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尹玉羽者,白請辇入城。
方備岐軍之侵轶,謂此非急務。
”王羽绐之曰:“一旦敵兵臨城,碎為矢石,亦足以助賊為虐。
”然之,乃遷置于此,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
地雜民居,其處窪下,霖潦沖注,随立辄仆,埋沒腐壞,歲久折缺,殆非所以尊經而重道。
予欲徙置于學府之北牖。
子且伻圖來視。
厥既視圖,則命徒役其器用,平其溝塹而基之,築其浮虛而實之。
凡石刻之偃者、仆者,悉辇置于其地,洗剔塵土,補锢殘缺,分為東西,次比而陳列焉。
明皇注《孝經》及建學碑,則立之于中央。
顔、褚、歐、陽、徐、柳之書,下迨偏旁字源之類,則分布于庭之左右&hellip&hellip朝廷乃以五百千畀之,不費于公,不役于民,經始于元祐二年初秋,盡孟冬而落成&hellip&hellip自周末至隋,千餘載之間,已遭五厄。
汗簡以載,或焚或脫;缣楮魚蠹,易腐易裂。
道雖無窮,而器則有敝。
惟镵之金石,庶可以久有。
唐之君相,知物之終始,而憂百世之慮深,故石經之立,殆以此也。
然以洛陽蔡邕石經四十六碑觀之,其始立也,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可謂盛矣。
及範蔚宗所見,其存者才十有二枚,餘皆毀壞磨滅。
然後知不得其人以護持,雖金石之固,亦難必其可久,此呂公所以為有功于聖人之經,而不可不書也。
然持書此者,豈特紀其歲月而已哉。
将使後之君子,知古人之用心而不廢前功,庶斯文之有寄雲爾。
元祐五年九月。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九引黎持新《移石經記》) 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時石經也。
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
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于碑傍,以便摹補。
又按《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
然其用筆雖出衆人,不離歐、虞、褚、薛法,恐非今人所及。
惟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纰缪。
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
(《金石萃編》卷一○九引《石墨镌華》) 喬三石作《石經記》,恨獨無《孟子》,謂自開成至今七百年,無好事及此者。
近賈中丞(漢複)始為補刻,以成完書。
(《金石萃編》卷一○九引《池北偶談》) 按石刻十二經,《周易》九卷,《尚書》十三卷,《毛詩》二十卷,《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禮記》二十卷,《春秋左氏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二卷,《榖梁傳》十二卷,《孝經》一卷,《論語》十卷,《爾雅》三卷。
文宗朝,從宰臣鄭覃議,刻石國子監,今尚在西安府學。
考劉禹錫《新修五經壁記》,大曆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于論堂東西廂之壁&hellip&hellip《文宗紀》稱開成二年冬,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是書經之事昉于張參。
覃因木本難于久遠,故奏請刻石。
創議于大和四年,始事于九年,至開成元年方拓成而進之也。
紀傳皆言九經凡一百六十卷,今以諸經卷數合周易略例計之,适得百六之數。
惟驗石刻實十二經,與九經之名不合。
《關中金石記》以為作史者總成數言之,是也&hellip&hellip本朝賈三複巡撫陝西時,補刻《孟子》七篇,文字疏庸,固不待辨。
且以廁入唐十二經,亦未考當時之制矣&hellip&hellip近世考據家如萬氏斯同、杭氏世駿、嚴氏可均等,各有專書,論斷頗允。
惟《金石文字記》掊擊石經甚至,而所言不皆确實,以是不為通人所取&hellip&hellip若夫石經文字既多,卷帙孔富,且镌勒時看書上石之人,更代不一,摹刻偶誤,或未能免。
但當擇善而從,不可刻意吹求,亦毋庸曲為回護。
而後人磨改鑿刻之字,仍複是非參半。
至明人補字,則纰缪已極。
收藏家往往于裝時順文羼入,考古者一時不察,遽仞以為原刻,轉生異議。
昆山顧氏、秀水朱氏、正坐此失,最足疑誤後來。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一○) 乙 蜀石經 蜀石經全本開成,所刻者十經《公》、《谷》、《孟子》,宋人所補刻也,今俱亡。
