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晉,由晉而東,漸逼畿輔矣。
總督盧象升禦之,“賊”遂入豫,猶在河北也。
自&hellip&hellip“賊”渡河而南&hellip&hellip橫行于秦、蜀、楚、豫之間,飄忽震蕩,蹂躏荼毒。
(鄭廉《豫變紀略》卷一) 崇祯八年正月,大會于荥陽,老回回、曹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及高迎祥、張獻忠,共十三家、七十二營,議拒敵。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十三家簡表 乙 李自成張獻忠 人民倡義者,以張、李之勢最強,馳逐之地最廣。
熊文燦主撫,固為無用;楊嗣昌四正六隅之策,實難盡行,亦等于空論。
加以舉國鼎沸,顧此則失彼,已疲于奔命。
當時督撫中能任事者,盧象升死于清,洪承疇降于清,孫傳庭則戰死,諸将若左良玉之流,皆“養寇自重”,此所以愈“剿”而愈滋。
其時紀綱大紊,政以賄成,民苦苛斂,赴義者如水之赴壑,衣冠之士,亦抵掌畫策,争為新朝佐命矣。
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hellip&hellip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驿卒,善騎射&hellip&hellip數犯法,知縣晏子賓捕之,将置諸死,脫去為屠&hellip&hellip崇祯元年&hellip&hellip白水“賊”王二&hellip&hellip等一時并起&hellip&hellip有安塞馬“賊”高迎祥者,自成舅也,與饑民王大梁聚衆應之,迎祥自稱闖王。
三年&hellip&hellip延安“賊”張獻忠,亦聚衆據十八寨,稱八大王&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三十六營,衆二十餘萬,聚山西。
自成乃與兄子過,往從迎祥,與獻忠等合,号闖将,未有名&hellip&hellip九年&hellip&hellip孫傳庭新除陝西巡撫&hellip&hellip秋七月,禽迎祥於盩厔,獻俘阙下,磔死。
于是“賊”乃共推自成為闖王矣&hellip&hellip十三年&hellip&hellip杞縣舉人李信&hellip&hellip盧氏舉人牛金星&hellip&hellip二人皆往投自成。
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
金星又薦蔔者宋獻策,長三尺餘,上谶記雲:“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
”自成從之。
屠戮減滅,又散所掠财物,赈饑民&hellip&hellip岩複造謠詞曰:“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衆&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入襄陽。
十六年&hellip&hellip自成自号奉天倡義大元帥,号羅汝才代天撫民威德大将軍,分其衆曰標營,領兵百隊,曰先後左右營,各領兵三十餘隊,標營白幟黑纛。
自成獨白鬃大纛,銀浮屠,左營幟白,右绯,前黑,後黃,纛随其色&hellip&hellip自成善攻,汝才善戰,兩人相須若左右手。
自成下宛、葉,克梁、宋,兵強士附,有專制心&hellip&hellip斬汝才&hellip&hellip悉兼其衆&hellip&hellip牛金星教以創官爵名号,大行署置&hellip&hellip凡五營二十二将,又置上相左輔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從事等官;要地設防禦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hellip&hellip于是河南、湖廣、江北諸“賊,”莫不聽命&hellip&hellip獻忠方據武昌,自成遣使賀,且脅之曰:“&lsquo老&rsquo已降,曹操輩誅死,行及汝矣。
”獻忠大戄,南入長沙。
當是時,十三家、七十二營諸大“賊”降死殆盡,惟自成、獻忠存。
而自成獨勁,遂自稱曰“新順王”,集牛金星等議兵所向&hellip&hellip顧君恩曰:“&hellip&hellip關中,大王桑梓邦也&hellip&hellip宜先取之,建立基業&hellip&hellip”自成從之&hellip&hellip冬十月,自成陷潼關&hellip&hellip遂連破華陰、渭南&hellip&hellip進攻西安,守将王根子開東門納“賊”&hellip&hellip改西安曰長安,稱西京&hellip&hellip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hellip&hellip設天佑殿大學士,以牛金星為之。
增置六政府尚書,設弘文館、文谕院、谏議、直指使、從政、統會、尚契司、驗馬寺、知政使、書寫房等官,以乾州宋企郊為吏政尚書,平湖陸之祺為戶政尚書,真甯鞏焴為禮政尚書,歸安張嶙然為兵政尚書。
複五等爵,大封功臣,侯劉宗敏以下九人,伯劉體純以下七十二人,子三十人,男五十五人。
定軍制&hellip&hellip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hellip&hellip草檄,馳谕遠近。
指斥乘輿。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逮乎京師陷,其下争走金帛财物之府以分之,此其為利同也。
始何以合,今何以散,若是其懸焉者,則以前之所招饑民,而後之所禦驕兵也。
兵貪則驕,驕則惰,惰則不戰而潰矣&hellip&hellip彼饑寒乞活之人,一旦見宮室帷帳,珍怪重寶以千數,志得意滿,飲酒高會,有富貴歸故鄉之心,胠箧擔囊,唯恐在後,何暇同心膽共功名哉?所謂驕而難制者此也。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九《通城擊》) 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
與李自成同歲生,長隸延綏鎮為軍,犯法當斬,主将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于總兵官王威釋之,乃逃去。
崇祯三年,陝西“賊”大起,王嘉允據府谷,陷河曲,獻忠以米脂十八寨應之,自号八大王。
明年(四年),嘉允死,其黨王自用,複聚衆三十六營。
獻忠及高迎祥、羅汝才、馬守應等,皆為之渠&hellip&hellip十六年&hellip&hellip陷武昌&hellip&hellip獻忠遂“僭”号,改武昌曰天授府,江夏曰上江縣,據楚王第,鑄西王之寶,“僞”設尚書、都督、巡撫等官,開科取士&hellip&hellip下令發楚邸金,振饑民,蕲、黃等二十一州縣悉附。
時李自成在襄陽,聞之忌且怒,贻書谯責。
左良玉兵複西上,“僞”官吏多被禽殺。
獻忠懼,乃悉衆趨嶽州、長沙&hellip&hellip嶽州&hellip&hellip長沙陷。
尋破衡州,吉玉、惠王、桂王俱走永州&hellip&hellip自追三王于永&hellip&hellip三王入廣西&hellip&hellip城陷&hellip&hellip又陷寶慶、常德&hellip&hellip遂東犯江西,陷吉安、袁州、建昌、撫州、永新、安福、萬載、南豐諸府縣,廣東大震&hellip&hellip“賊”有獻計取吳越者,獻忠憚良玉在,不聽,決策入川中。
十七年春,陷夔州。
至萬縣,水漲,留屯三月。
已四月破涪州,敗守道劉麟長、總兵曹英兵,(六月)進陷佛圖關,破重慶。
八月初九日&hellip&hellip遂進陷成都&hellip&hellip是時清兵已定京師,李自成遁歸西安。
南京諸臣,尊立福王,命故大學士王應熊督川湖軍事。
兵力弱,不能讨“賊”,獻忠遂“僭”号大西國王,改元大順。
冬十一月庚寅,即“僞”位,以蜀王府為宮,名成都曰西京,用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為尚書,養子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皆為将軍(可望為平東,能奇為定北,文秀為撫南,定國為安西),賜姓張氏。
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
保甯、順慶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獻忠悉逐之。
自成發兵攻不克,遂據有全蜀。
惟遵義王祥守一郡,及黎州土司馬金,堅不下。
(《明史》卷三○九《張獻忠傳》) 照得朱賊楊嗣昌,昔天曾調天下兵馬,敢抗天兵,嗣昌幸早死,于吾忍矣。
今過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填墓在此,隻不歸順足矣,為何拴同鄉紳士庶,到處立團,合将九族盡誅,填墓盡掘,房屋盡行燒毀。
霸占土田,查還小民,有捉楊姓一人者,賞銀十兩,捉其子孫兄弟者,賞千金,為此牌仰該府。
(楊山松《孤兒籲天錄》卷十六) 闖、獻縱橫,名都隳突者,皆以“寇”得我火器。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十二《虞淵沉》) 崇祯朝大事年表 3.明之亡 甲 北都之傾覆 李自成既得關陝,乃自山西出雁門。
大同迎降,自居庸入昌平,破京師,莊烈帝自缢于煤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十八日&hellip&hellip日暝,太監曹化淳啟彰義門,“賊”盡入。
帝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hellip&hellip徘徊久之,歸乾清宮,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劍擊長公主,趣皇後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
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诏,以帛自缢于山亭。
太監王承恩缢于側。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賊”遂薄内城&hellip&hellip更餘,召太監王承恩入,整内員為出亡計。
又傳朱谕至内閣,命成國公提督内外諸軍,來輔東宮。
已而微服欲奪門出,不得,望見正陽門城上,懸白籠燈三碗,知大事已去,即刻還宮。
白籠燈者,自一至三,以表“寇”信之緩急也&hellip&hellip走煤山,缢死&hellip&hellip禦筆血诏雲:“朕在位十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建虜”入内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
朕無顔見祖宗于地下,将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鄒漪《明季遺聞》卷一) 京師既破,畿輔、山東、河南悉定。
自成乃改定制度,分設各官。
自成氈笠缥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
“僞”丞相牛金星,尚書宋企郊、喻上猷,侍郎黎志升、張嶙然等,騎而從。
登皇極殿,據禦座,下令大索帝後。
期百官三日朝見。
文臣自範景文,勳戚自劉文炳以下,殉節者四十餘人&hellip&hellip太子投周奎家,不得入,二王亦不能匿。
先後擁至,皆不屈,自成覊之宮中。
長公主絕而複蘇,舁至,令“賊”劉宗敏療治。
已乃知帝後崩&hellip&hellip越三日已酉昧爽,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
自成不出&hellip&hellip百官懾伏不敢動&hellip&hellip大學士陳演勸進,不許&hellip&hellip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
至是益盡改官制&hellip&hellip召見朝官,自成南向坐,金星、宗敏、企郊等,左右雜坐。
以次呼名,分三等授職。
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紹陽、楊觀光等,無不污“僞”命。
三品以上,獨用故侍郎侯恂,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奎、純臣、演、德藻等,共八百餘人,送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赇賂,至灼肉折胫,備諸慘毒&hellip&hellip時“賊”黨已陷保定,李建泰降,畿内府縣悉附。
山東河南,徧設官吏,所至無違者。
及淮,巡撫路振飛,發兵拒之,乃去。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李闖既入五日,建設“僞官”,改印曰符、券、契、章。
凡四等,令職方司收繳前印,悉更鑄之;更官名,六部更六政府,内門更天祐殿,翰林院更弘文院,文選更文谕院,巡撫更節度使,兵備道更防禦使,六科更谏議,禦史更直指使,太仆寺更驗馬寺,尚寶寺更尚玺寺,通政司更知政使,布政司更統會,知府更尹,知州更牧,知縣更令,主事更從事,中書更書寫房,正總兵更正總權,副總兵更副總制,五軍府更五軍部,守備更守旅,把總更守旗,其餘皆如故。
官服領帽,以雲為級,一品一雲,九品為九雲&hellip&hellip三月二十一日,文武官儀入朝者&hellip&hellip牛金星執搢紳點名,不用者,發權将軍、制将軍處分;用者送吏部。
既受職,止給小票,向禮政府領契,刻期赴任。
(錢《甲申傳信錄》卷五) 其不用者,令繳金寶,殺斬勳戚文武二百餘人。
百官之投職名也,用者既分三等,授“僞職”;其不用者,每官用馬兵二人,執刀随之,驅往西華門外四牌樓街,鐵案銷五人一串,如逐羊豕然&hellip&hellip頃之忽“僞”旨雲,前朝犯官,送權将軍劉處分&hellip&hellip明日,&hellip&hellip劉&hellip&hellip以次論“贓”,内閣十萬,部院、京堂、錦衣帥七萬,科道、吏部郎五萬三萬,翰林一萬,部屬以千計,勳戚無定數&hellip&hellip能繳者立搜進之,不能者即嚴刑。
(徐鼒《小腆紀年》卷四) 二十六日&hellip&hellip諸“賊臣”&hellip&hellip匍伏午門前,合詞勸進。
其表文有獨夫授首,四海歸心,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皆傳周鐘所作。
(管葛山人輯《平寇志》卷十) 方事急時,明廷議撤關甯吳三桂師,以救京師,皆懼負失地之咎,久之始決議。
