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系 中
關燈
小
中
大
夏,志在滅夏後,再對遼用兵。
不意永樂之敗,宋師氣沮,仍歸于和。
初,夏人聞宋大舉,梁太後問策于廷,諸将少者盡請戰。
一老将獨曰:“不須拒之。
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于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
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
”梁後從之,宋師卒無功。
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
遂遣侍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往議。
禧複請于銀夏宥之界築永樂城&hellip&hellip竟城之,賜名銀川砦&hellip&hellip夏人來攻&hellip&hellip城遂陷&hellip&hellip自熙甯用兵以來&hellip&hellip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hellip&hellip而夏人亦困弊。
夏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乃移書劉昌祚曰:“&hellip&hellip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主民重見太平。
”&hellip&hellip遣使&hellip&hellip貢表曰:“&hellip&hellip自曆世以來,貢奉朝廷,無所虧怠。
至于近歲,尤甚歡和。
不意憸人誣間朝廷,特起大兵,侵奪疆土城砦,因茲構怨,歲緻交兵。
今乞朝廷示以大義,特還所侵,倘垂開納,别效忠勤。
”乃賜诏曰:“&hellip&hellip王師徂征,蓋讨有罪。
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複故常,益用嘉納。
已戒邊吏毋辄出兵,爾亦其守先盟。
”遂诏&hellip&hellip夏之歲賜如舊。
(《宋史》卷四八六《夏國傳下》) 按宋夏複和,秉常死,子乾順立,年僅四歲。
歸永樂之俘,朝臣亦以神宗所得米脂、葭蘆、浮圖、安畺四砦,還于夏。
而畫界不定,侵寇仍不絕。
于是知渭州章楶,請進城平複以逼之,諸路同時進兵拓地。
而夏介遼人乞和。
哲宗元符二年(夏乾順永安元年,遼道宗壽隆五年,1099年)和議再成,終北宋之世,不複用兵矣。
3.金之興起 甲 金之部族與先世 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肅慎地也。
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湟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随稱靺鞨,而七部并同。
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粟末靺鞨始附高麗,姓大氏。
李破高麗,粟末靺鞨保東牟山。
後為渤海稱王,傳十餘世,有文字、禮樂、官府制度&hellip&hellip黑水靺鞨居肅慎地,東瀕海,南接高麗&hellip&hellip其後渤海盛強,黑水役屬之&hellip&hellip五代時,契丹盡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屬于契丹。
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
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
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長白山。
混同江亦号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金史》卷一《世紀》) 始祖諱哈富(亦曰函普),從高麗來,居完顔部布爾罕水之涯,部衆信服之。
生子德帝烏噜,德帝生子安帝巴哈,安帝生子獻祖綏赫。
獻祖徙居海古勒水,耕墾樹藝,始築室,有棟宇之制。
自此遂定居于安春水之側,生子昭祖舒噜。
昭祖始立條教,約束部衆,及耀武于青嶺白山,而勢乃寖強。
遼主官以特哩衮,生子景祖烏古鼐,景祖稍役屬諸部,諸部多聽命來歸。
遼主以為生女真節度使,稱都太師。
自是有官屬,漸立紀綱。
據其山川險要,以計謀不使遼兵入境,得知其道裡。
遼主嘗欲刻印與之,使系籍,不從。
以厚赀易鄰鐵為甲胄,兵勢大振。
時鄂敏水富察部、特克紳特布水完顔部、圖們水溫特赫部、舍音水完顔部,相繼來附。
卒&hellip&hellip子世祖和哩布,及肅宗頗拉淑,穆宗額噜溫。
世祖生康宗烏雅舒及太祖。
自世祖、肅宗、穆宗、康宗相繼為節度使,削平諸部。
康宗卒,太祖嗣節度使位。
(《續通志》卷四七《金太祖紀》) 乙 遼天祚荒淫與女真之興 道宗鹹雍五年(宋神宗熙甯二年,1069年)加守太帥,诏四方有軍旅,許以便宜從事,勢震中外,門下饋賂不絕。
凡阿順者蒙薦擢,忠直者被斥竄,太康元年(熙甯八年),皇太子始預朝政,法度修明。
乙辛不得逞,謀以事誣皇後。
後既死,乙辛不自安,又欲害太子&hellip&hellip時皇太子以母後之故,憂見顔色。
乙辛黨欣躍相慶,讒謗沸騰,忠良之士,斥逐殆盡。
乙辛因&hellip&hellip謀構太子&hellip&hellip帝疑&hellip&hellip乃囚皇太子于上京,監衛者皆其黨。
尋遣&hellip&hellip害太子。
乙辛黨大喜,聚飲數日。
(《遼史》卷一一○《耶律乙辛傳》) 蕭奉先,天祚後族也&hellip&hellip道宗朝,為内侍供奉,又為承旨,曆吏部尚書。
緣恩宮掖,專尚謅谀,朋結中人,互為黨與。
至天祚朝,毬獵聲色,日蠱其心。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九《蕭奉先傳》) 李處溫&hellip&hellip伯父俨&hellip&hellip累官參知政事,封漆水郡王。
雅與北樞密使蕭奉先友舊,執政十餘年,善逢迎取媚,天祚又寵任之。
俨卒,奉先薦處溫為相。
處溫因奉先有援己力,傾心阿附,以固權位。
而貪污尤甚,凡所接引,類多小人。
(《遼史》卷一○二《李處溫傳》) 遼主好畋獵淫酗,怠于政事,四方奏事,往往不見省。
(《金史》卷二《太祖紀》) 遼之國勢,以聖宗時為強盛。
興宗、明宗,尚可蒙業而安。
至道宗遠賢親佞,遼政遂衰。
天祚繼以荒淫,國事益壞,而女真乃乘間崛起。
初,遼每歲遣使市名鷹海東青于海上。
道出境内,使者貪縱,征索無藝,公私厭苦之。
康宗嘗以不遣阿疎為言,(顯水纥石烈阿疎,毛睹祿阻兵為難,穆宗自将伐阿疎。
阿疎乃自訴于遼,遂留不敢歸。
)稍拒其使者。
太祖嗣節度,亦遣蒲家奴往索阿疎,故常以此二者為言&hellip&hellip至是複遣宗室習古乃、完顔銀可往索阿疎。
習古乃等還,具言遼主驕肆廢弛之狀。
于是召官僚耆舊,以伐遼告之。
使備沖要,建城堡,修戎器,以聽後命。
遼統軍司聞之&hellip&hellip遼人始為備,命統軍蕭撻不野調諸軍于甯江州&hellip&hellip太祖&hellip&hellip謂諸将佐曰:“遼人知我将舉兵,集諸路軍備我。
我必先發制之,無為人制。
”衆皆曰“善。
”&hellip&hellip太祖進軍甯江州&hellip&hellip諸路兵皆會于來流水,得二千五百人,緻遼之罪,申告于天地&hellip&hellip至遼界&hellip&hellip進軍甯江州。
(時遼天祚天慶四年,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諸軍填塹攻城&hellip&hellip克其城&hellip&hellip遼都統&hellip&hellip副都統&hellip&hellip将步騎十萬,會于鴨子河北。
太祖自将擊之&hellip&hellip及河,遼兵方壞陵道。
選壯士十輩擊走之,大軍繼進,遂登岸&hellip&hellip與敵遇于出河店。
會大風起,塵埃蔽天,乘風勢擊之,遼兵潰&hellip&hellip獲&hellip&hellip車馬甲兵珍玩,不可勝計&hellip&hellip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
”至是始滿萬雲&hellip&hellip攻賓州,拔之&hellip&hellip降&hellip&hellip祥州&hellip&hellip克鹹州。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慶四年,十月,以守司空蕭嗣先為東北路都統,靜江軍節度使蕭撻不也為副&hellip&hellip屯出河店,兩軍對壘。
女直軍潛渡混同江,掩擊遼衆,蕭嗣先軍潰&hellip&hellip蕭奉先懼其弟嗣先獲罪,辄奏東征潰軍,所至劫掠,若不肆赦,恐聚為患。
上從之&hellip&hellip諸軍相謂曰:“戰則有死而無功,退則有生而無罪。
”故士無鬥志,望風奔潰&hellip&hellip十二月,鹹、賓、祥三州,及鐵骊、兀惹皆叛入女直&hellip&hellip往援賓州&hellip&hellip鹹州并為女直所敗。
(《遼史》卷二七《天祚帝紀一》) 女真舉兵,連戰大捷,遂建号稱帝,與遼對峙。
收國元年(遼天祚天慶五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
上曰:“遼以賓鐵為号,取其堅也。
賓鐵雖堅,終亦變壞。
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
”完顔部色尚白。
于是國号大金,改元收國。
(《金史》卷二《太祖紀》) 遼知金不可驟讨,欲與金和。
金恃強不允,天祚乃大舉攻之。
天慶五年正月,下诏親征,遣僧家奴持書約和,斥阿骨打名。
阿骨打遣賽剌複書:“若歸叛人阿疎,遷黃龍府于别地,然後議之。
”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八月,以圍場使阿不為中軍都統,耶律張家奴為都監,率番漢兵十萬。
蕭奉先充禦營都統諸行營都部署,耶律章奴為副,以精兵二萬為先鋒。
餘分五部為正軍,貴族子弟千人為硬軍,扈從百司為護衛軍,北出駱駝口。
以都檢點蕭胡覩姑為都統,樞密直學士柴誼為副,将漢步騎三萬,南出甯江州,自長春州分道而進。
發數月糧,期必滅女直。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天祚行軍至中途,内亂忽起,倉猝而歸。
