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龍《格緻鏡原》卷五一引《樞要錄》)
初太和末,風俗稍奢&hellip&hellip左衛副使張元昌便用金唾壺。
(《舊唐書》卷一七三《鄭覃附鄭朗傳》) 龍朔中,俗中飲酒令曰:“子母去離,連台拗倒。
”俗謂杯盤為子母,又名盤為台。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hellip&hellip凡三足。
(陸羽《茶經》卷中) 竹夾,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杮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陸羽《茶經》卷中) 句容器非古物,蓋自唐天寶間至南唐後主時,于升州句容縣,置官場以鑄之。
(唐順之《稗編》卷八六) 為寶爐,镂怪獸神禽,間以璖貝珊瑚,不可涯計。
(《唐書》卷八三《安樂公主傳》) 2.文具 常評硯以青州石末為第一,言墨易冷。
绛州黑硯次之。
(《舊唐書》卷一六五《柳公綽附柳公權傳》) 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箋,揚之六合箋,韶之竹箋,蒲之白薄、重抄,臨川之滑薄。
又宋亳間有織成界道絹素,謂之烏絲欄、朱絲欄。
又有繭紙。
(李肇《國史補》卷下) 松花箋,代以為薛濤箋,誤也。
松花箋其來舊矣。
元和初,薛濤尚斯色,而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之。
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後減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濤箋”。
(李匡乂《資暇集》卷下) 元和中,元稹使蜀,營妓薛濤造十色彩箋以寄,元稹于松花紙上寄詩贈濤。
蜀中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鳳紙,近年皆廢,唯餘十色绫紋紙尚在。
(李石《續博物志》卷一○) 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薛贻“寶相枝”各二十,“龍鱗月硯”各一。
寶相枝,斑竹筆管也,花點勻密,紋如兔毫。
(陶谷《清異錄》卷下) 唐世舉子将入場,嗜利者争賣健豪圓鋒筆,其價十倍,号“定名筆”。
筆工每賣一枝,則錄姓名,俟其榮捷,則詣門求阿堵,俗呼謝筆。
(陶谷《清異錄》卷下) 歙本不出筆,蓋出于宣州。
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hellip&hellip諸葛氏以三副力守家法不易。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 3.武器 拜河中節度使&hellip&hellip置備征軍凡千人,襞紙為铠,勁矢不能洞。
(《唐書》卷一一三《徐商傳》) 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陌刀。
(《舊唐書》卷五六《阚棱傳》) 吐蕃寇邊,翰拒之于苦拔海&hellip&hellip翰持半段槍,當其鋒擊之。
(《舊唐書》卷一○四《哥舒翰傳》) 命護軍将軍田茂廣,造雲三百具,以機發石,為攻城械,号将軍炮。
(《唐書》卷八四《李密傳》) 賊造雲橋成,闊數十丈,以巨輪為腳,推之使前,施濕氈生牛革,多懸水囊以為障&hellip&hellip矢石不能傷。
(《舊唐書》卷一三四《渾瑊傳》) 4.舟車 唐承隋後,巧技益進,李臯輪船其尤著者也。
李臯&hellip&hellip曹王明玄孫&hellip&hellip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疾,若挂帆席。
所造省易而久固。
(《舊唐書》卷一三一《李臯傳》) 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并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
亞乃令以漆塗船底,貴其速進。
又為绮羅之服,塗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入水而不濡。
(《舊唐書》卷一四六《杜亞傳》) 唐天祐中&hellip&hellip成汭造巨艦一艘,三年而成&hellip&hellip艦上列廳事洎司局,有若衙府之制。
又有齊山、截海之名。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 召拜左散騎常侍,複為侍讀。
以其年老,每随仗出入,特許緩行。
又為造“腰輿”,令内給使輿于内殿。
(《舊唐書》卷一○二《褚無量傳》) 貞觀四年,複為少師,以足疾賜“步輿”,聽乘至。
(《唐書》卷九九《李綱傳》) 申王每醉,即使宮妓将錦彩結一兜子,令宮妓輩擡舁歸寝室,本宮呼曰“醉輿”。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5.紡織 中宗女安樂公主有尚方織成毛裙,合百鳥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
百鳥之狀,并見裙中。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又令尚方取百獸毛為鞯面,視之各見本獸形。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安樂初出降武延秀,蜀川獻單絲碧羅籠裙。
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鳥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見之。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玄宗柳婕妤&hellip&hellip妹适趙氏。
性巧慧,因使工镂闆為雜花象之而為“夾結”,因婕妤生日獻王皇後一匹。
上見而賞之,因敕宮中依樣制之。
當時甚秘,後漸出,遍于天下,乃為至賤所服。
(王谠《唐語林》卷四《賢媛篇》) 按此為紡織物印花之所自始。
大曆六年四月&hellip&hellip诏纂組文繡,正害女紅,今師旅未息,黎元空虛,豈可使淫巧之風有虧常制。
其绫錦花文所織,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孔雀、仙鶴、芝草、萬字、雙勝、透背及大綿、竭鑿六破已上,并宜禁斷。
其長行高麗白錦、大小花绫錦,任依舊例織造。
(《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 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一州惟兩家能織,相與世世為婚姻,懼它人家得其法也。
雲自唐以來名家,今三百餘年矣。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 宣州以兔毛為褐,亞于錦绮,複有染絲織者尤妙。
故時人以為兔褐,真不如假也。
(李肇《國史補》卷下) 初,越人不工機杼。
薛兼訓為江東節制,乃募軍中未有室者,厚給貨币,密令北地娶織婦以歸,歲得數百人。
由是越俗大化,競添花樣,绫紗妙稱江左矣。
(李肇《國史補》卷下) 十三 宗教 唐因海上交通發達,外教輸入極盛,回教、三夷教之流行中土,尤為東西文化思想接觸之媒介。
1.佛教 武德七年,上疏極诋浮圖法曰:“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
以三塗六道,吓愚欺庸,追既往之罪,窺将來之福。
至有身陷惡逆,獄中禮佛,口誦梵言,以圖偷免。
” (《唐書》卷一○七《傅奕傳》) 武德九年五月,以京師寺觀不甚清淨,诏曰:“&hellip&hellip乃有猥賤之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托号出家&hellip&hellip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觀居住,給衣食,勿令乏短。
其不能精進戒行者,有阙不堪供養者,并令罷遣,各還桑梓&hellip&hellip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
餘悉罷之。
”事竟不行。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據此知唐初佛教尚不甚盛。
武德九年六月&hellip&hellip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複浮屠、老子法。
(《唐書》卷一《高祖紀》)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
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
貞觀初,随商人往遊西域。
玄奘既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蕃人遠近鹹尊伏之。
在西域十七年,經百餘國,悉解其國之語。
仍采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
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
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譯。
仍敕&hellip&hellip房玄齡&hellip&hellip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相助整比&hellip&hellip顯慶元年,高宗又令&hellip&hellip于志甯&hellip&hellip許敬宗&hellip&hellip來濟、李義府、杜正倫&hellip&hellip薛元超等,共潤色玄奘所定之經&hellip&hellip範義碩&hellip&hellip郭瑜&hellip&hellip高若思等,助加翻譯,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
(《舊唐書》卷一九一《僧玄奘傳》) 自太宗提倡,佛教大興。
後雖經摧殘,而民間信仰已堅,不能絕也。
先是中宗時,公主、外戚,皆奏請度人為僧尼。
亦有出私财造寺者。
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遠近充滿。
至是,崇奏曰:“佛不在外,求之于心&hellip&hellip何用妄度奸人,令壞正法。
”上納其言,令有司隐括僧徒,以僞濫還俗者萬二千餘人。
(《舊唐書》卷九六《姚崇傳》) 會昌五年四月&hellip&hellip檢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數。
大凡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武宗即位,廢浮屠法,天下毀寺四千六百,招提蘭若四萬,籍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奴婢十五萬人,田數千萬頃&hellip&hellip上都、東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
諸道留僧以三等,不過二十人。
(《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 唐時佛家宗派簡表 2.道教 武德七年十月&hellip&hellip幸終南山,谒老子廟&hellip&hellip八年四月,造太和宮于終南山。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乾封元年二月&hellip&hellip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
(《唐書》卷三《高宗紀》) 乾封元年二月&hellip&hellip次亳州,幸老君廟,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
創造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
改谷陽縣為真源縣&hellip&hellip上元元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天後上意見十二條,請王公百寮皆習《老子》。
每歲明年,一準《孝經》、《論語》例,試于有司。
(《舊唐書》卷五《高宗紀下》) 唐乾封元年,追号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
文明元年九月,冊老君妻為先天太後,立尊像于老君廟所。
開元二年三月,親祠玄元皇帝廟,追尊玄元皇帝父&hellip&hellip二十九年,兩京及諸州,各置廟一所,并置崇玄館。
天寶元年,親祠玄元廟。
又于《古今人表》升玄元皇帝為上聖。
(注:時同制莊子号南華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沖虛真人,庚桑子号洞靈真人。
又以其所著之書并為經。
)其年九月,改兩京玄元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
二載,西京改為太清宮,東京改為太微宮,天下諸郡為紫極宮,祝版改為青詞于紙上。
(《通志》卷四三《禮略二》) 開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
亦曰道舉。
(《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 開元二十一年正月,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
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天寶十四載十月&hellip&hellip頒禦注《老子》并義疏于天下。
(《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 玄宗極力提倡,為道教極盛時代。
後武宗尤崇信之。
帝在藩時,頗好道術修攝之事。
是秋,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場。
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箓&hellip&hellip會昌元年六月&hellip&hellip以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賜号廣成先生,令與道士趙歸真于禁中修法箓&hellip&hellip四年三月&hellip&hellip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時帝志學神仙,師歸真。
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
帝頗信之&hellip&hellip五年正月&hellip&hellip歸真&hellip&hellip遂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術,帝遣中使迎之。
由是,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每觀觀主一人,上座一人,監齋一人,共綱統衆事。
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煉師。
而齋有七名,其一曰金錄大齋,其二曰黃錄齋,其三曰明真齋,其四曰三元齋,其五曰八節齋,其六曰塗炭齋,其七曰自然齋。
而禳謝複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
大抵以虛寂自然無為為宗。
(《唐六典》卷四) 道教之興盛,實由進獻丹藥,一時風尚所趨。
中唐以後,上自君相,下至人民,多信丹餌。
韓愈作《李于墓志》,痛切言金丹之害。
此足征隋唐以後道教在社會上之力量。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hellip&hellip使方士那羅迩娑婆,于金飙門造延年之藥。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 薨于京師&hellip&hellip太宗又命駕将臨之。
司空房玄齡以上餌藥石,不宜臨喪,抗表切谏。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元和五年八月&hellip&hellip李藩對曰:“&hellip&hellip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緻暴疾不救。
” (《舊唐書》卷一四《憲宗紀上》) 憲宗季年,銳于服餌,诏天下搜訪奇士。
