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漠都督府,拜都督,封無極男,賜姓李,仍分為八部。
顯慶中,以辱和卓為刺史。
酋長庫克死,與奚叛。
行軍總管阿實達樞賓出沙磚道,擒松漠都督鄂博庫,獻東都。
庫克孫盡忠與敖曹曾孫萬榮為歸誠州刺史者,殺趙文翙以叛。
武後遣曹仁師等伐之,屢敗唐兵。
嗣盡忠死,萬榮複熾,尋為張九節所殺。
達呼爾氏微,别部長果珍代之。
果珍尋滅,德哷部長聶哷,立達年劄裡,為蘇爾威汗,更号約尼氏。
天寶四年降唐,賜姓名李懷秀。
尋叛,唐遣将珠勒格科裡,拒安祿山兵于潢水,大敗之。
唐更封且羅為恭仁王,而聶哷輔之,立制度,置官屬,勢益強。
聶哷生必塔,必塔生海蘭,海蘭生努爾蘇,大度寡欲,令不嚴而人化,國勢複振,是為肅祖。
生薩刺達,是為懿祖。
懿祖生伊德實&hellip&hellip是為元祖。
元祖生色勒達&hellip&hellip是為德祖,即太祖父也。
(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卷一) 乙 阿保機之強盛 部之長,号大人。
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
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争。
某部大人遙辇次立,時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摘星嶺攻之。
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饑死。
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
請聽盟約甚謹,八部之人以為遙辇不任事,選于其衆,以阿保機代之&hellip&hellip是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阿保機乘間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
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
”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
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诮之。
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
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今熱河圍場縣西南)可乎?”諸部許之&hellip&hellip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
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
”諸部&hellip&hellip共以牛酒會鹽池。
阿保機伏兵&hellip&hellip盡殺諸部大人。
遂立,不複代。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契丹疆土,自阿保機始大事開拓。
太祖即位五年,讨西奚、東奚,悉平之,盡有奚、霫之衆&hellip&hellip神冊元年,親征突厥、吐渾、常項、小蕃、沙陀諸部&hellip&hellip攻振武,乘勝而東,攻蔚、新、武、妫、儒五州&hellip&hellip盡有代北河曲陰山之衆,遂取山北八軍。
四年,親征于骨裡國&hellip&hellip六年,出居庸關,分兵掠檀、順等州&hellip&hellip天贊四年,又親征渤海。
天顯元年,滅渤海國,地方五千裡。
(《遼史》卷三四《兵衛志上》) 阿保機既并諸部,遂有侵淩中土之心。
梁将篡唐,晉王李克用,使人聘于契丹。
阿保機以兵三十萬,會克用于雲州東城。
置酒,酒酣,握手約為兄弟&hellip&hellip期共舉兵擊梁。
阿保機&hellip&hellip既歸而背約&hellip&hellip聘梁&hellip&hellip莊宗天祐十三年,阿保機攻晉蔚州&hellip&hellip時莊宗已得魏博,方南向與梁争天下,遣李存矩發山北兵。
存矩至祁溝關,兵叛,擁偏将盧文進,擊殺存矩,亡入契丹。
契丹攻破新州&hellip&hellip莊宗遣周德威擊劉殷,而文進引契丹數十萬大至。
德威懼,引軍去,為契丹追及&hellip&hellip德威走幽州&hellip&hellip莊宗遣李嗣源&hellip&hellip救之,契丹數為嗣源等所敗,乃解去&hellip&hellip阿保機稍并服旁諸小國,而多用漢人。
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
又制婚嫁,置官号,乃僭稱皇帝,自号天皇王,以其所居橫帳地名為姓曰世裡。
世裡,譯者謂之耶律。
名年曰天贊。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阿保機招用漢人,為其強大之因。
初,唐末藩鎮驕橫,互相并吞,鄰藩燕人軍士,多亡歸契丹,契丹日益強大。
又得燕人韓延徽,有智略,頗知屬文,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
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
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
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
契丹威服諸國,于延徽有力焉。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太祖紀》) 阿保機僭号,以延徽為相,号政事令,契丹謂之崇文令公。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按以前北方民族,不過一時強勝,未脫遊牧之習。
至契丹沐染漢族文化甚深,形勢所以不同。
丙 燕雲之割讓 敬瑭,其姓石氏&hellip&hellip拜河東節度使&hellip&hellip廢帝即位,疑敬瑭必反&hellip&hellip徙鎮天平。
