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大恨,誓速斬廷弼。
及楊漣等下獄,誣以受廷弼賄,甚其罪&hellip&hellip會馮铨亦憾廷弼,與顧秉謙等侍講筵,出市刊《遼東傳》,谮于帝曰:“此廷弼所作,希脫罪耳。
”帝怒,遂以五年八月棄市,傳首九邊。
(《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傳》) 天命七年&hellip&hellip正月&hellip&hellip上入廣甯城駐跸&hellip&hellip凡四十餘城守禦官,各率其所屬百姓來降&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上還遼陽,留諸貝勒統兵守廣甯城,以河西所降各城堡官民,移之渡河至遼東。
(《清太祖實錄》卷八) 孫承宗奉命督師,納袁宗煥之議,主守甯遠。
清太祖屢攻甯遠,崇煥皆固守不下。
史謂太祖不怿而歸,實即受傷,故未久即死。
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人&hellip&hellip(天啟)二年&hellip&hellip清兵逼廣甯,王化貞棄城走,熊廷弼與俱入關&hellip&hellip遂拜承宗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hellip&hellip兵部尚書王在晉,代廷弼經略遼東&hellip&hellip在晉乃請于山海關外八裡鋪,築重關,用四萬人守之&hellip&hellip承宗請身往決&hellip&hellip承宗乃議守關外,監軍閻鳴泰主覺華島,袁崇煥主甯遠衛,在晉持不可,主守中前所&hellip&hellip初化貞等既逃,自甯遠以西,五城七十二堡,悉為哈喇慎諸部所據,聲言助守邊。
前哨遊擊左輔,名駐中前所,實不出八裡鋪&hellip&hellip還朝&hellip&hellip承宗面奏在晉不足任,乃改南京兵部尚書&hellip&hellip在晉既去,承宗知請督師&hellip&hellip盡驅哈喇慎諸部&hellip&hellip乃複出關巡視。
抵甯遠,集将吏議所守。
而崇煥&hellip&hellip力請守甯遠,承宗然之。
議乃定,令祖大壽興工。
崇煥、滿桂守之&hellip&hellip當是時,魏忠賢益盜柄,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令劉應坤犒軍中官等申意。
承宗不與交一言,忠賢由是大憾&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承宗求去益力,十月,始得請&hellip&hellip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複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鹵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裡,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
(《明史》卷二五○《孫承宗傳》)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hellip&hellip天啟五年夏,承宗與崇煥計,遣将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繕城郭居之。
自是甯遠且為内地&hellip&hellip十月,承宗罷,高第來代,謂關外必不可守,令盡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關内&hellip&hellip崇煥力争不可&hellip&hellip第意堅,且欲并撤甯前二城。
崇煥曰:“我甯前道也,官此當死此。
我必不去。
”第無以難,乃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hellip&hellip民怨而軍益不振&hellip&hellip清知經略易與,六年(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
二十三日,抵甯遠。
崇煥聞,即偕大将桂、副将左輔朱海、參将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将士,誓死守&hellip&hellip乃盡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
大軍進攻,戴楯穴城,矢石不能退。
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
明日再攻,複被卻,圍遂解&hellip&hellip分兵數萬略覺華島,殺參将金冠等,及軍民數萬。
崇煥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
高第鎮關門&hellip&hellip至是坐失援。
第、楊麒山海守将并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趙率教代麒&hellip&hellip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将罔敢議戰守。
議戰守自崇煥始。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 天命十一年&hellip&hellip二月,上至沈陽。
上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讨諸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甯遠一城不下,不怿而歸&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上不豫&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上崩。
在位凡十一年,年六十有八。
(《清高皇帝實錄》卷十) 當清太祖之下遼陽也,即定為東京;旋遷沈陽,謂之盛京。
基業已成,淩逼中原。
而明廷方急于黨争,熟視無睹,雖欲不亡,不可得矣。
天命六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遼陽既下&hellip&hellip上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
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複至,據而固守&hellip&hellip後必複煩征讨,非計之得也。
且此地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即與我,即宜居之。
”貝勒諸臣皆曰善。
遂定議遷都,迎後妃諸皇子&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後妃諸皇子至遼陽,及諸臣眷屬皆遷至。
(《清高皇帝實錄》卷七) 天命七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上曰&hellip&hellip遼陽城大,年久傾圮&hellip&hellip遂築城于遼陽城東五裡太子河邊,創建宮室,遷居之。
名曰東京。
(《清高皇帝實錄》卷八) 天命十年乙醜&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上欲自東京遷都沈陽&hellip&hellip曰:“沈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
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
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于渾河、蘇克蘇浒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
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
朕籌此熟矣。
”&hellip&hellip上自東啟行&hellip&hellip至沈陽。
(《清高皇帝實錄》卷九) 太宗天聰八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谕曰:“&hellip&hellip沈陽為天眷盛京,黑圖阿喇城為天眷興京。
”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丁 清太宗之制度 清太祖之死,以貝勒四人共掌國事。
後太宗以事誅阿敏及莽古爾泰,而代善素馴謹,乃定于一尊。
太宗文皇帝,太祖第八子也&hellip&hellip太祖建元天命,以上及次子代善、第五子莽古爾泰、第貝勒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并為和碩貝勒。
國中稱代善大貝,阿敏二貝勒,莽古爾泰三貝勒,上四貝勒。
太祖初未嘗有必成帝業之心,亦未嘗定建儲繼立之議。
上随侍證讨,運籌帷幄,奮武戎行,所向奏功,諸貝勒皆不能及。
又善撫億衆,體恤将士&hellip&hellip自是國中暨藩服,莫不欽仰&hellip&hellip天命七年三月,谕分主八旗貝勒曰:“爾八人同心謀國,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國,七人共贊成之,庶幾無失。
當擇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hellip&hellip十一年八月&hellip&hellip太祖&hellip&hellip賓天&hellip&hellip諸貝勒&hellip&hellip遂合詞請上即位&hellip&hellip九月庚午朔,太宗&hellip&hellip即位&hellip&hellip诏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三聰三年&hellip&hellip正月&hellip&hellip先是太祖天命六年二月,太祖命上及三大貝勒,佐理國中政事,按月分掌。
上即位,仍令三大貝勒,分月掌理。
至是,上谕曰:“向因直月之故,一切機務,辄煩諸兄經理。
嗣後可令弟侄輩代之。
傥有疏失,咎坐見直者。
”三大貝勒皆曰善。
遂以諸貝勒代理直月之事。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天聰五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先是上即位,凡朝會行禮,代善、莽古爾泰并随上南面坐,受諸貝勒率大臣朝見。
不論旗分,惟以年齒為序。
禮部參政李伯龍奏:“朝賀時,每有逾越班次,不辨官職大小,随意排列者。
請酌定儀制。
”&hellip&hellip命代善與衆共議。
代善曰:“我等奉上居大位,又與上并坐,甚非此心所安。
自今以後,上南面居中坐,我與莽古爾泰侍坐于側。
外國蒙古諸貝勒,坐于我等之下,方為允協。
”衆皆曰善&hellip&hellip奏入&hellip&hellip上是之&hellip&hellip天聰六年正月,受朝賀,行新定朝儀。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天聰六年正月&hellip&hellip上自即位以來,曆五年,凡國人朝見,上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同坐受。
自是年更定,上始南面獨坐。
(《滿洲老檔秘錄》下編) 太宗徇諸臣之請,上尊号,史稱改号為大清,其實所稱者後金也。
天聰十年(明崇祯九年)&hellip&hellip四月己卯(五日),内外諸貝勒文武群臣上表,請上稱尊号。
是日&hellip&hellip多爾衮捧滿字表文,土謝圖濟農捧蒙古表文,孔有德捧漢字表文,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詣阙跪進&hellip&hellip乙酉黎明,上率諸貝勒大臣,祭告天地,乃受寬溫仁聖皇帝尊号,建國号為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hellip&hellip丁酉,叙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衮為和碩睿親王,多铎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科爾沁巴達禮為和碩土謝圖親王&hellip&hellip辛醜,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初太祖創八旗,每旗設總管大臣(舊稱固山額真,順治十七年改稱都統)各一,佐管大臣(舊稱梅勒額真,順治十七年改稱副都統)各二,特設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hellip&hellip至是,太宗即位,上集諸貝勒定議,每旗仍各設總管大臣一&hellip&hellip是為總管旗務之八大臣。
凡議國政,與諸貝勒偕坐共議之,出獵行師,各領本旗兵行,一切事務,皆聽稽察(如前次之固山額真,兼議政大臣)。
其佐管大臣,每旗各二&hellip&hellip此十六大臣,贊理本旗事務,審斷詞訟(如前此之梅勒額真,兼理事大臣),不令出兵駐防。
又每旗各設調遣大臣二&hellip&hellip此十六大臣,出兵駐防,以時調遣,所屬詞訟,仍令審理(後為駐防副都統,暨前鋒統領、護軍統領諸職)。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崇德二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命貝子尼堪羅托博洛等,與議國政,每旗複設議政大臣三員&hellip&hellip上集王貝勒大臣及新設議政大臣。
谕曰:“向來議政大臣,或出征,或在家,有事咨商,人員甚少。
若遇各處差遣,則朕之左右及王貝勒之前,竟無議事之人矣&hellip&hellip如某事應施行,某事應入告,當先與管旗大臣公議,然後奏聞。
”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增編蒙漢八旗” 太祖天命元年之前二載(明萬曆四十二年),始立八旗&hellip&hellip六萬人,然猶合滿洲蒙古漢軍為一也。
其額滿洲佐領(即牛錄章京,又章京皆稱額真,雍正元年始改之)三百有八,蒙古佐領七十有六,漢軍佐領十有六,共四百佐領。
每佐領編壯丁百有五十。
及後歸附日衆,生齒日增,于是天聰九年,又分蒙古為八旗,兵萬六千八百四十。
崇德七年,又分漢軍為八旗,兵二萬四千五十。
凡孔、耿、尚三王之天祐兵、天助兵,皆歸入漢軍。
自後佐領愈增,無定額。
又于滿蒙漢八旗之外,設索倫、錫伯及察哈爾兵。
(魏源《聖武記》卷十一《武事餘記》) 蒙古旗&hellip&hellip天命時分為二旗&hellip&hellip天命九年,始編蒙古五牛錄。
天聰初時,分二旗,左翼蒙古固山額真&hellip&hellip右翼蒙古固山額真&hellip&hellip天聰九年二月丁亥,分蒙古為八旗,固山額真八員,梅勒章京十六員。
