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系 上

關燈
密院言,乞複置武學。

    诏于武成王廟置學。

     (《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五》) 律學 熙甯六年,始即國子監設學&hellip&hellip凡命官舉人,皆得入學&hellip&hellip習斷按則,試按一道&hellip&hellip習律令則,試大義五道&hellip&hellip各以所學,月一公試,三私試。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算學 崇甯三年,始建學,以二百一十人為額,許命官及庶人為之。

    其業以《九章》、《周髀》,及假設、疑數為算問,仍兼《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算法,并曆算、三式天文書為本科。

    本科外,人占一小經,願占大經者聽。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書學 書學生,習篆、隸、草三體,明《說文》、《字說》、《爾雅》、《大雅》、《方言》,兼通《論語》、《孟子》義。

    願占大經者聽。

    (創于神宗時)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畫學 畫學之業,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鳥獸,曰花竹,曰屋木&hellip&hellip仍分士流、雜流,别其齋以居之。

    士流兼習一大經,或一小經;雜流則誦小經,或讀律。

    (創于神宗時)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醫學 醫學,初隸太常寺。

    神宗時,始置提舉判局官,及教授一人。

    學生三百人,設三科以教之,曰方脈科、針科、瘍科。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大觀四年,以算學生歸之太史局,并書學生入翰林書藝局,畫學生入翰林圖畫局,醫學生入太醫局。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諸學之中,以國子、太學為最重。

    然時人方注意于科舉,視同傳舍,故宋初尚未甚盛。

    慶曆四年&hellip&hellip天章閣侍講王洙言:“國子監每科場诏下,許品官子弟投保試藝,給牒充廣文、太學、律學三館學生,多緻千餘就試。

    試已,則生徒散歸,講官倚席,但為遊寓之所,殊無肄習之法。

    居常聽講者一二十人爾。

    乃限在學滿五百日,舊已嘗充貢者止百日,本授官會其實,京朝官保任,始預秋試。

    每十人與解,凡入學授業,月旦即親書到曆,如遇私故或疾告歸甯,皆給假,違程及期月不來參者去其籍。

    ”後谏官餘靖極言非便,遂罷聽讀日限。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至神宗時,銳意興學,太學經擴充整厘,規模始備。

     熙甯四年,侍禦史鄧绾言:“國家治平百餘年,雖有國子監,僅容釋奠齋庖,而生員無所容。

    至于太學,未嘗營建,止假錫慶院廊庑數十間,生員才三百人。

    請以錫慶院為太學&hellip&hellip”乃诏盡以錫慶院及朝集院西庑,建講書堂四,諸生齋舍、官掌事者直廬略具,而太學棟宇始僅足用。

     (《通考》卷四二《學校考三》) 自主判官外,增置直講為十員,率二員共講一經,令中書遴選,或主判官奏舉。

    生員厘為三等,始入學為外舍,初不限員,後定額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員二百;内舍升上舍,員百。

    各執一經,從所講官受學,月考試其業,優等上之中書。

    其正錄學谕以上舍生為之,經各二員。

    學行卓異者,主判直講,複薦之中書,奏除官。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王安石變法,欲以“學校養士”,代“科舉取士”。

    故增廣太學生員之額,創設三舍升試之法。

     元豐二年,頒學令。

    太學置八十齋。

    齋容三十人。

    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總二千四百。

    月一私試,歲一公試,補内舍生。

    間歲一舍試,補上舍生。

    封彌、謄錄如貢舉法;而上舍試,則學官不與考校。

    公試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參以所書行藝與籍者,升内舍。

    内舍試入優、平二等,參以行藝,升上舍。

    上舍分三等,俱優為上,一優一平為中,俱平若一優一否為下。

    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

    學正增為五人,學錄增為十人,學錄參以學生為之。

     (《通考》卷四二《學校考三》) 歲賜缗錢,至二萬五千。

    又取州縣田租、屋課、息錢之類,增為學費。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凡私試,孟月經義,仲月論,季月策。

    凡公試,初場經義,次場策論。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舊法,自外舍升内舍,雖有校試,必公試合格,乃許升補。

    蓋私試皆學官自考,而公試則降敕差官。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徽宗時,曾一罷科舉,而專以學校取士,是以人數激增。

     崇甯元年,宰臣請天下州縣并置學,州置教授二員,縣亦置小學。

    縣學生選考,升諸州學。

    州學生每三年貢太學,至則附試,别立号考。

    分三等,入上等補上舍,入中等補下等上舍,入下等補内舍,餘居外舍。

    諸州軍解額,各以三分之一充貢士。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崇甯元年,徽宗并立辟雍,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

