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唐書》卷一八九上《儒學傳序》)
高宗尚吏事,武後矜權變,至諸王、驸馬皆得領祭酒。
初,孔穎達等始署官,發五經題,與諸生酬問。
及是,惟判祥瑞案三牒即罷。
玄宗诏群臣及府郡舉通經士,而褚無量、馬懷素等勸講禁中。
天子尊禮,不敢盡臣之。
置集賢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彙群書至六萬卷,經籍大備。
又稱開元焉。
(《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傳序》) 徐曠,字文遠&hellip&hellip博通五經,明《左氏春秋》&hellip&hellip窦威、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皆從受學。
隋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诏與漢王諒授經。
會諒反,除名為民。
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薦文遠及包恺、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
擢國子博士,恺等為太學博士。
世稱“左氏”有文遠,“禮”有褚徽,“詩”有魯達,“易”有陸德明,皆一時冠雲。
(《唐書》卷一九八《徐曠傳》) 顔師古,字籀&hellip&hellip帝(太宗)嘗歎五經去聖遠,傳習寖訛,诏師古于秘書省考定,多所厘正。
既成,悉诏諸儒議。
于是各執所習,共非诘師古。
師古辄引晉宋舊文,随方曉答,誼據該明,出其悟表,人人歎服&hellip&hellip帝因頒所定書于天下,學者賴之。
(《唐書》卷一九八《顔師古傳》) 孔穎達,字仲達&hellip&hellip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東郡,诏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hellip&hellip太宗平洛,授文學館學士&hellip&hellip初,穎達與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号《義贊》,诏改為《正義》雲。
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
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
于是尚書左仆射于志甯、右仆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唐書》卷一九八《孔穎達傳》) 六朝人最重三禮之學,唐初猶然。
張士衡從劉軌思受《毛詩》、《周禮》,又從熊安生、劉焯受《禮記》,皆精究大義。
當時受其業者,推賈公彥(《士衡傳》)。
公彥撰《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
公彥子大隐亦傳其業。
又有李元植,從公彥受禮學,撰《三禮音義》行于世(公彥傳)。
王恭精三禮,别為義證,甚精博。
蓋文懿、文達,皆當世大儒,每講必遍舉先儒義,而暢恭所說(《孔穎達傳》)。
王元感嘗撰《禮記繩愆》,徐堅、劉知幾等深歎賞之(《元感傳》)。
王方慶尤精三禮,學者有所咨質,必究其微。
門人次為《雜禮答問》(《方慶傳》)。
他如褚無量、韋逌、高仲舒、唐休璟、蘇安恒,皆精三禮,見各本傳。
今諸儒論著,見于新、舊書者,如王方慶、張齊賢論每月皆告朔之說(《舊&bull方慶傳》,《新&bull齊賢傳》);王元感三年之喪,以二十七月,張柬之以二十五月,一本鄭康成說,一本王肅說也(《舊&bull柬之傳》,《新&bull元感傳》);史元燦議禘祫三年五年之别(《韋縚傳》);朱子奢議七廟九廟之制(《子奢傳》);韋萬石、沈伯儀、元萬頃、範履冰等議郊丘明堂之配(《沈伯儀傳》),皆各有據依,不同剿說。
其據以論列時政者,如盧履冰、元行沖論父在為母三年服之非,彭景直論陵廟日祭之非,康子元駁許敬宗先燔柴而後祭之非,黎幹駁歸崇敬請以景皇帝配天地之非,唐紹、蔣欽緒、褚無量駁祝欽明皇後助祭郊天之非,陳貞符論隐、章懷、懿德、節愍四太子廟四時祭享之非,皆見各本傳。
李淳風辨太微之神不可為天,見《蕭德言傳》;韋述議堂姨舅不宜服,見《韋縚傳》,無不援引該博,證辨确切,可為千百世之準。
其後元行沖奉诏,用魏徵類禮列于經,與諸儒作疏,成五十篇。
将立之學官,為張說所阻,行沖又著論辨之。
大曆中,尚有仲子陵、袁彜、韋彤、韋茝,以禮名其家學。
此可見唐人之究心三禮,考古義以斷時政,務為有用之學,而非徒以炫博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唐初三禮漢書文選之學》) 大曆已後,專學者有蔡廣成《周易》,強象《論語》,啖助、趙匡、陸質《春秋》,施士丐《毛詩》,刁彜、仲子陵、韋彤、裴茝講《禮》,章廷珪、薛伯高、徐潤并通經。
其餘地理則賈仆射,兵賦則杜太保,故事則蘇冕、蔣乂,曆算則董和,天文則徐澤,氏族則林寶。
(李肇《國史補》卷下) 3.史學 唐初,官修前代史書,昉自武德朝令狐德棻之建議,當時人才甚盛,故史法亦有足觀。
德棻嘗從容言于高祖曰:“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
梁、陳及齊,猶有文籍。
至周、隋遭大業離亂,多有遺阙。
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年後,恐事迹湮沒&hellip&hellip如臣愚見,并請修之。
”高祖然其奏。
下诏曰:“&hellip&hellip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
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
兼中書令封德彜、中書舍人顔師古,可修《隋史》。
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
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征,可修《齊史》。
秘書監窦琎、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
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隐。
”瑀等受诏,曆數年,竟不能就而罷。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 貞觀三年,複诏撰定。
議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立。
德棻更與秘書郎岑文本、殿中侍禦史崔仁師次《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次《齊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陳二史,秘書監魏征次《隋史》,左仆射房玄齡總監。
(《唐書》卷一○二《令狐德棻傳》) 初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
征受诏,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
《隋史》序論皆征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
(《舊唐書》卷七一《魏征傳》) 貞觀十八年&hellip&hellip有诏改撰《晉書》。
房玄齡奏德棻令預修撰,當時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 其所修各史,略舉于下。
《晉書》凡本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共一百三十卷。
貞觀十八年&hellip&hellip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晉書》。
于是奏取太子左庶子許敬宗,中書舍人來濟,著作郎陸元仕、劉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棻,太子舍人李義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儀等八人,分功撰錄。
以臧榮緒《晉書》為主(臧榮緒,南齊徐州主簿,撰《晉書》一百一十卷),參考諸家,甚為詳洽。
然史官多是文詠之士,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
又所評論,競為绮豔,不求笃實,由是頗為學者所譏。
唯李淳風深明星曆,善于著述,所修天文、律曆、五行三志,最可觀采。
太宗自著宣、武二帝及陸機、王羲之四論,于是總題雲禦撰。
至二十年,書成,凡一百三十卷。
诏藏于秘府,頒賜加級各有差。
(《舊唐書》卷六六《房玄齡傳》) 李淳風&hellip&hellip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hellip&hellip貞觀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尋轉太史丞。
預撰《晉書》及五代史(梁、陳、北齊、後周、隋),其天文、律曆、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
(《舊唐書》卷七九《李淳風傳》) 參傳晉書,播與令狐德棻、陽仁卿、李嚴等四人,總其類會。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晉史,洛京時,著作郎陸機始撰《三祖紀》,佐著作郎束皙又撰《十志》。
會中朝喪亂,其書不存。
先是,曆陽令陳郡王铨,有著述才,每私錄晉事及功臣行狀,未就而卒。
子隐,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事迹,多所詳究。
過江為著作郎,受诏撰《晉史》,為其同僚虞預所訴,坐事免官。
家貧無資,書未遂就。
乃依征西将軍庾亮于武昌鎮,亮給其紙墨,由是獲成。
凡為《晉書》八十九卷,鹹康六年始詣阙奏上。
隐雖好述作,而辭拙才鈍,其書編次有序者皆铨所修,章句混漫者必隐所作。
時尚書郎領國史幹寶,亦撰《晉紀》,自宣訖愍,七帝五十三年,凡二十二卷。
其書簡略,直而能婉,甚為當時所稱。
晉江左史,自鄧粲、孫盛、檀道鸾、王韶之已下,相次繼作,遠則偏記兩帝,近則唯叙八朝。
至宋湘東太守何法盛,始撰《晉中興書》,勒成一家,首尾該備。
齊隐士東莞臧榮緒,又集東西二史,合成一書。
皇家貞觀中,有诏以前後晉史,十有八家(按隋唐二志,正史部凡八家,其撰人則王隐、虞預、朱鳳、何法盛、謝靈運、臧榮緒、蕭子雲、蕭子顯也、編年部凡十一家、其撰人則陸機、幹寶、曹嘉之、習鑿齒、鄧粲、孫盛、劉謙之、王韶之、徐廣、檀道鸾、郭季産也。
據志蓋十九家&hellip&hellip此雲十八家&hellip&hellip是就敕修之始,羅緻群書言),制作雖多,未能盡善。
乃敕史官更加纂錄。
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餘部,兼引僞史十六國書,為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并叙例目錄,合為百三十二卷。
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者焉。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梁書》凡本紀六,列傳五十,共五十六卷。
《陳書》凡本紀六,列傳三十,共三十六卷。
梁史,武帝時,沈約與給事中周興嗣、步兵校尉鮑行卿、秘書監謝昊,相承撰錄,已有百篇。
值承聖(元帝年号)淪沒,并從焚蕩。
廬江何之元、沛國劉璠以所聞見,究其始末,合撰《梁典》三十篇,而紀傳之書,未有其作。
陳祠部郎中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
但既當朝務,兼知國史,至于陳亡,其書不就。
陳史,初有吳郡顧野王、北地傅,各為撰史學士。
其武文二帝紀,即顧、傅所修。
宣帝太建初,中書郎陸瓊續撰諸篇,事傷煩雜。
姚察就加删改,粗有條貫。
及江東不守,持以入關。
隋文帝嘗索梁、陳事迹,察具以所成,每篇續奏。
而依違荏苒,竟未絕筆。
皇家貞觀初,其子思廉為著作郎,奉诏撰成二史。
于是憑其舊稿,加以新錄,彌曆九載,方始畢功。
定為《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六卷。
今并行世焉。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
父察,陳吏部尚書。
入隋,曆太子内舍人、秘書丞、北绛公。
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
陳亡,察自吳興始遷關中。
思廉少受漢史于其父,能盡傳家業&hellip&hellip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
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
臨終,令思廉續成其志&hellip&hellip服阕,補河間郡司法書佐。
思廉上表陳父遺言,有诏許其續成梁陳史&hellip&hellip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hellip&hellip三年,又受诏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
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
并推究陳事,删益博綜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
魏征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
(《舊唐書》卷七三《姚思廉傳》) 姚思廉,本名簡,以字行,陳吏部尚書察之子。
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萬年人&hellip&hellip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死,以屬思廉&hellip&hellip诏與魏征共撰梁陳書。
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家言&hellip&hellip為梁、陳二家史,以卒父業。
(《唐書》卷一○二《姚思廉傳》) 《北齊書》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共五十卷。
高齊史,後主緯天統初,太常少卿祖孝征述獻武起居,名曰《黃初傳天錄》。
時中書侍郎陸元規常從文宣征讨,著《皇帝實錄》,唯記行師,不載它事。
自武平後,史官陽休之、杜台卿、祖崇儒、崔子發等,相繼注記。
逮于齊滅,隋秘書監王邵、内史令李德林并少仕邺中,多識故事。
王乃憑述起居注,廣以異聞,造編年書,号曰《齊志》,十有六卷。
李在齊預修國史,創紀傳書二十七卷。
至開皇初,奉诏續撰,增多《齊史》三十八篇,以上送官藏之秘府。
皇家貞觀初,敕其子中書舍人百藥仍其舊錄,雜采它書,演為五十卷。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
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
貞觀元年,召拜中書令舍人&hellip&hellip受诏&hellip&hellip撰《齊書》&hellip&hellip十年,以撰《齊史》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
(《舊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 北齊國史,皆稱諸帝廟号。
及李氏撰《齊書》,其廟号有犯時諱者(注:謂有世字,犯太宗文皇帝諱也),即稱谥焉。
