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系 上

關燈
自太祖稱帝(1368年),至永曆帝被執(1661年),凡十九主,共二百九十四年。

     太祖。

    姓朱,名元璋,字國瑞。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

    帝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殁,孤貧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以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從郭子興起兵于濠州,二十四年(1364年)稱吳王,用韓林兒龍鳳年号。

    二十八年(1368年)即皇帝位。

    國号大明,建元洪武,在位凡三十一年。

     惠帝。

    名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标第二子也。

    洪武二十五年,立為皇太孫。

    太祖崩,繼立,改元建文。

    燕王兵入京師,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在位凡四年。

     成祖。

    名棣,太祖第四子也。

    封燕王。

    削藩議起,遂舉兵反,稱其師曰靖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陷京師,即帝位。

    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紀年。

    明年,改元永樂。

    在位凡二十二年。

     仁宗。

    名高熾,成祖長子也。

    嗣立,改元洪熙。

    在位凡一年。

     宣宗。

    名瞻基,仁宗長子也。

    嗣立,改元宣德。

    在位凡十年。

     英宗。

    名祁鎮,宣宗長子也。

    嗣立,改元正統(十四年)。

    土木師潰,帝被虜北去。

    景帝即位,遙尊為太上皇帝。

    景泰元年歸,入居南内。

    八年正月,景帝有疾。

    石亨徐有貞等,迎太上皇帝複辟,改元天順(八年)。

    在位凡二十二年。

     景帝。

    名祁钰,宣宗次子也。

    封郕王。

    正統十四年八月,英宗北狩,繼立,改元景泰(七年)。

    英宗複辟,仍廢為郕王。

    在位凡七年。

     憲宗。

    名見深,英宗長子也。

    嗣立,改元成化。

    在位凡二十三年。

     孝宗。

    名祐樘,憲宗第三子也。

    嗣立,改元弘治。

    在位凡十八年。

     武宗。

    名厚照,孝宗長子也。

    嗣立,改元正德。

    在位凡十六年。

     世宗。

    名厚熜,憲宗孫也。

    父興獻王祐杬。

    武宗無嗣,慈壽皇太後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迎王即帝位,改元嘉靖。

    在位凡四十五年。

     穆宗。

    名載垕,世宗第三子也。

    封裕王。

    繼立,改元隆慶。

    在位凡六年。

     神宗。

    名翊鈞,穆宗第三子也。

    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

    嗣立,改元萬曆。

    在位凡四十七年。

     光宗。

    名常洛,神宗長子也。

    嗣立,改元泰昌。

    在位凡一年。

     熹宗。

    名由校,光宗長子也。

    嗣立,改元天啟。

    在位凡七年。

     思宗。

    名由檢,光宗第五子也。

    封信王。

    繼立,改元崇祯。

    李自成破京師,帝崩于煤山。

    在位凡十七年。

     弘光帝。

    名由崧,神宗之孫也。

    襲封福王。

    李自成破京師,避地至淮安。

    鳳陽總督馬士英等,迎王入南京。

    甲申(明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稱帝。

    明年,改元弘光。

    乙酉(順治二年)五月,清兵破南京,帝走蕪湖。

    依黃得功,清兵追至,被執北去。

    在位凡一年。

     隆武帝。

    名聿鍵,太祖九世孫(太祖第二十三子桱之後)。

    襲封唐王。

    南都破,南行至杭,鎮江總兵官鄭鴻逵等,遂奉以入閩。

    乙酉閏六月,立于福州,改元隆武。

    丙戌六月,清兵取紹興。

    八月,清兵入閩。

    帝至汀州,被執,死之。

    在位凡一年。

     永曆帝。

    名由榔,神宗之孫也。

    随父桂王,避地于梧州。

    隆武被執,于是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共推監國,迎立于肇慶。

    丙戌十一月,稱帝,改元永曆。

    後為清兵所逼,于甲午(清順治十一年)奔雲南。

    己亥(順治十六年)奔緬甸。

    辛醜(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兵臨緬,執之而歸。

    明年四月,為吳三桂所弑。

    在位凡十五年,明亡。

     附明帝系表 一 明之統一 當太祖進取金陵,略定江表時,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俱稱勁敵。

    而友諒(稱漢)控扼上遊,兵強勢盛,常有鲸吞之志。

    是以數相攻擊,得失互見。

    及鄱陽湖一戰,雌雄乃決,明之基業,于是始固。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太祖自将救洪都(即南昌,時為陳友諒所圍攻),次湖口。

    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諒歸路,檄信州兵,守武陽渡。

    友諒聞太祖至,解圍,逆戰于鄱陽湖。

    友諒兵号六十萬&hellip&hellip太祖分軍十一隊以禦之&hellip&hellip友諒悉巨艦出戰。

    諸将舟小,仰攻不利&hellip&hellip會日晡,大風起東北,乃&hellip&hellip縱火焚友諒舟&hellip&hellip友諒兵大亂,諸将鼓噪乘之&hellip&hellip友諒氣奪,複戰,友諒複大敗。

    于是&hellip&hellip太祖移軍扼左蠡,友諒亦退保渚矶&hellip&hellip八月,友諒食盡,趨南湖觜,為南湖軍所遏,遂突湖口。

    太祖邀之,順流搏戰,及于泾江。

    泾江軍複遮擊之。

    友諒中流矢死,張定邊以其子理奔武昌。

     (《明史》卷一《太祖紀一》) 友諒&hellip&hellip死。

    軍大潰&hellip&hellip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hellip&hellip子理既還武昌,嗣僞位,改元德壽。

    是冬,太祖親征武昌。

    明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再親征&hellip&hellip太祖乃遣其故臣羅複仁入城招理,理遂降。

     (《明史》卷一二三《陳友諒傳》) 太祖即滅漢,悉得江楚地,遂移師東指以征張士誠。

     當是時,士誠所據,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甯之金溝;西距汝、颍、濠、泗,東薄海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hellip&hellip吳承平久,戶口殷盛。

    士誠漸奢縱,怠于政事&hellip&hellip友諒亦遣使約士誠夾攻太祖。

    而士誠欲守境觀變,許使者,卒不行。

    太祖既平武昌,師還,即命徐達等規取淮東&hellip&hellip圍高郵。

    士誠以舟師溯江來援。

    太祖自将擊走之。

    達等遂拔高郵,取淮安,悉定淮北地。

    于是移檄平江(今江蘇吳縣,士誠建都地),數士誠八罪。

    徐達、常遇春帥兵自太湖趨湖州&hellip&hellip士誠知事急,親督兵來戰,敗于皂林&hellip&hellip湖州守将李伯升等以城降,嘉興松江相繼降。

    潘原明亦以杭州降于李文忠(至正)。

    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大軍進攻平江。

    築長圍困之。

    &hellip&hellip二十七年(即太祖吳元年)九月,城破。

    士誠&hellip&hellip至金陵,竟自缢死。

     (《明史》卷一二三《張士誠傳》) 時浙東尚為方國珍所據。

    太祖乘勝,遣兵擊滅之。

     吳元年,克杭州。

    國珍據境自如,遣間諜假貢獻名觇勝負,又數通好于擴廓帖木兒及陳友定,圖為犄角。

    太祖聞之怒&hellip&hellip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太祖已破平江,命參政朱亮祖攻台州。