    内上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養于太學;外舍生三千人,教養于辟雍。

    廢太學自訟齋,太學之不率教者,移之辟雍。

    以祭酒總治兩學,辟雍别置司業、丞各一人,博士十人,正錄各五人,分為百齋,講堂凡四所。

    其後王黼反蔡京之政,奏廢之,而辟雍之士,太學無所容矣。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五) 南渡之後,太學仍用三舍之法,待遇益隆。

    惟受政治與科舉影響,日益頹壞。

     建炎初,即行在置國子監。

    立博士二員,以随幸之士三十六人為監生&hellip&hellip紹興十三年,兵事稍甯,始建太學。

     &hellip&hellip養士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員,内舍生百員,外舍生五百七十員&hellip&hellip充弟子員,每歲春秋兩試之。

    旋命一歲一補,于是多士雲集,至分場試之。

    俄又诏三年一試,增至千員,中選者,皆給绫紙贊詞以寵之。

    每科場四取其一,自外舍有月校,而公試入等曰内舍。

    自内舍有月校,而舍試入等曰上舍。

    凡升上舍者,皆直赴廷對。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光宗紹熙三年&hellip&hellip吏部尚書趙汝愚等合奏曰:“&hellip&hellip炎祚中興,始建太學于行都,行貢舉于諸郡,然奔競之風勝,忠信之俗微,亦惟榮辱升沉,皆不由乎學校。

    至于德行道藝,惟取決于糊名,苟為雕篆之文,無複進修之志;視庠序如傳舍,目師儒如路人。

    季考月書,盡成文具。

    ” (《通考》卷四二《學校考三》) 乙 地方學 宋時書院頗盛,而四大書院最著。

     宋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廬山白鹿洞,學徒常數千百人,乞賜九經肄習。

    ”诏國子監給本,仍傳送之。

    先時南唐升元中,白鹿洞建學館,以本道為洞主,掌其教授。

     (《通考》卷四六《學校考七》) 又賜石鼓書院敕額。

    書院唐元和間,衡州李寬所建,國初賜額。

     (《通考》卷四六《學校考七》)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應天府民曹誠,即楚邱戚同文舊居,造舍百五十間,聚書數千卷,博延生徒,講習甚盛。

    府奏其事,诏賜額曰應天府書院。

     (《通考》卷四六《學校考七》) 八年,賜潭州嶽麓書院額。

    始,開寶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創宇,以待四方學者。

     (《通考》卷四六《學校考七》) 宋興之初,天下四書院建置之本末如此。

    此外則又有西京嵩陽書院,賜額于至道二年;江甯府茅山書院,賜田于天聖二年;嵩陽茅山,後來無聞。

    獨四書院之名著。

    是時,未有州縣之學,先有鄉黨之學&hellip&hellip鄉黨之學,賢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規後随,皆務興起。

    後來所至書院尤多,而其田土之錫,教養之規,往往過于州縣學,蓋皆欲仿四書院雲。

     (《通考》卷四六《學校考七》) 官設州縣學,至仁宗時大興,神宗定試程,哲宗并推行三舍法,規模始可觀。

     仁宗&hellip&hellip即位初,賜兖州學田。

    已而命藩輔皆得立學。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慶曆四年诏曰:“&hellip&hellip其令州若縣皆立學&hellip&hellip”由是州郡奉诏興學,而士有所勸矣。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神宗尤垂意儒學,自京師至郡縣,既皆有學,歲時月各有試。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景祐四年,诏藩鎮始立學,他州勿聽。

    慶曆四年,诏諸路州軍監,各令立學。

    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

    自是,州郡無不有學。

     (《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 元符(哲宗)二年,初令諸州行三舍法,考選升補,悉如太學。

    州許補上舍一人,内舍二人,歲貢之。

    其上舍附太學外舍,試中補内舍生。

    三試不升舍,遣還其州。

    其内舍免試,至則補外舍為生。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徽宗時,欲以學校取士,故于地方學校,特定員額。

