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元之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師,将不攻而自解。
且備叙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别塢,難易遠近,曆曆可據以行。
宋終莫能用。
及後朱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
(《元史》卷一八九《金履詳傳》) 按理學家之立說,多偏重修養,自朱陸好重事功。
與朱熹同時友善之呂祖謙,講理學而兼治史學,教人必以緻用為事。
其同受學程門之陳亮、葉适,則頗诋理學而昌言事功。
金履祥固傳朱子之學者,而有海道圖燕之建議,是南宋學者之思想,一變北宋理學之面目,而趨于事功。
蓋因金元之逼,士大夫皆志切恢複,有以使之然也。
呂、陳、葉皆浙東人,故後人謂之浙學或永嘉學。
丁 理學之影響 自理學創興,人以傳道自命,故又稱為道學。
皆自以為直接于孔門,而得其心傳者也。
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聖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
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hellip&hellip使聖人之道,煥然複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 (《宋史》卷四二七《程颢傳》) 淳祐元年正月&hellip&hellip诏以張、周、二程及熹,從祀孔子廟。
黃幹曰:“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
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熹而始著。
” (《宋史》卷四二九《朱熹傳》) 不唯不受古經籍拘束,且發生疑義。
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号曰“新義”。
晚居金陵,又作《字說》,多穿鑿傅會,其流入于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hellip&hellip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 童子問曰:“《系辭》非聖人之作乎?”曰:“何獨《系辭》焉,《文言》、《說卦》而下,皆非聖人之作。
而衆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
” (《歐陽修全集》卷七八《易&bull童子問三》) 又曰:“今詩三百五篇,豈盡定于夫子之手?所删之詩,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于補亡。
”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秾矣》、《甘棠》,歸之王風。
削去《野有死麕》,黜鄭衛淫奔之詩。
又作《春秋發揮》。
又曰:“《大學》緻知格物章未嘗亡,還知止章于聽訟之上。
”謂《中庸》古有二篇,《誠明》可為綱,不可為目定《中庸》、《誠明》各十一章。
(《宋史》卷四三八《王柏傳》) 五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宋儒專講修養,砥砺名節,有“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之說,媕阿之習,始為之一變。
婦人女子,夫死守節不嫁,亦自斯而盛,則為有傷人道。
明清有旌表節婦之事,流弊實多。
士大夫忠義之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
宋之初興,範質、王溥猶有餘憾,況其他哉。
藝祖首褒韓通,次表衛融,足示意響&hellip&hellip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範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谠論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
(《宋史》卷四四六《忠義傳序》) 無愧于口,不若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若無愧于心。
(邵雍《皇極經世書》)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hellip&hellip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故君子&hellip&hellip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周敦頤《通書》) 按宋儒主躬行實踐,是其特長。
然持論太過,論人則失之苛刻,論事則失之負氣,矯激沽名,此黨禍之所由起。
至于南宋胡安國《春秋傳》一派,主張尊王攘夷,是又因外力壓迫,發憤而興者矣。
戊 理學之北傳 元初,姚樞、許衡師事趙複,理學遂大盛于北方。
趙複,字仁甫,德安人也。
太宗乙未歲(七年),命太子闊出帥師伐宋,德安以嘗逆戰,其民數十萬,皆俘戮無遺&hellip&hellip姚樞奉诏,即軍中求儒道釋醫蔔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脫之以歸。
複在其中&hellip&hellip不欲北&hellip&hellip樞曉以&hellip&hellip“随吾而北,必可無他”,複強從之。
先是,南北道絕,載籍不相通。
至是,複以所記程朱所著諸經傳注,盡錄以付樞。
自複至燕,學子從者百餘人&hellip&hellip楊惟中聞複論議,始嗜其學,乃與樞謀建太極書院&hellip&hellip選取遺書八千餘卷,請複講授其中。
複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顔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氏所以發明紹續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于後。
别著《伊洛發揮》,以标其宗旨&hellip&hellip又取伊尹、顔淵言行,作《希賢錄》&hellip&hellip樞既退隐蘇門,乃即複傳其學。
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複始&hellip&hellip複家江漢之上,以江漢自号,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元史》卷一八九《趙複傳》)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後遷洛陽。
少力學&hellip&hellip從惟中&hellip&hellip拔德安,得名儒趙複,始得程頤、朱熹之書&hellip&hellip因棄官去,攜家來輝州,作家廟,别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頤等象,刊諸經惠學者&hellip&hellip時許衡在魏,至輝,就錄程朱所注書以歸。
(《元史》卷一五八《姚樞傳》) 許衡,字仲平,懷之河内人也&hellip&hellip往來河洛間,從柳城姚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
尋居蘇門,與樞及窦默相講習,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
(《元史》卷一五八《許衡傳》)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hellip&hellip既長,于經傳皆通之&hellip&hellip乃著《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hellip&hellip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
久之,漸失其舊。
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
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hellip&hellip又嘗為學者言:“朱子于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于德性,則其敝必偏于言語訓釋之末。
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庶幾得之。
”議者遂以澄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尊信朱子本意。
然亦莫知朱陸之為何如也&hellip&hellip嘗著說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鄒魯,其利也;濂洛關閩,其貞也。
分而言之,上古則羲黃其元,堯舜其亨,禹湯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顔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貞乎?近古之統,周子其元,程張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
然則可以終無所歸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hellip&hellip四方之士&hellip&hellip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
少暇即著書&hellip&hellip于《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其蘊,條歸紀叙,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
作《學基》、《學統》二篇,使人知學之本,與為學之序&hellip&hellip又校正《老子》、《莊子》、《太玄經》、《樂律》及《八陣圖》、《郭璞葬書》。
初,澄所居草屋數間,程钜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
(《元史》卷一七一《吳澄傳》) 按姚許推衍朱熹之說,吳則頗融合朱陸。
然元世祖籠絡漢人之政策,皆自姚許諸人啟之。
2.史學 宋代史學,最為發皇,學者多精于史學,考證與記載同重,故撰作極富。
官修前史而外,國史亦有成書。
南宋以後野史,若《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齊東野語》、《四朝聞見錄》諸書,皆能記當代之事。
《會要》一體,尤能貫串一朝掌故,其風播于元明。
三史體例流傳,舊聞不至放失,即緣公私留心史事,秉筆者得有依據,非近代知古而不知今者可得仰望也。
甲 正史 唐書 唐代屢經修撰國史,已具有規模。
五季之際,曆朝加以征集補綴,至後晉出帝時,書始告成。
凡本紀二十、志三十、列傳一百五,共二百卷,所謂《舊唐書》者是也。
開運二年六月&hellip&hellip監修國史劉昫、史官張昭遠等,以新修《唐書》紀、志、列傳并目錄,凡二百三卷上之,賜器帛有差。
(《舊五代史》卷八四《晉少帝紀四》) 至宋仁宗,以劉昫等所撰《唐書》多阙漏,命宋祁、歐陽修等重删撰之,曆十七年而書成。
凡本紀十、志五十、表十五、列傳百五十,共二百二十五卷,世稱《新唐書》。
祁,字子京&hellip&hellip初,賈昌朝建議修《唐書》,始令館職日供《唐書》所未載者二事,附于本傳。
命祁與王堯臣、楊察、張方平為修撰。
又命範鎮、邵必、宋敏求、呂夏卿為編修,而以昌朝提舉。
昌朝舉王疇編修必以為史出衆手非是,辭之。
昌朝罷相,以丁度兼領。
度卒,劉沆代之。
沆罷,王堯臣代之。
堯臣卒,曾公亮代之。
《唐書》初修,而堯臣以憂去,方平、察相繼出外,祁遂獨秉筆,雖外官,亦以稿自随。
久之,又命歐陽修刊修,分作紀、志;劉羲叟修律曆、天文、五行志。
将卒業,而梅堯臣入局,修方鎮、百官表。
祁與範鎮在局一十七年,王疇一十五年,宋敏求、呂夏卿并各十年。
(王偁《東都事略》卷六五《宋祁傳》) 修《唐書》十餘年,自守亳州,出入内外,嘗以稿自随,為列傳百五十卷。
(《宋史》卷二八四上《宋祁傳》) 奉诏修《唐書》紀、志、表。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 與修唐者,皆一時聞人,其可考者如下: 劉羲叟,字仲更,澤州晉城人也。
歐陽修&hellip&hellip薦其學術該博,留修《唐書》。
羲叟強記,于經史百家,無不通曉。
至于國朝典故、财賦刑名、兵械鐘律,皆知其要。
其樂律、星曆、數術,尤過人。
(王偁《東都事略》卷六五《劉羲叟傳》) 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也&hellip&hellip所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舊史阙謬,乃命編修《唐書》。
書成,未奏而卒。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一五《梅堯臣傳》) 敏求,字次道&hellip&hellip王堯臣修《唐書》,以敏求習唐事,奏為編修官&hellip&hellip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
(《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傳》) 呂夏卿,字缙叔,泉州晉江人&hellip&hellip學長于史,貫穿唐事,博采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
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最有功雲。
(《宋史》卷三三一《呂夏卿傳》) 趙鄰幾,字亞之,郓州須城人&hellip&hellip常欲追補唐武宗以來實錄,孜孜訪求遺事,殆廢寝食。
會疾革,惟以書未成為恨。
至淳化中,參知政事蘇易簡因言及鄰幾追捕唐實錄事&hellip&hellip太宗遣直史館錢熙往取其書,得鄰幾所補會昌以來日曆二十六卷。
(《宋史》卷四三九《趙鄰幾傳》) 孫甫,字之翰,許州陽翟人。
少好學,日誦數千言。
慕孫何為古文章&hellip&hellip著《唐史記》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見當時治亂,若身履其間,而聽者曉然如目見之。
時人言終日讀史,不如一日聽孫論也。
《唐史》藏秘閣。
(《宋史》卷二九五《孫甫傳》) 陳彭年,字永年,撫州南城人&hellip&hellip所著&hellip&hellip《唐紀》四十卷。
(《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傳》) 趙瞻,字大觀&hellip&hellip著&hellip&hellip《唐春秋》五十卷。
(《宋史》卷三四一《趙瞻傳》) 新舊兩書,詳略互見,要為不可偏廢。
新書志較詳。
五代紛亂之時,唐之遺聞往事,既無人記述,殘編故籍,亦無人收藏。
雖懸诏購求,而所得無幾,故《舊唐書》援據較少。
至宋仁宗時,則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舊時記載,多出于世,故《新唐書》采取轉多。
今第觀新書藝文志所載,如吳兢《唐書備阙記》,王彥威《唐典》,蔣《大唐宰輔錄》、《淩煙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淩璠《唐錄政要》,南卓《唐朝綱領圖》、薛璠《唐聖運圖》、劉肅《大唐新語》、李肇《國史補》,林恩《補國史》等書,無慮數十百種,皆《舊唐書》所無者。
知新書之“文省于前,而事增于舊”,有由然也。
試取舊書各傳相比較,新書之增于舊書者有二種:一則有關于當日之事勢,古來之政要,及本人之賢否,所不可不載者;一則瑣言碎事,但資博雅而已。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七《新書增舊書處》) 惟歐宋不喜骈文,删改诏诰章疏,使一代典制不傳,是其失也。
