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系 上
關燈
小
中
大
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複召入宮。
久之,立為昭儀,進号宸妃。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皇後王氏,立宸妃為皇後,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
由是參預國政&hellip&hellip後既專寵與政,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hellip&hellip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後亦号天後,天下之人,謂之二聖&hellip&hellip高宗崩,遺诏皇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皇太子即皇帝位(中宗),尊後為皇太後,臨朝稱制。
(《唐書》卷四《武後紀》) 嗣聖元年二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賜名哲。
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于别殿&hellip&hellip改元文明。
皇太後仍臨朝稱制。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臨政,廢易君主,李敬業遂起匡複之兵。
李孫敬業。
高宗崩,則天太後臨朝。
既而廢帝為廬陵王,立相王為皇帝,而政由天後,諸武皆當權任,人情憤怨&hellip&hellip嗣聖元年七月,敬業&hellip&hellip自稱揚州司馬&hellip&hellip遂據揚州,鸠聚民衆,以匡複廬陵為辭。
乃開三府,一曰匡複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hellip&hellip旬日之間,勝兵有十餘萬&hellip&hellip則天命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将兵三十萬讨之&hellip&hellip敬業&hellip&hellip還江都,屯兵高郵以拒之,頻戰大敗,孝逸乘勝追蹑&hellip&hellip捕獲之。
(《舊唐書》卷六七《李附李敬業傳》) 李敬業既敗,武後益猜忌宗室功臣,大開告密之門。
任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酷吏,濫用刑誅,以示威嚴。
太後&hellip&hellip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之門。
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驿馬,供五品食,使詣行在,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廪于客館。
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有胡人索元禮,知太後意,因告密召見,擢為遊擊将軍,令案制獄。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太後數召見賞賜,以張其權。
于是尚書都事長安周興,萬年人來俊臣之徒效之,紛紛繼起。
興累遷至秋官侍郎,俊臣累遷至禦史中丞,相與私畜無賴數百人,專以告密為事。
欲陷一人,辄令數處俱告,事狀如一。
(《資治通鑒》卷二○三《唐紀一九》) 來俊臣&hellip&hellip則天&hellip&hellip擢拜左台禦史中丞&hellip&hellip招集無賴數百人,令其告事,共為羅織,千裡響應&hellip&hellip則天&hellip&hellip于麗景門别置推事院,俊臣推勘必獲,專令俊臣等按鞫,亦号為新開門,但入新開門者,百不全一。
王弘義戲謂麗景門為例竟門,言入此門者例皆竟也&hellip&hellip俊臣每鞫囚,無問輕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
或盛之甕中,以火圜繞炙之&hellip&hellip又以索元禮等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hellip&hellip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襲,以至于族,與其家無複音息。
故每入朝者,必與其家訣曰:“不知重相見不。
” (《舊唐書》卷一八六上《來俊臣傳》) 周興、來俊臣、索元禮以外,酷吏見于《舊唐書(卷七)&bull中宗本紀》者如下。
其酷吏劉光業、王德壽、王處貞、屈貞筠、劉景陽等五人,雖已身死,官爵并宜追奪。
景陽見在,貶祿州樂單尉。
邱神、來子珣、萬國俊、周興、來俊臣、魚承晔、王景昭、索元禮、傅遊藝、王弘義、張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立、郭霜、李敬仁、皇甫文備、陳嘉言等,雖已身死,并宜除名。
唐奉一配流,李秦授、曹仁哲并改與嶺南遠惡處。
及正位後,王後、蕭良娣被廢,各杖二百,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數日死,猶殊其屍。
并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至死。
又殺上官儀。
其出手行事,即兇焰絕人。
然此猶曰:“妒者常情。
不得不害人以利己也。
”稱制後,欲立威以制天下,開告密之門,縱酷吏周興、來俊臣、邱神等起大獄,指将相俾相連染,一切案以反論。
吏争以周内為能,于是誅戮無虛日。
大臣則裴炎、劉袆之&hellip&hellip等數十人,大将則程務挺、李光誼&hellip&hellip等亦數十人,庶僚則周思茂、郝象賢&hellip&hellip等數十百人,皆骈首就戮&hellip&hellip然此猶曰:“中外官僚,非戚屬也。
”越王貞、琅琊王沖起兵謀複王室,事敗被誅。
于是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hellip&hellip等數十百人,除其屬籍,幼者流嶺表&hellip&hellip然此猶曰:“李氏宗室,非武族也。
”武元慶、元爽,則後兄也;惟良、懷運,則後兄子也。
元慶、元爽,尋坐事死。
後姊之女,為高宗所私,封魏國夫人,後私毒之死,又歸罪于惟良、懷運,殺之。
然此猶曰:“異母兄侄,本不相睦也。
”若高宗子,則後之諸子也。
後宮所生忠,已立為皇太子,因武後有子宏,甘讓儲位,改封梁王,乃廢流黔州,賜死。
澤王上金,後宮楊氏所生;許王素節,蕭淑妃所生,武三思諷周興誣以謀反,缢素節于驿亭。
上金聞之,亦自缢。
上金七子、素節九子并誅,幼者悉囚雷州。
然此猶曰:“非己所生也。
”太子宏,則後親子,立為儲貳&hellip&hellip以其請蕭淑妃女之幽于掖廷者出嫁,遂惡之。
又以其聰睿不便于己,竟酖之死。
宏既死,立其弟賢為太子,亦後親子也。
又以觸忌&hellip&hellip廢為庶人,流巴州,後又&hellip&hellip逼殺之&hellip&hellip永泰公主,則後女孫也&hellip&hellip令自殺。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九《武後之忍》) 武後既除異己,乃代唐而稱帝。
天授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改國号周,大赦改元&hellip&hellip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
(《唐書》卷四《武後紀》) 神皇自以曌字為名,遂改诏書為制書&hellip&hellip改内外官所佩魚并作龜。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任用諸武,其侄承嗣,欲繼為太子者屢矣。
賴狄仁傑等谏阻而止。
其後後病,張柬之等舉兵,迎中宗複位,反周為唐。
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衆庶。
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
脫若乘便,寶位甯可安乎?”則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
”&hellip&hellip延載初,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詣阙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則天不許&hellip&hellip昭德因奏曰:“&hellip&hellip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hellip&hellip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
”則天寤之,乃止。
(《舊唐書》卷八七《李昭德傳》) 嗣聖(中宗)元年二月,皇太後廢帝為廬陵王,幽于别所。
其年五月,遷于均州,尋徙居房陵。
聖曆元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