敬瑭果不受命,謂其屬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
今無故而遷,是疑吾反也。
且太原地險而粟多,吾當内檄諸鎮,外求援于契丹,可乎?”桑維翰、劉知遠等共以為然,乃上表論廢帝不當立&hellip&hellip廢帝下诏,削奪敬瑭官爵,命張敬達等讨之。
(《五代史》卷八《晉高祖紀》) 石敬瑭反,唐遣張敬達等讨之,敬瑭遣使求救于德光(遼太宗)。
德光&hellip&hellip乃許&hellip&hellip契丹出雁門&hellip&hellip至太原&hellip&hellip敬達大敗。
敬瑭夜出北門,見德光,約為父子&hellip&hellip乃築壇晉城南,立敬瑭為皇帝&hellip&hellip契丹當莊宗、明宗時,攻陷營平二州。
及已立晉,又得雁門以北幽州節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為燕京,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更其國号大遼。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按晉以燕雲十六州,割讓于契丹,茲将各州,表列于下。
燕雲十六州簡表 晉于割地外,尚竭全國之力以奉之,所以最為屈辱。
晉高祖每遣使聘問,奉表稱臣,歲輸絹三十萬匹。
其餘寶玉珍異,下至中國飲食諸物,使者相屬于道無虛日。
德光約高祖不稱臣,更表為書,稱兒皇帝,如家人禮&hellip&hellip終其世,奉之甚謹。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丁 契丹之入汴 晉高祖崩,出帝即位。
德光怒其不先以告,而又不奉表,不稱臣而稱孫,數遣使者責晉。
晉大臣皆恐,而景延廣對契丹使者,語獨不遜,德光益怒。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高祖崩,出帝立,延廣有力,頗伐其功。
初,出帝立,晉大臣議告契丹,緻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緻書稱孫而已&hellip&hellip契丹果怒,數以責晉。
延廣謂契丹使者喬瑩曰:“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天子中國自冊,可以為孫,而不可為臣。
且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
翁要戰則來,佗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
”&hellip&hellip契丹益怒。
(《五代史》卷二九《景延廣傳》) 自開運元年,後晉與契丹兵釁遂開,戰争連年。
雖各有勝負,但晉以國力疲蔽,藩鎮各挾異心,終至不支。
開運三年七月,遣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出兵&hellip&hellip德光&hellip&hellip入寇鎮州。
重威西屯中渡,與德光夾水而軍。
德光分兵并西山,出晉軍後,攻破栾城縣&hellip&hellip重威等被圍,糧絕,遂舉軍降&hellip&hellip德光至京師&hellip&hellip封出帝負義侯,遷于黃龍府&hellip&hellip改晉國為大遼國。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德光入汴,漢奸趙延壽實為之作伥,蓋欲求立為中國皇帝也。
趙德鈞,幽州人也,事劉守光、守文為軍校。
莊宗伐燕得之,賜姓名曰李紹斌。
其子延壽,本姓劉氏,常山人也。
其父邧為蓨縣令。
劉守文攻破蓨縣,德鈞得延壽&hellip&hellip因以延壽為子&hellip&hellip廢帝以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延壽為太原南面招讨使&hellip&hellip德鈞陰遣人聘德光,求立己為帝。
德光指穹廬前巨石,謂德鈞使者曰:“吾已許石郎矣,石爛可改也。
”&hellip&hellip明年(天顯十年),德鈞死,德光以延壽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hellip&hellip延壽見晉衰而天下亂,常有意窺中國,而德光亦嘗許延壽滅晉而立之&hellip&hellip故契丹擊晉,延壽常為先鋒,虜掠所得,悉以奉德光,及其母述律。
德光已滅晉,而無立延壽意&hellip&hellip止以為中京留守、大丞相。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德光已滅晉,遣其部族酋豪及其通事為諸州鎮刺史節度使,括借天下錢帛以賞軍。
胡兵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數千騎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為“打草谷”。
東西二三千裡之間,民被其毒,遠近怨嗟。
漢高祖起太原,所在州鎮,多殺契丹守将歸漢。
德光大懼,又時已熱,乃以蕭翰&hellip&hellip守汴,乃北歸&hellip&hellip至臨洺,見其井邑荒殘,笑謂晉人曰:“緻中國至此,皆燕王為罪首。
”又顧張砺曰:“爾亦有力焉。
”德光行至栾城,得疾卒。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戊 周世宗恢複之計 太祖攻渤海,拔其夫餘城,更命曰東丹國,命長子突欲鎮之,号人皇王(一曰東丹王)。
以其次子德光守西樓自随,号元帥太子。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太祖紀》) 阿保機死,長子東丹王突欲當立。
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安端少君之扶餘代之,将立以為嗣。
然述律尤愛德光。
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諸部。
安端已去,而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
突欲不得立,長興元年,自扶餘泛海,奔于唐。
明宗因賜其姓為東丹,而更其名曰慕華。
