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風。
(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 徐&hellip&hellip铉事江南後主,為文院學士,随煜納圖&hellip&hellip卒于邠。
(釋文瑩《玉壺詩話》) 此時詩之足以表見當時情事者,以司空圖、杜荀鶴為最。
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雲:“司空圖,字表聖,自言泗州人,有俊才。
鹹通中,登進士第&hellip&hellip昭宗反正,以戶部侍郎召至京師&hellip&hellip謝病複歸中條。
與人書疏,不名官位,但稱知非子。
”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三) 唐失河湟未久,司空圖詩雲:“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 (劉克莊《後村居士詩話》卷上) 杜荀鶴,字彥之。
遇知于朱溫,送名春官,于裴贽侍郎下第八人登科。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二引《洞微志》) 嘗讀杜荀鶴詩,其《亂後逢村叟》曰:“經亂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著鄉兵絕子孫。
還似平甯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于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山中寡婦》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爾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旅泊遇郡中亂》曰:“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要邊。
遍搜寶貨無藏處。
亂殺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掘作甃城磚。
郡侯逐去渾閑事,正是銮輿幸蜀年。
”然方之今日,始信其非寓言也。
(陶宗儀《辍畊錄》卷一三) 《後山詩話》雲:“費氏,蜀之青城人。
以才色入蜀,後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宮詞百首》。
國亡,入備後宮。
太祖聞之,召使陳詩,誦其《國亡詩》曰:“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甯無一個是男兒。
”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八引《漁隐叢話》) 乙 詞 詞者,詩之餘,五代人最擅場,本事纖秾,亦複感均頑豔。
“小樓昨夜”,亡國之音哀以思乎?“試香纖手”,詞人之賦麗以淫乎?“疏星渡河漢”,長門搗素之遺;“鸾膠續斷弦”,《子夜》、《懊侬》之變。
(王士祯《五代詩話&bull例言》) 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布于汴洛。
洎入相,專托人收拾焚毀不暇。
然相國厚重有德,終為豔詞玷之,契丹入夷門,号為曲子相公。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 孫光憲,蜀之資州人。
事荊南高氏為從事,有文學名,著《北夢瑣言》,其詞見《花間集》。
“一庭疏雨濕春愁”,秀句也,李後主之“細雨濕流光”本此。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七《引蜀中詩話》) 後主妙于音律,舊曲有《念家山》。
王親演為《念家山破》,其聲焦殺而其名不祥。
(馬令南《唐書》卷五《後主書》) 馮延己&hellip&hellip著樂章百餘阕&hellip&hellip元宗樂府詞雲:“小樓吹徹玉笙寒”,延己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皆為警策。
元宗嘗戲延己曰:“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延己曰:“未如陛下&lsquo小樓吹徹玉笙寒&rsquo。
” (馬令南《唐書》卷二一《馮延己傳》) 後主,名衍&hellip&hellip童年即能屬文,甚有才思。
尤酷好靡麗之辭,嘗集豔體詩二百篇,号曰《煙花集》。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三七《前蜀後主紀》) 昶好文,有功後學,誠未可以成敗論。
嘗言不效王衍作輕薄小詞,而其詞自工。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一引《邊州聞見錄》) 五代時,吳越文物不及南唐、西蜀之盛,而武肅王寄妃書雲:“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二語豔稱千古。
