占國、(張)長庚&hellip&hellip自将索倫勁騎沖之&hellip&hellip(冷)天祿斃于箭&hellip&hellip旬日間,連殄三劇賊&hellip&hellip八月,勒保以罪逮,命代為經略&hellip&hellip疏陳軍事,曰:“&hellip&hellip今任經略,當籌全局。
教匪本屬編氓,宜招撫以散其衆,然必能剿而後可撫,必能堵而後可剿&hellip&hellip今楚賊盡逼入川,其與川東巫山、大甯接壤者,有界嶺可扼,是湖北重在堵而不在剿。
川、陝交界,自廣元至太平千餘裡,随處可通。
陝攻急則入川,川攻急則入陝,是漢江南北,剿堵并重。
川東川北,有嘉陵江,以限其西南,餘皆崇山峻嶺。
居民近皆扼險築寨,團練守禦,而川北形勢更便于川東,若能驅各路之賊逼川北,必可聚而殲旃,是四川重在剿而不在堵。
但使所至堡寨羅布,兵随其後,遇賊迎截夾擊,以堵為剿,事半功倍。
此則三省所同。
臣已行知陝、楚,曉谕修築,并定賞格,以期兵民同心蹙賊。
”&hellip&hellip十一月,(王)登廷&hellip&hellip在南江,為鄉團所禽&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禽斬三千餘,斃藍号劉允恭、劉開玉。
於是(張)漢潮餘黨略盡&hellip&hellip五月,令楊遇春&hellip&hellip進攻楊開甲等于洋縣茅坪&hellip&hellip陳斬開甲。
六月&hellip&hellip藍号陳傑偷越棧道,禽之。
八月,遇春斬伍金柱于成縣,斃宋麻子于兩當&hellip&hellip疏陳軍事,略謂賊蹤飄忽,時分時合,随殺随增,東西回竄。
官軍受其牽綴,稍不慎即堕術中,堵剿均無速效,自請治罪。
又言:“地廣兵單,請将防兵悉為剿兵,防堵責鄉勇。
促築陝、楚寨堡,以絕擄掠。
”溫诏慰勞,以剿捕責諸将,防堵責疆吏,分專其任&hellip&hellip六年春,奏設甯陝鎮,為南山屏障。
如議行。
二月,楊遇春禽王廷诏于&hellip&hellip鞍子溝,禽高天德、馬學禮于甯羌龍洞溪。
三賊皆最悍&hellip&hellip五月,穆克登布禽伍懷志于秦嶺。
七月,遇春禽(冉)天泗、王士虎于通江報曉垭&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禽辛鬥于通江。
十月&hellip&hellip禽高見奇于達州。
于是賊首李元受、老教首閻天明等,各率衆降&hellip&hellip七年正月,斬黃号辛聰于南江&hellip&hellip七月,殲(苟)文明于甯陝花石岩&hellip&hellip八月,禽苟文舉,斃張芳&hellip&hellip十月,斃青号熊方青于達州&hellip&hellip十一月,令穆克登布追賊通江&hellip&hellip禽景英、浦添青、賴大祥,及湖北老教首崔建樂&hellip&hellip著名匪首率就殲&hellip&hellip十二月,疏告蒇功&hellip&hellip八年春,留陝搜捕,禽姚馨佐、陳文海、宋應伏等于紫陽&hellip&hellip六月,移師入川,禽熊老八、趙金友于大甯&hellip&hellip疏陳善後事宜,酌留本省兵勇,四川一萬二千,湖北一萬,陝西一萬五千,分布要地;随征鄉勇,有業歸籍,無業補兵,分駐大員統率。
七月,馳奏肅清。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一《額勒登保傳》) 德楞泰&hellip&hellip伍彌特氏,正黃旗蒙古人&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二年,命偕明亮,移軍四川剿教匪。
時賊首徐天德、王三槐踞重石子、香爐坪&hellip&hellip賊卡林立。
進戰奪嶺,三槐撲營受創逸。
五月,破重石子&hellip&hellip追殲教首孫士鳳&hellip&hellip雲陽教首高名貴,欲與天德合,以計禽之,盡殲其衆于陳家山&hellip&hellip三年&hellip&hellip三月,與明亮追齊、王二匪&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踞三岔河左右兩山,盡銳圍攻,悉殲之,齊王氏、姚之富投崖死,傳首三省&hellip&hellip冉文俦竄踞東鄉麻壩&hellip&hellip四年元旦,生禽文俦,盡殲其衆&hellip&hellip經略勒保疏陳:“諸将惟額勒登保、德楞泰尤知兵,得士心。
”&hellip&hellip七月,線号龔文玉亦自夔州至。
分兵進剿,禽文玉、(蔔)三聘于竹溪&hellip&hellip十月,高均德&hellip&hellip率賊萬踞高家營&hellip&hellip率賽沖阿、溫春&hellip&hellip進攻高家營,禽均德,檻送京師&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二月,禽(陳)得俸,斬冉天恒,皆悍賊也&hellip&hellip三月,(冉)天元屯馬蹄岡,伏萬人火石垭後。
德楞泰&hellip&hellip自率大隊趨馬蹄岡,過賊伏數重始覺。
俄伏起,八路來攻&hellip&hellip鏖鬥三晝夜&hellip&hellip德楞泰率親兵數十下馬據山嶺,誓必死。
天元督衆登山,直取德楞泰。
德楞泰單騎沖賊中堅,将士随之,大呼奮擊。
天元馬中矢蹶,禽之,賊遂瓦解&hellip&hellip天元雄黠冠川賊&hellip&hellip至是&hellip&hellip血戰破之,群賊奪氣&hellip&hellip是月&hellip&hellip于蓬溪斬(雷)世旺&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斃(楊)開第、(李)國谟&hellip&hellip六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禽(陳)朝觀。
五月&hellip&hellip(徐)天德竄紫陽。
率賽沖阿、溫春,蹙之仁和新灘。
大雨水漲,天德溺斃&hellip&hellip九月,(龍)紹周遁平利,令賽沖阿等追殲之&hellip&hellip七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自移師&hellip&hellip直取(樊)人傑,冒雨入馬鹿坪山中,出賊不意,痛殲之。
人傑竄竹山,投水死。