為金所蹑,遂緻潰敗。
耶律章奴反,奔上京,謀迎立魏國王淳&hellip&hellip章奴知魏國王不聽,率麾下掠慶曉懷祖等州,結渤海群盜,衆至數萬,趨廣平澱,犯行宮。
順國女直阿鹘産,以三百騎,一戰而勝&hellip&hellip章奴詐為使者,欲奔女直,為邏者所獲,縛送行在,腰斬于市。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遼主以張奴叛,西還&hellip&hellip諸将曰:“今遼主既還,可乘怠追擊之”&hellip&hellip上複曰:“誠欲追敵,約赍以往,無事饋。
若破敵,何求不得。
”衆皆奮躍,追及遼主于護步答岡。
是役也&hellip&hellip遼師敗績&hellip&hellip獲輿辇、帟幄、兵械、軍資、他寶物、馬牛不可勝計。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慶六年正月&hellip&hellip裨将渤海高永昌僭号&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女直軍攻下沈州,複陷東京,擒高永昌。
東京州縣&hellip&hellip皆降女直。
七年正月&hellip&hellip女直軍攻春州,東北面諸軍不戰自潰。
女古皮室四部及渤海人皆降。
複下泰州。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天祚帝自大敗歸,欲圖再舉,乃置怨軍。
天慶七年九月,上自燕至陰涼河,置怨軍八營。
募自宜州者,曰前宜後宜。
自錦州者,曰前錦後錦。
自乾、自顯者,曰乾曰顯。
又有乾顯大營、岩州營,凡二萬八千餘人,屯衛州蒺藜山。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金初因遼控制過嚴,欲脫羁絆,舉兵以抗。
既連勝遼兵,據有東北諸地,已非始願所及,無複進取之心。
遼遣求和,亦有允意。
據《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天慶八年所複書,其條款如下: (1)遼主冊金主為皇帝。
(2)遼主以兄禮事金主。
(3)割讓上京、中京、興中府三路州縣。
(4)歲貢方物。
(5)以親王、公主、驸馬、大臣子孫為質。
遼金款議,終因文字關系不能成立。
金複遣胡突衮來,免取質子,及上京興中府所屬州郡,裁減歲币之數。
如能以兄事朕,冊用漢儀,可以如約。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天祚付群臣等議,蕭奉先大喜,以為自此無患,差靜江軍節度使蕭習烈&hellip&hellip備天子衮冕玉冊金印車辂法駕之屬,冊立阿骨打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hellip&hellip至金國,揚樸以儀物不全用天子之制;又東懷國,乃小邦懷其德之義,仍無冊為兄之文&hellip&hellip阿骨打大怒&hellip&hellip遣蕭習烈&hellip&hellip回雲:“冊文罵我,我都不曉。
徽号國号、玉辂禦寶,我都有之。
須稱我大金國皇帝兄即已。
能從我,今秋可至軍前。
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天祚惡聞女真事,蕭奉先揣其意,皆不以聞。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天祚帝紀上》) 天慶九年(宋徽宗宣和元年,1219年)七月&hellip&hellip金複遣烏林答贊谟來,責冊文無兄事之語,不言大金而雲東懷,乃小邦懷其德之義;及冊文有“渠材”二字,語涉輕侮,若“遙芬多戩”等語,皆非善意,殊乖體式。
如依前書所定,然後可從。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和議遷延,久不決,兵釁複開。
天輔四年(遼天祚帝天慶十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三月,上謂群臣曰:“遼人屢敗,遣使求成,惟飾虛辭以為緩師之計,當議進讨&hellip&hellip”诏鹹州路都統司&hellip&hellip以餘兵來會于渾河&hellip&hellip四月,上自将伐遼&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趨上京&hellip&hellip上親臨城,督将士諸軍鼓噪而進&hellip&hellip克其外城。
留守撻不野以城降。
(《金史》卷二《太祖紀》) 丙 遼之滅亡與西遼之建立 耶律餘覩&hellip&hellip國族之近者也&hellip&hellip其妻,天祚文妃之妹。
文妃生晉王,最賢,國人皆屬望。
時蕭奉先之妹,亦為天祚元妃,生秦王。
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深忌餘覩,将潛圖之&hellip&hellip諷人誣餘覩&hellip&hellip謀立晉王,尊天祚為太上皇。
事覺&hellip&hellip賜文妃死。
餘覩在軍中聞之,懼不能自明被誅,即引兵千餘,并骨肉軍帳叛歸女直&hellip&hellip餘覩既入女直,為其國前鋒,引婁室孛革兵攻陷州郡。
(《遼史》卷一○二《耶律餘覩傳》) 金太祖得耶律餘覩,盡悉遼情,遂遣将南侵。
天輔五年(遼天祚保大元年,宋徽宗宣和三年)七月,诏鹹州都統司曰:“自餘覩來,灼見遼國事宜,已決議親征。
其治軍以俟師期。
”尋以連雨,罷親征,命吳勃極烈昱為都統,移赉勃極烈宗翰副之,帥師而西&hellip&hellip六年正月&hellip&hellip取中京。
(《金史》卷二《太祖紀》) 時天祚帝正獵于鴛鴦灤(河北赤城縣境),金兵追擊襲之。
不及而還。
二月&hellip&hellip知遼主獵鴛鴦灤&hellip&hellip遂遣&hellip&hellip都統杲進兵襲之。
三月,都統杲出青嶺,宗翰出瓢嶺,追遼主于鴛鴦灤。
遼主奔西京,宗翰複追至白水泺,不及,獲其貨寶。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祚西奔,南京大臣擁立燕王淳為帝。
于是遼分為二。
遼主天祚震驚,率騎兵五千奔雲中,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燕王耶律淳守燕。
天祚至雲中,遂取馬三千匹,奔入夾山(綏遠五原縣西北)。
淳守燕二十年,得人心。
天祚既奔夾山,李處溫與其弟處能及子奭、都興蕭幹挾怨軍謀立淳,乃率燕京數萬人勸進。
淳即位,改怨軍為常勝軍,自号天錫皇帝,改元建福,降天祚為湘陰王。
淳主燕雲平上中京遼西六路;而沙漠以北諸番部,天祚主之,猶稱保大二年。
遼國自此分矣。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
奚王回離保、林牙耶律大石等&hellip&hellip立淳&hellip&hellip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hellip&hellip以回離保知北院樞密使事。
軍旅之事,悉委大石&hellip&hellip淳病死&hellip&hellip遺命遙立秦王定(天祚次子)&hellip&hellip德妃為皇太後,稱制,改建福為德興元年。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金初與宋有夾擊之約,故金置燕京不取。
但宋師進攻不利,遼得苟延。
及金兵入關,燕京始陷。
天輔五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國王&hellip&hellip遂分三道進兵,粘罕趨南暗口,撻懶驸馬趨北牛口,國王親趨居庸關,分三路入燕&hellip&hellip抵居庸關。
遼人棄關走&hellip&hellip到燕,蕭後聞居庸失守,夜率蕭幹等出奔&hellip&hellip遼相左企弓、虞仲文等迎降&hellip&hellip大石林牙以蕭後歸遼主于夾山。
天祚殺蕭後。
蕭幹以奚渤海人入奚。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天祚收集散亡,圖複燕雲。
與金兵遇,兵敗被擒,遼遂以亡。
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谟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複收燕雲。
大石林牙力谏&hellip&hellip不從。
大石遂殺乙薛及坡裡括,置北南面官屬,自立為王,率所部西去。
上遂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甯邊雲内等州,南下武州。
遇金人戰&hellip&hellip複潰,直趨陰山。
(《遼史》卷二九《天祚帝紀三》) 金師圍青塜寨,天祚子雅裡在軍中,太保特母哥挾之出走,間道行至陰山。
聞天祚失利,趨雲内。
雅裡馳赴時,扈從者千餘人,多于天祚&hellip&hellip天祚渡河奔夏,隊帥耶律敵列等劫雅裡北走,至沙嶺&hellip&hellip群僚共立雅裡為主,雅裡遂即位,改元神曆&hellip&hellip緻疾卒。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帝幸天德,過沙漠,聞金兵至&hellip&hellip趨黨項&hellip&hellip至應州新城東六十裡,為金将完顔羅索所獲&hellip&hellip至金,降封海濱王。
(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卷三三) 遼亡之後,耶律大石建西遼于西域,複延八十四年,滅于乃蠻。
耶律大石&hellip&hellip太祖八代孫也&hellip&hellip登&hellip&hellip進士第,擢翰林&hellip&hellip遼以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hellip&hellip天祚播越,與諸大臣立秦晉王淳為帝。
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後,以守燕。
及金兵至,蕭德妃歸天祚,天祚怒誅德妃,而責大石&hellip&hellip大石不自安&hellip&hellip率鐵騎二百宵遁,北行&hellip&hellip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
