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系 上
關燈
小
中
大
裡已為瓦剌所襲破,與阿魯台徙居胪朐河。
福率千騎先馳,遇遊兵,擊破之。
軍未集,福乘勝渡河追敵。
敵辄佯敗引去&hellip&hellip敵衆奄至圍之,五将軍皆沒。
帝益怒。
明年(八年),帝自将五十萬衆出塞。
本雅失裡聞之懼,欲與阿魯台俱西。
阿魯台不從,衆潰散,君臣始各為部。
本雅失裡西奔,阿魯台東奔。
帝追及斡難河,本雅失裡拒戰,帝&hellip&hellip敗之。
本雅失裡&hellip&hellip以七騎遁&hellip&hellip班師至靜虜鎮,遇阿魯台&hellip&hellip遂戰。
帝率精騎大呼沖擊,矢下如注,阿魯台墜馬,遂大敗。
追奔百餘裡乃還。
冬,阿魯台使來貢馬,帝納之。
越二年,本雅失裡為瓦剌馬哈木等所殺。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時,元主本雅失裡,偕其屬阿魯台居漠北。
馬哈木乃以兵襲破之。
(永樂)八年,帝既自将擊破本雅失裡及阿魯台&hellip&hellip十年,馬哈木遂攻殺本雅失裡&hellip&hellip瓦剌士馬強,請予軍器。
帝曰:“瓦剌驕矣。
”&hellip&hellip明年(十一年),馬哈木留敕使不遣,複請以甘肅甯夏歸附鞑靼者,多其所親,請給還。
帝怒,命中官海童切責之。
冬,馬哈木等擁兵飲馬河,将入犯&hellip&hellip帝诏親征。
明年(十二年)夏,駐跸忽蘭。
忽失溫三部,掃境來戰。
帝&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追奔&hellip&hellip至土剌河,馬哈木等脫身遁。
乃班師。
明年(十三年)春,馬哈木等貢馬謝罪&hellip&hellip受其獻。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阿魯台之内附,困于瓦剌,窮蹙而南,思假息塞外。
帝納而封之(和甯王)&hellip&hellip數年,生聚畜牧,日以蕃盛。
遂慢我使者,拘留之。
其貢使歸,多行“劫掠”,部落亦時來窺塞。
(永樂)二十年春,大舉入興和。
于是诏親征之。
阿魯台聞大軍出,懼&hellip&hellip于是盡棄其辎重馬畜&hellip&hellip以其孥直北徙。
帝命焚其辎重,收其馬畜,遂班師&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春,開平守将奏職魯台“盜”邊&hellip&hellip帝複親征。
師次蘭答納木兒河,得諜者,知阿魯台速遁。
帝意亦厭兵,乃&hellip&hellip還。
崩于榆木川&hellip&hellip阿魯台數敗于瓦剌,部曲離散&hellip&hellip日益蹙,乃率其屬,東走兀良哈。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明終認北族為钜敵,故其九邊防禦,頗稱周密,後乃漸隳。
其最失策者,則為成祖之棄大甯以畀三衛,既不能控制漠南,複不能輔翼遼左。
異日邊釁紛纭,蓋肇因于此。
元人北歸,屢謀興複。
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
正統以後,敵患日多。
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
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亘萬裡,分地守禦。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西鎮,繼設甯夏、甘肅、薊州三鎮。
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
是為九邊。
初,洪武&hellip&hellip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甯&hellip&hellip及營州五屯衛,而封皇子權為甯王,調各衛兵往守。
先是李文忠等取元上都,設開平衛及興和等千戶所&hellip&hellip東接大甯,西接獨石。
二十五年,又築東勝城于河州(甘肅導河縣)東受降城之東,設十六衛,與大同相望。
自遼以西數千裡,聲勢聯絡。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襲陷大甯,以甯王權及諸軍歸。
及即位,封甯王于江西;而改北平行都司為大甯都司,徙之保定;調營州五屯衛于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甯地畀兀良哈。
自是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絕。
又以東勝孤遠難守,調左衛于永平,右衛于遵化,而墟其地。
先是興和亦廢,開平徙于獨石,宣府遂稱重鎮。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邊防》) 朶顔、福餘、泰甯,高皇帝所置三衛也。
其地為兀良哈,在黑龍江南,漁陽塞北&hellip&hellip其地也。
元為大甯路北境。
高皇帝有天下,東蕃遼王、惠甯王、朶顔元帥府,相率乞内附。
遂即古會州地,置大甯都司,營州諸衛,封子權為甯王,使鎮焉。
已數為鞑靼所抄。
洪武二十二年,置泰甯、朶顔、福餘三衛指揮使司,俾其頭目各自領其衆,以為聲援。
自大甯(在今赤峰、承德間)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朶顔;自錦義曆廣甯,至遼河曰泰甯;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獨朶顔地險而強。
久之,皆叛去。
成祖從燕起靖難,患甯王蹑其後,自永平攻大甯。
入之,謀脅甯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
成祖行,甯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甯王西入關。
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
天下既定,徙甯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
遂盡割大甯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明史》卷三二八《朶顔傳》) 初太祖沿邊設衛,惟土著兵及有罪谪戍者。
遇有警,調他衛軍往戍,謂之“客兵”。
永樂間,始命内地軍番戍,謂之“邊班”。
其後戰役逃亡之數多,乃有召募,有改撥,有修守、民兵、士兵,而邊防日益壞。
(《明史》卷九一《兵志&bull三邊防》) 初,太祖時,以邊軍屯田不足,召商輸邊粟,而與之鹽。
富商大賈,悉自出财力,募民墾田塞下,故邊儲不匮。
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始變法,令商納銀太倉,分給各邊。
商皆撤業歸,邊地荒蕪,米粟踴貴,邊軍遂日困。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邊防》) 瓦剌脫歡攻破鞑靼,并有其衆,又統一内部,其勢日漲,遂雄視于漠北。
其子也先,尤稱英傑。
不僅漠南諸部俱被征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環明之北邊,幾盡為之役使。
未幾,馬哈木死&hellip&hellip(永樂)十六年春&hellip&hellip馬哈木子脫歡,請襲爵,帝封為順甯王&hellip&hellip宣德元年&hellip&hellip脫歡與阿魯台戰,敗之,遁母納山察罕腦剌間。
九年,脫歡襲殺阿魯台&hellip&hellip未幾,脫歡内殺其賢義、安樂兩王,盡有其衆,欲自稱可汗。
衆不可,乃共立脫脫不花(元後裔),以先所并阿魯台衆歸之。
自為丞相,居漠北,哈喇嗔等部俱屬焉。
已襲破朶兒隻伯,複脅誘朶顔諸衛,窺伺塞下。
(正統)四年,脫歡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
于是北部皆服屬也先,脫脫不花具空名,不複相制&hellip&hellip也先攻破哈密,執王及王母,既而歸之;又結婚沙州赤斤蒙古諸衛,破兀良哈,脅朝鮮。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也先既強大,遂有侵淩明室之志。
後果以邀賞不遂,糾合諸部,大舉攻明。
故事,瓦使不過五十人,利朝廷爵賞。
歲增至二千餘人,屢敕不奉約,使往來多行殺掠;又挾他部與俱,邀索中國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餍,辄造釁端,所賜财物,亦歲增也&hellip&hellip時朝使至瓦剌,也先等有所請乞,無不許。
瓦剌使來,更增至三千人,複虛其數,以冒廪饩。
禮部按實予之,所請又僅得五之一,也先大媿怒。
十四年(1449年)七月,遂誘脅諸藩,分道大舉入“寇”。
脫脫不花以兀良哈“寇”遼東,阿剌知院“寇”宣府&hellip&hellip又遣别騎“寇”甘州,也先自“寇”大同。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也先貢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馬價,也先大舉入“寇”。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bull五馬市》) 時英宗方寵信宦者王振。
振喜用兵,欲耀威北方,勸帝親征,緻有“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其太師也先貢馬,振滅其直,使者恚而去。
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
振挾帝親征,廷臣交谏弗聽。
至宣府,大風雨,複有谏者,振益虓怒&hellip&hellip八月乙酉,帝駐大同,振益欲北。
鎮守太監郭敬,以敵勢告,振始懼,班師&hellip&hellip振初議道紫荊關,由蔚州,邀帝幸其第。
既恐蹂鄉稼,複改道宣府,軍士纡迴奔走。
壬戌,始次土木(河北懷來縣西)。
瓦剌兵追至,師大潰,帝蒙塵,振乃為亂兵所殺。
(《明史》卷三○四《王振傳》)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
中官王振,挾帝親征&hellip&hellip未至大同&hellip&hellip前驅敗報踵至,始懼欲還&hellip&hellip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hellip&hellip複折而東,趨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
瓦剌大至,據南河。
明日佯卻,且遣使通和&hellip&hellip振遽令移營就水,行亂,“寇”騎蹂陣入。
帝突圍不得出,擁以去。
(《明史》卷一六七《曹鼐傳》) 英宗被虜後,郕王以監國而即帝位。
也先複挾英宗攻京師,舉朝大震。
賴于謙等極力城守,也先不得逞,乃出邊。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hellip&hellip舉永樂十九年進士&hellip&hellip正統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hellip&hellip乃駕陷土木。
京師大震,衆莫知所為。
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
侍講徐珵(後更名有貞)言星象有變,當南遷。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
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
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
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
即遷本部尚書&hellip&hellip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後(孫氏)立郕王。
&hellip&hellip九月,景帝立&hellip&hellip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
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hellip&hellip謙&hellip&hellip分遣諸将,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hellip&hellip“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磚石擊“寇”,嘩聲動天&hellip&hellip相持五日,也先邀請既不應,戰又不利&hellip&hellip又聞勤王師且至,恐斷其歸路,遂擁上皇由良鄉西去。
謙調諸将,追擊至關而還。
(《明史》卷一七○《于謙傳》) 郕王自監國即皇帝位,尊帝(英宗)為太上皇帝。
也先詭稱奉上皇還,由大同陽和,抵紫荊關攻入,直前犯京師。
兵部尚書于謙,督武清伯石亨、都督孫镗等禦之。
也先邀大臣出迎上皇,未果。
亨等與戰,數敗之。
也先夜走,自良鄉至紫荊&hellip&hellip而出。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京師圍解後,于謙命邊将嚴修兵備以扼之。
景帝既立,也先徒挾太上皇帝,計無所施。
為其間諜之叛閹喜甯,又為明所擒斬。
而脫脫不花與阿剌知院,複與也先不協。
有此數因,也先遂送還英宗。
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諸府州,請以大臣鎮山西,防“寇”南侵。
&hellip&hellip自是邊将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初,也先多所要挾,皆以喜甯(英宗北狩,叛附也先)為謀主。
謙密令大同鎮将,禽甯戮之(也先使甯還京索禮物,上皇密令斬之)。
又計授王偉,誘誅間者小田兒&hellip&hellip也先始有歸上皇意,遣使通款。
(《明史》卷一七○《于謙傳》) 初,也先有輕中國心。
及犯京師,見中國兵強,城池固,始大沮。
會中國已誘誅賊閹喜甯,失其間諜;而脫脫不花、阿剌知院,複遣使與朝廷和,皆撤所部歸,也先亦決意息兵。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初,也先欲取大同為“巢穴”,故數來攻。
及每至辄敗,有一營數十人不還者,敵氣懾,始有還上皇意。
(《明史》卷一七三《郭登傳》)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hellip&hellip右都禦史楊善、工部侍郎趙榮,使瓦剌&hellip&hellip楊善至瓦剌,也先許上皇歸。
八月癸酉,上皇發瓦剌&hellip&hellip遣侍讀商辂,迎上皇于居庸關。
丙戍,上皇還京師&hellip&hellip入居南宮。
(《明史》卷一一《景帝紀》) 也先恃強而驕,荒于酒色,為阿剌知院所攻殺。
有鞑靼部孛來者,複殺阿剌,瓦剌部屬分散,緻衰落不振。
也先與脫脫不花,内相猜&hellip&hellip也先亦疑其通中國,将謀已,遂治兵相攻。
脫脫不花敗走,也先追殺之&hellip&hellip遂乘勝追脅諸藩,東及建州兀良哈,西及赤斤蒙古哈密(時景泰二年,1451年)&hellip&hellip明年(五年)冬,也先自立為可汗,以其次子為太師,來朝,書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末曰添元元年。
田盛猶言天聖也,報書稱曰瓦剌可汗&hellip&hellip也先恃強日益驕,荒于酒色。
六年,阿剌知院攻也先,殺之。
鞑靼部孛來,複殺阿剌,奪也先母妻,并其玉玺&hellip&hellip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屬分散。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瓦剌既衰,鞑靼繼之而起,實為蒙古勢力之複興。
然各部長自專一方,互相仇殺,仍為混亂之局面。
其初為明邊患,尚不甚烈。
及得河套以為根據,西陲始由此多事。
也先&hellip&hellip為所部阿剌知院所殺。
鞑靼部長孛來,複攻破阿剌,求脫脫不花子麻兒可兒立之,号小王子。
阿剌死,而孛來與其屬毛裡孩等,皆雄視部中,于是鞑靼複熾&hellip&hellip麻兒可兒複與孛來相仇殺。
麻兒可兒死,衆共立馬古可兒吉思,亦号小王子。