至如變世宗為文襄,改世祖為武成(高澄,神武長子,天保初,追尊文襄皇帝,廟号世宗。
高湛,神武第九子,谥武成皇帝。
廟号世祖)。
苟除茲世字,而不悟襄成有别。
諸如此謬,不可勝紀。
又其列傳之叙事也,或以武定臣佐,降在成朝;或以河清事迹,擢居襄代。
故時日不接,而隔越相偶,使讀者瞀亂而不測,驚駭而多疑。
(劉知幾《史通》卷一七《雜說中》) 《周書》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共五十卷。
宇文周史,大統年,有秘書丞柳虬兼領著作,直辭正色,事有可稱。
至隋開皇中,秘書監牛弘,追撰《周紀》十有八篇,略叙紀綱,仍皆抵忤。
皇家貞觀初,敕秘書丞令狐德棻、秘書郎岑文本,共加修緝,定為《周書》五十卷。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德棻又奏引殿中侍禦史崔仁師,佐修周史,德棻仍總知類會。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 岑文本,字景仁,南陽棘陽人&hellip&hellip文本性沈敏,有姿儀。
博考經史,多所貫綜,美譚論,善屬文&hellip&hellip又先與令狐德棻撰《周史》,其史論多出于文本。
至貞觀十年,史成。
(《舊唐書》卷七○《岑文本傳》) 《隋書》凡本紀五,志三十,列傳五十,共八十五卷。
隋史,當開皇仁壽時,王邵為書八十卷,以類相從,定其篇目。
至于編年、紀傳,并阙其體。
炀帝世,唯有王胄等所修《大業起居注》,及江都之禍,仍多散逸。
皇家貞觀初,敕中書侍郎顔師古、給事中孔穎達,共撰成《隋書》五十五卷(志未列入),與新撰《周書》并行于時。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初,太宗以梁、陳及齊、周、隋氏并未有書,乃命學士分修&hellip&hellip仍使秘書監魏征總知其務。
凡有贊論,徵多預焉。
始以貞觀三年創造,至十八年方就,合為《五代紀傳》,并目錄,凡二百五十二卷。
書成,下于史閣。
唯有十志,斷為三十卷,尋拟續奏,未有其文。
又诏左仆射于志甯、太史令李淳風、著作郎韋安仁、符玺郎李延壽同撰。
其先撰史人,唯令狐德棻重預其事。
太宗崩後,刊勒始成。
其篇第雖編入《隋書》,其實别行,俗呼為《五代史志》。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永徽七年(即顯慶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長孫無忌,進史官所撰梁、陳、周、齊、隋五代史志三十卷。
(《舊唐書》卷四《高宗紀上》) 敬播&hellip&hellip貞觀初,舉進士。
俄有诏詣秘書内省,佐顔師古、孔穎達修《隋史》。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李延壽者,本隴西著姓,世居相州。
貞觀中&hellip&hellip嘗受诏與著作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
又預撰《晉書》。
(《舊唐書》卷七三《李延壽傳》) 于志甯&hellip&hellip前後預&hellip&hellip修史等功,賞賜不可勝計。
(《舊唐書》卷七八《于志甯傳》) 以上各史,唯晉隋二書,出于衆手,尚稱精核。
而《隋書》十志,尤具本末。
古者修書,出于一人之手,成于一家之學,班馬之徒是也。
至唐始用衆手,晉隋二書是矣。
然亦随其學術所長者而授之,未嘗奪人之所能,而強人之所不及。
如李淳風、于志甯之徒,則授之以志;如顔師古、孔穎達之徒,則授之以紀傳。
以顔、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
所以晉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詳明。
(《通考》卷一九二《經籍考一九》) 《南北史》當時私人所撰之史甚多,其列為正史者,有李延壽之南北史。
太師(延壽父)少有著述之志。
常以宋、齊、梁、陳、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别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
将拟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至是無事,而楊恭仁家富于書籍,得恣意披覽。
宋、齊、梁、魏四代有書,自餘竟無所得&hellip&hellip貞觀二年五月,終于鄭州荥陽縣野舍&hellip&hellip既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焉&hellip&hellip子&hellip&hellip延壽與敬播俱在中書侍郎顔師古、給事中孔穎達下删削。
既家有舊本,思欲追終先志。
其齊、梁、陳五代書事所未見,因于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
至五年,以内憂去職&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令狐德棻又啟延壽修《晉書》。
因茲複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
十七年&hellip&hellip褚遂良&hellip&hellip奉敕修《隋書》十志,複準敕召延壽撰錄,因此遍得披尋&hellip&hellip又從此八代正史外,更勘雜史,于正史所無者一千餘卷,皆以編入,其煩冗者即削去之。
始末修撰,凡十六載。
始宋,凡八代,為《北史》、《南史》二書,合一百八十卷。
其《南史》先寫訖&hellip&hellip次以北史&hellip&hellip乃上表。
表曰:“&hellip&hellip貞觀以來,屢叨史局,不揆愚固,私為修撰。
起魏登國元年,盡隋義甯二年,凡三代,二百四十四年。
兼自東魏天平元年,盡齊隆化二年,又四十四年行事,總編為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謂之《北史》。
又起宋永初元年,盡陳祯明三年,四代,一百七十年,為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謂之《南史》。
凡八代,合為二書,一百八十卷,以拟司馬遷《史記》&hellip&hellip私為抄錄,一十六年。
凡所獵略,千有餘卷,連綴改定,止資一手,故淹時序,迄今方就。
(《北史》卷一○○《序傳》) 初,延壽父太師多識前世舊事。
常以宋、齊、梁、陳、齊、周、隋,天下參隔,南方謂北為索虜,北方指南為島夷;其史于本國詳,佗國略,往往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
拟春秋編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殁。
延壽既數與論撰,所見益廣,乃追終先志。
本魏登國元年,盡隋義甯二年,作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謂之《北史》。
本宋永初元年,盡陳祯明三年,作本紀十,列傳七十,謂之《南史》。
凡八代,合二書百八十篇,上之。
其書頗有條理,删落浮辭,過本書遠甚。
時人見年少位下,不甚稱其書。
(《唐書》卷一○二《李延壽傳》) 延壽又嘗删補宋、齊、梁、陳,及魏、齊、周、隋等八代史,謂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頗行于代。
(《舊唐書》卷七三《李延壽傳》) 此外著史者,略舉如下。
王勃&hellip&hellip祖通,隋蜀郡司戶書佐,大業末,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
依《春秋》體例,自獲麟後,曆秦漢至于後魏,著紀年之書,謂之《元經》。
(《舊唐書》卷一九○上《王勃傳》) 允濟嘗采摭魯哀公後十二代,至于戰國遺事,撰《魯後春秋》二十卷,表上之。
(《舊唐書》卷一九○中《劉允濟傳》) 張昌齡&hellip&hellip兄昌宗,亦有學業。
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館學士。
撰《古文紀年新傳》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張昌齡傳》) 元行沖&hellip&hellip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詳文簡,為學者所稱。
(《舊唐書》卷一○二《元行沖傳》) 兢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别撰梁、齊、周史各十卷,《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二《吳兢傳》) 播又著《隋略》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丘悅&hellip&hellip撰《三國典略》三十卷(起西魏終後周,而東包魏齊,南總梁陳),行于時。
(《舊唐書》卷一九○中《丘悅傳》) 蔡允恭&hellip&hellip又撰《後梁春秋》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蔡允恭傳》) 國史,唐初即修國史,其屬于起居注實錄者。
溫大雅,字彥弘,太原祁人也&hellip&hellip太宗即位,累轉禮部尚書,封黎國公&hellip&hellip撰《創業起居注》三卷(《讀書志》:紀高祖起義至受隋禅,用師,符谶,受命,典冊事)。
(《舊唐書》卷六一《溫大雅傳》) 貞觀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
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
明年(四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hellip&hellip監修《國史》。
(《舊唐書》卷六六《房玄齡傳》) 累遷給事中,兼修國史。
貞觀十七年,以修《武德貞觀實錄》成,封高陽縣男。
(《舊唐書》卷八二《許敬宗傳》) 敬播&hellip&hellip與給事中許敬宗撰《高祖太宗實錄》,自創業至于貞觀十四年,凡四十卷&hellip&hellip梁國公房玄齡,深稱播有良史之才,曰:“陳壽之流也。
”&hellip&hellip又撰《太宗實錄》,從貞觀十五年,至二十三年,為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其屬于紀傳體者。
貞觀初,姚思廉始撰紀傳,粗成三十卷。
至高宗顯慶元年,太尉長孫無忌與于志甯、令狐德棻,著作郎劉胤之、楊仁卿,起居郎顧胤等,因其舊作,綴以後事,複為五十卷。
雖雲繁雜,時有可觀。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顧胤&hellip&hellip永徽中,曆遷起居郎,兼修國史。
撰《太宗實錄》二十卷成,以功加朝散大夫,授弘文館學士。
以撰武德貞觀兩朝國史八十卷成,加朝請大夫,封餘杭縣男。
(《舊唐書》卷七三《顧胤傳》) 劉胤之&hellip&hellip永徽初,累轉著作郎、弘文館學士。
與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著作郎楊仁卿等撰成國史及實錄,奏上之。
(《舊唐書》卷一九○上《劉胤之傳》) 自後時有撰修,粗備規模。
勒成一書,則成于韋述之手。
始,兢在長安,景龍間任史事。
時武三思、張易之等監領,阿貴朋佞,釀澤浮辭,事多不實。
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
未就。
至是丐官筆劄,冀得成書,诏兢就集賢院論次。
時張說罷宰相,在家修史。
大臣奏國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館撰錄&hellip&hellip久之,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随。
蕭嵩領國史,奏遣使者就兢取書,得六十餘篇(《舊書》作六十五卷)。
兢叙事簡核,号良史。
晚節稍疏牾,時人病其太簡。
(《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 國史自令狐德棻至于吳兢,雖累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
至述始定類例,補遺續阙,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并史例一卷,事簡而記詳,雅有良史之才,蘭陵蕭穎士以為谯周、陳壽之流。
(《舊唐書》卷一○二《韋述傳》) 初,令狐德棻、吳兢等撰武德以來國史,皆不能成。
述因二家,參以後事,遂分紀傳,又為例一篇。
(《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 自天寶亂後,凡三修國史,然猶以述書為藍本。
柳登&hellip&hellip父芳,肅宗朝史官,與同職韋述,受诏添修吳兢所撰國史,殺青未竟而述亡。
芳緒述凡例,勒成國史一百三十卷。
上自高祖,下止乾元(肅宗年号),而叙天寶後事,絕無倫類,取舍非工,不為史氏所稱&hellip&hellip上元中,坐事徙黔中。
遇内官高力士亦貶巫州,遇諸途。
芳以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力士說開元天寶中時政事,芳随口志之。
又以國史已成,經于奏禦,不可複改,乃别撰《唐曆》四十卷,以力士所傳,載于年曆之下。
(《舊唐書》卷一四九《柳登傳》) 安祿山亂&hellip&hellip述獨抱國史藏南山,身陷賊,污僞官。
賊平流渝州,為刺史薛舒所困,不食死。
廣德初,甥蕭直為李光弼判官,詣阙奏事稱旨。
因理述倉卒奔逼,能存國史,賊平盡送史官于休烈,以功補過,宜蒙恩宥。
有诏贈右散騎常侍。
(《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 肅宗踐祚,休烈&hellip&hellip拜給事中,遷太常少卿,知禮儀事,兼修國史&hellip&hellip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無史籍檢尋。
休烈奏曰:“國史一百六十卷,《開元實錄》四十七卷,《起居注》并餘書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興慶宮史館。
京城陷賊後,皆被焚燒。
且國史、實錄,聖朝大典,修撰多時,今并無本。
伏望下禦史台,推勘史館所由。
令府縣招訪,有人别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加購賞。
”&hellip&hellip數月之内,唯得一兩卷。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賊入東京。
至是,以其家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hellip&hellip休烈尋轉工部侍郎,修國史,獻《五代帝王論》。
帝甚嘉之。
(《舊唐書》卷一四九《于休烈傳》) 令狐峘,德棻之玄孫&hellip&hellip及楊绾為禮部侍郎,修國史,乃引峘入史館&hellip&hellip修《玄宗實錄》一百卷,《代宗實錄》四十卷。
著述雖勤,屬大亂之後,《起居注》亡失。
峘纂開元天寶事,雖得諸家文集,編其诏策,名臣傳記,十無三四。
後人以漏落處多,不稱良史。
(《舊唐書》卷一四九《令狐峘傳》) 《唐六典》,唐六典創修于玄宗時。
開元初&hellip&hellip诏修六典。
徐堅構意歲餘,歎曰:“吾更修七書,而六典曆年未有所适。
”及蕭嵩引述撰定,述始摹周六官領其屬,事歸于職,規制遂定。
(《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 通典,政治史巨制,有杜佑《通典》。
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hellip&hellip性嗜學,該涉古今&hellip&hellip初,開元末,劉秩采經史百家之言,取周禮六官所職,撰分門書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為時賢稱賞,房琯以為才過劉更生。
