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系 中
關燈
小
中
大
衆脔而磔之。
并殺内侍數十人,乃複綱右丞,充京城防禦使。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但勤王兵遇敵辄敗,終于不能不和。
其所定約條如下: (1)宋朝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表段百萬匹,牛馬萬頭。
(2)尊金主為伯父。
(3)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4)親王、宰相為質。
于是括借都城金銀,及倡優家财,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
且以肅王樞為質,斡離不始解圍北還。
丙 徽欽被虜 粘罕之圍太原也,悉破諸縣,為鎖城法,以困太原。
鎖城法者,于城外矢石不及之地,築城環繞,分人防守。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太原由張孝純固守,粘罕攻之不下,兵被牽制,未得與圍汴之役。
及聞斡離不議和,飽載而去,迹遣使來索賂。
宋卻之,于是兵釁又開。
先是,粘罕遣人來求賂。
大臣以勤王兵大集,拘其使人,且約結餘睹以圖之。
至是,粘罕怒。
及攻太原不克,分兵趣京師,過南北關。
權勝威軍李植以城降,陷隆德府。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宋謂金敗盟,即诏三鎮固守,且遣兵往援之。
诏曰:“朕承道君皇帝付托之重,即位十有四日,金人之師,已及都城。
大臣建言:&lsquo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纾禍&hellip&hellip&rsquo而金人要盟,終弗可保。
今肅王渡河,北去未還;粘罕深入,南克隆德。
又所過殘破&hellip&hellip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
已诏元主和議李邦彥及奉使許地之人,悉行罷黜。
又诏種師道、姚古、種師中往援三鎮&hellip&hellip誓當固守&hellip&hellip永保疆土。
”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二《欽宗紀》) 宋複用離間之策,欲使金人内變,徒為金人興兵口實。
粘罕&hellip&hellip差蕭仲恭、趙倫等赉書報複&hellip&hellip時宋勤王之師踵至。
大臣有輕敵意,猥曰:“吾兵盛如此,當與金抗。
且彼既領肅王過河,吾盍留其使,與之相當。
”于是館其使,逾月不遣。
有都管趙倫者,燕人,狡狯,懼不得歸,乃詐以情告伴使邢倞曰:“金國有餘睹者,領契丹精銳甚衆,貳于金人,願歸大國。
可結之以圖粘罕、斡離不。
”倞遂以聞。
宋大臣信之,即以诏書授倫,納衣領中,仍賜倫等絹各千匹,白金千金。
倫至粘罕所,首以其書獻之。
粘罕大怒,以倫書奏聞其主&hellip&hellip又麟府折可求來,獻言夏國之北,有大遼天祚梁王與林牙蕭太師&hellip&hellip如能合擊金人,立我宗社,則當修好如初。
吳敏以為然,乃奏上。
令緻書梁王,由河東入麟府,為粘罕遊兵所得。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以上兩事彰露,金主乃遣粘罕、斡離不大舉分道南侵,以不守信約為名。
天會四年(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诏左副元師宗翰(即粘罕)、右副元師宗望(即斡離不)伐宋。
(《宋史》卷三《太宗紀》) 于是粘罕發雲中,斡離不發保州。
金人既退,大臣不複顧慮,武備益弛。
好問言:“金人得志,益輕中國,秋冬必傾國複來。
禦敵之備,當速講求。
今邊事經畫旬月,不見施設&hellip&hellip此臣所深懼也。
”及邊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講解。
金人佯許,而攻略自如。
諸将以和議故,皆閉壁不出。
好問言:“彼名和而實攻,朝廷不謀進兵遣将,何也?請亟集滄滑邢相之戍,以遏奔沖;而列勤王之師于畿邑,以衛京師。
”疏上,不省。
金人陷真定,攻中山,上下震駭。
廷臣狐疑相顧,猶以和議為辭。
好問率台屬,劾大臣畏懦誤國。
出好問知袁州。
(《宋史》卷三六二《呂好問傳》) 粘罕攻下太原,斡離不克真定,宋師皆潰。
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書,再出使,許以三鎮賦入之數。
雲至真定&hellip&hellip還言&hellip&hellip金人必欲得三鎮,不然,則進兵取汴都。
中外震駭,诏集百官議。
(《宋史》卷三五七《王雲傳》) 宋師既潰,而廟堂和戰主張,仍不一緻,毫無戰守之計。
金騎再來邀割三鎮。
恪集廷臣議,以為當與者十九,恪從之。
使者既行,于是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hellip&hellip皆反旆而去。
(《宋史》卷三五二《唐恪傳》) 金人再舉向京師,請割三鎮。
李綱等謂不可和,而南仲力沮之,為主和議。
故戰守之備皆罷。
(《宋史》卷三五二《耿南仲傳》) 王雲使金帥斡離不軍還,言金人怒割三鎮緩,卻禮币弗納,曰:“兼旬使不至,則再舉兵。
”于是百官議從其請,曰:“&hellip&hellip金人變詐罔測,安能保必信?割亦來,不割亦來。
”宰相主割議,論辨不已&hellip&hellip請建四道總管,使統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趙野、張叔夜領之&hellip&hellip而唐恪、耿南仲、聶昌信和議,相與謀曰:“方繼好息民,而調發不已,使金人聞之,奈何?”亟檄止之。
解政事。
(《宋史》卷三五三《何傳》) 王雲&hellip&hellip言:“金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hellip&hellip”集百官議于延和殿,範宗尹等七十人請與之,桧等三十六人持不可。
(《宋史》卷四七三《秦桧傳》) 主戰者遭挫,仍複進行和議。
使聶昌赴粘罕軍,耿南仲赴斡離不軍,皆不得要領。
會金人再議和,割兩河,須大臣報聘。
诏耿南仲及昌往。
昌&hellip&hellip行次永安,與金将粘罕遇&hellip&hellip往河東,至绛。
绛人閉壁拒之。
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
州钤轄趙子清麾衆害昌,抉其目而脔之。
(《宋史》卷三五三《聶昌傳》) 南仲偕金使王汭往衛州。
鄉兵欲殺汭,汭脫去。
南仲獨趣衛,衛人不納,走相州。
(《宋史》卷三五二《耿南仲傳》) 因是和議不成,金兵遂渡河圍汴。
粘罕留銀朱守太原,斡離不留韶合、韓慶和守真定,各率其衆南征。
斡離不&hellip&hellip由恩州王榆渡趨大名,由李固渡濟河&hellip&hellip侵宋京師,屯劉家寺&hellip&hellip粘罕克平陽府,又克西京及河陽府&hellip&hellip克鄭州,克懷州&hellip&hellip圍宋京師,屯青城。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京師守備空虛,終于不守。
時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惟衛士三萬,然亦十失五六。
金人攻城急&hellip&hellip範瓊以千人出戰,渡河冰裂,沒者五百餘人。
自是士氣益挫。
妖人郭京用六甲法,盡令守禦人下城,大啟宣化門,出攻金人。
兵大敗。
京托言下城作法,引餘兵遁去。
金兵登城,衆皆披靡。
(《宋史》卷二三《飲宗紀》) 命何及濟王栩使金軍,何入言:“金人邀上皇出郊。
”帝曰:“上皇驚憂而疾。
必欲之出,朕當親往。
”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十二月,欽宗往青城與粘罕議和。
索金一千萬铤,銀二千萬铤,缣帛如銀之數。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金人遣使緻書,欲欽宗再幸其軍&hellip&hellip欽宗亦不欲出郊。
而獨以謂必須出。
欽宗信之&hellip&hellip幸金營&hellip&hellip遂留不遣。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八《何傳》) 時金人根括津搬,絡繹道路。
上遣使歸雲:“朕拘留在此,候金銀數足方可還。
”于是再增侍從郎中二十四員,再行根括。
又分遣搜掘戚裡、宗室、内侍、僧道、伎術之家,凡八日,得金三十萬八千兩,銀六百萬兩,衣段一百萬。
诏令權貯納。
時根括已申了絕&hellip&hellip軍前取過教坊人,及内侍藍折等言,各有窖藏金銀,乞搜出。
二酋怒甚,于是開封府複立賞限,大行根括。
凡十八日,城内複得金七萬,銀一百十四萬,并衣段四萬納軍前。
二酋以金銀不足,殺提舉官梅執禮等四人,餘各杖數百。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五七)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三十日&hellip&hellip金已許和&hellip&hellip十二月初四日,金人遣使命檢視府庫,拘收文籍,欲盡竭所有以犒諸軍。
初五日,金使移文開封府,索良馬一萬匹&hellip&hellip初六日&hellip&hellip索軍器&hellip&hellip初九日&hellip&hellip索金帛&hellip&hellip又取奸臣家屬凡二十家&hellip&hellip二十三日,金人索監書藏經,如蘇黃文及《資治通鑒》之類&hellip&hellip二十四日,金人持書入城,督責金帛&hellip&hellip檢視府庫藏積絹&hellip&hellip一千四百萬匹,于内準充犒賞所須一千萬匹&hellip&hellip今來賞勞諸軍,議定合用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hellip&hellip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金人索郊天儀物、法服、鹵簿、冠冕、乘輿種種等物,及台省寺監官吏、通事舍人、内官,數各有差,并取家屬。
