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系 上
關燈
小
中
大
宋世系
自太祖趙匡胤代周(960年),至帝昺滅于元(1279年),凡十八主,共三百二十年。
太祖姓趙名匡胤,涿郡人。
仕周,世宗時拜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邊,命太祖出師禦之,次陳橋驿。
夜五鼓,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未及對,有以黃衣加身者,衆皆羅拜。
擁還,遂受周禅,國号曰宋,建元建隆(三年)、乾德(五年)、開寶(八年),在位凡十六年。
太宗 初名匡乂,賜改光義,太祖之弟,繼立。
改元太平興國(八年)、雍熙(四年)、端拱(二年)、淳化(五年)、至道(三年),在位凡二十二年。
真宗 名恒,太宗第三子,嗣立。
改元鹹平(六年)、景德(四年)、大中祥符(九年)、天禧(五年)、乾興(一年),在位凡二十五年。
仁宗 名禛,真宗第六子。
嗣立,改元天聖(九年)、明道(二年)、景祐(四年)、寶元(二年)、康定(一年)、慶曆(八年)、皇祐(五年)、至和(二年)、嘉祐(八年),在位凡四十一年。
英宗 名曙,濮安懿王允讓(太宗孫)之第十三子,仁宗養之于内,嘉祐七年,立為皇子。
仁宗崩,遺诏立為帝。
即位,改元治平(四年),在位凡四年。
神宗 名顼,英宗長子。
嗣立,改元熙甯(十年)、元豐(八年),在位凡十八年。
哲宗 名煦,神宗第六子。
嗣立,改元元祐(八年)、紹聖(四年)、元符(三年)、在位凡十五年。
徽宗名佶,神宗第十一子。
繼立,改元建中靖國(一年)、崇甯(五年)、大觀(四年)、政和(七年)、重和(一年)宣和(七年),金兵圍汴急,乃禅位于欽宗,尊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在位凡二十五年。
及金人破汴,脅帝北行,金主封為昏德公,卒于五國城。
欽宗 名桓,徽宗長子。
嗣立,改元靖康(一年),在位凡一年。
随徽宗北去,金主封為重昏侯,金主亮時殂。
(以上凡九帝,共一百六十七年,自西曆960年至西曆1126年,史稱為北宋。
) 高宗 名構,徽宗第九子,封康王。
徽欽北去,即帝位于應天府(河南商邱縣)。
旋因金人之逼,避走江南,建都于臨安(浙江杭縣)。
改元建炎(四年)、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孝宗,稱太上皇。
在位凡三十六年。
孝宗 名眘,太祖七世孫。
高宗诏選太祖之後,紹興二年,選帝育于禁中。
三十年,立為皇子。
繼立,改元隆興(二年)、乾道(九年)、淳熙(十六年),傳位于光宗,上尊号曰至尊壽皇聖帝。
在位凡二十七年。
光宗 名惇,孝宗第三子。
乾道七年,立為皇太子。
嗣立,改元紹熙(五年),傳位于甯宗,上尊号曰聖安壽仁太上皇帝。
在位凡五年。
甯宗 名擴,光宗第二子。
嗣立,改元慶元(六年)、嘉泰(四年)、開禧(三年)、嘉定(十七年),在位凡三十年。
理宗 名昀,太祖十世孫。
初甯宗無子,擇太祖後二人,養之宮中,一曰貴和,一曰貴誠。
尋立貴和為皇子,改賜名竑。
甯宗崩,史彌遠矯诏,立貴誠為帝,改名昀。
即位,改元寶慶(三年)、紹定(六年)、端平(三年)、嘉熙(四年)、淳祐(十二年)、寶祐(六年)、開慶(一年)、景定(五年),在位凡四十年。
度宗 名禥,太祖十一世孫。
父榮王與芮,理宗母弟。
理宗無子,寶祐元年,立為皇太子。
受遺诏繼立,改元鹹淳(十年),在位凡十年。
恭帝 名顯,度宗子。
繼立,改元德祐(一年)。
德祐二年正月,元兵南侵,至臨安臯亭山,以勢窮乃出降,在位凡一年。
朝元主于上都,封瀛國公。
端宗 名昰,度宗庶子,恭帝兄,封吉王。
德祐二年五月,陳宜中等立之于福州,改元景炎(二年)。
元兵襲之,奔粵,殂于碙州(廣東吳川縣南海中),在位凡二年。
帝昺 度宗庶子,端宗之弟。
繼立,改元祥興(二年)。
避元兵遷于厓山(廣東赤溪縣東有二山,對峙如門,亦謂之厓門)。
元将張弘範襲至,陸秀夫知事已去,乃負帝投海死。
在位凡二年,宋亡。
(以上凡九帝,共一百五十三年,自西曆1127年至西曆1279年,史稱為南宋。
) 遼世系 自太祖阿保機稱帝(916年),至天祚帝降于金(1125年),凡九主,共二百十年。
太祖 姓耶律氏,名億,字阿保機,小字啜裡隻。
契丹疊剌部霞濑益石烈鄉耶律彌裡人(事迹詳前),于後梁太祖貞明二年稱帝,國号曰契丹,建元神冊(六年)、天贊(四年)、天顯(一年),在帝位凡十一年。
太宗 名德光,太祖第二子。
嗣立,仍用天顯年号(由二年至十一年,凡十年)。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改國号曰遼,改元會同(十年)、大同(一年),在位凡二十一年。
世宗 名阮,太祖長子讬允(出鎮勃海扶餘城,号曰人皇王)之子,太宗愛之如子,從伐晉。
太宗崩于栾城,遂即位于柩前。
太後聞帝即位,遣太弟李胡率兵拒之。
旋罷兵,趨上京,改元天祿(四年),祭于行宮,遇弑,在位凡四年。
穆宗 名璟,太宗長子。
繼立,改元應曆(十八年)。
帝荒淫無道,獵于懷州,為近侍所弒,在位凡十八年。
景宗 名賢,世宗第二子。
繼立,改元保甯(十年)、乾亨(四年),在位凡十四年。
聖宗 名隆緒,景宗長子。
繼立,太後蕭氏輔政,複國号曰大契丹,改元統和(二十九年)、開泰(九年)、太平(十年),在位凡四十八年。
興宗 名宗真,聖宗長子。
繼立,改元景福(一年)、重熙(二十三年),在位凡二十四年。
道宗 名洪基,興宗長子。
繼立,改元清甯(十年)、鹹雍(十年)、太康(十年)、大安(十年)、壽隆(六年),複改國号曰遼。
凡在位四十六年。
天祚帝 名延禧,道宗之孫。
道宗崩,奉遺诏即帝位,改元乾統(十年)、天慶(十年)、保大(四年)。
金兵克上京,帝走雲中,複走夾山(內蒙五原縣西北)。
燕京破,又出奔四部(山西陰山附近)。
金兵襲之,複奔走西夏。
帝為謀恢複,至武州,為金兵所敗。
謀奔黨項,被金将完顔婁室等所獲,時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會三年也。
至金,封為海濱王,以疾終,在位凡二十四年,遼亡。
金世系 自太祖阿骨打稱帝(1115年)。
至哀宗死于蔡州(1234年),凡九主,共一百二十年。
太祖 姓完顔氏,名阿骨打,世為生女真節度使。
至太祖襲立,叛遼,取遼東北諸州,遼将蕭嗣先又大敗于混同江,勢遂不可制。
群臣勸進,即皇帝位,國号曰金,色尚白,更名旻,時宋徽宗政和五年,遼天祚帝天慶五年也,建元收國(二年)、天輔(六年),在位凡八年。
太宗 名晟(本名吳乞買),太祖弟,太祖四出征伐,常居守。
太祖卒,百官請正位,遂即皇帝位,改元天會(十二年),在位凡十二年。
熙宗 名亶(本名合剌),太祖孫。
繼立,仍用天會年号(由十三年至十五年,凡三年),改元天眷(三年)、皇統(八年),為廢帝所弑。
在位凡十四年。
廢帝 名亮(本名迪古乃),遼王宗幹次子。
弑熙宗而自立,改元天德(四年)、貞元(三年)、正隆(五年),帝自将兵伐宋,師于瓜州,完顔元宜等變,帝遇害(時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在位凡十二年。
世宗 名雍(本名烏祿),太祖孫,睿宗宗堯子,任東京留守,封曹國公。
廢帝出師,金人立之于遼陽,改元大定(二十九年),在位凡二十九年。
章宗 名璟(本名麻達葛),顯宗允恭子,大定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孫。
世宗崩,繼立,改元明昌(六年)、承安(五年)、泰和(八年),在位凡十九年。
衛紹王 名永濟(本名興勝),更名允濟,世宗第七子。
章宗無子而疏忌宗室,以王柔弱鮮智能,遂使為嗣。
章宗卒,繼立,改元大安(三年)、崇慶(一年)、至甯(一年),呼沙呼作亂,以兵入宮,自稱監國都元帥,逼帝出宮,載至故邸而禁锢之。
尋使宦者殺王而迎立宣宗,在位凡五年。
宣宗 名珣(本名吾睹補),顯宗長子,進封升王。
衛紹王被殺,呼沙呼迎帝于彰德而立之,改元貞祐(四年)、興定(五年)、元光(二年)。
以蒙古日逼,國蹙兵弱,乃遷都于汴。
在位凡十一年。
哀宗 名守緒(又名甯甲速),宣宗第三子。
繼立,改元正大(八年)、開興(一年)、天興(三年)。
蒙古兵圍汴,帝走蔡州,宋與蒙古合兵圍之。
帝知事急,傳位于宗室承麟,冀突圍而出,未幾城破,帝自經,承麟亦為亂兵所殺,時宋理宗端平元年也。