人傑倡亂最久,諸賊聽指揮,與冉天元埒&hellip&hellip七月,(蒲)天寶&hellip&hellip踞&hellip&hellip鮑家山死守&hellip&hellip以大軍綴其前,令總兵色爾滾、蒲尚佐率精兵出深箐&hellip&hellip截其去路,禽斬殆盡。
天寶遁至竹溪,墜厓死。
時巴東興山尚有餘匪&hellip&hellip迨十一月,捕斬略盡&hellip&hellip八年,駐巫山、大甯,捕逸匪曾芝秀、冉璠、張士虎、趙聰等&hellip&hellip至冬,事竣。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一《德楞泰傳》) 谷際岐&hellip&hellip嘉慶三年,遷禦史&hellip&hellip四年春,上疏略曰:“&hellip&hellip三年以來,先帝頒師征讨邪教。
川、陝責之總督宜綿,巡撫惠齡、秦承恩,楚北責之總督畢沅、巡撫汪新。
諸臣釀釁于先,藏身于後,止以重兵自衛,裨弁奮勇者無調度接應,由是兵無鬥志。
川楚傳言雲:&lsquo賊來不見官兵面,賊去官兵才出現。
&rsquo又雲:&lsquo賊去兵無影,兵來賊沒蹤。
可憐兵與賊,何日得相逢,前年,總督勒保至川,大張告示,痛責前任之失,是其明證。
畢沅、汪新相繼殂逝,景安繼為總督。
今宜綿、惠齡、秦承恩縱慢于左,景安怯玩于右。
勒保縱能實力剿捕,陝、楚賊多,起滅無時,則勒保終将掣肘&hellip&hellip今宜綿等曠玩三年之久&hellip&hellip任賊越入河南盧氏、魯山等縣。
景安&hellip&hellip罔昧自甘,近亦有賊焚掠襄、光各境&hellip&hellip軍營副封私劄,商同軍機大臣,改壓軍報&hellip&hellip掩覆偾事,情更顯然。
請旨懲究,另選能臣,與勒保會同各清本境&hellip&hellip賊必授首。
比年發饷至數千萬,軍中子女玉帛奇寶錯陳,而兵食反緻有虧,載贓而歸,風盈道路。
嘲之者有與其請饷不如書會票之語&hellip&hellip宜急易新手清厘,則侵盜之迹,必能破露。
” (《清史稿&bull列傳》一四三《谷際岐傳》) 谷際岐&hellip&hellip嘉慶&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上疏曰:“教匪滋擾,始于湖北宜都聶傑人,實自武昌同知常丹葵苛虐逼迫而起&hellip&hellip常丹葵素以虐民喜事為能。
乾隆六十年,委查宜都縣境,吓詐富家無算。
赤貧者按名取結,納錢釋放。
少得供據,立與慘刑,至以鐵釘釘人壁上,或鐵錘排擊多人。
情介疑似,則解省城,每船載一二百人,饑寒就斃,浮屍于江。
殁獄中者,亦無棺斂。
聶傑人号首富,屢索不厭,村黨結連拒捕,宜昌鎮總兵突入遇害,由是宜都、枝江兩縣同變。
襄陽之齊王氏、姚之富,長陽之覃加耀、張正谟等,聞風并起,遂延及河南、陝西。
此臣所聞官逼民反之最先最甚者也&hellip&hellip常丹葵逞虐一時&hellip&hellip罪豈容誅。
應請饬經略勒保嚴察奏辦&hellip&hellip臣聞被擾州縣,逃散各戶之田廬婦女,多歸官吏壓賣分肥。
是始不顧其反,終不願其歸,不知民何負于官,而效尤靦忍至于此極。
” (《清史稿&bull列傳》一四三《谷際岐傳》) (嘉慶)四年正月,純皇帝升遐,睿皇帝親政。
诏責統兵諸臣,老師糜饷,久延歲月。
以四川總督勒保為經略大臣,節制川、楚、陝、甘、豫五省,采堅壁清野之議,令居民結寨團練,自為守禦,賊無所掠,勢漸窮蹙。
而蔓延猶盛,徐添德諸賊入楚,勒保被逮,以額勒登保代之,惠齡為參贊大臣&hellip&hellip是年,張漢潮殲于陝,王光祖、高均德誅于川,其餘黨冉學勝、高三、馬五等賊竄入甘肅。
五年,殲齊王氏之侄齊國谟于儀隴。
六年,誅王廷诏于川、陝交界之鞍子溝。
高三、馬五等賊由甘入川,俱就擒。
七年,斬張添德于巴河。
參贊大臣德楞泰追樊人傑于竹山,斃諸河,襄陽賊首盡滅,四川、陝西諸賊亦次第殄滅。
餘孽竄入南山老林,複進兵搜捕。
至九年八月,誅夷淨盡&hellip&hellip聞堅壁清野之議行而賊乃改&hellip&hellip其議出自蘭州知府龔景瀚雲。
(周凱内《自訟齋文集》卷二《紀邪匪齊二寡婦之亂》) 川楚教軍抗戰簡表 乙 蔡牽 自元以來,沿海居民多通商賈,攬海上之利,東起日本,西迄安南,或至南洋,其傑出者備商船,有多至數十艘者。
船中有炮械,以備非常。
所利者内地接濟米鹽販運貨物,每給不肖官吏以規費,而受商船規費,至于受虐不堪,則起而抗之。
明之王直、徐海,明季之顔思齊、鄭芝龍,皆其人也。
官書謂之海盜,實則海商,以貿易為生,不事劫掠。
鄭成功據台灣,即恃有通商之利。
雍、乾以後,則蔡牽最顯,縱橫閩、浙海上。
李長庚必欲捕之,相持四五年,長庚卒以戰死,牽亦敗亡。
同時粵中鄭一嫂、李三嫂、東海霸、烏石四股,與牽相應者,遂不能振。
國家自康熙二十二年克台灣,平鄭氏,二十四年大開海禁&hellip&hellip嘉慶初年,而有艇盜之擾。
艇盜者,始于安南阮光平父子竊國後,師老财匮,乃招瀕海亡命,資以兵船,誘以官爵,令劫内洋商舶,以濟兵饷&hellip&hellip大為患粵地。
繼而内地土盜鳳尾幫、水澳幫亦附之,遂深入閩、浙&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安南&hellip&hellip為農耐王阮福映所滅,新受封,守朝廷約束,盡逐國内奸匪,由是艇賊無所巢穴。
其在閩者,皆為漳盜蔡牽所并。
牽同安人,奸猾善捭阖,能使其衆。
既得夷艇夷炮,凡水澳、鳳尾餘黨,皆附之,複大猖獗。
凡商船出洋者,勒稅番銀四百圓,回船倍之,乃免劫&hellip&hellip擢李長庚浙江提督&hellip&hellip八年正月,牽竄定海,進香普陀。
适李長庚掩至,牽僅以身免。
晝夜窮追,至閩洋,賊糧硝盡,篷索朽&hellip&hellip不能遁。
乃僞乞降于閩浙總督玉德。
玉德&hellip&hellip撫之&hellip&hellip檄浙師收港勿出。
于是牽得間,繕樯械,備糗糧,揚帆去&hellip&hellip牽厚賂閩商,更造大&hellip&hellip船,先後載貨出洋,僞報被劫。
牽連得大海舶,遂能渡橫洋,渡台灣。
九年夏,劫台灣米數千石,分濟粵盜朱&hellip&hellip猝入閩&hellip&hellip以李長庚總統閩、浙水師,率溫州、海壇二鎮兵為左右翼,專剿蔡逆&hellip&hellip八月,牽、共犯浙,李長庚合諸鎮擊賊于定海北洋&hellip&hellip長庚督兵沖貫其中,斷賊為二,使鎮兵擊,而己急擊牽&hellip&hellip斷其坐船篷索。