以其來自遼東,乃以瑞州為懷化軍,拜慕華懷化軍節度、瑞慎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其部曲五人,皆賜姓名。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世宗&hellip&hellip讓國皇帝(人皇王)長子&hellip&hellip太宗愛之如子&hellip&hellip從伐晉&hellip&hellip封永康王&hellip&hellip太宗崩于栾城&hellip&hellip即皇帝位于柩前。
(《遼史》卷五《世宗紀》) 帝以領兵繼入,遼諸将密議奉帝為主,登鼓角樓,受叔兄拜&hellip&hellip初,太祖崩于夫餘城,述律殺酋長及諸将數百人,太宗複崩于境外,酋長諸将懼死,乃謀奉帝欲勒兵北歸&hellip&hellip述律太後聞帝立,怒曰:“我兒南征東讨,有大功業,其子在我側者當立。
汝父棄我走,投外國,乃大逆人也,豈有立逆人之子為帝乎?”發兵拒之&hellip&hellip太後兵敗,帝幽太後于太祖墓側,自稱天授皇帝&hellip&hellip帝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而荒于酒色,侮諸宰執。
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興兵追讨,故數年不暇南征&hellip&hellip北漢主自團柏攻周,帝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于九十九泉。
諸部皆不欲南,帝強之。
行至新州之火神澱,燕王述軋及偉王之子大甯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弑帝,而述軋自立。
齊王述律(太宗之子)逃于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穆宗)。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四《世宗紀》) 帝(穆宗)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寝,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五《穆宗紀》) 時遼之國勢中衰,而周世宗崛起,勵精圖治,簡練士卒,先服後蜀、南唐,遂欲恢複燕、雲。
顯德六年三月&hellip&hellip诏以北境未複,取此月内幸滄州&hellip&hellip車駕發京師,四月,車駕次滄州&hellip&hellip至益津關。
(《通鑒》:至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晖以城降。
)&hellip&hellip至瓦橋關,僞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來降。
五月&hellip&hellip瀛州刺史高彥晖以本城歸順,關南平。
凡得州三,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hellip&hellip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hellip&hellip議攻幽州&hellip&hellip帝不豫,乃止&hellip&hellip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hellip&hellip還京。
(《舊五代史》卷一一九《周世宗紀六》) 應曆九年(周顯德六年)四月,周帝自将攻遼。
五月,周将韓通領兵大至,遼失瀛、莫、易、涿、雄、霸六州。
其瓦橋關建為雄州,益津關建為霸州&hellip&hellip周帝趨幽州,有疾,乃還。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五《穆宗紀》) 三 文化之進步 五季,百事俱廢,獨填詞及繪事為精。
刻闆術及瓷器之發明,尤征文物之盛。
孟蜀石經亦足繼踵開成。
1.石經 孟蜀石經,至宋繼刻三經,遂成十三經,頒行學宮。
然蜀刻實本于開成,故先述唐石經。
甲 唐石經 開成石經,創議太和四年,始事于九年,成于開成元年。
後遂為孟蜀、趙宋石經及五代雕印九經所本。
其經文不從注疏者,皆有依據,實有功經學不淺。
名曰《九經》,其實十二經也。
開成二年,十月癸卯,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
時上好文,鄭覃以經義啟導,稍折文章之士。
遂奏置五經博士,依後漢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
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複校字體。
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
(《舊唐書》卷一七下《文宗紀下》) 寶曆四年四月,拜工部侍郎。
覃長于經學,稽古守正,帝尤重之。
覃從容奏曰:“經籍訛謬,博士相沿&hellip&hellip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
準後漢故事,勒石于太學,永代作則,以正其阙。
”從之&hellip&hellip九年&hellip&hellip時太學勒石經,覃奏起居郎周墀、水部員外郎崔球、監察禦史張次宗、禮部員外郎孔溫業等校定九經文字,旋令上石&hellip&hellip覃以宰相兼判國子祭酒,奏太學置五經博士各一人,緣無職田,請依王府官例賜祿粟。
從之。
又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
(《舊唐書》卷一七三《鄭覃傳》) 石刻十二經,并五經文字,九經字樣。
《易》九石,《書》十石,《詩》十六石,《周禮》十七石,《儀禮》二十石,《禮記》三十三石,《春秋左傳》六十七石,《公羊傳》十七石,《榖梁傳》十六石,《孝經》一石,《論語》七石,《爾雅》五石,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共十石。
每石七八層,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