歐宋二公,不喜骈體,故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者,必盡删之&hellip&hellip夫一代自有一代文體&hellip&hellip今以其骈體而盡删之,遂使有唐一代館閣台省之文,不見于世,究未免偏見也&hellip&hellip其他如章疏之類,有關政體治道者,或就四六改為散文,或節其要語存之。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八《新書盡删骈體舊文》) 五代史 宋太祖命薛居正等修梁、唐、晉、漢、周五朝史,逾年而成,凡本紀六十一、志十二、列傳七十七,共一百五十卷,所謂《舊五代史》者是也。
薛居正,字子平,開封浚儀人&hellip&hellip又監修《五代史》,逾年畢,錫以器币。
(《宋史》卷二六四《薛居正傳》) 其後歐陽修私撰《五代史記》,凡本紀十二、列傳四十五、考三、世家年譜十、附錄三及目錄,共七十五卷,世稱《新五代史》。
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
(《宋史》三一九《歐陽修傳》) 新舊二史撰修之經過,傳布之顯晦,與内容之特點,略記于下。
宋太祖開寶六年四月,诏修梁、唐、晉、漢、周書,其曰《五代史》者,乃後人總括之名也。
七年閏十月,書成,凡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
監修者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薛居正,同修者為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見《宋史》及晁公武《讀書志》,《玉海》所引《中興書目》),皆本各朝實錄為稿本,此官修之史也。
其後歐陽修私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藏于家。
修沒後,熙甯五年,诏求其書刊行。
(見《宋史》)于是,薛、歐二史并行于世。
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诏止用歐史,于是薛史漸湮。
惟前明《永樂大典》多載其遺文,然已割裂淆亂,非薛史篇第之舊&hellip&hellip開四庫館,命諸臣就《永樂大典》中甄錄排纂,其缺逸者,則采宋人書中之征引薛史者補之。
于是,薛史複為完書&hellip&hellip今覆而案之,雖文筆迥不逮歐史,然事實轉詳。
蓋歐史專重書法,薛史專重叙事,本不可相無。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薛居正五代史》) 宋初記五代事者頗衆,歐陽得以參用之,較舊五代史固為精核。
然筆削自負,自立門目,學究氣過重。
其事亦嫌缺略,不足以盡五代之事也。
範質,字文素,大名宗城人&hellip&hellip又述朱梁至周五代,為《通錄》六十五卷,行于世。
(《宋史》卷二四九《範質傳》) 王溥,字齊物,并州祁人&hellip&hellip溥好學,手不釋卷。
嘗集蘇冕《會要》及崔铉《續會要》,補其阙漏,為百卷,曰《唐會要》。
又采朱梁至周,為三十卷,曰《五代會要》。
(《宋史》卷二四九《王溥傳》) 鄭向,字公明,開封陳留人&hellip&hellip五代亂亡,史冊多漏失,向著《開皇紀》三十卷,摭拾遺事,頗有補焉。
(《宋史》卷三○一《鄭向傳》) 子融,字熙仲&hellip&hellip又集五代事,為《唐餘錄》六十卷以獻。
(《宋史》卷三一○《王子融傳》) 路振,字子發,永州祁陽人&hellip&hellip又嘗采五代末九國君臣行事,作世家、列傳。
書未成而卒。
(《宋史》卷四四一《路振傳》) 此外,又有孫光憲《北夢瑣言》、陶嶽《五代史補》、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劉恕《十國春秋》、龔穎《運曆圖》,見于宋藝文志,及晁公武《讀書志》者,皆在歐公之前,足資考訂。
其出自各國之書,如錢俨之《吳越備史》、《備史遺事》,湯悅之《江南錄》,徐铉之《吳錄》,王保衡之《晉陽見聞要錄》,又皆流布。
而徐無黨注中所引證之《唐摭言》、《唐新纂九國志》、《五代春秋》、《鑒戒錄》、《紀年錄》、《三楚新編》、《紀年通譜》、《閩中實錄》等書,又皆歐所參用者。
蓋薛史第據各朝實錄,故成之易,而記載或有沿襲失實之處。
歐史博采群言,旁參互證&hellip&hellip卷轶雖不及薛史之半,而訂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稱良史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歐史不專據薛史舊本》) 宋史 本紀四十七、志一百六十二、表三十二、列傳世家二百五十五,凡四百九十六卷。
遼史 本紀三十、志三十一、表八、列傳四十六,凡一百十六卷。
金史 本紀十九、志三十九、表四、列傳七十三,凡一百三十五卷。
遼宋金三史,皆元人所修。
《遼史》,至正四年三月,中書右丞相都總裁脫脫等表進。
《金史》,至正四年十一月,中書右丞相領三史事阿魯圖等表進。
《宋史》,至正五年十月,阿魯圖等表進。
(王鳴盛《蛾術編》卷一○) 初,元世祖立國史院,首命王鹗修遼、金二史。
宋亡,又命史臣通修三史。
延祐(仁宗年号)、天曆(文宗年号)、之間,屢诏修之,以義例未定,竟不能成。
順帝至正三年,命托克托(元史作脫脫)為都總裁,特穆爾達實(《元史》作鐵木兒塔識)、張起岩、歐陽玄、呂思誠、揭傒斯為總裁官。
修之或欲如《晉書》例,以宋為世紀,而遼金為載記。
或又謂遼立國先于宋五十年;宋南渡後,常稱臣于金,以為不可。
待制王理者,著《三史正統論》,欲以遼金為北史,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一時持論不決。
诏遼、宋、金各為史,凡再閱歲,書成上之。
舉例論贊表奏,多玄屬筆雲。
(《續通考》卷一六一《經籍考二一》) 元順帝時,命托克托等修遼、宋、金三史。
自至正三年三月開局,至正五年十月告成,以如許卷轶,成之不及三年&hellip&hellip實皆有舊本,非至托克托等始修也。
各朝本有各朝舊史,元世祖時又已編纂成書。
至克托等,已屬第二三次修輯,故易于告成耳。
《遼史》在遼時,已有耶律俨本,在金時又有陳大任本,此《遼史》舊本也。
金亡後,累朝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後據以修史,此《金史》舊本也。
宋亡後,董交炳在臨安,主留事,曰:“國可滅,史不可滅。
”遂以宋史館諸記注,盡歸志于元都,貯國史院。
(見《元史&bull董文炳傳》)此《宋史》舊本也。
元世祖中統二年,王鹗請修遼、金二史。
诏左丞相耶律鑄、平章政事王文統監修,尋又诏史天澤亦監修。
其金朝衛紹王記注已亡失,則王鹗采當時诏令及楊雲翼等所記足成之。
及宋亡,又命史臣通修三史。
此元世祖時纂修三史之本也。
故至正中,阿魯圖、托克托等進《遼史》表雲:“耶律俨語多避忌,陳大任詞乏精詳。
世祖皇帝敕詞臣撰次三史,首及于遼。
”進《金史》表雲:“張柔歸《金史》于先,王鹗采金事于後。
”進《宋史》表雲:“世祖皇帝拔宋臣而列政途,載《宋史》而歸秘府。
既編戡定之勳,尋奉纂修之旨。
”可見元世祖時,三史俱以修訂。
而《元史&bull托克托傳》并謂延祐、天曆間,又屢诏修之。
則不惟修之于世祖時,而世祖後又頻有修輯矣&hellip&hellip其所以未有成書者&hellip&hellip以義例未定&hellip&hellip各持論不決故耳。
至順帝時,诏宋、遼、金各為一史,于是據以編排,而紀傳表志,本已完備,故不三年遂竣事。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三《宋遼金三史》)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
道宗壽隆六年&hellip&hellip遷知樞密院事&hellip&hellip封越國公。
修《皇朝實錄》七十卷&hellip&hellip又善伺人主意。
妻邢氏,有美色,嘗出入禁中,俨教之曰:“慎勿失上意。
”由是權寵益固。
(《遼史》卷九八《耶律俨傳》) 好問字裕之&hellip&hellip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
國亡史作,己所當任。
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于張,願為撰述。
既而為樂夔所阻而止。
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傳。
”乃構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辄以寸紙細字為紀錄,至百餘萬言。
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幹卷。
(《金史》卷一二六《元好問傳》) 順帝至正三年,诏修遼、金、宋、三史,命脫脫為都總裁官。
(《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 鐵木兒塔識,字九齡,國王脫脫之子。
資禀宏偉,補國子學諸生,讀書穎悟絕人&hellip&hellip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為總裁官,多所協贊雲。
(《元史》卷一四○《鐵木兒塔識傳》)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hellip&hellip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傳,歎曰:“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牍爾。
”&hellip&hellip诏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hellip&hellip且與僚屬言:“欲求作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
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由是毅然以筆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
至于物論之齊,必反覆辯論,以求歸于至當而後止。
至正四年,《遼史》成,有旨獎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
傒斯留宿史館,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七日卒。
(《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傳》) 張起岩,字夢臣&hellip&hellip诏修遼、金、宋三史,複命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hellip&hellip起岩熟于金源典故,宋儒道學源委,尤多究心。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當,起岩據理竄定,深厚醇雅,理緻自足。
(《元史》卷一八二《張起岩傳》) 歐陽玄,字原功&hellip&hellip诏修遼、金、宋三史,召為總裁官,發凡舉例,俾論撰者有所據依。
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論議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筆竄定之,統系自正。
至于論贊表奏,皆玄屬筆。
(《元史》卷一八二《歐陽玄傳》) 呂思誠,字仲實,平定州人&hellip&hellip總裁遼、金、宋三史。
(《元史》卷一八五《呂思誠傳》) 乙 通史 通史之中,以司馬光之《資治通鑒》,貫串古今,精博詳審,為史家之創體。
朱子《綱目》,不足道也。
光常患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覽,遂為《通志》八卷以獻。
英宗悅之,命置局秘閣續其書。
至是,神宗名之曰《資治通鑒》,自制序授之。
(《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 光有&hellip&hellip《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hellip&hellip初,光患曆代史繁重,學者不能綜,況于人主。
遂約戰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為通志以進。
英宗命光續其書,置局秘閣,以其素所賢者劉攽、劉恕、範祖禹為屬,凡十九年而成。
神宗尤重其書,以為賢于荀悅,親為制叙,賜名《資治通鑒》。
(王偁《東都事略》卷八七《司馬光傳》) 攽,字貢父&hellip&hellip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為人所稱頌。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
(《宋史》卷三一九《劉攽傳》) 劉恕,字道源,筠州人&hellip&hellip笃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钜微之事,如指諸掌。
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英宗命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
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
”即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辄以诿恕。
恕于魏晉以後事,考證差謬,最為精詳&hellip&hellip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拟《十六國春秋》。
又采太古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傳》所不載者,為《通鑒外紀》。
(《宋史》卷四四四《劉恕傳》) 範祖禹,字淳甫,一字夢得&hellip&hellip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洛十五年,不事進取。
書成,光薦為秘書省正字。
(《宋史》卷三三七《範祖禹傳》) 晁氏曰:“皇朝治平中,司馬光奉诏編集曆代君臣事迹,許自辟官屬,借以館閣書籍。
在外,聽以書局自随。
至元豐七年,凡十七年,始奏禦上,上起戰國(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魏趙韓為諸侯),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閱。
别為目錄,參考異同,俾歸一途。
别為考異,各一編。
”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公子康公休,告其友晁說之曰:“此書成,蓋得人焉。
《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三國曆九朝而隋,則劉道原;唐迄五代,則範淳甫。
”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緻堂胡氏曰:“司馬公六任冗官,皆以書局自随。
”&hellip&hellip高氏緯略曰:“公與宋次道書曰:&lsquo某自到洛以來,專以修《資治通鑒》為事,于今八年,僅了得晉、宋、齊、梁、陳、隋六代以來奏禦。
唐文字尤多,托範夢得将諸書依年月編次為草卷,每四丈截為一卷,自課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廢則追補。
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餘卷,至大曆末年耳。
向後卷數,又須倍此,共計不減六七百卷,更須三年,方可粗成編。
又須細删,所存不過數十卷而已,其費工如此。
溫公居洛十五年,故能成此書&hellip&hellip一事用三四處出處纂成,是其為功大矣。