     崇甯(徽宗)三年,始定諸路增養縣學弟子員,大縣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二十人。

    凡州縣學生,曾經公私試者複其身,内舍免戶役,上舍仍免借。

    借如官戶法。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管理州府學政官,則有教授。

    其選差初由監司官,後乃命之朝廷,以示尊重。

     始置教授,以經術、行義訓導諸生,掌其課試之事,而糾正不如規者。

    委運司及長吏于幕職州縣内薦,或本處舉人有德義者充。

    熙甯六年,诏諸路學官,委中書門下選差。

    至是,始命于朝廷。

    元豐元年,州府學官共五十三員,諸路惟大郡有之,軍監未盡置。

    元祐元年,诏齊、廬、宿、常等州,各置教授一員。

    自是,列郡各置教官。

    建炎三年,教授并罷。

    紹興三年,複置四十二州。

    十二年,诏無教授官州軍,令吏部申尚書省選差。

    二十六年,诏并不許兼他職,令提舉司常切遵守。

    若試教官,則始于元豐;添差教授,則始于政和。

     (《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 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學政,歲巡所部,以察師儒之優劣,生員之勤惰,而專舉刺之事。

    崇甯二年置,宣和三年罷。

     (《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 熙甯八年秋,诏諸州學官先赴學士院,試大義五道,取優通者選差。

     (《通考》卷四六《學校考七》) 5.科舉 甲 貢舉 初,禮部放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

    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

    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書省。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諸科考試之藝業,均有規定。

    但曆朝漸加改易,略有不同,下所述,則最初之制也。

     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凡九經,帖書一百二十帖,對墨義六十條。

    凡五經,帖書八十帖,對墨義五十條。

    凡三禮,對墨義九十條。

    凡三傳,一百一十條。

    凡開元禮,凡三史,各對三百條。

    凡學究,《毛詩》對墨義五十條,《論語》十條,《爾雅》、《孝經》共十條,《周易》、《尚書》各二十五條。

    凡明法,對律令四十條。

    兼經并同《毛詩》之制,各間經引,試通六為合格,仍抽卷問,律本科則否。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士經州考中格,而上送之禮部,謂之發解。

    再經禮部考試中格,方為及第。

     諸州判官試進士,錄事參軍試諸科;不通經義,則别選官考校而判官監之。

    試紙,長官印署面給之。

    試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試經義朱書通否,監官、試官署名其下。

    進士文卷,諸科義卷帖由,并随解牒上之禮部&hellip&hellip凡諸州長吏舉送,必先稽其版籍,察其行為。

    鄉裡所推,每十人相保,内有缺行,則連坐不得舉。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凡見任官應進士舉,謂之鎖廳試。

    所屬官司,先以名聞,得旨而後解。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遠方寒士,預鄉薦。

    欲試禮部,假丐不可得,則甯寄舉不試,良為可念。

    謹按開寶二年,十月丁亥,诏西川、山南、荊湖等道所薦舉人,并給來往公券,令樞密院定例施行。

    蓋自初起程以至還鄉費,皆給于公家。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一) 開寶六年,是歲诏貢士之下第者,特免将來請解,許直詣貢部。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殿試之法,始于太祖。

    凡舉子中禮闱試,複試于内殿,始為及第。

    此又唐以後科舉制度一種變革。

     進士之舉,至本朝尤盛,而沿革不同。

    開寶六年,因徐士廉伐鼓訴訟,帝禦講武殿覆試。

    覆試自此始。

     (王之《渑水燕談錄》卷七) 開寶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撾登聞鼓,言久困場屋。

    乃诏入策進士,終場經學,并試殿庭。

    三月庚午,禦講武殿,覆試新進士。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一) 按殿前試始于唐武後。

    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責,後不過下行其事以取士譽,非于考功已試之後再試之也。

    開元以後,始以禮部侍郎知貢舉,送中書門下詳覆。

    然惟元和間錢徽為侍郎知貢舉,宰相段文昌言其取士不公,覆試多不中選,徽坐免官。

    長慶以後,則禮部所取士,先詳覆而後放榜,則雖有詳覆之名,而實未曾再試矣。

    五代以來,所謂詳覆者,間有升黜人。

    宋太祖乾德六年,命中書覆試,則以帝疑陶谷之子不能文而中選,故覆之,亦未嘗别為之升黜也。

    至開寶六年,李昉知舉,放進士後,下第人徐士廉等打鼓論榜,上遂于講武殿命題重試,禦試自此試始&hellip&hellip亦未嘗有省試、殿試之分也。

    至八年,覆試禮部貢院合格舉人王式等,于講武殿内出試題,得進士三十六人,而以王嗣宗為首。

    王式者,禮部所定合格第一人,則居其四。

    蓋自是年禦試,始别為升降,始有省試、殿試之分,省元、狀元之别雲。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經省試取中,屢擯棄于殿試者。