三月二十日,三桂行至遵化,京師已破,複馳回榆關。
自成屢招之不降。
自成知邊兵勁,且慮清人出師,故自率大軍征之。
三桂已降清,清人初聞京師破,即出師觀釁。
以攝政王多爾衮為奉命大将軍,尚逡巡未入關,比三桂請讨“賊”複仇,其意乃決。
順治元年四月辛酉(四日),大學士範文程上攝政王啟曰:“&hellip&hellip蓋明之勁敵,吾國與“流寇”也。
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争天下,實與&lsquo流寇&rsquo角勝也。
為今日計,我當任員以撫衆,使近悅遠來,蠢茲“流孽”,亦将進而臣屬于我。
彼明之君,知我規模,非複往昔,言歸于好,亦未可知&hellip&hellip”甲子(七日),以出師祭告太祖武皇帝、大行皇帝&hellip&hellip命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爰代眇躬,統大軍前往伐明&hellip&hellip賜大将軍勅印&hellip&hellip統滿洲蒙古兵三之一&hellip&hellip庚午(十三日),洪承疇上啟曰:“&hellip&hellip&lsquo流寇&rsquo可一戰而除,宇内可計日而定矣。
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以此行特掃除&lsquo逆亂&rsquo,期于滅&lsquo賊&rsquo&hellip&hellip”壬申十五日&hellip&hellip師次翁後,明平西伯吳三桂&hellip&hellip自山海關來緻書曰:“&hellip&hellip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恻然念之。
而&lsquo亂臣賊子。
&rsquo亦非北朝所宜容也。
夫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颠,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hellip&hellip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
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lsquo流寇&rsquo于宮闱,示大義于中外。
則我國之報北朝者,豈但金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hellip&hellip”癸酉(十六日)&hellip&hellip報吳三桂書曰:“予聞&lsquo流寇&rsquo覆絕崇祯帝,不勝發指。
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lsquo賊&rsquo,出民水火&hellip&hellip今伯若率衆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一則國仇得報,二則身家可保&hellip&hellip”丁醜(二十日),三桂複&hellip&hellip來緻書曰:“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甯遠,救民伐暴,扶弱助強,義聲震天地。
其所以相助者,實為吾先帝&hellip&hellip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lsquo逆賊&rsquo可禽。
京之東西,可傳檄而定也&hellip&hellip”已卯(二十二日),師次山海關&hellip&hellip是日進吳三桂為平西王。
&hellip&hellip(《初修世祖實錄》卷四) 自成與三桂大戰于一片石,清兵乘之,自成大敗西歸,仍以長安為都。
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
自成刧其父襄,作書招之。
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即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關,襲破“賊”将。
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别将從一片石越關外。
三桂懼,乞降于清。
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萬,陣于關内,自北山亘海。
我(清)兵對“賊”置陣,三桂居右翼末。
悉銳卒搏戰,殺“賊”數千人,“賊”亦力鬥,圍開複合。
戰良久,我(清)兵從三桂陣右突出,沖“賊”中堅,萬馬奔躍,飛矢雨墜,天大風,沙石飛走,擊“賊”如雹。
自成方挾太子登高岡觀戰,知為我(清)兵,急策馬下岡走。
我(清)兵追奔四十裡,“賊”衆大潰&hellip&hellip自成奔永平,我清兵逐之。
三桂先驅,至永平。
自成殺吳襄,奔還京師。
時牛金星居守,諸降人往谒,執門生禮甚恭。
金星曰:“訛言方起,諸君宜簡出。
”由是降者始懼,多竄伏矣。
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
二十九日丙戌,“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後&hellip&hellip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
诘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僞”将軍左光先、谷可成殿。
五月二日,清兵入京師,下令安輯百姓,為帝後發喪,議谥号,遣将偕三桂追自成&hellip&hellip自成至定州,我兵追之,與戰,斬谷可成。
左光先傷足,“賊”負而逃。
自成西走真定,益發衆來攻。
我兵複擊之,自成中流矢,創甚,西逾故關入山西。
會我兵東返,自成乃鸠合潰散,走平陽&hellip&hellip定州之敗,河南州縣多反正&hellip&hellip李岩請率兵往,金星&hellip&hellip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與岩飲,殺之。
“賊”衆俱解體,自成歸西安。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攝政王入京師,以讨“賊”為名,首為莊烈帝發喪三日,且免三饷,以收人心。
五月戊子朔&hellip&hellip清國師檄其三桂西行追“賊”&hellip&hellip初三庚寅&hellip&hellip攝政王入居武英殿&hellip&hellip令各官俱照舊&hellip&hellip為先帝設位帝王廟,哭臨三日&hellip&hellip谥先帝為懷宗端皇帝&hellip&hellip吳三桂追“賊”&hellip&hellip及于真定,逐之出關而止&hellip&hellip封吳三桂為平西王&hellip&hellip十二己亥,三桂旋師入燕&hellip&hellip十五壬寅,攝政王登武英殿,受朝賀。
王出示京城,令官民除服薙發,衣冠悉遵大清之制。
自是京城内外,盡皆薙發。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吳三桂請兵始末》) 是時清兵次第分定畿輔、山西、山東、河南諸地。
攝政王&hellip&hellip入燕京&hellip&hellip時京北京東諸府皆降,惟京南保定、大名、真定等府,“潰賊土寇”蜂起。
而山東、河南聞自成敗竄,諸州縣并殺其“僞”防禦使牧令,複為明&hellip&hellip六月,遺肅親王豪格往定山東、河南,遣都統葉臣等往定山西,又命戶部侍郎王永鳌招谕之。
十月,清授吳三桂平西王勅印。
尋議大舉讨“流賊”,恐其阻關固守,又恐其西“竄”甘肅,乃以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hellip&hellip又以豫親王多铎為定國大将軍,率孔有德等由河南夾攻潼關,約會于西安。
是冬,葉臣等兵出固關,進平三晉,所至迎降。
擒“僞”伯陳永福于太原,敗“僞”總兵李過于大同,巡撫馬國柱進剿汾州平陽之“賊”,山西悉平。
直隸巡撫衛國允、沈文奎,先後削平真定、大名、順德、廣平山寨之“寇”,畿南始定。
肅親王駐軍濟南,遣兵破青州,斬“賊”趙應元。
應元前降複叛,殺侍郎王永鳌者也。
又平滿家洞之“賊”,地界四縣,周二三百裡,“巢窟”二百五十有奇&hellip&hellip肅親王遣尚書爾格等搗之。
明年(順治二年),饒餘郡王阿巴泰繼攻各“穴”&hellip&hellip始破,山東諸郡,悉置官吏。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四) 然後英王自塞外,豫王自河南,分兩路攻陝西。
自成走湖廣,潰于九宮山,部屬降于南明,以圖抗清。
而清兵勢銳,已席卷長江中遊,豫王且先下江南矣。
順治元年十月,命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定遠大将軍,征“流寇”。
英親王纡道邊外,從土默特鄂爾多斯部取駝馬,複轉入邊,二年二月抵西安。
時和碩豫親王多铎(授定國大将軍,帥師征江南)已移南征之師,以正月二日,克自成兵于潼關矣。
英親王既至,豫親王轉南下。
英親王乃建大将軍鼓旗,蹑“賊”後,追之。
時“賊”自西安收敗卒,出藍田,分道“鼠竄”。
繇西而南,豫楚之間,所至皆“賊”,而獨不得自成所在&hellip&hellip聞自成養子蔣鼐者,擁兵五千,衛“賊”家口,據湖廣承天府。
于是大将軍令固山額真譚泰為帥,同貝子滿達海薄何讬吞齊哈,暨諸将急擊之,席忒庫仍為前鋒。
比師至,鼐業分“賊”兵水陸兩道遁去,我兵亦兩道追蹑擊&hellip&hellip自成複從間道潛走荊州。
大師疾趨荊,自成又遁去。
大師由荊州循江而東,乏舟不得濟,至湖口,獲“賊”艦二百餘,濟江&hellip&hellip自成走武昌&hellip&hellip圍武昌數匝,“賊”将“僞”劉侯、田侯,引兵五千人,出城迎敵,大敗之,自成複遁去&hellip&hellip乘勝蹑擊至富池口&hellip&hellip直逼廬帳,自成&hellip&hellip潛越富池口而遁&hellip&hellip自成走九江。
大将軍令譚泰等,率大師乘舟追之&hellip&hellip“賊”軍師宋獻策&hellip&hellip就擒&hellip&hellip追及谷口,會“賊”方環山而陣。
旋以精騎突入&hellip&hellip自成複遁去&hellip&hellip“賊”潰奔九宮山。
大師薄山下,直摧中堅,入“賊”壘&hellip&hellip生擒自成妻妾,及“賊”侯某。
牛金星宋企郊皆遁亡,獨索自成不得。
有降卒言,自成敗走時,領步兵才二十人,路為鄉民所困,自缢而死。
遣人往視其屍,朽不可辨。
自成生死,終未有實據雲。
是役也,大小戰凡十餘合,所過下河南、湖廣、江南、江西六十三城,收降“賊”衆二十餘萬&hellip&hellip師次九江,明總督袁繼鹹,禦史黃澍,司道李猶龍,甯南侯左良玉子夢庚,總兵十二員,馬步十萬人,俱舣舟江中,悉招降之,獲其船四萬餘艘。
(張文《貞公集》卷七《紀滅闖獻二“賊”事》) 李自成死,衆擁其兄子錦(原名過)為主,奉自成妻高氏,及高氏弟一功,驟至沣州,擁衆三十萬,言乞降,遠近大震。
允錫議撫之。
總督何勝蛟亦馳檄至,乃躬入其營,開誠慰谕&hellip&hellip别部田見秀、劉汝魁等,亦來歸,唐王大喜&hellip&hellip授錦禦營前部左軍,一功右軍,并挂龍虎将軍印,封列侯,賜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hellip&hellip号其營曰忠貞,封高氏貞義夫人&hellip&hellip然赤心書疏猶稱自成先帝,稱高氏太後雲&hellip&hellip明年(清順治三年)正月,騰蛟大舉,期諸軍盡會嶽州,獨赤心先至&hellip&hellip (《明史》卷二七九《堵允錫傳》) 當李自成據北京時,張獻忠入蜀,建号稱帝。
蜀中楊展等十三家起而與抗,蜀愈紛亂。
清兵既得關中,下江南,移師入蜀。
獻忠死之,其部将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先後皆降永曆帝以抗清。
後唯可望降清。
定國崎岖滇、緬間,發憤以死,尤為忠義卓絕。
順治三年正月,诏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将軍,同平西王吳三桂等,征張獻忠于四川&hellip&hellip肅王以三月至西安,時明舊副總兵孫守法,鄖陽總兵王光恩,固原副将武大定、賀珍,起兵興安漢中,屢破“流賊”,遂陷鳳翔,圍西安,受唐王封伯爵。
關中響應,總督孟喬芳,都統和洛輝,屢敗其衆,複渭南、蒲城、武功、同州。
至是肅王遣兵分剿邠州、慶陽、延安之“寇”。
五月,進軍漢中,破賀珍等于雞頭關,遂解漢中興安之圍。
七月,分大軍之半進四川&hellip&hellip是冬,大破張獻忠于西充,斬之。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四) 甲申&hellip&hellip獻忠以十一月十六日,即“僞位”&hellip&hellip覊縻全川,惟遵義一郡不下。
獻忠侈然有帝蜀之心矣。
當是時,曾英、李占春、于大海起合州,王祥起遵義,楊展起犍為,曹勳起黎州,大學士王應熊缟素誓師&hellip&hellip傳檄讨“賊”&hellip&hellip獻忠之去重慶,本不置兵,故英一鼓而巴渝複為國守&hellip&hellip諸蜂起之魁,或稱四家,或稱十三家,袁韬、武大定&hellip&hellip次有天字城之譚文、譚詣、譚宏,巫山之劉體純,鄷城之胡明道,金城之姚玉麟,施州衛之王光興,皆甚著。
其王有進、呼九思、景果勒、張顯、劉惟靈、白蛟龍、楊炳英、李世傑等,莫可稽考,總所謂夔東十三家者也。
&hellip&hellip獻忠聞兵起,顧劉文季曰:“楊展不足忌。
重慶要害地,不可失。
”文秀往,而李占春逆之多功城,于大海并力夾擊,文秀大敗。
其别将攻嘉定者,亦為兩人所挫衂,“賊”大沮。
“賊”初謀自蜀入秦,平東(孫可望)先破馬于漢中,自謂秦隴可唾手得。
李自成迺以賀珍易馬,而趣之進兵,平東與戰而敗&hellip&hellip獻忠&hellip&hellip漸以出兵數敗,士衆反覆,攘袂瞋目,有咀嚼蜀人之心&hellip&hellip在諸将中,多用川民為兵,無如都督劉進忠,将執之而坑其衆&hellip&hellip會本朝大兵至漢中,進忠因而歸命。
王問以獻忠所在,進忠曰:“在順慶之金山鋪,為西充鹽亭之交境,去此千四百裡,疾馳五晝夜可及。
”獻忠以進忠守朝天關,殊不意有大兵。
前驅至而未信,進忠已入營中,與善射者俱,而指示之曰:“此獻忠也。
”發一矢中額,訝曰:“果然。
”逃伏積薪之下,執近侍詢之而得,乃曳出斬之。
獻忠不得志于漢中,謀東下吳楚而不果者,有曾英以為之沮也。
