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系 下
關燈
小
中
大
ip&hellip請落發為僧,冀以脫禍。
乃以判官張臯為留後,總以落發上表歸朝&hellip&hellip至易州界暴卒。
(《舊唐書》卷一四三《劉怦附劉總傳》) 自天寶以後,兩河陷于強藩六十餘年,幾如化外。
至是始複隸中央。
自天寶末安祿山首亂兩河,至寶應元年,王師平史朝義,其将薛嵩、李懷仙、田承嗣、李寶臣等受僞命,分領州郡。
朝廷厭兵,因仆固懷恩請,就加官爵。
及侯希逸為軍人逐出,正己又據齊魯之地,既而遞相膠固,聯結姻好,職貢不入,法令不加,率以為常。
仍皆署其子為副大使,父死子立,則以三軍之請聞,亦有為大将所殺而自立者。
自安史以後,迄至于貞元,朝廷多務優容,每聞擅襲,因而授之。
以故六十餘年,兩河号為反側之俗。
憲宗知人善任,削平亂迹,兩河複為王土焉。
(《舊唐書》卷一二四《李正己附李師道傳》) 憲宗崩後,穆宗繼立,怠荒于政,所任宰輔非人。
長慶元年(821年),朱克融乘機再據盧龍,成德将王庭湊、魏博将史憲誠亦各據鎮以叛。
朝廷發兵攻讨,多觀望不進。
又以運輸艱難,饷糈匮乏,遂不得已而罷兵。
河北再失,迄于唐亡,不能複取。
自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平定河北,距是僅三年。
上(穆宗)之初即位也,兩河略定。
蕭俛、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太平,漸宜消兵,請密诏天下軍鎮有兵處,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
上方荒宴,不以國事為意,遂可其奏。
軍士落籍者衆,皆聚山澤為盜。
及朱克融、王庭湊作亂,一呼而亡者皆集。
诏征諸道兵讨之,諸道兵既少,皆臨時召募烏合之衆。
又諸節度既有監軍,其領偏軍者,亦置中使監陳,主将不得專号令。
戰少勝,則飛驿奏捷,自以為功;不勝,則迫脅主将,以罪歸之。
悉擇軍中骁勇以自衛,遣羸懦者就戰,故每戰多敗。
又凡用兵舉動,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從,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戰,中使道路如織&hellip&hellip故雖以諸道十五萬之衆,裴度元臣宿望,烏重胤、李光顔皆當時名将,讨幽鎮萬餘之衆,屯守逾年,竟無成功,财竭力盡。
崔植、杜元穎為相,皆庸才,無遠略。
史憲誠既逼殺田布,朝廷不能讨,遂并朱克融、王庭湊以節授之。
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複取。
(《資治通鑒》卷二四二《唐紀五八》) 自憲宗誅除群盜,帑藏虛竭。
穆宗即位,賞賜過當,及幽鎮兵起,征發百端,财力殚竭。
時諸鎮兵十五餘萬,才出其境,便仰給度支,置南北供軍院。
既深入賊境,辇運艱阻,刍薪不繼,諸軍多分番樵采。
俄而度支轉運車六百乘,盡為庭湊邀而虜之,兵食益困&hellip&hellip其供軍院布帛衣賜,往往不得至院,在途為諸軍強奪。
而懸軍深鬥者,率無支給。
(《舊唐書》卷一四二《王庭湊傳》) 初藩鎮假兵力以抗中央,自不得不優遇士卒,使其效命。
其終也,兵士驕蹇,主帥反為所制,随意易置,有如兒戲。
自肅宗至德中,田承嗣盜據相、魏、澶、博、衛、貝等六州,召募軍中子弟,置之部下。
遂以為号,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
年代浸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買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
變易主帥,有同兒戲。
如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祯皆為其所立。
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害。
(《舊唐書》卷一八一《羅弘信傳》) 汴自李忠臣以來,士卒驕,不能自還。
至玄佐彌甚,其後殺帥長,大鈔劫,狃于利而然也。
玄佐&hellip&hellip母&hellip&hellip見縣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長吏恐懼卑甚。
吾思而父吏于縣,亦當爾。
而據案當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禮。
汴有相國寺,或傳佛軀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
于是将吏商賈,奔走輸金錢惟恐後。
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萬,因以贍軍。
(《唐書》卷二一四《劉玄佐傳》) 曹王臯&hellip&hellip為山南東道節度使&hellip&hellip臯卒,新帥未至,實知留後,刻薄軍士衣食。
軍士怨叛,謀殺之。
實夜缒城而出,歸詣京師。
(《舊唐書》卷一三五《李實傳》) 昭義自李抱真以來,皆武臣,私廚月費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數十斛,潞人困甚。
士美至,悉去之&hellip&hellip又盧從史時,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
(《唐書》卷一四三《郗士美傳》) 鹹通三年&hellip&hellip初王智興得徐州,召募兇豪之卒二千人,号曰銀刀、雕旗、門槍、挾馬等軍&hellip&hellip自後浸驕,節度使姑息不暇。
田牟鎮徐日,每與驕卒雜坐,酒酣撫背,時把闆為之唱歌。
其徒日費萬計,每有賓宴,必先厭猒食飲酒。
祁寒暑雨,巵酒盈前,然猶喧噪邀求,動謀逐帥&hellip&hellip溫璋為節度使,驕卒素知璋嚴酷,深負憂疑。
璋開懷撫谕,終為猜貳,給與酒食,未嘗瀝口,不期月而逐璋。
(《舊唐書》卷一九上《懿宗紀》) 中唐以後兩河藩鎮簡表 唐自再失河北後,中央勢益不振。
至僖宗經黃巢之變,強藩遍列于内外,朝更暮改,乍合乍離。
茲依唐初十道,以為差次,制為簡表,略加說明,以明變遷焉。
唐末簡鎮簡表 3.朋黨 李德裕&hellip&hellip父吉甫&hellip&hellip初,吉甫在相位時,牛僧孺、李宗闵應制舉直言極谏科,二人對诏,深诋時政之失。
吉甫泣訴于上前,由是考策官皆貶&hellip&hellip元和初,用兵伐叛,始于杜黃裳誅蜀。
吉甫經畫欲定兩河,方欲出師而卒。
繼之武元衡、裴度,而韋貫之、李逢吉沮議&hellip&hellip韋、李相次罷相,故逢吉常怒吉甫、裴度。
而德裕于元和時,久之不調,而逢吉、僧孺、宗闵以私怨,恒排擯之。
時德裕與李紳、元稹俱在翰林,以學識才名相類,情頗款密,而逢吉之黨深惡之&hellip&hellip元稹自禁中出拜工部侍郎平章事,裴度自太原複輔政。
李逢吉&hellip&hellip乃密賂纖人,構成于方獄。
元稹、裴度俱罷相,稹出為同州刺史。
逢吉代裴度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既得權位,銳意報怨。
時德裕與牛僧孺俱有相望,逢吉欲引僧孺,懼紳與德裕禁中阻之,出德裕為浙西觀察使,尋引僧孺同平章事。
由是交怨愈深&hellip&hellip文宗即位&hellip&hellip太和三年八月,召為兵部侍郎,裴度薦以為相。
而吏部侍郎李宗闵有中人之助,是月拜平章事。
懼德裕大用&hellip&hellip出為鄭滑節度使。
德裕為逢吉所擯,在浙西八年&hellip&hellip文宗&hellip&hellip征之,到未旬時,又為宗闵逐&hellip&hellip宗闵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
二憾相結,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于外。
四年十月,以德裕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内觀察處置西山八國雲南招撫等使。
裴度于宗闵有恩,度征淮西時,請宗闵為彰義觀察判官,自後名位日進。
至是恨度援德裕,罷度相位,出為興元節度使。
牛李權赫于天下&hellip&hellip德裕所曆征鎮,以政績聞。
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蠻蜑&hellip&hellip瘡痏之民,粗以完複&hellip&hellip其年(太和六年)冬,召德裕為兵部尚書,僧孺罷相&hellip&hellip七年二月,德裕以本官平章事&hellip&hellip宗闵亦罷,德裕代為中書侍郎&hellip&hellip其年十二月,文宗暴風恙,不能言者月餘&hellip&hellip王守澄進鄭注&hellip&hellip藥稍效&hellip&hellip複進李訓善易&hellip&hellip上欲授訓谏官,德裕奏曰:“李訓小人,不可在陛下左右。
”&hellip&hellip訓、注惡德裕排己&hellip&hellip複召宗闵&hellip&hellip授中書侍郎平章事,代德裕。
出德裕為興元節度使。
(《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 李訓、鄭注始用事,疾德裕,共訾短之。
乃罷德裕,複召宗闵知政事&hellip&hellip會楊虞卿以京兆尹得罪,極言營解,帝怒&hellip&hellip貶處州長史。
訓、注乃劾宗闵&hellip&hellip貶宗闵潮州司戶&hellip&hellip訓、注欲以權市天下,凡不附己者,皆指以二人黨,逐去之,人人駭栗&hellip&hellip帝乃诏宗闵、德裕姻家門生故吏,自今一切不問,所以慰安中外。
嘗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難。
”&hellip&hellip文宗崩。
會昌中,劉稹以澤潞叛&hellip&hellip稹敗,得交通狀,貶漳州長史,流封州。
宣宗即位,徙柳州司馬,卒&hellip&hellip宗闵崇私黨,薰熾中外,卒以是敗。
(《唐書》卷一七四《李宗闵傳》) 會昌二年,李德裕用事,罷僧孺兵權,征為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少師,大中初卒&hellip&hellip僧孺少與李宗闵同門生,尤為德裕所惡。
會昌中,宗闵棄斥,不為生還。
僧孺數為德裕掎摭,欲加之罪,但以僧孺貞方有素,人望式瞻,無以伺其隙。
德裕南遷,所著《窮愁志》,引裡俗犢子之谶,以斥僧孺。
又目為太牢公,其相憎恨如此。
(《舊唐書》卷一七二《牛僧孺傳》) 注、訓等亂敗,帝追悟德裕&hellip&hellip遷淮南節度使,代牛僧孺&hellip&hellip武宗立,召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hellip&hellip當國凡六年。
方用兵時,決策制勝,它相無與,故威名獨重于時。
宣宗即位,德裕奉冊太極殿。
帝退,謂左右曰:“向行事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毛發為森豎。
”翌日,罷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荊南節度使。
俄徙東都留守。
白敏中、令狐绹、崔铉皆素仇,大中元年,使黨人李鹹斥德裕陰事&hellip&hellip再貶潮州司馬。
明年(二年)&hellip&hellip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事,明年(三年)卒。
(《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 因是列為朋黨,皆挾邪取權,兩相傾軋。
自是紛纭排陷,垂四十年。
(《舊唐書》卷一七六《李宗闵傳》) 九 唐之亂亡 唐之季年,藩鎮跋扈于外,宦官專權于内,政權已然解紐。
益以水旱頻仍,稅捐煩苛,民不聊生。
黃巢遂起,強藩繼之,割據自雄,而唐室遂亡矣。
1.黃巢之起兵 懿宗時,裘甫起事于浙東,龐勳發難于桂林,雖震動一時,然不久即破滅。
惟黃巢一軍,軍鋒幾遍天下,其關涉于唐甚巨,故詳叙之。
黃巢,曹州冤句(山東菏澤縣)人,本以販鹽為事。
僖宗乾符中,仍歲兇荒,人饑為盜,河南尤甚。
初,裡人王仙芝、尚君長聚盜起于濮陽,攻剽城邑,陷曹濮(山東濮縣)及郓州(山東東平縣)&hellip&hellip引衆曆陳、許、襄、鄧,無少長皆虜之,衆号三十萬。
&hellip&hellip陷江陵(湖北江陵縣)&hellip&hellip陷洪州(江西南昌縣)時,仙芝表請符節。
不允,以神策統軍使宋威為荊南節度招讨使&hellip&hellip谕以朝廷釋罪,别加官爵。
仙芝乃令尚君長&hellip&hellip詣阙請罪,且求恩命。
宋威&hellip&hellip擒送阙,敕于狗脊嶺斬之。
賊怒,悉精銳擊官軍,威軍大敗&hellip&hellip朝廷以王铎代為招讨,五年八月,收複亳州(安徽亳縣),斬仙芝&hellip&hellip先是,君長弟讓以兄奉使見誅,率部衆入嵖岈山,黃巢、黃揆昆仲八人,率盜數千依讓。
月餘,衆至數萬,陷汝州(河南臨汝縣)&hellip&hellip衆十餘萬。
尚讓乃與群盜推巢為王,号沖天大将軍,仍署官屬,藩鎮不能制&hellip&hellip巢徒黨既盛,與仙芝為形援。
及仙芝敗,東攻亳州不下,乃襲破沂州(山東臨沂縣),據之。
仙芝餘黨悉附焉。
(《舊唐書》卷二○○下《黃巢傳》) 巢&hellip&hellip驅河南、山南之民十餘萬,掠淮南&hellip&hellip諸軍急捕。
巢方掠襄邑、雍邱&hellip&hellip巢寇葉、陽翟,欲窺東都。
會左神武大将軍劉景仁以兵五千援東都&hellip&hellip巢兵在江西者,為鎮海節度使高骈所破;寇新鄭郏襄城陽翟者,為崔安潛逐走;在浙西者,為節度使裴璩斬&hellip&hellip甚衆。
巢大沮畏,乃詣天平軍乞降,诏授巢右衛将軍。
巢度藩鎮不一,未足制己,即叛去,轉寇浙東&hellip&hellip高骈遣将&hellip&hellip攻賊破之。
賊收衆,逾江西,破虔、吉、饒、信等州,因刊山開道七百裡,直趨建州&hellip&hellip巢入閩,俘民&hellip&hellip是時閩地諸州皆沒&hellip&hellip巢陷桂管,進寇廣州&hellip&hellip攻廣州,執節度使李迢,自号義軍都統,露表告将入關。
