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元之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貫字道傳&hellip&hellip自幼至老,好學不倦,凡六經百氏、兵刑律曆、數術方技、異教外書,靡所不通。
作文沉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傳誦之&hellip&hellip與溍及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齊名。
(《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附傳》) 吳萊,字立夫&hellip&hellip輩行稍後于貫溍。
天資絕人,七歲能屬文,凡書一經目,辄成誦。
萊尤喜論文,嘗雲:“作文如用兵,兵法有正有奇,正是法度,要部伍分明;奇是不為法度所縛,舉眼之頃,千變萬化,坐作進退擊刺,一時俱起。
及其欲止,什伍各還其隊,元不曾亂。
”聞者服之。
貫平生極慎許與,每稱萊為絕世之才。
溍晚年謂人曰:“萊之文嶄絕雄深,類秦漢間人所作,實非今世之士也。
吾縱操觚一世,又安敢及之哉!”其為前輩所推許如此&hellip&hellip卒&hellip&hellip私谥曰“淵穎先生”。
(《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附傳》) 骈體文 宋人繼六朝唐後,别創四六一體,代言之作如制诰,述恩之作如箋表,以隸事為工,對仗為巧,亦自創一風格。
工此者每能得盛名顯位,楊、劉、二宋,稱為首出,沉博豔麗;歐、王、蘇轼,繼以昌大,而意無不盡,語無不工,尤盡四六之能事。
宋代最重宏詞,所習者即此也。
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人&hellip&hellip天性穎悟,自幼及終,不離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hellip&hellip當時學者,翕然宗之。
而博覽強記,尤長典章制度,時多取正。
喜誨誘後進,以成名者甚衆,人有片辭可紀,必為諷誦。
手集當世之述作,為筆苑時文錄數千篇。
(《宋史》卷三〇五《楊億傳》) 劉筠,字子儀,大名人&hellip&hellip其文辭善對偶,尤工為詩。
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号楊劉。
(《宋史》卷三〇五《劉筠傳》) 宋庠(初名郊),字公序,安州安陸人,後徙開封之雍邱&hellip&hellip自應舉時,與祁俱以文學名擅天下。
儉約不好聲色,讀書至老不倦,善正訛謬。
(《宋史》卷二八四《宋庠傳》) 宋祁,字子京,與兄庠同時舉進士&hellip&hellip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hellip&hellip祁兄弟皆以文學顯,而祁尤能文,善議論,然清約莊重不及庠&hellip&hellip論曰:“庠明練故實,文藻雖不逮祁,孤風雅操,過祁遠矣。
” (《宋史》卷二八四《宋祁傳》) 大抵史近古,對偶宜今。
以對偶之文入史策,如粉黛飾壯士,笙匏佐鼙鼓。
(宋祁《筆記上》) 歐陽修以古文排奡之調為四六。
臣聞神功不宰,而萬物得以曲成者,惟各從其欲;天鑒孔昭,而一言可以感動者,在能緻其誠。
敢傾虔至之心,再渎高明之聽。
(《歐陽修全集》卷九三《亳州乞緻仕第二表》) 王安石,喜運經史語入文,謂之典雅。
懋昭賢業,寅亮聖時。
伯夷之直惟清,仲山之明且哲,所居之名赫赫,豈獨後思;爾瞻之節岩岩,方當上輔。
(王安石《臨川集》卷七九《賀緻政趙少保啟》) 蘇轼制表,驅遣經史語文,如出諸己,在歐王二家之外,尤号雄傑,涵造化之妙,盡筆端之巧。
南宋古文益衰,工四六者愈衆,以流麗穩妥為能事,體乃愈卑矣。
汪藻,字彥章,饒州德興人&hellip&hellip徽宗親制君臣慶會閣詩,群臣皆赓進,惟藻和篇衆莫能及。
時胡伸亦以文名,人為之語曰:“江左二寶,胡伸汪藻。
”&hellip&hellip高宗&hellip&hellip時多事,诏令類出其手&hellip&hellip藻通顯三十年,無屋廬以居,博極群書,老不釋卷。
尤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工俪語,多著述。
所為制詞,人多傳誦。
(《宋史》卷四四五《汪藻傳》) 綦崇禮,字叔厚,高密人&hellip&hellip幼穎邁,十歲能作邑人墓銘&hellip&hellip太學諸生溺于王氏新說,少能詞藝者。
徽宗幸太學,崇禮出二表,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hellip&hellip高宗時,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hellip&hellip崇禮妙齡秀發,聰敏絕人,不為崖岸斬絕之行,廉儉寡欲,獨覃心辭章。
洞曉音律,酒酣氣振,長歌慷慨,議論風生,亦一時之英也&hellip&hellip樓鑰嘗叙其文,以為氣格渾然天成,一旦當書命之任,明白洞達,雖武夫遠人,曉然知上意所在雲。
(《宋史》卷三七八《綦崇禮傳》) 洪适,字景伯(番陽人)&hellip&hellip幼敏悟,日誦三千言&hellip&hellip以文學聞望,遭時遇主。
(《宋史》卷三七三《洪适傳》) 洪遵,字景嚴&hellip&hellip從師業文,不以歲時寒暑辍。
(《宋史》卷三七三《洪遵傳》) 洪邁,字景盧&hellip&hellip幼讀書,日數千言&hellip&hellip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hellip&hellip邁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貴顯,邁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謂其文備衆體。
邁考閱典故,漁獵經史,極鬼神事物之變&hellip&hellip有《容齋五筆》、《夷堅志》行于世,其他著述尤多。
(《宋史》卷三七三《洪邁傳》)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
其先&hellip&hellip倅廬陵,因家焉&hellip&hellip高宗讀其策曰:“掌制手也。
”&hellip&hellip必大在翰林幾六年,制命溫雅,周盡事情,為一時詞臣之冠。
(《宋史》卷三九一《周必大傳》) 楊萬裡,字廷秀,吉州吉水人&hellip&hellip精于詩,嘗著《易傳》,行于世。
光宗嘗為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
(《宋史》卷四三三《楊萬裡傳》) 真德秀,字景元,後更為景希,建之浦城人&hellip&hellip立朝不滿十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皆切當世要務&hellip&hellip四方人士,誦其文,想見其風采。
(《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傳》) 魏了翁,字華甫,卭州蒲江人&hellip&hellip年十五,著《韓愈論》,抑揚頓挫,有作者風&hellip&hellip進華文閣待制&hellip&hellip上章論十弊&hellip&hellip疏列萬言,先引故實,次陳時弊,分别利害,粲若白黑。
(《宋史》卷四三七《魏了翁傳》) 制藝文 宋熙甯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祐後複罷。
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舉考試法,于是王克耘始造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觞。
學者俯就繩式,推敲揣摩,有害于學術文學者甚大。
自宋以來,以取中士子所作之文,謂之程文。
《金史》承安五年,诏考試詞賦官,各作程文一道,示為舉人之式。
試後,赴省藏之。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程文》) 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
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複如之。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程文》) 宋季有魏天應《論學繩尺》一書,皆當時應舉文字,有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注》) 乙 詩 宋詩初學西崐、晚唐,歐陽修、王安石銳意學韓、學杜,蘇王不主一格,巍然大家。
宋詩體格,至是始成。
王禹偁,字元之,濟州钜野人&hellip&hellip賦詠人多傳誦&hellip&hellip太宗親試貢士,召禹偁賦詩,立就。
上悅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hellip&hellip禹偁詞學敏贍,遇事敢言&hellip&hellip所與遊必儒雅,後進有詞藝者,極意稱揚之&hellip&hellip有&hellip&hellip詩三卷。
(《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 丞相萊國寇忠愍公,名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hellip&hellip平生著述,于章疏尤工,旨粹言簡,多所開益&hellip&hellip好為詩,警策清悟,有劉夢得、元微之風格;其氣焰奇拔,則又過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四) 魏野,字仲先,陝州陝人也&hellip&hellip及長,嗜吟詠,不求聞達。
居州之東郊,手植竹樹,清泉環繞,旁對雲山,景趣幽絕。
鑿土袤丈,曰樂天洞,前為草堂,彈琴其中。
好事者,多載酒肴從之遊,嘯詠終日&hellip&hellip野不喜巾帻,無貴賤,皆紗帽白衣以見,出則跨白驢。
過客居士往來,留題命話,累宿而去。
野為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hellip&hellip有《草堂集》十卷。
(《宋史》卷四五七《魏野傳》) 林逋,字君複,杭州錢塘人。
少孤力學,不為章句&hellip&hellip初,放遊江淮間。
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hellip&hellip自為墓于其廬側,臨終為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禅書”之句。
既卒,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谥“和靖先生”&hellip&hellip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詞澄浃峭特,多奇句。
既就,稿随辄棄之。
或謂何不錄以示後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餘篇。
(《宋史》卷四五七《林逋傳》) 楊億,字大年&hellip&hellip六歲學吟詩&hellip&hellip年十一,以童子召對,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歎異&hellip&hellip太宗觀華後苑,召命賦詩。
明年,苑中曲宴,億複以詩獻&hellip&hellip有《西昆酬倡》等集&hellip&hellip真宗嘗謂王旦曰:“億辭學無比,後學皆師慕之。
文章有貞元、元和風格,自億始也。
”旦曰:“後學皆師慕億,唯李宗谔久與之遊,終不得其鱗甲,謂其體弱,不宗經典雲。
” (王偁《東都事略》卷四七《楊億傳》) 劉筠&hellip&hellip善對偶,尤工為詩。
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号“楊劉”。
(《宋史》卷三〇五《劉筠傳》) 石延年,字曼卿&hellip&hellip家于宋城。
延年為人跌宕任氣節&hellip&hellip于詩最工。
(《宋史》卷四四二《石延年傳》) 蘇舜欽,字子美&hellip&hellip當天聖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與河南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俊多從之遊&hellip&hellip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hellip&hellip去離都下,隔絕親交。
舜欽報書曰:“&hellip&hellip三商而眠,高春而起。
靜院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樽,以自愉悅。
有興則泛小舟,出盤阊二門,吟嘯覽古于江山之間。
渚茶野釀,足以消憂;莼鲈稻蟹,足以适口。
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廟勝絕。
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魚鳥留連,不覺日暮&hellip&hellip以彼此較之,孰為然哉?”&hellip&hellip在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
時發憤懑于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
(《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 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hellip&hellip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hellip&hellip為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為酬倡,一府盡傾。
歐陽修與為詩文,自以為不及。
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由是知名于時。
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
嘗語人曰:“凡詩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矣。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也。