    國瑛(國珍弟)迎戰,敗走。

    進克溫州。

    平南将軍湯和,以大軍長驅抵慶元(浙江鄞縣)。

    國珍帥所部遁入海。

    追敗之盤嶼,其部将相次降。

    和數令人示以順逆。

    國珍乃遣子關,奉表乞降。

     (《明史》卷一二三《方國珍傳》) 太祖既下江浙,乃遣将分道經略南北。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hellip&hellip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常遇春為副将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胡廷瑞為征南将軍,何文輝為副将軍,取福建。

    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取廣西。

     (《明史》卷一《太祖紀一》) 其南定閩廣,用兵經過如下。

     太祖既平方國珍,即發兵伐友定。

    将軍胡廷美、何文輝由江西趨杉關,湯和、廖永忠由明州海道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取建甯&hellip&hellip友定&hellip&hellip聞杉關破,急分軍為二,以一軍守福,而自帥一軍守延平,以相犄角。

    及湯和等舟師抵福州之五虎門,平章曲出,引兵逆戰敗。

    明兵緣南台蟻附登城,守将遁去。

     (《明史》卷一二四《陳友定傳》) 洪武元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hellip&hellip胡廷瑞克建甯&hellip&hellip湯和克延平,執元平章陳友定,福建平。

     (明史卷二太祖紀二) 洪武元年&hellip&hellip(永忠)拜征南将軍。

    以朱亮祖為副,由海道取廣東。

    永忠先發書谕元左丞何真,曉譬利害。

    真即奉表請降。

    至東莞,真帥官屬出迎。

    至廣州&hellip&hellip馳谕九真、日南、朱厓、儋耳三十餘城,皆納印請吏。

    進取廣西。

    至梧州&hellip&hellip浔、柳諸路皆下。

    遣亮祖會楊璟,收未下州郡。

    永忠引兵克南甯,降象州,兩廣悉平。

     (《明史》卷一二九《廖永忠傳》) 楊璟&hellip&hellip以功擢湖廣行省參政&hellip&hellip遷行省平章政事。

    帥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将武昌諸衛軍取廣西。

    洪武元年春,進攻永州&hellip&hellip圍之&hellip&hellip遣千戶王廷取寶慶,德興、彬取全州。

    略定道州、藍山、桂陽、武岡諸州縣,而永州久不下。

    令裨将分營諸門,築壘困之;造浮橋西江上,急攻之&hellip&hellip遂克永州。

    而征南将軍廖永忠、參政朱亮祖;亦自廣東取梧州,定浔、貴、郁林。

    亮祖以兵來會,進攻靖江&hellip&hellip二月,克之。

    &hellip&hellip張彬&hellip&hellip複移師徇郴州,降兩江土官黃英、岑伯顔等。

    而永忠亦定南甯、象州,廣西悉平。

     (《明史》卷一二九《楊璟傳》) 其北伐用兵經過如下。

     召諸将議北征。

    太祖曰:“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擴廓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枭張猜忌,元祚将亡&hellip&hellip今将北伐&hellip&hellip元建國百年,守備必固。

    懸軍深入,饋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

    吾欲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

    天下形勝,入我掌握。

    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

    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卷也。

    ” (《明史》卷一《太祖紀一》) (徐達)拜征虜大将軍,以(常)遇春為副,帥步騎二十五萬人,北取中原。

    太祖親祃于龍江&hellip&hellip又謂達,進取方略,宜自山東始。

    師行。

    克沂州,降守将王宣。

    進克峄州,王宣複叛。

    擊斬之。

    莒、密、海諸州悉下。

    乃使韓政分兵扼河,張興祖取東平、濟甯。

    而自帥大軍拔益都,徇下濰、膠諸州縣。

    濟南降。

    分兵取登、萊,齊地悉定。

     (《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洪武元年&hellip&hellip還軍濟甯,引舟師泝河趨汴梁。

    守将李克彜走,左君弼、竹貞等降。

    遂自虎牢關入洛陽,與元将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水北。

    破走之。

    梁王阿魯溫以河南降。

    略定嵩、陝、陳、汝諸州,遂搗潼關。

    李思齊奔鳳翔,張思道奔鄜城。

    遂入關,西至華州。

     (《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達&hellip&hellip遂與副将軍會師河陰。

    遣裨将分道徇河北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師次臨清。

    使傅友德開陸道通步騎,顧時浚河通舟師,遂引而北。

    遇春已克德州。

    合兵取長蘆,扼直沽。

    作浮橋以濟師,水陸并進,大敗元軍于河西務,進克通州。

    順帝帥後妃太子北去。

    逾日,達陳兵齊化門,填濠登城&hellip&hellip捷聞,诏以元都為北平府,置六衛,留孫興祖等守之。

     (《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達與遇春進取山西。

    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

    馮勝、湯和下懷慶,度太行,取澤、潞。

    達以大軍繼之。

    時擴廓帖木兒,方引兵出雁門,将由居庸以攻北平。

    &hellip&hellip乃引兵趨太原。

    擴廓至保安,果還救。

    達選精兵夜襲其營。

    擴廓以十八騎遁去。

    盡降其衆。

    遂克太原,乘勢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縣,山西悉平。

     (《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洪武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

    張思道遁。

    遂克奉元。

    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

    達會諸将議所向。

    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

    而慶陽易于臨洮。

    請先慶陽。

    ”達曰:“不然。

    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

    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hellip&hellip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

    臨洮既克,于旁郡何有?”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甯遠,入鞏昌。

    遣右副将軍馮勝,逼臨洮。

    思齊果不戰降。

    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hellip&hellip還出蕭關,下平涼。

    思道走甯夏,為擴廓所執。

    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

    良臣複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

    &hellip&hellip遂拔慶陽&hellip&hellip盡定陝西地。

    诏達班師。

     (《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嶺表既平。

    中原奠定。

    惟明升猶據兩川稱帝。

    太祖複命傅友德、湯和等分道進讨。

    連敗夏兵,定蜀地。

     (洪武四年,友德)充征虜前将軍,與征西将軍湯和,分道伐蜀。

    和帥廖永忠等,以舟師攻瞿塘。

    友德帥顧時等,以步騎出秦隴。

    太祖谕友德曰:“蜀人聞我西伐,必悉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師。

    若出不意,直搗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

    兵貴神速。

    患不勇耳。

    ”友德疾馳至陝,集諸軍,聲言出金牛。

    而潛引兵趨陳倉,攀援岩谷,晝夜行,抵階州。

    敗蜀将丁世珍,克其城&hellip&hellip拔文州&hellip&hellip趨綿州&hellip&hellip初,蜀人聞大軍西征,丞相戴壽等,果悉衆守瞿塘。

    及聞友德破階、文,搗江油,始分兵援漢州,以保成都。

    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hellip&hellip援師遠來&hellip&hellip迎擊,大敗之。