因诋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铨貢失才;禁刺史殖财産,縣令犯贓者族。
皆當時極敝&hellip&hellip會賊中大疫,衆死什四,遂引北還。
自桂編大桴,沿湘下衡永,破潭州(湖南長沙縣)&hellip&hellip進逼江陵,号五十萬&hellip&hellip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hellip&hellip大敗之&hellip&hellip巢懼,度江東走&hellip&hellip或勸巨容窮追,答曰:“國家多負人,危難不吝賞,事平則得罪,不如留賊,冀後福。
”止不追。
故巢得複整,攻鄂州,入之&hellip&hellip巢畏襲轉掠江西,再入饒(江西鄱陽縣)、信(江西上饒縣)、杭州,衆至二十萬&hellip&hellip廣明元年(880年)&hellip&hellip巢得計破殺高骈将張潾,陷睦(浙江建德縣)、婺(浙江金華縣)二州,又取宣州(安徽宣城縣)&hellip&hellip巢&hellip&hellip悉衆度淮&hellip&hellip李罕之犯申(河南信陽縣)、光、颍、宋、徐、兖等州,吏皆亡。
巢自将攻汝州,欲薄東都。
當是時,天子沖弱&hellip&hellip宰相更共建言,悉神策并關内諸節度兵十五萬守潼關&hellip&hellip于是募兵京師,得數千人。
當是時,巢已陷東都&hellip&hellip帝餞田令孜&hellip&hellip赉遺豐優。
然衛兵皆長安高赀世籍,兩軍得禀賜,侈服怒馬,以詫權豪。
初不知戰,聞科選,皆哭于家,陰出赀雇販區病坊以備行陣,不能持兵,觀者寒毛以栗。
&hellip&hellip巢攻關&hellip&hellip王師潰。
(《唐書》卷二二五下《黃巢傳》) 廣明元年十二月三日,僖宗夜&hellip&hellip出趨駱谷。
諸王官屬相次奔命&hellip&hellip賊陷京師&hellip&hellip十三日,賊巢僭位,國号大齊,年稱金統。
(《舊唐書》卷二○○下《黃巢傳》) 中和元年(881年)正月,車駕在興元(陝西南鄭縣)&hellip&hellip沙陀&hellip&hellip李克用軍屯蔚州&hellip&hellip鳳翔節度使鄭畋&hellip&hellip泾原節度使程宗楚、秦州經略使仇公遇、鄜延節度使李孝恭、夏州節度使拓跋思恭等,同盟起兵,傳檄天下&hellip&hellip車駕幸成都,以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為京城北面都統,義武軍節度使王處存為京城東面都統,鄜延節度使李孝恭為京城西面都統,朔方軍節度使拔跋思恭為京城南面都統,以忠武監軍使楊複光為天下行營兵馬都監&hellip&hellip二年正月,天下勤王之師雲會京畿&hellip&hellip泾原大将唐弘夫大敗賊将林言于興平,俘斬萬計。
王處存率軍二萬徑入京城,賊僞遁去。
京師百姓迎處存,歡呼叫噪。
是日,軍士無部伍,分占第宅,俘掠妓妾。
賊自灞上分門複入,處存之衆蒼黃潰亂,為賊所敗。
黃巢怒百姓歡迎處存,凡丁壯皆殺之,坊市為之流血。
自是諸軍退舍,賊鋒愈熾。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黃巢以朱溫為同州刺史,令溫自取之&hellip&hellip溫遂據之&hellip&hellip官軍四集,黃巢勢已蹙,号令所行,不出同華。
民避亂,皆入深山,築栅自保。
(《資治通鑒》卷二五四《唐紀七○》) 朱溫屢請益兵,以扞河中,知右軍事孟楷抑之不報。
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将亡&hellip&hellip溫殺其監軍&hellip&hellip舉州降王重榮&hellip&hellip黃巢兵勢尚強,王重榮患之&hellip&hellip行營都監楊&hellip&hellip複光曰:“雁門李仆射骁勇,有強兵&hellip&hellip召之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
”&hellip&hellip乃以墨敕召李克用&hellip&hellip克用将兵四萬至河中&hellip&hellip諸軍皆畏賊,莫敢進。
及克用軍至,賊憚之曰:“鴉軍至矣,當避其鋒。
”克用軍皆衣黑,故謂之鴉軍。
(《資治通鑒》卷二五五《唐紀七一》) 中和三年三月&hellip&hellip沙陀軍與賊将趙章、尚讓戰于成店,賊軍大敗,追奔至良天坡&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沙陀&hellip&hellip等軍趨長安,賊悉衆拒之于渭橋,大敗而還。
李克用乘勝追之。
黃巢收其殘衆,由藍田關而遁。
收複京城。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李克用破賊于渭南&hellip&hellip夜襲京師&hellip&hellip巢戰數不利,軍食竭,下不用命,陰有遁謀&hellip&hellip渭橋三戰,賊三北。
于是諸節度兵皆奮,無敢後。
入自光泰門&hellip&hellip巢夜奔,衆猶十五萬,聲趨徐州,出藍田,入商山。
委辎重、珍赀于道,諸軍争取之,不複追,故賊得整軍去。
自祿山陷長安,宮阙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巷廬舍。
朱泚亂定,百餘年治繕,神麗如開元時。
至巢敗,方鎮兵互入虜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獨存。
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啟宮而已&hellip&hellip巢已東,使孟楷攻蔡州,節度使秦宗權迎戰,大敗,即臣賊,與連和。
楷擊陳州,敗死。
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兖數十州&hellip&hellip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兵,由陝濟河而東,會關東諸鎮壁汝州&hellip&hellip諸軍破尚讓于太康&hellip&hellip又敗黃邺于西華,邺夜遁。
巢大恐,居三日,軍中相驚,棄壁走,巢退營故陽裡&hellip&hellip巢夜走胙城,入冤句。
克用悉軍窮蹑&hellip&hellip巢愈猜忿,屢殺大将,引衆奔兖州&hellip&hellip走兖、郓&hellip&hellip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
巢衆僅千人,走保太山。
六月,(徐帥)時溥遣将陳景瑜與尚讓(時讓已隆時溥)追戰狼虎谷。
巢計蹙,謂林言曰:“我欲讨國奸臣,洗濯朝廷。
事成不退,亦誤矣。
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佗人利。
”言巢出也,不忍。
巢乃自刎,不殊,言因斬之&hellip&hellip函首将詣溥。
而太原博野軍殺言,與巢首俱上。
溥獻于行在,诏以首獻于廟。
(《唐書》卷二二五下《黃巢傳》) 巢走出關,宗權與連和&hellip&hellip擾敚梁宋間。
巢死,宗權張甚,嘯會逋殘,有吞噬四海意。
乃&hellip&hellip寇荊南&hellip&hellip攻襄州&hellip&hellip破東都&hellip&hellip寇淮肥&hellip&hellip略江南&hellip&hellip亂嶽鄂。
賊渠率票慘,所至屠老孺,焚屋廬,城府窮為荊萊。
自關中薄青齊,南缭荊郢,北亘衛滑,皆麇駭雉伏,至千裡無舍煙。
惟趙犫保陳,朱全忠保汴,僅自完而已。
然無霸王計,惟亂是恃&hellip&hellip僖宗假朱全忠都統節以讨賊&hellip&hellip宗權悉軍&hellip&hellip逼汴&hellip&hellip全忠懼,求救于兖郓。
而朱瑾、朱宣皆身自将同拒賊&hellip&hellip合擊,大敗之&hellip&hellip宗權退守中州&hellip&hellip為愛将申叢所囚,折一足以待命&hellip&hellip全忠以檻車上送京師&hellip&hellip宗權以中和三年叛,居六年而誅。
(《唐書》卷二二五下《秦宗權傳》) 2.藩鎮之吞并 光啟元年(885年)正月&hellip&hellip僖宗自蜀還京&hellip&hellip時李昌符據鳳翔,王重榮據蒲陝,諸葛爽據河陽洛陽,孟方立據邢洺,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全忠據汴滑,秦宗權據許蔡,時溥據徐泗,朱瑄據郓齊曹濮,王敬武據淄青,高骈據淮南八州,秦彥據宣歙,劉漢宏據浙東。
皆自擅兵賦,疊相吞噬,朝廷不能制。
江淮轉運路絕,兩河江淮賦不上供,但歲時獻奉而已。
國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西道數十州。
大約郡将自擅,常賦殆絕,藩侯廢置,不自朝廷,王業于是蕩然。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中央既失其統攝權,于是強藩互起兵争矣。
李克用追黃巢還,過汴。
朱全忠邀之,克用留兵于郊,入舍上源館。
夜帳飲,全忠自佐饔,進赀寶,握手諄勞。
是時全忠忌克用桀邁難制,則連車外環,陳兵道左右,克用醉,乃攻館。
下拒戰,親将郭景铢滅燭扶克用,徐告之,尚被酒&hellip&hellip克用與薛志勤等,間關升南谯門,缒走營,部下死者數百人&hellip&hellip克用整衆歸太原,益訓兵,将報仇。
(《唐書》卷二一八《沙陀傳》) 中和四年五月&hellip&hellip李克用&hellip&hellip班師,次汴州。
節度使朱全忠館克用于上源驿。
全忠以克用兵力寡弱,大軍在遠,乃圖之。
是夜置酒郵舍,克用既醉,全忠以兵圍驿,縱火燒之。
雷雨驟作,平地水深尺餘。
克用逾垣僅免,率本軍,還太原&hellip&hellip克用累表訴屈,請讨汴州,天子優诏和解之。
就加克用階特進,封隴西郡王以悅之。
自是全忠、克用有尋戈之怨。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幽州節度使李可舉、鎮州節度使王镕&hellip&hellip乘天子播越,中原大亂,以河朔三鎮休戚事同,惟易、定三郡為朝廷所有,乃同議攻王處存,以分其地。
會燕将李全忠有奪帥之志,軍情相疑。
全忠方圍易州,處存出奇騎以擊之,燕軍大敗。
全忠收合殘衆攻幽州,李可舉舉室登樓,自焚而死。
全忠自稱留後。
滄州軍亂,逐其帥楊令孜,立衙将盧彥威為留後。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河北之紛擾未已,而畿輔之亂又起。
僖宗還京。
喪亂之後,六軍初複,國藏虛竭。
觀軍容使田令孜奏以安邑、解縣兩池榷課直屬省司,以充贍給&hellip&hellip重榮&hellip&hellip恃大功&hellip&hellip制下,不奉诏。
(《舊唐書》卷一八二《王重榮傳》) 令孜徙重榮兖海節度使&hellip&hellip重榮上書劾令孜離間方鎮。
令孜遣邠甯朱玫進讨。
(《唐書》卷一八七《王重榮傳》) 王重榮求援于太原,李克用率太原軍南出陰地關&hellip&hellip官軍合戰,為沙陀所敗。
朱玫走還邠州,神策軍潰散,遂入京師肆掠。
沙陀逼京師,田令孜奉僖宗出幸鳳翔&hellip&hellip亂兵複焚宮阙,蕭條鞠為茂草矣&hellip&hellip克用旋師河中,與朱玫、王重榮同上表,請駕駐跸鳳翔,仍數田令孜之罪&hellip&hellip田令孜迫乘輿請幸興元&hellip&hellip朱玫引步騎五千至鳳翔。
令孜&hellip&hellip奉帝入散關&hellip&hellip朱玫、李昌言迫宰相蕭遘等于鳳翔驿舍,請嗣襄王煴權監軍國事,玫自為大丞相&hellip&hellip遂驅率文武百寮,奉襄王還京師&hellip&hellip襄王僭即皇帝位,年号建貞&hellip&hellip楊複恭(代田令孜為中尉)兄弟于河中太原有破賊連衡之舊,乃&hellip&hellip诏宣谕&hellip&hellip王重榮、李克用欣然聽命&hellip&hellip王重榮、李克用&hellip&hellip進軍。
時朱玫遣将王行瑜率&hellip&hellip師五萬,屯鳳州&hellip&hellip楊複恭密遣人說王行瑜,令謀歸國&hellip&hellip行瑜受密诏,自鳳州率衆還長安&hellip&hellip斬朱玫&hellip&hellip襄王奔河中。
王重榮绐&hellip&hellip斬之&hellip&hellip光啟三年三月&hellip&hellip車駕還京,次鳳翔。
以宮室未完,節度使李昌符請駐跸,以俟畢工&hellip&hellip天威軍都頭楊守立,與李昌符争道,麾下相毆。
上命中使谕之,不止,嚴兵為備。
守立以兵攻昌符,戰于通衢。
昌符兵敗,出保隴州。
命扈駕都将李茂貞攻之&hellip&hellip隴州刺史薛知籌以城降。
李茂貞遂拔隴州,斬李昌符&hellip&hellip制以&hellip&hellip李茂貞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等使&hellip&hellip文德元年(888年)二月&hellip&hellip車駕在鳳翔,至京師。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藩鎮自行拓地,釀成混亂之局。
天下威勢,舉歸其門&hellip&hellip帝欲斥複恭&hellip&hellip大順二年(891年),罷複恭兵,出為鳳翔監軍&hellip&hellip複恭舉族出奔,遂走興元&hellip&hellip于是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華州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同劾守亮(複恭兄子,時為興元節度使)納叛臣,請出兵讨罪&hellip&hellip帝為下诏,令茂貞、行瑜讨之。
景福元年(892年)破其城,複恭&hellip&hellip奔阆州,茂貞以子繼密守興元。
诏&hellip&hellip以茂貞帥興元,不拜,請繼密為留後。
帝不得已,授以節度使。
自是茂貞始強大。
(《唐書》卷二○八《楊複恭傳》) 時李茂貞得興元,愈跋扈不軌。
宰相杜讓能&hellip&hellip謀誅之,乃興師&hellip&hellip茂貞引兵迎&hellip&hellip王師潰,遂逼臨臯。
