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給地畝,率多強占民業。
僧徒猶貪利無厭,營結近侍,奏請布施莽齋,要求百端,歲需費以千萬計。
且因好事奏釋罪囚,凡殺人作奸之徒,悉皆夤緣幸免。
甚或取空名宣敕用為布施,而任其人,賞罰皆由其手&hellip&hellip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上都開元僧強奪民薪,民訴諸留守李璧。
璧方詢其由,僧遽率黨持白梃入公府,隔案引璧發摔諸地,曳歸幽之空室,久乃得脫。
奔訴諸朝,僧竟遇赦免。
未幾,其徒龔柯等與諸王合兒八剌妃争道,拉妃堕車,箠撲交下。
事聞,亦釋不問。
而宣政院方取旨,凡驅西僧者截其手,詈者斷其舌。
賴仁宗&hellip&hellip奏寝其令。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按語》) 泰定二年,西台禦史李昌言:“嘗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累百。
傳舍至不能容,則假館民舍,因迫逐男子,奸污女婦。
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馬至八百四十餘匹,較之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
驿戶無所控訴,台察莫得誰何。
且國家之制圓符,本為邊防警報之虞,僧人何事而辄佩之?乞更正僧人給驿法,且令台憲得以糾察。
”不報。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 其作多爾康者,或一所二所,以至七所。
作攃攃者(以泥作小浮屠),或十萬二十萬,以至三十萬。
又嘗造浮屠二百一十有六,實以七寶珠玉,半置海畔,半置水中,以鎮海災。
延祐四年,宣徽使會每歲内廷佛事所供,其費以斤數者,用面四十三萬九千五百,油七萬九千,酥二萬一千八百七十,蜜二萬七千三百。
自至元三十年間,醮祠佛事之目,僅百有二。
大德七年,再立功德司,遂增至五百有餘。
僧徒貪利無已,營結近侍,欺昧奏請,布施莽齋,所需非一,歲費千萬,較之大德,不知幾倍。
又每歲必因好事,奏釋輕重囚徒,以為福利。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 乙 重用計臣 元代賞賜特多。
後以振濟為姑息之政,費用不給,鈔法易敝,故不能不用聚斂之臣。
若盧世榮所為,頗有計劃,非阿合瑪特輩所能比也。
太宗引西域商人奧都剌合蠻撲買課稅&hellip&hellip帝崩&hellip&hellip皇後乃馬真氏稱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
奧都剌合蠻以貨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hellip&hellip後以禦寶空紙付奧都剌合蠻,使自書填行之&hellip&hellip又有旨,凡奧都剌合蠻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阿哈瑪特,回纥人&hellip&hellip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始命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财賦之任專委之&hellip&hellip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罷領中書左右部,并入中書,超拜阿哈瑪特為中書平章政事&hellip&hellip三年正月,立制國用使司,阿哈瑪特又以平章政事領使職&hellip&hellip阿哈瑪特多智巧言,以功利成效自負,衆鹹稱其能。
世祖急于富國,試以行事,頗有成績&hellip&hellip授以政柄,言無不從,而不知其專愎益甚矣&hellip&hellip阿哈瑪特在位日久,益肆貪橫,援引奸黨&hellip&hellip驟升同列,陰謀交通,專事蒙蔽,逋賦不蠲,衆庶流移。
京兆等路,歲辦課至五萬四千錠,猶以為未實。
民有附郭美田,辄取為己有。
内通貨賄,外示威刑,廷中相視,無敢論列&hellip&hellip十九年(1282年)三月,世祖在上都,皇太子從。
有益都千戶王著者,素志疾惡,因人心憤怨,密鑄大銅,誓願擊阿哈瑪特首&hellip&hellip詐稱皇太子還都作佛事,即牽去,以所袖銅碎其腦,立斃。
(《元史》卷二○五《阿哈瑪特傅》) 盧世榮,大名人也,阿哈瑪特專政,世榮以賄進&hellip&hellip阿哈瑪特死,廷臣諱言财利事,皆無以副世祖裕國足民之意。
有僧格者,薦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hellip&hellip世祖召見,奏對稱旨&hellip&hellip安圖奏世榮所陳數事,乞诏示天下&hellip&hellip乃下诏雲:“金銀系民間通行之物,自立平準庫,禁百姓私相買賣,今後聽民間從便交易。
懷孟諸路竹貨,系百姓栽植,有司拘禁發賣,使民重困,又緻南北竹貨不通。
今罷各處竹監,從民貨賣收稅。
江湖魚課已有定例,長流采捕,貧民恃以為生,所在拘禁,今後聽民采用。
軍國事務往來,全資站驿,馬價近增,又令各戶供使臣飲食,以緻疲弊。
今後除驿馬外,其餘官為支給。
”既而中書省又奏:“鹽每引十五兩,國家未嘗多取,欲便民食。
今官豪詭名罔利,停貨待價,至一引賣八十貫,京師一百二十貫,貧者多不得食。
議以二百萬引給商,一百萬引散諸路。
立常平鹽局,或販者增價,官平其直以售,庶民用給而國計亦得&hellip&hellip”世榮言:“京師富豪戶釀酒酤賣,價高味薄,且課不時輸。
宜一切禁罷,官自酤賣。
”&hellip&hellip世榮奏:“臣言天下歲課鈔九十三萬二千六百錠之外,臣更經畫,不取于民,裁抑權勢所侵,可增三百萬錠&hellip&hellip”世榮奏:“&hellip&hellip自王文統誅後,鈔法虛弊。
為今之計,莫若依漢唐故事,括銅鑄至元錢,及制绫券,與鈔參行&hellip&hellip”又奏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轉運司,造船給本,令人商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hellip&hellip産鐵之所,官立爐鼓鑄,為器鬻之。
以所得利合常平鹽課,籴粟積于倉,待賣時粜之&hellip&hellip各路立平準周急庫,輕其月息,以貸貧民&hellip&hellip又随朝官吏增俸,州郡未及,可于各都立市易司,領諸牙儈人,計商人物貨四十分取一,以十為率,四給牙儈,六為官吏俸&hellip&hellip以九事說世祖诏天下:其一免民間包銀三年;其二官吏俸免民間帶納;其三免大都地稅;其四江淮民失業貧困鬻妻子以自給者,所在官為收贖,使為良民;其五逃移複業者,免其差稅;其六鄉民造醋者免收課;其七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課,減免一分;其八添支内外官吏俸五分;其九定百官考課升擢之法&hellip&hellip世榮居中書才數月,恃委任之專,肆無忌憚,視丞相猶虛位也&hellip&hellip監察禦史陳天祥,上章劾之,大概言其苛刻誅求,為國斂怨,将見民部凋耗,天下空虛。
考其所行,與所言者已不相副:始言能令鈔法如舊,今弊愈甚;始言能令百物自賤,今百物愈貴;始言課程增至三百萬錠,不取于民,今迫脅諸路,勒令如數虛認而已;始言令民快樂,今所為無非攝民之事。
若不早為更張,待其自敗,正猶蠹雖除而木已病矣&hellip&hellip遂下世榮于獄&hellip&hellip有旨誅世榮。
(《元史》卷二○五《盧世榮傳》) 僧格,丹巴國師之弟子也&hellip&hellip為人狡黠豪橫,好言财利事,世祖喜之&hellip&hellip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閏二月,複置尚書省,遂以僧格與特穆爾為平章政事&hellip&hellip僧格以理算為事,毫分縷析,入倉庫者無不破産。
及當更代,人皆棄家避之&hellip&hellip以&hellip&hellip王巨濟&hellip&hellip等十二人,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肅、安西六省&hellip&hellip當是時天下騷然,江淮尤甚。
而谀佞之徒,方且諷都民,為僧格立石頌德&hellip&hellip題曰《王公輔政之碑》&hellip&hellip僧格既專政&hellip&hellip久而言者益衆。
世祖始決意誅之&hellip&hellip下獄究問&hellip&hellip乃伏誅。
(《元史》卷二○五《僧格傳》) 阿合馬&hellip&hellip奏括天下戶口,下至藥材、榷茶,亦纖屑不遺。
其所設施,專以掊克斂财為事&hellip&hellip阿合馬既死,又用盧世榮,亦以增多歲入為能。
鹽鐵、榷酤、商稅、田課,凡可以網利者,益務搜括&hellip&hellip又用桑哥&hellip&hellip遣忻都阿散等十二人,理算六省錢谷,天下騷然&hellip&hellip計帝在位三十餘年,幾與此三人者相為終始。
此其嗜利貪得,牢固而不可破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元世祖嗜利黩武》) 按世祖開苛斂之端,後世踵而行之。
成宗之世,貪官污吏,其發覺者,至萬數千人;其未發覺者,尚不可知。
武宗之世,複置尚書省,重用托克托,亦以聚斂,流毒百姓。
仁宗時,用張闾經理浙江、江西、河南三省民田,限民四十日,以所有田自實于官。
期限猝迫,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緣為奸,于是民不聊生,多自殺者,變亂紛起,田野荒蕪。
雖旋罷之,而民生之困苦已極矣。
3.治河之役 元代特重治河,水利、交通俱有成效。
内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
至正四年(1344年)夏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
六月,又北決金堤,并河郡邑濟甯、單州、虞城、砀山、金鄉、魚台、豐、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東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患。
民老弱昏墊,壯者流離四方&hellip&hellip省臣以聞,朝廷患之&hellip&hellip九年(1349年)冬,脫脫既複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論及河決,即言于帝,請躬任其事&hellip&hellip都漕運使賈魯&hellip&hellip以二策進獻:一議修築北堤,以制橫潰,其用功省;一議疏塞并舉,挽河使東行,以複故道,其功費甚大&hellip&hellip脫脫韪其後策。
議定,乃薦魯于帝,大稱旨。
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hellip&hellip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hellip&hellip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鑿成,八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畢,諸埽諸隄成,河乃複故道,南彙于淮,又東入于海&hellip&hellip先是,歲庚寅,河南北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時而起。
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緻。
(《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二&bull黃河》) 按賈魯疏濬黃河,用土石、用鐵、用木、用草、用之法,後世治河者多遵用之,且亦無勞擾實迹。
江南、汀州、汴梁、關中、京畿等處,水災甚重,民不聊生,汝颍不過乘機發難耳。
4.人民之反抗 甲 壓制政策 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斂自私&hellip&hellip而官無儲偫。