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
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軍敬晖、右羽林将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hellip&hellip則天傳位于皇太子&hellip&hellip複國号依舊為唐&hellip&hellip十二月,則天皇太後崩。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乙 武後之政治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改尚書省及諸司官名,初置右肅政禦史台官員。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旗幟尚白,易内外官服青者以碧,大易官名。
(《唐書》卷四《武後紀》) 至所改各官名,依《舊唐書&bull職官志》與《唐書&bull百官志》。
撮錄如下。
尚書省 光宅元年,改曰文昌台,俄曰文昌都省。
垂拱元年曰都台。
長安三年曰中台。
吏部尚書 改曰天官。
改主爵曰司封。
戶部尚書 改曰地官。
禮部尚書 改曰春官。
兵部尚書 改曰夏官。
刑部尚書 改曰秋官。
工部尚書 改曰冬官。
門下省 垂拱元年,改曰鸾台。
侍中 改曰納言。
侍郎 改曰鸾台侍郎。
中書省 光宅元年,改曰鳳閣。
中書令 改曰内史。
侍郎 改曰鳳閣侍郎。
秘書省 垂拱元年,改曰麟台。
殿中省 萬歲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閑:一曰飛龍,二曰祥麟,三曰鳳苑,四曰鵷鸾,五曰吉良,六曰六群,亦号六廄。
内侍省 垂拱元年,改曰司宮台。
禦史台 文明元年,改曰肅政台。
光宅元年,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監軍旅;右台察州縣,省風俗。
九寺 太常寺 改曰司常寺。
光祿寺 改曰司膳寺。
衛尉寺 宗正寺 改曰司屬寺。
太仆寺 改曰司仆寺。
大理寺改曰司刑寺。
鴻胪寺 改曰司賓寺。
司農寺 太府寺 改曰司府寺。
五監 國子監 改曰成均監。
少府監 改曰尚方監。
将作監 軍器監 都水監 改曰水衡監,使者曰都尉。
此外服色,亦加改易。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旗幟改從金色,飾以紫,畫以雜文。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垂拱二年正月&hellip&hellip初令都督刺史,并準京官帶魚。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并将都邑名稱,從事更改。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改東都為神都。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天授三年九月&hellip&hellip并州改置北都。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載初元年十月,改并州文水縣為武興縣。
依漢豐沛例,百姓子孫相承給複。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天授二年七月,徙關内雍、同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
分京兆,置鼎、稷、鴻、宜四州。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又依周制改正朔,未幾而複如舊。
載初元年正月&hellip&hellip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改&hellip&hellip十二月為臘月,改舊正月為一月。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聖曆三年十月,複舊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以女主臨天下,欲示尊貴,屢易尊号。
每改元必大赦大酺。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後加尊号曰聖母神皇。
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hellip&hellip天下大酺五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永昌元年正月&hellip&hellip改元,大酺七日&hellip&hellip載初元年九月九日,革唐命&hellip&hellip改元&hellip&hellip大赦天下,賜酺七日&hellip&hellip加尊号曰聖神皇帝。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長壽二年九月,上加金輪聖神皇帝号。
大赦天下,大酺七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長壽三年五月,上加尊号,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hellip&hellip大酺七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證聖元年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hellip&hellip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
九月&hellip&hellip加尊号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hellip&hellip大酺九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聖曆三年五月,上以所疾康,複大赦天下改元&hellip&hellip停金輪等尊号,大酺五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雖果于殺戮,尚能留心政治,屢求直谏。
垂拱元年五月&hellip&hellip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臨投之。
由是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永昌元年六月,令文武官五品已上各舉所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證聖元年一月&hellip&hellip手诏責躬。
令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極言正谏。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萬歲登封元年四月&hellip&hellip以天下大旱,命文武官九品已上極言時政得失。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時諸臣,頗能直谏。
武後亦能容之。
初稱制,劉仁軌上疏,以呂後為戒,後即使武承嗣赍敕慰谕之(仁軌傳)。
大石國獻獅子,姚奏不貴異物,後即诏止其來使。
九鼎成,欲以黃金塗之,亦為谏而罷(傳)。
後欲以季冬講武,有司遷延至孟春,王方慶谏孟春不可習武,即從之(方慶傳)&hellip&hellip河北民陷契丹者,武懿宗将奏殺之,景儉以為皆迫脅所緻,宜原之。
王求禮并謂懿宗遇賊退縮,反加罪被脅之民,請斬懿宗以謝河北。
後即為赦河北(杜景儉王求禮傳)。
張庭珪谏造大像,即允之,并召見面慰(庭珪傳)。
朱敬則請改嚴刑,從寬政,亦從之(敬則傳)。
李峤請雪舊為酷吏破家者,後未聽,桓彥範等又上十疏,卒從之(峤等傳)。
蘇安恒奏請歸政太子,後亦不怒,然此猶論列朝政也。
至其所最寵幸而諱之者,宜莫如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
然蘇良嗣遇懷義于朝,命左右批其頰。
懷義訴于後,後第戒其出入北門,毋走南牙觸宰相,而未聞罪良嗣也(良嗣傳)。
懷義度白丁為僧,禦史周矩劾之,後曰:“朕即令赴台。
”懷義至,坦腹于床,矩召吏将案之,懷義遽乘馬去。
矩以聞,後曰:“此道人病風,不可苦問。
其所度僧聽卿勘。
”矩悉配流之。
後矩為懷義所谮免官,亦未聞加以罪也(矩傳)。
後晚年,尤愛張易之、昌宗兄弟。
易之誣奏魏元忠,欲挾太子為耐久朋,引張說為證。
及廷诘,說言元忠無此語,雖貶元忠為高要尉,流說欽州,然未聞緻之死也。
易之贓賂事發,為禦史台所劾,诏桓彥範、袁恕己等鞫之,彥範等奏罪當族。
昌宗自陳為後煉丹有功,诏雖釋之,然尚以贓賂歸罪于其兄昌儀、同休,而罷其官,亦未聞罪彥範等也。
昌宗引術者,占己有天子分。
宋璟劾奏,請付獄,便窮究。
後陽許而令璟出使幽州,别令崔神慶鞫免其罪。
璟猶執奏昌宗當斬,李邕曰:“璟言是。
”後雖不聽,亦未嘗罪璟、邕等也(昌宗傳)。
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入宮宴後前,韋安石奏賤類不宜預,顧左右逐出之。