毋昭裔&hellip&hellip河中龍門人(蜀)&hellip&hellip左仆射&hellip&hellip以太子太師緻仕&hellip&hellip常按雍都舊本九經,命張德钊書之,刻石于成都學宮。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五二《毋昭裔傳》) 孫逢吉,成都人,廣政時,累官國子毛詩博士。
校定石經,分刻蜀中,逢吉與句中正之功為多。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五六《孫逢吉傳》) 僞蜀,孟昶有國。
其相毋昭裔刻《孝經》、《論語》、《爾雅》、《周易》、《尚書》、《周禮》、《毛詩》、《儀禮》、《禮記》、《左傳》凡十經于石。
其書丹則張德钊、楊鈞、張紹文、孫逢吉、朋吉、周德貞也。
石凡千數,盡依太和舊本,曆八年乃成。
《公》、《榖》則有宋田元均所刻,古文《尚書》則晁公武所補也。
胡元質(宗愈)作堂以貯之,名石經堂,在府學。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二《引成都記》) 石室十三經,孟蜀所镌,故《周易》後書廣政十四年,歲次辛亥,五月二十日。
唯三傳&hellip&hellip後書大宋皇祐元年,歲次己醜,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
(王應麟《玉海》卷四三) 唐太和中,複刻十二經,立石國學。
後唐長興中,诏國子博士田敏與其僚校諸經,镂之闆。
故今世太學之傳,獨此二本爾。
按趙清獻公《成都記》,僞蜀相毋昭裔捐俸金,取九經琢石于學宮。
依太和舊本,令張德钊書。
皇祐中,田元均補刻《公羊》、《榖梁》二傳,然後十二經始全。
至宣和間,席升獻又刻《孟子》參焉。
今考之《孝經》、《論語》、《爾雅》,廣政甲辰歲張德钊書;《周易》,辛亥歲楊鈞、孫逢吉書;《尚書》,周德貞書;《周禮》,孫朋吉書;《毛詩》、《禮記》、《儀禮》,張紹文書;《左氏傳》不志何人書,而祥字阙其畫,亦必為蜀人所書。
然則蜀人之立石蓋十經。
其書者不獨德钊,而能盡用太和本,固已可嘉。
凡曆八年,其石千數,昭裔獨辦之,尤偉然也。
公武異時守三營,嘗對國子監所摹長興闆本讀之,其差誤蓋多矣。
昔議者謂太和石本校寫非精,時人弗之許。
而世以長興闆本為便,國初遂頒布天下,收向日民間寫本不用。
然有訛舛,無由參校判知其謬,猶以為官既刊定,難于獨改。
由是而觀,石經固脫錯,而監本亦難盡從。
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節,暇日因命學官雠校之。
石本《周易&bull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略例有邢注。
《禮記&bull月令》從唐李林甫改定者,監本皆不取。
外《周易》經文不同者五科,《尚書》十科,《毛詩》四十七科,《周禮》四十二科,《儀禮》三十一科,《禮記》三十二科,《春秋左氏傳》四十六科,《公羊傳》二十一科,《榖梁傳》一十三科,《孝經》四科,《論語》八科,《爾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其傳注不同者尤多,不可勝紀。
獨計經文,猶三百二科。
迹其文理,雖石本多誤,然如《尚書&bull禹貢》篇“夢土作乂”,《毛詩&bull日月》篇“以至困窮,而住是詩也”,《左氏傳&bull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衛陳鄭乎”,《論語&bull述而》篇“舉一隅示之”,《衛靈公》篇“敬其事而後食其祿”之類,未知孰是。
先儒有改《尚書》“無頗”為“無陂”,改《春秋》“郭公”為“郭亡”者,世皆譏之。
此不取決之以臆,姑兩存焉。
亦镌諸樂石,附于經後,不誣方将,必有能考而正之者。
(晁公武《石經考異序》) 呂陶曰:“五代之亂,疆宇割裂。
孟氏有劍南,百度草創,猶能取《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刻于石,以資學者。
國朝皇祐中,樞密直學士京兆田公加意文治,附以《儀禮》、《公羊》、《榖梁傳》,所謂九經者備焉。
”席益記略曰:“蜀儒文章冠天下。
其學校之盛,漢稱石室禮殿,近世則石壁九經,今皆存焉。
廣政七年,其相毋昭裔按雍都舊本九經,命平泉令張德钊書而刻諸石。
本朝因禮殿以祀孔子,為宮其旁,置學官弟子,講習傳授。
故蜀帥尚書右丞胡公宗愈作堂于殿之東南隅,以貯石經。
蓋自東漢興平元年歲在甲戌,始作禮殿,逮我宋紹興六年丙辰,曆年六百七十有三。
其間僞蜀刻石經之歲,是為晉開運甲辰,至是一百九十有三年。
”趙希弁曰:“石經《毛詩》二十卷,經注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四十字,将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張紹文書,蓋孟昶時所镌。
”曾宏父曰:“益郡石經,肇于孟蜀廣政,悉選士大夫善書者,模丹入石。
七年甲辰,《孝經》、《論語》、《爾雅》先成,時晉出帝改元開運。
至十四年辛亥,《周易》繼之,實周太祖廣順元年。
