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系 下

關燈
取士張溥、馬世奇等,又皆東林也。

    至是歸,失勢,心内慚。

    而體仁益橫,越五年始去。

    去而張至發、薛國觀相繼當國,與楊嗣昌等并以媢嫉稱。

    一時正人鄭三俊、劉宗周、黃道周等,皆得罪。

    溥等憂之,說延儒曰:“公若再相,易前轍,可重得賢聲。

    ”延儒以為然。

    溥友吳昌時,為交關近侍。

    馮铨複助為謀。

    會帝亦頗思延儒,而國觀适敗,十四年二月,诏起延儒。

    九月至京,複為首輔&hellip&hellip延儒被召,溥等以數事要之。

    延儒慨然曰:“吾當銳意行之,以謝諸公。

    ”既入朝,悉反體仁輩弊政&hellip&hellip廣取士額及召還言事遷谪諸臣&hellip&hellip中外翕然稱賢&hellip&hellip又信用文選郎吳昌時&hellip&hellip昌時,嘉興人,有幹材,頗為東林效奔走。

    然為人墨而傲,通廠衛,把持朝官,同朝鹹嫉之。

     (《明史》卷三○八《周延儒傳》) 吳應箕以一諸生,而倡發留都防亂揭,以攻閹黨餘孽阮大铖,亦為複社一大公案。

    後來馬、阮當國,欲造順案,且欲藉僧大悲興黨獄,以陷應箕等,兼羅織東林,會明亡不果。

     吳應箕,字次尾,貴池人&hellip&hellip阮大铖以附珰削籍,僑居南京,聯絡南北附珰失職諸人,劫持當道。

    應箕與無錫顧杲、桐城左國材、蕪湖沈士柱、餘姚黃宗羲、長洲楊廷樞等,為留都防亂公揭讨之。

    列名者百四十餘人,皆複社諸生也。

     (《明史》卷二七《邱祖德附吳應箕傳》) 時有狂僧大悲,出語不類,為總督京營戎政趙之龍所捕。

    大铖欲假以誅東林及素所不合者,因造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之目&hellip&hellip納大悲袖中。

     (《明史》卷三○八《馬士英傳》) 8.逆案 莊烈帝既立,立誅客魏,定為逆案六等,頒示天下。

    自舊輔以至庶僚,獲罪者三百二十餘人,重則立決,輕亦禁锢終身。

    是時東林複響用,實借此為三案作報複。

     方忠賢敗時,莊烈帝納廷臣言,将定從逆案。

    大學士韓、李标、錢龍錫,不欲廣搜樹怨,僅以四五十人上。

    帝少之,令再議。

    又以數十人上。

    帝不怿,令以“贊導”、“擁戴”、“頌美”、“谄附”為目,且曰内侍同惡者,亦當入。

    等以不知内侍對。

    帝曰:“豈皆不知?特畏任怨耳。

    ”閱日,召入便殿,案有布囊,盛章疏甚夥。

    指之曰:“此皆奸黨頌疏,可案名悉入。

    ”等知帝意不可回,乃曰:“臣等職在調旨,三尺法非所習。

    ”帝召吏部尚書王永光問之。

    永光以不習刑名對。

    乃诏刑部尚書喬允升、左都禦史曹于汴同事。

    于是案名羅列,無脫遺者。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上之,帝為诏書,頒示天下。

    首逆淩遲者二人,魏忠賢、客氏;首逆同謀決不待時者六人,呈秀及魏良卿、客氏子都督侯國興,太監李永貞、李朝欽、劉若愚,交結近侍;秋後處決者十九人,劉志選、梁夢環、倪文煥、田吉、劉诏、薛貞、吳淳夫、李夔龍、曹欽程、大理寺正許志吉、順天府通判孫如洌、國子監生陸萬齡、豐城侯李承祚,都督田爾耕、許顯純、崔應元、楊寰、孫雲鶴、張體乾;結交近侍次等充軍者十一人,魏廣微、周應秋、閻鳴泰、霍維華、徐大化、潘汝祯、李魯生、楊維垣、張讷、都督郭欽、孝陵衛指揮李之才;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大學士顧秉謙、馮铨、張瑞圖、來宗道,尚書王紹徽、郭允寬、張我續、曹爾祯、孟紹虞、馮嘉會、李春、邵輔忠、呂純如、徐兆魁、薛鳳翔、孫傑、楊夢衮、李養德、劉廷元、曹思誠,南京尚書範濟世、張樸,總督尚書黃運泰、郭尚友、李從心,巡撫尚書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交結近侍減等革職閑住者,黃立極等四十四人;忠賢親屬及内官黨附者又五十餘人。

     (《明史》卷三○六《崔呈秀傳》) 逆案既定,終崇祯十七年,不能翻案。

    南渡後,馬、阮當國,其案始翻。

    生者起用,死者追恤,複治北都從逆之罪,以脅東林舊人。

    一年之間,黨争大起,馴至明亡。

     案既定,其黨日謀更翻。

    王永光、溫體仁陰主之。

    帝持之堅,不能動。

    其後張捷薦呂純如,被劾去。

    唐世濟薦霍維華,福建巡按應喜臣薦内閑住通政使周維京,罪至谪戍。

    其黨乃不敢言。

    福王時,阮大铖冒定策功起用,其案始翻。

    于是太仆少卿楊維垣、徐景濂,給事中虞廷陛、郭如闇,禦史周昌晉、陳以瑞、徐複陽,編修吳孔嘉,參政虞大複輩,相繼而起。

     (《明史》卷三○六《崔呈秀傳》) 福王時,楊維垣翻逆案,為維華等訟冤。

    章下吏部&hellip&hellip追賜恤典、贈蔭、祭葬、谥,全者,維華及劉廷元、呂純如、楊所修、徐紹吉、徐景濂六人;贈蔭、祭葬,不予谥者,徐大化、範濟世二人;贈官祭葬者,徐揚先、劉廷宣、嶽駿聲三人;複官不賜恤者,王紹徽、徐兆魁、喬應甲三人。

    他若王德完、黃克缵、王永光、章光嶽、徐鼎臣、徐卿伯、陸澄源,名不麗逆案,而為清議所抑者,亦賜恤有差。

     (《明史》卷三○六《霍維華傳》) 九 明之衰亡 1.滿洲之崛起 甲 建州女真 清為女真之裔。

    明初設建州衛以統之,所謂建州女真是也。

    後為兀狄哈(即野人女真)所侵,漸次南徙。

     女真,古肅慎之地,居混同江(即松花江)東。

    後漢謂之挹婁,元魏謂之勿吉,隋唐謂之黑水靺鞨。

    靺鞨強盛,号渤海。

    渤海浸弱,臣于遼。

    避遼興宗諱,更女真曰女直。

    至阿骨打始大,國号曰金。

    金亡歸元,元改萬戶府五,以總攝之。

     (《剿奴撮議附陳繼儒建州考》) 國初定開元,改開原道,控帶諸夷。

    女直各部,在混同江以東,東濱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幹。

    略有三種:自湯站東抵開原居海西者,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憐者,為“建州女直”;極東為“野人女直”。

    永樂元年,遣行人刑樞,招谕奴兒幹諸部野人酋長來朝,因悉境附。

    九年春,遣中使治巨艦,勒水軍江上,召集諸酋豪,縻以官賞。

    于是&hellip&hellip始設奴兒幹都司。

    自開原東北,至松花江以西,先後置建州、毛憐、塔山等衛一百八十四,兀者等所二十。

    其酋為都督、都指揮、千百戶、鎮撫,賜敕印,各統分部。

    複置站地面,各七,寨一,不領于衛所。

    令歲以冬月,從開原入朝貢,唯野人女直,避遠無常期。

    諸部願内附者,開原設安樂州,遼陽設自在州處之。

    已又海西、建州各夷,立馬市開原,歲時賜予甚厚。

    終帝世,奉職謹,征調辄赴。

    建州衛指揮阿哈出,以功賜姓名李思誠。

    其子釋家奴曰李顯忠,弟猛哥不花,亦以内附領毛憐衛,累都督同知。

    久之,顯忠死,子滿住襲,求駐牧蘇子河&hellip&hellip宣德間,守臣務招徕,請居建州老營地&hellip&hellip所名東建州乃是也&hellip&hellip正統初,建州左衛都督猛哥帖木兒為七姓野人所殺。