在位凡十一年,金亡。
夏世系 自景宗元昊稱帝(1038年),至末帝降于蒙古(1227年),凡十主,共一百九十年。
景宗 本姓拓跋,曾賜姓李氏,名元昊。
其先自唐末,即據有銀、夏、綏、宥、靜諸州。
元昊繼立,稱顯道(二年)、開運、廣運(二年)、大慶(二年)。
旋稱帝,國号曰夏,時宋仁宗寶元元年,遼興宗重熙七年也。
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在帝位凡十一年。
毅宗 名諒祚,景宗長子也。
繼立,改元延嗣甯國(一年)、天祐垂聖(三年)、福聖承道(四年)、奲都(六年)、拱化(六年),在位凡二十年。
惠宗 名秉常,毅宗長子。
繼立,改元乾道(二年)、天賜禮盛國慶(五年)、大安(十年)、天定禮定(一年),在位凡十八年。
崇宗 名乾順,惠宗長子。
繼立,改元天儀治平(四年)、天祐民安(八年)、永安(三年)、貞觀(十三年)、雍甯(五年)、元德(七年)、正德(八年)、大德(四年),在位凡五十二年。
仁宗 名仁孝,崇宗長子。
繼立,改元大慶(五年)、人慶(五年)、天盛(二十二年)、乾祐(二十三年),在位凡五十五年。
桓宗 名純佑,仁宗長子。
繼立,改元天慶(十二年),後為鎮夷王安全所廢。
在位凡十二年。
襄宗 名安全,崇宗之孫,越王仁友之子。
廢桓宗而自立,改元應天(四年),皇建(一年),在位凡五年。
神宗 名遵顼,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位至大都督。
繼立,改元光定(十二年),傳位于子德旺,自稱太上皇。
在位凡十二年。
獻宗 名德旺,神宗子。
繼立,改元乾定(四年)。
聞蒙古兵至,以憂悸卒,在位凡四年。
末帝 名晛,神宗之孫,清平郡王之子,國人立以為主。
蒙古太祖攻之,力屈乃降,時宋理宗寶慶三年,金哀宗正大四年也。
在位凡一年,夏亡。
元世系 自太祖鐵木真稱帝(1206年),至順帝北走(1368年),凡十五主,共一百六十三年。
太祖 名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
征服諸部,即帝位于斡難河之源,上尊号曰成吉思可汗,時宋甯宗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也。
在位凡二十二年(四太子拖雷監國一年)。
太宗 名窩闊台,太祖第三子。
繼立,六年,滅金,在位凡十三年。
皇後乃馬真氏臨朝稱制,凡四年。
定宗 名貴由,太宗長子。
繼立,在位凡三年。
皇後斡兀立海迷失氏,抱太孫失烈門臨朝稱制,凡二年。
憲宗 名蒙哥,太祖之孫,拖雷長子。
繼立,九年,攻略蜀地,殁于合州。
在位凡九年。
世祖 名忽必烈,拖雷第四子,憲宗母弟,長且賢,任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憲宗殁于蜀,世祖還師至開平,自立為帝,時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
建元中統(四年)、至元(三十一年)、至元八年(宋度宗鹹淳七年),改國号曰元,取易大哉乾元之義。
十六年滅宋,統一中國。
在位凡三十五年。
成宗 名鐵穆耳,世祖之孫,太子真金之第三子。
繼立,改元元貞(二年)、大德(十一年),在位凡十三年。
武宗 名海山,真金第二子,答剌麻八剌之長子。
繼立,改元至大(四年),在位凡四年。
仁宗 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之弟。
繼立,改元皇慶(二年)、延祐(七年),在位凡九年。
英宗 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
繼立,改元至治(三年),為知樞密院事鐵失等所弑。
在位凡三年。
泰定帝 名也孫鐵木兒,晉王甘麻刺之長子,襲封鎮北邊。
英宗遇弑,諸王等奉皇帝玺,迎帝于鎮。
即帝位,改元泰定(四年),在位凡四年。
以自立故,文宗不為立廟上谥,止稱為泰定帝。
天順帝 名阿速吉八,泰定帝子。
上都丞相倒剌沙立之為帝,改元天順。
時文宗立于大都,乃遣兵攻之,戰敗逃亡,在位凡月餘。
明宗 名和世,武宗長子。
泰定帝崩,文宗立二年,以帝居長固讓,帝遂即位和甯之北,還京師,于途次暴崩。
在位凡八月。
文宗 名圖帖睦爾,武宗之次子,明宗之弟。
即帝位,改元天曆(二年),讓位明宗,明宗立帝為皇太子。
及明宗崩,複位,改元至順(三年),在位凡五年。
甯宗 名懿璘質班,明宗次子。
繼立,旋崩,在位凡月餘。
順帝 名妥歡貼睦爾,明宗之長子。
居廣西,甯宗崩,迎歸京師。
即帝位,改元元統(二年)、至元(六年)、至正(二十七年),在位凡三十五年。
明兵陷都城,帝北走,元亡。
其先世,依《元朝秘史》(卷一)另列表以明之。
巴塔赤罕塔馬察豁裡察兒篾兒幹阿兀站孛羅溫撤裡合察兀&mdash&mdash也客你敦挦鎖赤合兒出勃兒隻吉歹篾兒幹脫羅豁勒真伯顔都蛙鎖豁兒朵奔篾兒幹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隻勃端察兒(《元史&bull本紀》 孛端叉兒)把林失亦剌秃合必赤篾年土敦合赤曲魯克海都伯升豁兒多黑申屯必乃薛禅合不勒合罕把兒壇把阿秃兒也速該把阿秃兒太祖鐵木真察刺孩領忽想昆必勒格俺巴孩抄真豁兒帖該 一 宋之統一 太祖代周,諸國并峙,次第用兵,先滅荊南、南平、後蜀、南漢、南唐。
太宗繼之,又滅北漢,吳越先來歸。
除燕雲十六州外,複歸一統。
乾德元年(963年)二月&hellip&hellip慕容延钊入荊南,高繼沖請歸朝,得州三,縣十七。
(《宋史》卷一《太祖紀一》) 乾德元年三月&hellip&hellip慕容延钊破三江口,下嶽州,克複朗州。
湖南平,得州十四,監一,縣六十六。
(《宋史》卷一《太祖紀一》) 按馬希萼時,朗州将王逵、周行逢據州以叛,推辰州刺史劉言為主。
南唐破潭州後,未幾,仍為王逵等所得,盡有馬氏故地,王逵自為武安節度使,周行逢自為武安行軍司馬,三雄并峙。
逵與行逢比而殺言,逵亦為其下所殺,行逢代為武平節度使。
宋初,行逢卒,子保權繼立,部将張文表為亂,據潭州。
保權求援于宋,宋遣慕容延钊、李處耘假道荊南以讨之。
未至,保權已克潭州,殺文表。
荊南主繼沖聞宋師至,出迎,钊等遂襲取之,荊南亡。
更進趨潭州,保權與宋師戰,大敗被擒,武平遂亡。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hellip&hellip王全斌取利州,蜀王孟昶降,得州四十五,縣一百九十八。
(《宋史》卷二《太祖紀二》) 按蜀帝昶,奢縱無度,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大言欲建奇勳,以蠟書約北漢伐宋。
太祖聞之,于乾德二年十一月,以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崔彥進副之,将步騎三萬,出鳳州道;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曹彬副之,出歸州道以伐蜀。
王昭遠出戰被擒。
師至魏城,昶降,後蜀遂亡。
昶至京師,封秦國公。
開寶四年(971年)二月&hellip&hellip潘美克廣州,俘劉,廣南平,得州六十,縣二百十四。
(《宋史》卷三《太祖紀二》) 按南漢帝在位,殘酷奢侈,屢侵宋。
太祖開寶三年八月,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貴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遣使發十州兵,會賀州,以伐南漢。
美等克廣州,俘,南漢遂亡。
至京師,封為恩赦侯。
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hellip&hellip曹彬夜敗江南軍于城下&hellip&hellip克升州,俘其國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八十。
(《宋史》卷三《太祖紀三》) 按宋平南漢,南唐李煜聞之,自貶國号曰江南國主,遣使朝宋。
南唐宿将林宏肇,為宋太祖所忌,縱反間,言其将降,煜竟鸩殺之,守備益弛。
太祖欲伐之,以師出無名,先征之入朝不至。