自是鞑靼部長,益各專擅&hellip&hellip始鞑靼之來也,或在遼東、宣府、大同,或在甯夏、莊浪(甘肅莊浪縣)、甘肅,去來無常,為患不久。
景泰初,始犯延慶,然部落少,不敢深入。
天順間,有阿羅出者,率屬潛入河套居之。
遂逼近西邊,河套古朔方郡,唐張仁願築三受降城處也。
地在黃河南,自甯夏至偏頭關(山西偏關縣),延袤二千裡,饒水草。
外為東勝衛(山西東勝縣)。
東勝而外,土平衍,敵來,一騎不能隐。
明初守之,後以曠絕内徙。
至是,孛來與小王子、毛裡孩等,先後繼至,擄中國人為鄉導,“抄掠”延緩無虛時,而邊事以棘。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未幾,諸部内争。
孛來弑馬可古兒吉思;毛裡孩弑孛來,更立他可汗;斡羅出(憲宗紀作阿羅出)者,複與毛裡孩相仇殺;毛裡孩遂殺其所立可汗,逐斡羅出&hellip&hellip(成化)三年(1467年),&hellip&hellip毛裡孩再乞通貢,而别部長孛魯乃亦遣人來朝。
帝許之&hellip&hellip明年(五年)&hellip&hellip冬,(毛裡孩)複糾三衛入“寇”,延綏榆林大擾。
六年春,大同巡撫王越遣遊擊許甯擊敗之。
楊信等亦大破之于胡柴溝。
時孛魯乃與斡羅出,合别部癿加思蘭、孛羅忽,亦入據河套,為久居計。
延綏告急。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毛裡孩、孛魯乃、斡羅出稍衰。
滿魯都入河套,稱可汗,癿加思蘭為太師。
(成化)九年秋,滿魯都等與孛羅忽并“寇”韋州。
王越偵知敵盡行,其老弱“巢”紅監池(陝西定邊縣西北。
與甘肅鹽池縣接界),乃與許甯及遊擊周玉,率輕騎晝夜疾馳至,分薄其營,前後夾擊,大破之。
複邀擊于韋州,滿魯都等敗歸,孳畜廬帳蕩盡,妻孥皆喪亡,相顧悲哭去,自是不複居河套,邊患少弭&hellip&hellip初,癿加思蘭以女妻滿魯都,立為可汗。
久之,殺孛羅忽,并其衆,益專恣。
滿魯都部脫羅幹亦思馬因謀殺之,尋滿魯都亦死。
諸強酋相繼略盡,邊入稍得息肩。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蒙古既據河套,明之邊防計劃,亦集全力于此。
勞軍糜費,煩擾至極。
征讨無功,變計為守。
巡撫餘子俊興築邊牆之議,乃得實行。
“寇”據河套,歲發大軍征讨,卒無功。
(成化)八年秋,子俊複言:“今征套士馬,屯延綏者八萬。
刍茭煩内地。
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須備來年軍資。
姑以今年之數約之,米豆需銀九十四萬,草六十萬;每人運米豆六鬥,草四束,應用四百七萬人,約費行資八百二十五萬。
公私煩擾至此,安得不變計?臣前請築牆建堡,诏事甯舉行。
請于明年春夏,“寇”馬疲乏時&hellip&hellip興工。
”&hellip&hellip帝是子俊言,命速舉&hellip&hellip明年(九年)&hellip&hellip以搗“巢”故遠徙,不敢複居套内地,患稍息。
子俊得一意興役。
東起清水營(陝西府谷縣西北),西抵花馬池(甘肅鹽池縣),延袤千七百七十裡,鑿崖築牆,掘塹其下,連比不絕。
每二三裡置敵台崖砦備巡警,又于崖砦空處築短牆,橫一斜二如箕狀,以瞭敵避射。
凡築城堡十一,邊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砦八百十九,役軍四萬人,不三月而成。
(《明史》卷一七八《餘子俊傳》) 鞑靼内部,紛擾多時。
至達延汗崛起,統一漠南北,蒙古由此複興。
明世宗時,達延南下,留其季子格哷森紮居漠北,号所部為喀爾喀,是為外蒙古之祖;自與嫡孫蔔赤,居漠南東部,為内蒙古察哈爾之祖;封其三子巴爾斯于漠南西部,巴爾斯長子兖必裡克居河套,為鄂爾多斯之祖;次子俺答,居今呼和浩特市西,為土默特之祖。
茲據蒙古源流及《明史》,列其世系為簡表如下。
達延汗世簡表 俺答與衮必裡克,相率攻明,明甚苦之。
衮必裡克死,俺答并有其衆,于是勢力陡增,輕明更甚。
曾三次進薄京畿幾,明竟不能制。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夏,小王子奉書求貢,自稱大元大可汗(以時考之,即達延汗),朝廷方務優容。
許之&hellip&hellip(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hellip&hellip時小王子最富強,控弦十餘萬,多畜貨貝。
稍厭兵,乃徙幕東方,稱土蠻;分諸部落在西北邊者甚衆,曰吉囊(副王之義),曰俺答&hellip&hellip據河套,雄黠喜兵,為諸部長,相率躏諸邊&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吉囊死,諸子狼台吉等,散處河西,勢即分。
俺答獨盛,歲數擾延綏諸邊。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春,俺答&hellip&hellip傳箭諸部大舉。
秋,循潮河川南下,至古北口&hellip&hellip别遣精騎從間道潰牆入&hellip&hellip遂大掠懷柔,圍順義,抵通州,分兵四掠&hellip&hellip畿甸大震。
敵大衆犯京師。
大同總兵鹹甯侯仇鸾,巡撫保定都禦史楊守謙等,各以勤王兵至。
帝拜鸾為大将軍,使護諸軍。
鸾與守謙,皆懦懦不敢戰。
兵部尚書丁汝夔,恇擾不知所為,閉門守。
敵焚掠三日夜引去&hellip&hellip三十八年春,老把都(俺答弟)、辛愛(俺答子)謀大舉入犯&hellip&hellip使其諜詭稱東下。
總督王忬不能察,遽分兵而東,号令數易,敵遂乘間入薊鎮潘家口。
(《明史》卷二○四《王忬傳》:三十八年二月,把都兒、辛愛,數部屯會州,挾朶顔為鄉導,将西入,聲言東。
忬遽引兵東。
寇乃以其間由潘家口入,渡灤河而西,大掠遵化、遷安、薊州、玉田,駐内地五日。
京師大震。
)&hellip&hellip四十二年&hellip&hellip冬,大掠順義、三河&hellip&hellip京師戒嚴。
大同總兵姜應熊,禦之于密雲,敗之,敵退。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當俺答正強之時,嚴嵩當國。
嵩知世宗厭兵,不敢主戰。
而官以賂遷,邊事益壞。
其黨仇鸾請開馬市于大同宣府,冀以弭兵息争,至于盡撤邊防。
俺答更如入無人之境。
當是時,俺答歲“寇”邊,羽書疊至。
天子方齋居西内,厭兵事。
而大學士嚴嵩竊權,邊師率以賄進,疆事大壞。
(《明史》卷二○四《丁汝夔傳》) 俺答躏京師。
鹹甯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寵。
帝命鸾為大将軍,倚以辦“寇”。
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請開互市市馬,冀與俺答媾。
幸無戰鬥,固恩寵。
(《明史》卷二○九《楊繼盛傳》) 大将軍仇鸾力主貢市之議。
明年(嘉靖三十年),開馬市于大同,然“寇掠”如故。
又明年(三十一年),馬市罷。
(《明史》卷九一《兵志&bull三邊防》) 迨俺答年老信佛,厭亂戒殺,又以其孫投明。
遇之甚厚,乃始就撫受封,自此西陲方告相安無事。
自河套以東,宣府大同邊外,吉囊弟俺答昆都力駐牧地也&hellip&hellip俺答又納叛人趙全等,據古豐州地,招亡命數萬,屋居佃作,号曰闆升。
全等尊俺答為帝,為治城郭宮殿&hellip&hellip又日夜教俺答為兵,東入薊、昌,西掠忻、代,遊騎薄平陽、靈石,至潞安以北。
起嘉靖辛醜(二十年,1541年)。
擾邊者三十年&hellip&hellip(穆宗隆慶)四年正月,诏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hellip&hellip把漢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鐵背台吉子也。
幼失父,育于俺答妻一克哈屯。
長娶大成比妓,不相得,把漢自聘我兒都司女,号三娘子,即俺答外孫女也。
俺答見其美,奪之。
把漢恚,又聞崇古方納降。
是年十月,率妻子十餘人來歸。
巡撫方逢時以告,崇古今因此制俺答,則趙全等可除也。
留之大同,慰藉甚至。
偕逢時疏聞于朝&hellip&hellip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力主崇古議。
诏授把漢指揮使&hellip&hellip俺答方掠西番,聞變急歸,調辛愛兵,分道入犯,索把漢甚急。
辛愛佯發兵,陰擇便利。
以故俺答不得志。
一克哈屯思其孫,朝夕哭。
俺答患之。
巡撫逢時,遣百戶鮑崇德入其營&hellip&hellip曰:“&hellip&hellip今朝廷待而孫甚厚,稱兵是速其死也。
”俺答疑把漢已死,及聞言心動,使使诇之。
崇古令把漢绯袍金帶見使者,俺答喜過望。
崇德因說之曰:“趙全等旦至,把漢夕返。
”俺答大喜,屏人語曰:“我不為亂,亂由全等。
今吾孫降漢是天遣之合也。
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不幸死,我孫當襲封。
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耶?”遂遣使與崇德俱來&hellip&hellip并請互市。
崇古以聞,帝悉報可。
俺答遂縛全等十餘人以獻&hellip&hellip乃诏封俺答順義王,名所居城曰歸化&hellip&hellip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傳》) 已而俺答請金字經及剌麻僧,诏給之&hellip&hellip俺答老佞佛,複請于海南建寺。
诏賜寺額仰華&hellip&hellip自是約束諸部無入犯,歲來貢市,西塞以甯&hellip&hellip(宗神)萬曆十年(1582年)春,俺答死&hellip&hellip其妻哈屯,率子黃台吉等上表&hellip&hellip封黃台吉為順義王&hellip&hellip立三歲而死&hellip&hellip十五年春,子撦力克嗣,其妻三娘子,故俺答所奪之外孫女而為婦者也,曆配三王,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衆畏服之,乃敕封為忠順夫人。
自宣大至甘肅,不用兵者二十年。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自俺答受封,河套亦靖。
而東方插漢兒(即察哈爾)部,又繼之而興。
張居正當國,委戚繼光鎮薊門,李成梁鎮遼東。
二人皆當時名将,長于戰守,北邊始稍甯谧。
時俺答已通貢,宣大以西,烽火寂然。
獨小王子(達延汗)後土蠻,徙居插漢地,控弦十餘萬,常為薊門憂。
而朵顔董狐狸,及其兄子長昂,交通土蠻,時“叛”時服&hellip&hellip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饬,薊門晏然。
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後倚任之。
居正尤事與商榷,欲為繼光難者,辄徙之去&hellip&hellip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
(《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 俺答雖款塞,而插漢部長土蠻,與從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從弟暖兔、拱兔,子蔔言台周,從子黃台吉,勢方強。
泰甯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顔部長董狐狸、長昂佐之&hellip&hellip時窺塞下&hellip&hellip成梁乃大修戎備,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兒,給以厚饩,用為選鋒,軍聲始振&hellip&hellip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hellip&hellip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hellip&hellip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hellip&hellip乃命再鎮遼東&hellip&hellip是時土蠻長昂及把兔兒已死&hellip&hellip開原、廣甯之前,複開馬木二市。
諸部耽市賞利,争就款。
以故成梁複鎮八年,遼左少事。
(《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傳》) 俺答款塞,久不為害。
獨小王子部衆十餘萬,東北直遼左,以不獲通互市,數入“寇”。
居正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
成梁力戰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居正皆右之,邊境晏然。
(《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2.日本 甲 倭寇之起 日本自與元構釁,禁其民與中國交通。
元亦特懸厲禁。
其在海舶中私相貿易者,遂目為“海寇”。
又元中葉時,日本分為南北朝。
明初,南朝為北朝所并,遺臣遁入海,與之相合,“海寇”之勢益盛。
但其時海防嚴饬,倭寇尚不能為大患。
然通觀一代,真倭少而“海寇”多。
所謂“海寇”,實吾民之窮而無告者也。
日本&hellip&hellip元世祖數遣使趙良弼招之,不至。
乃命忻都、範文虎等,帥舟師十萬征之。
至五龍山,遭暴風,軍盡沒。
後屢招不至,終元世,未相通也。
明興,高皇帝即位,方國珍、張士誠相繼誅服。
諸豪亡命,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沿海之地,自廣東樂會接安南界,五千裡抵閩,又二千裡抵浙,又二千裡抵南直隸,又千八百裡抵山東,又千二百裡逾寶坻、盧龍抵遼東,又千三百餘裡抵鴨綠江,島寇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
吳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興、海鹽、海甯,皆設兵戍守。
洪武四年十二月,命靖海侯吳祯,籍方國珍所部溫、台、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凡十一萬餘人,隸各衛為軍,且禁沿海民私出海。
時國珍及張士誠餘衆,多竄島嶼間,勾倭為“寇”。
五年,命浙江福建造海舟防倭。
明年(六年),從德慶侯廖永忠言,命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增置多橹快船,無事則巡徼,遇“寇”以火船薄戰,快船逐之&hellip&hellip每春以舟師出海,分路防倭,迄秋及還。
十七年,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
後三年,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興,抽福建、興、漳、泉四府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得萬五千人,移置衛所于要害處,築城十六&hellip&hellip二十一年,又命(湯)和行視閩粵,築城增兵&hellip&hellip二十三年,從衛卒陳仁言,造蘇州太倉衛海舟;旋令濱海衛所,每百戶及巡檢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盜賊。
後從山東都司周彥言,建五總寨于甯海衛,與萊州衛八總寨,共轄小寨四十八。
已複命重臣勳戚魏國公徐輝祖等,分巡沿海。
帝素厭日本詭谲,絕其貢使。
故終洪武、建文世,不為患。
永樂六年,命豐城侯李彬等,緣海捕倭;複招島人蜑戶賈豎漁丁為兵,防備益嚴。
十七年,倭寇遼東。
總兵官劉江,殲之于望海埚。
自是倭大懼,百餘年間,海上無大侵犯。
朝廷閱數歲,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海防》) 至世宗時,明祚中微,日本割據勢盛。
号令不一,其島主乃假通貢為名,與中國貿易。
瀕海之民,複與之結,遂種異日之禍根。
嗣因日本使者争真僞問題,大掠甯波。
明廷竟罷廢市舶司,貿易權乃轉移于豪貴之手,以負倭值不償,倭不得歸,轉而為寇。
海濱之民,複與之謀主響導,剽掠内地,兵禍自此日劇。
明初&hellip&hellip海外諸國入貢,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
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hellip&hellip複嚴禁瀕海居民及守備将卒,私通海外諸國。