宰相皇甫镈與金吾将軍李道古挾邪固寵,薦山人柳泌及僧大通、鳳翔人田佐元皆待诏翰林。
憲宗服泌藥,日增躁渴,流聞于外。
潾上疏谏。
(《舊唐書》卷一七一《裴潾傳》) 寶曆元年八月&hellip&hellip遣中使往湖南、江南等道,及天台山采藥。
時有道士劉從政者,說以長生久視之道,請于天下求訪異人,冀獲靈藥。
仍以從政為光祿少卿,号升玄先生&hellip&hellip二年五月&hellip&hellip山人杜景先于光順門進狀,稱有道術。
令中使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嶺南諸州,求訪異人&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令供奉道士二十人,随浙西處士周息元入内宮之山亭院,上問以道術。
(《舊唐書》卷一七上《敬宗紀》) 帝稍惑方士說,欲餌藥長年,後寖不豫。
才人每謂親近曰:“陛下日燎丹,言我取不死,膚澤消槁,吾獨憂之。
” (《唐書》卷七七《武宗王賢妃傳》) 宣宗餌長年藥,病渴且中躁。
(《唐書》卷一一四《崔慎由傳》) 太醫李玄伯&hellip&hellip又治丹劑以進。
帝餌之,疽生于背。
(《唐書》卷一八三《畢誠傳》) 伏威好神仙長年術,餌雲母,被毒&hellip&hellip暴卒。
(《唐書》卷九二《杜伏威傳》) 3.三夷教 景教、祆教、摩尼教,均由西域傳入,故當時謂之為三夷教。
甲 景教 景教為東羅馬教徒乃司脫利安所創設,實耶稣教之别派,唐初與波斯交通,遂流入中國。
貞觀九年(635年),首抵中國之教徒阿羅本,太宗且為之建寺焉。
貞觀十二年七月,诏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随方設教,密濟群生。
波斯僧阿羅本,遠将經教,來獻上京。
詳其教旨,玄妙無為,生成立要,濟物利人,宜行天下。
”所司即于義甯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王溥《唐會要》卷四九) 至玄宗時,又更名為大秦寺。
天寶四載九月,诏曰:“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
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
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
天下諸府郡置者亦準此。
” (王溥《唐會要》卷四九) 其教大興于中國,而有景教流行碑之建立,明時出土。
今即此碑所紀,可知唐代景教流行之盛。
迨至武宗崇道教,景寺始與佛寺并廢。
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大秦寺僧景淨述,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士參軍呂秀岩書。
粵若常然真寂,先先而無玄;窅然靈虛,後後而妙有。
總玄樞而造化,妙衆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旡玄真主阿羅诃(譯叙利文,華言上帝)欤。
判十字以定四方,鼓玄風而生二氣,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
匠成萬物,然立初人,别賜良和,令鎮化海。
渾元之性,虛而不盈,素蕩之心,本無希嗜。
洎乎娑殚(譯音,聖經上惡魔也)施妄,钿飾純精,間平大于此是之中,隟冥同于彼非之内。
是以三百六十五種,肩随結轍,競織法羅。
或指物以托宗,或空有以淪二,或禱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矯人。
智慮營營,恩情役役,茫然無得,煎迫轉燒,積昩亡途,久迷休複。
于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
神天宣慶,室女誕聖于大秦;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來貢。
圓廿四聖有說之舊法,理家國于大猷,設三一淨風無言之新教,陶良用于正信。
制八境之度,煉塵成真,啟三常之間,開生滅死。
懸景日以破暗府,魔妄于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于是乎既濟。
能事斯畢,亭午升真。
經留廿七部,張玄化以發靈關。
法浴水風,滌浮華而潔虛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拘。
擊木震仁惠之音,東禮趣生榮之路。
存須所以有外行,削頂所以無内情。
不畜臧獲,均貴賤于人;不聚貨财,示罄遺于我。
齋以伏識而成,戒以靜慎為固。
七時禮贊,大庇存亡;七日一薦,洗心反素。
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
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
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于長安。
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内。
翻經書殿,問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傳授。
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随方設教,密濟群生。
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将經像,來獻上京。
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玄宗,生成立要。
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
”所司即于京義甯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宗周德喪,青駕西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
旋令有司将帝寫真,轉摸寺壁,天姿泛彩,英朗景門,聖迹騰祥,永輝法界。
案西域圖記及漢魏史策,大秦國南統珊瑚之海,北極衆寶之山,西望仙境花林,東接長風弱水。
其土出火浣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
俗無寇盜,人有樂康,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廣闊,文物昌明。
高宗大帝,克恭缵祖,潤色真宗,而于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
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
聖曆年,釋子用壯,騰口于東周;先天末,下士大笑,讪謗于西鎬。
有若僧首羅含大德,及烈并金方貴緒,物外高僧,共振玄綱,俱維絕紐。
玄宗至道皇帝,令甯國等五王觀臨福宇,建立壇場,法棟暫撓而更崇,道石時傾而複正。
天寶初,令大将軍高力士錄五聖寫真,寺内安置,賜絹百疋,奉慶睿圖。
龍髯雖遠,弓劍可攀;日角舒光,天顔咫尺。
三載,大秦國有僧佶和,瞻星向化,望日朝尊。
诏僧羅含、僧普論等一七人,與大德佶和于興慶宮修功德。
于是天題寺榜,額戴龍書,寶裝璀翠,灼爍丹霞,睿劄宏空,騰淩激日。
寵赉比南山峻極,沛澤與東海齊深。
道無不可,所可可名;聖無不作,所作可述。
肅宗文明皇帝,于靈武等五郡重立景寺。
元善資而福祚開,大慶臨而皇業建。
代宗文武皇帝恢張聖運,從事無為,每于降誕之辰,錫天香以告成功,頒禦馔以光景衆。
且乾以美利,故能廣生;聖以體玄,故能亭毒。
我建中聖神文武皇帝,披八政以黜陟幽明,闡九疇以惟新景命。
化通玄理,祝無愧心,至于方大而虛,專靜而恕,廣慈救衆苦,善貸被群生者。
我修行之大猷,汲引之階漸也。
若使風雨時,天下靜,人能理,物能清,存能昌,殁能樂,念生響應,情發自誠者,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
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
術高三代,藝博十全,始效節于丹庭,乃策名于王帳。
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于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
雖見親于卧内,不自異于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于家,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
或仍其舊寺,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翚斯飛。
更效景門,依仁施利,每歲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備諸五旬,餒者來而飯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
清節達娑(梵文譯音,佛之役人之義也),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
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詞曰:真主無玄,湛寂常然;權輿匠化,起地立天。
分身出代,救度無邊;日升暗滅,鹹證真玄。
赫赫文皇,道冠前王,乘時撥亂,乾廓坤張。
明明景教,言歸我唐,翻經建寺,存殁舟航,百福偕作,萬邦之康。
高宗纂祖,更築精宇,和宮敞朗,遍滿中土,真道宣明,式封法主,人有樂康,物無災苦。
玄宗啟聖,克修真正,禦榜揚輝,天書蔚映,皇圖璀璨,率土高敬,庶績鹹熙,人賴其慶。
肅宗來複,天威引駕,聖日舒晶,祥風掃夜。
祚歸皇室,妖氛永謝,止沸定塵,造我區夏。
代宗孝義,德合天地,開貸生成,物資美利。
香以報功,仁以作施,暘谷來威,月窟畢萃。
建中統極,聿修明德,武肅四溟,文清萬域。
燭臨人隐,鏡觀物色,六合昭蘇,百蠻取則。
道惟廣兮應惟密,強名言兮演三一,主能作兮臣能述,建豐碑兮頌元吉。
大唐建中二年,歲在作噩,太蔟月七日,大耀森文日建立,時法主僧甯恕知東方之景衆也。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 乙 祆教 祆教當中國成周時,伊朗西境地方,有蘇魯阿士德者,實創興之。
其教以火代表善神而崇拜之,故稱之為拜火教也。
日為光明之原,故亦拜之。
其餘月星辰諸天體,亦在崇拜之列。
中國人以為拜火,是以又名之為火祆教。
在波斯薩珊朝,定為國教,遂大行于西域。
波斯國&hellip&hellip俗事火神天神&hellip&hellip神龜(魏孝明帝)中,其國遣使上書貢物雲&hellip&hellip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
(《魏書》卷一○二《波斯國傳》) 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
西域諸胡,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
(《舊唐書》卷一九八《波斯傳》) 波斯&hellip&hellip祠天地、日月、水火。
祠夕,以麝揉蘇澤耏顔鼻耳。
西域諸胡受其法以祠祆。
(《唐書》卷二二一下《波斯傳》) 康國者,康居之後也&hellip&hellip都于薩寶水上阿祿迪城&hellip&hellip西域諸國多歸之&hellip&hellip有胡律,置于祆祠,将決罰則取而斷之&hellip&hellip太延中,始遣使貢方物。
(《魏書》卷一○二《康國傳》) 康國,在米國西南三百餘裡,一名薩末建。
土沃,人富國小,有神祠名祆,諸國事者,本出于此。
(《通典》卷一九三《邊防九&bull康居注》) 高昌&hellip&hellip俗事天神。
(《魏書》卷一○一《高昌傳》) 焉耆國&hellip&hellip俗事天神。
(《魏書》卷一○二《焉耆國傳》) 疏勒國&hellip&hellip俗事祆神。
(《舊唐書》卷一九八《疏勒國傳》) 于阗國&hellip&hellip好事祆神。
(《舊唐書》卷一九八《于阗國傳》) 南北朝時,其教傳至蔥嶺以東。
魏與西域交通,乃流入中國,靈太後亦奉之。
&hellip&hellip後幸嵩高山&hellip&hellip從者數百人。
升于頂中,廢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
太後與肅宗幸華林園,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賦七言詩。
太後詩曰:“化光造物含氣貞。
”帝詩曰:“恭己無為賴慈英。
” (《魏書》卷一三《宣武靈皇後傳》) 大統四年,正月辛酉,拜天于清晖室。
終帝世遂為常。
(《北史》卷五《西魏文帝紀》) 北齊、後周,欲招徕西域,亦奉其教。
後齊&hellip&hellip後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
邺中遂多淫祀,茲風至今不絕。
(《隋書》卷七《禮儀志二》) 後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
其儀并從夷俗,淫僻不可紀也。
(《隋書》卷七《禮儀志二》) 至于唐代,傳布益廣。
武德時,敕立祆寺于長安。
置薩寶府,以掌其祭,有祆正、祓祝等官,皆以胡人充之。
視流内,視正五品。
薩寶,視從七品。
薩寶府祆正。
(注:祆,呼朝反。
祆者,西域國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
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呪詛。
) (《通典》卷四○《職官二二》) 視流外,勳品。
薩寶府祓祝,四品。
薩寶率府,五品。
薩寶府史。
(《通典》卷四○《職官二二》) 其後平定西域,祠部歲再祀碛西州火祆。
而唐民之自祈祭者則有禁。
祠部&hellip&hellip兩京及碛西諸州火祆,歲再祀。
而禁民祈祭。
(《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 丙 摩尼教 摩尼教在東漢末時,波斯僧摩尼創興之。
其教乃集合佛教、祆教及基督教而成。
摩尼遭祆教僧正之嫉,竟被誅死(277年,晉武帝鹹甯三年)。
信徒四散,傳播益盛。
在唐初之際,已傳入于中國。
武後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注:西海大秦國人)持二宗經僞教來朝。
(釋志磐《佛祖統紀》卷三九) 玄宗時,已加禁斷。
惟胡人自行其法者不罪。
開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诳惑黎元,宜嚴加禁斷。
以其西胡等既是鄉法,當身自行,不須科罪者。
(《通典》卷四○《職官二二&bull注》) 回纥人素奉其教。
自肅宗借兵回纥,其教徒多入居内地。
元和十二年(817年),回鹘又遣摩尼僧寺等八人至。
(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九七九) 元和八年(813年)十二月二日,宴歸國回鹘摩尼八人,令至中書見宰臣。
先是,回鹘請和親,憲宗使有司計之,禮費約五百萬貫。
方内有誅讨,未任其親,以摩尼為回鹘信奉,故使宰臣言其不可。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長慶元年(821年)五月,回鹘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
于鴻胪寺安置。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元和初,再朝獻。
始以摩尼至,其法日宴食,飲水茹葷,屏湩酪,可汗常與共國者也。
摩尼至京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 在代宗時,并許于各州建寺。
大曆三年(768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
(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一) 大曆六年,回纥請于荊、揚、洪、越等州置大雲光明寺。
其徒白衣白冠。
(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一) 憲宗元和二年,正月庚子,回鹘使者請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
許之。
(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九九九) 回鹘常與摩尼議政,故京師為之立寺。
其法日晚乃食,飲水而茹葷,不飲乳酪。
(李肇《國史補》卷下) 武宗排佛,大秦寺、摩尼寺并皆廢罷。
其教至宋不衰,然已由公開而成為秘密,食菜事魔,殆即其變相也。
