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盧杞傳》)
時有敕,給百姓一年複。
即奏征其腳錢,廣張其數&hellip&hellip又敕本郡高戶為租庸腳士,皆破其家産,彌年不了。
(《舊唐書》卷一○五《王傳》) 大曆元年诏&hellip&hellip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hellip&hellip以國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錢。
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通名為青苗錢。
(《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 計天下編戶,貧弱者衆,有賣舍帖田供王役者。
(《唐書》卷一二三《李峤傳》) 揚州凡交易赀産奴婢有貫率錢,畜羊有口算。
又貿麴牟其赢以佐用度,從皆蠲除之。
(《唐書》卷一一四《崔從傳》) 按《通典》(卷六《食貨六》)稱天寶都計租稅庸調,每歲錢、粟、絹、綿、布,約得五千二百二十餘萬端疋屯貫石,諸色資課及勾剝所獲不在其中。
(注:資課及勾剝等,當合得四百七十餘萬。
)又《資治通鑒》(卷二四九《唐紀六五》)大中七年十二月,度支奏自河湟平,每歲天下所納錢九百二十五萬餘缗,内五百五十萬餘缗租稅,八十二萬餘缗榷酤,二百七十八萬餘缗鹽利。
(引《續皇王寶運錄》)此唐代歲入大概,及中晚、盛衰之分,用物用錢之别也。
4.币制 隋末,行五铢白錢,天下盜起,私鑄錢行。
千錢初重二斤,其後愈輕&hellip&hellip鐵葉皮紙,皆以為錢。
高祖入長安,民間行線環錢&hellip&hellip凡八九萬,才滿半斛。
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hellip&hellip得輕重大小之中&hellip&hellip開元二十年&hellip&hellip禁缺頓、沙澀、蕩染、白強、黑強之錢&hellip&hellip二十六年&hellip&hellip初置錢監,兩京用錢稍善&hellip&hellip其後錢又漸惡。
诏出銅所在置監,鑄開元通寶錢&hellip&hellip天下盜鑄益起&hellip&hellip京師權豪,歲歲取之,舟軍相屬,江淮偏爐錢數十種,雜以鐵錫,輕漫無複錢形&hellip&hellip兩京錢有鵝眼、古文、線環之别&hellip&hellip肅宗乾元元年&hellip&hellip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hellip&hellip與開元通寶錢并行&hellip&hellip是時民間行三錢,大而重棱者,亦号重棱。
錢法既屢易,物價騰踴&hellip&hellip餓死者滿道&hellip&hellip京師人人私鑄,并小錠,壞鐘像,犯禁者愈衆&hellip&hellip肅宗以新錢不便,命百官集議,不能改。
上元元年&hellip&hellip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以一當十&hellip&hellip得為“實錢”、“虛錢”,交易皆用十當錢,由是錢有虛實之名&hellip&hellip代宗即位,乾元重寶錢以一當二,重輪錢以一當三。
凡三日,而大小錢皆以一當一&hellip&hellip其後民間乾元、重棱二錢鑄為器,不複出矣&hellip&hellip大曆七年,禁天下鑄銅器&hellip&hellip而民間錢益少,缯帛價輕,州縣禁錢不出境,商賈皆絕。
浙西觀察使李若初請通錢往來,而京師商賈赍錢四方貿易者不可勝計,诏複禁之。
貞元二十年,命市井交易,以绫羅絹布雜貨與錢兼用&hellip&hellip元和六年,貿易錢十缗以上者,參用布帛&hellip&hellip太和三年,诏佛像以鉛錫、土木為之&hellip&hellip唯鑒磬釘镮鈕得用銅,餘皆禁之,盜鑄者死&hellip&hellip文宗病币輕錢重,诏方鎮縱錢谷交易。
時雖禁銅為器,而江淮嶺南列肆鬻之,鑄千錢為器,售利數倍。
宰相李珏請加爐鑄錢。
于是禁銅器,官一切為市之&hellip&hellip武宗廢浮屠法,永平監官李郁彥請以銅像、鐘磬、爐铎皆歸巡院,州縣銅益多矣。
鹽鐵使以工有常力,不足以加鑄,許諸道觀察使皆得置錢坊。
淮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錢重,攜帶不便,有所謂“飛錢”者,即如今之彙票也。
憲宗&hellip&hellip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
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飛錢。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時唐通行貨币,皆以錢計,金銀頗不通用。
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貨,一皆以錢而已&hellip&hellip《舊唐書》憲宗元和三年六月,诏曰:“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礦,銅者可資于鼓鑄,銀者無益于生人。
其天下自五嶺以北,見采銀坑,并宜禁斷&hellip&hellip”而唐韓愈奏狀,亦言五嶺買賣,一以銀。
元稹奏狀言自嶺已南,以金銀為貨币;自巴已外,以鹽帛為交易;黔巫溪峽,用水銀、朱砂、缯彩、巾帽以相市。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一《銀》) 5.物價 四年(貞觀)&hellip&hellip米鬥三錢。
(《唐書》卷九七《魏征傳》) 開元十三年&hellip&hellip東都米鬥十錢,青齊米鬥五錢。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永泰元年&hellip&hellip京師米鬥一千四百。
(《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 時大兵後,京師米鬥千錢,禁膳不兼。
時甸農挼穗以輸。
(《唐書》卷一四九《劉晏傳》) 炅&hellip&hellip保南陽郡&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将&hellip&hellip武令珣等攻之累月&hellip&hellip米鬥至四五十千,有價無米。
鼠一頭至四百文。
(《舊唐書》卷一一四《魯炅傳》) 慶緒&hellip&hellip嬰邺自固&hellip&hellip王師圍&hellip&hellip城&hellip&hellip糧盡,易口以食。
米鬥錢七萬餘。
(《唐書》卷二二五上《安祿山附安慶緒傳》) 數年以來,公私覂竭,戶口減耗。
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 時(黃巢據長安)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廢耕耘。
賊坐空城&hellip&hellip谷食騰踴,米鬥三十千。
官軍皆執山砦百姓,鬻于賊為食,人獲數十萬。
(《舊唐書》卷二○○下《黃巢傳》) 楊行密&hellip&hellip乘虛攻城(揚州)。
城中米鬥五十千,餓死大半。
骈&hellip&hellip薪蒸亦阙,奴仆徹延和閣欄檻煮革帶食之,互相篡啖。
(《舊唐書》卷一八二《高骈傳》) 6.實業 甲 農業 遷夏州都督,屬牛疫,無以營農,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百姓賴焉。
(《舊唐書》卷一八五上《王方翼傳》) 制曰:“&hellip&hellip今陽和布澤,丁壯就田,言念鳏惸,事資拯助。
宜委使司與州縣商量,勸作農社,貧富相恤,耕耘以時。
仍每至雨澤之後,種獲忙月,州縣常務一切停減,使趨時急于備寇,尺璧賤于寸陰。
” (《舊唐書》卷一○五《宇文融傳》) 太和二年閏三月,内出水車樣,令京兆府造水車,散給緣鄭白渠百姓,以溉水田。
(《舊唐書》卷一七上《文宗紀上》) 開元十六年&hellip&hellip帝種麥苑中,瑛諸王侍登。
帝曰:“是将薦宗廟,故親之。
亦欲若等知稼穑之難。
”因分賜侍臣曰:“春秋書無麥禾,古所甚重。
比诏使者閱田畝,所對不以實,故朕自莳以觀其成雲。
” (《唐書》卷八二《太子瑛傳》) (德宗)貞元八年,關東淮南、浙西州縣大水,壞廬舍,漂殺人。
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
今霪雨二時,農田不開,逋亡日衆。
宜擇群臣明識通方者,持節勞徕,問人所疾苦,蠲其租。
入與連帥守長,講求所宜。
賦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
”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撫。
(《唐書》卷一六五《權德輿傳》) 貞元五年正月&hellip&hellip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内外官司休假一日。
宰臣李泌請中和節日,令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之種&hellip&hellip村社&hellip&hellip祭勾芒以祈年谷。
從之。
(《舊唐書》卷一三《德宗紀下》) 元和七年四月&hellip&hellip敕天下州府民戶,每田一畝,種桑二樹,長吏逐年檢計以聞。
(《舊唐書》卷一五《憲宗紀下》) 唐代重農業,其水利可言者,撮錄如下。
開元十八年六月&hellip&hellip東都瀍洛泛漲&hellip&hellip令範安及韓朝宗就瀍洛水源,疏決置門,以節水勢。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融(宇文)又畫策開河北王莽河,溉田數千頃,以營稻田。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拜起居舍人&hellip&hellip出為朗州刺史。
在任開後鄉渠九十七裡,溉田二千頃,郡人獲利。
(《舊唐書》卷一六五《溫造傳》) 神龍中,累轉肥鄉令。
縣北界漳水,連年泛溢,舊堤迫近水漕,雖修築不息,而漂流相繼。
景駿審其地勢,拓南數裡,因高築堤。
暴水至,堤南以無患,水去,而堤北稱為腴田。
(《舊唐書》卷一八五上《韋機附韋景駿傳》) 蔡州新息。
注:&hellip&hellip西北五十裡,有隋故玉梁渠。
開元中,令薛務增浚,溉田三千餘頃。
(《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二》) 青州北海。
注:&hellip&hellip長安中,令窦琰于故營邱城東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裡以溉田,号窦公渠。
(《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二》) 河中府龍門。
注:&hellip&hellip東南二十三裡,有十石垆渠&hellip&hellip縣令長孫恕鑿,溉田良沃,畝收十石。
(《唐書》卷三九《地域志三》) 莫州任邱。
注:&hellip&hellip有通科渠。
開元四年,令魚思賢,開以洩陂澱,自縣南五裡至城西,北入滱,得地二百餘頃。
(《唐書》卷三九《地理志三》) 唐武德七年,同州治中雲得臣開渠,自龍首引黃河,溉田六十餘頃。
貞觀十一年,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稱,以江都俗好商賈,不事農業,乃引雷陂水,又築白城塘,溉田八百餘頃&hellip&hellip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
今為富商大賈,競造碾硙,堰遏費水&hellip&hellip”于是遣祥等分檢渠上碾硙,皆毀之&hellip&hellip開元九年,京兆少尹李元纮奏疏三輔諸渠,王公之家緣渠立硙,以害水田,一切毀之,百姓蒙利。
廣德二年,戶部侍郎李栖筠等奏,拆京城北白渠上王公寺觀碾硙&hellip&hellip以廣水田之利&hellip&hellip大曆十二年,京兆尹黎幹,開決鄭白二水支渠,毀碾硙以便水利&hellip&hellip建中三年,宰相楊炎請于豐州置屯田,發關輔人開陵陽渠。
貞元八年,嗣曹王臯為荊南節度觀察使。
先是,江陵東北七十裡有廢田,旁漢古堤壞決凡二處,每夏則為浸溢。
臯始命塞之,廣良田五千頃&hellip&hellip楚俗佻薄,舊不鑿井,悉飲陂澤。
臯乃令合錢鑿井,人以為便。
元和八年,孟簡為常州刺史,開漕古孟渎,長四十裡,得沃壤四千餘頃&hellip&hellip十三年,湖州刺史于複長城縣方山之西湖,溉田三十頃。
長慶二年,溫造為朗州刺史,奏開複鄉渠九十七裡,溉田二千頃&hellip&hellip太和五年,造複為河陽節度使,奏浚懷州古渠&hellip&hellip溉濟源、河内、溫、武陟四縣田五千頃。
長慶中,白居易為杭州刺史,浚錢塘湖,周回三十裡&hellip&hellip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
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餘頃。
(《通考》卷六《田賦考六》) 此外更有屯田。
唐開軍府,以捍要沖,因隙地置營田&hellip&hellip上地五十畝,瘠地二十畝,稻田八十畝,則給牛一。
諸屯以地良薄與歲之豐兇為三等,其民田歲獲多少,取中熟為率,有警則以兵&hellip&hellip元和中&hellip&hellip東起振武,西逾雲州,極于中受降城,凡六百餘裡&hellip&hellip墾田三千八百餘頃,歲收粟二十萬石&hellip&hellip憲宗末,天下營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
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間苦之。
穆宗即位,诏還所易地而耕以官兵,耕官地者給三之一終身。
(《通考》卷七《田賦考七》) 乙 商業 凡建标立候,陳肆辯物,以二物平市(注:謂秤以格,鬥以概),三賈均市。
(注:賈有上中下之差。
) (《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 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為之貳。
凡建标立候,陳肆辨物,以二物平市,以三賈均市。
凡與官交易,及懸平贓物,并用中賈。
其造弓矢、長刀,官為立樣,仍題工人姓名,然後聽鬻之。
諸器物亦如之。
以僞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
凡賣買奴婢、牛馬,用本司本部公驗以立券。
凡賣買不和而榷固,及更出開閉,共限一價。
若參市而規自入者,并禁之。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衆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钲三百聲而衆以散。
(《唐六》典卷二○) 中唐以後,苛斂煩密,商業益不振。
宮市之興,即為宋代和賈所本。
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
末年不複行文書,置白望數十百人于兩市及耍鬧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僞不複可辨,無敢問所從來。
及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錢物,買人直數千物,仍索進奉門戶及腳價銀。
人将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嘗有農夫以驢馱柴,宦者市之,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驢送柴至内。