(《唐書》卷二○八《劉季述傳》) 茂貞&hellip&hellip數宰臣杜讓能之罪,請誅之&hellip&hellip賜杜讓能自盡&hellip&hellip李茂貞&hellip&hellip進封秦王&hellip&hellip乾甯二年(895年)五月&hellip&hellip李茂貞、王行瑜、韓建等各率精甲數千人入觐,京師大恐&hellip&hellip三帥同謀廢昭宗,立吉王&hellip&hellip李克用舉軍渡河,以讨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稱兵詣阙之罪&hellip&hellip行瑜為部下所殺&hellip&hellip制以李克用&hellip&hellip進封晉王&hellip&hellip克用班師太原&hellip&hellip鳳翔李茂貞&hellip&hellip謀将犯阙&hellip&hellip覃王拒之&hellip&hellip接戰不利&hellip&hellip車駕将幸太原,次渭北。
華州韓建遣子充奉表起居,請駐跸華州&hellip&hellip上&hellip&hellip駐跸華州。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朱全忠&hellip&hellip上表,言秦中有災,請車駕遷都洛陽&hellip&hellip已表率諸藩,繕治洛陽宮室&hellip&hellip乾甯四年二月&hellip&hellip郓、齊、曹、棣、兖、沂、密、徐、宿、陳、許、鄭、滑、濮等州,皆沒于全忠&hellip&hellip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大敗沙陀于安塞,李克用單騎僅免&hellip&hellip汴将葛從周率衆攻李克用邢、洺、磁等州,陷之&hellip&hellip車駕自華還京師。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秦宗權既平,而朱全忠連兵十萬,吞噬河南兖、郓、青、徐之間,血戰不解&hellip&hellip大順元年(890年)二月&hellip&hellip朱全忠進位守中書令&hellip&hellip太原都将安金俊攻圍邢州&hellip&hellip邢洺觀察使孟遷以城降&hellip&hellip克用以大将安建為邢洺留後&hellip&hellip朱全忠上表:“關東藩鎮,請除用朝廷名德為節度觀察使。
如藩臣固位不受代,臣請以兵誅之。
”&hellip&hellip李克用遣大将&hellip&hellip攻雲州,赫連铎求援于幽州。
李匡威出兵援之&hellip&hellip太原軍大敗&hellip&hellip李匡威、赫連铎、朱全忠等上表:“請因沙陀敗亡,臣與河北三鎮,及臣所鎮汴滑河陽之兵,平定太原。
”&hellip&hellip事下兩省&hellip&hellip官議,唯黨全忠者言其可伐&hellip&hellip張濬恃全忠之援,論奏不已。
天子(昭宗)俛從之。
制&hellip&hellip張濬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hellip&hellip以華州節度使韓建為北面行營招讨都虞侯供軍等使,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為太原東南面招讨使,成德軍節度使王镕為太原東面招讨使,幽州節度使李匡威為太原北面招讨使,雲州防禦使赫連铎副之&hellip&hellip張濬會諸軍于晉州&hellip&hellip克用遣大将李存信、薛阿檀拒王師于陰地,三戰三捷。
由是河西鄜、夏、邠、岐之軍,渡河西歸&hellip&hellip建軍又敗,建退保绛州&hellip&hellip是役也,朝廷倚朱全忠及三鎮兵。
全忠方連兵徐、郓,乃求兵糧于鎮魏。
全忠終不至行營。
鎮魏倚太原為扞蔽,如破太原郡,恐危鎮魏。
王镕、羅弘信亦不出師。
唯邠、岐、華、鄜、夏烏合之衆會晉州。
兵未交&hellip&hellip望風潰散,而濬、建至敗。
全忠以鎮魏不助兵糧觀望,遣龐師古将兵讨魏,陷十縣。
羅弘信乞盟,乃退。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3.朱全忠之代唐 時昭宗委崔胤以執政。
胤恃全忠之助,稍抑宦官。
而帝自華還宮後,頗以禽酒肆志,喜怒不常。
自宋道弼等得罪,黃門尤懼。
至是上獵苑中,醉甚,是夜手殺黃門、侍女數人。
庚寅日及辰巳,内門不開。
劉季述(中尉)&hellip&hellip以禁兵千人破關而入,問訊中人,具知其故。
即出與宰臣謀曰:“主上所為如此,非社稷之主也。
”&hellip&hellip(廢帝幽于東宮)&hellip&hellip迎皇太子監國,矯宣昭宗命,稱上皇&hellip&hellip崔胤&hellip&hellip告難于全忠,請以兵問罪&hellip&hellip護駕鹽州都将孫德诏&hellip&hellip以兵攻劉季述&hellip&hellip昭宗反正&hellip&hellip時朱全忠既服河朔三鎮,欲窺圖王室篡代之謀,以李克用在太原,懼其角逐&hellip&hellip令大将&hellip&hellip圍河中。
王珂求救于太原,克用不能救&hellip&hellip即降&hellip&hellip制以全忠&hellip&hellip進封梁王&hellip&hellip時中尉韓全誨及北司與茂貞相善,宰相崔胤與朱全忠相善,四人各為表裡。
全忠欲遷都洛陽,茂貞欲迎駕鳳翔,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全忠引四鎮之師七萬赴河中,京師聞之大恐&hellip&hellip中尉韓全誨與鳳翔護駕都将李繼誨奉車駕出幸鳳翔。
汴軍陷同州&hellip&hellip駐靈口。
全忠知帝出幸,乃回兵攻華州。
韓建出降,乃署為忠武軍節度使&hellip&hellip宰相崔胤&hellip&hellip促全忠以兵迎駕&hellip&hellip圍鳳翔&hellip&hellip于是邠、甯、鄜、坊等州,皆陷于汴軍。
茂貞懼,謀誅内官以解&hellip&hellip押送中尉韓全誨、張弘彥已下二十人首級,告谕四鎮兵士&hellip&hellip車駕&hellip&hellip入京師。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胤&hellip&hellip自鳳翔還,揣全忠将篡奪,顧己宰相,恐一日及禍,欲握兵自固&hellip&hellip請軍置&hellip&hellip将&hellip&hellip毀浮圖,取銅鐵為兵仗。
全忠陰令汴人數百應募,以其子友倫入宿衛&hellip&hellip時傳胤将挾帝荊襄,而全忠方謀脅乘輿都洛&hellip&hellip令其子友諒以兵圍開化坊第,殺胤&hellip&hellip全忠脅帝遷洛。
(《唐書》卷二二三下《崔胤傳》) 自帝遷洛&hellip&hellip全忠方事西讨,慮變起于中,故害帝以絕人望。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昭宗遇弑&hellip&hellip矯宣遺诏&hellip&hellip輝王祚&hellip&hellip立為皇太子,仍改名柷,監軍國事&hellip&hellip皇太子柷&hellip&hellip即皇帝位&hellip&hellip天祐四年三月&hellip&hellip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于曹州&hellip&hellip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為全忠所害&hellip&hellip仍谥曰哀皇帝。
(《舊唐書》卷二○下《哀帝紀》) 十 唐代民生狀況 1.田制 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丁男、中男給一頃;笃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
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
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
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唐開元二十五年,令&hellip&hellip丁男給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
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給。
老男、笃疾、廢疾,各給口分田四十畝。
寡妻妾各給口分田三十畝。
(《通典》卷二《食貨二》) 諸以工商為業者,永業、口分田各減半給之。
(《通典》卷二《食貨二》) 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
即流移者亦如之。
樂遷就寬鄉者,并聽賣口分。
(《通典》卷二《食貨二》) 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為寬鄉,少者為狹鄉。
(《通典》卷二《田賦考二》) 凡賣買,皆須經所部官司申牒,年終彼此除附。
若無文牒辄賣買,财沒不追,地還本主。
(《通典》卷二《食貨二》) 諸田不得貼賃及質。
違者财沒不追,地還本主。
(《通典》卷二《食貨二》) 若從遠役外任、無人守業者,聽貼賃及質。
(《通典》卷二《食貨二》) 其官人永業田及賜田,欲賣及貼賃者,皆不在禁限。
(《通典》卷二《食貨二》) 2.賦役 甲 田賦 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随鄉土所産,绫、絹、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輸绫、絹、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凡丁,歲役二旬。
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
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
通正役,并不過五十日。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乙 職役 唐制:凡民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hellip&hellip(開元二十六年)又诏:民三歲以下為黃,十五以下為小,二十以下為中。
又以民門戶高丁多者,率與父母别籍異居,以避征戍,乃诏十丁以上免二丁,五丁以上免一丁,侍丁孝者免徭役。
天寶三載:更民十八以上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hellip&hellip廣德元年诏:一戶二丁者免一丁。
凡畝稅二升。
男子二十五為成丁,五十五為老。
(《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 唐令諸戶,以百戶為裡,五裡為鄉,四家為鄰,三家為保。
每裡設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在邑居者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門管鑰,督察奸非,并免其課役。
在田野者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滿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
其村居如滿十家者,隸入大村,不須别置村正。
天下戶量其資産升降,定為九等。
三年一造戶籍。
(《通考》卷一二《職役考一》) 凡天下之戶,量其資,定為九等。
每定戶以仲年,造籍以季年。
州縣之籍恒留五日,省籍留九日。
(《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 以上為定制。
其後弊端叢生,始不能不加以改革。
按開元二十五年戶令雲:諸戶主皆以家長為之,戶内有課口者為課戶,無課口者為不課戶。
諸視流内九品以上官,及男年二十以上、老男、廢疾、妻妾、部曲、客女、奴婢,皆為不課戶。
(《通考》卷一○《戶口考一》) 時天下戶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裡,詭脫徭賦,豪弱相并,州縣莫能制。
融由監察禦史陳便宜,請校天下籍,收匿戶羨田佐用度。
玄宗以融為覆田勸農使,鈎檢帳符,得僞勳、亡丁甚衆&hellip&hellip融乃奏慕容琦&hellip&hellip等二十九人,為勸農判官,假禦史,分按州縣,括正丘畝,招徕戶口而分業之。
又兼租地安輯戶口使。
于是諸道收沒戶八十萬,田亦稱是。
歲終羨錢數百萬缗&hellip&hellip然吏下希望融旨,不能無擾,張空最,務多其獲,而流客頗脫不止。
(《唐書》卷一三四《宇文融傳》) 開元八年,天下戶口逃亡,色役僞濫,朝廷深以為患。
九年正月,監察禦史宇文融陳便宜,奏檢察僞濫兼逃戶及籍外剩田&hellip&hellip所在檢責田疇,招攜戶口。
其新附客戶,則免其六年賦調,但輕稅入官&hellip&hellip使還,得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hellip&hellip至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
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文。
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馔豐溢。
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裡,謂之驿驢。
南詣荊襄,北至太原、範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遠适數千裡,不持寸刃。
(《通典》卷七《食貨七》) 開元十八年,敕天下戶等第未平,升降須實。
比來富商大賈,多與官吏往還,遞相憑囑,求居下等。
自後如有囑請,委禦史彈奏。
(《通考》卷一二《職役考一》) 代宗寶應元年,租庸使元載以江淮雖經兵荒,其民比諸道猶有赀産。
乃按籍舉八年租調之違負及逋逃者,計其大數而征之,擇豪吏為縣令而督之。
不問負之有無,赀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發徒圍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