會昌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制曰:“&hellip&hellip回纥既以破滅&hellip&hellip應在京外宅,及東都修功德回纥,并勒冠帶,各配諸道收管。
其回纥及摩尼寺莊宅、錢物等,并委功德使,以禦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點檢收抽,不得容諸色人影占。
如犯者,并處極法,錢物納官。
摩尼寺僧,委中書門下條疏聞奏。
”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會昌三年,诏回鹘營功德使在二京者,悉冠帶之。
有司收摩尼書若象燒于道,産赀入之官。
(《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下》) 4.回教 當隋之時,穆罕默德創立新教于阿拉伯半島之麥加地,阿拉伯人皆信奉之。
大食國之版圖,因此而極擴張。
唐武德中,其徒撒哈八等自大食由海道入中國傳教,建寺于杭州、廣州,是為中國有回教寺之始。
後因回纥人尊奉之,故有回教之名。
隋開皇中,其國撒哈八(阿拉伯語,大宗師也)撒阿的幹葛思,始傳其教入中國。
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
(《明史》卷三三二《默德那傳》) 摩诃末,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
(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 十四 學術思想 1.文學 甲 文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
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江左餘風,句繪章,揣合低卬,故王、楊為之伯。
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緻,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
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争自名家。
大曆、貞元間,美才輩出,哜道真,涵泳聖涯。
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翺、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轹晉魏,上軋漢周。
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
(《唐書》卷二○一《文藝傳序》) 唐初以骈文擅長者,略舉如下。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
天下稱王、楊、盧、駱四傑。
(《唐書》卷二○一《王助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龍門人&hellip&hellip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滞,詞情英邁。
與兄勔、勮,才藻相類。
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hellip&hellip勃文章邁捷,下筆則成&hellip&hellip有文集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王勃傳》) 楊炯(字盈川),華陰人&hellip&hellip幼聰敏,博學善屬文&hellip&hellip文集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楊炯傳》) 盧照鄰,字升之,幽州範陽人&hellip&hellip博學善屬文&hellip&hellip後拜新都尉。
因染風疾去官&hellip&hellip照鄰既沈痼攣廢,不堪其苦&hellip&hellip自投颍水而死&hellip&hellip文集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盧照鄰傳》) 駱賓王,婺州義烏人。
少善屬文&hellip&hellip文明中,與徐敬業于揚州作亂,敬業軍中書檄,皆賓王之詞也&hellip&hellip則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
有兖州人郄雲卿集成十卷,盛傳于世。
(《舊唐書》卷一九○上《駱賓王傳》) 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hellip&hellip賓王為記室&hellip&hellip移檄州縣&hellip&hellip太後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資治通鑒》卷二○三《唐紀一九》) 其後崔融、李峤、張說,俱重四傑之文。
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迹,固非常流所及。
炯與照鄰。
可以企之&hellip&hellip”說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
”&hellip&hellip開元中,說為集賢大學士十餘年,常與學士徐堅論近代文士,悲其凋喪。
堅曰:“李趙公、崔文公之筆術,擅價一時,其間孰優?”說曰:“李峤、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富嘉暮之文,如孤峰絕岸,壁立萬仞,濃雲郁興,震雷俱發,誠可畏也。
若施于廊廟則駭矣。
閻朝隐之文,如麗服靓妝,燕歌趙舞,觀者忘疲。
若類之風雅,則罪人矣。
”問後進詞人之優劣。
說曰:“韓休之文,如大羹旨酒,雅有典則,而薄于滋味。
許景先之文,如豐肌膩理,雖秾華可愛,而微少風骨。
張九齡之文,如輕缣素練,實濟時用,而微窘邊幅。
王翰之文,如瓊杯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有玷缺。
”堅以為然。
(《舊唐書》卷一九○上《楊炯傳》) 制诰之文,最負盛名者,首推蘇颋、張說。
後來陸贽則以曲盡事情為能。
颋,字廷碩(雍州武功人)&hellip&hellip玄宗平内難,書诏填委,獨颋在太極後,口所占授,功狀百緒,輕重無所差&hellip&hellip中書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湧泉,吾所不及。
”&hellip&hellip時李乂對掌書命,帝曰:“前世李峤、蘇味道,文擅當時,号蘇李。
今朕得颋及乂,何愧前人哉?”俄襲封許國公&hellip&hellip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
故時号“燕許大手筆”。
帝愛其文,曰:“卿所為诏令,别錄副本,署臣某撰,朕當留中。
”後遂為故事。
其後李德裕著論曰:“近世诏诰,惟颋叙事外,自為文章雲。
” (《唐書》卷一二五《蘇颋傳》) 張說,字道濟,或字說之&hellip&hellip河南&hellip&hellip洛陽人&hellip&hellip玄宗&hellip&hellip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hellip&hellip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hellip&hellip為文屬思精壯,長于碑志,世所不逮&hellip&hellip殁後,帝使就家錄其文行于世。
開元後,宰相不以姓著者曰“燕公雲”。
(《唐書》卷一二五《張說傳》) 陸贽,字敬輿,蘇州嘉興人&hellip&hellip德宗在東宮時,素知贽名,乃召為翰林學士&hellip&hellip德宗建中四年,朱泚謀逆,從駕幸奉天。
時天下叛亂,機務填委,征發指蹤,千端萬緒,一日之内,诏書數百。
贽揮翰起草,思如泉注。
初若不經思慮,既成之後,莫不曲盡事情,中于機會。
胥吏簡劄不暇,同舍皆伏其能&hellip&hellip嘗啟德宗曰:“今盜遍天下,輿駕播遷。
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動人心。
昔成湯以罪己勃興,楚昭以善言複國,陛下誠能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書诏無忌,臣雖愚陋,可以仰副聖情。
庶令反側之徒,革心向化。
”德宗然之。
故奉天所下書诏,雖武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多贽所為也。
(《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贽傳》) 古文之提倡,姚思廉之《梁書》已開其端。
其後陳子昂、元結等,亦力主掃除浮靡之習。
至韓愈出,以複古自命,古文派之基礎始立。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hellip&hellip唐興,文章承徐(陵)庾(信)餘風。
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
(《唐書》卷一○七《陳子昂傳》) 元結(字次山),後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孫&hellip&hellip天寶十二載,舉進士&hellip&hellip代宗立&hellip&hellip授著作郎&hellip&hellip作《自釋》&hellip&hellip少居商餘山,著《元子十篇》。
(《唐書》卷一四三《元結傳》) 富嘉谟,雍州武功人也&hellip&hellip與新安吳少微友善,同官。
先是,文士撰碑頌,皆以徐、庾為宗,氣調漸劣。
嘉谟與少微屬詞皆以經典為本,時人欽慕之,文體一變,稱為富吳體。
(《舊唐書》卷一九○中《富嘉谟傳》)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hellip&hellip大曆(代宗年号)、貞元(德宗年号)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揚雄、董仲舒之述作。
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
愈從其徒遊,銳意鑽仰,欲自振于一代&hellip&hellip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诰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複振起矣。
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
後學之士,取為師法。
當時作者甚衆,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
(《舊唐書》卷一六○《韓愈傳》) 韓愈&hellip&hellip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
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hellip&hellip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
至其徒李翺、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
從愈遊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于時。
(《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hellip&hellip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hellip&hellip當時流輩鹹推之&hellip&hellip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hellip&hellip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千裡,皆随宗元師法。
凡經其門,必為名士。
著述之盛,名動于時,時号柳州雲。
(《舊唐書》卷一六○《柳宗元傳》) 李翺,字習之&hellip&hellip翺幼勤于儒學,博雅好古,為文尚氣質。
(《舊唐書》卷一六○《李翺傳》) 當韓柳提倡古文之際,骈文依然盛行不廢。
李德裕、令狐楚、李商隐等,皆名高一時。
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hellip&hellip苦心力學,尤精西漢書、左氏春秋&hellip&hellip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士&hellip&hellip禁中書诏大手筆,多诏德裕草之&hellip&hellip有文集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 德裕性孤峭明辯,有風采,善為文章,雖至大位,猶不去書。
(《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 令狐楚,字殼士&hellip&hellip有文集一百卷,行于時。
所撰《憲宗哀冊文》,辭情典郁,為文士所重。
(《舊唐書》卷一七二《令狐楚傳》) 李商隐,字義山,懷州河内人&hellip&hellip商隐能為古文,不喜偶對。
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為今體章奏。
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
尤善為诔奠之辭,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号三十六體。
文思清麗,庭筠過之。
(《舊唐書》卷一九○下《李商隐傳》) 唐世文風甚盛,而士大夫又喜矜誇,碑志之文,為時所重。
李邕擅長斯制,竟獲巨資,附志于此,以見當世風尚。
李邕,廣陵江都人。
父善&hellip&hellip寓居汴鄭之間,以講《文選》為業,年老疾卒。
所注《文選》六十卷,大行于時。
邕少知名&hellip&hellip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太守&hellip&hellip初,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巨萬。
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财,未有如邕者。
(《舊唐書》卷一九○中《李邕傳》) 乙 詩 唐代詩教最盛,明高棅《唐詩品彙》分之為四時期。
漫士(高棅)之論詩曰:“詩自三百篇以降,漢魏質過于文,六朝華浮于實,得二者之中,備風人之體,惟唐詩為然。
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異。
(王偁序)&hellip&hellip略而言之,則有初唐(自開國至玄宗開元時)、盛唐(自開元至代宗大曆時)、中唐(自大曆至文宗太和時)、晚唐(以太和以後)之不同。
” (高棅《自序》) 初唐律詩,以宋之問、沈佺期為首。
詩之古今體,乃于斯時而分。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詩,競相襲沿。
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
(《唐書》卷二○一《杜甫傳贊》) 陳子昂&hellip&hellip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适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
”由是知名&hellip&hellip子昂褊躁無威儀,然文詞宏麗,甚為當時所重。
有集十卷,友人黃門侍郎盧藏用為之序,盛行于代。
(《舊唐書》卷一九○中《陳子昂傳》) 審言(字必簡)&hellip&hellip雅善五言詩&hellip&hellip然恃才謇傲,甚為時輩所嫉&hellip&hellip又嘗謂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
吾之書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誕如此&hellip&hellip有文集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杜易簡附杜審言傳》) 沈佺期(字雲卿)&hellip&hellip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與宋之問齊名,時人稱為沈宋&hellip&hellip開元初卒,有文集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中《沈佺期傳》)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運,汾州人&hellip&hellip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号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謂蘇武、李陵也。