佑得其書,尋味厥旨,以為條目未盡。
因而廣之,加以開元禮樂,書成二百卷,号曰《通典》(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
德宗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詣阙獻之&hellip&hellip優诏嘉之,命藏書府。
其書大傳于時,禮樂刑政之源,千載如指諸掌,大為士君子所稱。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 杜佑&hellip&hellip性嗜學&hellip&hellip先是,劉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hellip&hellip佑以為未盡,因廣其阙,參益新禮為二百篇,自号《通典》。
奏之,優诏嘉美,儒者服其書約而詳。
(《唐書》卷一六六《杜佑傳》) 譜學,唐初門第之風未泯,故譜學為時人所重,而專研者亦衆。
李守素者,趙州人,代為東山名族&hellip&hellip守素尤工譜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勳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當時号為行譜。
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言江左山東,世南猶相酬對;及言北地諸侯,次第如流,顯其世業,皆有援證,世南但撫掌而笑,不複能答,歎曰:“行譜定可畏。
” (《舊唐書》卷七二《李守素傳》) 敬淳尤明譜學,盡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已來,無及之者。
撰《著姓略記》十卷,行于時。
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
(《舊唐書》卷一八九下《路敬淳傳》) 柳沖&hellip&hellip初貞觀中,太宗命學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
至是向百年,而諸姓至有興替。
沖乃上表,請改修氏族。
中宗命沖與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劉憲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加修撰&hellip&hellip初,沖始與侍中魏知古,中書侍郎陸象先,及徐堅、劉子玄、吳兢等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奏上&hellip&hellip開元二年,又敕沖及著作郎薛南金刊定《系錄》,奏上。
(《舊唐書》卷一八九下《柳沖傳》) 述好譜學,秘閣中見常侍柳沖先撰《姓族系錄》二百卷,述于分課之外,手自抄錄&hellip&hellip周歲,寫錄皆畢,百氏源流,轉益詳悉。
乃于柳錄之中,别撰成《開元譜》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二《章述傳》) 漢書注,唐世史學風盛,《漢書》尤為學者所崇尚,多有以之名家者。
次則《漢書》之學,亦唐初人所競尚。
自隋時蕭該精《漢書》,嘗撰《漢書音義》,為當時所貴(該傳)。
包恺亦精《漢書》,世之為漢書學者,以蕭、包二家為宗(恺傳)。
劉臻精于兩《漢書》,人稱為漢聖(臻傳)。
又有張沖撰《漢書音義》十二卷,于仲文撰《漢書刊繁》三十卷,是漢書之學,隋人已究心,及唐而益以考究為業。
顔師古為太子承乾注《漢書》,解釋詳明,承乾表上之。
太宗命編之秘閣。
時人謂杜征南、顔秘書為左邱明、班孟堅忠臣。
其叔遊秦,先撰《漢書決疑》,師古多取其義,此顔注《漢書》至今奉為準的者也(師古傳)。
房玄齡以其文繁難省,又介敬播撮其要,成四十卷。
當時漢書之學大行,又有劉伯莊撰《漢書音義》二十卷。
秦景通與弟,皆精漢書,号大秦君、小秦君,當時治漢書者,非其指授,以為無法。
又有劉納言,亦以漢書名家(敬播傳)。
姚思廉少受漢書學于其父察(思廉傳)。
思廉之孫班,以察所撰《漢書訓纂》,多為後之注《漢書》者隐其姓氏,攘為己說,班乃撰《漢書紹訓》四十卷,以發明其家學(姚傳)。
又顧允撰《漢書古今集》二十卷(允傳)。
李善撰《漢書辨惑》三十卷(善傳)。
王方慶嘗就任希古受《史記&bull漢書》,希古遷官,方慶仍随之卒業(方慶傳)。
他如郝處俊好讀《漢書》,能暗誦(處俊傳)。
裴炎亦好《左氏傳》《漢書》(炎傳)。
此又唐人之究心《漢書》,各禀承舊說,不敢以意為穿鑿者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唐初三禮漢書文選之學》) 章懷太子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hellip&hellip上元二年,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hellip&hellip招集當時學者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讷言,洛州司戶格希玄,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甯等,注範晔《後漢書》,表上之。
賜物三萬段,仍以其書付秘閣。
(《舊唐書》卷八六《章懷太子賢傳》) “史通”批評史學,有劉知幾《史通》之著。
其書議論精核,千古不廢之作也。
劉子玄,本名知幾&hellip&hellip長安中,累遷左史,兼修國史。
擢拜鳳閣舍人,修史如故。
景龍初,再轉太子中允,依舊修國史。
時侍中韋巨源、紀處納,中書令楊再思,兵部尚書宗楚客,中書侍郎蕭至忠,并監修國史。
知幾以監修者多甚為國史之弊,蕭至忠又嘗責知幾著述無課,知幾于是求罷史任&hellip&hellip至忠惜其才,不許解史任&hellip&hellip知幾又著《史通子》二十卷,備論史策之體。
太子右庶子徐堅深重其書。
嘗雲:“居史職者,宜置此書于座右。
”知幾自負史才,常慨時無知己,乃委國史于著作郎吳兢,别撰《劉氏家史》十五卷&hellip&hellip景雲中,累遷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仍依舊修國史&hellip&hellip時玄宗在東宮,知幾以名音類上名,乃改子玄&hellip&hellip子玄掌知國史,首尾二十餘年,多所撰述,甚為當時所稱&hellip&hellip卒年六十一&hellip&hellip後數年,玄宗敕河南府,就家寫《史通》以進。
讀而善之,追贈汲郡太守。
尋又贈工部尚書,谥曰文。
(《舊唐書》卷一○二《劉子玄傳》) 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hellip&hellip自以為見用于時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内篇凡三十六篇,外篇凡十三篇),譏評今古&hellip&hellip子玄領國史且三十年,官雖徙,職常如舊。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對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貨。
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
”時以為笃論。
(《唐書》卷一三二《劉子玄傳》) 予幼奉庭訓,早遊文學,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書》。
每苦其辭艱瑣,難為諷讀,雖屢逢捶撻,而其業不成。
嘗聞家君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傳》,每廢書而聽。
逮講畢,即為諸兄說之。
因竊歎曰:“若使書皆如此,吾不複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
期年而講誦都畢,于時年甫十有二矣。
所謂雖未能深解,而大義略舉。
父兄欲令博觀義疏,精此一經,辭以獲麟已後。
未見其事,乞且觀餘部,以廣異聞。
次又讀《史》、《漢》、《三國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曆數相承,于是觸類而觀,不假師訓。
自漢中興已降,迄乎皇家實錄,年十有七,而窺覽略周。
其所讀書,多因假賃,雖部帙殘缺,篇第有遺,至于叙事之紀綱,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但于時将求仕進,兼習揣摩,至于專心諸史,我則未暇。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餘閑,獲遂本願。
旅遊京洛,頗積歲年,公私借書,恣情披閱。
至如一代之史,分為數家,其間雜記小書,又競為異說,莫不鑽研穿鑿,盡其利害。
加以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
故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
當時聞者,共責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哲。
于是赧然自失,無辭以對。
其後見張衡、範晔集,果以二史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蓋不可勝紀。
始知流俗之士,雖與之言,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及年以過立,言悟日多,常恨時無同好可與言者。
惟東海徐堅,晚與之遇,相得甚歡,雖古者伯牙之識鐘期,管仲之知鮑叔牙,不是過也。
複有永城朱敬則、沛國劉允濟、義興薛謙光、河南元行沖,陳留吳兢、壽春裴懷古,亦以言議見許,道術相知。
所有搉揚,得盡懷抱。
每雲“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内,知我者不過數子而已矣。
昔仲尼以睿聖明哲,天縱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懼覽者之不一,删《詩》為三百篇,約史記以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
讨論墳典,斷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為後王法。
自茲厥後,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敢當此任。
其于史傳也,嘗欲自班、馬已降,訖于姚、李、令狐、顔、孔諸書,莫不因其舊義,普加厘革。
但以無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緻驚末俗,取咎時人,徒有其勞,而莫之見賞。
所以每握管歎息,遲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實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音者,遂以載筆見推,由是三為史臣,再入東觀。
每惟皇家受命,多曆年所,史官所編,粗惟紀錄,至于紀傳及志,則皆未有其書。
武後長安中,會奉诏預修國史,及今上(中宗)即位,又敕撰則天大聖皇後實錄。
凡所著述,嘗欲行其舊議,而當時同作諸士,及監修貴臣,每與其言鑿枘相違,龃龉難入。
故有所裁削,皆與俗浮沉,雖自謂依違苟從,然猶大為史官所嫉。
嗟乎,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于時,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憤,無以寄懷。
必寝而不言,嘿而無述,又恐沒世之後,誰知予者。
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
昔漢世劉安著書,号曰《淮南子》,其書牢籠天地,博極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錯綜經緯,自謂兼于數家,無遺力矣。
然自淮南已後,作者無絕,必商榷而言,則其流又衆。
蓋仲尼既殁,微言不行,史公著書,是非多謬。
由是百家諸子,詭說異辭,務為小辨,破彼大道,故揚雄《法言》生焉(《法言》主談理)。
儒者之書,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華。
而流俗鄙夫,貴遠賤近,轉滋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論衡》生焉(《論衡》主征據)。
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牆面而視。
或訛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膠柱,動多拘忌,故應劭《風俗通》生焉(風俗通主博洽)。
五常異禀,百行殊軌,能有兼偏,知有長短。
苟随才而任使,則片善不遺;必求備而後用,則舉世莫可,故劉劭《人物志》生焉(《人物志》主辨材)。
夫開國承家,立身立事,一文一武,或出或處。
雖賢愚壤隔,善惡區分,苟時無品藻,則理難铨綜,故陸景《典語》生焉(《典語》主評品)。
詞人屬文,其體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異彩。
後來祖述,識昧圓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文心雕龍》主文章體裁)。
若《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欲辨其指歸,殚其體統。
夫其書雖以史為主,而餘波所及,上窮王道,下掞人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有。
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納諸胸中,曾不芥者矣。
夫其為義也,有與奪焉,有褒貶焉,有鑒誡焉,有諷刺焉。
其為貫穿者深矣,其為網羅者密矣,其所商略者遠矣,其所發明者多矣。
蓋談經者惡聞服、杜之嗤,論史者憎言班、馬之失,而此書多識往哲,喜述前非,獲罪于時,固其宜矣。
猶冀知音君子,時有觀焉。
尼父有雲:“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
”抑斯之謂也。
昔梁征士劉孝标作叙傳,其自比于馮敬通者有三。
而予辄不自揆,亦竊比于揚子雲者有四焉。
何者?揚雄嘗好雕蟲小伎,老而悔其少作;餘幼喜詩賦,而壯都不為,恥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其似一也。
揚雄草《玄》,累年不就,當時聞者,莫不哂其徒勞;餘撰《史通》,亦屢移寒暑,悠悠塵俗,共以為愚,其似二也。
揚雄撰《法言》,時人競尤其妄,故作解嘲以訓之;餘著《史通》,見者亦互言其短,故作《釋蒙》(《唐書》本傳不著)以拒之,其似三也。
揚雄少為範踆(《漢書》作逡)、劉歆所重,及聞其撰《太玄經》,則嘲以恐蓋醬瓿。
然劉、範之重雄者,蓋貴其文彩,若《長揚》、《羽獵》之流耳。
如《太玄》深奧,理難探赜,既絕窺逾,故加譏诮。
餘初好文筆,頗獲譽于當時,晚談史傳,遂減價于知己。
其似四也。
夫才唯下劣,而迹類先賢,是用銘之于心,持以自慰。
抑猶有遺恨,懼不似揚雄者有一焉。
何者?雄之《玄經》始成,雖為當時所賤,而桓譚以為數百年外,其書必傳。
其後張衡、陸績,果以為絕倫參聖。
夫以《史通》方諸《太玄》,今之君山(桓譚字)即徐(堅)、朱(敬則)等數君是也;後來張、陸,則未之知耳。
嗟乎!倘使平子不出,公紀(陸績字)不生,将恐此書與糞土同捐,煙燼俱滅,後之識者,無得而觀。
此予所以撫卷漣洏,淚盡而繼之以血也。
(劉知幾《史通》卷一○《自叙》) 4.性理 唐時講求性理之學者,有韓愈、李翺,然其說頗有異同。
原性&hellip&hellip性也者,與生俱生也。