又索犀象、寶玉、藥石,彩色帽幞、書籍之屬&hellip&hellip二十九日&hellip&hellip開封府追捕内夫人倡優&hellip&hellip又征求戚裡權貴女使&hellip&hellip又押内官二十五人,及百工、伎藝千人&hellip&hellip三十日,金人索八寶、九鼎、車辂等。
又索将作監官吏,尚書省吏人,秘書監文籍,國子監印闆,及陰陽傳神待诏等&hellip&hellip二月初二日,金人索後妃服、琉璃玉器,再要雜工匠、伶人、醫官、内官等各家屬&hellip&hellip十七日,又追取宮嫔以下一千五百人,親王二十五人,帝姬、驸馬四十九人&hellip&hellip十八日,金人移文,索太學博通經術者三十人,如法以禮敦聘前來,師資之禮,不敢不厚。
學中應募者三十人,大抵多閩人及兩河人。
官司各給三百千以治裝,三十人忻然應聘&hellip&hellip十九日,金人移文,索禅學通經口數僧行數十人&hellip&hellip又索應千經闆&hellip&hellip二十二日,金人移文,宗室、南班官等,須管二十五日解發盡絕,并不得隐落一人&hellip&hellip三月二十二日,金人移文,節次索金銀表段,并犒軍之物&hellip&hellip但念楚國肇造&hellip&hellip已議停止&hellip&hellip二十九日,五鼓,太上皇帝主上北行。
(丁特起《靖康紀聞》) 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hellip&hellip金人要上皇如青城。
以内侍鄧述所具諸王孫名,盡取入軍中。
金人逼上皇召皇後,皇太子入青城。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粘罕遣二人持書,一詣太上皇,一詣欽宗,前曰:“今日北國皇帝,已有施行事件。
請車駕詣軍前聽候。
”&hellip&hellip欽宗至金營,粘罕坐而言曰:“今北國皇帝不從汝請,别立異姓為主。
”使人擁帝&hellip&hellip至一室,以兵刀守之。
天明,有人呼帝出曰:“太上至矣。
”帝視之,見戎衣數十人,引太上&hellip&hellip而去&hellip&hellip皇族、後妃、諸王累累至軍中,日夜不止&hellip&hellip粘罕坐帳中,使人擁二帝至階下,宣诏曰:“宜擇立異姓,以代宋後。
仍令趙某父子前來燕京,令元帥府差人津遣前來。
”是日,以青袍易二帝衣服,以常婦之服易二後之服。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五《太宗紀三》) 金人廢趙氏,代以異姓,張邦昌因得立為楚帝。
楚者,指江以南言,蓋金人自揣能力,尚不足征服全中國,僅先據河北,而援立楚以治江南。
後來以河南、山東與劉豫,立為齊帝,亦同此用意。
吳幵、莫俦自金營持文書來,令推異姓堪為人主者,從軍前備禮冊命。
留守孫傅等不奉命,表請立趙氏。
金人怒,複遣幵、俦促之。
劫傅等召百官雜議,衆莫敢出聲,相視久之,計無所出&hellip&hellip适尚書員外郎宋齊愈至自外,衆問金人意所主,齊愈書“張邦昌”三字示之。
遂定議以邦昌治國事&hellip&hellip王時雍時為留守,再集百官詣秘書省。
至即閉省門,以兵環之,俾範瓊谕衆以立邦昌,衆意唯唯。
有太學生難之,瓊恐沮衆,厲聲折之,遣歸學舍。
時雍先署狀,以率百官。
禦史中丞秦桧不書,抗言&hellip&hellip金人怒,執桧&hellip&hellip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僞位,僭号大楚。
(《宋史》卷四七五《張邦昌傳》) 維天會五年,歲次丁未,三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區夏,務安元元。
肆朕纂承,不敢荒怠,夙夜兢兢,思與萬國,同格于治。
粵惟有宋,實乃通鄰,貢歲币以交歡,馳星轺而講好,期于萬世,永保無窮,蓋我有大造于宋也。
不圖變誓渝盟,以怨報德,構端怙亂,反義為仇,谲绐成俗,貪婪不已。
加以肆行淫虐,不恤黎元,号令滋章,紀綱紊弛。
況所退非其罪,所進非其功,賄賂公行,豺狼塞路,天厭其德,民不聊生。
而又姑務責人,罔知省己,父既無道于前,子複無斷于後。
以故征師命将,伐罪吊民。
幸賴天高聽卑,神幽燭細,旌旗一舉,都邑立摧。
且眷命攸矚,謂之大寶,苟曆數改蔔,未獲偷安,故用黜廢,以昭元鑒。
今者國既乏主,民宜混同,然念厥初,誠非貪土。
遂命帥府,與衆推賢,佥曰:&lsquo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資睿哲。
處位著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
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徯,擇其賢者,非子而誰。
&rsquo是用遣使諸官都部署尚書左仆射權簽樞密院事韓某等,持節備禮,以玺冊命爾為皇帝,以援斯民,國号大楚,都于金陵。
自黃河以外,除西夏新界,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
貢禮時修,爾勿疲于述職;問音歲緻,我無緩于忱誠。
於戲,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立君以臨之;君不能獨理,故樹官以教之。
仍知民非後不治,後非賢不守,其于有位,可不慎與?予懋乃德,嘉乃丕績,日慎一日,雖休勿休。
欽哉,其聽朕命!”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二) 張邦昌既立,金人挾徽欽二帝,及後妃、帝姬、宗室數千人北去。
天會六年(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hellip&hellip以宋二庶人素服見太祖廟。
遂入見于乾元殿,封其父(徽宗)昏德公,子(欽宗)重昏侯。
(《金史》卷三《太宗紀》) 按世傳《南渡錄》等書,言二帝遷徙無常處。
徽宗卒于五國城,欽宗則當金主亮時,以騎兵蹙斃之,其事無左證。
但據《宋史》、《金史》及蔡絛《北狩行錄》,則徽、欽當尚同居,宗室故官,亦許相随,族類甚蕃雲。
九 南宋之建國 1.宋金之戰争 甲 金人第一次南侵(宋高宗建炎元年,金太宗天會五年),金人遂攻取河南、山東,進窺陝西。
靖康元年正月,金人犯京師,軍于城西北。
遣使入城,邀親王宰臣議和&hellip&hellip帝&hellip&hellip請行&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斡離不&hellip&hellip請更肅王&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金帥粘罕複引兵深入&hellip&hellip十月,王雲從吏自金先還,言金人須帝再至,乃議和&hellip&hellip十一月,诏帝使河北&hellip&hellip至磁州,守臣宗澤請曰:“肅王去不返。
金兵已迫,複去何益?”請留磁。
磁人以雲将挾帝入金,遂殺雲。
時粘罕、斡離不已率兵渡河,相繼圍京師。
從者以磁不可留。
知相州汪伯彥&hellip&hellip請帝還相州。
閏月&hellip&hellip初,朝廷聞金兵渡河,欲拜帝為元帥,至是&hellip&hellip至相,拜帝為河北兵馬大元帥&hellip&hellip十二月,帝開大元帥府,有兵萬人,分為五軍&hellip&hellip率兵離相州&hellip&hellip次大名府。
宗澤以二千人先諸軍至,知信德府梁揚祖以三千人繼至,張俊、苗傅、楊沂中、田師中皆在麾下,兵威稍振&hellip&hellip汪伯彥等皆信和議,惟宗澤請直趨澶淵。
帝遂遣澤以萬人進屯澶淵&hellip&hellip自是澤不複預府中謀議&hellip&hellip建炎元年四月,粘罕退師,欽宗北遷。
邦昌尊元佑皇後(孟氏)為宋太後,遣人至濟州訪帝&hellip&hellip耿南仲率幕僚勸進&hellip&hellip邦昌遣&hellip&hellip等持書詣帝,自言從權濟事,及将歸寶避位之意&hellip&hellip鄜延副總管劉光世,自陝州來會&hellip&hellip西道都統管王襄自襄陽來會,至應天府&hellip&hellip群臣勸進者益衆&hellip&hellip五月,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hellip&hellip元佑皇後在東京,是日徹簾。
(《宋史》卷二四《高宗紀一》) 呂好問謂邦昌曰:“人情歸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
金人既去,能複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衆所歸心,曷不推戴之。
”又謂曰:“為今計者,當迎元佑皇後,請康王早正大位,庶猶保全。
”監察禦史馬伸亦請奉迎康王。
邦昌從之&hellip&hellip乃冊元佑皇後曰:“宋太後&hellip&hellip請元佑皇後垂簾聽政,以俟複辟。
”&hellip&hellip邦昌以太宰退處。
(《宋史》卷四七五《張邦昌傳》) 高宗初立,以無可恃之兵,故李綱建議,借重民兵,資其捍禦。
故南渡之初,多假民兵以官位。
入對奏曰:“今國勢不逮靖康間遠甚&hellip&hellip非有規模而知先後緩急之序,則不能以成功。
夫外禦強敵,内銷盜賊,修軍政,變士風,裕邦财,寬民力,改弊法,省冗官&hellip&hellip俟吾所以自治者政事已修,然後可以問罪金人&hellip&hellip至于所當急而先者,則在于料理河北、河東。
蓋河北、河東者,國之屏蔽也。
料理稍就,然後中原可保,而東南可安。
今河東所失者,恒、代、太原、澤、潞、汾、晉,餘郡猶存也。
河北所失者,不過真定、懷、衛、濬四州而已,其餘三十餘郡皆為朝廷守。
兩路士民兵将&hellip&hellip皆推豪傑以為首領,多者數萬,少者亦不下萬人。
朝廷不因此時置司遣使以大慰撫之,分兵以援其危急,臣恐糧盡力疲&hellip&hellip金人因得撫而用之,皆精兵也。