會風雨驟起,俄遁去。
牽責不用命,怒,遂與牽分。
是冬,長庚敗朱于甲子洋。
十年夏,又擊牽于龍港。
是冬,牽聚百餘艘,複犯台灣,沉舟鹿耳門以塞官兵。
又結土匪萬餘攻府城,自号鎮海王&hellip&hellip十一年&hellip&hellip長庚&hellip&hellip水陸并進,連五戰皆破賊&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賊大敗,困守北汕&hellip&hellip會七日風潮驟漲&hellip&hellip賊奪門出&hellip&hellip閩師不助扼各港&hellip&hellip賊竟遁去&hellip&hellip時閩文武吏以不協剿,不斷岸奸,懼獲罪,交谮長庚于新督阿林保。
阿林保即三疏密劾之&hellip&hellip上密詢浙撫清安泰。
清安泰奏言,長庚熟海島形勢&hellip&hellip身先士卒,屢冒危險&hellip&hellip故賊中有“不畏千萬兵,隻畏李長庚”之語。
實水師諸将冠&hellip&hellip奏入,上切責阿林保&hellip&hellip十二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率&hellip&hellip師&hellip&hellip追牽入澳,窮其所向,至黑水外洋,牽僅存三舟。
長庚擊破牽舷篷,又自以火攻船,壞其後梢。
賊急發梢尾一炮,适中長庚喉而殒&hellip&hellip牽乃遁入安南夷海&hellip&hellip十三年,牽自安南回棹,朱資之。
複與合幫入浙,并與土盜張阿治相應。
巡撫阮元複蒞任,用間離之,複舍牽竄閩。
俄為許松年轟斃,牽亦為浙兵擊敗竄閩,其黨駱亞盧殲于邱良功。
于是阿治&hellip&hellip乞降,浙洋土盜平。
明年(十四年),閩督亦易以方維甸&hellip&hellip朱弟渥,亦率衆&hellip&hellip隆于閩。
而浙江提督邱良功、福建提督王得祿,合剿蔡牽于定海之漁山&hellip&hellip賊且戰且逃&hellip&hellip逾綠水洋,見黑水&hellip&hellip賊船&hellip&hellip皆為諸鎮所隔,不能援救。
牽船僅三十餘賊&hellip&hellip牽知無救,乃首尾舉礮,自裂其船,沉于海&hellip&hellip至是,閩浙合,而賊遂殲焉。
惟粵洋之艇賊&hellip&hellip十四年,百齡&hellip&hellip督粵&hellip&hellip殲盜首總兵保&hellip&hellip惟郭學顯、鄭乙妻二大幫(初為林阿發、總兵保、郭學顯、烏石、鄭乙五幫)&hellip&hellip郭賊決計出降&hellip&hellip鄭乙死已久,其妻代領其衆,屢蹙于官軍。
遂于十五年二月,詣省城乞降&hellip&hellip各鎮會剿烏石幫于儋州,盡俘其衆。
又降東海幫林阿發等&hellip&hellip粵賊平。
(魏源《聖武記》卷八《嘉慶東南靖海記》) 十一年,長庚圍賊鹿耳門。
閩士漏師,乘大風雨,解纜而去。
閩督阿林保,置酒款長庚曰:“大海捕魚,何時入網?海外事無佐證,軍門但以蔡牽假首至,即飛章報捷,孰與窮年冒險波,僥幸萬一哉?”長庚掀髯慷慨曰:“于清端之捉賊,姚制府之用兵,長庚所知也。
石三保、聶人傑之擒,長庚不能為。
長庚久視海舶如廬舍,不畏其險也。
今以逗撓坐長庚之罪,他日以覆舟諱長庚之死,皆維公命是從。
”推幾而出。
阿林保大慚恨,三疏密劾之。
(錫珍《皇朝紀事&bull台灣始末》) 嘉慶十三年&hellip&hellip十一月,張阿治赴閩投誠。
先是,巡撫訪得張阿治之母、之弟皆在閩省惠安縣居住,密告總督阿林保,阿林保系其母弟。
至是,張阿治又屢被浙兵剿獲,窮蹙,乃率餘盜十四船&hellip&hellip赴南台投首乞命。
總督馳奏,奉旨準其投首免死,分别安插。
張阿治竅嘴幫(在閩冒名鳳尾,在浙名竅嘴)自此全靖。
(阮亭《瀛舟筆記》卷三) 閩、浙洋匪之興,由來久矣。
地方文武衙門兵役捕之力,匪即以賄啖之,兵役貪者遂與之通,年有規例,故犯而不校。
初,間有約内地民人為内應,而受之者謂之“吃海俸”,其心叵測不可知。
及兵通而千把通,及役通而縣以上衙門亦通,不但商船被其劫掠,即海濱捕魚守桁之人,有所謂“海先生”者,每年來收平安錢,錢不到,禍立至矣。
其商船定有規矩,獻錢後乃給照票,再遇他盜,照票乃免。
而盜之總其事者居福甯、溫州外洋嶴中,不傳名姓,人謂之“公道大王”,蓋所取有限,不如海關之層層脧削。
後有蔡牽者出而公道已死,遂襲其故事,而從之者益多,漸不可制。
其法,以海船之多貨者劫其人禁之,定以錢數,使其家照數來贖,故訛錢愈多,盜風愈熾。
(陳焯《歸雲室見聞雜記》卷上) 嘉慶五年(1800年)五月&hellip&hellip庚戌,谕:“&hellip&hellip阮元等奏艇匪驟入浙境,即馳赴台州&hellip&hellip該二省迎頭截剿,斷不可令其登岸&hellip&hellip朕聞浙省海疆,土盜甚多,艇匪、鳳尾、蔡牽等幫,肆行勾結為害,押人勒贖。
更有奸民通盜,甯波之姚家浦為最&hellip&hellip阮元尤當嚴行查察&hellip&hellip并嚴禁沿海匪民,接濟糧米淡水等物。
李長庚向來在洋捕盜,素著威望&hellip&hellip此次追剿艇匪,應令溫州、黃岩兩鎮,聽其關會,協同策應,以期号令專一。
” (《清仁宗實錄》卷六八) 嘉慶六年(1801年)十一月&hellip&hellip丙子谕:“玉德奏稱,李長庚心氣粗浮,于提調官兵,統轄全省水師之任,未能負荷等語。
朕因檢查李長庚前任水師總兵時曆年考語,書麟&hellip&hellip叙該員捕盜出力,并稱&hellip&hellip洋匪有&lsquo甯遇一千兵,莫遇李長庚&rsquo之謠詞&hellip&hellip而玉德兩次考語,均稱其勇幹有為,調度有方,為水師出色之員。
本日玉德折,又稱其未能勝任&hellip&hellip顯系自相矛盾&hellip&hellip迨朕擢任提督之後,方為此奏,豈有甫經擢用,因玉德一言,即将李長庚撤回之理。
玉德著傳旨申饬。
” (《清仁宗實錄》卷九○) 嘉慶九年(1804年)秋七月丁亥朔谕:“&hellip&hellip玉德等奏,議勒限嚴拿蔡牽&hellip&hellip請以提督李長庚總統溫州、海壇二鎮總兵為左右翼,帶兵前往緝捕。
自應如此辦理。