&hellip&hellip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設、宋素卿分道入貢,互争真僞。
市舶中官賴恩納素卿賄,右素卿,宗設遂大掠甯波。
給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罷之。
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五&bull市舶》) 初,明祖定制,片闆不許入海。
承平久,“奸民”闌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機諸國,入互市。
閩人李光頭,歙人許棟,踞甯波之雙嶼,為之主,司其質契,勢家護持之,漳泉為多。
或與通婚姻,假濟渡為名,造雙桅大船,運載違禁物,将吏不敢诘也。
或負其直,棟等即誘之攻剽負直者,脅将吏捕逐之。
洩師期,令去,期他日償;他日至,負如初。
倭大怨恨,益與棟等合。
而浙閩海防久隳&hellip&hellip倭剽掠辄得志,益無所忌,來者接踵。
(《明史》卷二○五《朱纨傳》) 祖制,浙江設市舶提舉司,以中官主之,駐甯波。
海舶至,則平其直,制馭之權在上。
及世宗盡撤天下鎮守中官,并撤市舶,而濱海奸人遂操其利。
初市猶商主之,及嚴通番之禁,遂移之貴官家。
負其直者愈甚,索之急,則以危言吓之,或又以好言绐之,謂我終不負若直。
倭喪其貨不得返,已大恨。
而“大奸”若汪直、徐海、陳東、麻葉輩,素窟其中,以内地不得逞,悉逸海島為主謀。
倭聽指揮,誘之入寇。
海中巨盜,遂襲倭服飾旗号,并分艘掠内地,無不大利。
故倭患日劇。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日本通貢之道在浙江。
故倭寇之起,東南受禍最烈。
明廷因倭患日亟,始派遣重臣,從事防禦。
浙撫朱纨廉知亂源所在,乃嚴誅通藩之徒。
然射利勢豪,大感不便,終排擠之而去。
繼任得懲于前失,撤備弛禁,于是東南沿海諸邑,大遭蹂躏。
日本地與閩相值,而浙之招寶關(浙江鎮海縣東北二裡),其貢道在焉。
故浙閩為最沖,南寇則廣東,北寇則由江犯留都淮揚。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江防》) 朱纨&hellip&hellip(嘉靖二十六年)七月,倭寇起,改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hellip&hellip革渡船,嚴保甲,搜捕“奸民”。
閩人資衣食于海,驟失重利,雖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壞之&hellip&hellip纨上疏曰:“&hellip&hellip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之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閩浙人益恨之&hellip&hellip自纨死,罷巡視大臣不設。
中外搖手,不敢言海禁事&hellip&hellip撤備弛禁,未幾,“海寇”大作,毒東南者十餘年。
(《明史》卷二○五《朱纨傳》) 各島諸倭,歲常侵掠濱海,“奸民”又往往勾之。
纨乃嚴為申禁,獲交通者,不俟命,辄以便宜斬之。
由是浙閩大姓,素為倭内主者,失利而怨。
纨又數騰疏于朝,顯言大姓通倭狀,以故閩浙人皆惡之,而閩尤甚。
巡按禦史周亮,閩産也,上疏诋纨,請改巡撫為巡視以殺其權。
其黨在朝者左右之,竟如其請。
又奪纨官,羅織其擅殺罪,纨自殺。
自是不置巡撫者四年。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浙江巡撫朱纨訪知舶主皆貴官大姓,市番貨,皆以虛直轉鬻牟利,而直不時給,以是構亂,乃嚴海禁&hellip&hellip奏請镌谕戒大姓,不報。
(嘉靖)二十八年,纨又言:“長澳諸大俠林恭等,勾引夷舟作亂,而巨奸關通射利,因為鄉導,躏我海濱,宜正典刑。
”部覆不允。
而通番大猾,纨辄以便宜誅之。
禦史陳九德劾纨措置乖方,專殺啟釁。
帝逮纨聽勘。
纨既黜,奸徒益無所憚,外交内讧,釀成禍患。
汪直、徐海、陳東、麻葉等起而海上無甯日矣。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五&bull市舶》) 明海防不修,衛戍空設,一與倭遇,辄望風奔潰。
故倭寇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亦由内地空虛之故。
明初沿海要地,建衛所,設戰船,董以都司巡視副使等官,控制周密。
迨承平久,船敝伍虛。
及遇警,乃募漁船,以資哨守。
兵非素練,船非專業,見“寇”舶至,辄逃匿,而上又無統率禦之,以故賊帆所指,無不殘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汪直勾諸倭,大舉入寇。
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裡,同時告警&hellip&hellip縱橫來往,若入無人之境&hellip&hellip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倭戰則驅其所掠之人為軍鋒,法嚴,人皆緻死。
而官軍素懦怯,所至潰奔。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時嚴嵩方專國政,以其黨趙文華督視海防。
文華颠倒功罪,牽制兵機,緻使諸軍解體,倭寇愈熾。
當是時,總督尚書張經方征四方及“狼土兵”,議大舉。
自以位文華上,心輕之。
文華不悅。
“狼兵”稍有斬獲功,文華厚犒之,使進剿。
至漕泾,戰敗,亡頭目十四人。
文華恚,數趣經進兵。
經慮文華輕淺洩師期,不以告。
文華益怒,劾經養寇失機。
疏方上,經大捷王江泾(浙江嘉興縣北三十裡)。
文華攘其功,謂己與巡按胡宗憲督師所緻。
經竟論死。
又劾浙江巡撫李天寵罪,薦宗憲代。
天寵亦論死。
帝益以文華為賢,命鑄督察軍務關防,即軍中賜之。
文華自此出總督上,益恣行無忌。
欲分蘇松巡撫曹邦輔浒墅關(江蘇吳縣西北)破賊功不得,則以陶宅之敗,重劾邦輔。
陶宅之戰,實文華、宗憲兵先潰也&hellip&hellip帝終信文華言,邦輔坐遣戍。
文華既殺經、天寵,複先後論罷總督周珫、楊宜(張經被逮,代以周珫,逾月珫罷,代以楊宜),至是又傾邦輔,勢益張。
文武将吏,争輸貨其門。
颠倒功罪,牽制兵機,紀律大乖,将吏人人解體,征兵半天下,賊寇愈熾。
(《明史》卷三○八《嚴嵩附趙文華傳》) 時賊勢蔓延,江浙無不蹂躏。
新倭來益衆,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
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谿、旌德,過泾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甯鎮,徑侵南京&hellip&hellip犯大安德門及夾岡,乃趨秣陵關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陽、宜興。
聞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進,抵無錫,駐惠山。
一晝夜奔百八十餘裡,抵浒墅,為官軍所圍,追及于楊林橋,殲之。
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曆八十餘日始滅。
此(嘉靖)三十四年九月事也&hellip&hellip十月,倭自樂清登岸,流劫黃岩、仙居、奉化、餘姚、上虞,被殺擄者無算,至嵊縣及殲之,亦不滿二百人。
顧深入三府,曆五十日始平。
其先一枝,自山東日照,流劫東安衛,至淮安、贛榆、沭陽、桃源,至清河阻雨,為徐邳官兵所殲,亦不過數十人,流害千裡,殺戮千餘。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在倭寇初起之際,沿海衛所戍兵,已畏縮不可用。
當事者調兵四方,并征及“狼土兵”。
客軍雲集,時起私鬥,往往遺誤戎機,而“狼土兵”尤難馭制,為害地方,人民于寇患之外,又罹兵苦。
其甚者,鬧饷嘩變,戕殺官吏。
正統二年,上言:“浔州與大藤峽,諸山相錯,“猺寇”出沒&hellip&hellip左右兩江,士官所屬&hellip&hellip其“狼兵”素勇,為賊所畏。
若量撥田州土兵,于近山屯種,分界耕守,斷賊出入,不過數年,賊必坐困。
報可。
”嗣後東南有急,辄調用“狼兵”,自此始也。
(《明史》卷一六六《山雲傳》) 舊制,凡“狼兵”調征,經過之處,不許入城&hellip&hellip有司不善遇之,擄掠之患,在所不免&hellip&hellip廣西“狼兵”,于海内為尤悍。
(《續通考》卷一二八《兵考八》) 經征兩廣“狼土兵”聽用&hellip&hellip以江浙山東兵屢敗,欲俟“狼土兵”至用之&hellip&hellip經&hellip&hellip死,代經者應城周珫、衡水楊宜,節制不行,“狼土兵”肆焚掠。
東南民既苦倭,複苦兵矣&hellip&hellip倭據陶宅,官軍久無功。
文華遂劾宜。
宜以“狼兵”從剽掠,不可用,請募江浙義勇、山東箭手,益調江浙、福建、湖廣漕卒,河南毛兵。
比客兵大集,宜不能馭,川兵與山東兵私鬥,幾殺參将;酉陽兵潰于高橋,奪舟徑歸蘇州。
(《明史》卷二○五《張經楊宜傳》) 南京&hellip&hellip振武營者,尚書張鏊募健兒以禦倭,素驕悍。
舊制,南軍有妻者,月糧米一石;無者減其四。
春秋二仲月,米石折銀五錢。
馬坤掌南戶部,奏減折色之一。
督儲侍郎黃懋官又奏革募補者妻糧。
諸軍大怨。
代坤者蔡克廉方病,諸軍以歲饑,求複折色故額于懋官。
懋官不可,給饷又逾期。
(嘉靖)三十九年二月&hellip&hellip振武卒鼓噪&hellip&hellip諸營軍已甲而入。
予之銀,争攫之。
懋官見勢洶洶,越垣投吏舍,亂卒随及&hellip&hellip竟戕懋官,裸其屍于市。
(守備太監何)绶、(魏國公徐)鵬舉遣吏持黃紙,許給賞萬金。
卒辄碎之。
至許犒十萬金,乃稍定&hellip&hellip許複妻糧及故額,人畀之一金補折價,始散。
(《明史》卷二○五《李遂傳》) 趙文華薦胡宗憲督浙,以官軍屢敗,患不易平,乃定招撫之計,以分其勢。
宗憲用離間手段,使之互攻。
後誘誅汪直,其勢驟衰。
及轉趨閩廣,又為俞大猷、戚繼光所擊破。
至神宗時,疆臣整饬海防,其患始平。
然沿海之地,已凋敝不堪矣。
官軍既屢敗,文華知賊未易平,欲委責去。
會川兵破賊周浦,俞大猷破賊海洋,文華遂言水陸成功,江南清晏,請還朝。
帝悅,許之。
比還,敗報踵至。
帝疑其妄,數诘嵩&hellip&hellip嵩令文華自請行,為帝言,江南人矯首望文華。
帝以為然,命兼右副都禦史,總督江南浙江諸軍事。
時宗憲先以文華薦,代楊宜為總督。
及文華再出,宗憲欲借文華以通于嵩,谄奉無不至。
文華素不知兵,亦倚宗憲,兩人交甚歡。
(《明史》卷三○八《嚴嵩附趙文華傳》) 倭犯浙東諸州縣,殺文武吏甚衆。
宗憲乃與文華定招撫計。
文華還朝,盛毀總督楊宜,而薦宗憲&hellip&hellip代宜。
(《明史》卷二○五《胡宗憲傳》) 時兩浙皆被倭。
&hellip&hellip浙西柘林、乍浦、烏鎮、皂林間,皆為賊巢,前後至者二萬餘人&hellip&hellip是時徐海、陳東、麻葉,方連兵攻圍桐鄉。
宗憲設計間之,海遂禽東、葉以降,盡殲其餘衆于乍浦。
未幾,複蹴海于梁莊,海亦授首,餘黨盡滅。
江南浙西諸寇略平,而江北倭&hellip&hellip侵淮安府,集于廟灣,逾年乃克。
其浙東之倭,則盤踞于舟山,亦先後為官軍所襲。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汪直之踞海島也,與其黨王滶、葉宗滿、謝和、王清溪等,各挾倭寇為雄&hellip&hellip及是内地官軍頗有備,倭雖橫,亦多被剿戮。
有全島無一人歸者,往往怨直。
直漸不自安。
宗憲與直同郡(績溪),館直母與其妻孥于杭州,遣蔣洲其家書招之。
直知家屬固無恙,頗心動&hellip&hellip(嘉靖)三十六年十月&hellip&hellip乃遣王滶入見宗憲&hellip&hellip滶即毛海峰,直養子也。
宗憲慰勞甚至&hellip&hellip直以為信,遂&hellip&hellip來。
宗憲大喜,禮接之甚厚,令谒巡按禦史王本固于杭州。
本固以屬吏。
(直論死)滶等聞大恨&hellip&hellip焚舟登山,據岑港堅守,逾年&hellip&hellip揚帆南去&hellip&hellip其患盡移于福建。
而潮廣間亦紛紛以倭警聞矣&hellip&hellip亟征俞大猷、戚繼光、劉顯諸将,合擊破之&hellip&hellip福建亦平。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其後廣東“巨寇”曾一本、黃朝太等,無不引倭為助&hellip&hellip(神宗)萬曆十六年,犯浙江。
然時疆吏懲嘉靖之禍,海防頗饬,“賊”來辄失利。
其犯廣東者,為“蜑賊”梁本豪勾引,勢尤猖獗。
總督陳瑞,集衆軍擊之,斬首千六百餘級,沉其船百餘艘,本豪亦授首。
帝為告謝郊廟,宣捷受賀雲。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乙 朝鮮之戰 高麗自被元征服,世受約束。
至明太祖時,奪于李氏,遣使入貢。
明賜國号曰朝鮮,王氏之系統遂絕。
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即高麗),兼并新羅、百濟&hellip&hellip元至元中&hellip&hellip内屬&hellip&hellip明興,王高麗者王颛。
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玺書。
二年&hellip&hellip颛表賀,貢方物,且請封。
帝&hellip&hellip封颛為高麗國王&hellip&hellip三年一聘貢&hellip&hellip七年&hellip&hellip颛為權相李仁人所弑。
颛無子,以寵臣辛肫之子禑為子。
于是仁人立禑。
八年,禑&hellip&hellip來告哀&hellip&hellip十年&hellip&hellip貢馬及方物,卻不受&hellip&hellip十八年正月,貢使至。
帝谕禮臣曰:“高麗屢請約束,朕數不允,而其請不已。
故索歲貢以試其誠僞&hellip&hellip今既聽命,宜損其貢數。
”&hellip&hellip七月,禑上表請襲爵,并請故王谥。
命封禑為高麗國王,賜故王颛谥恭愍&hellip&hellip二十年&hellip&hellip十二月,命戶部咨高麗王,鐵嶺(在江原鹹鏡兩道間)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者,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者,本國統之。
各正疆境,毋侵越。
二十一年四月,禑表言,鐵嶺之地,實其世守,乞仍舊便。
帝曰:“高麗舊以鴨綠江為界,今飾辭鐵嶺,詐僞昭然。
其以朕言谕之,俾安分,毋生釁端。
”&hellip&hellip是年四月,禑欲寇遼東,使都軍相崔瑩、李成桂,繕兵西京。
成桂使陳景屯艾州,以糧不繼退師。
王怒,殺成桂之子。
成桂還兵攻破王城,囚王&hellip&hellip十月,禑請遜位于其子昌。
&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權國事昌,奏乞入朝。
帝不許。
是歲,成桂廢昌而立定昌國院君瑤&hellip&hellip明年(二十五年)&hellip&hellip成桂自立,遂有其國。
瑤出居原州,王氏自五代,傳國數百年(自後梁末帝貞明四年,即918年,王建立國,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奪于李氏。
凡傳三十二主,共四百七十五年),至是絕。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高麗&hellip&hellip奏言:“本國自恭愍王薨,無嗣。
權臣李仁人,以辛肫子禑主國事,昏暴好殺,至欲興師犯邊。
大将李成桂以為不可而回軍。
禑負罪惶懼,遜位于子昌。
國人弗順,啟請愍王妃安氏,擇宗親瑤,權國事,已及四年。
昏戾信讒,戕害勳舊&hellip&hellip國人謂瑤不足主社稷。
今以安氏命,退瑤于私第。
王氏子姓,無可當輿望者。
中外人心。
鹹系成桂。
臣等與國人耆老,共推主國事,惟聖主俞允。
”帝以高麗僻處東隅,非中國所治,令禮部移谕。
果&hellip&hellip不啟邊釁,使命往來&hellip&hellip我又何誅。
冬,成桂&hellip&hellip請更國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鮮。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日本自開國後,世與蝦夷(日本土人)為敵。
唐德宗時,日本桓武天皇于東北邊置征夷大将軍。
源氏、平氏,世守其地。
其後源氏攻滅平氏,始置武職于諸州,而政權盡歸幕府,遂造成割據之局面。
源氏為家臣北條氏所滅,北條氏複為家臣足利氏所滅。