農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不肯受。
曰:“須得爾驢。
”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而後食。
今與汝柴而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毆宦者。
街使擒之以聞,乃黜宦者,賜農夫絹十匹。
(《舊唐書》卷一四○《張建封傳》) 丙 礦業 凡銀銅鐵錫之冶,一百六十八。
陝、宣、潤、饒、衢信五州,銀冶五十八,銅冶九十六,鐵山五,錫山二,鉛山四。
汾州礬山七。
麟德二年,廢陝州銅冶四十八。
開元十五年,初稅伊陽五重山銀錫。
德宗時,戶部侍郎韓洄建議,山澤之利,宜歸王者。
自是皆隸鹽鐵使。
元和初,天下銀冶廢者四十&hellip&hellip(二年禁采銀,一兩以上者笞二十,遞出本界,州縣官吏節級科罪。
)開成元年,複以山澤之利歸州縣,刺史選吏主之。
其後諸州牟利以自殖&hellip&hellip及宣宗&hellip&hellip裴休請複歸鹽鐵使以供國用。
增銀冶二,鐵山七十一,廢銅冶二十七,鉛山一。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十一 風俗與習慣 1.嫁娶 婚禮納采,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乾漆九事。
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意在兩固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隻置戶上。
婦上車,聓騎而環車三匝。
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
女将上車,以蔽膝覆面。
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躏新婦迹。
又婦入門,先拜豬樴及竈,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鏡紐。
又娶婦之家,弄新婦。
臘月娶婦,不見姑。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 出為永州刺史&hellip&hellip初俚民婚,出财會賓客,号“破酒”,晝夜集,多至數百人。
貧者猶數十,力不足,則不迎&hellip&hellip宙條約,使略如禮,俗遂改。
(《唐書》卷一九七《韋宙傳》) 夫婦之道,王化所基,故有三日不息燭不舉樂之感。
今昏嫁之初,雜奏絲竹,以窮宴歡,官司習俗,弗為條禁。
(《唐書》卷九八《韋挺傳》) (顯慶四年十月)诏&hellip&hellip三品以上納币,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
悉為婦裝,夫氏禁受陪門财。
(《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睿宗太極元年,十一月,左司郎中唐紹上表曰:“士庶親迎之禮,備諸六禮,所以承宗廟,事舅姑。
當須昏以為期,诘朝谒見。
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
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滞淹時,邀緻财物,動逾萬計。
遂使障車禮贶,過于聘财,歌舞喧嘩,殊非助感,既虧名教,又蠹風猷。
諸請一切禁斷。
”從之。
開元十九年四月,敕于京城置“禮會院”,屬司農寺。
其什物各令所司供。
建中元年十一月,禮儀使顔真卿等奏:“郡縣主見舅姑,請于禮會院過事。
明日早,舅姑坐堂,行執笲之禮,共觀華燭。
伏以婚禮主敬,竊恐非宜。
并請停障車、下婿卻扇等。
行禮之夕,可以感思,至于聲樂,竊恐非禮,并請禁斷。
相見儀制,近代設以氈帳,擇地而置,此乃虜禮穹廬之制。
合于堂室中置帳,請準禮施行。
俗忌今時,以子午卯酉年,謂之當梁年,其年娶婦,舅姑不相見。
蓋禮無所據,亦請禁斷。
”并從之。
(《通典》卷五八《禮一八》) 以上言嫁娶習俗,而其制度如下。
唐貞觀元年二月,诏其庶人男女無室家者,并仰州縣官人,以禮聘娶。
皆任其同類相求,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并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
若守志貞潔,并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
(《通典》卷五九《禮一九》) 唐沿六朝之風,婚姻崇尚門第。
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後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謂之“賣昏”。
由是诏士廉&hellip&hellip為&hellip&hellip《氏族志》&hellip&hellip高宗時&hellip&hellip改為《姓氏錄》&hellip&hellip又诏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荥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宗伯、崔玄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hellip&hellip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勳貴名臣家,未嘗尚山東舊族。
後房玄齡、魏征、李複與昏,故望不減。
然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下縣隔。
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
其後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
凡男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
(《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敬玄)&hellip&hellip凡三娶,皆山東舊族。
又與趙李氏合譜,故台省要職,多族屬姻家。
(《唐書》卷一○六《李敬玄傳》) 神龍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門”。
天下高其節,凡名族皆願通昏。
(《唐書》卷一一二《馮元常傳》) 日知貴,諸子方總角,皆通婚名族。
(《唐書》卷一一六《李日知傳》) 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
林甫廳事壁間開一橫窗,飾以雜寶,缦以绛紗,常日使六女戲于窗下。
每有貴族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帝亦曰:“宰相中,至忠最憐我。
”韋後嘗為其弟洵,與至忠殇女冥婚。
(《唐書》卷一二三《蕭至忠傳》) 2.喪祭 今衣冠上族,辰日不哭,謂為重喪。
親賓來吊,辄不臨舉。
又闾裡細人,每有重喪,不即發問。
先造邑社,待營辦具,乃始發哀。
至假車乘雇棺槨以榮送葬。
既葬,鄰伍會集,相與酣醉,名曰“出孝”。
(《唐書》卷九八《韋挺傳》) 龍朔元年,丁母憂去職&hellip&hellip義府尋請改葬其祖父,營墓于永康陵側。
三原令&hellip&hellip私課丁夫車牛,為其載土築墳,晝夜不息&hellip&hellip王公已下,争緻贈遺。
其羽儀導從,器服,并窮極奢侈。
又會葬車馬,祖奠供帳,自灞橋屬于三原,七十裡間,相繼不絕。
武德已來,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
(《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太極元年六月,右司郎中唐紹上疏曰:“&hellip&hellip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曜路人。
本不因心緻禮,更相扇慕,破産傾資,風俗流行,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
望請王公以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并陳于墓所,不得于衢路舁行。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敕&hellip&hellip其明器墓田等&hellip&hellip皆以素瓦為之,不得用木及金銀銅錫;其衣不得用羅繡畫;其下帳不得有珍禽奇獸魚龍化生;其園宅不得廣作院宇,多列侍從其車不得用金銅花,結彩為龍鳳,及旒蘇畫雲氣。
(《通典》卷八六《禮四六》) 開元二年九月&hellip&hellip制曰:“自古帝王,皆以厚葬為誡,以其無益亡者,有損生業故也。
近代以來,共行奢靡,遞相仿效,浸成風俗,既竭家産,多至凋弊&hellip&hellip且墓為貞宅,自便有房,今乃别造田園,名為下帳。
又冥器等物,皆競驕侈&hellip&hellip承前雖有約束,所司曾不申明,喪葬之家,無所依準。
宜令所司據品令高下,明為節制。
冥器等物,仍定色數及長短大小,園宅下帳,并宜禁絕。
墳墓茔域,務遵簡儉。
凡諸送終之具,并不得以金銀為飾,如有違者,先決杖一百。
州縣長官不能舉察,并貶授遠官。
”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明皇朝,海内殷贍,送葬者或當沖設祭,張施帏幕,有假花、假果、粉人、粉帳之屬。
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識者猶或非之。
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
雕镌飾畫,窮極技巧,馔具牲牢,複居其外。
大曆中,太原節度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使人修祭,範陽祭盤最為高大。
刻木為尉遲鄂公與突厥鬥将之戲,機關動作,不異于生。
祭訖,靈車欲過,使者請曰:“對數未盡。
”又停車,設項羽與漢祖會鴻門之象,良久乃畢。
缞绖者皆手擘布幕,辍哭觀戲&hellip&hellip滑州節度令狐母亡,鄰境緻祭,昭義節度初于淇門載船桅以充幕柱,至時嫌短,特于衛州大河船上取長桅代之。
及昭義節度薛公薨,歸葬绛州,諸方并管内縣塗陽城南設祭,每半裡一祭,至漳河二十餘裡,連延相次,大者費千餘貫,小者三四百貫,互相窺觇,競為新奇。
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
蓋自開辟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臨嘗欲吊喪,令家童自歸家取白衫。
(《舊唐書》卷八五《唐臨傳》) 開元末,玄宗方尊道術,靡神不宗&hellip&hellip充祠祭使,玙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
(《舊唐書》卷一三○《王玙傳》) 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
後世裡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
(《唐書》卷一○九《五玙傳》) 禹錫&hellip&hellip斥朗州司馬,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
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聲伧佇。
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餘篇。
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唐書》卷一六八《劉禹錫傳》) 開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hellip&hellip用展孝思,宜許上墓&hellip&hellip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
” (王溥《唐會要》卷二三) 武德二年正月四日,尚書左丞崔善奏曰:“欲求忠臣,必于孝子。
比為時多金革,頗遵墨绖之義,丁憂之士,例從起複。
無識之輩,不複戚容,如不糾劾,恐傷風俗。
”至九月制曰:“文官遭父母喪,聽去職。
”&hellip&hellip調露二年,中書舍人歐陽通起複本官。
每入朝,必徒跣至城門外,然後著靴靺而朝。
直宿在省,則席地藉藁。
非公事不言,而未嘗啟齒&hellip&hellip長安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敕:“三年之喪,自非從軍更籍者,不得辄奏請起複。
”至廣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敕:“三年之喪,謂之達禮,自非金革,不可從權。
其文官自今已後,并許終制,一切不得辄有奏聞。
” (王溥《唐會要》卷三八) 3.慶壽 生日之禮,古人所無&hellip&hellip此禮起于齊梁之間,逮唐宋以後,自天子至于庶人,無不崇飾此日,開筵召客,賦詩稱壽。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生日》) 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事。
孤露之後,不宜複以為歡&hellip&hellip太宗曾以降誕日感泣。
中宗常以降誕日宴侍臣内庭,與學士聯句柏梁體詩。
然則唐以來,此日皆有宴會。
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奏以八月端午降誕日為千秋節,又改為天長節。
肅宗因之,誕日為“地平天成節”。
代宗雖不為節,猶受四方進獻。
德宗即位,诏公卿議。
吏部尚書顔真卿奏,準《禮經》及曆代帝王無降誕日,唯開元中始為之。
複推本意,以為節者,喜聖壽無疆之慶,天下鹹賀,故号節。
若千秋萬歲之後,尚存此日以為節假,恐乖本意。
于是敕停之。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上以降誕日,百寮于花萼樓下。
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
天下諸州,鹹令樂,休假三日。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宰相路随等奏&hellip&hellip請十月十日為慶成節。
上誕日也。
(《舊唐書》卷一七下《文宗紀下》) 自元和後&hellip&hellip王智興始言天子誕日,請築壇度人以資福。
诏可。
(《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 4.宴遊 唐貞觀六年,诏曰:“比年豐稔,闾裡無事。
乃有堕業之人,不顧家産,朋遊無度,酣宴是耽,危身敗德,鹹由于此。
自非澄源正本,何以革茲弊俗。
” (《通志》卷四四《禮略三》) 貞觀十六年十一月&hellip&hellip宴武功士女于慶善宮南門。
酒酣,上與父老等涕泣論舊事,老人等遞起為舞,争上萬歲壽。
上各盡一杯。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 上元元年九月,百寮具新服,上宴之于麟德殿。
(《舊唐書》卷五《高宗紀下》) 宴王公百寮于承天門。
令左右于樓下撒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已上官,及諸司三品已上官,争拾之。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舊制三二歲,必于春時内殿賜宴宰輔及百官,備太常諸樂,設魚龍曼衍之戲,連三日,抵暮方罷。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元宗禦勤政樓,大酺,縱士庶觀看百戲,人物填咽,金吾衛士指遏不得。