(松月堂目下舊見卷五) 漢軍旗&hellip&hellip漢軍固山額真,天命時,總統漢人軍民一切事務。
都統總兵官施古禮,額附佟養性(天命四年歸降,乃撫順客遊商人達爾哈齊之孫,佟佳氏,命總統漢人。
六年加總兵,天聰五年正月乙未,命總統漢人軍民,都統一切。
六年卒,分為二旗),左右副将石廷柱、馬光遠。
天聰九年,設新編漢人牛錄,分入旗内。
崇德二年七月乙未,分漢人為兩旗。
&hellip&hellip左翼昂邦章京石廷柱(天命四年正月降,原明廣甯守備),右翼昂邦章京馬光遠(天聰四年正月歸降,原明建昌參将),照滿洲編壯丁為牛錄,纛元青色。
崇德四年六月丙申,分漢軍為四旗,每旗固山額真一員,左右梅勒章京二員,甲喇章京四員,每旗設牛錄章京十八員。
兩黃旗&hellip&hellip纛元青鑲黃色&hellip&hellip兩白旗&hellip&hellip纛元青鑲白色&hellip&hellip兩紅旗&hellip&hellip纛元青鑲紅色,兩藍旗&hellip&hellip纛元青色&hellip&hellip崇德七年六月甲辰,分為八旗,纛歸本旗色。
(松月堂《目下舊見》卷五) 天聰八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谕曰:“朕聞國家承天創業,未有棄其國語,反習他國之語者&hellip&hellip凡我國官名及城邑名,俱新易以滿語,勿仍襲總兵、副将、參将、遊擊、備禦等舊名。
”(天命五年,列武爵,分總兵官為三等。
副将、參将、遊擊亦如之。
牛錄額真俱稱備禦,每牛錄下設千總四員。
)嗣後賞冊書名,定五備禦之總兵為一等公;一等總兵官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總兵官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總兵官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将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将為三等梅勒章京;一等參将為一等甲喇章京,二等參将為二等甲喇章京,遊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禦為牛錄章京。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改文館為内三院” 太祖&hellip&hellip初創帝業,初設文館,以親近侍臣,在館辦事,名其官曰“巴克什”。
至崇德元年,始改内三院,補滿洲漢軍大學士、學士等官。
(松月堂《目下舊見》卷一) 天聰十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改文館為内三院,一名“内國史院”,記注上起居、诏令,收藏禦制文字。
凡用兵行政,六部所辦事宜,外國所上章奏,俱令編為史冊,并纂修曆代祖宗實錄,拟郊天告廟祝文、功臣诰命、諸貝勒冊文。
一名“内秘書院”,撰與外國書,及上賜敕書并谕祭文,錄各衛門奏疏及詞狀。
一名内“弘文院”,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進講禦前,侍講皇子,并教諸親王,頒行制度&hellip&hellip崇德元年五月&hellip&hellip以希福為内弘文院大學士,範文程、鮑承先為内秘書院大學士,剛林為内國史院大學士。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國初直文館者,掌文字,學問優贍,則賜号“巴克什”&hellip&hellip按天聰間,凡文臣前稱“榜式”者,皆改稱“筆帖式”。
其特賜榜式者,仍稱榜式。
(榜式即巴克什,清語滾舌音。
)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一) “設六部” 太宗天聰五年,設六部,以貝勒掌各部事,設滿蒙漢承政三員,參政八員,啟心郎一員,惟工部省蒙古漢軍參政六員。
崇德三年,六部各留承政一員,餘皆改參政,有左參政、右參政。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一) 崇德三年&hellip&hellip七月,更定六部官制五等(《東華錄》:每衙門止設滿洲承政一員,以下酌量設左右參政、理事、副理事、啟心郎、額者庫各官,凡五等)。
睿王同希福、剛林、範文程等議定停止王領部院事,增設都察院、理藩院,始定部院各設承政一、參政二。
(弘旺《皇清通志綱要》卷二) “考試儒生” 天聰三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初考試儒生。
先是乙醜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十月,太祖察出明紳衿,盡行處死,謂種種可惡,皆在此輩。
其時儒生隐匿得脫者,約三百人。
至是考試,分别優劣,得二百人。
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貝勒等包衣下及滿洲蒙古家為奴者,皆拔出&hellip&hellip俱免二丁差徭,并候錄用。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戊 清太宗之攻明 自明失全遼,賴袁崇煥為遼東巡撫,力守錦州、中左、大淩三城,以戰為守,以和為用。
清太祖之死,崇煥遣使吊之,屢次議和,不得要領。
天啟七年五月,清兵攻錦州,不克而歸。
自清興以來,未有之挫也。
未幾,崇煥以不得于魏奄,罷去。
崇祯元年,再召為督師,以恢複全遼自任,首誅奄黨毛文龍,以一事權。
二年,清兵大舉入關,圍京師。
崇煥千裡赴援。
清人設間,謂與崇煥有成約,朝議遂以崇煥引敵脅和為罪,論死。
實則仇東林者之報複,首具疏劾崇煥者,溫體仁也。
天啟六年&hellip&hellip先是八月中,太祖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觇虛實。
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hellip&hellip清兵将讨朝鮮,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
七年(清太宗天聰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興兵渡鴨綠江南讨。
朝議以崇煥、(王)之臣不相能,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内外盡屬崇煥&hellip&hellip崇煥銳意恢複,乃乘大軍之出,遣将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而再使使持書議和&hellip&hellip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谕。
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緻。
四月&hellip&hellip時(總兵趙)率教駐錦州,護版築&hellip&hellip五月十一日,清兵直抵錦州,四面合圍。
率教偕中官用,嬰城守&hellip&hellip崇煥以甯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尤世祿、祖大壽将,繞出大軍後決戰。
别遣水師東出,相牽制&hellip&hellip世祿等将行,清兵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趨甯遠。
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将士登陴守,列營濠内,用炮距擊。
而滿桂、世祿、大壽,大戰城外,&hellip&hellip大軍亦旋引去。
益兵攻錦州,以溽暑不能克,士卒多損傷,六月五日,亦引還,因毀大小淩河二城。
時稱甯錦大捷,桂、率教功為多,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
崇煥遂乞休。
中外方争頌忠賢,崇煥不得已,亦請建祠,終不為所喜。
七月,遂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甯遠&hellip&hellip未幾,熹宗崩,莊烈帝即位,忠賢伏誅,廷臣争請召崇煥&hellip&hellip崇祯元年四月,命&hellip&hellip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hellip&hellip七月,崇煥入都&hellip&hellip上言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hellip&hellip八月初抵關,&hellip&hellip崇煥遂留鎮甯遠&hellip&hellip崇煥始受事,即欲誅毛文龍。
文龍者,仁和人,以都司援朝鮮,逗留遼東。
遼東失,自海道遁回,乘虛襲殺清鎮江守将。
報巡撫王化貞&hellip&hellip遂授文龍總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軍印,賜尚方劍,設軍鎮皮島,如内地。
皮島亦謂東江,在登萊大海中,綿亘八十裡&hellip&hellip北岸海面八十裡,即抵清界;其東北海,則朝鮮也。
島上兵本河東民。
自天啟元年,河東失,民多逃島中。
文龍籠絡其民為兵,分布哨船,聯接登州,以為犄角計。
中朝是之。
島事由此起&hellip&hellip時清惡文龍蹑後,故緻讨朝鮮,以其助文龍為兵端。
顧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其人本無大略&hellip&hellip糜饷無算&hellip&hellip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有事亦罕得其用&hellip&hellip崇煥嘗疏請遣部臣理饷,文龍惡文臣監制,抗疏駁之。
崇煥不悅。
及文龍來谒,接以賓禮,文龍又不讓,崇煥謀益決。
至是崇祯二年,遂以閱兵為名,泛海抵雙島,文龍來會&hellip&hellip六月五日,邀文龍觀将士射&hellip&hellip伏甲士幄外。
文龍至&hellip&hellip絷縛&hellip&hellip崇煥曰,爾有十二斬罪&hellip&hellip遂取尚方劍,斬之帳前&hellip&hellip乃分其卒二萬八千為四協,以文龍子承祚、副将陳繼盛、參将徐敷奏、遊擊劉興祚主之&hellip&hellip帝驟聞,意殊駭,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hellip&hellip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崇煥聞,即督(祖)大壽、(何)可剛等入衛&hellip&hellip清兵越薊州而西,崇煥懼,急引兵入護京師,營廣渠門外。
帝立召見深加慰勞&hellip&hellip與大軍鏖戰,互有殺傷&hellip&hellip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
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将為城下之盟。
帝頗聞之,不能無惑。
會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诏獄&hellip&hellip方崇煥在朝,嘗與大學士錢龍錫語,微及欲殺毛文龍狀。
及崇煥欲成和議,龍錫嘗移書止之。
龍錫故主定逆案。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範輩,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
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hellip&hellip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
三年八月,遂磔崇煥于市。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 崇煥既誅,明乃起用孫承宗督師,收拾軍心,克複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以清關内,再築大淩、右屯二城以為守。
崇祯四年,清兵再攻錦州,敗明兵于長山,大淩河遂失。
言者論承宗築城起釁,承宗遂引疾去。
崇祯二年(清太宗天聰四年),十月,清兵&hellip&hellip将薄都城。
廷臣争請召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hellip&hellip祖大壽&hellip&hellip偕崇煥入衛,見崇煥下吏懼誅,遂與副将何可綱等,率所部萬五千人東潰&hellip&hellip承宗聞&hellip&hellip手書慰谕大壽&hellip&hellip命承宗移鎮關門&hellip&hellip大壽斂兵待命&hellip&hellip三年正月,大壽入關谒承宗&hellip&hellip時清兵拔遵化&hellip&hellip永平&hellip&hellip遷安,遂下灤州&hellip&hellip攻撫甯及昌黎,俱不下。
當是時&hellip&hellip承宗、大壽軍在東,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在西&hellip&hellip乃令東西諸營并進&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四城俱複&hellip&hellip四年正月,出關東巡&hellip&hellip初右屯、大淩河二城,承宗已設兵戍守,後高第來代,盡撤之,二城遂被毀。
至是(邱)禾嘉巡撫遼東,議複取廣甯、義州、右屯三城。
承宗言廣甯道遠,當先據右屯,築城大淩河,以漸而進。
兵中尚書梁廷棟主之,遂以七月興工。
工甫竣,清兵大至,圍數周。
承宗聞,馳赴錦州,遣吳襄、宋偉往救。
禾喜屢易師期,偉與襄又不相能,遂大敗于長山(在錦縣東南)。
至十月,城中糧盡援絕,守将祖大壽,力屈出降,城複被毀。
廷臣追咎築城非策也,交章論禾嘉及承宗。
承宗複連疏引疾,十一月,得請&hellip&hellip歸。
(《明史》卷二五○《孫承宗傳》) 承宗上奏曰:“&hellip&hellip右屯城已隳,修築而後可守。
築之敵必至,必複大小淩河,以接松、杏、錦州。
錦州繞海而居,敵難陸運,而右屯之後即海,據此則糧可給,兵可聚,始得為發轫地。
”奏入,廷棟力主之。
于是有大淩築城之議&hellip&hellip(崇祯)四年五月&hellip&hellip(祖)大壽以兵四千據其地,發班軍萬四千人築之,議以石砫士兵萬人&hellip&hellip工垂成,廷棟罷去。
廷議大淩荒遠不當城,撤班軍赴薊,責撫鎮矯舉令回奏。
禾嘉懼,盡撤防兵,留班軍萬人,輸糧萬石濟之。
八月,清兵抵城下,掘濠築牆,四面合圍,别遣一軍截錦州大道,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敗還。
禾嘉聞之,馳入錦州,與總兵官吳襄、宋偉,合兵赴救&hellip&hellip與清兵遇,大戰長山、小淩河間,互有傷損。
九月望,清兵薄錦州,分五隊直抵城下。
襄、偉出戰不勝,乃入城。
二十四日,監軍張春,會襄、偉兵,過小淩河東五裡,築壘列車營,為大淩聲援。