甚者十取八九,謂之白著。
有不服者,嚴刑以威之。
民有蓄谷十斛者,則重足以待命。
或相聚山林為群盜,縣不能制。
(《通考》卷三《田賦考三》) 初定令式,國家有租賦庸調之法。
開元中,玄宗&hellip&hellip以寬仁為理本,故不為版籍之書。
人口浸溢,堤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田畝移換,非舊額矣。
貧富升降,非舊第矣。
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蓋得非當時之實。
舊制:人丁戍邊者,蠲其租庸,六歲免歸。
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邊将怙寵而諱,不以死申,故其貫籍之名不除。
至天寶中,王為戶口使,方務聚斂,以丁籍且存,則丁身為焉往,是隐課而不出耳。
遂案舊籍,計除六年之外,積征其家三十年租庸。
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則租庸之法弊久矣。
迨至德之後,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饑疠,征求運輸,百役并作,人戶凋耗,版圖空虛。
軍國之用,仰給于度支、轉運二使。
四方征鎮,又自給于節度、都團練使。
賦斂之司數四,而莫相統攝。
于是綱目大壞,朝廷不能覆諸使,諸使不能覆諸州,四方貢獻,悉入内庫。
權臣猾吏,因緣為奸,或公托進獻,私為贓盜者,動萬萬計。
河南、山東、荊襄、劍南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王賦所入無幾。
吏職之名,随人署置,俸給厚薄,由其增損,故科斂之名凡數百。
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
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
吏因其苛,蠶食千人。
凡富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色役免。
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于上,而賦增于下。
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
(《舊唐書》卷一一八《楊炎傳》) 觀此,知租庸調制度已敗壞至極,故楊炎以兩稅法代之。
其制相垂至久,私人買賣田地之事,遂成風習。
炎疾其敝,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
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
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饒利。
居人之稅,秋夏兩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
其田畝之稅率,以代宗大曆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收之。
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歲終以戶賦增失,進退長吏,而尚書、度支總焉&hellip&hellip自是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吏不誡而奸無所取。
輕重之權,始歸朝廷矣。
(《唐書》卷一四五《楊炎傳》) 兩稅法行之日久,流弊複生。
貞元四年,诏天下兩稅,審等第高下,三年一定戶。
自初定兩稅,貨重錢輕,乃計錢而輸绫絹。
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hellip&hellip輸一者過二,雖賦不增舊,而民愈困矣。
度支以稅物頒諸司,皆增本價為虛估給之,而缪以濫惡,督州縣剝價,謂之“折納”。
複有“進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曰“和市”,以巧避微文,比大曆之數再倍。
又疠疫、水旱,戶口減耗,刺史析戶,張虛數以寬責逃死。
關稅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
戶版不緝,無浮遊之禁,州縣行小惠以傾誘鄰境。
新收者優假之,唯安居不遷之民,賦役日重&hellip&hellip憲宗&hellip&hellip分天下之賦以為三:一曰“上供”(送度支),二曰“送使”(送本道),三曰“留州”(存留本州)。
(《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 先是,天下百姓輸賦于州府。
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
建中初定兩稅時,貨重錢輕,是後貨輕錢重,齊人所出,固已倍其初征。
而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于人。
及垍為相,奏請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賦自給。
若不足,然後征于支郡。
其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
(《舊唐書》卷一四八《裴垍傳》) 穆宗即位&hellip&hellip兩稅之外,加率一錢者以枉法贓論&hellip&hellip蓋自建中定兩稅,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
至是四十年,當時為絹二匹半者為八匹,大率加三倍。
豪家大商,積錢以逐輕重,故農人日困,末業日增。
帝亦以貨輕錢重,民困而用不充,诏百官議革其弊,而議者多請重挾銅之律&hellip&hellip由是兩稅上供留州,皆易以布帛絲纩,租庸課調不計錢而納布帛&hellip&hellip乾符初&hellip&hellip中官田令孜&hellip&hellip用事,督賦益急&hellip&hellip天下遂亂。
(《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 3.雜稅 甲 鹽稅 唐有鹽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隸度支&hellip&hellip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竈近利之地置監院&hellip&hellip盡榷天下鹽。
鬥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
自兵起,流庸未複,賦稅不足供費。
鹽鐵使劉晏以為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足用,于是上鹽法輕重之宜&hellip&hellip晏之始至也,鹽利歲才四十萬缗,至大曆末六百餘萬缗。
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闱服禦、軍饷、百官祿俸皆仰給焉&hellip&hellip貞元四年,淮西節度使陳少遊奏加民賦。
自此江淮鹽每鬥亦增二百,為錢三百一十。
其後複增六十,河中兩池鹽每鬥為錢三百七十。
江淮豪賈射利,或時倍之,官收不能過半,民始怨矣。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乙 酒稅 唐初無酒禁。
乾元元年,京師酒貴。
肅宗以廪食方屈,乃禁京城酤酒,期以麥熟如初。
二年饑,複禁酤&hellip&hellip代宗廣德二年,敕天下州,各量定酤酒戶,随月納稅。
此外不問公私,一切禁斷。
大曆六年,量定三等,逐月稅錢,并充布絹進奉。
德宗建中&hellip&hellip三年,複制禁人酤酒,官自置店酤,收利以助軍費,斛收直三十。
州縣總領漓薄,私釀者論其罪&hellip&hellip貞元二年,複禁京城畿縣酒,天下置肆以酤者,每鬥榷百五十錢,其酒戶與免雜差役&hellip&hellip憲宗元和六年,京兆府奏榷酒錢,除出正酒戶外,一切随兩稅青苗錢,據貫均率,從之&hellip&hellip文宗太和八年&hellip&hellip凡天下榷酒,為錢百五十六萬餘缗,而釀費居三之一&hellip&hellip武宗會昌六年,敕揚州等八道州府置榷麴,并置官店酤酒,代百姓納榷酒錢,并充資助軍用,各有權許。
限揚州、陳許、汴州、襄州、河東五處榷麴,浙西、浙東、鄂嶽三處置官店酤酒。
如聞禁止私酤,官司過為嚴酷,一人違犯,連累數家,闾裡之間,不免咨怨。
宜從今以後,如有百姓私酤,及置私麴者,但許罪止一身&hellip&hellip不得追擾,兼不得沒入家産。
昭宗世,以用度不足,易京畿邊鎮麴法,後榷酒以贍軍。
(《通考》卷一七《征榷考四》) 丙 茶稅 貞元九年正月,初稅茶。
先是,諸道鹽鐵使張滂奏曰:“&hellip&hellip伏請于出茶州縣,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時估,每十稅一&hellip&hellip”诏可之&hellip&hellip自此每稅得錢四十萬貫。
然稅無虛歲&hellip&hellip元和九年十二月,左仆射令狐楚奏新置榷茶使額&hellip&hellip宣宗大中六年正月,鹽鐵轉運使裴休請諸道節度觀察使置店停上茶商,每斤收搨地錢,并稅經過商人,頗乖法理。
今請厘革橫稅,以通舟船。
(《舊唐書》卷四九《食貨志下》) 穆宗即位&hellip&hellip乃增天下茶稅,率百錢增五十&hellip&hellip加斤至二十兩&hellip&hellip武宗即位,鹽鐵轉運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稅。
是時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或掠奪舟車,露積雨中,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搨地錢。
故私販益起。
大中初,鹽鐵轉運使裴休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論死&hellip&hellip廬壽淮南皆加半稅,私商給自首之帖,天下稅茶增倍貞元。
江淮茶為大摸,一斤至五十兩。
諸道鹽鐵使于悰,每斤增稅錢五,謂之剩茶錢。
自是斤兩複舊。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帝問富人術,以榷茶對。
其法欲置茶官,籍民圃而給其直,工自撷暴,則利悉之官。
帝始诏王涯為榷茶使。
(《唐書》卷一七九《鄭注傳》) 立稅茶十二法,人以為便。
(《唐書》卷一八二《裴休傳》) 丁 關稅 長安(武後)三年&hellip&hellip時有司表稅關市,融深以為不可,上疏谏曰:“伏見有司稅關市事條,不限工商,但是行人盡稅&hellip&hellip夫關市之稅者,謂市及國門、關門者也,唯斂出入之商賈,不稅來往之行人。
今若不論商人,通取諸色&hellip&hellip則萬商廢業。
萬商廢業,則人不聊生&hellip&hellip必若師興有費,國儲多窘,即請倍算商客,加斂平人&hellip&hellip”則天納之,乃寝其事。
(《舊唐書》卷九四《崔融傳》) 德宗時,趙贊請諸道津會置吏閱商賈錢,每缗稅二十,竹木茶漆稅十之一&hellip&hellip文宗開成二年十二月,武甯軍節度使薛元賞奏泗口稅場,應是經過衣冠、商客,金、銀、羊、馬、斛、鬥、見錢、茶、鹽、绫、絹等,一物已上并稅&hellip&hellip請停絕。
(《通考》卷一四《征榷考一》) 戊 苛斂 代宗永泰二年&hellip&hellip乾元(肅宗)以來,屬天下用兵,京師百寮俸錢減耗&hellip&hellip以禦史大夫為稅地錢物使,歲以為常,均給百官。
大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稅錢分為九等,上上戶四千文&hellip&hellip下下戶五百文。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其百姓有邸店、行鋪及爐冶,應準式合加本戶二等稅者,依此稅數,勘責征納。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肅宗即位,遣禦史鄭叔清等,籍江、淮、蜀漢富商右族赀畜,十收其二,謂之率貸。
諸道亦稅商賈以贍軍,錢一千者有稅。
(《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 建中四年六月,初稅屋間架除陌錢。
(《舊唐書》卷一二《德宗紀上》) 唐德宗時,軍用不給,乃稅間架,算除陌。
其間架法,屋二架為間,上間錢二千,中間一千,下間五百。
吏執筆握算,入人家計其數。
除陌法者,公私給與及買賣,每缗官留五十錢。
給他物及相貿易者,約錢為率算之。
(《續通志》卷一五五《食貨略四》) 河北河南,連兵不息&hellip&hellip京師帑廪不支數月&hellip&hellip杞乃以戶部侍郎趙贊判度支。
贊亦計無所施,乃&hellip&hellip謀行括率。
以為泉貨所聚,在于富商。
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有餘,官借以給軍&hellip&hellip長安尉薛萃荷校乘車,搜人财貨。
意其不實,即行榜箠,人不勝冤痛,或有自缢而死者,京師嚣然&hellip&hellip都計富戶田宅奴婢等估,才及八十八萬貫。
又以僦櫃納質,積錢貨,貯粟麥等,一切借四分之一,封其櫃窖。
長安為之罷市。
(《舊唐書》卷一三五《盧杞傳》) 趙贊又請稅間架,算除陌。
凡屋兩架為一間,分為三等,上等每間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所由吏秉筆執籌,入人第舍而計之&hellip&hellip除陌法,天下公私給與貿易,率一貫舊算二十,益加算為五十。
給與物或兩換者,約錢為率算之。
市主人、牙子,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随自署記,翌日合算之。
有自貿易不用市牙子者,驗其私簿投狀。
自其有私簿投狀,其有隐錢百,沒入二千,杖六十。
告者賞錢十千,出于其家。
法既行,主人、市牙得專其柄&hellip&hellip怨之聲,嚣然滿于天下。