上謂力士曰:“吾以海内豐稔,四方無事,故盛為宴樂,與萬姓同歡。
不謂衆人喧鬧若此。
”&hellip&hellip力士&hellip&hellip請召嚴安之處分打場&hellip&hellip安之周行廣場,以手闆畫地示衆曰:“逾此者必死。
”是以終日酺宴&hellip&hellip無人敢犯者。
(王谠《唐語林》卷一《政事篇上》) 大曆二年二月,子儀入朝。
宰相元載、王缙,仆射裴冕,京兆尹黎幹,内侍魚朝恩,共出錢三十萬,置宴于子儀第。
恩出羅錦二百匹,為子儀纏頭之費,極歡而罷。
(《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 會昌二年五月,敕慶陽節。
百官率醵外,别賜錢三百貫,以備素食合宴。
仍令京兆府供帳用,追集坊市樂人。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城南樊川,有佳林亭,卉木幽邃。
祐每與公卿集其間,廣陳妓樂。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 緻仕還于東都,都城有園林别墅,歲時行樂。
子弟侍側,公卿在席,詩酒賞詠,竟日忘歸。
(《舊唐書》卷一六三《盧簡辭附盧簡求傳》) 于午橋創别墅&hellip&hellip名曰綠野堂&hellip&hellip視事之隙,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酣宴,終日高歌放言,以詩酒琴書自樂。
當時名士皆從之遊。
(《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 古之飲酒,有杯盤狼籍、揚觯絕纓之說。
甚則甚矣,然未有言其法者。
國朝麟德中,壁州刺史鄧弘慶始創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稍雲而大備,自上及下以為宜然。
大抵有律令,有頭盤,有抛打。
蓋工于舉場而盛于使幕,衣冠有男女雜履舃者,有長幼同燈燭者,外府則立将校而坐婦人。
其弊如此。
(李肇《國史補》卷下) 唐末飲席之間,多以上行杯望遠行拽盞為主,下次據副之。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後,各乘車跨馬,供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長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于此。
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遊谒其中。
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薮澤。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曲中&hellip&hellip妓之母,多假母也&hellip&hellip誤陷其中,則無以自脫&hellip&hellip諸妓以出裡艱難,每南街保唐寺有講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牽率聽焉。
皆納其假母一缗,然後能出于裡。
其于他處,必因人而遊,或約人與同行,則為下婢,而納資于假母。
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極多&hellip&hellip嘗聞大中以前,北裡頗為不測之地。
故王(金吾)式、令狐(博士)滈皆目擊其事,幾罹毒手。
(孫棨《北裡志》) 進士榜出,謝後,便往期集院。
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請一人為錄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鹹以其日辟之。
主樂兩人,一主飲妓。
放榜後,大科頭兩人,第一部也;小科頭一人,第二部也。
常宴,即小科頭主之;大宴,大科頭主之。
(王保定《摭言》) 唐蘇味道看燈詩雲:“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hellip&hellip”唐玄宗于上陽宮建燈樓,高一百五十尺。
(韓鄂《歲華紀麗》卷一注) 泌請&hellip&hellip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裡尺,謂之裁度。
民間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相問遺,号為獻生子。
(《唐書》卷一三九《李泌傳》) 大曆二年二月,幸昆明池踏青。
(《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 始主作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
既敗,賜甯、申、岐、薛四王,都人歲祓禊其地。
(《唐書》卷八三《太平公主傳》) 長安富家&hellip&hellip各于林亭内植畫柱,以錦绮結為涼棚&hellip&hellip召長安名妓間坐&hellip&hellip為避署之會。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重陽日,必以糕酒登高,插萸把菊泛酒。
(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一六引《齊人月令》) 章台之使以來,曲江之會遄至。
(注:唐時春放榜,進士既捷,列名于慈恩寺,謂之題名。
大宴于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
) (韓鄂《歲華紀麗》卷一) 5.門第 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複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
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诏士廉&hellip&hellip等刊正姓氏。
于是普責天下譜諜,仍憑據史傳,考其真僞,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
士廉乃類其等第以進。
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
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币,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槚,依托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hellip&hellip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學藝通博,所以擢用。
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
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hellip&hellip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
”&hellip&hellip書成,凡一百卷。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初,太宗嘗&hellip&hellip诏士廉(儉字)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
參考史傳,檢正真僞,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号曰《氏族志》&hellip&hellip高宗時,許敬宗以不叙武後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帝自叙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仆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
(《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初,貞觀中,太宗命&hellip&hellip谙練門閥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頒下諸州,藏為永式。
義府恥其家代無名,乃奏改此書。
專委&hellip&hellip孔志約&hellip&hellip重修。
志約等遂立格雲:“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于是兵卒以軍功緻五品者盡入書限,更名為《姓氏錄》。
由是搢紳士大夫,多恥被甄叙,皆号此書為勳格。
義府仍奏收天下《氏族志》本焚之。
(《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開元二年七月&hellip&hellip昭文館學士柳沖、太子左庶子劉子玄刊定《姓族系錄》二百卷,上之。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
其後門胄興替不常,沖請改修其書。
帝诏魏元忠&hellip&hellip及沖共取德功、時望、國籍之家,等而次之。
(《唐書》卷一九九《柳沖傳》) 《天下郡望姓氏族譜》一卷,李林甫等撰,記郡望出處,凡三百九十八姓。
(王應麟《玉海》卷五○) 上元初&hellip&hellip乃上疏曰:“&hellip&hellip今貴戚子弟,例早求官。
髫齓之年,已腰銀艾。
或童丱之歲,已襲朱紫&hellip&hellip課試既淺,藝能亦薄,而門閥有素,資望自高。
” (《舊唐書》卷八七《魏玄同傳》) 選司考練,總是假手冒名。
勢家囑請,手不把筆,即送東司;眼不識文,被舉南館。
(張《朝野佥載》) 6.飲食 唐人立春日,食“春餅”、生菜,号春盤&hellip&hellip春餅者,薄劑煿菜肉裹食也。
(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五) 八月十五日&hellip&hellip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田汝成《熙朝樂事》) 唐武則天,花朝日&hellip&hellip采百花&hellip&hellip蒸糕,以賜從臣。
(彭大翼《山堂肆考&bull飲食》卷二) 玄宗起涼殿,拾遺陳知節上疏極谏。
上&hellip&hellip召對。
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hellip&hellip賜“冰屑麻節飲”。
(王谠《唐語林》卷四《豪爽篇》) 太官令,掌供膳之事&hellip&hellip凡朝會燕飨,九品已上并供其膳食(注:夏月加冷淘粉粥)。
(《唐六典》卷一五) 唐人食品,有湯、料、臛、炙、脍、蒸、丸、脯、羹、脔、、饤、、餅、馄饨、糕、酥、包子、面、粽子等名目。
其所食之肉,除六畜外,兼用鹿、熊、狸、兔、鵝、鴨、鹑子、鳜、鼈、蟹、蝦、蛤蜊、蛙等類。
其制造之精妙,“雞”有蔥醋、仙人脔(乳瀹)、剔縷三種,“鵝”有八仙盤、花折鵝糕二種,“鴨”有交加鴨脂、生進鴨花湯餅二種,“魚”有乳釀、鳳凰胎(魚白)、金粟平(魚子)、剪雲析魚羹、加料鹽花魚屑、吳興連帶鲊六種,“鼈”有遍地錦裝、金丸玉菜脍二種,“蟹”有金銀夾花平截、藏蟹含春侯二種,“炙品”有升平炙、筋頭春(炙活鹑子)、光明蝦炙、水煉犢、龍須炙、金裝韭黃艾炙、乾炙滿天星七種,“面”有甜雪、素蒸音聲部、湯裝浮萍面、婆羅門輕高面四種。
其參和數種為一種者,如鹿雞參拌,謂之“小天酥”;細治羊豕牛熊鹿,謂之“五生盤”;治魚羊體,謂之“逡巡醬”;薄治群物,入沸油烹,謂之“過門香”。
(撮錄韋巨源《食譜》) 韋澳、孫宏同在翰林,宣宗賜“銀餅餡”,食之甚美。
皆乳酪膏腴所制。
(王保定《摭言》) 皇建僧舍旁,有糕坊,主人由此入赀為員外官,蓋顯德中也&hellip&hellip都人呼花糕員外。
(陶谷《清異錄》卷下) 崔侍郎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hellip&hellip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
宴諸司以面及蒟蒻之類,染作顔色,用象豚肩、羊臑脍炙之屬,皆逼真也。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唐時嗜茶,研究極精,國家恃為正課,其産量之多可知。
南人好飲茶,孫皓以茶與韋昭代酒。
謝安詣陸納,設茶果而已。
北人初不識。
開元中,太山靈岩寺有降魔師,教禅者以不寐,人多作茶飲,因以成俗。
(李石《續博物志》卷五) 陸羽,字鴻漸。
一名疾,字季疵,複州竟陵人&hellip&hellip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稱桑苧翁&hellip&hellip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間,祀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論,複廣著茶之功,禦史大夫李積卿宣尉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為再舉杯。
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
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纥入朝,始驅馬市茶。
(《唐書》卷一九六《陸羽傳》) 竟陵僧有于水濱得嬰兒者,育為弟子。
稍長,自筮,得蹇之漸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乃令姓陸,名羽,字鴻漸。
羽有文學,多意思,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
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号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羽于江湖稱竟陵子。
(李肇《國史補》卷中) 茶&hellip&hellip雜椒姜烹而飲之。
(李石《續博物志》卷七)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并煎炙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
常伯熊者,因廣鴻漸之法,伯熊飲茶過度,遂患風氣。
或雲,北人未有茶,多黃病,後飲茶,多腰疾偏死。
(李石《續博物志》卷五) 李琦性又嗜茶,能自煎,曰:“茶須緩火炙,活火煎。
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也。
”客至不限瓯數,竟日執茶器不倦。
(王谠《唐語林》卷六《補遺》) 陸龜蒙&hellip&hellip嗜茶。
置園顧渚山下,歲取租茶,自判品第。
張又新為《水說》七種,其二慧山泉,三虎邱井,六松江。
人助其好者,雖百裡為緻之。
(《唐書》卷一九六《陸龜蒙傳》) 常魯公使西蕃,煮茶帳中。
贊普問曰:“此為何物。
”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
”贊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蕲門者,此昌明者,此湖者。
” (李肇《國史補》卷下) 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衆。