    故張元以積忿降元昊,大為中國之患&hellip&hellip于是群臣建議,歸咎于殿試黜落。

    嘉祐(仁宗)二年,三月辛巳,诏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五) 科舉年限,初無定制,後乃定為三年。

     太平興國三年&hellip&hellip是冬,諸州舉人并集,會将親征北漢,罷之。

    自是間一年或二年,乃貢舉&hellip&hellip英宗即位,議者以間歲貢士法不便,乃诏禮部,三歲一貢舉。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英宗治平三年,诏曰:“先帝以士久不貢,怠于學,而豪傑者不時舉,故下間歲之令。

    而自更法以來,其弊寖長,裡選之牒仍故,而郡國之取減半;計偕之籍屢上,而道途之勞良苦,朕甚闵焉。

    其令禮部,三歲一貢舉。

    ”天下解額,于未行間歲之法已前,四分取三為率;明經諸科,不得過進士之數。

    恩典不增,而貢舉期緩,士得休息,官以不煩矣。

     (《通考》卷三一《選舉考四》) 宋雖設諸科取士,而進士為最盛,若明經等科,殊不為人所重。

    蓋以當時崇尚文學,而帖書、墨義,視為記誦之學故也。

     宋之科目,有進士,有諸科&hellip&hellip而進士得人為盛&hellip&hellip自唐以來,所謂明經,不過帖書、墨義,觀其記誦而已,故賤其科,而不通者其罰特重。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乾德元年,诏曰:“一經皓首,十上幹名,前史之明文,昔賢之苦節。

    懸科取士,固當優容。

    按舊制,九經一舉,不第而止,非所以啟迪仕進之路也。

    自今一依諸科舉人,許令再應。

    ”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試場所問本經義疏,不過記出處而已。

    如呂申公試卷,問“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

    所謂四者,何也?”答曰:“對: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人也義。

    謹對。

    ”&hellip&hellip雖已封彌,而兼采譽望猶在。

    觀其字畫,可以占其為人。

    而士之應舉者,知勉于小學,亦所以誘人為善也。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二) 禮部貢院試進士日,設香案于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

    所坐設位,供張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

    至試經生,則悉徹帳幕、氈席之類,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

    非故欲困之,乃防氈幕及供應人私傳所試經義,蓋嘗有敗者,故事為之防。

    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

    ”以為禮數重輕如此,其實自有謂也。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 朝廷亦重視進士,所定考第之制,遂益詳密。

     太平興國八年,試進士,始分三甲。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景德(真宗)四年,命有司詳定考校進士程式,送禮部貢院,頒之諸州&hellip&hellip又定親試進士條制&hellip&hellip其考第之制凡五等:學職優長,詞理精純為第一;才思該通,文理周率為第二;文理俱通為第三;文理中平為第四;文理疏淺為第五。

    然後臨軒唱第,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尊崇進士之典,尤加優隆。

     太平興國八年&hellip&hellip進士始分三甲,自是錫宴,就瓊林苑&hellip&hellip雍熙二年,廷試初唱名及第。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賜貢士宴,名曰聞喜宴。

     (《宋史》卷一一四《禮志一七》) 故事,進士聞喜燕,例賜詩以為寵。

    自何丞相文缜牓後,遂不複賜,易诏書以示訓戒。

     (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卷下) 範鎮,蜀郡忠文公,字景仁&hellip&hellip公少舉進士&hellip&hellip及貢院奏名,皆第一。

    故事殿廷唱第,過三人,則為奏名之首者,必抗聲自陳以祈恩&hellip&hellip景仁獨不然。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五) 國初進士,尚仍唐舊制,每歲多不過二三十人。

    太平興國二年,太宗皇帝以郡縣阙官頗多,放進士幾五百人,比舊二十倍。

    正月己巳,宴新進士呂蒙正等于開寶寺,賜禦制詩二首。

    故事唱第之後,醵錢于曲江為聞喜之飲,近代于名園、佛廟。

    至是,官為供帳,歲以為常。

    先是,進士參選,方解褐衣綠。

    是歲錫宴後五日癸酉,诏賜新進士并諸科人綠袍靴笏。

    自後以唱第日賜之,惟賜袍笏,不複賜靴。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一) 舊制,進士首選同唱第,人皆自備錢為鞍馬費,而京師遊手之民,亦自以鞍馬候于禁門外,雖号廷魁,與衆無以異也。