(王士祯《漁洋詩話》卷中) (吳越王錢俶)博覽經史&hellip&hellip手不釋卷。
平生好吟詠,在國中編三百餘篇。
目曰《正本集》。
(錢俨《吳越備史》卷四) 吳越後王來朝&hellip&hellip獻詞曰:“金鳳欲飛遭掣搦,情脈脈,看取玉樓雲雨隔。
”太祖起拊其背曰:“誓不殺錢王。
” (陳師道《後山居士詩話》) 《花間集》十卷,陳氏曰:“蜀歐陽炯作序,稱衛尉少卿字弘基者所集。
”未詳何人(按趙崇政所集也)。
其詞自溫飛卿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也。
詩至晚唐、五季,氣格卑陋,千人一律。
而長短句獨精巧高麗,後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曉者。
放翁陸務觀之言雲爾。
(《通考》卷二四六《經籍考七三》) 《南唐二主詞》一卷,陳氏曰:“中主李璟、後主李煜撰。
卷首四阕,《應天長》、《望遠行》各一,《浣溪沙》二,中主所作,重光嘗書之,墨迹在盱江晁氏。
”趙雲:“先皇禦制歌詞,餘嘗見之,于麥光紙上作撥镫書。
有晁景迂題字。
今不知何在矣。
”餘詞皆重光作。
(《通考》卷二四《經籍考七三》) 丙 書畫 江南僞後主李煜&hellip&hellip其作大字不事筆,卷帛而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
複喜作顫掣勢,人又目其狀為金錯刀。
(《宣和書譜》卷一二) 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
至于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
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 南唐後主李煜&hellip&hellip畫山水、人物、禽鳥、墨竹,皆清爽不凡,别為一格。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梁荊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
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
偶五季多故&hellip&hellip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嘗畫山水樹石以自适&hellip&hellip著《山水訣》一卷。
(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 荊浩&hellip&hellip博雅好古,以山水專門,頗得趣向。
嘗謂吳道元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浩兼二子所長而有之。
蓋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而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态。
(《宣和畫譜》卷一○) 梁關仝,長安人。
畫山水,早年師荊浩&hellip&hellip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
而深造古淡,如詩中淵明,琴中賀若,非碌碌之畫工所能知&hellip&hellip仝于人物非所長,于山間作人物,多求胡翼為之。
(《宣和畫譜》卷一○) 釋貫休,字德隐,姓姜,婺州蘭溪人。
七歲出家,日誦書每過千字,不複遺忘。
工為歌詩,多警句,脍炙人口,以至丹青之習,皆怪古不媚&hellip&hellip作字尤奇崛。
(《宣和書譜》卷一九) 貫休,王氏建國時,來居蜀中龍華之精舍。
因縱筆用水墨畫羅漢一十六身并一大士,巨石萦雲,枯松帶蔓,其諸古貌與他人畫不同。
或曰夢中所睹,覺後圖之,謂之應夢羅漢&hellip&hellip蜀主歎其筆迹狂逸。
(《野人詩話》) (南唐)徐熙,鐘陵人,世&hellip&hellip為江南名族。
熙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之類&hellip&hellip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
評曰:“&hellip&hellip精于畫者,不過薄其彩繪,以取形似。
熙獨不然,必先以其墨定其枝葉蕊萼等,而後傅之以色。
故其氣格前就,态度彌茂。
”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卷三) (後蜀)黃筌者(字要叔),成都人也。
幼有畫性&hellip&hellip刁處士入蜀,授而教之竹石、花雀。
又學孫位畫龍水、松石、墨竹,李升畫山水竹樹,皆曲盡其妙。
(黃休複《益州名畫錄》卷上) 丁 文具 南唐于饒置墨務,歙置硯務,蜀置紙務。
各有官,歲貢有數。
求墨工于海,求紙工于蜀中。
主好蜀紙,既得蜀工,使行境内,而六合之水與蜀同。
李本奚氏,以達賜國姓,世為墨官雲。