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為第一。
湖州有顧渚之紫筍。
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
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
福州有方山之露牙。
夔州有香山。
江陵有南木。
湖南有衡山。
嶽州有湖之含膏。
常州有義興之紫筍。
婺州有東白。
睦州有鸠坑。
洪州有西山之白露。
壽州有霍山之黃牙。
蕲州有蕲門團黃。
而浮梁之商貨不在焉。
(李肇《國史補》卷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hellip&hellip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為常平本錢&hellip&hellip貞元九年,複稅茶&hellip&hellip每歲得錢四十萬貫&hellip&hellip穆宗即位&hellip&hellip乃增天下茶稅,率百錢增五十&hellip&hellip天下茶加斤至二十兩&hellip&hellip大中初,鹽鐵轉運使裴休&hellip&hellip正稅茶商,多被私販茶人侵奪其利&hellip&hellip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論死。
長行群旅,茶雖少亦死。
顧載三犯至五百斤,居舍儈保四犯至千斤,皆死。
園戶私鬻百斤以上杖脊,三犯加重徭。
伐園失業者,刺史、縣令以縱私鹽論。
”&hellip&hellip其後&hellip&hellip回纥入朝,始驅馬市茶&hellip&hellip然則嗜茶、榷茶,皆始于貞元間矣。
(《通考》卷一八《征榷考五》) 酒亦名目繁多。
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荥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葡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浔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陵、郎官清、阿婆清。
又有三勒漿類酒。
(李肇《國史補》卷下) 糖至唐初,内地始有熬制之法。
摩揭它&hellip&hellip本中天竺屬國&hellip&hellip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
即诏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制,色味愈西域遠甚。
(《唐書》卷二二一《上摩揭它傳》) 7.衣飾 甲 衣服 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
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
(《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 太宗宴近臣,戲趙公無忌令嘲歐陽率更曰:“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
”&hellip&hellip詢應聲曰:“索頭連背暖,完裆畏肚寒。
”&hellip&hellip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裴漼卧于私第,(劉)幽求忽來詣漼。
直入卧内,戴擑耳帽子,著白襕衫,底著短绯白衫。
(王谠《唐語林》卷三《夙慧篇》) 汝南王琎,甯王長子也,姿容妍美,明皇鐘愛&hellip&hellip每随遊幸,常戴“砑絹帽”。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冕性本侈靡&hellip&hellip自創巾子,其狀新奇,市肆因而效之,呼為“仆射樣”。
(《舊唐書》卷一一三《裴冕傳》) 中宗後&hellip&hellip宮人&hellip&hellip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
武德間,婦人曳履及線靴。
開元中,初有線鞋,侍兒則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
(《唐書》卷二四《車服志》) 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
婦人則簪步搖,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
識者竊怪之,知其戎矣。
(姚汝能《安祿山事迹》卷下) 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
(馬缟《中華古今注》卷中) 唐末,士人之衣色尚黑,故有紫綠,有墨紫。
迨兵起,士庶之衣俱皂。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乙 屣履 婦人衣青碧,缬平頭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
而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及吳越高頭草履。
(《唐書》卷二四《車服志》) 文宗時,吳越間織高頭草履。
織如绫縠。
前代所無。
(《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 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hellip&hellip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豹席“棕”。
(《唐書》卷一九六《張志和傳》) 唐制立冬進“千重襪”。
其法用羅帛十餘層,錦夾絡之。
(陶谷《清異錄》卷下) 白樂天燒丹于廬山草堂,作“飛雲履”。
玄绫為質,四面以素绡作雲朵,染以四選香,振履則如煙霧。
(馮贽《雲仙雜記》卷一) 丙 裝飾 貴妃以假髩為首飾,曰“義髻”。
(李石《續博物志》卷一○) 僖宗時,内人束發極急。
及在成都,蜀婦人效之,時謂為“囚髻”。
唐末,京都婦人梳發,以兩鬓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抛家髻”。
(《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 武德、貞觀之代,宮人騎馬者,依《周禮》舊儀,多著“冪羅”,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
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施裙,到頸為淺露。
(劉肅《大唐新語》卷一○) 長慶中,京城婦人首飾,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搖,無不具美,謂之“百不知”。
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王谠《唐語林》卷六《補遺》) 唐《盧氏雜說》,文宗問宰臣:“條脫是何物?”宰臣未對。
上曰:“真诰言,安妃有金條脫,為臂飾,即今钏也。
”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 唐末婦人梳髻謂拔叢,以亂發為胎,垂障于目。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8.博戲 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
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索長安雄雞&hellip&hellip千數養于雞坊。
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擾教飼。
上之好之,民風尤甚。
諸王世家&hellip&hellip傾帑破産,市雞以償雞直。
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
貧者弄假雞&hellip&hellip(賈昌以善雞)即日為五百小兒長&hellip&hellip開元十三年&hellip&hellip從封東嶽。
父忠,死泰山下,得子禮奉屍歸葬雍州,縣官為葬器,喪車乘傳洛陽道&hellip&hellip當時天下号昌為神雞童,時人為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 (陳鴻祖《東城老父傳》) 鞠,皮為之&hellip&hellip晚唐已不同矣。
歸氏子弟嘲皮日休雲:“八片尖皮砌作毯,火中燂了水中揉。
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今柳三複能之,述曰:“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
進前行兩步,跷後立多時。
” (劉攽《貢父詩話》) 氣球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球會曰員社。
無終嘉父制,陳力之事,故附于兵法。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六○引《事物绀珠》) 軍中打球之戲,則以杖拂球,使之馳走,而用快馬逐之,尚存鞠域之法。
(程大昌演繁露卷九) “打球”,古之蹴鞠也。
《漢書&bull藝文志蹴鞠》二十五篇。
顔注雲:“鞠以韋為之,實之以物,蹴蹋為戲。
”開元天寶中,上數禦觀打球為事,能者左萦右拂,盤旋宛轉&hellip&hellip然馬或奔逸,時緻傷斃&hellip&hellip然打球乃軍州常戲&hellip&hellip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妓登蹑,球轉而行,萦回去來,無不如意&hellip&hellip“拔河”,古謂之牽鈎&hellip&hellip古用篾纜,今代以大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挂于胸前,分兩朋,兩向齊挽。
當大之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中宗曾以清明日禦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hellip&hellip明皇數禦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
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競傳之。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明皇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禦樓設“繩技”。
技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以系之,鹿盧内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弦。
然後技女自繩端攝足而上,往來倏忽,望若飛仙。
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
有著履而行,從容俯仰者。
或以畫竿接胫高六尺,或蹋肩蹋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直倒至繩,還往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可觀也。
衛士胡嘉隐作《繩技賦》獻之,詞甚宏暢,上覽之大悅&hellip&hellip自兵寇覆蕩,伶官分散,外方始有此技,軍州宴會,時或為之。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每歲秋,按鷹犬于畿甸,所至官吏必厚邀供饷,小不如意&hellip&hellip乃至張網羅于民家門及井,不令出入汲水,曰:“驚我供奉鳥雀。
”又群聚于賣酒食家,肆情飲啖。
将去,留蛇一箧、誡之曰:“吾以此蛇緻供奉鳥雀,可善飼之,無使饑渴。
”主人賂而謝之,方肯攜蛇箧而去。
(《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嫔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于此戲。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武後自置九勝局&hellip&hellip令文武官分朋為此戲。
(潘自《牧記纂淵海》卷八八) 武三思入宮中,升禦床,與後雙陸,帝為點籌。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今有奕局,共取一道,人行五棋,謂之蹙融。
融宜作戎&hellip&hellip意在軍戎也。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今之博戲,長行最盛。
其具有局有子,黑黃各十有五,擲采之頭有二。
其法生于握槊,變于雙陸&hellip&hellip後人新意,長行出焉。
又有小雙陸、圍透、大點、小點、遊談、鳳翼之名。
然無如長行,鑒險易者喻時事焉,适變通者方易象焉。
王公大臣,頗或耽玩,至于廢慶吊,忘寝食&hellip&hellip于是強名争勝,謂之撩零;假借分畫,謂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謂之子頭&hellip&hellip中世工者,有渾鎬、崔師本&hellip&hellip貞元中,董叔儒進博局并經一卷,頗有新意,不行于世。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雙陸&hellip&hellip最近古,号為雅戲,始于西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陳、魏齊、隋唐間。
(洪邁《雙陸序》) 世之糾率樗蒱者,謂之公子家,又謂之囊家,亦謂之錄事。
(彭大翼《山堂肆考&bull技藝》卷二五) 9.刺客 淮蔡用兵&hellip&hellip王承宗上疏請赦吳元濟,使人白事中書,悖慢不恭。
元衡叱去&hellip&hellip未幾,(元衡)入朝,出靖安裡第,夜漏未盡。
賊乘暗呼曰“滅燭”,射元衡中肩,複擊其左股。
徒禦格鬥不勝,皆駭走,遂害元衡,批顱骨持去。
(《唐書》卷一五二《武元衡傳》) 度出通化裡,盜三以劍擊度。
初斷靴帶,次中背,才絕單衣,後微傷其首,度堕焉。
會度帶氈帽,故瘡不至深。
賊又揮刃追度,度從人王義乃持賊,連呼甚急。
賊反刃斷義手,乃得去。
度已堕溝中,賊謂度已死,乃舍去。
(《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 林甫晚年&hellip&hellip自以結怨于人,常憂刺客竊發,重扃複壁,絡闆甃石,一夕屢徙,雖家人不知之。
(《舊唐書》卷一○六《李林甫傳》) 唐代劍俠刺客&hellip&hellip車中女子、僧俠、京西店老人、蘭陵老人、盧生、聶隐娘、荊十三娘、紅線、田膨郎、昆侖奴、賈人妻、虬須叟。
(段成式《劍俠傳》) 十二 制造 1.瓷銅器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
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澤陶揀,出自東瓯”。
瓯,越也。
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斤已下。