    弟凡察,子童倉,走朝鮮,亡其印,诏更給。

    以童倉弟董山,襲建州衛指揮,亡何。

    凡察歸,得故印。

    诏上更給者,匿不出。

    乃更分置右衛,剖二印,令董山領左,凡察領右。

     (茅瑞澂《東夷考略&bull女真通考》) 建州、毛憐,則渤海大氏遺孽,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

    自長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真。

    完顔之後,金之遺也,俗尚耕稼,婦女以金珠為飾,倚山作寨,聚其所親居之,居黑龍江省,曰生女真。

    其俗略同山寨,數山寨仇殺,百十戰不休。

    自乞裡迷去奴兒幹,三千餘裡,一種曰女真野人,又一種曰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獵為生。

    諸夷皆善馳射。

     (《皇明九邊考》卷二《遼東鎮邊夷考》) 建州三衛設置遷徙簡表 明之中葉,建州豪酋董山強悍,雖能誘殺之,而屢臨以兵,僅止羁縻。

     正統末,董山與李滿住等,并附也先為耳目,抄掠遼東。

    景泰中,都禦史王翺,谕歸所掠,稍甯戢&hellip&hellip成化二年&hellip&hellip董山來朝,語不遜,糾毛憐海西夷,頻盜邊。

    三年,命武靖伯趙輔,充靖虜将軍,&hellip&hellip率漢番京邊官軍五萬,往征之。

    山悔自歸,诏羁廣甯,尋伏法。

    九月,分三道搗其巢&hellip&hellip刻日會剿,朝鮮亦&hellip&hellip佐兵萬人,遏東走路,俘斬千計,并誅李滿住&hellip&hellip遂班師&hellip&hellip六年,建州夷窺邊庾虛,謀作亂。

    巡撫禦史彭誼&hellip&hellip整師出遼陽,衆潰匿。

    朝廷因示羁縻,以董山子脫羅為指揮&hellip&hellip諸夷複貢,然往往聲報董山仇,糾掠塞上。

     (茅瑞澂《東夷考略&bull女真通考》) 繼董山而起者有王杲,殺戮邊将,其勢複強,為總兵李成梁所擊滅。

     王杲,建州右衛都指揮使也。

    生而黠慧,解番漢語言字義,尤通日者術,剽悍好亂,數盜邊。

    嘉靖三十六年十月,窺撫順,殪備禦彭文洙,益骜恣。

    歲掠東州、惠安、一堵牆諸堡,無虛月。

    四十一年五月,副總兵黑春搗杲巢。

    杲設伏媳娣山,得春,磔之。

    由是視殺漢官如莽,常深入遼陽,掠孤山,鹵撫順、湯站,前後戮指揮王國住等甚衆。

     (茅瑞瀓《東夷考略&bull建州女真考》) 萬曆元年&hellip&hellip建州都指揮王杲,故與撫順通馬市,及是誘殺備禦裴承祖。

    成梁謀讨之。

    明年(二年)杲複大舉入,成梁檄副将楊騰、遊擊王惟屏分屯要害,而令參将曹簠挑戰,諸軍四面起,敵大奔,盡聚杲寨。

    寨地高,杲深溝堅壘以自固。

    成梁用火器攻之,破數栅,矢石雨下。

    把總于志文、秦得倚先登,諸将繼之。

    杲走高台,射殺志文。

    會大風起,縱火焚之,先後斬馘千一百餘級,毀其營壘而還&hellip&hellip杲大創,不能軍,走匿阿哈納寨。

    曹簠勒精騎往,杲走南關。

    都督王台執以獻,斬之&hellip&hellip十年&hellip&hellip初王杲死,其子阿台,走依王台長子虎兒罕。

    以王台獻其父,嘗欲報之。

    王台死,虎兒罕勢衰。

    阿台遂附北關,合攻虎兒罕,又數犯孤山、汎河。

    成梁出塞,遇于曹子谷,斬首一千有奇,獲馬五百匹。

    阿台複糾阿海連兵,入抵沈陽城南渾河,大掠去。

    成梁從撫順出塞百餘裡,火攻古勒塞,射死阿台,連破阿海寨,擊殺之,獻馘二千三百,杲部遂滅。

     (《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傳》) 迤東都督王兀堂繼起,亦為李成梁所破。

     去叆陽二百一十裡,為王兀堂部,叆陽故市地。

    兀堂亦奉約唯謹&hellip&hellip萬曆元年&hellip&hellip總兵李成梁請展築寬奠等六堡地&hellip&hellip自是開原而南,撫順、清河、叆陽、寬奠并有市,諸夷亦利互易,無敢跳梁。