開寶七年,命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櫂都部署,潘美為都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将兵十萬,出荊南以伐之,兼使吳越王俶出師為犄角。
彬等由荊南浮江而下,自采石渡江圍金陵,俶亦取江南常州。
金陵破,煜降,南唐遂亡。
煜至京師,封為違命侯。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hellip&hellip陳洪進獻漳泉二州,凡得縣十四。
(《宋史》卷四《太宗紀一》) 按閩越為唐所滅,牙将留從效據漳泉。
從效卒,子紹镃繼立,為統軍陳洪進所廢,推副使張漢思為留後,自為副使,既複幽漢思而代之。
宋平南唐,吳越王入朝,洪進遣子入貢。
太平興國二年八月,洪進入朝。
三年四月,獻地,诏以為武甯節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三年五月&hellip&hellip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
(《宋史》卷四《太宗紀一》) 按吳越王錢俶,自太祖時已稱藩,俶入朝,太祖遇之以禮,賜赉甚厚,留兩年遣還。
至是舉國歸朝,封為淮海王,吳越遂亡。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二月&hellip&hellip帝發京師,四月&hellip&hellip幸太原城,诏谕北漢主劉繼元使降。
五月&hellip&hellip繼元降,北漢平,凡得州十,縣四十。
(《宋史》卷四《太宗紀一》) 按宋太祖滅後蜀後,轉伐北漢,時北漢劉繼元新立,求救于遼。
遼兵入侵晉绛二州,太祖自将攻之,不克而還。
是年,太宗自将伐北漢,次太原,招降繼元,封為彭城郡公,北漢遂亡。
二 宋之疆域 唐室既衰,五季疊興&hellip&hellip寓縣分裂,莫之能一。
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hellip&hellip建隆四年,取荊南,得州府三,縣一十七&hellip&hellip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縣六十六&hellip&hellip乾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縣一百九十八&hellip&hellip開寶四年,平廣南,得州六十,縣二百一十四&hellip&hellip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軍三,縣一百八&hellip&hellip計其末年,凡有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六&hellip&hellip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獻地,得州二,縣十四&hellip&hellip錢俶入朝,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hellip&hellip四年,平太原,得州十,軍一,縣四十&hellip&hellip五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縣八。
(雍熙元年,以四州授繼捧。
自後不複領職方。
)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複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
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
(先是淳化四年,法唐制,分天下為十道,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關西,曰劍南,曰淮南,曰峽西,曰江南東西,曰浙東西,曰廣南。
)天聖(仁宗年号)析為十八,元豐(神宗年号)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東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浙,曰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廣南東西。
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裡,南北萬一千六百二十裡。
崇甯(徽宗)四年(1105年),複置京畿路&hellip&hellip宣和四年(1122年),又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
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縣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謂極盛矣&hellip&hellip自崇甯以來,益梓夔黔廣西荊湖南北,疊相視效,大斥土宇&hellip&hellip凡所建州軍關城砦堡,紛然莫可勝紀。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序》) 高宗蒼黃渡江,駐跸吳會,中原陝右,盡入于金。
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其所存者,兩浙、兩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五路而已。
(合京西,共為十六路。
)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序》) 是時輿地登于職方者,東盡明越,西抵岷嶓,南斥瓊崖,北至淮漢,補短截長,分路十六:曰浙西,曰浙東,曰江東,曰江西,曰淮東,曰淮西,曰湖南,曰湖北,曰京西,曰成都,曰潼川,曰利州,曰夔州,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
凡府州軍監一百九十,縣七百有三。
而武都、河池、興元、襄陽、鄂州、廬州、楚州、揚州,皆為重鎮。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 宋疆域簡表 三 宋之制度 1.官制 甲 中央官 中央官制簡表 宋初官制,雖承襲于唐,特徒存其名,而任非其官。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
三省長官尚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
天下财賦,内庭諸司,中外筦庫,悉隸三司。
中書省但掌冊文,覆奏考賬。
門下省主乘輿八寶,朝會版位,流外考較,諸司附奏挾名而已。
台、省、寺、監,官無定員,無專職,悉皆出入,分莅庶務。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故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預朝政,侍郎、給事、不領省職,谏議無言責,起居不記注,中書常阙舍人,門下罕除常侍。
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谏诤。
至于仆射、尚書、丞郎、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其官人受授之别,則有官,有職,有差遣。
官以寓祿秩叙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别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滞;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
時人語曰:“甯登瀛,不為卿。
甯抱椠,不為監。
”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至其初設官之意,則在集權中央,又為防專擅之弊,不惜颠倒而錯綜之。