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陸羽《茶經》卷中) 元載凡飲食冷物用硫黃碗,熱物用泛水磁器,有三千事。
(陳元
即奏征其腳錢,廣張其數&hellip&hellip又敕本郡高戶為租庸腳士,皆破其家産,彌年不了。
(《舊唐書》卷一○五《王傳》) 大曆元年诏&hellip&hellip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hellip&hellip以國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錢。
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通名為青苗錢。
(《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 計天下編戶,貧弱者衆,有賣舍帖田供王役者。
(《唐書》卷一二三《李峤傳》) 揚州凡交易赀産奴婢有貫率錢,畜羊有口算。
又貿麴牟其赢以佐用度,從皆蠲除之。
(《唐書》卷一一四《崔從傳》) 按《通典》(卷六《食貨六》)稱天寶都計租稅庸調,每歲錢、粟、絹、綿、布,約得五千二百二十餘萬端疋屯貫石,諸色資課及勾剝所獲不在其中。
(注:資課及勾剝等,當合得四百七十餘萬。
)又《資治通鑒》(卷二四九《唐紀六五》)大中七年十二月,度支奏自河湟平,每歲天下所納錢九百二十五萬餘缗,内五百五十萬餘缗租稅,八十二萬餘缗榷酤,二百七十八萬餘缗鹽利。
(引《續皇王寶運錄》)此唐代歲入大概,及中晚、盛衰之分,用物用錢之别也。
4.币制 隋末,行五铢白錢,天下盜起,私鑄錢行。
千錢初重二斤,其後愈輕&hellip&hellip鐵葉皮紙,皆以為錢。
高祖入長安,民間行線環錢&hellip&hellip凡八九萬,才滿半斛。
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hellip&hellip得輕重大小之中&hellip&hellip開元二十年&hellip&hellip禁缺頓、沙澀、蕩染、白強、黑強之錢&hellip&hellip二十六年&hellip&hellip初置錢監,兩京用錢稍善&hellip&hellip其後錢又漸惡。
诏出銅所在置監,鑄開元通寶錢&hellip&hellip天下盜鑄益起&hellip&hellip京師權豪,歲歲取之,舟軍相屬,江淮偏爐錢數十種,雜以鐵錫,輕漫無複錢形&hellip&hellip兩京錢有鵝眼、古文、線環之别&hellip&hellip肅宗乾元元年&hellip&hellip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hellip&hellip與開元通寶錢并行&hellip&hellip是時民間行三錢,大而重棱者,亦号重棱。
錢法既屢易,物價騰踴&hellip&hellip餓死者滿道&hellip&hellip京師人人私鑄,并小錠,壞鐘像,犯禁者愈衆&hellip&hellip肅宗以新錢不便,命百官集議,不能改。
上元元年&hellip&hellip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以一當十&hellip&hellip得為“實錢”、“虛錢”,交易皆用十當錢,由是錢有虛實之名&hellip&hellip代宗即位,乾元重寶錢以一當二,重輪錢以一當三。
凡三日,而大小錢皆以一當一&hellip&hellip其後民間乾元、重棱二錢鑄為器,不複出矣&hellip&hellip大曆七年,禁天下鑄銅器&hellip&hellip而民間錢益少,缯帛價輕,州縣禁錢不出境,商賈皆絕。
浙西觀察使李若初請通錢往來,而京師商賈赍錢四方貿易者不可勝計,诏複禁之。
貞元二十年,命市井交易,以绫羅絹布雜貨與錢兼用&hellip&hellip元和六年,貿易錢十缗以上者,參用布帛&hellip&hellip太和三年,诏佛像以鉛錫、土木為之&hellip&hellip唯鑒磬釘镮鈕得用銅,餘皆禁之,盜鑄者死&hellip&hellip文宗病币輕錢重,诏方鎮縱錢谷交易。
時雖禁銅為器,而江淮嶺南列肆鬻之,鑄千錢為器,售利數倍。
宰相李珏請加爐鑄錢。
于是禁銅器,官一切為市之&hellip&hellip武宗廢浮屠法,永平監官李郁彥請以銅像、鐘磬、爐铎皆歸巡院,州縣銅益多矣。
鹽鐵使以工有常力,不足以加鑄,許諸道觀察使皆得置錢坊。
淮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錢重,攜帶不便,有所謂“飛錢”者,即如今之彙票也。
憲宗&hellip&hellip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
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飛錢。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時唐通行貨币,皆以錢計,金銀頗不通用。
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貨,一皆以錢而已&hellip&hellip《舊唐書》憲宗元和三年六月,诏曰:“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礦,銅者可資于鼓鑄,銀者無益于生人。
其天下自五嶺以北,見采銀坑,并宜禁斷&hellip&hellip”而唐韓愈奏狀,亦言五嶺買賣,一以銀。
元稹奏狀言自嶺已南,以金銀為貨币;自巴已外,以鹽帛為交易;黔巫溪峽,用水銀、朱砂、缯彩、巾帽以相市。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一《銀》) 5.物價 四年(貞觀)&hellip&hellip米鬥三錢。
(《唐書》卷九七《魏征傳》) 開元十三年&hellip&hellip東都米鬥十錢,青齊米鬥五錢。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永泰元年&hellip&hellip京師米鬥一千四百。
(《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 時大兵後,京師米鬥千錢,禁膳不兼。
時甸農挼穗以輸。
(《唐書》卷一四九《劉晏傳》) 炅&hellip&hellip保南陽郡&hellip&hellip賊&hellip&hellip将&hellip&hellip武令珣等攻之累月&hellip&hellip米鬥至四五十千,有價無米。
鼠一頭至四百文。
(《舊唐書》卷一一四《魯炅傳》) 慶緒&hellip&hellip嬰邺自固&hellip&hellip王師圍&hellip&hellip城&hellip&hellip糧盡,易口以食。
米鬥錢七萬餘。
(《唐書》卷二二五上《安祿山附安慶緒傳》) 數年以來,公私覂竭,戶口減耗。
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 時(黃巢據長安)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廢耕耘。
賊坐空城&hellip&hellip谷食騰踴,米鬥三十千。
官軍皆執山砦百姓,鬻于賊為食,人獲數十萬。
(《舊唐書》卷二○○下《黃巢傳》) 楊行密&hellip&hellip乘虛攻城(揚州)。
城中米鬥五十千,餓死大半。
骈&hellip&hellip薪蒸亦阙,奴仆徹延和閣欄檻煮革帶食之,互相篡啖。
(《舊唐書》卷一八二《高骈傳》) 6.實業 甲 農業 遷夏州都督,屬牛疫,無以營農,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百姓賴焉。
(《舊唐書》卷一八五上《王方翼傳》) 制曰:“&hellip&hellip今陽和布澤,丁壯就田,言念鳏惸,事資拯助。
宜委使司與州縣商量,勸作農社,貧富相恤,耕耘以時。
仍每至雨澤之後,種獲忙月,州縣常務一切停減,使趨時急于備寇,尺璧賤于寸陰。
” (《舊唐書》卷一○五《宇文融傳》) 太和二年閏三月,内出水車樣,令京兆府造水車,散給緣鄭白渠百姓,以溉水田。
(《舊唐書》卷一七上《文宗紀上》) 開元十六年&hellip&hellip帝種麥苑中,瑛諸王侍登。
帝曰:“是将薦宗廟,故親之。
亦欲若等知稼穑之難。
”因分賜侍臣曰:“春秋書無麥禾,古所甚重。
比诏使者閱田畝,所對不以實,故朕自莳以觀其成雲。
” (《唐書》卷八二《太子瑛傳》) (德宗)貞元八年,關東淮南、浙西州縣大水,壞廬舍,漂殺人。
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
今霪雨二時,農田不開,逋亡日衆。
宜擇群臣明識通方者,持節勞徕,問人所疾苦,蠲其租。
入與連帥守長,講求所宜。
賦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
”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撫。
(《唐書》卷一六五《權德輿傳》) 貞元五年正月&hellip&hellip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内外官司休假一日。
宰臣李泌請中和節日,令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之種&hellip&hellip村社&hellip&hellip祭勾芒以祈年谷。
從之。
(《舊唐書》卷一三《德宗紀下》) 元和七年四月&hellip&hellip敕天下州府民戶,每田一畝,種桑二樹,長吏逐年檢計以聞。
(《舊唐書》卷一五《憲宗紀下》) 唐代重農業,其水利可言者,撮錄如下。
開元十八年六月&hellip&hellip東都瀍洛泛漲&hellip&hellip令範安及韓朝宗就瀍洛水源,疏決置門,以節水勢。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融(宇文)又畫策開河北王莽河,溉田數千頃,以營稻田。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拜起居舍人&hellip&hellip出為朗州刺史。
在任開後鄉渠九十七裡,溉田二千頃,郡人獲利。
(《舊唐書》卷一六五《溫造傳》) 神龍中,累轉肥鄉令。
縣北界漳水,連年泛溢,舊堤迫近水漕,雖修築不息,而漂流相繼。
景駿審其地勢,拓南數裡,因高築堤。
暴水至,堤南以無患,水去,而堤北稱為腴田。
(《舊唐書》卷一八五上《韋機附韋景駿傳》) 蔡州新息。
注:&hellip&hellip西北五十裡,有隋故玉梁渠。
開元中,令薛務增浚,溉田三千餘頃。
(《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二》) 青州北海。
注:&hellip&hellip長安中,令窦琰于故營邱城東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裡以溉田,号窦公渠。
(《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二》) 河中府龍門。
注:&hellip&hellip東南二十三裡,有十石垆渠&hellip&hellip縣令長孫恕鑿,溉田良沃,畝收十石。
(《唐書》卷三九《地域志三》) 莫州任邱。
注:&hellip&hellip有通科渠。
開元四年,令魚思賢,開以洩陂澱,自縣南五裡至城西,北入滱,得地二百餘頃。
(《唐書》卷三九《地理志三》) 唐武德七年,同州治中雲得臣開渠,自龍首引黃河,溉田六十餘頃。
貞觀十一年,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稱,以江都俗好商賈,不事農業,乃引雷陂水,又築白城塘,溉田八百餘頃&hellip&hellip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
今為富商大賈,競造碾硙,堰遏費水&hellip&hellip”于是遣祥等分檢渠上碾硙,皆毀之&hellip&hellip開元九年,京兆少尹李元纮奏疏三輔諸渠,王公之家緣渠立硙,以害水田,一切毀之,百姓蒙利。
廣德二年,戶部侍郎李栖筠等奏,拆京城北白渠上王公寺觀碾硙&hellip&hellip以廣水田之利&hellip&hellip大曆十二年,京兆尹黎幹,開決鄭白二水支渠,毀碾硙以便水利&hellip&hellip建中三年,宰相楊炎請于豐州置屯田,發關輔人開陵陽渠。
貞元八年,嗣曹王臯為荊南節度觀察使。
先是,江陵東北七十裡有廢田,旁漢古堤壞決凡二處,每夏則為浸溢。
臯始命塞之,廣良田五千頃&hellip&hellip楚俗佻薄,舊不鑿井,悉飲陂澤。
臯乃令合錢鑿井,人以為便。
元和八年,孟簡為常州刺史,開漕古孟渎,長四十裡,得沃壤四千餘頃&hellip&hellip十三年,湖州刺史于複長城縣方山之西湖,溉田三十頃。
長慶二年,溫造為朗州刺史,奏開複鄉渠九十七裡,溉田二千頃&hellip&hellip太和五年,造複為河陽節度使,奏浚懷州古渠&hellip&hellip溉濟源、河内、溫、武陟四縣田五千頃。
長慶中,白居易為杭州刺史,浚錢塘湖,周回三十裡&hellip&hellip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
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餘頃。
(《通考》卷六《田賦考六》) 此外更有屯田。
唐開軍府,以捍要沖,因隙地置營田&hellip&hellip上地五十畝,瘠地二十畝,稻田八十畝,則給牛一。
諸屯以地良薄與歲之豐兇為三等,其民田歲獲多少,取中熟為率,有警則以兵&hellip&hellip元和中&hellip&hellip東起振武,西逾雲州,極于中受降城,凡六百餘裡&hellip&hellip墾田三千八百餘頃,歲收粟二十萬石&hellip&hellip憲宗末,天下營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
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間苦之。
穆宗即位,诏還所易地而耕以官兵,耕官地者給三之一終身。
(《通考》卷七《田賦考七》) 乙 商業 凡建标立候,陳肆辯物,以二物平市(注:謂秤以格,鬥以概),三賈均市。
(注:賈有上中下之差。
) (《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 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為之貳。
凡建标立候,陳肆辨物,以二物平市,以三賈均市。
凡與官交易,及懸平贓物,并用中賈。
其造弓矢、長刀,官為立樣,仍題工人姓名,然後聽鬻之。
諸器物亦如之。
以僞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
凡賣買奴婢、牛馬,用本司本部公驗以立券。
凡賣買不和而榷固,及更出開閉,共限一價。
若參市而規自入者,并禁之。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衆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钲三百聲而衆以散。
(《唐六》典卷二○) 中唐以後,苛斂煩密,商業益不振。
宮市之興,即為宋代和賈所本。
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
末年不複行文書,置白望數十百人于兩市及耍鬧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僞不複可辨,無敢問所從來。
及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錢物,買人直數千物,仍索進奉門戶及腳價銀。
人将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嘗有農夫以驢馱柴,宦者市之,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驢送柴至内。
農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不肯受。