”世以為知言&hellip&hellip堯臣家貧,喜飲酒,賢士大夫多從之遊,時載酒過門。
善談笑,與物無忤,诙嘲譏刺托于時。
晚益工。
(《宋史》卷四四三《梅堯臣傳》) 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hellip&hellip蘇轼叙其文曰:“&hellip&hellip詩賦似李白。
”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 蘇轼、王安石,疊為詩家宗主。
蘇門有黃、晁、秦、張諸人,尤盛。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甯人&hellip&hellip蘇轼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轶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
由是聲名始震&hellip&hellip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
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hellip&hellip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轼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
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轼,故稱“蘇黃”。
轼為侍從時,舉庭堅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hellip&hellip”之語,其重之也如此。
初,遊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号“山谷道人”雲。
(《宋史》卷四四四《黃庭堅傳》) 晁補之,字無咎,濟州钜野人&hellip&hellip父端有工于詩。
補之聰敏強記,才解事,即善屬文&hellip&hellip十七歲,從父官杭州,倅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蘇轼。
轼先欲有所賦,讀讀之歎曰:“吾可以閣筆矣。
”又稱其文博辯隽偉,絕人遠甚,必顯于世。
由是知名&hellip&hellip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缛,其淩麗奇卓,出于天成。
尤精楚詞,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
(《宋史》卷四四四《晁補之傳》) 秦觀,字少遊,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人。
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詞&hellip&hellip見蘇轼于徐,為賦黃樓,轼以為有屈宋才。
又介其詩于王安石,安石亦謂清新似鮑謝&hellip&hellip放還至藤州,出遊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
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
先自作挽詞,其語哀甚,讀者悲傷之。
(《宋史》卷四四四《秦觀傳》) 張耒,字文潛,楚州淮陰人。
幼穎異,十三歲能為文,十七時作《函關賦》,已傳人口。
遊學于陳,學官蘇轍愛之,因得從轼遊。
轼亦深知之,稱其文汪洋沖澹,有一倡三歎之聲&hellip&hellip耒儀觀甚偉,有雄才,筆力絕健,于騷詞尤長&hellip&hellip作詩晚歲亦務平淡,效白居易體,而樂府效張籍。
(《宋史》卷四四四《張耒傳》)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
少而好學苦志,年十六,蚤以文谒曾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hellip&hellip元祐初,蘇轼、傅堯俞、孫覺薦其文行&hellip&hellip喜作詩,自雲學黃庭堅,至其高處或謂過之。
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
世徒喜誦其詩文,至若奧學至行,或莫之聞也。
(《宋史》卷四四四《陳師道傳》)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華&hellip&hellip長以學問稱鄉裡,谒蘇轼于黃州,贽文求知。
轼謂其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hellip&hellip又數年,再見轼,轼閱其所著,歎曰:“張耒、秦觀之流也。
” (《宋史》卷四四四《李廌傳》) 南宋詩,以尤楊範陸為四大家。
宋元之際,若真山民、汪水雲為詩,凄涼感歎,雖為亡國遺音,而可窺見當時史事。
尤袤,字延之,常州無錫人&hellip&hellip入太學,以詞賦冠多士&hellip&hellip上&hellip&hellip使人密察,民誦其善政不絕口,乃錄其東湖四詩歸奏。
上讀而歎賞,遂以文字受知&hellip&hellip嘗取孫綽《遂初賦》以自号。
(《宋史》卷三八九《尤袤傳》) 範成大,字緻能,吳郡人&hellip&hellip素有文名,尤工于詩&hellip&hellip自号“石湖”,有《石湖集》。
(《宋史》卷三八六《範成大傳》) 楊萬裡,字廷秀,吉州吉水人&hellip&hellip名讀書之室曰“誠齋”&hellip&hellip精于詩。
(《宋史》卷四三三《楊萬裡傳》) 陸遊,字務觀,越州山陰人&hellip&hellip範成大帥蜀,遊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号“放翁”&hellip&hellip遊才氣超逸,尤長于詩。
(《宋史》卷三九五《陸遊傳》) 金詩多學蘇黃一派,至元好問而大。
《中州》一集,汾河諸老,稍嫌淺率,然征金事者,所不廢也。
蔡松年&hellip&hellip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号“吳蔡體”。
(《金史》卷一二五《蔡松年傳》) 趙秉文&hellip&hellip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
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
至五言古詩,則沉郁頓挫。
(《金史》卷一一〇《趙秉文傳》) 黨懷英,字世傑&hellip&hellip能屬文&hellip&hellip當時稱為第一,學者宗之&hellip&hellip上(章宗)謂宰臣曰:“郝俣賦詩頗佳。
舊時劉迎能之,李晏不及也。
” (《金史》卷一二五《黨懷英傳》) 劉昂,字之昂,興州人&hellip&hellip律賦自成一家,作詩得晚唐體,尤工絕句。
(《金史》卷一二六《劉昂傳》) 李汾,字長源,太原平晉人&hellip&hellip工詩,雄健有法&hellip&hellip平生詩甚多,不自收集,世所傳者,十二三而已。
(《金史》卷一二六《李汾傳》) 元好問&hellip&hellip其詩奇崛而絕雕刿,巧缛而謝绮麗。
五言高古沉郁,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
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
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寫恩怨者,又數百篇。
(《金史》卷一二六《元好問傳》) 元詩頗矯江西派粗犷之病,虞集以高亢勝,薩都剌以秾麗勝,末流或失之于纖。
楊維桢讀史樂府當行,别開一體,亦有足多。
虞伯生先生(集)、楊仲弘先生(載)同在京日,楊先生每言伯生不能作詩。
虞先生載酒請問作詩之法,楊先生酒既酣,盡為傾倒,虞先生遂超悟其理。
繼&hellip&hellip以所作詩介他人質諸楊先生,先生曰:“此詩非虞伯生不能也。
”或曰:“先生嘗謂伯生不能作詩,何以有此?”曰:“伯生學問高,餘曾授以作詩法,餘莫能及。
”&hellip&hellip故國朝之詩稱虞、趙、楊、範、揭焉。
範即德機先生(梈),揭即曼碩先生(傒斯)也。
嘗有問于虞先生曰:“仲弘詩如何?”先生曰:“仲弘詩如百戰健兒。
”“德機詩如何?”曰:“德機詩如唐臨晉帖。
”“曼碩詩如何?”曰:“曼碩詩如美女簪花。
”“先生詩如何?”笑曰:“虞集乃漢廷老吏。
”蓋先生未免自負。
公論以為然。
(陶宗儀《辍畊錄》卷四) 張翥,字仲舉,晉甯人&hellip&hellip留杭,又從仇遠(字仁近,錢塘人)先生學。
遠于詩最高,翥學之,盡得其音律之奧。
于是,翥遂以詩文知名一時&hellip&hellip翥長于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
(《元史》卷一八六《張翥傳》) 薩都剌,字天錫,别号直齋,本答失蠻氏&hellip&hellip有詩名&hellip&hellip晚年寓居武林,每風日晴好,辄肩一杖,挂瓢笠,踏芒,凡深岩邃壑,人迹不到處,無不窮其幽勝,興至則發為詩歌。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六《薩都剌傳》) 詩社之集,以元時為最盛。
元季士大夫,好以文墨相尚,每歲必聯詩社,四方名士畢集,燕賞窮日夜,詩勝者,辄有厚贈。
饒介為淮南行省參政,豪于詩,自号醉樵。
嘗大集諸名士,賦醉樵歌。
(《明史&bull文苑傳》)&hellip&hellip浦江吳氏,結月泉社,聘謝臯羽為考官&hellip&hellip(注:見《懷麓堂詩話》)松江呂璜溪嘗走金帛,聘四方能詩之士,請楊鐵崖為主考,第其甲乙,厚有贈遺。
一時文人畢至,傾動三吳。
(注:見《四友齋叢說》)又顧仲瑛玉山草堂,楊廉夫、柯九思、倪元鎮、張伯雨、于彥成諸人嘗寓其家,流連觞詠,聲光映蔽江表。
(注:見《元詩選》)此皆林下之人,揚風扢雅,而聲氣所屆,希風附響者,如恐不及&hellip&hellip有元之世,文學甚輕,當時有九儒十丐之謠,科舉亦屢興屢廢。
宜乎風雅之事,棄如弁髦,乃搢紳之徒,風流相尚如此。
蓋自南宋遺民故老,相與唱歎于荒江寂寞之濱,流風餘韻,久而弗替,遂成風會。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〇《元季風雅相尚》) 丙 詞 詞至宋而極盛。
宋人填詞,皆能被之樂府。
北宋多小令,而氣格渾成;南宋多為長調,而不免失之堆砌。
蘇辛盛氣汪洋,别為一體。
周邦彥實為一代詞宗,光前啟後;其詩文亦有規律,故不同靡靡之作。
宋人編集歌詞,長者曰慢,短者曰令,初無中調長調之目。
自顧從敬編《草堂詞》,以臆見分之,後遂相沿。
(朱彜尊《詞綜》發凡) 晏殊,字同叔&hellip&hellip有《珠玉詞》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四) 晏幾道&hellip&hellip殊幼子&hellip&hellip有《小山詞》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五) 柳永,初名三變,字耆卿&hellip&hellip有《樂章集》九卷&hellip&hellip葉少蘊雲:“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lsquo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rsquo”&hellip&hellip黃叔晹雲:“耆卿長于纖豔之詞。
” (朱彜尊《詞綜》卷五) 有客謂子野(張先字)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
” (朱彜尊《詞綜》卷五) 晁無咎雲:“東坡居士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然橫放傑出,自是曲子内縛不住者。
”&hellip&hellip陸務觀雲:“&hellip&hellip東坡&hellip&hellip詞&hellip&hellip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hellip&hellip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 (朱彜尊《詞綜》卷六) 賀鑄,字方回&hellip&hellip有《東山寓聲樂府》三卷&hellip&hellip妙絕一世&hellip&hellip有“梅子黃時雨”之句,人謂之賀梅子&hellip&hellip山谷有詩雲:“解道江南斷腸句,隻今惟有賀方回。
”其為前輩推重如此。
(朱彜尊《詞綜》卷七) 周邦彥,字美成&hellip&hellip有《清真集》二卷&hellip&hellip張叔夏雲:“美成詞渾厚和雅,善于融化詩句。
”沈伯時雲:“作詞當以清真為主。
” (朱彜尊《詞綜》卷九)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曆城人&hellip&hellip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宋史》卷四〇一《辛棄疾傳》) 劉克莊,字潛夫&hellip&hellip有《後村别調》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一四) 姜夔,字堯章(号白石)&hellip&hellip範石湖(成大)雲:“白石有裁雲縫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聲。
”&hellip&hellip黃叔晹雲:“白石詞極精妙,不減清真。
其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hellip&hellip張叔夏雲:“姜白石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迹。
” (朱彜尊《詞綜》卷一五) 史達祖,字邦卿(号梅溪)&hellip&hellip姜堯章雲:“邦卿詞奇秀清逸,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
”張功甫雲:“&hellip&hellip妥貼輕圓,辭情俱到。
” (朱彜尊《詞綜》卷一七) 吳文英,字君特&hellip&hellip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四卷。
張叔夏雲:“吳夢窗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
”&hellip&hellip沈伯時雲:“夢窗深得清真之妙,但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易知。