清兵扼長山,不得進。
禾嘉遣副将張洪谟、祖大壽、靳國臣、孟道等,出戰五裡莊,亦不勝。
夜趨小淩河,至長山,接戰大敗。
春及副将洪谟、楊華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執,副将張吉甫、滿庫、王之敬等戰殁。
大壽不敢出,淩城援自此絕&hellip&hellip大淩糧盡,食人馬。
清屢移書招之,大壽許諾,獨副将可綱不從。
十月二十七日,大壽殺可綱與副将張存仁等三十九人,投誓書約降。
是夕出見,以妻子在錦州,請設計誘降錦州守将,而留諸子于清&hellip&hellip大壽僞逃還&hellip&hellip入錦州大淩城&hellip&hellip亦被毀。
十一月六日,清複攻杏山。
明日,攻中左所,城上用炮擊,乃退&hellip&hellip禾嘉知其納欵狀。
具疏聞于朝&hellip&hellip而帝于大壽,欲羁縻之,弗罪也&hellip&hellip禾嘉持論,每與承宗異,不為所喜,時有诋諆。
既遭喪敗,廷論益不容,遂堅以疾請。
五年四月,诏許還京,以楊嗣昌代。
(《明史》卷二六一《邱民仰附邱禾嘉傳》) 清兵既得大淩,後二年,複受耿、孔之降。
初毛文龍之誅,分其部衆為兩協,其部将耿中明、孔有德為山東參将,将兵援大淩,懲于毛部多以事被誅,乃于崇祯四年中途叛明。
翌年正月,攻據登州,明兵圍攻,期年不克。
六年二月,始降于清,是為清兵撫有漢軍之始。
内地虛實,得盡知之。
明兵所恃者火器,耿、孔挾紅夷大炮以降,以利器資人,明更無所恃矣。
故耿、孔之降,清廷極所以優異之,足以知其關系于明之存亡者甚大。
天聰七年明崇祯六年,三月&hellip&hellip明故毛文龍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據登州,遣其黨&hellip&hellip自蓋州登岸來降&hellip&hellip五月,上命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率兵迎之。
孔有德、耿仲明者,遼東人也。
太祖取遼東時,奔入皮島,為毛文龍部下末弁,遂以毛氏稱之。
後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山東登州巡撫調有德為&hellip&hellip參将,仲明亦為參将。
辛未年(明崇祯四年,清天聰五年),上圍大淩河。
登州巡撫遣有德率騎八百,援大淩河,至吳橋縣,遇巡撫所遣買馬參将李九成。
二人相議,始有叛志&hellip&hellip遂陷臨邑、陵、商河、青城等縣,往攻登州。
城中耿仲明&hellip&hellip等為内應,内外夾攻,遂得其城&hellip&hellip孔有德&hellip&hellip乃自稱都元帥,李九成為副元帥,整饬兵馬,攻取城堡,遇明兵,辄擊敗之。
山東大亂。
明總兵祖大弼率兵數萬來攻登州&hellip&hellip九成陣亡,兵寡敵衆,度不能支,乃共議來奔我國,為旅順口城守總兵黃龍水軍截戰。
副将李應元、田良祚被殺,有德等欲從鎮江登岸,朝鮮又以兵助明邀擊之。
濟爾哈朗&hellip&hellip率兵迎于江岸&hellip&hellip明兵、朝鮮兵,見我兵勢盛,遂退。
于是數百船官兵家口兵器槍炮等物,盡抵江岸,不遺一物&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新附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等至,上率諸貝勒出德盛門十裡,迎至渾河岸&hellip&hellip行抱見禮&hellip&hellip八月,敕谕孔有德、耿仲明曰:“爾都元帥、總兵官,乃特專征伐之人&hellip&hellip卿等攜來紅衣大小炮,已運至通遠堡矣。
到時即以付卿,槍炮弓矢,須令軍士時時教演,不得間斷,旗纛俱用皂色。
”十月&hellip&hellip明廣鹿島副将尚可喜&hellip&hellip來約降&hellip&hellip天聰八年&hellip&hellip春正月戊子朔,上禦殿,命孔有德、耿仲明與八和碩貝勒,同列于第一班行禮&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命貝勒多爾衮、薩哈廉往迎降将尚可喜&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副将尚可喜奏,率三島官民&hellip&hellip至海州。
上降敕慰勞之&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降将尚可喜來朝,上出迎十裡外&hellip&hellip以尚可喜為總兵官,賜敕印&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孔元帥兵為天祐兵,尚總兵兵為天助兵&hellip&hellip天聰十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部下官員,論功升擢,賞赍有差。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崇祯四年&hellip&hellip孔有德反山東&hellip&hellip有德者,遼人也。
與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祿輩,皆毛文龍帳下卒也。
文龍死,走入登州,登萊巡撫孫元化,官遼久,素言遼人可用。
乃用承祿為副将,有德、仲明為遊擊,九成為偏裨,且多收遼人為牙兵。
是年,大淩河新城被圍,部檄元化發勁卒,泛海趨耀州鹽場示牽制。
有德詭言風逆,改從陸赴甯遠。
十月晦,有德及九成子千總應元,統千餘人以行。
經月抵吳橋,縣人罷市,衆無所得食。
一卒與諸生角,有德抶之,衆大嘩。
九成先赍元化銀,市馬塞上,用盡無以償。
适至吳橋,聞衆怨,遂與應元謀劫有德,相與為亂&hellip&hellip元化者,故所号善西洋大炮者也,至是亦主撫,檄賊所過郡縣無邀擊,賊長驅無敢一矢加者。
賊佯許元化降。
元化師次黃山館而返,賊遂抵登州。
元化遣将張焘率遼兵駐城外,總兵張可大率南兵拒賊&hellip&hellip五年正月,戰城東,遼兵遽退,南兵遂敗。
焘兵多降賊,賊遣之歸。
士民争請拒勿内,元化不從,賊遂入。
日夕,城中火起,中軍耿仲明、都司陳光福等,導賊入自東門,城遂陷&hellip&hellip元化&hellip&hellip及府縣官悉被執&hellip&hellip有德既破登州,推九成為主,己次之,仲明又次之。
賊益攻來,辇元化所制西洋大炮,日穴城,城多頹&hellip&hellip八月,(朱)大典合兵救萊。
兵甫接,賊辄大敗,圍解。
有德走登州&hellip&hellip大典圍登,九成戰死,城破追剿,有德、仲明入海遁,生擒承祿等。
斬應元,賊盡平&hellip&hellip元化&hellip&hellip嘉定人,天啟間舉于鄉,所善西洋炮法,蓋得之徐光啟雲。
(《明史》卷二四八《徐從治傳》) 崇祯三年&hellip&hellip登萊巡撫孫元化,以劉興治亂東江,請(黃)龍往鎮。
兵部尚書梁廷棟,亦薦龍為總兵,與元化恢複四衛。
從之。
先是毛文龍死,袁崇煥分其兵二萬八千為四協,命副将陳繼盛,參将劉興治、毛承祚、徐敷奏主之。
後改為兩協,繼盛領東協,興治攝西協&hellip&hellip興治兇狡好亂,與繼盛不相能&hellip&hellip遂殺繼盛&hellip&hellip龍莅皮島受事,興治猶桀驚如故。
四年三月,複作亂&hellip&hellip殺參将沈世魁家衆。
世魁率其黨夜襲殺興治,亂乃定&hellip&hellip耿仲明遂偕孔有德反,以五年正月陷登州,招島中諸将,旅順副将陳有時,廣鹿島副将毛承祿,皆往從之。
龍急遣尚可喜、金聲桓等,撫定諸島&hellip&hellip賊黨高成友者據旅順,斷關甯天津援師。
龍令遊擊李維鸾偕可喜等擊走之,即移駐其地,援始通&hellip&hellip六年二月,有德、仲明屢為巡撫朱大典所敗,航海遁去。
龍度有德等必遁,遁必經旅順,邀擊之。
有德幾獲而逸&hellip&hellip有德等大憤,欲報龍。
會賊舟泊鴨綠江,龍盡發水師剿之。
七月,有德等偵知旅順空虛,遂引清兵來襲。
龍數戰皆敗,火藥矢石俱盡&hellip&hellip圍急,知不能脫,自刭死&hellip&hellip事聞&hellip&hellip以副總兵沈世魁代龍為總兵官&hellip&hellip七年二月,廣鹿島副将尚可喜降于清,島中勢益孤。
十年,朝鮮告急,世魁移師皮島為聲援。
有德等來襲,世魁戰敗&hellip&hellip陣亡&hellip&hellip從子副将志科,集潰卒,至長城島,欲得世魁敕印。
監軍副使黃孫茂不予,志科怒,殺之&hellip&hellip遂率所部降清。
諸島雖有殘卒,不能成軍,朝廷亦不置大帥,以登來總兵遙領之而已。
明年(十一年)夏,楊嗣昌決策,盡徙其兵民甯、錦,而諸島一空。
(《明史》卷二七一《黃龍傳》) 自後清兵于崇祯七年,入宣、大、應、朔等處。
八年,入代、忻、應、崞。
九年入居庸,破昌平,逼京師,南下保定。
十一年秋,入通州,分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
明年正月,破濟南,執德王,二月北歸。
蓋幾無歲不用兵,然皆不能從山海關直入,得地不能守。
故必欲取關外四城,以通孔道。
而錦州為必攻之地,故于十四年築長圍困之。
七月,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兵十三萬往救,死守松山。
翌年二月,城破,承疇降,錦州、杏山、塔山皆下。
甯遠關門勁卒盡喪,明隻能憑關而守矣。
上(太宗)以大軍屢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關阻隔。
而欲取關,非先取關外四城不可。
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命睿親王多爾衮&hellip&hellip等攻錦州,期以必克&hellip&hellip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往代,逼城築長圍困之,并扼松、杏援師之路&hellip&hellip錦州告急&hellip&hellip夏五月,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率王樸、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總兵,軍十三萬,馬四萬,集甯遠,刍糧支一歲。
祖大壽遣卒自錦州逸出,傳語毋浪戰,但以軍營徐逼出境。
承疇亦議以兵護糧饷辎重,由杏山輸松山,再由松山輸錦州(松山、錦州城南十八裡,杏山錦州城西南四十裡),步步立營,以守為戰。
而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師久饷匮,遣職方司郎中張若麒赴軍。
若麒素狂躁,日夜報捷,并請密敕趣戰。
承疇遂不敢堅持前議,留糧饷于甯遠杏山,及塔山外之筆架岡(塔山、錦州城西南六十裡),而以兵六萬先進,諸軍繼之。
騎兵環松山三面,而步兵據城北之乳峰岡,兩山間列七營,衛以長濠。
八月,太宗聞之,親統大軍赴援&hellip&hellip六日而至,自山至海,橫塹大路,斷其杏山之饷。
并分軍敗其塔山護饷之兵,遂獲筆架岡積粟。
明兵既失饷道,又不敢野戰,遂撤其步兵七營,背松山城而陣,夜屢突營不利。
太宗知明軍自甯遠至松山,所赍行糧不過五六日,勢必走,乃夜布諸軍潛伏塔山、杏山、小淩河諸要隘,邀其去路&hellip&hellip而親督大軍橫列以待。
次夜初更,吳三桂等六總兵,果更番殿後,嚴陣疊退。
而王樸所部先遁,諸軍無複行列,争奔杏山。
我追兵蹑其後,伏兵邀其前。
明兵彌山亘野,且戰且走,六鎮兵皆潰入杏山。
曹變蛟亦撤兵入松山城,與洪承疇、邱民仰、王廷臣等困守,突圍五次,皆不遂&hellip&hellip上又料明杏山兵必奔甯遠,複遣精兵,一伏高橋,一伏桑噶爾齋堡,俟杏山軍出,扼險掩殺。
王樸等僅以身免,張若麒匿漁舟,由海遁還&hellip&hellip先後殲敵兵五萬三千七百八十餘&hellip&hellip于是松山城中饷援皆絕。
我軍複掘外圍困之。
九月,駕還盛京。
明侍郎沈廷揚,由天津海運糧饷,至松山濟師,始延數月。
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松山副将夏承德,密送質子為内應,我軍入城,生擒洪承疇、祖大樂等,送盛京。
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戰死,縱祖大樂還錦州。
錦州被圍一載,聞松山失,亦降。
旋克塔山、杏山。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三) 事聞,帝驚悼甚,設壇都城,承疇十六,民仰六,賜祭盡哀&hellip&hellip尋命建祠都城外,與承疇并列,帝将親臨祭焉。
将祭,聞承疇降,乃止。
(《明史》卷二六一《邱民仰傳》) 自崇煥之誅,人不敢複言和事。
清廷欲和,未必出于本意。
然明廷除和而外,決無複全遼之力。
惜其時皆持虛憍之論,謂中朝無事“四夷”之理,不能戰而諱和。
自松、杏既失,本兵陳新甲再申和議之請。
明帝已允之矣,特不欲彰露其事,乃為周延儒所洩,言路大嘩。
明帝遂堅不欲和,以罪誅新甲。
陳新甲&hellip&hellip崇祯十三年正月,代傅宗龍為兵部尚書&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三月,松山、錦州相繼失&hellip&hellip當是時,“闖賊”蹂躏河南&hellip&hellip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與清議和,私言于傅宗龍。
宗龍出都日,以語大學士謝升。
升後見疆事大壞,述宗龍之言于帝,帝召新甲诘責&hellip&hellip升進曰:“倘肯議和,和亦可恃。
”帝默然。
尋谕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
已言官谒升,升言“上意主和,諸君幸勿多言。
”言官愕,交章劾升。
升遂斥去。
帝既以和議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洩。
外廷漸知之,故屢疏争,然不得左驗。
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幾上。
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于是言路嘩然&hellip&hellip帝愠甚&hellip&hellip降嚴旨切責新甲,令自陳。
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帝益怒&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遂下獄&hellip&hellip棄新甲于市&hellip&hellip帝初甚倚之,晚特惡其洩機事,且彰主過,故殺之不疑。
(《明史》卷二五七《陳新甲傳》) 崇德七年三月,駐守錦州杏山王貝勒等&hellip&hellip奏,明國差總兵二員、錦衣官一員、職方司官一員,至王貝勒前,欲求講和,赍來伊主敕谕一道雲:“谕兵部尚書陳新甲。
據卿部奏,遼沈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輕信者,亦因以前督撫各官,未曾從實奏明。
今卿部屢次代陳,力保其出于真心。
我國家開誠懷遠,似亦不難聽從,以仰體上天好生之仁,以複還我祖宗朝恩義聯絡之舊。
今特谕卿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有的确信音回奏。