而實權所寄,則以中書主政,樞密主兵,三司理财。
宰相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
有二人,則分日知印。
以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其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其次為集賢殿大學士。
或置三相,則昭文、集賢二學士,并監修國史各除。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一》) 唐初,始合中書、門下之職,故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其後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诏令,門下掌封駁,日有争論,紛纭不決。
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
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自是相承&hellip&hellip莫之能改&hellip&hellip向日所謂中書者,乃中書門下政事堂也。
(《通考》卷五〇《職官考四》) 樞密使 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
凡侍衛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hellip&hellip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号為二府。
(《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 唐末,諸司使皆内臣領之,樞密使始與宰相分權矣。
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hellip&hellip其權重于宰相。
太祖受命,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
(《通考》卷五〇《職官考四》) 三司使 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逼,朝廷不預,一歸三司。
通管鹽鐵、度支,戶部号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
(《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 唐自天寶以後,天下多事,戶口凋耗,租稅日削,法既變而用不給。
故興利者進而征斂,名額繁矣。
方鎮握重兵,皆留财賦自贍,其上供殊鮮。
五代疆境逼蹙,藩鎮益強,率令部曲主場院。
其屬三司者,補大吏以臨之,輸額之外,亦私有焉。
(《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 太祖周知其弊,及受命,務恢遠略,修建法程,示之以漸。
建隆中,牧守來朝,猶不貢奉以助軍實。
乾德三年,始诏諸州,支度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
時藩郡有阙,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務,或遣京朝官、廷臣監臨。
于是外權始削,而利歸公上,條禁文簿,漸為精密。
(《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 淳化元年诏曰:“周設司會一職,以一歲為準。
漢制,上計之法,以三年為期,所以詳知國用之盈虛,大行群吏之誅賞,斯乃舊典,其可廢乎?三司自今每歲具見管金銀、錢帛、軍儲等簿以聞。
”四年,改三司為總計司,左右大計,分掌十道财賦。
令京東西南北,各以五十州為率,每州軍歲計金銀錢、缯帛、刍粟等費,逐路關報總計司。
總計司置簿,左右計使,通計置裁。
給餘州亦如之。
未幾複為三部。
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
(《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 宋朝藝祖開基,懲五季之亂,藩臣擅有财賦,不歸王府。
自乾德以後,僭僞略平,始置諸道轉軍使,以總利權&hellip&hellip其轉運使之名,國初但曰勾當某路水陸計度轉運事官,高者則曰某路計度轉運使。
太平興國初,皆曰使;兩省以上,則為都轉運使。
又置副使,與諸路判官焉&hellip&hellip真宗每用兵,或令都部署兼轉運使。
王師征讨,則有随軍轉運使,事畢即停。
至道中,诏曰:“天下物宜,民間利病,惟轉運使得以周知。
令更互赴阙,延見詢問焉。
” (《通考》卷六一《職官考五》) 宋财政職官簡表 但自真、仁之際,已起改革之議,至神宗始見諸實行。
自真宗、仁宗以來,議者多以正名為請。
鹹平中,楊億首言文昌會府,有名無實,宜複其舊。
既而言者相繼,乞複二十四司之制。
至和中,吳育亦言:“尚書省,天下之大有司,而廢為閑所,當漸複之。
”然朝論異同,未遑厘正。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神宗即位,慨然欲更其制。
熙甯末,始命館閣校唐《六典》,元豐三年以摹本賜群臣。
乃置局中書,命翰林學士張璪等詳定。
八月下诏,肇新官制,省、台、寺、監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
五年,省、台、寺、監法成。
六年,尚書新省成,帝親臨幸,召六曹長貳以下,詢以職事,因誡敕焉。
所置之官,見前表。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徽宗時,蔡京輔政,複加變更,與元豐之制又多不同。
大抵自元祐以後,漸更元豐之制,二府不分班奏事,樞密加置簽書;戶部則不令右曹專典常平,而總于其長;起居郎、舍人,則通記起居,而不分言動;館職則增置校勘黃本。
凡此,皆與元豐稍異也。
其後蔡京當國,率意自用,然動以繼志為言&hellip&hellip又更兩省之長,為左輔、右弼;易端揆之稱,為太宰、少宰。
是時員既濫冗,名且紊雜&hellip&hellip宣和末,王黼用事,方且追咎元祐紛更。
乃請設局以修官制,格目為正名,亦何補矣。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南宋改革官制。
其特異者,則雲三省長官虛稱,而置丞相。
建炎中興,參酌潤色。
因呂頤浩之請,左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三省之政合乎一。
乾道八年,又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删去三省長官虛稱,道揆之名遂定&hellip&hellip惟樞密本兵,與中書對掌機務,号東西二府,命宰相兼知院事。
建炎四年,實用慶曆故典,其後兵興則兼樞密使,兵罷則免。
至開禧初,始以宰臣兼樞密為永制。
當多事時,諸部或長貳不并置,或并郎曹使相兼之;惟吏部戶部,不省不并,兵休稍稍增置。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北宋之末,宰相上,複有貴官。
唐初,始定制以三省為宰相之司存,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之職任。
然省分為三,各有所掌,而其官亦複不一。
相職既尊,無所不統&hellip&hellip于是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參知機務、參預政事之名焉&hellip&hellip所謂同平章事者,唐初雖以稱宰相,乃以處資淺之人,在參知政事之下。
中世以後,則獨為真宰相之官&hellip&hellip自唐開元以來,郭子儀、李光弼相繼,以平章事為節度使,謂之使相。
而宰相之職,侪于他官自此始。