正書,題首隸書,在西安府學&hellip&hellip《周易》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七字,《尚書》二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字,《毛詩》四萬八百四十八字,《周禮》四萬九千五百一十六字,《儀禮》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一字,《禮記》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五字,《公羊傳》四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字,《榖梁傳》四萬二千八十九字,《孝經》二千□百□十三字,《論語》一萬六千五百九字,《爾雅》一萬七百九十一字。
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字樣等,都計六十五萬二千五十二字。
開成二年丁巳歲,月次于元,日惟丁亥。
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艾居晦,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陳玠,書石學生前文學館明經臣□□□□。
書石官将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绛。
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将仕郎守秘書省正字臣柏暠,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将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莊士。
覆定字體官翰林待诏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绯魚袋臣唐玄度。
校勘官兼專知都勘定經書檢校刊勒上石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绯魚袋臣楊敬之。
都檢校官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使監修國史上柱國荥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臣覃。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九) 汲郡呂公龍圖領漕陝右之日,持适承乏雍學。
一日谒公,公喟然謂持曰:“京兆阛阓間,有唐國子監存焉。
其間石經,乃開成中镌刻。
唐史載文宗時,太學勒石經,而鄭覃與周墀等校定九經文字上石。
及覃以宰相兼祭酒,于是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經是已。
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六經石本委棄于野。
至朱梁時,劉守長安,有幕吏
顯慶中,以辱和卓為刺史。
酋長庫克死,與奚叛。
行軍總管阿實達樞賓出沙磚道,擒松漠都督鄂博庫,獻東都。
庫克孫盡忠與敖曹曾孫萬榮為歸誠州刺史者,殺趙文翙以叛。
武後遣曹仁師等伐之,屢敗唐兵。
嗣盡忠死,萬榮複熾,尋為張九節所殺。
達呼爾氏微,别部長果珍代之。
果珍尋滅,德哷部長聶哷,立達年劄裡,為蘇爾威汗,更号約尼氏。
天寶四年降唐,賜姓名李懷秀。
尋叛,唐遣将珠勒格科裡,拒安祿山兵于潢水,大敗之。
唐更封且羅為恭仁王,而聶哷輔之,立制度,置官屬,勢益強。
聶哷生必塔,必塔生海蘭,海蘭生努爾蘇,大度寡欲,令不嚴而人化,國勢複振,是為肅祖。
生薩刺達,是為懿祖。
懿祖生伊德實&hellip&hellip是為元祖。
元祖生色勒達&hellip&hellip是為德祖,即太祖父也。
(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卷一) 乙 阿保機之強盛 部之長,号大人。
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
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争。
某部大人遙辇次立,時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摘星嶺攻之。
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饑死。
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
請聽盟約甚謹,八部之人以為遙辇不任事,選于其衆,以阿保機代之&hellip&hellip是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阿保機乘間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
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
”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
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诮之。
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
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今熱河圍場縣西南)可乎?”諸部許之&hellip&hellip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
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
”諸部&hellip&hellip共以牛酒會鹽池。
阿保機伏兵&hellip&hellip盡殺諸部大人。
遂立,不複代。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契丹疆土,自阿保機始大事開拓。