    當是時,東夷自撫順、開原而北,屬海西王台制之;自清河而南,抵鴨綠江,屬建州者,兀堂亦制之。

     (茅瑞澂《東夷考略&bull建州女真考》) 萬曆七年&hellip&hellip迤東都督王兀堂故通市寬奠。

    後參将徐國輔弟國臣,強抑市價,兀堂乃與趙鎖羅骨數遣零騎侵邊。

    明年(八年)三月,以六百騎犯叆陽及黃岡嶺,指揮王宗義戰死。

    複以千餘騎從永奠入,成梁擊走之。

    追出塞二百裡,敵以騎卒拒,而步卒登山鼓噪,成梁大敗之,斬首七百五十,盡毀其營壘&hellip&hellip其秋,兀堂複犯寬奠,副将姚大節擊破之。

    兀堂由是不振。

     (《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傳》) 海西女真王台,勢強而得衆,為明廷捍邊。

    晚歲勢衰,同部起釁,争戰不息,而建州女真日強,始陰有吞并之志。

     永樂初,挹婁夷來歸,置塔山、塔魯諸衛,備外藩。

    宣德四年,海西女真始入寇,寖勾建州剽掠。

    正德間,祝孔革等為亂,阻朝貢。

    嘉靖初,夷酋速黑特捕殺叛夷猛克,修貢謹,賜金帶大帽。

    其後王台益強,能得衆,居開原東北,貢市在廣順關,地近南,稱南關。

    其逞加奴、仰加奴,居開原北,貢市在鎮北關,地近北,稱北關雲。

    開原孤懸,扼遼肩背。

    東建州,西恍惚太二夷,常謀窺中國。

    而台介東西二夷間,扞蔽令不得合,最忠順。

    因聽襲祖速黑忒右都督,為之長,東陲晏然,耕牧三十年,台有力焉。

    萬曆二年,西虜小黃台吉,以五千騎,壓海西新寨請婚。

    台以女許之,因約必無犯開原塞。

    明年(三年),台縛送建州逆酋王杲,加勳銜,晉二子都督秩。

    當是時,台所轄東盡灰扒、兀刺等江,南盡清河建州,北盡二如,延袤幾千裡,内屬保塞甚。

    蓋晚歲而北關二奴之釁興,始逞仰二奴父。

    都督祝孔革,為台叔王忠所戮,奪貢敕并季勒寨。

    及台以女妻仰加奴卵翼之,已加奴等結婚西寨虜哈屯慌惚太,潛為鄉導,勢漸張。

    欺台老,日伺隙修怨。

    會台子虎兒罕,好殘殺,部夷虎兒幹、白虎赤,先後叛歸加奴。

    因盡奪季勒寨,調兀刺江上夷,與虎兒罕構兵。

    是後仰加奴十三寨,止遺把吉把大哥五寨屬台,它如灰扒、兀剌及建州夷,各雲翔不受钤束,南關勢漸蹙。

    十年七月,台竟以憂憤死。

     (茅瑞澂《東夷考略&bull海西女真考》) 北關清佳砮、楊吉砮素仇南關。

    王台沒,屢侵台季子猛骨孛羅,且藉土蠻煖兔慌忽太兵,侵邊境。

    其年(萬曆十年)十二月,巡撫李松,使備禦霍九臯許之貢市。

    清佳砮、楊吉砮,率二千餘騎,詣鎮北關谒松。

    九臯見其兵盛,谯讓之,則以三百騎入。

    松先伏甲于旁,約二人不受撫則炮舉甲起。

    頃之,二人抵關,據鞍不遜。

    松叱之,九臯麾使下,其徒遽拔刀擊九臯,并殺侍卒十餘人。

    于是軍中炮鳴,伏盡起,擊斬二人,并其從騎,與清佳砮子兀孫孛羅,楊吉砮子哈兒哈麻,盡殲焉。

    成梁聞炮,急出塞,擊其留騎,斬首千五百有奇。

    餘衆刑白馬,攢刀,誓永受約束,乃旋師。

    &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北關既被創後,清佳砮子蔔寨,與楊吉砮子那林孛羅,漸強盛,數與南關虎兒罕子歹商構兵。

    成梁以南關勢弱,謀讨北關以輔翊之。

    明年(十六年)五月,率師直搗其巢。

    蔔寨走與那林孛羅合,憑城守,城四重,攻之不下。

    用巨炮擊之,碎其外郛,遂拔二城,斬馘五百餘級。

    蔔寨等請降,設誓不複叛,乃班師。

     (《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傳》) 王台孽子康古陸,向奔逞加奴者,乘虎兒罕殁,即來歸。

    已并妻其父妾溫姐,分海西業,與猛骨孛羅、歹商鼎立&hellip&hellip以仇虎兒罕故,甘心歹商,為北關内應&hellip&hellip而猛骨孛羅以母溫姐故,亦助康古陸&hellip&hellip會遊擊黃應魁,勒兵執溫姐、康古陸,已念戮溫姐則猛酋攜,釋之,囚康古陸胥命。

    而猛骨孛羅竟為北關誘脅,從那酋攻歹商&hellip&hellip并劫溫姐去&hellip&hellip大将軍成梁,決策進剿&hellip&hellip釋二酋不誅&hellip&hellip并釋康古陸&hellip&hellip亡何康古陸死&hellip&hellip溫姐以乳瘡亦死。

    兵備使成遜因令北關蔔寨、那林孛羅,南關猛骨孛羅、歹商,相結釋憾&hellip&hellip是後蔔寨亦以女許歹商,那林孛羅妻則歹商姊也。

    而歹商酗酒好殺,衆稍貳。

    (萬曆)十九年正月,往蔔寨受室,因過視姊。

    中途,那蔔二酋,陰令部夷&hellip&hellip射商殪&hellip&hellip自此以後,猛骨孛羅修貢唯謹,然南關勢孤且弱。

    而建州奴兒哈赤日益強&hellip&hellip陰有窺海西意。

     (茅瑞澂《東夷考略&bull海西女真考》) 乙 清太祖之興起 太祖之祖叫場與父他失,為李成梁向導,以讨王杲之子阿台,旋亦被誤殺。

    成梁以太祖方幼,留置帳下。

    及長,助之還建州,統一諸部,遂雄據東方。

     萬曆十一年春,阿台複糾虜大舉&hellip&hellip成梁聞阿台有婿曰他失,其父曰教場,乃使教場绐阿台,而潛以兵襲之&hellip&hellip直搗古勒寨&hellip&hellip射阿台死&hellip&hellip已而并殺教場、他失于阿台城下。

    他失子即清太祖也,以幼得不死,留置帳下&hellip&hellip十四年&hellip&hellip初清太祖多智,事成梁甚恭。

    成梁悉以所得諸部畀之,遂雄東方,蠶食諸小夷。

     (《明史》抄略《李成梁傳》) 奴兒哈赤,王杲之奴,叫場之孫,他失之子也。

    (《清太祖實錄》:生于嘉靖三十八年。

    )先年,叫場、他失,皆忠順,為中國出力&hellip&hellip大兵征剿阿台,圍寨攻急。

    他失因父在内,慌忙救護,混入軍中,叫場寨内燒死,他失被兵誤殺。

    因父子俱死,時鎮守李總兵,将他失屍首尋獲&hellip&hellip又将寨内所得敕書二十道、馬二十匹,給領今奴兒哈赤,繼祖父之志,仍學好忠順。

     (《籌遼碩畫卷首》程令名《東夷奴兒哈赤考》) 臣等謹案&hellip&hellip明臣黃道周博物典彙&hellip&hellip謂我顯祖宣皇帝&hellip&hellip遇害時,太祖高皇帝方四歲,李成梁&hellip&hellip迎太祖高皇帝及弟&hellip&hellip厚緻饩養。

    高皇帝稍長,讀書有謀略,十六歲,始出之建地。

    故兵端動,以複祖父仇為辭&hellip&hellip此道周記明政之不綱,邊臣之召禍,與實錄可互證也。

     (《開國方略》卷一) 太祖以保塞功,進秩龍虎将軍。

    既并海西南關地,其勢益張。

    既知遼防空虛,漸不相下,隙端屢啟,遂不可複制。

     昔我父被大明誤殺,與我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送還屍首。

    坐受左都督敕書,續封龍虎将軍大敕一道,每年給銀八百兩、蟒段十五匹。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一) 奴兒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hellip&hellip斬克十五有功,得升都督,制東夷&hellip&hellip奴兒哈赤既竊名号,誇耀東夷,則勢愈強&hellip&hellip旋以保塞功,(萬曆)二十三年,得加龍虎将軍,秩視王台時矣&hellip&hellip二十九年&hellip&hellip當是時,奴酋新并南關,勢張甚。

    益結西虜齧灰扒、黑龍江諸夷,寬奠新疆居民六萬餘口逼奴酋穴,住種參貂市易,漸狎。

    李成梁再出鎮,乃&hellip&hellip徙還故土。

    棄新疆為瓯脫,複困&hellip&hellip請金缯。

    即于叆陽清河諸沿邊田土,攤派給賞,維時三十三年&hellip&hellip成梁等以招回華人叙功&hellip&hellip奴兒哈赤得賞,志益驕。

    明年八月,沿清河邊,強裁參價索價,已複争入貢車價,語狂悖。

    邊吏始倉皇請增兵。

    而朝鮮亦報奴酋席卷江上,并吞及海夷&hellip&hellip三十六年,海建修貢,禮部議吾兒忽答(南關猛骨孛羅子)羁建州,冒敕領賞,宜折其謀。

    尋奴兒哈赤日治兵,聲略北關。

    三十七年,遣子莽骨太,以萬騎修南寨;已又勒七千騎聲言圍獵,入靖安堡&hellip&hellip又勒五千騎往撫順關脅蟒段牛酒;已又勾西虜宰賽暖兔等,窺開原遼陽。

    邊吏日夜告急。

    禦史熊廷弼按部,請添募兵萬&hellip&hellip急撫北關,且收宰暖,以攜其交。

    頃之,奴兒哈赤請遵谕減車價入貢&hellip&hellip三十九年&hellip&hellip複耀兵侵兀刺諸酋。

    而江夷蔔台吉,竟驅投北關。

    其婿也,因與北關金台失、白羊骨二酋修怨。

    四十一年三月,益墾南關曠土,圖窺伺,并糾西虜宰煖&hellip&hellip二十四營,盡甲馳清河間。

    遼告急。

    征薊兵五千赴援,并禁籴及參貂珠寶。

    而奴兒哈赤亦已好語謝都禦史張濤,謂撫安等區,耕牧日久,請奉約,新墾概罷&hellip&hellip四十二年&hellip&hellip益勾西虜圖北關&hellip&hellip複墾前罷耕地。

