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關燈
梁、唐、晉、漢、周,稱為五代,共八姓,十三主,五十四年(自907年至960年)。

    曰五代者,唐宋傳統所系,唯重此中原代易而已。

    實則十國紛纭,遍于南北,何有正媵之分。

    故兼述其事,示無軒轾。

     梁世系 自朱全忠代唐稱帝(907年),至末帝滅于後唐(922年),凡二主,共十六年。

     太祖 姓朱,名溫,宋州砀山午溝裡人,僖宗賜名全忠。

    代唐即帝位,國号曰梁,更名晃。

    改元開平(四年)、乾化(二年),在位凡六年,為其子郢王友珪所弑。

     末帝 初名友貞,太祖第三子,封均王。

    友珪弑逆,讨誅之,嗣立。

    更名锽,又更名瑱。

    建元乾化(二年)、貞明(六年)、龍德(二年)。

    唐兵入汴,為其下所殺,在位凡十年。

     唐世系 自李存勗滅梁稱帝(923年),至廢帝滅于後晉(936年),凡三姓,四主,共十四年。

     莊宗 其先沙陀人,唐賜姓李氏,名存勗,太祖(克用)之子。

    即皇帝位,國号曰唐,滅梁,建元同光(三年)。

    丙戌兵亂,中流矢崩,在位凡三年。

     明宗 世本夷狄,無姓氏,父電為雁門部将,太祖賜名嗣源。

    繼莊宗而立,改元天成(四年)、長興(四年),在位凡八年。

     愍帝 名從厚,明宗第三子。

    嗣立,改元應順。

    潞王從珂反,兵入汴,廢之,在位凡四月。

     廢帝 名從珂,本姓王,明宗養為子,封潞王。

    廢愍帝而即位,改元清泰(三年)。

    石敬瑭犯阙,帝兵敗自焚死,在位凡三年。

     晉世系 自石敬瑭滅唐稱帝(936年),至出帝為契丹所執(946年),凡二主,共十一年。

     高祖姓石,名敬瑭,太原汾陽裡人。

    仕唐為北京留守,舉兵入洛滅唐,即皇帝位。

    國号曰晉,建元天福(七年),在位凡七年。

     出帝 名重貴,高祖從子,封齊王。

    嗣位,仍用天福(一年)、開運(三年)。

    契丹入汴,北遷,卒于黃龍府,在位凡四年。

     漢世系 自劉知遠繼晉稱帝(947年),至隐帝滅于後周(950年),凡二主,共四年。

     高祖 姓劉,初名知遠,其先沙陀部人,仕晉,封北平王。

    出帝北遷契丹,議建國,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等上箋勸進,遂即皇帝位。

    改國号曰漢,仍用晉高祖天福年号,在位凡一年。

     隐帝 名承祐,高祖第二子,封周王。

    嗣立,改元乾祐(三年)。

    郭威擁兵犯阙被殺,在位凡三年。

     周世系 自郭威滅漢稱帝(951年),至恭帝禅位于趙匡胤(960年),凡二姓,三主,共十年。

     太祖 姓郭,名威,邢州堯山人。

    仕漢,以邺都留守入汴。

    滅漢,即皇帝位,國号曰周,建元廣順(三年),在位凡三年。

     世宗 本姓柴,名榮,邢州龍岡人。

    柴氏女适太祖為後,世宗為後侄,太祖愛之,養為己子,封晉王。

    嗣立,改元顯德(六年),在位凡六年。

     恭帝 名宗訓,世宗第四子,封梁王。

    嗣立,仍用顯德年号,在位凡六月,陳橋兵變,禅位于趙匡胤。

     前蜀 自王建入據成都(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至後主衍滅于後唐(925年),凡二主,共三十五年。