太祖即位五年,讨西奚、東奚,悉平之,盡有奚、霫之衆&hellip&hellip神冊元年,親征突厥、吐渾、常項、小蕃、沙陀諸部&hellip&hellip攻振武,乘勝而東,攻蔚、新、武、妫、儒五州&hellip&hellip盡有代北河曲陰山之衆,遂取山北八軍。
四年,親征于骨裡國&hellip&hellip六年,出居庸關,分兵掠檀、順等州&hellip&hellip天贊四年,又親征渤海。
天顯元年,滅渤海國,地方五千裡。
(《遼史》卷三四《兵衛志上》) 阿保機既并諸部,遂有侵淩中土之心。
梁将篡唐,晉王李克用,使人聘于契丹。
阿保機以兵三十萬,會克用于雲州東城。
置酒,酒酣,握手約為兄弟&hellip&hellip期共舉兵擊梁。
阿保機&hellip&hellip既歸而背約&hellip&hellip聘梁&hellip&hellip莊宗天祐十三年,阿保機攻晉蔚州&hellip&hellip時莊宗已得魏博,方南向與梁争天下,遣李存矩發山北兵。
存矩至祁溝關,兵叛,擁偏将盧文進,擊殺存矩,亡入契丹。
契丹攻破新州&hellip&hellip莊宗遣周德威擊劉殷,而文進引契丹數十萬大至。
德威懼,引軍去,為契丹追及&hellip&hellip德威走幽州&hellip&hellip莊宗遣李嗣源&hellip&hellip救之,契丹數為嗣源等所敗,乃解去&hellip&hellip阿保機稍并服旁諸小國,而多用漢人。
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
又制婚嫁,置官号,乃僭稱皇帝,自号天皇王,以其所居橫帳地名為姓曰世裡。
世裡,譯者謂之耶律。
名年曰天贊。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阿保機招用漢人,為其強大之因。
初,唐末藩鎮驕橫,互相并吞,鄰藩燕人軍士,多亡歸契丹,契丹日益強大。
又得燕人韓延徽,有智略,頗知屬文,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
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
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
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
契丹威服諸國,于延徽有力焉。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太祖紀》) 阿保機僭号,以延徽為相,号政事令,契丹謂之崇文令公。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按以前北方民族,不過一時強勝,未脫遊牧之習。
至契丹沐染漢族文化甚深,形勢所以不同。
丙 燕雲之割讓 敬瑭,其姓石氏&hellip&hellip拜河東節度使&hellip&hellip廢帝即位,疑敬瑭必反&hellip&hellip徙鎮天平。
敬瑭果不受命,謂其屬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
今無故而遷,是疑吾反也。
且太原地險而粟多,吾當内檄諸鎮,外求援于契丹,可乎?”桑維翰、劉知遠等共以為然,乃上表論廢帝不當立&hellip&hellip廢帝下诏,削奪敬瑭官爵,命張敬達等讨之。
(《五代史》卷八《晉高祖紀》) 石敬瑭反,唐遣張敬達等讨之,敬瑭遣使求救于德光(遼太宗)。
德光&hellip&hellip乃許&hellip&hellip契丹出雁門&hellip&hellip至太原&hellip&hellip敬達大敗。
敬瑭夜出北門,見德光,約為父子&hellip&hellip乃築壇晉城南,立敬瑭為皇帝&hellip&hellip契丹當莊宗、明宗時,攻陷營平二州。
及已立晉,又得雁門以北幽州節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為燕京,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更其國号大遼。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按晉以燕雲十六州,割讓于契丹,茲将各州,表列于下。
燕雲十六州簡表 晉于割地外,尚竭全國之力以奉之,所以最為屈辱。
晉高祖每遣使聘問,奉表稱臣,歲輸絹三十萬匹。
其餘寶玉珍異,下至中國飲食諸物,使者相屬于道無虛日。
德光約高祖不稱臣,更表為書,稱兒皇帝,如家人禮&hellip&hellip終其世,奉之甚謹。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丁 契丹之入汴 晉高祖崩,出帝即位。
德光怒其不先以告,而又不奉表,不稱臣而稱孫,數遣使者責晉。
晉大臣皆恐,而景延廣對契丹使者,語獨不遜,德光益怒。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高祖崩,出帝立,延廣有力,頗伐其功。
初,出帝立,晉大臣議告契丹,緻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緻書稱孫而已&hellip&hellip契丹果怒,數以責晉。
延廣謂契丹使者喬瑩曰:“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天子中國自冊,可以為孫,而不可為臣。
且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
翁要戰則來,佗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
”&hellip&hellip契丹益怒。
(《五代史》卷二九《景延廣傳》) 自開運元年,後晉與契丹兵釁遂開,戰争連年。
雖各有勝負,但晉以國力疲蔽,藩鎮各挾異心,終至不支。
開運三年七月,遣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出兵&hellip&hellip德光&hellip&hellip入寇鎮州。
重威西屯中渡,與德光夾水而軍。
德光分兵并西山,出晉軍後,攻破栾城縣&hellip&hellip重威等被圍,糧絕,遂舉軍降&hellip&hellip德光至京師&hellip&hellip封出帝負義侯,遷于黃龍府&hellip&hellip改晉國為大遼國。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德光入汴,漢奸趙延壽實為之作伥,蓋欲求立為中國皇帝也。