”&hellip&hellip五月,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奏,明遣兵部職方司員外馬紹愉、主事朱濟之,副将周維墉、魯宗孔,遊擊,都司,守備八員,僧一名,從役九十九名,至甯遠城,欲來見皇上求和。
命遣使迎之&hellip&hellip來使攜有敕書一道雲:“敕谕兵部尚書陳新甲。
昨據卿部奏稱,前日所谕休兵息民事情,至今未有确報,因未遣官至沈,未得的音。
今準該部便宜行事,差官前往,确探實情具奏。
特谕。
”&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遣還,命大臣送至五十裡外,宴餞之,仍贻書明主曰:&hellip&hellip“若兩國各能審度禍福,矜全億兆,誠心和好,則自茲以後,宿怨盡釋&hellip&hellip至兩國有吉兇大事,須當遣使交相慶吊。
每歲貴國饋兼金萬兩、銀百萬兩,我國饋人葠千斤、貂皮千張。
若我國滿洲、蒙古、漢人及朝鮮人等,有逃叛至貴國者,當遣還我國;貴國人有逃叛至我國者,亦遣還貴國。
以甯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貴國界,以塔山為我國界,以連山為适中之地。
兩國俱于此互市。
自甯遠雙樹堡土嶺界北至甯遠北台,直抵山海關長城一帶,若我國人有越入,及貴國人有越出者,俱加稽察,按律處死。
或兩國人有乘船捕魚海中往來者,爾國自甯遠雙樹堡中間土嶺沿海至黃城島以西為界,我國以黃城島以東為界,若兩國有越境妄行者,亦當察出處死。
傥願如書中所言,以成和好,則我兩人民或親誓天地,或各遣大臣代誓&hellip&hellip若不願和好,再勿遣使緻書&hellip&hellip”于是以書授來使,命&hellip&hellip送來使至連山而還。
(王先謙《東華錄》卷三) 清太宗四次入關,而時露欲和之意。
說者遂謂清志在子女玉帛而已,明廷諱和,終以自誤。
及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劍及履及,興“吊民伐罪”之師,為明君複仇,且免三饷,以收人心。
乃知其初言和,特多方以誤明,兼伺機待動,使果與之和,遂能止其不加兵耶。
東人一犯宣府,一入山西,兩由薊入燕。
而壬午之入,直走青齊,及淮而止,所至屠掠一空,為禍至劇。
我之兵力,每以讨“寇”,“寇”急則調邊兵以征“寇”,東人急,又辍剿“寇”之兵将以防東人,卒之二患益張,國力耗竭,而事不可為矣。
闖“寇”逼都城,欲辍關外之兵,入關禦“寇”。
議不久決,而“寇”已破都門而入,烈皇帝身殉社稷&hellip&hellip“寇”之發難以何事起,天下嗷嗷,皆以加賦之故。
然賦加于何年,皆以東人發難也。
(夏允彜《幸存錄&bull國運盛衰之始》) 自萬曆後,歲征遼饷六百六十萬。
崇祯中,複加剿饷二百八十萬,練饷七百二十萬,先後共增賦千有六百七十萬。
竭天下兵饷大半以事關東,而中原“盜賊”蜂起&hellip&hellip所至破城陷藩,東西交。
明之諸臣,于“流寇”或多議撫,而于我朝反諱議和,又不圖所以戰守,盈廷築室,蜩螗羹沸。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三》) 明末遼東重鎮失守經過簡表 己 對朝鮮之用兵 清太宗以朝鮮助明,于即位之始,遣兵攻之,所以絕東顧之憂也。
太祖高皇帝天命四年,明兵二十四萬,四路來侵。
朝鮮遣其将姜宏立,以兵助明&hellip&hellip太祖上賓,亦不遣使吊問。
而明總兵毛文龍,招遼遺民數萬守皮島,亦名東江,在鴨綠江口,去朝鮮及我朝東境各八十裡,屢出師襲沿海城寨,牽制我朝,與朝鮮犄角&hellip&hellip太宗文皇帝天聰元年&hellip&hellip當明天啟七年,朝鮮國王李倧嗣位之三年也。
正月,命貝勒阿敏等率師征朝鮮,渡鴨綠江,先敗文龍兵于鐵山,文龍遁還皮島。
遂克義州,定州及漢山城&hellip&hellip長驅而進&hellip&hellip進師平壤&hellip&hellip逼國都。
倧挈妻子遁江華島,複遣使詣軍謝罪。
江華島在開州南海中,我軍無舟不能渡也,乃遣使赴島宣谕&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和議成,約為兄弟之國&hellip&hellip乃分兵三千,戍義州,振旅而還&hellip&hellip是秋,從倧請,召還義州之兵,并許贖所俘人民,定議春秋輸歲币,互市中江。
是年,明經略袁崇煥殺毛文龍于雙島&hellip&hellip五年,将乘虛征諸島,征兵船于朝鮮,使至其國,三日乃見。
倧曰:“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自是漸渝成約。
(魏源《聖武記》卷六《國初征撫朝鮮記》) 至太宗改元稱尊,以朝鮮敗盟,統軍親征,鮮兵潰敗,其王納降,乘勝下皮島。
明人自是不複守島,東憂盡絕。
天聰十年,當明崇祯九年也,四月,改元崇德,國号大清。
是時我朝已臣蒙古,破明軍,無内顧憂,乃于十一月&hellip&hellip親征,馳檄朝鮮官民,讨其敗盟之罪&hellip&hellip豫親王前鋒馬福塔等以三百騎潛襲王京,敗其精兵數千。
倧倉皇遣使迎勞城外款兵,而徙妻子江華島,自率親兵逾江(漢江)保南漢山城&hellip&hellip我軍入其都城&hellip&hellip合軍渡江,圍南漢山城&hellip&hellip明年二年正月&hellip&hellip初倧遣使告急于明,并檄國中諸道勤王,欲固守以待外援。
時明國方急流“寇”,不暇恤鄰&hellip&hellip國中東南諸道援兵,相繼奔潰,西北援兵,逗撓&hellip&hellip不進,城中食且盡。
我軍四路并出,分略諸道&hellip&hellip倧再上書請成。
上太宗降敕切責,令出城親觐,并縛獻倡議敗盟之人。
倧始奏書稱臣,乞免出城。
适其妻子及大臣家口在江華島者,我睿親王&hellip&hellip小舸徑渡,敗其島槍兵千餘,遂入島城,獲王妃王子宗室七十有二人,群臣家口百有六十六人&hellip&hellip倧乃獻出倡議敗盟之宏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谏官洪翼漢詣軍前。
上敕令納明所給诰命冊印,委身歸命,質二子,奉正朔,歲時貢獻、表賀,一如明國舊制,有征伐,調兵扈從,并獻犒師禮物,毋擅築城垣,毋擅收逃人,則三百年宗社,數千裡封疆,保爾無恙。
倧頓首受命&hellip&hellip從數十騎出城,先于漢江東岸三田渡,築壇設黃幄,上陳儀衛,渡江登壇&hellip&hellip倧率其下伏地請罪,诏赦之&hellip&hellip賜燕畢,還其君臣家屬于王京。
二月,召回諸道之兵,振旅而西&hellip&hellip四月,倧送質子、淏等至。
五月,攻明皮島,以明降将孔有德等為向導,乘朝鮮兵船,盡俘島衆數萬而還,明人自是不複守島。
(魏源《聖武記》卷六《國初征撫朝鮮記》) 庚 内蒙古之平定 太祖初起時,内蒙察哈爾部,最稱強盛。
諸部不堪其擾,紛來歸附。
及太宗出兵攻察哈爾,遂一舉而定之。
内劄薩克蒙古&hellip&hellip東抵吉林、黑龍江界,西至賀蘭山,南界長城,北拒瀚海,絡雍、冀、幽、并、營五州北境,袤數千裡。
明初悉攘諸漠北,中葉複薦食漠南,邊患遂與明代相終始。
我朝龍興,首臣科爾沁,繼平插漢(即察哈爾),于是諸部先後來庭&hellip&hellip初元太祖起和林,削平西北諸國,建王驸馬等世守之&hellip&hellip而仲弟哈薩爾以射聞,季弟勒格圖以勇聞,佐命功尤大。
今之阿巴噶、阿巴哈納二部,皆勒格圖後也。
兩科爾沁及劄赍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刺善、青海和碩特九部,皆哈薩爾後也。
又有太祖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者,建庭和林,支裔繁布于漠南北,若奈曼、巴林、敖漢、蘇尼特、烏珠穆沁、鄂爾多斯、克什克騰、喀爾喀左右翼九部,皆其後也。
翁牛特則太祖弟谔楚因之後,劄魯特及土默特右旗,則太祖十八世孫之後。
惟喀喇沁及土默特左翼,為太祖功臣濟拉瑪之後。
餘皆元子孫,皆以插漢部為大宗。
(魏源《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科爾沁部” 科爾沁部,在喜峰口外,東西距八百七十裡,南北距二千有百裡,南界盛京邊牆,北界索倫,本元太祖弟哈薩爾之後,明初置兀良哈三衛之一也。
後自立國曰科爾沁,明洪熙間為厄魯特所破,東避嫩江,以同族有阿魯科爾沁,因号嫩江科爾沁以自别。
其劄赍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三部,皆科爾沁一部所分,兄弟同牧,皆屬插漢部。
我太祖初年,科爾沁與葉赫、哈達、烏拉、輝發、錫伯、卦爾察、珠舍裡、納殷,共九部之師三萬來侵&hellip&hellip陳兵古哷山。
太祖親禦破之。
逾數年,複征烏拉部,敗科爾沁來援之衆,于是科爾沁與諸部遣使來乞好。
天命九年,插漢林丹汗,以兵侵陵諸部,諸部或北徙瀚海依喀爾喀,或東走依科爾沁。
科爾沁怨插漢之暴,思歸我朝,遂率之來觐,自是為不侵不叛之臣。
(魏源《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察哈爾部” 插漢部者,元之嫡裔大宗也。
初順帝北歸和林,連易五主,始去國号,稱鞑靼可汗,皆在洪武之世。
永樂初,本雅失裡可汗為阿魯台所立。
宣德中,脫脫不花可汗為瓦剌酋長脫歡所立。
景泰中,也先篡之。
不久,部下仍立脫脫不花子,号小王子,自是世以小王子稱。
正德中,小王子尤強&hellip&hellip嘉靖中,稍厭兵,徙幕遼東邊外,稱土蠻,而分諸部落留西北邊&hellip&hellip萬曆中,大清兵起,明人思用東部插漢小王子,欲以敵大清,而要挾歲賞,終無成效。
末年,林丹汗士馬強盛,橫行漠南&hellip&hellip天命四年來聘書稱,統領四十萬衆蒙古國主巴圖魯青吉斯汗,緻書水濱三萬衆滿洲國主,且恃其虓勁,馮陵諸部。
諸部先後驅歸大清,請師援救。
天聰六年四月,太宗統大軍,盡征各部蒙古兵征察哈爾&hellip&hellip出其不意,逾内興安嶺千三百裡,至其庭。
林丹汗謀拒戰,而所部解體,遂徙其人畜十餘萬衆,由歸化城渡河西奔。
沿途離散十之七八,林丹汗走死于青海之大草灘。
我大軍至歸化城,收其部落數萬而遷&hellip&hellip九年其子額哲,奉所部傳國玺來降,封親王。
(魏源《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虎墩兔者,居插漢兒地,亦曰插漢兒王子,元裔也。
其祖打來孫,始駐牧宣塞外&hellip&hellip四傳至虎墩兔,遂益盛&hellip&hellip(萬曆)四十六年&hellip&hellip清兵起,略撫順及開原,插漢部乘隙擁衆挾賞&hellip&hellip四十七年,清兵滅宰賽(喀爾喀部酋),及北關金台什、布羊古等。
金台什孫女為虎墩兔婦,于是薊遼總督文球、巡撫周永春等,以利啗之,俾聯結炒花諸部以捍清兵,給白銀四千,明年為泰昌元年,加賞至四萬。
虎乃揚言助中國,邀索無厭。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天聰二年二月&hellip&hellip蒙古喀喇沁部塔布囊蘇布地&hellip&hellip等,以書來奏曰:“察哈爾汗不道,傷殘骨肉,我喀喇沁部落,被其欺陵,奪去妻子牲畜”。
我汗與&hellip&hellip喀爾喀諸部落前來至土默特部落格根汗趙城地方,将所駐察哈爾兵四萬剿殺之。
我汗&hellip&hellip回時,值察哈爾兵三千人,赴張家口請賞于明,未得而回&hellip&hellip又盡殺之。
左翼阿魯阿霸垓三部落,及喀爾喀部落,遣使來約,欲與吾合力興師,且有與天聰皇帝同舉兵之語&hellip&hellip觀伊等來約之言,察哈爾汗根本動搖,可乘此機&hellip&hellip同嫩阿霸垓喀喇沁土默特興師。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2.人民之舉義 甲 十三家 始發難于延綏之邊兵,饑民紛起應之,固由天災所緻;而延饷自萬曆末,至崇祯初,欠至一百三十八萬,兵民皆饑,所以揭竿而起。
“流賊”所由起,大約有六:叛卒、逃卒、驿卒、饑民、響馬、難民是也。
天下形勢,莫強于秦。
秦地山高土厚,其民多膂力,好勇敢鬥,故六者之亂,亦始于此,而卒以亡天下。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四《“流賊”初起》) 秦以延綏、甯夏、甘肅為三邊,延綏據河為塞&hellip&hellip分險列戍,沙碛不生五谷,軍民計口,仰食縣官。
承平忨愒,算崇祯改元,上距萬曆四十七年,延饷缺額者,至一百三十八萬。
天啟中,秦撫喬應甲、延撫朱童蒙,皆奄黨也。
應甲貪婪狂易,法紀潰弛,四封之内,攻亭長,殺長史,而莫禁。
童蒙朘削軍廪,助三殿大工,兵民側目。
始禍實自兩人。
秦地所出新饷,均輸、間架三者,專以備他急,數日增。
吏因緣為奸,羨餘辄倍。
西安鎮兵數萬,率買閑占役,以空名隸尺籍(宗室鄉紳,以供役使)。
民不堪,複無所憚,以此糾合邊人為“賊”&hellip&hellip崇祯己巳(二年),秦大旱,粟踴貴,軍饷告匮。
總督楊鶴、甘撫梅之煥,分道勤王,是年複以稽饷而嘩。
其潰卒畏捕誅,亡命山谷間,倡饑民為亂。
時東事急,朝議核兵饷,各邊鎮鹹厘汰,裁額至數十萬,乘障兵鹹噪而下。
而兵科給事劉懋疏請裁定驿站,歲可節金錢數十萬。
上喜,著為令,有濫予者,罪勿赦。
懋意謂蘇民也,而河北遊民,藉食驿糈,至是遂無所得食&hellip&hellip潰兵乘之,而全陝無甯宇矣。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一《渑池渡》) 崇祯元年&hellip&hellip先是遼左用兵,逃軍憚不敢歸伍,相聚剽虜,至是關中頻歲祲。
有司不恤下&hellip&hellip群“賊”蜂起,三邊饑軍應之,“流氛”之始也。
當是時,承平久,卒被兵,人無固志。
大吏惡聞“賊”,曰“此饑民,徐自定耳”。
明年,總督武之望死&hellip&hellip遂拜鶴兵部右侍郎,代之望總督陝西三邊軍務&hellip&hellip而繼起者益衆。
鶴素有清望,然不知兵。
其冬,京師戒嚴,延綏、甯夏、甘肅、固原、臨洮五鎮總兵官,悉以勤王行。
延綏兵中道逃歸,甘肅兵亦嘩,懼誅,并合于“賊”,“賊”益張&hellip&hellip鶴匿不奏,而給降“賊”&hellip&hellip免死牒&hellip&hellip“賊”淫掠如故,有司不敢問,“寇”患成于此矣。
(《明史》卷二六○《楊鶴傳》) 己巳,清兵薄畿,征四方援兵勤王。
保定兵首潰,餘亦多中路逃者,因與饑民合勢,嘯聚山澤。
秦中鎮将守臣,議蹙“賊”于險,據隘殲之,可一鼓盡也。
三邊總督楊鶴獨力主招撫議,“賊”出險,遂橫不可制。
(鄒漪《明季遺聞》卷一) 起兵者受欺就撫,旋複引去,由晉而東,轉至河南,大會于荥陽。
所謂十三家,分途攻取,其勢浸盛。
“流賊”始亂,大抵皆秦晉間人也&hellip&hellip其首亂者,則王子美、苗順、張聖、姬三兒、王嘉胤、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得水、混江龍、掠地虎、上天猴、孟良、劉六等,其目甚衆。
而神一元、高應登為最。
自副将張應昌斬高應登、神一元後,其弟一魁領其衆,勾西人,陷城堡,其勢益強。
督撫讨之,久無功。
(崇祯)四年,總督楊鶴招撫之,群目皆降。
既而鶴殺茹成名,群“賊”疑懼,遂擁一魁複叛去。
鶴被逮拟戍,時則有李老柴、一條龍、獨頭虎、獨行狼、上天龍、馬老虎、李二、田近庵、翻山鹞、蠍子塊、浪天猴之屬,其勢愈橫。
是時李老柴、一條龍、獨行狼,共破中部縣,巡撫練國事圍之,李老柴、一條龍出降,而獨行狼潰圍走。
是冬,群“盜”皆降于總督洪承疇。