自宋元祐以後,文潞公(彥博)、呂申公(公著)相繼,以平章軍國重事序宰臣上,
太祖姓趙名匡胤,涿郡人。
仕周,世宗時拜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邊,命太祖出師禦之,次陳橋驿。
夜五鼓,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未及對,有以黃衣加身者,衆皆羅拜。
擁還,遂受周禅,國号曰宋,建元建隆(三年)、乾德(五年)、開寶(八年),在位凡十六年。
太宗 初名匡乂,賜改光義,太祖之弟,繼立。
改元太平興國(八年)、雍熙(四年)、端拱(二年)、淳化(五年)、至道(三年),在位凡二十二年。
真宗 名恒,太宗第三子,嗣立。
改元鹹平(六年)、景德(四年)、大中祥符(九年)、天禧(五年)、乾興(一年),在位凡二十五年。
仁宗 名禛,真宗第六子。
嗣立,改元天聖(九年)、明道(二年)、景祐(四年)、寶元(二年)、康定(一年)、慶曆(八年)、皇祐(五年)、至和(二年)、嘉祐(八年),在位凡四十一年。
英宗 名曙,濮安懿王允讓(太宗孫)之第十三子,仁宗養之于内,嘉祐七年,立為皇子。
仁宗崩,遺诏立為帝。
即位,改元治平(四年),在位凡四年。
神宗 名顼,英宗長子。
嗣立,改元熙甯(十年)、元豐(八年),在位凡十八年。
哲宗 名煦,神宗第六子。
嗣立,改元元祐(八年)、紹聖(四年)、元符(三年)、在位凡十五年。
徽宗名佶,神宗第十一子。
繼立,改元建中靖國(一年)、崇甯(五年)、大觀(四年)、政和(七年)、重和(一年)宣和(七年),金兵圍汴急,乃禅位于欽宗,尊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在位凡二十五年。
及金人破汴,脅帝北行,金主封為昏德公,卒于五國城。
欽宗 名桓,徽宗長子。
嗣立,改元靖康(一年),在位凡一年。
随徽宗北去,金主封為重昏侯,金主亮時殂。
(以上凡九帝,共一百六十七年,自西曆960年至西曆1126年,史稱為北宋。
) 高宗 名構,徽宗第九子,封康王。
徽欽北去,即帝位于應天府(河南商邱縣)。
旋因金人之逼,避走江南,建都于臨安(浙江杭縣)。
改元建炎(四年)、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孝宗,稱太上皇。
在位凡三十六年。
孝宗 名眘,太祖七世孫。
高宗诏選太祖之後,紹興二年,選帝育于禁中。
三十年,立為皇子。
繼立,改元隆興(二年)、乾道(九年)、淳熙(十六年),傳位于光宗,上尊号曰至尊壽皇聖帝。
在位凡二十七年。
光宗 名惇,孝宗第三子。
乾道七年,立為皇太子。
嗣立,改元紹熙(五年),傳位于甯宗,上尊号曰聖安壽仁太上皇帝。
在位凡五年。
甯宗 名擴,光宗第二子。
嗣立,改元慶元(六年)、嘉泰(四年)、開禧(三年)、嘉定(十七年),在位凡三十年。
理宗 名昀,太祖十世孫。
初甯宗無子,擇太祖後二人,養之宮中,一曰貴和,一曰貴誠。
尋立貴和為皇子,改賜名竑。
甯宗崩,史彌遠矯诏,立貴誠為帝,改名昀。
即位,改元寶慶(三年)、紹定(六年)、端平(三年)、嘉熙(四年)、淳祐(十二年)、寶祐(六年)、開慶(一年)、景定(五年),在位凡四十年。
度宗 名禥,太祖十一世孫。
父榮王與芮,理宗母弟。
理宗無子,寶祐元年,立為皇太子。
受遺诏繼立,改元鹹淳(十年),在位凡十年。
恭帝 名顯,度宗子。
繼立,改元德祐(一年)。
德祐二年正月,元兵南侵,至臨安臯亭山,以勢窮乃出降,在位凡一年。
朝元主于上都,封瀛國公。
端宗 名昰,度宗庶子,恭帝兄,封吉王。
德祐二年五月,陳宜中等立之于福州,改元景炎(二年)。
元兵襲之,奔粵,殂于碙州(廣東吳川縣南海中),在位凡二年。
帝昺 度宗庶子,端宗之弟。
繼立,改元祥興(二年)。
避元兵遷于厓山(廣東赤溪縣東有二山,對峙如門,亦謂之厓門)。
元将張弘範襲至,陸秀夫知事已去,乃負帝投海死。
在位凡二年,宋亡。
(以上凡九帝,共一百五十三年,自西曆1127年至西曆1279年,史稱為南宋。
) 遼世系 自太祖阿保機稱帝(916年),至天祚帝降于金(1125年),凡九主,共二百十年。
太祖 姓耶律氏,名億,字阿保機,小字啜裡隻。
契丹疊剌部霞濑益石烈鄉耶律彌裡人(事迹詳前),于後梁太祖貞明二年稱帝,國号曰契丹,建元神冊(六年)、天贊(四年)、天顯(一年),在帝位凡十一年。
太宗 名德光,太祖第二子。
嗣立,仍用天顯年号(由二年至十一年,凡十年)。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改國号曰遼,改元會同(十年)、大同(一年),在位凡二十一年。
世宗 名阮,太祖長子讬允(出鎮勃海扶餘城,号曰人皇王)之子,太宗愛之如子,從伐晉。
太宗崩于栾城,遂即位于柩前。
太後聞帝即位,遣太弟李胡率兵拒之。
旋罷兵,趨上京,改元天祿(四年),祭于行宮,遇弑,在位凡四年。
穆宗 名璟,太宗長子。
繼立,改元應曆(十八年)。
帝荒淫無道,獵于懷州,為近侍所弒,在位凡十八年。
景宗 名賢,世宗第二子。
繼立,改元保甯(十年)、乾亨(四年),在位凡十四年。
聖宗 名隆緒,景宗長子。
繼立,太後蕭氏輔政,複國号曰大契丹,改元統和(二十九年)、開泰(九年)、太平(十年),在位凡四十八年。
興宗 名宗真,聖宗長子。
繼立,改元景福(一年)、重熙(二十三年),在位凡二十四年。
道宗 名洪基,興宗長子。
繼立,改元清甯(十年)、鹹雍(十年)、太康(十年)、大安(十年)、壽隆(六年),複改國号曰遼。
凡在位四十六年。
天祚帝 名延禧,道宗之孫。
道宗崩,奉遺诏即帝位,改元乾統(十年)、天慶(十年)、保大(四年)。
金兵克上京,帝走雲中,複走夾山(內蒙五原縣西北)。
燕京破,又出奔四部(山西陰山附近)。
金兵襲之,複奔走西夏。
帝為謀恢複,至武州,為金兵所敗。
謀奔黨項,被金将完顔婁室等所獲,時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會三年也。
至金,封為海濱王,以疾終,在位凡二十四年,遼亡。
金世系 自太祖阿骨打稱帝(1115年)。
至哀宗死于蔡州(1234年),凡九主,共一百二十年。
太祖 姓完顔氏,名阿骨打,世為生女真節度使。
至太祖襲立,叛遼,取遼東北諸州,遼将蕭嗣先又大敗于混同江,勢遂不可制。
群臣勸進,即皇帝位,國号曰金,色尚白,更名旻,時宋徽宗政和五年,遼天祚帝天慶五年也,建元收國(二年)、天輔(六年),在位凡八年。
太宗 名晟(本名吳乞買),太祖弟,太祖四出征伐,常居守。
太祖卒,百官請正位,遂即皇帝位,改元天會(十二年),在位凡十二年。
熙宗 名亶(本名合剌),太祖孫。
繼立,仍用天會年号(由十三年至十五年,凡三年),改元天眷(三年)、皇統(八年),為廢帝所弑。
在位凡十四年。
廢帝 名亮(本名迪古乃),遼王宗幹次子。
弑熙宗而自立,改元天德(四年)、貞元(三年)、正隆(五年),帝自将兵伐宋,師于瓜州,完顔元宜等變,帝遇害(時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在位凡十二年。
世宗 名雍(本名烏祿),太祖孫,睿宗宗堯子,任東京留守,封曹國公。
廢帝出師,金人立之于遼陽,改元大定(二十九年),在位凡二十九年。
章宗 名璟(本名麻達葛),顯宗允恭子,大定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孫。
世宗崩,繼立,改元明昌(六年)、承安(五年)、泰和(八年),在位凡十九年。
衛紹王 名永濟(本名興勝),更名允濟,世宗第七子。
章宗無子而疏忌宗室,以王柔弱鮮智能,遂使為嗣。
章宗卒,繼立,改元大安(三年)、崇慶(一年)、至甯(一年),呼沙呼作亂,以兵入宮,自稱監國都元帥,逼帝出宮,載至故邸而禁锢之。
尋使宦者殺王而迎立宣宗,在位凡五年。
宣宗 名珣(本名吾睹補),顯宗長子,進封升王。
衛紹王被殺,呼沙呼迎帝于彰德而立之,改元貞祐(四年)、興定(五年)、元光(二年)。
以蒙古日逼,國蹙兵弱,乃遷都于汴。
在位凡十一年。
哀宗 名守緒(又名甯甲速),宣宗第三子。
繼立,改元正大(八年)、開興(一年)、天興(三年)。
蒙古兵圍汴,帝走蔡州,宋與蒙古合兵圍之。
帝知事急,傳位于宗室承麟,冀突圍而出,未幾城破,帝自經,承麟亦為亂兵所殺,時宋理宗端平元年也。
在位凡十一年,金亡。
夏世系 自景宗元昊稱帝(1038年),至末帝降于蒙古(1227年),凡十主,共一百九十年。
景宗 本姓拓跋,曾賜姓李氏,名元昊。