不觀正史精熟,未易決《通鑒》之功績也,《通鑒》采正史之外,其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二家。
&rsquo”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李焘仿《資治通鑒》之體,記北宋一祖八宗之事,不敢言續,自居于《長編》。
其體既尊,事亦詳盡,誠一代钜制。
惟其書缺佚,使言宋事者無可據依,深為可惜。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hellip&hellip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
仿司馬光《資治通鑒》例,斷自建隆,迄于靖康,為編年一書,名曰《長編》&hellip&hellip淳熙七年,《長編》全書成,上之,诏藏秘閣。
焘自謂此書甯失之繁,無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總目五卷,依熙甯修三經例,損益修換四千四百餘事,上(孝宗)謂其書無愧司馬遷。
焘嘗舉漢石渠白虎故事,請上稱制臨決,又請冠序,上許之,竟不克就&hellip&hellip張栻嘗曰:“李仁甫&hellip&hellip《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
” (《宋史》卷三八八《李焘傳》) 《續通鑒長編》一百六十八卷,陳氏曰:“禮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撰。
《長編》雲者,司馬公之為《通鑒》也,先命其屬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删之以成書。
唐長編六百卷,今《通鑒》惟八十卷耳。
焘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鑒》,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
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餘三百,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餘。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袁樞因司馬光《資治通鑒》,分類排纂,各詳起訖,而有《紀事本末》之作,于史家二體之外,自為一體,迄今不可磨滅。
袁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hellip&hellip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區别其事而貫通之,号《通鑒紀事本末》。
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于上。
孝宗讀而嘉歎,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曰:“治道盡在是矣。
” (《宋史》卷三八九《袁樞傳》)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陳氏曰:“工部侍郎袁樞機仲撰&hellip&hellip楊誠齋為之序。
朱子曰:&lsquo&hellip&hellip司馬溫公受诏纂述《資治通鑒》,然後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編年系日,如指諸掌&hellip&hellip然一事之首尾,或散出于數十百年之間,不相綴屬,讀者病之。
今建安袁機仲乃以暇日,作為此書,以便學者。
其部居門目,始終離合之間,又皆曲有微意,于以錯綜溫公之書,其亦《國語》之流矣。
&rsquo”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元胡三省之《通鑒音注》,亦稱博洽,為通鑒功臣。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一百九十四卷,《資治通鑒釋文辨誤》二卷。
(《續通考》卷一六一《經籍考二一》) 胡三省,字身之,浙江天台人。
博學能文章,尤笃于史學,登宋寶祐四年進士&hellip&hellip宋亡,隐居不仕,著《資治通鑒音注》及《釋文辨誤》百餘卷,今行于世。
其《音注序》曰:“&hellip&hellip是書依陸德明經典釋文,厘為廣注九十七卷,著論十篇,自周訖五代,略叙興亡大緻,以考異及所注者,散入通鑒各文之下。
曆法天文,則随目錄所書而附注焉。
凡紀事之本末,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置離合,制度之因革損益,悉疏其所以然。
若釋文之舛謬,悉改正之,别著辨誤十二卷。
”&hellip&hellip其《釋文辨誤序》曰:“《通鑒釋文》行世,有史炤本,有公休本。
史炤本,馮時行為之序;公休本(溫公修《通鑒》,公休為檢閱文字官)刻于海陵鄉齋,前無序,後無跋,直署公休官位、姓名于卷首而已。
又有成都府廣都縣費氏進修堂版行,《通鑒》于正文下附注,多本之史炤,間以己意附之,世人以其有注,遂謂之善本,号&lsquo龍爪通鑒&rsquo。
要之,海陵釋文、龍爪注,大同而小異,皆蹈襲史炤者也,訛謬相傳。
而海陵本,乃讬之公休以欺世,适所以誣玷公休,此不容不辨也。
”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四《胡三省傳》) 鄭樵《通志》,以通史自居,時有新論,以評泊見長。
然其二十略,亦多及文獻掌故。
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
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
居夾漈山,謝絕人事。
久之,乃遊名山大川,搜奇訪古。
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
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
初為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紹興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
樵歸,益厲所學,從者二百餘人&hellip&hellip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
以禦史葉義問劾之,改監潭州南嶽廟,給劄歸鈔所著《通志》。
書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hellip&hellip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會病卒&hellip&hellip學者稱“夾漈先生”。
(《宋史》卷四三六《鄭樵傳》) 自序略曰:“江淹有言:&lsquo修史之難,無出于志。
&rsquo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為也,不比紀傳。
紀以年包事,傳以事系年,儒學之士,皆能為之&hellip&hellip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
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曰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谥略、器服略、樂略、藝文略、校雠略、圖譜金石略、災祥略、昆蟲草木略,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漢唐諸儒議論。
曰禮略、職官略、選舉略、刑罰略、食貨略,凡前五略,雖本諸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也。
” (《通考》卷二〇一《經籍考二八》) 按鄭氏此書,名之曰《通志》,其該括甚大。
卷首序論,譏诋前人,高自稱許,蓋自以為無複遺憾矣。
然夷考其書,則氏族、六書、七音等略,考訂詳明,議論精到,所謂“出臣胸臆,非諸儒所得聞者,”誠是也;至于天文、地理、器服,則失之太簡&hellip&hellip若禮及職官、選舉、刑罰、食貨五者&hellip&hellip杜岐公《通典》之書,五者居十之八。
然杜公生貞元間,故其所記述,止于唐天寶。
今《通志》既自為一書&hellip&hellip天寶以後,則竟不複陸續。
(《通考》卷二〇一《經籍考二八》) 丙 政史 政史名著,有馬端臨《文獻通考》,昔人以拟《通鑒》,謂為二通。
其書雖錄《通典》,而自具面目,綴輯宋事,尤足補《宋史》之阙。
馬端臨,字貴與,江西樂平人&hellip&hellip宋亡不仕,著《文獻通考》,自唐虞至南宋,補杜佑《通典》之阙,二十餘年而成。
其自序曰:“&hellip&hellip考制度,審憲章,博聞而強識之,固通儒事也&hellip&hellip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評,旁搜遠紹,門分彙别:曰田賦、曰錢币、曰戶口、曰職役、曰征榷、曰市籴、曰土貢、曰國用、曰選舉、曰學校、曰職官、曰郊社、曰宗廟、曰王禮、曰樂、曰兵、曰刑、曰輿地、曰四裔,俱仿《通典》之成規。
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後,至宋嘉定末,則續而成之。
曰經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緯、曰物異,則《通典》元未有論述,而采摭諸書以成之者也。
凡叙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以曆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
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以己意附其後焉,命曰《文獻通考》。
為門二十有四,為卷三百四十有八,其每門著述之成規,考訂之新意,則各以小序詳之&hellip&hellip”仁宗延祐四年,遣真人王壽衍尋訪有道之士,至饒州路,錄其書上進。
诏官為镂版,以廣其傳。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四《馬端臨傳》) 3.文學 甲 文 通行文字體裁,有古文、骈俪、制藝之區分,茲分别列叙之。
古文 自唐末曆五代,文格卑弱。
至宋初,柳開始為古文,洙與穆修複振起之。
(《宋史》卷二九五《尹洙傳》) 國初,楊億、劉筠,猶襲唐人聲律之體,柳開、穆修志欲變古,而力弗逮。
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石、眉山蘇轼、南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于古矣。
南渡文氣不及東都,豈不足以觀世變欤? (《宋史》卷四三九《文苑傳序》) 柳開,字仲塗,大名人&hellip&hellip既就學,喜讨論經義。
五代文格淺弱,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肖愈,字紹元。
既而改名字,以為能開聖道之塗也。
著書自号東郊野夫,又号補亡先生,作二傳以見意&hellip&hellip範杲好古學,大重開文,世稱為“柳範”。
(《宋史》卷四四〇《柳開傳》) 穆修,字伯長,郓州人&hellip&hellip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
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
修于是時獨以古文稱,蘇舜欽兄弟多從之遊。
修雖窮死,然一時士大夫能稱文者,必曰“穆參軍”。
(《宋史》卷四四二《穆修傳》) 柳、穆提倡古文,排斥骈偶,然矯枉過正,而流于艱澀難通。
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
穆、張嘗同造朝,待旦于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适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
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
”張景曰:“一犬死奔馬之下。
”時文體新變。
二人之語皆拙澀,當時已謂之工。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四) 嘉祐中,士人劉幾累為國學第一人,驟為怪崄之語,學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歐陽公深惡之。
會公主文,決意痛懲,凡為新文者,一切棄黜,時體為之一變,歐陽之力也。
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
”公曰:“此必劉幾也。
”戲續之曰:“秀才刺,試官刷。
”乃以大朱筆橫抹之,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
既而果幾也。
(沈括《夢溪筆談》卷九) 自歐陽修起,法度細密,所謂古文者始盛。
尹洙,字師魯,河南人也&hellip&hellip博學有識度,通六經,尤深于《春秋》。
為文章,簡而有法。
(王偁《東都事略》卷六四《尹洙傳》)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hellip&hellip幼敏悟過人&hellip&hellip及冠,嶷然有聲。
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餘習,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
蘇舜元、舜欽,柳開,穆修輩鹹有意作而張之,而力不足。
修遊随,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赜&hellip&hellip必欲并辔絕馳而追與之并。
舉進士&hellip&hellip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遊,為古文議論當世事,疊相師友。
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hellip&hellip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号太學體。
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hellip&hellip場屋之習,從是遂變&hellip&hellip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轼、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于世。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 景祐初,歐陽文忠公與尹師魯專以古文相尚,而公得之自然&hellip&hellip超然獨骛,衆莫能及&hellip&hellip于是文風一變,時人競為模範。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二) 修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
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嘗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lsquo六一&rsquo。
”自為傳刻石,居颍一年而卒。
(王偁《東都事略》卷七二《歐陽修傳》) 歐氏汲引後進,于是,曾、王、三蘇之文風行一時。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
生而警敏&hellip&hellip甫冠,名聞四方。