(陳師道《後山叢談》卷一) 李廷珪墨有數等,其“珪”字作下邽之“邽”者為上,作“圭潔”之“圭”者次之,作珪璧之“珪”者又次之,其雲“奚庭圭”者最下。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三七《引王氏談錄》) 南唐元宗時,歙守獻硯,薦工李少微擢硯官。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三八引《新安志》) 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
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歐公嘗得之,以二軸贈梅聖俞&hellip&hellip紙制大佳,而幅度低狹,不能與麻紙相及&hellip&hellip然一紙已值百錢,亦已珍矣。
(程大昌《演繁露》卷九) 餘與丹徒高氏見楊行密節度淮南補将校牒紙,光潔如玉,膚如卵膜。
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紙不迨也。
(陳師道《後山叢談》卷二) 四 五代之風俗 1.廉恥喪亡 張全義,字國維,濮州臨濮人也。
少以田家子役于縣,縣令數困辱之,全義因亡入黃巢賊中。
巢陷長安,以全義為吏部尚書&hellip&hellip巢敗去,事諸葛爽于河陽。
爽死,事其子仲方。
仲方為孫儒所逐,全義&hellip&hellip附于梁&hellip&hellip太祖猜忌,晚年尤甚,全義奉事益謹,卒以自免。
自梁與晉戰河北&hellip&hellip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
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
其子繼祚憤恥不自勝,欲剚刃太祖。
全義止之曰:“吾為李罕之兵圍河陽&hellip&hellip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
”&hellip&hellip全義事梁&hellip&hellip封魏王&hellip&hellip梁亡,莊宗入汴,全義自洛來朝,泥首待罪&hellip&hellip厚賂劉皇後以自托。
(《五代史》卷四五《張全義傳》)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
事劉守光為參軍,守光敗去,事宦者張承業&hellip&hellip莊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hellip&hellip明宗&hellip&hellip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hellip&hellip晉滅唐,道又事晉,晉高祖拜道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hellip&hellip封魯國公&hellip&hellip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hellip&hellip漢高祖立,乃歸漢,以太師奉朝請。
周滅漢,道又事周,周太祖拜道太師&hellip&hellip道少能矯行以取稱于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
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
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hellip&hellip當是時天下大亂,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懸。
道方自号長樂老,著書數百言,陳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
自謂孝于家,忠于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司長,為夫,為父,有子,有孫。
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别聲被色,老安于當代。
老而自樂,何樂如之?蓋其自述如此。
(《五代史》卷五四《馮道傳》) 鄭韬光,字龍府,洛京清河人也&hellip&hellip自襁褓迄于懸車,凡事十一君,越七十載。
所仕無官謗,無私過。
(《舊五代史》卷九二《鄭韬光傳》) 胤孫臨事多不能決,當時号為三不開,謂其不開口以論議,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也。
(《五代史》卷五五《馬胤孫傳》) (孟昶)乃命李昊草表以降&hellip&hellip初,昊事王衍,為翰林學士,衍之亡也,昊為草降表。
至是又草焉。
蜀人夜表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
” (《五代史》卷六四《後蜀世家》) 韓熙載,本高密人。
後主即位,頗疑北人,鸩死者多,而熙載且懼,愈肆情坦率,不遵禮法。
破其财貨,售集妓樂迨數百人,日與荒樂,蔑家人之法。
所受月俸,至即散為妓女所有,而熙載不能制之以為喜。