會&hellip&hellip七州&hellip&hellip十八部王衆,谕曰:“&hellip&hellip金以臣屬,逼我國家&hellip&hellip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hellip&hellip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剪我仇敵,複我疆宇&hellip&hellip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明年(天保三年)二月甲午&hellip&hellip整旅而西。
”先遺書回鹘王畢勒哥曰:“&hellip&hellip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緻疑。
”畢勒哥得書,即迎至邸&hellip&hellip願質子孫為附庸,送至境外。
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财物,不可勝計,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至尋思幹(即撒馬兒罕),西域諸國,舉兵十萬,号忽兒珊來拒戰&hellip&hellip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hellip&hellip駐軍尋思幹,凡九十日。
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
又西至起兒漫(在撒馬兒罕與布哈拉之間),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
以甲辰歲(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年)二月五日即位&hellip&hellip号葛兒罕(《元史&bull太祖紀》作菊兒汗,《曷斯麥裡傳》作闊兒罕,華言普遍汗也)。
複上漢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hellip&hellip延慶三年,班師東歸。
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斡耳朶,蒙古語,宮殿也)&hellip&hellip在位二十年,廟号德宗。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子夷列年幼,遺命皇後權國。
後名塔不煙,号感天皇後,稱制,改元鹹清,在位七年。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子夷列即位,改元紹興。
籍民十八歲以上,得八萬四千五百戶。
在位十三年殁,廟号仁宗。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子幼,遺诏以妹普速完權國稱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後。
後與驸馬蕭朵魯不弟樸古隻沙裡通,出驸馬為東平王,羅織殺之。
驸馬父斡裡剌,以兵圍其宮,射殺普速完及樸古隻沙裡。
普速完在位十四年。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仁宗次子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
時秋出獵,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
遂襲遼衣冠,尊直魯古為太上皇&hellip&hellip朝夕問起居,以侍終焉。
直魯古死(宋甯宗嘉定六年,金衛紹王至甯元年,1213年),遼絕。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八 北宋之滅亡 1.宋金之和戰 甲 海上之盟 趙良嗣,本燕人馬植,世為遼國大族,仕至光祿卿。
行污而内亂,不齒于人。
政和初,童貫出使,道盧溝,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得谒。
童貫與語,大奇之,載與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
即獻策曰:“女真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
本朝若遣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hellip&hellip”徽宗召見&hellip&hellip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
圖燕之議自此始。
(《宋史》卷四七二《趙良嗣傳》) 天輔元年&hellip&hellip先是,宋建隆以來,女真自其國之蘇州,泛海至登州賣馬,故道猶存。
去夏有漢兒郭藥師者,泛海來,具言女真攻遼事。
宋遣馬政,同藥師講買馬舊好,由海道入蘇州,至其國阿骨打所居阿芝州涞流河。
問遣使之由,政對以貴朝在建隆時,講好已久,今聞貴朝攻破遼國五十餘城,欲複前好,共行吊伐。
阿骨打&hellip&hellip遣渤海人李善慶&hellip&hellip赍國書,并北珠、生金&hellip&hellip為贽&hellip&hellip天輔二年(宋徽宗重和元年)&hellip&hellip至宋&hellip&hellip宋相蔡京、童貫見之&hellip&hellip居十餘日,遣趙有開、馬政赍诏及禮物,與善慶等渡海聘之。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一《太祖紀上》) 宋使登州防禦使馬政,以國書來,其略曰:“日出之分,實生聖人,竊聞征遼,屢破勍敵。
若克遼之後,五代時陷入契丹漢地,願畀下邑&hellip&hellip”使散睹如宋報聘,書曰:“所請之地,今當與宋夾攻,得者有之。
”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輔三年(宋徽宗宣和元年)正月&hellip&hellip宋遣其使趙良嗣來&hellip&hellip良嗣之來使也,大概議夾攻遼,使金人取中京,宋朝取燕京;許之歲币,初許三十萬,而卒與契丹舊數。
良嗣曰:“燕京一帶,則并西京是也,國主亦許之。
”遂以手劄付良嗣,約以本國兵自平地松林(内蒙古克什克騰旗地)趨古口,南朝兵自白溝夾攻&hellip&hellip馬政回使于金,國書略曰:“&hellip&hellip共圖問罪之師,誠意不渝,義當如約。
已差童貫勒兵相應,彼此兵不得過關。
歲币依與契丹舊數,仍約毋聽契丹講和。
”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一《太祖紀上》) 乙 夾擊之始末 金兵攻破中京&hellip&hellip遂引兵至松亭關。
已有與宋朝有各不過關之約,止引兵由其西而過&hellip&hellip天祚至雲中&hellip&hellip奔入夾山&hellip&hellip金兵追至雲中&hellip&hellip追天祚,幾及。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宣和四年(金太祖天輔六年)三月&hellip&hellip遼人立燕王淳為帝。
金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于邊以應之,且招谕幽燕&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以蔡攸為河北河東宣撫副使,以常德軍節度使譚稹為太尉。
童貫至雄州,令都統制種師道等分道進兵。
遼人擊敗前軍統制楊可世于蘭溝甸&hellip&hellip楊可世與遼将蕭幹戰于白溝,敗績。
辛興宗敗于範村。
六月,種師道退保雄州,遼人追擊至城下。
帝聞兵敗,懼甚,遂诏班師。
以王黼為少師。
是月,遼燕王淳死,蕭幹等立其妻蕭氏。
七月&hellip&hellip王黼以耶律淳死,複命童貫、蔡攸治兵,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都統制&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金人遣徒孤且烏歇等來議師期&hellip&hellip遼将郭藥師等以涿易二州來降。
十月&hellip&hellip劉延慶與郭藥師等統兵出雄州&hellip&hellip師次涿州。
郭藥師與高世宣、楊可世等襲燕。
蕭幹以兵入援,戰于城中。
藥師等屢敗,皆棄馬缒城而出,死傷過半。
以蔡攸為少傅,判燕山府。
劉延慶自盧溝河燒營夜遁,衆軍遂潰。
蕭幹追至涿水上,乃還。
(《宋史》卷二二《徽宗紀四》) 藥師擁所部八千人,奉涿易二州來歸,诏以為恩州觀察使。
王師北讨,劉延慶與幹軍于盧溝。
藥師曰:“幹以全師抗我,燕城必虛,選勁騎襲之可得也。
”延慶遣藥師與諸将帥兵六千,夜半渡河,倍道而進。
質明,甄五臣領五千騎奪迎春門以入,大軍繼至&hellip&hellip藥師遣人谕蕭後,使趣降。
後密诏蕭幹還,戰于三市。
藥師失馬,幾為所擒,遂以敗還。
(《宋史》卷四七二《郭藥師傳》) 延慶營于盧溝南,幹分兵斷馕道,擒護糧将王淵,得漢軍二人,蔽其目留帳中,夜半僞相語曰:“聞漢軍十萬壓吾境,吾師三倍,敵之有餘。
當分左右翼,以精兵沖其中,左右翼為應,殲之無遺。
”陰逸其一人歸報。
明旦,延慶見火起,以為敵至,燒營而奔,相蹂踐死者百餘裡。
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退保雄州。
燕人作賦及歌诮之。
(《宋史》卷三五七《劉延慶傳》) 宋兵兩次圖燕,遭挫敗。
迨燕京為金所下,以歸于宋,與原約不符,已伏後來敗盟之釁。
初,宋朝與金人約,但求石晉故地,初不思平營灤三州,乃劉仁恭以遺契丹,故不肯割。
至是,趙良嗣、馬擴見國主于奉聖州,主令其弟國相蒲結與計事。
蒲結以往歲不遣報使,今歲遣兵失期為言,雲:“今更不論元約,特與燕京六州,二十四縣。
六州謂冀、景、檀、順、涿、易也。
”良嗣&hellip&hellip辨論數四,卒不從。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bull太祖紀下》) 宋又遣良嗣索營平灤三州,金主不許,其詞甚峻: (1)若必欲取營平灤三州,并燕京而不與。
(2)燕京自我得之,則當歸我;燕租三百萬,止取一百萬。
(3)不然,還我涿易舊疆。
宋自知力不能抗,終以牽就成盟。
(1)歲輸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又别輸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缗。