    開原參議薛國用,力主驅逐&hellip&hellip援兵&hellip&hellip至者,道相望&hellip&hellip奴聞震恐&hellip&hellip遂遵谕退地定界&hellip&hellip南關邊外四堡,曰三岔,曰撫安,曰柴河,曰靖安&hellip&hellip及白家沖、松子二堡,共立碑六&hellip&hellip姑給柴河秋獲,遂将六堡俱退,大書番字碑陰,自明年永不敢越種&hellip&hellip四十三年,白羊骨竟許婚暖兔,遣谕不聽&hellip&hellip奴兒哈赤亦訖無變動。

     (茅瑞澂《東夷考略&bull建州女真考》) 臣複勘得,自撫順關起,至東州堡迤東,清河所屬,以至叆陽一帶,為成化中副總兵韓斌所定之舊界,内惟孤山一堡。

    又迤東新、寬、大、永、長五堡一帶,為萬曆二年巡撫張學顔、總兵李成梁所展之新界。

    而新舊分矣&hellip&hellip不可謂其盡建夷地,今盡棄與夷&hellip&hellip此棄地之大略也。

    卷查居民告墾者,自萬曆十三四年間已有之&hellip&hellip無故趕回&hellip&hellip而人衆數萬。

    不借此先聲以劫之(謂奴酋将以兵索地),人豈肯入&hellip&hellip自是燒毀人房屋,剽掠人财物生畜,自是驅逼人渡江潛避,而溺死千餘人,凍餒而死者萬餘人,餘皆流離殍死,不知處所。

    此驅回人口之大略也&hellip&hellip奴酋既安坐而得數百裡之疆土矣。

    其心以為界碑不立,則撫順以南新得之地尚未定,撫順以北南關之地尚無名&hellip&hellip會閣臣以車價通夷事發,謀同趙楫等,急求入貢,以完通夷之局&hellip&hellip而奴酋曰:“必為我速立碑,我始貢。

    ”&hellip&hellip畢竟碑立而後起貢也。

    自此碑一立,我民即不敢于碑外拾取一草&hellip&hellip此界碑之大略也。

    萬曆二十三年,夷人奏讨賞銀五百兩、蟒段紗各五匹,向未議給。

    二十九年,委官潘仲禮等,議以漢人不必收回,量于種地人戶,派湊額賞,充前犒賞(前文,于東西新地,派銀三百八十兩,合撫順原有額賞一百二十兩,湊足五百兩)為存吾地耳。

    其後地既歸夷,前項賞賜&hellip&hellip而楫複疏将寬奠、清河、撫順沿邊一帶,未曾起科田土,攤派充賞,見今查議,無處攤派。

    然自三十一年起,至三十五年,奴酋已三不貢矣。

    而所許賞銀,則已俱借庫銀,逐年支給,不敢遲缺。

    此撫賞之大略也。

    以上四略,臣絕不作一風聞影響語,皆翻閱卷案而總括之,可按而覆者。

     (《籌遼碩畫卷》一《遼東巡按熊廷弼撫鎮棄地啗虜疏》) 當太祖初起之時,女真諸部方各争雄長,不相統屬。

     太祖起兵也&hellip&hellip是時諸國分裂。

    滿洲國部五,曰蘇克素護河,曰渾河,曰完顔,曰棟鄂,曰哲陳;長白山國部二,曰讷殷,曰鴨綠;東海國部三,曰渥集,曰瓦爾喀,曰庫爾喀;扈倫部四,曰葉赫,曰哈達,曰輝發,曰烏拉&hellip&hellip各主其方,争相雄長,強陵弱,衆暴寡。

    而扈倫四部最強。

    在滿洲之北(惟烏拉當滿洲東北)皆以所居之河得名。

    烏拉、輝發二河入松花江,哈達、葉赫二河入遼河。

    即明之海西衛與建州衛、野人衛而三。

    海西亦謂之南關、北關。

    南關哈達,北關葉赫,逼處開原、鐵嶺,乃明邊之外障也。

    東海三部,則皆野人衛,在甯古塔以東,瀕海島嶼,距明邊絕遠,羁縻而已。

    而滿洲五部,長白山二部,則皆建州衛,處遼沈之東。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太祖起兵,以複仇為名。

    先讨尼堪外蘭,以其唆殺祖父也;繼服棟鄂、哲陳、完顔諸部,遂奄有建州之地。

     明萬曆十一年,太祖年二十有五&hellip&hellip以景、顯二祖之仇,起兵讨尼堪外蘭,率甲十三,襲之于圖倫城(蘇克素護河部)。

    尼堪外蘭倉卒遁&hellip&hellip又讨之于嘉班城,于撫順邊外,皆不獲&hellip&hellip尼堪外蘭遠遁,築城于鄂勒珲,恃諸部中隔,我兵不能往讨。

    太祖乃先自近部始。

    萬曆十二年,以兵五百攻棟鄂部之翁鄂洛城。

    萬曆十三年,攻渾河之界藩城、棟嘉城、薩爾浒城&hellip&hellip十四年,複攻蘇克素護河之爪蘭佳城,渾河部之貝珲城,哲陳部之托摩和城,皆克之&hellip&hellip萬曆十五年,命巴圖魯額亦都攻哲陳部&hellip&hellip克之。

    萬曆十六年,複克完顔部。

    時滿洲環境五豪部皆服,全有建州,遂與海西部為敵國&hellip&hellip十七年,又遣兵收服長白之鴨綠江部,盡有其衆。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時海西四部正強,見太祖之勢漸盛,恐為所制,乃合九部之師攻之。

    轉為太祖所敗。

     于是遐迩詟忌&hellip&hellip遂協而圖我&hellip&hellip萬曆二十一年,葉赫、哈達、輝發、烏拉、扈倫四部,科爾沁、錫伯、卦勒察(蒙古三部)、珠舍裡、讷殷(長白山二部),九國之師三萬來侵,營渾河北岸,國人皆懼。

    太祖酣寝達旦,诘朝,率諸貝勒&hellip&hellip啟行。

    至古呼山,據險而陣,谕将士曰:“烏合之衆,其心不一,殪其前鋒,必反走。

    走而乘之,必大克。

    ”時敵方攻赫濟格城,命額亦都以百騎挑之。

    敵罷攻來戰,葉赫貝勒布齋(一作蔔寨)、科爾沁貝勒明安,身先督陣。

    布齋馬觸木而踣,我兵斬之。

    明安馬陷淖,棄鞍跨骣馬遁,衆軍遂潰。

    乘勝逐北,斬級四千,獲馬三千,铠胄千,并擒烏拉貝勒之弟布占泰,軍威大震&hellip&hellip萬曆二十五年,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遣使來乞明締姻。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海西内部交哄。

    太祖計并哈達,攻滅輝發、烏拉、葉赫,遂奄有海四諸部,所以剪明之羽也。

     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年)&hellip&hellip那酋又攻猛酋,猛酋力不能支,因質妻子求援于奴酋。

    奴酋利其妻妾部落,悉兵以出,襲而執之。

    猛酋寄命奴寨幾二年,奴酋乃僞以女許妻猛酋,而陰縱其妾與通。

    徐以私奸外母,射殺之,盡得其所有。

    此二十八年事也。

    及我中國切責&hellip&hellip奴酋因悔罪,許妻猛酋子吾兒忽答以女&hellip&hellip遂吾兒忽答歸南關&hellip&hellip三十一年,那林孛羅與白羊谷(蔔寨之子),又糾莊南搶殺吾兒忽答。