後更慰免,不聞其罪安石也(安石傳)。
然此猶未直陳其淫穢之醜也。
至朱敬則疏谏選美少年,則曰:“陛下内寵,有薛懷義、張易之、昌宗矣。
近又聞尚食柳模,自言其子良賓,潔白美須眉&hellip&hellip堪充宸内供奉。
”桓彥範以昌宗為宋璟所劾,後不肯出昌宗付獄。
彥範亦奏雲:“陛下以簪履恩,久不忍加刑。
”此皆直揭後之燕昵嬖幸,可羞可恥,敵以下所難堪。
而後不惟不罪之,反賜敬則彩百段曰:“非卿,不聞此言。
”而于璟、彥範,亦終保護倚任。
夫以懷義、易之等床笫之間,何言不可中傷善類,而後迄不為所動搖。
則其能别白人才,主持國是,有大過人者。
其視懷義、易之等,不過如面首之類&hellip&hellip故後初不以為諱,并若不必諱也。
至用人、行政之大端,則獨握其綱,至老不可撓撼。
陸贽謂後收人心,擢才俊,當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李绛亦言後命官猥多,而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
《舊書&bull本紀》贊謂後不惜官爵,籠豪傑以自助,有一言合,辄不次用。
不稱職,亦廢誅不少假。
務取實才真賢&hellip&hellip而知人善任,權不下移,不可謂非女中英主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九《武後納谏知人》) 惟為收拾人心,每濫用爵祿。
無恥之徒,夤緣并進,養成模棱、唾面之風,社會人心,蒙其惡影響者至巨。
則天臨朝。
通天二年,太平公主薦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
既而&hellip&hellip兄弟俱侍宮中,皆傅粉施朱,衣錦繡服,俱承辟陽之寵&hellip&hellip武承嗣&hellip&hellip候其門庭,争執鞭辔,呼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hellip&hellip以易之為奉宸令&hellip&hellip每因宴集,則令嘲戲公卿,以為笑樂。
若内殿曲宴,則二張諸武侍坐,樗蒱笑谑,賜與無算。
時谀佞者奏雲:“昌宗是王子晉後身。
”乃令被羽衣吹箫,乘木鶴,奏樂于庭,如子晉乘空。
詞人皆賦詩以美之。
(《舊唐書》卷七八《張行誠附張易之張昌宗傳》) 後每燕集,則二張諸武雜侍,樗博争道為笑樂。
或嘲诋公卿,淫蠱顯行,無複羞畏&hellip&hellip後知醜聲甚,思有以掩覆之。
乃诏昌宗,即禁中論著。
引李峤、張說、宋之問、富嘉谟、徐彥伯等二十有六人,撰《三教珠英》。
加昌宗司仆卿,易之麟台監。
(《唐書》卷一○四《張易之張昌宗傳》) 上官昭容者,名婉兒&hellip&hellip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後召見,有所制作,若素構。
自通天以來,内掌诏命,掞麗可觀&hellip&hellip婉兒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
數賜宴賦詩,君臣赓和,婉兒常代帝及後,長甯、安樂二主,衆篇并作,而采麗益新。
又差第群臣所賦,賜金爵。
故朝廷靡然成風&hellip&hellip帝即婉兒居,穿沼築岩,窮飾勝趣,即引侍臣宴其所。
是時左右内職,皆聽出外不呵止。
婉兒與近嬖至皆營外宅,衺人穢夫,争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遽職要官。
與崔湜亂,遂引知政事。
(《唐書》卷七六《上官昭容傳》) 楊再思&hellip&hellip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
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毀之。
主意所欲,必因而譽之。
然恭慎畏忌,未嘗忤物。
或謂再思曰:“公名高位重,何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艱難,直者受禍。
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長安末,昌宗既為法司所鞫&hellip&hellip廷問宰臣曰:“昌宗于國有功否?”再思對曰:“昌宗往因合煉神丹,聖躬服之有效,此實莫大之功。
”則天甚悅,昌宗竟以複職。
時人貴彥範而賤再思也。
時左補阙戴令言作《兩腳野狐賦》以譏刺之&hellip&hellip公卿大臣,宴于司禮寺,預其會者皆盡醉極歡。
同休(張易之兄)戲曰:“楊内史面似高麗。
”再思欣然請剪紙自帖于巾,卻披紫袍、為高麗舞,萦頭舒手,舉動合節,滿座嗤笑。
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見寵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
”其傾巧取媚也如此。
(《舊唐書》卷九○《楊再思傳》) 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
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傾陷。
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hellip&hellip而義府貪冒無厭,與母妻及諸子女婿,賣官鬻獄,其門如市。
多引腹心,廣樹朋黨,傾動朝野&hellip&hellip義府本無藻鑒才,怙武後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hellip&hellip入則谄言自媚,出則肆其奸宄,百寮畏之,無敢言其過者。
(《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蘇味道&hellip&hellip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
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
模棱持兩端可也。
” (《唐書》卷一一四《蘇味道傳》) 則天嘗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
雖周文德及行葦,無以過也。
” (《舊唐書》卷九○《杜景儉傳》) 垂拱四年四月,魏王武承嗣僞造瑞石,文雲:“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稱獲之洛水。
皇太後大悅,号其石為寶圖,擢授同泰遊擊将軍。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有沙門十人僞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制頒于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2.韋後 中宗既崩,韋後才不及武後,乃欲臨朝稱制,穢亂朝政,委用群小。
玄宗起兵誅之,睿宗始繼中宗而立。
中宗韋庶人,京兆萬年人也。
祖弘表,貞觀中為曹王府典軍。
中宗為太子時,納後為妃&hellip&hellip嗣聖元年,立為皇後。
其年,中宗見廢,後随從房州。
時中宗懼不自安,每聞制使至,惶恐欲自殺。
後勸王曰:“禍福倚伏,何常之有。
豈失一死,何遽如是也。
”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笃&hellip&hellip及中宗複立為太子,又立後為妃&hellip&hellip帝在房州時,常謂後曰:“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
”及得志,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禦床,與後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醜聲日聞于外。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晖等以唐室中興,武氏諸王鹹宜降爵&hellip&hellip于是諸武降為公。
武三思益怒,乃諷帝陽尊晖等為郡王,罷知政事,仍賜鐵券,恕十死,朔望趨朝。
初,晖與彥範等誅張易之兄弟也,洛州長史薛季昶謂晖曰:“二兇雖除,産、祿猶在。
請因兵勢,誅武三思之屬。
”&hellip&hellip晖與張柬之屢陳不可,乃止。
季昶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翌日,三思因韋後之助,潛入宮中,内行相事,反易國政,為天下所患。
時議以此歸咎于晖。
(《舊唐書》卷九一《敬晖傳》) 韋皇後既幹朝政,德靜郡王武三思又居中用事,以則天為彥範等所廢,常深憤怨。
又慮彥範等漸除武氏,乃先事圖之。
韋皇後既雅為帝所信寵,言無不從,三思又私通于韋氏,乃日夕讒毀彥範等。