曰:“須得爾驢。
”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而後食。
今與汝柴而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毆宦者。
街使擒之以聞,乃黜宦者,賜農夫絹十匹。
(《舊唐書》卷一四○《張建封傳》) 丙 礦業 凡銀銅鐵錫之冶,一百六十八。
陝、宣、潤、饒、衢信五州,銀冶五十八,銅冶九十六,鐵山五,錫山二,鉛山四。
汾州礬山七。
麟德二年,廢陝州銅冶四十八。
開元十五年,初稅伊陽五重山銀錫。
德宗時,戶部侍郎韓洄建議,山澤之利,宜歸王者。
自是皆隸鹽鐵使。
元和初,天下銀冶廢者四十&hellip&hellip(二年禁采銀,一兩以上者笞二十,遞出本界,州縣官吏節級科罪。
)開成元年,複以山澤之利歸州縣,刺史選吏主之。
其後諸州牟利以自殖&hellip&hellip及宣宗&hellip&hellip裴休請複歸鹽鐵使以供國用。
增銀冶二,鐵山七十一,廢銅冶二十七,鉛山一。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十一 風俗與習慣 1.嫁娶 婚禮納采,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乾漆九事。
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意在兩固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隻置戶上。
婦上車,聓騎而環車三匝。
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
女将上車,以蔽膝覆面。
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躏新婦迹。
又婦入門,先拜豬樴及竈,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鏡紐。
又娶婦之家,弄新婦。
臘月娶婦,不見姑。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 出為永州刺史&hellip&hellip初俚民婚,出财會賓客,号“破酒”,晝夜集,多至數百人。
貧者猶數十,力不足,則不迎&hellip&hellip宙條約,使略如禮,俗遂改。
(《唐書》卷一九七《韋宙傳》) 夫婦之道,王化所基,故有三日不息燭不舉樂之感。
今昏嫁之初,雜奏絲竹,以窮宴歡,官司習俗,弗為條禁。
(《唐書》卷九八《韋挺傳》) (顯慶四年十月)诏&hellip&hellip三品以上納币,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
悉為婦裝,夫氏禁受陪門财。
(《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睿宗太極元年,十一月,左司郎中唐紹上表曰:“士庶親迎之禮,備諸六禮,所以承宗廟,事舅姑。
當須昏以為期,诘朝谒見。
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
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滞淹時,邀緻财物,動逾萬計。
遂使障車禮贶,過于聘财,歌舞喧嘩,殊非助感,既虧名教,又蠹風猷。
諸請一切禁斷。
”從之。
開元十九年四月,敕于京城置“禮會院”,屬司農寺。
其什物各令所司供。
建中元年十一月,禮儀使顔真卿等奏:“郡縣主見舅姑,請于禮會院過事。
明日早,舅姑坐堂,行執笲之禮,共觀華燭。
伏以婚禮主敬,竊恐非宜。
并請停障車、下婿卻扇等。
行禮之夕,可以感思,至于聲樂,竊恐非禮,并請禁斷。
相見儀制,近代設以氈帳,擇地而置,此乃虜禮穹廬之制。
合于堂室中置帳,請準禮施行。
俗忌今時,以子午卯酉年,謂之當梁年,其年娶婦,舅姑不相見。
蓋禮無所據,亦請禁斷。
”并從之。
(《通典》卷五八《禮一八》) 以上言嫁娶習俗,而其制度如下。
唐貞觀元年二月,诏其庶人男女無室家者,并仰州縣官人,以禮聘娶。
皆任其同類相求,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并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
若守志貞潔,并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
(《通典》卷五九《禮一九》) 唐沿六朝之風,婚姻崇尚門第。
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後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謂之“賣昏”。
由是诏士廉&hellip&hellip為&hellip&hellip《氏族志》&hellip&hellip高宗時&hellip&hellip改為《姓氏錄》&hellip&hellip又诏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荥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宗伯、崔玄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hellip&hellip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勳貴名臣家,未嘗尚山東舊族。
後房玄齡、魏征、李複與昏,故望不減。
然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下縣隔。
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
其後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
凡男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
(《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敬玄)&hellip&hellip凡三娶,皆山東舊族。
又與趙李氏合譜,故台省要職,多族屬姻家。
(《唐書》卷一○六《李敬玄傳》) 神龍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門”。
天下高其節,凡名族皆願通昏。
(《唐書》卷一一二《馮元常傳》) 日知貴,諸子方總角,皆通婚名族。
(《唐書》卷一一六《李日知傳》) 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
林甫廳事壁間開一橫窗,飾以雜寶,缦以绛紗,常日使六女戲于窗下。
每有貴族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帝亦曰:“宰相中,至忠最憐我。
”韋後嘗為其弟洵,與至忠殇女冥婚。
(《唐書》卷一二三《蕭至忠傳》) 2.喪祭 今衣冠上族,辰日不哭,謂為重喪。
親賓來吊,辄不臨舉。
又闾裡細人,每有重喪,不即發問。
先造邑社,待營辦具,乃始發哀。
至假車乘雇棺槨以榮送葬。
既葬,鄰伍會集,相與酣醉,名曰“出孝”。
(《唐書》卷九八《韋挺傳》) 龍朔元年,丁母憂去職&hellip&hellip義府尋請改葬其祖父,營墓于永康陵側。
三原令&hellip&hellip私課丁夫車牛,為其載土築墳,晝夜不息&hellip&hellip王公已下,争緻贈遺。
其羽儀導從,器服,并窮極奢侈。
又會葬車馬,祖奠供帳,自灞橋屬于三原,七十裡間,相繼不絕。
武德已來,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
(《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太極元年六月,右司郎中唐紹上疏曰:“&hellip&hellip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曜路人。
本不因心緻禮,更相扇慕,破産傾資,風俗流行,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
望請王公以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并陳于墓所,不得于衢路舁行。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敕&hellip&hellip其明器墓田等&hellip&hellip皆以素瓦為之,不得用木及金銀銅錫;其衣不得用羅繡畫;其下帳不得有珍禽奇獸魚龍化生;其園宅不得廣作院宇,多列侍從其車不得用金銅花,結彩為龍鳳,及旒蘇畫雲氣。
(《通典》卷八六《禮四六》) 開元二年九月&hellip&hellip制曰:“自古帝王,皆以厚葬為誡,以其無益亡者,有損生業故也。
近代以來,共行奢靡,遞相仿效,浸成風俗,既竭家産,多至凋弊&hellip&hellip且墓為貞宅,自便有房,今乃别造田園,名為下帳。
又冥器等物,皆競驕侈&hellip&hellip承前雖有約束,所司曾不申明,喪葬之家,無所依準。
宜令所司據品令高下,明為節制。
冥器等物,仍定色數及長短大小,園宅下帳,并宜禁絕。
墳墓茔域,務遵簡儉。
凡諸送終之具,并不得以金銀為飾,如有違者,先決杖一百。
州縣長官不能舉察,并貶授遠官。
”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明皇朝,海内殷贍,送葬者或當沖設祭,張施帏幕,有假花、假果、粉人、粉帳之屬。
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識者猶或非之。
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
雕镌飾畫,窮極技巧,馔具牲牢,複居其外。
大曆中,太原節度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使人修祭,範陽祭盤最為高大。
刻木為尉遲鄂公與突厥鬥将之戲,機關動作,不異于生。
祭訖,靈車欲過,使者請曰:“對數未盡。
”又停車,設項羽與漢祖會鴻門之象,良久乃畢。
缞绖者皆手擘布幕,辍哭觀戲&hellip&hellip滑州節度令狐母亡,鄰境緻祭,昭義節度初于淇門載船桅以充幕柱,至時嫌短,特于衛州大河船上取長桅代之。
及昭義節度薛公薨,歸葬绛州,諸方并管内縣塗陽城南設祭,每半裡一祭,至漳河二十餘裡,連延相次,大者費千餘貫,小者三四百貫,互相窺觇,競為新奇。
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
蓋自開辟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臨嘗欲吊喪,令家童自歸家取白衫。
(《舊唐書》卷八五《唐臨傳》) 開元末,玄宗方尊道術,靡神不宗&hellip&hellip充祠祭使,玙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
(《舊唐書》卷一三○《王玙傳》) 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
後世裡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
(《唐書》卷一○九《五玙傳》) 禹錫&hellip&hellip斥朗州司馬,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
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聲伧佇。
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餘篇。
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唐書》卷一六八《劉禹錫傳》) 開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hellip&hellip用展孝思,宜許上墓&hellip&hellip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
” (王溥《唐會要》卷二三) 武德二年正月四日,尚書左丞崔善奏曰:“欲求忠臣,必于孝子。
比為時多金革,頗遵墨绖之義,丁憂之士,例從起複。
無識之輩,不複戚容,如不糾劾,恐傷風俗。
”至九月制曰:“文官遭父母喪,聽去職。
”&hellip&hellip調露二年,中書舍人歐陽通起複本官。
每入朝,必徒跣至城門外,然後著靴靺而朝。
直宿在省,則席地藉藁。
非公事不言,而未嘗啟齒&hellip&hellip長安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敕:“三年之喪,自非從軍更籍者,不得辄奏請起複。
”至廣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敕:“三年之喪,謂之達禮,自非金革,不可從權。
其文官自今已後,并許終制,一切不得辄有奏聞。
” (王溥《唐會要》卷三八) 3.慶壽 生日之禮,古人所無&hellip&hellip此禮起于齊梁之間,逮唐宋以後,自天子至于庶人,無不崇飾此日,開筵召客,賦詩稱壽。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生日》) 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事。
孤露之後,不宜複以為歡&hellip&hellip太宗曾以降誕日感泣。
中宗常以降誕日宴侍臣内庭,與學士聯句柏梁體詩。
然則唐以來,此日皆有宴會。
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奏以八月端午降誕日為千秋節,又改為天長節。
肅宗因之,誕日為“地平天成節”。
代宗雖不為節,猶受四方進獻。
德宗即位,诏公卿議。
吏部尚書顔真卿奏,準《禮經》及曆代帝王無降誕日,唯開元中始為之。
複推本意,以為節者,喜聖壽無疆之慶,天下鹹賀,故号節。
若千秋萬歲之後,尚存此日以為節假,恐乖本意。
于是敕停之。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上以降誕日,百寮于花萼樓下。
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
天下諸州,鹹令樂,休假三日。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宰相路随等奏&hellip&hellip請十月十日為慶成節。
上誕日也。
(《舊唐書》卷一七下《文宗紀下》) 自元和後&hellip&hellip王智興始言天子誕日,請築壇度人以資福。
诏可。
(《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 4.宴遊 唐貞觀六年,诏曰:“比年豐稔,闾裡無事。
乃有堕業之人,不顧家産,朋遊無度,酣宴是耽,危身敗德,鹹由于此。
自非澄源正本,何以革茲弊俗。
” (《通志》卷四四《禮略三》) 貞觀十六年十一月&hellip&hellip宴武功士女于慶善宮南門。
酒酣,上與父老等涕泣論舊事,老人等遞起為舞,争上萬歲壽。
上各盡一杯。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 上元元年九月,百寮具新服,上宴之于麟德殿。
(《舊唐書》卷五《高宗紀下》) 宴王公百寮于承天門。
令左右于樓下撒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已上官,及諸司三品已上官,争拾之。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舊制三二歲,必于春時内殿賜宴宰輔及百官,備太常諸樂,設魚龍曼衍之戲,連三日,抵暮方罷。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元宗禦勤政樓,大酺,縱士庶觀看百戲,人物填咽,金吾衛士指遏不得。