” (朱彜尊《詞綜》卷一九) 張炎,字叔夏&hellip&hellip有《玉田詞》三卷&hellip&hellip仇仁近雲:“&hellip&hellip意度超玄,律呂協洽,當與白石老仙相鼓吹。
” (朱彜尊《詞綜》卷二一) 周密,字公謹&hellip&hellip有《草窗詞》二卷,一名《洲漁笛譜》。
(朱彜尊《詞綜》卷二〇) 高觀國,字賓王(号竹屋)&hellip&hellip張叔夏雲:“竹屋、白石、邦卿、夢窗格調不凡,句法挺異。
” (朱彜尊《詞綜》卷一七) 朱淑真,錢塘人,有《斷腸集》詞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二五) 李清照,字易安,格非之女,嫁趙明誠,有《漱玉集》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二五) 4.通俗文學 唐時佛教流行,因以俗文敷衍教義。
傳播既久,用之以作傳記。
至宋,語體尤盛,出使專對則有口語,講學則有語錄,小說戲曲之作,則雅俗并陳。
元人《水浒傳》,純以語體行之,遂成章回說部一體。
自此以後,小說、戲曲深入人心,彌漫社會,風俗、思想為之一變。
甲 宋元人小說 《五代史平話》 宋巾箱本《五代史平話》,于梁、唐、晉、漢、周,各分上下二卷。
惜梁史、漢史皆缺下卷,雖上卷尚存回目,而梁史已脫去數葉,不能補矣。
元忠于光緒辛醜遊杭,得自常熟張大令敦伯家,以壓歸裝。
顧各家書目皆未著錄&hellip&hellip偶憶《夢粱錄》小說講經史門有雲:“講史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曆代書史文傳興廢争戰之事,有戴書生、周進士、張小娘子、宋小娘子、丘機山、徐宣教。
”疑此平話,或出南渡小說家所為,而書賈刻之,故目錄及每卷首尾,辄大書“新編五代某史平話”也。
(曹元忠《五代史平話跋》) 《京本通俗小說》 餘避難滬上,索居無俚,聞親串(按即馮譽骥家)莊奁中有舊鈔本書,類乎平話,假而得之&hellip&hellip搜得四冊,破爛磨滅,的是影元人寫本,首行“京本通俗小說第幾卷”(按,缪刻本存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凡七卷),通體皆減筆小寫,閱之令人失笑。
三冊尚有《錢遵王圖書》,蓋即也是園中物。
《錯斬崔甯》、《馮玉梅團圓》二回,見于書目。
而“宋人詞話”标題,“詞”字乃“評”字之訛耳。
(按,詞話與評話異,此說不然。
)所引詩詞,皆出宋人,雅韻欲流,并有可考者。
如《碾玉觀音》一段,三鎮節度使延安郡王指韓蕲王,秦州雄武軍劉兩府是劉锜,楊和王是楊沂中,官銜均不錯。
尚有《定州三怪》一回,破碎太甚。
《金主亮荒淫》兩卷,過于穢亵,未敢傳摹。
與《也是園》有合有不合,亦不知其故。
(缪荃孫《京本通俗小說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宋椠《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hellip&hellip阙卷上第一葉,卷中第一二三葉。
卷末有“中瓦子張家印”款一行,中瓦子為宋臨安府街名&hellip&hellip此雲“中瓦子張家印”,蓋即《夢粱錄》之張官人經史子文籍鋪&hellip&hellip此書與《五代平話》、《京本小說》及《宣和遺事》體例略同。
三卷之書,共分十七節,亦後世小說分章回之祖。
其稱詩話,非唐宋士夫所謂詩話,以其中有詩有話,故得此名。
其有詞有話者,則謂之詞話&hellip&hellip皆《夢粱錄》、《都城紀勝》所謂說話之一種也。
書中載元奘取經,皆出猴行者之力,即《西遊演義》所本。
(王國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 《宣和遺事》 世所傳《宣和遺事》,極鄙俚,然亦是勝國時闾閻俗說。
中有“南儒”及“省元”等字面,又所記宋江三十六人,盧俊義作李俊義,楊雄作王雄,關勝作關必勝,其餘俱小不同,并花石綱等事,皆似是《水浒》事本。
倘出《水浒》後,必不更創新名。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一) 餘于戊辰冬,得《宣和遺事》二冊,識是述古舊藏&hellip&hellip《述古堂書目》宋人詞話門,有《宣和遺事》四卷&hellip&hellip後檢之高儒《百川書志》于史部傳記類雲:“《宣和遺事》二卷,載徽欽二帝屯泰二百七十餘事。
雖宋人所記,辭近瞽史,頗傷不文。
” (黃丕烈《宣和遺事跋》) 《水浒傳》 今世傳街談巷語,有所謂演義者,蓋尤在傳奇、雜劇下。
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浒傳》,特為盛行,世率以其鑿空無據,要不盡爾也。
餘偶閱一小說序,稱施某嘗入市肆,閱故書,于敝楮中得《宋張叔夜禽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一) 乙 金人院本 兩宋戲劇,均謂之雜劇,至金而始有院本之名。
院本者,《太和正音譜》雲:“行院之本也。
”初不知行院為何語,後讀元刊《張千替殺妻》雜劇雲:“你是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
”則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謂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謂之院本雲爾。
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種,見于陶九成《辍耕錄》(卷二十五)者,不言其為何代之作。
而院本之名,金元皆有之,故但就其名頗難區别。
以餘考之,其為金人所作,殆無可疑者也。
自此目觀之,甚與宋官本雜劇段數相似,而複雜過之。
其中又分子目若幹,曰《和曲院本》者十有四本,其所著曲名,皆大曲、法曲,則和曲殆大曲、法曲之總名也。
曰“上皇院本”者十有四本,其中如《金明池》、《萬歲山》、《錯入内》、《斷上皇》等,皆明示宋徽宗時事,他可類推。
則上皇者,謂徽宗也。
曰“題目院本”者二十本,按題目即唐以來“合生”之别名。
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合生”條,言《唐書&bull武平一傳》:“平一上書:&lsquo比來妖伎胡人,于禦座之前,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質,詠歌舞蹈,名曰合生。
始自王公,稍及闾巷。
&rsquo即“合生”之原,起于唐中宗時也,今人亦謂之“唱題目”雲雲。
此雲“題目”,即唱題目之略也。
曰“霸王院本”者六本,疑演項羽之事。
曰“諸雜大小院本”者一百八十有九,曰“院麼”者二十有一,曰“諸雜院爨”者一百有七。
陶氏雲:“院本又謂之五花爨弄。
”則爨亦院本之異名也。
曰“沖撞引首”者一百有九,曰“拴搐豔段”者九十有二。
案《夢粱錄》(卷二十)雲:“雜劇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
次做正雜劇。
”則引首與豔段,疑各相類。
豔段,《辍耕錄》又謂之焰段,曰:“焰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簡耳,取其如火焰,易明而易滅也。
”其所以不得為正雜劇者當以此。
但不知所謂沖撞、拴搐作何解耳。
曰“打略拴搐”者八十有八,曰“諸雜砌”者三十。
案《蘆浦筆記》謂街市戲谑有打砌、打調之類,疑“雜砌”亦滑稽戲之流。
然其目則頗多故事,則又似與打砌無涉。
《雲麓漫抄》(卷八):“近曰優人作雜班,似雜劇而稍簡略。
金虜官制,有文班、武班,若醫蔔倡優,謂之雜班。
每宴集,伶人進,曰雜班上。
”故流傳作此。
然《東京夢華錄》已有雜扮之名。
《夢粱錄》亦雲:“雜扮,或曰雜班。
又名經(當作紐)元子,又謂之拔和,即雜劇之後散段也。
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端。
”則自北宋已有之。
今“打略拴搐”中,有和尚家門、先生家門、秀才家門、列良家門、禾下家門各種,每種各有數本,疑皆裝此種人物,以資笑劇。
或為雜扮之類,而所謂雜砌者,或亦類是也。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丙 元人雜劇 曲至元而盛。
曲本詞之餘,宋人間用俚語,金元愈臻淺俗,雜以胡語。
南人所作,謂之南曲以别之。
南曲兩人對唱,北曲一人獨唱,若易人必換宮,又南北之别也。
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诨、詞說(宋趙德鄰取唐元微之《會真記》,或仍原文,或加删削,于吃聚處,則系以[蝶戀花]詞,謂之诨詞)。
金有院本、雜劇、諸公調。
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
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淨,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鹘。
鹘能擊禽鳥,末可打副淨,故雲;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裝。
又謂之五花爨弄。
或曰:宋徽宗見爨國人來朝,衣裝鞋履巾裹,傅粉墨,舉動如此。
使優人效之,以為戲。
又有焰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簡耳,取其如火焰,易明而易滅也。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五) 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
金季國初,樂府猶宋詞之流,傳奇猶宋戲曲之變,世傳謂之雜劇。
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編《西廂記》,世代未遠,尚罕有人能解之者,況今雜劇中曲調之冗乎?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 元人著北曲者至多,關漢卿、王實甫為最著。
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本。
世稱宋詞元曲,然詞在唐人,已優為之,惟曲自元始,有南北十七宮調&hellip&hellip一時文人才士輩,所撰雜劇,計五百四十九種。
皆精審于字之陰陽,韻之平仄,可以被管弦,協律呂&hellip&hellip又曰“升平樂”。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六《關漢卿傳》) 馬緻遠,《漢宮秋》等十三本,如鵬抟九霄。
白仁甫,《梧桐雨》等十七本,如朝陽鳴風。
李壽卿,《臨歧柳》等十一本,如春曉洞天。
喬孟符,《金錢記》等八本,如神鳌鼓浪。
費唐臣,《貶黃州》等三本,如三峽波濤&hellip&hellip王實甫,《西廂記》等二十二本,如花間美人&hellip&hellip鄭德輝,《細柳營》等二十本,如碧漢晴雲&hellip&hellip并稱傑構。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六《關漢卿傳注》) 南曲以高則誠《琵琶記》為稱首。
自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而諸君如貫酸齋、馬東籬&hellip&hellip輩,鹹富有才情&hellip&hellip所謂宋詞元曲,殆不虛也。
但大江以北,漸染胡語&hellip&hellip沈約四聲,遂阙其一&hellip&hellip複變新體,号為南曲。
高拭則成,遂掩前後&hellip&hellip凡曲北字多而調促&hellip&hellip南字少而調緩&hellip&hellip北宜和歌,南宜獨奏。
(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一》) 高明則誠者,溫之永嘉人,以《春秋》中元至正乙酉榜,授處州錄事&hellip&hellip方國珍聘置幕下,不行,旅寓明州,以詞曲自娛&hellip&hellip有王四者,以學聞,則誠與之友善,勸之仕,登第即棄其妻,而贅于不花太師家。
則誠惡之,故作此記以諷谏,名之曰《琵琶》者,取其頭上四王,為王四雲爾。
元人呼牛為不花,故謂之牛太師。
(何元朗《曲論》) 5.書畫 甲 書 宋 句中正,字坦然,益州華陽人&hellip&hellip精于字學,古文、篆隸、行草無不工。
太平興國二年,獻八體書。
(《宋史》卷四四一《句中正傳》) 李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hellip&hellip建中善書劄,行筆尤工,多構新體。
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争取以為楷法。
(《宋史》卷四四一《李建中傳》) 陳堯佐&hellip&hellip善古隸八分,為方丈字,筆力端勁,老猶不衰。
(《宋史》卷二八四《陳堯佐傳》) 李行簡&hellip&hellip家貧&hellip&hellip聚木葉學書,筆法遒勁。
(《宋史》卷三〇一《李行簡傳》) 王荊公書,清勁峭拔,飄飄不凡,世謂之橫風疾雨。
黃魯直謂學王蒙,米元璋謂學楊凝式,以餘觀之,乃天然如此。
(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 蔡襄,字君谟,興化仙遊人&hellip&hellip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
仁宗尤愛之,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
及令書《溫成後父碑》,則曰:“此待诏職耳。
”不奉诏。
(《宋史》卷三二〇《蔡襄傳》) 東坡&hellip&hellip尺牍狎書,姿态橫生&hellip&hellip蕭散容與,霏霏如零春之雨;森疏掩斂,熠熠如從月之星;纡徐婉轉,如抽繭之絲,恐學者所未到也。
(楊慎《升庵合集》卷一六九《書品》) 黃庭堅&hellip&hellip善行草書。
楷法亦自成一家。
(《宋史》卷四四四《黃庭堅傳》) 東坡《題魯直草書爾雅後》雲:“魯直以真實心出遊戲法,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磊落人錄細碎書,亦三反也。
” (趙德麟《侯鲭錄》卷三) 米芾,字元章,吳人也&hellip&hellip特妙于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宋史》卷四四四《米芾傳》) 魯公(蔡京)&hellip&hellip授筆法于伯父君谟&hellip&hellip字勢豪健,痛快沉著。
迨紹聖間,天下号能書,無出魯公之右者&hellip&hellip晚&hellip&hellip遂自成一法,為海内所宗焉。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 吳激&hellip&hellip米芾之婿也,工詩能文,字畫俊逸,得芾筆意。