(《唐書》卷二○二《宋之問傳》) 盛唐之詩,李白、杜甫實居其首。
杜甫,字子美&hellip&hellip天寶末,獻《三大禮賦》。
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hellip&hellip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hellip&hellip甫于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hellip&hellip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hellip&hellip乃遊東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歲&hellip&hellip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hellip&hellip遊衡山,寓居耒陽。
永泰二年&hellip&hellip卒。
(《舊唐書》卷一九○下《杜甫傳》) 李白,字太白&hellip&hellip十歲通詩書。
既長,隐岷山&hellip&hellip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
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
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
召見金銮殿&hellip&hellip有诏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于市。
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
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
帝愛其才,數宴見。
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
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hellip&hellip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适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
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白浮遊四方。
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
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唐書》卷二○二《李白傳》) 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hellip&hellip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詩史。
(《唐書》卷二○一《杜甫傳贊》)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
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龌龊,而有飯顆山之嘲诮。
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曰:“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hellip&hellip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淫,民讴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辭,亦随時間作。
至漢武賦柏梁,而七言之體興。
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辭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
建安之後,天下之士,遭罹兵戰。
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
晉世風概稍存。
宋齊之間,教失根本,士以簡謾翕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
蓋吟寫性靈,留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無取焉。
陵遲至于梁陳,淫豔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學官大振,曆世能者之文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之後,文體之變極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迨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hellip&hellip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
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
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曆其藩翰,況堂奧乎。
” (《舊唐書》卷一九○下《杜甫傳》) 中唐有大曆十才子,元稹、白居易以淺易稱,而詩格一變。
父端&hellip&hellip工詩。
大曆中,與韓翃、錢起、盧綸、吉中孚、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等,文詠唱和,馳名都下,号大曆十才子。
(《舊唐書》卷一六三《李虞仲傳》) 盧綸,字允言,河中蒲人&hellip&hellip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号大曆十才子&hellip&hellip中孚,鄱陽人,官戶部侍郎。
翃字君平,南陽人&hellip&hellip終中書舍人。
起,吳興人,天寶中舉進士,與郎士元齊名。
時诏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終考功郎中。
曙字文初,廣平人,從韋臯于劍南,終虞部郎中。
發,晉卿子,終都官員外郎。
峒終右補阙,右拾遺,審侍禦史,端趙州人。
(《唐書》卷二○三《盧綸傳》)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hellip&hellip稹聰警絕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字樂天)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态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閻下俚,悉傳諷之,号為“元和體”。
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荊蠻者僅十年。
俄而白居易亦貶江州司馬,稹量移通州司馬,雖通江懸邈,而二人來往贈答。
凡所為詩,自有三十、五十韻,乃至百韻者。
江南人士,傳道諷誦,流聞阙下,裡巷相傳,為之紙貴。
觀其流離放逐之意,靡不凄惋&hellip&hellip穆宗皇帝在東宮,有妃嫔左右,嘗誦稹歌詩以為樂曲者,知稹所為,嘗稱其善,宮中呼為元才子。
(《舊唐書》卷一六六《元稹傳》)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hellip&hellip文辭富豔,尤精于詩&hellip&hellip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hellip&hellip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hellip&hellip嘗與稹書&hellip&hellip曰:“&hellip&hellip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洩道人情&hellip&hellip六義始刓矣&hellip&hellip陵夷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hellip&hellip于時六義盡去矣。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
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hellip&hellip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
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于貫穿古今,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焉。
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
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
仆常痛詩道崩壞&hellip&hellip不量才力,欲扶起之&hellip&hellip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暗識聲韻&hellip&hellip既第之後&hellip&hellip亦不廢詩&hellip&hellip自登朝來&hellip&hellip閱事漸多&hellip&hellip始知&hellip&hellip歌詩合為事而作&hellip&hellip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阙,而難于指言者,辄詠歌之。
欲稍稍進聞于上,上以廣宸聽&hellip&hellip塞言責&hellip&hellip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hellip&hellip凡聞仆《賀雨詩》,衆口籍籍,以為非宜矣。
聞仆《哭孔戡詩》,衆面脈脈,盡不悅矣。
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
聞《登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柄者扼腕矣。
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
大率&hellip&hellip号為诋讦,号為讪謗&hellip&hellip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hellip&hellip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
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hellip&hellip仆數月來,檢讨囊帙中,得新舊詩,各以類分,分為卷目。
自拾遺來,凡所遇所感,關于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谕詩。
又或退公,或卧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謂之閑适詩。
又有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内,随感遇而形于歎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
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百韻至兩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
凡為十五卷,約八百首&hellip&hellip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
時之所重,仆之所輕。
至于諷谕者,意激而言質;閑适者,思澹而辭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hellip&hellip凡人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
或失于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
必待文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讨論而削奪之,然後繁簡當否,得其中矣&hellip&hellip今且&hellip&hellip粗為卷第,待與足下相見日&hellip&hellip終前志焉。
”&hellip&hellip居易自叙如此,文士以為信然&hellip&hellip長慶末&hellip&hellip元稹為居易集序曰:“&hellip&hellip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hellip&hellip召還。
予時刺會稽,因得盡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二百五十一首。
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是矣,因号《白氏長慶集》。
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hellip&hellip諷谕之詩長于激,閑适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hellip&hellip”人以為稹序盡其能事。
(《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 自茲以後,詩人能自樹立者,有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字義山,懷州河内人&hellip&hellip開成二年&hellip&hellip進士&hellip&hellip與&hellip&hellip溫庭筠&hellip&hellip段成式齊名。
(《舊唐書》卷一九○下《李商隐傳》) 石林葉氏曰:“唐人學老杜,惟李商隐一人而已。
雖未盡造其妙&hellip&hellip亦自得其仿佛。
故國初錢文僖(惟演)與楊大年(億)、劉中山(筠)皆傾心師尊,以為過老杜。
” (《通考》卷二三三《經籍考六○》) 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hellip&hellip第進士&hellip&hellip為司勳員外郎&hellip&hellip牧于詩,情緻豪邁,人号為小杜,以别杜甫雲。
(《唐書》卷一六六《杜牧傳》) 詞學興于中晚之際,遂開五代、兩宋之盛。
蓋錯綜詩句,以遷就樂譜,故謂詞為詩餘。
唐人樂府,元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
其并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
(《全唐詩》卷三二) 其善創調填詞者,有韋應物、戴叔倫、王建、韓翃、白居易、劉禹錫諸人,而溫庭筠尤為傑出。
溫庭筠者,太原人,本名岐,字飛卿。
大中初,應進士。
苦心硯席,尤長于詩賦。
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
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hellip&hellip庭筠著述頗多,而詩賦韻格清拔,文士稱之。
(《舊唐書》卷一九○下《溫庭筠傳》) 2.經學 太宗又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诏前中書侍郎顔師古考定五經,頒于天下,命學者習焉。
