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系 下

關燈
,四面呼聲震天地,南面守者棄門,大軍入,與城中軍巷戰,城中軍不能禦,帝自缢于幽蘭軒。

    末帝退保子城,聞帝崩&hellip&hellip哭奠未畢,城潰&hellip&hellip末帝為亂兵所害,金亡。

     (《金史》卷一八《哀宗紀下》) 4.南宋之亡 甲 三京之複 宋乘金亡,進兵複三京,遂與蒙古開釁。

     端平元年八月&hellip&hellip議收複三京,以趙範為東京留守,趙葵為南京留守,全子才為西京留守。

    趙葵将楊誼至洛,為蒙古所乘,師大潰。

     (錢士升《南宋書》卷五《理宗紀》) 端平元年,朝議收複三京。

    葵上疏請出戰。

    乃(以為)&hellip&hellip南京留守&hellip&hellip時盛暑行師,汴隄破決,水潦泛溢,糧運不繼,所複州郡皆空城,無兵食可因。

    未幾,北兵南下渡河,發水閘,兵多溺死,遂潰。

     (《宋史》卷四一七《趙葵傳》) 六年七月&hellip&hellip宋圖複三京,遣淮東制置使趙葵,知廬州全子才會兵趨汴。

    速不台聞宋來争河南,還師赴之,決黃河&hellip&hellip之水灌宋軍,多溺死。

    八月,引兵至洛陽,趙葵等棄汴走。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太宗紀》) 宋首先敗盟,蒙古複遣使來诘責。

    于是兵連禍結,無複甯歲。

     六年十二月,再使王檝詣宋,責敗盟。

    宋複遣鄒伸之報謝。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太宗紀》) 六年七月&hellip&hellip議自将伐宋。

    國王紮拉呼請行,遂遣之&hellip&hellip七年(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春&hellip&hellip皇子庫春,及呼圖克(亦作胡土虎)伐宋&hellip&hellip十月,庫春圍棗陽,拔之。

    遂徇襄鄧入郢,虜人民牛馬數萬而還&hellip&hellip八年二月,命應州郭騰、鈞州富珠哩玫珠、鄧州趙祥、從庫春充先鋒伐宋&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奎騰(亦作闊端)率汪世顯等入蜀,取宋關外數州,斬蜀将曹友聞。

    十月,奎騰入成都。

    诏招谕秦、鞏等二十餘州皆降&hellip&hellip張柔等攻郢州,拔之。

    襄陽府來附,以遊顯領襄陽、樊城事。

     (《元史》卷二《太宗紀》) 按其時蒙古方遣兵分伐西域、高麗,未以全力攻宋。

    故孟珙得恢複襄陽、四川等地。

     乙 蒙古大舉南侵 蒙古太宗崩,定宗嗣立。

    後三年,定宗崩,憲宗(蒙哥)繼立。

    時西域略定,乃大舉攻宋。

     六年(宋理宗寶祐四年)六月&hellip&hellip諸王伊遜克、驸馬約索爾等請伐宋,帝亦以宋人違命囚使,會議伐之。

     (《元史》卷三《憲宗紀》) 八年(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二月&hellip&hellip帝自将伐宋,由西蜀以入。

    命呼必烈攻鄂州,墖察兒(元史作塔察)攻荊山,以分宋兵力。

    又诏兀良合台,自交廣引兵會鄂。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憲宗紀》) 蒙哥攻合州,死于城下。

     時軍四萬,号十萬,分三道而進。

    帝由隴州入散關,諸王默格(即莫哥)由祥州入米倉關,布爾察克萬戶由漁關入沔州。

     (《元史》卷三《憲宗紀》) 寶祐六年四月&hellip&hellip蒙古主率諸将兵,号十萬,分三道來侵,一趨散關,一趨米倉關,一趨沔州。

     (錢士升《南宋書》卷五《理宗紀》) 八年七月,率兵由寶雞攻重貴口,所至辄下&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諸王莫哥、墖察兒并略地還,引軍來會&hellip&hellip九年正月&hellip&hellip進次釣魚山。

    (注:時宋合州徙治于此。

    )遣降人晉國寶招谕知州王堅。

    堅殺之&hellip&hellip二月帝&hellip&hellip督戰合州城下,會師圍之,凡五閱月不克&hellip&hellip七月,帝崩于釣魚山&hellip&hellip或雲:“為飛矢所中。

    ”諸王大臣奉槥北還。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憲宗紀》) 蒙古兵圍合州&hellip&hellip守臣王堅固守力戰。

    蒙古主蒙哥卒于城下,乃解圍。

     (錢士升《南宋書》卷五《理宗紀》) 其忽必烈一軍,渡江圍鄂州,中外大震。

     歲己未(憲州九年)七月&hellip&hellip命大将巴圖爾等前行,備糧漢上&hellip&hellip八月,渡淮,入大勝關,宋戍兵皆遁。

    次黃陂&hellip&hellip會于鄂州&hellip&hellip九月,親王穆格(即莫哥)自合州釣魚山遣使以憲宗兇問來告,且請北歸,以系天下之望。

    帝曰:“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

    ”登香垆山,俯瞰大江。

    江北曰武湖,湖之東曰陽邏堡,其南岸即浒黃洲。

    宋以大舟扼江渡,帝遣兵奪二大舟。

    是夜,遣瑪拉噶齊、張文謙等具舟楫&hellip&hellip敕将帥揚旗伐鼓,三道并進&hellip&hellip與宋師接戰者三&hellip&hellip徑達南岸&hellip&hellip圍鄂&hellip&hellip十一月,烏蘭哈達(即兀良合台)略地諸蠻,由交趾,曆邕、桂,抵潭州。