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hellip&hellip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hellip&hellip情之品有上中下三。
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其中。
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
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hellip&hellip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
(《昌黎先生集》卷二) 複性書中&hellip&hellip問曰:“凡人之性,猶聖人之性欤?”曰:“桀纣之性,猶堯舜之性也。
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惡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曰:“為不善者非性耶?”曰:“非也,乃情所為也。
情有善有不善,而性無不善焉。
孟子曰:&lsquo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
&rsquo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所以導引之者然也。
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猶是也。
”&hellip&hellip問曰:“人之性,猶聖人之性。
嗜欲愛憎之心,何因而生也?”曰:“情者,妄也,邪也&hellip&hellip妄情滅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虛,所以謂之能複其性也。
易曰:&lsquo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rsquo論語曰:&lsquo朝聞道,夕死可矣。
&rsquo能正性命故也。
”問曰:“情之所昏,性即滅矣,何以謂之猶聖人之性也?”曰:“水之性清澈,其渾之者沙泥也。
方其渾也,性豈遂無有邪?久而不動,沙泥自沉。
清明之性,鑒于天地,非自外來也。
故其渾也,性本弗失;及其複也,性亦不生。
人之性亦猶水也。
” (《李文公集》卷二) 5.書法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人&hellip&hellip又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
(《舊唐書》卷七二《虞世南傳》)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hellip&hellip詢初學王羲之書,後更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
人得其尺牍文字,鹹以為楷範焉。
高麗甚重其書,嘗遣使求之。
高祖歎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
”&hellip&hellip子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hellip&hellip遂亞于詢。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歐陽詢傳》) 歐陽詢&hellip&hellip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
去數步複返。
及疲,乃布坐,至宿其旁。
三日乃得去。
(《唐書》卷一九八《歐陽詢傳》)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人)&hellip&hellip工楷隸,太宗嘗歎曰:“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
”魏征白見遂良,帝令侍書。
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獻,然莫能質真僞。
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
(《唐書》卷一○五《褚遂良傳》) 稷,字嗣通&hellip&hellip初,貞觀、永徽間,虞世南、褚遂良以書颛家,後莫能繼。
稷外祖魏征,家多藏虞褚書。
故銳精臨仿,結體遒麗,遂以書名天下。
(《唐書》卷九八《薛稷傳》) 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人&hellip&hellip善草隸書,好事者供其箋翰,每紙不過數十字,共傳寶之。
(《舊唐書》卷一九○中《賀知章傳》) 張旭草書得筆法,後傳崔邈、顔真卿。
旭言:“始吾見公主擔夫争路,而得筆法之意。
後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
”&hellip&hellip後輩言筆劄者,歐、虞、褚、薛或有異論,至張長史無間言矣。
(李肇《國史補》卷上) 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棄筆堆積,埋于山下,号曰筆塚。
(李肇《國史補》卷中) 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
當時公卿大臣家碑闆,不得公權手筆者,人以為不孝。
外夷入貢,皆别屬貨貝曰:“此購柳書。
”&hellip&hellip公權志耽書學,不能治生,為勳戚家碑闆,問遺歲時巨萬。
多為主藏豎海鷗、龍安所竊。
(《舊唐書》卷一六五《柳公綽附柳公權傳》) 顔真卿,字清臣&hellip&hellip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唐書》卷一五三《顔真卿傳》) 李陽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李肇《國史補》卷上) 王方慶,雍州鹹陽人也&hellip&hellip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迹。
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
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
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骞、高祖規、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
”則天禦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叙其事,複賜方慶。
當時甚以為榮。
(《舊唐書》卷八九《王方慶傳》) 6.繪畫 立本&hellip&hellip尤善圖畫,工于寫真。
《秦府十八學士圖》,及貞觀中《淩煙閣功臣圖》,并立本之迹也,時人鹹稱其妙。
太宗嘗與侍臣學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異鳥随波容與。
太宗擊賞數四,诏坐者為詠,召立本令寫焉。
時閣外傳呼雲:“畫師閻立本。
” (《舊唐書》卷七七《閻立德附閻立本傳》) 子孝協&hellip&hellip坐受贓賜死。
孝協弟孝斌&hellip&hellip孝斌子思訓&hellip&hellip尤善丹青。
迄今繪事者,推李将軍山水。
(《舊唐書》卷六○《長平王叔良傳》) 李思訓&hellip&hellip官止左武衛大将軍。
畫皆超絕,尤工山石林泉,筆格遒勁,得湍濑潺湲、煙霞缥缈難寫之狀&hellip&hellip其子昭道,同時于此亦不凡。
故人雲大李将軍、小李将軍者,大謂思訓,小謂昭道也。
(《宣和畫譜》卷一○) 按思訓畫法,以工麗善于傅彩稱,遂開後世北宗一派。
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
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驸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
甯王、薛王待之如師友。
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
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迹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
(《舊唐書》卷一九○下《王維傳》) 按維畫法,以随意寫景,妙得神韻,遂開後世南宗一派。
吳道玄,字道子&hellip&hellip其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
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如莼菜條。
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
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謂之吳裝。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二) 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
授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張既号書颠,吳宜為畫聖。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二) 昔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鞹一足,眇一目。
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
筆迹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 7.醫學 孫思邈&hellip&hellip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按思邈謂人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故此書以千金為名)。
(《舊唐書》卷一九一《孫思邈傳》) 志甯與司空李,修訂《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
(《唐書》卷一○四《于志甯傳》) 珪孫焘&hellip&hellip性至孝。
為徐州司馬,母有疾,彌年不廢帶,視絮湯劑。
數從高醫遊,遂窮其術。
因以所學作書,号《外台秘要》。
(《唐書》卷九八《王珪傳》) 甄權&hellip&hellip嘗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醫方,得其旨趣&hellip&hellip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hellip&hellip立言&hellip&hellip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一《甄權傳》) 陸贽&hellip&hellip既放荒遠,常阖戶,人不識其面。
又避謗不著書,地苦瘴疠,隻為《古今集驗方》五十篇示鄉人雲。
(《唐書》卷一五七《陸贽傳》) 十五 海外交通 1.互市通商 互市監,每監監一人&hellip&hellip掌蕃國交易之事(注:貞觀六年,改交市曰互市監&hellip&hellip武後垂拱元年,曰通事監)。
(《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 上為陸路通商。
至海上,則有提舉市舶官掌理之。
互市舶法,自漢初與南越通關市,而互市之制行焉&hellip&hellip開元定令,載其條目&hellip&hellip而高麗、回鹘、黑水諸國,又各以風土所産,與中國交易。
(《宋史》卷一八六《食貨志下八》) 其設置市舶使之地方,與其職掌,列表如下: 2.唐與日本文化之溝通 唐與日本,文化上關系甚密。
日本自隋通中國,得其文化。
至唐鹹亨長安中,屢遣使于唐。
浮屠、空海等,留學二十餘年始歸。
中國文物輸入日本者,以此時為最盛,制度、典章,衣冠、禮樂,一依唐制,遂為日本文化之源泉。
茲據源松苗《日本國史略》(卷二)所載,最錄如下。
文武天皇慶雲元年七月,粟田真人還自唐。
真人初适唐,至楚州鹽城縣,聞革唐稱周,驚異焉。
彼人曰:“我聞日本國,人民豐樂,禮義敦行。
今視使人,儀容高潔,君子國名不虛。
”既見武曌,武曌宴之麟德殿。
真人素好學,能屬文,冠進德冠,頂有華蘤四披,紫袍帛帶,威儀如神,見者莫不歎美焉。
聖武天皇天平七年,遣唐大使多治比廣成還自唐,學生下道真備偕使歸。
獻孔聖及十哲像,《唐禮》、《大衍曆》等書,其他數十物件。
十一年冬,遣唐副使平郡廣成以渤海國聘使而還。
初,廣成以天平五年,從大使多治比廣成往。
使事已竣,四船同發蘇州,會飓風起,廣成所乘之船,漂泊昆侖國,從官皆為夷賊所劫殺。
廣成等三人得免,再适長安。
時本邦學生阿倍仲麻呂留仕于唐,奏請給其船糧。
乃發自登州,經渤海國界,其主大欽茂将聘于我,則以其使而還。
帝勞廣成,授正五位上。
高野天皇神護景雲元年,二月,幸大學釋奠。
先是文武帝,始行釋奠之禮,而儀文器制未備。
真備嘗西遊,親觀唐家典禮。
于是斟酌古今,以定儀制。
二年七月,大學助教膳臣大丘,請稱孔子以唐所追谥文宣王。
從之。
光仁天皇寶龜元年,阿倍仲麻呂卒于唐。
仲麻呂,中務大輔正五位上船守之子也。
初,靈龜二年,從遣唐使西遊,為留學生。
仲麻呂性聰敏,好讀書,唐玄宗愛其才而厚遇之,于是更姓名曰朝衡。
遂仕于唐,官至秘書監,曆左補阙。
天平勝寶五年,仲麻呂欲從大使清河東歸,王維、李白之徒以詩送之。
衡至明州海岸,将上舟,惜别入夜,仰見海天,以國言作《三笠山月歌》。
且譯之漢語,以示唐人,衆大歎賞。
既而泛海遇飓風,漂泊安南。
人或傳衡沒于海,李白作詩哭之。
不幾,衡自安南複适唐。
肅宗喜其無恙,授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累遷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
至是而卒,年七十,或雲七十三。
代宗悼惜,贈以潞州大都督。
衡留于唐,前後五十年,博覽多識。
當時我邦才學之士甚多,而吉備、朝衡二人,最擅名海西雲。
朝或作晁。
六年&hellip&hellip前右大臣吉備真備薨。
真備,右衛士少尉下道國勝子也。
靈龜二年,從聘使适唐留學。
通經史,歸任大學助教,為東宮師。
大被禮遇,賜姓吉備朝臣。
曆進中納言右大臣,讨押勝,竄道鏡。
至是薨,年八十三。
十年&hellip&hellip遣唐副使大神末足等至自唐,時唐代宗大曆十四年也。
唐又發使令來報,乃與俱東。
既入洋中,大使之船,遇飓而敗。
大使小野石根及唐使趙寶英等,溺死者六十餘人。
大伴繼人,抱樯漂蕩,至肥後西島。
副使大神末足及大野滋野以下三船皆無恙。
前年冬還到築紫,至是入朝複命。
初發使之時,帝賜前朝聘使留唐者清河書及一百匹、沙金一百兩,令促東歸而未果,終于唐。
至是攜其女而還。
尋贈清河從二位。
是夏,唐使孫興進等來聘,授位賜物。
桓武天皇延曆十一年&hellip&hellip诏諸學士學漢音。
大春日、清足在唐娶李氏,今年攜歸&hellip&hellip二十三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hellip&hellip是歲遣使于唐,大使葛野麻呂,副使石川道益,判官菅原清公,錄事朝野鹿取四人,皆有才學。
僧最澄、空海等陪從而行,以學釋教。
(《日本國史略》卷二) 此外日本僧入中國者: 新羅、日本僧入朝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