其先自唐末,即據有銀、夏、綏、宥、靜諸州。
元昊繼立,稱顯道(二年)、開運、廣運(二年)、大慶(二年)。
旋稱帝,國号曰夏,時宋仁宗寶元元年,遼興宗重熙七年也。
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在帝位凡十一年。
毅宗 名諒祚,景宗長子也。
繼立,改元延嗣甯國(一年)、天祐垂聖(三年)、福聖承道(四年)、奲都(六年)、拱化(六年),在位凡二十年。
惠宗 名秉常,毅宗長子。
繼立,改元乾道(二年)、天賜禮盛國慶(五年)、大安(十年)、天定禮定(一年),在位凡十八年。
崇宗 名乾順,惠宗長子。
繼立,改元天儀治平(四年)、天祐民安(八年)、永安(三年)、貞觀(十三年)、雍甯(五年)、元德(七年)、正德(八年)、大德(四年),在位凡五十二年。
仁宗 名仁孝,崇宗長子。
繼立,改元大慶(五年)、人慶(五年)、天盛(二十二年)、乾祐(二十三年),在位凡五十五年。
桓宗 名純佑,仁宗長子。
繼立,改元天慶(十二年),後為鎮夷王安全所廢。
在位凡十二年。
襄宗 名安全,崇宗之孫,越王仁友之子。
廢桓宗而自立,改元應天(四年),皇建(一年),在位凡五年。
神宗 名遵顼,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位至大都督。
繼立,改元光定(十二年),傳位于子德旺,自稱太上皇。
在位凡十二年。
獻宗 名德旺,神宗子。
繼立,改元乾定(四年)。
聞蒙古兵至,以憂悸卒,在位凡四年。
末帝 名晛,神宗之孫,清平郡王之子,國人立以為主。
蒙古太祖攻之,力屈乃降,時宋理宗寶慶三年,金哀宗正大四年也。
在位凡一年,夏亡。
元世系 自太祖鐵木真稱帝(1206年),至順帝北走(1368年),凡十五主,共一百六十三年。
太祖 名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
征服諸部,即帝位于斡難河之源,上尊号曰成吉思可汗,時宋甯宗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也。
在位凡二十二年(四太子拖雷監國一年)。
太宗 名窩闊台,太祖第三子。
繼立,六年,滅金,在位凡十三年。
皇後乃馬真氏臨朝稱制,凡四年。
定宗 名貴由,太宗長子。
繼立,在位凡三年。
皇後斡兀立海迷失氏,抱太孫失烈門臨朝稱制,凡二年。
憲宗 名蒙哥,太祖之孫,拖雷長子。
繼立,九年,攻略蜀地,殁于合州。
在位凡九年。
世祖 名忽必烈,拖雷第四子,憲宗母弟,長且賢,任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憲宗殁于蜀,世祖還師至開平,自立為帝,時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
建元中統(四年)、至元(三十一年)、至元八年(宋度宗鹹淳七年),改國号曰元,取易大哉乾元之義。
十六年滅宋,統一中國。
在位凡三十五年。
成宗 名鐵穆耳,世祖之孫,太子真金之第三子。
繼立,改元元貞(二年)、大德(十一年),在位凡十三年。
武宗 名海山,真金第二子,答剌麻八剌之長子。
繼立,改元至大(四年),在位凡四年。
仁宗 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之弟。
繼立,改元皇慶(二年)、延祐(七年),在位凡九年。
英宗 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
繼立,改元至治(三年),為知樞密院事鐵失等所弑。
在位凡三年。
泰定帝 名也孫鐵木兒,晉王甘麻刺之長子,襲封鎮北邊。
英宗遇弑,諸王等奉皇帝玺,迎帝于鎮。
即帝位,改元泰定(四年),在位凡四年。
以自立故,文宗不為立廟上谥,止稱為泰定帝。
天順帝 名阿速吉八,泰定帝子。
上都丞相倒剌沙立之為帝,改元天順。
時文宗立于大都,乃遣兵攻之,戰敗逃亡,在位凡月餘。
明宗 名和世,武宗長子。
泰定帝崩,文宗立二年,以帝居長固讓,帝遂即位和甯之北,還京師,于途次暴崩。
在位凡八月。
文宗 名圖帖睦爾,武宗之次子,明宗之弟。
即帝位,改元天曆(二年),讓位明宗,明宗立帝為皇太子。
及明宗崩,複位,改元至順(三年),在位凡五年。
甯宗 名懿璘質班,明宗次子。
繼立,旋崩,在位凡月餘。
順帝 名妥歡貼睦爾,明宗之長子。
居廣西,甯宗崩,迎歸京師。
即帝位,改元元統(二年)、至元(六年)、至正(二十七年),在位凡三十五年。
明兵陷都城,帝北走,元亡。
其先世,依《元朝秘史》(卷一)另列表以明之。
巴塔赤罕塔馬察豁裡察兒篾兒幹阿兀站孛羅溫撤裡合察兀&mdash&mdash也客你敦挦鎖赤合兒出勃兒隻吉歹篾兒幹脫羅豁勒真伯顔都蛙鎖豁兒朵奔篾兒幹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隻勃端察兒(《元史&bull本紀》 孛端叉兒)把林失亦剌秃合必赤篾年土敦合赤曲魯克海都伯升豁兒多黑申屯必乃薛禅合不勒合罕把兒壇把阿秃兒也速該把阿秃兒太祖鐵木真察刺孩領忽想昆必勒格俺巴孩抄真豁兒帖該 一 宋之統一 太祖代周,諸國并峙,次第用兵,先滅荊南、南平、後蜀、南漢、南唐。
太宗繼之,又滅北漢,吳越先來歸。
除燕雲十六州外,複歸一統。
乾德元年(963年)二月&hellip&hellip慕容延钊入荊南,高繼沖請歸朝,得州三,縣十七。
(《宋史》卷一《太祖紀一》) 乾德元年三月&hellip&hellip慕容延钊破三江口,下嶽州,克複朗州。
湖南平,得州十四,監一,縣六十六。
(《宋史》卷一《太祖紀一》) 按馬希萼時,朗州将王逵、周行逢據州以叛,推辰州刺史劉言為主。
南唐破潭州後,未幾,仍為王逵等所得,盡有馬氏故地,王逵自為武安節度使,周行逢自為武安行軍司馬,三雄并峙。
逵與行逢比而殺言,逵亦為其下所殺,行逢代為武平節度使。
宋初,行逢卒,子保權繼立,部将張文表為亂,據潭州。
保權求援于宋,宋遣慕容延钊、李處耘假道荊南以讨之。
未至,保權已克潭州,殺文表。
荊南主繼沖聞宋師至,出迎,钊等遂襲取之,荊南亡。
更進趨潭州,保權與宋師戰,大敗被擒,武平遂亡。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hellip&hellip王全斌取利州,蜀王孟昶降,得州四十五,縣一百九十八。
(《宋史》卷二《太祖紀二》) 按蜀帝昶,奢縱無度,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大言欲建奇勳,以蠟書約北漢伐宋。
太祖聞之,于乾德二年十一月,以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崔彥進副之,将步騎三萬,出鳳州道;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曹彬副之,出歸州道以伐蜀。
王昭遠出戰被擒。
師至魏城,昶降,後蜀遂亡。
昶至京師,封秦國公。
開寶四年(971年)二月&hellip&hellip潘美克廣州,俘劉,廣南平,得州六十,縣二百十四。
(《宋史》卷三《太祖紀二》) 按南漢帝在位,殘酷奢侈,屢侵宋。
太祖開寶三年八月,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貴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遣使發十州兵,會賀州,以伐南漢。
美等克廣州,俘,南漢遂亡。
至京師,封為恩赦侯。
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hellip&hellip曹彬夜敗江南軍于城下&hellip&hellip克升州,俘其國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八十。
(《宋史》卷三《太祖紀三》) 按宋平南漢,南唐李煜聞之,自貶國号曰江南國主,遣使朝宋。
南唐宿将林宏肇,為宋太祖所忌,縱反間,言其将降,煜竟鸩殺之,守備益弛。
太祖欲伐之,以師出無名,先征之入朝不至。
開寶七年,命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櫂都部署,潘美為都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将兵十萬,出荊南以伐之,兼使吳越王俶出師為犄角。