(2)遣使賀金主生辰及正旦。
(3)置榷場貿易。
約定。
始實行交割燕京。
童貫、蔡攸入燕,先曰交割,後曰撫定。
凡燕之金帛、子女、職官、民戶,為金人席卷而東。
宋朝捐歲币數百萬,所得者空城而已。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2.宋金之戰争 甲 起釁原因 張覺(亦作瑴)&hellip&hellip為遼興軍節度副使。
鎮民殺其節度使蕭谛裡,覺拊定亂者,州人推領州事。
燕王淳死,覺知遼必亡,籍丁壯五萬人,馬千匹,練兵為備&hellip&hellip金人入燕,訪覺情狀于遼故臣康公弼&hellip&hellip請使焉而觀之,遂往見覺。
覺曰:“契丹八路皆陷,今獨平州存,敢有異志。
”&hellip&hellip公弼道其語,粘罕信之,升平州為南京,加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企弓、公弼與曹勇義、虞仲文皆東遷,時燕民盡徙,流離道路。
或詣覺訴“公弼、企弓等不能守燕,緻吾民如是。
能免我者,非公而誰?”覺召僚屬議,皆曰:“近聞天祚複振于松漠,金人所以急趨山西者,畏契丹議其後也。
公能仗大義,迎故主,以圖興複,責企弓等之罪而殺之,縱燕人歸燕,南朝宜無不納。
傥金人西來,内用營平之兵,外藉南朝之援,何所懼乎?”覺又訪于翰林學士李石,亦以為然。
乃殺企弓等四人,複稱保大三年&hellip&hellip石更名安弼,偕故三司使高黨往燕山,說知燕山府王安中&hellip&hellip安中深然之,具奏于朝&hellip&hellip金人聞覺叛,遣闍母國王将三千騎來讨,覺帥兵迎拒之于營州。
阇母以兵少,不交鋒而退&hellip&hellip覺遂妄以大捷聞,朝廷建平州為泰甯軍,拜覺節度使&hellip&hellip犒以銀絹數萬。
诏命至,覺喜,遠出迎。
金人諜知舉兵來,覺不得返&hellip&hellip奔燕&hellip&hellip金人既平三州,始來索覺。
王安中諱之,索愈急,乃斬一人貌類者去。
金人曰:“此非覺也。
覺匿于王宣撫甲仗庫,若不與我,我自以兵取之。
”安中不得已,引覺出&hellip&hellip使行刑&hellip&hellip既死,函首送之。
燕之降将&hellip&hellip自是解體。
(《宋史》卷四七二《張覺傳》) 按此起釁之一因也。
天會二年(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hellip&hellip遣使往宋丐糧。
先是,良嗣使金時,許金人糗糧二十萬斛。
至是,詣宣撫司來索所許,譚稹曰:“二十萬斛豈易緻邪?兼宣撫司未嘗有片紙隻字許糧之文。
”金使曰:“去年四月間,趙良嗣已許矣。
”稹曰:“口許豈足憑邪?”終不之與。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按此起釁之又一因也。
乙 金兵南侵 先是,金人既獲天祚,連遣三使聘宋。
初曰:“報謝通好也。
”次曰:“告慶,得天祚也。
”又次曰:“賀天甯節也。
”使傳繼來,河朔至京,供億疲蔽。
其實窺觇道路,使之不疑&hellip&hellip時粘罕已蓄南侵之謀。
會義勝軍三千畔奔之,具言中國虛實&hellip&hellip由是劉彥宗、餘睹、蕭慶力勸粘罕,言南朝可圖,仍不必衆,因糧就兵可也。
粘罕遂決意入侵。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天會三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斡離不、粘罕分道入侵宋。
東路之軍,斡離不主之,建樞密院于燕山,以劉彥宗主院事。
西路之軍,粘罕主之,建樞密院于雲中,以時立愛主院事&hellip&hellip于是斡離不之軍,自燕山侵河北,粘罕之軍侵河東。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西路軍之情況: 宜和七年&hellip&hellip粘罕南侵。
貫在太原,遣馬擴、辛興宗往聘以嘗金。
金人以納張覺為責,且遣使告興兵&hellip&hellip使者勸貫速割兩河以謝。
貫氣褫不能應,謀遁歸。
太原守張孝純诮之&hellip&hellip貫奔入都。
(《宋史》卷四六八《童貫傳》) 童貫自太原遁歸京師。
中山奏金人斡離不、粘罕&hellip&hellip陷忻、代等州,圍太原。
(《宋史》卷二二《徽宗紀四》) 東路軍之情況: 斡離不軍至燕,破檀、薊州。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初,王安中知燕山府,詹度與藥師同知。
藥師自以節钺,欲居度上;度稱禦筆所書有序,藥師不從。
加以常勝軍肆橫,藥師右之,度不能制,告于朝廷。
慮其交惡,命度與河間蔡靖兩易。
靖至,坦懷待之,藥師亦重靖,稍為抑損。
安中但谄事之,朝廷亦曲徇其意,所請無不從&hellip&hellip專制一路,增募兵,号三十萬,而不改左袵。
朝論頗以為慮,亟拜太尉,召入朝,辭不至。
帝令童貫行邊,陰察其去就,不然則挾之偕來。
貫至燕,藥師迎&hellip&hellip拜帳下&hellip&hellip貫釋然&hellip&hellip歸為帝言:“藥師必能抗虜。
”蔡攸亦從中力主之&hellip&hellip謂其可倚。
故内地不複防制,屢有告變,及得其通金國書,辄不省&hellip&hellip金兵已南下,破檀、薊,至玉田。
蔡靖遣藥師、張令徽、劉舜仁帥師出禦。
其夕,令徽遁歸。
靖與部使者詣藥師&hellip&hellip悉鎖于家。
斡離不及郊,藥師率軍官迎拜,遂從以南叛&hellip&hellip斡離不至慶源,聞天子内禅,欲回軍。
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不如姑行。
”其後趑趄京城,诘索宮省,與邀取寶器、服玩,皆藥師導之也。
(《宋史》卷四七二《郭藥師傳》) 藥師既畔,金使詣宋國,具言擁兵來因,辭頗不順。
徽宗引咎歸己,連下哀痛之诏&hellip&hellip已而徽宗内禅&hellip&hellip欲回,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不如姑行。
”至信德府,不移時遂克。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先是,内侍梁方平領軍在河北岸。
鐵騎奄至,倉卒奔潰&hellip&hellip方平既潰,何灌軍亦望風奔散。
宋師在河南者無一人,金人遂取小舟以濟。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靖康元年(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hellip&hellip金人破相州,破濬州,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師潰。
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何灌退保滑州。
灌奔還,金人濟河&hellip&hellip犯京師。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斡離不圍宋京師。
先是,藥師嘗打毬于牟駝岡,知天驷監有馬二萬匹,刍豆山積。
至是,導斡離不,使奄而取之&hellip&hellip尋攻通天景陽門甚急,宋李綱督将士拒之。
又攻陳橋封邱衛州門,綱登城督戰,殺數千人,乃退。
何灌出戰,敗績,死之。
未幾,馬忠以京西兵敗金人于順天門外,宋師稍振,遊騎不敢旁出。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汴京被圍,而朝臣主戰主和者,尚分兩派。
金将斡離不兵渡河。
徽宗東幸,宰執議請上暫避敵鋒&hellip&hellip上顧宰執曰:“策将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軍馬,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上問:“誰可将者?”&hellip&hellip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
”乃以綱為尚書右丞&hellip&hellip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以便宜從事。
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李綱主固守,以待勤王之師,然後與金決戰。
而多數主和,不用綱策,遣使與金議款。
四方勤王之師,漸有至者,種師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鳳兵至。
綱奏言:“金人貪婪無厭,兇悖已甚,其勢非用師不可。
且敵兵号六萬,而吾勤王之師集城下者已二十餘萬,彼以孤軍入重地&hellip&hellip當以計取之&hellip&hellip若扼河津,絕馕道,分兵複畿北諸邑,而以重兵臨敵營,堅壁勿戰&hellip&hellip俟其食盡力疲&hellip&hellip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計也。
”&hellip&hellip約日舉事。
姚平仲勇而寡謀,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騎萬人&hellip&hellip以襲敵營。
不克,懼誅亡去。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姚平仲夜襲金營不克,金人借為口實,益倔強。
宋乃罷綱以謝金人,人情憤激,大學生陳東伏阙上書,力請用綱以竟戰功。
金使來,宰相李邦彥語之曰:“用兵乃李綱、姚平仲,非朝廷意。
”遂罷綱,以蔡懋代之。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李邦彥議和,惡李綱主戰,罷之。
東率諸生伏宣德門上書曰:“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也&hellip&hellip其忌嫉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柷之徒,社稷之賊也。
” (錢士升《南宋書》卷三○《陳東傳》) 太學諸生陳東等,及都民數萬人伏阙上書,請複用李綱及種師道。
且言李邦彥等疾綱,恐其成功。
罷綱,正堕金人之計。