(《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 至僧侶之往日本傳佛教者,則始自鑒真。
初,孔穎達等始署官,發五經題,與諸生酬問。
及是,惟判祥瑞案三牒即罷。
玄宗诏群臣及府郡舉通經士,而褚無量、馬懷素等勸講禁中。
天子尊禮,不敢盡臣之。
置集賢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彙群書至六萬卷,經籍大備。
又稱開元焉。
(《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傳序》) 徐曠,字文遠&hellip&hellip博通五經,明《左氏春秋》&hellip&hellip窦威、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皆從受學。
隋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诏與漢王諒授經。
會諒反,除名為民。
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薦文遠及包恺、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
擢國子博士,恺等為太學博士。
世稱“左氏”有文遠,“禮”有褚徽,“詩”有魯達,“易”有陸德明,皆一時冠雲。
(《唐書》卷一九八《徐曠傳》) 顔師古,字籀&hellip&hellip帝(太宗)嘗歎五經去聖遠,傳習寖訛,诏師古于秘書省考定,多所厘正。
既成,悉诏諸儒議。
于是各執所習,共非诘師古。
師古辄引晉宋舊文,随方曉答,誼據該明,出其悟表,人人歎服&hellip&hellip帝因頒所定書于天下,學者賴之。
(《唐書》卷一九八《顔師古傳》) 孔穎達,字仲達&hellip&hellip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東郡,诏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hellip&hellip太宗平洛,授文學館學士&hellip&hellip初,穎達與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号《義贊》,诏改為《正義》雲。
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
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
于是尚書左仆射于志甯、右仆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唐書》卷一九八《孔穎達傳》) 六朝人最重三禮之學,唐初猶然。
張士衡從劉軌思受《毛詩》、《周禮》,又從熊安生、劉焯受《禮記》,皆精究大義。
當時受其業者,推賈公彥(《士衡傳》)。
公彥撰《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
公彥子大隐亦傳其業。
又有李元植,從公彥受禮學,撰《三禮音義》行于世(公彥傳)。
王恭精三禮,别為義證,甚精博。
蓋文懿、文達,皆當世大儒,每講必遍舉先儒義,而暢恭所說(《孔穎達傳》)。
王元感嘗撰《禮記繩愆》,徐堅、劉知幾等深歎賞之(《元感傳》)。
王方慶尤精三禮,學者有所咨質,必究其微。
門人次為《雜禮答問》(《方慶傳》)。
他如褚無量、韋逌、高仲舒、唐休璟、蘇安恒,皆精三禮,見各本傳。
今諸儒論著,見于新、舊書者,如王方慶、張齊賢論每月皆告朔之說(《舊&bull方慶傳》,《新&bull齊賢傳》);王元感三年之喪,以二十七月,張柬之以二十五月,一本鄭康成說,一本王肅說也(《舊&bull柬之傳》,《新&bull元感傳》);史元燦議禘祫三年五年之别(《韋縚傳》);朱子奢議七廟九廟之制(《子奢傳》);韋萬石、沈伯儀、元萬頃、範履冰等議郊丘明堂之配(《沈伯儀傳》),皆各有據依,不同剿說。
其據以論列時政者,如盧履冰、元行沖論父在為母三年服之非,彭景直論陵廟日祭之非,康子元駁許敬宗先燔柴而後祭之非,黎幹駁歸崇敬請以景皇帝配天地之非,唐紹、蔣欽緒、褚無量駁祝欽明皇後助祭郊天之非,陳貞符論隐、章懷、懿德、節愍四太子廟四時祭享之非,皆見各本傳。
李淳風辨太微之神不可為天,見《蕭德言傳》;韋述議堂姨舅不宜服,見《韋縚傳》,無不援引該博,證辨确切,可為千百世之準。
其後元行沖奉诏,用魏徵類禮列于經,與諸儒作疏,成五十篇。
将立之學官,為張說所阻,行沖又著論辨之。
大曆中,尚有仲子陵、袁彜、韋彤、韋茝,以禮名其家學。
此可見唐人之究心三禮,考古義以斷時政,務為有用之學,而非徒以炫博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唐初三禮漢書文選之學》) 大曆已後,專學者有蔡廣成《周易》,強象《論語》,啖助、趙匡、陸質《春秋》,施士丐《毛詩》,刁彜、仲子陵、韋彤、裴茝講《禮》,章廷珪、薛伯高、徐潤并通經。
其餘地理則賈仆射,兵賦則杜太保,故事則蘇冕、蔣乂,曆算則董和,天文則徐澤,氏族則林寶。
(李肇《國史補》卷下) 3.史學 唐初,官修前代史書,昉自武德朝令狐德棻之建議,當時人才甚盛,故史法亦有足觀。
德棻嘗從容言于高祖曰:“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
梁、陳及齊,猶有文籍。
至周、隋遭大業離亂,多有遺阙。
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年後,恐事迹湮沒&hellip&hellip如臣愚見,并請修之。
”高祖然其奏。
下诏曰:“&hellip&hellip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
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
兼中書令封德彜、中書舍人顔師古,可修《隋史》。
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
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征,可修《齊史》。
秘書監窦琎、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
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隐。
”瑀等受诏,曆數年,竟不能就而罷。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 貞觀三年,複诏撰定。
議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立。
德棻更與秘書郎岑文本、殿中侍禦史崔仁師次《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次《齊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陳二史,秘書監魏征次《隋史》,左仆射房玄齡總監。
(《唐書》卷一○二《令狐德棻傳》) 初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
征受诏,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
《隋史》序論皆征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
(《舊唐書》卷七一《魏征傳》) 貞觀十八年&hellip&hellip有诏改撰《晉書》。
房玄齡奏德棻令預修撰,當時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 其所修各史,略舉于下。
《晉書》凡本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共一百三十卷。
貞觀十八年&hellip&hellip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晉書》。
于是奏取太子左庶子許敬宗,中書舍人來濟,著作郎陸元仕、劉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棻,太子舍人李義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儀等八人,分功撰錄。
以臧榮緒《晉書》為主(臧榮緒,南齊徐州主簿,撰《晉書》一百一十卷),參考諸家,甚為詳洽。
然史官多是文詠之士,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
又所評論,競為绮豔,不求笃實,由是頗為學者所譏。
唯李淳風深明星曆,善于著述,所修天文、律曆、五行三志,最可觀采。
太宗自著宣、武二帝及陸機、王羲之四論,于是總題雲禦撰。
至二十年,書成,凡一百三十卷。
诏藏于秘府,頒賜加級各有差。
(《舊唐書》卷六六《房玄齡傳》) 李淳風&hellip&hellip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hellip&hellip貞觀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尋轉太史丞。
預撰《晉書》及五代史(梁、陳、北齊、後周、隋),其天文、律曆、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
(《舊唐書》卷七九《李淳風傳》) 參傳晉書,播與令狐德棻、陽仁卿、李嚴等四人,總其類會。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晉史,洛京時,著作郎陸機始撰《三祖紀》,佐著作郎束皙又撰《十志》。
會中朝喪亂,其書不存。
先是,曆陽令陳郡王铨,有著述才,每私錄晉事及功臣行狀,未就而卒。
子隐,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事迹,多所詳究。
過江為著作郎,受诏撰《晉史》,為其同僚虞預所訴,坐事免官。
家貧無資,書未遂就。
乃依征西将軍庾亮于武昌鎮,亮給其紙墨,由是獲成。
凡為《晉書》八十九卷,鹹康六年始詣阙奏上。
隐雖好述作,而辭拙才鈍,其書編次有序者皆铨所修,章句混漫者必隐所作。
時尚書郎領國史幹寶,亦撰《晉紀》,自宣訖愍,七帝五十三年,凡二十二卷。
其書簡略,直而能婉,甚為當時所稱。
晉江左史,自鄧粲、孫盛、檀道鸾、王韶之已下,相次繼作,遠則偏記兩帝,近則唯叙八朝。
至宋湘東太守何法盛,始撰《晉中興書》,勒成一家,首尾該備。
齊隐士東莞臧榮緒,又集東西二史,合成一書。
皇家貞觀中,有诏以前後晉史,十有八家(按隋唐二志,正史部凡八家,其撰人則王隐、虞預、朱鳳、何法盛、謝靈運、臧榮緒、蕭子雲、蕭子顯也、編年部凡十一家、其撰人則陸機、幹寶、曹嘉之、習鑿齒、鄧粲、孫盛、劉謙之、王韶之、徐廣、檀道鸾、郭季産也。
據志蓋十九家&hellip&hellip此雲十八家&hellip&hellip是就敕修之始,羅緻群書言),制作雖多,未能盡善。
乃敕史官更加纂錄。
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餘部,兼引僞史十六國書,為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并叙例目錄,合為百三十二卷。
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者焉。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梁書》凡本紀六,列傳五十,共五十六卷。
《陳書》凡本紀六,列傳三十,共三十六卷。
梁史,武帝時,沈約與給事中周興嗣、步兵校尉鮑行卿、秘書監謝昊,相承撰錄,已有百篇。
值承聖(元帝年号)淪沒,并從焚蕩。
廬江何之元、沛國劉璠以所聞見,究其始末,合撰《梁典》三十篇,而紀傳之書,未有其作。
陳祠部郎中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
但既當朝務,兼知國史,至于陳亡,其書不就。
陳史,初有吳郡顧野王、北地傅,各為撰史學士。
其武文二帝紀,即顧、傅所修。
宣帝太建初,中書郎陸瓊續撰諸篇,事傷煩雜。
姚察就加删改,粗有條貫。
及江東不守,持以入關。
隋文帝嘗索梁、陳事迹,察具以所成,每篇續奏。
而依違荏苒,竟未絕筆。
皇家貞觀初,其子思廉為著作郎,奉诏撰成二史。
于是憑其舊稿,加以新錄,彌曆九載,方始畢功。
定為《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六卷。
今并行世焉。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
父察,陳吏部尚書。
入隋,曆太子内舍人、秘書丞、北绛公。
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
陳亡,察自吳興始遷關中。
思廉少受漢史于其父,能盡傳家業&hellip&hellip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
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
臨終,令思廉續成其志&hellip&hellip服阕,補河間郡司法書佐。
思廉上表陳父遺言,有诏許其續成梁陳史&hellip&hellip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hellip&hellip三年,又受诏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
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
并推究陳事,删益博綜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
魏征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
(《舊唐書》卷七三《姚思廉傳》) 姚思廉,本名簡,以字行,陳吏部尚書察之子。
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萬年人&hellip&hellip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死,以屬思廉&hellip&hellip诏與魏征共撰梁陳書。
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家言&hellip&hellip為梁、陳二家史,以卒父業。
(《唐書》卷一○二《姚思廉傳》) 《北齊書》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共五十卷。
高齊史,後主緯天統初,太常少卿祖孝征述獻武起居,名曰《黃初傳天錄》。
時中書侍郎陸元規常從文宣征讨,著《皇帝實錄》,唯記行師,不載它事。
自武平後,史官陽休之、杜台卿、祖崇儒、崔子發等,相繼注記。
逮于齊滅,隋秘書監王邵、内史令李德林并少仕邺中,多識故事。
王乃憑述起居注,廣以異聞,造編年書,号曰《齊志》,十有六卷。
李在齊預修國史,創紀傳書二十七卷。
至開皇初,奉诏續撰,增多《齊史》三十八篇,以上送官藏之秘府。
皇家貞觀初,敕其子中書舍人百藥仍其舊錄,雜采它書,演為五十卷。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
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
貞觀元年,召拜中書令舍人&hellip&hellip受诏&hellip&hellip撰《齊書》&hellip&hellip十年,以撰《齊史》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
(《舊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 北齊國史,皆稱諸帝廟号。
及李氏撰《齊書》,其廟号有犯時諱者(注:謂有世字,犯太宗文皇帝諱也),即稱谥焉。
至如變世宗為文襄,改世祖為武成(高澄,神武長子,天保初,追尊文襄皇帝,廟号世宗。
高湛,神武第九子,谥武成皇帝。