歐陽修見其文,奇之&hellip&hellip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少與王安石遊,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
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
(《宋史》卷三一九《曾鞏傳》)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hellip&hellip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
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
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
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轼、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
既出,士大夫争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
(《宋史》卷四四三《蘇洵傳》) 歐陽修得洵書二十篇,大愛其文辭,以為賈誼、劉向不過也&hellip&hellip父子隐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一時學者&hellip&hellip皆學其文,以為師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号為“老蘇”。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一四《蘇洵傳》) 蘇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hellip&hellip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好賈誼、陸贽書,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
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試禮部。
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hellip&hellip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hellip&hellip轼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當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hellip&hellip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轼待之如朋俦,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宋史》卷三三八《蘇轼傳》)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轼同登進士科&hellip&hellip緻仕,築室于許,号“颍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hellip&hellip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淡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其高處殆與兄轼相近。
(《宋史》卷三三九《蘇轍傳》) 南宋之文,皆不能純。
唯朱熹不以文名,而文自雄奇,效法韓、曾,毫無萎之氣,實一大家也。
王十朋,字龜齡,溫州樂清人,資穎悟,日誦數千言。
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
(《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傳》) 葉适,字正則,溫州永嘉人,為文藻思英發。
(《宋史》卷四三四《葉适傳》) 陳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hellip&hellip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hellip&hellip亮自以豪俠,屢遭大獄。
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
(《宋史》卷四三六《陳亮傳》) 呂祖謙,字伯恭&hellip&hellip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
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遊,既又友張栻、朱熹,講索益精&hellip&hellip晚年會友之地,曰鹿澤書院,在金華城中。
(《宋史》卷四三四《呂祖謙傳》)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hellip&hellip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傳誦,從者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
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制治法讨論尤精。
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
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兼友善。
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hellip&hellip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已。
(《宋史》卷四三四《陳傅良傳》) 金文大率取法蘇轼。
而以金石文字擅場者為大家,趙秉文、元好問其尤著者也。
蔡珪,字正甫,松年子也&hellip&hellip珪博物,且識古文奇字&hellip&hellip朝廷稽古禮文之事,取其議論為多。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八《蔡珪傳》) 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也。
幼穎悟,讀書若夙習&hellip&hellip金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之文其弊益甚,蓋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陳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黜落。
于是文風大衰&hellip&hellip秉文之文,長于辨析,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
(《金史》卷一一〇《趙秉文傳》) 元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hellip&hellip子好問&hellip&hellip字裕之&hellip&hellip從陵川郝晉鄉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
六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台》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師&hellip&hellip金亡不仕。
為文有繩尺,備衆體&hellip&hellip好問蔚為一代宗工,四方碑闆銘志,盡趨其門&hellip&hellip晚年尤以著作自任。
(《金史》卷一二六《元德明傳》) 元文更頹不振,然紀事之文,常窺見元事。
戴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州人。
七歲學古詩文,多奇語。
稍長,從裡師習詞賦,辄棄不肯為&hellip&hellip初,表元闵宋季文章氣萎而辭骫骳,疲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為己任。
時四明王應麟、天台舒嶽祥,并以文學師表一代,表元皆從而受業焉。
故其學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潔,化陳腐為神奇,蓄而始發。
間事摹畫,而隅角不露,施于人者多,尤自秘重,不妄許與。
至元大德間,東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者,唯表元而已。
(《元史》卷一九〇《戴表元傳》) 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後遷洛陽)&hellip&hellip生三歲而孤,育于伯父樞。
樞隐居蘇門&hellip&hellip年十三,見許衡于蘇門。
十八,始受學于長安,時未嘗為文,視流輩所作,惟見其不如古人,則心弗是也。
二十四,始讀韓退之文,試習為之,人謂有作者風。
稍就正于衡,衡亦賞其辭&hellip&hellip燧之學,有得于許衡,由窮理緻知,反躬實踐&hellip&hellip為文闳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為之一變。
蓋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hellip&hellip當時孝子順孫,欲發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其不得者,每為愧恥。
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勳,顯行盛德,皆燧所書。
每來谒文,必其行業可嘉,然後許可,辭無溢美,又稍廣置燕樂,燧則為之喜,而援筆大書。
否則,弗易得也。
時高麗沈陽王父子,連姻帝室,傾赀結朝臣。
一日,欲求燧詩文,燧靳不與,至奉旨乃與之&hellip&hellip然頗恃才,輕視趙孟、元明善輩&hellip&hellip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元史》卷一七四《姚燧傳》) 其門人最著名者,曰袁桷。
桷之文,其體裁議論一取法于表元者也。
(《元史》卷一九〇《戴表元傳》) 袁桷,字伯長,慶元人。
幼學文,脫去凡近,長益留心典故。
常謂宋末文缛濫,克自奮厲,希古作者。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二《袁桷傳》) 馬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居靖州天山&hellip&hellip父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家于光州。
祖常七歲知學,得錢即以市書&hellip&hellip既長,益笃于學。
蜀儒張須講道儀真,往受業其門,質以疑義數十,須甚器之&hellip&hellip祖常工于文章,宏贍而精核,務去陳言,專以先秦兩漢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hellip&hellip有文集行于世。
(《元史》卷一四三《馬祖常傳》) 趙孟,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也&hellip&hellip賜第于湖州,故孟為湖州人&hellip&hellip幼聰敏,讀書過目辄成誦,為文操筆立就&hellip&hellip仁宗在東宮,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賢侍講學士&hellip&hellip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嘗與侍臣論文學之士,以孟比唐李白、宋蘇子瞻。
又嘗稱孟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hellip&hellip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hellip&hellip前史官楊載稱孟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人以為知言雲。
(《元史》卷一七二《趙孟傳》) 虞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hellip&hellip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則以契家子從吳澄遊,授受具有源委&hellip&hellip集學雖博洽,而究極本原,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其經緯彌綸之妙,一寓諸文,藹然慶曆、乾淳風烈。
嘗以江左先賢甚衆,其人皆未易知,其學皆未易言,後生晚進知者鮮矣,欲取太原元好問《中州集》遺意,别為《南州集》以表章之,以病目而止。
平生為文萬篇,稿存者十二三。
早歲與弟槃同辟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于壁,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hellip&hellip遊其門見稱許者,莆田陳旅,旅亦有文行世。
國學諸生若蘇天爵、王守誠輩,終身不名他師,皆當世稱名卿者。
(《元史》卷一八一《虞集傳》) 楊載,字仲弘,其先居建之浦城,後徙杭,因為杭人。
少孤,博涉群書,為文有跌宕氣&hellip&hellip初,吳興趙孟在翰林,得載所為文,極推重之。
由是載之文名,隐然動京師,凡所撰述,人多傳誦之。
其文章一以氣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
(《元史》卷一九〇《楊載傳》) 範梈,字亨父,一字德機&hellip&hellip梈天資穎異,所誦讀,辄記憶&hellip&hellip耽詩工文,用力精深&hellip&hellip所著詩文,多傳于世&hellip&hellip持身廉正&hellip&hellip吳澄以道學自任,少許可,嘗曰:“若亨父,可謂特立獨行之士矣。
”為文志其墓(學者稱“文白先生”)。
(《元史》卷一八一《範梈傳》)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hellip&hellip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hellip&hellip貫通百氏,早有文名&hellip&hellip為文章,叙事嚴整,語簡而當&hellip&hellip朝廷大典冊,及元勳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
殊方絕域,鹹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雲。
(《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傳》) 黃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hellip&hellip長以文名于四方&hellip&hellip視弟子如朋友,未始以師道自尊&hellip&hellip而來學者滋益恭&hellip&hellip溍之學,博極天下之書,而約之于至精,剖析經史疑難,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屬,旁引曲證,多先儒所未發。
文辭布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鼈蛟龍,潛伏不動,而淵然之光,自不可犯。