而日不能給,遂敝衣屦作瞽者,持獨弦琴,俾舒雅執闆挽之,随房歌鼓求丐,以足日膳。
旦暮亦不禁其出入,或竊與諸生糅雜而淫。
熙載見之,趨過而笑曰:“不敢阻興而已。
”及夜奔客寝者,其客詩雲:“苦是五更留不住,向人頭畔著衣裳。
”時人議謂北齊徐之才豁達,無以過之。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三《引缃素雜記》) 按唐末以來,幹戈饑馑,暴斂橫征,而民不聊生。
武夫悍卒,逞其武力,嗜殺為雄,于是人人以苟得為榮,苟免為幸,貶氣節奪廉恥而不惜矣。
2.打破等級制度 中古時代,構成等級制度者,曰門第,曰奴婢。
自唐以皇族冠氏族之首,魏晉以來士大夫風習,業已動搖。
自科舉盛行,榜下擇婿,從來士大夫把持之婚宦制度,已打破無餘。
惟時人尚自貴其所宗,以郡望、世系相高。
自五季之亂,譜牒散亡,門第風尚,乃完全摧毀。
奴婢昔有官奴,有私奴,有罪人籍沒為奴,有俘虜為奴。
自五代分争,後漢乾祐元年,李嶼仆夫葛延遇,上變告嶼謀反,遂族誅李崧兄弟。
自是仆隸始稍吐平日怨氣,奴婢制度,亦遂根本動搖。
唐末天下亂,革避地之中山。
唐亡&hellip&hellip莊宗&hellip&hellip建唐國,而故唐公卿之族,遭亂喪亡且盡。
以革名家子,召為行台左丞相&hellip&hellip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铨選文書不完,因緣以為奸利。
至有私鬻告敕,亂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
(《五代史》卷二八《豆盧革傳》) 3.服飾詭異 同光二年二月&hellip&hellip(诏)“近年已來,婦女服飾異常寬博,倍費缣绫。
有力之家,不計卑賤,悉衣錦繡。
宜令所在糾察。
” (《舊五代史》卷三一《唐莊宗紀五》) 蜀人富而喜遨。
當王氏晚年,俗競為小帽,僅覆其頂,俛首即堕,謂之“危腦帽”。
衍以為不祥,禁之。
而衍好戴大帽,每微服出遊民間,民間以大帽識之,因令國中皆戴大帽。
又好裹尖巾,其狀如錐,而後宮皆戴金蓮花冠,衣道士服。
酒酣免冠,其髻髽然,更施朱粉,号“醉妝”。
國中之人皆效之。
(《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 南漢僭創小國,乃作平頂帽,自冠之。
由是風俗一變,皆以安豐頂為尚。
(陶谷《清異錄》卷下) 後主昭惠國後周氏,小名娥皇,司徒宗之女,十九歲來歸。
通書史,善歌舞,尤工琵琶。
嘗為壽元宗前,元宗歎其工,以燒槽琵琶賜之。
至于采戲弈棋,靡不妙絕。
後主嗣位,立為後,寵嬖專房。
創為高髻纖裳,及首翹鬓朵之妝,人皆效之。
(陸遊南《唐書》卷一六《後妃列傳》) 《道山新聞》雲:“李後主宮嫔窅娘,纖麗善舞。
後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組帶、纓絡,蓮中作五色瑞雲。
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曲有《淩雲之态》&hellip&hellip人皆效之,以弓纖為妙。
” (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中) 4.飲食好尚 廣順元年正月&hellip&hellip诏曰:“&hellip&hellip天下州府,舊貢滋味食馔之物,所宜除減。
其兩浙進細酒、海味、姜瓜,湖南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鎮州高公米、水梨,易定栗子,河東白社梨、米粉、綠豆粉、玉屑籸子面,永興禦田紅稉米、新大麥面,興平蘇栗子,華州麝香、羚羊角、熊膽、獺肝、朱杮、熊白,河中樹紅棗、五味子、輕錫,同州石鏊餅,晉绛蒲萄黃消梨,陝府鳳栖梨,襄州紫姜、新筍、橘子,安州折粳米、糟味,青州水梨,河陽諸雜果子,許州禦李子,鄭州新筍、鵝梨,懷州寒食杏仁,申州蘘荷,亳州萆薢,沿淮州郡淮白魚&hellip&hellip今後并不須進奉。
” (《舊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紀一》) 晟事李昪父子二十餘年,官至司空,家益富驕。
每食不設幾案,使衆妓各執一器,環立而侍,号肉台盤。
時人多效之。
(《五代史》卷三三《孫晟傳》) 魏王繼岌,每薦羹,以羊、兔、豬脔而參之。
時盧澄為平章事,趨朝待漏堂,廚具小馔,澄惟進粥。
其品曰栗粥、乳粥、豆沙加糖粥,三種并供,澄各取少許并和而食。
廚官遂有“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黃”之語。
(陶谷《清異錄》卷下) 江南仰山,善作“道場羹”,脯面蔬筍,非一物也。
(陶谷《清異錄》卷下) 吳越有一種“玲珑牡丹鲊”,以魚葉鬥成牡丹狀。
既熟,出盎中,微紅如初開牡丹。
(陶谷《清異錄》卷下) 5.俳優 莊宗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
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禦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