    聞帝在鄂,遣使來告。

     (《元史》卷四《世祖紀一》) 宋聞邊報緊急,乃遣賈似道等禦之。

     開慶初,憲宗皇帝自将征蜀,世祖皇帝時以皇弟攻鄂州,元帥兀良哈台由雲南入交阯,自邕州蹂廣西,破湖南,傳檄數宋背盟之罪。

    理宗大懼,乃以趙葵軍信州,禦廣兵;以似道軍漢陽,援鄂&hellip&hellip似道時自漢陽入督師。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惟似道畏縮,不敢與蒙古交兵,欲以和議,圖苟且息事而已。

     攻城急,城中死傷者至萬三千人。

    似道乃密遣宋京詣軍中,請稱臣,輸歲弊,不從。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似道懼,密遣宋京如師,願稱臣納币請和。

    帝不許,攻益急。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世祖紀一》) 時蒙古忽發生繼立問題,忽必烈急欲北歸。

    似道得此機會,再往講和,遂退兵。

     會憲宗皇帝晏駕于釣魚山。

    合州守王堅使&hellip&hellip走報鄂,似道再遣京議歲币,遂許之。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俄聞先朝諸臣阿藍答兒、渾都海等,謀立帝弟阿裡不哥(《元史》作額呼布格),辄乘傳調兵。

    去龍岡(開平)僅百餘裡,會似道再遣京至,約歲奉銀絹各二十萬。

    帝從郝經、廉希憲議,許之&hellip&hellip大軍北還。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世祖紀一》) 賈似道私訂和議,而妄騰捷報于朝。

     賈似道私與蒙古議和,奏鄂州圍解。

    诏論功行賞。

     (錢士升《南宋書》卷五《理宗紀》) 大元兵拔砦而北,留張傑、閻旺以偏師候湖南兵&hellip&hellip兵至,傑作浮梁新生矶,濟師北歸。

    似道用劉整計,攻斷浮梁,殺兵百七十,遂上表以肅清聞。

    帝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百官郊勞。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忽必烈歸至開平,(内蒙古多倫縣)諸大臣皆勸進,遂即帝位。

    遣郝經使于宋,索取歲币。

    似道懼事洩,乃拘經等。

     中統元年(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hellip&hellip車駕至龍岡新城,親王合丹、莫哥、墖察兒等,率東西二道宗王來會,與諸大臣皆勸進,帝即位&hellip&hellip建元中統。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二《世祖紀一》) 以翰林侍讀學士郝經為國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禮部郎中劉人傑副之,使于宋。

     (《元史》卷四《世祖紀一》) 大元世祖皇帝登極,遣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經等,持書申好息兵,且征歲币。

    似道方使廖瑩中輩撰《福華編》,稱頌鄂功,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

    似道乃密令淮東制置司,拘經等于真州(江蘇儀征縣)忠勇軍營。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元世祖以宋拘留使臣為名,下诏伐宋。

     中統二年七月&hellip&hellip谕将士舉兵攻宋。

    诏曰:“朕即位之後,深以戢兵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

    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啟邊釁,東剽西掠,曾無甯日。

    朕今春還宮,諸大臣皆以舉兵南伐為請。

    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獨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

    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hellip&hellip曲直之分,灼然可見&hellip&hellip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

    ” (《元史》卷四《世祖紀一》) 賈似道稱臣乞和之計,恐一時暴露,為公議所不許,既留元使郝經等不遣,複不作守計,方以援鄂論功。

    沿邊諸将,知事不可為,紛降于蒙古。

     時賈似道方論鄂功,專務欺蔽朝廷,不以聞。

    似道又忌諸将,欲污蔑置之罪。

    乃行打算法于諸路,以軍興時支取官物為贓私,于是趙葵、史岩之、杜庶皆坐侵盜掩匿罷,而向士璧、曹世雄下獄死。

    劉整時為潼川安撫使,亦以邊費為蜀帥俞興所持,整素與興有隙。

    自遣使訴于朝,不得達,心益疑懼。

    遂籍泸州十五郡,戶三十萬降于蒙古&hellip&hellip蒙古既得整,由是蓋知國事虛實,南伐之謀益決。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一○六) 蒙古圖自江東下,乃定先攻取襄鄂之計。

     劉整獻計,謂宋人所恃,惟呂文德在鄂州,然可利誘。

    乃遺以玉帶,求置榷場于樊城,文德許之。

    既而言安豐等場貨,每為盜所掠,願築土牆以護居積。

    遂築壘,置堡江心,起萬人台,立撒星橋,以遏宋南北之援。

    時出兵哨掠襄樊城外,兵威益熾。

    文德始悟為整所賣,疽發背死&hellip&hellip阿術攻襄陽,文煥(文德弟)拒守。

    久之&hellip&hellip至元十年&hellip&hellip阿裡海牙等拔樊城。

    世祖降诏論文煥曰:“爾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hellip&hellip然勢窮援絕&hellip&hellip若能納款,悉赦勿治。

    ”&hellip&hellip文煥&hellip&hellip遂&hellip&hellip與其子俱來降。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八《呂文煥傳》) 自圍襄陽以來,每上書請行邊,而陰使台谏上章留已&hellip&hellip呂文煥以急告,似道複申請之,事下公卿雜議。

    監察禦史陳堅等,以為師臣出顧襄,未必能及淮,顧淮未必能及襄。

    不若居中以運天下為得。

    乃就中書置機速房,以調邊事&hellip&hellip襄陽降,似道曰:“臣始屢請行邊,先帝皆不之許。

    向使早聽臣出,當不至此爾。

    ”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元兵既據長江上遊,遂分道東下。

     至元十一年(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大舉伐宋&hellip&hellip乃以伯顔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所屬并聽節制&hellip&hellip會師于襄陽,分軍為三道,并進。