《詩》、《書》、三禮,不書歲月。
逮《春秋》三傳,則皇祐元年九月訖工,時我宋有天下已九十九年矣。
通蜀廣政元年肇始之日,凡一百一十二祀,成之若是其艱。
又七十五年宣和五年癸卯,益帥席貢始奏镌《孟子》,運判彭慥繼其成,凡十二卷。
乾道六年庚寅三月旦,東裡晁公武又镌古文《尚書》暨《諸經考略》。
洪文敏公邁謂孟蜀所镌字體精謹,有貞觀遺風,續補經傳,殊不逮前。
(朱彜尊《經義考》) 宋人所稱引,皆以蜀石經為證,并不及唐陝本石經。
其故有二:一則唐石經無注,蜀石經有注,故從其詳者;一則南渡後唐石經阻于陝,不至江左,當是故學宮頒行之本,皆蜀石經。
不知五百年以來,蜀石經何以澌滅殆盡。
予留心搜訪二十餘年,仁和趙征士谷林始得其《毛詩》二卷,自《周南》至《邶風耳》,如以《朝饑》為《輖饑》,蓋異文也。
唐石經雖非故物,然近來顧先生亭林考證之至詳。
世頗知留心者,而蜀本則絕無矣。
程克齋譏蜀石經,謂其《春秋》以“甲午”為“申午”,以“癸卯”為“葵卯”,然其書既多,自不無舛錯,要之有足資考證者。
惜乎,所見止此。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三七) 按蜀石經始刻于廣政七年,迄南宋乾道年,經凡十三&hellip&hellip此“二南”《邶風》隻二卷(拓本正書)&hellip&hellip卷末&hellip&hellip小字雙行雲:“經若幹字、注若幹字。
”&hellip&hellip洪氏《容齋随筆》稱其書“淵”、“世”、“民”三字皆阙畫,為避唐高祖、太宗諱&hellip&hellip孟蜀時,唐諱可不避,蓋皆從開成本之原文。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二) 2.雕闆 時以諸經舛缪,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版,流布天下,後進賴之。
(《舊五代史》卷一二六《馮道傳》) 長興三年二月&hellip&hellip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
從之。
(《舊五代史》卷四三《唐明宗紀九》) 乾祐元年五月,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榖梁》四經,未有印闆,欲集學官考校雕造。
”從之。
(《舊五代史》卷一○一《漢隐帝紀上》) 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
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
然後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版,廣頒天下。
如諸色人要寫經書,并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
”其年四月,敕差太子賓客馬缟,太常丞陳觀,太常博士段颙、路航,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充詳勘官,兼委國子監于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端楷寫出,旋付匠人雕刻。
每日五紙,與減一選。
如無選可減等第,據與改轉官資。
(王溥《五代會要》卷八) 通鑒:後唐長興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
又雲:自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
蜀毋昭裔出私财百萬,營學館,且請刻闆印九經。
蜀主從之。
由是蜀中文學複盛。
又雲:唐明宗之世,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定九經,刻闆印賣。
朝廷從之。
後周廣順三年,六月丁巳,闆成獻之。
由是雖亂世,九經傳布甚廣。
(《愛日齋叢鈔》卷一) 孟昶嘗立石經于成都。
又恐石經流傳不廣,易以木版。
宋世書稱刻本始于蜀,今人求宋版,尚以蜀本為佳。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一《引邊州聞見錄》) 毋丘儉貧賤時,嘗借《文選》于交遊間,其人有難色。
發憤,異日若貴,當闆以镂之遺學者。
後仕王蜀為宰,遂踐其言刊之,印行書籍,創見于此。
事載陶嶽《五代史補》。
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锷書五經,仿其制作,刊闆于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
(王明清《揮麈餘話》卷二) 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後唐方镂九經,悉收人間所收經史,以镂版為正。
見兩朝國史。