會邦彥入朝,衆數其罪而罵。
吳敏傳宣,衆不退,遂撾登聞鼓,山呼動地。
殿帥王宗濋恐生變,奏上勉從之,遣耿南仲号于衆曰:“已得旨宣綱矣。
”内侍朱拱之宣綱後期,
不意永樂之敗,宋師氣沮,仍歸于和。
初,夏人聞宋大舉,梁太後問策于廷,諸将少者盡請戰。
一老将獨曰:“不須拒之。
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于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
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
”梁後從之,宋師卒無功。
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
遂遣侍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往議。
禧複請于銀夏宥之界築永樂城&hellip&hellip竟城之,賜名銀川砦&hellip&hellip夏人來攻&hellip&hellip城遂陷&hellip&hellip自熙甯用兵以來&hellip&hellip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hellip&hellip而夏人亦困弊。
夏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乃移書劉昌祚曰:“&hellip&hellip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主民重見太平。
”&hellip&hellip遣使&hellip&hellip貢表曰:“&hellip&hellip自曆世以來,貢奉朝廷,無所虧怠。
至于近歲,尤甚歡和。
不意憸人誣間朝廷,特起大兵,侵奪疆土城砦,因茲構怨,歲緻交兵。
今乞朝廷示以大義,特還所侵,倘垂開納,别效忠勤。
”乃賜诏曰:“&hellip&hellip王師徂征,蓋讨有罪。
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複故常,益用嘉納。
已戒邊吏毋辄出兵,爾亦其守先盟。
”遂诏&hellip&hellip夏之歲賜如舊。
(《宋史》卷四八六《夏國傳下》) 按宋夏複和,秉常死,子乾順立,年僅四歲。
歸永樂之俘,朝臣亦以神宗所得米脂、葭蘆、浮圖、安畺四砦,還于夏。
而畫界不定,侵寇仍不絕。
于是知渭州章楶,請進城平複以逼之,諸路同時進兵拓地。
而夏介遼人乞和。
哲宗元符二年(夏乾順永安元年,遼道宗壽隆五年,1099年)和議再成,終北宋之世,不複用兵矣。
3.金之興起 甲 金之部族與先世 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肅慎地也。
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湟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随稱靺鞨,而七部并同。
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粟末靺鞨始附高麗,姓大氏。
李破高麗,粟末靺鞨保東牟山。
後為渤海稱王,傳十餘世,有文字、禮樂、官府制度&hellip&hellip黑水靺鞨居肅慎地,東瀕海,南接高麗&hellip&hellip其後渤海盛強,黑水役屬之&hellip&hellip五代時,契丹盡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屬于契丹。
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
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
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長白山。
混同江亦号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金史》卷一《世紀》) 始祖諱哈富(亦曰函普),從高麗來,居完顔部布爾罕水之涯,部衆信服之。
生子德帝烏噜,德帝生子安帝巴哈,安帝生子獻祖綏赫。
獻祖徙居海古勒水,耕墾樹藝,始築室,有棟宇之制。
自此遂定居于安春水之側,生子昭祖舒噜。
昭祖始立條教,約束部衆,及耀武于青嶺白山,而勢乃寖強。
遼主官以特哩衮,生子景祖烏古鼐,景祖稍役屬諸部,諸部多聽命來歸。
遼主以為生女真節度使,稱都太師。
自是有官屬,漸立紀綱。
據其山川險要,以計謀不使遼兵入境,得知其道裡。
遼主嘗欲刻印與之,使系籍,不從。
以厚赀易鄰鐵為甲胄,兵勢大振。
時鄂敏水富察部、特克紳特布水完顔部、圖們水溫特赫部、舍音水完顔部,相繼來附。
卒&hellip&hellip子世祖和哩布,及肅宗頗拉淑,穆宗額噜溫。
世祖生康宗烏雅舒及太祖。
自世祖、肅宗、穆宗、康宗相繼為節度使,削平諸部。
康宗卒,太祖嗣節度使位。
(《續通志》卷四七《金太祖紀》) 乙 遼天祚荒淫與女真之興 道宗鹹雍五年(宋神宗熙甯二年,1069年)加守太帥,诏四方有軍旅,許以便宜從事,勢震中外,門下饋賂不絕。
凡阿順者蒙薦擢,忠直者被斥竄,太康元年(熙甯八年),皇太子始預朝政,法度修明。
乙辛不得逞,謀以事誣皇後。
後既死,乙辛不自安,又欲害太子&hellip&hellip時皇太子以母後之故,憂見顔色。
乙辛黨欣躍相慶,讒謗沸騰,忠良之士,斥逐殆盡。
乙辛因&hellip&hellip謀構太子&hellip&hellip帝疑&hellip&hellip乃囚皇太子于上京,監衛者皆其黨。
尋遣&hellip&hellip害太子。
乙辛黨大喜,聚飲數日。
(《遼史》卷一一○《耶律乙辛傳》) 蕭奉先,天祚後族也&hellip&hellip道宗朝,為内侍供奉,又為承旨,曆吏部尚書。
緣恩宮掖,專尚謅谀,朋結中人,互為黨與。
至天祚朝,毬獵聲色,日蠱其心。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九《蕭奉先傳》) 李處溫&hellip&hellip伯父俨&hellip&hellip累官參知政事,封漆水郡王。
雅與北樞密使蕭奉先友舊,執政十餘年,善逢迎取媚,天祚又寵任之。
俨卒,奉先薦處溫為相。
處溫因奉先有援己力,傾心阿附,以固權位。
而貪污尤甚,凡所接引,類多小人。
(《遼史》卷一○二《李處溫傳》) 遼主好畋獵淫酗,怠于政事,四方奏事,往往不見省。
(《金史》卷二《太祖紀》) 遼之國勢,以聖宗時為強盛。
興宗、明宗,尚可蒙業而安。
至道宗遠賢親佞,遼政遂衰。
天祚繼以荒淫,國事益壞,而女真乃乘間崛起。
初,遼每歲遣使市名鷹海東青于海上。
道出境内,使者貪縱,征索無藝,公私厭苦之。
康宗嘗以不遣阿疎為言,(顯水纥石烈阿疎,毛睹祿阻兵為難,穆宗自将伐阿疎。
阿疎乃自訴于遼,遂留不敢歸。
)稍拒其使者。
太祖嗣節度,亦遣蒲家奴往索阿疎,故常以此二者為言&hellip&hellip至是複遣宗室習古乃、完顔銀可往索阿疎。
習古乃等還,具言遼主驕肆廢弛之狀。
于是召官僚耆舊,以伐遼告之。
使備沖要,建城堡,修戎器,以聽後命。
遼統軍司聞之&hellip&hellip遼人始為備,命統軍蕭撻不野調諸軍于甯江州&hellip&hellip太祖&hellip&hellip謂諸将佐曰:“遼人知我将舉兵,集諸路軍備我。
我必先發制之,無為人制。
”衆皆曰“善。
”&hellip&hellip太祖進軍甯江州&hellip&hellip諸路兵皆會于來流水,得二千五百人,緻遼之罪,申告于天地&hellip&hellip至遼界&hellip&hellip進軍甯江州。
(時遼天祚天慶四年,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諸軍填塹攻城&hellip&hellip克其城&hellip&hellip遼都統&hellip&hellip副都統&hellip&hellip将步騎十萬,會于鴨子河北。
太祖自将擊之&hellip&hellip及河,遼兵方壞陵道。
選壯士十輩擊走之,大軍繼進,遂登岸&hellip&hellip與敵遇于出河店。
會大風起,塵埃蔽天,乘風勢擊之,遼兵潰&hellip&hellip獲&hellip&hellip車馬甲兵珍玩,不可勝計&hellip&hellip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
”至是始滿萬雲&hellip&hellip攻賓州,拔之&hellip&hellip降&hellip&hellip祥州&hellip&hellip克鹹州。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慶四年,十月,以守司空蕭嗣先為東北路都統,靜江軍節度使蕭撻不也為副&hellip&hellip屯出河店,兩軍對壘。
女直軍潛渡混同江,掩擊遼衆,蕭嗣先軍潰&hellip&hellip蕭奉先懼其弟嗣先獲罪,辄奏東征潰軍,所至劫掠,若不肆赦,恐聚為患。
上從之&hellip&hellip諸軍相謂曰:“戰則有死而無功,退則有生而無罪。
”故士無鬥志,望風奔潰&hellip&hellip十二月,鹹、賓、祥三州,及鐵骊、兀惹皆叛入女直&hellip&hellip往援賓州&hellip&hellip鹹州并為女直所敗。
(《遼史》卷二七《天祚帝紀一》) 女真舉兵,連戰大捷,遂建号稱帝,與遼對峙。
收國元年(遼天祚天慶五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
上曰:“遼以賓鐵為号,取其堅也。
賓鐵雖堅,終亦變壞。
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
”完顔部色尚白。
于是國号大金,改元收國。
(《金史》卷二《太祖紀》) 遼知金不可驟讨,欲與金和。
金恃強不允,天祚乃大舉攻之。
天慶五年正月,下诏親征,遣僧家奴持書約和,斥阿骨打名。
阿骨打遣賽剌複書:“若歸叛人阿疎,遷黃龍府于别地,然後議之。
”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八月,以圍場使阿不為中軍都統,耶律張家奴為都監,率番漢兵十萬。
蕭奉先充禦營都統諸行營都部署,耶律章奴為副,以精兵二萬為先鋒。
餘分五部為正軍,貴族子弟千人為硬軍,扈從百司為護衛軍,北出駱駝口。
以都檢點蕭胡覩姑為都統,樞密直學士柴誼為副,将漢步騎三萬,南出甯江州,自長春州分道而進。
發數月糧,期必滅女直。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天祚行軍至中途,内亂忽起,倉猝而歸。