(《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 同郡柳貫、吳萊,皆浦陽人
且備叙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别塢,難易遠近,曆曆可據以行。
宋終莫能用。
及後朱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
(《元史》卷一八九《金履詳傳》) 按理學家之立說,多偏重修養,自朱陸好重事功。
與朱熹同時友善之呂祖謙,講理學而兼治史學,教人必以緻用為事。
其同受學程門之陳亮、葉适,則頗诋理學而昌言事功。
金履祥固傳朱子之學者,而有海道圖燕之建議,是南宋學者之思想,一變北宋理學之面目,而趨于事功。
蓋因金元之逼,士大夫皆志切恢複,有以使之然也。
呂、陳、葉皆浙東人,故後人謂之浙學或永嘉學。
丁 理學之影響 自理學創興,人以傳道自命,故又稱為道學。
皆自以為直接于孔門,而得其心傳者也。
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聖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
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hellip&hellip使聖人之道,煥然複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 (《宋史》卷四二七《程颢傳》) 淳祐元年正月&hellip&hellip诏以張、周、二程及熹,從祀孔子廟。
黃幹曰:“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
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熹而始著。
” (《宋史》卷四二九《朱熹傳》) 不唯不受古經籍拘束,且發生疑義。
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号曰“新義”。
晚居金陵,又作《字說》,多穿鑿傅會,其流入于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hellip&hellip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 童子問曰:“《系辭》非聖人之作乎?”曰:“何獨《系辭》焉,《文言》、《說卦》而下,皆非聖人之作。
而衆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
” (《歐陽修全集》卷七八《易&bull童子問三》) 又曰:“今詩三百五篇,豈盡定于夫子之手?所删之詩,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于補亡。
”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秾矣》、《甘棠》,歸之王風。
削去《野有死麕》,黜鄭衛淫奔之詩。
又作《春秋發揮》。
又曰:“《大學》緻知格物章未嘗亡,還知止章于聽訟之上。
”謂《中庸》古有二篇,《誠明》可為綱,不可為目定《中庸》、《誠明》各十一章。
(《宋史》卷四三八《王柏傳》) 五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宋儒專講修養,砥砺名節,有“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之說,媕阿之習,始為之一變。
婦人女子,夫死守節不嫁,亦自斯而盛,則為有傷人道。
明清有旌表節婦之事,流弊實多。
士大夫忠義之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
宋之初興,範質、王溥猶有餘憾,況其他哉。
藝祖首褒韓通,次表衛融,足示意響&hellip&hellip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範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谠論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
(《宋史》卷四四六《忠義傳序》) 無愧于口,不若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若無愧于心。
(邵雍《皇極經世書》)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hellip&hellip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故君子&hellip&hellip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周敦頤《通書》) 按宋儒主躬行實踐,是其特長。
然持論太過,論人則失之苛刻,論事則失之負氣,矯激沽名,此黨禍之所由起。
至于南宋胡安國《春秋傳》一派,主張尊王攘夷,是又因外力壓迫,發憤而興者矣。
戊 理學之北傳 元初,姚樞、許衡師事趙複,理學遂大盛于北方。
趙複,字仁甫,德安人也。
太宗乙未歲(七年),命太子闊出帥師伐宋,德安以嘗逆戰,其民數十萬,皆俘戮無遺&hellip&hellip姚樞奉诏,即軍中求儒道釋醫蔔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脫之以歸。
複在其中&hellip&hellip不欲北&hellip&hellip樞曉以&hellip&hellip“随吾而北,必可無他”,複強從之。
先是,南北道絕,載籍不相通。
至是,複以所記程朱所著諸經傳注,盡錄以付樞。
自複至燕,學子從者百餘人&hellip&hellip楊惟中聞複論議,始嗜其學,乃與樞謀建太極書院&hellip&hellip選取遺書八千餘卷,請複講授其中。
複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顔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氏所以發明紹續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于後。
别著《伊洛發揮》,以标其宗旨&hellip&hellip又取伊尹、顔淵言行,作《希賢錄》&hellip&hellip樞既退隐蘇門,乃即複傳其學。
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複始&hellip&hellip複家江漢之上,以江漢自号,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元史》卷一八九《趙複傳》)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後遷洛陽。
少力學&hellip&hellip從惟中&hellip&hellip拔德安,得名儒趙複,始得程頤、朱熹之書&hellip&hellip因棄官去,攜家來輝州,作家廟,别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頤等象,刊諸經惠學者&hellip&hellip時許衡在魏,至輝,就錄程朱所注書以歸。
(《元史》卷一五八《姚樞傳》) 許衡,字仲平,懷之河内人也&hellip&hellip往來河洛間,從柳城姚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
尋居蘇門,與樞及窦默相講習,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
(《元史》卷一五八《許衡傳》)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hellip&hellip既長,于經傳皆通之&hellip&hellip乃著《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hellip&hellip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
久之,漸失其舊。
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
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hellip&hellip又嘗為學者言:“朱子于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于德性,則其敝必偏于言語訓釋之末。
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庶幾得之。
”議者遂以澄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尊信朱子本意。
然亦莫知朱陸之為何如也&hellip&hellip嘗著說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鄒魯,其利也;濂洛關閩,其貞也。
分而言之,上古則羲黃其元,堯舜其亨,禹湯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顔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貞乎?近古之統,周子其元,程張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
然則可以終無所歸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hellip&hellip四方之士&hellip&hellip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
少暇即著書&hellip&hellip于《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其蘊,條歸紀叙,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
作《學基》、《學統》二篇,使人知學之本,與為學之序&hellip&hellip又校正《老子》、《莊子》、《太玄經》、《樂律》及《八陣圖》、《郭璞葬書》。
初,澄所居草屋數間,程钜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
(《元史》卷一七一《吳澄傳》) 按姚許推衍朱熹之說,吳則頗融合朱陸。
然元世祖籠絡漢人之政策,皆自姚許諸人啟之。
2.史學 宋代史學,最為發皇,學者多精于史學,考證與記載同重,故撰作極富。
官修前史而外,國史亦有成書。
南宋以後野史,若《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齊東野語》、《四朝聞見錄》諸書,皆能記當代之事。
《會要》一體,尤能貫串一朝掌故,其風播于元明。
三史體例流傳,舊聞不至放失,即緣公私留心史事,秉筆者得有依據,非近代知古而不知今者可得仰望也。
甲 正史 唐書 唐代屢經修撰國史,已具有規模。
五季之際,曆朝加以征集補綴,至後晉出帝時,書始告成。
凡本紀二十、志三十、列傳一百五,共二百卷,所謂《舊唐書》者是也。
開運二年六月&hellip&hellip監修國史劉昫、史官張昭遠等,以新修《唐書》紀、志、列傳并目錄,凡二百三卷上之,賜器帛有差。
(《舊五代史》卷八四《晉少帝紀四》) 至宋仁宗,以劉昫等所撰《唐書》多阙漏,命宋祁、歐陽修等重删撰之,曆十七年而書成。
凡本紀十、志五十、表十五、列傳百五十,共二百二十五卷,世稱《新唐書》。
祁,字子京&hellip&hellip初,賈昌朝建議修《唐書》,始令館職日供《唐書》所未載者二事,附于本傳。
命祁與王堯臣、楊察、張方平為修撰。
又命範鎮、邵必、宋敏求、呂夏卿為編修,而以昌朝提舉。
昌朝舉王疇編修必以為史出衆手非是,辭之。
昌朝罷相,以丁度兼領。
度卒,劉沆代之。
沆罷,王堯臣代之。
堯臣卒,曾公亮代之。
《唐書》初修,而堯臣以憂去,方平、察相繼出外,祁遂獨秉筆,雖外官,亦以稿自随。
久之,又命歐陽修刊修,分作紀、志;劉羲叟修律曆、天文、五行志。
将卒業,而梅堯臣入局,修方鎮、百官表。
祁與範鎮在局一十七年,王疇一十五年,宋敏求、呂夏卿并各十年。
(王偁《東都事略》卷六五《宋祁傳》) 修《唐書》十餘年,自守亳州,出入内外,嘗以稿自随,為列傳百五十卷。
(《宋史》卷二八四上《宋祁傳》) 奉诏修《唐書》紀、志、表。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 與修唐者,皆一時聞人,其可考者如下: 劉羲叟,字仲更,澤州晉城人也。
歐陽修&hellip&hellip薦其學術該博,留修《唐書》。
羲叟強記,于經史百家,無不通曉。
至于國朝典故、财賦刑名、兵械鐘律,皆知其要。
其樂律、星曆、數術,尤過人。
(王偁《東都事略》卷六五《劉羲叟傳》) 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也&hellip&hellip所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舊史阙謬,乃命編修《唐書》。
書成,未奏而卒。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一五《梅堯臣傳》) 敏求,字次道&hellip&hellip王堯臣修《唐書》,以敏求習唐事,奏為編修官&hellip&hellip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
(《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傳》) 呂夏卿,字缙叔,泉州晉江人&hellip&hellip學長于史,貫穿唐事,博采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
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最有功雲。
(《宋史》卷三三一《呂夏卿傳》) 趙鄰幾,字亞之,郓州須城人&hellip&hellip常欲追補唐武宗以來實錄,孜孜訪求遺事,殆廢寝食。
會疾革,惟以書未成為恨。
至淳化中,參知政事蘇易簡因言及鄰幾追捕唐實錄事&hellip&hellip太宗遣直史館錢熙往取其書,得鄰幾所補會昌以來日曆二十六卷。
(《宋史》卷四三九《趙鄰幾傳》) 孫甫,字之翰,許州陽翟人。
少好學,日誦數千言。
慕孫何為古文章&hellip&hellip著《唐史記》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見當時治亂,若身履其間,而聽者曉然如目見之。
時人言終日讀史,不如一日聽孫論也。
《唐史》藏秘閣。
(《宋史》卷二九五《孫甫傳》) 陳彭年,字永年,撫州南城人&hellip&hellip所著&hellip&hellip《唐紀》四十卷。
(《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傳》) 趙瞻,字大觀&hellip&hellip著&hellip&hellip《唐春秋》五十卷。
(《宋史》卷三四一《趙瞻傳》) 新舊兩書,詳略互見,要為不可偏廢。
新書志較詳。
五代紛亂之時,唐之遺聞往事,既無人記述,殘編故籍,亦無人收藏。
雖懸诏購求,而所得無幾,故《舊唐書》援據較少。
至宋仁宗時,則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舊時記載,多出于世,故《新唐書》采取轉多。
今第觀新書藝文志所載,如吳兢《唐書備阙記》,王彥威《唐典》,蔣《大唐宰輔錄》、《淩煙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淩璠《唐錄政要》,南卓《唐朝綱領圖》、薛璠《唐聖運圖》、劉肅《大唐新語》、李肇《國史補》,林恩《補國史》等書,無慮數十百種,皆《舊唐書》所無者。
知新書之“文省于前,而事增于舊”,有由然也。
試取舊書各傳相比較,新書之增于舊書者有二種:一則有關于當日之事勢,古來之政要,及本人之賢否,所不可不載者;一則瑣言碎事,但資博雅而已。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七《新書增舊書處》) 惟歐宋不喜骈文,删改诏诰章疏,使一代典制不傳,是其失也。