     (《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 元兵大會于襄陽。

    尋分兵,一入淮,一趨郢,一徇荊南。

     (錢士升《南宋書》卷六《帝紀》) 伯顔分大軍為兩道,自與阿術由襄陽入漢,濟江&hellip&hellip博羅歡由東道取揚州,監淮東兵&hellip&hellip伯顔一軍自分三道,唆都将一軍,由棗陽哨司空山;翟招讨将一軍,由老鴉山徇荊南;而自與阿術&hellip&hellip水陸趨郢。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一○六) 元兵順流而下,沿江各邑,紛紛破降,遂下建康。

     至元十二年(宋恭帝德祐元年)二月&hellip&hellip次丁家洲。

    賈似道都督諸路軍馬十三萬,号百萬。

    步軍指揮使孫虎臣為前鋒,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橫亘江中,似道将後軍。

    伯顔命左右翼萬戶率騎兵夾江而進,炮聲震百裡,宋軍陣動。

    貴先遁,以扁舟掠似道船,呼曰:“彼衆我寡,勢不支矣。

    ”似道聞之,倉皇失措,遽鳴金收軍,軍潰&hellip&hellip似道東走揚州,貴走廬州,虎臣走泰州&hellip&hellip師次建康&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都統徐王榮、翁福等以城降&hellip&hellip江東諸郡皆下,淮西滁州諸郡亦相繼降。

     (《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 賈似道誤國至此,宋始罷其平章都督。

    然事已不可為矣。

     陳宜中請誅似道,謝太後曰:“似道勤勞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禮。

    ”止罷平章都督,予祠官。

     (《宋史》卷四七四《賈似道傳》) 丙 德祐與二王之亡 至元十二年十一月&hellip&hellip伯顔分軍為三,趣臨安:阿剌罕率步騎自建康、四安、廣德以出獨松嶺;董文炳率舟師循海趣許浦、澉浦,以至浙江;伯顔、阿塔海由中道節度諸軍,期并會于臨安。

     (《元史》卷八《世祖紀五》) 元兵長驅直入,遂迫臨安,宋恭帝出降。

     常州破,兵薄獨松關,鄰邑望風皆遁。

    宜中遣使如軍中請和不得&hellip&hellip伯顔将兵,至臯亭山。

     (《宋史》卷四一八《陳宜中傳》) 遣監察禦史楊應奎上傳國玺,降&hellip&hellip大元使者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

     (《宋史》卷四七《瀛國公紀》) 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三月丁醜,元伯顔入臨安&hellip&hellip以帝及皇太後&hellip&hellip等北去&hellip&hellip五月,元主以帝為瀛國公。

     (錢士升《南宋書》卷六《帝紀》) 自臨安破後,二王播越于閩廣,但終為元攻滅。

     二王者,度宗庶子也,長建國公昰&hellip&hellip季永國公昺&hellip&hellip大元迫臨安&hellip&hellip乃徙封昰為益王,判福州&hellip&hellip昺為廣王,判泉州&hellip&hellip大元兵至臯亭山,驸馬都尉楊鎮等奉之走&hellip&hellip溫州。

    陸秀夫、蘇劉義繼追及于道。

    遣人召陳宜中于清澳,宜中來谒。

    複召張世傑于定海,世傑亦以所部兵來&hellip&hellip宜中等乃立昰于福州,以為宋主,改元景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hellip&hellip宜中為左丞相&hellip&hellip李庭芝為右丞相&hellip&hellip改福州為安福府&hellip&hellip文天祥自鎮江亡歸(初,天祥赴元營請和,為伯顔所拘),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

    遣其将呂武入江淮招豪傑,杜浒如溫州募兵。

     (《宋史》卷四七《附二王紀》) 時宋之疆域,喪失殆盡。

    惟李庭芝、姜才獨堅守淮東,張钰堅守重慶不下,其餘僅有閩廣及浙贛南部而已。

    元兵日逼,李庭芝、姜才、張钰皆戰死,浙東閩廣相繼覆沒,以至于亡。

     景炎元年(至元十三年)十月&hellip&hellip時元兵分三道來侵。

    十一月&hellip&hellip阿剌罕兵至建甯府,執守臣&hellip&hellip陳宜中、張世傑以元兵漸迫,奉帝及衛王、(昺)楊太後以下,俱航海&hellip&hellip阿刺罕入福安府&hellip&hellip帝至泉州,招撫使蒲壽庚作亂,遂如潮州&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次惠之海豐(廣東惠陽縣)&hellip&hellip帝舟至廣州港口&hellip&hellip元兵守江者拒之,不果入。

    帝舟還大海,駐師秀山(廣東東莞縣西南海中)尋次于惠州之甲子門&hellip&hellip二年(至元十四年)九月&hellip&hellip帝舟次廣之淺灣(南澳島附近)&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劉深攻帝于淺灣,張世傑戰敗,乃奉帝退保秀山&hellip&hellip十二月,帝至井澳(廣東中山縣南海中橫琴島下),飓風大作,舟敗幾溺,帝驚悸成疾&hellip&hellip三年(至元十五年)三月&hellip&hellip帝欲往居占城,不果,遂駐化之碙洲(廣東吳川縣南海中)四月,帝崩&hellip&hellip衛王昺立&hellip&hellip廟号端宗。

    帝昺&hellip&hellip嗣位于碙洲&hellip&hellip是年為祥興元年&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帝徙居新會之厓山(廣東赤溪縣東,有兩山對峙如門,亦謂之厓門山)。

    十月,元蒙古漢軍數路并進&hellip&hellip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hellip&hellip張世傑以舟師碇海中&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世傑&hellip&hellip軍潰&hellip&hellip陸秀夫&hellip&hellip負帝投海中&hellip&hellip世傑亦自溺死&hellip&hellip宋&hellip&hellip亡。