為金所蹑,遂緻潰敗。
耶律章奴反,奔上京,謀迎立魏國王淳&hellip&hellip章奴知魏國王不聽,率麾下掠慶曉懷祖等州,結渤海群盜,衆至數萬,趨廣平澱,犯行宮。
順國女直阿鹘産,以三百騎,一戰而勝&hellip&hellip章奴詐為使者,欲奔女直,為邏者所獲,縛送行在,腰斬于市。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遼主以張奴叛,西還&hellip&hellip諸将曰:“今遼主既還,可乘怠追擊之”&hellip&hellip上複曰:“誠欲追敵,約赍以往,無事饋。
若破敵,何求不得。
”衆皆奮躍,追及遼主于護步答岡。
是役也&hellip&hellip遼師敗績&hellip&hellip獲輿辇、帟幄、兵械、軍資、他寶物、馬牛不可勝計。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慶六年正月&hellip&hellip裨将渤海高永昌僭号&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女直軍攻下沈州,複陷東京,擒高永昌。
東京州縣&hellip&hellip皆降女直。
七年正月&hellip&hellip女直軍攻春州,東北面諸軍不戰自潰。
女古皮室四部及渤海人皆降。
複下泰州。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天祚帝自大敗歸,欲圖再舉,乃置怨軍。
天慶七年九月,上自燕至陰涼河,置怨軍八營。
募自宜州者,曰前宜後宜。
自錦州者,曰前錦後錦。
自乾、自顯者,曰乾曰顯。
又有乾顯大營、岩州營,凡二萬八千餘人,屯衛州蒺藜山。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金初因遼控制過嚴,欲脫羁絆,舉兵以抗。
既連勝遼兵,據有東北諸地,已非始願所及,無複進取之心。
遼遣求和,亦有允意。
據《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天慶八年所複書,其條款如下: (1)遼主冊金主為皇帝。
(2)遼主以兄禮事金主。
(3)割讓上京、中京、興中府三路州縣。
(4)歲貢方物。
(5)以親王、公主、驸馬、大臣子孫為質。
遼金款議,終因文字關系不能成立。
金複遣胡突衮來,免取質子,及上京興中府所屬州郡,裁減歲币之數。
如能以兄事朕,冊用漢儀,可以如約。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天祚付群臣等議,蕭奉先大喜,以為自此無患,差靜江軍節度使蕭習烈&hellip&hellip備天子衮冕玉冊金印車辂法駕之屬,冊立阿骨打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hellip&hellip至金國,揚樸以儀物不全用天子之制;又東懷國,乃小邦懷其德之義,仍無冊為兄之文&hellip&hellip阿骨打大怒&hellip&hellip遣蕭習烈&hellip&hellip回雲:“冊文罵我,我都不曉。
徽号國号、玉辂禦寶,我都有之。
須稱我大金國皇帝兄即已。
能從我,今秋可至軍前。
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天祚惡聞女真事,蕭奉先揣其意,皆不以聞。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天祚帝紀上》) 天慶九年(宋徽宗宣和元年,1219年)七月&hellip&hellip金複遣烏林答贊谟來,責冊文無兄事之語,不言大金而雲東懷,乃小邦懷其德之義;及冊文有“渠材”二字,語涉輕侮,若“遙芬多戩”等語,皆非善意,殊乖體式。
如依前書所定,然後可從。
(《遼史》卷二八《天祚帝紀二》) 和議遷延,久不決,兵釁複開。
天輔四年(遼天祚帝天慶十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三月,上謂群臣曰:“遼人屢敗,遣使求成,惟飾虛辭以為緩師之計,當議進讨&hellip&hellip”诏鹹州路都統司&hellip&hellip以餘兵來會于渾河&hellip&hellip四月,上自将伐遼&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趨上京&hellip&hellip上親臨城,督将士諸軍鼓噪而進&hellip&hellip克其外城。
留守撻不野以城降。
(《金史》卷二《太祖紀》) 丙 遼之滅亡與西遼之建立 耶律餘覩&hellip&hellip國族之近者也&hellip&hellip其妻,天祚文妃之妹。
文妃生晉王,最賢,國人皆屬望。
時蕭奉先之妹,亦為天祚元妃,生秦王。
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深忌餘覩,将潛圖之&hellip&hellip諷人誣餘覩&hellip&hellip謀立晉王,尊天祚為太上皇。
事覺&hellip&hellip賜文妃死。
餘覩在軍中聞之,懼不能自明被誅,即引兵千餘,并骨肉軍帳叛歸女直&hellip&hellip餘覩既入女直,為其國前鋒,引婁室孛革兵攻陷州郡。
(《遼史》卷一○二《耶律餘覩傳》) 金太祖得耶律餘覩,盡悉遼情,遂遣将南侵。
天輔五年(遼天祚保大元年,宋徽宗宣和三年)七月,诏鹹州都統司曰:“自餘覩來,灼見遼國事宜,已決議親征。
其治軍以俟師期。
”尋以連雨,罷親征,命吳勃極烈昱為都統,移赉勃極烈宗翰副之,帥師而西&hellip&hellip六年正月&hellip&hellip取中京。
(《金史》卷二《太祖紀》) 時天祚帝正獵于鴛鴦灤(河北赤城縣境),金兵追擊襲之。
不及而還。
二月&hellip&hellip知遼主獵鴛鴦灤&hellip&hellip遂遣&hellip&hellip都統杲進兵襲之。
三月,都統杲出青嶺,宗翰出瓢嶺,追遼主于鴛鴦灤。
遼主奔西京,宗翰複追至白水泺,不及,獲其貨寶。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祚西奔,南京大臣擁立燕王淳為帝。
于是遼分為二。
遼主天祚震驚,率騎兵五千奔雲中,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燕王耶律淳守燕。
天祚至雲中,遂取馬三千匹,奔入夾山(綏遠五原縣西北)。
淳守燕二十年,得人心。
天祚既奔夾山,李處溫與其弟處能及子奭、都興蕭幹挾怨軍謀立淳,乃率燕京數萬人勸進。
淳即位,改怨軍為常勝軍,自号天錫皇帝,改元建福,降天祚為湘陰王。
淳主燕雲平上中京遼西六路;而沙漠以北諸番部,天祚主之,猶稱保大二年。
遼國自此分矣。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
奚王回離保、林牙耶律大石等&hellip&hellip立淳&hellip&hellip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hellip&hellip以回離保知北院樞密使事。
軍旅之事,悉委大石&hellip&hellip淳病死&hellip&hellip遺命遙立秦王定(天祚次子)&hellip&hellip德妃為皇太後,稱制,改建福為德興元年。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金初與宋有夾擊之約,故金置燕京不取。
但宋師進攻不利,遼得苟延。
及金兵入關,燕京始陷。
天輔五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國王&hellip&hellip遂分三道進兵,粘罕趨南暗口,撻懶驸馬趨北牛口,國王親趨居庸關,分三路入燕&hellip&hellip抵居庸關。
遼人棄關走&hellip&hellip到燕,蕭後聞居庸失守,夜率蕭幹等出奔&hellip&hellip遼相左企弓、虞仲文等迎降&hellip&hellip大石林牙以蕭後歸遼主于夾山。
天祚殺蕭後。
蕭幹以奚渤海人入奚。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天祚收集散亡,圖複燕雲。
與金兵遇,兵敗被擒,遼遂以亡。
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谟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複收燕雲。
大石林牙力谏&hellip&hellip不從。
大石遂殺乙薛及坡裡括,置北南面官屬,自立為王,率所部西去。
上遂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甯邊雲内等州,南下武州。
遇金人戰&hellip&hellip複潰,直趨陰山。
(《遼史》卷二九《天祚帝紀三》) 金師圍青塜寨,天祚子雅裡在軍中,太保特母哥挾之出走,間道行至陰山。
聞天祚失利,趨雲内。
雅裡馳赴時,扈從者千餘人,多于天祚&hellip&hellip天祚渡河奔夏,隊帥耶律敵列等劫雅裡北走,至沙嶺&hellip&hellip群僚共立雅裡為主,雅裡遂即位,改元神曆&hellip&hellip緻疾卒。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帝幸天德,過沙漠,聞金兵至&hellip&hellip趨黨項&hellip&hellip至應州新城東六十裡,為金将完顔羅索所獲&hellip&hellip至金,降封海濱王。
(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卷三三) 遼亡之後,耶律大石建西遼于西域,複延八十四年,滅于乃蠻。
耶律大石&hellip&hellip太祖八代孫也&hellip&hellip登&hellip&hellip進士第,擢翰林&hellip&hellip遼以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hellip&hellip天祚播越,與諸大臣立秦晉王淳為帝。
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後,以守燕。
及金兵至,蕭德妃歸天祚,天祚怒誅德妃,而責大石&hellip&hellip大石不自安&hellip&hellip率鐵騎二百宵遁,北行&hellip&hellip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