及泾師犯阙,亂兵呼于市曰:“不奪汝商戶僦質矣,不稅汝間架除陌矣。
” (《舊唐書》卷一三五
乃以判官張臯為留後,總以落發上表歸朝&hellip&hellip至易州界暴卒。
(《舊唐書》卷一四三《劉怦附劉總傳》) 自天寶以後,兩河陷于強藩六十餘年,幾如化外。
至是始複隸中央。
自天寶末安祿山首亂兩河,至寶應元年,王師平史朝義,其将薛嵩、李懷仙、田承嗣、李寶臣等受僞命,分領州郡。
朝廷厭兵,因仆固懷恩請,就加官爵。
及侯希逸為軍人逐出,正己又據齊魯之地,既而遞相膠固,聯結姻好,職貢不入,法令不加,率以為常。
仍皆署其子為副大使,父死子立,則以三軍之請聞,亦有為大将所殺而自立者。
自安史以後,迄至于貞元,朝廷多務優容,每聞擅襲,因而授之。
以故六十餘年,兩河号為反側之俗。
憲宗知人善任,削平亂迹,兩河複為王土焉。
(《舊唐書》卷一二四《李正己附李師道傳》) 憲宗崩後,穆宗繼立,怠荒于政,所任宰輔非人。
長慶元年(821年),朱克融乘機再據盧龍,成德将王庭湊、魏博将史憲誠亦各據鎮以叛。
朝廷發兵攻讨,多觀望不進。
又以運輸艱難,饷糈匮乏,遂不得已而罷兵。
河北再失,迄于唐亡,不能複取。
自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平定河北,距是僅三年。
上(穆宗)之初即位也,兩河略定。
蕭俛、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太平,漸宜消兵,請密诏天下軍鎮有兵處,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
上方荒宴,不以國事為意,遂可其奏。
軍士落籍者衆,皆聚山澤為盜。
及朱克融、王庭湊作亂,一呼而亡者皆集。
诏征諸道兵讨之,諸道兵既少,皆臨時召募烏合之衆。
又諸節度既有監軍,其領偏軍者,亦置中使監陳,主将不得專号令。
戰少勝,則飛驿奏捷,自以為功;不勝,則迫脅主将,以罪歸之。
悉擇軍中骁勇以自衛,遣羸懦者就戰,故每戰多敗。
又凡用兵舉動,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從,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戰,中使道路如織&hellip&hellip故雖以諸道十五萬之衆,裴度元臣宿望,烏重胤、李光顔皆當時名将,讨幽鎮萬餘之衆,屯守逾年,竟無成功,财竭力盡。
崔植、杜元穎為相,皆庸才,無遠略。
史憲誠既逼殺田布,朝廷不能讨,遂并朱克融、王庭湊以節授之。
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複取。
(《資治通鑒》卷二四二《唐紀五八》) 自憲宗誅除群盜,帑藏虛竭。
穆宗即位,賞賜過當,及幽鎮兵起,征發百端,财力殚竭。
時諸鎮兵十五餘萬,才出其境,便仰給度支,置南北供軍院。
既深入賊境,辇運艱阻,刍薪不繼,諸軍多分番樵采。
俄而度支轉運車六百乘,盡為庭湊邀而虜之,兵食益困&hellip&hellip其供軍院布帛衣賜,往往不得至院,在途為諸軍強奪。
而懸軍深鬥者,率無支給。
(《舊唐書》卷一四二《王庭湊傳》) 初藩鎮假兵力以抗中央,自不得不優遇士卒,使其效命。
其終也,兵士驕蹇,主帥反為所制,随意易置,有如兒戲。
自肅宗至德中,田承嗣盜據相、魏、澶、博、衛、貝等六州,召募軍中子弟,置之部下。
遂以為号,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
年代浸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買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
變易主帥,有同兒戲。
如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祯皆為其所立。
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害。
(《舊唐書》卷一八一《羅弘信傳》) 汴自李忠臣以來,士卒驕,不能自還。
至玄佐彌甚,其後殺帥長,大鈔劫,狃于利而然也。
玄佐&hellip&hellip母&hellip&hellip見縣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長吏恐懼卑甚。
吾思而父吏于縣,亦當爾。
而據案當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禮。
汴有相國寺,或傳佛軀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
于是将吏商賈,奔走輸金錢惟恐後。
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萬,因以贍軍。
(《唐書》卷二一四《劉玄佐傳》) 曹王臯&hellip&hellip為山南東道節度使&hellip&hellip臯卒,新帥未至,實知留後,刻薄軍士衣食。
軍士怨叛,謀殺之。
實夜缒城而出,歸詣京師。
(《舊唐書》卷一三五《李實傳》) 昭義自李抱真以來,皆武臣,私廚月費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數十斛,潞人困甚。
士美至,悉去之&hellip&hellip又盧從史時,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
(《唐書》卷一四三《郗士美傳》) 鹹通三年&hellip&hellip初王智興得徐州,召募兇豪之卒二千人,号曰銀刀、雕旗、門槍、挾馬等軍&hellip&hellip自後浸驕,節度使姑息不暇。
田牟鎮徐日,每與驕卒雜坐,酒酣撫背,時把闆為之唱歌。
其徒日費萬計,每有賓宴,必先厭猒食飲酒。
祁寒暑雨,巵酒盈前,然猶喧噪邀求,動謀逐帥&hellip&hellip溫璋為節度使,驕卒素知璋嚴酷,深負憂疑。
璋開懷撫谕,終為猜貳,給與酒食,未嘗瀝口,不期月而逐璋。
(《舊唐書》卷一九上《懿宗紀》) 中唐以後兩河藩鎮簡表 唐自再失河北後,中央勢益不振。
至僖宗經黃巢之變,強藩遍列于内外,朝更暮改,乍合乍離。
茲依唐初十道,以為差次,制為簡表,略加說明,以明變遷焉。
唐末簡鎮簡表 3.朋黨 李德裕&hellip&hellip父吉甫&hellip&hellip初,吉甫在相位時,牛僧孺、李宗闵應制舉直言極谏科,二人對诏,深诋時政之失。
吉甫泣訴于上前,由是考策官皆貶&hellip&hellip元和初,用兵伐叛,始于杜黃裳誅蜀。
吉甫經畫欲定兩河,方欲出師而卒。
繼之武元衡、裴度,而韋貫之、李逢吉沮議&hellip&hellip韋、李相次罷相,故逢吉常怒吉甫、裴度。
而德裕于元和時,久之不調,而逢吉、僧孺、宗闵以私怨,恒排擯之。
時德裕與李紳、元稹俱在翰林,以學識才名相類,情頗款密,而逢吉之黨深惡之&hellip&hellip元稹自禁中出拜工部侍郎平章事,裴度自太原複輔政。
李逢吉&hellip&hellip乃密賂纖人,構成于方獄。
元稹、裴度俱罷相,稹出為同州刺史。
逢吉代裴度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既得權位,銳意報怨。
時德裕與牛僧孺俱有相望,逢吉欲引僧孺,懼紳與德裕禁中阻之,出德裕為浙西觀察使,尋引僧孺同平章事。
由是交怨愈深&hellip&hellip文宗即位&hellip&hellip太和三年八月,召為兵部侍郎,裴度薦以為相。
而吏部侍郎李宗闵有中人之助,是月拜平章事。
懼德裕大用&hellip&hellip出為鄭滑節度使。
德裕為逢吉所擯,在浙西八年&hellip&hellip文宗&hellip&hellip征之,到未旬時,又為宗闵逐&hellip&hellip宗闵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
二憾相結,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于外。
四年十月,以德裕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内觀察處置西山八國雲南招撫等使。
裴度于宗闵有恩,度征淮西時,請宗闵為彰義觀察判官,自後名位日進。
至是恨度援德裕,罷度相位,出為興元節度使。
牛李權赫于天下&hellip&hellip德裕所曆征鎮,以政績聞。
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蠻蜑&hellip&hellip瘡痏之民,粗以完複&hellip&hellip其年(太和六年)冬,召德裕為兵部尚書,僧孺罷相&hellip&hellip七年二月,德裕以本官平章事&hellip&hellip宗闵亦罷,德裕代為中書侍郎&hellip&hellip其年十二月,文宗暴風恙,不能言者月餘&hellip&hellip王守澄進鄭注&hellip&hellip藥稍效&hellip&hellip複進李訓善易&hellip&hellip上欲授訓谏官,德裕奏曰:“李訓小人,不可在陛下左右。
”&hellip&hellip訓、注惡德裕排己&hellip&hellip複召宗闵&hellip&hellip授中書侍郎平章事,代德裕。
出德裕為興元節度使。
(《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 李訓、鄭注始用事,疾德裕,共訾短之。
乃罷德裕,複召宗闵知政事&hellip&hellip會楊虞卿以京兆尹得罪,極言營解,帝怒&hellip&hellip貶處州長史。
訓、注乃劾宗闵&hellip&hellip貶宗闵潮州司戶&hellip&hellip訓、注欲以權市天下,凡不附己者,皆指以二人黨,逐去之,人人駭栗&hellip&hellip帝乃诏宗闵、德裕姻家門生故吏,自今一切不問,所以慰安中外。
嘗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難。
”&hellip&hellip文宗崩。
會昌中,劉稹以澤潞叛&hellip&hellip稹敗,得交通狀,貶漳州長史,流封州。
宣宗即位,徙柳州司馬,卒&hellip&hellip宗闵崇私黨,薰熾中外,卒以是敗。
(《唐書》卷一七四《李宗闵傳》) 會昌二年,李德裕用事,罷僧孺兵權,征為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少師,大中初卒&hellip&hellip僧孺少與李宗闵同門生,尤為德裕所惡。
會昌中,宗闵棄斥,不為生還。
僧孺數為德裕掎摭,欲加之罪,但以僧孺貞方有素,人望式瞻,無以伺其隙。
德裕南遷,所著《窮愁志》,引裡俗犢子之谶,以斥僧孺。
又目為太牢公,其相憎恨如此。
(《舊唐書》卷一七二《牛僧孺傳》) 注、訓等亂敗,帝追悟德裕&hellip&hellip遷淮南節度使,代牛僧孺&hellip&hellip武宗立,召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hellip&hellip當國凡六年。
方用兵時,決策制勝,它相無與,故威名獨重于時。
宣宗即位,德裕奉冊太極殿。
帝退,謂左右曰:“向行事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毛發為森豎。
”翌日,罷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荊南節度使。
俄徙東都留守。
白敏中、令狐绹、崔铉皆素仇,大中元年,使黨人李鹹斥德裕陰事&hellip&hellip再貶潮州司馬。
明年(二年)&hellip&hellip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事,明年(三年)卒。
(《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 因是列為朋黨,皆挾邪取權,兩相傾軋。
自是紛纭排陷,垂四十年。
(《舊唐書》卷一七六《李宗闵傳》) 九 唐之亂亡 唐之季年,藩鎮跋扈于外,宦官專權于内,政權已然解紐。
益以水旱頻仍,稅捐煩苛,民不聊生。
黃巢遂起,強藩繼之,割據自雄,而唐室遂亡矣。
1.黃巢之起兵 懿宗時,裘甫起事于浙東,龐勳發難于桂林,雖震動一時,然不久即破滅。
惟黃巢一軍,軍鋒幾遍天下,其關涉于唐甚巨,故詳叙之。
黃巢,曹州冤句(山東菏澤縣)人,本以販鹽為事。
僖宗乾符中,仍歲兇荒,人饑為盜,河南尤甚。
初,裡人王仙芝、尚君長聚盜起于濮陽,攻剽城邑,陷曹濮(山東濮縣)及郓州(山東東平縣)&hellip&hellip引衆曆陳、許、襄、鄧,無少長皆虜之,衆号三十萬。
&hellip&hellip陷江陵(湖北江陵縣)&hellip&hellip陷洪州(江西南昌縣)時,仙芝表請符節。
不允,以神策統軍使宋威為荊南節度招讨使&hellip&hellip谕以朝廷釋罪,别加官爵。
仙芝乃令尚君長&hellip&hellip詣阙請罪,且求恩命。
宋威&hellip&hellip擒送阙,敕于狗脊嶺斬之。
賊怒,悉精銳擊官軍,威軍大敗&hellip&hellip朝廷以王铎代為招讨,五年八月,收複亳州(安徽亳縣),斬仙芝&hellip&hellip先是,君長弟讓以兄奉使見誅,率部衆入嵖岈山,黃巢、黃揆昆仲八人,率盜數千依讓。
月餘,衆至數萬,陷汝州(河南臨汝縣)&hellip&hellip衆十餘萬。
尚讓乃與群盜推巢為王,号沖天大将軍,仍署官屬,藩鎮不能制&hellip&hellip巢徒黨既盛,與仙芝為形援。
及仙芝敗,東攻亳州不下,乃襲破沂州(山東臨沂縣),據之。
仙芝餘黨悉附焉。
(《舊唐書》卷二○○下《黃巢傳》) 巢&hellip&hellip驅河南、山南之民十餘萬,掠淮南&hellip&hellip諸軍急捕。
巢方掠襄邑、雍邱&hellip&hellip巢寇葉、陽翟,欲窺東都。
會左神武大将軍劉景仁以兵五千援東都&hellip&hellip巢兵在江西者,為鎮海節度使高骈所破;寇新鄭郏襄城陽翟者,為崔安潛逐走;在浙西者,為節度使裴璩斬&hellip&hellip甚衆。
巢大沮畏,乃詣天平軍乞降,诏授巢右衛将軍。
巢度藩鎮不一,未足制己,即叛去,轉寇浙東&hellip&hellip高骈遣将&hellip&hellip攻賊破之。
賊收衆,逾江西,破虔、吉、饒、信等州,因刊山開道七百裡,直趨建州&hellip&hellip巢入閩,俘民&hellip&hellip是時閩地諸州皆沒&hellip&hellip巢陷桂管,進寇廣州&hellip&hellip攻廣州,執節度使李迢,自号義軍都統,露表告将入關。
因诋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铨貢失才;禁刺史殖财産,縣令犯贓者族。