廟号世祖)。
苟除茲世字,而不悟襄成有别。
諸如此謬,不可勝紀。
又其列傳之叙事也,或以武定臣佐,降在成朝;或以河清事迹,擢居襄代。
故時日不接,而隔越相偶,使讀者瞀亂而不測,驚駭而多疑。
(劉知幾《史通》卷一七《雜說中》) 《周書》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共五十卷。
宇文周史,大統年,有秘書丞柳虬兼領著作,直辭正色,事有可稱。
至隋開皇中,秘書監牛弘,追撰《周紀》十有八篇,略叙紀綱,仍皆抵忤。
皇家貞觀初,敕秘書丞令狐德棻、秘書郎岑文本,共加修緝,定為《周書》五十卷。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德棻又奏引殿中侍禦史崔仁師,佐修周史,德棻仍總知類會。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 岑文本,字景仁,南陽棘陽人&hellip&hellip文本性沈敏,有姿儀。
博考經史,多所貫綜,美譚論,善屬文&hellip&hellip又先與令狐德棻撰《周史》,其史論多出于文本。
至貞觀十年,史成。
(《舊唐書》卷七○《岑文本傳》) 《隋書》凡本紀五,志三十,列傳五十,共八十五卷。
隋史,當開皇仁壽時,王邵為書八十卷,以類相從,定其篇目。
至于編年、紀傳,并阙其體。
炀帝世,唯有王胄等所修《大業起居注》,及江都之禍,仍多散逸。
皇家貞觀初,敕中書侍郎顔師古、給事中孔穎達,共撰成《隋書》五十五卷(志未列入),與新撰《周書》并行于時。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初,太宗以梁、陳及齊、周、隋氏并未有書,乃命學士分修&hellip&hellip仍使秘書監魏征總知其務。
凡有贊論,徵多預焉。
始以貞觀三年創造,至十八年方就,合為《五代紀傳》,并目錄,凡二百五十二卷。
書成,下于史閣。
唯有十志,斷為三十卷,尋拟續奏,未有其文。
又诏左仆射于志甯、太史令李淳風、著作郎韋安仁、符玺郎李延壽同撰。
其先撰史人,唯令狐德棻重預其事。
太宗崩後,刊勒始成。
其篇第雖編入《隋書》,其實别行,俗呼為《五代史志》。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永徽七年(即顯慶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長孫無忌,進史官所撰梁、陳、周、齊、隋五代史志三十卷。
(《舊唐書》卷四《高宗紀上》) 敬播&hellip&hellip貞觀初,舉進士。
俄有诏詣秘書内省,佐顔師古、孔穎達修《隋史》。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李延壽者,本隴西著姓,世居相州。
貞觀中&hellip&hellip嘗受诏與著作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
又預撰《晉書》。
(《舊唐書》卷七三《李延壽傳》) 于志甯&hellip&hellip前後預&hellip&hellip修史等功,賞賜不可勝計。
(《舊唐書》卷七八《于志甯傳》) 以上各史,唯晉隋二書,出于衆手,尚稱精核。
而《隋書》十志,尤具本末。
古者修書,出于一人之手,成于一家之學,班馬之徒是也。
至唐始用衆手,晉隋二書是矣。
然亦随其學術所長者而授之,未嘗奪人之所能,而強人之所不及。
如李淳風、于志甯之徒,則授之以志;如顔師古、孔穎達之徒,則授之以紀傳。
以顔、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
所以晉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詳明。
(《通考》卷一九二《經籍考一九》) 《南北史》當時私人所撰之史甚多,其列為正史者,有李延壽之南北史。
太師(延壽父)少有著述之志。
常以宋、齊、梁、陳、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别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
将拟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至是無事,而楊恭仁家富于書籍,得恣意披覽。
宋、齊、梁、魏四代有書,自餘竟無所得&hellip&hellip貞觀二年五月,終于鄭州荥陽縣野舍&hellip&hellip既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焉&hellip&hellip子&hellip&hellip延壽與敬播俱在中書侍郎顔師古、給事中孔穎達下删削。
既家有舊本,思欲追終先志。
其齊、梁、陳五代書事所未見,因于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
至五年,以内憂去職&hellip&hellip十五年&hellip&hellip令狐德棻又啟延壽修《晉書》。
因茲複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
十七年&hellip&hellip褚遂良&hellip&hellip奉敕修《隋書》十志,複準敕召延壽撰錄,因此遍得披尋&hellip&hellip又從此八代正史外,更勘雜史,于正史所無者一千餘卷,皆以編入,其煩冗者即削去之。
始末修撰,凡十六載。
始宋,凡八代,為《北史》、《南史》二書,合一百八十卷。
其《南史》先寫訖&hellip&hellip次以北史&hellip&hellip乃上表。
表曰:“&hellip&hellip貞觀以來,屢叨史局,不揆愚固,私為修撰。
起魏登國元年,盡隋義甯二年,凡三代,二百四十四年。
兼自東魏天平元年,盡齊隆化二年,又四十四年行事,總編為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謂之《北史》。
又起宋永初元年,盡陳祯明三年,四代,一百七十年,為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謂之《南史》。
凡八代,合為二書,一百八十卷,以拟司馬遷《史記》&hellip&hellip私為抄錄,一十六年。
凡所獵略,千有餘卷,連綴改定,止資一手,故淹時序,迄今方就。
(《北史》卷一○○《序傳》) 初,延壽父太師多識前世舊事。
常以宋、齊、梁、陳、齊、周、隋,天下參隔,南方謂北為索虜,北方指南為島夷;其史于本國詳,佗國略,往往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
拟春秋編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殁。
延壽既數與論撰,所見益廣,乃追終先志。
本魏登國元年,盡隋義甯二年,作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謂之《北史》。
本宋永初元年,盡陳祯明三年,作本紀十,列傳七十,謂之《南史》。
凡八代,合二書百八十篇,上之。
其書頗有條理,删落浮辭,過本書遠甚。
時人見年少位下,不甚稱其書。
(《唐書》卷一○二《李延壽傳》) 延壽又嘗删補宋、齊、梁、陳,及魏、齊、周、隋等八代史,謂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頗行于代。
(《舊唐書》卷七三《李延壽傳》) 此外著史者,略舉如下。
王勃&hellip&hellip祖通,隋蜀郡司戶書佐,大業末,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
依《春秋》體例,自獲麟後,曆秦漢至于後魏,著紀年之書,謂之《元經》。
(《舊唐書》卷一九○上《王勃傳》) 允濟嘗采摭魯哀公後十二代,至于戰國遺事,撰《魯後春秋》二十卷,表上之。
(《舊唐書》卷一九○中《劉允濟傳》) 張昌齡&hellip&hellip兄昌宗,亦有學業。
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館學士。
撰《古文紀年新傳》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張昌齡傳》) 元行沖&hellip&hellip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詳文簡,為學者所稱。
(《舊唐書》卷一○二《元行沖傳》) 兢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别撰梁、齊、周史各十卷,《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二《吳兢傳》) 播又著《隋略》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丘悅&hellip&hellip撰《三國典略》三十卷(起西魏終後周,而東包魏齊,南總梁陳),行于時。
(《舊唐書》卷一九○中《丘悅傳》) 蔡允恭&hellip&hellip又撰《後梁春秋》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蔡允恭傳》) 國史,唐初即修國史,其屬于起居注實錄者。
溫大雅,字彥弘,太原祁人也&hellip&hellip太宗即位,累轉禮部尚書,封黎國公&hellip&hellip撰《創業起居注》三卷(《讀書志》:紀高祖起義至受隋禅,用師,符谶,受命,典冊事)。
(《舊唐書》卷六一《溫大雅傳》) 貞觀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
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
明年(四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hellip&hellip監修《國史》。
(《舊唐書》卷六六《房玄齡傳》) 累遷給事中,兼修國史。
貞觀十七年,以修《武德貞觀實錄》成,封高陽縣男。
(《舊唐書》卷八二《許敬宗傳》) 敬播&hellip&hellip與給事中許敬宗撰《高祖太宗實錄》,自創業至于貞觀十四年,凡四十卷&hellip&hellip梁國公房玄齡,深稱播有良史之才,曰:“陳壽之流也。
”&hellip&hellip又撰《太宗實錄》,從貞觀十五年,至二十三年,為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敬播傳》) 其屬于紀傳體者。
貞觀初,姚思廉始撰紀傳,粗成三十卷。
至高宗顯慶元年,太尉長孫無忌與于志甯、令狐德棻,著作郎劉胤之、楊仁卿,起居郎顧胤等,因其舊作,綴以後事,複為五十卷。
雖雲繁雜,時有可觀。
(劉知幾《史通》卷一二《正史篇》) 顧胤&hellip&hellip永徽中,曆遷起居郎,兼修國史。
撰《太宗實錄》二十卷成,以功加朝散大夫,授弘文館學士。
以撰武德貞觀兩朝國史八十卷成,加朝請大夫,封餘杭縣男。
(《舊唐書》卷七三《顧胤傳》) 劉胤之&hellip&hellip永徽初,累轉著作郎、弘文館學士。
與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著作郎楊仁卿等撰成國史及實錄,奏上之。
(《舊唐書》卷一九○上《劉胤之傳》) 自後時有撰修,粗備規模。
勒成一書,則成于韋述之手。
始,兢在長安,景龍間任史事。
時武三思、張易之等監領,阿貴朋佞,釀澤浮辭,事多不實。
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
未就。
至是丐官筆劄,冀得成書,诏兢就集賢院論次。
時張說罷宰相,在家修史。
大臣奏國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館撰錄&hellip&hellip久之,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随。
蕭嵩領國史,奏遣使者就兢取書,得六十餘篇(《舊書》作六十五卷)。
兢叙事簡核,号良史。
晚節稍疏牾,時人病其太簡。
(《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 國史自令狐德棻至于吳兢,雖累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
至述始定類例,補遺續阙,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并史例一卷,事簡而記詳,雅有良史之才,蘭陵蕭穎士以為谯周、陳壽之流。
(《舊唐書》卷一○二《韋述傳》) 初,令狐德棻、吳兢等撰武德以來國史,皆不能成。
述因二家,參以後事,遂分紀傳,又為例一篇。
(《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 自天寶亂後,凡三修國史,然猶以述書為藍本。
柳登&hellip&hellip父芳,肅宗朝史官,與同職韋述,受诏添修吳兢所撰國史,殺青未竟而述亡。
芳緒述凡例,勒成國史一百三十卷。
上自高祖,下止乾元(肅宗年号),而叙天寶後事,絕無倫類,取舍非工,不為史氏所稱&hellip&hellip上元中,坐事徙黔中。
遇内官高力士亦貶巫州,遇諸途。
芳以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力士說開元天寶中時政事,芳随口志之。
又以國史已成,經于奏禦,不可複改,乃别撰《唐曆》四十卷,以力士所傳,載于年曆之下。
(《舊唐書》卷一四九《柳登傳》) 安祿山亂&hellip&hellip述獨抱國史藏南山,身陷賊,污僞官。
賊平流渝州,為刺史薛舒所困,不食死。
廣德初,甥蕭直為李光弼判官,詣阙奏事稱旨。
因理述倉卒奔逼,能存國史,賊平盡送史官于休烈,以功補過,宜蒙恩宥。
有诏贈右散騎常侍。
(《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 肅宗踐祚,休烈&hellip&hellip拜給事中,遷太常少卿,知禮儀事,兼修國史&hellip&hellip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無史籍檢尋。
休烈奏曰:“國史一百六十卷,《開元實錄》四十七卷,《起居注》并餘書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興慶宮史館。
京城陷賊後,皆被焚燒。
且國史、實錄,聖朝大典,修撰多時,今并無本。
伏望下禦史台,推勘史館所由。
令府縣招訪,有人别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加購賞。
”&hellip&hellip數月之内,唯得一兩卷。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賊入東京。
至是,以其家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hellip&hellip休烈尋轉工部侍郎,修國史,獻《五代帝王論》。
帝甚嘉之。
(《舊唐書》卷一四九《于休烈傳》) 令狐峘,德棻之玄孫&hellip&hellip及楊绾為禮部侍郎,修國史,乃引峘入史館&hellip&hellip修《玄宗實錄》一百卷,《代宗實錄》四十卷。
著述雖勤,屬大亂之後,《起居注》亡失。
峘纂開元天寶事,雖得諸家文集,編其诏策,名臣傳記,十無三四。
後人以漏落處多,不稱良史。
(《舊唐書》卷一四九《令狐峘傳》) 《唐六典》,唐六典創修于玄宗時。
開元初&hellip&hellip诏修六典。
徐堅構意歲餘,歎曰:“吾更修七書,而六典曆年未有所适。
”及蕭嵩引述撰定,述始摹周六官領其屬,事歸于職,規制遂定。
(《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 通典,政治史巨制,有杜佑《通典》。
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hellip&hellip性嗜學,該涉古今&hellip&hellip初,開元末,劉秩采經史百家之言,取周禮六官所職,撰分門書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為時賢稱賞,房琯以為才過劉更生。
佑得其書,尋味厥旨,以為條目未盡。