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诏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
(《舊
(《舊唐書》卷一七三《鄭覃附鄭朗傳》) 龍朔中,俗中飲酒令曰:“子母去離,連台拗倒。
”俗謂杯盤為子母,又名盤為台。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hellip&hellip凡三足。
(陸羽《茶經》卷中) 竹夾,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杮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陸羽《茶經》卷中) 句容器非古物,蓋自唐天寶間至南唐後主時,于升州句容縣,置官場以鑄之。
(唐順之《稗編》卷八六) 為寶爐,镂怪獸神禽,間以璖貝珊瑚,不可涯計。
(《唐書》卷八三《安樂公主傳》) 2.文具 常評硯以青州石末為第一,言墨易冷。
绛州黑硯次之。
(《舊唐書》卷一六五《柳公綽附柳公權傳》) 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箋,揚之六合箋,韶之竹箋,蒲之白薄、重抄,臨川之滑薄。
又宋亳間有織成界道絹素,謂之烏絲欄、朱絲欄。
又有繭紙。
(李肇《國史補》卷下) 松花箋,代以為薛濤箋,誤也。
松花箋其來舊矣。
元和初,薛濤尚斯色,而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之。
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後減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濤箋”。
(李匡乂《資暇集》卷下) 元和中,元稹使蜀,營妓薛濤造十色彩箋以寄,元稹于松花紙上寄詩贈濤。
蜀中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鳳紙,近年皆廢,唯餘十色绫紋紙尚在。
(李石《續博物志》卷一○) 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薛贻“寶相枝”各二十,“龍鱗月硯”各一。
寶相枝,斑竹筆管也,花點勻密,紋如兔毫。
(陶谷《清異錄》卷下) 唐世舉子将入場,嗜利者争賣健豪圓鋒筆,其價十倍,号“定名筆”。
筆工每賣一枝,則錄姓名,俟其榮捷,則詣門求阿堵,俗呼謝筆。
(陶谷《清異錄》卷下) 歙本不出筆,蓋出于宣州。
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hellip&hellip諸葛氏以三副力守家法不易。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 3.武器 拜河中節度使&hellip&hellip置備征軍凡千人,襞紙為铠,勁矢不能洞。
(《唐書》卷一一三《徐商傳》) 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陌刀。
(《舊唐書》卷五六《阚棱傳》) 吐蕃寇邊,翰拒之于苦拔海&hellip&hellip翰持半段槍,當其鋒擊之。
(《舊唐書》卷一○四《哥舒翰傳》) 命護軍将軍田茂廣,造雲三百具,以機發石,為攻城械,号将軍炮。
(《唐書》卷八四《李密傳》) 賊造雲橋成,闊數十丈,以巨輪為腳,推之使前,施濕氈生牛革,多懸水囊以為障&hellip&hellip矢石不能傷。
(《舊唐書》卷一三四《渾瑊傳》) 4.舟車 唐承隋後,巧技益進,李臯輪船其尤著者也。
李臯&hellip&hellip曹王明玄孫&hellip&hellip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疾,若挂帆席。
所造省易而久固。
(《舊唐書》卷一三一《李臯傳》) 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并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
亞乃令以漆塗船底,貴其速進。
又為绮羅之服,塗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入水而不濡。
(《舊唐書》卷一四六《杜亞傳》) 唐天祐中&hellip&hellip成汭造巨艦一艘,三年而成&hellip&hellip艦上列廳事洎司局,有若衙府之制。
又有齊山、截海之名。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 召拜左散騎常侍,複為侍讀。
以其年老,每随仗出入,特許緩行。
又為造“腰輿”,令内給使輿于内殿。
(《舊唐書》卷一○二《褚無量傳》) 貞觀四年,複為少師,以足疾賜“步輿”,聽乘至。
(《唐書》卷九九《李綱傳》) 申王每醉,即使宮妓将錦彩結一兜子,令宮妓輩擡舁歸寝室,本宮呼曰“醉輿”。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5.紡織 中宗女安樂公主有尚方織成毛裙,合百鳥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
百鳥之狀,并見裙中。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又令尚方取百獸毛為鞯面,視之各見本獸形。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安樂初出降武延秀,蜀川獻單絲碧羅籠裙。
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鳥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見之。
(《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 玄宗柳婕妤&hellip&hellip妹适趙氏。
性巧慧,因使工镂闆為雜花象之而為“夾結”,因婕妤生日獻王皇後一匹。
上見而賞之,因敕宮中依樣制之。
當時甚秘,後漸出,遍于天下,乃為至賤所服。
(王谠《唐語林》卷四《賢媛篇》) 按此為紡織物印花之所自始。
大曆六年四月&hellip&hellip诏纂組文繡,正害女紅,今師旅未息,黎元空虛,豈可使淫巧之風有虧常制。
其绫錦花文所織,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孔雀、仙鶴、芝草、萬字、雙勝、透背及大綿、竭鑿六破已上,并宜禁斷。
其長行高麗白錦、大小花绫錦,任依舊例織造。
(《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 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一州惟兩家能織,相與世世為婚姻,懼它人家得其法也。
雲自唐以來名家,今三百餘年矣。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 宣州以兔毛為褐,亞于錦绮,複有染絲織者尤妙。
故時人以為兔褐,真不如假也。
(李肇《國史補》卷下) 初,越人不工機杼。
薛兼訓為江東節制,乃募軍中未有室者,厚給貨币,密令北地娶織婦以歸,歲得數百人。
由是越俗大化,競添花樣,绫紗妙稱江左矣。
(李肇《國史補》卷下) 十三 宗教 唐因海上交通發達,外教輸入極盛,回教、三夷教之流行中土,尤為東西文化思想接觸之媒介。
1.佛教 武德七年,上疏極诋浮圖法曰:“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
以三塗六道,吓愚欺庸,追既往之罪,窺将來之福。
至有身陷惡逆,獄中禮佛,口誦梵言,以圖偷免。
” (《唐書》卷一○七《傅奕傳》) 武德九年五月,以京師寺觀不甚清淨,诏曰:“&hellip&hellip乃有猥賤之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托号出家&hellip&hellip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觀居住,給衣食,勿令乏短。
其不能精進戒行者,有阙不堪供養者,并令罷遣,各還桑梓&hellip&hellip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
餘悉罷之。
”事竟不行。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據此知唐初佛教尚不甚盛。
武德九年六月&hellip&hellip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複浮屠、老子法。
(《唐書》卷一《高祖紀》)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
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
貞觀初,随商人往遊西域。
玄奘既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蕃人遠近鹹尊伏之。
在西域十七年,經百餘國,悉解其國之語。
仍采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
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
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譯。
仍敕&hellip&hellip房玄齡&hellip&hellip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相助整比&hellip&hellip顯慶元年,高宗又令&hellip&hellip于志甯&hellip&hellip許敬宗&hellip&hellip來濟、李義府、杜正倫&hellip&hellip薛元超等,共潤色玄奘所定之經&hellip&hellip範義碩&hellip&hellip郭瑜&hellip&hellip高若思等,助加翻譯,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
(《舊唐書》卷一九一《僧玄奘傳》) 自太宗提倡,佛教大興。
後雖經摧殘,而民間信仰已堅,不能絕也。
先是中宗時,公主、外戚,皆奏請度人為僧尼。
亦有出私财造寺者。
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遠近充滿。
至是,崇奏曰:“佛不在外,求之于心&hellip&hellip何用妄度奸人,令壞正法。
”上納其言,令有司隐括僧徒,以僞濫還俗者萬二千餘人。
(《舊唐書》卷九六《姚崇傳》) 會昌五年四月&hellip&hellip檢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數。
大凡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武宗即位,廢浮屠法,天下毀寺四千六百,招提蘭若四萬,籍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奴婢十五萬人,田數千萬頃&hellip&hellip上都、東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
諸道留僧以三等,不過二十人。
(《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 唐時佛家宗派簡表 2.道教 武德七年十月&hellip&hellip幸終南山,谒老子廟&hellip&hellip八年四月,造太和宮于終南山。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乾封元年二月&hellip&hellip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
(《唐書》卷三《高宗紀》) 乾封元年二月&hellip&hellip次亳州,幸老君廟,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
創造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
改谷陽縣為真源縣&hellip&hellip上元元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天後上意見十二條,請王公百寮皆習《老子》。
每歲明年,一準《孝經》、《論語》例,試于有司。
(《舊唐書》卷五《高宗紀下》) 唐乾封元年,追号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
文明元年九月,冊老君妻為先天太後,立尊像于老君廟所。
開元二年三月,親祠玄元皇帝廟,追尊玄元皇帝父&hellip&hellip二十九年,兩京及諸州,各置廟一所,并置崇玄館。
天寶元年,親祠玄元廟。
又于《古今人表》升玄元皇帝為上聖。
(注:時同制莊子号南華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沖虛真人,庚桑子号洞靈真人。
又以其所著之書并為經。
)其年九月,改兩京玄元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
二載,西京改為太清宮,東京改為太微宮,天下諸郡為紫極宮,祝版改為青詞于紙上。
(《通志》卷四三《禮略二》) 開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
亦曰道舉。
(《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 開元二十一年正月,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
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天寶十四載十月&hellip&hellip頒禦注《老子》并義疏于天下。
(《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 玄宗極力提倡,為道教極盛時代。
後武宗尤崇信之。
帝在藩時,頗好道術修攝之事。
是秋,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場。
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箓&hellip&hellip會昌元年六月&hellip&hellip以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賜号廣成先生,令與道士趙歸真于禁中修法箓&hellip&hellip四年三月&hellip&hellip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時帝志學神仙,師歸真。
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
帝頗信之&hellip&hellip五年正月&hellip&hellip歸真&hellip&hellip遂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術,帝遣中使迎之。
由是,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每觀觀主一人,上座一人,監齋一人,共綱統衆事。
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煉師。
而齋有七名,其一曰金錄大齋,其二曰黃錄齋,其三曰明真齋,其四曰三元齋,其五曰八節齋,其六曰塗炭齋,其七曰自然齋。
而禳謝複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
大抵以虛寂自然無為為宗。
(《唐六典》卷四) 道教之興盛,實由進獻丹藥,一時風尚所趨。
中唐以後,上自君相,下至人民,多信丹餌。
韓愈作《李于墓志》,痛切言金丹之害。
此足征隋唐以後道教在社會上之力量。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hellip&hellip使方士那羅迩娑婆,于金飙門造延年之藥。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 薨于京師&hellip&hellip太宗又命駕将臨之。
司空房玄齡以上餌藥石,不宜臨喪,抗表切谏。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元和五年八月&hellip&hellip李藩對曰:“&hellip&hellip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緻暴疾不救。
” (《舊唐書》卷一四《憲宗紀上》) 憲宗季年,銳于服餌,诏天下搜訪奇士。
宰相皇甫镈與金吾将軍李道古挾邪固寵,薦山人柳泌及僧大通、鳳翔人田佐元皆待诏翰林。
憲宗服泌藥,日增躁渴,流聞于外。