    吾酋窮迫無歸,因投奴寨自存。

    自後吾酋不返,而南關之敕書、屯寨、土地、人畜,盡為奴有矣。

     (《籌遼碩畫卷首》程令名《東夷奴兒哈赤考》) 萬曆三十五年,輝發貝勒以所部多叛歸葉赫,遣子質我而樹援焉。

    已又信葉赫貝勒之诳,索還其子,以質于葉赫。

    所約之昏,亦背不來取,而築重城以拒守。

    是年&hellip&hellip太祖征之,輝發以亡。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萬曆四十年,征烏拉。

    初布占泰陣獲于我,旋釋歸,使主其國,妻以宗女&hellip&hellip三十五年,其所屬之瓦爾喀部來歸,太祖遣褚英、代善、費英東,以兵四千迎之。

    布占泰以兵萬人阻之,為我軍所敗&hellip&hellip師還。

    又遣褚英、阿敏,以兵五千,克其宜罕山城。

    布占泰懼不敢戰,執獻葉赫之人以和,并求昏。

    上親女許之。

    四十年,複背盟,再侵我渥集部之虎爾哈路,欲娶我國所聘葉赫之女,又以鳴镝射公主。

    太祖親臨烏拉河,克其沿河五城,盡焚其廬舍糗峙,許盟而還。

    布占泰複以其子質葉赫,怒我師。

    師至,布占泰以兵三萬逆戰。

    太祖身陷陣,敗其軍。

    先伏兵奪其城門,盡樹纛幟,布葉泰收敗卒,不能入,遂奔葉赫,烏拉以亡。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萬曆四十一年&hellip&hellip是秋,遂以兵四萬征葉赫。

    葉赫盡斂其鄉民保城,使訴明曰:“扈倫四國,滿洲已滅其三。

    今複侵我,必及明矣。

    ”明使遊擊馬時相,率火器千,助葉赫。

    太祖服其七城十九寨旋師。

    葉赫恃明之援,遂以所許我國之女歸蒙古&hellip&hellip太祖既誓師仇明&hellip&hellip遂以天命四年(明萬曆四十七年)&hellip&hellip而自将六師深入葉赫,克二十餘寨。

    葉赫告急于明,于是明有四路之師。

    太祖覆其軍二十萬。

    是秋克開原,克鐵嶺,拊葉赫之背。

    遂圍其貝勒錦台什(一作金台失,那林孛羅弟)于東城,圍其弟布揚古(一作白羊谷)于西城,攻東城之軍&hellip&hellip陷之。

    錦台什登台自燔死,布揚古以西城降,遂殲守葉赫之明兵千。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複以其間出兵攻略野人女真,拓地日廣,兵力日加。

     瓦爾喀部者,沿瓦爾喀河入鴨綠江,瀕海兩岸,皆其部落,在興京之南,近朝鮮。

    萬曆二十六年,遣長子褚英,以千卒征之,取其安楚庫路屯寨二十餘,招降萬餘。

    三十六年,瓦爾喀部優斐城長,以五百戶越烏拉境來歸&hellip&hellip三十七年&hellip&hellip以瓦爾喀部落之流寓朝鮮者,請于明。

    明為我谕朝鮮,遣還千餘戶。

    太宗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大兵征朝鮮。

    我瓦爾喀之在其國者,二百餘戶皆來歸。

    天聰九年(明崇祯八年),命武巴海等,以兵四百,自甯古塔往征瓦爾喀,收丁壯五百有六十。

    以其地多島嶼,明年複分兵四路,每路兵二三百,各攜鄉導,造海舠,先後共取還島丁千餘&hellip&hellip崇德五年,命朝鮮以舟師攻瓦爾喀之叛入熊島者來獻捷,是為征瓦爾喀之師。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虎爾哈部者,居虎爾哈河。

    出吉林烏拉界,經甯古塔城,北行七百裡至三姓城,入混同江,唐書渤海王都臨忽汗河者也。

    萬曆三十九年,命額亦都以兵二千攻東海虎爾哈部之劄庫塔人,三日克其城,俘斬三千,并招降其附近五百戶。

    天命三年,東海虎爾哈路長,率百戶來朝&hellip&hellip于是争乞留,且轉招其族屬&hellip&hellip天命四年,遣卒征虎爾哈部,收其丁壯二千。

    其路長來降者,駕出城親欵之&hellip&hellip崇德八年,遣阿爾津等征虎爾哈于黑龍江,凡克三屯,招降四屯,獲男婦二千八百餘,牲畜貂皮虎豹皮稱是。

    是為征虎爾哈部之師。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渥集部者,在虎爾哈部之東,連山茂林。

    萬曆三十八年,以卒千征東海渥集部,取其三路屯寨,俘二千人,并降其虎爾哈路、瑚葉路而還。

    又有自歸之綏芬路、甯古塔路,命額亦都以千人往遷之,為渥集之雅蘭路人所掠,遂擊收其衆萬餘而還。

    三十九年,複以兵千,取渥集部之烏爾固辰、穆林二路,俘千餘人。

    是為征渥集部之師。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外此東海小部,随時略服。

    天命元年,征東海薩哈連路,乘舟沿馬勒簡河,取屯寨數十。

    八月,至黑龍江岸&hellip&hellip師遂濟。

    及還&hellip&hellip又招服南岸之諾羅路、錫拉忻路,及使犬部音達珲塔庫喇二路。

    天命二年,遣兵四百,收瀕海散處各部。

    其島居負險者,刳小舟二百往,盡取之。

    天命十年,遣兵征東海卦勒察部,俘二千人。

    蓋東海諸部&hellip&hellip與我隔于烏拉,又貪烏拉布市之利,甘為其屬。

    故自烏拉削平,而後威棱薄海表&hellip&hellip至黑龍江等部&hellip&hellip征之自太宗天聰九年始,時有入貢。

    索倫豪于騎射,乃命副都統霸奇蘭,率兵逾黑龍江,收撫其未服壯丁二千四百有奇,餘丁七千二百而還。

    崇德元年,索倫為科爾沁部落侵掠,命來朝之索倫部長速歸防禦。

    五年,遣穆什哈等征索倫,俘其壯丁三千百有五十。

    六年,并征蒙古兵,征已降複叛之索倫博木果,擒其衆九百餘。

    蓋索倫當黑龍江極北,興安大嶺之麓,介俄羅斯及喀爾喀蒙古之間。

    挽強命中&hellip&hellip雄于諸部。

    天命間,大兵雖一度黑龍江下遊,未嘗至索倫。

    天聰、崇德,始臣絕域,際東北海。

    于是遼金部落,鹹并于滿洲矣。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 太祖武功既盛,内部制度亦漸臻完備,始建号稱尊。

     “創制滿文” 已亥(萬曆二十七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上欲以蒙古字,制為國語頒行。

    巴什額爾德尼、紮爾固齊噶蓋辭曰:“蒙古文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更制也。

    ”&hellip&hellip上曰:“無難也。

    但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聯綴成句,即可因文見義矣。

    ”&hellip&hellip于是上獨斷,将蒙古字制為國語,創立滿文,頒行國中。

    滿文傳布自此始。

     (《清高皇帝實錄》卷三) “八旗兵制” 辛醜(萬曆二十九年)&hellip&hellip是年,上以諸國徕服人衆,複編三百人為一牛錄。

    每牛錄設額真一。

    先是我國凡出兵校獵,不計人之多寡,各随族黨,屯寨而行。

    獵時每人各取一矢,凡十人設長一領之,各分隊伍,毋敢紊亂者。

    其長稱為牛錄額真,至是遂以名官。

     (《清高皇帝實錄》卷三) 乙卯(萬曆四十三年)&hellip&hellip上既削平諸國,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後改稱牛錄章京,即後佐領),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後改稱甲喇章京,即後參領),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即後都統),每固山額真左右設兩梅勒額真(後稱梅勒章京,即後副都統)。

    初設有四旗,旗以純色為别,曰黃,曰紅,曰藍,曰白。

    至是,添設四旗,參用其色鑲之(幅之黃白藍者紅綠,幅之紅者白綠),共為八旗。

    行軍時,地廣則八旗并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hellip&hellip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沖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hellip&hellip破敵之後,察核将士戰功必實。