    遂拔漢州,進圍成都&hellip&hellip壽等聞其主明升已降,乃籍府庫倉廪,面縛詣軍門。

    成都平,分兵徇州邑未下者&hellip&hellip蜀地悉定。

     (《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傳》) 洪武四年,(和)拜征西将軍。

    與副将軍廖永忠,帥舟師溯江伐夏。

    夏人以兵扼險,攻不克。

    江水暴漲,駐師大溪口,久不進。

    而傅友德已自秦隴深入,取漢中。

    永忠先驅,破瞿塘關,入夔州。

    和乃引軍繼之,入重慶,降明升。

     (《明史》卷一二六《湯和傳》) 雲南為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所據。

    太祖召谕之,不聽。

    于是遣傅友德、藍玉、沐英等讨平之,并戡定大理。

    至此,中國本部,始歸于一統。

     洪武十四年&hellip&hellip秋,充征南将軍,帥左副将軍藍玉、右副将軍沐英,将步騎三十萬,征雲南,至湖廣。

    分遣都督胡海等,将兵五萬,由永甯(四川叙永縣)趨烏撒(雲南鎮雄縣)。

    而自帥大軍由辰、沅趨貴州,克普定、普安,降諸苗蠻。

    進攻曲靖(雲南曲靖縣),大戰白石江,擒元平章達裡麻。

    遂擊烏撒,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甯之兵,遣兩将軍趨雲南。

    元梁王(至元四年,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為都元帥實合丁所毒死。

    二十七年,改封皇孫甘麻拉為梁王。

    自是鎮雲南者,多以梁王及雲南王為封爵。

    至正初,把匝拉瓦爾密以宗室襲封梁王)走死。

    友德城烏撒,群蠻來争,奮擊破之。

    得七星關(在貴州畢節縣西九十裡七星山上)以通畢節,又克可渡河(北盤江之上遊),降東川烏蒙(雲南昭通縣)、芒部(雲南鎮雄縣)諸蠻&hellip&hellip諸部皆降。

     (《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傳》) (洪武十四年)&hellip&hellip拜征南右副将軍,同永昌侯藍玉、從将軍傅友德取雲南。

    元梁王遣平章達裡麻,以兵十餘萬,拒于曲靖。

    英&hellip&hellip大敗之,生擒達裡麻&hellip&hellip長驅入雲南。

    梁王走死&hellip&hellip屬郡皆下。

    獨大理倚點蒼山、洱海,扼龍首、龍尾二關,關故南诏築。

    土酋段世(段思平,自石晉天福中,據有南诏地,稱大理國。

    宋寶祐三年,蒙古忽必列攻大理。

    段興智迎降。

    因改置大理萬戶府,授之。

    尋又改為大理路總管,使世守其職)守之。

    英自将抵下關,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hellip&hellip夾擊,擒段世,遂拔大理。

    分兵收未附諸蠻&hellip&hellip回軍,與友德會滇池。

    分道平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hellip&hellip明年(十五年),诏友德及玉班師,而留英鎮滇中。

     (《明史》卷一二六《沐英傳》) 遼東雖亦降附,但元氏遺族,尚盤據各地。

    其間擁衆最多者,則為納哈出。

    後經馮勝進攻,納哈出乃降。

     洪武四年二月&hellip&hellip元平章劉益,以遼東降。

     (《明史》卷二《太祖紀二》) 初,元主北走,其遼陽行省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複等州。

    帝遣斷事黃俦诏谕益。

    益籍所部兵馬錢糧與地之數來歸,乃立遼陽指揮使司,以益為指揮同知。

    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翚合謀殺益。

    右丞張良佐、左丞商暠,擒彥翚殺之。

    保保挾俦走納哈出營。

    良佐因權衛事,以狀聞,且言遼東僻處海隅,肘腋皆敵境。

    平章高家奴守遼陽山寨,知院哈拉章屯沈陽古城,開元則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則太尉納哈出,彼此相依,時謀入犯。

    今保保逃往,釁必起&hellip&hellip帝命立良佐、暠俱為蓋州衛指揮佥事。

    即念遼陽重地,複設都指揮使司,統轄諸衛。

    以旺及雲并為都指揮使,往鎮之。

     (《明史》卷一三四《葉旺馬雲傳》) “納哈出者,元木華黎裔孫,為太平路萬戶。

    太祖克太平,被執。

    以名臣後,待之厚。

    知其不忘元,資遣北歸。

    元既亡,納哈出聚兵金山&hellip&hellip數犯遼東。

     (《明史》卷一二九《馮勝傳》) 丞相納哈出,擁二十萬衆,據鑫山(遼甯開原縣西北)。

    數窺伺遼。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春,命宋國公馮勝為大将軍,率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等,将兵二十萬征之。

    還其先所獲元将乃刺吾(納哈出骁将,洪武八年,侵金州,中伏被擒。

    見葉旺傳)。

    勝軍駐通州,遣藍玉乘大雪襲慶州(内蒙林西縣),克之。

    夏,師逾金山&hellip&hellip乃刺吾歸,備以朝廷撫恤恩語其衆。

    于是全國公觀童來降。

    納哈出因聞乃刺吾之言已心悸,復為大軍所迫,乃陽使人至大将軍營納款,以觇兵勢。

    勝遣玉往受降。

    使者見勝軍,還報。

    納哈出仰天歎曰:“天弗使吾有此衆矣。

    ”遂率數百騎詣玉納降&hellip&hellip先後降其部曲二十餘萬人。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二 明初之政局 1.開國治術 太祖既定宇内,懲元季姑息之弊,為政尚嚴,果于戮辱,視士大夫若仆隸。

    且集政柄于一身,廢宰輔不設,君權高張,前此未有。

    一切設施,名為祖訓制,一代不敢更易。

    中葉以後,主昏臣偷,政治混濁,為曆朝所無,未嘗不由始謀者之不臧也。

     葉伯巨,字居升,甯海人&hellip&hellip授平遙訓導。

    洪武九年,星變,诏求直言。

    伯巨上書,略曰:臣觀當今之事,太過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hellip&hellip議者曰,宋元中葉,專事姑息,賞罰無章,以緻亡滅。

    主上痛懲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權神變之法,使人知懼,而莫測其端也&hellip&hellip而用刑之際,多裁自聖衷,遂使治獄之吏,務趨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獄之平,豈易得哉&hellip&hellip古之為士者,以登仕為榮,以罷職為辱。

    今之為士者,以溷迹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以屯田工役為必獲之罪,以鞭笞捶楚為尋常之辱。

    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綱羅捃摭,務無餘逸。

    有司敦迫上道。

    如捕重囚。

    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

    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免誅戮,則必在屯田工役之科。

    率是為常,不少顧惜&hellip&hellip緻使朝不謀夕。

    棄其廉恥,或事掊克,以備屯田工役之資者,率皆是也&hellip&hellip陛下切切以民俗澆漓。

    人不知懼,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故或朝信而幕猜者有之,昨日所進,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尋改,已赦而複收。

    天下臣民,莫之适從&hellip&hellip開國以來,選舉秀才,不為不多,所任名位,不為不重,自今數之,在者有幾?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昔年所舉之人,豈不深可痛惜乎!” (《明史》卷一三九《葉伯巨傳》) 帝初即位,懲元寬縱,用法太嚴。

    奉行者重足立。

     (《明史》卷一三八《周桢傳》) 時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谪屯鳳陽,至萬數。

     (《明史》卷一三九《韓宜可傳》) 工部尚書夏祥,斃杖下&hellip&hellip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當太祖起事之初,賴群策群力,以定四方。