又别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
(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 徐&hellip&hellip铉事江南後主,為文院學士,随煜納圖&hellip&hellip卒于邠。
(釋文瑩《玉壺詩話》) 此時詩之足以表見當時情事者,以司空圖、杜荀鶴為最。
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雲:“司空圖,字表聖,自言泗州人,有俊才。
鹹通中,登進士第&hellip&hellip昭宗反正,以戶部侍郎召至京師&hellip&hellip謝病複歸中條。
與人書疏,不名官位,但稱知非子。
”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三) 唐失河湟未久,司空圖詩雲:“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 (劉克莊《後村居士詩話》卷上) 杜荀鶴,字彥之。
遇知于朱溫,送名春官,于裴贽侍郎下第八人登科。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二引《洞微志》) 嘗讀杜荀鶴詩,其《亂後逢村叟》曰:“經亂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著鄉兵絕子孫。
還似平甯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于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山中寡婦》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爾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旅泊遇郡中亂》曰:“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要邊。
遍搜寶貨無藏處。
亂殺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掘作甃城磚。
郡侯逐去渾閑事,正是銮輿幸蜀年。
”然方之今日,始信其非寓言也。
(陶宗儀《辍畊錄》卷一三) 《後山詩話》雲:“費氏,蜀之青城人。
以才色入蜀,後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宮詞百首》。
國亡,入備後宮。
太祖聞之,召使陳詩,誦其《國亡詩》曰:“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甯無一個是男兒。
”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八引《漁隐叢話》) 乙 詞 詞者,詩之餘,五代人最擅場,本事纖秾,亦複感均頑豔。
“小樓昨夜”,亡國之音哀以思乎?“試香纖手”,詞人之賦麗以淫乎?“疏星渡河漢”,長門搗素之遺;“鸾膠續斷弦”,《子夜》、《懊侬》之變。
(王士祯《五代詩話&bull例言》) 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布于汴洛。
洎入相,專托人收拾焚毀不暇。
然相國厚重有德,終為豔詞玷之,契丹入夷門,号為曲子相公。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 孫光憲,蜀之資州人。
事荊南高氏為從事,有文學名,著《北夢瑣言》,其詞見《花間集》。
“一庭疏雨濕春愁”,秀句也,李後主之“細雨濕流光”本此。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七《引蜀中詩話》) 後主妙于音律,舊曲有《念家山》。
王親演為《念家山破》,其聲焦殺而其名不祥。
(馬令南《唐書》卷五《後主書》) 馮延己&hellip&hellip著樂章百餘阕&hellip&hellip元宗樂府詞雲:“小樓吹徹玉笙寒”,延己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皆為警策。
元宗嘗戲延己曰:“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延己曰:“未如陛下&lsquo小樓吹徹玉笙寒&rsquo。
” (馬令南《唐書》卷二一《馮延己傳》) 後主,名衍&hellip&hellip童年即能屬文,甚有才思。
尤酷好靡麗之辭,嘗集豔體詩二百篇,号曰《煙花集》。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三七《前蜀後主紀》) 昶好文,有功後學,誠未可以成敗論。
嘗言不效王衍作輕薄小詞,而其詞自工。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一引《邊州聞見錄》) 五代時,吳越文物不及南唐、西蜀之盛,而武肅王寄妃書雲:“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二語豔稱千古。
(王士祯《漁洋詩話》卷中) (吳越王錢俶)博覽經史&hellip&hellip手不釋卷。