(吳傳業《綏寇紀略》卷一○《鹽亭誅》) 順治元年,福王立于南京&hellip&hellip時張獻忠已據全蜀,惟遵義未陷。
樊一蘅與王應熊避其地,(一蘅于崇祯十六年冬被命總督川陝軍務,福王複申前命,并命應熊總督川湖雲貴軍務。
)檄諸郡舊将,會師大舉。
會巡撫馬乾複重慶,松潘副将朱化龍,同知詹天顔&hellip&hellip複龍安茂州,一蘅乃起舊将甘良臣為總統,副以侯天錫、屠龍,合參将楊展,遊擊馬應試、餘朝宗所攜潰卒,得三萬人。
明年(二年)三月,攻叙州,應試、朝宗先登,展等繼至,“僞”都督張化龍走,遂複其城。
一蘅乃犒師江上。
初乾複重慶,“賊”将劉廷舉,求救于獻忠。
獻忠命養子劉文秀攻重慶,水陸并進。
副将曹英,與參政劉麟長,自遵義至,與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張天相等夾擊,破“賊”兵數萬,英威名大振。
諸别将皆屬兵二十餘萬,奉一蘅節制。
楊展既複叙州,“賊”将馮雙禮來寇,每戰辄敗。
孫可望以大衆援之&hellip&hellip朱化龍&hellip&hellip率番騎數百沖“賊”兵,“賊”驚潰,死者滿山谷&hellip&hellip他将複連敗“賊”于摩泥滴水。
一蘅乃命展、應試取嘉定邛眉,故總兵官賈連登及其中軍楊維棟取資簡,天錫、高明佐取滬州,占春、大海守忠涪。
其他據城邑奉征調者,洪雅則曹勳及監軍副使範文光,松茂則監軍佥事詹天顔,夔萬則譚弘、譚詣。
一蘅乃移駐納溪,居中調度,與督師應熊會滬州,檄諸路刻期并進。
獻忠頗懼&hellip&hellip明年(三年)春,展盡取上川南地,屯嘉定,與勳等相聲援。
而應熊及王祥在遵義,乾英在重慶,皆宿重兵。
“賊”勢日蹙,惟保甯順慶,為“賊”将劉進忠所守,進忠又數敗。
獻忠怒,遣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等攻川南郡縣&hellip&hellip連戰不利,又聞清兵入蜀境,劉進忠降,大懼。
七月,棄成都,走順慶,尋入西充之鳳凰山。
十二月,清兵奄至,射殺獻忠&hellip&hellip可望等率殘卒南奔,驟至重慶,英出不意,戰敗,死于江。
“賊”遂陷綦江。
應熊避之畢節衛。
逾月(四年正月),“賊”陷遵義,入貴州,清兵追至重慶,巡撫乾敗死。
遂入遵義,以饷乏旋師。
王祥等複取保甯二郡,一蘅再駐江上。
為收複全蜀計,乃列上善後事宜及諸将功狀于永明王(永曆帝)&hellip&hellip時應熊已卒,而宗室朱容藩,故偏沅巡撫李乾德,并以總制至,楊喬然、江爾文以巡撫至,各自署置&hellip&hellip諸将袁韬據重慶,于大海據雲陽,李占春據涪州,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天字城,侯天錫據永甯,馬應試據蘆衛,王祥據遵義,楊展據嘉定,朱化龍、曹勳仍據故地,搖黃諸家據夔州夾江兩岸。
而李自成“餘孽”李赤心等十三家,亦在建始縣。
一蘅令不行,保叙州一郡而已。
順治五年,容藩自稱楚世子,建行台夔州,稱制封拜。
時喬然已進總督,而範文光、詹天顔巡撫川南北。
呂大器以大學士來督師,皆惡容藩,謀誅之。
六年春,容藩遂為占春所敗,走死雲陽&hellip&hellip乾德利展富,說韬、大定殺展,分其赀&hellip&hellip諸鎮亦皆憤,有離心。
(七年)秋九月,孫可望遣白文選攻殺祥,降其衆二十餘萬,盡得遵義、重慶&hellip&hellip(八年十月)可望又使劉文秀大敗武大定兵,長驅至嘉定。
大定、韬皆降,乾德投水死,文秀兵複東,譚弘、譚詣、譚文盡降,占春、大海降于清。
明年(九年)正月,文秀還雲南,留文選守嘉定,劉鎮國守雅州。
三月,清兵南征,文選、鎮國挾曹勳走,文光、天顔、化龍相繼死。
(《明史》卷二七九《樊一蘅傳》) 戊戌(順治十五年)&hellip&hellip清兵大舉取滇。
平西王統滿漢官兵,由四川一路進,自渝抵遵。
所至之處,莫不迎降&hellip&hellip總督李國英總統鎮将,“攻剿”夔東劉李&hellip&hellip等十三家,困圍一載,始拔其寨而降其衆,地悉平。
自此東西南三川,全歸大清,“蜀亂”暫定矣。
自乙酉(順治二年)以迄&hellip&hellip計九府,百二十州縣,惟遵義黎州武隆等處,免于屠戮,上南一帶,稍存孑遺,餘則連城帶邑,屠盡殺絕&hellip&hellip或有險遠山寨,間有逃出三五殘黎,初則采芹挖蕨,繼則食野草剝樹皮,草木俱盡,而人遇且相食矣。
(李馥榮《滟滪囊附歐陽氏遺書》) 自甲午(順治十一年)以後,蜀地漸歸版圖,而諸“賊”之負固者,猶出入重夔巴峽間。
及順治十六年,譚宏譚詣&hellip&hellip來降,未幾,大兵取重慶叙州馬湖等屬。
時三郡為“賊”将盧名臣(孫可望部将)所據。
我&hellip&hellip水陸并進,攻破佛圖關,直抵“賊巢”,擒斬無數&hellip&hellip獻“逆孽”之擾蜀者盡矣&hellip&hellip初“闖賊餘孽”李赤心,竄死廣西南甯間,其子來亨代領其衆,走川東,分據川湖間,耕田自給。
而先潰出關之郝搖旗,名永忠,袁宗第及劉虎等,共依結之。
時獻黨雖盡,永忠、宗第尚據巴東。
康熙元年壬寅冬十二月,我總督李國英奉旨統秦豫廣三省兵将,會四川進“剿”,師駐萬縣&hellip&hellip二年癸卯,&hellip&hellip宗第敗走巴東。
大兵追及巫山,遂據其城&hellip&hellip郝永忠、劉體純數合衆攻巫山甚急,我兵出戰,體純等敗走&hellip&hellip體純自缢,大兵乘勝追至黃草坪,永忠宗第皆授首,惟李來亨居茅麓山,高險難攻。
我兵四面圍之&hellip&hellip來亨力窮勢迫,(三年)八月初六日,焚其妻子自缢。
茅麓破,馬騰雲、拓天寶、王光興俱納款投誠,至是“闖孽”之在蜀所謂西山“寇”于是盡。
(彭遵泗《蜀碧》卷四) 乙 南明之支撐 “南都之亡” 北都失守,南京推立福王由崧為帝。
以馬士英為大學士,居中用事;出史可法督師于外。
建四鎮于江北,合之左鎮,歲糜饷三四百萬,歲入僅足取給,将帥驕橫,已露傾覆之端。
“福王&hellip&hellip”聖安皇帝,神宗顯皇帝第二子福恭王之長子,諱由崧&hellip&hellip崇祯十六年七月,嗣封福王。
十七年三月,京師失守。
四月己巳,烈皇帝兇問至南京&hellip&hellip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hellip&hellip以福王告廟&hellip&hellip五月戊子朔,駐跸于内守備府。
己醜,群臣勸進,王辭讓,遵景帝故事,以福王監國&hellip&hellip庚寅,王行告天禮,升殿,百官行四拜禮&hellip&hellip壬辰,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弘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仍總督鳳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都禦史軍務&hellip&hellip可法請分江北為四鎮,以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高傑四人分統之&hellip&hellip可法乃奏設督師于揚州,節制諸将&hellip&hellip戊戍,群臣勸進&hellip&hellip壬寅,王即皇帝位&hellip&hellip以明年為弘光元年。
(顧炎武《聖安本紀》) 南明江北四鎮簡表 福王既立,馬、阮當國,立意報複,與東林為難,首誅北都從逆諸臣。
時有僞太子、童氏、大悲僧,亦稱三案。
群臣交哄不已,皆指摘馬、阮。
先是左懋第請和于清,清人拒之,緻書史可法,責其不為故君複仇,為興師南下藉口。
南都黨争方急,一不為備。
馬士英,貴陽人,字瑤草。
萬曆四十四年,與懷甯阮大铖,同中會試。
又三年,士英成進士&hellip&hellip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師陷,帝崩,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
而福王由崧、潞王常淓,俱避“賊”至淮安,倫序當屬福王。
諸大臣慮福王立,或追怨妖書及梃擊、移宮等案;潞王立,則無後患,且可邀功,陰主之者。
廢籍禮部侍郎錢謙益,力持其議者。
兵部侍郎呂大器,而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皆然之。
前山東按察使佥事雷演祚、禮部員外郎周镳,往來遊說。
時士英督師廬鳳,獨以為不可,密與操江誠意伯劉孔昭,總兵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結。
而公緻書于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言倫序親賢,無如福王。
可法意未決&hellip&hellip士英亦自廬鳳擁兵迎福王至江上,諸大臣乃不敢言。
王之立,士英力也。
當王監國時,廷推閣臣,劉孔昭攘臂欲得之。
可法折以勳臣無入閣例。
孔昭乃訟言:“我不可,士英何不可?”于是進士英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左副都禦史,與可法及戶部尚書高弘圖并命,士英仍督師鳳陽。
士英大愠,令高傑、劉澤清等,疏趣可法督師淮揚。
而士英留輔政,仍掌兵部,權震中外。
士英為人,貪鄙無遠略,複引用(阮)大铖,日事報複&hellip&hellip初(史)可法、(高)弘圖及姜曰廣、張慎言等,皆宿德在位,将以次引海内人望。
而士英必欲起大铖&hellip&hellip中旨起大铖兵部添注右侍郎&hellip&hellip明年(弘光元年)二月,進本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仍閱江防。
呂大器、姜曰廣、劉宗周、高弘圖、徐石麒,皆與士英龃龉,先後罷歸。
士英獨握大柄,内倚中官田成輩,外結勳臣劉孔昭、朱國弼、柳祚昌,鎮将劉澤清、劉良佐等,而一聽大铖計,盡起逆案中楊維垣、虞廷陛、郭如、周昌晉、虞大複、徐複陽、陳以瑞、吳孔嘉,其死者悉予贈恤&hellip&hellip朝政濁亂,賄賂公行,四方警報狎至。
士英身掌中樞,一無籌畫,日以助正人引兇黨為務。
初舉朝以逆案攻大铖,大铖憾甚。
及見北都從逆諸臣,有附會清流者,因倡言曰:“彼攻逆案,吾作順案與之對。
”以李自成“僞”國号曰順也。
士英因疏糾從逆光時亨等,時亨名附東林,故重劾之。
大铖又誣逮顧杲,及左光鬥弟光先下獄,劾周镳、雷演祚,殺之。
時有狂僧大悲,出語不類,為總督京營戎政趙之龍所捕。
大铖欲假以誅東林及素所不合者,因造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之目,書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等姓名,納大悲袖中,海内人望,無不備列&hellip&hellip大铖&hellip&hellip将窮治其事。
獄詞詭秘,朝士皆自危,而士英不欲興大獄,乃當大悲妖言律斬而止&hellip&hellip先是,左良玉接監國诏書,不肯拜。
袁繼感強之,乃開讀如禮。
而屬承天守備何志孔,巡按禦史黃澍入賀,陰伺朝廷動靜。
澍挾良玉勢,當陛見,面數士英奸貪不法&hellip&hellip澍&hellip&hellip還湖廣&hellip&hellip士英&hellip&hellip削澍職,尋&hellip&hellip逮澍&hellip&hellip澍遂匿良玉軍中,良玉與士英由此有隙。
及僞太子獄起,良玉遂假為兵端。
太子之來也,識者指其僞,而都下士民嘩然是之。
時又有童氏者,自稱王妃,亦下獄。
督撫鎮将交章争太子及童妃事&hellip&hellip衆論益籍籍,謂士英等朋奸,導王滅絕倫理。
澍在良玉軍中,日夜言太子冤狀,請引兵除君側惡。
良玉&hellip&hellip又以士英裁其饷,大憾,移檄遠近,聲士英罪&hellip&hellip遂引兵而東。
士英懼,乃遣阮大铖、朱大典、黃得功、劉孔昭等禦良玉,而撤江北劉良佐等兵從之西&hellip&hellip淮揚備禦益弱。
會良玉死,其子夢庚連陷郡縣,率兵至采石,得功等與相持。
(《明史》卷三○八《馬士英阮大铖傳》) 史可法與馬士英不協,建空名于外,四鎮強橫,不奉号令。
不待清師南下,識者已知其不可為矣。
史可法,字憲之,号道鄰,大興籍,祥符人,世錦衣百戶&hellip&hellip可法&hellip&hellip舉崇祯元年進士&hellip&hellip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十七年四月朔,聞“賊”犯阙,誓師勤王,渡江抵浦口,聞北都既陷&hellip&hellip南都議立君。
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孫也,倫序當立。
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也。
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賢明當立。
”移牒可法,可法亦以為然。
鳳陽總督馬士英,潛與阮大铖計議,主立福王。
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
而士英已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發兵送福王至儀真。
于是可法等迎王,&hellip&hellip王監國&hellip&hellip可法遂請督師,出鎮淮揚&hellip&hellip議分江北為四鎮&hellip&hellip得功、澤清、傑,争欲駐揚州。
傑先至,大殺掠,屍橫野,城中恟懼,登陴守。
傑攻之浃月。
澤清亦大掠淮上,臨淮不納。
良佐軍亦被攻,朝命可法往解。
得功、良佐、澤清皆聽命,乃詣傑,傑&hellip&hellip旦日朝可法帳中&hellip&hellip可法坦懷待之,接偏裨以溫語。
傑大喜過望。
然傑亦自是易可法&hellip&hellip為具疏,屯其衆于瓜洲,傑又大喜。
傑去,揚州以安,可法乃開府揚州。
六月,清兵擊敗“賊”李自成,自成棄京師西走。
青州諸郡縣,争殺“僞官”,據城自保。
可法請頒監國登極二诏,慰山東河北軍民心&hellip&hellip傑居揚州,桀骜甚。
可法開誠布公,導以君臣大義,傑大感悟,奉約束。
十月,傑帥師北征;可法赴清江浦,遣官屯田開封。
為經略中原計,諸鎮分汛地。
自王家營而北,至宿遷,最沖要,可法自任之&hellip&hellip順治二年正月&hellip&hellip河上告警,诏良佐、得功率師扼颍壽,傑進兵歸徐。
傑至睢州,為許定國所殺&hellip&hellip清兵已取山東河南,北逼淮南。
四月&hellip&hellip還揚州。
(《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傳》) 左良玉藉口僞太子之獄,以為真故君之子,忽起清君側之師,實則欲就食安慶。
馬、阮急撤備北之兵以防之,故清兵渡淮入江,如入無人之境。