承疇患神一魁之難制也,誘而殺之。
其黨十八寨大“賊”,皆叛入
及楊漣等下獄,誣以受廷弼賄,甚其罪&hellip&hellip會馮铨亦憾廷弼,與顧秉謙等侍講筵,出市刊《遼東傳》,谮于帝曰:“此廷弼所作,希脫罪耳。
”帝怒,遂以五年八月棄市,傳首九邊。
(《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傳》) 天命七年&hellip&hellip正月&hellip&hellip上入廣甯城駐跸&hellip&hellip凡四十餘城守禦官,各率其所屬百姓來降&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上還遼陽,留諸貝勒統兵守廣甯城,以河西所降各城堡官民,移之渡河至遼東。
(《清太祖實錄》卷八) 孫承宗奉命督師,納袁宗煥之議,主守甯遠。
清太祖屢攻甯遠,崇煥皆固守不下。
史謂太祖不怿而歸,實即受傷,故未久即死。
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人&hellip&hellip(天啟)二年&hellip&hellip清兵逼廣甯,王化貞棄城走,熊廷弼與俱入關&hellip&hellip遂拜承宗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hellip&hellip兵部尚書王在晉,代廷弼經略遼東&hellip&hellip在晉乃請于山海關外八裡鋪,築重關,用四萬人守之&hellip&hellip承宗請身往決&hellip&hellip承宗乃議守關外,監軍閻鳴泰主覺華島,袁崇煥主甯遠衛,在晉持不可,主守中前所&hellip&hellip初化貞等既逃,自甯遠以西,五城七十二堡,悉為哈喇慎諸部所據,聲言助守邊。
前哨遊擊左輔,名駐中前所,實不出八裡鋪&hellip&hellip還朝&hellip&hellip承宗面奏在晉不足任,乃改南京兵部尚書&hellip&hellip在晉既去,承宗知請督師&hellip&hellip盡驅哈喇慎諸部&hellip&hellip乃複出關巡視。
抵甯遠,集将吏議所守。
而崇煥&hellip&hellip力請守甯遠,承宗然之。
議乃定,令祖大壽興工。
崇煥、滿桂守之&hellip&hellip當是時,魏忠賢益盜柄,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令劉應坤犒軍中官等申意。
承宗不與交一言,忠賢由是大憾&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承宗求去益力,十月,始得請&hellip&hellip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複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鹵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裡,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
(《明史》卷二五○《孫承宗傳》)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hellip&hellip天啟五年夏,承宗與崇煥計,遣将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繕城郭居之。
自是甯遠且為内地&hellip&hellip十月,承宗罷,高第來代,謂關外必不可守,令盡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關内&hellip&hellip崇煥力争不可&hellip&hellip第意堅,且欲并撤甯前二城。
崇煥曰:“我甯前道也,官此當死此。
我必不去。
”第無以難,乃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hellip&hellip民怨而軍益不振&hellip&hellip清知經略易與,六年(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
二十三日,抵甯遠。
崇煥聞,即偕大将桂、副将左輔朱海、參将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将士,誓死守&hellip&hellip乃盡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
大軍進攻,戴楯穴城,矢石不能退。
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
明日再攻,複被卻,圍遂解&hellip&hellip分兵數萬略覺華島,殺參将金冠等,及軍民數萬。
崇煥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
高第鎮關門&hellip&hellip至是坐失援。
第、楊麒山海守将并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趙率教代麒&hellip&hellip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将罔敢議戰守。
議戰守自崇煥始。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 天命十一年&hellip&hellip二月,上至沈陽。
上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讨諸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甯遠一城不下,不怿而歸&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上不豫&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上崩。
在位凡十一年,年六十有八。
(《清高皇帝實錄》卷十) 當清太祖之下遼陽也,即定為東京;旋遷沈陽,謂之盛京。
基業已成,淩逼中原。
而明廷方急于黨争,熟視無睹,雖欲不亡,不可得矣。
天命六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遼陽既下&hellip&hellip上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
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複至,據而固守&hellip&hellip後必複煩征讨,非計之得也。
且此地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即與我,即宜居之。
”貝勒諸臣皆曰善。
遂定議遷都,迎後妃諸皇子&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後妃諸皇子至遼陽,及諸臣眷屬皆遷至。
(《清高皇帝實錄》卷七) 天命七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上曰&hellip&hellip遼陽城大,年久傾圮&hellip&hellip遂築城于遼陽城東五裡太子河邊,創建宮室,遷居之。
名曰東京。
(《清高皇帝實錄》卷八) 天命十年乙醜&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上欲自東京遷都沈陽&hellip&hellip曰:“沈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
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
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于渾河、蘇克蘇浒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
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
朕籌此熟矣。
”&hellip&hellip上自東啟行&hellip&hellip至沈陽。
(《清高皇帝實錄》卷九) 太宗天聰八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谕曰:“&hellip&hellip沈陽為天眷盛京,黑圖阿喇城為天眷興京。
”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丁 清太宗之制度 清太祖之死,以貝勒四人共掌國事。
後太宗以事誅阿敏及莽古爾泰,而代善素馴謹,乃定于一尊。
太宗文皇帝,太祖第八子也&hellip&hellip太祖建元天命,以上及次子代善、第五子莽古爾泰、第貝勒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并為和碩貝勒。
國中稱代善大貝,阿敏二貝勒,莽古爾泰三貝勒,上四貝勒。
太祖初未嘗有必成帝業之心,亦未嘗定建儲繼立之議。
上随侍證讨,運籌帷幄,奮武戎行,所向奏功,諸貝勒皆不能及。
又善撫億衆,體恤将士&hellip&hellip自是國中暨藩服,莫不欽仰&hellip&hellip天命七年三月,谕分主八旗貝勒曰:“爾八人同心謀國,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國,七人共贊成之,庶幾無失。
當擇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hellip&hellip十一年八月&hellip&hellip太祖&hellip&hellip賓天&hellip&hellip諸貝勒&hellip&hellip遂合詞請上即位&hellip&hellip九月庚午朔,太宗&hellip&hellip即位&hellip&hellip诏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三聰三年&hellip&hellip正月&hellip&hellip先是太祖天命六年二月,太祖命上及三大貝勒,佐理國中政事,按月分掌。
上即位,仍令三大貝勒,分月掌理。
至是,上谕曰:“向因直月之故,一切機務,辄煩諸兄經理。
嗣後可令弟侄輩代之。
傥有疏失,咎坐見直者。
”三大貝勒皆曰善。
遂以諸貝勒代理直月之事。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天聰五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先是上即位,凡朝會行禮,代善、莽古爾泰并随上南面坐,受諸貝勒率大臣朝見。
不論旗分,惟以年齒為序。
禮部參政李伯龍奏:“朝賀時,每有逾越班次,不辨官職大小,随意排列者。
請酌定儀制。
”&hellip&hellip命代善與衆共議。
代善曰:“我等奉上居大位,又與上并坐,甚非此心所安。
自今以後,上南面居中坐,我與莽古爾泰侍坐于側。
外國蒙古諸貝勒,坐于我等之下,方為允協。
”衆皆曰善&hellip&hellip奏入&hellip&hellip上是之&hellip&hellip天聰六年正月,受朝賀,行新定朝儀。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天聰六年正月&hellip&hellip上自即位以來,曆五年,凡國人朝見,上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同坐受。
自是年更定,上始南面獨坐。
(《滿洲老檔秘錄》下編) 太宗徇諸臣之請,上尊号,史稱改号為大清,其實所稱者後金也。
天聰十年(明崇祯九年)&hellip&hellip四月己卯(五日),内外諸貝勒文武群臣上表,請上稱尊号。
是日&hellip&hellip多爾衮捧滿字表文,土謝圖濟農捧蒙古表文,孔有德捧漢字表文,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詣阙跪進&hellip&hellip乙酉黎明,上率諸貝勒大臣,祭告天地,乃受寬溫仁聖皇帝尊号,建國号為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hellip&hellip丁酉,叙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衮為和碩睿親王,多铎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科爾沁巴達禮為和碩土謝圖親王&hellip&hellip辛醜,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初太祖創八旗,每旗設總管大臣(舊稱固山額真,順治十七年改稱都統)各一,佐管大臣(舊稱梅勒額真,順治十七年改稱副都統)各二,特設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hellip&hellip至是,太宗即位,上集諸貝勒定議,每旗仍各設總管大臣一&hellip&hellip是為總管旗務之八大臣。
凡議國政,與諸貝勒偕坐共議之,出獵行師,各領本旗兵行,一切事務,皆聽稽察(如前次之固山額真,兼議政大臣)。
其佐管大臣,每旗各二&hellip&hellip此十六大臣,贊理本旗事務,審斷詞訟(如前此之梅勒額真,兼理事大臣),不令出兵駐防。
又每旗各設調遣大臣二&hellip&hellip此十六大臣,出兵駐防,以時調遣,所屬詞訟,仍令審理(後為駐防副都統,暨前鋒統領、護軍統領諸職)。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崇德二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命貝子尼堪羅托博洛等,與議國政,每旗複設議政大臣三員&hellip&hellip上集王貝勒大臣及新設議政大臣。
谕曰:“向來議政大臣,或出征,或在家,有事咨商,人員甚少。
若遇各處差遣,則朕之左右及王貝勒之前,竟無議事之人矣&hellip&hellip如某事應施行,某事應入告,當先與管旗大臣公議,然後奏聞。
”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增編蒙漢八旗” 太祖天命元年之前二載(明萬曆四十二年),始立八旗&hellip&hellip六萬人,然猶合滿洲蒙古漢軍為一也。
其額滿洲佐領(即牛錄章京,又章京皆稱額真,雍正元年始改之)三百有八,蒙古佐領七十有六,漢軍佐領十有六,共四百佐領。
每佐領編壯丁百有五十。
及後歸附日衆,生齒日增,于是天聰九年,又分蒙古為八旗,兵萬六千八百四十。
崇德七年,又分漢軍為八旗,兵二萬四千五十。
凡孔、耿、尚三王之天祐兵、天助兵,皆歸入漢軍。
自後佐領愈增,無定額。
又于滿蒙漢八旗之外,設索倫、錫伯及察哈爾兵。
(魏源《聖武記》卷十一《武事餘記》) 蒙古旗&hellip&hellip天命時分為二旗&hellip&hellip天命九年,始編蒙古五牛錄。
天聰初時,分二旗,左翼蒙古固山額真&hellip&hellip右翼蒙古固山額真&hellip&hellip天聰九年二月丁亥,分蒙古為八旗,固山額真八員,梅勒章京十六員。
(松月堂目下舊見卷五) 漢軍旗&hellip&hellip漢軍固山額真,天命時,總統漢人軍民一切事務。