皆當時極敝&hellip&hellip會賊中大疫,衆死什四,遂引北還。
自桂編大桴,沿湘下衡永,破潭州(湖南長沙縣)&hellip&hellip進逼江陵,号五十萬&hellip&hellip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hellip&hellip大敗之&hellip&hellip巢懼,度江東走&hellip&hellip或勸巨容窮追,答曰:“國家多負人,危難不吝賞,事平則得罪,不如留賊,冀後福。
”止不追。
故巢得複整,攻鄂州,入之&hellip&hellip巢畏襲轉掠江西,再入饒(江西鄱陽縣)、信(江西上饒縣)、杭州,衆至二十萬&hellip&hellip廣明元年(880年)&hellip&hellip巢得計破殺高骈将張潾,陷睦(浙江建德縣)、婺(浙江金華縣)二州,又取宣州(安徽宣城縣)&hellip&hellip巢&hellip&hellip悉衆度淮&hellip&hellip李罕之犯申(河南信陽縣)、光、颍、宋、徐、兖等州,吏皆亡。
巢自将攻汝州,欲薄東都。
當是時,天子沖弱&hellip&hellip宰相更共建言,悉神策并關内諸節度兵十五萬守潼關&hellip&hellip于是募兵京師,得數千人。
當是時,巢已陷東都&hellip&hellip帝餞田令孜&hellip&hellip赉遺豐優。
然衛兵皆長安高赀世籍,兩軍得禀賜,侈服怒馬,以詫權豪。
初不知戰,聞科選,皆哭于家,陰出赀雇販區病坊以備行陣,不能持兵,觀者寒毛以栗。
&hellip&hellip巢攻關&hellip&hellip王師潰。
(《唐書》卷二二五下《黃巢傳》) 廣明元年十二月三日,僖宗夜&hellip&hellip出趨駱谷。
諸王官屬相次奔命&hellip&hellip賊陷京師&hellip&hellip十三日,賊巢僭位,國号大齊,年稱金統。
(《舊唐書》卷二○○下《黃巢傳》) 中和元年(881年)正月,車駕在興元(陝西南鄭縣)&hellip&hellip沙陀&hellip&hellip李克用軍屯蔚州&hellip&hellip鳳翔節度使鄭畋&hellip&hellip泾原節度使程宗楚、秦州經略使仇公遇、鄜延節度使李孝恭、夏州節度使拓跋思恭等,同盟起兵,傳檄天下&hellip&hellip車駕幸成都,以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為京城北面都統,義武軍節度使王處存為京城東面都統,鄜延節度使李孝恭為京城西面都統,朔方軍節度使拔跋思恭為京城南面都統,以忠武監軍使楊複光為天下行營兵馬都監&hellip&hellip二年正月,天下勤王之師雲會京畿&hellip&hellip泾原大将唐弘夫大敗賊将林言于興平,俘斬萬計。
王處存率軍二萬徑入京城,賊僞遁去。
京師百姓迎處存,歡呼叫噪。
是日,軍士無部伍,分占第宅,俘掠妓妾。
賊自灞上分門複入,處存之衆蒼黃潰亂,為賊所敗。
黃巢怒百姓歡迎處存,凡丁壯皆殺之,坊市為之流血。
自是諸軍退舍,賊鋒愈熾。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黃巢以朱溫為同州刺史,令溫自取之&hellip&hellip溫遂據之&hellip&hellip官軍四集,黃巢勢已蹙,号令所行,不出同華。
民避亂,皆入深山,築栅自保。
(《資治通鑒》卷二五四《唐紀七○》) 朱溫屢請益兵,以扞河中,知右軍事孟楷抑之不報。
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将亡&hellip&hellip溫殺其監軍&hellip&hellip舉州降王重榮&hellip&hellip黃巢兵勢尚強,王重榮患之&hellip&hellip行營都監楊&hellip&hellip複光曰:“雁門李仆射骁勇,有強兵&hellip&hellip召之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
”&hellip&hellip乃以墨敕召李克用&hellip&hellip克用将兵四萬至河中&hellip&hellip諸軍皆畏賊,莫敢進。
及克用軍至,賊憚之曰:“鴉軍至矣,當避其鋒。
”克用軍皆衣黑,故謂之鴉軍。
(《資治通鑒》卷二五五《唐紀七一》) 中和三年三月&hellip&hellip沙陀軍與賊将趙章、尚讓戰于成店,賊軍大敗,追奔至良天坡&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沙陀&hellip&hellip等軍趨長安,賊悉衆拒之于渭橋,大敗而還。
李克用乘勝追之。
黃巢收其殘衆,由藍田關而遁。
收複京城。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李克用破賊于渭南&hellip&hellip夜襲京師&hellip&hellip巢戰數不利,軍食竭,下不用命,陰有遁謀&hellip&hellip渭橋三戰,賊三北。
于是諸節度兵皆奮,無敢後。
入自光泰門&hellip&hellip巢夜奔,衆猶十五萬,聲趨徐州,出藍田,入商山。
委辎重、珍赀于道,諸軍争取之,不複追,故賊得整軍去。
自祿山陷長安,宮阙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巷廬舍。
朱泚亂定,百餘年治繕,神麗如開元時。
至巢敗,方鎮兵互入虜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獨存。
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啟宮而已&hellip&hellip巢已東,使孟楷攻蔡州,節度使秦宗權迎戰,大敗,即臣賊,與連和。
楷擊陳州,敗死。
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兖數十州&hellip&hellip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兵,由陝濟河而東,會關東諸鎮壁汝州&hellip&hellip諸軍破尚讓于太康&hellip&hellip又敗黃邺于西華,邺夜遁。
巢大恐,居三日,軍中相驚,棄壁走,巢退營故陽裡&hellip&hellip巢夜走胙城,入冤句。
克用悉軍窮蹑&hellip&hellip巢愈猜忿,屢殺大将,引衆奔兖州&hellip&hellip走兖、郓&hellip&hellip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
巢衆僅千人,走保太山。
六月,(徐帥)時溥遣将陳景瑜與尚讓(時讓已隆時溥)追戰狼虎谷。
巢計蹙,謂林言曰:“我欲讨國奸臣,洗濯朝廷。
事成不退,亦誤矣。
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佗人利。
”言巢出也,不忍。
巢乃自刎,不殊,言因斬之&hellip&hellip函首将詣溥。
而太原博野軍殺言,與巢首俱上。
溥獻于行在,诏以首獻于廟。
(《唐書》卷二二五下《黃巢傳》) 巢走出關,宗權與連和&hellip&hellip擾敚梁宋間。
巢死,宗權張甚,嘯會逋殘,有吞噬四海意。
乃&hellip&hellip寇荊南&hellip&hellip攻襄州&hellip&hellip破東都&hellip&hellip寇淮肥&hellip&hellip略江南&hellip&hellip亂嶽鄂。
賊渠率票慘,所至屠老孺,焚屋廬,城府窮為荊萊。
自關中薄青齊,南缭荊郢,北亘衛滑,皆麇駭雉伏,至千裡無舍煙。
惟趙犫保陳,朱全忠保汴,僅自完而已。
然無霸王計,惟亂是恃&hellip&hellip僖宗假朱全忠都統節以讨賊&hellip&hellip宗權悉軍&hellip&hellip逼汴&hellip&hellip全忠懼,求救于兖郓。
而朱瑾、朱宣皆身自将同拒賊&hellip&hellip合擊,大敗之&hellip&hellip宗權退守中州&hellip&hellip為愛将申叢所囚,折一足以待命&hellip&hellip全忠以檻車上送京師&hellip&hellip宗權以中和三年叛,居六年而誅。
(《唐書》卷二二五下《秦宗權傳》) 2.藩鎮之吞并 光啟元年(885年)正月&hellip&hellip僖宗自蜀還京&hellip&hellip時李昌符據鳳翔,王重榮據蒲陝,諸葛爽據河陽洛陽,孟方立據邢洺,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全忠據汴滑,秦宗權據許蔡,時溥據徐泗,朱瑄據郓齊曹濮,王敬武據淄青,高骈據淮南八州,秦彥據宣歙,劉漢宏據浙東。
皆自擅兵賦,疊相吞噬,朝廷不能制。
江淮轉運路絕,兩河江淮賦不上供,但歲時獻奉而已。
國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西道數十州。
大約郡将自擅,常賦殆絕,藩侯廢置,不自朝廷,王業于是蕩然。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中央既失其統攝權,于是強藩互起兵争矣。
李克用追黃巢還,過汴。
朱全忠邀之,克用留兵于郊,入舍上源館。
夜帳飲,全忠自佐饔,進赀寶,握手諄勞。
是時全忠忌克用桀邁難制,則連車外環,陳兵道左右,克用醉,乃攻館。
下拒戰,親将郭景铢滅燭扶克用,徐告之,尚被酒&hellip&hellip克用與薛志勤等,間關升南谯門,缒走營,部下死者數百人&hellip&hellip克用整衆歸太原,益訓兵,将報仇。
(《唐書》卷二一八《沙陀傳》) 中和四年五月&hellip&hellip李克用&hellip&hellip班師,次汴州。
節度使朱全忠館克用于上源驿。
全忠以克用兵力寡弱,大軍在遠,乃圖之。
是夜置酒郵舍,克用既醉,全忠以兵圍驿,縱火燒之。
雷雨驟作,平地水深尺餘。
克用逾垣僅免,率本軍,還太原&hellip&hellip克用累表訴屈,請讨汴州,天子優诏和解之。
就加克用階特進,封隴西郡王以悅之。
自是全忠、克用有尋戈之怨。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幽州節度使李可舉、鎮州節度使王镕&hellip&hellip乘天子播越,中原大亂,以河朔三鎮休戚事同,惟易、定三郡為朝廷所有,乃同議攻王處存,以分其地。
會燕将李全忠有奪帥之志,軍情相疑。
全忠方圍易州,處存出奇騎以擊之,燕軍大敗。
全忠收合殘衆攻幽州,李可舉舉室登樓,自焚而死。
全忠自稱留後。
滄州軍亂,逐其帥楊令孜,立衙将盧彥威為留後。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河北之紛擾未已,而畿輔之亂又起。
僖宗還京。
喪亂之後,六軍初複,國藏虛竭。
觀軍容使田令孜奏以安邑、解縣兩池榷課直屬省司,以充贍給&hellip&hellip重榮&hellip&hellip恃大功&hellip&hellip制下,不奉诏。
(《舊唐書》卷一八二《王重榮傳》) 令孜徙重榮兖海節度使&hellip&hellip重榮上書劾令孜離間方鎮。
令孜遣邠甯朱玫進讨。
(《唐書》卷一八七《王重榮傳》) 王重榮求援于太原,李克用率太原軍南出陰地關&hellip&hellip官軍合戰,為沙陀所敗。
朱玫走還邠州,神策軍潰散,遂入京師肆掠。
沙陀逼京師,田令孜奉僖宗出幸鳳翔&hellip&hellip亂兵複焚宮阙,蕭條鞠為茂草矣&hellip&hellip克用旋師河中,與朱玫、王重榮同上表,請駕駐跸鳳翔,仍數田令孜之罪&hellip&hellip田令孜迫乘輿請幸興元&hellip&hellip朱玫引步騎五千至鳳翔。
令孜&hellip&hellip奉帝入散關&hellip&hellip朱玫、李昌言迫宰相蕭遘等于鳳翔驿舍,請嗣襄王煴權監軍國事,玫自為大丞相&hellip&hellip遂驅率文武百寮,奉襄王還京師&hellip&hellip襄王僭即皇帝位,年号建貞&hellip&hellip楊複恭(代田令孜為中尉)兄弟于河中太原有破賊連衡之舊,乃&hellip&hellip诏宣谕&hellip&hellip王重榮、李克用欣然聽命&hellip&hellip王重榮、李克用&hellip&hellip進軍。
時朱玫遣将王行瑜率&hellip&hellip師五萬,屯鳳州&hellip&hellip楊複恭密遣人說王行瑜,令謀歸國&hellip&hellip行瑜受密诏,自鳳州率衆還長安&hellip&hellip斬朱玫&hellip&hellip襄王奔河中。
王重榮绐&hellip&hellip斬之&hellip&hellip光啟三年三月&hellip&hellip車駕還京,次鳳翔。
以宮室未完,節度使李昌符請駐跸,以俟畢工&hellip&hellip天威軍都頭楊守立,與李昌符争道,麾下相毆。
上命中使谕之,不止,嚴兵為備。
守立以兵攻昌符,戰于通衢。
昌符兵敗,出保隴州。
命扈駕都将李茂貞攻之&hellip&hellip隴州刺史薛知籌以城降。
李茂貞遂拔隴州,斬李昌符&hellip&hellip制以&hellip&hellip李茂貞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等使&hellip&hellip文德元年(888年)二月&hellip&hellip車駕在鳳翔,至京師。
(《舊唐書》卷一九下《僖宗紀》) 藩鎮自行拓地,釀成混亂之局。
天下威勢,舉歸其門&hellip&hellip帝欲斥複恭&hellip&hellip大順二年(891年),罷複恭兵,出為鳳翔監軍&hellip&hellip複恭舉族出奔,遂走興元&hellip&hellip于是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華州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同劾守亮(複恭兄子,時為興元節度使)納叛臣,請出兵讨罪&hellip&hellip帝為下诏,令茂貞、行瑜讨之。
景福元年(892年)破其城,複恭&hellip&hellip奔阆州,茂貞以子繼密守興元。
诏&hellip&hellip以茂貞帥興元,不拜,請繼密為留後。
帝不得已,授以節度使。
自是茂貞始強大。
(《唐書》卷二○八《楊複恭傳》) 時李茂貞得興元,愈跋扈不軌。
宰相杜讓能&hellip&hellip謀誅之,乃興師&hellip&hellip茂貞引兵迎&hellip&hellip王師潰,遂逼臨臯。