” (《清仁宗實錄》卷一三一) 嘉慶十一年(1806年)春正月壬子谕:“&hellip&hellip玉德奏稱,蔡逆豎旗滋事,自稱鎮海王,于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搶入鳳山縣城。
經官兵攻散後,賊船複駛入鹿耳門,在府城外登岸劫擄。
并勾結嘉義縣匪徒洪四老等,乘機滋事等語&hellip&hellip此時賊勢鸱張,不得不大加懲辦。
所有軍火、糧饷、器械、船隻等項,照軍興例,動帑經理&hellip&hellip又谕賽沖阿久曆行陣&hellip&hellip見發去欽差大臣關防一顆,交該将軍行用&hellip&hellip于該督預備兵力内,擇精練強壯者,帶領放洋&hellip&hellip該處提督,自李長庚、許文谟以下,各将弁均受該将軍節制調撥。
” (《清仁宗實錄》卷一五六) 三月&hellip&hellip丙辰谕:“&hellip&hellip李長庚等奏,稱自正月二十六日起,督率鎮将,先将附近屯聚賊匪之洲仔尾賊船、賊寮,分投燒毀,斃賊多名。
蔡逆&hellip&hellip旋将大船馳近口門。
又經李長庚揮令各船,南北攻打,許松年等亦帶兵夾攻,擊斃賊匪百餘名,拿獲盜船四隻,燒毀五隻。
至二月初七日,該逆潛乘風潮,拌命沖出。
兵船複大加攻剿,又擊沉盜船六隻,燒毀九隻,擊斃淹斃盜匪不計其數,殲擒二百餘名。
該逆向南逃竄,見在督兵追剿。
” (《清仁宗實錄》卷一五八) 嘉慶十三年(1808年)春正月戊午谕:“浙江提督李長庚&hellip&hellip因閩浙一帶洋盜滋事,經朕特用為總統大員,督率各鎮舟師,在洋剿捕&hellip&hellip統兵在閩、浙、台灣及粵省洋面,往來跟剿&hellip&hellip數曆寒暑&hellip&hellip蔡逆&hellip&hellip畏懼已極&hellip&hellip正在盼望大捷之際,乃昨據阿林保等奏到,李長庚于上年十二月二十四日&hellip&hellip駛入粵洋,追捕蔡逆,望見賊船止剩三隻&hellip&hellip窮其所向。
追至黑水洋面,已将蔡逆本船擊壞。
李長庚又用火攻船一隻,乘風駛近,挂住賊船後艄&hellip&hellip李長庚奮勇攻捕,被賊船炮子中傷咽喉額角,竟于二十五日未時身故。
” (《清仁宗實錄》卷一九一) 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hellip&hellip己巳&hellip&hellip谕:”張師誠等奏,殲除海洋積年首逆蔡牽,将逆船二百餘隻全數擊沉落海,并生擒助惡各夥黨一折&hellip&hellip王得祿與邱良功連船南下,于十七日黎明,駛至魚山外洋,見蔡牽匪船十餘隻&hellip&hellip專注蔡逆本船攻擊&hellip&hellip邱良功被賊槍戳傷。
其時王得祿緊攏盜船奮擊&hellip&hellip王得祿身被炮傷,仍喝令千總吳興邦等速抛火鬥、火礶,燒壞逆船舵邊尾樓。
王得祿複用本身坐船,将該逆船後舵沖斷。
該逆同伊妻,并船内夥衆,登時落海沉沒。
” (《清仁宗實錄》卷二一八) 十一月&hellip&hellip甲申谕:“方維甸奏,洋盜朱渥悔罪乞降&hellip&hellip朱一幫匪船,為海洋巨寇,本年朱被&hellip&hellip炮擊斃,伊弟朱渥接管&hellip&hellip今親身登岸,率衆三千三百餘人,全行投出,并呈繳海船四十二隻,銅鐵炮八百餘門,其餘器械全數點收&hellip&hellip加恩&hellip&hellip準其投首。
” (《清仁宗實錄》卷二二一) 十二月&hellip&hellip癸醜谕:“百齡等奏,洋匪郭婆帶,率同夥衆五千餘人,擒獻張逆匪夥三百餘名,呈繳船九十餘隻,炮四百餘位,悔罪投誠&hellip&hellip著即準其投首,并加恩将郭婆帶即郭學顯,賞給把總,令其随同捕盜。
” (《清仁宗實錄》卷二二三) 嘉慶十五年(1810年)三月&hellip&hellip丁醜谕:“&hellip&hellip百齡等奏,粵洋巨盜張保仔、香山二等,畏罪乞降。
先令鄭一嫂即鄭石氏來省,繼将各家口送省&hellip&hellip幫船二百七八十号,夥黨一萬五六千人,全赴香山縣之芙蓉沙海口,聽候收驗投誠。
”&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壬子谕:“百齡奏,生擒積年巨寇烏石二等,首夥各犯,并幫匪帶船投誠,及盜首東海霸等,悉數乞降,海洋肅清&hellip&hellip此次兵船在儋州洋面,追及烏石二等匪船&hellip&hellip經首民張保認定烏石二坐船&hellip&hellip首先跳過,将該逆生擒。
副将洪鳌&hellip&hellip等,将盜首烏石三,及賊目鄭耀章等擒獲。
其烏石大&hellip&hellip經孫全謀&hellip&hellip親率弁兵,過船&hellip&hellip生擒。
并擒獲各犯,共計四百九十名&hellip&hellip百齡于訊供後,即&hellip&hellip予以寸磔&hellip&hellip此外臨陣投出者,計三千二百餘名。
又東海霸股匪三千四百餘名,亦恐懼乞降。
粵洋著名大股盜匪除投首外,均已悉數殲滅。
” (《清仁宗實錄》卷二二七) 李長庚&hellip&hellip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進士&hellip&hellip自乾隆季年,安南内亂,招瀕海亡命,劫内洋以濟饷,為患粵東。
土盜鳳尾、水澳兩幫附之,遂益肆擾&hellip&hellip嘉慶二年(1797年)&hellip&hellip擢浙江定海鎮總兵&hellip&hellip五年夏,夷艇合水澳、鳳尾百餘艘,萃于浙洋,逼台州。
巡撫阮元奏以長庚總統三鎮水師擊之,會師海門&hellip&hellip飓風大作,覆溺幾盡,其泊岸及附敗舟者,皆就俘。
獲安南僞侯倫貴利等四總兵,磔之,以敕印擲還其國。
是年,擢福建水師提督,尋調浙江&hellip&hellip未幾,安南&hellip&hellip阮(福映)内附,受封,守約束,艇匪無所巢穴。
其在閩者,皆為漳盜蔡牽所并,有艇百餘。
粵盜朱亦得數十艘。
牽&hellip&hellip善用衆&hellip&hellip凡水澳、鳳尾諸黨,悉歸之,遂猖獗。
阮元&hellip&hellip集捐十餘萬金,付長庚&hellip&hellip造大艦三十,名曰“霆船”,鑄大炮四百餘配之,連敗牽等于海上&hellip&hellip八年,牽竄定海&hellip&hellip長庚掩至,牽僅以身免&hellip&hellip至閩&hellip&hellip僞乞降于總督玉德&hellip&hellip玉德遽檄浙師收港。