    對于死事者,廟祀典制特隆。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hellip&hellip乃即吳王位&hellip&hellip四月,建祠,祀死事丁普郎等于康郎山,趙德勝等于南昌。

     (《明史》卷一《太祖紀一》) 友諒圍南昌八十五日,先後戰死者,凡十四人&hellip&hellip事平,皆贈爵侯、伯以下有差。

    立忠臣廟于豫章,并祠十四人,以德勝為首;而康郎由戰死者三十五人,首丁普郎。

     (《明史》卷一三三《趙德勝傳》) 洪武二年正月,立功臣廟于雞籠山。

     (《明史》卷二《太祖紀二》) 太祖即以功臣配享太廟,又命别立廟于雞籠山。

    論次功臣二十有一人(正殿: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

    西序:胡大海、趙德勝、華高、俞通海、吳良、曹良臣、吳複、孫興祖。

    東序:馮國用、耿再成、丁德興、張德勝、吳桢、康茂才、茅成。

    ),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

     (《明史》卷五○《禮志四》) 諸将之有功者,更不惜崇以高位尊爵,每次出征還師,即行大除拜。

     洪武三年十一月,北征師還,告武成于郊廟,大封功臣。

    進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封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湯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明史》卷二《太祖紀二》) 洪武十二年九月,沐英大破西番,擒其部長三副使。

    十一月,沐英班師,封仇成、藍玉等二十人為侯。

     (《明史》卷二《太祖紀二》) 迨天下粗定,帝慮諸功臣跋扈難制,為後世子孫患,乃羅織其罪,大肆誅戮。

    胡、藍兩獄,株連元勳宿将,得免者蓋寡。

    慘核寡恩,從古未之有也。

     明祖借諸功臣以取天下。

    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

    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蓋&hellip&hellip明祖則起事雖早,而天下大定,則年已六十餘。

    懿文太子又柔仁。

    懿文死,孫更孱弱。

    遂不得不為身後之慮。

    是以兩興大獄,一網打盡。

    此可以推見其心迹也。

    胡惟庸之死,在洪武十三年。

    同誅者,不過陳甯、塗節數人。

    至胡黨之獄,則在二十三年,距惟庸死時,已十餘年。

    豈有逆首已死,同謀之人至十餘年始敗露者?此不過借惟庸為題,使獄詞牽連諸人,為草薙禽狝之計耳。

    胡黨既誅,猶以為未盡。

    則二十六年又興藍黨之獄。

    于是諸功臣宿将始盡&hellip&hellip此外又有非二黨,而别以事誅者。

    廖永忠功最大,以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

    汪廣洋雖不入胡黨,帝追念其在江西曲庇朱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遂賜死。

    周德興年最高,以其子亂宮,并德興賜死。

    王弼已還鄉,又召入賜死。

    胡美因女為貴妃,偕子婿亂宮,并美賜死。

    李新、謝成,别以事誅死。

    文臣以事誅者,又有茹太素,以抗直不屈死。

    李仕魯以谏帝惑僧言,命武士捽死于階下。

    王樸、張衡,俱以言事死。

    孔克仁、陶凱、朱同,俱坐事死。

    于是文臣亦多冤死。

    帝亦太忍矣哉。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三二《胡藍之獄》) 至胡、藍兩獄之構成。

    分别述之于下。

     “胡獄” 胡惟庸&hellip&hellip洪武六年&hellip&hellip七月,拜右丞相。

    久之,進左丞相&hellip&hellip有異謀&hellip&hellip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

    又遣元故臣封績,緻書稱臣于元嗣君,請兵為外應&hellip&hellip乃與禦史大夫陳甯、中丞塗節等,謀起事。

    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hellip&hellip明年(十三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

    禦史中丞商暠,時谪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

    帝大怒,下廷臣更訊。

    詞連甯、節,乃誅惟庸、甯,并及節。

    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hellip&hellip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

    二十一年,藍玉征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

    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

    會善長家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

    而陸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勝宗、費聚、趙雄三侯,與惟庸共謀不軌。

    帝發怒,肅清逆黨。

    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

    乃為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雲。

     (《明史》卷三○八《胡惟庸傳》) 獄具: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會有言星變,其占當移大臣。

    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而吉安侯陸仲享、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荥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等,皆同時坐惟庸黨死。

    而已故營陽侯楊璟、濟甯侯顧時等,追坐者又若幹人。

    帝手诏條列其罪,傅著獄辭,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長傳》) 功臣之坐胡黨而死,及已故而追坐爵除者: 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二十三年五月,追坐胡惟庸黨,賜死,爵除。

    ) 吉安侯陸仲亨(同上。

    ) 延安侯唐勝宗(同上。

    ) 平涼侯費聚(同上。

    ) 南雄侯趙庸(同上。

    ) 荥陽侯鄭遇春(同上。

    ) 宜春侯黃彬(同上。

    ) 河南侯陸聚(同上。

    ) 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三年十一月封,二十二年卒。

    子祖,病不能襲。

    明年,追論胡黨,以死不問,爵除。

    ) 永嘉侯朱亮祖(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十三年九月,坐罪死,爵除。

    二十三年,追論亮祖胡黨,次子昱亦誅死。

    ) 汝南侯梅思祖(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十五年卒。

    二十三年,追坐胡黨,滅其家。

    ) 永城侯薛顯(洪武三年十二月封,二十年卒。

    二十三年,追坐胡黨,以死不問,爵除。

    ) 靖甯侯葉升(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

    二十五年,追坐胡黨死。

    藍玉,升姻也。

    玉敗複坐,故名隸兩黨。

    ) 衛國公鄧愈子鎮(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鎮于十三年襲,改封申國公,坐胡黨死。

    ) 淮安侯華雲龍子中(雲龍,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中于九年襲,坐貶死。

    追論中胡黨,爵除。

    ) 濟甯侯顧時子敬(時,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敬于十五年襲。

    二十三年,追論胡黨,坐死,爵除。

    ) 臨江侯陳德子镛(德,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镛于十四年襲。

    二十年,從征納哈出,敗沒。

    二十三年,追坐胡黨,爵除。

    ) 鞏昌侯郭興子振(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振于二十二年襲。

    二十三年,追坐胡黨,爵除。

    ) 六安侯王志子威(志,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威于二十二年襲,坐事谪。

    志追坐胡黨,以死不問。

    ) 靖海侯吳祯子忠(祯,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忠于十七年襲。

    二十三年,追坐祯胡黨,爵除。

    ) 營陽侯楊璟子通(璟,洪武三年十一月封。

    通于十七年襲,十二年降指揮使。

    二十三年,追坐璟胡黨,爵除。

    ) 宣德侯金朝興子鎮(朝興,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

    鎮于十九年襲。

    二十三年,追坐朝興胡黨,降指揮使,爵除。

    ) “藍獄” 藍玉&hellip&hellip洪武十一年&hellip&hellip封永昌侯&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進涼國公(北征元脫古思帖木兒功,事詳後)&hellip&hellip铙勇略,有大将才&hellip&hellip數總大軍,多立功。

    太祖遇之厚,浸驕蹇自恣&hellip&hellip镌其過于券。

    玉猶不悛,侍宴語傲慢,在軍擅黜陟将校。

    進止自專。

    帝數谯讓&hellip&hellip比奏事多不聽,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告玉謀反,下吏鞫訊。