近臣别疊等言:“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
”&hellip&hellip舊制,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
即克,必殺之。
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來言:“金人抗拒持久,師多死傷。
城下之日,宜屠之。
”&hellip&hellip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
若盡殺之,将無所獲。
”帝然之,诏罪止完顔氏,餘皆勿問。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議籍中原民,大臣忽都虎等,議以丁為戶&hellip&hellip争之再三,卒以戶定。
時将相大臣,有所驅獲,往往寄留諸郡。
楚材因括戶口,并令為民。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東平将校,占民為部曲戶,謂之“腳寨”,擅其賦役。
(《元史》卷一五九《宋子貞傳》) 德輝遂起為山西宣慰使,權勢之家籍民為奴者,鹹按而免之。
(《元史》卷一六三《李德輝傳》) 先是,荊湖行省阿裡海牙,以降民三千八百戶沒入為家奴,自置吏治之,歲責其租賦&hellip&hellip雄飛入朝奏其事,诏還籍為民。
(《元史》卷一六三《張雄飛傳》) 兵後,孱民多依庇豪右。
及有以身傭借衣食,歲久掩為家奴,悉遣還之為民。
(《元史》卷一六三《張德輝傳》) 江南新附,諸将市功,且利俘獲,往往濫及無辜。
或強籍新民以為奴隸。
膺出令,得還為民者以數千計。
(《元史》卷一七○《雷膺傳》) 都元帥塔海,抑巫山縣民數百口為奴。
民屢訴不決,利用承檄覆問,盡出為民。
(《元史》卷一七○《王利用傳》) 南京總管劉克興,掠良民為奴隸。
(《元史》卷一七○《袁裕傳》) 中統二年四月,聽儒士被俘者,贖為民。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世祖紀一》) 世祖至元十八年閏八月,以江南民戶,分賜諸王、貴戚、功臣。
時先後受賜者,諸王十六人、後妃公主九人、勳臣三十六人,凡先朝勳戚亦加賜。
諸王自一二萬戶以上,有多至十萬戶者。
勳臣自四萬戶以下,至數千、數百、數十戶不等。
(《續通考》卷一三《戶口考二》) 元平江南以後,亦嘗以緩恤人民為言。
然種族見解,分别過嚴,人民受種族歧視,江南尤甚。
茲據王光魯《元史備忘錄》所記氏族等級,錄之如下: 氏族第一,蒙古七十二種。
阿剌剌 紮剌兒 歹忽神忙兀歹 甕吉剌歹 晃忽攤 永吉列思 兀魯兀 郭兒剌思 别剌歹 怯烈歹 秃别歹 八魯剌忽 曲呂律 也裡吉斤 紮剌隻剌 脫裡别歹 塔塔兒 哈答吉 散兒歹 乞要歹 列術歹 顔不花歹 歹列裡養賽 散術兀歹 滅裡吉歹 阿大裡吉歹 兀羅歹 别帖裡歹 蠻歹 也可抹合剌 那顔吉歹 阿塔裡吉歹 亦乞列歹 合忒乞歹 木裡歹 外兀歹 外抹歹 阿兒剌歹 伯要歹 擔吉歹 外剌歹 未裡乞歹 許大歹 晃兀攤 别速歹 顔不草歹 木溫塔歹 忙兀歹 塔塔歹 那顔乞台 阿塔力吉歹 忽神 塔一兒 兀魯歹 撒術歹 滅裡吉 阿火裡力歹 紮馬兒歹 兀羅羅歹 别帖乞乃蠻歹 荅荅兒歹 也可林合剌 甕吉歹 木裡歹 忙古歹 外抹歹乃 朵裡别 歹入憐 察裡吉歹 八魯忽歹 哈荅歹 外剌 氏族第二 色目三十一種。
哈剌魯 欽察 唐兀 阿速 秃八 康裡 苦裡魯 剌乞歹 赤乞歹 畏兀兒 回回 乃蠻歹 阿兒渾 合魯歹 火裡剌 撒裡哥 秃伯歹 雍古歹 密赤思 夯力 苦魯丁 貴赤 匣剌魯 秃魯花 哈剌吉荅歹 拙兒察歹 秃魯八歹 火裡剌 甘木魯 徹兒哥 迄失迷兒 陶宗儀《辍畊錄》(卷一)所列氏族,漢人、女真人各有支族。
漢人八種。
契丹 高麗 女直 竹因歹 裡闊歹 竹溫 竹亦歹 渤海(女直同) 金人姓氏。
完顔漢姓曰王 烏古論曰商 乞石烈曰高 徒單曰杜 女奚烈曰郎 兀顔曰朱 蒲察曰李 顔盞曰張 溫迪罕曰溫 石抹曰蕭 奧屯曰曹 孛術魯曰魯 移剌曰劉 斡勒曰石 納剌曰康 夾谷曰仝 裴滿曰麻 尼忙古曰魚 斡準曰趙 阿典曰雷 阿裡侃曰何 溫敦曰空 吾魯曰惠 抹顔曰孟 都烈曰強 散答曰駱 呵不哈曰由 烏林荅曰蔡 仆散曰林 術虎曰董 古裡甲曰汪 四等人,權利義務,極不平等,而防制漢人、南人為尤甚。
中統四年正月&hellip&hellip申禁民家兵器&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诏諸路置局造軍器,私造者處死。
民間所有不輸官者,與私造同。
(《元史》卷五《世祖紀二》) 諸漢人、南人,投充宿衛士,總宿衛官辄收納之,并坐罪。
(《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bull衛禁》) 諸民間藏鐵尺、鐵骨朵,及含刀鐵柱杖者,禁之。
諸私藏甲全副者,處死&hellip&hellip鎗,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處死。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bull禁令》) 四等之外,且有強分人民為十級之說。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鄭所南集》) 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hellip&hellip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後之者,賤之也。
(謝枋得《疊山集》卷二《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又有編二十家為甲,置甲主之說。
諸出入宮禁,各有從者,男女止以十人為朋出入,毋得相雜軍中。
凡十人置甲長,聽其指揮。
(《元史》卷二《太宗紀》) 鼎革後,編二十家為甲,以北人為甲主,衣服飲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hellip&hellip鼎革後,城鄉遍設甲主,孥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hellip&hellip欲求兩全者,竟出下策為舟妓,以舟人不設甲主,舟妓向不辱身也。
(徐大焯《燼餘錄&bull乙編》) 乙 群雄并起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禁白蓮社,毀其寺宇,以其民還隸民籍。
仁宗延祐六年十月,省臣言白雲宗總攝沈明仁,诳誘愚俗十萬人,請汰其徒,從之。
(《續通考》卷一三《戶口考二》) 按白蓮教出于佛教之白蓮宗。
先是,晉沙門慧遠結白蓮社,以皈依淨土為宗,後之白蓮宗,本此而出。
延至元時,其教尤盛。
順帝荒淫亂政,于是韓山童等,遂假借白蓮教首先發難,而群雄紛起。
韓山童 韓林兒,真定栾城人。
父山童,自其先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永平。
順帝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将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
愚民翕然信之&hellip&hellip颍州妖人劉福通,因詭言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走海外得還,當為中國主&hellip&hellip與其黨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韓咬兒,聚衆于白鹿莊&hellip&hellip謀為亂&hellip&hellip十一年(1351年)五月,福通遂起兵,以紅巾為号。
官兵捕之急,山童被禽,其妻楊氏,及子林兒,逃匿武安山&hellip&hellip惟福通黨尤盛&hellip&hellip不數月,拔颍州,據朱臯,破羅山、上蔡、真陽、确山、舞陽、葉縣及汝甯、光、息等州,衆至十萬&hellip&hellip十五年,(1355年)福通自砀山夾河,求得林兒,立為帝,又号小明王,都亳州,僞号宋,改元龍鳳&hellip&hellip遵道、文郁稱丞相,福通與文素稱平章&hellip&hellip遵道得寵,專威福,福通使甲士撾殺之,自為丞相,稱太保。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韓林兒傳》) 李二 蕭縣人李二,亦以燒香聚衆。
與其黨趙均用、彭早住攻陷徐州&hellip&hellip明年(至正十二年),帝命脫脫親征徐州。
李二敗死,早住、均用走濠州,一稱魯淮王,一稱永義王,二人互争雄長。
未幾,早住中流矢死,均用尋依福通。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韓林兒傳》) 徐壽輝 徐壽輝&hellip&hellip羅田人,又名真一,業販布。
元末盜起,袁州僧彭瑩玉,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衆為亂,用紅巾為号。
奇壽輝狀貌,遂推為主。
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蕲水及黃州路&hellip&hellip遂即蕲水為都,稱皇帝,國号天完,建元治平,以普勝為太師。
未幾,陷饒信。
明年(十二年)分兵四出,陷湖廣、江西諸郡縣。
遂破昱嶺關,陷杭州。
别将趙普勝等陷太平諸路,勢大振&hellip&hellip明年(十三年),為元師所破,壽輝走免,已而複熾,遷都漢陽,為其丞相倪文俊所制。
十七年(1357年)九月,文俊謀弑壽輝不克,奔黃州。
時陳友諒隸文俊麾下,數有功,為領兵元帥,遂乘釁殺文俊,并其兵,自稱宣慰司,尋稱平章政事。
明年(十八年),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撫州。
已,又破建昌、贛、汀、信、衢&hellip&hellip始,友諒破龍興,壽輝欲徙都之,友諒不可。
未幾,壽輝遽發漢陽,次江州。
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
即江州為都,奉壽輝以居,而自稱漢王&hellip&hellip挾壽輝東下攻太平&hellip&hellip克之&hellip&hellip進駐采矶。
遣部将陽白事壽輝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
壽輝既死&hellip&hellip即皇帝位,國号漢,改元大義。
(《明史》卷一二三《陳友諒傳》) 方國珍 方國珍,黃岩人&hellip&hellip世以販鹽浮海為業。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有蔡亂頭者,行剽海上,有司發兵捕之。
國珍怨家告其通寇。
國珍殺怨家,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衆數千人,劫運艘,梗海道&hellip&hellip先是,天下承平,國珍兄弟始倡亂海上,有司憚于用兵,一意招撫&hellip&hellip國珍既授官,據有慶元、溫台之地,益強不可制。
(《明史》卷一二三《方國珍傳》) 張士誠 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
有弟三人,并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利,頗輕财好施,得群輩心。
常鬻鹽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負其直不酬。
而弓手邱義,尤窘辱士誠甚。
士誠忿,即帥諸弟及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義,并滅諸富家,縱火焚其居,入旁郡場,招少年起兵。
鹽丁方苦重役,遂共推為主,陷泰州、高郵&hellip&hellip自稱誠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是歲至正十三年也。
明年(十四年),元右丞相脫脫總大軍出讨,數敗士誠,圍高郵&hellip&hellip解脫脫兵柄&hellip&hellip以他将代之。
士誠乘間奮擊,元兵潰去,由是複振。
逾年,淮東饑,士誠乃遣弟士德,由通州渡江,入常熟。