牽得以其間修船,揚帆去。
浙師追擊&hellip&hellip毀其船六。
牽&hellip&hellip賄閩商,造大艇,高于霆船&hellip&hellip劫台灣米,以饷朱,遂與之合。
九年&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長庚總統兩省水師。
秋,牽、共犯浙,長庚合諸鎮兵擊之&hellip&hellip沖賊為二,自當牽,急擊,逐至盡山。
牽以大霆得遁,委敗朱,怒&hellip&hellip複分。
十年夏,調福建提督,牽&hellip&hellip遂竄浙。
追敗之青龍港,又敗之于台州鬥米洋。
複調浙江提督。
十一年正月,牽合百餘艘,犯台灣。
結土匪萬餘,攻府城,自号鎮海王,沉舟鹿耳門,阻援兵。
長庚&hellip&hellip遣總兵許松年、副将王得祿,繞道入攻洲仔尾,連敗之。
二月,松年登洲仔尾,焚其寮,牽反救。
長庚遣兵出南汕,與松年夾擊,大敗之。
牽&hellip&hellip困守北汕。
會風潮驟漲,沉舟漂起,乃奪鹿耳門逸去&hellip&hellip四月,蔡牽、朱濆同犯福甯外洋,擊敗之&hellip&hellip禽其黨李按等。
長庚疏言:“蔡牽未能殲禽者,實由兵船不得力,接濟未斷絕所緻。
臣所乘之船&hellip&hellip逼近牽船,尚低五六尺&hellip&hellip且海賊無兩年不修之船,亦無一年不壞之杠&hellip&hellip乃逆賊在鹿耳門竄出,僅餘船三十,篷朽硝缺。
一回閩地,裝篷燂洗,煥然一新,糧藥充足。
賊何日可滅。
”诏逮治玉德,以阿林保代。
既至福建,諸文武吏以未協剿,未斷岸奸接濟,懼得罪,交谮長庚。
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
诏密詢浙江巡撫清安泰。
清安泰疏言,長庚熟海島形勢&hellip&hellip士争效死&hellip&hellip賊中語“不畏千萬兵,隻畏李長庚,”實水師諸将之冠。
且備陳海戰之難,非兩省合力,不能成功狀。
同戰諸鎮,亦交章言長庚實非逗留。
仁宗震怒,切責阿林保,謂&hellip&hellip嗣後剿賊,專倚長庚。
倘阿林保從中掣肘,玉德即前車之鑒。
并饬造大同安梭船三十,未成前,先雇商船備剿。
長庚聞之,益感奮&hellip&hellip十二年春,擊敗牽于粵洋大星嶼。
十一月,又擊敗于閩洋浮鷹山。
十二月,遂偕福建提督張見升,追牽入澳&hellip&hellip至黑水洋。
牽僅存三艇&hellip&hellip以死拒。
長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躍登。
忽炮中喉,移時而殒&hellip&hellip牽乃遁入安南外洋&hellip&hellip既殁,诏部将王得祿、邱良功嗣任,勉以同心敵忾,為長庚雪仇。
二人遵其部勒,卒滅蔡牽,竟全功焉。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七《李長庚傳》) 李長庚戰殁,命得祿與邱良功繼任軍事。
(嘉慶)十三年,擢浙江提督。
既而調福建,邱良功代之。
時阮元再任浙江巡撫,張師誠為福建巡撫,兩省合力,得祿與良功同心滅賊。
十四年八月,同擊蔡牽&hellip&hellip追至黑水洋,合擊累日。
良功以浙舟骈列賊舟東。
得祿率閩舟,列浙舟東。
戰酣,良功舟傷,暫退。
得祿舟進附牽舟,諸賊黨隔不得援&hellip&hellip得祿額腕皆傷,擲火焚牽舟尾樓,複沖斷其柁。
牽知不免,舉炮自裂其舟,沉于海&hellip&hellip餘黨千二百人,後皆降。
海盜遂息。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七《王得祿傳》) 嘉慶&hellip&hellip十四年,擢浙江提督。
偕王得祿合擊蔡牽于漁山外洋,乘上風逼之。
夜半&hellip&hellip不得進。
明日&hellip&hellip環攻。
牽且戰且走,傍午逾黑水洋&hellip&hellip良功恐日暮賊遁,大呼突進,以己舟逼牽舟,兩篷相結。
賊以椗沖船,陷入,死鬥。
良功腓被矛傷,毀賊椗,得脫出。
閩師繼之,牽遂裂舟自沉。
(《清史稿&bull列傳》一三七《邱良功傳》) 丙 八卦教 八卦教又名榮華會,一名天理會,有《三佛應劫書》二卷,以天盤、地盤、人盤為三盤。
大興縣黃村林清又名劉安國、劉真空,又稱劉林,字霜教,或作雙木,稱老劉爺,掌坎卦教,号天皇。
滑縣馮克善掌離卦教,号地皇。
滑縣李文成掌震卦教,為七卦之首,号人皇。
奉清為十字歸一,金皇下降。
以“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為八字真訣,入教者納根基錢,又曰種福錢,事成,十倍以償。
輸百錢者得分地一頃,得錢盡以貸窮乏者。
其教遍行于黃河以北,教民多習技擊,練拳術,作八卦步。
嘉慶十八年閏八月,以其不利,改為次年閏二月。
适彗星見,清等以其書中有“二八中秋,黃花滿地”語,乘嘉慶帝在熱河未歸,定于九月十五日在京師舉兵,期河南、山東之衆按時至京。
而李文成先于初二日在滑縣被執,山東曹縣之衆尚與清軍相拒,故十五日清衆得太監内應,攻入東華門。
而山東、河南之援不至,事既不成,清亦在沙河被執。
文成之衆已破滑縣,救文成出,奉以為大明天順李真主。
清廷張皇,命那彥成為欽差大臣,率禁軍,集四省之兵,以攻滑縣彈丸之地,曆四月始破。
長垣、曹縣之舉兵者,亦就敗沒。
文成蓄發戴網巾,稱大明,知其志在複明。
或謂八卦乃白蓮支流,恐無确據。
八卦教者,白蓮之一枝也,以滑縣李文成、大興林清為之首。
初,其有谶曰:“八月中秋,黃花落地。
”久而無所應。
會欽天監稽曆統,改置十八年歲在癸酉八月閏于明年春二月,其教大喜,妄以為本朝不宜閏八月&hellip&hellip乃定謀。
(錫珍《皇朝紀事&bull癸酉之變》) 林清,順天府大興縣人&hellip&hellip充黃村書吏,旋革去&hellip&hellip嘉慶丙寅&hellip&hellip入榮華會,一名天理會。
會黨分列八卦&hellip&hellip坎卦之主,為郭朝俊,其次為劉呈祥,又其次為陳懋林、宋理輝。
既而陳懋林為其從弟懋功告讦,谳得其實,問拟杖徒。
諸賊皆潛奉清為坎卦之主。
郭朝俊性怯啬,遇事畏葸,衆不之憚,清代之,乃帖服。
清傳教,以“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為八字真訣,命其徒日夕拜誦。