趙德鈞,幽州人也,事劉守光、守文為軍校。
莊宗伐燕得之,賜姓名曰李紹斌。
其子延壽,本姓劉氏,常山人也。
其父邧為蓨縣令。
劉守文攻破蓨縣,德鈞得延壽&hellip&hellip因以延壽為子&hellip&hellip廢帝以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延壽為太原南面招讨使&hellip&hellip德鈞陰遣人聘德光,求立己為帝。
德光指穹廬前巨石,謂德鈞使者曰:“吾已許石郎矣,石爛可改也。
”&hellip&hellip明年(天顯十年),德鈞死,德光以延壽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hellip&hellip延壽見晉衰而天下亂,常有意窺中國,而德光亦嘗許延壽滅晉而立之&hellip&hellip故契丹擊晉,延壽常為先鋒,虜掠所得,悉以奉德光,及其母述律。
德光已滅晉,而無立延壽意&hellip&hellip止以為中京留守、大丞相。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德光已滅晉,遣其部族酋豪及其通事為諸州鎮刺史節度使,括借天下錢帛以賞軍。
胡兵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數千騎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為“打草谷”。
東西二三千裡之間,民被其毒,遠近怨嗟。
漢高祖起太原,所在州鎮,多殺契丹守将歸漢。
德光大懼,又時已熱,乃以蕭翰&hellip&hellip守汴,乃北歸&hellip&hellip至臨洺,見其井邑荒殘,笑謂晉人曰:“緻中國至此,皆燕王為罪首。
”又顧張砺曰:“爾亦有力焉。
”德光行至栾城,得疾卒。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戊 周世宗恢複之計 太祖攻渤海,拔其夫餘城,更命曰東丹國,命長子突欲鎮之,号人皇王(一曰東丹王)。
以其次子德光守西樓自随,号元帥太子。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太祖紀》) 阿保機死,長子東丹王突欲當立。
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安端少君之扶餘代之,将立以為嗣。
然述律尤愛德光。
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諸部。
安端已去,而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
突欲不得立,長興元年,自扶餘泛海,奔于唐。
明宗因賜其姓為東丹,而更其名曰慕華。
以其來自遼東,乃以瑞州為懷化軍,拜慕華懷化軍節度、瑞慎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其部曲五人,皆賜姓名。
(《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一》) 世宗&hellip&hellip讓國皇帝(人皇王)長子&hellip&hellip太宗愛之如子&hellip&hellip從伐晉&hellip&hellip封永康王&hellip&hellip太宗崩于栾城&hellip&hellip即皇帝位于柩前。
(《遼史》卷五《世宗紀》) 帝以領兵繼入,遼諸将密議奉帝為主,登鼓角樓,受叔兄拜&hellip&hellip初,太祖崩于夫餘城,述律殺酋長及諸将數百人,太宗複崩于境外,酋長諸将懼死,乃謀奉帝欲勒兵北歸&hellip&hellip述律太後聞帝立,怒曰:“我兒南征東讨,有大功業,其子在我側者當立。
汝父棄我走,投外國,乃大逆人也,豈有立逆人之子為帝乎?”發兵拒之&hellip&hellip太後兵敗,帝幽太後于太祖墓側,自稱天授皇帝&hellip&hellip帝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而荒于酒色,侮諸宰執。
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興兵追讨,故數年不暇南征&hellip&hellip北漢主自團柏攻周,帝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于九十九泉。
諸部皆不欲南,帝強之。
行至新州之火神澱,燕王述軋及偉王之子大甯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弑帝,而述軋自立。
齊王述律(太宗之子)逃于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穆宗)。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四《世宗紀》) 帝(穆宗)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寝,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五《穆宗紀》) 時遼之國勢中衰,而周世宗崛起,勵精圖治,簡練士卒,先服後蜀、南唐,遂欲恢複燕、雲。
顯德六年三月&hellip&hellip诏以北境未複,取此月内幸滄州&hellip&hellip車駕發京師,四月,車駕次滄州&hellip&hellip至益津關。
(《通鑒》:至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晖以城降。
)&hellip&hellip至瓦橋關,僞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來降。
五月&hellip&hellip瀛州刺史高彥晖以本城歸順,關南平。
凡得州三,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hellip&hellip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hellip&hellip議攻幽州&hellip&hellip帝不豫,乃止&hellip&hellip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hellip&hellip還京。