十六年二月,陷平江,并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改平江為隆平府,士誠自高郵來都之&hellip&hellip士誠為明元兵所扼,兵不得四出,勢漸蹙&hellip&hellip遂決計請降。
江浙右丞相達識帖睦迩為言于朝,授士誠太尉,官其将吏有差&hellip&hellip士誠雖去僞号,擅甲兵土地如故。
達識帖睦迩在杭,與杭守将楊完者有隙,陰召士誠兵。
士誠遣史文炳襲殺完者,遂有杭州&hellip&hellip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士誠複自立為吳王&hellip&hellip當是時士誠所據,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甯之金溝,西距汝颍濠泗,東薄海,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
(《明史》卷一二三《張士誠傳》) 郭子興 郭子興,其先曹州人。
父郭公,少以日者術遊定遠,言禍福辄中。
邑富人有瞽女,無所歸,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饒。
生三子,子興其仲也&hellip&hellip及長,任俠,喜賓客。
會元政亂,子興散家資,椎牛酾酒,與壯士結納。
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數千人襲據濠州,太祖(朱元璋)往從之&hellip&hellip子興奇太祖狀貌&hellip&hellip收帳下為十夫長,數從戰有功,子興喜&hellip&hellip乃妻以所撫馬公女。
子興同起事者,孫德崖等四人,與子興而五,各稱元帥不相下。
四人&hellip&hellip合謀傾子興&hellip&hellip元師破徐州,徐帥彭大、趙均用帥餘衆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盜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hellip&hellip元師圍濠州&hellip&hellip五閱月,圍解。
大、均用皆自稱王,而子興及德崖等為元帥如故。
未幾,大死&hellip&hellip均用專狠益甚,挾子興攻盱眙、泗州,将害之。
太祖已取滁&hellip&hellip均用聞太祖兵甚盛,心憚之&hellip&hellip子興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萬餘,就太祖于滁&hellip&hellip未幾,發病卒&hellip&hellip韓林兒檄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張天祐及太祖副之。
(《明史》卷一二二《郭子興傳》) 明玉珍 明玉珍,随州人&hellip&hellip徐壽輝起,玉珍與裡中父老團結千餘人,屯青山。
及壽輝稱帝,使人招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
”玉珍引衆降&hellip&hellip玉珍帥鬥船五十艘,掠糧川峽間&hellip&hellip元右丞完者都&hellip&hellip與右丞哈麻秃不相能&hellip&hellip玉珍&hellip&hellip襲重慶,走完者都,執哈麻秃&hellip&hellip壽輝授玉珍隴蜀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也&hellip&hellip于是,諸郡縣相次來附。
二十年,陳友諒弑徐壽輝,自立。
玉珍&hellip&hellip命以兵塞瞿塘,絕不與通&hellip&hellip自立為隴蜀王&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春,僭即皇帝位于重慶,國号夏,建元天統&hellip&hellip玉珍&hellip&hellip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
既即位&hellip&hellip定賦稅,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便安之。
(《明史》卷一二三《明玉珍傳》) 5.元對義師與内讧 汝颍之間,妖寇聚衆反,以紅巾為号。
襄樊、唐鄧,皆起而應之。
至正十一年,脫脫乃奏以弟禦史大夫也先帖木兒為知樞密院事,将諸衛兵十餘萬讨之,克上蔡。
既而駐兵沙河,軍中夜驚,也先帖木兒盡棄軍資器械,北奔汴梁,收散卒,屯朱仙鎮。
朝廷以也先帖木兒不習兵,诏别将代之&hellip&hellip十二年,紅巾有号芝麻李者(即李二),據徐州,脫脫請自行讨之&hellip&hellip九月,師次徐州,攻其西門&hellip&hellip賊不能支,城破,芝麻李遁去&hellip&hellip遂屠其城&hellip&hellip十四年,張士誠據高郵,屢招谕之不降,诏脫脫總制諸王諸省軍讨之&hellip&hellip十一月,至高郵&hellip&hellip連戰皆捷&hellip&hellip賊勢太蹙。
俄有诏,罪其老師費财,以&hellip&hellip太不花&hellip&hellip代将其兵,削其官爵,安置淮安。
先是,脫脫之西行也,别兒怯不花欲陷之死,順帝幸臣哈麻屢言于帝召還近地,脫脫深德之。
至是,引為中書右丞,而是時脫脫信用汝中柏&hellip&hellip見其議事,莫敢異同,惟哈麻不為之下。
汝中柏因谮之脫脫,改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
于是哈麻深銜之&hellip&hellip脫脫将出師也&hellip&hellip遂谮脫脫于皇太子及皇後奇氏&hellip&hellip監察禦史袁賽因不花等承哈麻風旨,上章劾之,三奏乃允&hellip&hellip而脫脫亦有淮安之命&hellip&hellip十五年三月,台臣猶以谪輕&hellip&hellip于是诏流脫脫于雲南。
十二月,哈麻矯诏,遣使鸩之死。
(《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 脫脫既死,民兵益得進展。
元師大敗福通于太康,進圍亳,福通挾林兒走安豐。
未幾,兵複盛,遣其黨分道略地。
至正十七年,李武、崔德陷商州,遂破武關,以圖關中。
而毛貴陷膠、萊、益都、濱州,山東郡邑多下。
是年六月,福通帥衆攻汴梁,且分軍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趨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趨關中;毛貴出山東北犯。
(《明史》卷一二三《韓林兒傳》) 其戰況撮錄如下: 甲 西路 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興元,遂入鳳翔。
屢為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所破,走入蜀。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系出北庭,曾祖闊闊台,元初随大軍收河南。
至祖乃蠻台、父阿魯溫,皆家河南,為颍州沈丘人&hellip&hellip至正十一年,盜發汝颍&hellip&hellip不數月,江淮諸郡皆陷。
朝廷征兵緻讨,卒無成功。
十二年,察罕帖木兒乃奮義起兵,沈丘之子弟從者數百人,與信陽之羅山人李思齊合兵,同設奇計襲破羅山。
事聞朝廷,授&hellip&hellip汝甯府達魯花赤。
于是所在義士,俱将兵來會,得萬人,自成一軍,屯沈丘&hellip&hellip轉戰而北,遂戍虎牢&hellip&hellip十七年,賊尋出襄樊,陷商州,攻武關&hellip&hellip遂直趨長安,至灞上,分道掠同華諸州,三輔震恐&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即領大衆入潼關,長驅而前,與賊遇,戰辄勝&hellip&hellip賊餘黨皆散潰,走南山,入興元。
朝廷嘉其複關陝有大功,授&hellip&hellip陝西行省左丞。
未幾,賊出自巴蜀,陷秦隴,據鞏昌,遂窺鳳翔。
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擊之&hellip&hellip賊大潰&hellip&hellip關中悉定。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乙 中路 關先生、破頭潘等,又分其軍為二,一出绛州,一出沁州。
逾太行,破遼潞,遂陷冀甯。
攻保定不克,陷定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
至陷上郡,毀諸宮殿,轉掠遼陽,抵高麗。
至正十九年,陷遼陽&hellip&hellip二十年,關先生等陷大甯,複犯上都&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
餘黨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複擊降之。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丙 東路 田豐者,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戶也。
叛附福通,陷濟甯,尋敗走&hellip&hellip至正十八年,田豐複陷東平、濟甯、東昌、益都、廣平、順德。
毛貴亦數敗元兵,陷清滄,據長蘆鎮。
尋陷濟南,益引兵北,殺宣慰使董抟臂于南皮。
陷薊州,犯漷州,略柳林,以逼大都。
順帝征四方兵入衛,議欲遷都避其鋒&hellip&hellip貴旋被元兵擊敗,遠據濟南&hellip&hellip毛貴稍有智略,其破濟南也,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官姬宗周等分守諸路。
又于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裡,造運大車百輛。
凡官民田,十取其二。
多所規畫,故得據山東者三年。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當三路出兵時,劉福通自将經略河南。
至正十七年&hellip&hellip其秋,福通兵陷大名,遂自曹濮陷衛輝&hellip&hellip十八年&hellip&hellip福通出沒河南北。
五月,攻下汴梁,守将竹貞遁去,遂迎林兒都焉。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福通銳意攻汴梁,守将竹貞棄城走。
福通入城,迎林兒于安豐居之,以為都。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韓林兒傳》) 元察罕帖木兒既平關陝,又定河東,遂進兵攻汴。
至正十八年,山東賊分道犯京畿。
朝廷征四方兵入衛,诏察罕帖木兒以兵屯涿州。
察罕帖木兒即留兵&hellip&hellip屯潼關&hellip&hellip而自将銳卒往赴召。
而曹濮賊方分道逾太行,焚上黨,掠晉冀,陷雲中、雁門、代郡&hellip&hellip複大掠南且還。
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擊之,賊皆棄辎重走&hellip&hellip河東悉定&hellip&hellip乃诏察罕帖木兒守禦關陝、晉冀,撫鎮漢沔、荊襄,便宜行阃外事。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至正十九年五月&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大發秦晉諸軍讨汴梁,圍其城。
(《元史》卷四五《順帝紀八》) 至正十九年,察罕帖木兒圖複汴梁。
五月,以大軍次虎牢。
先發遊騎,南道出汴南,略歸、亳、陳、蔡,北道出汴東,戰船浮于河,水陸并下,略曹南,據黃陵渡。
乃大發秦兵出函關,過虎牢,晉兵出太行,逾黃河,俱會汴城下&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各分門而攻&hellip&hellip遂拔之。
劉福通奉其僞主&hellip&hellip出東門遁走。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察罕帖木兒數破賊,盡複關隴。
是年(至正十九年)五月,大發秦晉之師,會汴城下,屯杏花營,諸軍環城而壘。