    有罪者雖親不贳,必寘之法;有功者雖仇不遺,必加之賞&hellip&hellip将士各欲建立功名,每聞征伐,靡不歡忻效命,攻則争先,戰則奮勇&hellip&hellip所至無敵,丕昭列焉。

     (《清高皇帝實錄》卷四) “理政大臣” 乙卯(萬曆四十三年)&hellip&hellip又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紮爾固齊十人,佐理國事。

    上五日一視朝。

     (《清高皇帝實錄》卷四) “築城寨” 丁亥(萬曆十五年),上于碩裡口、虎欄哈達、東南加哈河兩界中之平岡,築城三層,并建宮室。

     (《清太祖實錄》卷二) 癸卯(萬曆三十一年)&hellip&hellip上自虎欄哈達南岡,移于祖居蘇克蘇河、加哈河之間,赫圖阿剌地,築城居之。

     (清高皇帝實錄卷三) 寨在甯古塔内,城高七丈,雜築土石,或用木植橫築之。

    城上環置射箭穴窦,狀若女牆,門皆用木闆。

    内城居其親戚,外城居其精悍卒伍,内外見居人家,約二萬餘戶。

    北門外則鐵匠居之,專治铠甲;南門外則弓人箭人居之,專造弧矢;東門外則有倉廒一區,共計一十八照,每照各七八間,乃是貯谷之所。

     (《籌遼碩畫卷首》程令名《東夷奴兒哈赤考》) “建元稱帝” 天命元年丙辰(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春正月壬申朔,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及八旗貝勒大臣,率群臣集殿前,分八旗序立。

    上升殿,登禦座;衆貝勒大臣,率群臣跪;八大臣出班,跪進表章&hellip&hellip尊上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hellip&hellip建元天命,以是年為天命元年。

    時上年五十有八。

     (《清高皇帝實錄》卷五) 萬曆四十七年&hellip&hellip朝鮮方咨報奴酋移書聲嚇,僭号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東夷考略&bull建州女真考》) 萬曆四十七年&hellip&hellip五月,奴酋僭号後金皇帝,改元天命。

     (許重熙《嘉靖以來注略》卷一一《萬曆注略》) 丙 清太祖與明之戰争 當清太祖崛起之際,遼東諸地,半為其所據。

    而明之防禦,亦極空虛,所有兵馬糧械,一無足恃,識者早已憂之。

     遼西起山海關,東抵鎮江,延袤二千三百餘裡,而臨海一面不與焉。

    虜酋首以百計,控弦數十萬,直前屯者為賴蟒等酋,直甯遠者為獐兔、拱兔等酋,直廣甯者為少歹青、以兒鄧、黃台吉等酋。

    折而西北,則虎墩兔憨為虜王,而東西部皆屬之;北則暖赤、伯言、他不能等;折而東北,則蔔言顧等;又折而東,則粆花等酋。

    此河西三面虜也。

    逾三岔河而東,則額伯革打大成等直海州西,孛兒敗伯言兒等直遼沈西,暖兔、宰賽等直開原西,而北則恍惚太等。

    東北則北關,東則南關,遼沈之東,則奴速等酋。

    此河東三面之虜也。

    面面環繞,如處重圍。

    而三岔由河界遼為兩段,虜又插入其内,據其心腹而居之。

    蓋無地無虜也&hellip&hellip蓋無地無時而不急虜焉。

    而又則地方居民,被虜幾掠盡。

    自關以東至甯遠,三百餘裡,不見村落。

    近廣甯雖稍有村落,而兩三落落如晨星。

    自廣甯東至三岔河,一百八十裡,黃沙白草,一望凄然。

    而河東,起東昌曆遼、沈、開鐵、清河、寬奠、鎮江,近邊一帶,長亘千數百裡,盡成瓯脫&hellip&hellip是屯塞如此其寡少也。

    沿邊墩台,大半塌,雖有存者又低矮&hellip&hellip而所至城堡,更傾圮,甚且城多無門&hellip&hellip是墩台壕塹城堡,又如此其廢壞也。

    全鎮軍額,失亡幾半,見在軍雖八萬餘&hellip&hellip人馬精壯者,不過二萬有奇。

    除三大營已得三分之一,其餘又不過一萬有奇,而以守二千數百裡之邊,散于兩協守、七參将、十二遊擊、二十五守備之部下,能分幾何。

    其步軍皆不習弓馬&hellip&hellip一切器械皆朽鈍&hellip&hellip而買備馬匹&hellip&hellip亦四選之餘。

    以我下驷當虜上驷,何以禦敵&hellip&hellip是兵馬器械又如此其單弱而朽敝也。

    遼饷惟家丁差厚,其營堡軍士,月止四錢,或二錢五分,每歲折色四月,本色八月。

    各倉舊儲米豆,向因鹽糧援例人等買票虛出,通關情弊,以緻陳者不出,新者不入,浥爛如糞,而近收者,又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等物。

    各軍雖得糧票,多不願關領,遇有前項買票者,則每票賣銀四五分,無則付之水火而已。

    而折色又假官帳,為将領所扣克,有經年不得分厘者,終歲嗷嗷,日見逃竄。

    是軍士又如此其饑餒而無食也。

    當此無地無時無不急虜之日,而我之屯塞城堡墩台壕塹軍馬器械錢糧之類,一無足恃,于此而欲收絕漠之功,談何容易&hellip&hellip顧臣所尤慮者,不獨在強虜,而又在餓軍。

    何也?遼軍自東征騷擾以來,複遭高淮(稅監)毒虐,離心離德,為日已久。

    今又驅饑寒之衆,置之鋒镝之下,憤怨之極,勢且離叛。

    嘗密聞外間人言:“向特怕虜殺我耳,今聞虜築闆升以居我,推衣食以養我。

    歲種地,不過粟一囊,草數束,别無差役&hellip&hellip我與其死于饑餓&hellip&hellip死于兵刃&hellip&hellip而無甯随虜去,猶可得一活命也。

    ”不祥之語,以為常談,而近益甚,洶洶皇皇,莫保旦夕。

    及今不為設法處饷,速行救濟,直待一旦内潰,為夷狄驅,而噬臍無及矣。

     (《籌遼碩畫》卷一《遼東巡撫按熊廷弼務求戰守長策疏》) 太祖于建号之三年,始出兵攻明,首破撫順、清河。

     天命三年戊午(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hellip&hellip夏四月&hellip&hellip壬寅巳刻,上率步騎兵二萬征明。

    臨行書七大恨告天,其書曰:“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一木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欲修好,設碑勒誓,凡滿漢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

    見而故縱,殃及縱者。

    讵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即北關),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

    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甯使臣網古裡、方吉納,挾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衆,耕田藝谷。

    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于天。

    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

    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黨之,挾我以還其國。

    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

    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

    何獨構怨于我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

    故天厭扈倫啟釁,惟我是眷。

    今明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七也。

    欺陵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上拜天畢,焚其書。

     (《清太祖實錄》卷五)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奴兒哈赤佯令都夷赴撫順市,潛以勁兵踵襲。

    十五日淩晨,突執遊擊李永芳,城遂陷。

    巡撫都禦史李維翰,趣總兵張承胤移師應援。

    二十一日,奴兒哈赤暫退,誘我師前,以萬騎回繞夾攻。

    承胤及副總兵顔廷相、遊擊梁汝貴死之,全軍覆沒&hellip&hellip閏四月,奴兒哈赤歸漢人張儒紳等,赍夷文請和。

    自稱建州國汗,備述惱恨七宗&hellip&hellip蓋張儒紳等,系東廠差役,奴酋藉以聞帝座&hellip&hellip五月十九日,奴兒哈赤統衆,克撫安、三岔、白家沖三堡&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奴兒哈赤從鴉鹘關入,二十二日晨,圍清河。