莫若于河北置招撫司,河東置經制司&hellip&hellip有能全一州,複一郡者,以為節度、防禦、團練使&hellip&hellip非惟絕其從敵之心,又可資其禦敵之力,使朝廷永無北顧之憂,最今日之先務也。
”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高宗據相州形勢之地,金人為盡絕趙氏,故必欲除之。
康王遣王師正奉表,密以書招誘契丹、漢人。
獲其書,奏之,太宗下诏伐康王。
(《金史》卷七四《宗翰傳》) 先是,粘沒喝等既北去,留萬戶銀術可屯太原,副統紹合屯真定。
婁室圍河中,蒙哥進據磁相渤海,大撻不也圍河間。
帝命&hellip&hellip忻州觀察使張換&hellip&hellip襲之&hellip&hellip婁室以重兵壓河中&hellip&hellip已而城陷。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六二) 高宗畏金之逼,決意走避東南。
李綱請幸關中,宗澤請還東京,以系中原人心。
又奏臣章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
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适襄鄧,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
不然,中原非複我有&hellip&hellip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一旦委中原而棄之&hellip&hellip金人将乘間以擾内地&hellip&hellip第恐一失中原,則東南不能必其無事,雖欲退保一隅,不易得也。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俄有诏,荊襄江淮悉備巡幸。
澤上疏言:“開封物價市肆,漸同平時,莫不願陛下亟歸京師,以慰人心。
” (《宋史》卷三六○《宗澤傳》) 但帝皆不聽,竟南幸揚州。
金人聞帝出走,分兵追襲,兩河從此淪陷。
宗翰趨汴州,使婁室等自平陽道先趨河南&hellip&hellip撒剌答破天井關&hellip&hellip降河陽。
婁室軍至,既渡河,遂薄西京&hellip&hellip西京降。
婁室取偃師,永安軍、鞏縣降。
撒剌答敗宋兵于氾水,于是荥陽、荥澤、鄭州、中牟相次皆降。
(《金史》卷七二《婁室傳》) 诏伐宋康王,宗輔發河北,宗弼(即兀術)攻開德府。
糧乏,轉攻濮州&hellip&hellip遂克濮州,降旁近五縣。
攻開德府,宗弼以其軍先登,奮擊破之。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建炎二年十一月&hellip&hellip金人&hellip&hellip陷德州,兵馬都監趙叔昄死之&hellip&hellip金人陷淄州&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金人犯東平府,京西路制置使權邦彥棄城去。
又犯濟南府,守臣劉豫以城降。
(《宋史》卷二五《高宗紀二》) 山東東北各地,俱為金有。
金複會兵攻大名。
天會六年(建炎二年)八月&hellip&hellip粘罕既破澶濮,會窩裡嗢之衆,同攻北京,繼攻兖郓。
十二月,破襲慶府&hellip&hellip天會七年(建炎三年)春,破徐州,守臣王複死之&hellip&hellip破淮陽、泗、楚等州&hellip&hellip由是粘罕亦渡黎陽,以攻澶濮。
澶濮既下,時杜充守東京,慮敵西來,決大河阻之。
金不能西,乃東會窩裡嗢,同下北京,繼攻兖郓。
故至是由徐泗以攻揚州。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五《太宗紀三》) 金兵進迫揚州,高宗複渡江以避之。
金人陷天長軍。
内侍邝詢報金兵至,帝被甲馳幸鎮江府。
是日,金兵過楊子橋,遊騎至瓜州。
(《宋史》卷二五《高宗紀二》) 金人攻揚州。
帝倉卒渡江,淵與内侍康履從至鎮江&hellip&hellip帝欲如鎮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請。
淵獨言鎮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自通川渡,先據姑蘇,将若之何?不如錢塘有重江之險。
議遂決,命淵守姑蘇。
(《宋史》卷三六九《王淵傳》) 金人焚揚州&hellip&hellip去。
(《宋史》卷二五《高宗紀二》) 粘罕既會師東上,複别遣婁室攻陝窺蜀。
使婁室取陝西,敗宋将範緻虛軍,下同、華二州。
克京兆府,獲宋制置使傅亮。
遂克鳳翔。
(《金史》卷七二《婁室傳》) 建炎元年十二月,婁室攻陝西。
二年正月,入長安,鳳翔、關隴大震。
二月,義兵起,金人自鞏東還。
(《宋史》卷三六九《曲端傳》) 按金人還兵,河北、河東州郡未下者,始盡為所克。
乙 金人第二次南侵(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會七年),金人南越江淮,以追高宗;西取陝西,以窺蜀。
天會七年&hellip&hellip兀術請于粘罕及窩裡嗢,乞提兵侵淮,從之。
以女真萬戶聶耳銀朱拔東,渤海萬戶大撻不也,漢軍萬戶王伯隆,大起燕雲河朔民兵附之。
冬,兀術率衆渡江,分路入攻&hellip&hellip遂分兩道,一自滁、和攻江東,一自蕲黃攻江西。
破滁州,破壽春府,官吏以城降。
破廬州,帥臣李會降。
以檄抵濠州,權守張宗望降。
破和州,守臣李鑄降&hellip&hellip破吉州,守臣楊淵遁。
破撫州,守臣王仲山降。
破袁州,守臣王仲薿降。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五《太宗紀三》) 金兵分渡江淮,以南侵。
江東西皆陷,建康亦不守。
高宗由浙入海。
宗澤&hellip&hellip卒,充代為留守,兼開封尹。
初,宗澤要結豪傑,圖迎二帝。
澤卒,充短于撫禦,人心疑沮,兩河忠義之士,往往皆引去。
(《宋史》卷四七五《杜充傳》) 杜充将還建康,飛曰:“中原地尺寸不可棄。
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
他日欲複取之,非數十萬衆不可。
”充不聽,遂與俱歸&hellip&hellip時命充守建康。
金人與李成合寇烏江,充閉門不出&hellip&hellip金人遂由馬家渡渡江。
充遣飛等迎戰,王先遁,諸将皆潰。
(《宋史》卷三六五《嶽飛傳》) 高宗将幸西浙,命韓世忠屯太平,王屯常州,以充為江淮宣撫使,留建康,使盡護諸将。
劉光世、韓世忠憚充嚴急,不樂屬充,诏移光世江州,世忠常州。
時江浙倚充為重&hellip&hellip金人&hellip&hellip濟&hellip&hellip登岸。
充亟命統制官陳淬&hellip&hellip邀擊于馬家渡&hellip&hellip王&hellip&hellip引兵遁,充軍潰,金人陷建康。
充渡江保真州。
充嘗痛繩諸将,諸将銜之,伺其敗,衆将甘心焉,充不敢歸&hellip&hellip完顔宗弼複遣人說充曰:“若降,當封以中原,如張邦昌故事。
”充遂叛降金。
(《宋史》卷四七五《杜充傳》) 駕至平江,聞杜充敗績,上曰:“事迫矣,若何?”頤浩遂進航海之策。
(《宋史》卷三六二《呂頤浩傳》) 高宗既南遁入海,兀術追至明州不及,始焚掠而北。
平江尤遭蹂躏之慘。
宗弼自江甯取廣德軍路,追襲宋主于越州。
至湖州,取之。
先使阿裡蒲盧渾趨杭州,具舟于錢塘江。
宗弼至杭州,官守巨室皆逃去。
遂攻杭州,取之。
宋主聞杭州不守,遂自越奔明州&hellip&hellip阿裡蒲盧渾以精兵四千襲之。
訛魯補木列速降越州,大破宋周汪軍,阿裡蒲盧渾破宋兵三千。
遂渡曹娥江,去明州二十五裡,大破宋兵,追至其城下。
城中出兵戰,失利,宋主走入于海。
宗弼中分麾下兵,會攻明州,克之。
阿裡蒲盧渾泛海至昌國縣,執宋明州守趙伯谔。
伯谔言宋主奔溫州,将自溫州趨福州矣。
遂行海,追三百餘裡不及,阿裡蒲盧渾乃還。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韓世忠方守江上,雖不能扼兀術北歸之途,聽其從容北去,然中土士氣從此振作矣。
宗弼軍自杭州,遂取秀州。
赤盞晖敗宋軍于平江,遂取平江。
阿裡率兵先趨鎮江。
宋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漢軍沒者二百餘人。
遂自鎮江泝流西上,世忠襲之,奪世忠大舟十艘。
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
世忠艨艟大艦,數倍宗弼軍,出宗弼軍前後數裡,擊柝之聲,自夜達旦。
世忠以輕舟來挑戰,一日數接。
将至黃天蕩,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開三十裡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宗弼乃得至江甯。
撻懶使移剌古自天長趨江甯,援宗弼。
烏林答泰欲亦以兵來會,連敗宋兵。
宗弼發江甯,将渡江而北。
宗弼軍渡自東,移剌古渡自西,與世忠戰于江渡。
世忠分舟師絕江流上下,将左右掩擊之,世忠舟皆張五。
宗弼選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五著火箭皆自焚,煙焰滿江。
世忠不能軍,追北七十裡,舟軍殘焉。
世忠僅能自免,宗弼渡江北還。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兀術自廣德破臨安,帝如浙東。
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俟敵歸邀擊之&hellip&hellip金兵至,則世忠軍已先屯焦山寺&hellip&hellip兀術遣使通問,約日大戰,許之。
戰将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hellip&hellip撻辣在濰州,遣孛堇太一趨淮東,以援兀術。
世忠與二酋相持黃天蕩者四十八日。
太一孛堇軍江北,兀術軍江南。
世忠以海艦進泊金山下,預以織绠貫大鈎授骁健者。