林兒兵出戰辄敗,嬰城守百餘日,食将盡。
福通計無所出,挾林兒,從百騎,開東門遁還安豐。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是時山東劉福通部将自相攻殺,察罕乘勢進兵平定之。
至正十九年四月&hellip&hellip毛貴為趙君用所殺&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趙君用既殺毛貴,其黨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君用,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
(《元史》卷四五《順帝紀八》) 時毛貴已為其黨趙均用所殺。
有續繼祖者,又殺均用,所部自相攻擊。
獨田豐據東平,勢稍強。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河南既定&hellip&hellip謀大舉以複山東&hellip&hellip諜知山東群賊自相攻殺&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乃輿疾自陝抵洛,大會諸将,與議師期,發并州軍出井陉,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及汴洛軍水陸俱下,分道并進。
而自率鐵騎,建大将旗鼓,渡孟津,逾覃懷,鼓行而東,複冠州、東昌&hellip&hellip遣其子擴廓帖木兒(亦作庫庫帖木兒)及諸将等,以精卒五萬搗東平&hellip&hellip以田豐據山東久,軍民服之,乃遺書谕&hellip&hellip豐及王士誠皆降,遂複東平&hellip&hellip進逼濟南城&hellip&hellip郡邑聞風皆送款,攻圍濟南,城乃下&hellip&hellip遂移兵圍益都&hellip&hellip時山東俱平,獨益都孤城猶未下&hellip&hellip田豐王士誠陰結賊,複圖叛&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至豐營,遂為王士誠所剌&hellip&hellip擴廓帖木兒&hellip&hellip襲總其父兵&hellip&hellip攻城益急&hellip&hellip拔其城,于是山東悉平。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經察罕之掃蕩,黃河流域,幾于肅清。
惟帝後分黨,内讧屢起,以緻無暇南顧。
博啰特穆爾(亦作孛羅帖木兒)&hellip&hellip從父讨賊,屢立功&hellip&hellip至正十九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诏博啰特穆爾移兵至大同,置大都督兵農司,專督屯種,以博啰特穆爾領之。
(《元史》卷二○七《博啰特穆爾傳》) 擴廓帖木兒&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甥也,察罕養為子&hellip&hellip初,察罕定晉冀,孛羅帖木兒在大同,以兵争其地,數相攻。
朝廷下诏和解,終不聽。
擴廓既平齊地,引軍還駐太原,與孛羅構難如故。
(《明史》卷一二四《擴廓帖木兒傳》) 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二人,互攻不已。
而帝後分黨,各倚為援,嫌怨益深。
完者忽都皇後,奇氏,高麗人,生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hellip&hellip時帝頗怠于政治,後與皇太子&hellip&hellip遽謀内禅。
(《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 哈瑪爾(即哈麻)嘗陰進西天僧,以運氣術媚帝,帝習之,号延徹爾法&hellip&hellip華言大喜樂也。
哈瑪爾之妹婿集賢學士圖噜特穆爾,故有寵于帝&hellip&hellip亦薦西番僧且琳沁于帝。
僧善秘密法&hellip&hellip帝又習之,其法亦名雙修法&hellip&hellip皆房中術也&hellip&hellip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于外&hellip&hellip皇太子年日以長,尤深疾圖噜特穆爾等所為,欲去之未能也&hellip&hellip托克托(即脫脫)&hellip&hellip貶逐以死&hellip&hellip哈瑪爾遂拜中書左丞相&hellip&hellip哈瑪爾即為相&hellip&hellip以皇太子年長&hellip&hellip不若立以為帝,而奉上為太上皇。
其妹聞之,歸告其夫圖噜特穆爾,恐皇太子為帝,則己必先見誅,即聞于帝&hellip&hellip遂诏哈瑪爾于惠州安置&hellip&hellip比行,俱杖死。
(《元史》卷二○五《哈瑪爾傳》) 至正十七年五月,召為中書左丞相&hellip&hellip二皇後奇氏,與皇太子謀欲内禅,遣宦者&hellip&hellip樸不花,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
皇後又召太平至宮中,舉酒申前意,太平依違而已&hellip&hellip益決意去太平。
(《元史》卷一四○《太平傳》) 至正二十年三月,複拜中書右丞相(繼太平為相)&hellip&hellip時帝益厭政,而宦者資政院使保布哈(即樸布花)乘間用事&hellip&hellip吹斯戩(即搠思監)因與結構相表裡,四方警報,及将臣功狀,皆壅不上聞。
博啰特穆爾、庫庫特穆爾各擁強兵于外,以權勢相軋&hellip&hellip吹斯戬與保布哈黨于庫庫特穆爾。
(《元史》卷二○五《吹斯戬傳》) 于是監察禦史也先帖木兒&hellip&hellip等,乃劾奏樸不花&hellip&hellip奸邪,當屏黜。
禦史大夫老的沙以其事聞,皇太子執不下,而皇後庇之尤固。
禦史皆坐左遷&hellip&hellip老的沙執其事頗力,皇太子因惡之,而皇後因谮之于内,帝以老的沙母舅故,封為雍王,遣歸國。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卷二七) 初,朝廷既黜禦史大夫魯達實(即老的沙安)置東勝州,帝别遣宦官密谕博啰特穆爾,令留軍中。
而皇太子累遣官索之,博啰特穆爾匿不發&hellip&hellip皇太子以博啰特穆爾握兵跋扈&hellip&hellip又匿不軌之臣,遂與丞相吹斯戩議,請削其官&hellip&hellip博啰特穆爾謂非帝意,故不聽命。
(《元史》卷二○七《博啰特穆爾傳》) 朝臣老的沙、秃堅獲罪于太子,出奔孛羅,孛羅匿之。
诏削孛羅官,解其兵柄。
孛羅遂舉兵反,犯京師,殺丞相搠思監,自為左丞相,老的沙為平章,秃堅知樞密院。
太子求援于擴廓,擴廓遣其将白鎖住以萬騎入衛,戰不利,奉太子奔太原。
逾年,擴廓以太子令,舉兵讨孛羅,入大同,進薄大都。
順帝乃襲殺孛羅于朝,擴廓從太子入觐,以為太傅左丞相&hellip&hellip擴廓&hellip&hellip起行間,驟至相位,中朝舊臣多忌之者。
而擴廓久典軍,亦不樂在内&hellip&hellip即請出治兵,南平江淮。
诏許之,封河南王,俾總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
分省中官屬之半以自随&hellip&hellip乃駐軍河南,檄關中四将軍,會師大舉。
四将軍者,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列伯也。
思齊,羅山人,與察罕同起義兵,齒位略相埒,得檄大怒曰:“吾與若父交,若髪未燥,敢檄我耶?”令其下一甲不得出武關。
思道等亦皆不聽調。
擴廓&hellip&hellip自引兵西入關,攻思齊等&hellip&hellip乃遣其骁将貊高趨河中,欲出不意搗鳳翔,覆思齊巢穴。
貊高所将,多孛羅部曲,行至衛輝軍變,脅貊高叛擴廓,襲衛輝、彰德據之,罪狀擴廓于朝。
初,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肅宗靈武故事自立,擴廓不可。
及還京師,皇後谕指令以重兵擁太子入城,脅順帝禅位。
擴廓&hellip&hellip以數騎入朝,由是太子銜之,而順帝亦心忌擴廓&hellip&hellip及貊高奏至,順帝乃&hellip&hellip分其軍隸諸将,而以貊高知樞密院事&hellip&hellip太子開撫軍院于京師,總制天下兵馬,專備擴廓&hellip&hellip诏李思齊等東出關,與貊高合攻擴廓,而令關保以兵戍太原。
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
于是順帝下诏,盡削擴廓官爵,令諸軍四面讨之。
是時,明兵已下山東,收大梁&hellip&hellip餘皆望風降遁,無一人抗者。
既迫潼關,思齊等倉皇解兵西歸,而貊高、關保皆為擴廓所擒殺。
順帝大恐,下诏歸罪于太子,罷撫軍院,悉複擴廓官,令與思齊等分道南讨。
诏下一月,明兵已逼大都。
順帝北走(時元順帝至正二十九年,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hellip&hellip明兵已定元都,将軍湯和等自澤州徇山西,擴廓遣将禦之,戰于韓店,明師大敗。
會順帝自開平命擴廓複大都,擴廓乃出雁門,将由保安徑居庸以攻北平。
徐達、常遇春,乘虛搗太原,擴廓還救。
部将豁鼻馬潛約降于明,明兵夜劫營,營中驚潰,擴廓倉卒&hellip&hellip北走,明兵遂西入關。
思齊以臨洮降。
思道走甯夏,其弟良臣以慶陽降,既而複叛,明兵破誅之。
于是元臣皆入于明,惟擴廓擁兵塞上,西北邊苦之。
(《明史》卷一二四《擴廓帖木兒傳》) 太祖洪武元年,大将軍徐達率師取元。
元主自北平遁出塞,居開平&hellip&hellip明年(二年),常遇春擊敗之,師進開平&hellip&hellip時元主奔應昌(多倫縣之東),其将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據定西,為邊患。
三年春,以徐達為大将軍,使出西安,搗定西;李文忠為左副将軍,馮勝為右副将軍,使出居庸搗應昌&hellip&hellip大破元兵于駱駝山,遂趨應昌。
未至,知元主已殂,進圍其城,克之。
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剌,及其妃嫔、大臣,寶玉、圖籍。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獨以數十騎遁去。
而徐達亦大破王保保兵于沈兒峪口,走之。
(《明史》卷三二《鞑靼傳》) 當時朔漠略定,惟元遺臣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據雲南。
洪武十四年,遣傅友德、沐英、藍玉讨平之。
而遼東方面,複有元遺臣納哈出出沒為患。
洪武二十年,命馮勝、藍玉往讨,納哈出降。
于是,即命藍玉為大将軍,移軍北征。
王保保擁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居和林&hellip&hellip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故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卒&hellip&hellip子脫右思帖木兒繼立&hellip&hellip二十年(1387年)&hellip&hellip納哈出既降,帝以故元遺寇終為邊患,乃即軍中拜藍玉為大将軍,馮勝、郭英副之&hellip&hellip率師十五萬往征之&hellip&hellip明年(二十一年)春,玉以大軍由大甯至慶州,聞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内蒙古克什騰旗西北),從間道馳進&hellip&hellip大破其軍&hellip&hellip脫古思帖木兒以其太子天保奴&hellip&hellip等數十騎遁去。
獲其次子地保奴&hellip&hellip脫古思帖木兒既遁,将依丞相咬住于和林。
行至土剌河,為其下也速疊兒所襲&hellip&hellip缢殺之&hellip&hellip自脫古思帖木兒後,部帥紛拏,五傳至坤帖木兒,鹹被弑,不複知帝号。
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号,遂稱鞑靼雲。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自鬼力赤篡立,改稱鞑靼可汗,蒙古大汗之統系,于是中絕。