良玉死于軍中,其子竟率部降清。
左良玉,字昆山,臨清人&hellip&hellip崇祯十七年正月,诏封良玉為甯南伯&hellip&hellip福王立,晉良玉為侯&hellip&hellip以上流之事,專委良玉&hellip&hellip湖廣巡撫何騰蛟,及總督袁繼鹹,居江西,皆與良玉善,南都倚為屏蔽。
良玉兵八十萬,号百萬&hellip&hellip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複相懾&hellip&hellip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東林也。
馬士英阮大铖用事,慮東林倚良玉為難,謾語修好,而陰忌之,築闆矶城,為西防&hellip&hellip會朝事日非,監軍禦史黃澍挾良玉勢,面觸馬阮。
既返,遣缇騎逮澍。
良玉留澍不遣。
澍與諸将日以清君側為請,良玉躊躇弗應。
亡何,有北來太子事,澍借此激衆,以報己怨,召三十六營大将與之盟,良玉反意乃決,傳檄讨馬士英&hellip&hellip良玉疾已劇,至九江,邀總督袁繼鹹入舟中&hellip&hellip繼鹹正辭拒之,部将郝效忠,陰入城,縱火殘其城而去。
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負袁公。
”嘔血數升,是夜死,時順治二年四月也。
諸将秘不發喪,共推其子夢庚為留後。
七日,軍東下,朝命黃得功渡江防剿&hellip&hellip諸軍自彭澤下,連陷建德,東流,殘安慶城,獨池州不破&hellip&hellip諸将乃議旋師,時清兵已下泗州,逼儀真矣。
夢庚遂偕澍以衆降于九江。
(《明史》卷二七三《左良玉傳》) 清世祖于順治元年入燕京,十月即皇帝位,建号曰大清。
乃遣豫親王南征。
二年五月六日,破南京,擒福王,諸臣迎降。
馬士英奉福王太後走浙江,清兵追之,遂定江、浙。
順治元年&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丁卯,攝政睿親王多爾衮與諸王貝勒大臣等,定議應建都燕京&hellip&hellip奏迎駕&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乙亥&hellip&hellip車駕發盛京&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甲子,上禦皇極門,頒诏天下。
诏曰:“&hellip&hellip于今年十月初一日&hellip&hellip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
” (王先廉《東華錄&bull順治》卷一) 順治元年&hellip&hellip七月,招撫山東河南侍郎王鳌永密奏江南情形,言南中擁立福王,改元弘光,史可法為閣部&hellip&hellip攝政王多爾衮遺書可法谕之降,可法旋報書,語多不屈。
十月丁卯&hellip&hellip晉多羅豫郡王多铎為和碩親王,旋拜定國大将軍&hellip&hellip将師下江南。
(張文《貞公集》卷七《紀平定江南事》) 順治二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命豫王移師征江南(轉師入關,同英王破西安,逐李自成之後)。
豫王南下之師,三月&hellip&hellip會于歸德府,時開封汝甯間,列寨百數。
劉洪起長之,南陽列寨數十;蕭應訓長之,洛陽列寨亦數十;李際遇長之,各擁兵四五萬&hellip&hellip時明&hellip&hellip以江北分四鎮&hellip&hellip議畫淮而守&hellip&hellip及大兵南下,于是明睢州總兵許定國誘殺高傑,遂與李際遇先後納款我軍,為鄉導,河南諸郡邑,望風悉下&hellip&hellip我兵二道并進,一出淮北,一出淮南&hellip&hellip出淮北者,為都統準塔山東之兵。
五月,降高傑部将李成棟于徐州,敗劉澤清兵于宿遷&hellip&hellip追至淮安,澤清及總漕田仰,皆遁入海。
我兵徇通州泰州皆下,其出淮南者,豫王自将之,由歸德趨泗州&hellip&hellip渡淮。
明督師大學士史可法&hellip&hellip将督以援泗,至中途,泗州已失守,淮揚告急。
福王方手書趣其入援,拒左良玉,及浦口,始命回揚&hellip&hellip豫王大軍,自天長六合水陸并進,距揚州二十裡而營&hellip&hellip拒守七晝夜,發炮傷城外軍數百。
豫王怒,令精兵大炮專攻城西北隅,崩聲如雷,守陴不退。
我兵踐城下積屍而登,遂陷&hellip&hellip可法死之。
我兵留十日,屠之而南。
五月初,師至揚子江&hellip&hellip我兵乘霧夜渡&hellip&hellip遂陷鎮江,自丹陽、句容抵南京,營于郊壇之北。
而福王已先三日&hellip&hellip走蕪湖,馬士英、阮大铖亦率親兵數千由溧水走杭州矣。
明諸勳戚文武大臣迎降&hellip&hellip遣貝勒尼堪&hellip&hellip等,追福王于蕪湖。
明靖南侯黃得功中流矢死,總兵田雄馬得功擁福王出降,江南悉定。
而英王上遊追“流寇”之兵,亦至九江&hellip&hellip遣章天于偕降将金聲桓徇江西,又遣兵分守荊州、武昌,盡敗湖北&hellip&hellip豫王六月&hellip&hellip令貝勒博洛等,追明潞王常淓于杭州,沿途徇所過郡邑,并分兵徇松江、太倉下之。
明大學士馬士英、總兵方國安等迎戰敗走,渡錢塘江。
我軍營于江岸&hellip&hellip開門降&hellip&hellip浙西亦略定。
豫王承制,改南京為江南省,其郡邑以城降者即使為守,奏授江甯安慶巡撫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
七月,俘福王凱旋。
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将軍,同都統葉臣等鎮守江南;下令海内薙發易衣冠;命内院大學士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南方。
(魏源《聖武紀》卷一《開國龍興記》四) 南都既破,清兵入浙,潞王迎降。
浙東奉魯王監國,不用閩中之命。
而其部将争饷互攻,并舟山而不能守,魯王崎岖海島以死,葬于金門。
唯餘張名振、張煌言,與鄭成功結連,為海上抗清之師。
“閩粵滇之繼潰” 繼福王而帝者,為唐王聿鍵,改元隆武,都于福州,号福京。
時魯王以海監國紹興,頗相龃龉。
唐王受制于二鄭,不足有為。
大學士黃道周出師被執,清兵入閩,二鄭降,唐王不知所終。
史稱被執而誅,未足為信也。
繼唐王而立者,為唐王聿,立于廣州,改元紹武,未幾即亡。
桂王稱帝于肇慶,改元永曆,擁有粵、桂、湘、贛、滇、黔之地,其勢漸振。
清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師征之,命洪承疇為經略。
桂王窮蹙入滇。
吳三桂自蜀率師入滇,追至緬甸,擒桂王殺之,明始亡。
自北都之覆,至是曆年二十。
當清兵之下江南,薙發令下,義師蜂起,不久皆敗沒。
獨鄭成功據思明,時擾漳、泉,入長江,攻金陵,聲勢頗盛;複據台灣,與滇、黔遙相呼應。
桂王既亡,成功亦卒為明祚一線之延,台灣始終奉永曆年号,至永曆三十七年始亡。
茲略紀三王之立,而大事則備列于表。
“唐王”&hellip&hellip帝諱聿鍵&hellip&hellip太祖高皇帝九世孫,封國河南之南陽府&hellip&hellip崇祯五年壬申&hellip&hellip帝襲位&hellip&hellip九年丙子八月,京師戒嚴,帝率護衛軍勤王,又殺其兩叔&hellip&hellip前鋒值“寇”,亡其内豎二人,乃返國。
十一月,下禮部議&hellip&hellip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hellip&hellip弘光登極大赦,帝出高牆,遣官送寓廣西,道杭州而南都陷,帝勸潞王監國。
三日,潞王出降。
時靖鹵伯鄭鴻逵自京口,戶部主事蘇觀生自南都,胥會于杭,遂奉帝入閩,閏六月七日監國。
二十七日&hellip&hellip即皇帝位于福州&hellip&hellip以福建省為福京,福州府為天興府,布政司為行在大明門&hellip&hellip改是年乙酉七月一日以後為隆武元年,進靖鹵伯鄭鴻逵為定鹵侯,南安伯鄭芝龍為平鹵侯,以黃道周為少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蘇觀生為禮部右侍郎,張肯堂少保吏部尚書,吳春枝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
(黃宗羲《行朝錄》卷一《隆武紀年》) 紹武皇帝,諱聿,思文帝第四弟也。
隆武改元,封唐王以主唐祀,閩敗,浮海至廣州。
時大學士丁魁楚、瞿式耜,已奉桂王監國于肇慶。
隆武大學士蘇觀生從贛入廣,故與魁楚有隙,以為由隆武而言,則宜及其弟。
乃與大學士何吾驺,布政司顧元鏡,在籍侍郎王應華,于丙戌十一月癸卯朔,請王監國&hellip&hellip初五日,王即帝位,以廣州都司署為行在,改明年為紹武元年。
自舊輔觀生而外,何吾驺仍為大學士,顧元鏡、王應華皆為東閣大學士,以軍國事專屬觀生。
(黃宗羲《行朝錄》卷一《紹武之立》) “魯王”&hellip&hellip王諱以海,太祖十世孫&hellip&hellip崇祯十七年春二月甲戌,嗣魯王位。
北都之變,諸王皆南下。
乙酉夏四月,弘光帝命移駐台州。
五月,南都不守。
六月,浙中潞王亦降。
閏六月已醜,九江道佥事孫嘉績,吏科都給事中熊汝霖,同起兵于餘姚。
其明日,諸生鄭遵謙應之紹興&hellip&hellip兵部尚書張國維起兵東陽。
又明日,刑部員外郎錢肅樂起兵于鄞&hellip&hellip奉箋赴台,請王監國,同時以兵以饷來歸者。
總兵王之仁自定海,黃斌卿遣将自舟山,張名振自石浦,沈宸荃、馮元飗亦應之慈溪,聲勢震興。
二十八日,再奉箋勸進&hellip&hellip即日移駐紹興,以分守署為行在,進肅樂右佥都禦史,加督師銜,以張國維、朱大典、宋之溥為東閣大學士,國維督師江上,大典鎮守金華,之溥司票拟&hellip&hellip列兵江上,畫地戍守。
總兵方國安,自浙西來。
(徐鼒《小腆紀傳》卷七《監國魯王紀》) “桂王”&hellip&hellip永曆帝,神宗之孫,桂端王常瀛少子也,諱由榔。
崇祯九年,封永明王。
十六年,張獻忠陷衡州,王由永州入粵西&hellip&hellip隆武帝立&hellip&hellip端王薨于蒼梧,長子安仁王由襲封,居肇慶&hellip&hellip安仁王薨,隆武帝以王襲封&hellip&hellip隆武二年丙戌八月,駕陷汀州。
變聞,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與巡按禦史王化澄、鄭封,知府朱治,錦衣衛佥事馬吉翔,太監龐天壽等,議監國&hellip&hellip乃以冬十月十四日丙戌,監國肇慶&hellip&hellip以府署為行在,頒诏楚滇黔蜀,以魁楚為東閣大學士兼戎政尚書,(呂)大器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式以大學士兼吏部右侍郎&hellip&hellip十八日庚甲,即皇帝位,仍稱隆武二年,以明年為永曆元年&hellip&hellip進督師何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hellip&hellip式耜為文淵閣大學士。
(徐鼒《小腆紀傳》卷四《永曆紀上》) 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正月&hellip&hellip上在桂林,稱永曆二年&hellip&hellip是月癸亥,降将金聲桓偕其黨王得仁,以南昌&hellip&hellip來歸&hellip&hellip夏四月,明閏三月&hellip&hellip乙亥,降将李成棟,以廣東&hellip&hellip來歸,遣洪天擢、潘曾緯、李绮,奏赴南甯迎駕。
時&hellip&hellip乍聞成棟來歸,驚疑百端。
天擢等力陳成棟忠誠,且述江西金聲桓事甚悉,人心始安&hellip&hellip閏四月(明四月)乙未遣吏部侍郎吳貞毓,祥符侯侯性,勞李成棟軍,封成棟惠國公。
(徐鼒《小腆紀傳》四《永曆紀上》) 金聲桓使人間道赍佛經置密疏其中,赴南甯輸款&hellip&hellip六月,廣東李成棟使亦至。
成棟自廣西回,擊殺陳子壯、張家玉等,擢授提督。
巡撫佟養甲為總督。
李成棟自負功高,不欲受節制,又得金聲桓密書,遂反。
使至,封李成棟惠國公&hellip&hellip金聲桓豫國公,及王得仁、佟養甲&hellip&hellip等侯伯有差&hellip&hellip順治六年(1649年)己醜(肇慶稱永曆三年),大兵圍南昌久,金聲桓告急,使李成棟、何騰蛟、堵允錫等,分道援之。
未至,南昌已破,烏金王大兵南下湘潭&hellip&hellip何騰蛟被執,不屈死之。
二月,李成棟兵亦敗于信豐,墜水死。
事聞,贈何騰蛟與李成棟、金聲桓皆王爵。
(馮蘇《刼灰錄&bull永明王始末》) 永曆三年(1649年)己醜&hellip&hellip七月,楚降将李赤心等,兵敗入廣。
初,李“賊”部典之降于何騰蛟也。
李過(一名錦)賜名赤心,封興國公。
高必正封鄭國公,營名忠貞。
騰蛟死,為大學士堵允錫所撫。
湖南北既失,赤心等由郴桂竟趨梧州,欲入廣東,允錫力主其議。
李元胤曰:“我輩做鞑子時,公不來複廣東。
今反正後,乃來争廣東乎?皇上在此,他來何為?”允錫語塞而止。
(黃宗羲《行朝錄》卷三《永曆紀年》) 李定國者,陝西延安人,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俱少從張獻忠為“賊”,張獻忠兒畜之&hellip&hellip丁亥正月,陷貴州。
三月,入雲南&hellip&hellip庚寅,定國受封為西甯王,東攻靖州、江崗,皆克之。
遂陷廣西,敗定南王孔有德,執陳邦傳等;北取永州、衡州,楚粵間歸附者日衆,不複受孫可望約束&hellip&hellip永明王使封定國為晉王,召之入衛&hellip&hellip丙申十二月,定國敗于新會,馳回安隆,奉永明王入滇&hellip&hellip于是定國與蜀王劉文秀,并居雲南,而事權專歸定國&hellip&hellip性亢直,與人無私,回滇矯孫可望之失,事永明王盡禮,進奉極豐;不以威淩士類,人以此多之&hellip&hellip永明王入緬甸,定國伏兵于磨盤山(原名高黎貢山),大戰不勝,走至銅壁關結營,招集散失士馬&hellip&hellip率衆駐孟定土府,聞白文選在木邦,移兵南島,與之會&hellip&hellip定國知白文選不與同心,亦移屯猛緬。
(辛醜)八月十八日,與白文選俱引還洞武&hellip&hellip遂率所部東向九龍江而進&hellip&hellip緬酋竟獻永明王于平西王吳三桂軍前。
定國在九龍江聞報,東走景線。
壬寅五月,至猛臘,士馬死亡日衆。
定國乃置醮,自述平生所為,如天命已絕,願速死,毋徒苦衆人。
未幾,雲南四月二十五日上崩之信亦至,定國遂病,以六月二十七日卒于軍。
(馮蘇《刼灰錄&bull李定國傳》)