    獄辭雲:“玉同景田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舻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為變,将伺帝出耤田舉事。

    獄具,族誅之。

    ”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

    手诏布告天下,條列爰書為逆臣錄。

    至九月,乃下诏曰:“藍賊為亂,謀洩,族誅者萬五千人。

    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hellip&hellip于是元功宿将。

    相繼盡矣。

    凡列名逆臣錄者,一公、十三侯、二伯。

     (《明史》卷一三二《藍玉傳》) 功臣之坐藍黨死而爵除者: 懷遠侯曹興(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景川侯曹震(同上。

    ) 曾甯侯張溫(同上。

    ) 普定侯陳桓(洪武十七年四月封。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鶴慶侯張翼(同上。

    ) 舳舻侯朱壽(洪武二十年十月封。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東平侯韓勳(父政,洪武三年十一月受封。

    勳于六年襲,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宣甯侯曹泰(父良臣,洪武三年十一月受封。

    泰于十九年襲。

    二十六年二月。

    坐死。

    爵除。

    ) 沈陽侯察罕(父納哈出,洪武二十年九月降,封西海侯。

    察罕二十一年襲,改封。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東莞伯何榮(父真,洪武二十年七月受封。

    榮于二十一年襲,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全甯侯孫恪(父興祖,洪武三年,北征戰死,封燕山侯。

    恪二十一年從藍玉北征,以功封侯。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西涼侯濮玙(父英,洪武二十年,征納哈出戰殁,封樂浪公。

    玙以父功封西涼侯。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徽先伯桑敬(父世傑,洪武初,征張士誠戰死。

    敬于二十三年九月封伯。

    二十六年二月,坐死,爵除。

    ) 2.靖難稱兵 太祖既得天下,慮王室孤立,乃複行分封制度。

    大封諸子,分據津要,以為中央之藩衛。

     洪武二年四月&hellip&hellip編祖訓錄,定封建諸王之制。

     (《明史》卷二《太祖紀二》) 太祖既正大位,诏封衆子為王,置傅相,設官屬,定禮儀。

    列爵而不臨民,分土而不任事,外鎮偏圉。

    内控雄域。

    洪武三年,封建禮成,告于太廟,遂定親王等封爵冊寶之制。

     (《績通考》卷二○八《封建考三》) 明制,皇子封親王&hellip&hellip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明史卷一一六諸王傳序。

    ) 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衆,命名慮有重複,乃于東宮親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

    惟靖江王不拘。

     (《明史》卷一○○《諸王世表序注》) 明初封藩簡表 初封之際,雖不使幹預政事,但後來漸委重權,專制國中,諸王遂多驕蹇不法。

    沿邊各王,更畀以兵權,遂成尾大不掉之勢。

     伯巨上書,略曰:“&hellip&hellip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

    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強幹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耳。

    今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竟之弊。

    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于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

    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

    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hellip&hellip書上。

    帝大怒曰:“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

    ”既至,承相乘帝喜以奏。

    下刑部獄,死獄中。

     (《明史》卷一三九《葉伯巨傳》) 洪武二十五年,太祖禦奉天門,手敕以賜諸王雲:“常歲訓将練兵,臨視周迴險易,造軍器務精堅堪用。

    ”因顧長孫(即惠帝)曰:“當使邊庭不驚,贻汝以安也。

    ”自是諸王得專制國中,提兵防禦,地大權重,易生驕僭。

     (《續通考卷》二○八《封建考三》) 是時帝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

    諸王封并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将兵出塞,及築城屯田。

    大将軍如甯國公馮勝、颍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

    又诏二王,軍中事大者方以聞。

     (《明史》卷一一六《晉王棡傳》) 惠帝即位,深以為患。

    乃用齊泰、黃子澄削藩之謀,以法繩諸王,摭其罪而為廢之。

    依次及燕,燕王棣(即成祖)遂舉兵反,以讨奸臣變更舊制為名,号其師曰靖難。

     齊泰,溧水人,初名德&hellip&hellip皇太孫素重泰,及即位,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

    尋進尚書。

    時遺诏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

    諸王謂泰矯皇考诏,間骨肉,皆不悅。

    先是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

    至是國密議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齊、岷五王,相繼以罪廢。

     (《明史》卷一四一《齊泰傳》) 黃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hellip&hellip伴讀東宮&hellip&hellip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

    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

    ”太孫是其言。

    比即位,命&hellip&hellip與齊泰同參國政。

    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

    ”退而與泰謀。

    泰欲先圖燕。

    子澄曰:“不然。

    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

    今欲問罪,宜先周。

    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謀定,明日入白帝。

    會有言周王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

    詞連湘、代諸府。

    于是廢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齊王榑于京師,湘王柏自焚死&hellip&hellip于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

    複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

    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

    皆泰、子澄謀也。

     (《明史》卷一四一《黃子澄傳》) 王&hellip&hellip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hellip&hellip屢帥諸将出征。

    并令王節制沿邊士馬。

    王威名大振&hellip&hellip太祖崩,皇太孫即位&hellip&hellip時諸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

    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憚燕王強,未發。

    乃先廢周王,欲以牽引燕。

    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

    王内自危,佯狂稱疾&hellip&hellip建文元年(1399年)夏六月,燕山百戶倪諒告變,逮官校于諒、周铎等伏誅。

    下诏讓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

    王遂稱疾笃。

    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以兵守王宮。

    王密與僧道衍(即姚廣孝)謀,令指揮張玉、朱能,潛納勇士八百人,入府守衛。

    &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匿壯士端禮門,绐貴炳入,殺之,遂奪九門。

    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

    并援祖訓,朝無正臣,内有奸惡,則親王擁兵待命。

    天子密诏諸王,統領鎮兵讨平之。

    書既發,遂舉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

    二旬,衆至數萬。

     (《明史》卷五《成祖紀一》) 明廷聞變,命耿炳文、李景隆,先後進讨。

    其時元勳宿将,誅亡殆盡,皆非燕王之敵,每緻挫敗。

     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

    而炳文以元功宿将,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

    帝命炳文為大将軍,帥副将軍李堅甯忠北伐,時年六十有五矣。

    兵号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

    八月,次真定,分營滹沱河南北。

    都督徐凱軍河間。

    潘忠、楊松駐鄭州。

    先鋒九千人駐雄縣。

    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hellip&hellip忠等來援&hellip&hellip伏發&hellip&hellip忠、松俱被執,不屈死。

    鄭州陷&hellip&hellip炳文移軍盡渡河,并力當敵。

    軍甫移,燕兵驟至,循城蹴擊。

    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hellip&hellip燕兵遂圍城&hellip&hellip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

    越三日,解圍還。

    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

    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将軍,乘傳代炳文。

     (《明史》卷一三○《耿炳文傳》) (李)文忠三子,長景隆&hellip&hellip景隆小字九江,讀書通典故。

    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

    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

    太祖數目屬之。

    (洪武)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hellip&hellip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見親任,嘗被命執周王。

    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讨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

    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将軍,将兵五十萬北伐&hellip&hellip令一切便宜行事。