彬等由荊南浮江而下,自采石渡江圍金陵,俶亦取江南常州。
金陵破,煜降,南唐遂亡。
煜至京師,封為違命侯。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hellip&hellip陳洪進獻漳泉二州,凡得縣十四。
(《宋史》卷四《太宗紀一》) 按閩越為唐所滅,牙将留從效據漳泉。
從效卒,子紹镃繼立,為統軍陳洪進所廢,推副使張漢思為留後,自為副使,既複幽漢思而代之。
宋平南唐,吳越王入朝,洪進遣子入貢。
太平興國二年八月,洪進入朝。
三年四月,獻地,诏以為武甯節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三年五月&hellip&hellip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
(《宋史》卷四《太宗紀一》) 按吳越王錢俶,自太祖時已稱藩,俶入朝,太祖遇之以禮,賜赉甚厚,留兩年遣還。
至是舉國歸朝,封為淮海王,吳越遂亡。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二月&hellip&hellip帝發京師,四月&hellip&hellip幸太原城,诏谕北漢主劉繼元使降。
五月&hellip&hellip繼元降,北漢平,凡得州十,縣四十。
(《宋史》卷四《太宗紀一》) 按宋太祖滅後蜀後,轉伐北漢,時北漢劉繼元新立,求救于遼。
遼兵入侵晉绛二州,太祖自将攻之,不克而還。
是年,太宗自将伐北漢,次太原,招降繼元,封為彭城郡公,北漢遂亡。
二 宋之疆域 唐室既衰,五季疊興&hellip&hellip寓縣分裂,莫之能一。
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hellip&hellip建隆四年,取荊南,得州府三,縣一十七&hellip&hellip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縣六十六&hellip&hellip乾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縣一百九十八&hellip&hellip開寶四年,平廣南,得州六十,縣二百一十四&hellip&hellip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軍三,縣一百八&hellip&hellip計其末年,凡有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六&hellip&hellip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獻地,得州二,縣十四&hellip&hellip錢俶入朝,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hellip&hellip四年,平太原,得州十,軍一,縣四十&hellip&hellip五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縣八。
(雍熙元年,以四州授繼捧。
自後不複領職方。
)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複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
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
(先是淳化四年,法唐制,分天下為十道,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關西,曰劍南,曰淮南,曰峽西,曰江南東西,曰浙東西,曰廣南。
)天聖(仁宗年号)析為十八,元豐(神宗年号)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東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浙,曰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廣南東西。
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裡,南北萬一千六百二十裡。
崇甯(徽宗)四年(1105年),複置京畿路&hellip&hellip宣和四年(1122年),又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
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縣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謂極盛矣&hellip&hellip自崇甯以來,益梓夔黔廣西荊湖南北,疊相視效,大斥土宇&hellip&hellip凡所建州軍關城砦堡,紛然莫可勝紀。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序》) 高宗蒼黃渡江,駐跸吳會,中原陝右,盡入于金。
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其所存者,兩浙、兩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五路而已。
(合京西,共為十六路。
)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序》) 是時輿地登于職方者,東盡明越,西抵岷嶓,南斥瓊崖,北至淮漢,補短截長,分路十六:曰浙西,曰浙東,曰江東,曰江西,曰淮東,曰淮西,曰湖南,曰湖北,曰京西,曰成都,曰潼川,曰利州,曰夔州,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
凡府州軍監一百九十,縣七百有三。
而武都、河池、興元、襄陽、鄂州、廬州、楚州、揚州,皆為重鎮。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 宋疆域簡表 三 宋之制度 1.官制 甲 中央官 中央官制簡表 宋初官制,雖承襲于唐,特徒存其名,而任非其官。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
三省長官尚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
天下财賦,内庭諸司,中外筦庫,悉隸三司。
中書省但掌冊文,覆奏考賬。
門下省主乘輿八寶,朝會版位,流外考較,諸司附奏挾名而已。
台、省、寺、監,官無定員,無專職,悉皆出入,分莅庶務。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故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預朝政,侍郎、給事、不領省職,谏議無言責,起居不記注,中書常阙舍人,門下罕除常侍。
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谏诤。
至于仆射、尚書、丞郎、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其官人受授之别,則有官,有職,有差遣。
官以寓祿秩叙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别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滞;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
時人語曰:“甯登瀛,不為卿。
甯抱椠,不為監。
”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至其初設官之意,則在集權中央,又為防專擅之弊,不惜颠倒而錯綜之。
而實權所寄,則以中書主政,樞密主兵,三司理财。