    參将鄒儲賢拒守,援遼遊擊張斾請戰,不從。

    賊冒闆挖牆&hellip&hellip堕東北角,因積屍上城,斾戰死。

    儲賢遙見叛人李永芳招脅,大罵赴敵,亦死之&hellip&hellip自三岔至孤山,并遭焚毀。

     (《東夷考略&bull建州女真考》) 明加遼饷七百萬,竭全國之力,費時一年。

    遣楊鎬為經略,四路出師,以師期先洩,三路皆敗。

    是為薩爾浒之役。

    明兵号稱四十七萬,實則八萬人。

    諸将皆百戰之餘,杜松、劉綎皆戰死。

    清兵号稱八旗,而預戰者不過萬人。

    以少勝衆,固由明師貪功深入,各不相救,以緻将死兵殲;亦由明廷不習邊事,不知彼己,叫嚣主戰,已有必敗之勢。

    明清興亡,實以此役為最大關鍵。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清兵起,破撫順&hellip&hellip遠近大震。

    廷議鎬熟谙遼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經略。

    既至,申明紀律,征四方兵,圖大舉。

    至七月,清兵由鴉鹘關克清河,副将鄒儲賢戰死。

    诏賜鎬尚方劍,得斬總兵以下官&hellip&hellip其冬,四方援兵大集,遂議進師&hellip&hellip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皆以師久饷匮,發紅旗日趣鎬進兵。

    明年(四十七年),定議以二月十有一日誓師,二十一日出塞,兵分四道。

    總兵官馬林出關原,攻北;杜松出撫順,攻西;李如柏從鴉鹘關出,趨清河,攻南;東南則以劉綎出寬奠,由涼馬佃搗後,而以朝鮮兵助之,号大兵四十七萬。

    期三月二日,會二道關并進。

    天大雪,兵不前,師期洩。

     (《明史》卷二五九《楊鎬傳》) 明遼東經略楊鎬,集兵沈陽二十四萬,四路深入,每路兵六萬&hellip&hellip合趨我都城&hellip&hellip太祖盡征各路屯寨之兵,集城中,戒嚴以待。

    明将杜松,素勇輕敵,欲立首功,先期出撫順關,日馳百餘裡。

    抵渾河,河流急,不結筏,策馬徑渡,軍多溺死。

    而軍營五百,阻水不克渡。

    三月朔,我各路偵卒,皆以明師告。

    太祖以南北二路皆山險且遠,敵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

    時杜松以三萬餘衆,屯薩爾浒山,而自引兵二萬圍界藩&hellip&hellip太祖命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以二旗兵援界藩,而親統六旗兵攻薩爾浒。

    明兵恃火炮,甫戰日未昃,忽大霾晦,咫尺不相辨。

    明兵列炬以戰,我兵從暗擊明,萬矢雨集,發無不中。

    而明兵從明擊暗,铳炮皆中柳林&hellip&hellip遂乘晦逾塹拔栅,潰其軍三萬餘。

    而右翼軍渡河援界藩者,先遣千騎,合山上兵,據高馳下,與山下兵夾攻,沖敵陣為數隊。

    杜松中矢死,逐北二十餘裡&hellip&hellip明北路兵聞之,急據尚間厓,環營三濠,火器列濠外,而騎兵繼後。

    又(監軍)潘宗顔及遊擊龔念遂,各以萬人分營數裡外,相犄角&hellip&hellip龔念遂軍先與我軍遇。

    四貝勒引千騎橫沖之,步兵繼進,專攻一隅,斫其車,破其楯。

    太祖馳赴尚間厓,明兵二萬陣山麓&hellip&hellip而馬林營内之兵,出與濠外兵合&hellip&hellip大貝勒即怒馬直入其陣,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麾二旗兵繼之。

    于是後至之六旗兵,皆不及布陣,馳馬突入,人自為戰。

    諸貝勒兵已貫陣,出其背,與大軍表裡夾擊,呼聲震天地,明兵瓦解&hellip&hellip複破潘宗顔軍于芬斐山。

    馬林收殘卒,走開原,而葉赫兵已于中途遁還,于是兩路軍皆破。

    明楊鎬聞之,急檄止李如柏、劉二軍。

    惟如柏得檄還,而軍已涉險深入,距都城五十餘裡,尚未知西北路敗信也。

    太祖移軍禦之&hellip&hellip軍連破寨,&hellip&hellip分四萬兵為四軍,前二軍皆其精銳,第一軍陣阿布達裡岡。

    四貝勒引右翼兵出其上,乘高擊之,軍殊死戰。

    大貝勒又引左翼兵出其西,冒杜松軍旗幟,被其衣甲,绐入營,大呼格殺,軍遂潰。

    退入後軍,未及陣,為我所乘,力戰死。

    其康應乾步兵,合朝鮮兵二萬&hellip&hellip大敗遁去。

    朝鮮副元帥姜功烈,遂以朝鮮餘兵五千,降于我。

    是役,明傾天下之力,盡征宿将猛士,及朝鮮、葉赫精銳,同日深入,使我不能兼顧。

    我軍不過四五萬,并力破其一路,閱五日,而三路皆破&hellip&hellip明與我朝之興亡,肇于是戰。

     (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二》) 師期豫宣,東人得預備,曰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hellip&hellip李如柏不遇敵,得以全師歸,一時朝議喧然,謂李實通敵。

     (夏允彜《幸存錄&bull東人大略》) 萬曆四十七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戶科李奇珍論李如柏,先納奴兒弟素兒哈赤女為妾,生第三子。

    彼中有“女婿作鎮守、遼東落誰手”之謠。

     (許重熙《嘉靖以來注略》卷一一《萬曆注略》) 太祖乘勝,攻拔開原、鐵嶺而據之。

    遼、沈已成孤立。

     奴兒哈赤遂乘勝窺開、鐵,圖搶金台失寨&hellip&hellip六月從靜安堡入,薄開原,北關為出援兵二千。

    比至,城已被克(總兵馬林、副将于化龍等死之)。

    &hellip&hellip奴兒哈赤以七月從三岔堡入。

    克鐵嶺(遊擊喻成名、史鳳鳴、李克泰等陣沒)。

    鐵嶺、開原為遼重蔽,既并陷賊,則河東已在賊握中。

    北關與遼聲息不屬,而奴酋乘勝縛宰賽,脅暖兔炒花為助&hellip&hellip八月,經略侍郎熊廷弼入遼,申軍令,方慰撫北關為犄角。

    奴兒哈赤佯攻遼沈,綴我師,突引萬騎,連破金台失寨及白羊骨寨,北關并沒。

     (《東夷考略&bull女真通考》) 明乃以熊廷弼為經略。

    廷弼嚴防守,人心複固。

    惟中朝結黨,為言官醜诋,不得已乞去。

    代以袁應泰,恃蒙兵為守。

    及清兵至,蒙人内應,遼陽遂下,應泰死之。

    沈陽亦遂不守,遼東大小七十餘城盡失。

     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hellip&hellip(萬曆)三十六年,巡按遼東&hellip&hellip在遼數年,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風紀大振&hellip&hellip四十七年,楊鎬既喪師,廷議以廷弼熟邊事&hellip&hellip代鎬經略。

    未出京,開原失&hellip&hellip甫出關,鐵嶺複失,沈陽及諸城堡軍民,一時盡竄。

    遼陽洶洶,廷弼兼程進&hellip&hellip督軍士造戰車,治火器,濬濠繕城,為守禦計,令嚴法行。

    數月,守備大固。

    乃上方略,請集兵十八萬,分布叆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兒、鎮江諸要口,首尾相應,小警自為堵禦,大敵互為應援。