因而廣之,加以開元禮樂,書成二百卷,号曰《通典》(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
德宗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詣阙獻之&hellip&hellip優诏嘉之,命藏書府。
其書大傳于時,禮樂刑政之源,千載如指諸掌,大為士君子所稱。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 杜佑&hellip&hellip性嗜學&hellip&hellip先是,劉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hellip&hellip佑以為未盡,因廣其阙,參益新禮為二百篇,自号《通典》。
奏之,優诏嘉美,儒者服其書約而詳。
(《唐書》卷一六六《杜佑傳》) 譜學,唐初門第之風未泯,故譜學為時人所重,而專研者亦衆。
李守素者,趙州人,代為東山名族&hellip&hellip守素尤工譜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勳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當時号為行譜。
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言江左山東,世南猶相酬對;及言北地諸侯,次第如流,顯其世業,皆有援證,世南但撫掌而笑,不複能答,歎曰:“行譜定可畏。
” (《舊唐書》卷七二《李守素傳》) 敬淳尤明譜學,盡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已來,無及之者。
撰《著姓略記》十卷,行于時。
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
(《舊唐書》卷一八九下《路敬淳傳》) 柳沖&hellip&hellip初貞觀中,太宗命學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
至是向百年,而諸姓至有興替。
沖乃上表,請改修氏族。
中宗命沖與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劉憲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加修撰&hellip&hellip初,沖始與侍中魏知古,中書侍郎陸象先,及徐堅、劉子玄、吳兢等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奏上&hellip&hellip開元二年,又敕沖及著作郎薛南金刊定《系錄》,奏上。
(《舊唐書》卷一八九下《柳沖傳》) 述好譜學,秘閣中見常侍柳沖先撰《姓族系錄》二百卷,述于分課之外,手自抄錄&hellip&hellip周歲,寫錄皆畢,百氏源流,轉益詳悉。
乃于柳錄之中,别撰成《開元譜》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二《章述傳》) 漢書注,唐世史學風盛,《漢書》尤為學者所崇尚,多有以之名家者。
次則《漢書》之學,亦唐初人所競尚。
自隋時蕭該精《漢書》,嘗撰《漢書音義》,為當時所貴(該傳)。
包恺亦精《漢書》,世之為漢書學者,以蕭、包二家為宗(恺傳)。
劉臻精于兩《漢書》,人稱為漢聖(臻傳)。
又有張沖撰《漢書音義》十二卷,于仲文撰《漢書刊繁》三十卷,是漢書之學,隋人已究心,及唐而益以考究為業。
顔師古為太子承乾注《漢書》,解釋詳明,承乾表上之。
太宗命編之秘閣。
時人謂杜征南、顔秘書為左邱明、班孟堅忠臣。
其叔遊秦,先撰《漢書決疑》,師古多取其義,此顔注《漢書》至今奉為準的者也(師古傳)。
房玄齡以其文繁難省,又介敬播撮其要,成四十卷。
當時漢書之學大行,又有劉伯莊撰《漢書音義》二十卷。
秦景通與弟,皆精漢書,号大秦君、小秦君,當時治漢書者,非其指授,以為無法。
又有劉納言,亦以漢書名家(敬播傳)。
姚思廉少受漢書學于其父察(思廉傳)。
思廉之孫班,以察所撰《漢書訓纂》,多為後之注《漢書》者隐其姓氏,攘為己說,班乃撰《漢書紹訓》四十卷,以發明其家學(姚傳)。
又顧允撰《漢書古今集》二十卷(允傳)。
李善撰《漢書辨惑》三十卷(善傳)。
王方慶嘗就任希古受《史記&bull漢書》,希古遷官,方慶仍随之卒業(方慶傳)。
他如郝處俊好讀《漢書》,能暗誦(處俊傳)。
裴炎亦好《左氏傳》《漢書》(炎傳)。
此又唐人之究心《漢書》,各禀承舊說,不敢以意為穿鑿者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唐初三禮漢書文選之學》) 章懷太子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hellip&hellip上元二年,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hellip&hellip招集當時學者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讷言,洛州司戶格希玄,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甯等,注範晔《後漢書》,表上之。
賜物三萬段,仍以其書付秘閣。
(《舊唐書》卷八六《章懷太子賢傳》) “史通”批評史學,有劉知幾《史通》之著。
其書議論精核,千古不廢之作也。
劉子玄,本名知幾&hellip&hellip長安中,累遷左史,兼修國史。
擢拜鳳閣舍人,修史如故。
景龍初,再轉太子中允,依舊修國史。
時侍中韋巨源、紀處納,中書令楊再思,兵部尚書宗楚客,中書侍郎蕭至忠,并監修國史。
知幾以監修者多甚為國史之弊,蕭至忠又嘗責知幾著述無課,知幾于是求罷史任&hellip&hellip至忠惜其才,不許解史任&hellip&hellip知幾又著《史通子》二十卷,備論史策之體。
太子右庶子徐堅深重其書。
嘗雲:“居史職者,宜置此書于座右。
”知幾自負史才,常慨時無知己,乃委國史于著作郎吳兢,别撰《劉氏家史》十五卷&hellip&hellip景雲中,累遷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仍依舊修國史&hellip&hellip時玄宗在東宮,知幾以名音類上名,乃改子玄&hellip&hellip子玄掌知國史,首尾二十餘年,多所撰述,甚為當時所稱&hellip&hellip卒年六十一&hellip&hellip後數年,玄宗敕河南府,就家寫《史通》以進。
讀而善之,追贈汲郡太守。
尋又贈工部尚書,谥曰文。
(《舊唐書》卷一○二《劉子玄傳》) 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hellip&hellip自以為見用于時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内篇凡三十六篇,外篇凡十三篇),譏評今古&hellip&hellip子玄領國史且三十年,官雖徙,職常如舊。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對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貨。
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
”時以為笃論。
(《唐書》卷一三二《劉子玄傳》) 予幼奉庭訓,早遊文學,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書》。
每苦其辭艱瑣,難為諷讀,雖屢逢捶撻,而其業不成。
嘗聞家君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傳》,每廢書而聽。
逮講畢,即為諸兄說之。
因竊歎曰:“若使書皆如此,吾不複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
期年而講誦都畢,于時年甫十有二矣。
所謂雖未能深解,而大義略舉。
父兄欲令博觀義疏,精此一經,辭以獲麟已後。
未見其事,乞且觀餘部,以廣異聞。
次又讀《史》、《漢》、《三國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曆數相承,于是觸類而觀,不假師訓。
自漢中興已降,迄乎皇家實錄,年十有七,而窺覽略周。
其所讀書,多因假賃,雖部帙殘缺,篇第有遺,至于叙事之紀綱,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但于時将求仕進,兼習揣摩,至于專心諸史,我則未暇。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餘閑,獲遂本願。
旅遊京洛,頗積歲年,公私借書,恣情披閱。
至如一代之史,分為數家,其間雜記小書,又競為異說,莫不鑽研穿鑿,盡其利害。
加以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
故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
當時聞者,共責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哲。
于是赧然自失,無辭以對。
其後見張衡、範晔集,果以二史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蓋不可勝紀。
始知流俗之士,雖與之言,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及年以過立,言悟日多,常恨時無同好可與言者。
惟東海徐堅,晚與之遇,相得甚歡,雖古者伯牙之識鐘期,管仲之知鮑叔牙,不是過也。
複有永城朱敬則、沛國劉允濟、義興薛謙光、河南元行沖,陳留吳兢、壽春裴懷古,亦以言議見許,道術相知。
所有搉揚,得盡懷抱。
每雲“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内,知我者不過數子而已矣。
昔仲尼以睿聖明哲,天縱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懼覽者之不一,删《詩》為三百篇,約史記以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
讨論墳典,斷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為後王法。
自茲厥後,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敢當此任。
其于史傳也,嘗欲自班、馬已降,訖于姚、李、令狐、顔、孔諸書,莫不因其舊義,普加厘革。
但以無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緻驚末俗,取咎時人,徒有其勞,而莫之見賞。
所以每握管歎息,遲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實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音者,遂以載筆見推,由是三為史臣,再入東觀。
每惟皇家受命,多曆年所,史官所編,粗惟紀錄,至于紀傳及志,則皆未有其書。
武後長安中,會奉诏預修國史,及今上(中宗)即位,又敕撰則天大聖皇後實錄。
凡所著述,嘗欲行其舊議,而當時同作諸士,及監修貴臣,每與其言鑿枘相違,龃龉難入。
故有所裁削,皆與俗浮沉,雖自謂依違苟從,然猶大為史官所嫉。
嗟乎,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于時,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憤,無以寄懷。
必寝而不言,嘿而無述,又恐沒世之後,誰知予者。
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
昔漢世劉安著書,号曰《淮南子》,其書牢籠天地,博極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錯綜經緯,自謂兼于數家,無遺力矣。
然自淮南已後,作者無絕,必商榷而言,則其流又衆。
蓋仲尼既殁,微言不行,史公著書,是非多謬。
由是百家諸子,詭說異辭,務為小辨,破彼大道,故揚雄《法言》生焉(《法言》主談理)。
儒者之書,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華。
而流俗鄙夫,貴遠賤近,轉滋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論衡》生焉(《論衡》主征據)。
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牆面而視。
或訛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膠柱,動多拘忌,故應劭《風俗通》生焉(風俗通主博洽)。
五常異禀,百行殊軌,能有兼偏,知有長短。
苟随才而任使,則片善不遺;必求備而後用,則舉世莫可,故劉劭《人物志》生焉(《人物志》主辨材)。
夫開國承家,立身立事,一文一武,或出或處。
雖賢愚壤隔,善惡區分,苟時無品藻,則理難铨綜,故陸景《典語》生焉(《典語》主評品)。
詞人屬文,其體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異彩。
後來祖述,識昧圓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文心雕龍》主文章體裁)。
若《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欲辨其指歸,殚其體統。
夫其書雖以史為主,而餘波所及,上窮王道,下掞人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有。
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納諸胸中,曾不芥者矣。
夫其為義也,有與奪焉,有褒貶焉,有鑒誡焉,有諷刺焉。
其為貫穿者深矣,其為網羅者密矣,其所商略者遠矣,其所發明者多矣。
蓋談經者惡聞服、杜之嗤,論史者憎言班、馬之失,而此書多識往哲,喜述前非,獲罪于時,固其宜矣。
猶冀知音君子,時有觀焉。
尼父有雲:“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
”抑斯之謂也。
昔梁征士劉孝标作叙傳,其自比于馮敬通者有三。
而予辄不自揆,亦竊比于揚子雲者有四焉。
何者?揚雄嘗好雕蟲小伎,老而悔其少作;餘幼喜詩賦,而壯都不為,恥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其似一也。
揚雄草《玄》,累年不就,當時聞者,莫不哂其徒勞;餘撰《史通》,亦屢移寒暑,悠悠塵俗,共以為愚,其似二也。
揚雄撰《法言》,時人競尤其妄,故作解嘲以訓之;餘著《史通》,見者亦互言其短,故作《釋蒙》(《唐書》本傳不著)以拒之,其似三也。
揚雄少為範踆(《漢書》作逡)、劉歆所重,及聞其撰《太玄經》,則嘲以恐蓋醬瓿。
然劉、範之重雄者,蓋貴其文彩,若《長揚》、《羽獵》之流耳。
如《太玄》深奧,理難探赜,既絕窺逾,故加譏诮。
餘初好文筆,頗獲譽于當時,晚談史傳,遂減價于知己。
其似四也。
夫才唯下劣,而迹類先賢,是用銘之于心,持以自慰。
抑猶有遺恨,懼不似揚雄者有一焉。
何者?雄之《玄經》始成,雖為當時所賤,而桓譚以為數百年外,其書必傳。
其後張衡、陸績,果以為絕倫參聖。
夫以《史通》方諸《太玄》,今之君山(桓譚字)即徐(堅)、朱(敬則)等數君是也;後來張、陸,則未之知耳。
嗟乎!倘使平子不出,公紀(陸績字)不生,将恐此書與糞土同捐,煙燼俱滅,後之識者,無得而觀。
此予所以撫卷漣洏,淚盡而繼之以血也。
(劉知幾《史通》卷一○《自叙》) 4.性理 唐時講求性理之學者,有韓愈、李翺,然其說頗有異同。
原性&hellip&hellip性也者,與生俱生也。
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hellip&hellip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hellip&hellip情之品有上中下三。