     (錢士升《南宋書》卷六《端宗紀》) 十二 元之建國 1.元初之武功 甲 西域 當蒙古初起時,新疆天山南路為畏兀兒所據,伊犂河、吹河流域為哈剌魯(即唐西突厥葛邏錄)所據。

    及太祖破乃蠻,先後來降。

    又術赤平斡亦剌、吉利吉思、失必兒等部,于是通西域之道,南北兩路皆通。

     四年己巳(宋甯宗嘉定二年,1209年)春,輝和爾(即畏兀兒)國來歸。

     (《元史》卷一《太祖紀》) 巴而木阿而忒的斤亦都護。

    亦都護者,高昌國主号也。

    先世居畏兀兒之地&hellip&hellip統别失八裡之地,北至阿術河,南接酒泉,東至兀敦甲石哈,西臨西蕃&hellip&hellip至巴而木阿而忒的斤,臣于契丹。

    歲己巳,聞太祖興朔方,遂殺契丹所置監國等官,欲來附。

    未行,帝遣使使其國,亦都護大喜,即遣使入奏&hellip&hellip時帝征太陽可汗(屈出律)射其子脫脫(蔑乞裡部長),殺之。

    脫脫之子大都赤剌溫馬劄兒秃薛十四人,以不能歸全屍,遂取其頭,涉也兒的石河,将奔亦都護。

    先遣使往,亦都護殺之。

    四人者至,與大戰于襜河。

    亦都護遣其國相來報,帝複遣使還谕,亦都護遂以金寶入貢。

     (《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傳》) 六年辛未春,帝居吉魯爾河。

    西域哈喇婁部主阿爾斯蘭汗來降。

     (《元史》卷一《太祖紀》) 太祖命忽必來征合兒魯兀惕種(即哈剌魯)。

    其主阿兒思蘭即投降了,來拜見太祖。

    太祖以女子賜他。

     (《元朝秘史》卷一一) 乃蠻王屈出律既襲據有西遼地,思複前仇,伐喀什噶爾及和阗,頻東向以謀搗蒙古之虛。

    成吉斯汗遣哲别将二萬人讨之。

    時屈出律駐喀什噶爾,戰敗,遁走巴達哈傷(帕米爾高原附近地)。

    為哲别追及,殺之。

    西遼地遂全定。

     甲戌(太祖九年,宋甯宗嘉定七年,1214年),從帝讨契丹遺族(即西遼)曆古徐鬼國訛夷朵等城,破其兵三十餘萬。

    寶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

    少頃乃蘇,尋複戰,收别失八裡(即烏魯木齊)、别失蘭等城,次忽章河(即錫耳河)。

    西人列兩陣迎拒,戰方酣,寶玉望其衆疾呼曰:“西陣走矣。

    ”其兵果走,追殺幾盡。

    進兵下挦思幹城(即撒馬兒罕城)。

    次暗木河(即阿母河),敵築十餘壘,陳船河中。

    俄風濤暴起,寶玉令發火箭射其船。

    一時延燒,乘勝直前,破護岸兵五萬,斬大将佐裡。

    遂屠諸壘,收馬裡四城(馬裡即馬魯城)。

     (《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 曷思麥裡,西域谷則斡兒朵人(即虎思耳朵,西遼都城)。

    初為西遼闊兒罕(即菊兒汗,西遼主之稱謂,華言普遍汗)近侍,後為谷則斡兒朵所屬可散八思哈長官。

    太祖西征,曷思麥裡率可散等城酋長迎降,大将哲伯以聞。

    帝命曷思麥裡從哲伯為先鋒,攻乃蠻(即西遼),克之,斬其主曲出律。

    哲伯令曷思麥裡持曲出律首,往徇其地若可失哈兒押兒牽斡端諸城,皆望風降附。

     (《元史》卷一二○《曷思麥裡傳》) 蒙古攻滅西遼,遂西與花剌子模接壤。

    時成吉斯汗方有事于金夏,贻書花剌子模,願修好。

    花剌子模王殺其使者,成吉斯汗乃大舉西征,掃蕩中亞,蹂躏歐洲,繼續構兵幾達三十年之久。

     十四年己卯(宋甯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六月,西域殺使者,帝親征。

    遂取鄂托喇爾城(《元史&bull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兀提剌耳),擒其酋哈濟爾濟蘭圖。

     (《元史》卷一《太祖紀》) 十五年庚辰三月,帝克布哈城(即不花剌城,今布哈爾)。

    五月,克塔什幹城(即塔什幹城)。

     (《元史》卷一《太祖紀》) 十六年辛巳春,帝攻蔔哈兒(即布哈城)、薛迷思幹(即尋四幹)等城。

    (上年攻下,此處重文。

    )皇子術赤攻養吉幹(錫爾河入阿拉爾湖口處)、八兒真等城,并下之。

    四月,駐跸鐵門關&hellip&hellip秋,帝攻班勒纥等城,皇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分攻玉龍傑赤(花刺子模都城)等城,下之。