當其相繼攘竊時,益以大封啖将士,而其将士又各以其地分封屬下,全國遂分裂。
明神宗時,織田氏所屬豐臣秀吉,乃起而平定之。
日本故有王,其下稱關白者最尊,時以山城州渠信長為之。
偶出獵。
遇一人卧樹下,驚起沖突,執而诘之。
自言為平秀吉,薩摩州人之奴,雄健矯捷,有口辯。
信長悅之,令牧馬,名曰木下人。
後漸用事,為信長畫策,奪并二十餘州,遂為攝津鎮守大将。
有參謀阿奇支者得罪,信長命秀吉統兵讨之。
俄信長為其下明智所殺。
秀吉方攻滅阿奇支,聞變,與部将行長等,乘勝還兵誅之,威名益振。
尋廢信長三子,僭稱關白,盡有其衆。
時為萬曆十四年(1586年)。
于是益治兵征服六十六州&hellip&hellip乃改國王所居山城為大閣(即大坂)&hellip&hellip其用法嚴,軍行有進無退&hellip&hellip以故所向無敵。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正親町天皇(立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卒于神宗萬曆十四年)時,&hellip&hellip織田信長&hellip&hellip代足利氏而興&hellip&hellip信長任用豐臣秀吉等,平定近畿,位右大臣&hellip&hellip惜寵任明智光秀,猝為所殺。
秀吉誅光秀,築大坂城,自奏請為關白,置五奉行,以議國事&hellip&hellip後陽成天皇嗣,秀吉為太政大臣&hellip&hellip既平海内,約列侯,奉戴王室。
(黃遵憲《日本國志》卷二) 豐臣秀吉威服内部,念亂源終未盡絕,欲盡驅其衆于國外,遂舉兵以侵朝鮮。
朝鮮承平日久,武備廢弛,不能抵抗,求救于明。
明遣兵往援,緻與日本發生戰事。
朝鮮與日本對馬島相望,時有倭夷往來互市。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五月,秀吉遂分渠帥行長清正等,率舟師逼釜山鎮。
潛渡臨津。
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昖又湎酒弛備,猝島夷作難,望風皆潰。
昖棄王城&hellip&hellip奔平壤。
已複走義州,願内屬&hellip&hellip是時倭已入王京&hellip&hellip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
請援之使,絡繹于道。
廷議以朝鮮為國藩籬,在所必争&hellip&hellip而倭業抵平壤,朝鮮君臣益急,出避愛州。
遊擊儒等,率師至平壤,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中朝震動。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明兵連挫,中朝震動。
乃遣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率大軍繼往。
如松初戰,大捷于平壤,繼而輕進中伏,敗于碧蹄館。
在平壤未戰之先,兵部尚書石星,曾遣沈惟敬往日本議款。
如松狃勝,事遂中辍;及敗,和議複起。
應昌亦主和最力者。
倭入豐德等郡,兵部尚書石星,計無所出,議遣入偵探之。
于是嘉興人沈惟敬應募。
惟敬者,市中無賴也。
是時秀吉次對馬島,分其将行長等,守要害為聲援。
惟敬至平壤,執禮甚卑。
行長绐曰:“天朝幸按兵不動。
我不久當還。
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屬朝鮮耳。
”惟敬以聞,廷議倭詐未可信,乃趣應昌等進兵。
(《明史》三二○《朝鮮傳》) 朝鮮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克期東征&hellip&hellip如松新立功,氣益驕,與經略宋應昌不相下&hellip&hellip抵平壤&hellip&hellip如松親提大軍,直抵城下,攻&hellip&hellip克之&hellip&hellip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hellip&hellip遂複開城。
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複。
酋清正據鹹鏡,亦遁還王京。
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hellip&hellip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hellip&hellip(副将)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
官軍喪失甚多&hellip&hellip官軍乃退駐開城&hellip&hellip倭将平秀嘉,據龍山倉,積粟數十萬。
密令(參将查)大受,率死士從間焚之,倭遂乏食。
初官軍捷平壤,鋒銳甚,不複問封貢事。
及碧蹄館敗衄,如松氣大索,應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刍糧并絕,且懲平壤之敗,有歸志,于是惟敬款議複行&hellip&hellip倭棄王京&hellip&hellip乃結營釜山,為久留計。
(《明史》卷二三八《李如松傳》) 久之,和議無成。
秀吉再發兵,侵略朝鮮。
明亦大事征調,期必獲捷。
不意楊鎬、邢玠,相繼潰敗,然猶繼續增援,卒使日兵潰歸,戰事始告結束。
(萬曆)二十三年正月,遣都督佥事李宗城、指揮楊方亨,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hellip&hellip二十四年九月,楊方亨至日本,平秀吉不受封,複侵朝鮮。
(明史卷二○神宗紀一) 帝大怒,命逮石星、沈惟敬案問。
以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改麻貴為備倭大将軍,經理朝鮮;佥都禦史楊鎬駐天津,申警備;楊汝南、丁應泰,贊畫軍前&hellip&hellip玠至遼&hellip&hellip遂決意用兵&hellip&hellip玠以朝鮮兵惟娴水戰,乃疏請募兵川、浙,并調薊遼、宣大山陝兵,及福建吳淞水師&hellip&hellip川、漢兵。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萬曆二十五年&hellip&hellip會朝鮮再用兵&hellip&hellip擢右佥都禦史,經略朝鮮軍務&hellip&hellip當是時,倭将行長清正等,已入據南原全州,引兵犯全羅、慶尚,逼王京,銳甚。
賴沈惟敬就禽,鄉導乃絕。
而朝鮮兵燹之餘,千裡蕭條,賊掠無所得。
故但積粟全羅,為久留計。
而中國兵亦漸集。
九月朔,鎬始抵王京,會副将解生等,屢挫賊。
朝鮮軍亦數有功。
倭乃退屯蔚山。
十二月,鎬會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議進兵方略,分四萬人為三協&hellip&hellip合攻蔚山&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據島山,結三栅城外以自固&hellip&hellip堅守以待援。
官兵四面圍之。
地泥淖,且時際窮冬,風雪裂膚,士無固志&hellip&hellip賊知官兵懈,詭乞降以緩之。
明年(二十六年)正月二日,行長救兵驟至,鎬大懼,狼狽先奔,諸軍繼之。
賊前襲擊,死者無算&hellip&hellip辎重多喪失。
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内全力,合朝鮮通國之衆,委棄于一旦,舉朝嗟恨。
鎬既奔,挈貴奔趨廣州,懼賊乘襲,盡撤兵還王京&hellip&hellip士卒死亡殆二萬。
(《明史》卷二五九《楊鎬傳》) 萬曆二十六年正月,邢玠以前役乏水兵,無功,乃益募江南水兵,議海運為持久計。
二月&hellip&hellip分兵三協,為水陸四路。
路置大将,中路(李)如梅(後代以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水路(陳)璘,各守汛地,相機行剿。
時倭亦分三窟,東路則清正據尉山,西路則行長據粟林&hellip&hellip中路則石曼子據泗州。
而行長水師,番休濟饷,往來如駛&hellip&hellip九月,将士分道進兵,劉進逼行長營&hellip&hellip陳璘舟師協堵&hellip&hellip行長潛出千餘騎扼之,不利退,璘亦棄舟走。
麻貴至尉山,&hellip&hellip倭僞退誘之,貴入空壘,伏兵起,遂敗。
董一元進取晉州,乘勝渡江&hellip&hellip倭退保泗州老營。
鏖戰下之,前逼新寨&hellip&hellip十月,董一元遣将,四面攻城&hellip&hellip忽營中火藥崩,煙焰漲天,倭乘勢沖擊&hellip&hellip兵遂大潰,奔還晉州&hellip&hellip是月,福建都禦史金學曾報,七月九日,平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
十一月,清正發舟先走&hellip&hellip諸倭揚帆盡歸。
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饷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
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3.安南 安南于明初,即通貢稱臣,列在藩屬。
建文帝時,外戚黎氏,篡有其國。
成祖即位,乃遣使奉表朝貢,詭稱陳氏嗣絕,為衆所推,請賜封爵。
明即封之為安南國王。
安南,古交阯地。
唐以前,皆隸中國。
五代時,始為土人曲承美竊據。
宋初,封丁部領為交址郡王,三傳,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亦三傳,為大臣李公蘊所篡;李氏八傳,無子,傳其婿陳日炬。
元時,屢破其國。
洪武元年,王(陳)日煃聞廖永忠定兩廣,将遣使納款,以梁王在雲南,未果。
十二月,太祖命&hellip&hellip招谕之。
日煃遣&hellip&hellip奉表來朝,貢方物。
明年(二年)六月&hellip&hellip封為安南國王&hellip&hellip日煃&hellip&hellip卒,侄日熞嗣&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其冬,日熞為伯父叔明逼死&hellip&hellip帝命&hellip&hellip叔明,姑以前王印視事。
七年,叔明遣使謝恩,自稱年老,乞命弟煓攝政。
從之&hellip&hellip十年,煓侵占城,敗沒,弟炜代立&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時國相黎季牦竊柄,廢其主炜,尋弑之,立叔明子日焜主國事&hellip&hellip日焜年幼,國事皆決秀牦父子&hellip&hellip建文元年,秀牦弑日焜,立其子颙;又弑颙,立其弟安,方在襁褓中;複弑之,大殺陳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為胡一元,名其子蒼曰胡,謂出帝舜裔胡公後;僭國号大虞,年号元聖。
尋自稱太上皇,傳位。
朝廷不知也。
(《明史》卷三二一《安南傳》) 成祖既承大統,遣官以即位诏告其國。
永樂元年,自署權理安南國事,遣使奉表朝貢。
言高皇帝時,安南王日煃,率先輸誠,不幸早亡。
後嗣絕,臣陳氏甥,為衆所推,權理國事,于今四年,望天恩賜封爵&hellip&hellip帝乃&hellip&hellip封為安南國王。
(《明史》卷三二一《安南傳》) 已而陳氏舊臣裴伯耆,詣明告難。
老撾複以日煃弟天平來奔,請兵複仇。
蒙蔽之案始翻。
成祖切責黎氏。
黎氏懼,佯請奉迎天平,成祖信之。
以兵護天平返國,黎氏要殺之于中途。
成祖怒,遣張輔等往征讨。
既平,遂郡縣之,安南複入中國版圖。
故陪臣裴伯耆,詣阙告難。
言&hellip&hellip“賊”臣黎秀牦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hellip&hellip原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兇,複立陳氏後。
&hellip&hellip會老撾(即南掌,一名撣人,夾瀾滄江而居,在越南西,泰國之東北)送陳天平至。
言臣天平,前王日烜孫,奣子,日煃弟也。
“黎賊”盡滅陳族,臣越在外州,獲免&hellip&hellip“賊”兵見迫,倉皇出走&hellip&hellip得達老撾&hellip&hellip祈&hellip&hellip迅發六師。
用章天讨。
(《明史》卷三二一《安南傳》) 永樂三年(1405年)&hellip&hellip安南黎季牦弑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蒼為帝。
其故王之孫陳天平,自老撾來奔,季牦佯請歸國。
帝遣都督黃中,以兵五千送之,前大理卿薛嵓為輔。
季牦伏兵芹站,殺天平,嵓亦死。
帝大怒,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将軍,輔為右副将軍,帥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将軍,兵八十萬,會左副将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讨&hellip&hellip四年十月,能卒于軍。
輔代領其衆,自憑祥進師,度坡壘關&hellip&hellip進破隘留、雞陵二關,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
晟軍亦自雲南至,營于白鶴。
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為險。
“賊”緣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築城于多邦隘&hellip&hellip欲據險以老輔師&hellip&hellip十二月,輔軍次富良江北,遣骠騎将軍朱榮,破“賊”嘉林江。
遂與晟合軍,進攻多邦城&hellip&hellip進克東都&hellip&hellip遣别将&hellip&hellip取西都。
季牦焚宮室倉庫逃入海&hellip&hellip明年(五年)春&hellip&hellip“賊”由富良江入,輔與晟夾岸迎戰&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乘勝窮追&hellip&hellip五月,至奇羅海口,獲季牦及其子蒼,并僞太子諸王将相大臣等,檻送京師。
安南平,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
求陳氏後不得,遂設交阯布政司,以其地内屬。
自唐之亡,交阯淪于蠻服者四百餘年,至是複入版圖&hellip&hellip六年夏,輔振旅還京師。
(《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傳》) 安南自内隸後,陳氏故臣,陰具恢複之志。
其人民又苦中國約束,吏卒侵擾,亦憤疾思動。
是以大軍甫還,亂事即起。
張輔凡前後四往,“剿撫”兼施,規畫甚備。
黃福掌布、按二司事,頗能施治,交人稍安之。
(永樂)六年&hellip&hellip冬,陳氏故臣簡定複叛,命沐晟讨之,敗績于生厥江。
明年(七年)春,複命輔佩征虜将軍印,帥師往讨。
時簡定已僭稱越上皇,别立陳秀擴為皇,勢張甚輔&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獲間定于美良山中,及其黨,送京師。
八年正月,進擊“賊”餘黨&hellip&hellip惟秀擴未獲。
帝留沐晟讨之,召輔班師&hellip&hellip時陳秀擴雖請降,實無悛心,乘輔歸,攻剽如故。
晟不能制。
交人苦中國約束,又數為吏卒侵擾,往往起“附賊”。
&hellip&hellip九年正月,仍命輔與沐晟,協力進讨&hellip&hellip明年(十二年)正月,&hellip&hellip抵其“巢”&hellip&hellip秀擴走老撾,遣指揮師祐,以兵索之。
破其三關,遂縛季擴及其孥,送京師。
“賊”平&hellip&hellip留軍守之而還。
十三年春,至京,旋命為交阯總兵官往鎮。
而“餘寇”陳月湖等,複“作亂”。
輔悉讨平之。
十四年冬,召還。
輔凡四至交阯,前後建置郡邑,及增設驿傳遞運,規畫甚備。
交人所畏惟輔。
(《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傳》) 安南既平,郡縣其地,命福以尚書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時遠方初定,軍旅未息,庶務繁劇。
福随事制宜,鹹有條理&hellip&hellip編氓籍,定賦稅,興學校,置官師,數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屬吏毋苛擾,一切鎮之以靜,上下帖然