茲依《蒙古源流》(卷五),列順帝以後世次于下: 順帝以後世次表
僧徒猶貪利無厭,營結近侍,奏請布施莽齋,要求百端,歲需費以千萬計。
且因好事奏釋罪囚,凡殺人作奸之徒,悉皆夤緣幸免。
甚或取空名宣敕用為布施,而任其人,賞罰皆由其手&hellip&hellip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上都開元僧強奪民薪,民訴諸留守李璧。
璧方詢其由,僧遽率黨持白梃入公府,隔案引璧發摔諸地,曳歸幽之空室,久乃得脫。
奔訴諸朝,僧竟遇赦免。
未幾,其徒龔柯等與諸王合兒八剌妃争道,拉妃堕車,箠撲交下。
事聞,亦釋不問。
而宣政院方取旨,凡驅西僧者截其手,詈者斷其舌。
賴仁宗&hellip&hellip奏寝其令。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按語》) 泰定二年,西台禦史李昌言:“嘗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累百。
傳舍至不能容,則假館民舍,因迫逐男子,奸污女婦。
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馬至八百四十餘匹,較之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
驿戶無所控訴,台察莫得誰何。
且國家之制圓符,本為邊防警報之虞,僧人何事而辄佩之?乞更正僧人給驿法,且令台憲得以糾察。
”不報。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 其作多爾康者,或一所二所,以至七所。
作攃攃者(以泥作小浮屠),或十萬二十萬,以至三十萬。
又嘗造浮屠二百一十有六,實以七寶珠玉,半置海畔,半置水中,以鎮海災。
延祐四年,宣徽使會每歲内廷佛事所供,其費以斤數者,用面四十三萬九千五百,油七萬九千,酥二萬一千八百七十,蜜二萬七千三百。
自至元三十年間,醮祠佛事之目,僅百有二。
大德七年,再立功德司,遂增至五百有餘。
僧徒貪利無已,營結近侍,欺昧奏請,布施莽齋,所需非一,歲費千萬,較之大德,不知幾倍。
又每歲必因好事,奏釋輕重囚徒,以為福利。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 乙 重用計臣 元代賞賜特多。
後以振濟為姑息之政,費用不給,鈔法易敝,故不能不用聚斂之臣。
若盧世榮所為,頗有計劃,非阿合瑪特輩所能比也。
太宗引西域商人奧都剌合蠻撲買課稅&hellip&hellip帝崩&hellip&hellip皇後乃馬真氏稱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
奧都剌合蠻以貨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hellip&hellip後以禦寶空紙付奧都剌合蠻,使自書填行之&hellip&hellip又有旨,凡奧都剌合蠻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阿哈瑪特,回纥人&hellip&hellip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始命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财賦之任專委之&hellip&hellip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罷領中書左右部,并入中書,超拜阿哈瑪特為中書平章政事&hellip&hellip三年正月,立制國用使司,阿哈瑪特又以平章政事領使職&hellip&hellip阿哈瑪特多智巧言,以功利成效自負,衆鹹稱其能。
世祖急于富國,試以行事,頗有成績&hellip&hellip授以政柄,言無不從,而不知其專愎益甚矣&hellip&hellip阿哈瑪特在位日久,益肆貪橫,援引奸黨&hellip&hellip驟升同列,陰謀交通,專事蒙蔽,逋賦不蠲,衆庶流移。
京兆等路,歲辦課至五萬四千錠,猶以為未實。
民有附郭美田,辄取為己有。
内通貨賄,外示威刑,廷中相視,無敢論列&hellip&hellip十九年(1282年)三月,世祖在上都,皇太子從。
有益都千戶王著者,素志疾惡,因人心憤怨,密鑄大銅,誓願擊阿哈瑪特首&hellip&hellip詐稱皇太子還都作佛事,即牽去,以所袖銅碎其腦,立斃。
(《元史》卷二○五《阿哈瑪特傅》) 盧世榮,大名人也,阿哈瑪特專政,世榮以賄進&hellip&hellip阿哈瑪特死,廷臣諱言财利事,皆無以副世祖裕國足民之意。
有僧格者,薦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hellip&hellip世祖召見,奏對稱旨&hellip&hellip安圖奏世榮所陳數事,乞诏示天下&hellip&hellip乃下诏雲:“金銀系民間通行之物,自立平準庫,禁百姓私相買賣,今後聽民間從便交易。
懷孟諸路竹貨,系百姓栽植,有司拘禁發賣,使民重困,又緻南北竹貨不通。
今罷各處竹監,從民貨賣收稅。
江湖魚課已有定例,長流采捕,貧民恃以為生,所在拘禁,今後聽民采用。
軍國事務往來,全資站驿,馬價近增,又令各戶供使臣飲食,以緻疲弊。
今後除驿馬外,其餘官為支給。
”既而中書省又奏:“鹽每引十五兩,國家未嘗多取,欲便民食。
今官豪詭名罔利,停貨待價,至一引賣八十貫,京師一百二十貫,貧者多不得食。
議以二百萬引給商,一百萬引散諸路。
立常平鹽局,或販者增價,官平其直以售,庶民用給而國計亦得&hellip&hellip”世榮言:“京師富豪戶釀酒酤賣,價高味薄,且課不時輸。
宜一切禁罷,官自酤賣。
”&hellip&hellip世榮奏:“臣言天下歲課鈔九十三萬二千六百錠之外,臣更經畫,不取于民,裁抑權勢所侵,可增三百萬錠&hellip&hellip”世榮奏:“&hellip&hellip自王文統誅後,鈔法虛弊。
為今之計,莫若依漢唐故事,括銅鑄至元錢,及制绫券,與鈔參行&hellip&hellip”又奏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轉運司,造船給本,令人商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hellip&hellip産鐵之所,官立爐鼓鑄,為器鬻之。
以所得利合常平鹽課,籴粟積于倉,待賣時粜之&hellip&hellip各路立平準周急庫,輕其月息,以貸貧民&hellip&hellip又随朝官吏增俸,州郡未及,可于各都立市易司,領諸牙儈人,計商人物貨四十分取一,以十為率,四給牙儈,六為官吏俸&hellip&hellip以九事說世祖诏天下:其一免民間包銀三年;其二官吏俸免民間帶納;其三免大都地稅;其四江淮民失業貧困鬻妻子以自給者,所在官為收贖,使為良民;其五逃移複業者,免其差稅;其六鄉民造醋者免收課;其七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課,減免一分;其八添支内外官吏俸五分;其九定百官考課升擢之法&hellip&hellip世榮居中書才數月,恃委任之專,肆無忌憚,視丞相猶虛位也&hellip&hellip監察禦史陳天祥,上章劾之,大概言其苛刻誅求,為國斂怨,将見民部凋耗,天下空虛。
考其所行,與所言者已不相副:始言能令鈔法如舊,今弊愈甚;始言能令百物自賤,今百物愈貴;始言課程增至三百萬錠,不取于民,今迫脅諸路,勒令如數虛認而已;始言令民快樂,今所為無非攝民之事。
若不早為更張,待其自敗,正猶蠹雖除而木已病矣&hellip&hellip遂下世榮于獄&hellip&hellip有旨誅世榮。
(《元史》卷二○五《盧世榮傳》) 僧格,丹巴國師之弟子也&hellip&hellip為人狡黠豪橫,好言财利事,世祖喜之&hellip&hellip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閏二月,複置尚書省,遂以僧格與特穆爾為平章政事&hellip&hellip僧格以理算為事,毫分縷析,入倉庫者無不破産。
及當更代,人皆棄家避之&hellip&hellip以&hellip&hellip王巨濟&hellip&hellip等十二人,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肅、安西六省&hellip&hellip當是時天下騷然,江淮尤甚。
而谀佞之徒,方且諷都民,為僧格立石頌德&hellip&hellip題曰《王公輔政之碑》&hellip&hellip僧格既專政&hellip&hellip久而言者益衆。
世祖始決意誅之&hellip&hellip下獄究問&hellip&hellip乃伏誅。
(《元史》卷二○五《僧格傳》) 阿合馬&hellip&hellip奏括天下戶口,下至藥材、榷茶,亦纖屑不遺。
其所設施,專以掊克斂财為事&hellip&hellip阿合馬既死,又用盧世榮,亦以增多歲入為能。
鹽鐵、榷酤、商稅、田課,凡可以網利者,益務搜括&hellip&hellip又用桑哥&hellip&hellip遣忻都阿散等十二人,理算六省錢谷,天下騷然&hellip&hellip計帝在位三十餘年,幾與此三人者相為終始。
此其嗜利貪得,牢固而不可破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元世祖嗜利黩武》) 按世祖開苛斂之端,後世踵而行之。
成宗之世,貪官污吏,其發覺者,至萬數千人;其未發覺者,尚不可知。
武宗之世,複置尚書省,重用托克托,亦以聚斂,流毒百姓。
仁宗時,用張闾經理浙江、江西、河南三省民田,限民四十日,以所有田自實于官。
期限猝迫,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緣為奸,于是民不聊生,多自殺者,變亂紛起,田野荒蕪。
雖旋罷之,而民生之困苦已極矣。
3.治河之役 元代特重治河,水利、交通俱有成效。
内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
至正四年(1344年)夏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
六月,又北決金堤,并河郡邑濟甯、單州、虞城、砀山、金鄉、魚台、豐、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東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患。
民老弱昏墊,壯者流離四方&hellip&hellip省臣以聞,朝廷患之&hellip&hellip九年(1349年)冬,脫脫既複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論及河決,即言于帝,請躬任其事&hellip&hellip都漕運使賈魯&hellip&hellip以二策進獻:一議修築北堤,以制橫潰,其用功省;一議疏塞并舉,挽河使東行,以複故道,其功費甚大&hellip&hellip脫脫韪其後策。
議定,乃薦魯于帝,大稱旨。
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hellip&hellip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hellip&hellip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鑿成,八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畢,諸埽諸隄成,河乃複故道,南彙于淮,又東入于海&hellip&hellip先是,歲庚寅,河南北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時而起。
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緻。
(《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二&bull黃河》) 按賈魯疏濬黃河,用土石、用鐵、用木、用草、用之法,後世治河者多遵用之,且亦無勞擾實迹。
江南、汀州、汴梁、關中、京畿等處,水災甚重,民不聊生,汝颍不過乘機發難耳。
4.人民之反抗 甲 壓制政策 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斂自私&hellip&hellip而官無儲偫。