平生好吟詠,在國中編三百餘篇。
目曰《正本集》。
(錢俨《吳越備史》卷四) 吳越後王來朝&hellip&hellip獻詞曰:“金鳳欲飛遭掣搦,情脈脈,看取玉樓雲雨隔。
”太祖起拊其背曰:“誓不殺錢王。
” (陳師道《後山居士詩話》) 《花間集》十卷,陳氏曰:“蜀歐陽炯作序,稱衛尉少卿字弘基者所集。
”未詳何人(按趙崇政所集也)。
其詞自溫飛卿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也。
詩至晚唐、五季,氣格卑陋,千人一律。
而長短句獨精巧高麗,後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曉者。
放翁陸務觀之言雲爾。
(《通考》卷二四六《經籍考七三》) 《南唐二主詞》一卷,陳氏曰:“中主李璟、後主李煜撰。
卷首四阕,《應天長》、《望遠行》各一,《浣溪沙》二,中主所作,重光嘗書之,墨迹在盱江晁氏。
”趙雲:“先皇禦制歌詞,餘嘗見之,于麥光紙上作撥镫書。
有晁景迂題字。
今不知何在矣。
”餘詞皆重光作。
(《通考》卷二四《經籍考七三》) 丙 書畫 江南僞後主李煜&hellip&hellip其作大字不事筆,卷帛而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
複喜作顫掣勢,人又目其狀為金錯刀。
(《宣和書譜》卷一二) 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
至于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
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 南唐後主李煜&hellip&hellip畫山水、人物、禽鳥、墨竹,皆清爽不凡,别為一格。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梁荊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
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
偶五季多故&hellip&hellip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嘗畫山水樹石以自适&hellip&hellip著《山水訣》一卷。
(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 荊浩&hellip&hellip博雅好古,以山水專門,頗得趣向。
嘗謂吳道元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浩兼二子所長而有之。
蓋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而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态。
(《宣和畫譜》卷一○) 梁關仝,長安人。
畫山水,早年師荊浩&hellip&hellip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
而深造古淡,如詩中淵明,琴中賀若,非碌碌之畫工所能知&hellip&hellip仝于人物非所長,于山間作人物,多求胡翼為之。
(《宣和畫譜》卷一○) 釋貫休,字德隐,姓姜,婺州蘭溪人。
七歲出家,日誦書每過千字,不複遺忘。
工為歌詩,多警句,脍炙人口,以至丹青之習,皆怪古不媚&hellip&hellip作字尤奇崛。
(《宣和書譜》卷一九) 貫休,王氏建國時,來居蜀中龍華之精舍。
因縱筆用水墨畫羅漢一十六身并一大士,巨石萦雲,枯松帶蔓,其諸古貌與他人畫不同。
或曰夢中所睹,覺後圖之,謂之應夢羅漢&hellip&hellip蜀主歎其筆迹狂逸。
(《野人詩話》) (南唐)徐熙,鐘陵人,世&hellip&hellip為江南名族。
熙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之類&hellip&hellip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
評曰:“&hellip&hellip精于畫者,不過薄其彩繪,以取形似。
熙獨不然,必先以其墨定其枝葉蕊萼等,而後傅之以色。
故其氣格前就,态度彌茂。
”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卷三) (後蜀)黃筌者(字要叔),成都人也。
幼有畫性&hellip&hellip刁處士入蜀,授而教之竹石、花雀。
又學孫位畫龍水、松石、墨竹,李升畫山水竹樹,皆曲盡其妙。
(黃休複《益州名畫錄》卷上) 丁 文具 南唐于饒置墨務,歙置硯務,蜀置紙務。
各有官,歲貢有數。
求墨工于海,求紙工于蜀中。
主好蜀紙,既得蜀工,使行境内,而六合之水與蜀同。
李本奚氏,以達賜國姓,世為墨官雲。