福率千騎先馳,遇遊兵,擊破之。
軍未集,福乘勝渡河追敵。
敵辄佯敗引去&hellip&hellip敵衆奄至圍之,五将軍皆沒。
帝益怒。
明年(八年),帝自将五十萬衆出塞。
本雅失裡聞之懼,欲與阿魯台俱西。
阿魯台不從,衆潰散,君臣始各為部。
本雅失裡西奔,阿魯台東奔。
帝追及斡難河,本雅失裡拒戰,帝&hellip&hellip敗之。
本雅失裡&hellip&hellip以七騎遁&hellip&hellip班師至靜虜鎮,遇阿魯台&hellip&hellip遂戰。
帝率精騎大呼沖擊,矢下如注,阿魯台墜馬,遂大敗。
追奔百餘裡乃還。
冬,阿魯台使來貢馬,帝納之。
越二年,本雅失裡為瓦剌馬哈木等所殺。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時,元主本雅失裡,偕其屬阿魯台居漠北。
馬哈木乃以兵襲破之。
(永樂)八年,帝既自将擊破本雅失裡及阿魯台&hellip&hellip十年,馬哈木遂攻殺本雅失裡&hellip&hellip瓦剌士馬強,請予軍器。
帝曰:“瓦剌驕矣。
”&hellip&hellip明年(十一年),馬哈木留敕使不遣,複請以甘肅甯夏歸附鞑靼者,多其所親,請給還。
帝怒,命中官海童切責之。
冬,馬哈木等擁兵飲馬河,将入犯&hellip&hellip帝诏親征。
明年(十二年)夏,駐跸忽蘭。
忽失溫三部,掃境來戰。
帝&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追奔&hellip&hellip至土剌河,馬哈木等脫身遁。
乃班師。
明年(十三年)春,馬哈木等貢馬謝罪&hellip&hellip受其獻。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阿魯台之内附,困于瓦剌,窮蹙而南,思假息塞外。
帝納而封之(和甯王)&hellip&hellip數年,生聚畜牧,日以蕃盛。
遂慢我使者,拘留之。
其貢使歸,多行“劫掠”,部落亦時來窺塞。
(永樂)二十年春,大舉入興和。
于是诏親征之。
阿魯台聞大軍出,懼&hellip&hellip于是盡棄其辎重馬畜&hellip&hellip以其孥直北徙。
帝命焚其辎重,收其馬畜,遂班師&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春,開平守将奏職魯台“盜”邊&hellip&hellip帝複親征。
師次蘭答納木兒河,得諜者,知阿魯台速遁。
帝意亦厭兵,乃&hellip&hellip還。
崩于榆木川&hellip&hellip阿魯台數敗于瓦剌,部曲離散&hellip&hellip日益蹙,乃率其屬,東走兀良哈。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明終認北族為钜敵,故其九邊防禦,頗稱周密,後乃漸隳。
其最失策者,則為成祖之棄大甯以畀三衛,既不能控制漠南,複不能輔翼遼左。
異日邊釁紛纭,蓋肇因于此。
元人北歸,屢謀興複。
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
正統以後,敵患日多。
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
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亘萬裡,分地守禦。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西鎮,繼設甯夏、甘肅、薊州三鎮。
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
是為九邊。
初,洪武&hellip&hellip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甯&hellip&hellip及營州五屯衛,而封皇子權為甯王,調各衛兵往守。
先是李文忠等取元上都,設開平衛及興和等千戶所&hellip&hellip東接大甯,西接獨石。
二十五年,又築東勝城于河州(甘肅導河縣)東受降城之東,設十六衛,與大同相望。
自遼以西數千裡,聲勢聯絡。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襲陷大甯,以甯王權及諸軍歸。
及即位,封甯王于江西;而改北平行都司為大甯都司,徙之保定;調營州五屯衛于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甯地畀兀良哈。
自是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絕。
又以東勝孤遠難守,調左衛于永平,右衛于遵化,而墟其地。
先是興和亦廢,開平徙于獨石,宣府遂稱重鎮。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邊防》) 朶顔、福餘、泰甯,高皇帝所置三衛也。
其地為兀良哈,在黑龍江南,漁陽塞北&hellip&hellip其地也。
元為大甯路北境。
高皇帝有天下,東蕃遼王、惠甯王、朶顔元帥府,相率乞内附。
遂即古會州地,置大甯都司,營州諸衛,封子權為甯王,使鎮焉。
已數為鞑靼所抄。
洪武二十二年,置泰甯、朶顔、福餘三衛指揮使司,俾其頭目各自領其衆,以為聲援。
自大甯(在今赤峰、承德間)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朶顔;自錦義曆廣甯,至遼河曰泰甯;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獨朶顔地險而強。
久之,皆叛去。
成祖從燕起靖難,患甯王蹑其後,自永平攻大甯。
入之,謀脅甯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
成祖行,甯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甯王西入關。
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
天下既定,徙甯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
遂盡割大甯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明史》卷三二八《朶顔傳》) 初太祖沿邊設衛,惟土著兵及有罪谪戍者。
遇有警,調他衛軍往戍,謂之“客兵”。
永樂間,始命内地軍番戍,謂之“邊班”。
其後戰役逃亡之數多,乃有召募,有改撥,有修守、民兵、士兵,而邊防日益壞。
(《明史》卷九一《兵志&bull三邊防》) 初,太祖時,以邊軍屯田不足,召商輸邊粟,而與之鹽。
富商大賈,悉自出财力,募民墾田塞下,故邊儲不匮。
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始變法,令商納銀太倉,分給各邊。
商皆撤業歸,邊地荒蕪,米粟踴貴,邊軍遂日困。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邊防》) 瓦剌脫歡攻破鞑靼,并有其衆,又統一内部,其勢日漲,遂雄視于漠北。
其子也先,尤稱英傑。
不僅漠南諸部俱被征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環明之北邊,幾盡為之役使。
未幾,馬哈木死&hellip&hellip(永樂)十六年春&hellip&hellip馬哈木子脫歡,請襲爵,帝封為順甯王&hellip&hellip宣德元年&hellip&hellip脫歡與阿魯台戰,敗之,遁母納山察罕腦剌間。
九年,脫歡襲殺阿魯台&hellip&hellip未幾,脫歡内殺其賢義、安樂兩王,盡有其衆,欲自稱可汗。
衆不可,乃共立脫脫不花(元後裔),以先所并阿魯台衆歸之。
自為丞相,居漠北,哈喇嗔等部俱屬焉。
已襲破朶兒隻伯,複脅誘朶顔諸衛,窺伺塞下。
(正統)四年,脫歡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
于是北部皆服屬也先,脫脫不花具空名,不複相制&hellip&hellip也先攻破哈密,執王及王母,既而歸之;又結婚沙州赤斤蒙古諸衛,破兀良哈,脅朝鮮。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也先既強大,遂有侵淩明室之志。
後果以邀賞不遂,糾合諸部,大舉攻明。
故事,瓦使不過五十人,利朝廷爵賞。
歲增至二千餘人,屢敕不奉約,使往來多行殺掠;又挾他部與俱,邀索中國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餍,辄造釁端,所賜财物,亦歲增也&hellip&hellip時朝使至瓦剌,也先等有所請乞,無不許。
瓦剌使來,更增至三千人,複虛其數,以冒廪饩。
禮部按實予之,所請又僅得五之一,也先大媿怒。
十四年(1449年)七月,遂誘脅諸藩,分道大舉入“寇”。
脫脫不花以兀良哈“寇”遼東,阿剌知院“寇”宣府&hellip&hellip又遣别騎“寇”甘州,也先自“寇”大同。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也先貢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馬價,也先大舉入“寇”。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bull五馬市》) 時英宗方寵信宦者王振。
振喜用兵,欲耀威北方,勸帝親征,緻有“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其太師也先貢馬,振滅其直,使者恚而去。
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
振挾帝親征,廷臣交谏弗聽。
至宣府,大風雨,複有谏者,振益虓怒&hellip&hellip八月乙酉,帝駐大同,振益欲北。
鎮守太監郭敬,以敵勢告,振始懼,班師&hellip&hellip振初議道紫荊關,由蔚州,邀帝幸其第。
既恐蹂鄉稼,複改道宣府,軍士纡迴奔走。
壬戌,始次土木(河北懷來縣西)。
瓦剌兵追至,師大潰,帝蒙塵,振乃為亂兵所殺。
(《明史》卷三○四《王振傳》)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
中官王振,挾帝親征&hellip&hellip未至大同&hellip&hellip前驅敗報踵至,始懼欲還&hellip&hellip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hellip&hellip複折而東,趨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
瓦剌大至,據南河。
明日佯卻,且遣使通和&hellip&hellip振遽令移營就水,行亂,“寇”騎蹂陣入。
帝突圍不得出,擁以去。
(《明史》卷一六七《曹鼐傳》) 英宗被虜後,郕王以監國而即帝位。
也先複挾英宗攻京師,舉朝大震。
賴于謙等極力城守,也先不得逞,乃出邊。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hellip&hellip舉永樂十九年進士&hellip&hellip正統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hellip&hellip乃駕陷土木。
京師大震,衆莫知所為。
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
侍講徐珵(後更名有貞)言星象有變,當南遷。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
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
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
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
即遷本部尚書&hellip&hellip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後(孫氏)立郕王。
&hellip&hellip九月,景帝立&hellip&hellip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
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hellip&hellip謙&hellip&hellip分遣諸将,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hellip&hellip“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磚石擊“寇”,嘩聲動天&hellip&hellip相持五日,也先邀請既不應,戰又不利&hellip&hellip又聞勤王師且至,恐斷其歸路,遂擁上皇由良鄉西去。
謙調諸将,追擊至關而還。
(《明史》卷一七○《于謙傳》) 郕王自監國即皇帝位,尊帝(英宗)為太上皇帝。
也先詭稱奉上皇還,由大同陽和,抵紫荊關攻入,直前犯京師。
兵部尚書于謙,督武清伯石亨、都督孫镗等禦之。
也先邀大臣出迎上皇,未果。
亨等與戰,數敗之。
也先夜走,自良鄉至紫荊&hellip&hellip而出。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京師圍解後,于謙命邊将嚴修兵備以扼之。
景帝既立,也先徒挾太上皇帝,計無所施。
為其間諜之叛閹喜甯,又為明所擒斬。
而脫脫不花與阿剌知院,複與也先不協。
有此數因,也先遂送還英宗。
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諸府州,請以大臣鎮山西,防“寇”南侵。
&hellip&hellip自是邊将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初,也先多所要挾,皆以喜甯(英宗北狩,叛附也先)為謀主。
謙密令大同鎮将,禽甯戮之(也先使甯還京索禮物,上皇密令斬之)。
又計授王偉,誘誅間者小田兒&hellip&hellip也先始有歸上皇意,遣使通款。
(《明史》卷一七○《于謙傳》) 初,也先有輕中國心。
及犯京師,見中國兵強,城池固,始大沮。
會中國已誘誅賊閹喜甯,失其間諜;而脫脫不花、阿剌知院,複遣使與朝廷和,皆撤所部歸,也先亦決意息兵。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初,也先欲取大同為“巢穴”,故數來攻。
及每至辄敗,有一營數十人不還者,敵氣懾,始有還上皇意。
(《明史》卷一七三《郭登傳》)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hellip&hellip右都禦史楊善、工部侍郎趙榮,使瓦剌&hellip&hellip楊善至瓦剌,也先許上皇歸。
八月癸酉,上皇發瓦剌&hellip&hellip遣侍讀商辂,迎上皇于居庸關。
丙戍,上皇還京師&hellip&hellip入居南宮。
(《明史》卷一一《景帝紀》) 也先恃強而驕,荒于酒色,為阿剌知院所攻殺。
有鞑靼部孛來者,複殺阿剌,瓦剌部屬分散,緻衰落不振。
也先與脫脫不花,内相猜&hellip&hellip也先亦疑其通中國,将謀已,遂治兵相攻。
脫脫不花敗走,也先追殺之&hellip&hellip遂乘勝追脅諸藩,東及建州兀良哈,西及赤斤蒙古哈密(時景泰二年,1451年)&hellip&hellip明年(五年)冬,也先自立為可汗,以其次子為太師,來朝,書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末曰添元元年。
田盛猶言天聖也,報書稱曰瓦剌可汗&hellip&hellip也先恃強日益驕,荒于酒色。
六年,阿剌知院攻也先,殺之。
鞑靼部孛來,複殺阿剌,奪也先母妻,并其玉玺&hellip&hellip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屬分散。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瓦剌既衰,鞑靼繼之而起,實為蒙古勢力之複興。
然各部長自專一方,互相仇殺,仍為混亂之局面。
其初為明邊患,尚不甚烈。
及得河套以為根據,西陲始由此多事。
也先&hellip&hellip為所部阿剌知院所殺。
鞑靼部長孛來,複攻破阿剌,求脫脫不花子麻兒可兒立之,号小王子。
阿剌死,而孛來與其屬毛裡孩等,皆雄視部中,于是鞑靼複熾&hellip&hellip麻兒可兒複與孛來相仇殺。
麻兒可兒死,衆共立馬古可兒吉思,亦号小王子。
自是鞑靼部長,益各專擅&hellip&hellip始鞑靼之來也,或在遼東、宣府、大同,或在甯夏、莊浪(甘肅莊浪縣)、甘肅,去來無常,為患不久。