(《金史》卷一二五《吳激傳》) 金 張即之&hellip&hellip字溫夫&hellip&hellip其書當時所重。
完顔有國時,每重購其迹。
(文徵明《文待诏題跋》卷下) 王競&hellip&hellip博學而能文,善草隸書。
工大字,兩都宮殿榜題,皆競所書,士林推為第一雲。
(《金史》卷一二五《王競傳》) 趙公秉文&hellip&hellip有才藻,工書翰&hellip&hellip字畫則有晉魏以來風調,而草書尤警絕。
殆天機所到,非學能至。
(元好問《中州集》卷三) 趙沨&hellip&hellip正書體兼顔蘇,行草備諸家體,其超放又似楊凝式,當處蘇黃伯仲間。
(《金史》卷一二六《趙沨傳》) 王庭筠&hellip&hellip書法學米元璋,與趙沨、趙秉文俱以名家。
(《金史》卷一二六《王庭筠傳》) 元 巎巎,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
單牍片紙,人争寶之,不翅金玉。
(《元史》卷一四三《巎巎傳》) 趙孟&hellip&hellip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天竺有僧,數萬裡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元史》卷一七二《趙孟傳》) 揭傒斯&hellip&hellip善楷書、行草,朝廷大典冊&hellip&hellip必以命焉。
(《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傳》) 虞集&hellip&hellip真、行、草、篆,皆有法度。
古隸為當代第一。
(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 乙 畫 宋 荊浩山水,為唐末之冠。
關仝嘗師之&hellip&hellip宋世山水超絕唐世者,李成、董元、範寬三人而已。
嘗評之:“董元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範寬得山之骨法。
”故三家照曜古今,為百代師法。
(湯厚《古今畫鑒)》 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岚遠景。
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其後建業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
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 李成,字鹹熙,唐宗室,避地營丘&hellip&hellip畫師關仝,凡煙雲變滅,水石幽閑,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
(夏文彥《繪圖寶鑒》卷三) 範寬,初名中正,字仲立&hellip&hellip以其豁達,有大度,故以寬名之&hellip&hellip北宋時,天下為山水者,惟範寬與李成稱絕,議者謂:“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遙;範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造乎神也。
” (陳仁錫《潛确居類書》卷八二) 李公麟,字伯時,舒州人&hellip&hellip病痺,遂緻仕。
既歸老,肆意于龍眠山岩壑間。
雅善畫,自作《山莊圖》,為世寶傳。
寫人物尤精,識者以為顧恺之、張僧繇之亞。
(《宋史》卷四四四《李公麟傳》) 米芾&hellip&hellip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hellip&hellip子友仁,字元晖&hellip&hellip亦善書畫,世号小米。
(《宋史》卷四四四《米芾傳》) 米芾,字元章,天姿高邁&hellip&hellip作畫喜寫古賢像。
山水其源出董源,天真發露,怪怪奇奇,枯木松石,自有奇思。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米友仁,字元晖,元章之子,能傳家學&hellip&hellip煙雲變滅,林泉點辍,草草而成,不失天真&hellip&hellip每自題其畫曰“墨戲”。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四) 文同,字與可,梓州梓潼人&hellip&hellip蘇轼,同之從表弟也。
同又善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請者足相蹑于門。
同厭之,投缣于地,罵曰:“吾将以為襪。
”好事者傳之,以為口實。
(《宋史》卷四四三《文同傳》) 徽宗&hellip&hellip好書畫,興學較藝,如取士法&hellip&hellip尤注意花鳥,點睛多用黑漆,隐然豆許,高出缣素。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金 赤盞君實,女真人,居燕城。
畫竹學劉自然,頗有意趣。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五) 蘧然子趙滋&hellip&hellip畫入能品。
(元好問《中州集》卷一〇) 元 趙孟&hellip&hellip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hellip&hellip子雍、弈,并以書畫知名。
(《元史》卷一七二《趙孟傳》) 元四大家:趙孟,字子昂,号“松雪”。
吳鎮,字仲圭,号“梅花道人”。
黃公望,字子久,号“大癡”,又号“一峰老人”。
王蒙,字叔明,号“黃鶴山樵”&hellip&hellip以畫名家。
(陳仁錫《潛确居類書》卷八二) 倪迂畫&hellip&hellip可稱逸品&hellip&hellip元之能者雖多,然率承宋法,稍加蕭散耳。
吳仲圭大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而三家未洗縱橫習氣。
獨雲林古淡天然,米癡後一人而已。
(陳繼儒《妮古錄》卷一) 元人善畫者多,其在大都,山水則劉融伯熙、喬達達之、韓紹晔子華、高克恭彥敬、李希闵克孝;竹石則李衎仲賓、于士行遵道、張德琪廷玉、李有仲方、劉德淵仲淵,及張敏夫、高吉甫、劉廣之;花果則謝佑之;人物則李士傳;傳寫則焦善甫、冷起岩。
(朱彜尊《日下舊聞》卷二一九《補遺》引《粉墨春秋》) 按宋元畫家輩出,大抵規範唐人。
然自元黃公望、倪瓒等,以簡逸為天下倡,畫風乃一變。
6.印刷 五代雕闆之術興,官書家刻,同時并盛,印刷術日精。
迨宋慶曆間,活字版興,文化臻進,裨益不少。
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自馮瀛、王道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闆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闆。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闆。
持就火炀之,藥稍鎔,則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闆,一闆印刷,一闆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闆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闆内有重複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黏,不可取,不若燔土。
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 今世刻書,字體有一種橫輕直重者,謂之為“宋字”;一種楷書圓美者,謂之為“元字”&hellip&hellip吾謂北宋蜀刻經史,及官刻監本諸書,其字皆顔柳體,其人皆能書之人。
其時家墪書坊,雖不能一緻,大都筆法整齊,氣味古樸&hellip&hellip光宗以後,漸趨于圓活一派&hellip&hellip已近于今日之元體字。
而有元一代官私刻本,皆尚趙松雪字,此則元體字之所濫觞也&hellip&hellip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庸劣不堪。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 三 工藝制造 1.紡織 甲 宋 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獸狀。
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文&hellip&hellip視之如雕镂之象&hellip&hellip單州成武縣織薄缣,修廣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如霧&hellip&hellip泾州&hellip&hellip能撚茸毛為線,織方勝花一匹,重隻十四兩。
(莊綽《雞肋編》卷上) 宋之錦标,則有刻絲作樓閣者,刻絲作龍水者,刻絲作百花攢龍者,刻絲作龍鳳者、紫寶階地者、紫大花者、五色簟文者(一名山和尚)、紫小滴珠方勝鸾鵲者、青綠簟文者(一名闍婆,一名蛇皮)、紫鸾鵲者(一等紫地紫鸾鵲,一等白地紫鸾鵲)、紫白花龍者、紫龜紋者、紫珠焰者、紫曲水者(一名落花流水)、紫湯荷花者、紅霞雲鸾者、黃霞雲鸾者(一名绛霄)、青樓閣者(閣一作台)、青天落花者、紫滴珠龍團者、青櫻桃者、皂方團白花者、褐方團白花者、方勝盤象者、毬路者、衲者、柿紅龜背者、樗蒲者、宜男者、寶照者、龜蓮者、天下樂者、練鵲者、方勝練鵲者、绶帶者、瑞草者、八花暈者、銀鈎暈者、細紅花盤雕者、翠色獅子者、盤球者、水藻戲魚者、紅遍地雜花者、紅遍地翔鸾者、紅遍地芙蓉者、紅七寶金龍者、倒仙牡丹者、白蛇龜紋者、黃地碧牡丹方勝者、皂木者。
绫引首及托裡,則有碧鸾者、白鸾者、皂鸾者、皂大花者、碧花者、姜牙者、雲鸾者、樗蒲者、大花者、雜花盤雕者、濤頭水波紋者、仙紋者、重蓮者、雙雁者、方旗者、龜子者、方毂紋者、者、棗花者、疊勝者、遼國白毛者、金國回文花者、高麗國白鹫者、花者、餘未及盡識,殊以為恨。
(董其昌《筠軒清錄》卷下) 張貴妃又嘗侍上元宴于端門,服所謂燈籠錦者。
(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錄》卷二) 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如節物,則春旛、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 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 閩廣多種木棉&hellip&hellip紡績為布,名曰“吉貝”&hellip&hellip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
(方勺《泊宅編》卷三) 乙 元 閩廣多種木棉,紡績為布&hellip&hellip錯紗配色,綜線絜花,各有其法。
以故織成被褥帶帨,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四) 燕人何失世,以織紗縠為業,與張進忠制筆齊名。
(朱彜尊《日下舊聞》卷三九《補遺》引《宋元詩會箋》) 2.雕漆 嘉興斜塘楊彙髹工金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然後用新羅漆,若金則調雌黃,若銀則調鉛粉。
日曬後,用挑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匠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薄在内。
遂旋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拭牢實,但著漆者,自然黏住,其餘金銀都在綿上。
于熨鬥中燒灰置鍋内镕鍛,渾不走失。
(陶宗儀《辍耕錄》卷三〇) 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内府中物&hellip&hellip俱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
元朝時富家,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細,可愛。
(曹昭《格古要論》卷八) 髹漆器用蚌蛤殼鑲嵌,象人物花草,謂之螺填。
呂藍衍言鲭謂牂牁蠻國,其王号鬼王,其别帥曰羅殿,在貴州界内,世用其蛤飾器,謂之羅殿。
此說非也。
今貴州水西一帶,即羅甸鬼國&hellip&hellip皆崇山峻嶺,并無江河,安得有蚌蛤之屬?此器多出自廣東沿海一帶。
按方勺《泊宅編》,謂螺填器本出倭國,而藍衍訛為羅殿而附會之,誤矣。
周密《駕辜張府記》:“宋高宗幸張循王府,王所進有羅钿盒十具。
”又《幸雜記》:“王謅要以道,作羅钿卓面、屏風十副,圖賈相當國盛事,如鄂渚守城、鹿矶奏捷之類。
賈相乃大喜。
”則螺填當作螺钿為是。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三) 3.瓷器 仁宗一日幸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
(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卷二) 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
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hellip&hellip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陸深《春風堂随筆》) 宋時處州章生兄弟者,皆作窯。
兄所作者,視弟色稍白而斷紋多,号白圾碎,故曰哥窯。
(王世貞《宛委餘編》卷一五) 宋葉寘《垣齊筆衡》雲:“&hellip&hellip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
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号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窯。
澄泥為範,極其精制,油色瑩徹,為世所珍。
後郊壇下别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
若謂舊越窯,不複見矣。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九) 宋時江西窯器,出廬陵之永和市。
有舒翁,工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嬌。