    大中祥符八年,二月戊申,诏進士第一人,金吾司差七人,導從兩節前引,始與同列特異矣。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二) 蔡文忠公&hellip&hellip祥符中,擢進士,為天下第一。

    真宗臨軒日,大悅之&hellip&hellip特诏給金吾衛七人清道,時以為榮。

    尋诏自今第一人及第,給金吾七人當直,許出兩引喝。

     (王之《渑水燕談錄》卷六) 舊進士,工于詩賦有聲場屋者,往往一時皆莫與之敵。

    如王沂公、鄭毅夫數人,取解省試殿試,皆為第一,謂之三元。

     (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卷上) 諸科經試及第,始賜出身。

    然亦有例外得之者,則為恩賜,謂之特奏名。

     開寶三年,诏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

    特奏名恩例,蓋自此始。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太平興國二年&hellip&hellip覆試諸科,得二百人,并賜及第。

    又閱貢籍,得十舉以上,至十五舉進士諸科一百八十餘人,并賜出身。

    九經七人不中格,亦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凡五百餘人。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太平興國五年&hellip&hellip有趙昌國者,求應百篇舉(注,謂一日作詩百篇。

    不設此科,求應者即試之。

    )上出雜題二十字&hellip&hellip各令賦五篇,篇八句。

    逮日旰,僅成數十首,率無可觀。

    上以此科久廢,特賜及第,以勸來者。

    仍诏有司,今後應百篇舉,約此題為式。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雍熙中,著作佐郎樂史,特賜進士及第,诏附于興國五年第一等之下。

    賜第附牓始于此。

     (王之《渑水燕談錄》卷七) 宋初場規尚寬,後為防弊,乃有彌封、謄錄等法。

     國初,進士科場尚寬,禮闱與州郡不異。

    景德二年,七月甲戌,禮部貢院言:“舉人除書案外&hellip&hellip不得懷挾書策,犯者扶出。

    ”殿一舉。

     (王栐《燕翼诒謀錄》卷二) 大中祥符元年,試禮部進士,内出《清明象天賦》等題,仍錄題解摹印以示之。

    至景祐元年,始诏禦藥院,禦試日,進士題目,具經史所出,摹印給之。

     (洪邁《容齋随筆》卷三) 張鄧公士遜,以監察禦史為諸科考試官,以舉子有當避親者,求免去,主司不從,真宗嘉之。

    自後試官親戚,悉牒送别頭考校,至今著為令。

     (王之《渑水燕談錄》卷七) 雍熙四年,先是上閱試舉人,累日方畢。

    宰相屢請&hellip&hellip如唐故事,乃诏歲命春官知舉&hellip&hellip淳化三年&hellip&hellip蘇易簡知貢舉&hellip&hellip既受诏,徑赴貢院以避請求,後遂為例。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淳化三年&hellip&hellip蘇易簡知舉殿試,始令糊名考校。

     (《通考》卷三○《選舉考三》) 景德八年,始置謄錄院,令封印官封試卷,付之集書吏錄本,監以内侍二人。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取士至仁宗,始有糊名考校之律,雖号至公,然尚未絕其弊。

    其後袁州人李夷賓上言:“請别加謄錄。

    ”因著為令,而後識認字畫之弊始絕。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 所納卷子,徑發下彌封。

    所封卷頭&hellip&hellip于每卷上打号頭,三場共一号。

     (吳自牧《夢粱錄》卷二) 景德四年&hellip&hellip又定親試進士條制。

    凡策士,即殿兩庑張帟,列幾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阙外。

    翌旦,拜阙下,乃入就席。

    試卷内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别,以字号第之。

    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禦書院印。

    付考官定等畢,複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

    編排官閱其同異,未同者再考之;如複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

    始取鄉貫狀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試卷以聞。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應舉之藝,多違實用。

    範仲淹建議更張,特格于舊例,不能行。

     範仲淹參知政事,意欲複古勸學,數言興學校,本行實。

    诏近臣議。

    于是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學校,士不察于鄉裡,則不能核名實;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專于記誦,則不足盡人材&hellip&hellip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學校,然後州縣察其履行,則學者修饬矣。

    ”乃诏州縣立學,士須在學三百日,乃聽預秋試。

    舊嘗充試者,百日而止&hellip&hellip三場先策,次論,次詩賦。

    通考為去取,而罷帖經、墨義。

    士通經術,願對大義者試十道。

    仲淹既去,而執政意皆異。

    是冬,诏罷入學日限,言初令不便者甚衆,以為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汗漫難知&hellip&hellip天子下其議,有司請如舊法。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至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制度,始罷諸科而獨存進士。