(《舊五代史》卷一一九《周世宗紀六》) 應曆九年(周顯德六年)四月,周帝自将攻遼。
五月,周将韓通領兵大至,遼失瀛、莫、易、涿、雄、霸六州。
其瓦橋關建為雄州,益津關建為霸州&hellip&hellip周帝趨幽州,有疾,乃還。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五《穆宗紀》) 三 文化之進步 五季,百事俱廢,獨填詞及繪事為精。
刻闆術及瓷器之發明,尤征文物之盛。
孟蜀石經亦足繼踵開成。
1.石經 孟蜀石經,至宋繼刻三經,遂成十三經,頒行學宮。
然蜀刻實本于開成,故先述唐石經。
甲 唐石經 開成石經,創議太和四年,始事于九年,成于開成元年。
後遂為孟蜀、趙宋石經及五代雕印九經所本。
其經文不從注疏者,皆有依據,實有功經學不淺。
名曰《九經》,其實十二經也。
開成二年,十月癸卯,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
時上好文,鄭覃以經義啟導,稍折文章之士。
遂奏置五經博士,依後漢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
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複校字體。
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
(《舊唐書》卷一七下《文宗紀下》) 寶曆四年四月,拜工部侍郎。
覃長于經學,稽古守正,帝尤重之。
覃從容奏曰:“經籍訛謬,博士相沿&hellip&hellip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
準後漢故事,勒石于太學,永代作則,以正其阙。
”從之&hellip&hellip九年&hellip&hellip時太學勒石經,覃奏起居郎周墀、水部員外郎崔球、監察禦史張次宗、禮部員外郎孔溫業等校定九經文字,旋令上石&hellip&hellip覃以宰相兼判國子祭酒,奏太學置五經博士各一人,緣無職田,請依王府官例賜祿粟。
從之。
又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
(《舊唐書》卷一七三《鄭覃傳》) 石刻十二經,并五經文字,九經字樣。
《易》九石,《書》十石,《詩》十六石,《周禮》十七石,《儀禮》二十石,《禮記》三十三石,《春秋左傳》六十七石,《公羊傳》十七石,《榖梁傳》十六石,《孝經》一石,《論語》七石,《爾雅》五石,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共十石。
每石七八層,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
正書,題首隸書,在西安府學&hellip&hellip《周易》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七字,《尚書》二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字,《毛詩》四萬八百四十八字,《周禮》四萬九千五百一十六字,《儀禮》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一字,《禮記》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五字,《公羊傳》四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字,《榖梁傳》四萬二千八十九字,《孝經》二千□百□十三字,《論語》一萬六千五百九字,《爾雅》一萬七百九十一字。
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字樣等,都計六十五萬二千五十二字。
開成二年丁巳歲,月次于元,日惟丁亥。
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艾居晦,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陳玠,書石學生前文學館明經臣□□□□。
書石官将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绛。
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将仕郎守秘書省正字臣柏暠,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将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莊士。
覆定字體官翰林待诏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绯魚袋臣唐玄度。
校勘官兼專知都勘定經書檢校刊勒上石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绯魚袋臣楊敬之。
都檢校官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使監修國史上柱國荥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臣覃。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九) 汲郡呂公龍圖領漕陝右之日,持适承乏雍學。
一日谒公,公喟然謂持曰:“京兆阛阓間,有唐國子監存焉。
其間石經,乃開成中镌刻。
唐史載文宗時,太學勒石經,而鄭覃與周墀等校定九經文字上石。
及覃以宰相兼祭酒,于是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經是已。
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六經石本委棄于野。
至朱梁時,劉守長安,有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