其爐甕諸色,幾與哥窯等價。
(施閏章《矩齋雜記》) 4.塑像 鄜州田氏,作泥孩兒名天下&hellip&hellip一對至直十缣,一床至三十千。
作文沉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傳誦之&hellip&hellip與溍及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齊名。
(《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附傳》) 吳萊,字立夫&hellip&hellip輩行稍後于貫溍。
天資絕人,七歲能屬文,凡書一經目,辄成誦。
萊尤喜論文,嘗雲:“作文如用兵,兵法有正有奇,正是法度,要部伍分明;奇是不為法度所縛,舉眼之頃,千變萬化,坐作進退擊刺,一時俱起。
及其欲止,什伍各還其隊,元不曾亂。
”聞者服之。
貫平生極慎許與,每稱萊為絕世之才。
溍晚年謂人曰:“萊之文嶄絕雄深,類秦漢間人所作,實非今世之士也。
吾縱操觚一世,又安敢及之哉!”其為前輩所推許如此&hellip&hellip卒&hellip&hellip私谥曰“淵穎先生”。
(《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附傳》) 骈體文 宋人繼六朝唐後,别創四六一體,代言之作如制诰,述恩之作如箋表,以隸事為工,對仗為巧,亦自創一風格。
工此者每能得盛名顯位,楊、劉、二宋,稱為首出,沉博豔麗;歐、王、蘇轼,繼以昌大,而意無不盡,語無不工,尤盡四六之能事。
宋代最重宏詞,所習者即此也。
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人&hellip&hellip天性穎悟,自幼及終,不離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hellip&hellip當時學者,翕然宗之。
而博覽強記,尤長典章制度,時多取正。
喜誨誘後進,以成名者甚衆,人有片辭可紀,必為諷誦。
手集當世之述作,為筆苑時文錄數千篇。
(《宋史》卷三〇五《楊億傳》) 劉筠,字子儀,大名人&hellip&hellip其文辭善對偶,尤工為詩。
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号楊劉。
(《宋史》卷三〇五《劉筠傳》) 宋庠(初名郊),字公序,安州安陸人,後徙開封之雍邱&hellip&hellip自應舉時,與祁俱以文學名擅天下。
儉約不好聲色,讀書至老不倦,善正訛謬。
(《宋史》卷二八四《宋庠傳》) 宋祁,字子京,與兄庠同時舉進士&hellip&hellip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hellip&hellip祁兄弟皆以文學顯,而祁尤能文,善議論,然清約莊重不及庠&hellip&hellip論曰:“庠明練故實,文藻雖不逮祁,孤風雅操,過祁遠矣。
” (《宋史》卷二八四《宋祁傳》) 大抵史近古,對偶宜今。
以對偶之文入史策,如粉黛飾壯士,笙匏佐鼙鼓。
(宋祁《筆記上》) 歐陽修以古文排奡之調為四六。
臣聞神功不宰,而萬物得以曲成者,惟各從其欲;天鑒孔昭,而一言可以感動者,在能緻其誠。
敢傾虔至之心,再渎高明之聽。
(《歐陽修全集》卷九三《亳州乞緻仕第二表》) 王安石,喜運經史語入文,謂之典雅。
懋昭賢業,寅亮聖時。
伯夷之直惟清,仲山之明且哲,所居之名赫赫,豈獨後思;爾瞻之節岩岩,方當上輔。
(王安石《臨川集》卷七九《賀緻政趙少保啟》) 蘇轼制表,驅遣經史語文,如出諸己,在歐王二家之外,尤号雄傑,涵造化之妙,盡筆端之巧。
南宋古文益衰,工四六者愈衆,以流麗穩妥為能事,體乃愈卑矣。
汪藻,字彥章,饒州德興人&hellip&hellip徽宗親制君臣慶會閣詩,群臣皆赓進,惟藻和篇衆莫能及。
時胡伸亦以文名,人為之語曰:“江左二寶,胡伸汪藻。
”&hellip&hellip高宗&hellip&hellip時多事,诏令類出其手&hellip&hellip藻通顯三十年,無屋廬以居,博極群書,老不釋卷。
尤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工俪語,多著述。
所為制詞,人多傳誦。
(《宋史》卷四四五《汪藻傳》) 綦崇禮,字叔厚,高密人&hellip&hellip幼穎邁,十歲能作邑人墓銘&hellip&hellip太學諸生溺于王氏新說,少能詞藝者。
徽宗幸太學,崇禮出二表,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hellip&hellip高宗時,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hellip&hellip崇禮妙齡秀發,聰敏絕人,不為崖岸斬絕之行,廉儉寡欲,獨覃心辭章。
洞曉音律,酒酣氣振,長歌慷慨,議論風生,亦一時之英也&hellip&hellip樓鑰嘗叙其文,以為氣格渾然天成,一旦當書命之任,明白洞達,雖武夫遠人,曉然知上意所在雲。
(《宋史》卷三七八《綦崇禮傳》) 洪适,字景伯(番陽人)&hellip&hellip幼敏悟,日誦三千言&hellip&hellip以文學聞望,遭時遇主。
(《宋史》卷三七三《洪适傳》) 洪遵,字景嚴&hellip&hellip從師業文,不以歲時寒暑辍。
(《宋史》卷三七三《洪遵傳》) 洪邁,字景盧&hellip&hellip幼讀書,日數千言&hellip&hellip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hellip&hellip邁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貴顯,邁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謂其文備衆體。
邁考閱典故,漁獵經史,極鬼神事物之變&hellip&hellip有《容齋五筆》、《夷堅志》行于世,其他著述尤多。
(《宋史》卷三七三《洪邁傳》)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
其先&hellip&hellip倅廬陵,因家焉&hellip&hellip高宗讀其策曰:“掌制手也。
”&hellip&hellip必大在翰林幾六年,制命溫雅,周盡事情,為一時詞臣之冠。
(《宋史》卷三九一《周必大傳》) 楊萬裡,字廷秀,吉州吉水人&hellip&hellip精于詩,嘗著《易傳》,行于世。
光宗嘗為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
(《宋史》卷四三三《楊萬裡傳》) 真德秀,字景元,後更為景希,建之浦城人&hellip&hellip立朝不滿十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皆切當世要務&hellip&hellip四方人士,誦其文,想見其風采。
(《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傳》) 魏了翁,字華甫,卭州蒲江人&hellip&hellip年十五,著《韓愈論》,抑揚頓挫,有作者風&hellip&hellip進華文閣待制&hellip&hellip上章論十弊&hellip&hellip疏列萬言,先引故實,次陳時弊,分别利害,粲若白黑。
(《宋史》卷四三七《魏了翁傳》) 制藝文 宋熙甯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祐後複罷。
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舉考試法,于是王克耘始造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觞。
學者俯就繩式,推敲揣摩,有害于學術文學者甚大。
自宋以來,以取中士子所作之文,謂之程文。
《金史》承安五年,诏考試詞賦官,各作程文一道,示為舉人之式。
試後,赴省藏之。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程文》) 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
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複如之。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程文》) 宋季有魏天應《論學繩尺》一書,皆當時應舉文字,有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注》) 乙 詩 宋詩初學西崐、晚唐,歐陽修、王安石銳意學韓、學杜,蘇王不主一格,巍然大家。
宋詩體格,至是始成。
王禹偁,字元之,濟州钜野人&hellip&hellip賦詠人多傳誦&hellip&hellip太宗親試貢士,召禹偁賦詩,立就。
上悅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hellip&hellip禹偁詞學敏贍,遇事敢言&hellip&hellip所與遊必儒雅,後進有詞藝者,極意稱揚之&hellip&hellip有&hellip&hellip詩三卷。
(《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 丞相萊國寇忠愍公,名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hellip&hellip平生著述,于章疏尤工,旨粹言簡,多所開益&hellip&hellip好為詩,警策清悟,有劉夢得、元微之風格;其氣焰奇拔,則又過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四) 魏野,字仲先,陝州陝人也&hellip&hellip及長,嗜吟詠,不求聞達。
居州之東郊,手植竹樹,清泉環繞,旁對雲山,景趣幽絕。
鑿土袤丈,曰樂天洞,前為草堂,彈琴其中。
好事者,多載酒肴從之遊,嘯詠終日&hellip&hellip野不喜巾帻,無貴賤,皆紗帽白衣以見,出則跨白驢。
過客居士往來,留題命話,累宿而去。
野為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hellip&hellip有《草堂集》十卷。
(《宋史》卷四五七《魏野傳》) 林逋,字君複,杭州錢塘人。
少孤力學,不為章句&hellip&hellip初,放遊江淮間。
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hellip&hellip自為墓于其廬側,臨終為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禅書”之句。
既卒,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谥“和靖先生”&hellip&hellip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詞澄浃峭特,多奇句。
既就,稿随辄棄之。
或謂何不錄以示後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餘篇。
(《宋史》卷四五七《林逋傳》) 楊億,字大年&hellip&hellip六歲學吟詩&hellip&hellip年十一,以童子召對,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歎異&hellip&hellip太宗觀華後苑,召命賦詩。
明年,苑中曲宴,億複以詩獻&hellip&hellip有《西昆酬倡》等集&hellip&hellip真宗嘗謂王旦曰:“億辭學無比,後學皆師慕之。
文章有貞元、元和風格,自億始也。
”旦曰:“後學皆師慕億,唯李宗谔久與之遊,終不得其鱗甲,謂其體弱,不宗經典雲。
” (王偁《東都事略》卷四七《楊億傳》) 劉筠&hellip&hellip善對偶,尤工為詩。
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号“楊劉”。
(《宋史》卷三〇五《劉筠傳》) 石延年,字曼卿&hellip&hellip家于宋城。
延年為人跌宕任氣節&hellip&hellip于詩最工。
(《宋史》卷四四二《石延年傳》) 蘇舜欽,字子美&hellip&hellip當天聖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與河南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俊多從之遊&hellip&hellip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hellip&hellip去離都下,隔絕親交。
舜欽報書曰:“&hellip&hellip三商而眠,高春而起。
靜院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樽,以自愉悅。
有興則泛小舟,出盤阊二門,吟嘯覽古于江山之間。
渚茶野釀,足以消憂;莼鲈稻蟹,足以适口。
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廟勝絕。
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魚鳥留連,不覺日暮&hellip&hellip以彼此較之,孰為然哉?”&hellip&hellip在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
時發憤懑于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
(《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 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hellip&hellip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hellip&hellip為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為酬倡,一府盡傾。
歐陽修與為詩文,自以為不及。
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由是知名于時。
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
嘗語人曰:“凡詩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矣。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也。
”世以為知言&hellip&hellip堯臣家貧,喜飲酒,賢士大夫多從之遊,時載酒過門。
善談笑,與物無忤,诙嘲譏刺托于時。
晚益工。