帝竟用三思計,進封彥範為扶陽郡王,敬晖為平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崔玄為博陵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hellip&hellip雖外示優崇,而實奪其權也&hellip&hellip神龍二年&hellip&hellip乃貶彥範為泷州司馬,敬晖崖州司馬,袁恕己窦州司馬,崔玄暐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hellip&hellip是歲秋,武三思又陰令人疏皇後穢行,牓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中宗聞之怒&hellip&hellip禦史&hellip&hellip希三思旨,奏言彥範與敬晖&hellip&hellip等教人密為此牓,雖托廢後為名,實有危君之計,請加族滅。
制依&hellip&hellip奏。
(《舊唐書》卷九一《桓彥範傳》) 三思,元慶子也,少以後族,累轉右衛将軍&hellip&hellip及革命,封梁王&hellip&hellip三思略涉文史,性傾巧便僻,善事人&hellip&hellip初,敬晖等立功後,掌知國政。
三思慮其更為己患,而令其子崇訓因安樂公主構誣敬晖等,并流于嶺表而死。
自是三思威權日盛,軍國政事,多所參綜。
(《舊唐書》卷一八三《武承嗣附武三思傳》) 武三思&hellip&hellip乃諷百官,上帝尊号為應天皇帝,後為順天皇後&hellip&hellip三思驕橫用事。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三思既猜嫉正士,嘗言:“不知何等名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
”&hellip&hellip三思既與韋庶人及上官昭容私通,嘗忌節愍太子,又因安樂公主密謀廢黜之。
(《舊唐書》卷一八三《武承嗣附武三思傳》) 節愍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也。
神龍二年秋,立為皇太子&hellip&hellip武三思得幸中宮,深忌重俊。
三思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常教公主淩忽重俊,以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為奴。
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
重俊不勝忿恨,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軍李多祚&hellip&hellip等,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三思及崇訓于其第,并殺黨與十餘人。
又令左金吾大将軍&hellip&hellip分兵守宮城諸門,自率兵&hellip&hellip斬關而入,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hellip&hellip帝馳赴玄武門樓,召左羽林将軍劉仁景等&hellip&hellip千騎王歡喜等倒戈&hellip&hellip重俊既敗&hellip&hellip奔終南山&hellip&hellip為左右所殺。
(《舊唐書》卷八六《節愍太子重俊傳》) 景龍三年正月&hellip&hellip宴侍臣及近親于梨園亭。
二月,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大酺。
既而左右分曹,共争勝負。
上又遣宮女為市肆,鬻賣衆物,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因為忿争,言辭猥亵。
上與後觀之,以為笑樂。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景龍四年正月,及皇後微行以觀燈。
(《唐書》卷四《中宗紀》) 景龍四年正月望夜,帝與後微行市裡,以觀燒燈。
又放宮女數千,夜遊縱觀,因與外人陰通,逃逸不還。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景龍四年五月&hellip&hellip前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言皇後幹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
帝怒,召欽融廷見,撲殺之。
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後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由是與後合謀進鸩。
六月,帝遇毒崩&hellip&hellip秘不發喪,皇後親總庶政&hellip&hellip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hellip&hellip宣遺制,皇太後臨朝。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睿宗&hellip&hellip諱旦,高宗第八子&hellip&hellip則天臨朝,廢中宗&hellip&hellip立&hellip&hellip為皇帝,仍臨朝稱制&hellip&hellip中宗自房陵還,帝數稱疾不朝,請讓位于中宗。
則天遂立中宗為皇太子,封帝為相王&hellip&hellip神龍元年,以誅張易之昆弟功,進号安國相王&hellip&hellip其年,立為皇太弟。
景龍四年(即景雲元年)六月,中宗崩,韋庶人臨朝,引用其黨,分握政柄,忌帝望實素高,潛謀危害。
庚子夜,臨淄王諱(玄宗)與太平公主子薛崇簡、前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果毅麻嗣宗、苑總監鐘紹京等,率兵入北軍,誅韋溫、紀處讷、宗楚客、武延秀、馬秦客、葉靜能、趙履溫、楊均等,諸韋、武黨與皆誅之&hellip&hellip其日,王公百寮上表,鹹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以帝衆望所歸,請即尊位&hellip&hellip即皇帝位。
(《舊唐書》卷七《睿宗紀》) 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枭首于安福門外。
韋太後為亂兵所殺。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韋後雖死,太平公主頗預政柄。
公主武後女,頗有機謀,欲謀危太子(玄宗)。
太子乃以羽林誅公主及其黨與,睿宗不得不傳位于太子,是為玄宗。
至此武後之亂,始告結束。
太平公主,則天皇後所生,後愛之&hellip&hellip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
後不欲棄之夷,乃真築宮,如方士薰戒,以拒和親事。
久之,主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粉砺,歌舞帝前。
帝及後大笑曰:“兒不為武官,何遽爾?”主曰:“以賜驸馬可乎?”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hellip&hellip紹死,更嫁武承嗣。
會承嗣小疾,罷婚。
後殺武攸暨妻以配主。
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
而主内與謀,外檢畏,終後世無它訾&hellip&hellip玄宗将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
事定,将立相王,未有以發其端者。
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hellip&hellip乃掖王下,取乘輿服進睿宗。
睿宗即位,主權由此震天下&hellip&hellip朝廷大政事,非關決不下。
聞不朝,則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畫可而已&hellip&hellip玄宗以太子監國,使宋王、岐王總禁兵。
主恚權分,乘辇至光範門,召宰相,白廢太子。
于是宋璟、姚元之不悅,請出主東都,帝不許&hellip&hellip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hellip&hellip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黨,乃有逆謀&hellip&hellip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兵部尚書郭元振、将軍王毛仲&hellip&hellip定策&hellip&hellip毛仲取内閑馬三百,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門,枭元楷、慈(主黨左羽林大将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于北阙下&hellip&hellip主聞變,亡入南山,三日不出,賜死于第。
(《唐書》卷八三《太平公主傳》) 延和元年八月,帝傳位于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極殿,自稱曰朕&hellip&hellip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稱曰予&hellip&hellip太平公主&hellip&hellip等謀逆事覺,皇帝率兵誅之&hellip&hellip翌日,太上皇诰曰:“朕将高居無為。