    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

    諸宿将多怏怏不為用。

    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

     (《明史》卷一二六《李文忠附李景隆傳》) 李景隆本膏粱子,素不知兵,自代耿炳文後,觀望不進。

    而燕王亦殊輕之。

    遂得間略定北邊各地,還師大敗景隆兵,勢力頓增,益不可侮。

     燕王聞之喜,語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與也。

    ”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大甯。

    景隆聞之,進圍北平&hellip&hellip及燕師破大甯,還軍擊景隆。

    景隆屢大敗,奔德州,衆軍皆潰。

    明年(建文二年)正月,燕王攻大同。

    景隆引軍出紫荊關往救,無功而還。

    帝慮景隆權尚輕,遣中官玺書,賜黃钺弓矢,專征伐&hellip&hellip四月,景隆大誓師于德州,會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于真定,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與燕軍連戰,複大敗&hellip&hellip走德州,複走濟南。

    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

    帝始诏景隆還。

     (《明史》卷一二六《李文忠附李景隆傳》) 燕王屢勝,益輕明廷,遂舉兵南下。

    至東昌,敗于盛庸,無功而還。

     盛庸&hellip&hellip建文初,以參将從耿炳文伐燕。

    李景隆代炳文,遂隸景隆麾下。

    二年四月,景隆敗于白溝河,走濟南。

    燕師随至,景隆複南走。

    庸與參政鐵铉,悉力固守。

    燕師圍攻三月不克。

    庸、铉乘夜出兵掩擊,燕衆大敗,解圍去,乘勝複德州。

     (《明史》卷一四四《盛庸傳》) 建文二年九月&hellip&hellip命為平燕将軍,充總兵官。

    陳晖、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直為左右參将。

    進铉兵部尚書,參贊軍務。

    時吳傑、平安守定州,庸駐德州,徐凱屯滄州為犄角。

    是冬,燕兵襲滄州,破擒凱,掠其辎重,進薄濟甯。

    庸引兵屯東昌以邀之,背城而陣。

    燕王帥兵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複沖中堅。

    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

    燕将朱能,帥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

    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衆,大将張玉死于陣。

    王獨以百騎殿,退至館陶。

    庸檄吳傑、平安,自真定遮燕歸路。

    明年(三年)正月,傑、平安戰深州不利,燕師始得歸。

    是役也,燕精銳喪失幾盡,庸軍聲大振。

     (《明史》卷一四四《盛庸傳》) 以盛庸代景隆為平燕将軍,命铉參其軍務。

    是年(建文二年)冬,庸大敗燕王于東昌,斬其大将張玉。

    燕王奔還北平。

    自燕兵犯順,南北日尋幹戈,而王師克捷,未有如東昌者。

    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複道山東。

     (《明史》卷一四二《鐵铉傳》) 翌年,再出兵南下。

    以肘腋未清,顧慮根本,還師。

     建文三年二月,複帥師南下。

    三月,與盛庸遇于夾河(河北武邑縣南,漳水分流也),譚淵戰死,朱能、張武殊死鬥,庸軍少卻&hellip&hellip複戰,自辰至未,兩軍相勝負。

    東北風忽起,塵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風縱擊。

    庸大敗,走德州。

     (《明史》卷五《成祖紀一》) 燕師出大名。

    安與庸及吳傑等,分兵擾其饷道。

    燕王患之&hellip&hellip燕王亦決計南下。

    遣李遠等潛走沛縣,焚糧舟,掠彰德&hellip&hellip時安在真定。

    度北平空虛,帥萬騎直走北平,至平村,去城五十裡而軍。

    燕王懼,遣劉江等馳還救。

    安戰不利,引還。

    時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荊關,據易州西水寨以窺北平&hellip&hellip(建文三年)八月,燕兵北歸。

    安及燕将李彬戰于楊村,敗之。

     (《明史》卷一四四《平安傳》) 燕王兩次大舉,俱無功而還,最後乃悉銳以行。

    淝河一戰,王師不振。

    燕王遂破金陵,登大位。

     當是時,王稱兵三年矣。

    親戰陣,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勝逐北,然亦屢瀕于危。

    所克城邑,兵去旋複為朝廷守,僅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無何,中官被黜者來奔,具言京師空虛可取狀。

    王乃慨然曰:“頻年用兵,何時已乎?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矣。

    ”(建文)三年十二月丙寅,複出師。

    四年(1402年)春正月乙未,由館陶渡河。

    癸醜,徇徐州。

    三月壬辰,平安以四萬騎蹑王軍。

    王設伏淝河,大敗之。

    &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何福等營靈壁,燕遮其饷道。

    平安分兵六萬人護之。

    己卯,王帥精銳橫擊,斷其軍為二。

    何福空壁來援,王軍少卻。

    高煦伏兵起,福敗走。

    辛巳,進薄其壘,破之,生擒平安、陳晖等三十七人。

    何福走免。

    五月己醜,下泗州&hellip&hellip盛庸扼淮南岸。

    朱能、邱福潛濟,襲走之,遂克盱眙&hellip&hellip徇揚州,駐軍江北。

    天子遣慶成郡主(成祖從姊)至軍中,許割地以和。

    不聽。

    六月癸醜,江防都督佥事陳瑄,以舟師叛附于王&hellip&hellip自瓜洲渡,盛庸以海艘迎戰,敗績。

    戊午,下鎮江。

    庚申,次龍潭&hellip&hellip至金川門。

    谷王橞、李景隆等,開門納王,都城遂陷。

    王&hellip&hellip大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榜其姓名曰奸臣。

    丙寅,諸王群臣上表勸進&hellip&hellip即皇帝位&hellip&hellip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衆。

     (《明史》卷五《成祖紀一》) 3.《永樂大典》 甲 纂修之經過 明成祖靖難功成、盛行誅戮之後,即命儒生修《永樂大典》,蓋與宋初修《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同一用心,而規模之巨則遠過之。

    其為書凡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共為冊萬一千九十五。

    始纂于永樂元年,越年奏進,初名《文獻大成》。

    繼以所輯尚多未備,遂命重修,與其事者凡二千餘人。

    告成于永樂五年,更名《永樂大典》。

    當時政令嚴急,故能迅速成書。

    一準《洪武正韻》,以韻統字,以字系事,所載諸書均散入各韻之中。

    有以一字一句分韻者;有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者;有鈔錄全書,以書名分韻者。

    有割裂,無删改,明以前佚文秘本、世所不傳者,賴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略存古人著作,其功蓋不可沒。

     永樂元年(1403年)秋七月丙子朔&hellip&hellip上谕翰林侍讀學士解缙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

    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爾。

    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采摘不廣,紀載大略。

    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 (《明太宗實錄》卷二○) 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丁巳,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缙等進所纂錄韻書,賜名《文獻大成》。

    賜缙等百四十七人鈔有差,賜宴于禮部。

    既而上覽所進書,尚多未備,遂命重修。

    而勅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及缙總之。

    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俨、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士陳濟為總裁。

    翰林院侍講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觏、曾棨,編修朱弦,檢讨王洪、蔣骥、潘畿、王偁、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曆高得賜,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佥事晏璧為副總(裁)。

    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

    簡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能書生員繕寫,開館于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

     (《明太宗實錄》卷三二) 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乙醜&hellip&hellip太子少師姚廣孝等進重修《文獻大成》,書凡二萬二千二百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

    更賜名《永樂大典》,上親制序以冠之。

     (《明太宗實錄》卷五四) 乙 副本之重錄 《大典》原本,不詳何時移來北京,後貯于文樓。

    至嘉靖三十六年,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火,亟命救出,于是有重錄《永樂大典》之舉。