景泰初,始犯延慶,然部落少,不敢深入。
天順間,有阿羅出者,率屬潛入河套居之。
遂逼近西邊,河套古朔方郡,唐張仁願築三受降城處也。
地在黃河南,自甯夏至偏頭關(山西偏關縣),延袤二千裡,饒水草。
外為東勝衛(山西東勝縣)。
東勝而外,土平衍,敵來,一騎不能隐。
明初守之,後以曠絕内徙。
至是,孛來與小王子、毛裡孩等,先後繼至,擄中國人為鄉導,“抄掠”延緩無虛時,而邊事以棘。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未幾,諸部内争。
孛來弑馬可古兒吉思;毛裡孩弑孛來,更立他可汗;斡羅出(憲宗紀作阿羅出)者,複與毛裡孩相仇殺;毛裡孩遂殺其所立可汗,逐斡羅出&hellip&hellip(成化)三年(1467年),&hellip&hellip毛裡孩再乞通貢,而别部長孛魯乃亦遣人來朝。
帝許之&hellip&hellip明年(五年)&hellip&hellip冬,(毛裡孩)複糾三衛入“寇”,延綏榆林大擾。
六年春,大同巡撫王越遣遊擊許甯擊敗之。
楊信等亦大破之于胡柴溝。
時孛魯乃與斡羅出,合别部癿加思蘭、孛羅忽,亦入據河套,為久居計。
延綏告急。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毛裡孩、孛魯乃、斡羅出稍衰。
滿魯都入河套,稱可汗,癿加思蘭為太師。
(成化)九年秋,滿魯都等與孛羅忽并“寇”韋州。
王越偵知敵盡行,其老弱“巢”紅監池(陝西定邊縣西北。
與甘肅鹽池縣接界),乃與許甯及遊擊周玉,率輕騎晝夜疾馳至,分薄其營,前後夾擊,大破之。
複邀擊于韋州,滿魯都等敗歸,孳畜廬帳蕩盡,妻孥皆喪亡,相顧悲哭去,自是不複居河套,邊患少弭&hellip&hellip初,癿加思蘭以女妻滿魯都,立為可汗。
久之,殺孛羅忽,并其衆,益專恣。
滿魯都部脫羅幹亦思馬因謀殺之,尋滿魯都亦死。
諸強酋相繼略盡,邊入稍得息肩。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蒙古既據河套,明之邊防計劃,亦集全力于此。
勞軍糜費,煩擾至極。
征讨無功,變計為守。
巡撫餘子俊興築邊牆之議,乃得實行。
“寇”據河套,歲發大軍征讨,卒無功。
(成化)八年秋,子俊複言:“今征套士馬,屯延綏者八萬。
刍茭煩内地。
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須備來年軍資。
姑以今年之數約之,米豆需銀九十四萬,草六十萬;每人運米豆六鬥,草四束,應用四百七萬人,約費行資八百二十五萬。
公私煩擾至此,安得不變計?臣前請築牆建堡,诏事甯舉行。
請于明年春夏,“寇”馬疲乏時&hellip&hellip興工。
”&hellip&hellip帝是子俊言,命速舉&hellip&hellip明年(九年)&hellip&hellip以搗“巢”故遠徙,不敢複居套内地,患稍息。
子俊得一意興役。
東起清水營(陝西府谷縣西北),西抵花馬池(甘肅鹽池縣),延袤千七百七十裡,鑿崖築牆,掘塹其下,連比不絕。
每二三裡置敵台崖砦備巡警,又于崖砦空處築短牆,橫一斜二如箕狀,以瞭敵避射。
凡築城堡十一,邊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砦八百十九,役軍四萬人,不三月而成。
(《明史》卷一七八《餘子俊傳》) 鞑靼内部,紛擾多時。
至達延汗崛起,統一漠南北,蒙古由此複興。
明世宗時,達延南下,留其季子格哷森紮居漠北,号所部為喀爾喀,是為外蒙古之祖;自與嫡孫蔔赤,居漠南東部,為内蒙古察哈爾之祖;封其三子巴爾斯于漠南西部,巴爾斯長子兖必裡克居河套,為鄂爾多斯之祖;次子俺答,居今呼和浩特市西,為土默特之祖。
茲據蒙古源流及《明史》,列其世系為簡表如下。
達延汗世簡表 俺答與衮必裡克,相率攻明,明甚苦之。
衮必裡克死,俺答并有其衆,于是勢力陡增,輕明更甚。
曾三次進薄京畿幾,明竟不能制。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夏,小王子奉書求貢,自稱大元大可汗(以時考之,即達延汗),朝廷方務優容。
許之&hellip&hellip(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hellip&hellip時小王子最富強,控弦十餘萬,多畜貨貝。
稍厭兵,乃徙幕東方,稱土蠻;分諸部落在西北邊者甚衆,曰吉囊(副王之義),曰俺答&hellip&hellip據河套,雄黠喜兵,為諸部長,相率躏諸邊&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吉囊死,諸子狼台吉等,散處河西,勢即分。
俺答獨盛,歲數擾延綏諸邊。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春,俺答&hellip&hellip傳箭諸部大舉。
秋,循潮河川南下,至古北口&hellip&hellip别遣精騎從間道潰牆入&hellip&hellip遂大掠懷柔,圍順義,抵通州,分兵四掠&hellip&hellip畿甸大震。
敵大衆犯京師。
大同總兵鹹甯侯仇鸾,巡撫保定都禦史楊守謙等,各以勤王兵至。
帝拜鸾為大将軍,使護諸軍。
鸾與守謙,皆懦懦不敢戰。
兵部尚書丁汝夔,恇擾不知所為,閉門守。
敵焚掠三日夜引去&hellip&hellip三十八年春,老把都(俺答弟)、辛愛(俺答子)謀大舉入犯&hellip&hellip使其諜詭稱東下。
總督王忬不能察,遽分兵而東,号令數易,敵遂乘間入薊鎮潘家口。
(《明史》卷二○四《王忬傳》:三十八年二月,把都兒、辛愛,數部屯會州,挾朶顔為鄉導,将西入,聲言東。
忬遽引兵東。
寇乃以其間由潘家口入,渡灤河而西,大掠遵化、遷安、薊州、玉田,駐内地五日。
京師大震。
)&hellip&hellip四十二年&hellip&hellip冬,大掠順義、三河&hellip&hellip京師戒嚴。
大同總兵姜應熊,禦之于密雲,敗之,敵退。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當俺答正強之時,嚴嵩當國。
嵩知世宗厭兵,不敢主戰。
而官以賂遷,邊事益壞。
其黨仇鸾請開馬市于大同宣府,冀以弭兵息争,至于盡撤邊防。
俺答更如入無人之境。
當是時,俺答歲“寇”邊,羽書疊至。
天子方齋居西内,厭兵事。
而大學士嚴嵩竊權,邊師率以賄進,疆事大壞。
(《明史》卷二○四《丁汝夔傳》) 俺答躏京師。
鹹甯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寵。
帝命鸾為大将軍,倚以辦“寇”。
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請開互市市馬,冀與俺答媾。
幸無戰鬥,固恩寵。
(《明史》卷二○九《楊繼盛傳》) 大将軍仇鸾力主貢市之議。
明年(嘉靖三十年),開馬市于大同,然“寇掠”如故。
又明年(三十一年),馬市罷。
(《明史》卷九一《兵志&bull三邊防》) 迨俺答年老信佛,厭亂戒殺,又以其孫投明。
遇之甚厚,乃始就撫受封,自此西陲方告相安無事。
自河套以東,宣府大同邊外,吉囊弟俺答昆都力駐牧地也&hellip&hellip俺答又納叛人趙全等,據古豐州地,招亡命數萬,屋居佃作,号曰闆升。
全等尊俺答為帝,為治城郭宮殿&hellip&hellip又日夜教俺答為兵,東入薊、昌,西掠忻、代,遊騎薄平陽、靈石,至潞安以北。
起嘉靖辛醜(二十年,1541年)。
擾邊者三十年&hellip&hellip(穆宗隆慶)四年正月,诏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hellip&hellip把漢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鐵背台吉子也。
幼失父,育于俺答妻一克哈屯。
長娶大成比妓,不相得,把漢自聘我兒都司女,号三娘子,即俺答外孫女也。
俺答見其美,奪之。
把漢恚,又聞崇古方納降。
是年十月,率妻子十餘人來歸。
巡撫方逢時以告,崇古今因此制俺答,則趙全等可除也。
留之大同,慰藉甚至。
偕逢時疏聞于朝&hellip&hellip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力主崇古議。
诏授把漢指揮使&hellip&hellip俺答方掠西番,聞變急歸,調辛愛兵,分道入犯,索把漢甚急。
辛愛佯發兵,陰擇便利。
以故俺答不得志。
一克哈屯思其孫,朝夕哭。
俺答患之。
巡撫逢時,遣百戶鮑崇德入其營&hellip&hellip曰:“&hellip&hellip今朝廷待而孫甚厚,稱兵是速其死也。
”俺答疑把漢已死,及聞言心動,使使诇之。
崇古令把漢绯袍金帶見使者,俺答喜過望。
崇德因說之曰:“趙全等旦至,把漢夕返。
”俺答大喜,屏人語曰:“我不為亂,亂由全等。
今吾孫降漢是天遣之合也。
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不幸死,我孫當襲封。
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耶?”遂遣使與崇德俱來&hellip&hellip并請互市。
崇古以聞,帝悉報可。
俺答遂縛全等十餘人以獻&hellip&hellip乃诏封俺答順義王,名所居城曰歸化&hellip&hellip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傳》) 已而俺答請金字經及剌麻僧,诏給之&hellip&hellip俺答老佞佛,複請于海南建寺。
诏賜寺額仰華&hellip&hellip自是約束諸部無入犯,歲來貢市,西塞以甯&hellip&hellip(宗神)萬曆十年(1582年)春,俺答死&hellip&hellip其妻哈屯,率子黃台吉等上表&hellip&hellip封黃台吉為順義王&hellip&hellip立三歲而死&hellip&hellip十五年春,子撦力克嗣,其妻三娘子,故俺答所奪之外孫女而為婦者也,曆配三王,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衆畏服之,乃敕封為忠順夫人。
自宣大至甘肅,不用兵者二十年。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自俺答受封,河套亦靖。
而東方插漢兒(即察哈爾)部,又繼之而興。
張居正當國,委戚繼光鎮薊門,李成梁鎮遼東。
二人皆當時名将,長于戰守,北邊始稍甯谧。
時俺答已通貢,宣大以西,烽火寂然。
獨小王子(達延汗)後土蠻,徙居插漢地,控弦十餘萬,常為薊門憂。
而朵顔董狐狸,及其兄子長昂,交通土蠻,時“叛”時服&hellip&hellip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饬,薊門晏然。
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後倚任之。
居正尤事與商榷,欲為繼光難者,辄徙之去&hellip&hellip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
(《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 俺答雖款塞,而插漢部長土蠻,與從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從弟暖兔、拱兔,子蔔言台周,從子黃台吉,勢方強。
泰甯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顔部長董狐狸、長昂佐之&hellip&hellip時窺塞下&hellip&hellip成梁乃大修戎備,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兒,給以厚饩,用為選鋒,軍聲始振&hellip&hellip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hellip&hellip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hellip&hellip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hellip&hellip乃命再鎮遼東&hellip&hellip是時土蠻長昂及把兔兒已死&hellip&hellip開原、廣甯之前,複開馬木二市。
諸部耽市賞利,争就款。
以故成梁複鎮八年,遼左少事。
(《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傳》) 俺答款塞,久不為害。
獨小王子部衆十餘萬,東北直遼左,以不獲通互市,數入“寇”。
居正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
成梁力戰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居正皆右之,邊境晏然。
(《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2.日本 甲 倭寇之起 日本自與元構釁,禁其民與中國交通。
元亦特懸厲禁。
其在海舶中私相貿易者,遂目為“海寇”。
又元中葉時,日本分為南北朝。
明初,南朝為北朝所并,遺臣遁入海,與之相合,“海寇”之勢益盛。
但其時海防嚴饬,倭寇尚不能為大患。
然通觀一代,真倭少而“海寇”多。
所謂“海寇”,實吾民之窮而無告者也。
日本&hellip&hellip元世祖數遣使趙良弼招之,不至。
乃命忻都、範文虎等,帥舟師十萬征之。
至五龍山,遭暴風,軍盡沒。
後屢招不至,終元世,未相通也。
明興,高皇帝即位,方國珍、張士誠相繼誅服。
諸豪亡命,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沿海之地,自廣東樂會接安南界,五千裡抵閩,又二千裡抵浙,又二千裡抵南直隸,又千八百裡抵山東,又千二百裡逾寶坻、盧龍抵遼東,又千三百餘裡抵鴨綠江,島寇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
吳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興、海鹽、海甯,皆設兵戍守。
洪武四年十二月,命靖海侯吳祯,籍方國珍所部溫、台、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凡十一萬餘人,隸各衛為軍,且禁沿海民私出海。
時國珍及張士誠餘衆,多竄島嶼間,勾倭為“寇”。
五年,命浙江福建造海舟防倭。
明年(六年),從德慶侯廖永忠言,命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增置多橹快船,無事則巡徼,遇“寇”以火船薄戰,快船逐之&hellip&hellip每春以舟師出海,分路防倭,迄秋及還。
十七年,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
後三年,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興,抽福建、興、漳、泉四府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得萬五千人,移置衛所于要害處,築城十六&hellip&hellip二十一年,又命(湯)和行視閩粵,築城增兵&hellip&hellip二十三年,從衛卒陳仁言,造蘇州太倉衛海舟;旋令濱海衛所,每百戶及巡檢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盜賊。
後從山東都司周彥言,建五總寨于甯海衛,與萊州衛八總寨,共轄小寨四十八。
已複命重臣勳戚魏國公徐輝祖等,分巡沿海。
帝素厭日本詭谲,絕其貢使。
故終洪武、建文世,不為患。
永樂六年,命豐城侯李彬等,緣海捕倭;複招島人蜑戶賈豎漁丁為兵,防備益嚴。
十七年,倭寇遼東。
總兵官劉江,殲之于望海埚。
自是倭大懼,百餘年間,海上無大侵犯。
朝廷閱數歲,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海防》) 至世宗時,明祚中微,日本割據勢盛。
号令不一,其島主乃假通貢為名,與中國貿易。
瀕海之民,複與之結,遂種異日之禍根。
嗣因日本使者争真僞問題,大掠甯波。
明廷竟罷廢市舶司,貿易權乃轉移于豪貴之手,以負倭值不償,倭不得歸,轉而為寇。
海濱之民,複與之謀主響導,剽掠内地,兵禍自此日劇。
明初&hellip&hellip海外諸國入貢,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
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hellip&hellip複嚴禁瀕海居民及守備将卒,私通海外諸國。
&hellip&hellip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設、宋素卿分道入貢,互争真僞。
市舶中官賴恩納素卿賄,右素卿,宗設遂大掠甯波。