    又立明法,以待不能業進士者。

    且廢詩賦、帖經、墨義,而改試諸經大義。

     王安石對曰:“今人材乏少,且其學術不一,異論紛然,不能一道德故也。

    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hellip&hellip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

    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科法敗壞,人才緻不如古。

    ”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自京師至郡縣,既皆有學,歲時月各有試,程其藝能,以差次升舍。

    其最優者為上舍,免發解及禮部試,而待賜之第,遂專以此取士&hellip&hellip始命諸州置學官,率給田十頃贍士。

    初置小學教授。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王安石謂:“古之取士,俱本于學。

    請興建學校以複古。

    其明經諸科,欲行廢罷。

    取明經人數,增進士額&hellip&hellip”中書、門下又言:“古之取士,皆本學校,道德一于上,習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為于世。

    今欲追複古制,則患于無漸。

    宜先除去聲病偶對之文,使學者得專意經術,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于天下。

    則庶幾可以複古矣。

    ”于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

    士各占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

    每試四場,初大經,次兼經大義,凡十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hellip&hellip中書撰大義式頒行。

    試義者,須通經有文采,乃為中格,不但如明經、墨義,粗解章句而已&hellip&hellip又立新科明法,試律令、刑統大義斷按,所以待諸科之不能業進士者。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号曰新義。

    晚居金陵,又作《字說》&hellip&hellip其流入于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

    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說,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

    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 公(王安石)改科舉,暮年乃覺其失,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

    ”蓋舉子專誦王氏章句而不解義,正如學究誦注疏爾。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 此後黨派競起,興廢不恒,而經試大義,則相沿未改。

    至徽宗時,曾罷科舉,專以學校取士。

    然其弊也,有不平之譏,故科舉終不可廢。

     崇甯(徽宗)三年,诏曰:“神考議以三舍取士,而罷州郡科舉,其法行于畿甸&hellip&hellip然州郡猶以科舉取士,不專于學校。

    其诏天下:将來科場取士,悉由學校升貢。

    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并罷。

    ” (《通考》卷三一《選舉考四》) 四年,诏将來大比,更參用科舉取士&hellip&hellip時州縣悉行三舍法。

    當官者子弟,得免試入學;而士之在學者,積歲月累試,乃得應格&hellip&hellip不得如在籍者,三舍解試,兼與而兩得。

    其貧且老者,尤甚病之。

    時人議其法曰:“利貴不利賤,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貧。

    ”故诏書及此。

     (《通考》卷三一《選舉考四》) 南渡以後,仍重進士科。

    而試經義,試詩賦,則分為兩科。

    其制始于元祐四年,實因南人擅長詞藻,北士素好研經,故兩立之,以為調劑。

     參知政事歐陽修上言:“&hellip&hellip蓋言事之人,但見每次科場,東南進士得多,而西北進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進士爾。

    殊不知天下至廣,四方風俗異宜,而人性各有利鈍。

    東南之俗好文,故進士多而經學少;西北之人尚質,故進士少而經學多&hellip&hellip今以進士經學合而較之,則其數均。

    ” (《通考》卷三一《選舉考四》) 元祐四年,乃立經義、詩賦兩科(均兼試經義、詩賦)&hellip&hellip專經者用經義定取舍,兼詩賦者以詩賦為去留。

    其名次高下,則于策論參之。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 高宗建炎二年,定詩賦、經義取士。

    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習經者本經義三道,《語》、《孟》義各一道。

    第二場并論一道。

    第三場并策三道。

    殿試策如之。

     (《宋史》卷一五六《選舉志二》) 自經、賦分科,聲律日盛。

    帝嘗曰:“向為士不讀史,遂用詩賦。

    今則不讀經,不出數年,經學廢矣。

    ”紹興二十七年,诏複行兼經,如十三年之制。

     (《宋史》卷一五六《選舉志二》) 三十一年,禮部侍郎金安節言:“熙甯、元豐以來,經義、詩賦,廢興離合,随時更革,初無定制。

    近合科以來,通經者苦賦體雕刻,習賦者病經旨淵微,心有弗精,智難兼濟&hellip&hellip論既并場,策問太寡,議論器識,無以盡人;士守傳注,史學盡廢。

    此後進往往得志,而老生宿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