會&hellip&hellip七州&hellip&hellip十八部王衆,谕曰:“&hellip&hellip金以臣屬,逼我國家&hellip&hellip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hellip&hellip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剪我仇敵,複我疆宇&hellip&hellip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明年(天保三年)二月甲午&hellip&hellip整旅而西。
”先遺書回鹘王畢勒哥曰:“&hellip&hellip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緻疑。
”畢勒哥得書,即迎至邸&hellip&hellip願質子孫為附庸,送至境外。
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财物,不可勝計,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至尋思幹(即撒馬兒罕),西域諸國,舉兵十萬,号忽兒珊來拒戰&hellip&hellip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hellip&hellip駐軍尋思幹,凡九十日。
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
又西至起兒漫(在撒馬兒罕與布哈拉之間),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
以甲辰歲(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年)二月五日即位&hellip&hellip号葛兒罕(《元史&bull太祖紀》作菊兒汗,《曷斯麥裡傳》作闊兒罕,華言普遍汗也)。
複上漢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hellip&hellip延慶三年,班師東歸。
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斡耳朶,蒙古語,宮殿也)&hellip&hellip在位二十年,廟号德宗。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子夷列年幼,遺命皇後權國。
後名塔不煙,号感天皇後,稱制,改元鹹清,在位七年。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子夷列即位,改元紹興。
籍民十八歲以上,得八萬四千五百戶。
在位十三年殁,廟号仁宗。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子幼,遺诏以妹普速完權國稱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後。
後與驸馬蕭朵魯不弟樸古隻沙裡通,出驸馬為東平王,羅織殺之。
驸馬父斡裡剌,以兵圍其宮,射殺普速完及樸古隻沙裡。
普速完在位十四年。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仁宗次子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
時秋出獵,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
遂襲遼衣冠,尊直魯古為太上皇&hellip&hellip朝夕問起居,以侍終焉。
直魯古死(宋甯宗嘉定六年,金衛紹王至甯元年,1213年),遼絕。
(《遼史》卷三○《天祚帝紀四》) 八 北宋之滅亡 1.宋金之和戰 甲 海上之盟 趙良嗣,本燕人馬植,世為遼國大族,仕至光祿卿。
行污而内亂,不齒于人。
政和初,童貫出使,道盧溝,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得谒。
童貫與語,大奇之,載與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
即獻策曰:“女真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
本朝若遣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hellip&hellip”徽宗召見&hellip&hellip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
圖燕之議自此始。
(《宋史》卷四七二《趙良嗣傳》) 天輔元年&hellip&hellip先是,宋建隆以來,女真自其國之蘇州,泛海至登州賣馬,故道猶存。
去夏有漢兒郭藥師者,泛海來,具言女真攻遼事。
宋遣馬政,同藥師講買馬舊好,由海道入蘇州,至其國阿骨打所居阿芝州涞流河。
問遣使之由,政對以貴朝在建隆時,講好已久,今聞貴朝攻破遼國五十餘城,欲複前好,共行吊伐。
阿骨打&hellip&hellip遣渤海人李善慶&hellip&hellip赍國書,并北珠、生金&hellip&hellip為贽&hellip&hellip天輔二年(宋徽宗重和元年)&hellip&hellip至宋&hellip&hellip宋相蔡京、童貫見之&hellip&hellip居十餘日,遣趙有開、馬政赍诏及禮物,與善慶等渡海聘之。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一《太祖紀上》) 宋使登州防禦使馬政,以國書來,其略曰:“日出之分,實生聖人,竊聞征遼,屢破勍敵。
若克遼之後,五代時陷入契丹漢地,願畀下邑&hellip&hellip”使散睹如宋報聘,書曰:“所請之地,今當與宋夾攻,得者有之。
” (《金史》卷二《太祖紀》) 天輔三年(宋徽宗宣和元年)正月&hellip&hellip宋遣其使趙良嗣來&hellip&hellip良嗣之來使也,大概議夾攻遼,使金人取中京,宋朝取燕京;許之歲币,初許三十萬,而卒與契丹舊數。
良嗣曰:“燕京一帶,則并西京是也,國主亦許之。
”遂以手劄付良嗣,約以本國兵自平地松林(内蒙古克什克騰旗地)趨古口,南朝兵自白溝夾攻&hellip&hellip馬政回使于金,國書略曰:“&hellip&hellip共圖問罪之師,誠意不渝,義當如約。
已差童貫勒兵相應,彼此兵不得過關。
歲币依與契丹舊數,仍約毋聽契丹講和。
”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一《太祖紀上》) 乙 夾擊之始末 金兵攻破中京&hellip&hellip遂引兵至松亭關。
已有與宋朝有各不過關之約,止引兵由其西而過&hellip&hellip天祚至雲中&hellip&hellip奔入夾山&hellip&hellip金兵追至雲中&hellip&hellip追天祚,幾及。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宣和四年(金太祖天輔六年)三月&hellip&hellip遼人立燕王淳為帝。
金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于邊以應之,且招谕幽燕&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以蔡攸為河北河東宣撫副使,以常德軍節度使譚稹為太尉。
童貫至雄州,令都統制種師道等分道進兵。
遼人擊敗前軍統制楊可世于蘭溝甸&hellip&hellip楊可世與遼将蕭幹戰于白溝,敗績。
辛興宗敗于範村。
六月,種師道退保雄州,遼人追擊至城下。
帝聞兵敗,懼甚,遂诏班師。
以王黼為少師。
是月,遼燕王淳死,蕭幹等立其妻蕭氏。
七月&hellip&hellip王黼以耶律淳死,複命童貫、蔡攸治兵,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都統制&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金人遣徒孤且烏歇等來議師期&hellip&hellip遼将郭藥師等以涿易二州來降。
十月&hellip&hellip劉延慶與郭藥師等統兵出雄州&hellip&hellip師次涿州。
郭藥師與高世宣、楊可世等襲燕。
蕭幹以兵入援,戰于城中。
藥師等屢敗,皆棄馬缒城而出,死傷過半。
以蔡攸為少傅,判燕山府。
劉延慶自盧溝河燒營夜遁,衆軍遂潰。
蕭幹追至涿水上,乃還。
(《宋史》卷二二《徽宗紀四》) 藥師擁所部八千人,奉涿易二州來歸,诏以為恩州觀察使。
王師北讨,劉延慶與幹軍于盧溝。
藥師曰:“幹以全師抗我,燕城必虛,選勁騎襲之可得也。
”延慶遣藥師與諸将帥兵六千,夜半渡河,倍道而進。
質明,甄五臣領五千騎奪迎春門以入,大軍繼至&hellip&hellip藥師遣人谕蕭後,使趣降。
後密诏蕭幹還,戰于三市。
藥師失馬,幾為所擒,遂以敗還。
(《宋史》卷四七二《郭藥師傳》) 延慶營于盧溝南,幹分兵斷馕道,擒護糧将王淵,得漢軍二人,蔽其目留帳中,夜半僞相語曰:“聞漢軍十萬壓吾境,吾師三倍,敵之有餘。
當分左右翼,以精兵沖其中,左右翼為應,殲之無遺。
”陰逸其一人歸報。
明旦,延慶見火起,以為敵至,燒營而奔,相蹂踐死者百餘裡。
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退保雄州。
燕人作賦及歌诮之。
(《宋史》卷三五七《劉延慶傳》) 宋兵兩次圖燕,遭挫敗。
迨燕京為金所下,以歸于宋,與原約不符,已伏後來敗盟之釁。
初,宋朝與金人約,但求石晉故地,初不思平營灤三州,乃劉仁恭以遺契丹,故不肯割。
至是,趙良嗣、馬擴見國主于奉聖州,主令其弟國相蒲結與計事。
蒲結以往歲不遣報使,今歲遣兵失期為言,雲:“今更不論元約,特與燕京六州,二十四縣。
六州謂冀、景、檀、順、涿、易也。
”良嗣&hellip&hellip辨論數四,卒不從。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bull太祖紀下》) 宋又遣良嗣索營平灤三州,金主不許,其詞甚峻: (1)若必欲取營平灤三州,并燕京而不與。
(2)燕京自我得之,則當歸我;燕租三百萬,止取一百萬。
(3)不然,還我涿易舊疆。
宋自知力不能抗,終以牽就成盟。
(1)歲輸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又别輸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缗。
(2)遣使賀金主生辰及正旦。
(3)置榷場貿易。
約定。
始實行交割燕京。
童貫、蔡攸入燕,先曰交割,後曰撫定。