明旦,敵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為兩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則曳一舟沉之。
兀術窮蹙&hellip&hellip謂諸将曰:“南軍使船如使馬,奈何?”募人獻破海舟策。
閩人王某者,教其舟中載土,平版鋪之,穴船版以櫂槳。
風息則出江,有風則勿出,海舟無風不可動也。
又有獻謀者曰:“鑿大渠,接江口,則在世忠上流。
”兀術一夕潛鑿渠三十裡&hellip&hellip次日風止,我軍帆弱,不能運。
金人以小舟縱火,矢下如雨&hellip&hellip敵得絕江遁去。
(《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一夜造火箭成。
是日,引舟出江,其疾如飛。
天霁無風,海舟皆不動。
以火箭射海舟蒻蓬,世忠軍焚溺而死者,不可勝數。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六《太宗紀四》) 同時,别部金兵進攻陝西。
張浚經略數年,終能保蜀。
宗翰會宗輔(即窩裡嗢)伐康王。
命婁室、蒲察專事陝西,以婆盧火、繩果監戰。
繩果等遇敵于蒲城及同州,皆破之。
婁室、蒲察克丹州,破臨真,進克延安府。
遂降綏德軍,及靜邊、懷遠等城寨十六,複破青澗城。
宋安撫使折可求,以麟、府、豐三州及堡寨九降于婁室。
晉甯所部九寨皆降,而晉甯軍久不下&hellip&hellip城中無井,日取河水以為飲。
乃決渠于東,洩其水,城中遂困。
李位、石乙啟郭門降&hellip&hellip遂降安定堡渭平寨,及鄜、坊二州。
于是婁室、婆盧火守延安,折可求屯綏德,蒲察還守蒲州,延安、鄜、坊州皆殘破,人民存者無幾。
婁室置官府輯安之,别将斡論降建昌軍&hellip&hellip婁室&hellip&hellip遂與阿盧補、謀裡也至三原&hellip&hellip攻斡州&hellip&hellip州降。
遂進兵克邠州,軍于京兆。
陝西城邑已降定者,辄複叛。
于是睿宗以右副元帥總陝西征伐。
時婁室已有疾,睿宗與張浚戰于富平。
宗弼左翼已卻,婁室以右翼力戰,軍勢複振,張浚軍遂敗。
(《金史》卷七二《婁室傳》) 宗弼渡江北還,遂從宗輔定陝西,與張浚戰于富平。
宗弼陷重圍中,韓常&hellip&hellip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
既敗張浚軍于富平,遂與阿盧補招降熙河、泾原兩路,及攻吳玠于和尚原。
抵險不可進,乃退軍。
伏兵起,且戰且走。
行三十裡,将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将士多戰沒。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建炎三年&hellip&hellip以承宣使張俊為秦鳳路總管。
俊&hellip&hellip将卸兵而西&hellip&hellip浚謂中興,當自關陝始。
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遂慷慨請行。
诏以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
将行&hellip&hellip高宗問浚大計,浚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幕府于秦川;别遣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跸來武昌,複以張俊、劉光世與秦川相首尾。
議既定,浚行。
未及武昌,而頤浩變初議。
浚既抵興元,金人已取鄜延,骁将婁室孛堇引大兵渡渭,攻永興,諸将莫肯相援。
浚至,即出行關陝&hellip&hellip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将惕息聽命。
會諜報金人将攻東南,浚命諸将整軍向敵。
已而金人大攻江淮,浚即治軍入衛。
至房州,知金人北歸,複還關陝。
時金帥兀術猶在淮西,浚懼其複擾東南,謀牽制之。
遂決策治兵,合五路之師以複永興。
金人大恐,急調兀術等由京西入援,大戰于富平。
泾原帥劉锜,身率将士薄敵陣,殺獲頗衆。
會環慶帥趙哲擅離所部&hellip&hellip驚遁,諸軍皆潰。
浚&hellip&hellip退保興州,命吳玠聚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
關師古等聚熙河兵于岷州大潭,孫渥、賈世方等聚泾原、鳳翔兵于階、成、鳳三州,以固蜀口&hellip&hellip紹興元年,金将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
兀術複合兵至,玠及其弟璘,複邀擊大破之。
兀術僅以身免,亟鬄其須髯,遁歸&hellip&hellip浚在關陝三年,訓新集之兵,當方張之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将,守鳳翔。
子羽慷慨有才略,開善理财,而玠每戰辄勝,西北遺民,歸附日衆,故關陝雖失,而全蜀按堵。
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宋史》卷三六《張浚傳》) 丙 金人第三次南侵(宋高宗紹興四年,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初,金人既得河南、山東地,慮漢人不易治,因立屏藩,介金宋之間,劉豫得立為齊帝。
金兵南侵,即以助豫攻取。
劉豫&hellip&hellip景州阜城人也&hellip&hellip舉進士。
政和二年,召拜殿中侍禦史&hellip&hellip宣和六年&hellip&hellip除河北提刑。
金人南侵,豫棄官,避亂儀真。
豫善中書侍郎張懿。
建炎二年正月,用懿薦除知濟南府&hellip&hellip是冬,金人攻濟南&hellip&hellip率百姓降金&hellip&hellip三年三月,兀術聞高宗渡江,乃徙豫知東平府,充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hellip&hellip以子麟知濟南府,界舊河以南,俾豫統之。
(《宋史》卷四七五《劉豫傳》) 天會八年(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hellip&hellip雲中留守高慶裔獻議于粘罕曰:“吾君舉兵,止欲取兩河,故汴京既得,而複立張邦昌。
後以邦昌廢逐,故再有河南之役。
方今兩河州郡既下之後,而官制不易,風俗不改者,可見吾君意非貪土,亦欲循邦昌之故事也。
元帥可首建此議,無以恩歸它人。
”粘罕從之。
于是令右監軍兀室,馳請于朝,國主從之。
金師自破山東,撻懶久居濱濰,劉豫以相近,奉之尤善。
撻懶嘗有許豫僭逆之意。
慶裔,粘罕心腹也,恐為撻懶所先,遽建此議&hellip&hellip高慶裔自河南歸至雲中,具陳諸州郡共戴劉豫之意。
九月九日,立劉豫于大名府,國号大齊。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六《太宗紀四》) 豫遂僭立于大名,以李孝揚權左丞,張東權右丞兼吏部侍郎,以子麟提領諸路兵馬知濟南&hellip&hellip遂起四郡強壯為雲從子弟,應募者六千人。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一《齊國劉豫錄》) 維天會八年,歲次庚戌,日月辛醜朔,二十七日丁卯。
皇帝若曰:“朕聞公于禦物,不以天位為己私;職在救民,乃知王者為道器。
威罰既已殄罪,位号宜乎授能。
乃者有遼,運屬颠危,數窮否塞,獲罪上帝,流毒下民。
太祖武元皇帝,仗黃钺而拯黔黎,舉白旄而誓師衆,妖氛既埽,區宇式甯。
越有宋人,來從海道,願輸歲币,祈複漢疆。
太祖方務善鄰,即從來議,豈期天方肇亂,自啟釁階,陰結叛臣,賊虐宰輔,鸠集奸慝,擾亂邊陲。
肆朕纂承,仰循先矩,姑存大體,式示涵容。
乃複蔽匿逋逃,誇大疆域,肆其貪很,自起紛争,擾吾外屬之藩鄰,取其受賜之鄉土。
因彼告援,遂與解和,終無聽從,巧為辭拒。
爰命将帥,敦谕盟言,許以自新,全然不改。
偏師傅汴,首罪奔淮,嗣子哀鳴,請複歡好。
地畫三鎮,誓蔔萬年,凡有質委,悉同父約。
既而官軍未退,夜集衆以犯營;誓墨未幹,密傳檄而堅壁,私結使人,陰起事端。
以故再遣師徒,诘茲敗類,又起畫河之議,複成款戰之謀。
既昧神明,乃昭元鑒,京城摧破,鼎祚淪亡。
無并爾疆,以示不貪之德;止遷其主,用彰伐罪之心。
建楚新封,守宋舊服,不料懦庸,難勝重任,妄為退讓,反陷誅鋤。
奉命出和,已作潛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護己之資。
忍視父兄,甘為俘虜,事務雖濟,人豈無情。
方在殷憂,樂于僭号,心之幸禍,于此可知。
乃遣重兵,連年讨捕,始聞遠竄,越在島夷。
重念斯民,亂于無主,久罹塗炭,未獲昭蘇,不委仁賢,孰能保庇。
咨爾中奉大夫京東京西淮南等路安撫使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知東平府節制大名府開德府濮博濱棣德滄等州劉豫,夙擅敢言之譽,素懷濟世之才,居于亂邦,生不遇世,百裡雖智,亦奚補于虞亡;三仁至高,或願從于周仕。
當奸賊擾攘之際,愚民去就之間,舉郡來王,奮然獨斷,逮乎曆試,厥勳克成,委之安撫德化行,任之尹牧獄訟理,付之總戎盜賊息,專之節制郡國清。
況又定衰救亂之謀,安變持危之策,使民無事則櫜弓力穑,有役則釋耒荷戈。
罷無名之征,廢不急之務,征隐逸,舉孝廉,振綱紀,修制度。
省刑罰而出煩酷,發倉廩而息蟲螟,神人以和,上下協應。
比下明诏,詢考輿情,列郡同辭,一心仰戴,宜即始歸之地,以昭建業之元。
是用遣使留守西京特進檢校太保尚書右仆射大同尹兼山西兵馬都署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二百戶高慶裔,副使金紫光祿大夫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诰護軍南陽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韓昉,備禮以玺绶寶命爾為皇帝,國号大齊,都于大名府,世修子禮,永貢虔誠。
付爾封疆,并從楚舊,更須安集,自适攸居。