     高祖 姓王,名建,許州舞陽人,為忠武軍将。

    唐僖宗在蜀,以兵随駕扈從有功,遷壁州刺史,逐西川節度使韋昭度而代之。

    旋并有兩川、三峽、山南西道之地,封蜀王,沿用天複七年。

    梁氏篡唐,建自帝于成都,國号曰蜀,改元武成(三年)、永平(五年)、通正(一年)、天漢(一年)、光天(一年),在帝位凡十一年。

     後主 名衍,建之幼子。

    建卒,嗣立,改元乾德(六年)、鹹康(一年)。

    唐莊宗滅梁後,于同光三年遣兵伐蜀取之。

    衍降,後見殺,在位凡七年。

     後蜀 自孟知祥為節度使(後唐同光三年,925年),至後主昶滅于宋(965年),凡二主,共四十年。

     高祖姓孟,名知祥,邢州龍岡人,仕後唐。

    莊宗既滅蜀,乃以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明宗立,知祥背叛,明宗撫慰之,封蜀王。

    明宗崩,知祥于長興四年(933年)即皇帝位,國号曰蜀,建元明德(一年)。

    是年卒,在位凡一年。

     後主名昶,知祥第三子。

    嗣立,襲用明德年号(三年),改元廣政(二十七年)。

    宋太祖乾德三年遣師伐蜀,取之,昶降,封秦國公,在位凡三十年。

     吳 自楊行密據揚州(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至睿帝禅位于李昪(937年),凡四主,共四十六年。

     太祖 姓楊,名行密,廬州合淝人。

    初應募為州兵,遷隊長,唐僖宗光啟初逐廬州刺史,據其地,诏就拜刺史。

    淮南節度使高骈為畢師铎所攻,行密擊師铎,大敗之,取揚州,唐又拜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行密遣兵略地,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

    天複二年進爵吳王,天祐二年卒,在位凡十四年。

     烈祖 名渥,行密長子。

    嗣立,封弘農王,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為徐溫、張颢等所殺,在位凡三年。

     高祖 名隆演,渥弟。

    渥被害,徐溫擁立之。

    梁末帝貞明五年(919年)即吳王位,改元武義(二年),在位共十二年。

     睿帝 名溥,行密第四子。

    初封丹陽郡公,繼隆演而立,改元順義(六年)。

    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稱皇帝,國号曰吳。

    又改元乾貞(二年)、太和(六年)、天祚(三年)。

    徐溫養子李昪秉政,位至齊王。

    晉高祖天福二年溥為昪所逼,遂禅位,在位凡十七年。

     南唐 自李昪代吳稱帝(晉天福二年,937年),至後主降于宋(975年),凡三主,共三十九年。

     烈祖 姓李,名昪,徐州人,為徐溫養子,冒姓徐氏,名知诰。

    既專政,受吳禅,複姓李氏,改名昪。

    自言為唐憲宗子建王恪四世孫,故建國号曰唐,建元升元(六年),在位凡六年。

     元宗 名璟,初名景,昪之長子。

    嗣立,改元保大(五年),中興、交泰(一年)。

    周世宗遣兵伐之,奉表乞為附庸之國,遂奉周年号。

    宋建隆二年卒,在位共十九年。

     後主 名煜,璟第六子,嗣立。

    宋太祖遣使召煜赴阙,煜稱疾不行。

    開寶七年(974年),遣曹彬伐之。

    翌年,克金陵,俘煜至京師,太祖赦之,封為違命侯,在位凡十四年。

     閩 自王潮據福州(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至天德帝滅于南唐(945年),凡七主,共五十三年。

     王潮光州固始人,初為縣佐史。

    壽州人王緒攻陷固始,以潮為軍校。

    緒為秦宗權所攻,率衆南奔,自南康入汀,陷漳浦。

    緒性急多殺,為下所害,推潮為主。

    唐僖宗光啟二年,授為泉州刺史,旋攻陷福州,盡有閩嶺五州之地。

    昭宗因建威武軍于福州,以潮為節度、福建管内觀察使,時景福二年也。

    乾甯四年(897年)潮卒,在位凡五年。

     太祖 名審知,潮弟。

    潮卒,審知代立,唐拜為節度使,累遷封琅邪王。

    唐亡,梁太祖封為閩王。

    審知雖起自隴畝,而為人儉約,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境内晏然。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卒,在位凡二十八年。