上謂力士曰:“吾以海内豐稔,四方無事,故盛為宴樂,與萬姓同歡。
不謂衆人喧鬧若此。
”&hellip&hellip力士&hellip&hellip請召嚴安之處分打場&hellip&hellip安之周行廣場,以手闆畫地示衆曰:“逾此者必死。
”是以終日酺宴&hellip&hellip無人敢犯者。
(王谠《唐語林》卷一《政事篇上》) 大曆二年二月,子儀入朝。
宰相元載、王缙,仆射裴冕,京兆尹黎幹,内侍魚朝恩,共出錢三十萬,置宴于子儀第。
恩出羅錦二百匹,為子儀纏頭之費,極歡而罷。
(《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 會昌二年五月,敕慶陽節。
百官率醵外,别賜錢三百貫,以備素食合宴。
仍令京兆府供帳用,追集坊市樂人。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城南樊川,有佳林亭,卉木幽邃。
祐每與公卿集其間,廣陳妓樂。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 緻仕還于東都,都城有園林别墅,歲時行樂。
子弟侍側,公卿在席,詩酒賞詠,竟日忘歸。
(《舊唐書》卷一六三《盧簡辭附盧簡求傳》) 于午橋創别墅&hellip&hellip名曰綠野堂&hellip&hellip視事之隙,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酣宴,終日高歌放言,以詩酒琴書自樂。
當時名士皆從之遊。
(《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 古之飲酒,有杯盤狼籍、揚觯絕纓之說。
甚則甚矣,然未有言其法者。
國朝麟德中,壁州刺史鄧弘慶始創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稍雲而大備,自上及下以為宜然。
大抵有律令,有頭盤,有抛打。
蓋工于舉場而盛于使幕,衣冠有男女雜履舃者,有長幼同燈燭者,外府則立将校而坐婦人。
其弊如此。
(李肇《國史補》卷下) 唐末飲席之間,多以上行杯望遠行拽盞為主,下次據副之。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後,各乘車跨馬,供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長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于此。
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遊谒其中。
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薮澤。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曲中&hellip&hellip妓之母,多假母也&hellip&hellip誤陷其中,則無以自脫&hellip&hellip諸妓以出裡艱難,每南街保唐寺有講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牽率聽焉。
皆納其假母一缗,然後能出于裡。
其于他處,必因人而遊,或約人與同行,則為下婢,而納資于假母。
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極多&hellip&hellip嘗聞大中以前,北裡頗為不測之地。
故王(金吾)式、令狐(博士)滈皆目擊其事,幾罹毒手。
(孫棨《北裡志》) 進士榜出,謝後,便往期集院。
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請一人為錄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鹹以其日辟之。
主樂兩人,一主飲妓。
放榜後,大科頭兩人,第一部也;小科頭一人,第二部也。
常宴,即小科頭主之;大宴,大科頭主之。
(王保定《摭言》) 唐蘇味道看燈詩雲:“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hellip&hellip”唐玄宗于上陽宮建燈樓,高一百五十尺。
(韓鄂《歲華紀麗》卷一注) 泌請&hellip&hellip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裡尺,謂之裁度。
民間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相問遺,号為獻生子。
(《唐書》卷一三九《李泌傳》) 大曆二年二月,幸昆明池踏青。
(《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 始主作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
既敗,賜甯、申、岐、薛四王,都人歲祓禊其地。
(《唐書》卷八三《太平公主傳》) 長安富家&hellip&hellip各于林亭内植畫柱,以錦绮結為涼棚&hellip&hellip召長安名妓間坐&hellip&hellip為避署之會。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重陽日,必以糕酒登高,插萸把菊泛酒。
(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一六引《齊人月令》) 章台之使以來,曲江之會遄至。
(注:唐時春放榜,進士既捷,列名于慈恩寺,謂之題名。
大宴于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
) (韓鄂《歲華紀麗》卷一) 5.門第 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複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
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诏士廉&hellip&hellip等刊正姓氏。
于是普責天下譜諜,仍憑據史傳,考其真僞,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
士廉乃類其等第以進。
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
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币,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槚,依托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hellip&hellip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學藝通博,所以擢用。
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
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hellip&hellip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
”&hellip&hellip書成,凡一百卷。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初,太宗嘗&hellip&hellip诏士廉(儉字)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
參考史傳,檢正真僞,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号曰《氏族志》&hellip&hellip高宗時,許敬宗以不叙武後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帝自叙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仆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
(《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初,貞觀中,太宗命&hellip&hellip谙練門閥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頒下諸州,藏為永式。
義府恥其家代無名,乃奏改此書。
專委&hellip&hellip孔志約&hellip&hellip重修。
志約等遂立格雲:“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于是兵卒以軍功緻五品者盡入書限,更名為《姓氏錄》。
由是搢紳士大夫,多恥被甄叙,皆号此書為勳格。
義府仍奏收天下《氏族志》本焚之。
(《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開元二年七月&hellip&hellip昭文館學士柳沖、太子左庶子劉子玄刊定《姓族系錄》二百卷,上之。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 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
其後門胄興替不常,沖請改修其書。
帝诏魏元忠&hellip&hellip及沖共取德功、時望、國籍之家,等而次之。
(《唐書》卷一九九《柳沖傳》) 《天下郡望姓氏族譜》一卷,李林甫等撰,記郡望出處,凡三百九十八姓。
(王應麟《玉海》卷五○) 上元初&hellip&hellip乃上疏曰:“&hellip&hellip今貴戚子弟,例早求官。
髫齓之年,已腰銀艾。
或童丱之歲,已襲朱紫&hellip&hellip課試既淺,藝能亦薄,而門閥有素,資望自高。
” (《舊唐書》卷八七《魏玄同傳》) 選司考練,總是假手冒名。
勢家囑請,手不把筆,即送東司;眼不識文,被舉南館。
(張《朝野佥載》) 6.飲食 唐人立春日,食“春餅”、生菜,号春盤&hellip&hellip春餅者,薄劑煿菜肉裹食也。
(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五) 八月十五日&hellip&hellip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田汝成《熙朝樂事》) 唐武則天,花朝日&hellip&hellip采百花&hellip&hellip蒸糕,以賜從臣。
(彭大翼《山堂肆考&bull飲食》卷二) 玄宗起涼殿,拾遺陳知節上疏極谏。
上&hellip&hellip召對。
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hellip&hellip賜“冰屑麻節飲”。
(王谠《唐語林》卷四《豪爽篇》) 太官令,掌供膳之事&hellip&hellip凡朝會燕飨,九品已上并供其膳食(注:夏月加冷淘粉粥)。
(《唐六典》卷一五) 唐人食品,有湯、料、臛、炙、脍、蒸、丸、脯、羹、脔、、饤、、餅、馄饨、糕、酥、包子、面、粽子等名目。
其所食之肉,除六畜外,兼用鹿、熊、狸、兔、鵝、鴨、鹑子、鳜、鼈、蟹、蝦、蛤蜊、蛙等類。
其制造之精妙,“雞”有蔥醋、仙人脔(乳瀹)、剔縷三種,“鵝”有八仙盤、花折鵝糕二種,“鴨”有交加鴨脂、生進鴨花湯餅二種,“魚”有乳釀、鳳凰胎(魚白)、金粟平(魚子)、剪雲析魚羹、加料鹽花魚屑、吳興連帶鲊六種,“鼈”有遍地錦裝、金丸玉菜脍二種,“蟹”有金銀夾花平截、藏蟹含春侯二種,“炙品”有升平炙、筋頭春(炙活鹑子)、光明蝦炙、水煉犢、龍須炙、金裝韭黃艾炙、乾炙滿天星七種,“面”有甜雪、素蒸音聲部、湯裝浮萍面、婆羅門輕高面四種。
其參和數種為一種者,如鹿雞參拌,謂之“小天酥”;細治羊豕牛熊鹿,謂之“五生盤”;治魚羊體,謂之“逡巡醬”;薄治群物,入沸油烹,謂之“過門香”。
(撮錄韋巨源《食譜》) 韋澳、孫宏同在翰林,宣宗賜“銀餅餡”,食之甚美。
皆乳酪膏腴所制。
(王保定《摭言》) 皇建僧舍旁,有糕坊,主人由此入赀為員外官,蓋顯德中也&hellip&hellip都人呼花糕員外。
(陶谷《清異錄》卷下) 崔侍郎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hellip&hellip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
宴諸司以面及蒟蒻之類,染作顔色,用象豚肩、羊臑脍炙之屬,皆逼真也。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唐時嗜茶,研究極精,國家恃為正課,其産量之多可知。
南人好飲茶,孫皓以茶與韋昭代酒。
謝安詣陸納,設茶果而已。
北人初不識。
開元中,太山靈岩寺有降魔師,教禅者以不寐,人多作茶飲,因以成俗。
(李石《續博物志》卷五) 陸羽,字鴻漸。
一名疾,字季疵,複州竟陵人&hellip&hellip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稱桑苧翁&hellip&hellip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間,祀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論,複廣著茶之功,禦史大夫李積卿宣尉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為再舉杯。
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
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纥入朝,始驅馬市茶。
(《唐書》卷一九六《陸羽傳》) 竟陵僧有于水濱得嬰兒者,育為弟子。
稍長,自筮,得蹇之漸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乃令姓陸,名羽,字鴻漸。
羽有文學,多意思,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
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号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羽于江湖稱竟陵子。
(李肇《國史補》卷中) 茶&hellip&hellip雜椒姜烹而飲之。
(李石《續博物志》卷七)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并煎炙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
常伯熊者,因廣鴻漸之法,伯熊飲茶過度,遂患風氣。
或雲,北人未有茶,多黃病,後飲茶,多腰疾偏死。
(李石《續博物志》卷五) 李琦性又嗜茶,能自煎,曰:“茶須緩火炙,活火煎。
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也。
”客至不限瓯數,竟日執茶器不倦。
(王谠《唐語林》卷六《補遺》) 陸龜蒙&hellip&hellip嗜茶。
置園顧渚山下,歲取租茶,自判品第。
張又新為《水說》七種,其二慧山泉,三虎邱井,六松江。
人助其好者,雖百裡為緻之。
(《唐書》卷一九六《陸龜蒙傳》) 常魯公使西蕃,煮茶帳中。
贊普問曰:“此為何物。
”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
”贊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蕲門者,此昌明者,此湖者。