    十月,皇子拖雷克馬魯察葉可、馬魯(二城在今麥格哈伯河上)、昔剌思(今海裡路德河畔)等城。

     (《元史》卷一《太祖紀》) 十七年壬午春,皇子拖雷克徒思(在今美歇德西北)、匿察兀兒(《元史&bull西北地附錄》作乃沙不耳)等城。

    還經木剌夷國(據裡海南岸一帶)大掠之。

    渡搠搠關河(即今海裡路德河)、克也裡等城,遂與帝會。

    合兵攻塔裡寒寨(《元史&bull西北地附錄》作塔裡幹),拔之&hellip&hellip夏,避暑塔裡寒寨。

    西域主劄闌丁(阿拉哀丁谟罕默德子)出奔,與滅裡可汗(似劄闌丁之忠臣帖木兒滅裡)合。

    (時劄闌丁在哥疾甯,收拾餘燼,以圖複逞。

    )忽都忽與戰不利,帝自将擊之,擒滅裡可汗。

    劄闌丁遁去,遣八剌追之,不獲。

     (《元史》卷一《太祖紀》) 壬午,帝征回回國。

    其主滅裡委國而去。

    命速不台與隻别(即哲别)追之。

    及于灰裡河,隻别戰不利。

    速不台駐軍河東,戒其衆,人三炬,以張軍勢,其王夜遁。

    複命統兵萬人,由不罕川、必裡罕城追之,凡所經曆,皆無水之地。

    既度川,先發千人為遊騎,繼以大軍,晝夜兼行。

    比至,滅裡逃入海,不月餘病死,盡獲其所棄珍寶以獻。

     (《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傳》) 壬午夏,避暑于塔裡寒寨高原。

    時西域速裡壇劄蘭丁遁去,遂命哲别為前鋒追之,再遣速不台拔都為繼,又遣脫忽察兒殿其後。

    哲别至蔑裡可汗城,不犯而過,速不台、拔都亦如之。

    脫忽察兒至,與其外軍戰,蔑裡可汗懼,棄城走。

    忽都忽那顔聞之,率兵進襲。

    時蔑裡可汗與劄蘭丁合,就戰,我不利,遂遣使以聞。

    上自塔裡寒寨率精銳親擊之,追及辛自速河(即辛頭河,今印度斯河)。

    獲蔑裡可汗,屠其衆。

    劄蘭丁脫身入河,泳水而遁。

    遂遣八剌那顔将兵急追之,不獲,因大掠忻都人民之半而還。

     (《元聖武親征錄》) 十八年癸未(宋甯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夏,帝避暑八魯彎川(在印度庫斯山中)。

    皇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等以兵來會,遂定西域。

    初置達魯花赤(注:譯言掌印官也)。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太祖紀》) 十九年甲申(宋甯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hellip&hellip是歲,帝至東印度國,角端(獨角獸)見,班師。

     (《元史》卷一《太祖紀》) 二十年乙酉(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還行宮。

    (自出師西域,至此凡七年。

    ) (《元史》卷一《太祖紀》) 當哲别、速不台迫花剌子模王入裡海之後,乃乘勝北進,大敗欽察及阿羅斯,降之。

     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

    自曲出徙居西北玉裡伯裡山,因以為氏,号其國曰欽察&hellip&hellip曲出生唆末納,唆末納生亦納思,世為欽察國主。

     (《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傳》) 十八年癸未,(1223年)大将速不台擊欽察,大掠西番邊鄙而還。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太祖紀》) 太祖征蔑裡乞,其主火都奔欽察,亦納思納之。

    太祖遣使谕之曰:“汝奚匿吾負箭之麋?亟以相還,不然,禍且及汝。

    ”亦納思答曰:“逃鹯之雀,叢薄猶能生之。

    吾顧不如草木耶?”太祖乃命将讨之。

    亦納思已老,國中大亂,亦納思之子忽魯速蠻遣使自歸于太祖。

    而憲宗受命帥師已扣其境,忽魯速蠻之子班都察舉族迎降。

     (《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傳》) 癸未,速不台上奏:“請讨欽察。

    ”許之。

    遂引兵繞寬定吉思海(裡海),展轉至太和嶺(高加索山),鑿石開道,出其不意。

    至則遇其酋長玉裡吉,及塔塔哈兒方聚于不租河。

    縱兵奮擊,其衆潰走。

    矢及玉裡吉之子,逃于林間,其奴來告而執之,餘衆悉降,遂收其境。

    又至阿裡吉河,(喀勒喀河)與斡羅思(即俄羅斯)部大小密赤思老遇,一戰降之,略阿速部而還。

     (《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傳》) 帝遣使趣哲伯,疾馳以讨欽察。

    命曷思麥裡招谕曲兒忒失兒灣沙等城,悉降。

    至谷兒隻部,及阿速部,以兵拒敵,皆戰敗而降。

    又招降黑林城,進擊斡羅思于鐵兒山,克之,獲其國主密隻思臘&hellip&hellip尋征康裡,至孛子八裡城,與其主霍脫思罕戰,又敗其軍。

    進至欽察,亦平之,軍還。

     (《元史》卷一二○《曷思麥裡傳》) 太祖東歸後,劄闌丁回歸故地,圖謀恢複。

    太宗元年(1229年),遣搠馬兒罕征之。

    劄闌丁潰走底格裡斯河及幼發拉的河分水嶺之地,為高達土人所殺,花剌子模之王統遂絕。

    七年,以西北部尚未盡服,特組織“長子軍”以征之,遂深入于歐洲。

     七年乙未(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春&hellip&hellip遣諸王巴圖(即拔都,術赤子)、皇子庫裕克(即定宗貴由)、皇侄莽赉扣(即憲宗蒙哥)征西域。

     (《元史》卷二《太宗紀》) 再有康裡乞蔔察(即欽察)等十一種城池百姓,曾命速别額台征進去了。

    為那裡城池難攻拔的上頭,如今再命各王長子巴秃(拔都)、不裡(察合台長子木阿秃兒長子)、古餘克(貴由)、蒙格(蒙哥)等做後援征去。

    其諸王内教巴秃為長,在内出去的教古餘克為長,凡征進去的諸王驸馬萬千百戶,也都教長子出征。

    這教長子出征的緣故,因兄察阿歹說,将來長子出征呵,則人馬衆多,威勢盛大。

     (《元朝秘史》卷一四) 乙未,太宗命諸王拔都西征八赤蠻(即欽察部酋),且曰:“聞八赤蠻有膽勇,速不台亦有膽勇,可以勝之。

    ”遂命為先鋒。

     (《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傳》) 九年丁酉(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春&hellip&hellip莽赉扣征欽察,破之,擒其酋巴齊瑪克。