潾上疏谏。
(《舊唐書》卷一七一《裴潾傳》) 寶曆元年八月&hellip&hellip遣中使往湖南、江南等道,及天台山采藥。
時有道士劉從政者,說以長生久視之道,請于天下求訪異人,冀獲靈藥。
仍以從政為光祿少卿,号升玄先生&hellip&hellip二年五月&hellip&hellip山人杜景先于光順門進狀,稱有道術。
令中使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嶺南諸州,求訪異人&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令供奉道士二十人,随浙西處士周息元入内宮之山亭院,上問以道術。
(《舊唐書》卷一七上《敬宗紀》) 帝稍惑方士說,欲餌藥長年,後寖不豫。
才人每謂親近曰:“陛下日燎丹,言我取不死,膚澤消槁,吾獨憂之。
” (《唐書》卷七七《武宗王賢妃傳》) 宣宗餌長年藥,病渴且中躁。
(《唐書》卷一一四《崔慎由傳》) 太醫李玄伯&hellip&hellip又治丹劑以進。
帝餌之,疽生于背。
(《唐書》卷一八三《畢誠傳》) 伏威好神仙長年術,餌雲母,被毒&hellip&hellip暴卒。
(《唐書》卷九二《杜伏威傳》) 3.三夷教 景教、祆教、摩尼教,均由西域傳入,故當時謂之為三夷教。
甲 景教 景教為東羅馬教徒乃司脫利安所創設,實耶稣教之别派,唐初與波斯交通,遂流入中國。
貞觀九年(635年),首抵中國之教徒阿羅本,太宗且為之建寺焉。
貞觀十二年七月,诏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随方設教,密濟群生。
波斯僧阿羅本,遠将經教,來獻上京。
詳其教旨,玄妙無為,生成立要,濟物利人,宜行天下。
”所司即于義甯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王溥《唐會要》卷四九) 至玄宗時,又更名為大秦寺。
天寶四載九月,诏曰:“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
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
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
天下諸府郡置者亦準此。
” (王溥《唐會要》卷四九) 其教大興于中國,而有景教流行碑之建立,明時出土。
今即此碑所紀,可知唐代景教流行之盛。
迨至武宗崇道教,景寺始與佛寺并廢。
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大秦寺僧景淨述,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士參軍呂秀岩書。
粵若常然真寂,先先而無玄;窅然靈虛,後後而妙有。
總玄樞而造化,妙衆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旡玄真主阿羅诃(譯叙利文,華言上帝)欤。
判十字以定四方,鼓玄風而生二氣,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
匠成萬物,然立初人,别賜良和,令鎮化海。
渾元之性,虛而不盈,素蕩之心,本無希嗜。
洎乎娑殚(譯音,聖經上惡魔也)施妄,钿飾純精,間平大于此是之中,隟冥同于彼非之内。
是以三百六十五種,肩随結轍,競織法羅。
或指物以托宗,或空有以淪二,或禱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矯人。
智慮營營,恩情役役,茫然無得,煎迫轉燒,積昩亡途,久迷休複。
于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
神天宣慶,室女誕聖于大秦;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來貢。
圓廿四聖有說之舊法,理家國于大猷,設三一淨風無言之新教,陶良用于正信。
制八境之度,煉塵成真,啟三常之間,開生滅死。
懸景日以破暗府,魔妄于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于是乎既濟。
能事斯畢,亭午升真。
經留廿七部,張玄化以發靈關。
法浴水風,滌浮華而潔虛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拘。
擊木震仁惠之音,東禮趣生榮之路。
存須所以有外行,削頂所以無内情。
不畜臧獲,均貴賤于人;不聚貨财,示罄遺于我。
齋以伏識而成,戒以靜慎為固。
七時禮贊,大庇存亡;七日一薦,洗心反素。
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
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
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于長安。
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内。
翻經書殿,問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傳授。
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随方設教,密濟群生。
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将經像,來獻上京。
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玄宗,生成立要。
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
”所司即于京義甯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宗周德喪,青駕西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
旋令有司将帝寫真,轉摸寺壁,天姿泛彩,英朗景門,聖迹騰祥,永輝法界。
案西域圖記及漢魏史策,大秦國南統珊瑚之海,北極衆寶之山,西望仙境花林,東接長風弱水。
其土出火浣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
俗無寇盜,人有樂康,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廣闊,文物昌明。
高宗大帝,克恭缵祖,潤色真宗,而于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
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
聖曆年,釋子用壯,騰口于東周;先天末,下士大笑,讪謗于西鎬。
有若僧首羅含大德,及烈并金方貴緒,物外高僧,共振玄綱,俱維絕紐。
玄宗至道皇帝,令甯國等五王觀臨福宇,建立壇場,法棟暫撓而更崇,道石時傾而複正。
天寶初,令大将軍高力士錄五聖寫真,寺内安置,賜絹百疋,奉慶睿圖。
龍髯雖遠,弓劍可攀;日角舒光,天顔咫尺。
三載,大秦國有僧佶和,瞻星向化,望日朝尊。
诏僧羅含、僧普論等一七人,與大德佶和于興慶宮修功德。
于是天題寺榜,額戴龍書,寶裝璀翠,灼爍丹霞,睿劄宏空,騰淩激日。
寵赉比南山峻極,沛澤與東海齊深。
道無不可,所可可名;聖無不作,所作可述。
肅宗文明皇帝,于靈武等五郡重立景寺。
元善資而福祚開,大慶臨而皇業建。
代宗文武皇帝恢張聖運,從事無為,每于降誕之辰,錫天香以告成功,頒禦馔以光景衆。
且乾以美利,故能廣生;聖以體玄,故能亭毒。
我建中聖神文武皇帝,披八政以黜陟幽明,闡九疇以惟新景命。
化通玄理,祝無愧心,至于方大而虛,專靜而恕,廣慈救衆苦,善貸被群生者。
我修行之大猷,汲引之階漸也。
若使風雨時,天下靜,人能理,物能清,存能昌,殁能樂,念生響應,情發自誠者,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
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
術高三代,藝博十全,始效節于丹庭,乃策名于王帳。
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于朔方也,肅宗俾之從邁。
雖見親于卧内,不自異于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于家,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
或仍其舊寺,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翚斯飛。
更效景門,依仁施利,每歲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備諸五旬,餒者來而飯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
清節達娑(梵文譯音,佛之役人之義也),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
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詞曰:真主無玄,湛寂常然;權輿匠化,起地立天。
分身出代,救度無邊;日升暗滅,鹹證真玄。
赫赫文皇,道冠前王,乘時撥亂,乾廓坤張。
明明景教,言歸我唐,翻經建寺,存殁舟航,百福偕作,萬邦之康。
高宗纂祖,更築精宇,和宮敞朗,遍滿中土,真道宣明,式封法主,人有樂康,物無災苦。
玄宗啟聖,克修真正,禦榜揚輝,天書蔚映,皇圖璀璨,率土高敬,庶績鹹熙,人賴其慶。
肅宗來複,天威引駕,聖日舒晶,祥風掃夜。
祚歸皇室,妖氛永謝,止沸定塵,造我區夏。
代宗孝義,德合天地,開貸生成,物資美利。
香以報功,仁以作施,暘谷來威,月窟畢萃。
建中統極,聿修明德,武肅四溟,文清萬域。
燭臨人隐,鏡觀物色,六合昭蘇,百蠻取則。
道惟廣兮應惟密,強名言兮演三一,主能作兮臣能述,建豐碑兮頌元吉。
大唐建中二年,歲在作噩,太蔟月七日,大耀森文日建立,時法主僧甯恕知東方之景衆也。
(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 乙 祆教 祆教當中國成周時,伊朗西境地方,有蘇魯阿士德者,實創興之。
其教以火代表善神而崇拜之,故稱之為拜火教也。
日為光明之原,故亦拜之。
其餘月星辰諸天體,亦在崇拜之列。
中國人以為拜火,是以又名之為火祆教。
在波斯薩珊朝,定為國教,遂大行于西域。
波斯國&hellip&hellip俗事火神天神&hellip&hellip神龜(魏孝明帝)中,其國遣使上書貢物雲&hellip&hellip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
(《魏書》卷一○二《波斯國傳》) 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
西域諸胡,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
(《舊唐書》卷一九八《波斯傳》) 波斯&hellip&hellip祠天地、日月、水火。
祠夕,以麝揉蘇澤耏顔鼻耳。
西域諸胡受其法以祠祆。
(《唐書》卷二二一下《波斯傳》) 康國者,康居之後也&hellip&hellip都于薩寶水上阿祿迪城&hellip&hellip西域諸國多歸之&hellip&hellip有胡律,置于祆祠,将決罰則取而斷之&hellip&hellip太延中,始遣使貢方物。
(《魏書》卷一○二《康國傳》) 康國,在米國西南三百餘裡,一名薩末建。
土沃,人富國小,有神祠名祆,諸國事者,本出于此。
(《通典》卷一九三《邊防九&bull康居注》) 高昌&hellip&hellip俗事天神。
(《魏書》卷一○一《高昌傳》) 焉耆國&hellip&hellip俗事天神。
(《魏書》卷一○二《焉耆國傳》) 疏勒國&hellip&hellip俗事祆神。
(《舊唐書》卷一九八《疏勒國傳》) 于阗國&hellip&hellip好事祆神。
(《舊唐書》卷一九八《于阗國傳》) 南北朝時,其教傳至蔥嶺以東。
魏與西域交通,乃流入中國,靈太後亦奉之。
&hellip&hellip後幸嵩高山&hellip&hellip從者數百人。
升于頂中,廢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
太後與肅宗幸華林園,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賦七言詩。
太後詩曰:“化光造物含氣貞。
”帝詩曰:“恭己無為賴慈英。
” (《魏書》卷一三《宣武靈皇後傳》) 大統四年,正月辛酉,拜天于清晖室。
終帝世遂為常。
(《北史》卷五《西魏文帝紀》) 北齊、後周,欲招徕西域,亦奉其教。
後齊&hellip&hellip後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
邺中遂多淫祀,茲風至今不絕。
(《隋書》卷七《禮儀志二》) 後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
其儀并從夷俗,淫僻不可紀也。
(《隋書》卷七《禮儀志二》) 至于唐代,傳布益廣。
武德時,敕立祆寺于長安。
置薩寶府,以掌其祭,有祆正、祓祝等官,皆以胡人充之。
視流内,視正五品。
薩寶,視從七品。
薩寶府祆正。
(注:祆,呼朝反。
祆者,西域國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
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呪詛。
) (《通典》卷四○《職官二二》) 視流外,勳品。
薩寶府祓祝,四品。
薩寶率府,五品。
薩寶府史。
(《通典》卷四○《職官二二》) 其後平定西域,祠部歲再祀碛西州火祆。
而唐民之自祈祭者則有禁。
祠部&hellip&hellip兩京及碛西諸州火祆,歲再祀。
而禁民祈祭。
(《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 丙 摩尼教 摩尼教在東漢末時,波斯僧摩尼創興之。
其教乃集合佛教、祆教及基督教而成。
摩尼遭祆教僧正之嫉,竟被誅死(277年,晉武帝鹹甯三年)。
信徒四散,傳播益盛。
在唐初之際,已傳入于中國。
武後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注:西海大秦國人)持二宗經僞教來朝。
(釋志磐《佛祖統紀》卷三九) 玄宗時,已加禁斷。
惟胡人自行其法者不罪。
開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诳惑黎元,宜嚴加禁斷。
以其西胡等既是鄉法,當身自行,不須科罪者。
(《通典》卷四○《職官二二&bull注》) 回纥人素奉其教。
自肅宗借兵回纥,其教徒多入居内地。
元和十二年(817年),回鹘又遣摩尼僧寺等八人至。
(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九七九) 元和八年(813年)十二月二日,宴歸國回鹘摩尼八人,令至中書見宰臣。
先是,回鹘請和親,憲宗使有司計之,禮費約五百萬貫。
方内有誅讨,未任其親,以摩尼為回鹘信奉,故使宰臣言其不可。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長慶元年(821年)五月,回鹘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
于鴻胪寺安置。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元和初,再朝獻。
始以摩尼至,其法日宴食,飲水茹葷,屏湩酪,可汗常與共國者也。
摩尼至京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 在代宗時,并許于各州建寺。
大曆三年(768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
(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一) 大曆六年,回纥請于荊、揚、洪、越等州置大雲光明寺。
其徒白衣白冠。
(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一) 憲宗元和二年,正月庚子,回鹘使者請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
許之。
(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九九九) 回鹘常與摩尼議政,故京師為之立寺。
其法日晚乃食,飲水而茹葷,不飲乳酪。
(李肇《國史補》卷下) 武宗排佛,大秦寺、摩尼寺并皆廢罷。
其教至宋不衰,然已由公開而成為秘密,食菜事魔,殆即其變相也。
會昌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制曰:“&hellip&hellip回纥既以破滅&hellip&hellip應在京外宅,及東都修功德回纥,并勒冠帶,各配諸道收管。