     嗣王 名延翰,審知長子。

    嗣立,建國稱王,猶禀正朔。

    為弟延鈞所殺,在位凡一年。

     惠宗 名延鈞,審知次子,殺延翰自立,改名。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稱帝,國号曰大閩,改元龍啟(二年)、永和(一年)。

    子繼鵬作亂被殺,在位共九年。

     康宗 名昶,鏻子。

    嗣位,改元通文(三年)。

    因不道,為閩人所殺,在位凡三年。

     景宗 名延羲,審知少子。

    嗣位,更名曦,改元永隆(六年),以淫虐被殺,在位凡六年。

     天德帝 名延政,審知子,曦弟也。

    延政數谏曦,曦怒,遣兵攻之,為延政所敗。

    延政乃以建州建國稱殷,改元天德(三年)。

    明年,曦被殺,延政将入福州,南唐主李璟聞閩亂,發兵攻之,遂取閩,遷延政之族于金陵。

    在位凡三年,時後晉出帝開運二年也。

     楚 自馬殷據湖南(唐昭宗乾甯三年,896年),至希崇降于南唐(951年),凡六主,共五十六年。

     武穆王姓馬,名殷,許州鄢陵人。

    初為孫儒(秦宗權部将)裨将,儒攻宣州敗死,殷與其下推劉建峰為主。

    轉攻豫章、虔、吉,入湖南取潭州。

    建峰自稱留後,唐僖宗因而授之。

    昭宗乾甯三年,建峰為其下所殺,推殷為主,遂有潭、衡七州之地。

    梁時封楚王。

    唐滅梁,殷入貢,仍封爵。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卒,在位凡三十五年。

     衡陽王 名希聲,殷次子,繼立,在位凡二年。

     文昭王 名希範,殷第四子,繼立,開運四年卒,在位凡十五年。

     廢王 名希廣,希範同母弟,繼立。

    為其兄希萼所攻,兵敗,缢死,在位凡三年。

     恭孝王 名希萼,既殺希廣,遂自立,時漢乾祐三年也。

    希萼悉以軍政任其弟希崇,希崇與楚舊将徐威、陸孟俊、魯绾等作亂,被廢,在位凡一年。

     希崇 遣彭師暠、廖偃囚希萼于衡山。

    師暠奉希萼為衡山王,臣于南唐李璟。

    希崇懼,亦請命于璟。

    璟遣邊鎬入楚,盡遷馬氏之族于金陵,時周太祖廣順元年也。

     南漢 自劉隐為廣州節度(905年),至後主滅于宋(971年),凡五主,共六十七年。

     烈祖 姓劉,名隐,其祖安仁,上蔡人。

    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父謙為廣州牙将。

    唐僖宗乾符五年,黃巢攻破廣州,去略湖湘間,謙為封州刺史。

    謙卒,隐代之。

    昭宗乾甯中,為節度副使。

    節度徐彥若卒,軍中推隐為留後。

    天祐二年,拜節度使。

    梁開平三年,封南平王,乾化元年卒,在位凡七年。

     高祖 名,初名岩,謙庶子。

    梁太祖乾化元年代立,初受梁封,貞明三年即皇帝位,國号大越,又改國号曰漢,改元乾亨(八年)、白龍(三年)、大有(十五年)。

    在位共三十一年。

     殇帝 名玢,第三子。

    嗣位,改元光天(一年),為弟晟所殺,在位凡一年。

     中宗 名晟,既立,改元應乾,旋改乾和(十五年)。

    在位凡十五年。

     後主 名,晟長子。

    嗣立,改元大寶(十三年)。

    宋太祖開寶四年,遣師伐南漢取之,降,封為恩赦侯,在位凡十三年。

     荊南(南平) 自高季興為荊南節度(907年),至繼沖降于宋(963年),凡五主,共五十七年。

     武信王 姓高,名季興,陝州陝石人。