(《宋史》卷四四三《梅堯臣傳》) 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hellip&hellip蘇轼叙其文曰:“&hellip&hellip詩賦似李白。
”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 蘇轼、王安石,疊為詩家宗主。
蘇門有黃、晁、秦、張諸人,尤盛。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甯人&hellip&hellip蘇轼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轶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
由是聲名始震&hellip&hellip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
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hellip&hellip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轼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
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轼,故稱“蘇黃”。
轼為侍從時,舉庭堅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hellip&hellip”之語,其重之也如此。
初,遊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号“山谷道人”雲。
(《宋史》卷四四四《黃庭堅傳》) 晁補之,字無咎,濟州钜野人&hellip&hellip父端有工于詩。
補之聰敏強記,才解事,即善屬文&hellip&hellip十七歲,從父官杭州,倅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蘇轼。
轼先欲有所賦,讀讀之歎曰:“吾可以閣筆矣。
”又稱其文博辯隽偉,絕人遠甚,必顯于世。
由是知名&hellip&hellip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缛,其淩麗奇卓,出于天成。
尤精楚詞,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
(《宋史》卷四四四《晁補之傳》) 秦觀,字少遊,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人。
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詞&hellip&hellip見蘇轼于徐,為賦黃樓,轼以為有屈宋才。
又介其詩于王安石,安石亦謂清新似鮑謝&hellip&hellip放還至藤州,出遊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
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
先自作挽詞,其語哀甚,讀者悲傷之。
(《宋史》卷四四四《秦觀傳》) 張耒,字文潛,楚州淮陰人。
幼穎異,十三歲能為文,十七時作《函關賦》,已傳人口。
遊學于陳,學官蘇轍愛之,因得從轼遊。
轼亦深知之,稱其文汪洋沖澹,有一倡三歎之聲&hellip&hellip耒儀觀甚偉,有雄才,筆力絕健,于騷詞尤長&hellip&hellip作詩晚歲亦務平淡,效白居易體,而樂府效張籍。
(《宋史》卷四四四《張耒傳》)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
少而好學苦志,年十六,蚤以文谒曾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hellip&hellip元祐初,蘇轼、傅堯俞、孫覺薦其文行&hellip&hellip喜作詩,自雲學黃庭堅,至其高處或謂過之。
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
世徒喜誦其詩文,至若奧學至行,或莫之聞也。
(《宋史》卷四四四《陳師道傳》)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華&hellip&hellip長以學問稱鄉裡,谒蘇轼于黃州,贽文求知。
轼謂其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hellip&hellip又數年,再見轼,轼閱其所著,歎曰:“張耒、秦觀之流也。
” (《宋史》卷四四四《李廌傳》) 南宋詩,以尤楊範陸為四大家。
宋元之際,若真山民、汪水雲為詩,凄涼感歎,雖為亡國遺音,而可窺見當時史事。
尤袤,字延之,常州無錫人&hellip&hellip入太學,以詞賦冠多士&hellip&hellip上&hellip&hellip使人密察,民誦其善政不絕口,乃錄其東湖四詩歸奏。
上讀而歎賞,遂以文字受知&hellip&hellip嘗取孫綽《遂初賦》以自号。
(《宋史》卷三八九《尤袤傳》) 範成大,字緻能,吳郡人&hellip&hellip素有文名,尤工于詩&hellip&hellip自号“石湖”,有《石湖集》。
(《宋史》卷三八六《範成大傳》) 楊萬裡,字廷秀,吉州吉水人&hellip&hellip名讀書之室曰“誠齋”&hellip&hellip精于詩。
(《宋史》卷四三三《楊萬裡傳》) 陸遊,字務觀,越州山陰人&hellip&hellip範成大帥蜀,遊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号“放翁”&hellip&hellip遊才氣超逸,尤長于詩。
(《宋史》卷三九五《陸遊傳》) 金詩多學蘇黃一派,至元好問而大。
《中州》一集,汾河諸老,稍嫌淺率,然征金事者,所不廢也。
蔡松年&hellip&hellip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号“吳蔡體”。
(《金史》卷一二五《蔡松年傳》) 趙秉文&hellip&hellip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
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
至五言古詩,則沉郁頓挫。
(《金史》卷一一〇《趙秉文傳》) 黨懷英,字世傑&hellip&hellip能屬文&hellip&hellip當時稱為第一,學者宗之&hellip&hellip上(章宗)謂宰臣曰:“郝俣賦詩頗佳。
舊時劉迎能之,李晏不及也。
” (《金史》卷一二五《黨懷英傳》) 劉昂,字之昂,興州人&hellip&hellip律賦自成一家,作詩得晚唐體,尤工絕句。
(《金史》卷一二六《劉昂傳》) 李汾,字長源,太原平晉人&hellip&hellip工詩,雄健有法&hellip&hellip平生詩甚多,不自收集,世所傳者,十二三而已。
(《金史》卷一二六《李汾傳》) 元好問&hellip&hellip其詩奇崛而絕雕刿,巧缛而謝绮麗。
五言高古沉郁,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
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
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寫恩怨者,又數百篇。
(《金史》卷一二六《元好問傳》) 元詩頗矯江西派粗犷之病,虞集以高亢勝,薩都剌以秾麗勝,末流或失之于纖。
楊維桢讀史樂府當行,别開一體,亦有足多。
虞伯生先生(集)、楊仲弘先生(載)同在京日,楊先生每言伯生不能作詩。
虞先生載酒請問作詩之法,楊先生酒既酣,盡為傾倒,虞先生遂超悟其理。
繼&hellip&hellip以所作詩介他人質諸楊先生,先生曰:“此詩非虞伯生不能也。
”或曰:“先生嘗謂伯生不能作詩,何以有此?”曰:“伯生學問高,餘曾授以作詩法,餘莫能及。
”&hellip&hellip故國朝之詩稱虞、趙、楊、範、揭焉。
範即德機先生(梈),揭即曼碩先生(傒斯)也。
嘗有問于虞先生曰:“仲弘詩如何?”先生曰:“仲弘詩如百戰健兒。
”“德機詩如何?”曰:“德機詩如唐臨晉帖。
”“曼碩詩如何?”曰:“曼碩詩如美女簪花。
”“先生詩如何?”笑曰:“虞集乃漢廷老吏。
”蓋先生未免自負。
公論以為然。
(陶宗儀《辍畊錄》卷四) 張翥,字仲舉,晉甯人&hellip&hellip留杭,又從仇遠(字仁近,錢塘人)先生學。
遠于詩最高,翥學之,盡得其音律之奧。
于是,翥遂以詩文知名一時&hellip&hellip翥長于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
(《元史》卷一八六《張翥傳》) 薩都剌,字天錫,别号直齋,本答失蠻氏&hellip&hellip有詩名&hellip&hellip晚年寓居武林,每風日晴好,辄肩一杖,挂瓢笠,踏芒,凡深岩邃壑,人迹不到處,無不窮其幽勝,興至則發為詩歌。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六《薩都剌傳》) 詩社之集,以元時為最盛。
元季士大夫,好以文墨相尚,每歲必聯詩社,四方名士畢集,燕賞窮日夜,詩勝者,辄有厚贈。
饒介為淮南行省參政,豪于詩,自号醉樵。
嘗大集諸名士,賦醉樵歌。
(《明史&bull文苑傳》)&hellip&hellip浦江吳氏,結月泉社,聘謝臯羽為考官&hellip&hellip(注:見《懷麓堂詩話》)松江呂璜溪嘗走金帛,聘四方能詩之士,請楊鐵崖為主考,第其甲乙,厚有贈遺。
一時文人畢至,傾動三吳。
(注:見《四友齋叢說》)又顧仲瑛玉山草堂,楊廉夫、柯九思、倪元鎮、張伯雨、于彥成諸人嘗寓其家,流連觞詠,聲光映蔽江表。
(注:見《元詩選》)此皆林下之人,揚風扢雅,而聲氣所屆,希風附響者,如恐不及&hellip&hellip有元之世,文學甚輕,當時有九儒十丐之謠,科舉亦屢興屢廢。
宜乎風雅之事,棄如弁髦,乃搢紳之徒,風流相尚如此。
蓋自南宋遺民故老,相與唱歎于荒江寂寞之濱,流風餘韻,久而弗替,遂成風會。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〇《元季風雅相尚》) 丙 詞 詞至宋而極盛。
宋人填詞,皆能被之樂府。
北宋多小令,而氣格渾成;南宋多為長調,而不免失之堆砌。
蘇辛盛氣汪洋,别為一體。
周邦彥實為一代詞宗,光前啟後;其詩文亦有規律,故不同靡靡之作。
宋人編集歌詞,長者曰慢,短者曰令,初無中調長調之目。
自顧從敬編《草堂詞》,以臆見分之,後遂相沿。
(朱彜尊《詞綜》發凡) 晏殊,字同叔&hellip&hellip有《珠玉詞》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四) 晏幾道&hellip&hellip殊幼子&hellip&hellip有《小山詞》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五) 柳永,初名三變,字耆卿&hellip&hellip有《樂章集》九卷&hellip&hellip葉少蘊雲:“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lsquo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rsquo”&hellip&hellip黃叔晹雲:“耆卿長于纖豔之詞。
” (朱彜尊《詞綜》卷五) 有客謂子野(張先字)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
” (朱彜尊《詞綜》卷五) 晁無咎雲:“東坡居士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然橫放傑出,自是曲子内縛不住者。
”&hellip&hellip陸務觀雲:“&hellip&hellip東坡&hellip&hellip詞&hellip&hellip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hellip&hellip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 (朱彜尊《詞綜》卷六) 賀鑄,字方回&hellip&hellip有《東山寓聲樂府》三卷&hellip&hellip妙絕一世&hellip&hellip有“梅子黃時雨”之句,人謂之賀梅子&hellip&hellip山谷有詩雲:“解道江南斷腸句,隻今惟有賀方回。
”其為前輩推重如此。
(朱彜尊《詞綜》卷七) 周邦彥,字美成&hellip&hellip有《清真集》二卷&hellip&hellip張叔夏雲:“美成詞渾厚和雅,善于融化詩句。
”沈伯時雲:“作詞當以清真為主。
” (朱彜尊《詞綜》卷九)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曆城人&hellip&hellip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宋史》卷四〇一《辛棄疾傳》) 劉克莊,字潛夫&hellip&hellip有《後村别調》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一四) 姜夔,字堯章(号白石)&hellip&hellip範石湖(成大)雲:“白石有裁雲縫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聲。
”&hellip&hellip黃叔晹雲:“白石詞極精妙,不減清真。
其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hellip&hellip張叔夏雲:“姜白石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迹。
” (朱彜尊《詞綜》卷一五) 史達祖,字邦卿(号梅溪)&hellip&hellip姜堯章雲:“邦卿詞奇秀清逸,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
”張功甫雲:“&hellip&hellip妥貼輕圓,辭情俱到。
” (朱彜尊《詞綜》卷一七) 吳文英,字君特&hellip&hellip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四卷。
張叔夏雲:“吳夢窗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
”&hellip&hellip沈伯時雲:“夢窗深得清真之妙,但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易知。
” (朱彜尊《詞綜》卷一九) 張炎,字叔夏&hellip&hellip有《玉田詞》三卷&hellip&hellip仇仁近雲:“&hellip&hellip意度超玄,律呂協洽,當與白石老仙相鼓吹。