都統總兵官施古禮,額附佟養性(天命四年歸降,乃撫順客遊商人達爾哈齊之孫,佟佳氏,命總統漢人。
六年加總兵,天聰五年正月乙未,命總統漢人軍民,都統一切。
六年卒,分為二旗),左右副将石廷柱、馬光遠。
天聰九年,設新編漢人牛錄,分入旗内。
崇德二年七月乙未,分漢人為兩旗。
&hellip&hellip左翼昂邦章京石廷柱(天命四年正月降,原明廣甯守備),右翼昂邦章京馬光遠(天聰四年正月歸降,原明建昌參将),照滿洲編壯丁為牛錄,纛元青色。
崇德四年六月丙申,分漢軍為四旗,每旗固山額真一員,左右梅勒章京二員,甲喇章京四員,每旗設牛錄章京十八員。
兩黃旗&hellip&hellip纛元青鑲黃色&hellip&hellip兩白旗&hellip&hellip纛元青鑲白色&hellip&hellip兩紅旗&hellip&hellip纛元青鑲紅色,兩藍旗&hellip&hellip纛元青色&hellip&hellip崇德七年六月甲辰,分為八旗,纛歸本旗色。
(松月堂《目下舊見》卷五) 天聰八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谕曰:“朕聞國家承天創業,未有棄其國語,反習他國之語者&hellip&hellip凡我國官名及城邑名,俱新易以滿語,勿仍襲總兵、副将、參将、遊擊、備禦等舊名。
”(天命五年,列武爵,分總兵官為三等。
副将、參将、遊擊亦如之。
牛錄額真俱稱備禦,每牛錄下設千總四員。
)嗣後賞冊書名,定五備禦之總兵為一等公;一等總兵官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總兵官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總兵官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将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将為三等梅勒章京;一等參将為一等甲喇章京,二等參将為二等甲喇章京,遊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禦為牛錄章京。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改文館為内三院” 太祖&hellip&hellip初創帝業,初設文館,以親近侍臣,在館辦事,名其官曰“巴克什”。
至崇德元年,始改内三院,補滿洲漢軍大學士、學士等官。
(松月堂《目下舊見》卷一) 天聰十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改文館為内三院,一名“内國史院”,記注上起居、诏令,收藏禦制文字。
凡用兵行政,六部所辦事宜,外國所上章奏,俱令編為史冊,并纂修曆代祖宗實錄,拟郊天告廟祝文、功臣诰命、諸貝勒冊文。
一名“内秘書院”,撰與外國書,及上賜敕書并谕祭文,錄各衛門奏疏及詞狀。
一名内“弘文院”,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進講禦前,侍講皇子,并教諸親王,頒行制度&hellip&hellip崇德元年五月&hellip&hellip以希福為内弘文院大學士,範文程、鮑承先為内秘書院大學士,剛林為内國史院大學士。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國初直文館者,掌文字,學問優贍,則賜号“巴克什”&hellip&hellip按天聰間,凡文臣前稱“榜式”者,皆改稱“筆帖式”。
其特賜榜式者,仍稱榜式。
(榜式即巴克什,清語滾舌音。
)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一) “設六部” 太宗天聰五年,設六部,以貝勒掌各部事,設滿蒙漢承政三員,參政八員,啟心郎一員,惟工部省蒙古漢軍參政六員。
崇德三年,六部各留承政一員,餘皆改參政,有左參政、右參政。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一) 崇德三年&hellip&hellip七月,更定六部官制五等(《東華錄》:每衙門止設滿洲承政一員,以下酌量設左右參政、理事、副理事、啟心郎、額者庫各官,凡五等)。
睿王同希福、剛林、範文程等議定停止王領部院事,增設都察院、理藩院,始定部院各設承政一、參政二。
(弘旺《皇清通志綱要》卷二) “考試儒生” 天聰三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初考試儒生。
先是乙醜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十月,太祖察出明紳衿,盡行處死,謂種種可惡,皆在此輩。
其時儒生隐匿得脫者,約三百人。
至是考試,分别優劣,得二百人。
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貝勒等包衣下及滿洲蒙古家為奴者,皆拔出&hellip&hellip俱免二丁差徭,并候錄用。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戊 清太宗之攻明 自明失全遼,賴袁崇煥為遼東巡撫,力守錦州、中左、大淩三城,以戰為守,以和為用。
清太祖之死,崇煥遣使吊之,屢次議和,不得要領。
天啟七年五月,清兵攻錦州,不克而歸。
自清興以來,未有之挫也。
未幾,崇煥以不得于魏奄,罷去。
崇祯元年,再召為督師,以恢複全遼自任,首誅奄黨毛文龍,以一事權。
二年,清兵大舉入關,圍京師。
崇煥千裡赴援。
清人設間,謂與崇煥有成約,朝議遂以崇煥引敵脅和為罪,論死。
實則仇東林者之報複,首具疏劾崇煥者,溫體仁也。
天啟六年&hellip&hellip先是八月中,太祖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觇虛實。
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hellip&hellip清兵将讨朝鮮,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
七年(清太宗天聰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興兵渡鴨綠江南讨。
朝議以崇煥、(王)之臣不相能,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内外盡屬崇煥&hellip&hellip崇煥銳意恢複,乃乘大軍之出,遣将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而再使使持書議和&hellip&hellip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谕。
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緻。
四月&hellip&hellip時(總兵趙)率教駐錦州,護版築&hellip&hellip五月十一日,清兵直抵錦州,四面合圍。
率教偕中官用,嬰城守&hellip&hellip崇煥以甯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尤世祿、祖大壽将,繞出大軍後決戰。
别遣水師東出,相牽制&hellip&hellip世祿等将行,清兵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趨甯遠。
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将士登陴守,列營濠内,用炮距擊。
而滿桂、世祿、大壽,大戰城外,&hellip&hellip大軍亦旋引去。
益兵攻錦州,以溽暑不能克,士卒多損傷,六月五日,亦引還,因毀大小淩河二城。
時稱甯錦大捷,桂、率教功為多,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
崇煥遂乞休。
中外方争頌忠賢,崇煥不得已,亦請建祠,終不為所喜。
七月,遂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甯遠&hellip&hellip未幾,熹宗崩,莊烈帝即位,忠賢伏誅,廷臣争請召崇煥&hellip&hellip崇祯元年四月,命&hellip&hellip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hellip&hellip七月,崇煥入都&hellip&hellip上言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hellip&hellip八月初抵關,&hellip&hellip崇煥遂留鎮甯遠&hellip&hellip崇煥始受事,即欲誅毛文龍。
文龍者,仁和人,以都司援朝鮮,逗留遼東。
遼東失,自海道遁回,乘虛襲殺清鎮江守将。
報巡撫王化貞&hellip&hellip遂授文龍總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軍印,賜尚方劍,設軍鎮皮島,如内地。
皮島亦謂東江,在登萊大海中,綿亘八十裡&hellip&hellip北岸海面八十裡,即抵清界;其東北海,則朝鮮也。
島上兵本河東民。
自天啟元年,河東失,民多逃島中。
文龍籠絡其民為兵,分布哨船,聯接登州,以為犄角計。
中朝是之。
島事由此起&hellip&hellip時清惡文龍蹑後,故緻讨朝鮮,以其助文龍為兵端。
顧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其人本無大略&hellip&hellip糜饷無算&hellip&hellip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有事亦罕得其用&hellip&hellip崇煥嘗疏請遣部臣理饷,文龍惡文臣監制,抗疏駁之。
崇煥不悅。
及文龍來谒,接以賓禮,文龍又不讓,崇煥謀益決。
至是崇祯二年,遂以閱兵為名,泛海抵雙島,文龍來會&hellip&hellip六月五日,邀文龍觀将士射&hellip&hellip伏甲士幄外。
文龍至&hellip&hellip絷縛&hellip&hellip崇煥曰,爾有十二斬罪&hellip&hellip遂取尚方劍,斬之帳前&hellip&hellip乃分其卒二萬八千為四協,以文龍子承祚、副将陳繼盛、參将徐敷奏、遊擊劉興祚主之&hellip&hellip帝驟聞,意殊駭,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hellip&hellip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崇煥聞,即督(祖)大壽、(何)可剛等入衛&hellip&hellip清兵越薊州而西,崇煥懼,急引兵入護京師,營廣渠門外。
帝立召見深加慰勞&hellip&hellip與大軍鏖戰,互有殺傷&hellip&hellip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
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将為城下之盟。
帝頗聞之,不能無惑。
會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诏獄&hellip&hellip方崇煥在朝,嘗與大學士錢龍錫語,微及欲殺毛文龍狀。
及崇煥欲成和議,龍錫嘗移書止之。
龍錫故主定逆案。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範輩,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
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hellip&hellip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
三年八月,遂磔崇煥于市。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 崇煥既誅,明乃起用孫承宗督師,收拾軍心,克複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以清關内,再築大淩、右屯二城以為守。
崇祯四年,清兵再攻錦州,敗明兵于長山,大淩河遂失。
言者論承宗築城起釁,承宗遂引疾去。
崇祯二年(清太宗天聰四年),十月,清兵&hellip&hellip将薄都城。
廷臣争請召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hellip&hellip祖大壽&hellip&hellip偕崇煥入衛,見崇煥下吏懼誅,遂與副将何可綱等,率所部萬五千人東潰&hellip&hellip承宗聞&hellip&hellip手書慰谕大壽&hellip&hellip命承宗移鎮關門&hellip&hellip大壽斂兵待命&hellip&hellip三年正月,大壽入關谒承宗&hellip&hellip時清兵拔遵化&hellip&hellip永平&hellip&hellip遷安,遂下灤州&hellip&hellip攻撫甯及昌黎,俱不下。
當是時&hellip&hellip承宗、大壽軍在東,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在西&hellip&hellip乃令東西諸營并進&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四城俱複&hellip&hellip四年正月,出關東巡&hellip&hellip初右屯、大淩河二城,承宗已設兵戍守,後高第來代,盡撤之,二城遂被毀。
至是(邱)禾嘉巡撫遼東,議複取廣甯、義州、右屯三城。
承宗言廣甯道遠,當先據右屯,築城大淩河,以漸而進。
兵中尚書梁廷棟主之,遂以七月興工。
工甫竣,清兵大至,圍數周。
承宗聞,馳赴錦州,遣吳襄、宋偉往救。
禾喜屢易師期,偉與襄又不相能,遂大敗于長山(在錦縣東南)。
至十月,城中糧盡援絕,守将祖大壽,力屈出降,城複被毀。
廷臣追咎築城非策也,交章論禾嘉及承宗。
承宗複連疏引疾,十一月,得請&hellip&hellip歸。
(《明史》卷二五○《孫承宗傳》) 承宗上奏曰:“&hellip&hellip右屯城已隳,修築而後可守。
築之敵必至,必複大小淩河,以接松、杏、錦州。
錦州繞海而居,敵難陸運,而右屯之後即海,據此則糧可給,兵可聚,始得為發轫地。
”奏入,廷棟力主之。
于是有大淩築城之議&hellip&hellip(崇祯)四年五月&hellip&hellip(祖)大壽以兵四千據其地,發班軍萬四千人築之,議以石砫士兵萬人&hellip&hellip工垂成,廷棟罷去。
廷議大淩荒遠不當城,撤班軍赴薊,責撫鎮矯舉令回奏。
禾嘉懼,盡撤防兵,留班軍萬人,輸糧萬石濟之。
八月,清兵抵城下,掘濠築牆,四面合圍,别遣一軍截錦州大道,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敗還。
禾嘉聞之,馳入錦州,與總兵官吳襄、宋偉,合兵赴救&hellip&hellip與清兵遇,大戰長山、小淩河間,互有傷損。
九月望,清兵薄錦州,分五隊直抵城下。
襄、偉出戰不勝,乃入城。
二十四日,監軍張春,會襄、偉兵,過小淩河東五裡,築壘列車營,為大淩聲援。
清兵扼長山,不得進。