歐宋二公,不喜骈體,故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者,必盡删之&hellip&hellip夫一代自有一代文體&hellip&hellip今以其骈體而盡删之,遂使有唐一代館閣台省之文,不見于世,究未免偏見也&hellip&hellip其他如章疏之類,有關政體治道者,或就四六改為散文,或節其要語存之。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八《新書盡删骈體舊文》) 五代史 宋太祖命薛居正等修梁、唐、晉、漢、周五朝史,逾年而成,凡本紀六十一、志十二、列傳七十七,共一百五十卷,所謂《舊五代史》者是也。
薛居正,字子平,開封浚儀人&hellip&hellip又監修《五代史》,逾年畢,錫以器币。
(《宋史》卷二六四《薛居正傳》) 其後歐陽修私撰《五代史記》,凡本紀十二、列傳四十五、考三、世家年譜十、附錄三及目錄,共七十五卷,世稱《新五代史》。
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
(《宋史》三一九《歐陽修傳》) 新舊二史撰修之經過,傳布之顯晦,與内容之特點,略記于下。
宋太祖開寶六年四月,诏修梁、唐、晉、漢、周書,其曰《五代史》者,乃後人總括之名也。
七年閏十月,書成,凡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
監修者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薛居正,同修者為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見《宋史》及晁公武《讀書志》,《玉海》所引《中興書目》),皆本各朝實錄為稿本,此官修之史也。
其後歐陽修私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藏于家。
修沒後,熙甯五年,诏求其書刊行。
(見《宋史》)于是,薛、歐二史并行于世。
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诏止用歐史,于是薛史漸湮。
惟前明《永樂大典》多載其遺文,然已割裂淆亂,非薛史篇第之舊&hellip&hellip開四庫館,命諸臣就《永樂大典》中甄錄排纂,其缺逸者,則采宋人書中之征引薛史者補之。
于是,薛史複為完書&hellip&hellip今覆而案之,雖文筆迥不逮歐史,然事實轉詳。
蓋歐史專重書法,薛史專重叙事,本不可相無。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薛居正五代史》) 宋初記五代事者頗衆,歐陽得以參用之,較舊五代史固為精核。
然筆削自負,自立門目,學究氣過重。
其事亦嫌缺略,不足以盡五代之事也。
範質,字文素,大名宗城人&hellip&hellip又述朱梁至周五代,為《通錄》六十五卷,行于世。
(《宋史》卷二四九《範質傳》) 王溥,字齊物,并州祁人&hellip&hellip溥好學,手不釋卷。
嘗集蘇冕《會要》及崔铉《續會要》,補其阙漏,為百卷,曰《唐會要》。
又采朱梁至周,為三十卷,曰《五代會要》。
(《宋史》卷二四九《王溥傳》) 鄭向,字公明,開封陳留人&hellip&hellip五代亂亡,史冊多漏失,向著《開皇紀》三十卷,摭拾遺事,頗有補焉。
(《宋史》卷三○一《鄭向傳》) 子融,字熙仲&hellip&hellip又集五代事,為《唐餘錄》六十卷以獻。
(《宋史》卷三一○《王子融傳》) 路振,字子發,永州祁陽人&hellip&hellip又嘗采五代末九國君臣行事,作世家、列傳。
書未成而卒。
(《宋史》卷四四一《路振傳》) 此外,又有孫光憲《北夢瑣言》、陶嶽《五代史補》、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劉恕《十國春秋》、龔穎《運曆圖》,見于宋藝文志,及晁公武《讀書志》者,皆在歐公之前,足資考訂。
其出自各國之書,如錢俨之《吳越備史》、《備史遺事》,湯悅之《江南錄》,徐铉之《吳錄》,王保衡之《晉陽見聞要錄》,又皆流布。
而徐無黨注中所引證之《唐摭言》、《唐新纂九國志》、《五代春秋》、《鑒戒錄》、《紀年錄》、《三楚新編》、《紀年通譜》、《閩中實錄》等書,又皆歐所參用者。
蓋薛史第據各朝實錄,故成之易,而記載或有沿襲失實之處。
歐史博采群言,旁參互證&hellip&hellip卷轶雖不及薛史之半,而訂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稱良史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歐史不專據薛史舊本》) 宋史 本紀四十七、志一百六十二、表三十二、列傳世家二百五十五,凡四百九十六卷。
遼史 本紀三十、志三十一、表八、列傳四十六,凡一百十六卷。
金史 本紀十九、志三十九、表四、列傳七十三,凡一百三十五卷。
遼宋金三史,皆元人所修。
《遼史》,至正四年三月,中書右丞相都總裁脫脫等表進。
《金史》,至正四年十一月,中書右丞相領三史事阿魯圖等表進。
《宋史》,至正五年十月,阿魯圖等表進。
(王鳴盛《蛾術編》卷一○) 初,元世祖立國史院,首命王鹗修遼、金二史。
宋亡,又命史臣通修三史。
延祐(仁宗年号)、天曆(文宗年号)、之間,屢诏修之,以義例未定,竟不能成。
順帝至正三年,命托克托(元史作脫脫)為都總裁,特穆爾達實(《元史》作鐵木兒塔識)、張起岩、歐陽玄、呂思誠、揭傒斯為總裁官。
修之或欲如《晉書》例,以宋為世紀,而遼金為載記。
或又謂遼立國先于宋五十年;宋南渡後,常稱臣于金,以為不可。
待制王理者,著《三史正統論》,欲以遼金為北史,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一時持論不決。
诏遼、宋、金各為史,凡再閱歲,書成上之。
舉例論贊表奏,多玄屬筆雲。
(《續通考》卷一六一《經籍考二一》) 元順帝時,命托克托等修遼、宋、金三史。
自至正三年三月開局,至正五年十月告成,以如許卷轶,成之不及三年&hellip&hellip實皆有舊本,非至托克托等始修也。
各朝本有各朝舊史,元世祖時又已編纂成書。
至克托等,已屬第二三次修輯,故易于告成耳。
《遼史》在遼時,已有耶律俨本,在金時又有陳大任本,此《遼史》舊本也。
金亡後,累朝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後據以修史,此《金史》舊本也。
宋亡後,董交炳在臨安,主留事,曰:“國可滅,史不可滅。
”遂以宋史館諸記注,盡歸志于元都,貯國史院。
(見《元史&bull董文炳傳》)此《宋史》舊本也。
元世祖中統二年,王鹗請修遼、金二史。
诏左丞相耶律鑄、平章政事王文統監修,尋又诏史天澤亦監修。
其金朝衛紹王記注已亡失,則王鹗采當時诏令及楊雲翼等所記足成之。
及宋亡,又命史臣通修三史。
此元世祖時纂修三史之本也。
故至正中,阿魯圖、托克托等進《遼史》表雲:“耶律俨語多避忌,陳大任詞乏精詳。
世祖皇帝敕詞臣撰次三史,首及于遼。
”進《金史》表雲:“張柔歸《金史》于先,王鹗采金事于後。
”進《宋史》表雲:“世祖皇帝拔宋臣而列政途,載《宋史》而歸秘府。
既編戡定之勳,尋奉纂修之旨。
”可見元世祖時,三史俱以修訂。
而《元史&bull托克托傳》并謂延祐、天曆間,又屢诏修之。
則不惟修之于世祖時,而世祖後又頻有修輯矣&hellip&hellip其所以未有成書者&hellip&hellip以義例未定&hellip&hellip各持論不決故耳。
至順帝時,诏宋、遼、金各為一史,于是據以編排,而紀傳表志,本已完備,故不三年遂竣事。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三《宋遼金三史》)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
道宗壽隆六年&hellip&hellip遷知樞密院事&hellip&hellip封越國公。
修《皇朝實錄》七十卷&hellip&hellip又善伺人主意。
妻邢氏,有美色,嘗出入禁中,俨教之曰:“慎勿失上意。
”由是權寵益固。
(《遼史》卷九八《耶律俨傳》) 好問字裕之&hellip&hellip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
國亡史作,己所當任。
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于張,願為撰述。
既而為樂夔所阻而止。
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傳。
”乃構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辄以寸紙細字為紀錄,至百餘萬言。
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幹卷。
(《金史》卷一二六《元好問傳》) 順帝至正三年,诏修遼、金、宋、三史,命脫脫為都總裁官。
(《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 鐵木兒塔識,字九齡,國王脫脫之子。
資禀宏偉,補國子學諸生,讀書穎悟絕人&hellip&hellip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為總裁官,多所協贊雲。
(《元史》卷一四○《鐵木兒塔識傳》)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hellip&hellip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傳,歎曰:“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牍爾。
”&hellip&hellip诏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hellip&hellip且與僚屬言:“欲求作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
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由是毅然以筆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
至于物論之齊,必反覆辯論,以求歸于至當而後止。
至正四年,《遼史》成,有旨獎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
傒斯留宿史館,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七日卒。
(《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傳》) 張起岩,字夢臣&hellip&hellip诏修遼、金、宋三史,複命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hellip&hellip起岩熟于金源典故,宋儒道學源委,尤多究心。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當,起岩據理竄定,深厚醇雅,理緻自足。
(《元史》卷一八二《張起岩傳》) 歐陽玄,字原功&hellip&hellip诏修遼、金、宋三史,召為總裁官,發凡舉例,俾論撰者有所據依。
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論議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筆竄定之,統系自正。
至于論贊表奏,皆玄屬筆。
(《元史》卷一八二《歐陽玄傳》) 呂思誠,字仲實,平定州人&hellip&hellip總裁遼、金、宋三史。
(《元史》卷一八五《呂思誠傳》) 乙 通史 通史之中,以司馬光之《資治通鑒》,貫串古今,精博詳審,為史家之創體。
朱子《綱目》,不足道也。
光常患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覽,遂為《通志》八卷以獻。
英宗悅之,命置局秘閣續其書。
至是,神宗名之曰《資治通鑒》,自制序授之。
(《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 光有&hellip&hellip《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hellip&hellip初,光患曆代史繁重,學者不能綜,況于人主。
遂約戰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為通志以進。
英宗命光續其書,置局秘閣,以其素所賢者劉攽、劉恕、範祖禹為屬,凡十九年而成。
神宗尤重其書,以為賢于荀悅,親為制叙,賜名《資治通鑒》。
(王偁《東都事略》卷八七《司馬光傳》) 攽,字貢父&hellip&hellip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為人所稱頌。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
(《宋史》卷三一九《劉攽傳》) 劉恕,字道源,筠州人&hellip&hellip笃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钜微之事,如指諸掌。
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英宗命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
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
”即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辄以诿恕。
恕于魏晉以後事,考證差謬,最為精詳&hellip&hellip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拟《十六國春秋》。
又采太古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傳》所不載者,為《通鑒外紀》。
(《宋史》卷四四四《劉恕傳》) 範祖禹,字淳甫,一字夢得&hellip&hellip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洛十五年,不事進取。
書成,光薦為秘書省正字。
(《宋史》卷三三七《範祖禹傳》) 晁氏曰:“皇朝治平中,司馬光奉诏編集曆代君臣事迹,許自辟官屬,借以館閣書籍。
在外,聽以書局自随。
至元豐七年,凡十七年,始奏禦上,上起戰國(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魏趙韓為諸侯),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閱。
别為目錄,參考異同,俾歸一途。
别為考異,各一編。
”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公子康公休,告其友晁說之曰:“此書成,蓋得人焉。
《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三國曆九朝而隋,則劉道原;唐迄五代,則範淳甫。
”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緻堂胡氏曰:“司馬公六任冗官,皆以書局自随。
”&hellip&hellip高氏緯略曰:“公與宋次道書曰:&lsquo某自到洛以來,專以修《資治通鑒》為事,于今八年,僅了得晉、宋、齊、梁、陳、隋六代以來奏禦。
唐文字尤多,托範夢得将諸書依年月編次為草卷,每四丈截為一卷,自課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廢則追補。
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餘卷,至大曆末年耳。
向後卷數,又須倍此,共計不減六七百卷,更須三年,方可粗成編。
又須細删,所存不過數十卷而已,其費工如此。
溫公居洛十五年,故能成此書&hellip&hellip一事用三四處出處纂成,是其為功大矣。
不觀正史精熟,未易決《通鑒》之功績也,《通鑒》采正史之外,其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二家。