(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 當時刻闆風行,私集亦流播一時。
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豔曲。
尤好聲譽,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數百帙,分惠于人焉。
(《舊五代史》卷一二七《和凝傳》) 《昙域後序》:“&hellip&hellip遂尋檢稿草,及暗記憶者,約一千首。
乃雕刻版部,題号禅月集&hellip&hellip時大蜀乾德五年(王衍)。
” (貫休《禅月集》) 3.瓷器 瓷至五代,傅色始精,為用亦廣。
上自宗廟,下迄民間,足以為銅之用,為瓷銅器用一大消長。
其最著者為: 甲 秘色窯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
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雲秘色。
比見唐《陸龜蒙集&bull越器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乃知唐時已有秘色,非自錢氏始。
(趙德麟《侯鲭錄》卷六) 乙 柴窯 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
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三六引《夷門廣牍》) 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hellip&hellip有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二) 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
蓋色既鮮碧,而質複瑩薄,可以妝飾玩具。
而成器者,杳不可複見矣。
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禦批雲:“雨過青天雲破處,這般顔色做将來。
”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一引《五雜俎》) 4.文藝 甲 詩 十國文物,首推南唐、西蜀。
閩則韓、黃、翁、徐諸君子連茵接轸&hellip&hellip楚風不競,而天策十八學士炳炳琅琅&hellip&hellip吳越似稍亞,然有羅江東一人&hellip&hellip孫光憲之于荊南也亦然。
(王士祯《五代詩話&bull例言》) 韓緻光為玉溪之别子;韋端己乃香山之替人;羅昭谏感事傷時,激昂排奡,以追配杜紫微,庶幾無愧。
(王士祯《五代詩話&bull例言》) 韓偓,昭宗時為翰林學士承旨。
頗與國論,為崔胤、朱全忠所不容,谪濮州司馬。
其後複官,不敢入朝,挈其族依閩中王審知。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六引李忠定《梁溪集》) 吳融、韓偓同時,慨歎兵戈之間,詩律精切,皆善用事。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二) 唐史偓傳,貶濮州後即不甚詳。
吾家所得偓詩,皆以甲子曆曆自記&hellip&hellip終身不食梁祿,大節與司空表聖略相等。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六引《石林集》) 韓偓&hellip&hellip自号玉山樵人,所著歌詩頗多。
其間绮麗得意者數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或樂工配入聲律,粉牆椒壁,竊詠者不可勝紀&hellip&hellip行書亦複可喜。
(《宣和書譜》卷一○) 韋莊《浣花集》,弟藹編錄。
《序略》雲:“家兄自庚子亂離前,凡著歌詩、文章數十通。
屬兵火疊興,簡編俱墜,惟餘口誦者所存無幾。
爾後流離漂泛,寓目緣情,迄于癸亥歲,又綴僅千餘首。
辛酉春,應聘為蜀奏記。
明年,浣花溪尋得杜工部舊址,結茅為室,思其人欲成其處。
藹因錄兄稿,或默誦者,次為十卷,目之曰《浣花集》,亦杜陵所居之義也。
後所制用繼于右。
時癸亥六月九日。
” (《全唐詩錄》卷九四) 羅隐,字昭谏,新登縣人&hellip&hellip本名橫。
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hellip&hellip谒(武肅)王&hellip&hellip累官錢塘縣令&hellip&hellip節度判官。
(錢俨《吳越備史》卷一注) 隐有《江東集》十卷,其詩自光啟以後,廣明以前,海内亂離,乘輿播遷,艱難險阻之事,多見之賦詠。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五) 韓熙載,字叔言(高密人),事江南三主&hellip&hellip審音能舞,善八分及畫&hellip&hellip每獻替,多嘉納。