自言預知未來事,審禍福,明吉兇。
入教者俱輸以錢,曰“種福錢”。
又曰“根基錢”,事成,償得十倍。
凡輸百錢,得地一頃,愚民惑之,遠近踵至。
家遂饒,恣其揮霍。
有告貸者,辄給之,鄉村仰食者萬餘家。
清乃潛蓄逆謀,詭言“己為金星下降,金王于秋,酉年秋月,将舉大事。
祀金神于西方,色尚白&hellip&hellip”清以事至保定,陰納教黨。
河南滑縣書吏牛亮臣,因避罪亦在焉,清與之盟&hellip&hellip遂因亮臣以通于(李)文成&hellip&hellip文成在滑,掌震卦教,震卦為七卦之首,各聽約束。
其後兼理九宮,統領八卦。
文成見清大悅,奉清為十字歸一,于是八卦九宮,林、李共掌。
(《靖逆記》卷五《林清》) 李文成,河南滑縣人,世居謝家莊。
少孤,為木工傭保,人呼李四木匠。
文成恥之,乃棄去,從塾師習書算&hellip&hellip文成專研算術,旁涉星家象緯,推演頗驗&hellip&hellip會齊、豫奸民糾結死黨,曰虎尾鞭、義和拳、紅磚社、瓦刀社,其最大者曰八卦教。
文成&hellip&hellip入震卦教。
教中事,有條理不當者,文成厘次剖析。
衆推服之,無異詞。
時林清為坎卦教首,傳教北方。
乾卦教首張廷舉,山東定陶人。
坤卦教首邱玉,山西嶽陽人。
巽卦教首程百嶽,山東城武人。
艮卦教首郭泗湖,河南虞城人。
兌卦教首侯國龍,山西嶽陽人。
離卦教首張景文,山東城武人。
俱分隸震卦,震為七卦之首,取帝出乎震之意,習教者共聽約束。
文成兼掌九宮,統管八卦,衆至數萬,争以金帛相賂遺,謂之“種根基”。
文成家遂富,益豪橫,私買戰馬,蓄養士卒,鑄造甲杖,頒分旗号。
賊黨響應,約期謀反。
(《靖逆記》卷五《李文成》) 賊&hellip&hellip煽其衆,指星象,應在十八年秋九月十五日午時。
文成黨數萬,最盛。
而清則密迩京邑,賄通内侍,外倚文成之衆為援,将乘駕幸木蘭秋狝回銮時,伏莽行在。
謀定,中外莫知也。
秋,滑縣知縣強克捷聞之,密白&hellip&hellip皆不應&hellip&hellip乃捕李文成下獄,刑斷其胫。
賊黨以事迫,不能俟期,遂于九月初七日聚衆三千,破滑,出文成于獄,強克捷死之。
于是直隸之長垣、東明,山東之曹、定陶、金鄉,同時殺官圍城,而曹、定陶皆破&hellip&hellip諸賊既倉皇起事,遂不及赴林清外應之約。
林清及期,則使其黨二百餘輩,由宣武門潛入内城&hellip&hellip日晡,分犯西華、東華門,白帕其首為号。
太監劉金等引其東,高廣福等引其西,關進喜等為内應。
而清自居黃村,尚觊河南賊集而後進。
時東華門甫入數賊,即為護軍關門格拒奔散。
其入西華門者八十餘賊,反關以拒官兵。
賊得内監鄉導,已知大内在西,而誤由尚衣監、文穎館斬關入。
侍衛急閉隆宗門,賊至不得入&hellip&hellip皇子等在上書房聞變,皇次子急命&hellip&hellip諸太監登垣以望賊。
俄有手白旗攀垣,将逾養心門者,皇次子發鳥铳殪之,再發再殪&hellip&hellip賊乃不敢越垣&hellip&hellip留守京師諸王大臣,率禁兵自神武門入衛,敗賊于中正殿門外&hellip&hellip先後就擒&hellip&hellip十七日,上自白澗回跸&hellip&hellip以功封皇次子智親王&hellip&hellip擒林清于黃村&hellip&hellip及通賊太監,皆磔之。
(魏源《聖武記》卷一○《嘉慶畿輔靖賊記》) 李文成既據滑,以胫創甚,不能出四方為流寇。
遂出兵圍浚,而萃精銳于道口鎮&hellip&hellip有積糧,賊恃以戰守&hellip&hellip诏以陝甘總督那彥成&hellip&hellip佩欽差大臣關防,節制山東、河南兵剿賊,陝西提督楊遇春副之&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官兵會攻道口,遇春自沖其前&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進圍滑縣&hellip&hellip方是時&hellip&hellip山東鹽運使劉清&hellip&hellip大破曹州賊&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山東賊略盡&hellip&hellip直隸總督章煦,複奏擒滑縣賊首馮克善于獻縣,直隸之賊亦定&hellip&hellip官軍圍滑縣三面,惟北門隔葦塘,未合圍。
于是桃源賊首劉國民潛入滑,護李文成出。
收外黨,西入太行,為流寇計。
文成胫創不能騎,乃輕車出北門,招賊四千,入輝縣山,據司寨&hellip&hellip總兵楊芳追之&hellip&hellip十九日&hellip&hellip進奪司寨。
李文成縱火自焚死&hellip&hellip十二月十日&hellip&hellip城西南角,雷轟&hellip&hellip崩裂&hellip&hellip官軍&hellip&hellip奪城而入&hellip&hellip殲賊二萬&hellip&hellip滑縣平。
(魏源《聖武記》卷一○《嘉慶畿輔靖賊記》)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hellip&hellip乙亥&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本日溫承惠奏,河南滑縣老安地方,有匪徒黃興宰、黃興相兄弟,并宋姓為首,興天理會。
于本月初七日,聚衆滋事,滑縣已失,縣官被戕。
直隸長垣縣亦有習教之人,并聞教匪竄往河南考城,及山東曹縣一帶&hellip&hellip高杞&hellip&hellip著即挑帶将弁兵丁,督同河北鎮總兵色克通阿&hellip&hellip加意防範。
并嚴饬沿河文武員弁,嚴密防堵,勿令偷渡河南,緻形滋蔓。
”&hellip&hellip以溫承惠為欽差大臣,偕古北口提督馬瑜,馳往長垣、滑縣剿賊;命陝西提督楊遇春,來直隸協剿;命同興巡防山東邊境,剿捕賊黨。
(《清仁宗實錄》卷二七三) 嘉慶&hellip&hellip十八年九月&hellip&hellip逆匪犯阙之變作。
上&hellip&hellip偕皇三子綿恺。
飛章行在,奏言:“本月十五日午刻,子臣等在書房,聞各處太監關門,總管常永貴等獲賊二名。
将近未刻,以為無事,商同至儲秀宮,給皇母請安。
聞有賊越牆,從内右門西邊入。
子臣實出無奈,大膽差人至所内,取進撒袋、鳥槍、腰刀。
惟時外兵未進,不料五、六賊,在養心門對面南牆外膳房房上,從西大牆,欲向北竄。