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其中。
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
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hellip&hellip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
(《昌黎先生集》卷二) 複性書中&hellip&hellip問曰:“凡人之性,猶聖人之性欤?”曰:“桀纣之性,猶堯舜之性也。
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惡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曰:“為不善者非性耶?”曰:“非也,乃情所為也。
情有善有不善,而性無不善焉。
孟子曰:&lsquo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
&rsquo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所以導引之者然也。
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猶是也。
”&hellip&hellip問曰:“人之性,猶聖人之性。
嗜欲愛憎之心,何因而生也?”曰:“情者,妄也,邪也&hellip&hellip妄情滅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虛,所以謂之能複其性也。
易曰:&lsquo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rsquo論語曰:&lsquo朝聞道,夕死可矣。
&rsquo能正性命故也。
”問曰:“情之所昏,性即滅矣,何以謂之猶聖人之性也?”曰:“水之性清澈,其渾之者沙泥也。
方其渾也,性豈遂無有邪?久而不動,沙泥自沉。
清明之性,鑒于天地,非自外來也。
故其渾也,性本弗失;及其複也,性亦不生。
人之性亦猶水也。
” (《李文公集》卷二) 5.書法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人&hellip&hellip又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
(《舊唐書》卷七二《虞世南傳》)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hellip&hellip詢初學王羲之書,後更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
人得其尺牍文字,鹹以為楷範焉。
高麗甚重其書,嘗遣使求之。
高祖歎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
”&hellip&hellip子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hellip&hellip遂亞于詢。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歐陽詢傳》) 歐陽詢&hellip&hellip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
去數步複返。
及疲,乃布坐,至宿其旁。
三日乃得去。
(《唐書》卷一九八《歐陽詢傳》)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人)&hellip&hellip工楷隸,太宗嘗歎曰:“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
”魏征白見遂良,帝令侍書。
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獻,然莫能質真僞。
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
(《唐書》卷一○五《褚遂良傳》) 稷,字嗣通&hellip&hellip初,貞觀、永徽間,虞世南、褚遂良以書颛家,後莫能繼。
稷外祖魏征,家多藏虞褚書。
故銳精臨仿,結體遒麗,遂以書名天下。
(《唐書》卷九八《薛稷傳》) 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人&hellip&hellip善草隸書,好事者供其箋翰,每紙不過數十字,共傳寶之。
(《舊唐書》卷一九○中《賀知章傳》) 張旭草書得筆法,後傳崔邈、顔真卿。
旭言:“始吾見公主擔夫争路,而得筆法之意。
後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
”&hellip&hellip後輩言筆劄者,歐、虞、褚、薛或有異論,至張長史無間言矣。
(李肇《國史補》卷上) 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棄筆堆積,埋于山下,号曰筆塚。
(李肇《國史補》卷中) 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
當時公卿大臣家碑闆,不得公權手筆者,人以為不孝。
外夷入貢,皆别屬貨貝曰:“此購柳書。
”&hellip&hellip公權志耽書學,不能治生,為勳戚家碑闆,問遺歲時巨萬。
多為主藏豎海鷗、龍安所竊。
(《舊唐書》卷一六五《柳公綽附柳公權傳》) 顔真卿,字清臣&hellip&hellip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唐書》卷一五三《顔真卿傳》) 李陽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李肇《國史補》卷上) 王方慶,雍州鹹陽人也&hellip&hellip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迹。
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
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
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骞、高祖規、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
”則天禦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叙其事,複賜方慶。
當時甚以為榮。
(《舊唐書》卷八九《王方慶傳》) 6.繪畫 立本&hellip&hellip尤善圖畫,工于寫真。
《秦府十八學士圖》,及貞觀中《淩煙閣功臣圖》,并立本之迹也,時人鹹稱其妙。
太宗嘗與侍臣學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異鳥随波容與。
太宗擊賞數四,诏坐者為詠,召立本令寫焉。
時閣外傳呼雲:“畫師閻立本。
” (《舊唐書》卷七七《閻立德附閻立本傳》) 子孝協&hellip&hellip坐受贓賜死。
孝協弟孝斌&hellip&hellip孝斌子思訓&hellip&hellip尤善丹青。
迄今繪事者,推李将軍山水。
(《舊唐書》卷六○《長平王叔良傳》) 李思訓&hellip&hellip官止左武衛大将軍。
畫皆超絕,尤工山石林泉,筆格遒勁,得湍濑潺湲、煙霞缥缈難寫之狀&hellip&hellip其子昭道,同時于此亦不凡。
故人雲大李将軍、小李将軍者,大謂思訓,小謂昭道也。
(《宣和畫譜》卷一○) 按思訓畫法,以工麗善于傅彩稱,遂開後世北宗一派。
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
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驸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
甯王、薛王待之如師友。
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
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迹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
(《舊唐書》卷一九○下《王維傳》) 按維畫法,以随意寫景,妙得神韻,遂開後世南宗一派。
吳道玄,字道子&hellip&hellip其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
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如莼菜條。
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
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謂之吳裝。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二) 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
授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張既号書颠,吳宜為畫聖。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二) 昔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鞹一足,眇一目。
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
筆迹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 7.醫學 孫思邈&hellip&hellip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按思邈謂人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故此書以千金為名)。
(《舊唐書》卷一九一《孫思邈傳》) 志甯與司空李,修訂《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
(《唐書》卷一○四《于志甯傳》) 珪孫焘&hellip&hellip性至孝。
為徐州司馬,母有疾,彌年不廢帶,視絮湯劑。
數從高醫遊,遂窮其術。
因以所學作書,号《外台秘要》。
(《唐書》卷九八《王珪傳》) 甄權&hellip&hellip嘗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醫方,得其旨趣&hellip&hellip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hellip&hellip立言&hellip&hellip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一《甄權傳》) 陸贽&hellip&hellip既放荒遠,常阖戶,人不識其面。
又避謗不著書,地苦瘴疠,隻為《古今集驗方》五十篇示鄉人雲。
(《唐書》卷一五七《陸贽傳》) 十五 海外交通 1.互市通商 互市監,每監監一人&hellip&hellip掌蕃國交易之事(注:貞觀六年,改交市曰互市監&hellip&hellip武後垂拱元年,曰通事監)。
(《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 上為陸路通商。
至海上,則有提舉市舶官掌理之。
互市舶法,自漢初與南越通關市,而互市之制行焉&hellip&hellip開元定令,載其條目&hellip&hellip而高麗、回鹘、黑水諸國,又各以風土所産,與中國交易。
(《宋史》卷一八六《食貨志下八》) 其設置市舶使之地方,與其職掌,列表如下: 2.唐與日本文化之溝通 唐與日本,文化上關系甚密。
日本自隋通中國,得其文化。
至唐鹹亨長安中,屢遣使于唐。
浮屠、空海等,留學二十餘年始歸。
中國文物輸入日本者,以此時為最盛,制度、典章,衣冠、禮樂,一依唐制,遂為日本文化之源泉。
茲據源松苗《日本國史略》(卷二)所載,最錄如下。
文武天皇慶雲元年七月,粟田真人還自唐。
真人初适唐,至楚州鹽城縣,聞革唐稱周,驚異焉。
彼人曰:“我聞日本國,人民豐樂,禮義敦行。
今視使人,儀容高潔,君子國名不虛。
”既見武曌,武曌宴之麟德殿。
真人素好學,能屬文,冠進德冠,頂有華蘤四披,紫袍帛帶,威儀如神,見者莫不歎美焉。
聖武天皇天平七年,遣唐大使多治比廣成還自唐,學生下道真備偕使歸。
獻孔聖及十哲像,《唐禮》、《大衍曆》等書,其他數十物件。
十一年冬,遣唐副使平郡廣成以渤海國聘使而還。
初,廣成以天平五年,從大使多治比廣成往。
使事已竣,四船同發蘇州,會飓風起,廣成所乘之船,漂泊昆侖國,從官皆為夷賊所劫殺。
廣成等三人得免,再适長安。
時本邦學生阿倍仲麻呂留仕于唐,奏請給其船糧。
乃發自登州,經渤海國界,其主大欽茂将聘于我,則以其使而還。
帝勞廣成,授正五位上。
高野天皇神護景雲元年,二月,幸大學釋奠。
先是文武帝,始行釋奠之禮,而儀文器制未備。
真備嘗西遊,親觀唐家典禮。
于是斟酌古今,以定儀制。
二年七月,大學助教膳臣大丘,請稱孔子以唐所追谥文宣王。
從之。
光仁天皇寶龜元年,阿倍仲麻呂卒于唐。
仲麻呂,中務大輔正五位上船守之子也。
初,靈龜二年,從遣唐使西遊,為留學生。
仲麻呂性聰敏,好讀書,唐玄宗愛其才而厚遇之,于是更姓名曰朝衡。
遂仕于唐,官至秘書監,曆左補阙。
天平勝寶五年,仲麻呂欲從大使清河東歸,王維、李白之徒以詩送之。
衡至明州海岸,将上舟,惜别入夜,仰見海天,以國言作《三笠山月歌》。
且譯之漢語,以示唐人,衆大歎賞。
既而泛海遇飓風,漂泊安南。
人或傳衡沒于海,李白作詩哭之。
不幾,衡自安南複适唐。
肅宗喜其無恙,授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累遷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
至是而卒,年七十,或雲七十三。
代宗悼惜,贈以潞州大都督。
衡留于唐,前後五十年,博覽多識。
當時我邦才學之士甚多,而吉備、朝衡二人,最擅名海西雲。
朝或作晁。
六年&hellip&hellip前右大臣吉備真備薨。
真備,右衛士少尉下道國勝子也。
靈龜二年,從聘使适唐留學。
通經史,歸任大學助教,為東宮師。
大被禮遇,賜姓吉備朝臣。
曆進中納言右大臣,讨押勝,竄道鏡。
至是薨,年八十三。
十年&hellip&hellip遣唐副使大神末足等至自唐,時唐代宗大曆十四年也。
唐又發使令來報,乃與俱東。
既入洋中,大使之船,遇飓而敗。
大使小野石根及唐使趙寶英等,溺死者六十餘人。
大伴繼人,抱樯漂蕩,至肥後西島。
副使大神末足及大野滋野以下三船皆無恙。
前年冬還到築紫,至是入朝複命。
初發使之時,帝賜前朝聘使留唐者清河書及一百匹、沙金一百兩,令促東歸而未果,終于唐。
至是攜其女而還。
尋贈清河從二位。
是夏,唐使孫興進等來聘,授位賜物。
桓武天皇延曆十一年&hellip&hellip诏諸學士學漢音。
大春日、清足在唐娶李氏,今年攜歸&hellip&hellip二十三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hellip&hellip是歲遣使于唐,大使葛野麻呂,副使石川道益,判官菅原清公,錄事朝野鹿取四人,皆有才學。
僧最澄、空海等陪從而行,以學釋教。
(《日本國史略》卷二) 此外日本僧入中國者: 新羅、日本僧入朝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
(《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 至僧侶之往日本傳佛教者,則始自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