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處分。
” (《舊唐書》卷七《睿宗紀》)
久之,立為昭儀,進号宸妃。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皇後王氏,立宸妃為皇後,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
由是參預國政&hellip&hellip後既專寵與政,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hellip&hellip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後亦号天後,天下之人,謂之二聖&hellip&hellip高宗崩,遺诏皇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皇太子即皇帝位(中宗),尊後為皇太後,臨朝稱制。
(《唐書》卷四《武後紀》) 嗣聖元年二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賜名哲。
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于别殿&hellip&hellip改元文明。
皇太後仍臨朝稱制。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臨政,廢易君主,李敬業遂起匡複之兵。
李孫敬業。
高宗崩,則天太後臨朝。
既而廢帝為廬陵王,立相王為皇帝,而政由天後,諸武皆當權任,人情憤怨&hellip&hellip嗣聖元年七月,敬業&hellip&hellip自稱揚州司馬&hellip&hellip遂據揚州,鸠聚民衆,以匡複廬陵為辭。
乃開三府,一曰匡複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hellip&hellip旬日之間,勝兵有十餘萬&hellip&hellip則天命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将兵三十萬讨之&hellip&hellip敬業&hellip&hellip還江都,屯兵高郵以拒之,頻戰大敗,孝逸乘勝追蹑&hellip&hellip捕獲之。
(《舊唐書》卷六七《李附李敬業傳》) 李敬業既敗,武後益猜忌宗室功臣,大開告密之門。
任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酷吏,濫用刑誅,以示威嚴。
太後&hellip&hellip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之門。
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驿馬,供五品食,使詣行在,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廪于客館。
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有胡人索元禮,知太後意,因告密召見,擢為遊擊将軍,令案制獄。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太後數召見賞賜,以張其權。
于是尚書都事長安周興,萬年人來俊臣之徒效之,紛紛繼起。
興累遷至秋官侍郎,俊臣累遷至禦史中丞,相與私畜無賴數百人,專以告密為事。
欲陷一人,辄令數處俱告,事狀如一。
(《資治通鑒》卷二○三《唐紀一九》) 來俊臣&hellip&hellip則天&hellip&hellip擢拜左台禦史中丞&hellip&hellip招集無賴數百人,令其告事,共為羅織,千裡響應&hellip&hellip則天&hellip&hellip于麗景門别置推事院,俊臣推勘必獲,專令俊臣等按鞫,亦号為新開門,但入新開門者,百不全一。
王弘義戲謂麗景門為例竟門,言入此門者例皆竟也&hellip&hellip俊臣每鞫囚,無問輕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
或盛之甕中,以火圜繞炙之&hellip&hellip又以索元禮等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hellip&hellip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襲,以至于族,與其家無複音息。
故每入朝者,必與其家訣曰:“不知重相見不。
” (《舊唐書》卷一八六上《來俊臣傳》) 周興、來俊臣、索元禮以外,酷吏見于《舊唐書(卷七)&bull中宗本紀》者如下。
其酷吏劉光業、王德壽、王處貞、屈貞筠、劉景陽等五人,雖已身死,官爵并宜追奪。
景陽見在,貶祿州樂單尉。
邱神、來子珣、萬國俊、周興、來俊臣、魚承晔、王景昭、索元禮、傅遊藝、王弘義、張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立、郭霜、李敬仁、皇甫文備、陳嘉言等,雖已身死,并宜除名。
唐奉一配流,李秦授、曹仁哲并改與嶺南遠惡處。
及正位後,王後、蕭良娣被廢,各杖二百,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數日死,猶殊其屍。
并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至死。
又殺上官儀。
其出手行事,即兇焰絕人。
然此猶曰:“妒者常情。
不得不害人以利己也。
”稱制後,欲立威以制天下,開告密之門,縱酷吏周興、來俊臣、邱神等起大獄,指将相俾相連染,一切案以反論。
吏争以周内為能,于是誅戮無虛日。
大臣則裴炎、劉袆之&hellip&hellip等數十人,大将則程務挺、李光誼&hellip&hellip等亦數十人,庶僚則周思茂、郝象賢&hellip&hellip等數十百人,皆骈首就戮&hellip&hellip然此猶曰:“中外官僚,非戚屬也。
”越王貞、琅琊王沖起兵謀複王室,事敗被誅。
于是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hellip&hellip等數十百人,除其屬籍,幼者流嶺表&hellip&hellip然此猶曰:“李氏宗室,非武族也。
”武元慶、元爽,則後兄也;惟良、懷運,則後兄子也。
元慶、元爽,尋坐事死。
後姊之女,為高宗所私,封魏國夫人,後私毒之死,又歸罪于惟良、懷運,殺之。
然此猶曰:“異母兄侄,本不相睦也。
”若高宗子,則後之諸子也。
後宮所生忠,已立為皇太子,因武後有子宏,甘讓儲位,改封梁王,乃廢流黔州,賜死。
澤王上金,後宮楊氏所生;許王素節,蕭淑妃所生,武三思諷周興誣以謀反,缢素節于驿亭。
上金聞之,亦自缢。
上金七子、素節九子并誅,幼者悉囚雷州。
然此猶曰:“非己所生也。
”太子宏,則後親子,立為儲貳&hellip&hellip以其請蕭淑妃女之幽于掖廷者出嫁,遂惡之。
又以其聰睿不便于己,竟酖之死。
宏既死,立其弟賢為太子,亦後親子也。
又以觸忌&hellip&hellip廢為庶人,流巴州,後又&hellip&hellip逼殺之&hellip&hellip永泰公主,則後女孫也&hellip&hellip令自殺。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九《武後之忍》) 武後既除異己,乃代唐而稱帝。
天授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改國号周,大赦改元&hellip&hellip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
(《唐書》卷四《武後紀》) 神皇自以曌字為名,遂改诏書為制書&hellip&hellip改内外官所佩魚并作龜。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任用諸武,其侄承嗣,欲繼為太子者屢矣。
賴狄仁傑等谏阻而止。
其後後病,張柬之等舉兵,迎中宗複位,反周為唐。
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衆庶。
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
脫若乘便,寶位甯可安乎?”則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
”&hellip&hellip延載初,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詣阙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則天不許&hellip&hellip昭德因奏曰:“&hellip&hellip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hellip&hellip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
”則天寤之,乃止。
(《舊唐書》卷八七《李昭德傳》) 嗣聖(中宗)元年二月,皇太後廢帝為廬陵王,幽于别所。
其年五月,遷于均州,尋徙居房陵。
聖曆元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