     (《元史》卷二《太宗紀》) 與八赤蠻戰。

    繼又令統大軍,遂虜八赤蠻妻子于寬田吉思海。

    八赤蠻聞速不台至,大懼,逃入海中。

     (《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傳》) 當攻欽察部,其酋長巴齊瑪克逃于海島。

    帝聞,亟進師。

    至其地,适大風刮海水去,其淺可渡。

    帝喜曰:“此天開道與我也。

    ”遂進屠其衆,擒巴齊瑪克。

     (《元史》卷三《憲宗紀》) 欽察既平定,遂複進兵征服阿羅斯。

     與諸王巴圖征俄羅斯部。

    至額裡齊城(亦作烈也贊城),躬自搏戰,破之。

     (《元史》卷三《憲宗紀》) 辛醜(蒙古太宗十三年,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太宗命諸王拔都等,讨兀魯思部主也烈班,為其所敗。

    圍秃裡思哥城,不克。

    拔都奏遣速不台督戰,速不台選哈必赤軍,怯憐口等五十人赴之,一戰獲也烈班。

    進攻秃裡思哥城,三日克之,盡取兀魯思所部而還。

     (《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傳》) 欽察與阿羅斯被征服後,重組軍隊,分三軍西征,歐洲為之大震。

    會太宗訃音至,乃班師。

     兀良合台&hellip&hellip繼後諸王拔都征欽察、兀魯思、阿孛烈兒(即波蘭)諸部。

    丙午(蒙古定宗元年,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又從拔都讨孛烈兒,及揑迷思部(即德意志),平之。

     (《元史》卷一二一《兀良合台傳》) 經哈咂裡山,攻馬劄兒(即匈牙利)部主怯憐。

    速不台為先鋒,與諸王拔都、籲裡兀、昔班、哈丹五道分進。

    衆曰:“怯憐軍勢盛,未可輕進。

    ”速不台出奇計,誘其軍至漷甯河。

    諸王軍于上流,水淺馬可涉,中複有橋,下流水深。

    速不台欲結筏潛渡,繞出敵後。

    未渡,諸王先涉河與戰。

    拔都軍争橋,反為所乘,沒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

    既渡,諸王以敵尚衆,欲要速不台還,徐圖之。

    速不台曰:“王欲歸自歸,我不至秃納河(即多腦河)馬茶城(匈牙利京城)不還也。

    ”乃馳至馬茶城,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還&hellip&hellip壬寅,太宗崩。

    癸卯(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諸王大會。

    拔都欲不往,速不台曰:“大王于族屬為兄,安得不往?”甲辰,遂會于也隻裡河。

     (《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傳》) 至是,西域之地,隻有木剌夷與報答未服。

    憲宗時,遣旭烈兀等将兵往征之。

     二年壬子(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正月&hellip&hellip遣乞都不花(亦作怯的不花)攻末來(即木剌夷)吉兒都怯寨(木剌夷要塞)。

    &hellip&hellip七月,命&hellip&hellip乞都不花征沒裡奚(亦作木剌夷),旭烈兀征西域素丹(亦作算灘)諸國。

     (《元史》卷三《憲宗紀》) 三年癸醜(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台等,帥師征西域哈裡發(即報達)、八哈塔(《元史&bull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八吉打)等國。

     (《元史》卷三《憲宗紀》) 七年丁巳(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年)春&hellip&hellip乞都不花等讨平末來吉兒都怯寨。

     (《元史》卷三《憲宗紀》) 侃&hellip&hellip從宗王旭烈兀西征。

    癸醜,至木乃兮(即木剌夷),其國塹道置毒水中。

    侃破其兵五萬,下一百二十八城,斬其将忽都答而兀朱算灘。

    算灘,華言王也。

    丙辰(蒙古憲宗六年,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至乞都蔔。

    其城在檐寒山上,懸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

    乃築夾城圍之,莫能克。

    侃架炮攻之,守将蔔者納失兒開門降。

    旭烈兀遣侃往說兀魯兀乃算灘來降。

    其父阿力據西域,侃攻破之。

    走據東城,複攻破殺之。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 新得國曰木乃奚(即木剌夷),&hellip&hellip所屬山城三百六十,已而皆下。

    唯檐寒西一山,城名乞都不,孤峰峻絕,不能矢石。

    丙辰年,王師至城下,城絕高險,仰視之,帽為墜。

    諸道并進,敵大驚,令相大者納失兒來納款。

    已而兀魯兀乃算灘出降&hellip&hellip其父領兵别據山城,令其子取之,七日而陷。

     (劉郁《西使記》) 按以上為蒙古征服波斯北部之事。

     師還,西南至石羅子(今樹離斯坦),敵人來拒。

    侃直出掠陣,一鼓敗之。

    換斯幹阿答畢算灘降。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 按以上為蒙古征服波斯西部之事。

     丁巳&hellip&hellip至乞石迷部&hellip&hellip西戎大國也,地方八千裡,父子相傳四十二世,勝兵數千萬。

    侃兵至,破其兵七萬,屠西城。

    又破其東城,東城殿宇皆構以沈檀木,舉火焚之,香聞百裡。

    得七十二弦琵琶,五尺珊瑚燈檠。

    兩城間有大河,侃預造浮梁以防其遁。

    城破,合裡法算灘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縛,詣軍門降。

    其将纣答兒遁去,侃追之。

    至暮,諸軍欲頓舍,侃不聽,又行十餘裡乃止。

    夜暴雨,先所欲舍處,水深數尺。

    明日獲纣答兒,斬之,拔三百餘城。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 又西行三千裡,至大房,其将住石緻書請降。