總督盧象升禦之,“賊”遂入豫,猶在河北也。
自&hellip&hellip“賊”渡河而南&hellip&hellip橫行于秦、蜀、楚、豫之間,飄忽震蕩,蹂躏荼毒。
(鄭廉《豫變紀略》卷一) 崇祯八年正月,大會于荥陽,老回回、曹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及高迎祥、張獻忠,共十三家、七十二營,議拒敵。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十三家簡表 乙 李自成張獻忠 人民倡義者,以張、李之勢最強,馳逐之地最廣。
熊文燦主撫,固為無用;楊嗣昌四正六隅之策,實難盡行,亦等于空論。
加以舉國鼎沸,顧此則失彼,已疲于奔命。
當時督撫中能任事者,盧象升死于清,洪承疇降于清,孫傳庭則戰死,諸将若左良玉之流,皆“養寇自重”,此所以愈“剿”而愈滋。
其時紀綱大紊,政以賄成,民苦苛斂,赴義者如水之赴壑,衣冠之士,亦抵掌畫策,争為新朝佐命矣。
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hellip&hellip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驿卒,善騎射&hellip&hellip數犯法,知縣晏子賓捕之,将置諸死,脫去為屠&hellip&hellip崇祯元年&hellip&hellip白水“賊”王二&hellip&hellip等一時并起&hellip&hellip有安塞馬“賊”高迎祥者,自成舅也,與饑民王大梁聚衆應之,迎祥自稱闖王。
三年&hellip&hellip延安“賊”張獻忠,亦聚衆據十八寨,稱八大王&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三十六營,衆二十餘萬,聚山西。
自成乃與兄子過,往從迎祥,與獻忠等合,号闖将,未有名&hellip&hellip九年&hellip&hellip孫傳庭新除陝西巡撫&hellip&hellip秋七月,禽迎祥於盩厔,獻俘阙下,磔死。
于是“賊”乃共推自成為闖王矣&hellip&hellip十三年&hellip&hellip杞縣舉人李信&hellip&hellip盧氏舉人牛金星&hellip&hellip二人皆往投自成。
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
金星又薦蔔者宋獻策,長三尺餘,上谶記雲:“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
”自成從之。
屠戮減滅,又散所掠财物,赈饑民&hellip&hellip岩複造謠詞曰:“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衆&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入襄陽。
十六年&hellip&hellip自成自号奉天倡義大元帥,号羅汝才代天撫民威德大将軍,分其衆曰標營,領兵百隊,曰先後左右營,各領兵三十餘隊,標營白幟黑纛。
自成獨白鬃大纛,銀浮屠,左營幟白,右绯,前黑,後黃,纛随其色&hellip&hellip自成善攻,汝才善戰,兩人相須若左右手。
自成下宛、葉,克梁、宋,兵強士附,有專制心&hellip&hellip斬汝才&hellip&hellip悉兼其衆&hellip&hellip牛金星教以創官爵名号,大行署置&hellip&hellip凡五營二十二将,又置上相左輔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從事等官;要地設防禦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hellip&hellip于是河南、湖廣、江北諸“賊,”莫不聽命&hellip&hellip獻忠方據武昌,自成遣使賀,且脅之曰:“&lsquo老&rsquo已降,曹操輩誅死,行及汝矣。
”獻忠大戄,南入長沙。
當是時,十三家、七十二營諸大“賊”降死殆盡,惟自成、獻忠存。
而自成獨勁,遂自稱曰“新順王”,集牛金星等議兵所向&hellip&hellip顧君恩曰:“&hellip&hellip關中,大王桑梓邦也&hellip&hellip宜先取之,建立基業&hellip&hellip”自成從之&hellip&hellip冬十月,自成陷潼關&hellip&hellip遂連破華陰、渭南&hellip&hellip進攻西安,守将王根子開東門納“賊”&hellip&hellip改西安曰長安,稱西京&hellip&hellip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hellip&hellip設天佑殿大學士,以牛金星為之。
增置六政府尚書,設弘文館、文谕院、谏議、直指使、從政、統會、尚契司、驗馬寺、知政使、書寫房等官,以乾州宋企郊為吏政尚書,平湖陸之祺為戶政尚書,真甯鞏焴為禮政尚書,歸安張嶙然為兵政尚書。
複五等爵,大封功臣,侯劉宗敏以下九人,伯劉體純以下七十二人,子三十人,男五十五人。
定軍制&hellip&hellip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hellip&hellip草檄,馳谕遠近。
指斥乘輿。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逮乎京師陷,其下争走金帛财物之府以分之,此其為利同也。
始何以合,今何以散,若是其懸焉者,則以前之所招饑民,而後之所禦驕兵也。
兵貪則驕,驕則惰,惰則不戰而潰矣&hellip&hellip彼饑寒乞活之人,一旦見宮室帷帳,珍怪重寶以千數,志得意滿,飲酒高會,有富貴歸故鄉之心,胠箧擔囊,唯恐在後,何暇同心膽共功名哉?所謂驕而難制者此也。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九《通城擊》) 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
與李自成同歲生,長隸延綏鎮為軍,犯法當斬,主将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于總兵官王威釋之,乃逃去。
崇祯三年,陝西“賊”大起,王嘉允據府谷,陷河曲,獻忠以米脂十八寨應之,自号八大王。
明年(四年),嘉允死,其黨王自用,複聚衆三十六營。
獻忠及高迎祥、羅汝才、馬守應等,皆為之渠&hellip&hellip十六年&hellip&hellip陷武昌&hellip&hellip獻忠遂“僭”号,改武昌曰天授府,江夏曰上江縣,據楚王第,鑄西王之寶,“僞”設尚書、都督、巡撫等官,開科取士&hellip&hellip下令發楚邸金,振饑民,蕲、黃等二十一州縣悉附。
時李自成在襄陽,聞之忌且怒,贻書谯責。
左良玉兵複西上,“僞”官吏多被禽殺。
獻忠懼,乃悉衆趨嶽州、長沙&hellip&hellip嶽州&hellip&hellip長沙陷。
尋破衡州,吉玉、惠王、桂王俱走永州&hellip&hellip自追三王于永&hellip&hellip三王入廣西&hellip&hellip城陷&hellip&hellip又陷寶慶、常德&hellip&hellip遂東犯江西,陷吉安、袁州、建昌、撫州、永新、安福、萬載、南豐諸府縣,廣東大震&hellip&hellip“賊”有獻計取吳越者,獻忠憚良玉在,不聽,決策入川中。
十七年春,陷夔州。
至萬縣,水漲,留屯三月。
已四月破涪州,敗守道劉麟長、總兵曹英兵,(六月)進陷佛圖關,破重慶。
八月初九日&hellip&hellip遂進陷成都&hellip&hellip是時清兵已定京師,李自成遁歸西安。
南京諸臣,尊立福王,命故大學士王應熊督川湖軍事。
兵力弱,不能讨“賊”,獻忠遂“僭”号大西國王,改元大順。
冬十一月庚寅,即“僞”位,以蜀王府為宮,名成都曰西京,用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為尚書,養子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皆為将軍(可望為平東,能奇為定北,文秀為撫南,定國為安西),賜姓張氏。
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
保甯、順慶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獻忠悉逐之。
自成發兵攻不克,遂據有全蜀。
惟遵義王祥守一郡,及黎州土司馬金,堅不下。
(《明史》卷三○九《張獻忠傳》) 照得朱賊楊嗣昌,昔天曾調天下兵馬,敢抗天兵,嗣昌幸早死,于吾忍矣。
今過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填墓在此,隻不歸順足矣,為何拴同鄉紳士庶,到處立團,合将九族盡誅,填墓盡掘,房屋盡行燒毀。
霸占土田,查還小民,有捉楊姓一人者,賞銀十兩,捉其子孫兄弟者,賞千金,為此牌仰該府。
(楊山松《孤兒籲天錄》卷十六) 闖、獻縱橫,名都隳突者,皆以“寇”得我火器。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十二《虞淵沉》) 崇祯朝大事年表 3.明之亡 甲 北都之傾覆 李自成既得關陝,乃自山西出雁門。
大同迎降,自居庸入昌平,破京師,莊烈帝自缢于煤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十八日&hellip&hellip日暝,太監曹化淳啟彰義門,“賊”盡入。
帝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hellip&hellip徘徊久之,歸乾清宮,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劍擊長公主,趣皇後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
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诏,以帛自缢于山亭。
太監王承恩缢于側。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賊”遂薄内城&hellip&hellip更餘,召太監王承恩入,整内員為出亡計。
又傳朱谕至内閣,命成國公提督内外諸軍,來輔東宮。
已而微服欲奪門出,不得,望見正陽門城上,懸白籠燈三碗,知大事已去,即刻還宮。
白籠燈者,自一至三,以表“寇”信之緩急也&hellip&hellip走煤山,缢死&hellip&hellip禦筆血诏雲:“朕在位十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建虜”入内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
朕無顔見祖宗于地下,将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鄒漪《明季遺聞》卷一) 京師既破,畿輔、山東、河南悉定。
自成乃改定制度,分設各官。
自成氈笠缥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
“僞”丞相牛金星,尚書宋企郊、喻上猷,侍郎黎志升、張嶙然等,騎而從。
登皇極殿,據禦座,下令大索帝後。
期百官三日朝見。
文臣自範景文,勳戚自劉文炳以下,殉節者四十餘人&hellip&hellip太子投周奎家,不得入,二王亦不能匿。
先後擁至,皆不屈,自成覊之宮中。
長公主絕而複蘇,舁至,令“賊”劉宗敏療治。
已乃知帝後崩&hellip&hellip越三日已酉昧爽,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
自成不出&hellip&hellip百官懾伏不敢動&hellip&hellip大學士陳演勸進,不許&hellip&hellip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
至是益盡改官制&hellip&hellip召見朝官,自成南向坐,金星、宗敏、企郊等,左右雜坐。
以次呼名,分三等授職。
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紹陽、楊觀光等,無不污“僞”命。
三品以上,獨用故侍郎侯恂,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奎、純臣、演、德藻等,共八百餘人,送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赇賂,至灼肉折胫,備諸慘毒&hellip&hellip時“賊”黨已陷保定,李建泰降,畿内府縣悉附。
山東河南,徧設官吏,所至無違者。
及淮,巡撫路振飛,發兵拒之,乃去。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李闖既入五日,建設“僞官”,改印曰符、券、契、章。
凡四等,令職方司收繳前印,悉更鑄之;更官名,六部更六政府,内門更天祐殿,翰林院更弘文院,文選更文谕院,巡撫更節度使,兵備道更防禦使,六科更谏議,禦史更直指使,太仆寺更驗馬寺,尚寶寺更尚玺寺,通政司更知政使,布政司更統會,知府更尹,知州更牧,知縣更令,主事更從事,中書更書寫房,正總兵更正總權,副總兵更副總制,五軍府更五軍部,守備更守旅,把總更守旗,其餘皆如故。
官服領帽,以雲為級,一品一雲,九品為九雲&hellip&hellip三月二十一日,文武官儀入朝者&hellip&hellip牛金星執搢紳點名,不用者,發權将軍、制将軍處分;用者送吏部。
既受職,止給小票,向禮政府領契,刻期赴任。
(錢《甲申傳信錄》卷五) 其不用者,令繳金寶,殺斬勳戚文武二百餘人。
百官之投職名也,用者既分三等,授“僞職”;其不用者,每官用馬兵二人,執刀随之,驅往西華門外四牌樓街,鐵案銷五人一串,如逐羊豕然&hellip&hellip頃之忽“僞”旨雲,前朝犯官,送權将軍劉處分&hellip&hellip明日,&hellip&hellip劉&hellip&hellip以次論“贓”,内閣十萬,部院、京堂、錦衣帥七萬,科道、吏部郎五萬三萬,翰林一萬,部屬以千計,勳戚無定數&hellip&hellip能繳者立搜進之,不能者即嚴刑。
(徐鼒《小腆紀年》卷四) 二十六日&hellip&hellip諸“賊臣”&hellip&hellip匍伏午門前,合詞勸進。
其表文有獨夫授首,四海歸心,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皆傳周鐘所作。
(管葛山人輯《平寇志》卷十) 方事急時,明廷議撤關甯吳三桂師,以救京師,皆懼負失地之咎,久之始決議。
三月二十日,三桂行至遵化,京師已破,複馳回榆關。
自成屢招之不降。