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
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軍敬晖、右羽林将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hellip&hellip則天傳位于皇太子&hellip&hellip複國号依舊為唐&hellip&hellip十二月,則天皇太後崩。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乙 武後之政治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改尚書省及諸司官名,初置右肅政禦史台官員。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旗幟尚白,易内外官服青者以碧,大易官名。
(《唐書》卷四《武後紀》) 至所改各官名,依《舊唐書&bull職官志》與《唐書&bull百官志》。
撮錄如下。
尚書省 光宅元年,改曰文昌台,俄曰文昌都省。
垂拱元年曰都台。
長安三年曰中台。
吏部尚書 改曰天官。
改主爵曰司封。
戶部尚書 改曰地官。
禮部尚書 改曰春官。
兵部尚書 改曰夏官。
刑部尚書 改曰秋官。
工部尚書 改曰冬官。
門下省 垂拱元年,改曰鸾台。
侍中 改曰納言。
侍郎 改曰鸾台侍郎。
中書省 光宅元年,改曰鳳閣。
中書令 改曰内史。
侍郎 改曰鳳閣侍郎。
秘書省 垂拱元年,改曰麟台。
殿中省 萬歲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閑:一曰飛龍,二曰祥麟,三曰鳳苑,四曰鵷鸾,五曰吉良,六曰六群,亦号六廄。
内侍省 垂拱元年,改曰司宮台。
禦史台 文明元年,改曰肅政台。
光宅元年,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監軍旅;右台察州縣,省風俗。
九寺 太常寺 改曰司常寺。
光祿寺 改曰司膳寺。
衛尉寺 宗正寺 改曰司屬寺。
太仆寺 改曰司仆寺。
大理寺改曰司刑寺。
鴻胪寺 改曰司賓寺。
司農寺 太府寺 改曰司府寺。
五監 國子監 改曰成均監。
少府監 改曰尚方監。
将作監 軍器監 都水監 改曰水衡監,使者曰都尉。
此外服色,亦加改易。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旗幟改從金色,飾以紫,畫以雜文。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垂拱二年正月&hellip&hellip初令都督刺史,并準京官帶魚。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并将都邑名稱,從事更改。
嗣聖元年九月&hellip&hellip改東都為神都。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天授三年九月&hellip&hellip并州改置北都。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載初元年十月,改并州文水縣為武興縣。
依漢豐沛例,百姓子孫相承給複。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天授二年七月,徙關内雍、同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
分京兆,置鼎、稷、鴻、宜四州。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又依周制改正朔,未幾而複如舊。
載初元年正月&hellip&hellip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改&hellip&hellip十二月為臘月,改舊正月為一月。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聖曆三年十月,複舊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以女主臨天下,欲示尊貴,屢易尊号。
每改元必大赦大酺。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後加尊号曰聖母神皇。
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hellip&hellip天下大酺五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永昌元年正月&hellip&hellip改元,大酺七日&hellip&hellip載初元年九月九日,革唐命&hellip&hellip改元&hellip&hellip大赦天下,賜酺七日&hellip&hellip加尊号曰聖神皇帝。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長壽二年九月,上加金輪聖神皇帝号。
大赦天下,大酺七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長壽三年五月,上加尊号,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hellip&hellip大酺七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證聖元年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hellip&hellip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
九月&hellip&hellip加尊号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hellip&hellip大酺九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聖曆三年五月,上以所疾康,複大赦天下改元&hellip&hellip停金輪等尊号,大酺五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雖果于殺戮,尚能留心政治,屢求直谏。
垂拱元年五月&hellip&hellip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臨投之。
由是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永昌元年六月,令文武官五品已上各舉所知。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證聖元年一月&hellip&hellip手诏責躬。
令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極言正谏。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萬歲登封元年四月&hellip&hellip以天下大旱,命文武官九品已上極言時政得失。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武後時諸臣,頗能直谏。
武後亦能容之。
初稱制,劉仁軌上疏,以呂後為戒,後即使武承嗣赍敕慰谕之(仁軌傳)。
大石國獻獅子,姚奏不貴異物,後即诏止其來使。
九鼎成,欲以黃金塗之,亦為谏而罷(傳)。
後欲以季冬講武,有司遷延至孟春,王方慶谏孟春不可習武,即從之(方慶傳)&hellip&hellip河北民陷契丹者,武懿宗将奏殺之,景儉以為皆迫脅所緻,宜原之。
王求禮并謂懿宗遇賊退縮,反加罪被脅之民,請斬懿宗以謝河北。
後即為赦河北(杜景儉王求禮傳)。
張庭珪谏造大像,即允之,并召見面慰(庭珪傳)。
朱敬則請改嚴刑,從寬政,亦從之(敬則傳)。
李峤請雪舊為酷吏破家者,後未聽,桓彥範等又上十疏,卒從之(峤等傳)。
蘇安恒奏請歸政太子,後亦不怒,然此猶論列朝政也。
至其所最寵幸而諱之者,宜莫如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
然蘇良嗣遇懷義于朝,命左右批其頰。
懷義訴于後,後第戒其出入北門,毋走南牙觸宰相,而未聞罪良嗣也(良嗣傳)。
懷義度白丁為僧,禦史周矩劾之,後曰:“朕即令赴台。
”懷義至,坦腹于床,矩召吏将案之,懷義遽乘馬去。
矩以聞,後曰:“此道人病風,不可苦問。
其所度僧聽卿勘。
”矩悉配流之。
後矩為懷義所谮免官,亦未聞加以罪也(矩傳)。
後晚年,尤愛張易之、昌宗兄弟。
易之誣奏魏元忠,欲挾太子為耐久朋,引張說為證。
及廷诘,說言元忠無此語,雖貶元忠為高要尉,流說欽州,然未聞緻之死也。
易之贓賂事發,為禦史台所劾,诏桓彥範、袁恕己等鞫之,彥範等奏罪當族。
昌宗自陳為後煉丹有功,诏雖釋之,然尚以贓賂歸罪于其兄昌儀、同休,而罷其官,亦未聞罪彥範等也。
昌宗引術者,占己有天子分。
宋璟劾奏,請付獄,便窮究。
後陽許而令璟出使幽州,别令崔神慶鞫免其罪。
璟猶執奏昌宗當斬,李邕曰:“璟言是。
”後雖不聽,亦未嘗罪璟、邕等也(昌宗傳)。
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入宮宴後前,韋安石奏賤類不宜預,顧左右逐出之。
後更慰免,不聞其罪安石也(安石傳)。
然此猶未直陳其淫穢之醜也。