吉兇儀制不如式者,随事稽正。
方備岐軍之侵轶,謂此非急務。
”王羽绐之曰:“一旦敵兵臨城,碎為矢石,亦足以助賊為虐。
”然之,乃遷置于此,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
地雜民居,其處窪下,霖潦沖注,随立辄仆,埋沒腐壞,歲久折缺,殆非所以尊經而重道。
予欲徙置于學府之北牖。
子且伻圖來視。
厥既視圖,則命徒役其器用,平其溝塹而基之,築其浮虛而實之。
凡石刻之偃者、仆者,悉辇置于其地,洗剔塵土,補锢殘缺,分為東西,次比而陳列焉。
明皇注《孝經》及建學碑,則立之于中央。
顔、褚、歐、陽、徐、柳之書,下迨偏旁字源之類,則分布于庭之左右&hellip&hellip朝廷乃以五百千畀之,不費于公,不役于民,經始于元祐二年初秋,盡孟冬而落成&hellip&hellip自周末至隋,千餘載之間,已遭五厄。
汗簡以載,或焚或脫;缣楮魚蠹,易腐易裂。
道雖無窮,而器則有敝。
惟镵之金石,庶可以久有。
唐之君相,知物之終始,而憂百世之慮深,故石經之立,殆以此也。
然以洛陽蔡邕石經四十六碑觀之,其始立也,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可謂盛矣。
及範蔚宗所見,其存者才十有二枚,餘皆毀壞磨滅。
然後知不得其人以護持,雖金石之固,亦難必其可久,此呂公所以為有功于聖人之經,而不可不書也。
然持書此者,豈特紀其歲月而已哉。
将使後之君子,知古人之用心而不廢前功,庶斯文之有寄雲爾。
元祐五年九月。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九引黎持新《移石經記》) 今西安府學石經,乃唐文宗時石經也。
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
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于碑傍,以便摹補。
又按《唐書》,謂文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
然其用筆雖出衆人,不離歐、虞、褚、薛法,恐非今人所及。
惟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纰缪。
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拓本,庶幾稱善焉。
(《金石萃編》卷一○九引《石墨镌華》) 喬三石作《石經記》,恨獨無《孟子》,謂自開成至今七百年,無好事及此者。
近賈中丞(漢複)始為補刻,以成完書。
(《金石萃編》卷一○九引《池北偶談》) 按石刻十二經,《周易》九卷,《尚書》十三卷,《毛詩》二十卷,《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禮記》二十卷,《春秋左氏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二卷,《榖梁傳》十二卷,《孝經》一卷,《論語》十卷,《爾雅》三卷。
文宗朝,從宰臣鄭覃議,刻石國子監,今尚在西安府學。
考劉禹錫《新修五經壁記》,大曆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于論堂東西廂之壁&hellip&hellip《文宗紀》稱開成二年冬,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是書經之事昉于張參。
覃因木本難于久遠,故奏請刻石。
創議于大和四年,始事于九年,至開成元年方拓成而進之也。
紀傳皆言九經凡一百六十卷,今以諸經卷數合周易略例計之,适得百六之數。
惟驗石刻實十二經,與九經之名不合。
《關中金石記》以為作史者總成數言之,是也&hellip&hellip本朝賈三複巡撫陝西時,補刻《孟子》七篇,文字疏庸,固不待辨。
且以廁入唐十二經,亦未考當時之制矣&hellip&hellip近世考據家如萬氏斯同、杭氏世駿、嚴氏可均等,各有專書,論斷頗允。
惟《金石文字記》掊擊石經甚至,而所言不皆确實,以是不為通人所取&hellip&hellip若夫石經文字既多,卷帙孔富,且镌勒時看書上石之人,更代不一,摹刻偶誤,或未能免。
但當擇善而從,不可刻意吹求,亦毋庸曲為回護。
而後人磨改鑿刻之字,仍複是非參半。
至明人補字,則纰缪已極。
收藏家往往于裝時順文羼入,考古者一時不察,遽仞以為原刻,轉生異議。
昆山顧氏、秀水朱氏、正坐此失,最足疑誤後來。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一○) 乙 蜀石經 蜀石經全本開成,所刻者十經《公》、《谷》、《孟子》,宋人所補刻也,今俱亡。
毋昭裔&hellip&hellip河中龍門人(蜀)&hellip&hellip左仆射&hellip&hellip以太子太師緻仕&hellip&hellip常按雍都舊本九經,命張德钊書之,刻石于成都學宮。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五二《毋昭裔傳》) 孫逢吉,成都人,廣政時,累官國子毛詩博士。