(《唐書》卷二○八《劉季述傳》) 茂貞&hellip&hellip數宰臣杜讓能之罪,請誅之&hellip&hellip賜杜讓能自盡&hellip&hellip李茂貞&hellip&hellip進封秦王&hellip&hellip乾甯二年(895年)五月&hellip&hellip李茂貞、王行瑜、韓建等各率精甲數千人入觐,京師大恐&hellip&hellip三帥同謀廢昭宗,立吉王&hellip&hellip李克用舉軍渡河,以讨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稱兵詣阙之罪&hellip&hellip行瑜為部下所殺&hellip&hellip制以李克用&hellip&hellip進封晉王&hellip&hellip克用班師太原&hellip&hellip鳳翔李茂貞&hellip&hellip謀将犯阙&hellip&hellip覃王拒之&hellip&hellip接戰不利&hellip&hellip車駕将幸太原,次渭北。
華州韓建遣子充奉表起居,請駐跸華州&hellip&hellip上&hellip&hellip駐跸華州。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朱全忠&hellip&hellip上表,言秦中有災,請車駕遷都洛陽&hellip&hellip已表率諸藩,繕治洛陽宮室&hellip&hellip乾甯四年二月&hellip&hellip郓、齊、曹、棣、兖、沂、密、徐、宿、陳、許、鄭、滑、濮等州,皆沒于全忠&hellip&hellip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大敗沙陀于安塞,李克用單騎僅免&hellip&hellip汴将葛從周率衆攻李克用邢、洺、磁等州,陷之&hellip&hellip車駕自華還京師。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秦宗權既平,而朱全忠連兵十萬,吞噬河南兖、郓、青、徐之間,血戰不解&hellip&hellip大順元年(890年)二月&hellip&hellip朱全忠進位守中書令&hellip&hellip太原都将安金俊攻圍邢州&hellip&hellip邢洺觀察使孟遷以城降&hellip&hellip克用以大将安建為邢洺留後&hellip&hellip朱全忠上表:“關東藩鎮,請除用朝廷名德為節度觀察使。
如藩臣固位不受代,臣請以兵誅之。
”&hellip&hellip李克用遣大将&hellip&hellip攻雲州,赫連铎求援于幽州。
李匡威出兵援之&hellip&hellip太原軍大敗&hellip&hellip李匡威、赫連铎、朱全忠等上表:“請因沙陀敗亡,臣與河北三鎮,及臣所鎮汴滑河陽之兵,平定太原。
”&hellip&hellip事下兩省&hellip&hellip官議,唯黨全忠者言其可伐&hellip&hellip張濬恃全忠之援,論奏不已。
天子(昭宗)俛從之。
制&hellip&hellip張濬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hellip&hellip以華州節度使韓建為北面行營招讨都虞侯供軍等使,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為太原東南面招讨使,成德軍節度使王镕為太原東面招讨使,幽州節度使李匡威為太原北面招讨使,雲州防禦使赫連铎副之&hellip&hellip張濬會諸軍于晉州&hellip&hellip克用遣大将李存信、薛阿檀拒王師于陰地,三戰三捷。
由是河西鄜、夏、邠、岐之軍,渡河西歸&hellip&hellip建軍又敗,建退保绛州&hellip&hellip是役也,朝廷倚朱全忠及三鎮兵。
全忠方連兵徐、郓,乃求兵糧于鎮魏。
全忠終不至行營。
鎮魏倚太原為扞蔽,如破太原郡,恐危鎮魏。
王镕、羅弘信亦不出師。
唯邠、岐、華、鄜、夏烏合之衆會晉州。
兵未交&hellip&hellip望風潰散,而濬、建至敗。
全忠以鎮魏不助兵糧觀望,遣龐師古将兵讨魏,陷十縣。
羅弘信乞盟,乃退。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3.朱全忠之代唐 時昭宗委崔胤以執政。
胤恃全忠之助,稍抑宦官。
而帝自華還宮後,頗以禽酒肆志,喜怒不常。
自宋道弼等得罪,黃門尤懼。
至是上獵苑中,醉甚,是夜手殺黃門、侍女數人。
庚寅日及辰巳,内門不開。
劉季述(中尉)&hellip&hellip以禁兵千人破關而入,問訊中人,具知其故。
即出與宰臣謀曰:“主上所為如此,非社稷之主也。
”&hellip&hellip(廢帝幽于東宮)&hellip&hellip迎皇太子監國,矯宣昭宗命,稱上皇&hellip&hellip崔胤&hellip&hellip告難于全忠,請以兵問罪&hellip&hellip護駕鹽州都将孫德诏&hellip&hellip以兵攻劉季述&hellip&hellip昭宗反正&hellip&hellip時朱全忠既服河朔三鎮,欲窺圖王室篡代之謀,以李克用在太原,懼其角逐&hellip&hellip令大将&hellip&hellip圍河中。
王珂求救于太原,克用不能救&hellip&hellip即降&hellip&hellip制以全忠&hellip&hellip進封梁王&hellip&hellip時中尉韓全誨及北司與茂貞相善,宰相崔胤與朱全忠相善,四人各為表裡。
全忠欲遷都洛陽,茂貞欲迎駕鳳翔,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全忠引四鎮之師七萬赴河中,京師聞之大恐&hellip&hellip中尉韓全誨與鳳翔護駕都将李繼誨奉車駕出幸鳳翔。
汴軍陷同州&hellip&hellip駐靈口。
全忠知帝出幸,乃回兵攻華州。
韓建出降,乃署為忠武軍節度使&hellip&hellip宰相崔胤&hellip&hellip促全忠以兵迎駕&hellip&hellip圍鳳翔&hellip&hellip于是邠、甯、鄜、坊等州,皆陷于汴軍。
茂貞懼,謀誅内官以解&hellip&hellip押送中尉韓全誨、張弘彥已下二十人首級,告谕四鎮兵士&hellip&hellip車駕&hellip&hellip入京師。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胤&hellip&hellip自鳳翔還,揣全忠将篡奪,顧己宰相,恐一日及禍,欲握兵自固&hellip&hellip請軍置&hellip&hellip将&hellip&hellip毀浮圖,取銅鐵為兵仗。
全忠陰令汴人數百應募,以其子友倫入宿衛&hellip&hellip時傳胤将挾帝荊襄,而全忠方謀脅乘輿都洛&hellip&hellip令其子友諒以兵圍開化坊第,殺胤&hellip&hellip全忠脅帝遷洛。
(《唐書》卷二二三下《崔胤傳》) 自帝遷洛&hellip&hellip全忠方事西讨,慮變起于中,故害帝以絕人望。
(《舊唐書》卷二○上《昭宗紀》) 昭宗遇弑&hellip&hellip矯宣遺诏&hellip&hellip輝王祚&hellip&hellip立為皇太子,仍改名柷,監軍國事&hellip&hellip皇太子柷&hellip&hellip即皇帝位&hellip&hellip天祐四年三月&hellip&hellip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于曹州&hellip&hellip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為全忠所害&hellip&hellip仍谥曰哀皇帝。
(《舊唐書》卷二○下《哀帝紀》) 十 唐代民生狀況 1.田制 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丁男、中男給一頃;笃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
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
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
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唐開元二十五年,令&hellip&hellip丁男給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
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給。
老男、笃疾、廢疾,各給口分田四十畝。
寡妻妾各給口分田三十畝。
(《通典》卷二《食貨二》) 諸以工商為業者,永業、口分田各減半給之。
(《通典》卷二《食貨二》) 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
即流移者亦如之。
樂遷就寬鄉者,并聽賣口分。
(《通典》卷二《食貨二》) 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為寬鄉,少者為狹鄉。
(《通典》卷二《田賦考二》) 凡賣買,皆須經所部官司申牒,年終彼此除附。
若無文牒辄賣買,财沒不追,地還本主。
(《通典》卷二《食貨二》) 諸田不得貼賃及質。
違者财沒不追,地還本主。
(《通典》卷二《食貨二》) 若從遠役外任、無人守業者,聽貼賃及質。
(《通典》卷二《食貨二》) 其官人永業田及賜田,欲賣及貼賃者,皆不在禁限。
(《通典》卷二《食貨二》) 2.賦役 甲 田賦 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随鄉土所産,绫、絹、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輸绫、絹、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凡丁,歲役二旬。
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
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
通正役,并不過五十日。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乙 職役 唐制:凡民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hellip&hellip(開元二十六年)又诏:民三歲以下為黃,十五以下為小,二十以下為中。
又以民門戶高丁多者,率與父母别籍異居,以避征戍,乃诏十丁以上免二丁,五丁以上免一丁,侍丁孝者免徭役。
天寶三載:更民十八以上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hellip&hellip廣德元年诏:一戶二丁者免一丁。
凡畝稅二升。
男子二十五為成丁,五十五為老。
(《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 唐令諸戶,以百戶為裡,五裡為鄉,四家為鄰,三家為保。
每裡設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在邑居者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門管鑰,督察奸非,并免其課役。
在田野者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滿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
其村居如滿十家者,隸入大村,不須别置村正。
天下戶量其資産升降,定為九等。
三年一造戶籍。
(《通考》卷一二《職役考一》) 凡天下之戶,量其資,定為九等。
每定戶以仲年,造籍以季年。
州縣之籍恒留五日,省籍留九日。
(《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 以上為定制。
其後弊端叢生,始不能不加以改革。
按開元二十五年戶令雲:諸戶主皆以家長為之,戶内有課口者為課戶,無課口者為不課戶。
諸視流内九品以上官,及男年二十以上、老男、廢疾、妻妾、部曲、客女、奴婢,皆為不課戶。
(《通考》卷一○《戶口考一》) 時天下戶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裡,詭脫徭賦,豪弱相并,州縣莫能制。
融由監察禦史陳便宜,請校天下籍,收匿戶羨田佐用度。
玄宗以融為覆田勸農使,鈎檢帳符,得僞勳、亡丁甚衆&hellip&hellip融乃奏慕容琦&hellip&hellip等二十九人,為勸農判官,假禦史,分按州縣,括正丘畝,招徕戶口而分業之。
又兼租地安輯戶口使。
于是諸道收沒戶八十萬,田亦稱是。
歲終羨錢數百萬缗&hellip&hellip然吏下希望融旨,不能無擾,張空最,務多其獲,而流客頗脫不止。
(《唐書》卷一三四《宇文融傳》) 開元八年,天下戶口逃亡,色役僞濫,朝廷深以為患。
九年正月,監察禦史宇文融陳便宜,奏檢察僞濫兼逃戶及籍外剩田&hellip&hellip所在檢責田疇,招攜戶口。
其新附客戶,則免其六年賦調,但輕稅入官&hellip&hellip使還,得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hellip&hellip至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
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文。
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馔豐溢。
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裡,謂之驿驢。
南詣荊襄,北至太原、範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遠适數千裡,不持寸刃。
(《通典》卷七《食貨七》) 開元十八年,敕天下戶等第未平,升降須實。
比來富商大賈,多與官吏往還,遞相憑囑,求居下等。
自後如有囑請,委禦史彈奏。
(《通考》卷一二《職役考一》) 代宗寶應元年,租庸使元載以江淮雖經兵荒,其民比諸道猶有赀産。
乃按籍舉八年租調之違負及逋逃者,計其大數而征之,擇豪吏為縣令而督之。
不問負之有無,赀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發徒圍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
甚者十取八九,謂之白著。
有不服者,嚴刑以威之。
民有蓄谷十斛者,則重足以待命。
或相聚山林為群盜,縣不能制。
(《通考》卷三《田賦考三》) 初定令式,國家有租賦庸調之法。