給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罷之。
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五&bull市舶》) 初,明祖定制,片闆不許入海。
承平久,“奸民”闌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機諸國,入互市。
閩人李光頭,歙人許棟,踞甯波之雙嶼,為之主,司其質契,勢家護持之,漳泉為多。
或與通婚姻,假濟渡為名,造雙桅大船,運載違禁物,将吏不敢诘也。
或負其直,棟等即誘之攻剽負直者,脅将吏捕逐之。
洩師期,令去,期他日償;他日至,負如初。
倭大怨恨,益與棟等合。
而浙閩海防久隳&hellip&hellip倭剽掠辄得志,益無所忌,來者接踵。
(《明史》卷二○五《朱纨傳》) 祖制,浙江設市舶提舉司,以中官主之,駐甯波。
海舶至,則平其直,制馭之權在上。
及世宗盡撤天下鎮守中官,并撤市舶,而濱海奸人遂操其利。
初市猶商主之,及嚴通番之禁,遂移之貴官家。
負其直者愈甚,索之急,則以危言吓之,或又以好言绐之,謂我終不負若直。
倭喪其貨不得返,已大恨。
而“大奸”若汪直、徐海、陳東、麻葉輩,素窟其中,以内地不得逞,悉逸海島為主謀。
倭聽指揮,誘之入寇。
海中巨盜,遂襲倭服飾旗号,并分艘掠内地,無不大利。
故倭患日劇。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日本通貢之道在浙江。
故倭寇之起,東南受禍最烈。
明廷因倭患日亟,始派遣重臣,從事防禦。
浙撫朱纨廉知亂源所在,乃嚴誅通藩之徒。
然射利勢豪,大感不便,終排擠之而去。
繼任得懲于前失,撤備弛禁,于是東南沿海諸邑,大遭蹂躏。
日本地與閩相值,而浙之招寶關(浙江鎮海縣東北二裡),其貢道在焉。
故浙閩為最沖,南寇則廣東,北寇則由江犯留都淮揚。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bull江防》) 朱纨&hellip&hellip(嘉靖二十六年)七月,倭寇起,改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hellip&hellip革渡船,嚴保甲,搜捕“奸民”。
閩人資衣食于海,驟失重利,雖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壞之&hellip&hellip纨上疏曰:“&hellip&hellip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之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閩浙人益恨之&hellip&hellip自纨死,罷巡視大臣不設。
中外搖手,不敢言海禁事&hellip&hellip撤備弛禁,未幾,“海寇”大作,毒東南者十餘年。
(《明史》卷二○五《朱纨傳》) 各島諸倭,歲常侵掠濱海,“奸民”又往往勾之。
纨乃嚴為申禁,獲交通者,不俟命,辄以便宜斬之。
由是浙閩大姓,素為倭内主者,失利而怨。
纨又數騰疏于朝,顯言大姓通倭狀,以故閩浙人皆惡之,而閩尤甚。
巡按禦史周亮,閩産也,上疏诋纨,請改巡撫為巡視以殺其權。
其黨在朝者左右之,竟如其請。
又奪纨官,羅織其擅殺罪,纨自殺。
自是不置巡撫者四年。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浙江巡撫朱纨訪知舶主皆貴官大姓,市番貨,皆以虛直轉鬻牟利,而直不時給,以是構亂,乃嚴海禁&hellip&hellip奏請镌谕戒大姓,不報。
(嘉靖)二十八年,纨又言:“長澳諸大俠林恭等,勾引夷舟作亂,而巨奸關通射利,因為鄉導,躏我海濱,宜正典刑。
”部覆不允。
而通番大猾,纨辄以便宜誅之。
禦史陳九德劾纨措置乖方,專殺啟釁。
帝逮纨聽勘。
纨既黜,奸徒益無所憚,外交内讧,釀成禍患。
汪直、徐海、陳東、麻葉等起而海上無甯日矣。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五&bull市舶》) 明海防不修,衛戍空設,一與倭遇,辄望風奔潰。
故倭寇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亦由内地空虛之故。
明初沿海要地,建衛所,設戰船,董以都司巡視副使等官,控制周密。
迨承平久,船敝伍虛。
及遇警,乃募漁船,以資哨守。
兵非素練,船非專業,見“寇”舶至,辄逃匿,而上又無統率禦之,以故賊帆所指,無不殘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汪直勾諸倭,大舉入寇。
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裡,同時告警&hellip&hellip縱橫來往,若入無人之境&hellip&hellip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倭戰則驅其所掠之人為軍鋒,法嚴,人皆緻死。
而官軍素懦怯,所至潰奔。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時嚴嵩方專國政,以其黨趙文華督視海防。
文華颠倒功罪,牽制兵機,緻使諸軍解體,倭寇愈熾。
當是時,總督尚書張經方征四方及“狼土兵”,議大舉。
自以位文華上,心輕之。
文華不悅。
“狼兵”稍有斬獲功,文華厚犒之,使進剿。
至漕泾,戰敗,亡頭目十四人。
文華恚,數趣經進兵。
經慮文華輕淺洩師期,不以告。
文華益怒,劾經養寇失機。
疏方上,經大捷王江泾(浙江嘉興縣北三十裡)。
文華攘其功,謂己與巡按胡宗憲督師所緻。
經竟論死。
又劾浙江巡撫李天寵罪,薦宗憲代。
天寵亦論死。
帝益以文華為賢,命鑄督察軍務關防,即軍中賜之。
文華自此出總督上,益恣行無忌。
欲分蘇松巡撫曹邦輔浒墅關(江蘇吳縣西北)破賊功不得,則以陶宅之敗,重劾邦輔。
陶宅之戰,實文華、宗憲兵先潰也&hellip&hellip帝終信文華言,邦輔坐遣戍。
文華既殺經、天寵,複先後論罷總督周珫、楊宜(張經被逮,代以周珫,逾月珫罷,代以楊宜),至是又傾邦輔,勢益張。
文武将吏,争輸貨其門。
颠倒功罪,牽制兵機,紀律大乖,将吏人人解體,征兵半天下,賊寇愈熾。
(《明史》卷三○八《嚴嵩附趙文華傳》) 時賊勢蔓延,江浙無不蹂躏。
新倭來益衆,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
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谿、旌德,過泾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甯鎮,徑侵南京&hellip&hellip犯大安德門及夾岡,乃趨秣陵關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陽、宜興。
聞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進,抵無錫,駐惠山。
一晝夜奔百八十餘裡,抵浒墅,為官軍所圍,追及于楊林橋,殲之。
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曆八十餘日始滅。
此(嘉靖)三十四年九月事也&hellip&hellip十月,倭自樂清登岸,流劫黃岩、仙居、奉化、餘姚、上虞,被殺擄者無算,至嵊縣及殲之,亦不滿二百人。
顧深入三府,曆五十日始平。
其先一枝,自山東日照,流劫東安衛,至淮安、贛榆、沭陽、桃源,至清河阻雨,為徐邳官兵所殲,亦不過數十人,流害千裡,殺戮千餘。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在倭寇初起之際,沿海衛所戍兵,已畏縮不可用。
當事者調兵四方,并征及“狼土兵”。
客軍雲集,時起私鬥,往往遺誤戎機,而“狼土兵”尤難馭制,為害地方,人民于寇患之外,又罹兵苦。
其甚者,鬧饷嘩變,戕殺官吏。
正統二年,上言:“浔州與大藤峽,諸山相錯,“猺寇”出沒&hellip&hellip左右兩江,士官所屬&hellip&hellip其“狼兵”素勇,為賊所畏。
若量撥田州土兵,于近山屯種,分界耕守,斷賊出入,不過數年,賊必坐困。
報可。
”嗣後東南有急,辄調用“狼兵”,自此始也。
(《明史》卷一六六《山雲傳》) 舊制,凡“狼兵”調征,經過之處,不許入城&hellip&hellip有司不善遇之,擄掠之患,在所不免&hellip&hellip廣西“狼兵”,于海内為尤悍。
(《續通考》卷一二八《兵考八》) 經征兩廣“狼土兵”聽用&hellip&hellip以江浙山東兵屢敗,欲俟“狼土兵”至用之&hellip&hellip經&hellip&hellip死,代經者應城周珫、衡水楊宜,節制不行,“狼土兵”肆焚掠。
東南民既苦倭,複苦兵矣&hellip&hellip倭據陶宅,官軍久無功。
文華遂劾宜。
宜以“狼兵”從剽掠,不可用,請募江浙義勇、山東箭手,益調江浙、福建、湖廣漕卒,河南毛兵。
比客兵大集,宜不能馭,川兵與山東兵私鬥,幾殺參将;酉陽兵潰于高橋,奪舟徑歸蘇州。
(《明史》卷二○五《張經楊宜傳》) 南京&hellip&hellip振武營者,尚書張鏊募健兒以禦倭,素驕悍。
舊制,南軍有妻者,月糧米一石;無者減其四。
春秋二仲月,米石折銀五錢。
馬坤掌南戶部,奏減折色之一。
督儲侍郎黃懋官又奏革募補者妻糧。
諸軍大怨。
代坤者蔡克廉方病,諸軍以歲饑,求複折色故額于懋官。
懋官不可,給饷又逾期。
(嘉靖)三十九年二月&hellip&hellip振武卒鼓噪&hellip&hellip諸營軍已甲而入。
予之銀,争攫之。
懋官見勢洶洶,越垣投吏舍,亂卒随及&hellip&hellip竟戕懋官,裸其屍于市。
(守備太監何)绶、(魏國公徐)鵬舉遣吏持黃紙,許給賞萬金。
卒辄碎之。
至許犒十萬金,乃稍定&hellip&hellip許複妻糧及故額,人畀之一金補折價,始散。
(《明史》卷二○五《李遂傳》) 趙文華薦胡宗憲督浙,以官軍屢敗,患不易平,乃定招撫之計,以分其勢。
宗憲用離間手段,使之互攻。
後誘誅汪直,其勢驟衰。
及轉趨閩廣,又為俞大猷、戚繼光所擊破。
至神宗時,疆臣整饬海防,其患始平。
然沿海之地,已凋敝不堪矣。
官軍既屢敗,文華知賊未易平,欲委責去。
會川兵破賊周浦,俞大猷破賊海洋,文華遂言水陸成功,江南清晏,請還朝。
帝悅,許之。
比還,敗報踵至。
帝疑其妄,數诘嵩&hellip&hellip嵩令文華自請行,為帝言,江南人矯首望文華。
帝以為然,命兼右副都禦史,總督江南浙江諸軍事。
時宗憲先以文華薦,代楊宜為總督。
及文華再出,宗憲欲借文華以通于嵩,谄奉無不至。
文華素不知兵,亦倚宗憲,兩人交甚歡。
(《明史》卷三○八《嚴嵩附趙文華傳》) 倭犯浙東諸州縣,殺文武吏甚衆。
宗憲乃與文華定招撫計。
文華還朝,盛毀總督楊宜,而薦宗憲&hellip&hellip代宜。
(《明史》卷二○五《胡宗憲傳》) 時兩浙皆被倭。
&hellip&hellip浙西柘林、乍浦、烏鎮、皂林間,皆為賊巢,前後至者二萬餘人&hellip&hellip是時徐海、陳東、麻葉,方連兵攻圍桐鄉。
宗憲設計間之,海遂禽東、葉以降,盡殲其餘衆于乍浦。
未幾,複蹴海于梁莊,海亦授首,餘黨盡滅。
江南浙西諸寇略平,而江北倭&hellip&hellip侵淮安府,集于廟灣,逾年乃克。
其浙東之倭,則盤踞于舟山,亦先後為官軍所襲。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汪直之踞海島也,與其黨王滶、葉宗滿、謝和、王清溪等,各挾倭寇為雄&hellip&hellip及是内地官軍頗有備,倭雖橫,亦多被剿戮。
有全島無一人歸者,往往怨直。
直漸不自安。
宗憲與直同郡(績溪),館直母與其妻孥于杭州,遣蔣洲其家書招之。
直知家屬固無恙,頗心動&hellip&hellip(嘉靖)三十六年十月&hellip&hellip乃遣王滶入見宗憲&hellip&hellip滶即毛海峰,直養子也。
宗憲慰勞甚至&hellip&hellip直以為信,遂&hellip&hellip來。
宗憲大喜,禮接之甚厚,令谒巡按禦史王本固于杭州。
本固以屬吏。
(直論死)滶等聞大恨&hellip&hellip焚舟登山,據岑港堅守,逾年&hellip&hellip揚帆南去&hellip&hellip其患盡移于福建。
而潮廣間亦紛紛以倭警聞矣&hellip&hellip亟征俞大猷、戚繼光、劉顯諸将,合擊破之&hellip&hellip福建亦平。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其後廣東“巨寇”曾一本、黃朝太等,無不引倭為助&hellip&hellip(神宗)萬曆十六年,犯浙江。
然時疆吏懲嘉靖之禍,海防頗饬,“賊”來辄失利。
其犯廣東者,為“蜑賊”梁本豪勾引,勢尤猖獗。
總督陳瑞,集衆軍擊之,斬首千六百餘級,沉其船百餘艘,本豪亦授首。
帝為告謝郊廟,宣捷受賀雲。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乙 朝鮮之戰 高麗自被元征服,世受約束。
至明太祖時,奪于李氏,遣使入貢。
明賜國号曰朝鮮,王氏之系統遂絕。
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即高麗),兼并新羅、百濟&hellip&hellip元至元中&hellip&hellip内屬&hellip&hellip明興,王高麗者王颛。
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玺書。
二年&hellip&hellip颛表賀,貢方物,且請封。
帝&hellip&hellip封颛為高麗國王&hellip&hellip三年一聘貢&hellip&hellip七年&hellip&hellip颛為權相李仁人所弑。
颛無子,以寵臣辛肫之子禑為子。
于是仁人立禑。
八年,禑&hellip&hellip來告哀&hellip&hellip十年&hellip&hellip貢馬及方物,卻不受&hellip&hellip十八年正月,貢使至。
帝谕禮臣曰:“高麗屢請約束,朕數不允,而其請不已。
故索歲貢以試其誠僞&hellip&hellip今既聽命,宜損其貢數。
”&hellip&hellip七月,禑上表請襲爵,并請故王谥。
命封禑為高麗國王,賜故王颛谥恭愍&hellip&hellip二十年&hellip&hellip十二月,命戶部咨高麗王,鐵嶺(在江原鹹鏡兩道間)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者,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者,本國統之。
各正疆境,毋侵越。
二十一年四月,禑表言,鐵嶺之地,實其世守,乞仍舊便。
帝曰:“高麗舊以鴨綠江為界,今飾辭鐵嶺,詐僞昭然。
其以朕言谕之,俾安分,毋生釁端。
”&hellip&hellip是年四月,禑欲寇遼東,使都軍相崔瑩、李成桂,繕兵西京。
成桂使陳景屯艾州,以糧不繼退師。
王怒,殺成桂之子。
成桂還兵攻破王城,囚王&hellip&hellip十月,禑請遜位于其子昌。
&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權國事昌,奏乞入朝。
帝不許。
是歲,成桂廢昌而立定昌國院君瑤&hellip&hellip明年(二十五年)&hellip&hellip成桂自立,遂有其國。
瑤出居原州,王氏自五代,傳國數百年(自後梁末帝貞明四年,即918年,王建立國,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奪于李氏。
凡傳三十二主,共四百七十五年),至是絕。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高麗&hellip&hellip奏言:“本國自恭愍王薨,無嗣。
權臣李仁人,以辛肫子禑主國事,昏暴好殺,至欲興師犯邊。
大将李成桂以為不可而回軍。
禑負罪惶懼,遜位于子昌。
國人弗順,啟請愍王妃安氏,擇宗親瑤,權國事,已及四年。
昏戾信讒,戕害勳舊&hellip&hellip國人謂瑤不足主社稷。
今以安氏命,退瑤于私第。
王氏子姓,無可當輿望者。
中外人心。
鹹系成桂。
臣等與國人耆老,共推主國事,惟聖主俞允。
”帝以高麗僻處東隅,非中國所治,令禮部移谕。
果&hellip&hellip不啟邊釁,使命往來&hellip&hellip我又何誅。
冬,成桂&hellip&hellip請更國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鮮。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日本自開國後,世與蝦夷(日本土人)為敵。
唐德宗時,日本桓武天皇于東北邊置征夷大将軍。
源氏、平氏,世守其地。
其後源氏攻滅平氏,始置武職于諸州,而政權盡歸幕府,遂造成割據之局面。
源氏為家臣北條氏所滅,北條氏複為家臣足利氏所滅。
當其相繼攘竊時,益以大封啖将士,而其将士又各以其地分封屬下,全國遂分裂。
明神宗時,織田氏所屬豐臣秀吉,乃起而平定之。
日本故有王,其下稱關白者最尊,時以山城州渠信長為之。