近臣别疊等言:“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
”&hellip&hellip舊制,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
即克,必殺之。
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來言:“金人抗拒持久,師多死傷。
城下之日,宜屠之。
”&hellip&hellip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
若盡殺之,将無所獲。
”帝然之,诏罪止完顔氏,餘皆勿問。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議籍中原民,大臣忽都虎等,議以丁為戶&hellip&hellip争之再三,卒以戶定。
時将相大臣,有所驅獲,往往寄留諸郡。
楚材因括戶口,并令為民。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東平将校,占民為部曲戶,謂之“腳寨”,擅其賦役。
(《元史》卷一五九《宋子貞傳》) 德輝遂起為山西宣慰使,權勢之家籍民為奴者,鹹按而免之。
(《元史》卷一六三《李德輝傳》) 先是,荊湖行省阿裡海牙,以降民三千八百戶沒入為家奴,自置吏治之,歲責其租賦&hellip&hellip雄飛入朝奏其事,诏還籍為民。
(《元史》卷一六三《張雄飛傳》) 兵後,孱民多依庇豪右。
及有以身傭借衣食,歲久掩為家奴,悉遣還之為民。
(《元史》卷一六三《張德輝傳》) 江南新附,諸将市功,且利俘獲,往往濫及無辜。
或強籍新民以為奴隸。
膺出令,得還為民者以數千計。
(《元史》卷一七○《雷膺傳》) 都元帥塔海,抑巫山縣民數百口為奴。
民屢訴不決,利用承檄覆問,盡出為民。
(《元史》卷一七○《王利用傳》) 南京總管劉克興,掠良民為奴隸。
(《元史》卷一七○《袁裕傳》) 中統二年四月,聽儒士被俘者,贖為民。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世祖紀一》) 世祖至元十八年閏八月,以江南民戶,分賜諸王、貴戚、功臣。
時先後受賜者,諸王十六人、後妃公主九人、勳臣三十六人,凡先朝勳戚亦加賜。
諸王自一二萬戶以上,有多至十萬戶者。
勳臣自四萬戶以下,至數千、數百、數十戶不等。
(《續通考》卷一三《戶口考二》) 元平江南以後,亦嘗以緩恤人民為言。
然種族見解,分别過嚴,人民受種族歧視,江南尤甚。
茲據王光魯《元史備忘錄》所記氏族等級,錄之如下: 氏族第一,蒙古七十二種。
阿剌剌 紮剌兒 歹忽神忙兀歹 甕吉剌歹 晃忽攤 永吉列思 兀魯兀 郭兒剌思 别剌歹 怯烈歹 秃别歹 八魯剌忽 曲呂律 也裡吉斤 紮剌隻剌 脫裡别歹 塔塔兒 哈答吉 散兒歹 乞要歹 列術歹 顔不花歹 歹列裡養賽 散術兀歹 滅裡吉歹 阿大裡吉歹 兀羅歹 别帖裡歹 蠻歹 也可抹合剌 那顔吉歹 阿塔裡吉歹 亦乞列歹 合忒乞歹 木裡歹 外兀歹 外抹歹 阿兒剌歹 伯要歹 擔吉歹 外剌歹 未裡乞歹 許大歹 晃兀攤 别速歹 顔不草歹 木溫塔歹 忙兀歹 塔塔歹 那顔乞台 阿塔力吉歹 忽神 塔一兒 兀魯歹 撒術歹 滅裡吉 阿火裡力歹 紮馬兒歹 兀羅羅歹 别帖乞乃蠻歹 荅荅兒歹 也可林合剌 甕吉歹 木裡歹 忙古歹 外抹歹乃 朵裡别 歹入憐 察裡吉歹 八魯忽歹 哈荅歹 外剌 氏族第二 色目三十一種。
哈剌魯 欽察 唐兀 阿速 秃八 康裡 苦裡魯 剌乞歹 赤乞歹 畏兀兒 回回 乃蠻歹 阿兒渾 合魯歹 火裡剌 撒裡哥 秃伯歹 雍古歹 密赤思 夯力 苦魯丁 貴赤 匣剌魯 秃魯花 哈剌吉荅歹 拙兒察歹 秃魯八歹 火裡剌 甘木魯 徹兒哥 迄失迷兒 陶宗儀《辍畊錄》(卷一)所列氏族,漢人、女真人各有支族。
漢人八種。
契丹 高麗 女直 竹因歹 裡闊歹 竹溫 竹亦歹 渤海(女直同) 金人姓氏。
完顔漢姓曰王 烏古論曰商 乞石烈曰高 徒單曰杜 女奚烈曰郎 兀顔曰朱 蒲察曰李 顔盞曰張 溫迪罕曰溫 石抹曰蕭 奧屯曰曹 孛術魯曰魯 移剌曰劉 斡勒曰石 納剌曰康 夾谷曰仝 裴滿曰麻 尼忙古曰魚 斡準曰趙 阿典曰雷 阿裡侃曰何 溫敦曰空 吾魯曰惠 抹顔曰孟 都烈曰強 散答曰駱 呵不哈曰由 烏林荅曰蔡 仆散曰林 術虎曰董 古裡甲曰汪 四等人,權利義務,極不平等,而防制漢人、南人為尤甚。
中統四年正月&hellip&hellip申禁民家兵器&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诏諸路置局造軍器,私造者處死。
民間所有不輸官者,與私造同。
(《元史》卷五《世祖紀二》) 諸漢人、南人,投充宿衛士,總宿衛官辄收納之,并坐罪。
(《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bull衛禁》) 諸民間藏鐵尺、鐵骨朵,及含刀鐵柱杖者,禁之。
諸私藏甲全副者,處死&hellip&hellip鎗,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處死。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bull禁令》) 四等之外,且有強分人民為十級之說。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鄭所南集》) 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hellip&hellip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後之者,賤之也。
(謝枋得《疊山集》卷二《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又有編二十家為甲,置甲主之說。
諸出入宮禁,各有從者,男女止以十人為朋出入,毋得相雜軍中。
凡十人置甲長,聽其指揮。
(《元史》卷二《太宗紀》) 鼎革後,編二十家為甲,以北人為甲主,衣服飲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hellip&hellip鼎革後,城鄉遍設甲主,孥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hellip&hellip欲求兩全者,竟出下策為舟妓,以舟人不設甲主,舟妓向不辱身也。
(徐大焯《燼餘錄&bull乙編》) 乙 群雄并起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禁白蓮社,毀其寺宇,以其民還隸民籍。
仁宗延祐六年十月,省臣言白雲宗總攝沈明仁,诳誘愚俗十萬人,請汰其徒,從之。
(《續通考》卷一三《戶口考二》) 按白蓮教出于佛教之白蓮宗。
先是,晉沙門慧遠結白蓮社,以皈依淨土為宗,後之白蓮宗,本此而出。
延至元時,其教尤盛。
順帝荒淫亂政,于是韓山童等,遂假借白蓮教首先發難,而群雄紛起。
韓山童 韓林兒,真定栾城人。
父山童,自其先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永平。
順帝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将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
愚民翕然信之&hellip&hellip颍州妖人劉福通,因詭言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走海外得還,當為中國主&hellip&hellip與其黨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韓咬兒,聚衆于白鹿莊&hellip&hellip謀為亂&hellip&hellip十一年(1351年)五月,福通遂起兵,以紅巾為号。
官兵捕之急,山童被禽,其妻楊氏,及子林兒,逃匿武安山&hellip&hellip惟福通黨尤盛&hellip&hellip不數月,拔颍州,據朱臯,破羅山、上蔡、真陽、确山、舞陽、葉縣及汝甯、光、息等州,衆至十萬&hellip&hellip十五年,(1355年)福通自砀山夾河,求得林兒,立為帝,又号小明王,都亳州,僞号宋,改元龍鳳&hellip&hellip遵道、文郁稱丞相,福通與文素稱平章&hellip&hellip遵道得寵,專威福,福通使甲士撾殺之,自為丞相,稱太保。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韓林兒傳》) 李二 蕭縣人李二,亦以燒香聚衆。
與其黨趙均用、彭早住攻陷徐州&hellip&hellip明年(至正十二年),帝命脫脫親征徐州。
李二敗死,早住、均用走濠州,一稱魯淮王,一稱永義王,二人互争雄長。
未幾,早住中流矢死,均用尋依福通。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韓林兒傳》) 徐壽輝 徐壽輝&hellip&hellip羅田人,又名真一,業販布。
元末盜起,袁州僧彭瑩玉,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衆為亂,用紅巾為号。
奇壽輝狀貌,遂推為主。
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蕲水及黃州路&hellip&hellip遂即蕲水為都,稱皇帝,國号天完,建元治平,以普勝為太師。
未幾,陷饒信。
明年(十二年)分兵四出,陷湖廣、江西諸郡縣。
遂破昱嶺關,陷杭州。
别将趙普勝等陷太平諸路,勢大振&hellip&hellip明年(十三年),為元師所破,壽輝走免,已而複熾,遷都漢陽,為其丞相倪文俊所制。
十七年(1357年)九月,文俊謀弑壽輝不克,奔黃州。
時陳友諒隸文俊麾下,數有功,為領兵元帥,遂乘釁殺文俊,并其兵,自稱宣慰司,尋稱平章政事。
明年(十八年),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撫州。
已,又破建昌、贛、汀、信、衢&hellip&hellip始,友諒破龍興,壽輝欲徙都之,友諒不可。
未幾,壽輝遽發漢陽,次江州。
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
即江州為都,奉壽輝以居,而自稱漢王&hellip&hellip挾壽輝東下攻太平&hellip&hellip克之&hellip&hellip進駐采矶。
遣部将陽白事壽輝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
壽輝既死&hellip&hellip即皇帝位,國号漢,改元大義。
(《明史》卷一二三《陳友諒傳》) 方國珍 方國珍,黃岩人&hellip&hellip世以販鹽浮海為業。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有蔡亂頭者,行剽海上,有司發兵捕之。
國珍怨家告其通寇。
國珍殺怨家,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衆數千人,劫運艘,梗海道&hellip&hellip先是,天下承平,國珍兄弟始倡亂海上,有司憚于用兵,一意招撫&hellip&hellip國珍既授官,據有慶元、溫台之地,益強不可制。
(《明史》卷一二三《方國珍傳》) 張士誠 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
有弟三人,并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利,頗輕财好施,得群輩心。
常鬻鹽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負其直不酬。
而弓手邱義,尤窘辱士誠甚。
士誠忿,即帥諸弟及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義,并滅諸富家,縱火焚其居,入旁郡場,招少年起兵。
鹽丁方苦重役,遂共推為主,陷泰州、高郵&hellip&hellip自稱誠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是歲至正十三年也。
明年(十四年),元右丞相脫脫總大軍出讨,數敗士誠,圍高郵&hellip&hellip解脫脫兵柄&hellip&hellip以他将代之。
士誠乘間奮擊,元兵潰去,由是複振。
逾年,淮東饑,士誠乃遣弟士德,由通州渡江,入常熟。
十六年二月,陷平江,并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改平江為隆平府,士誠自高郵來都之&hellip&hellip士誠為明元兵所扼,兵不得四出,勢漸蹙&hellip&hellip遂決計請降。