其回纥及摩尼寺莊宅、錢物等,并委功德使,以禦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點檢收抽,不得容諸色人影占。
如犯者,并處極法,錢物納官。
摩尼寺僧,委中書門下條疏聞奏。
”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會昌三年,诏回鹘營功德使在二京者,悉冠帶之。
有司收摩尼書若象燒于道,産赀入之官。
(《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下》) 4.回教 當隋之時,穆罕默德創立新教于阿拉伯半島之麥加地,阿拉伯人皆信奉之。
大食國之版圖,因此而極擴張。
唐武德中,其徒撒哈八等自大食由海道入中國傳教,建寺于杭州、廣州,是為中國有回教寺之始。
後因回纥人尊奉之,故有回教之名。
隋開皇中,其國撒哈八(阿拉伯語,大宗師也)撒阿的幹葛思,始傳其教入中國。
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
(《明史》卷三三二《默德那傳》) 摩诃末,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
(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 十四 學術思想 1.文學 甲 文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
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江左餘風,句繪章,揣合低卬,故王、楊為之伯。
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緻,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
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争自名家。
大曆、貞元間,美才輩出,哜道真,涵泳聖涯。
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翺、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轹晉魏,上軋漢周。
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
(《唐書》卷二○一《文藝傳序》) 唐初以骈文擅長者,略舉如下。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
天下稱王、楊、盧、駱四傑。
(《唐書》卷二○一《王助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龍門人&hellip&hellip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滞,詞情英邁。
與兄勔、勮,才藻相類。
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hellip&hellip勃文章邁捷,下筆則成&hellip&hellip有文集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王勃傳》) 楊炯(字盈川),華陰人&hellip&hellip幼聰敏,博學善屬文&hellip&hellip文集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楊炯傳》) 盧照鄰,字升之,幽州範陽人&hellip&hellip博學善屬文&hellip&hellip後拜新都尉。
因染風疾去官&hellip&hellip照鄰既沈痼攣廢,不堪其苦&hellip&hellip自投颍水而死&hellip&hellip文集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盧照鄰傳》) 駱賓王,婺州義烏人。
少善屬文&hellip&hellip文明中,與徐敬業于揚州作亂,敬業軍中書檄,皆賓王之詞也&hellip&hellip則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
有兖州人郄雲卿集成十卷,盛傳于世。
(《舊唐書》卷一九○上《駱賓王傳》) 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hellip&hellip賓王為記室&hellip&hellip移檄州縣&hellip&hellip太後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資治通鑒》卷二○三《唐紀一九》) 其後崔融、李峤、張說,俱重四傑之文。
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迹,固非常流所及。
炯與照鄰。
可以企之&hellip&hellip”說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
”&hellip&hellip開元中,說為集賢大學士十餘年,常與學士徐堅論近代文士,悲其凋喪。
堅曰:“李趙公、崔文公之筆術,擅價一時,其間孰優?”說曰:“李峤、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富嘉暮之文,如孤峰絕岸,壁立萬仞,濃雲郁興,震雷俱發,誠可畏也。
若施于廊廟則駭矣。
閻朝隐之文,如麗服靓妝,燕歌趙舞,觀者忘疲。
若類之風雅,則罪人矣。
”問後進詞人之優劣。
說曰:“韓休之文,如大羹旨酒,雅有典則,而薄于滋味。
許景先之文,如豐肌膩理,雖秾華可愛,而微少風骨。
張九齡之文,如輕缣素練,實濟時用,而微窘邊幅。
王翰之文,如瓊杯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有玷缺。
”堅以為然。
(《舊唐書》卷一九○上《楊炯傳》) 制诰之文,最負盛名者,首推蘇颋、張說。
後來陸贽則以曲盡事情為能。
颋,字廷碩(雍州武功人)&hellip&hellip玄宗平内難,書诏填委,獨颋在太極後,口所占授,功狀百緒,輕重無所差&hellip&hellip中書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湧泉,吾所不及。
”&hellip&hellip時李乂對掌書命,帝曰:“前世李峤、蘇味道,文擅當時,号蘇李。
今朕得颋及乂,何愧前人哉?”俄襲封許國公&hellip&hellip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
故時号“燕許大手筆”。
帝愛其文,曰:“卿所為诏令,别錄副本,署臣某撰,朕當留中。
”後遂為故事。
其後李德裕著論曰:“近世诏诰,惟颋叙事外,自為文章雲。
” (《唐書》卷一二五《蘇颋傳》) 張說,字道濟,或字說之&hellip&hellip河南&hellip&hellip洛陽人&hellip&hellip玄宗&hellip&hellip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hellip&hellip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hellip&hellip為文屬思精壯,長于碑志,世所不逮&hellip&hellip殁後,帝使就家錄其文行于世。
開元後,宰相不以姓著者曰“燕公雲”。
(《唐書》卷一二五《張說傳》) 陸贽,字敬輿,蘇州嘉興人&hellip&hellip德宗在東宮時,素知贽名,乃召為翰林學士&hellip&hellip德宗建中四年,朱泚謀逆,從駕幸奉天。
時天下叛亂,機務填委,征發指蹤,千端萬緒,一日之内,诏書數百。
贽揮翰起草,思如泉注。
初若不經思慮,既成之後,莫不曲盡事情,中于機會。
胥吏簡劄不暇,同舍皆伏其能&hellip&hellip嘗啟德宗曰:“今盜遍天下,輿駕播遷。
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動人心。
昔成湯以罪己勃興,楚昭以善言複國,陛下誠能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書诏無忌,臣雖愚陋,可以仰副聖情。
庶令反側之徒,革心向化。
”德宗然之。
故奉天所下書诏,雖武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多贽所為也。
(《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贽傳》) 古文之提倡,姚思廉之《梁書》已開其端。
其後陳子昂、元結等,亦力主掃除浮靡之習。
至韓愈出,以複古自命,古文派之基礎始立。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hellip&hellip唐興,文章承徐(陵)庾(信)餘風。
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
(《唐書》卷一○七《陳子昂傳》) 元結(字次山),後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孫&hellip&hellip天寶十二載,舉進士&hellip&hellip代宗立&hellip&hellip授著作郎&hellip&hellip作《自釋》&hellip&hellip少居商餘山,著《元子十篇》。
(《唐書》卷一四三《元結傳》) 富嘉谟,雍州武功人也&hellip&hellip與新安吳少微友善,同官。
先是,文士撰碑頌,皆以徐、庾為宗,氣調漸劣。
嘉谟與少微屬詞皆以經典為本,時人欽慕之,文體一變,稱為富吳體。
(《舊唐書》卷一九○中《富嘉谟傳》)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hellip&hellip大曆(代宗年号)、貞元(德宗年号)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揚雄、董仲舒之述作。
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
愈從其徒遊,銳意鑽仰,欲自振于一代&hellip&hellip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诰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複振起矣。
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
後學之士,取為師法。
當時作者甚衆,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
(《舊唐書》卷一六○《韓愈傳》) 韓愈&hellip&hellip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
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hellip&hellip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
至其徒李翺、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
從愈遊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于時。
(《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hellip&hellip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hellip&hellip當時流輩鹹推之&hellip&hellip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hellip&hellip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千裡,皆随宗元師法。
凡經其門,必為名士。
著述之盛,名動于時,時号柳州雲。
(《舊唐書》卷一六○《柳宗元傳》) 李翺,字習之&hellip&hellip翺幼勤于儒學,博雅好古,為文尚氣質。
(《舊唐書》卷一六○《李翺傳》) 當韓柳提倡古文之際,骈文依然盛行不廢。
李德裕、令狐楚、李商隐等,皆名高一時。
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hellip&hellip苦心力學,尤精西漢書、左氏春秋&hellip&hellip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士&hellip&hellip禁中書诏大手筆,多诏德裕草之&hellip&hellip有文集二十卷。
(《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 德裕性孤峭明辯,有風采,善為文章,雖至大位,猶不去書。
(《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 令狐楚,字殼士&hellip&hellip有文集一百卷,行于時。
所撰《憲宗哀冊文》,辭情典郁,為文士所重。
(《舊唐書》卷一七二《令狐楚傳》) 李商隐,字義山,懷州河内人&hellip&hellip商隐能為古文,不喜偶對。
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為今體章奏。
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
尤善為诔奠之辭,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号三十六體。
文思清麗,庭筠過之。
(《舊唐書》卷一九○下《李商隐傳》) 唐世文風甚盛,而士大夫又喜矜誇,碑志之文,為時所重。
李邕擅長斯制,竟獲巨資,附志于此,以見當世風尚。
李邕,廣陵江都人。
父善&hellip&hellip寓居汴鄭之間,以講《文選》為業,年老疾卒。
所注《文選》六十卷,大行于時。
邕少知名&hellip&hellip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太守&hellip&hellip初,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巨萬。
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财,未有如邕者。
(《舊唐書》卷一九○中《李邕傳》) 乙 詩 唐代詩教最盛,明高棅《唐詩品彙》分之為四時期。
漫士(高棅)之論詩曰:“詩自三百篇以降,漢魏質過于文,六朝華浮于實,得二者之中,備風人之體,惟唐詩為然。
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異。
(王偁序)&hellip&hellip略而言之,則有初唐(自開國至玄宗開元時)、盛唐(自開元至代宗大曆時)、中唐(自大曆至文宗太和時)、晚唐(以太和以後)之不同。
” (高棅《自序》) 初唐律詩,以宋之問、沈佺期為首。
詩之古今體,乃于斯時而分。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詩,競相襲沿。
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
(《唐書》卷二○一《杜甫傳贊》) 陳子昂&hellip&hellip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适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
”由是知名&hellip&hellip子昂褊躁無威儀,然文詞宏麗,甚為當時所重。
有集十卷,友人黃門侍郎盧藏用為之序,盛行于代。
(《舊唐書》卷一九○中《陳子昂傳》) 審言(字必簡)&hellip&hellip雅善五言詩&hellip&hellip然恃才謇傲,甚為時輩所嫉&hellip&hellip又嘗謂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
吾之書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誕如此&hellip&hellip有文集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上《杜易簡附杜審言傳》) 沈佺期(字雲卿)&hellip&hellip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與宋之問齊名,時人稱為沈宋&hellip&hellip開元初卒,有文集十卷。
(《舊唐書》卷一九○中《沈佺期傳》)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運,汾州人&hellip&hellip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号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謂蘇武、李陵也。