    梁太祖開平元年,拜荊南節度,梁末帝封渤海郡王。

    梁亡,臣于唐。

    唐兵伐蜀,乘機取夔、忠、萬、歸、峽等州。

    明宗攻之,取其夔、忠、萬三州。

    季興遂臣于吳,吳封為秦王。

    天成三年卒,在位凡二十二年。

     文獻王 名從誨,季興長子。

    繼立,複臣于唐,封南平王。

    荊南地狹兵弱,介于吳越為小國,自吳稱帝,而南漢、閩、楚,皆奉梁正朔。

    蜀時貢奉,皆假道荊南,季興、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而諸道以書責诮,或發兵加讨,即複還之而無愧。

    其後南漢與閩、蜀皆稱帝,從誨所向稱臣,蓋利其賜予。

    俚俗語謂“奪攘苟得無愧恥者為賴子”,猶言無賴也。

    故諸國皆目為高賴子。

    漢乾祐元年卒,在位凡二十年。

     貞懿王 名保融,從誨第三子,繼立。

    周廣順元年,封渤海郡王。

    顯德元年,進封南平王。

    宋興,保融懼,一歲之間三入貢。

    建隆元年卒,在位凡十二年。

     保勗 從誨第十子,繼立,建隆三年卒,在位凡二年。

     繼沖 保融子,繼立。

    宋乾德元年,太祖诏慕容延钊讨湖南張文表,假道荊南,入其郛。

    繼沖懼,以地内附,舉族入朝,在位凡一年。

     吳越 自錢镠為鎮海節度(893年),至俶獻地于宋(978年),凡五主,共八十六年。

     武肅王錢镠 杭州臨安人。

    始為石鏡鎮将董昌偏裨,擊黃巢有功,為都将。

    擊劉漢宏,破越州,昌徙居越,而以镠為杭州刺史,擊取蘇、常、潤等州。

    唐昭宗景福二年,進鎮海節度使。

    乾甯二年,董昌稱帝,镠讨平之,盡有兩浙之地,後梁太祖封镠為吳越王。

    後唐莊宗時,镠入貢,長興三年卒,在位凡四十年。

     文穆王 名元瓘,镠第七子,繼立,天福六年卒,在位凡九年。

     忠獻王 名佐,元瓘第六子,繼立,開運四年卒,在位凡六年。

     忠遜王 名倧,佐弟,繼立。

    大将胡進思廢倧而立俶,在位凡一年。

     忠懿王 名俶,佐弟,繼立。

    曆漢、周襲封吳越王。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俶入觐,盡獻其地,在位凡三十一年。

     北漢 自劉旻稱帝(951年),至英武帝滅于宋(979年),凡三姓,四主,共二十九年。

     世祖 姓劉,名旻,後漢高祖母弟。

    後周郭威代漢,旻時為河東節度使。

    遂稱帝于太原,國号曰漢,襲用乾祐年号,通好于契丹,以叔事之,稱侄皇帝。

    後為周世宗所敗,以憂卒,在位凡四年。

     睿宗 名承鈞,旻次子。

    繼立,改元天會(十二年),在位共十四年。

     少主 名繼恩,承鈞養子,本姓薛,繼立。

    宰相郭無為受遺诏輔政,繼恩與無為有隙,無為殺之,而立其弟繼元。

     英武帝 名繼元,亦承鈞養子,本姓何。

    繼立,仍用天會,至十七年改元廣運(六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征之,繼元以窮促降,宋封為彭城公,在位凡十一年。

     五代諸國興亡分合簡表 一 五代諸國疆域 唐之盛時,雖名天下為十道,而其勢未分。

    既其衰也,置“軍”、“節度”,号為方鎮&hellip&hellip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hellip&hellip天下之勢,自茲而分&hellip&hellip自僖昭以來,日益割裂。