    左右以住石之請為信然,易之,不為備。

    侃曰:“欺敵者亡。

    軍機多詐,若中彼計,恥莫大焉。

    ”乃嚴備以待。

    住石果來邀我師,侃與戰,大敗之。

    巴兒算灘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 又西行四十裡,至密昔兒(今麥西)。

    &hellip&hellip可乃算灘&hellip&hellip遂降。

    戊午(蒙古憲宗八年,宋理宗實祐六年,1258年),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今塞普洛斯島)。

    侃喻以禍福,兀都算灘&hellip&hellip即來降。

    師還&hellip&hellip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釣魚山,會憲宗崩,乃還。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 按以上為蒙古侵入阿剌伯半島之事。

     八年戊午二月&hellip&hellip諸王旭烈兀,讨回回哈裡發平之,禽其王,遣使來獻捷。

     (《元史》卷三《憲宗紀》) 至此,西域俱為所據。

    然蒙古實行分封制度,所得西域之地,以封有功,遂成立四汗國,皆太祖之子孫也。

     四汗國簡表 乙 高麗 高麗&hellip&hellip以平壤城為國邑&hellip&hellip唐&hellip&hellip高宗命李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

    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君長。

    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

    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

    以建為玄莬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

     (《宋史》卷四八七《高麗傳》) 高麗&hellip&hellip其國都曰平壤城&hellip&hellip後辟地益廣,并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

    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

    垂拱以來,子孫複封其地,後稍能自立。

    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嶽者,姓王氏名建。

    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曆四百餘年,未始易姓。

     (《元史》卷二○八《高麗傳》) 按新羅自臣服于唐後,至唐文宗時,子弟争立,國内亂。

    唐昭宗時,女主曼在位,委政佞幸,刑政紊亂,民不聊生,事變紛乘,疆宇日蹙。

    有弓裔者,叛于北原(朝鮮江原道原州),取西北諸州。

    有甄萱者,據完山(朝鮮全羅道全州)稱王,号後百濟。

    弓裔亦建國号曰摩震,然殘虐驕恣,不為衆所服。

    五代時,王建破之,弓裔走死。

    建定都松嶽(朝鮮京畿道開城府),國号後高麗,半島之地,複成鼎足之勢。

    後高麗以平壤為西京,國勢甚盛,與新羅及後百濟戰争常不絕。

    後百濟攻陷新羅首都,新羅降于高麗。

    高麗複讨滅後百濟,于是王建奄有古朝鮮及三韓之地,為高麗一統建國之始。

     晉&hellip&hellip開運二年(945年),建死,子武襲位。

    漢乾祐末,武死,子昭權知國事&hellip&hellip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昭遣&hellip&hellip使&hellip&hellip來朝貢。

    四年春,降制曰:“&hellip&hellip爰緻賓王,宣優錫命,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

    ” (《宋史》卷四八七《高麗傳》) 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六月,遣使元郁來乞師,訴以契丹寇境。

    朝廷以北鄙甫甯,不可輕動幹戈,為國生事,但賜诏慰撫,厚禮其使遣還。

    自是受制于契丹,朝貢中絕。

     (《宋史》卷四八七《高麗傳》) 聖宗統和二十八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hellip&hellip五月,高麗西京留守康肇,殺其主誦,擅立誦從兄詢。

    八月,聖宗自将伐高麗&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詢棄城遁走,遂焚開京至清江而還&hellip&hellip開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耶律資忠還,以詢降表進,釋詢罪。

     (《遼史》卷一一五《高麗傳》) 按高麗雖稱臣于遼,然亦兼用宋遼年号。

    遼滅,複臣事于金。

    其後國内頻亂,王室無權,強臣相繼,而崔氏最強,累世執政,殆及百年。

    當金末之際,遼東守官乘機獨立,地方遂陷于混亂。

     七年壬申(宋甯宗嘉定五年,1212年)正月,故遼人耶律留哥取金遼東諸境,自号都元帥,遣使來附。

     (邵遠平《元史類編》卷一《太祖紀》) 契丹人金山元帥錄格(即留哥)等領衆九萬餘,竄入其國&hellip&hellip攻拔江東城,據之。

     (《元史》卷二○八《高麗傳》) 十年乙亥(宋嘉定八年,1251年)十月,金宣撫布希萬努(亦作蒲鮮萬奴)據遼東,僭偁天王,國号大真&hellip&hellip十一年十月,布希萬努降&hellip&hellip既而複叛,僭偁東夏。

     (《元史》卷一《太祖紀》) 元太祖欲肅清遼東,遣兵征讨東夏,乃與高麗結好。

     十三年,(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帝遣哈齋濟劄拉等,領兵征之。

    國人洪大宣詣軍中降,與哈齋濟等同攻圍之。

    高麗王親奉牛酒,出迎王師,且遣&hellip&hellip趙沖,共讨滅錄格。

    劄拉與沖約為兄弟。

     (《元史》卷二○八《高麗傳》) 但後因殺使者問題,緻起事端,高麗不能抗,複請和。

     十九年(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二月,劄古雅等複使其國。

    十二月,又使焉,盜殺之于途,自是連七歲絕信使矣。

    太宗三年(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八月,命薩裡台征其國,國人洪福源迎降于軍&hellip&hellip旁近州郡,亦有來歸者。

    薩裡台即與福源攻未附州郡,又使阿爾圖與福源抵王京,招其主王。

    遣其弟懷安公侹請和,許之,置京、府、州、縣,達噜噶齊七十二人監之,遂班師。

     (《元史》卷二○八《高麗傳》) 因高麗權臣崔瑀,盡殺蒙古所置之達魯花赤,兵釁複起。

     太宗四年六月,盡殺朝廷所置達噜噶齊七十二人以叛。

    遂率王京及諸州、縣民,竄海島&hellip&hellip八月,複遣薩裡台領兵讨之&hellip&hellip十月,遣&hellip&hellip金寶鼎&hellip&hellip趙瑞章上表陳情&hellip&hellip十二年(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hellip&hellip奉表入貢&hellip&hellip十三年秋,以族子為己子入質。