爾其上體天
并殺内侍數十人,乃複綱右丞,充京城防禦使。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但勤王兵遇敵辄敗,終于不能不和。
其所定約條如下: (1)宋朝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表段百萬匹,牛馬萬頭。
(2)尊金主為伯父。
(3)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4)親王、宰相為質。
于是括借都城金銀,及倡優家财,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
且以肅王樞為質,斡離不始解圍北還。
丙 徽欽被虜 粘罕之圍太原也,悉破諸縣,為鎖城法,以困太原。
鎖城法者,于城外矢石不及之地,築城環繞,分人防守。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太原由張孝純固守,粘罕攻之不下,兵被牽制,未得與圍汴之役。
及聞斡離不議和,飽載而去,迹遣使來索賂。
宋卻之,于是兵釁又開。
先是,粘罕遣人來求賂。
大臣以勤王兵大集,拘其使人,且約結餘睹以圖之。
至是,粘罕怒。
及攻太原不克,分兵趣京師,過南北關。
權勝威軍李植以城降,陷隆德府。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宋謂金敗盟,即诏三鎮固守,且遣兵往援之。
诏曰:“朕承道君皇帝付托之重,即位十有四日,金人之師,已及都城。
大臣建言:&lsquo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纾禍&hellip&hellip&rsquo而金人要盟,終弗可保。
今肅王渡河,北去未還;粘罕深入,南克隆德。
又所過殘破&hellip&hellip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
已诏元主和議李邦彥及奉使許地之人,悉行罷黜。
又诏種師道、姚古、種師中往援三鎮&hellip&hellip誓當固守&hellip&hellip永保疆土。
”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二《欽宗紀》) 宋複用離間之策,欲使金人内變,徒為金人興兵口實。
粘罕&hellip&hellip差蕭仲恭、趙倫等赉書報複&hellip&hellip時宋勤王之師踵至。
大臣有輕敵意,猥曰:“吾兵盛如此,當與金抗。
且彼既領肅王過河,吾盍留其使,與之相當。
”于是館其使,逾月不遣。
有都管趙倫者,燕人,狡狯,懼不得歸,乃詐以情告伴使邢倞曰:“金國有餘睹者,領契丹精銳甚衆,貳于金人,願歸大國。
可結之以圖粘罕、斡離不。
”倞遂以聞。
宋大臣信之,即以诏書授倫,納衣領中,仍賜倫等絹各千匹,白金千金。
倫至粘罕所,首以其書獻之。
粘罕大怒,以倫書奏聞其主&hellip&hellip又麟府折可求來,獻言夏國之北,有大遼天祚梁王與林牙蕭太師&hellip&hellip如能合擊金人,立我宗社,則當修好如初。
吳敏以為然,乃奏上。
令緻書梁王,由河東入麟府,為粘罕遊兵所得。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以上兩事彰露,金主乃遣粘罕、斡離不大舉分道南侵,以不守信約為名。
天會四年(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诏左副元師宗翰(即粘罕)、右副元師宗望(即斡離不)伐宋。
(《宋史》卷三《太宗紀》) 于是粘罕發雲中,斡離不發保州。
金人既退,大臣不複顧慮,武備益弛。
好問言:“金人得志,益輕中國,秋冬必傾國複來。
禦敵之備,當速講求。
今邊事經畫旬月,不見施設&hellip&hellip此臣所深懼也。
”及邊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講解。
金人佯許,而攻略自如。
諸将以和議故,皆閉壁不出。
好問言:“彼名和而實攻,朝廷不謀進兵遣将,何也?請亟集滄滑邢相之戍,以遏奔沖;而列勤王之師于畿邑,以衛京師。
”疏上,不省。
金人陷真定,攻中山,上下震駭。
廷臣狐疑相顧,猶以和議為辭。
好問率台屬,劾大臣畏懦誤國。
出好問知袁州。
(《宋史》卷三六二《呂好問傳》) 粘罕攻下太原,斡離不克真定,宋師皆潰。
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書,再出使,許以三鎮賦入之數。
雲至真定&hellip&hellip還言&hellip&hellip金人必欲得三鎮,不然,則進兵取汴都。
中外震駭,诏集百官議。
(《宋史》卷三五七《王雲傳》) 宋師既潰,而廟堂和戰主張,仍不一緻,毫無戰守之計。
金騎再來邀割三鎮。
恪集廷臣議,以為當與者十九,恪從之。
使者既行,于是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hellip&hellip皆反旆而去。
(《宋史》卷三五二《唐恪傳》) 金人再舉向京師,請割三鎮。
李綱等謂不可和,而南仲力沮之,為主和議。
故戰守之備皆罷。
(《宋史》卷三五二《耿南仲傳》) 王雲使金帥斡離不軍還,言金人怒割三鎮緩,卻禮币弗納,曰:“兼旬使不至,則再舉兵。
”于是百官議從其請,曰:“&hellip&hellip金人變詐罔測,安能保必信?割亦來,不割亦來。
”宰相主割議,論辨不已&hellip&hellip請建四道總管,使統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趙野、張叔夜領之&hellip&hellip而唐恪、耿南仲、聶昌信和議,相與謀曰:“方繼好息民,而調發不已,使金人聞之,奈何?”亟檄止之。
解政事。
(《宋史》卷三五三《何傳》) 王雲&hellip&hellip言:“金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hellip&hellip”集百官議于延和殿,範宗尹等七十人請與之,桧等三十六人持不可。
(《宋史》卷四七三《秦桧傳》) 主戰者遭挫,仍複進行和議。
使聶昌赴粘罕軍,耿南仲赴斡離不軍,皆不得要領。
會金人再議和,割兩河,須大臣報聘。
诏耿南仲及昌往。
昌&hellip&hellip行次永安,與金将粘罕遇&hellip&hellip往河東,至绛。
绛人閉壁拒之。
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
州钤轄趙子清麾衆害昌,抉其目而脔之。
(《宋史》卷三五三《聶昌傳》) 南仲偕金使王汭往衛州。
鄉兵欲殺汭,汭脫去。
南仲獨趣衛,衛人不納,走相州。
(《宋史》卷三五二《耿南仲傳》) 因是和議不成,金兵遂渡河圍汴。
粘罕留銀朱守太原,斡離不留韶合、韓慶和守真定,各率其衆南征。
斡離不&hellip&hellip由恩州王榆渡趨大名,由李固渡濟河&hellip&hellip侵宋京師,屯劉家寺&hellip&hellip粘罕克平陽府,又克西京及河陽府&hellip&hellip克鄭州,克懷州&hellip&hellip圍宋京師,屯青城。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京師守備空虛,終于不守。
時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惟衛士三萬,然亦十失五六。
金人攻城急&hellip&hellip範瓊以千人出戰,渡河冰裂,沒者五百餘人。
自是士氣益挫。
妖人郭京用六甲法,盡令守禦人下城,大啟宣化門,出攻金人。
兵大敗。
京托言下城作法,引餘兵遁去。
金兵登城,衆皆披靡。
(《宋史》卷二三《飲宗紀》) 命何及濟王栩使金軍,何入言:“金人邀上皇出郊。
”帝曰:“上皇驚憂而疾。
必欲之出,朕當親往。
”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十二月,欽宗往青城與粘罕議和。
索金一千萬铤,銀二千萬铤,缣帛如銀之數。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金人遣使緻書,欲欽宗再幸其軍&hellip&hellip欽宗亦不欲出郊。
而獨以謂必須出。
欽宗信之&hellip&hellip幸金營&hellip&hellip遂留不遣。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八《何傳》) 時金人根括津搬,絡繹道路。
上遣使歸雲:“朕拘留在此,候金銀數足方可還。
”于是再增侍從郎中二十四員,再行根括。
又分遣搜掘戚裡、宗室、内侍、僧道、伎術之家,凡八日,得金三十萬八千兩,銀六百萬兩,衣段一百萬。
诏令權貯納。
時根括已申了絕&hellip&hellip軍前取過教坊人,及内侍藍折等言,各有窖藏金銀,乞搜出。
二酋怒甚,于是開封府複立賞限,大行根括。
凡十八日,城内複得金七萬,銀一百十四萬,并衣段四萬納軍前。
二酋以金銀不足,殺提舉官梅執禮等四人,餘各杖數百。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五七)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三十日&hellip&hellip金已許和&hellip&hellip十二月初四日,金人遣使命檢視府庫,拘收文籍,欲盡竭所有以犒諸軍。
初五日,金使移文開封府,索良馬一萬匹&hellip&hellip初六日&hellip&hellip索軍器&hellip&hellip初九日&hellip&hellip索金帛&hellip&hellip又取奸臣家屬凡二十家&hellip&hellip二十三日,金人索監書藏經,如蘇黃文及《資治通鑒》之類&hellip&hellip二十四日,金人持書入城,督責金帛&hellip&hellip檢視府庫藏積絹&hellip&hellip一千四百萬匹,于内準充犒賞所須一千萬匹&hellip&hellip今來賞勞諸軍,議定合用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hellip&hellip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金人索郊天儀物、法服、鹵簿、冠冕、乘輿種種等物,及台省寺監官吏、通事舍人、内官,數各有差,并取家屬。