    梁初,天下别為十一,南有吳、浙、荊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為梁。

    莊宗初起并、代,取幽、滄,有州三十五。

    其後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滅梁。

    岐王稱臣,又得其州七。

    同光破蜀,已而複失&hellip&hellip而營、平二州陷于契丹&hellip&hellip合一百二十三州以為唐。

    石氏入立,獻十有六州于契丹,而得蜀金州&hellip&hellip合一百九州以為晉。

    劉氏之初,秦、鳳、階、成複入于蜀&hellip&hellip合一百六州以為漢。

    郭氏代漢,十州入于劉旻。

    世宗取秦、鳳、階、成、瀛、漠及淮南十四州&hellip&hellip合一百一十八州以為周。

    宋興因之。

    此中國之大略也。

    其餘外屬者,強弱相并,不常其得失。

    至于周末,閩已先亡,而在者七國。

    自江以下二十一州為南唐。

    自劍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為蜀。

    自湖南北十州為楚。

    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

    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為南漢。

    自太原以北十州為東漢。

    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

    合中國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軍不在焉。

    唐之封疆遠矣&hellip&hellip而羁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

    五代亂世,文字不完,而時有廢省,又或陷于夷狄,不可考究。

     (《五代史》卷六○《職方考序》) 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髠盜販,兖冕峨巍。

    吳暨南唐,奸豪竊攘。

    蜀險而富,漢險而貧。

    貧能自強,富者先亡。

    閩陋荊蹙。

    楚開蠻服。

    剝剽弗堪,吳越其尤。

    牢牲視人,嶺蜑遭劉。

    百年之間,并起争雄。

     (《五代史》卷六一《世家序》) 五代諸國疆域簡表 二 五代之分争 1.民生之痛苦 甲 賦稅之繁 田賦 及莊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謙為租庸使,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民産雖竭,軍食尚虧。

    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饑馑,不三四年,以緻颠隕。

    其義無他,蓋賦役重,而寰區失望故也。

     (《舊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貨志》) 唐同光三年二月,敕魏府小菉豆稅,每畝減收三升。

    城内店肆園囿,比來無稅,頃因僞命,遂有配征&hellip&hellip宜示矜蠲,令據緊慢去處,于見輸稅絲上,每兩作三等,酌量納錢,收市軍裝衣賜。

    其絲仍與除放。

     (《舊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貨志》) 明年(同光四年),以軍食不足,敕河南尹預借夏秋稅,民不聊生。

     (《通考》卷三《田賦考三》) 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敕應納夏秋稅先有省耗,每鬥一升。

    今後止納正稅數,不量省耗。

     (《舊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貨志》) 長興三年十二月,三司奏請諸道上供稅物,充兵士衣賜不足。

    其天下所納斛鬥及錢,除支贍外,請依時折納绫羅絹帛。

    從之。

     (《舊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貨志》) 漢隐帝時,三司使王章聚斂刻急。

    舊制:田稅每斛更輸二鬥,謂之“雀鼠耗”。

    章始令更輸二鬥,謂之“省耗”。

    舊錢出入皆以八十為陌,章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謂之“省陌”。

     (《通考》卷四《田賦考四》) 吳徐知诰為淮南帥,以宋齊邱為謀主。

    先是,吳有丁口錢,又計畝輸錢,民甚病之。

    齊邱以為錢非耕桑所得,使民輸錢,是教之棄本逐末也。

    請蠲人口錢,自餘稅悉收谷帛絹,疋直千錢者稅三十。

     (《通考》卷三《田賦考三》) 兩浙錢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慘,科賦凡欠一鬥者,多至徒罪。

     (鄭文寶《江表志卷中》) 吳越舊式,民間盡算丁壯錢,以增賦輿。

    貧匮之家,父母不能保守,或棄于襁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