至朱敬則疏谏選美少年,則曰:“陛下内寵,有薛懷義、張易之、昌宗矣。
近又聞尚食柳模,自言其子良賓,潔白美須眉&hellip&hellip堪充宸内供奉。
”桓彥範以昌宗為宋璟所劾,後不肯出昌宗付獄。
彥範亦奏雲:“陛下以簪履恩,久不忍加刑。
”此皆直揭後之燕昵嬖幸,可羞可恥,敵以下所難堪。
而後不惟不罪之,反賜敬則彩百段曰:“非卿,不聞此言。
”而于璟、彥範,亦終保護倚任。
夫以懷義、易之等床笫之間,何言不可中傷善類,而後迄不為所動搖。
則其能别白人才,主持國是,有大過人者。
其視懷義、易之等,不過如面首之類&hellip&hellip故後初不以為諱,并若不必諱也。
至用人、行政之大端,則獨握其綱,至老不可撓撼。
陸贽謂後收人心,擢才俊,當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李绛亦言後命官猥多,而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
《舊書&bull本紀》贊謂後不惜官爵,籠豪傑以自助,有一言合,辄不次用。
不稱職,亦廢誅不少假。
務取實才真賢&hellip&hellip而知人善任,權不下移,不可謂非女中英主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九《武後納谏知人》) 惟為收拾人心,每濫用爵祿。
無恥之徒,夤緣并進,養成模棱、唾面之風,社會人心,蒙其惡影響者至巨。
則天臨朝。
通天二年,太平公主薦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
既而&hellip&hellip兄弟俱侍宮中,皆傅粉施朱,衣錦繡服,俱承辟陽之寵&hellip&hellip武承嗣&hellip&hellip候其門庭,争執鞭辔,呼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hellip&hellip以易之為奉宸令&hellip&hellip每因宴集,則令嘲戲公卿,以為笑樂。
若内殿曲宴,則二張諸武侍坐,樗蒱笑谑,賜與無算。
時谀佞者奏雲:“昌宗是王子晉後身。
”乃令被羽衣吹箫,乘木鶴,奏樂于庭,如子晉乘空。
詞人皆賦詩以美之。
(《舊唐書》卷七八《張行誠附張易之張昌宗傳》) 後每燕集,則二張諸武雜侍,樗博争道為笑樂。
或嘲诋公卿,淫蠱顯行,無複羞畏&hellip&hellip後知醜聲甚,思有以掩覆之。
乃诏昌宗,即禁中論著。
引李峤、張說、宋之問、富嘉谟、徐彥伯等二十有六人,撰《三教珠英》。
加昌宗司仆卿,易之麟台監。
(《唐書》卷一○四《張易之張昌宗傳》) 上官昭容者,名婉兒&hellip&hellip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後召見,有所制作,若素構。
自通天以來,内掌诏命,掞麗可觀&hellip&hellip婉兒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
數賜宴賦詩,君臣赓和,婉兒常代帝及後,長甯、安樂二主,衆篇并作,而采麗益新。
又差第群臣所賦,賜金爵。
故朝廷靡然成風&hellip&hellip帝即婉兒居,穿沼築岩,窮飾勝趣,即引侍臣宴其所。
是時左右内職,皆聽出外不呵止。
婉兒與近嬖至皆營外宅,衺人穢夫,争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遽職要官。
與崔湜亂,遂引知政事。
(《唐書》卷七六《上官昭容傳》) 楊再思&hellip&hellip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
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毀之。
主意所欲,必因而譽之。
然恭慎畏忌,未嘗忤物。
或謂再思曰:“公名高位重,何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艱難,直者受禍。
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長安末,昌宗既為法司所鞫&hellip&hellip廷問宰臣曰:“昌宗于國有功否?”再思對曰:“昌宗往因合煉神丹,聖躬服之有效,此實莫大之功。
”則天甚悅,昌宗竟以複職。
時人貴彥範而賤再思也。
時左補阙戴令言作《兩腳野狐賦》以譏刺之&hellip&hellip公卿大臣,宴于司禮寺,預其會者皆盡醉極歡。
同休(張易之兄)戲曰:“楊内史面似高麗。
”再思欣然請剪紙自帖于巾,卻披紫袍、為高麗舞,萦頭舒手,舉動合節,滿座嗤笑。
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見寵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
”其傾巧取媚也如此。
(《舊唐書》卷九○《楊再思傳》) 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
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傾陷。
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hellip&hellip而義府貪冒無厭,與母妻及諸子女婿,賣官鬻獄,其門如市。
多引腹心,廣樹朋黨,傾動朝野&hellip&hellip義府本無藻鑒才,怙武後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hellip&hellip入則谄言自媚,出則肆其奸宄,百寮畏之,無敢言其過者。
(《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蘇味道&hellip&hellip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
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
模棱持兩端可也。
” (《唐書》卷一一四《蘇味道傳》) 則天嘗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
雖周文德及行葦,無以過也。
” (《舊唐書》卷九○《杜景儉傳》) 垂拱四年四月,魏王武承嗣僞造瑞石,文雲:“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稱獲之洛水。
皇太後大悅,号其石為寶圖,擢授同泰遊擊将軍。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有沙門十人僞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制頒于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 2.韋後 中宗既崩,韋後才不及武後,乃欲臨朝稱制,穢亂朝政,委用群小。
玄宗起兵誅之,睿宗始繼中宗而立。
中宗韋庶人,京兆萬年人也。
祖弘表,貞觀中為曹王府典軍。
中宗為太子時,納後為妃&hellip&hellip嗣聖元年,立為皇後。
其年,中宗見廢,後随從房州。
時中宗懼不自安,每聞制使至,惶恐欲自殺。
後勸王曰:“禍福倚伏,何常之有。
豈失一死,何遽如是也。
”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笃&hellip&hellip及中宗複立為太子,又立後為妃&hellip&hellip帝在房州時,常謂後曰:“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
”及得志,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禦床,與後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醜聲日聞于外。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晖等以唐室中興,武氏諸王鹹宜降爵&hellip&hellip于是諸武降為公。
武三思益怒,乃諷帝陽尊晖等為郡王,罷知政事,仍賜鐵券,恕十死,朔望趨朝。
初,晖與彥範等誅張易之兄弟也,洛州長史薛季昶謂晖曰:“二兇雖除,産、祿猶在。
請因兵勢,誅武三思之屬。
”&hellip&hellip晖與張柬之屢陳不可,乃止。
季昶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翌日,三思因韋後之助,潛入宮中,内行相事,反易國政,為天下所患。
時議以此歸咎于晖。
(《舊唐書》卷九一《敬晖傳》) 韋皇後既幹朝政,德靜郡王武三思又居中用事,以則天為彥範等所廢,常深憤怨。
又慮彥範等漸除武氏,乃先事圖之。
韋皇後既雅為帝所信寵,言無不從,三思又私通于韋氏,乃日夕讒毀彥範等。
帝竟用三思計,進封彥範為扶陽郡王,敬晖為平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崔玄為博陵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hellip&hellip雖外示優崇,而實奪其權也&hellip&hellip神龍二年&hellip&hellip乃貶彥範為泷州司馬,敬晖崖州司馬,袁恕己窦州司馬,崔玄暐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hellip&hellip是歲秋,武三思又陰令人疏皇後穢行,牓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中宗聞之怒&hellip&hellip禦史&hellip&hellip希三思旨,奏言彥範與敬晖&hellip&hellip等教人密為此牓,雖托廢後為名,實有危君之計,請加族滅。