宰相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
有二人,則分日知印。
以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其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其次為集賢殿大學士。
或置三相,則昭文、集賢二學士,并監修國史各除。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一》) 唐初,始合中書、門下之職,故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其後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诏令,門下掌封駁,日有争論,紛纭不決。
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
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自是相承&hellip&hellip莫之能改&hellip&hellip向日所謂中書者,乃中書門下政事堂也。
(《通考》卷五〇《職官考四》) 樞密使 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
凡侍衛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hellip&hellip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号為二府。
(《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 唐末,諸司使皆内臣領之,樞密使始與宰相分權矣。
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hellip&hellip其權重于宰相。
太祖受命,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
(《通考》卷五〇《職官考四》) 三司使 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逼,朝廷不預,一歸三司。
通管鹽鐵、度支,戶部号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
(《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 唐自天寶以後,天下多事,戶口凋耗,租稅日削,法既變而用不給。
故興利者進而征斂,名額繁矣。
方鎮握重兵,皆留财賦自贍,其上供殊鮮。
五代疆境逼蹙,藩鎮益強,率令部曲主場院。
其屬三司者,補大吏以臨之,輸額之外,亦私有焉。
(《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 太祖周知其弊,及受命,務恢遠略,修建法程,示之以漸。
建隆中,牧守來朝,猶不貢奉以助軍實。
乾德三年,始诏諸州,支度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
時藩郡有阙,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務,或遣京朝官、廷臣監臨。
于是外權始削,而利歸公上,條禁文簿,漸為精密。
(《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 淳化元年诏曰:“周設司會一職,以一歲為準。
漢制,上計之法,以三年為期,所以詳知國用之盈虛,大行群吏之誅賞,斯乃舊典,其可廢乎?三司自今每歲具見管金銀、錢帛、軍儲等簿以聞。
”四年,改三司為總計司,左右大計,分掌十道财賦。
令京東西南北,各以五十州為率,每州軍歲計金銀錢、缯帛、刍粟等費,逐路關報總計司。
總計司置簿,左右計使,通計置裁。
給餘州亦如之。
未幾複為三部。
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
(《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 宋朝藝祖開基,懲五季之亂,藩臣擅有财賦,不歸王府。
自乾德以後,僭僞略平,始置諸道轉軍使,以總利權&hellip&hellip其轉運使之名,國初但曰勾當某路水陸計度轉運事官,高者則曰某路計度轉運使。
太平興國初,皆曰使;兩省以上,則為都轉運使。
又置副使,與諸路判官焉&hellip&hellip真宗每用兵,或令都部署兼轉運使。
王師征讨,則有随軍轉運使,事畢即停。
至道中,诏曰:“天下物宜,民間利病,惟轉運使得以周知。
令更互赴阙,延見詢問焉。
” (《通考》卷六一《職官考五》) 宋财政職官簡表 但自真、仁之際,已起改革之議,至神宗始見諸實行。
自真宗、仁宗以來,議者多以正名為請。
鹹平中,楊億首言文昌會府,有名無實,宜複其舊。
既而言者相繼,乞複二十四司之制。
至和中,吳育亦言:“尚書省,天下之大有司,而廢為閑所,當漸複之。
”然朝論異同,未遑厘正。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神宗即位,慨然欲更其制。
熙甯末,始命館閣校唐《六典》,元豐三年以摹本賜群臣。
乃置局中書,命翰林學士張璪等詳定。
八月下诏,肇新官制,省、台、寺、監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
五年,省、台、寺、監法成。
六年,尚書新省成,帝親臨幸,召六曹長貳以下,詢以職事,因誡敕焉。
所置之官,見前表。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徽宗時,蔡京輔政,複加變更,與元豐之制又多不同。
大抵自元祐以後,漸更元豐之制,二府不分班奏事,樞密加置簽書;戶部則不令右曹專典常平,而總于其長;起居郎、舍人,則通記起居,而不分言動;館職則增置校勘黃本。
凡此,皆與元豐稍異也。
其後蔡京當國,率意自用,然動以繼志為言&hellip&hellip又更兩省之長,為左輔、右弼;易端揆之稱,為太宰、少宰。
是時員既濫冗,名且紊雜&hellip&hellip宣和末,王黼用事,方且追咎元祐紛更。
乃請設局以修官制,格目為正名,亦何補矣。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南宋改革官制。
其特異者,則雲三省長官虛稱,而置丞相。
建炎中興,參酌潤色。
因呂頤浩之請,左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三省之政合乎一。
乾道八年,又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删去三省長官虛稱,道揆之名遂定&hellip&hellip惟樞密本兵,與中書對掌機務,号東西二府,命宰相兼知院事。
建炎四年,實用慶曆故典,其後兵興則兼樞密使,兵罷則免。
至開禧初,始以宰臣兼樞密為永制。
當多事時,諸部或長貳不并置,或并郎曹使相兼之;惟吏部戶部,不省不并,兵休稍稍增置。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序》) 北宋之末,宰相上,複有貴官。
唐初,始定制以三省為宰相之司存,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之職任。
然省分為三,各有所掌,而其官亦複不一。
相職既尊,無所不統&hellip&hellip于是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參知機務、參預政事之名焉&hellip&hellip所謂同平章事者,唐初雖以稱宰相,乃以處資淺之人,在參知政事之下。
中世以後,則獨為真宰相之官&hellip&hellip自唐開元以來,郭子儀、李光弼相繼,以平章事為節度使,謂之使相。
而宰相之職,侪于他官自此始。
自宋元祐以後,文潞公(彥博)、呂申公(公著)相繼,以平章軍國重事序宰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