&rsquo”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李焘仿《資治通鑒》之體,記北宋一祖八宗之事,不敢言續,自居于《長編》。
其體既尊,事亦詳盡,誠一代钜制。
惟其書缺佚,使言宋事者無可據依,深為可惜。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hellip&hellip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
仿司馬光《資治通鑒》例,斷自建隆,迄于靖康,為編年一書,名曰《長編》&hellip&hellip淳熙七年,《長編》全書成,上之,诏藏秘閣。
焘自謂此書甯失之繁,無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總目五卷,依熙甯修三經例,損益修換四千四百餘事,上(孝宗)謂其書無愧司馬遷。
焘嘗舉漢石渠白虎故事,請上稱制臨決,又請冠序,上許之,竟不克就&hellip&hellip張栻嘗曰:“李仁甫&hellip&hellip《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
” (《宋史》卷三八八《李焘傳》) 《續通鑒長編》一百六十八卷,陳氏曰:“禮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撰。
《長編》雲者,司馬公之為《通鑒》也,先命其屬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删之以成書。
唐長編六百卷,今《通鑒》惟八十卷耳。
焘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鑒》,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
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餘三百,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餘。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袁樞因司馬光《資治通鑒》,分類排纂,各詳起訖,而有《紀事本末》之作,于史家二體之外,自為一體,迄今不可磨滅。
袁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hellip&hellip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區别其事而貫通之,号《通鑒紀事本末》。
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于上。
孝宗讀而嘉歎,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曰:“治道盡在是矣。
” (《宋史》卷三八九《袁樞傳》)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陳氏曰:“工部侍郎袁樞機仲撰&hellip&hellip楊誠齋為之序。
朱子曰:&lsquo&hellip&hellip司馬溫公受诏纂述《資治通鑒》,然後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編年系日,如指諸掌&hellip&hellip然一事之首尾,或散出于數十百年之間,不相綴屬,讀者病之。
今建安袁機仲乃以暇日,作為此書,以便學者。
其部居門目,始終離合之間,又皆曲有微意,于以錯綜溫公之書,其亦《國語》之流矣。
&rsquo” (《通考》卷一九三《經籍考二〇》) 元胡三省之《通鑒音注》,亦稱博洽,為通鑒功臣。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一百九十四卷,《資治通鑒釋文辨誤》二卷。
(《續通考》卷一六一《經籍考二一》) 胡三省,字身之,浙江天台人。
博學能文章,尤笃于史學,登宋寶祐四年進士&hellip&hellip宋亡,隐居不仕,著《資治通鑒音注》及《釋文辨誤》百餘卷,今行于世。
其《音注序》曰:“&hellip&hellip是書依陸德明經典釋文,厘為廣注九十七卷,著論十篇,自周訖五代,略叙興亡大緻,以考異及所注者,散入通鑒各文之下。
曆法天文,則随目錄所書而附注焉。
凡紀事之本末,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置離合,制度之因革損益,悉疏其所以然。
若釋文之舛謬,悉改正之,别著辨誤十二卷。
”&hellip&hellip其《釋文辨誤序》曰:“《通鑒釋文》行世,有史炤本,有公休本。
史炤本,馮時行為之序;公休本(溫公修《通鑒》,公休為檢閱文字官)刻于海陵鄉齋,前無序,後無跋,直署公休官位、姓名于卷首而已。
又有成都府廣都縣費氏進修堂版行,《通鑒》于正文下附注,多本之史炤,間以己意附之,世人以其有注,遂謂之善本,号&lsquo龍爪通鑒&rsquo。
要之,海陵釋文、龍爪注,大同而小異,皆蹈襲史炤者也,訛謬相傳。
而海陵本,乃讬之公休以欺世,适所以誣玷公休,此不容不辨也。
”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四《胡三省傳》) 鄭樵《通志》,以通史自居,時有新論,以評泊見長。
然其二十略,亦多及文獻掌故。
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
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
居夾漈山,謝絕人事。
久之,乃遊名山大川,搜奇訪古。
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
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
初為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紹興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
樵歸,益厲所學,從者二百餘人&hellip&hellip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
以禦史葉義問劾之,改監潭州南嶽廟,給劄歸鈔所著《通志》。
書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hellip&hellip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會病卒&hellip&hellip學者稱“夾漈先生”。
(《宋史》卷四三六《鄭樵傳》) 自序略曰:“江淹有言:&lsquo修史之難,無出于志。
&rsquo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為也,不比紀傳。
紀以年包事,傳以事系年,儒學之士,皆能為之&hellip&hellip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
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曰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谥略、器服略、樂略、藝文略、校雠略、圖譜金石略、災祥略、昆蟲草木略,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漢唐諸儒議論。
曰禮略、職官略、選舉略、刑罰略、食貨略,凡前五略,雖本諸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也。
” (《通考》卷二〇一《經籍考二八》) 按鄭氏此書,名之曰《通志》,其該括甚大。
卷首序論,譏诋前人,高自稱許,蓋自以為無複遺憾矣。
然夷考其書,則氏族、六書、七音等略,考訂詳明,議論精到,所謂“出臣胸臆,非諸儒所得聞者,”誠是也;至于天文、地理、器服,則失之太簡&hellip&hellip若禮及職官、選舉、刑罰、食貨五者&hellip&hellip杜岐公《通典》之書,五者居十之八。
然杜公生貞元間,故其所記述,止于唐天寶。
今《通志》既自為一書&hellip&hellip天寶以後,則竟不複陸續。
(《通考》卷二〇一《經籍考二八》) 丙 政史 政史名著,有馬端臨《文獻通考》,昔人以拟《通鑒》,謂為二通。
其書雖錄《通典》,而自具面目,綴輯宋事,尤足補《宋史》之阙。
馬端臨,字貴與,江西樂平人&hellip&hellip宋亡不仕,著《文獻通考》,自唐虞至南宋,補杜佑《通典》之阙,二十餘年而成。
其自序曰:“&hellip&hellip考制度,審憲章,博聞而強識之,固通儒事也&hellip&hellip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評,旁搜遠紹,門分彙别:曰田賦、曰錢币、曰戶口、曰職役、曰征榷、曰市籴、曰土貢、曰國用、曰選舉、曰學校、曰職官、曰郊社、曰宗廟、曰王禮、曰樂、曰兵、曰刑、曰輿地、曰四裔,俱仿《通典》之成規。
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後,至宋嘉定末,則續而成之。
曰經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緯、曰物異,則《通典》元未有論述,而采摭諸書以成之者也。
凡叙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以曆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
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以己意附其後焉,命曰《文獻通考》。
為門二十有四,為卷三百四十有八,其每門著述之成規,考訂之新意,則各以小序詳之&hellip&hellip”仁宗延祐四年,遣真人王壽衍尋訪有道之士,至饒州路,錄其書上進。
诏官為镂版,以廣其傳。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三四《馬端臨傳》) 3.文學 甲 文 通行文字體裁,有古文、骈俪、制藝之區分,茲分别列叙之。
古文 自唐末曆五代,文格卑弱。
至宋初,柳開始為古文,洙與穆修複振起之。
(《宋史》卷二九五《尹洙傳》) 國初,楊億、劉筠,猶襲唐人聲律之體,柳開、穆修志欲變古,而力弗逮。
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石、眉山蘇轼、南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于古矣。
南渡文氣不及東都,豈不足以觀世變欤? (《宋史》卷四三九《文苑傳序》) 柳開,字仲塗,大名人&hellip&hellip既就學,喜讨論經義。
五代文格淺弱,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肖愈,字紹元。
既而改名字,以為能開聖道之塗也。
著書自号東郊野夫,又号補亡先生,作二傳以見意&hellip&hellip範杲好古學,大重開文,世稱為“柳範”。
(《宋史》卷四四〇《柳開傳》) 穆修,字伯長,郓州人&hellip&hellip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
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
修于是時獨以古文稱,蘇舜欽兄弟多從之遊。
修雖窮死,然一時士大夫能稱文者,必曰“穆參軍”。
(《宋史》卷四四二《穆修傳》) 柳、穆提倡古文,排斥骈偶,然矯枉過正,而流于艱澀難通。
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
穆、張嘗同造朝,待旦于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适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
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
”張景曰:“一犬死奔馬之下。
”時文體新變。
二人之語皆拙澀,當時已謂之工。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四) 嘉祐中,士人劉幾累為國學第一人,驟為怪崄之語,學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歐陽公深惡之。
會公主文,決意痛懲,凡為新文者,一切棄黜,時體為之一變,歐陽之力也。
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
”公曰:“此必劉幾也。
”戲續之曰:“秀才刺,試官刷。
”乃以大朱筆橫抹之,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
既而果幾也。
(沈括《夢溪筆談》卷九) 自歐陽修起,法度細密,所謂古文者始盛。
尹洙,字師魯,河南人也&hellip&hellip博學有識度,通六經,尤深于《春秋》。
為文章,簡而有法。
(王偁《東都事略》卷六四《尹洙傳》)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hellip&hellip幼敏悟過人&hellip&hellip及冠,嶷然有聲。
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餘習,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
蘇舜元、舜欽,柳開,穆修輩鹹有意作而張之,而力不足。
修遊随,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赜&hellip&hellip必欲并辔絕馳而追與之并。
舉進士&hellip&hellip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遊,為古文議論當世事,疊相師友。
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hellip&hellip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号太學體。
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hellip&hellip場屋之習,從是遂變&hellip&hellip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轼、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于世。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 景祐初,歐陽文忠公與尹師魯專以古文相尚,而公得之自然&hellip&hellip超然獨骛,衆莫能及&hellip&hellip于是文風一變,時人競為模範。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二) 修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
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嘗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lsquo六一&rsquo。
”自為傳刻石,居颍一年而卒。
(王偁《東都事略》卷七二《歐陽修傳》) 歐氏汲引後進,于是,曾、王、三蘇之文風行一時。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
生而警敏&hellip&hellip甫冠,名聞四方。
歐陽修見其文,奇之&hellip&hellip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少與王安石遊,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