偶出獵。
遇一人卧樹下,驚起沖突,執而诘之。
自言為平秀吉,薩摩州人之奴,雄健矯捷,有口辯。
信長悅之,令牧馬,名曰木下人。
後漸用事,為信長畫策,奪并二十餘州,遂為攝津鎮守大将。
有參謀阿奇支者得罪,信長命秀吉統兵讨之。
俄信長為其下明智所殺。
秀吉方攻滅阿奇支,聞變,與部将行長等,乘勝還兵誅之,威名益振。
尋廢信長三子,僭稱關白,盡有其衆。
時為萬曆十四年(1586年)。
于是益治兵征服六十六州&hellip&hellip乃改國王所居山城為大閣(即大坂)&hellip&hellip其用法嚴,軍行有進無退&hellip&hellip以故所向無敵。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 正親町天皇(立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卒于神宗萬曆十四年)時,&hellip&hellip織田信長&hellip&hellip代足利氏而興&hellip&hellip信長任用豐臣秀吉等,平定近畿,位右大臣&hellip&hellip惜寵任明智光秀,猝為所殺。
秀吉誅光秀,築大坂城,自奏請為關白,置五奉行,以議國事&hellip&hellip後陽成天皇嗣,秀吉為太政大臣&hellip&hellip既平海内,約列侯,奉戴王室。
(黃遵憲《日本國志》卷二) 豐臣秀吉威服内部,念亂源終未盡絕,欲盡驅其衆于國外,遂舉兵以侵朝鮮。
朝鮮承平日久,武備廢弛,不能抵抗,求救于明。
明遣兵往援,緻與日本發生戰事。
朝鮮與日本對馬島相望,時有倭夷往來互市。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五月,秀吉遂分渠帥行長清正等,率舟師逼釜山鎮。
潛渡臨津。
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昖又湎酒弛備,猝島夷作難,望風皆潰。
昖棄王城&hellip&hellip奔平壤。
已複走義州,願内屬&hellip&hellip是時倭已入王京&hellip&hellip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
請援之使,絡繹于道。
廷議以朝鮮為國藩籬,在所必争&hellip&hellip而倭業抵平壤,朝鮮君臣益急,出避愛州。
遊擊儒等,率師至平壤,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中朝震動。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明兵連挫,中朝震動。
乃遣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率大軍繼往。
如松初戰,大捷于平壤,繼而輕進中伏,敗于碧蹄館。
在平壤未戰之先,兵部尚書石星,曾遣沈惟敬往日本議款。
如松狃勝,事遂中辍;及敗,和議複起。
應昌亦主和最力者。
倭入豐德等郡,兵部尚書石星,計無所出,議遣入偵探之。
于是嘉興人沈惟敬應募。
惟敬者,市中無賴也。
是時秀吉次對馬島,分其将行長等,守要害為聲援。
惟敬至平壤,執禮甚卑。
行長绐曰:“天朝幸按兵不動。
我不久當還。
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屬朝鮮耳。
”惟敬以聞,廷議倭詐未可信,乃趣應昌等進兵。
(《明史》三二○《朝鮮傳》) 朝鮮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克期東征&hellip&hellip如松新立功,氣益驕,與經略宋應昌不相下&hellip&hellip抵平壤&hellip&hellip如松親提大軍,直抵城下,攻&hellip&hellip克之&hellip&hellip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hellip&hellip遂複開城。
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複。
酋清正據鹹鏡,亦遁還王京。
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hellip&hellip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hellip&hellip(副将)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
官軍喪失甚多&hellip&hellip官軍乃退駐開城&hellip&hellip倭将平秀嘉,據龍山倉,積粟數十萬。
密令(參将查)大受,率死士從間焚之,倭遂乏食。
初官軍捷平壤,鋒銳甚,不複問封貢事。
及碧蹄館敗衄,如松氣大索,應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刍糧并絕,且懲平壤之敗,有歸志,于是惟敬款議複行&hellip&hellip倭棄王京&hellip&hellip乃結營釜山,為久留計。
(《明史》卷二三八《李如松傳》) 久之,和議無成。
秀吉再發兵,侵略朝鮮。
明亦大事征調,期必獲捷。
不意楊鎬、邢玠,相繼潰敗,然猶繼續增援,卒使日兵潰歸,戰事始告結束。
(萬曆)二十三年正月,遣都督佥事李宗城、指揮楊方亨,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hellip&hellip二十四年九月,楊方亨至日本,平秀吉不受封,複侵朝鮮。
(明史卷二○神宗紀一) 帝大怒,命逮石星、沈惟敬案問。
以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改麻貴為備倭大将軍,經理朝鮮;佥都禦史楊鎬駐天津,申警備;楊汝南、丁應泰,贊畫軍前&hellip&hellip玠至遼&hellip&hellip遂決意用兵&hellip&hellip玠以朝鮮兵惟娴水戰,乃疏請募兵川、浙,并調薊遼、宣大山陝兵,及福建吳淞水師&hellip&hellip川、漢兵。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萬曆二十五年&hellip&hellip會朝鮮再用兵&hellip&hellip擢右佥都禦史,經略朝鮮軍務&hellip&hellip當是時,倭将行長清正等,已入據南原全州,引兵犯全羅、慶尚,逼王京,銳甚。
賴沈惟敬就禽,鄉導乃絕。
而朝鮮兵燹之餘,千裡蕭條,賊掠無所得。
故但積粟全羅,為久留計。
而中國兵亦漸集。
九月朔,鎬始抵王京,會副将解生等,屢挫賊。
朝鮮軍亦數有功。
倭乃退屯蔚山。
十二月,鎬會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議進兵方略,分四萬人為三協&hellip&hellip合攻蔚山&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據島山,結三栅城外以自固&hellip&hellip堅守以待援。
官兵四面圍之。
地泥淖,且時際窮冬,風雪裂膚,士無固志&hellip&hellip賊知官兵懈,詭乞降以緩之。
明年(二十六年)正月二日,行長救兵驟至,鎬大懼,狼狽先奔,諸軍繼之。
賊前襲擊,死者無算&hellip&hellip辎重多喪失。
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内全力,合朝鮮通國之衆,委棄于一旦,舉朝嗟恨。
鎬既奔,挈貴奔趨廣州,懼賊乘襲,盡撤兵還王京&hellip&hellip士卒死亡殆二萬。
(《明史》卷二五九《楊鎬傳》) 萬曆二十六年正月,邢玠以前役乏水兵,無功,乃益募江南水兵,議海運為持久計。
二月&hellip&hellip分兵三協,為水陸四路。
路置大将,中路(李)如梅(後代以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水路(陳)璘,各守汛地,相機行剿。
時倭亦分三窟,東路則清正據尉山,西路則行長據粟林&hellip&hellip中路則石曼子據泗州。
而行長水師,番休濟饷,往來如駛&hellip&hellip九月,将士分道進兵,劉進逼行長營&hellip&hellip陳璘舟師協堵&hellip&hellip行長潛出千餘騎扼之,不利退,璘亦棄舟走。
麻貴至尉山,&hellip&hellip倭僞退誘之,貴入空壘,伏兵起,遂敗。
董一元進取晉州,乘勝渡江&hellip&hellip倭退保泗州老營。
鏖戰下之,前逼新寨&hellip&hellip十月,董一元遣将,四面攻城&hellip&hellip忽營中火藥崩,煙焰漲天,倭乘勢沖擊&hellip&hellip兵遂大潰,奔還晉州&hellip&hellip是月,福建都禦史金學曾報,七月九日,平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
十一月,清正發舟先走&hellip&hellip諸倭揚帆盡歸。
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饷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
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3.安南 安南于明初,即通貢稱臣,列在藩屬。
建文帝時,外戚黎氏,篡有其國。
成祖即位,乃遣使奉表朝貢,詭稱陳氏嗣絕,為衆所推,請賜封爵。
明即封之為安南國王。
安南,古交阯地。
唐以前,皆隸中國。
五代時,始為土人曲承美竊據。
宋初,封丁部領為交址郡王,三傳,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亦三傳,為大臣李公蘊所篡;李氏八傳,無子,傳其婿陳日炬。
元時,屢破其國。
洪武元年,王(陳)日煃聞廖永忠定兩廣,将遣使納款,以梁王在雲南,未果。
十二月,太祖命&hellip&hellip招谕之。
日煃遣&hellip&hellip奉表來朝,貢方物。
明年(二年)六月&hellip&hellip封為安南國王&hellip&hellip日煃&hellip&hellip卒,侄日熞嗣&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其冬,日熞為伯父叔明逼死&hellip&hellip帝命&hellip&hellip叔明,姑以前王印視事。
七年,叔明遣使謝恩,自稱年老,乞命弟煓攝政。
從之&hellip&hellip十年,煓侵占城,敗沒,弟炜代立&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時國相黎季牦竊柄,廢其主炜,尋弑之,立叔明子日焜主國事&hellip&hellip日焜年幼,國事皆決秀牦父子&hellip&hellip建文元年,秀牦弑日焜,立其子颙;又弑颙,立其弟安,方在襁褓中;複弑之,大殺陳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為胡一元,名其子蒼曰胡,謂出帝舜裔胡公後;僭國号大虞,年号元聖。
尋自稱太上皇,傳位。
朝廷不知也。
(《明史》卷三二一《安南傳》) 成祖既承大統,遣官以即位诏告其國。
永樂元年,自署權理安南國事,遣使奉表朝貢。
言高皇帝時,安南王日煃,率先輸誠,不幸早亡。
後嗣絕,臣陳氏甥,為衆所推,權理國事,于今四年,望天恩賜封爵&hellip&hellip帝乃&hellip&hellip封為安南國王。
(《明史》卷三二一《安南傳》) 已而陳氏舊臣裴伯耆,詣明告難。
老撾複以日煃弟天平來奔,請兵複仇。
蒙蔽之案始翻。
成祖切責黎氏。
黎氏懼,佯請奉迎天平,成祖信之。
以兵護天平返國,黎氏要殺之于中途。
成祖怒,遣張輔等往征讨。
既平,遂郡縣之,安南複入中國版圖。
故陪臣裴伯耆,詣阙告難。
言&hellip&hellip“賊”臣黎秀牦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hellip&hellip原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兇,複立陳氏後。
&hellip&hellip會老撾(即南掌,一名撣人,夾瀾滄江而居,在越南西,泰國之東北)送陳天平至。
言臣天平,前王日烜孫,奣子,日煃弟也。
“黎賊”盡滅陳族,臣越在外州,獲免&hellip&hellip“賊”兵見迫,倉皇出走&hellip&hellip得達老撾&hellip&hellip祈&hellip&hellip迅發六師。
用章天讨。
(《明史》卷三二一《安南傳》) 永樂三年(1405年)&hellip&hellip安南黎季牦弑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蒼為帝。
其故王之孫陳天平,自老撾來奔,季牦佯請歸國。
帝遣都督黃中,以兵五千送之,前大理卿薛嵓為輔。
季牦伏兵芹站,殺天平,嵓亦死。
帝大怒,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将軍,輔為右副将軍,帥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将軍,兵八十萬,會左副将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讨&hellip&hellip四年十月,能卒于軍。
輔代領其衆,自憑祥進師,度坡壘關&hellip&hellip進破隘留、雞陵二關,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
晟軍亦自雲南至,營于白鶴。
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為險。
“賊”緣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築城于多邦隘&hellip&hellip欲據險以老輔師&hellip&hellip十二月,輔軍次富良江北,遣骠騎将軍朱榮,破“賊”嘉林江。
遂與晟合軍,進攻多邦城&hellip&hellip進克東都&hellip&hellip遣别将&hellip&hellip取西都。
季牦焚宮室倉庫逃入海&hellip&hellip明年(五年)春&hellip&hellip“賊”由富良江入,輔與晟夾岸迎戰&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乘勝窮追&hellip&hellip五月,至奇羅海口,獲季牦及其子蒼,并僞太子諸王将相大臣等,檻送京師。
安南平,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
求陳氏後不得,遂設交阯布政司,以其地内屬。
自唐之亡,交阯淪于蠻服者四百餘年,至是複入版圖&hellip&hellip六年夏,輔振旅還京師。
(《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傳》) 安南自内隸後,陳氏故臣,陰具恢複之志。
其人民又苦中國約束,吏卒侵擾,亦憤疾思動。
是以大軍甫還,亂事即起。
張輔凡前後四往,“剿撫”兼施,規畫甚備。
黃福掌布、按二司事,頗能施治,交人稍安之。
(永樂)六年&hellip&hellip冬,陳氏故臣簡定複叛,命沐晟讨之,敗績于生厥江。
明年(七年)春,複命輔佩征虜将軍印,帥師往讨。
時簡定已僭稱越上皇,别立陳秀擴為皇,勢張甚輔&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獲間定于美良山中,及其黨,送京師。
八年正月,進擊“賊”餘黨&hellip&hellip惟秀擴未獲。
帝留沐晟讨之,召輔班師&hellip&hellip時陳秀擴雖請降,實無悛心,乘輔歸,攻剽如故。
晟不能制。
交人苦中國約束,又數為吏卒侵擾,往往起“附賊”。
&hellip&hellip九年正月,仍命輔與沐晟,協力進讨&hellip&hellip明年(十二年)正月,&hellip&hellip抵其“巢”&hellip&hellip秀擴走老撾,遣指揮師祐,以兵索之。
破其三關,遂縛季擴及其孥,送京師。
“賊”平&hellip&hellip留軍守之而還。
十三年春,至京,旋命為交阯總兵官往鎮。
而“餘寇”陳月湖等,複“作亂”。
輔悉讨平之。
十四年冬,召還。
輔凡四至交阯,前後建置郡邑,及增設驿傳遞運,規畫甚備。
交人所畏惟輔。
(《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傳》) 安南既平,郡縣其地,命福以尚書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時遠方初定,軍旅未息,庶務繁劇。
福随事制宜,鹹有條理&hellip&hellip編氓籍,定賦稅,興學校,置官師,數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屬吏毋苛擾,一切鎮之以靜,上下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