(陳師道《後山叢談》卷一) 李廷珪墨有數等,其“珪”字作下邽之“邽”者為上,作“圭潔”之“圭”者次之,作珪璧之“珪”者又次之,其雲“奚庭圭”者最下。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三七《引王氏談錄》) 南唐元宗時,歙守獻硯,薦工李少微擢硯官。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三八引《新安志》) 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
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歐公嘗得之,以二軸贈梅聖俞&hellip&hellip紙制大佳,而幅度低狹,不能與麻紙相及&hellip&hellip然一紙已值百錢,亦已珍矣。
(程大昌《演繁露》卷九) 餘與丹徒高氏見楊行密節度淮南補将校牒紙,光潔如玉,膚如卵膜。
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紙不迨也。
(陳師道《後山叢談》卷二) 四 五代之風俗 1.廉恥喪亡 張全義,字國維,濮州臨濮人也。
少以田家子役于縣,縣令數困辱之,全義因亡入黃巢賊中。
巢陷長安,以全義為吏部尚書&hellip&hellip巢敗去,事諸葛爽于河陽。
爽死,事其子仲方。
仲方為孫儒所逐,全義&hellip&hellip附于梁&hellip&hellip太祖猜忌,晚年尤甚,全義奉事益謹,卒以自免。
自梁與晉戰河北&hellip&hellip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
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
其子繼祚憤恥不自勝,欲剚刃太祖。
全義止之曰:“吾為李罕之兵圍河陽&hellip&hellip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
”&hellip&hellip全義事梁&hellip&hellip封魏王&hellip&hellip梁亡,莊宗入汴,全義自洛來朝,泥首待罪&hellip&hellip厚賂劉皇後以自托。
(《五代史》卷四五《張全義傳》)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
事劉守光為參軍,守光敗去,事宦者張承業&hellip&hellip莊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hellip&hellip明宗&hellip&hellip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hellip&hellip晉滅唐,道又事晉,晉高祖拜道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hellip&hellip封魯國公&hellip&hellip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hellip&hellip漢高祖立,乃歸漢,以太師奉朝請。
周滅漢,道又事周,周太祖拜道太師&hellip&hellip道少能矯行以取稱于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
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
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hellip&hellip當是時天下大亂,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懸。
道方自号長樂老,著書數百言,陳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
自謂孝于家,忠于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司長,為夫,為父,有子,有孫。
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别聲被色,老安于當代。
老而自樂,何樂如之?蓋其自述如此。
(《五代史》卷五四《馮道傳》) 鄭韬光,字龍府,洛京清河人也&hellip&hellip自襁褓迄于懸車,凡事十一君,越七十載。
所仕無官謗,無私過。
(《舊五代史》卷九二《鄭韬光傳》) 胤孫臨事多不能決,當時号為三不開,謂其不開口以論議,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也。
(《五代史》卷五五《馬胤孫傳》) (孟昶)乃命李昊草表以降&hellip&hellip初,昊事王衍,為翰林學士,衍之亡也,昊為草降表。
至是又草焉。
蜀人夜表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
” (《五代史》卷六四《後蜀世家》) 韓熙載,本高密人。
後主即位,頗疑北人,鸩死者多,而熙載且懼,愈肆情坦率,不遵禮法。
破其财貨,售集妓樂迨數百人,日與荒樂,蔑家人之法。
所受月俸,至即散為妓女所有,而熙載不能制之以為喜。
而日不能給,遂敝衣屦作瞽者,持獨弦琴,俾舒雅執闆挽之,随房歌鼓求丐,以足日膳。