禾嘉遣副将張洪谟、祖大壽、靳國臣、孟道等,出戰五裡莊,亦不勝。
夜趨小淩河,至長山,接戰大敗。
春及副将洪谟、楊華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執,副将張吉甫、滿庫、王之敬等戰殁。
大壽不敢出,淩城援自此絕&hellip&hellip大淩糧盡,食人馬。
清屢移書招之,大壽許諾,獨副将可綱不從。
十月二十七日,大壽殺可綱與副将張存仁等三十九人,投誓書約降。
是夕出見,以妻子在錦州,請設計誘降錦州守将,而留諸子于清&hellip&hellip大壽僞逃還&hellip&hellip入錦州大淩城&hellip&hellip亦被毀。
十一月六日,清複攻杏山。
明日,攻中左所,城上用炮擊,乃退&hellip&hellip禾嘉知其納欵狀。
具疏聞于朝&hellip&hellip而帝于大壽,欲羁縻之,弗罪也&hellip&hellip禾嘉持論,每與承宗異,不為所喜,時有诋諆。
既遭喪敗,廷論益不容,遂堅以疾請。
五年四月,诏許還京,以楊嗣昌代。
(《明史》卷二六一《邱民仰附邱禾嘉傳》) 清兵既得大淩,後二年,複受耿、孔之降。
初毛文龍之誅,分其部衆為兩協,其部将耿中明、孔有德為山東參将,将兵援大淩,懲于毛部多以事被誅,乃于崇祯四年中途叛明。
翌年正月,攻據登州,明兵圍攻,期年不克。
六年二月,始降于清,是為清兵撫有漢軍之始。
内地虛實,得盡知之。
明兵所恃者火器,耿、孔挾紅夷大炮以降,以利器資人,明更無所恃矣。
故耿、孔之降,清廷極所以優異之,足以知其關系于明之存亡者甚大。
天聰七年明崇祯六年,三月&hellip&hellip明故毛文龍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據登州,遣其黨&hellip&hellip自蓋州登岸來降&hellip&hellip五月,上命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率兵迎之。
孔有德、耿仲明者,遼東人也。
太祖取遼東時,奔入皮島,為毛文龍部下末弁,遂以毛氏稱之。
後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山東登州巡撫調有德為&hellip&hellip參将,仲明亦為參将。
辛未年(明崇祯四年,清天聰五年),上圍大淩河。
登州巡撫遣有德率騎八百,援大淩河,至吳橋縣,遇巡撫所遣買馬參将李九成。
二人相議,始有叛志&hellip&hellip遂陷臨邑、陵、商河、青城等縣,往攻登州。
城中耿仲明&hellip&hellip等為内應,内外夾攻,遂得其城&hellip&hellip孔有德&hellip&hellip乃自稱都元帥,李九成為副元帥,整饬兵馬,攻取城堡,遇明兵,辄擊敗之。
山東大亂。
明總兵祖大弼率兵數萬來攻登州&hellip&hellip九成陣亡,兵寡敵衆,度不能支,乃共議來奔我國,為旅順口城守總兵黃龍水軍截戰。
副将李應元、田良祚被殺,有德等欲從鎮江登岸,朝鮮又以兵助明邀擊之。
濟爾哈朗&hellip&hellip率兵迎于江岸&hellip&hellip明兵、朝鮮兵,見我兵勢盛,遂退。
于是數百船官兵家口兵器槍炮等物,盡抵江岸,不遺一物&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新附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等至,上率諸貝勒出德盛門十裡,迎至渾河岸&hellip&hellip行抱見禮&hellip&hellip八月,敕谕孔有德、耿仲明曰:“爾都元帥、總兵官,乃特專征伐之人&hellip&hellip卿等攜來紅衣大小炮,已運至通遠堡矣。
到時即以付卿,槍炮弓矢,須令軍士時時教演,不得間斷,旗纛俱用皂色。
”十月&hellip&hellip明廣鹿島副将尚可喜&hellip&hellip來約降&hellip&hellip天聰八年&hellip&hellip春正月戊子朔,上禦殿,命孔有德、耿仲明與八和碩貝勒,同列于第一班行禮&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命貝勒多爾衮、薩哈廉往迎降将尚可喜&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副将尚可喜奏,率三島官民&hellip&hellip至海州。
上降敕慰勞之&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降将尚可喜來朝,上出迎十裡外&hellip&hellip以尚可喜為總兵官,賜敕印&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谕&hellip&hellip孔元帥兵為天祐兵,尚總兵兵為天助兵&hellip&hellip天聰十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部下官員,論功升擢,賞赍有差。
(王先謙《東華錄》卷二) 崇祯四年&hellip&hellip孔有德反山東&hellip&hellip有德者,遼人也。
與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祿輩,皆毛文龍帳下卒也。
文龍死,走入登州,登萊巡撫孫元化,官遼久,素言遼人可用。
乃用承祿為副将,有德、仲明為遊擊,九成為偏裨,且多收遼人為牙兵。
是年,大淩河新城被圍,部檄元化發勁卒,泛海趨耀州鹽場示牽制。
有德詭言風逆,改從陸赴甯遠。
十月晦,有德及九成子千總應元,統千餘人以行。
經月抵吳橋,縣人罷市,衆無所得食。
一卒與諸生角,有德抶之,衆大嘩。
九成先赍元化銀,市馬塞上,用盡無以償。
适至吳橋,聞衆怨,遂與應元謀劫有德,相與為亂&hellip&hellip元化者,故所号善西洋大炮者也,至是亦主撫,檄賊所過郡縣無邀擊,賊長驅無敢一矢加者。
賊佯許元化降。
元化師次黃山館而返,賊遂抵登州。
元化遣将張焘率遼兵駐城外,總兵張可大率南兵拒賊&hellip&hellip五年正月,戰城東,遼兵遽退,南兵遂敗。
焘兵多降賊,賊遣之歸。
士民争請拒勿内,元化不從,賊遂入。
日夕,城中火起,中軍耿仲明、都司陳光福等,導賊入自東門,城遂陷&hellip&hellip元化&hellip&hellip及府縣官悉被執&hellip&hellip有德既破登州,推九成為主,己次之,仲明又次之。
賊益攻來,辇元化所制西洋大炮,日穴城,城多頹&hellip&hellip八月,(朱)大典合兵救萊。
兵甫接,賊辄大敗,圍解。
有德走登州&hellip&hellip大典圍登,九成戰死,城破追剿,有德、仲明入海遁,生擒承祿等。
斬應元,賊盡平&hellip&hellip元化&hellip&hellip嘉定人,天啟間舉于鄉,所善西洋炮法,蓋得之徐光啟雲。
(《明史》卷二四八《徐從治傳》) 崇祯三年&hellip&hellip登萊巡撫孫元化,以劉興治亂東江,請(黃)龍往鎮。
兵部尚書梁廷棟,亦薦龍為總兵,與元化恢複四衛。
從之。
先是毛文龍死,袁崇煥分其兵二萬八千為四協,命副将陳繼盛,參将劉興治、毛承祚、徐敷奏主之。
後改為兩協,繼盛領東協,興治攝西協&hellip&hellip興治兇狡好亂,與繼盛不相能&hellip&hellip遂殺繼盛&hellip&hellip龍莅皮島受事,興治猶桀驚如故。
四年三月,複作亂&hellip&hellip殺參将沈世魁家衆。
世魁率其黨夜襲殺興治,亂乃定&hellip&hellip耿仲明遂偕孔有德反,以五年正月陷登州,招島中諸将,旅順副将陳有時,廣鹿島副将毛承祿,皆往從之。
龍急遣尚可喜、金聲桓等,撫定諸島&hellip&hellip賊黨高成友者據旅順,斷關甯天津援師。
龍令遊擊李維鸾偕可喜等擊走之,即移駐其地,援始通&hellip&hellip六年二月,有德、仲明屢為巡撫朱大典所敗,航海遁去。
龍度有德等必遁,遁必經旅順,邀擊之。
有德幾獲而逸&hellip&hellip有德等大憤,欲報龍。
會賊舟泊鴨綠江,龍盡發水師剿之。
七月,有德等偵知旅順空虛,遂引清兵來襲。
龍數戰皆敗,火藥矢石俱盡&hellip&hellip圍急,知不能脫,自刭死&hellip&hellip事聞&hellip&hellip以副總兵沈世魁代龍為總兵官&hellip&hellip七年二月,廣鹿島副将尚可喜降于清,島中勢益孤。
十年,朝鮮告急,世魁移師皮島為聲援。
有德等來襲,世魁戰敗&hellip&hellip陣亡&hellip&hellip從子副将志科,集潰卒,至長城島,欲得世魁敕印。
監軍副使黃孫茂不予,志科怒,殺之&hellip&hellip遂率所部降清。
諸島雖有殘卒,不能成軍,朝廷亦不置大帥,以登來總兵遙領之而已。
明年(十一年)夏,楊嗣昌決策,盡徙其兵民甯、錦,而諸島一空。
(《明史》卷二七一《黃龍傳》) 自後清兵于崇祯七年,入宣、大、應、朔等處。
八年,入代、忻、應、崞。
九年入居庸,破昌平,逼京師,南下保定。
十一年秋,入通州,分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
明年正月,破濟南,執德王,二月北歸。
蓋幾無歲不用兵,然皆不能從山海關直入,得地不能守。
故必欲取關外四城,以通孔道。
而錦州為必攻之地,故于十四年築長圍困之。
七月,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兵十三萬往救,死守松山。
翌年二月,城破,承疇降,錦州、杏山、塔山皆下。
甯遠關門勁卒盡喪,明隻能憑關而守矣。
上(太宗)以大軍屢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關阻隔。
而欲取關,非先取關外四城不可。
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命睿親王多爾衮&hellip&hellip等攻錦州,期以必克&hellip&hellip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往代,逼城築長圍困之,并扼松、杏援師之路&hellip&hellip錦州告急&hellip&hellip夏五月,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率王樸、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總兵,軍十三萬,馬四萬,集甯遠,刍糧支一歲。
祖大壽遣卒自錦州逸出,傳語毋浪戰,但以軍營徐逼出境。
承疇亦議以兵護糧饷辎重,由杏山輸松山,再由松山輸錦州(松山、錦州城南十八裡,杏山錦州城西南四十裡),步步立營,以守為戰。
而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師久饷匮,遣職方司郎中張若麒赴軍。
若麒素狂躁,日夜報捷,并請密敕趣戰。
承疇遂不敢堅持前議,留糧饷于甯遠杏山,及塔山外之筆架岡(塔山、錦州城西南六十裡),而以兵六萬先進,諸軍繼之。
騎兵環松山三面,而步兵據城北之乳峰岡,兩山間列七營,衛以長濠。
八月,太宗聞之,親統大軍赴援&hellip&hellip六日而至,自山至海,橫塹大路,斷其杏山之饷。
并分軍敗其塔山護饷之兵,遂獲筆架岡積粟。
明兵既失饷道,又不敢野戰,遂撤其步兵七營,背松山城而陣,夜屢突營不利。
太宗知明軍自甯遠至松山,所赍行糧不過五六日,勢必走,乃夜布諸軍潛伏塔山、杏山、小淩河諸要隘,邀其去路&hellip&hellip而親督大軍橫列以待。
次夜初更,吳三桂等六總兵,果更番殿後,嚴陣疊退。
而王樸所部先遁,諸軍無複行列,争奔杏山。
我追兵蹑其後,伏兵邀其前。
明兵彌山亘野,且戰且走,六鎮兵皆潰入杏山。
曹變蛟亦撤兵入松山城,與洪承疇、邱民仰、王廷臣等困守,突圍五次,皆不遂&hellip&hellip上又料明杏山兵必奔甯遠,複遣精兵,一伏高橋,一伏桑噶爾齋堡,俟杏山軍出,扼險掩殺。
王樸等僅以身免,張若麒匿漁舟,由海遁還&hellip&hellip先後殲敵兵五萬三千七百八十餘&hellip&hellip于是松山城中饷援皆絕。
我軍複掘外圍困之。
九月,駕還盛京。
明侍郎沈廷揚,由天津海運糧饷,至松山濟師,始延數月。
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松山副将夏承德,密送質子為内應,我軍入城,生擒洪承疇、祖大樂等,送盛京。
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戰死,縱祖大樂還錦州。
錦州被圍一載,聞松山失,亦降。
旋克塔山、杏山。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三) 事聞,帝驚悼甚,設壇都城,承疇十六,民仰六,賜祭盡哀&hellip&hellip尋命建祠都城外,與承疇并列,帝将親臨祭焉。
将祭,聞承疇降,乃止。
(《明史》卷二六一《邱民仰傳》) 自崇煥之誅,人不敢複言和事。
清廷欲和,未必出于本意。
然明廷除和而外,決無複全遼之力。
惜其時皆持虛憍之論,謂中朝無事“四夷”之理,不能戰而諱和。
自松、杏既失,本兵陳新甲再申和議之請。
明帝已允之矣,特不欲彰露其事,乃為周延儒所洩,言路大嘩。
明帝遂堅不欲和,以罪誅新甲。
陳新甲&hellip&hellip崇祯十三年正月,代傅宗龍為兵部尚書&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三月,松山、錦州相繼失&hellip&hellip當是時,“闖賊”蹂躏河南&hellip&hellip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與清議和,私言于傅宗龍。
宗龍出都日,以語大學士謝升。
升後見疆事大壞,述宗龍之言于帝,帝召新甲诘責&hellip&hellip升進曰:“倘肯議和,和亦可恃。
”帝默然。
尋谕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
已言官谒升,升言“上意主和,諸君幸勿多言。
”言官愕,交章劾升。
升遂斥去。
帝既以和議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洩。
外廷漸知之,故屢疏争,然不得左驗。
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幾上。
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于是言路嘩然&hellip&hellip帝愠甚&hellip&hellip降嚴旨切責新甲,令自陳。
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帝益怒&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遂下獄&hellip&hellip棄新甲于市&hellip&hellip帝初甚倚之,晚特惡其洩機事,且彰主過,故殺之不疑。
(《明史》卷二五七《陳新甲傳》) 崇德七年三月,駐守錦州杏山王貝勒等&hellip&hellip奏,明國差總兵二員、錦衣官一員、職方司官一員,至王貝勒前,欲求講和,赍來伊主敕谕一道雲:“谕兵部尚書陳新甲。
據卿部奏,遼沈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輕信者,亦因以前督撫各官,未曾從實奏明。
今卿部屢次代陳,力保其出于真心。
我國家開誠懷遠,似亦不難聽從,以仰體上天好生之仁,以複還我祖宗朝恩義聯絡之舊。
今特谕卿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有的确信音回奏。