校定石經,分刻蜀中,逢吉與句中正之功為多。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五六《孫逢吉傳》) 僞蜀,孟昶有國。
其相毋昭裔刻《孝經》、《論語》、《爾雅》、《周易》、《尚書》、《周禮》、《毛詩》、《儀禮》、《禮記》、《左傳》凡十經于石。
其書丹則張德钊、楊鈞、張紹文、孫逢吉、朋吉、周德貞也。
石凡千數,盡依太和舊本,曆八年乃成。
《公》、《榖》則有宋田元均所刻,古文《尚書》則晁公武所補也。
胡元質(宗愈)作堂以貯之,名石經堂,在府學。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二《引成都記》) 石室十三經,孟蜀所镌,故《周易》後書廣政十四年,歲次辛亥,五月二十日。
唯三傳&hellip&hellip後書大宋皇祐元年,歲次己醜,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
(王應麟《玉海》卷四三) 唐太和中,複刻十二經,立石國學。
後唐長興中,诏國子博士田敏與其僚校諸經,镂之闆。
故今世太學之傳,獨此二本爾。
按趙清獻公《成都記》,僞蜀相毋昭裔捐俸金,取九經琢石于學宮。
依太和舊本,令張德钊書。
皇祐中,田元均補刻《公羊》、《榖梁》二傳,然後十二經始全。
至宣和間,席升獻又刻《孟子》參焉。
今考之《孝經》、《論語》、《爾雅》,廣政甲辰歲張德钊書;《周易》,辛亥歲楊鈞、孫逢吉書;《尚書》,周德貞書;《周禮》,孫朋吉書;《毛詩》、《禮記》、《儀禮》,張紹文書;《左氏傳》不志何人書,而祥字阙其畫,亦必為蜀人所書。
然則蜀人之立石蓋十經。
其書者不獨德钊,而能盡用太和本,固已可嘉。
凡曆八年,其石千數,昭裔獨辦之,尤偉然也。
公武異時守三營,嘗對國子監所摹長興闆本讀之,其差誤蓋多矣。
昔議者謂太和石本校寫非精,時人弗之許。
而世以長興闆本為便,國初遂頒布天下,收向日民間寫本不用。
然有訛舛,無由參校判知其謬,猶以為官既刊定,難于獨改。
由是而觀,石經固脫錯,而監本亦難盡從。
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節,暇日因命學官雠校之。
石本《周易&bull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略例有邢注。
《禮記&bull月令》從唐李林甫改定者,監本皆不取。
外《周易》經文不同者五科,《尚書》十科,《毛詩》四十七科,《周禮》四十二科,《儀禮》三十一科,《禮記》三十二科,《春秋左氏傳》四十六科,《公羊傳》二十一科,《榖梁傳》一十三科,《孝經》四科,《論語》八科,《爾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其傳注不同者尤多,不可勝紀。
獨計經文,猶三百二科。
迹其文理,雖石本多誤,然如《尚書&bull禹貢》篇“夢土作乂”,《毛詩&bull日月》篇“以至困窮,而住是詩也”,《左氏傳&bull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衛陳鄭乎”,《論語&bull述而》篇“舉一隅示之”,《衛靈公》篇“敬其事而後食其祿”之類,未知孰是。
先儒有改《尚書》“無頗”為“無陂”,改《春秋》“郭公”為“郭亡”者,世皆譏之。
此不取決之以臆,姑兩存焉。
亦镌諸樂石,附于經後,不誣方将,必有能考而正之者。
(晁公武《石經考異序》) 呂陶曰:“五代之亂,疆宇割裂。
孟氏有劍南,百度草創,猶能取《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刻于石,以資學者。
國朝皇祐中,樞密直學士京兆田公加意文治,附以《儀禮》、《公羊》、《榖梁傳》,所謂九經者備焉。
”席益記略曰:“蜀儒文章冠天下。
其學校之盛,漢稱石室禮殿,近世則石壁九經,今皆存焉。
廣政七年,其相毋昭裔按雍都舊本九經,命平泉令張德钊書而刻諸石。
本朝因禮殿以祀孔子,為宮其旁,置學官弟子,講習傳授。
故蜀帥尚書右丞胡公宗愈作堂于殿之東南隅,以貯石經。
蓋自東漢興平元年歲在甲戌,始作禮殿,逮我宋紹興六年丙辰,曆年六百七十有三。
其間僞蜀刻石經之歲,是為晉開運甲辰,至是一百九十有三年。
”趙希弁曰:“石經《毛詩》二十卷,經注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四十字,将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張紹文書,蓋孟昶時所镌。
”曾宏父曰:“益郡石經,肇于孟蜀廣政,悉選士大夫善書者,模丹入石。
七年甲辰,《孝經》、《論語》、《爾雅》先成,時晉出帝改元開運。
至十四年辛亥,《周易》繼之,實周太祖廣順元年。
《詩》、《書》、三禮,不書歲月。
逮《春秋》三傳,則皇祐元年九月訖工,時我宋有天下已九十九年矣。