制依&hellip&hellip奏。
(《舊唐書》卷九一《桓彥範傳》) 三思,元慶子也,少以後族,累轉右衛将軍&hellip&hellip及革命,封梁王&hellip&hellip三思略涉文史,性傾巧便僻,善事人&hellip&hellip初,敬晖等立功後,掌知國政。
三思慮其更為己患,而令其子崇訓因安樂公主構誣敬晖等,并流于嶺表而死。
自是三思威權日盛,軍國政事,多所參綜。
(《舊唐書》卷一八三《武承嗣附武三思傳》) 武三思&hellip&hellip乃諷百官,上帝尊号為應天皇帝,後為順天皇後&hellip&hellip三思驕橫用事。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三思既猜嫉正士,嘗言:“不知何等名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
”&hellip&hellip三思既與韋庶人及上官昭容私通,嘗忌節愍太子,又因安樂公主密謀廢黜之。
(《舊唐書》卷一八三《武承嗣附武三思傳》) 節愍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也。
神龍二年秋,立為皇太子&hellip&hellip武三思得幸中宮,深忌重俊。
三思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常教公主淩忽重俊,以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為奴。
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
重俊不勝忿恨,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軍李多祚&hellip&hellip等,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三思及崇訓于其第,并殺黨與十餘人。
又令左金吾大将軍&hellip&hellip分兵守宮城諸門,自率兵&hellip&hellip斬關而入,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hellip&hellip帝馳赴玄武門樓,召左羽林将軍劉仁景等&hellip&hellip千騎王歡喜等倒戈&hellip&hellip重俊既敗&hellip&hellip奔終南山&hellip&hellip為左右所殺。
(《舊唐書》卷八六《節愍太子重俊傳》) 景龍三年正月&hellip&hellip宴侍臣及近親于梨園亭。
二月,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大酺。
既而左右分曹,共争勝負。
上又遣宮女為市肆,鬻賣衆物,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因為忿争,言辭猥亵。
上與後觀之,以為笑樂。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景龍四年正月,及皇後微行以觀燈。
(《唐書》卷四《中宗紀》) 景龍四年正月望夜,帝與後微行市裡,以觀燒燈。
又放宮女數千,夜遊縱觀,因與外人陰通,逃逸不還。
(《舊唐書》卷五一《中宗韋庶人傳》) 景龍四年五月&hellip&hellip前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言皇後幹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
帝怒,召欽融廷見,撲殺之。
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後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由是與後合謀進鸩。
六月,帝遇毒崩&hellip&hellip秘不發喪,皇後親總庶政&hellip&hellip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hellip&hellip宣遺制,皇太後臨朝。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睿宗&hellip&hellip諱旦,高宗第八子&hellip&hellip則天臨朝,廢中宗&hellip&hellip立&hellip&hellip為皇帝,仍臨朝稱制&hellip&hellip中宗自房陵還,帝數稱疾不朝,請讓位于中宗。
則天遂立中宗為皇太子,封帝為相王&hellip&hellip神龍元年,以誅張易之昆弟功,進号安國相王&hellip&hellip其年,立為皇太弟。
景龍四年(即景雲元年)六月,中宗崩,韋庶人臨朝,引用其黨,分握政柄,忌帝望實素高,潛謀危害。
庚子夜,臨淄王諱(玄宗)與太平公主子薛崇簡、前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果毅麻嗣宗、苑總監鐘紹京等,率兵入北軍,誅韋溫、紀處讷、宗楚客、武延秀、馬秦客、葉靜能、趙履溫、楊均等,諸韋、武黨與皆誅之&hellip&hellip其日,王公百寮上表,鹹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以帝衆望所歸,請即尊位&hellip&hellip即皇帝位。
(《舊唐書》卷七《睿宗紀》) 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枭首于安福門外。
韋太後為亂兵所殺。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 韋後雖死,太平公主頗預政柄。
公主武後女,頗有機謀,欲謀危太子(玄宗)。
太子乃以羽林誅公主及其黨與,睿宗不得不傳位于太子,是為玄宗。
至此武後之亂,始告結束。
太平公主,則天皇後所生,後愛之&hellip&hellip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
後不欲棄之夷,乃真築宮,如方士薰戒,以拒和親事。
久之,主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粉砺,歌舞帝前。
帝及後大笑曰:“兒不為武官,何遽爾?”主曰:“以賜驸馬可乎?”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hellip&hellip紹死,更嫁武承嗣。
會承嗣小疾,罷婚。
後殺武攸暨妻以配主。
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
而主内與謀,外檢畏,終後世無它訾&hellip&hellip玄宗将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
事定,将立相王,未有以發其端者。
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hellip&hellip乃掖王下,取乘輿服進睿宗。
睿宗即位,主權由此震天下&hellip&hellip朝廷大政事,非關決不下。
聞不朝,則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畫可而已&hellip&hellip玄宗以太子監國,使宋王、岐王總禁兵。
主恚權分,乘辇至光範門,召宰相,白廢太子。
于是宋璟、姚元之不悅,請出主東都,帝不許&hellip&hellip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hellip&hellip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黨,乃有逆謀&hellip&hellip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兵部尚書郭元振、将軍王毛仲&hellip&hellip定策&hellip&hellip毛仲取内閑馬三百,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門,枭元楷、慈(主黨左羽林大将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于北阙下&hellip&hellip主聞變,亡入南山,三日不出,賜死于第。
(《唐書》卷八三《太平公主傳》) 延和元年八月,帝傳位于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極殿,自稱曰朕&hellip&hellip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稱曰予&hellip&hellip太平公主&hellip&hellip等謀逆事覺,皇帝率兵誅之&hellip&hellip翌日,太上皇诰曰:“朕将高居無為。
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處分。
” (《舊唐書》卷七《睿宗紀》)