    當定宗憲宗之世,歲貢不入,故自定宗二年(宋淳祐七一二四年,1247年)至憲宗八年(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凡四命将征之,共拔其城十有四。

     (《元史》卷二○八《高麗傳》) 高麗屢受兵禍,遂臣服于元。

     憲宗末,遣其世子倎入朝。

    世祖中統元年(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卒,命倎歸國為高麗國王,以兵衛送之&hellip&hellip至元六年(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年)八月,世子愖入朝,奏本國臣下擅廢祯(倎所更之名),立春弟安慶公淐&hellip&hellip十月,帝以祯淐廢置,乃林衍所為,遣&hellip&hellip诏祯淐衍等&hellip&hellip同詣阙下,面陳情實,審聽其是非。

    又遣國王特讷克等率兵壓境,如逾期不至,即當窮治首惡,進兵剿戮&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禛受诏複立&hellip&hellip奉表入朝。

     (《元史》卷二○八《高麗傳》) 至元七年正月,诏西京内屬,改東甯府,畫慈悲嶺(朝鮮平安南道平壤東南)為界,置安撫使,率兵戍之&hellip&hellip十一年五月,皇女和塔拉都哩默色下嫁于愖。

    七月,禛薨,子愖襲&hellip&hellip二十年(1283年)五月,立征東行中書省,以高麗國王與安塔哈共事。

     (《續通考》卷二三七四《裔考一》) 按元以高麗為内屬國,置行省以統治之,自此一切内政,為元人所操持。

    直至元亡,始脫羁絆。

     丙 日本 日本為國,去中土殊遠,又隔大海,自後漢曆魏、晉、宋、隋,皆來貢。

    唐永徽、顯慶、長安、開元、天寶、上元、貞元、元和、開成中,并遣使入朝。

     (《元史》卷二○八《日本傳》) 按自唐時,日本慕中國文化,使臣來者甚多。

    五代及宋,使聘中絕,所來者僅僧侶、商而已。

    當高麗崔瑀擅權時,日本頻擾朝鮮近海,高麗苦之。

     元世祖之至元二年,(1265年)以高麗人趙彜等言,日本國可通,擇可奉使者。

    三年八月,命兵部侍郎赫德給虎符,充國信使;禮都侍郎殷弘給金符,充國信副使,持國書使日本&hellip&hellip不至而還&hellip&hellip五年九月,命赫德弘複持書往,至對馬島,日本人拒而不納。

    執其塔二郎、彌二郎二人而還。

    六年&hellip&hellip十二月,又命秘書監趙良弼往&hellip&hellip八年&hellip&hellip九月,高麗王祯遣其通事&hellip&hellip導送良弼複使日本。

    日本始遣彌四郎者入朝&hellip&hellip九年&hellip&hellip五月,高麗王又以書往,令必通好大朝,皆不報。

    十年六月,趙良弼複使日本,至太宰府而還。

     (《元史》卷二○八《日本傳》) 世祖屢欲通日本而不得,始有用兵征讨之舉。

     十一年(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三月,命鳳州經略使實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以&hellip&hellip舟&hellip&hellip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hellip&hellip征日本。

    十月,入其國,敗之。

    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掠四境而歸&hellip&hellip十八年(1281年)正月,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喽罕,右丞範文虎及實都(征東元帥)、洪茶丘等,率十萬人征日本。

     (《元史》卷二○八《日本傳》) 八月,諸将未見敵,喪全師以還。

    乃言:“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

    萬戶厲德彪、招讨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辄逃去。

    ”&hellip&hellip敗卒于阊脫歸言:“官軍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壺島,移五龍山。

    八月一日,風破舟。

    五日,文虎等諸将,各自擇堅好船乘之,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

    衆議推張百戶者為主帥,号之曰張總管,聽其約束,方伐木作舟欲還。

    七日,日本人來戰,盡死。

    餘二三萬,為其虜去。

    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

    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奴之,阊輩是也。

    盡行省官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

    ”久之,莫青與吳萬五亦逃還。

    十萬之衆,得還者三人耳。

     (《元史》卷二○八《日本傳》) 按忻都、範文虎(宋降将)東征,一偕高麗兵,發合浦;一發江南,約會于壹歧、平戶(即平壺)等島。

    忻都兵先至對馬,進攻壹歧,至宗像洋。

    與文虎兵會,泊于能古、志駕二島。

    元将多苦航海,士氣不振,不肯即行進攻。

    于是移泊鷹島(即五龍山),遇飓風,文虎等棄軍而逃,遂緻慘敗。

    世祖議再出師,诏各路集水手,造船艦。

    以群臣多谏,又适用兵于安南,遂不果再讨。

     丁 大理與吐蕃 二年壬子(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七月,命呼必赉征大理。

     (《元史》卷三《憲宗紀》) 六月,入觐憲宗&hellip&hellip奉命帥師征雲南&hellip&hellip八月,師次臨洮(甘肅岷縣)&hellip&hellip九月,師次塔拉,分三道以進:大将烏蘭哈達,率西道兵由晏當路;諸王察罕伊兆爾,帥東道兵由白蠻;帝由中道,至滿陀城,留辎重。

    十月,過大渡河。

    又經行山谷二千餘裡,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摩娑蠻主迎降。

    其地在大理北四百餘裡。

    十一月&hellip&hellip師至白蠻打郭寨,其主将出降,其姪堅壁拒守,攻拔殺之&hellip&hellip次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