通蜀廣政元年肇始之日,凡一百一十二祀,成之若是其艱。
又七十五年宣和五年癸卯,益帥席貢始奏镌《孟子》,運判彭慥繼其成,凡十二卷。
乾道六年庚寅三月旦,東裡晁公武又镌古文《尚書》暨《諸經考略》。
洪文敏公邁謂孟蜀所镌字體精謹,有貞觀遺風,續補經傳,殊不逮前。
(朱彜尊《經義考》) 宋人所稱引,皆以蜀石經為證,并不及唐陝本石經。
其故有二:一則唐石經無注,蜀石經有注,故從其詳者;一則南渡後唐石經阻于陝,不至江左,當是故學宮頒行之本,皆蜀石經。
不知五百年以來,蜀石經何以澌滅殆盡。
予留心搜訪二十餘年,仁和趙征士谷林始得其《毛詩》二卷,自《周南》至《邶風耳》,如以《朝饑》為《輖饑》,蓋異文也。
唐石經雖非故物,然近來顧先生亭林考證之至詳。
世頗知留心者,而蜀本則絕無矣。
程克齋譏蜀石經,謂其《春秋》以“甲午”為“申午”,以“癸卯”為“葵卯”,然其書既多,自不無舛錯,要之有足資考證者。
惜乎,所見止此。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三七) 按蜀石經始刻于廣政七年,迄南宋乾道年,經凡十三&hellip&hellip此“二南”《邶風》隻二卷(拓本正書)&hellip&hellip卷末&hellip&hellip小字雙行雲:“經若幹字、注若幹字。
”&hellip&hellip洪氏《容齋随筆》稱其書“淵”、“世”、“民”三字皆阙畫,為避唐高祖、太宗諱&hellip&hellip孟蜀時,唐諱可不避,蓋皆從開成本之原文。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二) 2.雕闆 時以諸經舛缪,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版,流布天下,後進賴之。
(《舊五代史》卷一二六《馮道傳》) 長興三年二月&hellip&hellip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
從之。
(《舊五代史》卷四三《唐明宗紀九》) 乾祐元年五月,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榖梁》四經,未有印闆,欲集學官考校雕造。
”從之。
(《舊五代史》卷一○一《漢隐帝紀上》) 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
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
然後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版,廣頒天下。
如諸色人要寫經書,并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
”其年四月,敕差太子賓客馬缟,太常丞陳觀,太常博士段颙、路航,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充詳勘官,兼委國子監于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端楷寫出,旋付匠人雕刻。
每日五紙,與減一選。
如無選可減等第,據與改轉官資。
(王溥《五代會要》卷八) 通鑒:後唐長興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
又雲:自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
蜀毋昭裔出私财百萬,營學館,且請刻闆印九經。
蜀主從之。
由是蜀中文學複盛。
又雲:唐明宗之世,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定九經,刻闆印賣。
朝廷從之。
後周廣順三年,六月丁巳,闆成獻之。
由是雖亂世,九經傳布甚廣。
(《愛日齋叢鈔》卷一) 孟昶嘗立石經于成都。
又恐石經流傳不廣,易以木版。
宋世書稱刻本始于蜀,今人求宋版,尚以蜀本為佳。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一《引邊州聞見錄》) 毋丘儉貧賤時,嘗借《文選》于交遊間,其人有難色。
發憤,異日若貴,當闆以镂之遺學者。
後仕王蜀為宰,遂踐其言刊之,印行書籍,創見于此。
事載陶嶽《五代史補》。
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锷書五經,仿其制作,刊闆于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
(王明清《揮麈餘話》卷二) 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後唐方镂九經,悉收人間所收經史,以镂版為正。
見兩朝國史。
(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 當時刻闆風行,私集亦流播一時。