”&hellip&hellip五月,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奏,明遣兵部職方司員外馬紹愉、主事朱濟之,副将周維墉、魯宗孔,遊擊,都司,守備八員,僧一名,從役九十九名,至甯遠城,欲來見皇上求和。
命遣使迎之&hellip&hellip來使攜有敕書一道雲:“敕谕兵部尚書陳新甲。
昨據卿部奏稱,前日所谕休兵息民事情,至今未有确報,因未遣官至沈,未得的音。
今準該部便宜行事,差官前往,确探實情具奏。
特谕。
”&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遣還,命大臣送至五十裡外,宴餞之,仍贻書明主曰:&hellip&hellip“若兩國各能審度禍福,矜全億兆,誠心和好,則自茲以後,宿怨盡釋&hellip&hellip至兩國有吉兇大事,須當遣使交相慶吊。
每歲貴國饋兼金萬兩、銀百萬兩,我國饋人葠千斤、貂皮千張。
若我國滿洲、蒙古、漢人及朝鮮人等,有逃叛至貴國者,當遣還我國;貴國人有逃叛至我國者,亦遣還貴國。
以甯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貴國界,以塔山為我國界,以連山為适中之地。
兩國俱于此互市。
自甯遠雙樹堡土嶺界北至甯遠北台,直抵山海關長城一帶,若我國人有越入,及貴國人有越出者,俱加稽察,按律處死。
或兩國人有乘船捕魚海中往來者,爾國自甯遠雙樹堡中間土嶺沿海至黃城島以西為界,我國以黃城島以東為界,若兩國有越境妄行者,亦當察出處死。
傥願如書中所言,以成和好,則我兩人民或親誓天地,或各遣大臣代誓&hellip&hellip若不願和好,再勿遣使緻書&hellip&hellip”于是以書授來使,命&hellip&hellip送來使至連山而還。
(王先謙《東華錄》卷三) 清太宗四次入關,而時露欲和之意。
說者遂謂清志在子女玉帛而已,明廷諱和,終以自誤。
及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劍及履及,興“吊民伐罪”之師,為明君複仇,且免三饷,以收人心。
乃知其初言和,特多方以誤明,兼伺機待動,使果與之和,遂能止其不加兵耶。
東人一犯宣府,一入山西,兩由薊入燕。
而壬午之入,直走青齊,及淮而止,所至屠掠一空,為禍至劇。
我之兵力,每以讨“寇”,“寇”急則調邊兵以征“寇”,東人急,又辍剿“寇”之兵将以防東人,卒之二患益張,國力耗竭,而事不可為矣。
闖“寇”逼都城,欲辍關外之兵,入關禦“寇”。
議不久決,而“寇”已破都門而入,烈皇帝身殉社稷&hellip&hellip“寇”之發難以何事起,天下嗷嗷,皆以加賦之故。
然賦加于何年,皆以東人發難也。
(夏允彜《幸存錄&bull國運盛衰之始》) 自萬曆後,歲征遼饷六百六十萬。
崇祯中,複加剿饷二百八十萬,練饷七百二十萬,先後共增賦千有六百七十萬。
竭天下兵饷大半以事關東,而中原“盜賊”蜂起&hellip&hellip所至破城陷藩,東西交。
明之諸臣,于“流寇”或多議撫,而于我朝反諱議和,又不圖所以戰守,盈廷築室,蜩螗羹沸。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三》) 明末遼東重鎮失守經過簡表 己 對朝鮮之用兵 清太宗以朝鮮助明,于即位之始,遣兵攻之,所以絕東顧之憂也。
太祖高皇帝天命四年,明兵二十四萬,四路來侵。
朝鮮遣其将姜宏立,以兵助明&hellip&hellip太祖上賓,亦不遣使吊問。
而明總兵毛文龍,招遼遺民數萬守皮島,亦名東江,在鴨綠江口,去朝鮮及我朝東境各八十裡,屢出師襲沿海城寨,牽制我朝,與朝鮮犄角&hellip&hellip太宗文皇帝天聰元年&hellip&hellip當明天啟七年,朝鮮國王李倧嗣位之三年也。
正月,命貝勒阿敏等率師征朝鮮,渡鴨綠江,先敗文龍兵于鐵山,文龍遁還皮島。
遂克義州,定州及漢山城&hellip&hellip長驅而進&hellip&hellip進師平壤&hellip&hellip逼國都。
倧挈妻子遁江華島,複遣使詣軍謝罪。
江華島在開州南海中,我軍無舟不能渡也,乃遣使赴島宣谕&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和議成,約為兄弟之國&hellip&hellip乃分兵三千,戍義州,振旅而還&hellip&hellip是秋,從倧請,召還義州之兵,并許贖所俘人民,定議春秋輸歲币,互市中江。
是年,明經略袁崇煥殺毛文龍于雙島&hellip&hellip五年,将乘虛征諸島,征兵船于朝鮮,使至其國,三日乃見。
倧曰:“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自是漸渝成約。
(魏源《聖武記》卷六《國初征撫朝鮮記》) 至太宗改元稱尊,以朝鮮敗盟,統軍親征,鮮兵潰敗,其王納降,乘勝下皮島。
明人自是不複守島,東憂盡絕。
天聰十年,當明崇祯九年也,四月,改元崇德,國号大清。
是時我朝已臣蒙古,破明軍,無内顧憂,乃于十一月&hellip&hellip親征,馳檄朝鮮官民,讨其敗盟之罪&hellip&hellip豫親王前鋒馬福塔等以三百騎潛襲王京,敗其精兵數千。
倧倉皇遣使迎勞城外款兵,而徙妻子江華島,自率親兵逾江(漢江)保南漢山城&hellip&hellip我軍入其都城&hellip&hellip合軍渡江,圍南漢山城&hellip&hellip明年二年正月&hellip&hellip初倧遣使告急于明,并檄國中諸道勤王,欲固守以待外援。
時明國方急流“寇”,不暇恤鄰&hellip&hellip國中東南諸道援兵,相繼奔潰,西北援兵,逗撓&hellip&hellip不進,城中食且盡。
我軍四路并出,分略諸道&hellip&hellip倧再上書請成。
上太宗降敕切責,令出城親觐,并縛獻倡議敗盟之人。
倧始奏書稱臣,乞免出城。
适其妻子及大臣家口在江華島者,我睿親王&hellip&hellip小舸徑渡,敗其島槍兵千餘,遂入島城,獲王妃王子宗室七十有二人,群臣家口百有六十六人&hellip&hellip倧乃獻出倡議敗盟之宏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谏官洪翼漢詣軍前。
上敕令納明所給诰命冊印,委身歸命,質二子,奉正朔,歲時貢獻、表賀,一如明國舊制,有征伐,調兵扈從,并獻犒師禮物,毋擅築城垣,毋擅收逃人,則三百年宗社,數千裡封疆,保爾無恙。
倧頓首受命&hellip&hellip從數十騎出城,先于漢江東岸三田渡,築壇設黃幄,上陳儀衛,渡江登壇&hellip&hellip倧率其下伏地請罪,诏赦之&hellip&hellip賜燕畢,還其君臣家屬于王京。
二月,召回諸道之兵,振旅而西&hellip&hellip四月,倧送質子、淏等至。
五月,攻明皮島,以明降将孔有德等為向導,乘朝鮮兵船,盡俘島衆數萬而還,明人自是不複守島。
(魏源《聖武記》卷六《國初征撫朝鮮記》) 庚 内蒙古之平定 太祖初起時,内蒙察哈爾部,最稱強盛。
諸部不堪其擾,紛來歸附。
及太宗出兵攻察哈爾,遂一舉而定之。
内劄薩克蒙古&hellip&hellip東抵吉林、黑龍江界,西至賀蘭山,南界長城,北拒瀚海,絡雍、冀、幽、并、營五州北境,袤數千裡。
明初悉攘諸漠北,中葉複薦食漠南,邊患遂與明代相終始。
我朝龍興,首臣科爾沁,繼平插漢(即察哈爾),于是諸部先後來庭&hellip&hellip初元太祖起和林,削平西北諸國,建王驸馬等世守之&hellip&hellip而仲弟哈薩爾以射聞,季弟勒格圖以勇聞,佐命功尤大。
今之阿巴噶、阿巴哈納二部,皆勒格圖後也。
兩科爾沁及劄赍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刺善、青海和碩特九部,皆哈薩爾後也。
又有太祖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者,建庭和林,支裔繁布于漠南北,若奈曼、巴林、敖漢、蘇尼特、烏珠穆沁、鄂爾多斯、克什克騰、喀爾喀左右翼九部,皆其後也。
翁牛特則太祖弟谔楚因之後,劄魯特及土默特右旗,則太祖十八世孫之後。
惟喀喇沁及土默特左翼,為太祖功臣濟拉瑪之後。
餘皆元子孫,皆以插漢部為大宗。
(魏源《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科爾沁部” 科爾沁部,在喜峰口外,東西距八百七十裡,南北距二千有百裡,南界盛京邊牆,北界索倫,本元太祖弟哈薩爾之後,明初置兀良哈三衛之一也。
後自立國曰科爾沁,明洪熙間為厄魯特所破,東避嫩江,以同族有阿魯科爾沁,因号嫩江科爾沁以自别。
其劄赍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三部,皆科爾沁一部所分,兄弟同牧,皆屬插漢部。
我太祖初年,科爾沁與葉赫、哈達、烏拉、輝發、錫伯、卦爾察、珠舍裡、納殷,共九部之師三萬來侵&hellip&hellip陳兵古哷山。
太祖親禦破之。
逾數年,複征烏拉部,敗科爾沁來援之衆,于是科爾沁與諸部遣使來乞好。
天命九年,插漢林丹汗,以兵侵陵諸部,諸部或北徙瀚海依喀爾喀,或東走依科爾沁。
科爾沁怨插漢之暴,思歸我朝,遂率之來觐,自是為不侵不叛之臣。
(魏源《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察哈爾部” 插漢部者,元之嫡裔大宗也。
初順帝北歸和林,連易五主,始去國号,稱鞑靼可汗,皆在洪武之世。
永樂初,本雅失裡可汗為阿魯台所立。
宣德中,脫脫不花可汗為瓦剌酋長脫歡所立。
景泰中,也先篡之。
不久,部下仍立脫脫不花子,号小王子,自是世以小王子稱。
正德中,小王子尤強&hellip&hellip嘉靖中,稍厭兵,徙幕遼東邊外,稱土蠻,而分諸部落留西北邊&hellip&hellip萬曆中,大清兵起,明人思用東部插漢小王子,欲以敵大清,而要挾歲賞,終無成效。
末年,林丹汗士馬強盛,橫行漠南&hellip&hellip天命四年來聘書稱,統領四十萬衆蒙古國主巴圖魯青吉斯汗,緻書水濱三萬衆滿洲國主,且恃其虓勁,馮陵諸部。
諸部先後驅歸大清,請師援救。
天聰六年四月,太宗統大軍,盡征各部蒙古兵征察哈爾&hellip&hellip出其不意,逾内興安嶺千三百裡,至其庭。
林丹汗謀拒戰,而所部解體,遂徙其人畜十餘萬衆,由歸化城渡河西奔。
沿途離散十之七八,林丹汗走死于青海之大草灘。
我大軍至歸化城,收其部落數萬而遷&hellip&hellip九年其子額哲,奉所部傳國玺來降,封親王。
(魏源《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虎墩兔者,居插漢兒地,亦曰插漢兒王子,元裔也。
其祖打來孫,始駐牧宣塞外&hellip&hellip四傳至虎墩兔,遂益盛&hellip&hellip(萬曆)四十六年&hellip&hellip清兵起,略撫順及開原,插漢部乘隙擁衆挾賞&hellip&hellip四十七年,清兵滅宰賽(喀爾喀部酋),及北關金台什、布羊古等。
金台什孫女為虎墩兔婦,于是薊遼總督文球、巡撫周永春等,以利啗之,俾聯結炒花諸部以捍清兵,給白銀四千,明年為泰昌元年,加賞至四萬。
虎乃揚言助中國,邀索無厭。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天聰二年二月&hellip&hellip蒙古喀喇沁部塔布囊蘇布地&hellip&hellip等,以書來奏曰:“察哈爾汗不道,傷殘骨肉,我喀喇沁部落,被其欺陵,奪去妻子牲畜”。
我汗與&hellip&hellip喀爾喀諸部落前來至土默特部落格根汗趙城地方,将所駐察哈爾兵四萬剿殺之。
我汗&hellip&hellip回時,值察哈爾兵三千人,赴張家口請賞于明,未得而回&hellip&hellip又盡殺之。
左翼阿魯阿霸垓三部落,及喀爾喀部落,遣使來約,欲與吾合力興師,且有與天聰皇帝同舉兵之語&hellip&hellip觀伊等來約之言,察哈爾汗根本動搖,可乘此機&hellip&hellip同嫩阿霸垓喀喇沁土默特興師。
(王先謙《東華錄》卷一) 2.人民之舉義 甲 十三家 始發難于延綏之邊兵,饑民紛起應之,固由天災所緻;而延饷自萬曆末,至崇祯初,欠至一百三十八萬,兵民皆饑,所以揭竿而起。
“流賊”所由起,大約有六:叛卒、逃卒、驿卒、饑民、響馬、難民是也。
天下形勢,莫強于秦。
秦地山高土厚,其民多膂力,好勇敢鬥,故六者之亂,亦始于此,而卒以亡天下。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四《“流賊”初起》) 秦以延綏、甯夏、甘肅為三邊,延綏據河為塞&hellip&hellip分險列戍,沙碛不生五谷,軍民計口,仰食縣官。
承平忨愒,算崇祯改元,上距萬曆四十七年,延饷缺額者,至一百三十八萬。
天啟中,秦撫喬應甲、延撫朱童蒙,皆奄黨也。
應甲貪婪狂易,法紀潰弛,四封之内,攻亭長,殺長史,而莫禁。
童蒙朘削軍廪,助三殿大工,兵民側目。
始禍實自兩人。
秦地所出新饷,均輸、間架三者,專以備他急,數日增。
吏因緣為奸,羨餘辄倍。
西安鎮兵數萬,率買閑占役,以空名隸尺籍(宗室鄉紳,以供役使)。
民不堪,複無所憚,以此糾合邊人為“賊”&hellip&hellip崇祯己巳(二年),秦大旱,粟踴貴,軍饷告匮。
總督楊鶴、甘撫梅之煥,分道勤王,是年複以稽饷而嘩。
其潰卒畏捕誅,亡命山谷間,倡饑民為亂。
時東事急,朝議核兵饷,各邊鎮鹹厘汰,裁額至數十萬,乘障兵鹹噪而下。
而兵科給事劉懋疏請裁定驿站,歲可節金錢數十萬。
上喜,著為令,有濫予者,罪勿赦。
懋意謂蘇民也,而河北遊民,藉食驿糈,至是遂無所得食&hellip&hellip潰兵乘之,而全陝無甯宇矣。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一《渑池渡》) 崇祯元年&hellip&hellip先是遼左用兵,逃軍憚不敢歸伍,相聚剽虜,至是關中頻歲祲。
有司不恤下&hellip&hellip群“賊”蜂起,三邊饑軍應之,“流氛”之始也。
當是時,承平久,卒被兵,人無固志。
大吏惡聞“賊”,曰“此饑民,徐自定耳”。
明年,總督武之望死&hellip&hellip遂拜鶴兵部右侍郎,代之望總督陝西三邊軍務&hellip&hellip而繼起者益衆。
鶴素有清望,然不知兵。
其冬,京師戒嚴,延綏、甯夏、甘肅、固原、臨洮五鎮總兵官,悉以勤王行。
延綏兵中道逃歸,甘肅兵亦嘩,懼誅,并合于“賊”,“賊”益張&hellip&hellip鶴匿不奏,而給降“賊”&hellip&hellip免死牒&hellip&hellip“賊”淫掠如故,有司不敢問,“寇”患成于此矣。
(《明史》卷二六○《楊鶴傳》) 己巳,清兵薄畿,征四方援兵勤王。
保定兵首潰,餘亦多中路逃者,因與饑民合勢,嘯聚山澤。
秦中鎮将守臣,議蹙“賊”于險,據隘殲之,可一鼓盡也。
三邊總督楊鶴獨力主招撫議,“賊”出險,遂橫不可制。
(鄒漪《明季遺聞》卷一) 起兵者受欺就撫,旋複引去,由晉而東,轉至河南,大會于荥陽。
所謂十三家,分途攻取,其勢浸盛。
“流賊”始亂,大抵皆秦晉間人也&hellip&hellip其首亂者,則王子美、苗順、張聖、姬三兒、王嘉胤、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得水、混江龍、掠地虎、上天猴、孟良、劉六等,其目甚衆。
而神一元、高應登為最。
自副将張應昌斬高應登、神一元後,其弟一魁領其衆,勾西人,陷城堡,其勢益強。
督撫讨之,久無功。
(崇祯)四年,總督楊鶴招撫之,群目皆降。
既而鶴殺茹成名,群“賊”疑懼,遂擁一魁複叛去。
鶴被逮拟戍,時則有李老柴、一條龍、獨頭虎、獨行狼、上天龍、馬老虎、李二、田近庵、翻山鹞、蠍子塊、浪天猴之屬,其勢愈橫。
是時李老柴、一條龍、獨行狼,共破中部縣,巡撫練國事圍之,李老柴、一條龍出降,而獨行狼潰圍走。
是冬,群“盜”皆降于總督洪承疇。
承疇患神一魁之難制也,誘而殺之。
其黨十八寨大“賊”,皆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