旦暮亦不禁其出入,或竊與諸生糅雜而淫。
熙載見之,趨過而笑曰:“不敢阻興而已。
”及夜奔客寝者,其客詩雲:“苦是五更留不住,向人頭畔著衣裳。
”時人議謂北齊徐之才豁達,無以過之。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三《引缃素雜記》) 按唐末以來,幹戈饑馑,暴斂橫征,而民不聊生。
武夫悍卒,逞其武力,嗜殺為雄,于是人人以苟得為榮,苟免為幸,貶氣節奪廉恥而不惜矣。
2.打破等級制度 中古時代,構成等級制度者,曰門第,曰奴婢。
自唐以皇族冠氏族之首,魏晉以來士大夫風習,業已動搖。
自科舉盛行,榜下擇婿,從來士大夫把持之婚宦制度,已打破無餘。
惟時人尚自貴其所宗,以郡望、世系相高。
自五季之亂,譜牒散亡,門第風尚,乃完全摧毀。
奴婢昔有官奴,有私奴,有罪人籍沒為奴,有俘虜為奴。
自五代分争,後漢乾祐元年,李嶼仆夫葛延遇,上變告嶼謀反,遂族誅李崧兄弟。
自是仆隸始稍吐平日怨氣,奴婢制度,亦遂根本動搖。
唐末天下亂,革避地之中山。
唐亡&hellip&hellip莊宗&hellip&hellip建唐國,而故唐公卿之族,遭亂喪亡且盡。
以革名家子,召為行台左丞相&hellip&hellip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铨選文書不完,因緣以為奸利。
至有私鬻告敕,亂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
(《五代史》卷二八《豆盧革傳》) 3.服飾詭異 同光二年二月&hellip&hellip(诏)“近年已來,婦女服飾異常寬博,倍費缣绫。
有力之家,不計卑賤,悉衣錦繡。
宜令所在糾察。
” (《舊五代史》卷三一《唐莊宗紀五》) 蜀人富而喜遨。
當王氏晚年,俗競為小帽,僅覆其頂,俛首即堕,謂之“危腦帽”。
衍以為不祥,禁之。
而衍好戴大帽,每微服出遊民間,民間以大帽識之,因令國中皆戴大帽。
又好裹尖巾,其狀如錐,而後宮皆戴金蓮花冠,衣道士服。
酒酣免冠,其髻髽然,更施朱粉,号“醉妝”。
國中之人皆效之。
(《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 南漢僭創小國,乃作平頂帽,自冠之。
由是風俗一變,皆以安豐頂為尚。
(陶谷《清異錄》卷下) 後主昭惠國後周氏,小名娥皇,司徒宗之女,十九歲來歸。
通書史,善歌舞,尤工琵琶。
嘗為壽元宗前,元宗歎其工,以燒槽琵琶賜之。
至于采戲弈棋,靡不妙絕。
後主嗣位,立為後,寵嬖專房。
創為高髻纖裳,及首翹鬓朵之妝,人皆效之。
(陸遊南《唐書》卷一六《後妃列傳》) 《道山新聞》雲:“李後主宮嫔窅娘,纖麗善舞。
後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組帶、纓絡,蓮中作五色瑞雲。
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曲有《淩雲之态》&hellip&hellip人皆效之,以弓纖為妙。
” (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中) 4.飲食好尚 廣順元年正月&hellip&hellip诏曰:“&hellip&hellip天下州府,舊貢滋味食馔之物,所宜除減。
其兩浙進細酒、海味、姜瓜,湖南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鎮州高公米、水梨,易定栗子,河東白社梨、米粉、綠豆粉、玉屑籸子面,永興禦田紅稉米、新大麥面,興平蘇栗子,華州麝香、羚羊角、熊膽、獺肝、朱杮、熊白,河中樹紅棗、五味子、輕錫,同州石鏊餅,晉绛蒲萄黃消梨,陝府鳳栖梨,襄州紫姜、新筍、橘子,安州折粳米、糟味,青州水梨,河陽諸雜果子,許州禦李子,鄭州新筍、鵝梨,懷州寒食杏仁,申州蘘荷,亳州萆薢,沿淮州郡淮白魚&hellip&hellip今後并不須進奉。
” (《舊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紀一》) 晟事李昪父子二十餘年,官至司空,家益富驕。
每食不設幾案,使衆妓各執一器,環立而侍,号肉台盤。
時人多效之。
(《五代史》卷三三《孫晟傳》) 魏王繼岌,每薦羹,以羊、兔、豬脔而參之。
時盧澄為平章事,趨朝待漏堂,廚具小馔,澄惟進粥。
其品曰栗粥、乳粥、豆沙加糖粥,三種并供,澄各取少許并和而食。
廚官遂有“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黃”之語。
(陶谷《清異錄》卷下) 江南仰山,善作“道場羹”,脯面蔬筍,非一物也。
(陶谷《清異錄》卷下) 吳越有一種“玲珑牡丹鲊”,以魚葉鬥成牡丹狀。
既熟,出盎中,微紅如初開牡丹。
(陶谷《清異錄》卷下) 5.俳優 莊宗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
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禦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
又别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