” (朱彜尊《詞綜》卷二一) 周密,字公謹&hellip&hellip有《草窗詞》二卷,一名《洲漁笛譜》。
(朱彜尊《詞綜》卷二〇) 高觀國,字賓王(号竹屋)&hellip&hellip張叔夏雲:“竹屋、白石、邦卿、夢窗格調不凡,句法挺異。
” (朱彜尊《詞綜》卷一七) 朱淑真,錢塘人,有《斷腸集》詞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二五) 李清照,字易安,格非之女,嫁趙明誠,有《漱玉集》一卷。
(朱彜尊《詞綜》卷二五) 4.通俗文學 唐時佛教流行,因以俗文敷衍教義。
傳播既久,用之以作傳記。
至宋,語體尤盛,出使專對則有口語,講學則有語錄,小說戲曲之作,則雅俗并陳。
元人《水浒傳》,純以語體行之,遂成章回說部一體。
自此以後,小說、戲曲深入人心,彌漫社會,風俗、思想為之一變。
甲 宋元人小說 《五代史平話》 宋巾箱本《五代史平話》,于梁、唐、晉、漢、周,各分上下二卷。
惜梁史、漢史皆缺下卷,雖上卷尚存回目,而梁史已脫去數葉,不能補矣。
元忠于光緒辛醜遊杭,得自常熟張大令敦伯家,以壓歸裝。
顧各家書目皆未著錄&hellip&hellip偶憶《夢粱錄》小說講經史門有雲:“講史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曆代書史文傳興廢争戰之事,有戴書生、周進士、張小娘子、宋小娘子、丘機山、徐宣教。
”疑此平話,或出南渡小說家所為,而書賈刻之,故目錄及每卷首尾,辄大書“新編五代某史平話”也。
(曹元忠《五代史平話跋》) 《京本通俗小說》 餘避難滬上,索居無俚,聞親串(按即馮譽骥家)莊奁中有舊鈔本書,類乎平話,假而得之&hellip&hellip搜得四冊,破爛磨滅,的是影元人寫本,首行“京本通俗小說第幾卷”(按,缪刻本存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凡七卷),通體皆減筆小寫,閱之令人失笑。
三冊尚有《錢遵王圖書》,蓋即也是園中物。
《錯斬崔甯》、《馮玉梅團圓》二回,見于書目。
而“宋人詞話”标題,“詞”字乃“評”字之訛耳。
(按,詞話與評話異,此說不然。
)所引詩詞,皆出宋人,雅韻欲流,并有可考者。
如《碾玉觀音》一段,三鎮節度使延安郡王指韓蕲王,秦州雄武軍劉兩府是劉锜,楊和王是楊沂中,官銜均不錯。
尚有《定州三怪》一回,破碎太甚。
《金主亮荒淫》兩卷,過于穢亵,未敢傳摹。
與《也是園》有合有不合,亦不知其故。
(缪荃孫《京本通俗小說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宋椠《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hellip&hellip阙卷上第一葉,卷中第一二三葉。
卷末有“中瓦子張家印”款一行,中瓦子為宋臨安府街名&hellip&hellip此雲“中瓦子張家印”,蓋即《夢粱錄》之張官人經史子文籍鋪&hellip&hellip此書與《五代平話》、《京本小說》及《宣和遺事》體例略同。
三卷之書,共分十七節,亦後世小說分章回之祖。
其稱詩話,非唐宋士夫所謂詩話,以其中有詩有話,故得此名。
其有詞有話者,則謂之詞話&hellip&hellip皆《夢粱錄》、《都城紀勝》所謂說話之一種也。
書中載元奘取經,皆出猴行者之力,即《西遊演義》所本。
(王國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 《宣和遺事》 世所傳《宣和遺事》,極鄙俚,然亦是勝國時闾閻俗說。
中有“南儒”及“省元”等字面,又所記宋江三十六人,盧俊義作李俊義,楊雄作王雄,關勝作關必勝,其餘俱小不同,并花石綱等事,皆似是《水浒》事本。
倘出《水浒》後,必不更創新名。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一) 餘于戊辰冬,得《宣和遺事》二冊,識是述古舊藏&hellip&hellip《述古堂書目》宋人詞話門,有《宣和遺事》四卷&hellip&hellip後檢之高儒《百川書志》于史部傳記類雲:“《宣和遺事》二卷,載徽欽二帝屯泰二百七十餘事。
雖宋人所記,辭近瞽史,頗傷不文。
” (黃丕烈《宣和遺事跋》) 《水浒傳》 今世傳街談巷語,有所謂演義者,蓋尤在傳奇、雜劇下。
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浒傳》,特為盛行,世率以其鑿空無據,要不盡爾也。
餘偶閱一小說序,稱施某嘗入市肆,閱故書,于敝楮中得《宋張叔夜禽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一) 乙 金人院本 兩宋戲劇,均謂之雜劇,至金而始有院本之名。
院本者,《太和正音譜》雲:“行院之本也。
”初不知行院為何語,後讀元刊《張千替殺妻》雜劇雲:“你是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
”則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謂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謂之院本雲爾。
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種,見于陶九成《辍耕錄》(卷二十五)者,不言其為何代之作。
而院本之名,金元皆有之,故但就其名頗難區别。
以餘考之,其為金人所作,殆無可疑者也。
自此目觀之,甚與宋官本雜劇段數相似,而複雜過之。
其中又分子目若幹,曰《和曲院本》者十有四本,其所著曲名,皆大曲、法曲,則和曲殆大曲、法曲之總名也。
曰“上皇院本”者十有四本,其中如《金明池》、《萬歲山》、《錯入内》、《斷上皇》等,皆明示宋徽宗時事,他可類推。
則上皇者,謂徽宗也。
曰“題目院本”者二十本,按題目即唐以來“合生”之别名。
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合生”條,言《唐書&bull武平一傳》:“平一上書:&lsquo比來妖伎胡人,于禦座之前,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質,詠歌舞蹈,名曰合生。
始自王公,稍及闾巷。
&rsquo即“合生”之原,起于唐中宗時也,今人亦謂之“唱題目”雲雲。
此雲“題目”,即唱題目之略也。
曰“霸王院本”者六本,疑演項羽之事。
曰“諸雜大小院本”者一百八十有九,曰“院麼”者二十有一,曰“諸雜院爨”者一百有七。
陶氏雲:“院本又謂之五花爨弄。
”則爨亦院本之異名也。
曰“沖撞引首”者一百有九,曰“拴搐豔段”者九十有二。
案《夢粱錄》(卷二十)雲:“雜劇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
次做正雜劇。
”則引首與豔段,疑各相類。
豔段,《辍耕錄》又謂之焰段,曰:“焰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簡耳,取其如火焰,易明而易滅也。
”其所以不得為正雜劇者當以此。
但不知所謂沖撞、拴搐作何解耳。
曰“打略拴搐”者八十有八,曰“諸雜砌”者三十。
案《蘆浦筆記》謂街市戲谑有打砌、打調之類,疑“雜砌”亦滑稽戲之流。
然其目則頗多故事,則又似與打砌無涉。
《雲麓漫抄》(卷八):“近曰優人作雜班,似雜劇而稍簡略。
金虜官制,有文班、武班,若醫蔔倡優,謂之雜班。
每宴集,伶人進,曰雜班上。
”故流傳作此。
然《東京夢華錄》已有雜扮之名。
《夢粱錄》亦雲:“雜扮,或曰雜班。
又名經(當作紐)元子,又謂之拔和,即雜劇之後散段也。
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端。
”則自北宋已有之。
今“打略拴搐”中,有和尚家門、先生家門、秀才家門、列良家門、禾下家門各種,每種各有數本,疑皆裝此種人物,以資笑劇。
或為雜扮之類,而所謂雜砌者,或亦類是也。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丙 元人雜劇 曲至元而盛。
曲本詞之餘,宋人間用俚語,金元愈臻淺俗,雜以胡語。
南人所作,謂之南曲以别之。
南曲兩人對唱,北曲一人獨唱,若易人必換宮,又南北之别也。
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诨、詞說(宋趙德鄰取唐元微之《會真記》,或仍原文,或加删削,于吃聚處,則系以[蝶戀花]詞,謂之诨詞)。
金有院本、雜劇、諸公調。
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
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淨,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鹘。
鹘能擊禽鳥,末可打副淨,故雲;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裝。
又謂之五花爨弄。
或曰:宋徽宗見爨國人來朝,衣裝鞋履巾裹,傅粉墨,舉動如此。
使優人效之,以為戲。
又有焰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簡耳,取其如火焰,易明而易滅也。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五) 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
金季國初,樂府猶宋詞之流,傳奇猶宋戲曲之變,世傳謂之雜劇。
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編《西廂記》,世代未遠,尚罕有人能解之者,況今雜劇中曲調之冗乎?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 元人著北曲者至多,關漢卿、王實甫為最著。
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本。
世稱宋詞元曲,然詞在唐人,已優為之,惟曲自元始,有南北十七宮調&hellip&hellip一時文人才士輩,所撰雜劇,計五百四十九種。
皆精審于字之陰陽,韻之平仄,可以被管弦,協律呂&hellip&hellip又曰“升平樂”。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六《關漢卿傳》) 馬緻遠,《漢宮秋》等十三本,如鵬抟九霄。
白仁甫,《梧桐雨》等十七本,如朝陽鳴風。
李壽卿,《臨歧柳》等十一本,如春曉洞天。
喬孟符,《金錢記》等八本,如神鳌鼓浪。
費唐臣,《貶黃州》等三本,如三峽波濤&hellip&hellip王實甫,《西廂記》等二十二本,如花間美人&hellip&hellip鄭德輝,《細柳營》等二十本,如碧漢晴雲&hellip&hellip并稱傑構。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六《關漢卿傳注》) 南曲以高則誠《琵琶記》為稱首。
自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而諸君如貫酸齋、馬東籬&hellip&hellip輩,鹹富有才情&hellip&hellip所謂宋詞元曲,殆不虛也。
但大江以北,漸染胡語&hellip&hellip沈約四聲,遂阙其一&hellip&hellip複變新體,号為南曲。
高拭則成,遂掩前後&hellip&hellip凡曲北字多而調促&hellip&hellip南字少而調緩&hellip&hellip北宜和歌,南宜獨奏。
(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一》) 高明則誠者,溫之永嘉人,以《春秋》中元至正乙酉榜,授處州錄事&hellip&hellip方國珍聘置幕下,不行,旅寓明州,以詞曲自娛&hellip&hellip有王四者,以學聞,則誠與之友善,勸之仕,登第即棄其妻,而贅于不花太師家。
則誠惡之,故作此記以諷谏,名之曰《琵琶》者,取其頭上四王,為王四雲爾。
元人呼牛為不花,故謂之牛太師。
(何元朗《曲論》) 5.書畫 甲 書 宋 句中正,字坦然,益州華陽人&hellip&hellip精于字學,古文、篆隸、行草無不工。
太平興國二年,獻八體書。
(《宋史》卷四四一《句中正傳》) 李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hellip&hellip建中善書劄,行筆尤工,多構新體。
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争取以為楷法。
(《宋史》卷四四一《李建中傳》) 陳堯佐&hellip&hellip善古隸八分,為方丈字,筆力端勁,老猶不衰。
(《宋史》卷二八四《陳堯佐傳》) 李行簡&hellip&hellip家貧&hellip&hellip聚木葉學書,筆法遒勁。
(《宋史》卷三〇一《李行簡傳》) 王荊公書,清勁峭拔,飄飄不凡,世謂之橫風疾雨。
黃魯直謂學王蒙,米元璋謂學楊凝式,以餘觀之,乃天然如此。
(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 蔡襄,字君谟,興化仙遊人&hellip&hellip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
仁宗尤愛之,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
及令書《溫成後父碑》,則曰:“此待诏職耳。
”不奉诏。
(《宋史》卷三二〇《蔡襄傳》) 東坡&hellip&hellip尺牍狎書,姿态橫生&hellip&hellip蕭散容與,霏霏如零春之雨;森疏掩斂,熠熠如從月之星;纡徐婉轉,如抽繭之絲,恐學者所未到也。
(楊慎《升庵合集》卷一六九《書品》) 黃庭堅&hellip&hellip善行草書。
楷法亦自成一家。
(《宋史》卷四四四《黃庭堅傳》) 東坡《題魯直草書爾雅後》雲:“魯直以真實心出遊戲法,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磊落人錄細碎書,亦三反也。
” (趙德麟《侯鲭錄》卷三) 米芾,字元章,吳人也&hellip&hellip特妙于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宋史》卷四四四《米芾傳》) 魯公(蔡京)&hellip&hellip授筆法于伯父君谟&hellip&hellip字勢豪健,痛快沉著。
迨紹聖間,天下号能書,無出魯公之右者&hellip&hellip晚&hellip&hellip遂自成一法,為海内所宗焉。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 吳激&hellip&hellip米芾之婿也,工詩能文,字畫俊逸,得芾筆意。
(《金史》卷一二五《吳激傳》) 金 張即之&hellip&hellip字溫夫&hellip&hellip其書當時所重。
完顔有國時,每重購其迹。
(文徵明《文待诏題跋》卷下) 王競&hellip&hellip博學而能文,善草隸書。
工大字,兩都宮殿榜題,皆競所書,士林推為第一雲。