子臣手足失措,大膽在宮内放槍,将一賊打墜。
又有兩三賊,仍在牆上。
一賊手執白旗,似有指揮。
子臣複将執旗賊打墜,餘者方不敢上牆。
子臣複至儲秀宮奏明,請子臣皇母放心,切屬子臣三弟,不許稍離左右。
子臣至西長街、西廠一帶訪查。
綿志、奕紹、成親王、儀親王、内務府大臣,先後帶領官兵進内。
子臣屬令将内膳房搜捕,複得賊二人。
并派谙達侍衛,在儲秀宮、東長街,以防不然。
子臣皇母同貴妃等位,及子臣等,并九公主,仰賴皇父威福,均皆平安,伏祈聖心寬慰。
” (《清宣宗實錄》卷一)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hellip&hellip乙亥&hellip&hellip河南滑縣八卦教匪李文成,糾衆謀逆,知縣強克捷捕系獄。
其黨馮克善、牛亮臣陷縣城,克捷死之。
直隸長垣、山東曹縣賊黨鹹應。
上命高杞、同興防堵,溫承惠佩欽差大臣關防剿之,召楊遇春統兵北上。
賊黨徐安帼陷長垣,戕知縣趙綸。
金鄉知縣吳階捕賊崔士俊等。
戊寅&hellip&hellip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宮。
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
一賊登月華門牆,執旗指揮,皇次子再用槍擊之墜。
貝勒綿志續殪其一。
王大臣率健銳、火器營兵入,盡捕斬之&hellip&hellip庚辰&hellip&hellip命那彥成為欽差大臣,剿賊河南。
以提督楊遇春、副都統富僧德、總兵楊芳,帶兵協剿。
(《清史稿》卷一六《仁宗本紀》) 嘉慶十八年,河南天理會教匪李文成等倡亂,陷滑縣,直隸、山東皆響應&hellip&hellip乃發京兵,授那彥成欽差大臣,加都統銜,督師,率楊遇春、楊芳等讨之&hellip&hellip十月,至衛輝,會師而後進。
賊踞桃源集道口,與滑縣為犄角,連敗之于新鎮丁栾集。
遇春破道口,殲賊萬餘,焚其巢。
尋破桃源集,追道口餘賊,抵滑縣。
文成遁輝縣司寨,楊芳、德英阿追破之,文成自焚死。
親督遇春等,圍滑城。
數旬,以地雷攻拔之,獲首虜二萬餘,山東賊亦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五四《那彥成傳》) 3.道光時 甲 瑤人 瑤人居廣東、湖南間者甚衆,漢族所居曰村,不及瑤人五之一。
瑤人所居曰排,以人數多寡為大小排。
因積與漢官相抗,瑤人事神有書,官文書每稱之為妖書,禁毀之屢矣,不能盡。
趙金龍之起,固由天地會仇殺,而官吏之岐視,實有以緻之。
趙金龍者,湖南永州錦田猺,常甯猺趙福才以巫鬼神其衆。
時楚、粵奸民結天地會,屢強劫猺寨牛谷,黨聯官役,猺無所訴。
於是金龍妖煽其峒,倡言複仇,使趙福才糾廣東散猺三百餘,合湖南九沖猺共六七百人,道光十一年十二月,焚掠兩河口,殺會匪二十餘人。
明年正月,江華知縣林先樑、永州鎮左營遊擊王俊,以兵役往捕。
賊已千餘,據長塘夾沖。
永州鎮總兵鮑友智調兵七百,及永州知府李銘紳、桂陽知州王元鳳,各募鄉勇數百進剿,令遊擊李方玉由沂村繞襲其後;遊擊王俊等由東路直搗夾沖。
遂毀其巢,斃賊三百餘&hellip&hellip二十三日,賊竄藍山之五水猺山,所至虜脅衆二三千,圖據九疑山&hellip&hellip旁掠甯遠。
上命兩廣總督李鴻賓、廣西提督蘇兆熊各防邊界&hellip&hellip會藍山告急,巡撫吳榮光又檄寶慶兵盡赴藍山,而檄提督海淩阿由甯遠赴援。
二月十四日,海淩阿率寶慶協副将馬韬,以兵五百餘由甯遠之下灌進剿藍山&hellip&hellip海淩阿不偵探地勢,遽由小路冒雨深入,又不為備,賊僞充夫役,為官兵舁槍械。
行至池塘墟,山溝陡狹,伏賊四起,乘高下突,槍械反為賊用,海淩阿等皆死。
上已命總督盧坤、湖北提督羅思舉赴剿&hellip&hellip賊虜脅将萬,趙金龍率八排散猺,及江華、錦田各寨猺為一路;趙福才率常甯、桂陽猺為一路;又趙文鳳率新田、甯遠、藍山谷猺為一路,每路各二三千,犄角出沒。
而官兵&hellip&hellip增調常德水師及荊州滿騎,皆不習山戰。
盧坤至永州,始奏罷之,而改調鎮筸苗疆之兵。
又以衡州水陸咽喉,而常甯屏蔽衡州,當賊沖;祁陽又入衡、永捷徑,且糧運後路,皆派兵勇防禦。
桂陽、新田、嘉禾三州縣,各團練鄉勇土猺自守,以防虜脅&hellip&hellip三月十日,羅思舉至永州&hellip&hellip乃議大兵由新田後路蹑賊,遏其南竄,與桂陽北路兵夾攻,并扼其西通道州、零陵、祁陽小路。
于是三路猺四五千人及婦女二三千,為官兵驅逼出山,皆東竄常甯之洋泉鎮&hellip&hellip羅思舉&hellip&hellip乃密檄北路兵齊赴,又漸移各守隘兵,進逼合圍&hellip&hellip晝夜疊攻&hellip&hellip先後斃賊一千餘。
四月&hellip&hellip初九日,趙金龍突圍,中槍死,擒賊子弟妻女及死黨數十。
(魏源《聖武記》卷七《道光湖粵平猺記》) (道光)十二年,湖南江華猺趙金龍作亂,粵猺應之。
湖南提督海陵阿及副将遊擊等皆戰殁。
(盧)坤親往督師,密陳湖北提督羅思舉能辦賊。
時桂陽、常德諸猺蜂起應賊&hellip&hellip坤至&hellip&hellip調鎮筸苗疆兵,分屯要隘,堅壁清野,與賊相持。
俟兩湖兵大集,貴州提督餘步雲、雲南副将曾勝亦率軍至,乘雷雨襲擊洋泉街。
羅思舉督諸将晝夜環攻,斃賊數千,破其巢&hellip&hellip金龍承間逸,為亂軍所殲,獲其屍。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六《盧坤傳》) 粵猺趙仔青糾衆數千入楚界,聲言為(趙)金龍複仇。
連敗之于濠江、銀江,擒仔青,磔于市。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六《盧坤傳》) 廣東連山黃瓜寨猺猶猖獗,兩廣總督李鴻賓剿治不力&hellip&hellip調(盧)坤代之。
偕禧恩等先後往,督諸将進剿,猺疆悉平。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六《盧坤傳》) 乙 鐘人傑 鐘人傑攻據崇陽,自稱鐘勤王都督大元帥,進攻通山、蒲圻。
分任知縣、千總等官,未幾即敗。