自成知邊兵勁,且慮清人出師,故自率大軍征之。
三桂已降清,清人初聞京師破,即出師觀釁。
以攝政王多爾衮為奉命大将軍,尚逡巡未入關,比三桂請讨“賊”複仇,其意乃決。
順治元年四月辛酉(四日),大學士範文程上攝政王啟曰:“&hellip&hellip蓋明之勁敵,吾國與“流寇”也。
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争天下,實與&lsquo流寇&rsquo角勝也。
為今日計,我當任員以撫衆,使近悅遠來,蠢茲“流孽”,亦将進而臣屬于我。
彼明之君,知我規模,非複往昔,言歸于好,亦未可知&hellip&hellip”甲子(七日),以出師祭告太祖武皇帝、大行皇帝&hellip&hellip命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爰代眇躬,統大軍前往伐明&hellip&hellip賜大将軍勅印&hellip&hellip統滿洲蒙古兵三之一&hellip&hellip庚午(十三日),洪承疇上啟曰:“&hellip&hellip&lsquo流寇&rsquo可一戰而除,宇内可計日而定矣。
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以此行特掃除&lsquo逆亂&rsquo,期于滅&lsquo賊&rsquo&hellip&hellip”壬申十五日&hellip&hellip師次翁後,明平西伯吳三桂&hellip&hellip自山海關來緻書曰:“&hellip&hellip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恻然念之。
而&lsquo亂臣賊子。
&rsquo亦非北朝所宜容也。
夫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颠,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hellip&hellip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
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lsquo流寇&rsquo于宮闱,示大義于中外。
則我國之報北朝者,豈但金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hellip&hellip”癸酉(十六日)&hellip&hellip報吳三桂書曰:“予聞&lsquo流寇&rsquo覆絕崇祯帝,不勝發指。
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lsquo賊&rsquo,出民水火&hellip&hellip今伯若率衆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一則國仇得報,二則身家可保&hellip&hellip”丁醜(二十日),三桂複&hellip&hellip來緻書曰:“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甯遠,救民伐暴,扶弱助強,義聲震天地。
其所以相助者,實為吾先帝&hellip&hellip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lsquo逆賊&rsquo可禽。
京之東西,可傳檄而定也&hellip&hellip”已卯(二十二日),師次山海關&hellip&hellip是日進吳三桂為平西王。
&hellip&hellip(《初修世祖實錄》卷四) 自成與三桂大戰于一片石,清兵乘之,自成大敗西歸,仍以長安為都。
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
自成刧其父襄,作書招之。
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即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關,襲破“賊”将。
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别将從一片石越關外。
三桂懼,乞降于清。
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萬,陣于關内,自北山亘海。
我(清)兵對“賊”置陣,三桂居右翼末。
悉銳卒搏戰,殺“賊”數千人,“賊”亦力鬥,圍開複合。
戰良久,我(清)兵從三桂陣右突出,沖“賊”中堅,萬馬奔躍,飛矢雨墜,天大風,沙石飛走,擊“賊”如雹。
自成方挾太子登高岡觀戰,知為我(清)兵,急策馬下岡走。
我(清)兵追奔四十裡,“賊”衆大潰&hellip&hellip自成奔永平,我清兵逐之。
三桂先驅,至永平。
自成殺吳襄,奔還京師。
時牛金星居守,諸降人往谒,執門生禮甚恭。
金星曰:“訛言方起,諸君宜簡出。
”由是降者始懼,多竄伏矣。
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
二十九日丙戌,“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後&hellip&hellip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
诘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僞”将軍左光先、谷可成殿。
五月二日,清兵入京師,下令安輯百姓,為帝後發喪,議谥号,遣将偕三桂追自成&hellip&hellip自成至定州,我兵追之,與戰,斬谷可成。
左光先傷足,“賊”負而逃。
自成西走真定,益發衆來攻。
我兵複擊之,自成中流矢,創甚,西逾故關入山西。
會我兵東返,自成乃鸠合潰散,走平陽&hellip&hellip定州之敗,河南州縣多反正&hellip&hellip李岩請率兵往,金星&hellip&hellip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與岩飲,殺之。
“賊”衆俱解體,自成歸西安。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 攝政王入京師,以讨“賊”為名,首為莊烈帝發喪三日,且免三饷,以收人心。
五月戊子朔&hellip&hellip清國師檄其三桂西行追“賊”&hellip&hellip初三庚寅&hellip&hellip攝政王入居武英殿&hellip&hellip令各官俱照舊&hellip&hellip為先帝設位帝王廟,哭臨三日&hellip&hellip谥先帝為懷宗端皇帝&hellip&hellip吳三桂追“賊”&hellip&hellip及于真定,逐之出關而止&hellip&hellip封吳三桂為平西王&hellip&hellip十二己亥,三桂旋師入燕&hellip&hellip十五壬寅,攝政王登武英殿,受朝賀。
王出示京城,令官民除服薙發,衣冠悉遵大清之制。
自是京城内外,盡皆薙發。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吳三桂請兵始末》) 是時清兵次第分定畿輔、山西、山東、河南諸地。
攝政王&hellip&hellip入燕京&hellip&hellip時京北京東諸府皆降,惟京南保定、大名、真定等府,“潰賊土寇”蜂起。
而山東、河南聞自成敗竄,諸州縣并殺其“僞”防禦使牧令,複為明&hellip&hellip六月,遺肅親王豪格往定山東、河南,遣都統葉臣等往定山西,又命戶部侍郎王永鳌招谕之。
十月,清授吳三桂平西王勅印。
尋議大舉讨“流賊”,恐其阻關固守,又恐其西“竄”甘肅,乃以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hellip&hellip又以豫親王多铎為定國大将軍,率孔有德等由河南夾攻潼關,約會于西安。
是冬,葉臣等兵出固關,進平三晉,所至迎降。
擒“僞”伯陳永福于太原,敗“僞”總兵李過于大同,巡撫馬國柱進剿汾州平陽之“賊”,山西悉平。
直隸巡撫衛國允、沈文奎,先後削平真定、大名、順德、廣平山寨之“寇”,畿南始定。
肅親王駐軍濟南,遣兵破青州,斬“賊”趙應元。
應元前降複叛,殺侍郎王永鳌者也。
又平滿家洞之“賊”,地界四縣,周二三百裡,“巢窟”二百五十有奇&hellip&hellip肅親王遣尚書爾格等搗之。
明年(順治二年),饒餘郡王阿巴泰繼攻各“穴”&hellip&hellip始破,山東諸郡,悉置官吏。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四) 然後英王自塞外,豫王自河南,分兩路攻陝西。
自成走湖廣,潰于九宮山,部屬降于南明,以圖抗清。
而清兵勢銳,已席卷長江中遊,豫王且先下江南矣。
順治元年十月,命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定遠大将軍,征“流寇”。
英親王纡道邊外,從土默特鄂爾多斯部取駝馬,複轉入邊,二年二月抵西安。
時和碩豫親王多铎(授定國大将軍,帥師征江南)已移南征之師,以正月二日,克自成兵于潼關矣。
英親王既至,豫親王轉南下。
英親王乃建大将軍鼓旗,蹑“賊”後,追之。
時“賊”自西安收敗卒,出藍田,分道“鼠竄”。
繇西而南,豫楚之間,所至皆“賊”,而獨不得自成所在&hellip&hellip聞自成養子蔣鼐者,擁兵五千,衛“賊”家口,據湖廣承天府。
于是大将軍令固山額真譚泰為帥,同貝子滿達海薄何讬吞齊哈,暨諸将急擊之,席忒庫仍為前鋒。
比師至,鼐業分“賊”兵水陸兩道遁去,我兵亦兩道追蹑擊&hellip&hellip自成複從間道潛走荊州。
大師疾趨荊,自成又遁去。
大師由荊州循江而東,乏舟不得濟,至湖口,獲“賊”艦二百餘,濟江&hellip&hellip自成走武昌&hellip&hellip圍武昌數匝,“賊”将“僞”劉侯、田侯,引兵五千人,出城迎敵,大敗之,自成複遁去&hellip&hellip乘勝蹑擊至富池口&hellip&hellip直逼廬帳,自成&hellip&hellip潛越富池口而遁&hellip&hellip自成走九江。
大将軍令譚泰等,率大師乘舟追之&hellip&hellip“賊”軍師宋獻策&hellip&hellip就擒&hellip&hellip追及谷口,會“賊”方環山而陣。
旋以精騎突入&hellip&hellip自成複遁去&hellip&hellip“賊”潰奔九宮山。
大師薄山下,直摧中堅,入“賊”壘&hellip&hellip生擒自成妻妾,及“賊”侯某。
牛金星宋企郊皆遁亡,獨索自成不得。
有降卒言,自成敗走時,領步兵才二十人,路為鄉民所困,自缢而死。
遣人往視其屍,朽不可辨。
自成生死,終未有實據雲。
是役也,大小戰凡十餘合,所過下河南、湖廣、江南、江西六十三城,收降“賊”衆二十餘萬&hellip&hellip師次九江,明總督袁繼鹹,禦史黃澍,司道李猶龍,甯南侯左良玉子夢庚,總兵十二員,馬步十萬人,俱舣舟江中,悉招降之,獲其船四萬餘艘。
(張文《貞公集》卷七《紀滅闖獻二“賊”事》) 李自成死,衆擁其兄子錦(原名過)為主,奉自成妻高氏,及高氏弟一功,驟至沣州,擁衆三十萬,言乞降,遠近大震。
允錫議撫之。
總督何勝蛟亦馳檄至,乃躬入其營,開誠慰谕&hellip&hellip别部田見秀、劉汝魁等,亦來歸,唐王大喜&hellip&hellip授錦禦營前部左軍,一功右軍,并挂龍虎将軍印,封列侯,賜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hellip&hellip号其營曰忠貞,封高氏貞義夫人&hellip&hellip然赤心書疏猶稱自成先帝,稱高氏太後雲&hellip&hellip明年(清順治三年)正月,騰蛟大舉,期諸軍盡會嶽州,獨赤心先至&hellip&hellip (《明史》卷二七九《堵允錫傳》) 當李自成據北京時,張獻忠入蜀,建号稱帝。
蜀中楊展等十三家起而與抗,蜀愈紛亂。
清兵既得關中,下江南,移師入蜀。
獻忠死之,其部将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先後皆降永曆帝以抗清。
後唯可望降清。
定國崎岖滇、緬間,發憤以死,尤為忠義卓絕。
順治三年正月,诏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将軍,同平西王吳三桂等,征張獻忠于四川&hellip&hellip肅王以三月至西安,時明舊副總兵孫守法,鄖陽總兵王光恩,固原副将武大定、賀珍,起兵興安漢中,屢破“流賊”,遂陷鳳翔,圍西安,受唐王封伯爵。
關中響應,總督孟喬芳,都統和洛輝,屢敗其衆,複渭南、蒲城、武功、同州。
至是肅王遣兵分剿邠州、慶陽、延安之“寇”。
五月,進軍漢中,破賀珍等于雞頭關,遂解漢中興安之圍。
七月,分大軍之半進四川&hellip&hellip是冬,大破張獻忠于西充,斬之。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四) 甲申&hellip&hellip獻忠以十一月十六日,即“僞位”&hellip&hellip覊縻全川,惟遵義一郡不下。
獻忠侈然有帝蜀之心矣。
當是時,曾英、李占春、于大海起合州,王祥起遵義,楊展起犍為,曹勳起黎州,大學士王應熊缟素誓師&hellip&hellip傳檄讨“賊”&hellip&hellip獻忠之去重慶,本不置兵,故英一鼓而巴渝複為國守&hellip&hellip諸蜂起之魁,或稱四家,或稱十三家,袁韬、武大定&hellip&hellip次有天字城之譚文、譚詣、譚宏,巫山之劉體純,鄷城之胡明道,金城之姚玉麟,施州衛之王光興,皆甚著。
其王有進、呼九思、景果勒、張顯、劉惟靈、白蛟龍、楊炳英、李世傑等,莫可稽考,總所謂夔東十三家者也。
&hellip&hellip獻忠聞兵起,顧劉文季曰:“楊展不足忌。
重慶要害地,不可失。
”文秀往,而李占春逆之多功城,于大海并力夾擊,文秀大敗。
其别将攻嘉定者,亦為兩人所挫衂,“賊”大沮。
“賊”初謀自蜀入秦,平東(孫可望)先破馬于漢中,自謂秦隴可唾手得。
李自成迺以賀珍易馬,而趣之進兵,平東與戰而敗&hellip&hellip獻忠&hellip&hellip漸以出兵數敗,士衆反覆,攘袂瞋目,有咀嚼蜀人之心&hellip&hellip在諸将中,多用川民為兵,無如都督劉進忠,将執之而坑其衆&hellip&hellip會本朝大兵至漢中,進忠因而歸命。
王問以獻忠所在,進忠曰:“在順慶之金山鋪,為西充鹽亭之交境,去此千四百裡,疾馳五晝夜可及。
”獻忠以進忠守朝天關,殊不意有大兵。
前驅至而未信,進忠已入營中,與善射者俱,而指示之曰:“此獻忠也。
”發一矢中額,訝曰:“果然。
”逃伏積薪之下,執近侍詢之而得,乃曳出斬之。
獻忠不得志于漢中,謀東下吳楚而不果者,有曾英以為之沮也。
(吳傳業《綏寇紀略》卷一○《鹽亭誅》) 順治元年,福王立于南京&hellip&hellip時張獻忠已據全蜀,惟遵義未陷。