    始事于嘉靖四十一年,訖工于隆慶元年。

    繕寫者逾百人,每人日寫三葉,曆時五六年,止重錄一部。

    閣臣及在事諸臣升賞極優,蓋重其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乙醜,诏重錄《永樂大典》。

    命禮部左侍郎高拱、右春坊右中允管國子監司業事張居正,各解原務,入館校錄。

    拱仍以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同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讀瞿景淳充總校官。

    居正仍以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同修撰林燫、丁士美、徐時行、編修呂旻、王希烈、張四維、陶大臨,檢讨吳可行、馬自強充分校官。

    初,文皇帝命儒臣彙粹秘閣書籍,分韻類載,以便檢考。

    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為卷凡二萬有奇,名曰《永樂大典》。

    書成,貯之文樓,其帙甚巨。

    上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取探讨,殊寶愛之。

    自後凡有疑卻,悉按韻索覽,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

    及三殿災,上聞變,即命左右趣登文樓,出《大典》,甲夜中谕凡三四傳,是書遂得不燬。

    上意欲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每為閣臣言之。

    至是,谕大學士徐階曰:“昨計重錄《永樂大典》,兩處收藏。

    茲秋涼,可處理。

    ”乃選各色善楷書人禮部儒士程道南等百餘人,就史館分錄,而命拱等校理之。

     (《明世宗實錄》卷五一二) 萬曆間,禁中又火,原本貯文淵閣者,竟無下落。

    而副本在明季已有散佚。

     累臣若愚曾聞成祖勅儒臣纂修《永樂大典》一部,系胡廣、王洪等編輯。

    時号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餘年而就,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

    因卷帙浩繁,未遑刻闆,正寫冊原本。

    至孝廟弘治年,以《大典&bull金匮秘方》,外人所未見者,乃親灑宸翰,識以禦寶,賜太醫院使臣王聖濟、殿内臣寵蓋,欲推之以福海内也。

    閣臣王文恪鏊恭撰頌以揄揚盛美。

    相傳至嘉靖年間,于文樓安置,偶遭回祿之變,世廟亟命挪救,幸未至焚。

    遂勅閣臣徐文貞階,複令儒臣照式摹抄一部,當時供謄寫官生一百八名,每人日抄三葉,自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慶元年,始克告成。

    及萬曆年間,兩宮三殿複遭回祿。

    不知此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于何處也。

     (劉若愚《酌中志》卷一八) 胡儀部青蓮攜其尊人所出中秘書名《永樂大典》者,與《韻山》政相類,大帙三十餘本,一韻中之一字猶不盡焉。

     (張岱《陶庵夢憶》卷六) 其副本貯皇史宬者,雍正初移于翰林院敬一亭,所缺幾二千冊,則存者九千餘冊而已。

    光緒初,存三千餘冊。

    甲午,經翁同龢點查,隻存八百餘冊。

    庚子之役,翰林院被焚,全書蕩然無餘。

    通計世界各國圖書館所藏大典,凡三百餘冊,而我有其三之一焉。

     聖祖仁皇帝實錄成,詞臣屏當皇史宬書架,則副本在焉。

    因移貯翰林院,然終無過而問之者。

    前侍郎臨川李公(绂)在書局,始借觀之,于是予亦得寓目焉&hellip&hellip會逢今上纂修三禮,予始語總裁桐城方公苞鈔其三禮之不傳者,惜乎其阙失幾二千冊。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卷一七《鈔永樂大典記》) 光緒乙亥(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庋置此書不及五千冊。

    嚴究館人,交刑部,斃于獄,而書無著。

    餘丙子(二年,1876年)入翰林,詢之清秘堂前輩,雲尚有三千餘冊&hellip&hellip迨丙戌(十二年,1886年),志伯愚侍讀銳始導之入敬一亭觀書,并允借閱。

    每冊高一尺六寸,廣九寸五分,以至粗黃絹連腦包過,硬面宣紙,朱絲闌,每葉八行,每行大十五、小三十字,朱筆句讀,書名或朱書或否。

    乾隆間館臣原簽尚有存者。

     (缪荃《孫藝風堂文續集》卷四《永樂大典考》) 午初,至翰林院,赴大教習任&hellip&hellip至清秘堂坐。

    辦事諸君鹹集,揖坐,向來所無,因此次有院長也。

    看明鈔四史不全,《永樂大典》剩八百餘本。

    又至寶善亭看藏書,較從前不過有十之三耳。

     (《翁文恭公日記》甲午六月初十日) 丙 大典中所存古書 乾隆三十七年二月,有诏搜訪遺書,安徽學政朱筠請輯大典中古書善本。

    因有四庫全書處之設,先後十餘年間,輯出古書數百種,多刻入《聚珍闆叢書》,其為四庫著錄者三百六十五種,附存目者又一百有六種,其中以《舊五代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水經注》諸書為最有名。

     臣在翰林院常閱前明《永樂大典》,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

    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恒觏者,辄具在焉。

    臣請勅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幹部,分别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

    書亡複存,藝林幸甚。

     (朱筠《笥河文集》卷一《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折子》)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庚午&hellip&hellip谕:“昨據軍機大臣議複朱筠條奏,校核《永樂大典》一折。

    已降旨派軍機大臣為總裁,揀選翰林等官,詳定規條,酌量辦理&hellip&hellip著再添派王際華、裘曰修為總裁官,即會同遴簡分校各員,悉心酌定條例&hellip&hellip”尋議&hellip&hellip此書卷帙浩繁,必須多派人員,方能迅速排纂,謹派分校翰林三十員專司纂輯。

    仍派辦事翰林,并酌選軍機司員,作為提調。

    翰林院典簿等官作為收掌,常川趕辦,毋緻作辍&hellip&hellip再查翰林院署内迤西房屋一區&hellip&hellip作為辦事之所,檢查較為近便。

    得旨依議,将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

     (《清高宗實錄》卷九二六) 章學誠謂周永年專司其事,實則鄒炳泰纂輯者最多。

     宋元遺書,歲久煙沒,畸篇剩簡,多見采于明成祖時所輯《永樂大典》。

    時議轉從大典采綴,以還舊觀。

    而館臣多次擇其易為功者,遂謂搜取無遺逸矣。

    書昌(周永年)固執以争,謂其中多可錄,同列無如之何,則盡舉而委之書昌。

    書昌無間風雨寒暑,目盡九千巨冊,計卷一萬八千有餘,丹鉛标識,摘抉編摩。

    于是永新劉氏兄弟公是、公非諸集以下,又得十有餘家,皆前人所未見者,鹹著於錄。

    好古之士,以為書昌有功斯文,而書昌自是不複任載筆矣。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一八《周書昌别傳》) 最先鈔大典者為全祖望,其未及鈔者,後皆入四庫。