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
(《宋史》卷三一九《曾鞏傳》)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hellip&hellip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
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
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
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轼、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
既出,士大夫争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
(《宋史》卷四四三《蘇洵傳》) 歐陽修得洵書二十篇,大愛其文辭,以為賈誼、劉向不過也&hellip&hellip父子隐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一時學者&hellip&hellip皆學其文,以為師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号為“老蘇”。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一四《蘇洵傳》) 蘇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hellip&hellip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好賈誼、陸贽書,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
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試禮部。
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hellip&hellip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hellip&hellip轼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當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hellip&hellip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轼待之如朋俦,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宋史》卷三三八《蘇轼傳》)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轼同登進士科&hellip&hellip緻仕,築室于許,号“颍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hellip&hellip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淡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其高處殆與兄轼相近。
(《宋史》卷三三九《蘇轍傳》) 南宋之文,皆不能純。
唯朱熹不以文名,而文自雄奇,效法韓、曾,毫無萎之氣,實一大家也。
王十朋,字龜齡,溫州樂清人,資穎悟,日誦數千言。
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
(《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傳》) 葉适,字正則,溫州永嘉人,為文藻思英發。
(《宋史》卷四三四《葉适傳》) 陳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hellip&hellip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hellip&hellip亮自以豪俠,屢遭大獄。
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
(《宋史》卷四三六《陳亮傳》) 呂祖謙,字伯恭&hellip&hellip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
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遊,既又友張栻、朱熹,講索益精&hellip&hellip晚年會友之地,曰鹿澤書院,在金華城中。
(《宋史》卷四三四《呂祖謙傳》)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hellip&hellip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傳誦,從者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
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制治法讨論尤精。
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
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兼友善。
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hellip&hellip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已。
(《宋史》卷四三四《陳傅良傳》) 金文大率取法蘇轼。
而以金石文字擅場者為大家,趙秉文、元好問其尤著者也。
蔡珪,字正甫,松年子也&hellip&hellip珪博物,且識古文奇字&hellip&hellip朝廷稽古禮文之事,取其議論為多。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八《蔡珪傳》) 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也。
幼穎悟,讀書若夙習&hellip&hellip金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之文其弊益甚,蓋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陳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黜落。
于是文風大衰&hellip&hellip秉文之文,長于辨析,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
(《金史》卷一一〇《趙秉文傳》) 元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hellip&hellip子好問&hellip&hellip字裕之&hellip&hellip從陵川郝晉鄉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
六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台》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師&hellip&hellip金亡不仕。
為文有繩尺,備衆體&hellip&hellip好問蔚為一代宗工,四方碑闆銘志,盡趨其門&hellip&hellip晚年尤以著作自任。
(《金史》卷一二六《元德明傳》) 元文更頹不振,然紀事之文,常窺見元事。
戴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州人。
七歲學古詩文,多奇語。
稍長,從裡師習詞賦,辄棄不肯為&hellip&hellip初,表元闵宋季文章氣萎而辭骫骳,疲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為己任。
時四明王應麟、天台舒嶽祥,并以文學師表一代,表元皆從而受業焉。
故其學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潔,化陳腐為神奇,蓄而始發。
間事摹畫,而隅角不露,施于人者多,尤自秘重,不妄許與。
至元大德間,東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者,唯表元而已。
(《元史》卷一九〇《戴表元傳》) 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後遷洛陽)&hellip&hellip生三歲而孤,育于伯父樞。
樞隐居蘇門&hellip&hellip年十三,見許衡于蘇門。
十八,始受學于長安,時未嘗為文,視流輩所作,惟見其不如古人,則心弗是也。
二十四,始讀韓退之文,試習為之,人謂有作者風。
稍就正于衡,衡亦賞其辭&hellip&hellip燧之學,有得于許衡,由窮理緻知,反躬實踐&hellip&hellip為文闳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為之一變。
蓋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hellip&hellip當時孝子順孫,欲發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其不得者,每為愧恥。
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勳,顯行盛德,皆燧所書。
每來谒文,必其行業可嘉,然後許可,辭無溢美,又稍廣置燕樂,燧則為之喜,而援筆大書。
否則,弗易得也。
時高麗沈陽王父子,連姻帝室,傾赀結朝臣。
一日,欲求燧詩文,燧靳不與,至奉旨乃與之&hellip&hellip然頗恃才,輕視趙孟、元明善輩&hellip&hellip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元史》卷一七四《姚燧傳》) 其門人最著名者,曰袁桷。
桷之文,其體裁議論一取法于表元者也。
(《元史》卷一九〇《戴表元傳》) 袁桷,字伯長,慶元人。
幼學文,脫去凡近,長益留心典故。
常謂宋末文缛濫,克自奮厲,希古作者。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二《袁桷傳》) 馬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居靖州天山&hellip&hellip父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家于光州。
祖常七歲知學,得錢即以市書&hellip&hellip既長,益笃于學。
蜀儒張須講道儀真,往受業其門,質以疑義數十,須甚器之&hellip&hellip祖常工于文章,宏贍而精核,務去陳言,專以先秦兩漢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hellip&hellip有文集行于世。
(《元史》卷一四三《馬祖常傳》) 趙孟,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也&hellip&hellip賜第于湖州,故孟為湖州人&hellip&hellip幼聰敏,讀書過目辄成誦,為文操筆立就&hellip&hellip仁宗在東宮,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賢侍講學士&hellip&hellip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嘗與侍臣論文學之士,以孟比唐李白、宋蘇子瞻。
又嘗稱孟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hellip&hellip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hellip&hellip前史官楊載稱孟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人以為知言雲。
(《元史》卷一七二《趙孟傳》) 虞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hellip&hellip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則以契家子從吳澄遊,授受具有源委&hellip&hellip集學雖博洽,而究極本原,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其經緯彌綸之妙,一寓諸文,藹然慶曆、乾淳風烈。
嘗以江左先賢甚衆,其人皆未易知,其學皆未易言,後生晚進知者鮮矣,欲取太原元好問《中州集》遺意,别為《南州集》以表章之,以病目而止。
平生為文萬篇,稿存者十二三。
早歲與弟槃同辟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于壁,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hellip&hellip遊其門見稱許者,莆田陳旅,旅亦有文行世。
國學諸生若蘇天爵、王守誠輩,終身不名他師,皆當世稱名卿者。
(《元史》卷一八一《虞集傳》) 楊載,字仲弘,其先居建之浦城,後徙杭,因為杭人。
少孤,博涉群書,為文有跌宕氣&hellip&hellip初,吳興趙孟在翰林,得載所為文,極推重之。
由是載之文名,隐然動京師,凡所撰述,人多傳誦之。
其文章一以氣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
(《元史》卷一九〇《楊載傳》) 範梈,字亨父,一字德機&hellip&hellip梈天資穎異,所誦讀,辄記憶&hellip&hellip耽詩工文,用力精深&hellip&hellip所著詩文,多傳于世&hellip&hellip持身廉正&hellip&hellip吳澄以道學自任,少許可,嘗曰:“若亨父,可謂特立獨行之士矣。
”為文志其墓(學者稱“文白先生”)。
(《元史》卷一八一《範梈傳》)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hellip&hellip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hellip&hellip貫通百氏,早有文名&hellip&hellip為文章,叙事嚴整,語簡而當&hellip&hellip朝廷大典冊,及元勳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
殊方絕域,鹹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雲。
(《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傳》) 黃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hellip&hellip長以文名于四方&hellip&hellip視弟子如朋友,未始以師道自尊&hellip&hellip而來學者滋益恭&hellip&hellip溍之學,博極天下之書,而約之于至精,剖析經史疑難,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屬,旁引曲證,多先儒所未發。
文辭布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鼈蛟龍,潛伏不動,而淵然之光,自不可犯。
(《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 同郡柳貫、吳萊,皆浦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