(《唐書》卷二○二《宋之問傳》) 盛唐之詩,李白、杜甫實居其首。
杜甫,字子美&hellip&hellip天寶末,獻《三大禮賦》。
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hellip&hellip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hellip&hellip甫于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hellip&hellip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hellip&hellip乃遊東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歲&hellip&hellip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hellip&hellip遊衡山,寓居耒陽。
永泰二年&hellip&hellip卒。
(《舊唐書》卷一九○下《杜甫傳》) 李白,字太白&hellip&hellip十歲通詩書。
既長,隐岷山&hellip&hellip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
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
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
召見金銮殿&hellip&hellip有诏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于市。
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
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
帝愛其才,數宴見。
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
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hellip&hellip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适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
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白浮遊四方。
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
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唐書》卷二○二《李白傳》) 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hellip&hellip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詩史。
(《唐書》卷二○一《杜甫傳贊》)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
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龌龊,而有飯顆山之嘲诮。
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曰:“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hellip&hellip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淫,民讴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辭,亦随時間作。
至漢武賦柏梁,而七言之體興。
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辭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
建安之後,天下之士,遭罹兵戰。
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
晉世風概稍存。
宋齊之間,教失根本,士以簡謾翕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
蓋吟寫性靈,留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無取焉。
陵遲至于梁陳,淫豔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學官大振,曆世能者之文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之後,文體之變極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迨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hellip&hellip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
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
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曆其藩翰,況堂奧乎。
” (《舊唐書》卷一九○下《杜甫傳》) 中唐有大曆十才子,元稹、白居易以淺易稱,而詩格一變。
父端&hellip&hellip工詩。
大曆中,與韓翃、錢起、盧綸、吉中孚、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等,文詠唱和,馳名都下,号大曆十才子。
(《舊唐書》卷一六三《李虞仲傳》) 盧綸,字允言,河中蒲人&hellip&hellip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号大曆十才子&hellip&hellip中孚,鄱陽人,官戶部侍郎。
翃字君平,南陽人&hellip&hellip終中書舍人。
起,吳興人,天寶中舉進士,與郎士元齊名。
時诏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終考功郎中。
曙字文初,廣平人,從韋臯于劍南,終虞部郎中。
發,晉卿子,終都官員外郎。
峒終右補阙,右拾遺,審侍禦史,端趙州人。
(《唐書》卷二○三《盧綸傳》)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hellip&hellip稹聰警絕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字樂天)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态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閻下俚,悉傳諷之,号為“元和體”。
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荊蠻者僅十年。
俄而白居易亦貶江州司馬,稹量移通州司馬,雖通江懸邈,而二人來往贈答。
凡所為詩,自有三十、五十韻,乃至百韻者。
江南人士,傳道諷誦,流聞阙下,裡巷相傳,為之紙貴。
觀其流離放逐之意,靡不凄惋&hellip&hellip穆宗皇帝在東宮,有妃嫔左右,嘗誦稹歌詩以為樂曲者,知稹所為,嘗稱其善,宮中呼為元才子。
(《舊唐書》卷一六六《元稹傳》)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hellip&hellip文辭富豔,尤精于詩&hellip&hellip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hellip&hellip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hellip&hellip嘗與稹書&hellip&hellip曰:“&hellip&hellip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洩道人情&hellip&hellip六義始刓矣&hellip&hellip陵夷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hellip&hellip于時六義盡去矣。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
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hellip&hellip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
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于貫穿古今,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焉。
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
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
仆常痛詩道崩壞&hellip&hellip不量才力,欲扶起之&hellip&hellip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暗識聲韻&hellip&hellip既第之後&hellip&hellip亦不廢詩&hellip&hellip自登朝來&hellip&hellip閱事漸多&hellip&hellip始知&hellip&hellip歌詩合為事而作&hellip&hellip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阙,而難于指言者,辄詠歌之。
欲稍稍進聞于上,上以廣宸聽&hellip&hellip塞言責&hellip&hellip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hellip&hellip凡聞仆《賀雨詩》,衆口籍籍,以為非宜矣。
聞仆《哭孔戡詩》,衆面脈脈,盡不悅矣。
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
聞《登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柄者扼腕矣。
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
大率&hellip&hellip号為诋讦,号為讪謗&hellip&hellip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hellip&hellip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
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hellip&hellip仆數月來,檢讨囊帙中,得新舊詩,各以類分,分為卷目。
自拾遺來,凡所遇所感,關于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谕詩。
又或退公,或卧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謂之閑适詩。
又有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内,随感遇而形于歎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
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百韻至兩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
凡為十五卷,約八百首&hellip&hellip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
時之所重,仆之所輕。
至于諷谕者,意激而言質;閑适者,思澹而辭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hellip&hellip凡人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
或失于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
必待文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讨論而削奪之,然後繁簡當否,得其中矣&hellip&hellip今且&hellip&hellip粗為卷第,待與足下相見日&hellip&hellip終前志焉。
”&hellip&hellip居易自叙如此,文士以為信然&hellip&hellip長慶末&hellip&hellip元稹為居易集序曰:“&hellip&hellip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hellip&hellip召還。
予時刺會稽,因得盡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二百五十一首。
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是矣,因号《白氏長慶集》。
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hellip&hellip諷谕之詩長于激,閑适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hellip&hellip”人以為稹序盡其能事。
(《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 自茲以後,詩人能自樹立者,有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字義山,懷州河内人&hellip&hellip開成二年&hellip&hellip進士&hellip&hellip與&hellip&hellip溫庭筠&hellip&hellip段成式齊名。
(《舊唐書》卷一九○下《李商隐傳》) 石林葉氏曰:“唐人學老杜,惟李商隐一人而已。
雖未盡造其妙&hellip&hellip亦自得其仿佛。
故國初錢文僖(惟演)與楊大年(億)、劉中山(筠)皆傾心師尊,以為過老杜。
” (《通考》卷二三三《經籍考六○》) 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hellip&hellip第進士&hellip&hellip為司勳員外郎&hellip&hellip牧于詩,情緻豪邁,人号為小杜,以别杜甫雲。
(《唐書》卷一六六《杜牧傳》) 詞學興于中晚之際,遂開五代、兩宋之盛。
蓋錯綜詩句,以遷就樂譜,故謂詞為詩餘。
唐人樂府,元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
其并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
(《全唐詩》卷三二) 其善創調填詞者,有韋應物、戴叔倫、王建、韓翃、白居易、劉禹錫諸人,而溫庭筠尤為傑出。
溫庭筠者,太原人,本名岐,字飛卿。
大中初,應進士。
苦心硯席,尤長于詩賦。
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
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hellip&hellip庭筠著述頗多,而詩賦韻格清拔,文士稱之。
(《舊唐書》卷一九○下《溫庭筠傳》) 2.經學 太宗又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诏前中書侍郎顔師古考定五經,頒于天下,命學者習焉。
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诏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
(《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