    嘉慶中徐松所輯皆巨帙。

    光緒中葉,缪荃孫複輯得數種,文廷式嘗錄《經世大典驲站》。

    今僅存諸冊中足資輯錄者尚不少。

     但鈔其欲見而不可得者,而别其例之大者為五:其一為經。

    諸解經之集大成者,莫如房審權之《易》,衛湜、王與之之二《禮》,此外莫有仿之者。

    今使取《大典》所有,稍為和齊而斟酌,則諸經皆可成也。

    其一為史。

    自唐以後,六史篇目雖多,文獻不足。

    今采其稗野之作,金石之記,皆足以資考索。

    其一為志乘。

    宋元圖經舊本,近日存者寥寥。

    明中葉以後所編,則皆未見古人之書而妄為之。

    今求之《大典》,厘然具在。

    其一為氏族。

    世家系表而後,莫若夾漈通略,然亦得其大概而已,未若此書之該備也。

    其一為藝文。

    東萊文鑒不及南渡,遺集之散失者,《大典》得十九焉。

    其餘偏端細目,信手荟萃,或可以補人間之缺本,或可以正後世之僞書,則信乎取精多而用物宏,不可謂非宇宙間之鴻寶也&hellip&hellip自從事于是書,每日夜漏三下而寝,可盡二十卷。

    而以所簽分令四人鈔之,或至浃旬未畢。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卷一七《鈔永樂大典記》) 祁門馬嶰谷曰琯、仁和趙谷林昱,均為謝山(全祖望)緻鈔資。

    而謝山改知縣,未久于其事。

    鈔出者,宋田氏《學易蹊徑》二十卷,高氏《春秋義宗》百五十卷,曹粹中《詩說》,王安石《周官新義》,《劉公是文鈔》,《唐說齋文鈔》,史真隐《尚書》、《周禮》、《論語》解,《二袁先生文鈔》,元窦蘋《酒耘先生令譜》。

    (今《周官新義》、《劉公是文》、《二袁先生》文均成書,有傳本。

    餘未聞。

    )杭堇浦(世駿)《續禮記集說》所采宋元人說,半出於《大典》。

     (缪荃孫《藝風堂文續集》卷四《永樂大典考》) 第諸書輯散為整,考訂不易。

    有業經輯出而未及進呈者,如宋元兩《鎮江志》、《嘉泰吳興志》、《嘉定維揚志》、《奉天錄》、《九國志》之類,亦複不少&hellip&hellip而修《全唐文》時,大興徐星伯先生松曾鈔出《宋會典》五百卷、《中興禮書》一百五十卷、《河南志》三卷、秘書省續到阙書二卷。

    仁和胡書農學士敬鈔出施谔《臨安志》十六卷、《大元海運記》一卷。

    孫文靖公爾準鈔出仇遠《山村詞》。

     (缪荃孫《藝風堂文續集》卷四《永樂大典考》) 前後閱過九百餘冊,而餘丁内艱矣。

    零落不完,毫無巨籍。

    鈔出《宋十三處戰功錄》、《曾公遺錄》、《順天志》、《滬州志》、《宋中興百官題名》、《國清百錄》諸書。

     (缪荃孫《藝風堂文續集》卷四《永樂大典考》) 三 明之疆域 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将北伐,并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于嶺表;最後削平巴蜀,收複滇南&hellip&hellip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隸京師。

    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羁縻諸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

    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

    而于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

    成祖定都北京&hellip&hellip乃以北平為直隸,又增設貴州、交趾二布政使司。

    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複棄之外徼。

    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

    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雲南、曰貴州。

    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

    羁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

    編裡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

    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命名司十有六(萬全、遼東、大甯凡三,又十三布政司,各設都司一),行都指揮使司五(山西大同、陝西曰甘肅、四川建昌、湖廣鄖陽、福建建甯)&hellip&hellip留守司二(中都留守司駐鳳陽,興都留守司駐承天),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禦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hellip&hellip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甯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

    &hellip&hellip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土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hellip&hellip自成祖棄大甯,徙東勝,宣宗遷開平于獨石,世宗時複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裡,南北萬裡。

     (《明史》卷四○《地理志序》) 明疆域簡表 四 明與諸民族之關系 明之對外威力,遠遜于漢唐。

    雖當成祖之際,北破元裔,南并安南,又招緻南洋諸國,稱盛一時。

    然再傳自宣宗以後,日就陵替,邊疆多事,國力虛耗,遂為衰亡之一因焉。

     1.瓦剌與鞑靼 明兵破元都,順帝北走,傳六世,被篡于鬼力赤,改稱鞑靼。

    蒙古大汗之統系遂中絕。

    其時西部瓦剌漸強,與鞑靼互相仇殺。

    明成祖每利其交哄,強者擊之,弱者撫之,故北族坐是不能統一。

     太祖洪武元年,大将軍徐達率師取元。

    元主自北平遁出塞,居開平,數遣其将也速等擾北邊。

    明年(二年),常遇春擊敗之,師進開平&hellip&hellip元主奔應昌&hellip&hellip三年春,以徐達為大将軍,使出西安,搗定西(時為王保保所據)。

    李文忠為左副将軍,馮勝為右副将軍,使出居庸,搗應昌。

    文忠&hellip&hellip大破元兵于駱駝山,遂趨應昌。

    未至,知元主已殂,進圍其城,克之&hellip&hellip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獨以數十騎遁去。

    而徐達亦大破王保保兵于沈兒峪口,走之&hellip&hellip王保保擁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居和林&hellip&hellip十一年夏,故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卒&hellip&hellip子脫古思帖木兒繼立&hellip&hellip二十年&hellip&hellip帝以故元“遺寇”,終為邊患,乃即軍中拜藍玉為大将軍&hellip&hellip率師十五萬往征之(時玉擊降納哈出也)&hellip&hellip明年(二十一年)春,玉&hellip&hellip聞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從間道馳進&hellip&hellip馳至捕魚兒海&hellip&hellip遂大破其軍&hellip&hellip脫古思帖木兒,以其太子天保奴&hellip&hellip等數十騎遁去&hellip&hellip脫古思帖木兒既遁,将依丞相咬住于和林。

    行至土刺河,為其下也速疊兒所襲&hellip&hellip缢殺之&hellip&hellip自脫古思帖木兒後,部帥紛拏。

    五傳至坤帖木兒,鹹被弑,不複知帝号。

    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号,遂稱鞑靼雲。

    成祖即位,遣使谕之通好,賜以銀币,并及其知院阿魯台、丞相馬兒哈咱等。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

    元亡,其強臣猛可帖木兒等據之。

    死,衆分為三。

    其渠曰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羅。

    成祖即位,遣使往告。

    永樂初,複數使鎮撫答哈帖木兒等谕之,并賜馬哈木等文绮有差。

    六年冬,馬哈木等遣&hellip&hellip來朝貢馬,仍請封。

    明年(七年)夏,封馬哈木為&hellip&hellip順甯王,太平為&hellip&hellip賢義王,把秃孛羅為&hellip&hellip安樂王。

     (《明史》卷三二八《瓦剌傳》) 時鬼力赤與瓦剌相仇殺,數往來塞下。

    帝敕邊将各嚴兵備之&hellip&hellip久之,阿魯台殺鬼力赤。

    而迎元之後,本雅失裡于别失八裡,立為可汗。

    (永樂)六年春,帝即以書谕本雅失裡&hellip&hellip不聽。

    明年(七年)&hellip&hellip複使給事中郭骥齊書往。

    骥被殺,帝怒。

    秋,命淇國公邱福為大将軍&hellip&hellip将精騎十萬北讨&hellip&hellip時本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