” (李肇《國史補》卷下) 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衆。
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為第一。
湖州有顧渚之紫筍。
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
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
福州有方山之露牙。
夔州有香山。
江陵有南木。
湖南有衡山。
嶽州有湖之含膏。
常州有義興之紫筍。
婺州有東白。
睦州有鸠坑。
洪州有西山之白露。
壽州有霍山之黃牙。
蕲州有蕲門團黃。
而浮梁之商貨不在焉。
(李肇《國史補》卷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hellip&hellip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為常平本錢&hellip&hellip貞元九年,複稅茶&hellip&hellip每歲得錢四十萬貫&hellip&hellip穆宗即位&hellip&hellip乃增天下茶稅,率百錢增五十&hellip&hellip天下茶加斤至二十兩&hellip&hellip大中初,鹽鐵轉運使裴休&hellip&hellip正稅茶商,多被私販茶人侵奪其利&hellip&hellip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論死。
長行群旅,茶雖少亦死。
顧載三犯至五百斤,居舍儈保四犯至千斤,皆死。
園戶私鬻百斤以上杖脊,三犯加重徭。
伐園失業者,刺史、縣令以縱私鹽論。
”&hellip&hellip其後&hellip&hellip回纥入朝,始驅馬市茶&hellip&hellip然則嗜茶、榷茶,皆始于貞元間矣。
(《通考》卷一八《征榷考五》) 酒亦名目繁多。
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荥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葡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浔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陵、郎官清、阿婆清。
又有三勒漿類酒。
(李肇《國史補》卷下) 糖至唐初,内地始有熬制之法。
摩揭它&hellip&hellip本中天竺屬國&hellip&hellip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
即诏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制,色味愈西域遠甚。
(《唐書》卷二二一《上摩揭它傳》) 7.衣飾 甲 衣服 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
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
(《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 太宗宴近臣,戲趙公無忌令嘲歐陽率更曰:“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
”&hellip&hellip詢應聲曰:“索頭連背暖,完裆畏肚寒。
”&hellip&hellip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裴漼卧于私第,(劉)幽求忽來詣漼。
直入卧内,戴擑耳帽子,著白襕衫,底著短绯白衫。
(王谠《唐語林》卷三《夙慧篇》) 汝南王琎,甯王長子也,姿容妍美,明皇鐘愛&hellip&hellip每随遊幸,常戴“砑絹帽”。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冕性本侈靡&hellip&hellip自創巾子,其狀新奇,市肆因而效之,呼為“仆射樣”。
(《舊唐書》卷一一三《裴冕傳》) 中宗後&hellip&hellip宮人&hellip&hellip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
武德間,婦人曳履及線靴。
開元中,初有線鞋,侍兒則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
(《唐書》卷二四《車服志》) 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
婦人則簪步搖,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
識者竊怪之,知其戎矣。
(姚汝能《安祿山事迹》卷下) 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
(馬缟《中華古今注》卷中) 唐末,士人之衣色尚黑,故有紫綠,有墨紫。
迨兵起,士庶之衣俱皂。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乙 屣履 婦人衣青碧,缬平頭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
而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及吳越高頭草履。
(《唐書》卷二四《車服志》) 文宗時,吳越間織高頭草履。
織如绫縠。
前代所無。
(《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 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hellip&hellip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豹席“棕”。
(《唐書》卷一九六《張志和傳》) 唐制立冬進“千重襪”。
其法用羅帛十餘層,錦夾絡之。
(陶谷《清異錄》卷下) 白樂天燒丹于廬山草堂,作“飛雲履”。
玄绫為質,四面以素绡作雲朵,染以四選香,振履則如煙霧。
(馮贽《雲仙雜記》卷一) 丙 裝飾 貴妃以假髩為首飾,曰“義髻”。
(李石《續博物志》卷一○) 僖宗時,内人束發極急。
及在成都,蜀婦人效之,時謂為“囚髻”。
唐末,京都婦人梳發,以兩鬓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抛家髻”。
(《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 武德、貞觀之代,宮人騎馬者,依《周禮》舊儀,多著“冪羅”,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
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施裙,到頸為淺露。
(劉肅《大唐新語》卷一○) 長慶中,京城婦人首飾,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搖,無不具美,謂之“百不知”。
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王谠《唐語林》卷六《補遺》) 唐《盧氏雜說》,文宗問宰臣:“條脫是何物?”宰臣未對。
上曰:“真诰言,安妃有金條脫,為臂飾,即今钏也。
”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 唐末婦人梳髻謂拔叢,以亂發為胎,垂障于目。
(王谠《唐語林》卷七《補遺》) 8.博戲 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
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索長安雄雞&hellip&hellip千數養于雞坊。
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擾教飼。
上之好之,民風尤甚。
諸王世家&hellip&hellip傾帑破産,市雞以償雞直。
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
貧者弄假雞&hellip&hellip(賈昌以善雞)即日為五百小兒長&hellip&hellip開元十三年&hellip&hellip從封東嶽。
父忠,死泰山下,得子禮奉屍歸葬雍州,縣官為葬器,喪車乘傳洛陽道&hellip&hellip當時天下号昌為神雞童,時人為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 (陳鴻祖《東城老父傳》) 鞠,皮為之&hellip&hellip晚唐已不同矣。
歸氏子弟嘲皮日休雲:“八片尖皮砌作毯,火中燂了水中揉。
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今柳三複能之,述曰:“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
進前行兩步,跷後立多時。
” (劉攽《貢父詩話》) 氣球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球會曰員社。
無終嘉父制,陳力之事,故附于兵法。
(陳元龍《格緻鏡原》卷六○引《事物绀珠》) 軍中打球之戲,則以杖拂球,使之馳走,而用快馬逐之,尚存鞠域之法。
(程大昌演繁露卷九) “打球”,古之蹴鞠也。
《漢書&bull藝文志蹴鞠》二十五篇。
顔注雲:“鞠以韋為之,實之以物,蹴蹋為戲。
”開元天寶中,上數禦觀打球為事,能者左萦右拂,盤旋宛轉&hellip&hellip然馬或奔逸,時緻傷斃&hellip&hellip然打球乃軍州常戲&hellip&hellip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妓登蹑,球轉而行,萦回去來,無不如意&hellip&hellip“拔河”,古謂之牽鈎&hellip&hellip古用篾纜,今代以大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挂于胸前,分兩朋,兩向齊挽。
當大之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中宗曾以清明日禦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hellip&hellip明皇數禦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
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競傳之。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明皇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禦樓設“繩技”。
技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以系之,鹿盧内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弦。
然後技女自繩端攝足而上,往來倏忽,望若飛仙。
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
有著履而行,從容俯仰者。
或以畫竿接胫高六尺,或蹋肩蹋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直倒至繩,還往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可觀也。
衛士胡嘉隐作《繩技賦》獻之,詞甚宏暢,上覽之大悅&hellip&hellip自兵寇覆蕩,伶官分散,外方始有此技,軍州宴會,時或為之。
(王谠《唐語林》卷五《補遺》) 每歲秋,按鷹犬于畿甸,所至官吏必厚邀供饷,小不如意&hellip&hellip乃至張網羅于民家門及井,不令出入汲水,曰:“驚我供奉鳥雀。
”又群聚于賣酒食家,肆情飲啖。
将去,留蛇一箧、誡之曰:“吾以此蛇緻供奉鳥雀,可善飼之,無使饑渴。
”主人賂而謝之,方肯攜蛇箧而去。
(《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嫔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于此戲。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武後自置九勝局&hellip&hellip令文武官分朋為此戲。
(潘自《牧記纂淵海》卷八八) 武三思入宮中,升禦床,與後雙陸,帝為點籌。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今有奕局,共取一道,人行五棋,謂之蹙融。
融宜作戎&hellip&hellip意在軍戎也。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今之博戲,長行最盛。
其具有局有子,黑黃各十有五,擲采之頭有二。
其法生于握槊,變于雙陸&hellip&hellip後人新意,長行出焉。
又有小雙陸、圍透、大點、小點、遊談、鳳翼之名。
然無如長行,鑒險易者喻時事焉,适變通者方易象焉。
王公大臣,頗或耽玩,至于廢慶吊,忘寝食&hellip&hellip于是強名争勝,謂之撩零;假借分畫,謂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謂之子頭&hellip&hellip中世工者,有渾鎬、崔師本&hellip&hellip貞元中,董叔儒進博局并經一卷,頗有新意,不行于世。
(王谠《唐語林》卷八《補遺》) 雙陸&hellip&hellip最近古,号為雅戲,始于西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陳、魏齊、隋唐間。
(洪邁《雙陸序》) 世之糾率樗蒱者,謂之公子家,又謂之囊家,亦謂之錄事。
(彭大翼《山堂肆考&bull技藝》卷二五) 9.刺客 淮蔡用兵&hellip&hellip王承宗上疏請赦吳元濟,使人白事中書,悖慢不恭。
元衡叱去&hellip&hellip未幾,(元衡)入朝,出靖安裡第,夜漏未盡。
賊乘暗呼曰“滅燭”,射元衡中肩,複擊其左股。
徒禦格鬥不勝,皆駭走,遂害元衡,批顱骨持去。
(《唐書》卷一五二《武元衡傳》) 度出通化裡,盜三以劍擊度。
初斷靴帶,次中背,才絕單衣,後微傷其首,度堕焉。
會度帶氈帽,故瘡不至深。
賊又揮刃追度,度從人王義乃持賊,連呼甚急。
賊反刃斷義手,乃得去。
度已堕溝中,賊謂度已死,乃舍去。
(《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 林甫晚年&hellip&hellip自以結怨于人,常憂刺客竊發,重扃複壁,絡闆甃石,一夕屢徙,雖家人不知之。
(《舊唐書》卷一○六《李林甫傳》) 唐代劍俠刺客&hellip&hellip車中女子、僧俠、京西店老人、蘭陵老人、盧生、聶隐娘、荊十三娘、紅線、田膨郎、昆侖奴、賈人妻、虬須叟。
(段成式《劍俠傳》) 十二 制造 1.瓷銅器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
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澤陶揀,出自東瓯”。
瓯,越也。
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斤已下。
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陸羽《茶經》卷中) 元載凡飲食冷物用硫黃碗,熱物用泛水磁器,有三千事。
(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