江浙右丞相達識帖睦迩為言于朝,授士誠太尉,官其将吏有差&hellip&hellip士誠雖去僞号,擅甲兵土地如故。
達識帖睦迩在杭,與杭守将楊完者有隙,陰召士誠兵。
士誠遣史文炳襲殺完者,遂有杭州&hellip&hellip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士誠複自立為吳王&hellip&hellip當是時士誠所據,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甯之金溝,西距汝颍濠泗,東薄海,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
(《明史》卷一二三《張士誠傳》) 郭子興 郭子興,其先曹州人。
父郭公,少以日者術遊定遠,言禍福辄中。
邑富人有瞽女,無所歸,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饒。
生三子,子興其仲也&hellip&hellip及長,任俠,喜賓客。
會元政亂,子興散家資,椎牛酾酒,與壯士結納。
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數千人襲據濠州,太祖(朱元璋)往從之&hellip&hellip子興奇太祖狀貌&hellip&hellip收帳下為十夫長,數從戰有功,子興喜&hellip&hellip乃妻以所撫馬公女。
子興同起事者,孫德崖等四人,與子興而五,各稱元帥不相下。
四人&hellip&hellip合謀傾子興&hellip&hellip元師破徐州,徐帥彭大、趙均用帥餘衆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盜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hellip&hellip元師圍濠州&hellip&hellip五閱月,圍解。
大、均用皆自稱王,而子興及德崖等為元帥如故。
未幾,大死&hellip&hellip均用專狠益甚,挾子興攻盱眙、泗州,将害之。
太祖已取滁&hellip&hellip均用聞太祖兵甚盛,心憚之&hellip&hellip子興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萬餘,就太祖于滁&hellip&hellip未幾,發病卒&hellip&hellip韓林兒檄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張天祐及太祖副之。
(《明史》卷一二二《郭子興傳》) 明玉珍 明玉珍,随州人&hellip&hellip徐壽輝起,玉珍與裡中父老團結千餘人,屯青山。
及壽輝稱帝,使人招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
”玉珍引衆降&hellip&hellip玉珍帥鬥船五十艘,掠糧川峽間&hellip&hellip元右丞完者都&hellip&hellip與右丞哈麻秃不相能&hellip&hellip玉珍&hellip&hellip襲重慶,走完者都,執哈麻秃&hellip&hellip壽輝授玉珍隴蜀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也&hellip&hellip于是,諸郡縣相次來附。
二十年,陳友諒弑徐壽輝,自立。
玉珍&hellip&hellip命以兵塞瞿塘,絕不與通&hellip&hellip自立為隴蜀王&hellip&hellip二十二年春,僭即皇帝位于重慶,國号夏,建元天統&hellip&hellip玉珍&hellip&hellip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
既即位&hellip&hellip定賦稅,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便安之。
(《明史》卷一二三《明玉珍傳》) 5.元對義師與内讧 汝颍之間,妖寇聚衆反,以紅巾為号。
襄樊、唐鄧,皆起而應之。
至正十一年,脫脫乃奏以弟禦史大夫也先帖木兒為知樞密院事,将諸衛兵十餘萬讨之,克上蔡。
既而駐兵沙河,軍中夜驚,也先帖木兒盡棄軍資器械,北奔汴梁,收散卒,屯朱仙鎮。
朝廷以也先帖木兒不習兵,诏别将代之&hellip&hellip十二年,紅巾有号芝麻李者(即李二),據徐州,脫脫請自行讨之&hellip&hellip九月,師次徐州,攻其西門&hellip&hellip賊不能支,城破,芝麻李遁去&hellip&hellip遂屠其城&hellip&hellip十四年,張士誠據高郵,屢招谕之不降,诏脫脫總制諸王諸省軍讨之&hellip&hellip十一月,至高郵&hellip&hellip連戰皆捷&hellip&hellip賊勢太蹙。
俄有诏,罪其老師費财,以&hellip&hellip太不花&hellip&hellip代将其兵,削其官爵,安置淮安。
先是,脫脫之西行也,别兒怯不花欲陷之死,順帝幸臣哈麻屢言于帝召還近地,脫脫深德之。
至是,引為中書右丞,而是時脫脫信用汝中柏&hellip&hellip見其議事,莫敢異同,惟哈麻不為之下。
汝中柏因谮之脫脫,改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
于是哈麻深銜之&hellip&hellip脫脫将出師也&hellip&hellip遂谮脫脫于皇太子及皇後奇氏&hellip&hellip監察禦史袁賽因不花等承哈麻風旨,上章劾之,三奏乃允&hellip&hellip而脫脫亦有淮安之命&hellip&hellip十五年三月,台臣猶以谪輕&hellip&hellip于是诏流脫脫于雲南。
十二月,哈麻矯诏,遣使鸩之死。
(《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 脫脫既死,民兵益得進展。
元師大敗福通于太康,進圍亳,福通挾林兒走安豐。
未幾,兵複盛,遣其黨分道略地。
至正十七年,李武、崔德陷商州,遂破武關,以圖關中。
而毛貴陷膠、萊、益都、濱州,山東郡邑多下。
是年六月,福通帥衆攻汴梁,且分軍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趨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趨關中;毛貴出山東北犯。
(《明史》卷一二三《韓林兒傳》) 其戰況撮錄如下: 甲 西路 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興元,遂入鳳翔。
屢為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所破,走入蜀。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系出北庭,曾祖闊闊台,元初随大軍收河南。
至祖乃蠻台、父阿魯溫,皆家河南,為颍州沈丘人&hellip&hellip至正十一年,盜發汝颍&hellip&hellip不數月,江淮諸郡皆陷。
朝廷征兵緻讨,卒無成功。
十二年,察罕帖木兒乃奮義起兵,沈丘之子弟從者數百人,與信陽之羅山人李思齊合兵,同設奇計襲破羅山。
事聞朝廷,授&hellip&hellip汝甯府達魯花赤。
于是所在義士,俱将兵來會,得萬人,自成一軍,屯沈丘&hellip&hellip轉戰而北,遂戍虎牢&hellip&hellip十七年,賊尋出襄樊,陷商州,攻武關&hellip&hellip遂直趨長安,至灞上,分道掠同華諸州,三輔震恐&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即領大衆入潼關,長驅而前,與賊遇,戰辄勝&hellip&hellip賊餘黨皆散潰,走南山,入興元。
朝廷嘉其複關陝有大功,授&hellip&hellip陝西行省左丞。
未幾,賊出自巴蜀,陷秦隴,據鞏昌,遂窺鳳翔。
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擊之&hellip&hellip賊大潰&hellip&hellip關中悉定。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乙 中路 關先生、破頭潘等,又分其軍為二,一出绛州,一出沁州。
逾太行,破遼潞,遂陷冀甯。
攻保定不克,陷定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
至陷上郡,毀諸宮殿,轉掠遼陽,抵高麗。
至正十九年,陷遼陽&hellip&hellip二十年,關先生等陷大甯,複犯上都&hellip&hellip二十一年&hellip&hellip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
餘黨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複擊降之。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丙 東路 田豐者,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戶也。
叛附福通,陷濟甯,尋敗走&hellip&hellip至正十八年,田豐複陷東平、濟甯、東昌、益都、廣平、順德。
毛貴亦數敗元兵,陷清滄,據長蘆鎮。
尋陷濟南,益引兵北,殺宣慰使董抟臂于南皮。
陷薊州,犯漷州,略柳林,以逼大都。
順帝征四方兵入衛,議欲遷都避其鋒&hellip&hellip貴旋被元兵擊敗,遠據濟南&hellip&hellip毛貴稍有智略,其破濟南也,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官姬宗周等分守諸路。
又于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裡,造運大車百輛。
凡官民田,十取其二。
多所規畫,故得據山東者三年。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當三路出兵時,劉福通自将經略河南。
至正十七年&hellip&hellip其秋,福通兵陷大名,遂自曹濮陷衛輝&hellip&hellip十八年&hellip&hellip福通出沒河南北。
五月,攻下汴梁,守将竹貞遁去,遂迎林兒都焉。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福通銳意攻汴梁,守将竹貞棄城走。
福通入城,迎林兒于安豐居之,以為都。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四一《韓林兒傳》) 元察罕帖木兒既平關陝,又定河東,遂進兵攻汴。
至正十八年,山東賊分道犯京畿。
朝廷征四方兵入衛,诏察罕帖木兒以兵屯涿州。
察罕帖木兒即留兵&hellip&hellip屯潼關&hellip&hellip而自将銳卒往赴召。
而曹濮賊方分道逾太行,焚上黨,掠晉冀,陷雲中、雁門、代郡&hellip&hellip複大掠南且還。
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擊之,賊皆棄辎重走&hellip&hellip河東悉定&hellip&hellip乃诏察罕帖木兒守禦關陝、晉冀,撫鎮漢沔、荊襄,便宜行阃外事。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至正十九年五月&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大發秦晉諸軍讨汴梁,圍其城。
(《元史》卷四五《順帝紀八》) 至正十九年,察罕帖木兒圖複汴梁。
五月,以大軍次虎牢。
先發遊騎,南道出汴南,略歸、亳、陳、蔡,北道出汴東,戰船浮于河,水陸并下,略曹南,據黃陵渡。
乃大發秦兵出函關,過虎牢,晉兵出太行,逾黃河,俱會汴城下&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各分門而攻&hellip&hellip遂拔之。
劉福通奉其僞主&hellip&hellip出東門遁走。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察罕帖木兒數破賊,盡複關隴。
是年(至正十九年)五月,大發秦晉之師,會汴城下,屯杏花營,諸軍環城而壘。
林兒兵出戰辄敗,嬰城守百餘日,食将盡。