    更挑精悍者為遊徼,乘間掠零騎,擾耕牧,更番疊出,使敵疲于奔命,然後相機進剿。

    疏入,帝從之&hellip&hellip廷弼乃躬自巡曆,自虎皮驿抵沈陽,複乘雪夜赴撫順&hellip&hellip時兵燹後,數百裡無人迹&hellip&hellip所至招流移,繕守具,分置士馬,由是人心複固。

    廷弼&hellip&hellip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

    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明年(四十八年)五月,清兵略地花嶺。

    六月,略王大人屯。

    八月,略蒲河,将士失亡七百餘人&hellip&hellip而給事中姚宗文,騰謗于朝,廷弼遂不安其位。

    宗文者,故戶科給事中,丁憂還朝,欲補官。

    而吏部題請諸疏,率數年不下。

    宗文患之,假招徕西部名,屬當事薦已。

    疏屢上,不得命,宗文計窮,緻書廷弼令代請。

    廷弼不從,宗文由是怨。

    後夤緣複吏科,閱視遼東士馬,與廷弼議多不合。

    遼東人劉國缙,先為禦史,坐大計谪官。

    遼事起,廷用遼人,遂以兵部主事贊畫軍務。

    國晉主募遼人為兵,所募萬七千餘人,逃亡過半。

    廷弼聞于朝,國缙亦怨。

    廷弼為禦史時,與國缙、宗文同在言路,意氣相得,并以排東林、攻道學為事。

    國缙輩以故意望廷弼,廷弼不能如前,益相失。

    宗文故出國缙門下,兩人益相比而傾廷弼&hellip&hellip當是時,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議起。

    禦史馮三元劾廷弼&hellip&hellip诏下廷議,廷弼憤,抗疏極辨,且求罷&hellip&hellip給事中魏應嘉複劾之,朝議允廷弼去,以袁應泰代。

     (《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傳》) 袁應泰,代(熊)廷弼為經略&hellip&hellip應泰曆官,精敏強毅,用兵非所長,規劃頗疏。

    廷弼在邊,持法嚴,部伍整肅。

    應泰以寬矯之,多所更易。

    而是時蒙古諸部大饑,多入塞乞食。

    應泰言:“我不急救,則彼必歸敵,是益之兵也。

    ”乃下令招降。

    于是歸者日衆,處之遼沈二城&hellip&hellip議者言,收降過多,或陰為敵用,或敵雜間諜其中為内應,禍且叵測&hellip&hellip天啟改年(清太祖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有二日,清兵來攻沈陽。

    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出城門力戰敗還。

    明日,降人果内應,城遂破,二将戰死。

    總兵官陳策、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

    應泰乃撤奉集威甯諸軍,并力守遼陽,引水注濠,沿濠列火器,兵環四面,守十有九日。

    清兵臨城,應泰身督總兵官侯世祿&hellip&hellip出城五裡迎戰,軍敗多死。

    其夕,應泰宿營中,不入城。

    明日,清兵&hellip&hellip擊敗諸将,遂渡濠&hellip&hellip應泰乃入城,與巡按禦史張铨等,分陴固守&hellip&hellip又明日(二十一日),攻城急,應泰督諸軍列楯大戰,又敗。

    薄暮,谯樓火,清兵從小西門入,城中大亂,民家多啟扉張炬以待&hellip&hellip或言降人導之也。

    應泰居城樓,知事不濟&hellip&hellip遂佩劍印,自缢死。

     (《明史》卷二五九《袁應泰傳》) 遼陽既下,其遼東&hellip&hellip河東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剃發降。

     (《清太祖實錄》卷七) 明再起熊廷弼為經略,建三方布置之策,主守。

    而巡撫王化貞與廷弼不合,主攻。

    清兵來攻,廣甯複下,關外地盡失。

    廷弼、化貞皆論死。

    廷弼素有幹略,為時所倚,以無罪被論,複以牽連黨禍而罹極刑,任事者愈寒心矣。

     天啟元年沈陽破&hellip&hellip遼陽破,河西軍民盡奔。

    自塔山至闾陽二百餘裡,煙火斷絕,京師大震。

    (閣臣劉)一燝曰:“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

    ”&hellip&hellip帝乃治前劾廷弼者&hellip&hellip乃複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貞為巡撫&hellip&hellip至六月,廷弼入朝,乃建三方布置策。

    廣甯用馬步列壘河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敵必内顧,而遼陽可複。

    于是登萊議設巡撫如天津,以陶朗先為之。

    而山海特設經略,節制三方,一事權。

    遂進廷弼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hellip&hellip七月,廷弼啟行&hellip&hellip又以京營選鋒五千,護廷弼行。

    先是&hellip&hellip化貞乃部署諸将,沿河設六營&hellip&hellip劃地分守西平、鎮武、柳河、盤山諸要害,各置戍設防。

    議既上,廷弼不謂然。

    疏言:“&hellip&hellip今日但宜固守廣甯。

    若駐兵河上,兵分則力弱,敵輕騎潛渡,直攻一營,力必不支。

    一營潰,則諸營俱潰&hellip&hellip河上止宜置遊徼兵,更番出入,示敵不測&hellip&hellip自河抵廣甯,止宜多置烽堠&hellip&hellip而大兵悉聚廣甯,相度城外形勢,犄角立營,深壘高栅以俟&hellip&hellip”疏上,優旨褒答&hellip&hellip化貞以計不行,愠甚,盡委軍事于廷弼&hellip&hellip先是四方援遼之師,化貞悉改為平遼,遼人多不悅。

    廷弼言遼人未叛,乞改為平東或征東,以慰其心。

    自是化貞與廷弼有隙,而經撫不和之議起&hellip&hellip化貞為人呆而愎,素不習兵&hellip&hellip與廷弼尤牴牾。

    妄意降敵者李永芳為内應,信西部言,謂虎墩兔助兵四十萬,遂欲以不戰取全勝&hellip&hellip務為大言罔中朝。

    尚書(張)鶴鳴深信之,所請無不允。

    以故廷弼不得行其志。

    廣甯有兵十四萬,而廷弼關上無一卒,徒擁經略虛号而已&hellip&hellip廷弼又顯诋鶴鳴&hellip&hellip鶴鳴益恨&hellip&hellip化貞一切反之,絕口不言守&hellip&hellip馳奏辨,且曰願請兵六萬,一舉蕩平&hellip&hellip時葉向高複當國,化貞座主也,頗右之&hellip&hellip二年(清太祖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hellip&hellip清兵逼西平&hellip&hellip圍急。

    化貞信中軍孫得功計,盡發廣甯兵畀得功及祖大壽往會&hellip&hellip二十二日,遇清兵平陽橋。

    鋒始交,得功及參将鮑承先等先奔,鎮武、闾陽兵遂大潰,(劉)渠(祁)秉忠戰殁沙嶺,大壽走覺華島。

    西平守将(羅)一貫,待援不至,與參将黑雲鶴亦戰殁。

    廷弼已離右屯,次闾陽&hellip&hellip時清兵頓沙嶺。

    化貞素任得功為腹心,而得功潛降于清,欲生縛化貞以為功,訛言敵已薄城。

    城中大亂奔走&hellip&hellip化貞方阖署理軍書,不知也。

    參将江朝棟排闼入&hellip&hellip推之出&hellip&hellip遂棄廣甯,踉跄走,與廷弼遇大淩河。

    化貞哭,廷弼微笑曰:“六萬衆一舉蕩平,竟何如?”化貞慚,議守甯遠及前屯。

    廷弼曰:“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

    ”乃以己所将五千人授化貞為殿,盡焚積聚&hellip&hellip入關&hellip&hellip清兵入廣甯,化貞逃已兩日矣。

    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裡,不得食,乃還。

    報至,京師大震。

    鶴鳴自請視師。

    二月,逮化貞,罷廷弼,聽勘。

    四月&hellip&hellip奏上獄詞,廷弼、化貞并論死。

    後當行刑,廷弼令汪文言,賄内廷四萬金祈緩,既而背之。

    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