(《金史》卷一二五《王競傳》) 趙公秉文&hellip&hellip有才藻,工書翰&hellip&hellip字畫則有晉魏以來風調,而草書尤警絕。
殆天機所到,非學能至。
(元好問《中州集》卷三) 趙沨&hellip&hellip正書體兼顔蘇,行草備諸家體,其超放又似楊凝式,當處蘇黃伯仲間。
(《金史》卷一二六《趙沨傳》) 王庭筠&hellip&hellip書法學米元璋,與趙沨、趙秉文俱以名家。
(《金史》卷一二六《王庭筠傳》) 元 巎巎,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
單牍片紙,人争寶之,不翅金玉。
(《元史》卷一四三《巎巎傳》) 趙孟&hellip&hellip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天竺有僧,數萬裡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元史》卷一七二《趙孟傳》) 揭傒斯&hellip&hellip善楷書、行草,朝廷大典冊&hellip&hellip必以命焉。
(《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傳》) 虞集&hellip&hellip真、行、草、篆,皆有法度。
古隸為當代第一。
(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 乙 畫 宋 荊浩山水,為唐末之冠。
關仝嘗師之&hellip&hellip宋世山水超絕唐世者,李成、董元、範寬三人而已。
嘗評之:“董元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範寬得山之骨法。
”故三家照曜古今,為百代師法。
(湯厚《古今畫鑒)》 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岚遠景。
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其後建業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
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 李成,字鹹熙,唐宗室,避地營丘&hellip&hellip畫師關仝,凡煙雲變滅,水石幽閑,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
(夏文彥《繪圖寶鑒》卷三) 範寬,初名中正,字仲立&hellip&hellip以其豁達,有大度,故以寬名之&hellip&hellip北宋時,天下為山水者,惟範寬與李成稱絕,議者謂:“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遙;範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造乎神也。
” (陳仁錫《潛确居類書》卷八二) 李公麟,字伯時,舒州人&hellip&hellip病痺,遂緻仕。
既歸老,肆意于龍眠山岩壑間。
雅善畫,自作《山莊圖》,為世寶傳。
寫人物尤精,識者以為顧恺之、張僧繇之亞。
(《宋史》卷四四四《李公麟傳》) 米芾&hellip&hellip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hellip&hellip子友仁,字元晖&hellip&hellip亦善書畫,世号小米。
(《宋史》卷四四四《米芾傳》) 米芾,字元章,天姿高邁&hellip&hellip作畫喜寫古賢像。
山水其源出董源,天真發露,怪怪奇奇,枯木松石,自有奇思。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米友仁,字元晖,元章之子,能傳家學&hellip&hellip煙雲變滅,林泉點辍,草草而成,不失天真&hellip&hellip每自題其畫曰“墨戲”。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四) 文同,字與可,梓州梓潼人&hellip&hellip蘇轼,同之從表弟也。
同又善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請者足相蹑于門。
同厭之,投缣于地,罵曰:“吾将以為襪。
”好事者傳之,以為口實。
(《宋史》卷四四三《文同傳》) 徽宗&hellip&hellip好書畫,興學較藝,如取士法&hellip&hellip尤注意花鳥,點睛多用黑漆,隐然豆許,高出缣素。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金 赤盞君實,女真人,居燕城。
畫竹學劉自然,頗有意趣。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五) 蘧然子趙滋&hellip&hellip畫入能品。
(元好問《中州集》卷一〇) 元 趙孟&hellip&hellip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hellip&hellip子雍、弈,并以書畫知名。
(《元史》卷一七二《趙孟傳》) 元四大家:趙孟,字子昂,号“松雪”。
吳鎮,字仲圭,号“梅花道人”。
黃公望,字子久,号“大癡”,又号“一峰老人”。
王蒙,字叔明,号“黃鶴山樵”&hellip&hellip以畫名家。
(陳仁錫《潛确居類書》卷八二) 倪迂畫&hellip&hellip可稱逸品&hellip&hellip元之能者雖多,然率承宋法,稍加蕭散耳。
吳仲圭大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而三家未洗縱橫習氣。
獨雲林古淡天然,米癡後一人而已。
(陳繼儒《妮古錄》卷一) 元人善畫者多,其在大都,山水則劉融伯熙、喬達達之、韓紹晔子華、高克恭彥敬、李希闵克孝;竹石則李衎仲賓、于士行遵道、張德琪廷玉、李有仲方、劉德淵仲淵,及張敏夫、高吉甫、劉廣之;花果則謝佑之;人物則李士傳;傳寫則焦善甫、冷起岩。
(朱彜尊《日下舊聞》卷二一九《補遺》引《粉墨春秋》) 按宋元畫家輩出,大抵規範唐人。
然自元黃公望、倪瓒等,以簡逸為天下倡,畫風乃一變。
6.印刷 五代雕闆之術興,官書家刻,同時并盛,印刷術日精。
迨宋慶曆間,活字版興,文化臻進,裨益不少。
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自馮瀛、王道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闆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闆。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闆。
持就火炀之,藥稍鎔,則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闆,一闆印刷,一闆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闆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闆内有重複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黏,不可取,不若燔土。
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 今世刻書,字體有一種橫輕直重者,謂之為“宋字”;一種楷書圓美者,謂之為“元字”&hellip&hellip吾謂北宋蜀刻經史,及官刻監本諸書,其字皆顔柳體,其人皆能書之人。
其時家墪書坊,雖不能一緻,大都筆法整齊,氣味古樸&hellip&hellip光宗以後,漸趨于圓活一派&hellip&hellip已近于今日之元體字。
而有元一代官私刻本,皆尚趙松雪字,此則元體字之所濫觞也&hellip&hellip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庸劣不堪。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 三 工藝制造 1.紡織 甲 宋 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獸狀。
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文&hellip&hellip視之如雕镂之象&hellip&hellip單州成武縣織薄缣,修廣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如霧&hellip&hellip泾州&hellip&hellip能撚茸毛為線,織方勝花一匹,重隻十四兩。
(莊綽《雞肋編》卷上) 宋之錦标,則有刻絲作樓閣者,刻絲作龍水者,刻絲作百花攢龍者,刻絲作龍鳳者、紫寶階地者、紫大花者、五色簟文者(一名山和尚)、紫小滴珠方勝鸾鵲者、青綠簟文者(一名闍婆,一名蛇皮)、紫鸾鵲者(一等紫地紫鸾鵲,一等白地紫鸾鵲)、紫白花龍者、紫龜紋者、紫珠焰者、紫曲水者(一名落花流水)、紫湯荷花者、紅霞雲鸾者、黃霞雲鸾者(一名绛霄)、青樓閣者(閣一作台)、青天落花者、紫滴珠龍團者、青櫻桃者、皂方團白花者、褐方團白花者、方勝盤象者、毬路者、衲者、柿紅龜背者、樗蒲者、宜男者、寶照者、龜蓮者、天下樂者、練鵲者、方勝練鵲者、绶帶者、瑞草者、八花暈者、銀鈎暈者、細紅花盤雕者、翠色獅子者、盤球者、水藻戲魚者、紅遍地雜花者、紅遍地翔鸾者、紅遍地芙蓉者、紅七寶金龍者、倒仙牡丹者、白蛇龜紋者、黃地碧牡丹方勝者、皂木者。
绫引首及托裡,則有碧鸾者、白鸾者、皂鸾者、皂大花者、碧花者、姜牙者、雲鸾者、樗蒲者、大花者、雜花盤雕者、濤頭水波紋者、仙紋者、重蓮者、雙雁者、方旗者、龜子者、方毂紋者、者、棗花者、疊勝者、遼國白毛者、金國回文花者、高麗國白鹫者、花者、餘未及盡識,殊以為恨。
(董其昌《筠軒清錄》卷下) 張貴妃又嘗侍上元宴于端門,服所謂燈籠錦者。
(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錄》卷二) 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如節物,則春旛、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 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 閩廣多種木棉&hellip&hellip紡績為布,名曰“吉貝”&hellip&hellip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
(方勺《泊宅編》卷三) 乙 元 閩廣多種木棉,紡績為布&hellip&hellip錯紗配色,綜線絜花,各有其法。
以故織成被褥帶帨,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四) 燕人何失世,以織紗縠為業,與張進忠制筆齊名。
(朱彜尊《日下舊聞》卷三九《補遺》引《宋元詩會箋》) 2.雕漆 嘉興斜塘楊彙髹工金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然後用新羅漆,若金則調雌黃,若銀則調鉛粉。
日曬後,用挑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匠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薄在内。
遂旋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拭牢實,但著漆者,自然黏住,其餘金銀都在綿上。
于熨鬥中燒灰置鍋内镕鍛,渾不走失。
(陶宗儀《辍耕錄》卷三〇) 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内府中物&hellip&hellip俱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
元朝時富家,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細,可愛。
(曹昭《格古要論》卷八) 髹漆器用蚌蛤殼鑲嵌,象人物花草,謂之螺填。
呂藍衍言鲭謂牂牁蠻國,其王号鬼王,其别帥曰羅殿,在貴州界内,世用其蛤飾器,謂之羅殿。
此說非也。
今貴州水西一帶,即羅甸鬼國&hellip&hellip皆崇山峻嶺,并無江河,安得有蚌蛤之屬?此器多出自廣東沿海一帶。
按方勺《泊宅編》,謂螺填器本出倭國,而藍衍訛為羅殿而附會之,誤矣。
周密《駕辜張府記》:“宋高宗幸張循王府,王所進有羅钿盒十具。
”又《幸雜記》:“王謅要以道,作羅钿卓面、屏風十副,圖賈相當國盛事,如鄂渚守城、鹿矶奏捷之類。
賈相乃大喜。
”則螺填當作螺钿為是。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三) 3.瓷器 仁宗一日幸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
(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卷二) 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
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hellip&hellip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陸深《春風堂随筆》) 宋時處州章生兄弟者,皆作窯。
兄所作者,視弟色稍白而斷紋多,号白圾碎,故曰哥窯。
(王世貞《宛委餘編》卷一五) 宋葉寘《垣齊筆衡》雲:“&hellip&hellip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
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号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窯。
澄泥為範,極其精制,油色瑩徹,為世所珍。
後郊壇下别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
若謂舊越窯,不複見矣。
(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九) 宋時江西窯器,出廬陵之永和市。
有舒翁,工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嬌。
其爐甕諸色,幾與哥窯等價。
(施閏章《矩齋雜記》) 4.塑像 鄜州田氏,作泥孩兒名天下&hellip&hellip一對至直十缣,一床至三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