然人傑曾因包庇程中和挖煤圖利,以緻徒配,必與勢豪相争,而其人當亦煤窯工人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壬寅谕:“&hellip&hellip本日裕泰等奏湖北崇陽縣匪徒聚衆攻入縣城一折,據稱該縣刁徒鐘人傑前因包庇程中和挖煤圖利,拟徒配逃,查拿未獲,與民人挾有夙嫌,欲圖報複等語。
該犯鐘人傑&hellip&hellip何至因有釁端,辄敢聚衆入城,搶劫監獄倉庫,拒捕捆官,情節殊難憑信&hellip&hellip其中顯有别情。
著裕泰、趙炳言一面派兵緝拿各犯,一面飛咨鄰省協力防堵。
其為首之犯,務當即速拿獲,毋任遠揚滋蔓。
”&hellip&hellip癸卯谕:“&hellip&hellip裕泰奏,匪徒戕官踞險,見在添兵剿辦一折。
據奏崇陽縣幕丁禀稱,匪徒鐘人傑、陳寶銘等糾集黨與二三千人,設立帥台,占據縣城,戕害知縣。
見據拿獲奸細供稱,蒲圻接壤之洪下地方,見有匪黨、僧人占據拒守等語。
匪徒聚衆據城戕官,罪大惡極,必須一鼓殲除,斷不可耽延時日,緻有滋蔓。
該督見已續調省标官兵,督同剿辦。
如兵尚單,準于北南兩省附近營分酌補,以期早為撲滅&hellip&hellip并先就所獲各犯确訊起釁根由,毋稍諱飾。
” (《清宣宗實錄》卷三六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己巳谕:“本日裕泰由驿馳奏,官兵剿賊匪大獲勝仗一折。
據稱正月初十日,崇陽縣逆匪數千人,由通山縣西越嶺突入。
又有數千從小路盤踞高山,欲行撲城,施放槍炮。
經派防參将清保等率兵迎剿,把總魏鳴興奮勇先登&hellip&hellip奪據險要,殺傷賊匪百餘人,追殺擊斃不計其數&hellip&hellip又初九日,賊匪用小船多隻,擁至蒲圻,占據城外東南山坡。
官兵轟擊,先後斃賊數百人。
該匪恃衆拒敵,四面撲城,勢甚猖獗。
經副将雙福等帶領兵勇奮力進攻,擊斃二千餘人,落水死者百餘人&hellip&hellip賊匪複于十一日撲城。
守備玉貴登城抵禦,頰中槍傷。
複經雙福策應,賊始敗去。
”&hellip&hellip丁醜谕:“本日據裕泰等由六百裡馳奏,收複崇陽縣城,生擒首要各犯一折&hellip&hellip湖北崇陽縣逆匪鐘人傑,本系在逃徒犯,膽敢聚衆戕官,連陷崇陽、通城,設立鐘勤王僞号,并豎都督大元帥紅旗,分設知縣、千總僞職,遣令匪黨攻撲附近城池&hellip&hellip經總督裕泰馳往鹹甯,就近調撥官兵,分守要隘。
賊匪攻犯通山、蒲圻,均經官兵擊斃。
嗣提督劉允孝帶兵會剿,調集官弁,分兵五道,同時并進&hellip&hellip劉允孝募紳民向導内應,自石盤山進攻。
夏廷樾會同遊擊謝正國,在黑橋接仗,陣殲賊匪三百餘名&hellip&hellip該邑紳士誘令首逆出城,經官兵義勇趕至合圍,立将首犯鐘人傑,及要犯陳寶銘、汪敦族,一并生擒。
該督即由洪上地方前進,攻複崇陽縣城&hellip&hellip分兵前往通城,接應收複。
” (《清宣宗實錄》卷三六六) 丙 李沅發 李沅發以拜會攻據新甯縣,曆半年而敗。
是役江忠源亦在行間,後遂以知兵漸至大用。
沅發衆甚多,逃入廣西。
未幾,太平軍起,遂為前驅以入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癸卯,谕:“&hellip&hellip本月據馮德馨馳奏,匪徒占踞縣城,催調官兵親往督辦一折&hellip&hellip湖南新甯縣匪徒滋事,首匪李姓,膽敢戕官踞城,肆行擄掠。
經寶慶府知府張鎮南,督同新甯汛千總熊勳猷、石門汛把總方開甲等,帶領兵勇進剿&hellip&hellip殺斃匪徒三百餘名。
”&hellip&hellip戊午,谕:“&hellip&hellip本日據裕泰馳奏,新甯滋事匪犯,見經圍困情形。
又據馮德馨馳奏,遵旨親往督剿,各一折&hellip&hellip據裕泰奏稱,該匪等先則突開北門擁出,燒毀靠城民房,冀圖乘夜竄出。
嗣又制造竹排,安放西門城内。
該處逼近大河,路通粵西,希冀由彼逃竄。
并訊出匪犯李沅發,先曾潛往廣西全州,邀集數百人,同赴新甯,劫獄戕官。
” (《清宣宗實錄》卷四七四)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丁醜,谕:“馮德馨、英俊奏,剿平新甯匪徒,收複城池一折。
此案該匪等始則拜會搶劫,繼而戕官據城。
并敢四路邀人,抗拒官兵,相持四十餘日。
實屬罪大惡極。
現經馮德馨、英俊督率鎮、道、府、協及在事文武員弁,激勵紳士,帶同兵勇,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用地雷轟開城角。
該賊匪仍敢抵死拒戰,複經兵勇并力前攻,槍炮兼施,焚燒賊棚,生擒一百六十餘名,搜殺餘匪不計其數&hellip&hellip匪首李沅發果否已被焚殺,該撫等正可向所獲匪徒根究下落。
”&hellip&hellip甲申谕:“&hellip&hellip新甯破城之後,廣西貓兒山及新甯羅遠峝各地方,又有另股匪徒潛匿滋擾。
且訊據見獲各犯供稱,有廣西五排人李沅寶,聽聞李沅發已被焚殺,定期分股前往新甯,為沅發報複等語&hellip&hellip顯系李沅發逃竄,該匪四面接應,勾結為患。
” (《清宣宗實錄》卷四七五)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丁酉谕:“據裕泰、鄭祖琛、向榮由六百裡馳奏,生擒首逆,殲除匪黨,地方一律肅清一折&hellip&hellip湖南逆匪李沅發,本系山野莠民,烏合小醜。
自上年冬間結會糾黨,戕官踞城,竄擾三省,蔓延愈甚。
迨裕泰親往督剿,數月之久,竟未蒇事&hellip&hellip茲據裕泰等奏稱,該匪自屢次潰敗之後,東奔西突,經該督等設計誘至金峰嶺山内,該逆仍複抵死抗拒。
該督等複督率将弁一鼓作氣&hellip&hellip統殲斃二百餘人,生擒大小頭目羅登爵等五十八名&hellip&hellip首逆李沅發帶傷由後山滾落崖澗,當被鄉勇生擒縛獻。
” (《清文宗實錄》卷九) (道光)二十九年,李沅發倡亂新甯,踞城戕官。
巡撫馮德馨、提督英俊往剿,複縣城&hellip&hellip賊竄山中,勾結黔、粵交界伏莽,勢益蔓延&hellip&hellip專任裕泰往督師,與黔、粵諸軍合擊數捷。
三十年春,搜剿山内,擒殲多名。
賊竄永福草鞋塘,四面抄圍,漸窮蹙&hellip&hellip令提督向榮由武岡進屯廣西懷遠,遇賊,擊破之。
賊退踞金峰嶺,分三路進擊于深箐陡石間,斬獲殆盡,沅發就擒。
(《清史稿&bull列傳》一六七《裕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