又索犀象、寶玉、藥石,彩色帽幞、書籍之屬&hellip&hellip二十九日&hellip&hellip開封府追捕内夫人倡優&hellip&hellip又征求戚裡權貴女使&hellip&hellip又押内官二十五人,及百工、伎藝千人&hellip&hellip三十日,金人索八寶、九鼎、車辂等。
又索将作監官吏,尚書省吏人,秘書監文籍,國子監印闆,及陰陽傳神待诏等&hellip&hellip二月初二日,金人索後妃服、琉璃玉器,再要雜工匠、伶人、醫官、内官等各家屬&hellip&hellip十七日,又追取宮嫔以下一千五百人,親王二十五人,帝姬、驸馬四十九人&hellip&hellip十八日,金人移文,索太學博通經術者三十人,如法以禮敦聘前來,師資之禮,不敢不厚。
學中應募者三十人,大抵多閩人及兩河人。
官司各給三百千以治裝,三十人忻然應聘&hellip&hellip十九日,金人移文,索禅學通經口數僧行數十人&hellip&hellip又索應千經闆&hellip&hellip二十二日,金人移文,宗室、南班官等,須管二十五日解發盡絕,并不得隐落一人&hellip&hellip三月二十二日,金人移文,節次索金銀表段,并犒軍之物&hellip&hellip但念楚國肇造&hellip&hellip已議停止&hellip&hellip二十九日,五鼓,太上皇帝主上北行。
(丁特起《靖康紀聞》) 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hellip&hellip金人要上皇如青城。
以内侍鄧述所具諸王孫名,盡取入軍中。
金人逼上皇召皇後,皇太子入青城。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粘罕遣二人持書,一詣太上皇,一詣欽宗,前曰:“今日北國皇帝,已有施行事件。
請車駕詣軍前聽候。
”&hellip&hellip欽宗至金營,粘罕坐而言曰:“今北國皇帝不從汝請,别立異姓為主。
”使人擁帝&hellip&hellip至一室,以兵刀守之。
天明,有人呼帝出曰:“太上至矣。
”帝視之,見戎衣數十人,引太上&hellip&hellip而去&hellip&hellip皇族、後妃、諸王累累至軍中,日夜不止&hellip&hellip粘罕坐帳中,使人擁二帝至階下,宣诏曰:“宜擇立異姓,以代宋後。
仍令趙某父子前來燕京,令元帥府差人津遣前來。
”是日,以青袍易二帝衣服,以常婦之服易二後之服。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五《太宗紀三》) 金人廢趙氏,代以異姓,張邦昌因得立為楚帝。
楚者,指江以南言,蓋金人自揣能力,尚不足征服全中國,僅先據河北,而援立楚以治江南。
後來以河南、山東與劉豫,立為齊帝,亦同此用意。
吳幵、莫俦自金營持文書來,令推異姓堪為人主者,從軍前備禮冊命。
留守孫傅等不奉命,表請立趙氏。
金人怒,複遣幵、俦促之。
劫傅等召百官雜議,衆莫敢出聲,相視久之,計無所出&hellip&hellip适尚書員外郎宋齊愈至自外,衆問金人意所主,齊愈書“張邦昌”三字示之。
遂定議以邦昌治國事&hellip&hellip王時雍時為留守,再集百官詣秘書省。
至即閉省門,以兵環之,俾範瓊谕衆以立邦昌,衆意唯唯。
有太學生難之,瓊恐沮衆,厲聲折之,遣歸學舍。
時雍先署狀,以率百官。
禦史中丞秦桧不書,抗言&hellip&hellip金人怒,執桧&hellip&hellip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僞位,僭号大楚。
(《宋史》卷四七五《張邦昌傳》) 維天會五年,歲次丁未,三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區夏,務安元元。
肆朕纂承,不敢荒怠,夙夜兢兢,思與萬國,同格于治。
粵惟有宋,實乃通鄰,貢歲币以交歡,馳星轺而講好,期于萬世,永保無窮,蓋我有大造于宋也。
不圖變誓渝盟,以怨報德,構端怙亂,反義為仇,谲绐成俗,貪婪不已。
加以肆行淫虐,不恤黎元,号令滋章,紀綱紊弛。
況所退非其罪,所進非其功,賄賂公行,豺狼塞路,天厭其德,民不聊生。
而又姑務責人,罔知省己,父既無道于前,子複無斷于後。
以故征師命将,伐罪吊民。
幸賴天高聽卑,神幽燭細,旌旗一舉,都邑立摧。
且眷命攸矚,謂之大寶,苟曆數改蔔,未獲偷安,故用黜廢,以昭元鑒。
今者國既乏主,民宜混同,然念厥初,誠非貪土。
遂命帥府,與衆推賢,佥曰:&lsquo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資睿哲。
處位著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
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徯,擇其賢者,非子而誰。
&rsquo是用遣使諸官都部署尚書左仆射權簽樞密院事韓某等,持節備禮,以玺冊命爾為皇帝,以援斯民,國号大楚,都于金陵。
自黃河以外,除西夏新界,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
貢禮時修,爾勿疲于述職;問音歲緻,我無緩于忱誠。
於戲,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立君以臨之;君不能獨理,故樹官以教之。
仍知民非後不治,後非賢不守,其于有位,可不慎與?予懋乃德,嘉乃丕績,日慎一日,雖休勿休。
欽哉,其聽朕命!”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二) 張邦昌既立,金人挾徽欽二帝,及後妃、帝姬、宗室數千人北去。
天會六年(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hellip&hellip以宋二庶人素服見太祖廟。
遂入見于乾元殿,封其父(徽宗)昏德公,子(欽宗)重昏侯。
(《金史》卷三《太宗紀》) 按世傳《南渡錄》等書,言二帝遷徙無常處。
徽宗卒于五國城,欽宗則當金主亮時,以騎兵蹙斃之,其事無左證。
但據《宋史》、《金史》及蔡絛《北狩行錄》,則徽、欽當尚同居,宗室故官,亦許相随,族類甚蕃雲。
九 南宋之建國 1.宋金之戰争 甲 金人第一次南侵(宋高宗建炎元年,金太宗天會五年),金人遂攻取河南、山東,進窺陝西。
靖康元年正月,金人犯京師,軍于城西北。
遣使入城,邀親王宰臣議和&hellip&hellip帝&hellip&hellip請行&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斡離不&hellip&hellip請更肅王&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金帥粘罕複引兵深入&hellip&hellip十月,王雲從吏自金先還,言金人須帝再至,乃議和&hellip&hellip十一月,诏帝使河北&hellip&hellip至磁州,守臣宗澤請曰:“肅王去不返。
金兵已迫,複去何益?”請留磁。
磁人以雲将挾帝入金,遂殺雲。
時粘罕、斡離不已率兵渡河,相繼圍京師。
從者以磁不可留。
知相州汪伯彥&hellip&hellip請帝還相州。
閏月&hellip&hellip初,朝廷聞金兵渡河,欲拜帝為元帥,至是&hellip&hellip至相,拜帝為河北兵馬大元帥&hellip&hellip十二月,帝開大元帥府,有兵萬人,分為五軍&hellip&hellip率兵離相州&hellip&hellip次大名府。
宗澤以二千人先諸軍至,知信德府梁揚祖以三千人繼至,張俊、苗傅、楊沂中、田師中皆在麾下,兵威稍振&hellip&hellip汪伯彥等皆信和議,惟宗澤請直趨澶淵。
帝遂遣澤以萬人進屯澶淵&hellip&hellip自是澤不複預府中謀議&hellip&hellip建炎元年四月,粘罕退師,欽宗北遷。
邦昌尊元佑皇後(孟氏)為宋太後,遣人至濟州訪帝&hellip&hellip耿南仲率幕僚勸進&hellip&hellip邦昌遣&hellip&hellip等持書詣帝,自言從權濟事,及将歸寶避位之意&hellip&hellip鄜延副總管劉光世,自陝州來會&hellip&hellip西道都統管王襄自襄陽來會,至應天府&hellip&hellip群臣勸進者益衆&hellip&hellip五月,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hellip&hellip元佑皇後在東京,是日徹簾。
(《宋史》卷二四《高宗紀一》) 呂好問謂邦昌曰:“人情歸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
金人既去,能複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衆所歸心,曷不推戴之。
”又謂曰:“為今計者,當迎元佑皇後,請康王早正大位,庶猶保全。
”監察禦史馬伸亦請奉迎康王。
邦昌從之&hellip&hellip乃冊元佑皇後曰:“宋太後&hellip&hellip請元佑皇後垂簾聽政,以俟複辟。
”&hellip&hellip邦昌以太宰退處。
(《宋史》卷四七五《張邦昌傳》) 高宗初立,以無可恃之兵,故李綱建議,借重民兵,資其捍禦。
故南渡之初,多假民兵以官位。
入對奏曰:“今國勢不逮靖康間遠甚&hellip&hellip非有規模而知先後緩急之序,則不能以成功。
夫外禦強敵,内銷盜賊,修軍政,變士風,裕邦财,寬民力,改弊法,省冗官&hellip&hellip俟吾所以自治者政事已修,然後可以問罪金人&hellip&hellip至于所當急而先者,則在于料理河北、河東。
蓋河北、河東者,國之屏蔽也。
料理稍就,然後中原可保,而東南可安。
今河東所失者,恒、代、太原、澤、潞、汾、晉,餘郡猶存也。
河北所失者,不過真定、懷、衛、濬四州而已,其餘三十餘郡皆為朝廷守。
兩路士民兵将&hellip&hellip皆推豪傑以為首領,多者數萬,少者亦不下萬人。
朝廷不因此時置司遣使以大慰撫之,分兵以援其危急,臣恐糧盡力疲&hellip&hellip金人因得撫而用之,皆精兵也。