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豔曲。
尤好聲譽,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數百帙,分惠于人焉。
(《舊五代史》卷一二七《和凝傳》) 《昙域後序》:“&hellip&hellip遂尋檢稿草,及暗記憶者,約一千首。
乃雕刻版部,題号禅月集&hellip&hellip時大蜀乾德五年(王衍)。
” (貫休《禅月集》) 3.瓷器 瓷至五代,傅色始精,為用亦廣。
上自宗廟,下迄民間,足以為銅之用,為瓷銅器用一大消長。
其最著者為: 甲 秘色窯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
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雲秘色。
比見唐《陸龜蒙集&bull越器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乃知唐時已有秘色,非自錢氏始。
(趙德麟《侯鲭錄》卷六) 乙 柴窯 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
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三六引《夷門廣牍》) 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hellip&hellip有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二) 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
蓋色既鮮碧,而質複瑩薄,可以妝飾玩具。
而成器者,杳不可複見矣。
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禦批雲:“雨過青天雲破處,這般顔色做将來。
”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一引《五雜俎》) 4.文藝 甲 詩 十國文物,首推南唐、西蜀。
閩則韓、黃、翁、徐諸君子連茵接轸&hellip&hellip楚風不競,而天策十八學士炳炳琅琅&hellip&hellip吳越似稍亞,然有羅江東一人&hellip&hellip孫光憲之于荊南也亦然。
(王士祯《五代詩話&bull例言》) 韓緻光為玉溪之别子;韋端己乃香山之替人;羅昭谏感事傷時,激昂排奡,以追配杜紫微,庶幾無愧。
(王士祯《五代詩話&bull例言》) 韓偓,昭宗時為翰林學士承旨。
頗與國論,為崔胤、朱全忠所不容,谪濮州司馬。
其後複官,不敢入朝,挈其族依閩中王審知。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六引李忠定《梁溪集》) 吳融、韓偓同時,慨歎兵戈之間,詩律精切,皆善用事。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二) 唐史偓傳,貶濮州後即不甚詳。
吾家所得偓詩,皆以甲子曆曆自記&hellip&hellip終身不食梁祿,大節與司空表聖略相等。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六引《石林集》) 韓偓&hellip&hellip自号玉山樵人,所著歌詩頗多。
其間绮麗得意者數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或樂工配入聲律,粉牆椒壁,竊詠者不可勝紀&hellip&hellip行書亦複可喜。
(《宣和書譜》卷一○) 韋莊《浣花集》,弟藹編錄。
《序略》雲:“家兄自庚子亂離前,凡著歌詩、文章數十通。
屬兵火疊興,簡編俱墜,惟餘口誦者所存無幾。
爾後流離漂泛,寓目緣情,迄于癸亥歲,又綴僅千餘首。
辛酉春,應聘為蜀奏記。
明年,浣花溪尋得杜工部舊址,結茅為室,思其人欲成其處。
藹因錄兄稿,或默誦者,次為十卷,目之曰《浣花集》,亦杜陵所居之義也。
後所制用繼于右。
時癸亥六月九日。
” (《全唐詩錄》卷九四) 羅隐,字昭谏,新登縣人&hellip&hellip本名橫。
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hellip&hellip谒(武肅)王&hellip&hellip累官錢塘縣令&hellip&hellip節度判官。
(錢俨《吳越備史》卷一注) 隐有《江東集》十卷,其詩自光啟以後,廣明以前,海内亂離,乘輿播遷,艱難險阻之事,多見之賦詠。
(王士祯《五代詩話》卷五) 韓熙載,字叔言(高密人),事江南三主&hellip&hellip審音能舞,善八分及畫&hellip&hellip每獻替,多嘉納。
吉兇儀制不如式者,随事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