凡燕之金帛、子女、職官、民戶,為金人席卷而東。
宋朝捐歲币數百萬,所得者空城而已。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二《太祖紀下》) 2.宋金之戰争 甲 起釁原因 張覺(亦作瑴)&hellip&hellip為遼興軍節度副使。
鎮民殺其節度使蕭谛裡,覺拊定亂者,州人推領州事。
燕王淳死,覺知遼必亡,籍丁壯五萬人,馬千匹,練兵為備&hellip&hellip金人入燕,訪覺情狀于遼故臣康公弼&hellip&hellip請使焉而觀之,遂往見覺。
覺曰:“契丹八路皆陷,今獨平州存,敢有異志。
”&hellip&hellip公弼道其語,粘罕信之,升平州為南京,加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企弓、公弼與曹勇義、虞仲文皆東遷,時燕民盡徙,流離道路。
或詣覺訴“公弼、企弓等不能守燕,緻吾民如是。
能免我者,非公而誰?”覺召僚屬議,皆曰:“近聞天祚複振于松漠,金人所以急趨山西者,畏契丹議其後也。
公能仗大義,迎故主,以圖興複,責企弓等之罪而殺之,縱燕人歸燕,南朝宜無不納。
傥金人西來,内用營平之兵,外藉南朝之援,何所懼乎?”覺又訪于翰林學士李石,亦以為然。
乃殺企弓等四人,複稱保大三年&hellip&hellip石更名安弼,偕故三司使高黨往燕山,說知燕山府王安中&hellip&hellip安中深然之,具奏于朝&hellip&hellip金人聞覺叛,遣闍母國王将三千騎來讨,覺帥兵迎拒之于營州。
阇母以兵少,不交鋒而退&hellip&hellip覺遂妄以大捷聞,朝廷建平州為泰甯軍,拜覺節度使&hellip&hellip犒以銀絹數萬。
诏命至,覺喜,遠出迎。
金人諜知舉兵來,覺不得返&hellip&hellip奔燕&hellip&hellip金人既平三州,始來索覺。
王安中諱之,索愈急,乃斬一人貌類者去。
金人曰:“此非覺也。
覺匿于王宣撫甲仗庫,若不與我,我自以兵取之。
”安中不得已,引覺出&hellip&hellip使行刑&hellip&hellip既死,函首送之。
燕之降将&hellip&hellip自是解體。
(《宋史》卷四七二《張覺傳》) 按此起釁之一因也。
天會二年(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hellip&hellip遣使往宋丐糧。
先是,良嗣使金時,許金人糗糧二十萬斛。
至是,詣宣撫司來索所許,譚稹曰:“二十萬斛豈易緻邪?兼宣撫司未嘗有片紙隻字許糧之文。
”金使曰:“去年四月間,趙良嗣已許矣。
”稹曰:“口許豈足憑邪?”終不之與。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按此起釁之又一因也。
乙 金兵南侵 先是,金人既獲天祚,連遣三使聘宋。
初曰:“報謝通好也。
”次曰:“告慶,得天祚也。
”又次曰:“賀天甯節也。
”使傳繼來,河朔至京,供億疲蔽。
其實窺觇道路,使之不疑&hellip&hellip時粘罕已蓄南侵之謀。
會義勝軍三千畔奔之,具言中國虛實&hellip&hellip由是劉彥宗、餘睹、蕭慶力勸粘罕,言南朝可圖,仍不必衆,因糧就兵可也。
粘罕遂決意入侵。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天會三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斡離不、粘罕分道入侵宋。
東路之軍,斡離不主之,建樞密院于燕山,以劉彥宗主院事。
西路之軍,粘罕主之,建樞密院于雲中,以時立愛主院事&hellip&hellip于是斡離不之軍,自燕山侵河北,粘罕之軍侵河東。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西路軍之情況: 宜和七年&hellip&hellip粘罕南侵。
貫在太原,遣馬擴、辛興宗往聘以嘗金。
金人以納張覺為責,且遣使告興兵&hellip&hellip使者勸貫速割兩河以謝。
貫氣褫不能應,謀遁歸。
太原守張孝純诮之&hellip&hellip貫奔入都。
(《宋史》卷四六八《童貫傳》) 童貫自太原遁歸京師。
中山奏金人斡離不、粘罕&hellip&hellip陷忻、代等州,圍太原。
(《宋史》卷二二《徽宗紀四》) 東路軍之情況: 斡離不軍至燕,破檀、薊州。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初,王安中知燕山府,詹度與藥師同知。
藥師自以節钺,欲居度上;度稱禦筆所書有序,藥師不從。
加以常勝軍肆橫,藥師右之,度不能制,告于朝廷。
慮其交惡,命度與河間蔡靖兩易。
靖至,坦懷待之,藥師亦重靖,稍為抑損。
安中但谄事之,朝廷亦曲徇其意,所請無不從&hellip&hellip專制一路,增募兵,号三十萬,而不改左袵。
朝論頗以為慮,亟拜太尉,召入朝,辭不至。
帝令童貫行邊,陰察其去就,不然則挾之偕來。
貫至燕,藥師迎&hellip&hellip拜帳下&hellip&hellip貫釋然&hellip&hellip歸為帝言:“藥師必能抗虜。
”蔡攸亦從中力主之&hellip&hellip謂其可倚。
故内地不複防制,屢有告變,及得其通金國書,辄不省&hellip&hellip金兵已南下,破檀、薊,至玉田。
蔡靖遣藥師、張令徽、劉舜仁帥師出禦。
其夕,令徽遁歸。
靖與部使者詣藥師&hellip&hellip悉鎖于家。
斡離不及郊,藥師率軍官迎拜,遂從以南叛&hellip&hellip斡離不至慶源,聞天子内禅,欲回軍。
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不如姑行。
”其後趑趄京城,诘索宮省,與邀取寶器、服玩,皆藥師導之也。
(《宋史》卷四七二《郭藥師傳》) 藥師既畔,金使詣宋國,具言擁兵來因,辭頗不順。
徽宗引咎歸己,連下哀痛之诏&hellip&hellip已而徽宗内禅&hellip&hellip欲回,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不如姑行。
”至信德府,不移時遂克。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太宗紀一》) 先是,内侍梁方平領軍在河北岸。
鐵騎奄至,倉卒奔潰&hellip&hellip方平既潰,何灌軍亦望風奔散。
宋師在河南者無一人,金人遂取小舟以濟。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靖康元年(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hellip&hellip金人破相州,破濬州,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師潰。
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何灌退保滑州。
灌奔還,金人濟河&hellip&hellip犯京師。
(《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斡離不圍宋京師。
先是,藥師嘗打毬于牟駝岡,知天驷監有馬二萬匹,刍豆山積。
至是,導斡離不,使奄而取之&hellip&hellip尋攻通天景陽門甚急,宋李綱督将士拒之。
又攻陳橋封邱衛州門,綱登城督戰,殺數千人,乃退。
何灌出戰,敗績,死之。
未幾,馬忠以京西兵敗金人于順天門外,宋師稍振,遊騎不敢旁出。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四《太宗紀二》) 汴京被圍,而朝臣主戰主和者,尚分兩派。
金将斡離不兵渡河。
徽宗東幸,宰執議請上暫避敵鋒&hellip&hellip上顧宰執曰:“策将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軍馬,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上問:“誰可将者?”&hellip&hellip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
”乃以綱為尚書右丞&hellip&hellip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以便宜從事。
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李綱主固守,以待勤王之師,然後與金決戰。
而多數主和,不用綱策,遣使與金議款。
四方勤王之師,漸有至者,種師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鳳兵至。
綱奏言:“金人貪婪無厭,兇悖已甚,其勢非用師不可。
且敵兵号六萬,而吾勤王之師集城下者已二十餘萬,彼以孤軍入重地&hellip&hellip當以計取之&hellip&hellip若扼河津,絕馕道,分兵複畿北諸邑,而以重兵臨敵營,堅壁勿戰&hellip&hellip俟其食盡力疲&hellip&hellip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計也。
”&hellip&hellip約日舉事。
姚平仲勇而寡謀,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騎萬人&hellip&hellip以襲敵營。
不克,懼誅亡去。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姚平仲夜襲金營不克,金人借為口實,益倔強。
宋乃罷綱以謝金人,人情憤激,大學生陳東伏阙上書,力請用綱以竟戰功。
金使來,宰相李邦彥語之曰:“用兵乃李綱、姚平仲,非朝廷意。
”遂罷綱,以蔡懋代之。
(《宋史》卷三五八《李綱傳上》) 李邦彥議和,惡李綱主戰,罷之。
東率諸生伏宣德門上書曰:“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也&hellip&hellip其忌嫉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柷之徒,社稷之賊也。
” (錢士升《南宋書》卷三○《陳東傳》) 太學諸生陳東等,及都民數萬人伏阙上書,請複用李綱及種師道。
且言李邦彥等疾綱,恐其成功。
罷綱,正堕金人之計。
會邦彥入朝,衆數其罪而罵。
吳敏傳宣,衆不退,遂撾登聞鼓,山呼動地。
殿帥王宗濋恐生變,奏上勉從之,遣耿南仲号于衆曰:“已得旨宣綱矣。
”内侍朱拱之宣綱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