福通計無所出,挾林兒,從百騎,開東門遁還安豐。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是時山東劉福通部将自相攻殺,察罕乘勢進兵平定之。
至正十九年四月&hellip&hellip毛貴為趙君用所殺&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趙君用既殺毛貴,其黨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君用,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
(《元史》卷四五《順帝紀八》) 時毛貴已為其黨趙均用所殺。
有續繼祖者,又殺均用,所部自相攻擊。
獨田豐據東平,勢稍強。
(《明史》卷一二二《韓林兒傳》) 河南既定&hellip&hellip謀大舉以複山東&hellip&hellip諜知山東群賊自相攻殺&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乃輿疾自陝抵洛,大會諸将,與議師期,發并州軍出井陉,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及汴洛軍水陸俱下,分道并進。
而自率鐵騎,建大将旗鼓,渡孟津,逾覃懷,鼓行而東,複冠州、東昌&hellip&hellip遣其子擴廓帖木兒(亦作庫庫帖木兒)及諸将等,以精卒五萬搗東平&hellip&hellip以田豐據山東久,軍民服之,乃遺書谕&hellip&hellip豐及王士誠皆降,遂複東平&hellip&hellip進逼濟南城&hellip&hellip郡邑聞風皆送款,攻圍濟南,城乃下&hellip&hellip遂移兵圍益都&hellip&hellip時山東俱平,獨益都孤城猶未下&hellip&hellip田豐王士誠陰結賊,複圖叛&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hellip&hellip至豐營,遂為王士誠所剌&hellip&hellip擴廓帖木兒&hellip&hellip襲總其父兵&hellip&hellip攻城益急&hellip&hellip拔其城,于是山東悉平。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 經察罕之掃蕩,黃河流域,幾于肅清。
惟帝後分黨,内讧屢起,以緻無暇南顧。
博啰特穆爾(亦作孛羅帖木兒)&hellip&hellip從父讨賊,屢立功&hellip&hellip至正十九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诏博啰特穆爾移兵至大同,置大都督兵農司,專督屯種,以博啰特穆爾領之。
(《元史》卷二○七《博啰特穆爾傳》) 擴廓帖木兒&hellip&hellip察罕帖木兒甥也,察罕養為子&hellip&hellip初,察罕定晉冀,孛羅帖木兒在大同,以兵争其地,數相攻。
朝廷下诏和解,終不聽。
擴廓既平齊地,引軍還駐太原,與孛羅構難如故。
(《明史》卷一二四《擴廓帖木兒傳》) 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二人,互攻不已。
而帝後分黨,各倚為援,嫌怨益深。
完者忽都皇後,奇氏,高麗人,生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hellip&hellip時帝頗怠于政治,後與皇太子&hellip&hellip遽謀内禅。
(《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 哈瑪爾(即哈麻)嘗陰進西天僧,以運氣術媚帝,帝習之,号延徹爾法&hellip&hellip華言大喜樂也。
哈瑪爾之妹婿集賢學士圖噜特穆爾,故有寵于帝&hellip&hellip亦薦西番僧且琳沁于帝。
僧善秘密法&hellip&hellip帝又習之,其法亦名雙修法&hellip&hellip皆房中術也&hellip&hellip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于外&hellip&hellip皇太子年日以長,尤深疾圖噜特穆爾等所為,欲去之未能也&hellip&hellip托克托(即脫脫)&hellip&hellip貶逐以死&hellip&hellip哈瑪爾遂拜中書左丞相&hellip&hellip哈瑪爾即為相&hellip&hellip以皇太子年長&hellip&hellip不若立以為帝,而奉上為太上皇。
其妹聞之,歸告其夫圖噜特穆爾,恐皇太子為帝,則己必先見誅,即聞于帝&hellip&hellip遂诏哈瑪爾于惠州安置&hellip&hellip比行,俱杖死。
(《元史》卷二○五《哈瑪爾傳》) 至正十七年五月,召為中書左丞相&hellip&hellip二皇後奇氏,與皇太子謀欲内禅,遣宦者&hellip&hellip樸不花,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
皇後又召太平至宮中,舉酒申前意,太平依違而已&hellip&hellip益決意去太平。
(《元史》卷一四○《太平傳》) 至正二十年三月,複拜中書右丞相(繼太平為相)&hellip&hellip時帝益厭政,而宦者資政院使保布哈(即樸布花)乘間用事&hellip&hellip吹斯戩(即搠思監)因與結構相表裡,四方警報,及将臣功狀,皆壅不上聞。
博啰特穆爾、庫庫特穆爾各擁強兵于外,以權勢相軋&hellip&hellip吹斯戬與保布哈黨于庫庫特穆爾。
(《元史》卷二○五《吹斯戬傳》) 于是監察禦史也先帖木兒&hellip&hellip等,乃劾奏樸不花&hellip&hellip奸邪,當屏黜。
禦史大夫老的沙以其事聞,皇太子執不下,而皇後庇之尤固。
禦史皆坐左遷&hellip&hellip老的沙執其事頗力,皇太子因惡之,而皇後因谮之于内,帝以老的沙母舅故,封為雍王,遣歸國。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卷二七) 初,朝廷既黜禦史大夫魯達實(即老的沙安)置東勝州,帝别遣宦官密谕博啰特穆爾,令留軍中。
而皇太子累遣官索之,博啰特穆爾匿不發&hellip&hellip皇太子以博啰特穆爾握兵跋扈&hellip&hellip又匿不軌之臣,遂與丞相吹斯戩議,請削其官&hellip&hellip博啰特穆爾謂非帝意,故不聽命。
(《元史》卷二○七《博啰特穆爾傳》) 朝臣老的沙、秃堅獲罪于太子,出奔孛羅,孛羅匿之。
诏削孛羅官,解其兵柄。
孛羅遂舉兵反,犯京師,殺丞相搠思監,自為左丞相,老的沙為平章,秃堅知樞密院。
太子求援于擴廓,擴廓遣其将白鎖住以萬騎入衛,戰不利,奉太子奔太原。
逾年,擴廓以太子令,舉兵讨孛羅,入大同,進薄大都。
順帝乃襲殺孛羅于朝,擴廓從太子入觐,以為太傅左丞相&hellip&hellip擴廓&hellip&hellip起行間,驟至相位,中朝舊臣多忌之者。
而擴廓久典軍,亦不樂在内&hellip&hellip即請出治兵,南平江淮。
诏許之,封河南王,俾總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
分省中官屬之半以自随&hellip&hellip乃駐軍河南,檄關中四将軍,會師大舉。
四将軍者,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列伯也。
思齊,羅山人,與察罕同起義兵,齒位略相埒,得檄大怒曰:“吾與若父交,若髪未燥,敢檄我耶?”令其下一甲不得出武關。
思道等亦皆不聽調。
擴廓&hellip&hellip自引兵西入關,攻思齊等&hellip&hellip乃遣其骁将貊高趨河中,欲出不意搗鳳翔,覆思齊巢穴。
貊高所将,多孛羅部曲,行至衛輝軍變,脅貊高叛擴廓,襲衛輝、彰德據之,罪狀擴廓于朝。
初,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肅宗靈武故事自立,擴廓不可。
及還京師,皇後谕指令以重兵擁太子入城,脅順帝禅位。
擴廓&hellip&hellip以數騎入朝,由是太子銜之,而順帝亦心忌擴廓&hellip&hellip及貊高奏至,順帝乃&hellip&hellip分其軍隸諸将,而以貊高知樞密院事&hellip&hellip太子開撫軍院于京師,總制天下兵馬,專備擴廓&hellip&hellip诏李思齊等東出關,與貊高合攻擴廓,而令關保以兵戍太原。
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
于是順帝下诏,盡削擴廓官爵,令諸軍四面讨之。
是時,明兵已下山東,收大梁&hellip&hellip餘皆望風降遁,無一人抗者。
既迫潼關,思齊等倉皇解兵西歸,而貊高、關保皆為擴廓所擒殺。
順帝大恐,下诏歸罪于太子,罷撫軍院,悉複擴廓官,令與思齊等分道南讨。
诏下一月,明兵已逼大都。
順帝北走(時元順帝至正二十九年,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hellip&hellip明兵已定元都,将軍湯和等自澤州徇山西,擴廓遣将禦之,戰于韓店,明師大敗。
會順帝自開平命擴廓複大都,擴廓乃出雁門,将由保安徑居庸以攻北平。
徐達、常遇春,乘虛搗太原,擴廓還救。
部将豁鼻馬潛約降于明,明兵夜劫營,營中驚潰,擴廓倉卒&hellip&hellip北走,明兵遂西入關。
思齊以臨洮降。
思道走甯夏,其弟良臣以慶陽降,既而複叛,明兵破誅之。
于是元臣皆入于明,惟擴廓擁兵塞上,西北邊苦之。
(《明史》卷一二四《擴廓帖木兒傳》) 太祖洪武元年,大将軍徐達率師取元。
元主自北平遁出塞,居開平&hellip&hellip明年(二年),常遇春擊敗之,師進開平&hellip&hellip時元主奔應昌(多倫縣之東),其将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據定西,為邊患。
三年春,以徐達為大将軍,使出西安,搗定西;李文忠為左副将軍,馮勝為右副将軍,使出居庸搗應昌&hellip&hellip大破元兵于駱駝山,遂趨應昌。
未至,知元主已殂,進圍其城,克之。
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剌,及其妃嫔、大臣,寶玉、圖籍。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獨以數十騎遁去。
而徐達亦大破王保保兵于沈兒峪口,走之。
(《明史》卷三二《鞑靼傳》) 當時朔漠略定,惟元遺臣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據雲南。
洪武十四年,遣傅友德、沐英、藍玉讨平之。
而遼東方面,複有元遺臣納哈出出沒為患。
洪武二十年,命馮勝、藍玉往讨,納哈出降。
于是,即命藍玉為大将軍,移軍北征。
王保保擁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居和林&hellip&hellip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故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卒&hellip&hellip子脫右思帖木兒繼立&hellip&hellip二十年(1387年)&hellip&hellip納哈出既降,帝以故元遺寇終為邊患,乃即軍中拜藍玉為大将軍,馮勝、郭英副之&hellip&hellip率師十五萬往征之&hellip&hellip明年(二十一年)春,玉以大軍由大甯至慶州,聞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内蒙古克什騰旗西北),從間道馳進&hellip&hellip大破其軍&hellip&hellip脫古思帖木兒以其太子天保奴&hellip&hellip等數十騎遁去。
獲其次子地保奴&hellip&hellip脫古思帖木兒既遁,将依丞相咬住于和林。
行至土剌河,為其下也速疊兒所襲&hellip&hellip缢殺之&hellip&hellip自脫古思帖木兒後,部帥紛拏,五傳至坤帖木兒,鹹被弑,不複知帝号。
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号,遂稱鞑靼雲。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傳》) 自鬼力赤篡立,改稱鞑靼可汗,蒙古大汗之統系,于是中絕。
茲依《蒙古源流》(卷五),列順帝以後世次于下: 順帝以後世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