開元中,玄宗&hellip&hellip以寬仁為理本,故不為版籍之書。
人口浸溢,堤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田畝移換,非舊額矣。
貧富升降,非舊第矣。
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蓋得非當時之實。
舊制:人丁戍邊者,蠲其租庸,六歲免歸。
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邊将怙寵而諱,不以死申,故其貫籍之名不除。
至天寶中,王為戶口使,方務聚斂,以丁籍且存,則丁身為焉往,是隐課而不出耳。
遂案舊籍,計除六年之外,積征其家三十年租庸。
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則租庸之法弊久矣。
迨至德之後,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饑疠,征求運輸,百役并作,人戶凋耗,版圖空虛。
軍國之用,仰給于度支、轉運二使。
四方征鎮,又自給于節度、都團練使。
賦斂之司數四,而莫相統攝。
于是綱目大壞,朝廷不能覆諸使,諸使不能覆諸州,四方貢獻,悉入内庫。
權臣猾吏,因緣為奸,或公托進獻,私為贓盜者,動萬萬計。
河南、山東、荊襄、劍南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王賦所入無幾。
吏職之名,随人署置,俸給厚薄,由其增損,故科斂之名凡數百。
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
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
吏因其苛,蠶食千人。
凡富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色役免。
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于上,而賦增于下。
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
(《舊唐書》卷一一八《楊炎傳》) 觀此,知租庸調制度已敗壞至極,故楊炎以兩稅法代之。
其制相垂至久,私人買賣田地之事,遂成風習。
炎疾其敝,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
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
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饒利。
居人之稅,秋夏兩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
其田畝之稅率,以代宗大曆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收之。
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歲終以戶賦增失,進退長吏,而尚書、度支總焉&hellip&hellip自是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吏不誡而奸無所取。
輕重之權,始歸朝廷矣。
(《唐書》卷一四五《楊炎傳》) 兩稅法行之日久,流弊複生。
貞元四年,诏天下兩稅,審等第高下,三年一定戶。
自初定兩稅,貨重錢輕,乃計錢而輸绫絹。
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hellip&hellip輸一者過二,雖賦不增舊,而民愈困矣。
度支以稅物頒諸司,皆增本價為虛估給之,而缪以濫惡,督州縣剝價,謂之“折納”。
複有“進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曰“和市”,以巧避微文,比大曆之數再倍。
又疠疫、水旱,戶口減耗,刺史析戶,張虛數以寬責逃死。
關稅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
戶版不緝,無浮遊之禁,州縣行小惠以傾誘鄰境。
新收者優假之,唯安居不遷之民,賦役日重&hellip&hellip憲宗&hellip&hellip分天下之賦以為三:一曰“上供”(送度支),二曰“送使”(送本道),三曰“留州”(存留本州)。
(《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 先是,天下百姓輸賦于州府。
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
建中初定兩稅時,貨重錢輕,是後貨輕錢重,齊人所出,固已倍其初征。
而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于人。
及垍為相,奏請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賦自給。
若不足,然後征于支郡。
其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
(《舊唐書》卷一四八《裴垍傳》) 穆宗即位&hellip&hellip兩稅之外,加率一錢者以枉法贓論&hellip&hellip蓋自建中定兩稅,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
至是四十年,當時為絹二匹半者為八匹,大率加三倍。
豪家大商,積錢以逐輕重,故農人日困,末業日增。
帝亦以貨輕錢重,民困而用不充,诏百官議革其弊,而議者多請重挾銅之律&hellip&hellip由是兩稅上供留州,皆易以布帛絲纩,租庸課調不計錢而納布帛&hellip&hellip乾符初&hellip&hellip中官田令孜&hellip&hellip用事,督賦益急&hellip&hellip天下遂亂。
(《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 3.雜稅 甲 鹽稅 唐有鹽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隸度支&hellip&hellip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竈近利之地置監院&hellip&hellip盡榷天下鹽。
鬥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
自兵起,流庸未複,賦稅不足供費。
鹽鐵使劉晏以為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足用,于是上鹽法輕重之宜&hellip&hellip晏之始至也,鹽利歲才四十萬缗,至大曆末六百餘萬缗。
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闱服禦、軍饷、百官祿俸皆仰給焉&hellip&hellip貞元四年,淮西節度使陳少遊奏加民賦。
自此江淮鹽每鬥亦增二百,為錢三百一十。
其後複增六十,河中兩池鹽每鬥為錢三百七十。
江淮豪賈射利,或時倍之,官收不能過半,民始怨矣。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乙 酒稅 唐初無酒禁。
乾元元年,京師酒貴。
肅宗以廪食方屈,乃禁京城酤酒,期以麥熟如初。
二年饑,複禁酤&hellip&hellip代宗廣德二年,敕天下州,各量定酤酒戶,随月納稅。
此外不問公私,一切禁斷。
大曆六年,量定三等,逐月稅錢,并充布絹進奉。
德宗建中&hellip&hellip三年,複制禁人酤酒,官自置店酤,收利以助軍費,斛收直三十。
州縣總領漓薄,私釀者論其罪&hellip&hellip貞元二年,複禁京城畿縣酒,天下置肆以酤者,每鬥榷百五十錢,其酒戶與免雜差役&hellip&hellip憲宗元和六年,京兆府奏榷酒錢,除出正酒戶外,一切随兩稅青苗錢,據貫均率,從之&hellip&hellip文宗太和八年&hellip&hellip凡天下榷酒,為錢百五十六萬餘缗,而釀費居三之一&hellip&hellip武宗會昌六年,敕揚州等八道州府置榷麴,并置官店酤酒,代百姓納榷酒錢,并充資助軍用,各有權許。
限揚州、陳許、汴州、襄州、河東五處榷麴,浙西、浙東、鄂嶽三處置官店酤酒。
如聞禁止私酤,官司過為嚴酷,一人違犯,連累數家,闾裡之間,不免咨怨。
宜從今以後,如有百姓私酤,及置私麴者,但許罪止一身&hellip&hellip不得追擾,兼不得沒入家産。
昭宗世,以用度不足,易京畿邊鎮麴法,後榷酒以贍軍。
(《通考》卷一七《征榷考四》) 丙 茶稅 貞元九年正月,初稅茶。
先是,諸道鹽鐵使張滂奏曰:“&hellip&hellip伏請于出茶州縣,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時估,每十稅一&hellip&hellip”诏可之&hellip&hellip自此每稅得錢四十萬貫。
然稅無虛歲&hellip&hellip元和九年十二月,左仆射令狐楚奏新置榷茶使額&hellip&hellip宣宗大中六年正月,鹽鐵轉運使裴休請諸道節度觀察使置店停上茶商,每斤收搨地錢,并稅經過商人,頗乖法理。
今請厘革橫稅,以通舟船。
(《舊唐書》卷四九《食貨志下》) 穆宗即位&hellip&hellip乃增天下茶稅,率百錢增五十&hellip&hellip加斤至二十兩&hellip&hellip武宗即位,鹽鐵轉運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稅。
是時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或掠奪舟車,露積雨中,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搨地錢。
故私販益起。
大中初,鹽鐵轉運使裴休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論死&hellip&hellip廬壽淮南皆加半稅,私商給自首之帖,天下稅茶增倍貞元。
江淮茶為大摸,一斤至五十兩。
諸道鹽鐵使于悰,每斤增稅錢五,謂之剩茶錢。
自是斤兩複舊。
(《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 帝問富人術,以榷茶對。
其法欲置茶官,籍民圃而給其直,工自撷暴,則利悉之官。
帝始诏王涯為榷茶使。
(《唐書》卷一七九《鄭注傳》) 立稅茶十二法,人以為便。
(《唐書》卷一八二《裴休傳》) 丁 關稅 長安(武後)三年&hellip&hellip時有司表稅關市,融深以為不可,上疏谏曰:“伏見有司稅關市事條,不限工商,但是行人盡稅&hellip&hellip夫關市之稅者,謂市及國門、關門者也,唯斂出入之商賈,不稅來往之行人。
今若不論商人,通取諸色&hellip&hellip則萬商廢業。
萬商廢業,則人不聊生&hellip&hellip必若師興有費,國儲多窘,即請倍算商客,加斂平人&hellip&hellip”則天納之,乃寝其事。
(《舊唐書》卷九四《崔融傳》) 德宗時,趙贊請諸道津會置吏閱商賈錢,每缗稅二十,竹木茶漆稅十之一&hellip&hellip文宗開成二年十二月,武甯軍節度使薛元賞奏泗口稅場,應是經過衣冠、商客,金、銀、羊、馬、斛、鬥、見錢、茶、鹽、绫、絹等,一物已上并稅&hellip&hellip請停絕。
(《通考》卷一四《征榷考一》) 戊 苛斂 代宗永泰二年&hellip&hellip乾元(肅宗)以來,屬天下用兵,京師百寮俸錢減耗&hellip&hellip以禦史大夫為稅地錢物使,歲以為常,均給百官。
大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稅錢分為九等,上上戶四千文&hellip&hellip下下戶五百文。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其百姓有邸店、行鋪及爐冶,應準式合加本戶二等稅者,依此稅數,勘責征納。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 肅宗即位,遣禦史鄭叔清等,籍江、淮、蜀漢富商右族赀畜,十收其二,謂之率貸。
諸道亦稅商賈以贍軍,錢一千者有稅。
(《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 建中四年六月,初稅屋間架除陌錢。
(《舊唐書》卷一二《德宗紀上》) 唐德宗時,軍用不給,乃稅間架,算除陌。
其間架法,屋二架為間,上間錢二千,中間一千,下間五百。
吏執筆握算,入人家計其數。
除陌法者,公私給與及買賣,每缗官留五十錢。
給他物及相貿易者,約錢為率算之。
(《續通志》卷一五五《食貨略四》) 河北河南,連兵不息&hellip&hellip京師帑廪不支數月&hellip&hellip杞乃以戶部侍郎趙贊判度支。
贊亦計無所施,乃&hellip&hellip謀行括率。
以為泉貨所聚,在于富商。
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有餘,官借以給軍&hellip&hellip長安尉薛萃荷校乘車,搜人财貨。
意其不實,即行榜箠,人不勝冤痛,或有自缢而死者,京師嚣然&hellip&hellip都計富戶田宅奴婢等估,才及八十八萬貫。
又以僦櫃納質,積錢貨,貯粟麥等,一切借四分之一,封其櫃窖。
長安為之罷市。
(《舊唐書》卷一三五《盧杞傳》) 趙贊又請稅間架,算除陌。
凡屋兩架為一間,分為三等,上等每間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所由吏秉筆執籌,入人第舍而計之&hellip&hellip除陌法,天下公私給與貿易,率一貫舊算二十,益加算為五十。
給與物或兩換者,約錢為率算之。
市主人、牙子,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随自署記,翌日合算之。
有自貿易不用市牙子者,驗其私簿投狀。
自其有私簿投狀,其有隐錢百,沒入二千,杖六十。
告者賞錢十千,出于其家。
法既行,主人、市牙得專其柄&hellip&hellip怨之聲,嚣然滿于天下。
及泾師犯阙,亂兵呼于市曰:“不奪汝商戶僦質矣,不稅汝間架除陌矣。
” (《舊唐書》卷一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