樊一蘅與王應熊避其地,(一蘅于崇祯十六年冬被命總督川陝軍務,福王複申前命,并命應熊總督川湖雲貴軍務。
)檄諸郡舊将,會師大舉。
會巡撫馬乾複重慶,松潘副将朱化龍,同知詹天顔&hellip&hellip複龍安茂州,一蘅乃起舊将甘良臣為總統,副以侯天錫、屠龍,合參将楊展,遊擊馬應試、餘朝宗所攜潰卒,得三萬人。
明年(二年)三月,攻叙州,應試、朝宗先登,展等繼至,“僞”都督張化龍走,遂複其城。
一蘅乃犒師江上。
初乾複重慶,“賊”将劉廷舉,求救于獻忠。
獻忠命養子劉文秀攻重慶,水陸并進。
副将曹英,與參政劉麟長,自遵義至,與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張天相等夾擊,破“賊”兵數萬,英威名大振。
諸别将皆屬兵二十餘萬,奉一蘅節制。
楊展既複叙州,“賊”将馮雙禮來寇,每戰辄敗。
孫可望以大衆援之&hellip&hellip朱化龍&hellip&hellip率番騎數百沖“賊”兵,“賊”驚潰,死者滿山谷&hellip&hellip他将複連敗“賊”于摩泥滴水。
一蘅乃命展、應試取嘉定邛眉,故總兵官賈連登及其中軍楊維棟取資簡,天錫、高明佐取滬州,占春、大海守忠涪。
其他據城邑奉征調者,洪雅則曹勳及監軍副使範文光,松茂則監軍佥事詹天顔,夔萬則譚弘、譚詣。
一蘅乃移駐納溪,居中調度,與督師應熊會滬州,檄諸路刻期并進。
獻忠頗懼&hellip&hellip明年(三年)春,展盡取上川南地,屯嘉定,與勳等相聲援。
而應熊及王祥在遵義,乾英在重慶,皆宿重兵。
“賊”勢日蹙,惟保甯順慶,為“賊”将劉進忠所守,進忠又數敗。
獻忠怒,遣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等攻川南郡縣&hellip&hellip連戰不利,又聞清兵入蜀境,劉進忠降,大懼。
七月,棄成都,走順慶,尋入西充之鳳凰山。
十二月,清兵奄至,射殺獻忠&hellip&hellip可望等率殘卒南奔,驟至重慶,英出不意,戰敗,死于江。
“賊”遂陷綦江。
應熊避之畢節衛。
逾月(四年正月),“賊”陷遵義,入貴州,清兵追至重慶,巡撫乾敗死。
遂入遵義,以饷乏旋師。
王祥等複取保甯二郡,一蘅再駐江上。
為收複全蜀計,乃列上善後事宜及諸将功狀于永明王(永曆帝)&hellip&hellip時應熊已卒,而宗室朱容藩,故偏沅巡撫李乾德,并以總制至,楊喬然、江爾文以巡撫至,各自署置&hellip&hellip諸将袁韬據重慶,于大海據雲陽,李占春據涪州,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天字城,侯天錫據永甯,馬應試據蘆衛,王祥據遵義,楊展據嘉定,朱化龍、曹勳仍據故地,搖黃諸家據夔州夾江兩岸。
而李自成“餘孽”李赤心等十三家,亦在建始縣。
一蘅令不行,保叙州一郡而已。
順治五年,容藩自稱楚世子,建行台夔州,稱制封拜。
時喬然已進總督,而範文光、詹天顔巡撫川南北。
呂大器以大學士來督師,皆惡容藩,謀誅之。
六年春,容藩遂為占春所敗,走死雲陽&hellip&hellip乾德利展富,說韬、大定殺展,分其赀&hellip&hellip諸鎮亦皆憤,有離心。
(七年)秋九月,孫可望遣白文選攻殺祥,降其衆二十餘萬,盡得遵義、重慶&hellip&hellip(八年十月)可望又使劉文秀大敗武大定兵,長驅至嘉定。
大定、韬皆降,乾德投水死,文秀兵複東,譚弘、譚詣、譚文盡降,占春、大海降于清。
明年(九年)正月,文秀還雲南,留文選守嘉定,劉鎮國守雅州。
三月,清兵南征,文選、鎮國挾曹勳走,文光、天顔、化龍相繼死。
(《明史》卷二七九《樊一蘅傳》) 戊戌(順治十五年)&hellip&hellip清兵大舉取滇。
平西王統滿漢官兵,由四川一路進,自渝抵遵。
所至之處,莫不迎降&hellip&hellip總督李國英總統鎮将,“攻剿”夔東劉李&hellip&hellip等十三家,困圍一載,始拔其寨而降其衆,地悉平。
自此東西南三川,全歸大清,“蜀亂”暫定矣。
自乙酉(順治二年)以迄&hellip&hellip計九府,百二十州縣,惟遵義黎州武隆等處,免于屠戮,上南一帶,稍存孑遺,餘則連城帶邑,屠盡殺絕&hellip&hellip或有險遠山寨,間有逃出三五殘黎,初則采芹挖蕨,繼則食野草剝樹皮,草木俱盡,而人遇且相食矣。
(李馥榮《滟滪囊附歐陽氏遺書》) 自甲午(順治十一年)以後,蜀地漸歸版圖,而諸“賊”之負固者,猶出入重夔巴峽間。
及順治十六年,譚宏譚詣&hellip&hellip來降,未幾,大兵取重慶叙州馬湖等屬。
時三郡為“賊”将盧名臣(孫可望部将)所據。
我&hellip&hellip水陸并進,攻破佛圖關,直抵“賊巢”,擒斬無數&hellip&hellip獻“逆孽”之擾蜀者盡矣&hellip&hellip初“闖賊餘孽”李赤心,竄死廣西南甯間,其子來亨代領其衆,走川東,分據川湖間,耕田自給。
而先潰出關之郝搖旗,名永忠,袁宗第及劉虎等,共依結之。
時獻黨雖盡,永忠、宗第尚據巴東。
康熙元年壬寅冬十二月,我總督李國英奉旨統秦豫廣三省兵将,會四川進“剿”,師駐萬縣&hellip&hellip二年癸卯,&hellip&hellip宗第敗走巴東。
大兵追及巫山,遂據其城&hellip&hellip郝永忠、劉體純數合衆攻巫山甚急,我兵出戰,體純等敗走&hellip&hellip體純自缢,大兵乘勝追至黃草坪,永忠宗第皆授首,惟李來亨居茅麓山,高險難攻。
我兵四面圍之&hellip&hellip來亨力窮勢迫,(三年)八月初六日,焚其妻子自缢。
茅麓破,馬騰雲、拓天寶、王光興俱納款投誠,至是“闖孽”之在蜀所謂西山“寇”于是盡。
(彭遵泗《蜀碧》卷四) 乙 南明之支撐 “南都之亡” 北都失守,南京推立福王由崧為帝。
以馬士英為大學士,居中用事;出史可法督師于外。
建四鎮于江北,合之左鎮,歲糜饷三四百萬,歲入僅足取給,将帥驕橫,已露傾覆之端。
“福王&hellip&hellip”聖安皇帝,神宗顯皇帝第二子福恭王之長子,諱由崧&hellip&hellip崇祯十六年七月,嗣封福王。
十七年三月,京師失守。
四月己巳,烈皇帝兇問至南京&hellip&hellip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hellip&hellip以福王告廟&hellip&hellip五月戊子朔,駐跸于内守備府。
己醜,群臣勸進,王辭讓,遵景帝故事,以福王監國&hellip&hellip庚寅,王行告天禮,升殿,百官行四拜禮&hellip&hellip壬辰,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弘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仍總督鳳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都禦史軍務&hellip&hellip可法請分江北為四鎮,以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高傑四人分統之&hellip&hellip可法乃奏設督師于揚州,節制諸将&hellip&hellip戊戍,群臣勸進&hellip&hellip壬寅,王即皇帝位&hellip&hellip以明年為弘光元年。
(顧炎武《聖安本紀》) 南明江北四鎮簡表 福王既立,馬、阮當國,立意報複,與東林為難,首誅北都從逆諸臣。
時有僞太子、童氏、大悲僧,亦稱三案。
群臣交哄不已,皆指摘馬、阮。
先是左懋第請和于清,清人拒之,緻書史可法,責其不為故君複仇,為興師南下藉口。
南都黨争方急,一不為備。
馬士英,貴陽人,字瑤草。
萬曆四十四年,與懷甯阮大铖,同中會試。
又三年,士英成進士&hellip&hellip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師陷,帝崩,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
而福王由崧、潞王常淓,俱避“賊”至淮安,倫序當屬福王。
諸大臣慮福王立,或追怨妖書及梃擊、移宮等案;潞王立,則無後患,且可邀功,陰主之者。
廢籍禮部侍郎錢謙益,力持其議者。
兵部侍郎呂大器,而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皆然之。
前山東按察使佥事雷演祚、禮部員外郎周镳,往來遊說。
時士英督師廬鳳,獨以為不可,密與操江誠意伯劉孔昭,總兵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結。
而公緻書于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言倫序親賢,無如福王。
可法意未決&hellip&hellip士英亦自廬鳳擁兵迎福王至江上,諸大臣乃不敢言。
王之立,士英力也。
當王監國時,廷推閣臣,劉孔昭攘臂欲得之。
可法折以勳臣無入閣例。
孔昭乃訟言:“我不可,士英何不可?”于是進士英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左副都禦史,與可法及戶部尚書高弘圖并命,士英仍督師鳳陽。
士英大愠,令高傑、劉澤清等,疏趣可法督師淮揚。
而士英留輔政,仍掌兵部,權震中外。
士英為人,貪鄙無遠略,複引用(阮)大铖,日事報複&hellip&hellip初(史)可法、(高)弘圖及姜曰廣、張慎言等,皆宿德在位,将以次引海内人望。
而士英必欲起大铖&hellip&hellip中旨起大铖兵部添注右侍郎&hellip&hellip明年(弘光元年)二月,進本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仍閱江防。
呂大器、姜曰廣、劉宗周、高弘圖、徐石麒,皆與士英龃龉,先後罷歸。
士英獨握大柄,内倚中官田成輩,外結勳臣劉孔昭、朱國弼、柳祚昌,鎮将劉澤清、劉良佐等,而一聽大铖計,盡起逆案中楊維垣、虞廷陛、郭如、周昌晉、虞大複、徐複陽、陳以瑞、吳孔嘉,其死者悉予贈恤&hellip&hellip朝政濁亂,賄賂公行,四方警報狎至。
士英身掌中樞,一無籌畫,日以助正人引兇黨為務。
初舉朝以逆案攻大铖,大铖憾甚。
及見北都從逆諸臣,有附會清流者,因倡言曰:“彼攻逆案,吾作順案與之對。
”以李自成“僞”國号曰順也。
士英因疏糾從逆光時亨等,時亨名附東林,故重劾之。
大铖又誣逮顧杲,及左光鬥弟光先下獄,劾周镳、雷演祚,殺之。
時有狂僧大悲,出語不類,為總督京營戎政趙之龍所捕。
大铖欲假以誅東林及素所不合者,因造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之目,書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等姓名,納大悲袖中,海内人望,無不備列&hellip&hellip大铖&hellip&hellip将窮治其事。
獄詞詭秘,朝士皆自危,而士英不欲興大獄,乃當大悲妖言律斬而止&hellip&hellip先是,左良玉接監國诏書,不肯拜。
袁繼感強之,乃開讀如禮。
而屬承天守備何志孔,巡按禦史黃澍入賀,陰伺朝廷動靜。
澍挾良玉勢,當陛見,面數士英奸貪不法&hellip&hellip澍&hellip&hellip還湖廣&hellip&hellip士英&hellip&hellip削澍職,尋&hellip&hellip逮澍&hellip&hellip澍遂匿良玉軍中,良玉與士英由此有隙。
及僞太子獄起,良玉遂假為兵端。
太子之來也,識者指其僞,而都下士民嘩然是之。
時又有童氏者,自稱王妃,亦下獄。
督撫鎮将交章争太子及童妃事&hellip&hellip衆論益籍籍,謂士英等朋奸,導王滅絕倫理。
澍在良玉軍中,日夜言太子冤狀,請引兵除君側惡。
良玉&hellip&hellip又以士英裁其饷,大憾,移檄遠近,聲士英罪&hellip&hellip遂引兵而東。
士英懼,乃遣阮大铖、朱大典、黃得功、劉孔昭等禦良玉,而撤江北劉良佐等兵從之西&hellip&hellip淮揚備禦益弱。
會良玉死,其子夢庚連陷郡縣,率兵至采石,得功等與相持。
(《明史》卷三○八《馬士英阮大铖傳》) 史可法與馬士英不協,建空名于外,四鎮強橫,不奉号令。
不待清師南下,識者已知其不可為矣。
史可法,字憲之,号道鄰,大興籍,祥符人,世錦衣百戶&hellip&hellip可法&hellip&hellip舉崇祯元年進士&hellip&hellip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十七年四月朔,聞“賊”犯阙,誓師勤王,渡江抵浦口,聞北都既陷&hellip&hellip南都議立君。
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孫也,倫序當立。
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也。
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賢明當立。
”移牒可法,可法亦以為然。
鳳陽總督馬士英,潛與阮大铖計議,主立福王。
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
而士英已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發兵送福王至儀真。
于是可法等迎王,&hellip&hellip王監國&hellip&hellip可法遂請督師,出鎮淮揚&hellip&hellip議分江北為四鎮&hellip&hellip得功、澤清、傑,争欲駐揚州。
傑先至,大殺掠,屍橫野,城中恟懼,登陴守。
傑攻之浃月。
澤清亦大掠淮上,臨淮不納。
良佐軍亦被攻,朝命可法往解。
得功、良佐、澤清皆聽命,乃詣傑,傑&hellip&hellip旦日朝可法帳中&hellip&hellip可法坦懷待之,接偏裨以溫語。
傑大喜過望。
然傑亦自是易可法&hellip&hellip為具疏,屯其衆于瓜洲,傑又大喜。
傑去,揚州以安,可法乃開府揚州。
六月,清兵擊敗“賊”李自成,自成棄京師西走。
青州諸郡縣,争殺“僞官”,據城自保。
可法請頒監國登極二诏,慰山東河北軍民心&hellip&hellip傑居揚州,桀骜甚。
可法開誠布公,導以君臣大義,傑大感悟,奉約束。
十月,傑帥師北征;可法赴清江浦,遣官屯田開封。
為經略中原計,諸鎮分汛地。
自王家營而北,至宿遷,最沖要,可法自任之&hellip&hellip順治二年正月&hellip&hellip河上告警,诏良佐、得功率師扼颍壽,傑進兵歸徐。
傑至睢州,為許定國所殺&hellip&hellip清兵已取山東河南,北逼淮南。
四月&hellip&hellip還揚州。
(《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傳》) 左良玉藉口僞太子之獄,以為真故君之子,忽起清君側之師,實則欲就食安慶。
馬、阮急撤備北之兵以防之,故清兵渡淮入江,如入無人之境。
良玉死于軍中,其子竟率部降清。