莫若于河北置招撫司,河東置經制司&hellip&hellip有能全一州,複一郡者,以為節度、防禦、團練使&hellip&hellip非惟絕其從敵之心,又可資其禦敵之力,使朝廷永無北顧之憂,最今日之先務也。
”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高宗據相州形勢之地,金人為盡絕趙氏,故必欲除之。
康王遣王師正奉表,密以書招誘契丹、漢人。
獲其書,奏之,太宗下诏伐康王。
(《金史》卷七四《宗翰傳》) 先是,粘沒喝等既北去,留萬戶銀術可屯太原,副統紹合屯真定。
婁室圍河中,蒙哥進據磁相渤海,大撻不也圍河間。
帝命&hellip&hellip忻州觀察使張換&hellip&hellip襲之&hellip&hellip婁室以重兵壓河中&hellip&hellip已而城陷。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六二) 高宗畏金之逼,決意走避東南。
李綱請幸關中,宗澤請還東京,以系中原人心。
又奏臣章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
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适襄鄧,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
不然,中原非複我有&hellip&hellip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一旦委中原而棄之&hellip&hellip金人将乘間以擾内地&hellip&hellip第恐一失中原,則東南不能必其無事,雖欲退保一隅,不易得也。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俄有诏,荊襄江淮悉備巡幸。
澤上疏言:“開封物價市肆,漸同平時,莫不願陛下亟歸京師,以慰人心。
” (《宋史》卷三六○《宗澤傳》) 但帝皆不聽,竟南幸揚州。
金人聞帝出走,分兵追襲,兩河從此淪陷。
宗翰趨汴州,使婁室等自平陽道先趨河南&hellip&hellip撒剌答破天井關&hellip&hellip降河陽。
婁室軍至,既渡河,遂薄西京&hellip&hellip西京降。
婁室取偃師,永安軍、鞏縣降。
撒剌答敗宋兵于氾水,于是荥陽、荥澤、鄭州、中牟相次皆降。
(《金史》卷七二《婁室傳》) 诏伐宋康王,宗輔發河北,宗弼(即兀術)攻開德府。
糧乏,轉攻濮州&hellip&hellip遂克濮州,降旁近五縣。
攻開德府,宗弼以其軍先登,奮擊破之。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建炎二年十一月&hellip&hellip金人&hellip&hellip陷德州,兵馬都監趙叔昄死之&hellip&hellip金人陷淄州&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金人犯東平府,京西路制置使權邦彥棄城去。
又犯濟南府,守臣劉豫以城降。
(《宋史》卷二五《高宗紀二》) 山東東北各地,俱為金有。
金複會兵攻大名。
天會六年(建炎二年)八月&hellip&hellip粘罕既破澶濮,會窩裡嗢之衆,同攻北京,繼攻兖郓。
十二月,破襲慶府&hellip&hellip天會七年(建炎三年)春,破徐州,守臣王複死之&hellip&hellip破淮陽、泗、楚等州&hellip&hellip由是粘罕亦渡黎陽,以攻澶濮。
澶濮既下,時杜充守東京,慮敵西來,決大河阻之。
金不能西,乃東會窩裡嗢,同下北京,繼攻兖郓。
故至是由徐泗以攻揚州。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五《太宗紀三》) 金兵進迫揚州,高宗複渡江以避之。
金人陷天長軍。
内侍邝詢報金兵至,帝被甲馳幸鎮江府。
是日,金兵過楊子橋,遊騎至瓜州。
(《宋史》卷二五《高宗紀二》) 金人攻揚州。
帝倉卒渡江,淵與内侍康履從至鎮江&hellip&hellip帝欲如鎮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請。
淵獨言鎮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自通川渡,先據姑蘇,将若之何?不如錢塘有重江之險。
議遂決,命淵守姑蘇。
(《宋史》卷三六九《王淵傳》) 金人焚揚州&hellip&hellip去。
(《宋史》卷二五《高宗紀二》) 粘罕既會師東上,複别遣婁室攻陝窺蜀。
使婁室取陝西,敗宋将範緻虛軍,下同、華二州。
克京兆府,獲宋制置使傅亮。
遂克鳳翔。
(《金史》卷七二《婁室傳》) 建炎元年十二月,婁室攻陝西。
二年正月,入長安,鳳翔、關隴大震。
二月,義兵起,金人自鞏東還。
(《宋史》卷三六九《曲端傳》) 按金人還兵,河北、河東州郡未下者,始盡為所克。
乙 金人第二次南侵(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會七年),金人南越江淮,以追高宗;西取陝西,以窺蜀。
天會七年&hellip&hellip兀術請于粘罕及窩裡嗢,乞提兵侵淮,從之。
以女真萬戶聶耳銀朱拔東,渤海萬戶大撻不也,漢軍萬戶王伯隆,大起燕雲河朔民兵附之。
冬,兀術率衆渡江,分路入攻&hellip&hellip遂分兩道,一自滁、和攻江東,一自蕲黃攻江西。
破滁州,破壽春府,官吏以城降。
破廬州,帥臣李會降。
以檄抵濠州,權守張宗望降。
破和州,守臣李鑄降&hellip&hellip破吉州,守臣楊淵遁。
破撫州,守臣王仲山降。
破袁州,守臣王仲薿降。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五《太宗紀三》) 金兵分渡江淮,以南侵。
江東西皆陷,建康亦不守。
高宗由浙入海。
宗澤&hellip&hellip卒,充代為留守,兼開封尹。
初,宗澤要結豪傑,圖迎二帝。
澤卒,充短于撫禦,人心疑沮,兩河忠義之士,往往皆引去。
(《宋史》卷四七五《杜充傳》) 杜充将還建康,飛曰:“中原地尺寸不可棄。
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
他日欲複取之,非數十萬衆不可。
”充不聽,遂與俱歸&hellip&hellip時命充守建康。
金人與李成合寇烏江,充閉門不出&hellip&hellip金人遂由馬家渡渡江。
充遣飛等迎戰,王先遁,諸将皆潰。
(《宋史》卷三六五《嶽飛傳》) 高宗将幸西浙,命韓世忠屯太平,王屯常州,以充為江淮宣撫使,留建康,使盡護諸将。
劉光世、韓世忠憚充嚴急,不樂屬充,诏移光世江州,世忠常州。
時江浙倚充為重&hellip&hellip金人&hellip&hellip濟&hellip&hellip登岸。
充亟命統制官陳淬&hellip&hellip邀擊于馬家渡&hellip&hellip王&hellip&hellip引兵遁,充軍潰,金人陷建康。
充渡江保真州。
充嘗痛繩諸将,諸将銜之,伺其敗,衆将甘心焉,充不敢歸&hellip&hellip完顔宗弼複遣人說充曰:“若降,當封以中原,如張邦昌故事。
”充遂叛降金。
(《宋史》卷四七五《杜充傳》) 駕至平江,聞杜充敗績,上曰:“事迫矣,若何?”頤浩遂進航海之策。
(《宋史》卷三六二《呂頤浩傳》) 高宗既南遁入海,兀術追至明州不及,始焚掠而北。
平江尤遭蹂躏之慘。
宗弼自江甯取廣德軍路,追襲宋主于越州。
至湖州,取之。
先使阿裡蒲盧渾趨杭州,具舟于錢塘江。
宗弼至杭州,官守巨室皆逃去。
遂攻杭州,取之。
宋主聞杭州不守,遂自越奔明州&hellip&hellip阿裡蒲盧渾以精兵四千襲之。
訛魯補木列速降越州,大破宋周汪軍,阿裡蒲盧渾破宋兵三千。
遂渡曹娥江,去明州二十五裡,大破宋兵,追至其城下。
城中出兵戰,失利,宋主走入于海。
宗弼中分麾下兵,會攻明州,克之。
阿裡蒲盧渾泛海至昌國縣,執宋明州守趙伯谔。
伯谔言宋主奔溫州,将自溫州趨福州矣。
遂行海,追三百餘裡不及,阿裡蒲盧渾乃還。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韓世忠方守江上,雖不能扼兀術北歸之途,聽其從容北去,然中土士氣從此振作矣。
宗弼軍自杭州,遂取秀州。
赤盞晖敗宋軍于平江,遂取平江。
阿裡率兵先趨鎮江。
宋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漢軍沒者二百餘人。
遂自鎮江泝流西上,世忠襲之,奪世忠大舟十艘。
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
世忠艨艟大艦,數倍宗弼軍,出宗弼軍前後數裡,擊柝之聲,自夜達旦。
世忠以輕舟來挑戰,一日數接。
将至黃天蕩,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開三十裡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宗弼乃得至江甯。
撻懶使移剌古自天長趨江甯,援宗弼。
烏林答泰欲亦以兵來會,連敗宋兵。
宗弼發江甯,将渡江而北。
宗弼軍渡自東,移剌古渡自西,與世忠戰于江渡。
世忠分舟師絕江流上下,将左右掩擊之,世忠舟皆張五。
宗弼選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五著火箭皆自焚,煙焰滿江。
世忠不能軍,追北七十裡,舟軍殘焉。
世忠僅能自免,宗弼渡江北還。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兀術自廣德破臨安,帝如浙東。
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俟敵歸邀擊之&hellip&hellip金兵至,則世忠軍已先屯焦山寺&hellip&hellip兀術遣使通問,約日大戰,許之。
戰将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hellip&hellip撻辣在濰州,遣孛堇太一趨淮東,以援兀術。
世忠與二酋相持黃天蕩者四十八日。
太一孛堇軍江北,兀術軍江南。
世忠以海艦進泊金山下,預以織绠貫大鈎授骁健者。
明旦,敵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為兩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則曳一舟沉之。