左良玉,字昆山,臨清人&hellip&hellip崇祯十七年正月,诏封良玉為甯南伯&hellip&hellip福王立,晉良玉為侯&hellip&hellip以上流之事,專委良玉&hellip&hellip湖廣巡撫何騰蛟,及總督袁繼鹹,居江西,皆與良玉善,南都倚為屏蔽。
良玉兵八十萬,号百萬&hellip&hellip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複相懾&hellip&hellip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東林也。
馬士英阮大铖用事,慮東林倚良玉為難,謾語修好,而陰忌之,築闆矶城,為西防&hellip&hellip會朝事日非,監軍禦史黃澍挾良玉勢,面觸馬阮。
既返,遣缇騎逮澍。
良玉留澍不遣。
澍與諸将日以清君側為請,良玉躊躇弗應。
亡何,有北來太子事,澍借此激衆,以報己怨,召三十六營大将與之盟,良玉反意乃決,傳檄讨馬士英&hellip&hellip良玉疾已劇,至九江,邀總督袁繼鹹入舟中&hellip&hellip繼鹹正辭拒之,部将郝效忠,陰入城,縱火殘其城而去。
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負袁公。
”嘔血數升,是夜死,時順治二年四月也。
諸将秘不發喪,共推其子夢庚為留後。
七日,軍東下,朝命黃得功渡江防剿&hellip&hellip諸軍自彭澤下,連陷建德,東流,殘安慶城,獨池州不破&hellip&hellip諸将乃議旋師,時清兵已下泗州,逼儀真矣。
夢庚遂偕澍以衆降于九江。
(《明史》卷二七三《左良玉傳》) 清世祖于順治元年入燕京,十月即皇帝位,建号曰大清。
乃遣豫親王南征。
二年五月六日,破南京,擒福王,諸臣迎降。
馬士英奉福王太後走浙江,清兵追之,遂定江、浙。
順治元年&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丁卯,攝政睿親王多爾衮與諸王貝勒大臣等,定議應建都燕京&hellip&hellip奏迎駕&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乙亥&hellip&hellip車駕發盛京&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甲子,上禦皇極門,頒诏天下。
诏曰:“&hellip&hellip于今年十月初一日&hellip&hellip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
” (王先廉《東華錄&bull順治》卷一) 順治元年&hellip&hellip七月,招撫山東河南侍郎王鳌永密奏江南情形,言南中擁立福王,改元弘光,史可法為閣部&hellip&hellip攝政王多爾衮遺書可法谕之降,可法旋報書,語多不屈。
十月丁卯&hellip&hellip晉多羅豫郡王多铎為和碩親王,旋拜定國大将軍&hellip&hellip将師下江南。
(張文《貞公集》卷七《紀平定江南事》) 順治二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命豫王移師征江南(轉師入關,同英王破西安,逐李自成之後)。
豫王南下之師,三月&hellip&hellip會于歸德府,時開封汝甯間,列寨百數。
劉洪起長之,南陽列寨數十;蕭應訓長之,洛陽列寨亦數十;李際遇長之,各擁兵四五萬&hellip&hellip時明&hellip&hellip以江北分四鎮&hellip&hellip議畫淮而守&hellip&hellip及大兵南下,于是明睢州總兵許定國誘殺高傑,遂與李際遇先後納款我軍,為鄉導,河南諸郡邑,望風悉下&hellip&hellip我兵二道并進,一出淮北,一出淮南&hellip&hellip出淮北者,為都統準塔山東之兵。
五月,降高傑部将李成棟于徐州,敗劉澤清兵于宿遷&hellip&hellip追至淮安,澤清及總漕田仰,皆遁入海。
我兵徇通州泰州皆下,其出淮南者,豫王自将之,由歸德趨泗州&hellip&hellip渡淮。
明督師大學士史可法&hellip&hellip将督以援泗,至中途,泗州已失守,淮揚告急。
福王方手書趣其入援,拒左良玉,及浦口,始命回揚&hellip&hellip豫王大軍,自天長六合水陸并進,距揚州二十裡而營&hellip&hellip拒守七晝夜,發炮傷城外軍數百。
豫王怒,令精兵大炮專攻城西北隅,崩聲如雷,守陴不退。
我兵踐城下積屍而登,遂陷&hellip&hellip可法死之。
我兵留十日,屠之而南。
五月初,師至揚子江&hellip&hellip我兵乘霧夜渡&hellip&hellip遂陷鎮江,自丹陽、句容抵南京,營于郊壇之北。
而福王已先三日&hellip&hellip走蕪湖,馬士英、阮大铖亦率親兵數千由溧水走杭州矣。
明諸勳戚文武大臣迎降&hellip&hellip遣貝勒尼堪&hellip&hellip等,追福王于蕪湖。
明靖南侯黃得功中流矢死,總兵田雄馬得功擁福王出降,江南悉定。
而英王上遊追“流寇”之兵,亦至九江&hellip&hellip遣章天于偕降将金聲桓徇江西,又遣兵分守荊州、武昌,盡敗湖北&hellip&hellip豫王六月&hellip&hellip令貝勒博洛等,追明潞王常淓于杭州,沿途徇所過郡邑,并分兵徇松江、太倉下之。
明大學士馬士英、總兵方國安等迎戰敗走,渡錢塘江。
我軍營于江岸&hellip&hellip開門降&hellip&hellip浙西亦略定。
豫王承制,改南京為江南省,其郡邑以城降者即使為守,奏授江甯安慶巡撫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
七月,俘福王凱旋。
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将軍,同都統葉臣等鎮守江南;下令海内薙發易衣冠;命内院大學士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南方。
(魏源《聖武紀》卷一《開國龍興記》四) 南都既破,清兵入浙,潞王迎降。
浙東奉魯王監國,不用閩中之命。
而其部将争饷互攻,并舟山而不能守,魯王崎岖海島以死,葬于金門。
唯餘張名振、張煌言,與鄭成功結連,為海上抗清之師。
“閩粵滇之繼潰” 繼福王而帝者,為唐王聿鍵,改元隆武,都于福州,号福京。
時魯王以海監國紹興,頗相龃龉。
唐王受制于二鄭,不足有為。
大學士黃道周出師被執,清兵入閩,二鄭降,唐王不知所終。
史稱被執而誅,未足為信也。
繼唐王而立者,為唐王聿,立于廣州,改元紹武,未幾即亡。
桂王稱帝于肇慶,改元永曆,擁有粵、桂、湘、贛、滇、黔之地,其勢漸振。
清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師征之,命洪承疇為經略。
桂王窮蹙入滇。
吳三桂自蜀率師入滇,追至緬甸,擒桂王殺之,明始亡。
自北都之覆,至是曆年二十。
當清兵之下江南,薙發令下,義師蜂起,不久皆敗沒。
獨鄭成功據思明,時擾漳、泉,入長江,攻金陵,聲勢頗盛;複據台灣,與滇、黔遙相呼應。
桂王既亡,成功亦卒為明祚一線之延,台灣始終奉永曆年号,至永曆三十七年始亡。
茲略紀三王之立,而大事則備列于表。
“唐王”&hellip&hellip帝諱聿鍵&hellip&hellip太祖高皇帝九世孫,封國河南之南陽府&hellip&hellip崇祯五年壬申&hellip&hellip帝襲位&hellip&hellip九年丙子八月,京師戒嚴,帝率護衛軍勤王,又殺其兩叔&hellip&hellip前鋒值“寇”,亡其内豎二人,乃返國。
十一月,下禮部議&hellip&hellip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hellip&hellip弘光登極大赦,帝出高牆,遣官送寓廣西,道杭州而南都陷,帝勸潞王監國。
三日,潞王出降。
時靖鹵伯鄭鴻逵自京口,戶部主事蘇觀生自南都,胥會于杭,遂奉帝入閩,閏六月七日監國。
二十七日&hellip&hellip即皇帝位于福州&hellip&hellip以福建省為福京,福州府為天興府,布政司為行在大明門&hellip&hellip改是年乙酉七月一日以後為隆武元年,進靖鹵伯鄭鴻逵為定鹵侯,南安伯鄭芝龍為平鹵侯,以黃道周為少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蘇觀生為禮部右侍郎,張肯堂少保吏部尚書,吳春枝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
(黃宗羲《行朝錄》卷一《隆武紀年》) 紹武皇帝,諱聿,思文帝第四弟也。
隆武改元,封唐王以主唐祀,閩敗,浮海至廣州。
時大學士丁魁楚、瞿式耜,已奉桂王監國于肇慶。
隆武大學士蘇觀生從贛入廣,故與魁楚有隙,以為由隆武而言,則宜及其弟。
乃與大學士何吾驺,布政司顧元鏡,在籍侍郎王應華,于丙戌十一月癸卯朔,請王監國&hellip&hellip初五日,王即帝位,以廣州都司署為行在,改明年為紹武元年。
自舊輔觀生而外,何吾驺仍為大學士,顧元鏡、王應華皆為東閣大學士,以軍國事專屬觀生。
(黃宗羲《行朝錄》卷一《紹武之立》) “魯王”&hellip&hellip王諱以海,太祖十世孫&hellip&hellip崇祯十七年春二月甲戌,嗣魯王位。
北都之變,諸王皆南下。
乙酉夏四月,弘光帝命移駐台州。
五月,南都不守。
六月,浙中潞王亦降。
閏六月已醜,九江道佥事孫嘉績,吏科都給事中熊汝霖,同起兵于餘姚。
其明日,諸生鄭遵謙應之紹興&hellip&hellip兵部尚書張國維起兵東陽。
又明日,刑部員外郎錢肅樂起兵于鄞&hellip&hellip奉箋赴台,請王監國,同時以兵以饷來歸者。
總兵王之仁自定海,黃斌卿遣将自舟山,張名振自石浦,沈宸荃、馮元飗亦應之慈溪,聲勢震興。
二十八日,再奉箋勸進&hellip&hellip即日移駐紹興,以分守署為行在,進肅樂右佥都禦史,加督師銜,以張國維、朱大典、宋之溥為東閣大學士,國維督師江上,大典鎮守金華,之溥司票拟&hellip&hellip列兵江上,畫地戍守。
總兵方國安,自浙西來。
(徐鼒《小腆紀傳》卷七《監國魯王紀》) “桂王”&hellip&hellip永曆帝,神宗之孫,桂端王常瀛少子也,諱由榔。
崇祯九年,封永明王。
十六年,張獻忠陷衡州,王由永州入粵西&hellip&hellip隆武帝立&hellip&hellip端王薨于蒼梧,長子安仁王由襲封,居肇慶&hellip&hellip安仁王薨,隆武帝以王襲封&hellip&hellip隆武二年丙戌八月,駕陷汀州。
變聞,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與巡按禦史王化澄、鄭封,知府朱治,錦衣衛佥事馬吉翔,太監龐天壽等,議監國&hellip&hellip乃以冬十月十四日丙戌,監國肇慶&hellip&hellip以府署為行在,頒诏楚滇黔蜀,以魁楚為東閣大學士兼戎政尚書,(呂)大器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式以大學士兼吏部右侍郎&hellip&hellip十八日庚甲,即皇帝位,仍稱隆武二年,以明年為永曆元年&hellip&hellip進督師何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hellip&hellip式耜為文淵閣大學士。
(徐鼒《小腆紀傳》卷四《永曆紀上》) 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正月&hellip&hellip上在桂林,稱永曆二年&hellip&hellip是月癸亥,降将金聲桓偕其黨王得仁,以南昌&hellip&hellip來歸&hellip&hellip夏四月,明閏三月&hellip&hellip乙亥,降将李成棟,以廣東&hellip&hellip來歸,遣洪天擢、潘曾緯、李绮,奏赴南甯迎駕。
時&hellip&hellip乍聞成棟來歸,驚疑百端。
天擢等力陳成棟忠誠,且述江西金聲桓事甚悉,人心始安&hellip&hellip閏四月(明四月)乙未遣吏部侍郎吳貞毓,祥符侯侯性,勞李成棟軍,封成棟惠國公。
(徐鼒《小腆紀傳》四《永曆紀上》) 金聲桓使人間道赍佛經置密疏其中,赴南甯輸款&hellip&hellip六月,廣東李成棟使亦至。
成棟自廣西回,擊殺陳子壯、張家玉等,擢授提督。
巡撫佟養甲為總督。
李成棟自負功高,不欲受節制,又得金聲桓密書,遂反。
使至,封李成棟惠國公&hellip&hellip金聲桓豫國公,及王得仁、佟養甲&hellip&hellip等侯伯有差&hellip&hellip順治六年(1649年)己醜(肇慶稱永曆三年),大兵圍南昌久,金聲桓告急,使李成棟、何騰蛟、堵允錫等,分道援之。
未至,南昌已破,烏金王大兵南下湘潭&hellip&hellip何騰蛟被執,不屈死之。
二月,李成棟兵亦敗于信豐,墜水死。
事聞,贈何騰蛟與李成棟、金聲桓皆王爵。
(馮蘇《刼灰錄&bull永明王始末》) 永曆三年(1649年)己醜&hellip&hellip七月,楚降将李赤心等,兵敗入廣。
初,李“賊”部典之降于何騰蛟也。
李過(一名錦)賜名赤心,封興國公。
高必正封鄭國公,營名忠貞。
騰蛟死,為大學士堵允錫所撫。
湖南北既失,赤心等由郴桂竟趨梧州,欲入廣東,允錫力主其議。
李元胤曰:“我輩做鞑子時,公不來複廣東。
今反正後,乃來争廣東乎?皇上在此,他來何為?”允錫語塞而止。
(黃宗羲《行朝錄》卷三《永曆紀年》) 李定國者,陝西延安人,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俱少從張獻忠為“賊”,張獻忠兒畜之&hellip&hellip丁亥正月,陷貴州。
三月,入雲南&hellip&hellip庚寅,定國受封為西甯王,東攻靖州、江崗,皆克之。
遂陷廣西,敗定南王孔有德,執陳邦傳等;北取永州、衡州,楚粵間歸附者日衆,不複受孫可望約束&hellip&hellip永明王使封定國為晉王,召之入衛&hellip&hellip丙申十二月,定國敗于新會,馳回安隆,奉永明王入滇&hellip&hellip于是定國與蜀王劉文秀,并居雲南,而事權專歸定國&hellip&hellip性亢直,與人無私,回滇矯孫可望之失,事永明王盡禮,進奉極豐;不以威淩士類,人以此多之&hellip&hellip永明王入緬甸,定國伏兵于磨盤山(原名高黎貢山),大戰不勝,走至銅壁關結營,招集散失士馬&hellip&hellip率衆駐孟定土府,聞白文選在木邦,移兵南島,與之會&hellip&hellip定國知白文選不與同心,亦移屯猛緬。
(辛醜)八月十八日,與白文選俱引還洞武&hellip&hellip遂率所部東向九龍江而進&hellip&hellip緬酋竟獻永明王于平西王吳三桂軍前。
定國在九龍江聞報,東走景線。
壬寅五月,至猛臘,士馬死亡日衆。
定國乃置醮,自述平生所為,如天命已絕,願速死,毋徒苦衆人。
未幾,雲南四月二十五日上崩之信亦至,定國遂病,以六月二十七日卒于軍。
(馮蘇《刼灰錄&bull李定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