兀術窮蹙&hellip&hellip謂諸将曰:“南軍使船如使馬,奈何?”募人獻破海舟策。
閩人王某者,教其舟中載土,平版鋪之,穴船版以櫂槳。
風息則出江,有風則勿出,海舟無風不可動也。
又有獻謀者曰:“鑿大渠,接江口,則在世忠上流。
”兀術一夕潛鑿渠三十裡&hellip&hellip次日風止,我軍帆弱,不能運。
金人以小舟縱火,矢下如雨&hellip&hellip敵得絕江遁去。
(《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一夜造火箭成。
是日,引舟出江,其疾如飛。
天霁無風,海舟皆不動。
以火箭射海舟蒻蓬,世忠軍焚溺而死者,不可勝數。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六《太宗紀四》) 同時,别部金兵進攻陝西。
張浚經略數年,終能保蜀。
宗翰會宗輔(即窩裡嗢)伐康王。
命婁室、蒲察專事陝西,以婆盧火、繩果監戰。
繩果等遇敵于蒲城及同州,皆破之。
婁室、蒲察克丹州,破臨真,進克延安府。
遂降綏德軍,及靜邊、懷遠等城寨十六,複破青澗城。
宋安撫使折可求,以麟、府、豐三州及堡寨九降于婁室。
晉甯所部九寨皆降,而晉甯軍久不下&hellip&hellip城中無井,日取河水以為飲。
乃決渠于東,洩其水,城中遂困。
李位、石乙啟郭門降&hellip&hellip遂降安定堡渭平寨,及鄜、坊二州。
于是婁室、婆盧火守延安,折可求屯綏德,蒲察還守蒲州,延安、鄜、坊州皆殘破,人民存者無幾。
婁室置官府輯安之,别将斡論降建昌軍&hellip&hellip婁室&hellip&hellip遂與阿盧補、謀裡也至三原&hellip&hellip攻斡州&hellip&hellip州降。
遂進兵克邠州,軍于京兆。
陝西城邑已降定者,辄複叛。
于是睿宗以右副元帥總陝西征伐。
時婁室已有疾,睿宗與張浚戰于富平。
宗弼左翼已卻,婁室以右翼力戰,軍勢複振,張浚軍遂敗。
(《金史》卷七二《婁室傳》) 宗弼渡江北還,遂從宗輔定陝西,與張浚戰于富平。
宗弼陷重圍中,韓常&hellip&hellip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
既敗張浚軍于富平,遂與阿盧補招降熙河、泾原兩路,及攻吳玠于和尚原。
抵險不可進,乃退軍。
伏兵起,且戰且走。
行三十裡,将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将士多戰沒。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 建炎三年&hellip&hellip以承宣使張俊為秦鳳路總管。
俊&hellip&hellip将卸兵而西&hellip&hellip浚謂中興,當自關陝始。
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遂慷慨請行。
诏以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
将行&hellip&hellip高宗問浚大計,浚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幕府于秦川;别遣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跸來武昌,複以張俊、劉光世與秦川相首尾。
議既定,浚行。
未及武昌,而頤浩變初議。
浚既抵興元,金人已取鄜延,骁将婁室孛堇引大兵渡渭,攻永興,諸将莫肯相援。
浚至,即出行關陝&hellip&hellip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将惕息聽命。
會諜報金人将攻東南,浚命諸将整軍向敵。
已而金人大攻江淮,浚即治軍入衛。
至房州,知金人北歸,複還關陝。
時金帥兀術猶在淮西,浚懼其複擾東南,謀牽制之。
遂決策治兵,合五路之師以複永興。
金人大恐,急調兀術等由京西入援,大戰于富平。
泾原帥劉锜,身率将士薄敵陣,殺獲頗衆。
會環慶帥趙哲擅離所部&hellip&hellip驚遁,諸軍皆潰。
浚&hellip&hellip退保興州,命吳玠聚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
關師古等聚熙河兵于岷州大潭,孫渥、賈世方等聚泾原、鳳翔兵于階、成、鳳三州,以固蜀口&hellip&hellip紹興元年,金将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
兀術複合兵至,玠及其弟璘,複邀擊大破之。
兀術僅以身免,亟鬄其須髯,遁歸&hellip&hellip浚在關陝三年,訓新集之兵,當方張之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将,守鳳翔。
子羽慷慨有才略,開善理财,而玠每戰辄勝,西北遺民,歸附日衆,故關陝雖失,而全蜀按堵。
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宋史》卷三六《張浚傳》) 丙 金人第三次南侵(宋高宗紹興四年,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初,金人既得河南、山東地,慮漢人不易治,因立屏藩,介金宋之間,劉豫得立為齊帝。
金兵南侵,即以助豫攻取。
劉豫&hellip&hellip景州阜城人也&hellip&hellip舉進士。
政和二年,召拜殿中侍禦史&hellip&hellip宣和六年&hellip&hellip除河北提刑。
金人南侵,豫棄官,避亂儀真。
豫善中書侍郎張懿。
建炎二年正月,用懿薦除知濟南府&hellip&hellip是冬,金人攻濟南&hellip&hellip率百姓降金&hellip&hellip三年三月,兀術聞高宗渡江,乃徙豫知東平府,充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hellip&hellip以子麟知濟南府,界舊河以南,俾豫統之。
(《宋史》卷四七五《劉豫傳》) 天會八年(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hellip&hellip雲中留守高慶裔獻議于粘罕曰:“吾君舉兵,止欲取兩河,故汴京既得,而複立張邦昌。
後以邦昌廢逐,故再有河南之役。
方今兩河州郡既下之後,而官制不易,風俗不改者,可見吾君意非貪土,亦欲循邦昌之故事也。
元帥可首建此議,無以恩歸它人。
”粘罕從之。
于是令右監軍兀室,馳請于朝,國主從之。
金師自破山東,撻懶久居濱濰,劉豫以相近,奉之尤善。
撻懶嘗有許豫僭逆之意。
慶裔,粘罕心腹也,恐為撻懶所先,遽建此議&hellip&hellip高慶裔自河南歸至雲中,具陳諸州郡共戴劉豫之意。
九月九日,立劉豫于大名府,國号大齊。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六《太宗紀四》) 豫遂僭立于大名,以李孝揚權左丞,張東權右丞兼吏部侍郎,以子麟提領諸路兵馬知濟南&hellip&hellip遂起四郡強壯為雲從子弟,應募者六千人。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一《齊國劉豫錄》) 維天會八年,歲次庚戌,日月辛醜朔,二十七日丁卯。
皇帝若曰:“朕聞公于禦物,不以天位為己私;職在救民,乃知王者為道器。
威罰既已殄罪,位号宜乎授能。
乃者有遼,運屬颠危,數窮否塞,獲罪上帝,流毒下民。
太祖武元皇帝,仗黃钺而拯黔黎,舉白旄而誓師衆,妖氛既埽,區宇式甯。
越有宋人,來從海道,願輸歲币,祈複漢疆。
太祖方務善鄰,即從來議,豈期天方肇亂,自啟釁階,陰結叛臣,賊虐宰輔,鸠集奸慝,擾亂邊陲。
肆朕纂承,仰循先矩,姑存大體,式示涵容。
乃複蔽匿逋逃,誇大疆域,肆其貪很,自起紛争,擾吾外屬之藩鄰,取其受賜之鄉土。
因彼告援,遂與解和,終無聽從,巧為辭拒。
爰命将帥,敦谕盟言,許以自新,全然不改。
偏師傅汴,首罪奔淮,嗣子哀鳴,請複歡好。
地畫三鎮,誓蔔萬年,凡有質委,悉同父約。
既而官軍未退,夜集衆以犯營;誓墨未幹,密傳檄而堅壁,私結使人,陰起事端。
以故再遣師徒,诘茲敗類,又起畫河之議,複成款戰之謀。
既昧神明,乃昭元鑒,京城摧破,鼎祚淪亡。
無并爾疆,以示不貪之德;止遷其主,用彰伐罪之心。
建楚新封,守宋舊服,不料懦庸,難勝重任,妄為退讓,反陷誅鋤。
奉命出和,已作潛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護己之資。
忍視父兄,甘為俘虜,事務雖濟,人豈無情。
方在殷憂,樂于僭号,心之幸禍,于此可知。
乃遣重兵,連年讨捕,始聞遠竄,越在島夷。
重念斯民,亂于無主,久罹塗炭,未獲昭蘇,不委仁賢,孰能保庇。
咨爾中奉大夫京東京西淮南等路安撫使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知東平府節制大名府開德府濮博濱棣德滄等州劉豫,夙擅敢言之譽,素懷濟世之才,居于亂邦,生不遇世,百裡雖智,亦奚補于虞亡;三仁至高,或願從于周仕。
當奸賊擾攘之際,愚民去就之間,舉郡來王,奮然獨斷,逮乎曆試,厥勳克成,委之安撫德化行,任之尹牧獄訟理,付之總戎盜賊息,專之節制郡國清。
況又定衰救亂之謀,安變持危之策,使民無事則櫜弓力穑,有役則釋耒荷戈。
罷無名之征,廢不急之務,征隐逸,舉孝廉,振綱紀,修制度。
省刑罰而出煩酷,發倉廩而息蟲螟,神人以和,上下協應。
比下明诏,詢考輿情,列郡同辭,一心仰戴,宜即始歸之地,以昭建業之元。
是用遣使留守西京特進檢校太保尚書右仆射大同尹兼山西兵馬都署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二百戶高慶裔,副使金紫光祿大夫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诰護軍南陽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韓昉,備禮以玺绶寶命爾為皇帝,國号大齊,都于大名府,世修子禮,永貢虔誠。
付爾封疆,并從楚舊,更須安集,自适攸居。
爾其上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